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共8篇)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篇1
项目风险识别是指找出影响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识别出这些风险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那些方面。
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它不是一次性行为,而应有规律的贯穿整个项目中。风险识别包括识别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内在风险指项目工作组能加以控制和影响的风险,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计等。外在风险指超出项目工作组等控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如市场转向或政府行为等。严格来说,风险仅仅指遭受创伤和损失的可能性,但对项目而言,风险识别还牵涉机会选择(积极成本)和不利因素威胁(消极结果)。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识别的信息源都可用于风险识别,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过去项目中记录的经验和表示当前项目进行情况的文件,如工程文档、计划分析、需求分析、技术性能评价等;主观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
识别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
这是项目风险识别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只有首先确定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才能够进一步分析这些项目的性质和后果。所以在项目风险识别工作中,首先要全面分析项目的各种影响因素,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整理汇总成项目风险的清单。
识别风险的主要来源
只有识别清楚各个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够把握项目风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度量项目风险的可能性与后果的大小,从而才有可能对项目风险进行应对和控制。
预测风险可能会引起的后果
项目风险识别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缩小和取消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在识别出项目风险和项目风险的主要来源之后,必须全面分析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当然,这一阶段的识别和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篇2
1电网运行安全现状研究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改善意见,指导电力部门开展电网运行安全监管,预防电网事故的发生。在我国颁布的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中,对我国的电力系统安全监管进行了重点强调,强调生产企业需要将电力系统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上,通过严格的执法预防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当前的电网运行调度工作中,由于电网运行较为复杂,加上电力调度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等限制,导致很难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前电网运行中存在的电网事故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了当前比较常见的电网运行安全事故原因,并制定了对应的防控措施。
2电网事故种类
对于电网事故,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组成:自然因素导致的电网事故、管理人员和预防设备等造成的问题,下面对当前比较常见的电网事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1)输电线路故障跳闸。对于这一事故,其是当前我国电网运行中占据比例最大的线路故障,对于地区内的电网系统,联络线路之间的跳闸现象非常常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恶劣天气。这一故障属于瞬时故障,在发生之后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对其进行处理时主要是通过电流调整和控制联络线路处的电力负荷等方法解决,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巡视工作等对可能出现跳闸故障的联络线路位置进行重点排查。2)变电站内主设备故障。这一故障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变电站内的设备运行出现问题,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是对电网的受端进行发电出力增加,而在电网的送端,发电厂需要降低自身的出力。然后是变电站内的设备由于损坏或者短路等问题出现爆炸事故,对此可以通过系统频率的调整使设备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在日常的变电站检修工作中,需要对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解决等。
3电网运行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的关键点研究
3.1信息组织和集成模块
对于电网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来说,其中的信息组织和集成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电网运行过程中基础数据源分析,同时对不同的数据模型进行匹配和转换。在该系统中,不同的基础数据分布在多个应用系统中,跨度非常大,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够对其进行不同的间隔,像时间维度上的划分等。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对IEC61970的通用模型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国际通用标准建立数据集市,并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不同的数据源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3.2风险评估标准化模型
通过对当前我国的电力安全事故相关条例进行研究,能够对当前我国地区电网系统中存在的事故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等级划分,将该标准应用在数据模型的标准化建立中,能够加强对风险等级的有效评估。
3.3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集成
对于地区电网系统,其中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对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的EMS系统,其能够为电网提供对应的基础网架,同时还能够为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进行数据方面的技术支持,为了实现EMS系统的应用集成化,需要对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模型进行标准化建设。
4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系统技术点研究
首先是基于CIM标准的事故元件对象化,在本次研究中,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的建设所需要的各项数据是通过对各地的电力系统进行数据收集所得,像网架文件,其主要是通过EMS系统来进行提供,而设备配置信息则是通过DMIS系统进行获取等。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由于不同的系统厂家之间存在着标准不一致问题,使得基础设备的数据模型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这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研究的电网运行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中采用CIM标准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转换,并通过EMS系统建立能够对数据进行识别的指令模型。然后是对运行风险进行评估和定级,在电力事故安全的相关条例中,其对不同区域的电网制定了对应的事故等级评定标准,像省会城市,其需要选择对应的风险评估标准才能对其安全风险事故进行准确的定级,然后建立对应的检修计划,并为其后续的改进措施提供一定的标准数据。
5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网系统将越来越完善,这对我国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对当前我国电网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加强自身的电网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碧君,周晓宁,刘强.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在线防控[J].华东电力,2014(06):1057-1063.
[2]高明,陈珂宁,李文云,吴文传,谢一工,尹成全.云南电网调度操作安全风险防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09):129-133+138.
[3]高明,陈珂宁,李文云,吴文传,谢一工,尹成全.云南电网调度操作安全风险防控辅助决策系统设计[J].南方电网技术,2010,S1:13-17.
电网风险的识别和预警管理 篇3
【关键词】电网;风险识别;预警管理
引言
电网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电网企业应急管理重要环节,体现了电力应急管理“以防为主”的原则。开展电网风险识別预警就是要准确识别电网风险因素和潜在危险,并通过风险分析和评估来研判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避免灾害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的过程。有效的电网风险识别和预警管理,对于提高电网风险控制水平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网风险的识别
电网风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危机存在种类,它也具备着一般风险的普遍特征,包括:风险存在的普遍性、风险潜伏的屏蔽性、风险爆发的紧急性、风险传播的公开性。同时,它又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受产业链影响严重、风险来源极多、风险带来损失巨大等[1]。电网风险的爆发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正常生活。电网风险产生的根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的不断冲击。近年来世界各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灾难性气候频发,对当地电网造成了巨大破坏,严重影响了正常供电。
2.电网自身问题。我国电网尚处在建设期,新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的相继投运,都会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风险。
3.电力应急准备不足。当前,我国电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未完全形成高效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电网风险预警的方法
近年来,为了研究电力系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发生大面积停电的特征和规律,专家们先后提出了OPA模型、CASCADE模型、隐故障模型、Manchester模型及基于交流最优潮流的停电模型等多种模型来模拟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2]。针对电力应急管理对电网风险预警的实质性要求,电网风险预警的方法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起来,预警方法逐步完善,实用性也不断增强。虽然预警方法日益增多,但大体可以归为指数类预警方法、统计类预警方法和模型类预警方法三种类型。
1.指数类预警方法。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领域,通过制定综合指数来判断被监测对象所处的状态,不仅能预测到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也可以用来分析经济的波动幅度等。例如景气指数法。
2.统计类预警方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通过统计方法来发现被监测对象的波动规律,具有使用变量少、数据容易收集、操作较简便等优点。例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多元判别分析法等。
3.模型类预警方法。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被监测对象所处的状态,适用于监测点比较多、比较复杂的风险预警环境中。例如概率分类的模型识别、人工智能等。
三、浙江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为适应电网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电网风险管控,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浙江电网建立了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省、地、县各级电网运行风险管理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规范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内容和要求,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
1.电网风险预警分析内容。(1)静态安全分析,重点考虑设备N-1故障、同杆并架线路同时故障等;其中,N-1故障考虑的范围包括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等设备;同杆并架线路原则上定义为同杆并架长度比例50%以上者,对同杆比例低于50%的线路,视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及线路同跳后果决定是否作为同杆并架线路考虑。(2)暂态稳定、频率稳定、电压稳定、短路电流计算、小干扰稳定。(3)电力电量平衡、局部电网供电能力。(4)确定风险的等级和预控措施要求。
2.风险管控职责范围划分。依据“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级调度风险管控职责范围进行划分。(1)省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四级以上电网事件者。2)事故后造成3座220千伏厂站(含用户变、牵引站)全停,或事故前为单线(单母线)带2座以上220千伏厂站(含用户变、牵引站)方式者。3)事故后造成变电站内220千伏以上任一电压等级母线非计划全停者;其中双母接线的变电站,一条母线检修方式下另一条母线跳闸,造成本变电站内220千伏以上任一电压等级母线非计划全停除外。4)事故后造成装机总容量1000兆瓦以上的发电厂全厂对外停电者。5)事故后造成电网电能质量降低,频率偏差超出(50±0.2)赫兹;或220千伏电压监视控制点电压偏差超出±5%,延续时间30分钟以上;或500千伏以上电压监视控制点电压偏差超出±5%,延续时间1小时以上。6)事故后造成±400千伏以上直流输电系统双极闭锁或多回路同时换相失败者。7)220千伏以上电网非正常解列成三片以上,其中至少有三片每片内解列前发电出力和供电负荷超过100兆瓦。8)220千伏系统中,并列运行的两个或几个电源间的局部电网或全网引起振荡,且振荡超过一个周期(功角超过360度)。9)省调管辖电网输电断面超稳定限额连续运行时间超1小时。(2)地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电网减供负荷40兆瓦以上者。2)双母接线的220千伏变电站一条母线检修方式下另一条母线跳闸,或单条220千伏线路送220千伏变电站线路跳闸,造成变电站非计划全停者。3)事故后造成220千伏变电站内110千伏母线非计划全停者。4)事故后造成3座以上110千伏变电所全停者。5)地调管辖电网输电断面超稳定限额连续运行时间超1小时。6)造成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特级或一级重要电力用户电网侧供电全部中断者。(3)县调风险管控职责范围。1)事故后造成县域范围内1座110千伏变电站全停者。2)事故后造成变电站内35千伏母线非计划全停者。3)事故后造成地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二级或临时性重要电力用户电网侧供电全部中断者。
3.风险预控措施。可采取的风险预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电网运行方式调整。主要包括电网分层分区方式调整、变电站母线接排方式调整,等等。(2)电厂运行方式控制。根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用电平衡等要求,合理安排电厂开停机组、优化机组出力,提出对机组功率因数、母线电压水平以及PSS投退状态等控制要求等。(3)负荷转移与控制。结合电网实时运行方式,对事故后造成负荷损失,可能达到有关风险等级标准的,提前做好负荷转移工作;对影响全省或局部地区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需事先编制有序用电、错避峰方案并予以落实;对事故后可能造成供电缺额的,需提前落实足够容量的紧急拉限电容量。(4)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调整。对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装置),需根据运行方式要求及时调整系统(装置)投退状态及切负荷量,确保系统(装置)有效发挥作用。(5)防全停措施。主要包括防全停技术措施和防全停组织管理措施,以减少事故后减供负荷。(6)设备巡视。
四、结束语
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灾害的发生。电网安全运行是整个社会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正确的认识电网风险的存在,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电网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提升电网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瑾,牛东晓,刘金朋.区域电网危机预警管理研究.华东电力,2010,(1):11-13.
[2]田超,沈沉,孙英云.电力应急管理中的综合预测预警技术.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9(4):481-484.
作者简介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风险识别 篇4
可保风险的条件:风险不是投机的,风险必须是偶然的,风险必须是意外的,风险必须是以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应有发生重大损失的可能性
保险的宏观作用1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2推动商品的流通与消费3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有利于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的顺利实现5增加外汇收入,增强国际支付能力6动员国际范围内的保险基金
保险的微观作用:1有利于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2有利于企业增加经济核算3有利于企业加强危险管理4有利于安定人民生活5有利于民事赔偿责任的履行
保险公司的功能:组织经济补偿功能、掌管保险基金功能、防灾防险功能、融通资金功能、吸收储蓄功能
保险利益原则的构成要件:1.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2.保险利益必须是可以确利定的益3.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利益
保险利益的意义:1.限定了保险保障的最高限额2.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3.划清了保险与赌博之间的界限
代位追偿原则是指在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推定全损,或者保险标的由于第三者责任导致保险损失,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赔偿责任后,依法取得对保险标的的所有权或对保险标的损失负有责任的第三者的追偿权。意义:防止被保险人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从保险人和第三者责任方同时获得双重赔偿而额外获利,确保损失补偿原则的贯彻执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利于被保险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
代位追偿权产生的条件:保险事故的发生是由第三者的责任造成的,致害人依法应对被保险人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人按合同的约定对被保险人履行赔偿义务后,才有权取得代位追偿权。损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受损的标的均在保险责任范围内;
受益人与继承人的区别:两者性质不同:受益人享有的是受益权,是原始取得;继承人享有的是遗产的分割,是继承取得。受益人没有用其领取的保险金偿还被保险人生前债务的义务;但继承人在其继承遗产的范围内有为被继承人偿还债务的义务。
最大诚信原则:指保险合同当事人在订立保险合同当时及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必须以最大的诚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互不欺骗和隐瞒,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保险合同无效。
最大诚信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告知
(二)保证
(三)弃权与禁止反言.告知是指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将与保险标的有关的重要事实如实向保险人陈述,以便让保险人判断是否接受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保证指保险人要求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对某一事项的作为与不作为或某种状态的存在与不存在作出许诺。
保险人弃权的必备条件:1保险人必须知道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有违反告知义务或保证条款的情形,因而享有合同解除权或抗辩权。2保险人须有弃权的意思表示,包括明示表示和默示表示3保险事故发生后,保单持有人逾期通知保险人仍接受。4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限内,保险标的危险增加,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或者请求增加保险费,当保险人请求增加保险费或者继续收取保险费时,则视为保险人放弃合同的解除权。
为什么损失补偿原则不适用于人身保险?人身保险合同不是补偿性合同,而是给付性合同,保险金额是根据被保险人的需要和支付保险费的能力来确定,当保险事故或保险事件发生时,保险人按双方事先约定的金额给付。
保险人在如下情况取得对第三者的代位追偿权: 1)第三者对被保险人的侵权行为,导致保险标的遭受保险损失,依法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第三者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根据合同的约定,第三者应对保险标的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3)第三者不当得利行为,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4)其他法律规定。
委付成立的要件:保险标的推定全损;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提出;被保险人须就保险标的的全部进行委付;委付不得附有条件;委付须经保险人同意
重复保险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同一保险标的及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期间;同一保险危险;与数个保险人订立数个保险合同,且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
保险人的义务:1.及时签单义务2.保密义务3.赔偿、给付义务4.承担合理费用义务
保险人的权利:1.收取保费权利2.调研保险标的的情况3解约权与增费权4享有代为权5不承担赔偿权利
投保人的权利:1解约权2保单现金价值所有权
投保人的义务:1交纳保费义务2通知义务3避免损失扩大义务
商业保险与赌博比较1.目的不同。保险是以适当的保费支出转嫁风险,获得经济生活的安定。而赌博以小博大,目的在于发财。2.条件不同。参加保险不仅要交保费,而且必须对保险对象具有保险利益,所报风险为纯粹风险。而赌博则基本上是有钱即可参与
3.机制不同。保险是在被保险人之间进行的风险分摊,是一种互助共济行为。而赌博的风险完全是人为的,输赢完全是赌博双方之间个人的事。4.社会后果不同。保险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动器。而赌博则会带来家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安定,甚至引发刑事犯罪
简述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共同点1.两者都是以风险作为研究和管理的对象。
2.两者都是以概率论和大数法则等数学和统计学原理作为其分析的基础和方法。
3.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制度性工具之一。4.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保险经济效益的手段。区别: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风险管理所管理的风险范围要大于保险的范围。前者管理所有的纯粹风险以及某些投机风险,而后者只是对付纯粹风险中的可保风险。何谓近因原则?如何判断损失近因?
答:近因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若引起保险事故发生,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属于保险责任,则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若近因属于除外责任,则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当承保危险是损失发生的近因时,保险人才负赔偿责任。
判断近因的基本方法有两种:(1)从原因推断结果,即从最初的事件出发,按逻辑推理直至最终损失的发生,最初事件就是最后事件的近因;(2)从结果推断原因,即从损失开始,从后往前推,追溯到最初事件没有中断,则最初事件就是近因。
比较委付与代位追偿的区别。
答:(1)代位追偿只是一种纯粹的追偿权,取得这种权利的保险人无须承担其他义务;而保险人在接受委付时,则是将权利和义务全部接收,既获得了保险标的的所有权,又须承担该标的产生的义务。(2)在代位追偿中,保险人只能获得保险赔偿金额以内的追偿权;而在委付中,保险人则可享有该项标的的一切权利,包括被保险人放弃的保险标的所有权和对保险标的的处分权。在委付后,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处置而取得的额外利益也由保险人获得,而不必返还给被保险人。
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应该如何处理争议?答:保险争议的处理方式有以下四种:1.协商: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在平等、互相谅解基础上对争议事项进行协商,取得共识,解决纠纷的方法。2.调解:在合同管理机关或法院的参与下,通过说服教育,使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平息争端。3.仲裁:争议双方依法仲裁协议,自愿将彼此间的争议交由双方共同信任、法律认可的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居中调解,并做出裁决,一裁终局。4.诉讼: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按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法院对另一方提出权益主张,并要求法院予以解决和保护的请求的处理争议的方法。
财产保险有何特征?答:1.保险标的为各种财产物资及有关责任;2.保险业务的性质是组织经济补偿;3.经营内容具有复杂性4.单个保险关系具有不等性。
试比较再保险与原保险、共同保险的区别。答:再保险与原保险的区别:(1)主体不同。原保险主体一方是保险人,另一方是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再保险主体双方均为保险人。
(2)保险标的不同。原保险中保险标的既可以是财产、利益、责任、信用,也可以是人的生命与身体;再保险中的标的只是原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承保合同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3)合同性质不同。原保险合同中的财产保险合同属于经济补偿性质,人身保险合同大多属于经济给付性质;再保险合同全部属于经济补偿性质,再保险人负责对原保险人所支付的赔款或保险金给予一定补偿。再保险与共同保险的区别在于:共同保险是多家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建立保险关系,是横向联系,就分散风险的方式而言,是风险的第一次分散。再保险是保险人与保险人建立保险关系,是纵向联系,是风险的第二次分散。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容:主体部分,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名称及住所,有多个受益人的需标出受益顺序及份额;客体部分,即明确保险利益的部分,主要载明保险标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权利义务部分,包括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费及其支付方式、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方式、保险期限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违约责任等。其他申明事项
.投保方违反告知义务的常见情形:1由于疏忽或对重要事实误认为不重要而未告知;2因对重要事实认识的局限导致的误告,但并非故意欺骗;——误告3隐瞒重要事实,故意不告知;——隐瞒4捏造事实,故意作不实告知。——欺诈.违反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对于投保人因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虽可以解除合同,但该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解除事由起30日内必须行使。更重要的是,针对如实告知义务的问题,规定了两年的不可抗辩条款: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保险合同的特点:
1、双务性
2、射幸性
3、补偿性
4、条件性
5、附和性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防范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建立以科学防范为导向,流程管理为手段,全过程闭环监管为支撑的全面覆盖、全程管控、高效协同的电网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电网企业及其电力调度机构、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在电网安全风险管控中负主体责任,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负责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各有关单位应当高度重视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定期梳理电网安全风险,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识别、风险分级、风险监视、风险控制工作,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和化解电网安全风险。
第二章 电网安全风险识别
第四条 电网企业及其电力调度机构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识别,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应当配合电网企业及其电力调度机构做好风险识别工作。风险识别工作在于合理确定风险防控范围。风险识别应明确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查找风险原因、判明故障场景。
第五条 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由各级电网企业及其电力调度机构根据电力安全事故(事件)的标准,结合本地电网的实际情况确定,可以选用电网减供负荷、停电用户的比例或对电网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的影响程度等指标。
第六条 风险根据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内在风险主要包括电网结构风险、设备风险(含一次设备风险和二次设备风险);外在风险主要包括人为风险、自然风险、外力破坏风险。部分风险可以由多个原因组合而成。
第七条 故障场景可以参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规定的三级大扰动,各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三级大扰动中的多重故障、其他偶然因素进行细化。
第三章 电网安全风险分级
第八条 电网企业及其电力调度机构负责组织进行风险分级。风险分级在于判明风险大小,并为后续监视和控制提供依据。
第九条 风险等级主要根据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来进行划分。对于可能导致特别重大或重大电力安全事故的风险,定义为一级风险;对于可能导致较大或一般电力安全事故的风险,定义为二级风险;其他定义为三级风险。
第四章 电网安全风险监视
第十条 电网安全风险监视在于密切跟踪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风险监视工作应当遵循“分区、分级”的原则。
第十一条 对于跨区电网风险,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监视,国家能源局负责相关工作的监督指导;对于区域内跨省电网风险,由当地区域电网企业负责监视,国家能源局当地区域派出机构负责相关工作的监督指导;对于省内电网风险,由当地电网企业负责监视,国家能源局当地派出机构负责相关工作的监督指导。第十二条 对于三级电网安全风险,由相关电网企业自行监视;对于二级以上电网安全风险,相关电网企业应当报告国家能源局当地派出机构;对于一级电网安全风险,国家能源局当地派出机构应当上报国家能源局并抄报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第五章 电网安全风险控制
第十三条 电网安全风险控制在于把电网安全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各电力企业负责本企业范围内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负责督促指导电力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
第十四条 电网企业应当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规定、规程等的要求,综合考虑风险控制方法与途径,必要时与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等其它风险相关方进行沟通和说明,确保风险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各风险相关方应当落实各自责任,保证风险控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十五条 临时控制电网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可以分为降低风险概率、减轻风险后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降低风险概率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专项隐患排查、组织设备特巡、精心挑选作业人员、加强现场安全监督、加强设备技术监督管理。减轻风险后果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转移负荷、调整运行方式、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采取需求侧管理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开展反事故应急演练、提前告知用户安全风险、提前预警灾害性天气。
第十六条 降低电网安全风险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纳入电网规划和建设计划、纳入技改检修项目计划、纳入管理制度和标准、纳入日常生产工作计划、纳入培训教育计划。
第十七条 各电力企业应当对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下级单位风险控制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第六章 风险管控与其他工作的衔接
第十八条 风险管控应当与电网规划相结合,通过优化电网规划,适当调整规划项目实施次序,增强网架结构,提高系统抵御风险能力。
第十九条 风险管控应当与电网建设相结合,通过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强化过程控制,提升建设施工水平,严格竣工验收,确保电网建设工程质量。
第二十条 风险管控应当与生产计划安排相结合,在安排检修计划和夏(冬)高峰、丰(枯)水期、重要保电、配合大型工程建设等特殊时期方式时,应同时考虑风险管控措施。
第二十一条 风险管控应当与物资管理相结合,通过加强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加强设备监造工作,提升输变电设备整体技术和质量水平。
第二十二条 风险管控应当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通过加强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消除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和薄弱环节,减少事故,确保电网安全。
第二十三条 风险管控应当与可靠性管理相结合,通过加强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分析设备的运行状况、健康水平,落实整改措施,降低电网运行的潜在风险。同时加强设备可靠性统计工作,为风险的识别、分级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十四条 风险管控应当与应急管理相结合,通过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形成多元化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控制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第七章 工作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省级以上电网企业应按对所辖220千伏以上电网开展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企业风险管控报告。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全面总结本企业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开展情况;
(二)深入分析所辖电网存在的安全风险;
(三)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和建议。
各省级以上电网企业应当于当年9月30日前将本企业风险管控报告报国家能源局或者有关派出机构。
第二十六条 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应当汇总形成本省(区域)风险管控报告,于当年10月15日前上报国家能源局。
第二十七条 对于二级以上的电网安全风险,电网企业要将风险控制方案和实施效果评估报告报担负相应风险监视监督指导职责的国家能源局或者有关派出机构。对于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等风险相关方未落实风险控制方案的,电网企业要及时报告国家能源局当地派出机构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第二十八条 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对企业上报的电网安全风险的跟踪监视,不定期开展对电网安全风险管控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或重点抽查。第二十九条 对于未按要求报告或未及时采取管控措施而导致电力安全事故或事件的,国家能源局或者有关派出机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从严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及各电力企业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以上”均包括本数。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与防范探讨 篇6
摘要:现代企业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和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存在着风险,例如:招聘失败、关键技术人员突然离职或伤亡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严重的甚至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将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的概念及特点,接下来是风险识别分析,进而提出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策略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 企业管理 风险识别 风险防范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 is full of change and in a highly uncertain times, every enterprise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there is a risk, for example: the failure to recruit key technical personnel or casualties, such as a sudden departure.These will affect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will be serious or even fatal blow.As a result,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to establish the risk of awarenes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human resources busines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is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the new direction of research.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bove issues, first of all, on internal human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risk,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to corporate strategy of risk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measures.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business management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risk preven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的复杂化,而企业的人力资源也就暴露在这样动荡的环境变化之中,并且这些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又互相作用,所以单纯依靠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难将这些因素分析清楚,从而不能够完善的应对这些影响。而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践与计划产生背离,从而形成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一个人可以断送一个企业”,这决非耸人听闻。因此,适应新世纪剧烈的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将防范人力资源风险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力资源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容易受到来自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预期的目标发生偏离。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如过马路、乘车等,人自身也可能由于各种意外因素的影响,身体和心灵都可能遭受伤害。这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不确定性称作人力资源风险。简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就是指企业人力资源不确定性因素引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性。
笔者认为理解人力资源风险的概念,应该从人力资源自身特点和企业经营环境两方面去把握,也即: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是由于人自身心理和生理的复杂性和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多变,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行为与组织预期目标存在偏离的可能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无论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有多少种,一般均具有这样的特点:
(1)客观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设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但不能使其绝对消失。漠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必将招致损失。
(2)动态性。风险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发生的频率、影响其它活动的强度、范围都不尽相同,并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风险动态变化的特征增加了风险管理的难度,要求管理方法注重灵活性,避免僵化和一成不变。
(3)破坏性。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资源,在其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生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它不仅危及企业物质资源的安全,甚至还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的彻底失败。
二、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分析
对于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效果的好坏。
(一)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分类
人力资源风险是由于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而成为企业中始终存在的重要风险之一,因此要
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首先要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识别,给人力资源风险分类。企业中人力资源风险可以按以下标准进行划分,这样的划分不仅是对风险进行归类,也是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进行认识的过程,也便于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1.从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的角度来看
若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那么人力资源的使用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流人系统,在系统中培养与使用以及人力资源流出系统,由此可以将人力资源风险划分为招聘风险,这是指在人力资源招聘录用过程中由于录用标准及招聘者能力等原因有可能使不合格的人员录用而形成的风险;人力资源使用风险,这是指在培养与使用过程中或由于培养与使用不当或由于人力资源本身的各种原因产生对企业目标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人力资源流失风险,这是指由于人力资源流出而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企业中关键人物的流出很可能泄漏企业秘密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人力资源录用、使用以及流失风险也是相关性很强的风险。如一般情况下很高的录用风险便会导致很高的使用风险,而很高的使用风险往往伴随着很大的流失风险。
2.按风险损失中人身伤害与否划分
由于人力资源人身受到伤害而对企业造成损失,如生病、突然死亡、伤残等等,这类风险称作人身伤害风险,而其它风险损失不涉及对人力资源人身的伤害,称为非人身伤害风险,如人才的流失风险。
人身风险包括人的死亡、身体伤残、年老退休和失业等几种。正是这九种客观存在的人身风险造成了人们的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既有人的服务价值损失即收入损失,又有因风险产生的额外支出,包括有劳动生产能力的死亡、伤残或失业而产生的额外费用支出等。死亡、伤残、年老退休和失业等人身风险的发生频率、损失程度和可预测度都各不相同。
3.按造成风险损失时人力资源的动机划分
同样的风险损失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动机而导致的,那些以损害组织目标而实现自己目标的利己动机形成的风险称作道德风险或有意风险。还有另一种风险损失并非涉及其中的人力资源所故意造成而是其能力或工作疏忽而造成,如对一些素质要求高的职位聘任了不合格的人员便隐藏了风险,这类风险称作能力风险成无意风险。当然若招聘者已获知这些人的不合格信息而为了某种个人企图(如任人唯亲)而聘用则对于招聘者而言属道德风险或有意风险。
4.按企业中的职能划分
依据人力资源风险的普遍性与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普遍性的相关性,可以依企业的职能将人力资源风险划分为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风险,技术系统中人力资源,财务系统中人力资源风险,生产系统中人力资源风险,营销系统中人力资源风险等等,这样就可以结合这些职能特点分析这些部门人力资源风险的独特性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
以上虽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人力资源风险作了分类,但事实上企业人力管理系统中的各类风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妨碍和助长的,独立的人力资源风险在现实中很少存在。
(二)力资源风险识别方法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通常是建立在企业历史资料和专家系统的基础上的。企业可以通过相关的历史一记录对人力资源风险发生的情况、概率以及后果有一个粗略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以后风险估计以及评价的基础。资料只能够代表企业以往历史,而风险管理是以未来为决策对象的,所以,风险的识别还需要专家系统的支持。这里说的专家并不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就是专家,而是指具有相当扎实的风险管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并通过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的人员。笔者认为,整个人力资源风险识别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历史资料
企业的历史资料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未来企业将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情况。在广泛推行风险管理的国家(如美国),保险公司、出版商以及行业学会(如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学会)都会向企业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而国内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谁提供这一服务,因此国内企业就只能靠自己来完成这一项工作。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去年一年经营管理的各项指标,编制以下人力资源潜在风险分析表:
表1 某企业人力资源潜在风险分析表
指标项目 历史数据 潜在人力资源风险销售额指标 连续下降20% 冗员风险,员工收益降低, 作工热情降低利润指标 连续下滑低于行业正常利润率人均劳动生产率指 连续降低低于行业正常标准人均成本指标 总成本增高比大于利润增长比;人工成本占费用比超过正常水平工资增长比率 增长16% 薪酬调整风险人员流失率 大于25% 人才短缺风险出勤率 迟到/早退率上升 离职风险员工满意度 低于75分中老年员工所占比 超过50% 人才结构合理性风险中高级人员招聘到岗率 三个月低于80% 中高级人员激励机改善风险工作责任心 工作推诱、寻找理由 绩效考评/激励机制风险
2.实地调查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还要作实地的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有面谈法、观察法、风险分析问询法、过去的损失记录法、失误树分析等。
3.整理资料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不同,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分类整理,以便风险管理的后续步骤使用。
4.专家评议
组织专家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发生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判断,确认收集到的资料的全面和清晰。在风险识别报告中应指出无法收集完全的资料,以便在风险估计和评价中估算这些缺失的资料。
5.出具报告
报告除包括风险的三要素以外还应该有调查所采用的方法、缺失信息的描述等内容。出具的报告应尽量客观,避免主观的猜测和评判。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基础和起点。它的任务是辨认本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的种类、性质、分析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人力资源风险识别的意义在于如果不能准确地辩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就会失去切实处理这些风险的机会,从而使得控制风险的职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自然也就不能有效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企业还应清楚辨认风险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跳而就,但在每次识别和衡量风险时,必须从新开始,不宜只回顾过去。
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防范措施
人力资源风险防范是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风险发生前,根据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的结果来制定合理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并对控制机制本身进行监督以确保其成功的管理体系。与其他类的风险相比,人力资源风险防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体系的构建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相联系,下面笔者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易引发风险的几个环节:招聘、培训、使用等的不同特点探讨具体的防范措施。
(一)招聘环节
做好招聘计划,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培训,对应转人员做出科学优选,提高企业招聘工作的质量,是从人员“入口”防范人力资源风险的有效措施。招聘工作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但许多企业的做法是在媒体上发布信息,或者在招聘会上摆个摊位,收集一大批简历,人事经释筛选出一批,打电话叫应聘者来公司面试,再筛选出一批,请需要人的部门主管来亲自面试一次,对于部门接受的人,基本上就可以录用了,除非特别关键的岗位,可能还需要总经理亲自面试一下。不过这种传统的做法己经显得老套,无法适应机在的人才市场新形势了。近来的研究显示,几乎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阶段的失误有关。因此在招聘阶段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1.为了消除工作分析的不准确性,应采用风险预防策略
具体做法是通过面谈、问卷、直接观察等方法来收集具体职位的工作内容和对人员的要求摇资料,例如在微软公司,招聘人员时常参加各部门的业务会议,以了解其需求,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重要的工作,大多数人无法胜任工作的原因是他们不适应工作。
2.为了达到足够的应征人数,需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
一般来说未企业招聘员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广告向全社会进行招聘、通过员工熟人推荐、招聘应届毕业生、猎头行动等等。那么,究竟哪一种方式占主流呢?一项初步统计显示,通过推荐方式录用的员工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看上去很不可思议如从中发现,这种社会关系的纽带既然可以成为招聘员工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可以成为留住员工的重要方式。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员工可以背叛公司,但是很难背叛他们的社会关系网,如果他们通过社会关系的纽带进入公司的话,在他们做出离职决定时,也必须认真考虑这一因素。这是非常奇怪的,虽然笔者并不是非常赞成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挽留员工方面确有作用。
3.在进行筛选工作的时候,排除跳槽倾向大的求职者
在招聘时,特别是招聘技术或业务人员时,招聘者除了要考察他的岗位技术能力以外,还要考察他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他的以往工作经历中,看出他个人工作的稳定性。比如,他是否经常换工作?他换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个人发展,还是因为待遇问题?他是否打算长期在这个城市呆下去?等等。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基本看出这个人的稳定性了。离职倾向、工作参与度和积极情感属于雇员的个体变量,管理者不期望雇员在进入组织后这些方面的因素会产生变化,因此必须在招聘时注意对这些变量的考查。如果招聘时能够甄别出低退出倾向、高工作参与度和高积极情感的雇员,那么对于稳定雇员队伍是大有禅益的。
(二)培训环节
对刚加入公司的新职工来说,存在对组织、工作、同事的熟悉和适应过程,他们遇到困难时比老员工更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并可能由于现实与期望质的落差而感到失望沮丧,再加之试用期内双方缺乏合同约束等因素,使得新员工的流出风险加大了。
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是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避免出现培训名存实亡、收效甚微的不利后果,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者有责任协助培训部门拟订系统的培训方案。培训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以在职培训为主,而定期请专家讲座或到外校进修等也是可采用的方法。与传统培训方式相比,网络培训具有耗时短、成木低等优势。例如思科(Cisco)公司开展员工的在线培训,使原先需三个月的培训只花了三周时间。需指出的是,管理培训并非仅是管理者的专利,对于从事非管理工作的员工来说,接受管理培训可以是一种激励。以软件开发人员为例,编程的工作要消耗大量的脑力、体力,一般更适合30岁以下的年轻人。那么,这些员工就会产生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的需求。因此,企业有必要为每个员工制定、实施详细的发展计划,这样既能提高员工的能力,又能激励、稳定员工,从而降低人力资源风险。当前人才竞争激烈,一些行业出现了人才供小于求的局面。企业不能再完全依赖大学输送或社会招聘,而要走内部挖潜的道路,自己培训所需人才。在美国,信息技术公司大约要花费其预算的5%-7%,即每人7000-10000美元在培训和再教育项目上,定期给员工“充电”已成为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
(三)留用环节
人员进入正常工作后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产生需求,当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员工满意度就会下降,由此产生各种人力资源风险。因此,下面着重探讨一下在留用环节对人员的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谈到,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远景,从而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它不再是“他们的公司”,而是“我们的公司”。这样,员工就对企业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忠诚感,而缺乏这种认同感,企业只能留得住人而留不住心。
2.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在企业与员工互动的过程中培植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使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对未来充满
信心和希望,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惑,从而有助于降低流失率。国外不少企业都建立了员工的个人职业表现发展档案,它为员工设计了一条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个人目标的道路,包括了个人情况、阶段性的目标及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技能等条件,有效地将公司发展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像惠普公司还在因特网上为员工提供技能和需要自评工具,帮助员工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这也是该公司员工流失率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利用培训和开发来激励员工
现在,进修培训已经成为许多员工重视的一个条件,对于高素质的员工而言,与良好的进修培训机会相比,薪水反而显得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工作赚钱,更希望通过工作得到发展和提高。可见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发展的空间,这是吸引、保留和开发关键性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4.实施感情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员工已不再是为生存而工作,他们渴望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与企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双赢”关系:共同创造,相互信任和尊重,共享成果。感情管理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员工不是完成任务的工具,他们的情绪、情感都影响着个体在组织中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感情管理强调把员工当成人来看待,用信任、赞美和关心代替机械的组织管理,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给以解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无形中就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与忠诚。通用电气公司的感情管理包括理解雇员心理、培养企业大家庭氛围、公司内民主、坚持员工第一等内容。他们的经验表明,感情管理方式创造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5.建立工作团队,通过工作分担机制进行适当分权
例如,采用技术小组或团队的形式,不让某一个员工在较长时间内拥有或控制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权利,注意各技术开发人员的相互协调。通过建立这一机制,每个成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和掌握全部技术,就能有效降低伴随员工流失而带来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对于某些掌握大量客户和业务的职位和部门,应建立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分担机制,获取客户和业务的某些重要环节和关键权力由公司统一管理。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将客户的各种信息统一录入公司数据库,并对客户进行后续的服务和维护。同时,企业在与客户联系的过程中应反复向客户阐明这样一个观点:您不是在和某个人打交道而是在与企业交往。企业可以定期地举行一些客户联谊活动或以企业的名义给客户寄去问候的明信片,以突出企业的形象而削弱个人的色彩,避免了因某个员工离职而造成大量重要客户随之流失。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效益,创造了空前的价值。企业对人力资源风险的管理还将不断持续,而且其内涵将越来越丰富、内容将越来越广泛、方式将越来越多样化,势必将对企业的整体管理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希望进一步深入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机制与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理论存在的缺陷和空白。
参考文献
[1]许谨良等.企业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3]段波,周银珍.有效授权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人才开发 , 2005,(03)
[4]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六种.养殖与饲料 , 2003,(07)
[5]翟昆,.木桶理论与人力资源.铁道知识 , 2005,(06)
土地整治项目风险识别分析 篇7
自1999年我国颁布《土地管理法》以来, 土地整治在这短暂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较大成就,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前期调研、具体实施到后期管护, 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虽然我国一些学者已经从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出现的问题、市场化运作模式、土地整治评价等方面对农村土地整治活动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土地整治项目风险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空白。本文将引入特征映射理论, 对土地整治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
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针对项目中尚未发生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事件、损失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归类, 从而确定风险来源及其产生条件的一种手段。严格来说, 风险不仅仅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还牵涉到机会成本和不利因素威胁。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分析的信息源 (风险源) 都可用于风险识别活动中。因此, 为避免各项风险因素的交叉、重叠, 降低风险被遗漏的可能性, 本研究基于特征映射理论, 分三个部分进行项目风险识别。
1 风险信息源识别
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对项目输入的信息源进行分析和处理, 为后面的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基础。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结构是否合理, 主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过程及对风险源把握的准确度。风险源是项目进行过程中导致风险发生的一切可能因素。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源可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获取。
1.1 项目的环境制约因素
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土地整治项目亦是如此, 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 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从内部微观环境来看, 它又受到成本、质量、进度、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是项目本身所无法控制的。当这些因素对项目总目标产生反作用时, 必然会损害项目利益, 形成风险。所以, 风险识别的过程中, 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关注项目的环境制约因素, 包括其作用方式、影响范围、变化趋势, 随时发现风险变化情况。
1.2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大方面, 通过对市场需求、资源供应、资金筹措、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 预测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 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咨询意见和决策依据。在对以上这些资料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1.3 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方案
国家建设过程监理规范、全国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土地整治管理办法、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行业规范、标准是项目风险识别重要的信息源。项目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工艺规程等资料对项目风险识别也具有积极作用。
1.4 类似项目相关资料
相关领域的类似项目及同领域类似项目的典型案例对本项目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尤其是类似项目的经验教训、相关文献、相关数据更是关注的焦点。这些资料对本项目的风险识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类似项目的风险指标可以为本项目提供可靠的参考要素;另一方面, 类似项目的风险事故记载也可为本项目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创造机会。因此, 有必要专门搜集典型案例资料, 建立专家知识库,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为风险识别提供参考依据。
1.5 专业人员素质
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是其识别、判断项目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风险往往具有较强的敏锐度, 能够有效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同时通过项目相关参与人员的共同参与、分析讨论, 挖掘出潜在的、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的风险因素, 进一步加强风险辨识的准确度。
2 特征映射风险识别
通过对风险信息源的识别, 监测总结出项目存在风险的特征, 利用特征映射理论分析存在的风险是否为不可忽略的风险, 风险因素的相关特征对土地整治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损失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 风险因素特征作为风险因素特定领域信息的载体, 特征映射则是借鉴映射理论研究的成果实现从某一特征域到另一特征域的特征映射转换的过程。
从集合论的角度出发, 特征映射可作如下定义:设M与N是两个非空集合, 若存在一个对应法则f, 使得对于任一元素x∈M, 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N与之相对应, 即y=f (x) , 则称f为从M到N的映射。
应用到土地整治项目上, 可构成的对应集合分别记作: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由总目标分解构成的集合 (一般情况下, 项目风险管理目标是指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目标) ;风险损害特征集合———由目标损害特征信息构成的集合;风险因素特征集合———由风险因素特征信息构成的集合。
根据特征映射理论, 可用映射f来表示这些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即y=f (x) 。以风险管理目标之一经济效益风险为例, 若风险因素特征集合为自变量集合, 风险损害特征集合为因变量集合, 那么风险因素特征集合中的一个因子“通胀、利率风险”和风险损害特征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开发成本超支”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表示为:
若风险损害特征集合是自变量集合, 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是因变量集合, 则风险损害特征集合中元素“开发成本超支”与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中的元素“经济效益”之间的映射关系为:
此种理论分析的特点是以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目标特征为重点分析对象, 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识别出土地整治项目风险因素。具体来讲, 可以完成由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总目标向风险管理目标集合的转换 (即目标分解过程) ;完成由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向风险损失特征集合的转换 (即目标实现风险过程) ;完成由土地整治项目风险损失特征集合向风险因素特征集合的转换 (即风险因素描述过程) 。
3 风险管理建议
3.1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推行风险管理目标责任制。将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落实到地块、单位, 并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各负其责,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 应该成立土地整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 规范并强化现场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风险政策研究、实施方案的审定和工程推进协调工作, 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检查评估工作质量, 促进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协调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 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
3.2 技术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 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建立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数据库, 引进先进的风险规避及防御方法, 强化项目质量管理。
3.3 资金保障
建立土地整治项目专项基金, 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探索并逐步完善整治项目工作的经济运行机制。严格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和新增项目管理费的收缴使用管理, 尤其是要加强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 尽量避免新增用地的缓、拖、欠情况, 从而做到收缴到位, 专款专用, 提高使用效率, 以此来保证整治项目工作的投入资金使用度。
3.4 监管保障
按照工程招投标管理的规定, 对土地整治项目需要实行招投标的, 应加强招投标管理, 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 从项目的初期就确保项目的参与人合法。项目实施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予以使用、结算和管理, 工程实施后进行审计, 作为工程验收的必要条件。
3.5 法律政策保障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执法水平, 严格依法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规划, 避免无序或乱序开发, 减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制度建设,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建立项目管理制度, 实行统一管理。明晰调整后的产权权属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制定“土地分配与补偿”条例, 建立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梁敏.农村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陆守超, 付光辉.统筹城乡发展下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策略选择[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27 (6) :35-36.
[3]颜颖.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4]郑德涛.集成制造中的特征映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8-43.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篇8
关键词:风险;控制;信息化;影响程度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2
Risk Identification of Implements Enterprises’Informationalization Projects
Wu Naizho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Technique,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Changzhou213164,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s’informationalization projects is a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producer-to-consumer process of long period,large investment and strict technology.In the process there are lots of uncertain factors,random factors and indefinite factors which vary from time to time,leading to the risks directly threatening the smooth realization and success of the projects.This article analyzes from the aspect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jects.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ris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relevant risk distribution.
Keyword:Risk;Control;Informatization;Impact
一、企业内外因素
(一)内部因素
对于内部因素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企业管理不规范,业务流程重组困难。信息化要求企业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数据资料完整化。第二,投资力度不够,且盲目性强,结构不合理。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很突出的问题。第三,认识上存在误区。许多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简单模仿国外企业和国内大企业;有的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交钥匙工程”,把实施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化,对困难估计不足,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强调“一步到位”;有的企业自身需求动力不足,过分依赖厂商的推动;有的企业还认为信息化会自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拥有永久性优势,而信息化会自动维持这种优势。认识不同与重视不够,使得企业的实施方式和策略不当,导致实施过程中风险的存在。
(二)外部因素
对于外部因素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第一, 融资渠道少。企业信息化是需要资金投入的,而且由于企业需求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化,硬件和系统软件需要不断升级。而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窄,经常面临信息化工程由于缺少资金而被迫下马的风险。第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工程涉及到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目前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第三,真正适合中小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较少。中小企业由于所处行业的不同,产品特点不一,需求差异大,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营销模式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企业、咨询机构和软件厂商三方密切合作,才能使产品方案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各个阶段风险
图1 信息化项目各阶段风险
Fig 1 stages risk of informatization project
(一)环境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环境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实施或运行中,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信息系统未达到预期目标进而招致失败的可能性。
(二)投资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决策风险主要指选择管理软件或软件供应商的失误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失败。引发决策风险的原因在于企业决策层未能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充分客观地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选择适合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三)管理风险
1.一把手和管理高层风险。
企业信息化的真正推动者是一把手和高层管理者,如果一把手和高层管理者没有接受信息化带来的管理变革观念,将信息化建设交给IT主管去处理,问题就出现了。
2.管理变革风险。
实施企业信息化往往涉及到管理理念的转变和业务流程重组。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转变管理思想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痛苦过程,顺利转变管理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最关键的因素。
3.项目管理风险。
IT应用的关键环节在于系统的实施过程管理,几乎所有的公司在应用开发上都会遇到项目管理上的挑战。缺乏有效的管理是导致IT应用项目失控的直接原因。
(四)技术风险
1.软件选型风险。
企业信息化所需的软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邀请软件公司,自行组织开发量身定做,一种是选择成熟的商品化软件。前者的风险在于:开发周期太长,软件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好,流程和思想来自现有企业,不能推动企业的管理革新,对少数关键人员的依赖,长期拥有成本高。后者也有风险:选择的软件可能不能满足功能上需求,不能实现适合该企业的业务流程,性能(先进性、稳定性、开放性、扩展性、升级性、可维护性)上的需求,所选软件在本行业没有应用经验,软件供应商服务不好,由于技术发展可能面临淘汰等。此外,很多时候可能会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也有风险:二次开发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风险,升级风险,超出成本,项目延期等风险。据CCID一次调查显示,在IT应用不成功的案例中,因软件选择失败的比例高达67%。
2.集成风险。
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做得不好,或者项目实施中没有充分投入到各分系统之间的集成上,就会造成各分系统独立运行良好,但分系统之间互相不能通信,形成信息孤岛,这就是集成风险,
3.技术转移风险。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大量的软件和网络系统知识,特别大型CAD/CAE/CAM软件比较复杂,PDM软件、ERP软件等功能非常多,系统结构较复杂,实施过程就是将这些系统的使用知识转移给企业中各层次,各种角色的用户,但是企业员工对计算机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培训过程中许多员工不能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造成咨询顾问一旦离开,系统便不能正常运转。
(五)实施风险
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包括项目范围和目标设定风险、时间进度风险和实施中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1.项目范围和目标设定风险。
许多企业领导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以为信息技术可以自动化实现一切,因此在信息化规划阶段时,领导对企业信息化期望很高。如果目标设计不准确和清楚,就注定了项目达不到目标,也不能评价实施效果。
2.时间进度风险。
许多企业信息化项目在一开始就没有能够制定明确的、可行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时实现里程碑性的目标,造成项目遥遥无期,领导人员和实施人员丧失信心,原定的目标己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最终半途而废或系统上线严重延误。
3.实施中的变化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项目组成员变动,由于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或者用户开始不了解自己的业务需求,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需求和方案进行变更,项目所处的客观环境变化等都可能使项目延期、达不到里程碑目标、成本增加、影响领导和项目成员的信心。变化风险是任何项目都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预见变化和提前制定对策。
(六)运行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运行风险包括营运风险、授权风险、信息风险、系统安全风险。
通过以上风险识别可以看出,决策风险、实施风险和管理风险是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类别,而在这些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中,人的风险又是非常重要的,将直接影响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施进度。为此,我们要重点防范。
参考文献:
[1]黄云梯.“信息系统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2]付玉,邱冠周,陈松乔.项目管理在降低信息系统风险中的作用研究[M].邮电出版社,2005,6
[3]Lewis.ames.“Mastering Project Management”New York,1998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推荐阅读:
国家电网建设06-27
地区电网建设07-25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09-27
电网建设规划10-18
城市电网建设改造05-10
电网建设物资履约08-11
电网规划建设11-10
工程监理电网建设08-22
农村电网建设工程管理10-14
智能电网建设国民经济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