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和评估(共10篇)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1
一、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 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由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节体系。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一要素法到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到五要素法, 日趋完整和深入, 最终发展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模式。
内部控制“一要素“阶段———内部牵制阶段, 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 并实施岗位分离, 在减少错误和舞弊问题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二要素”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58年10月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划分为二要素形式。内部控制“三要素”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该公告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制度”, 具体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内部控制“五要素”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 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 新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 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符合使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后成熟期———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2004年4月正式颁布, 其涵盖了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 其范围和内容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广泛。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划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细化、明确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内部控制更名为企业风险管理。事实上, 不论中航油公司还是伊利股份、创维数码,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一整套管理制度。从投资到报销, 事无巨细, 应有尽有, 在表面上控制得很好, 其实却忽视了企业重大风险的存在。ERM框架要求管理层将精力主要放在能产生重大风险环节上, 而不是所有细小环节上, 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最主要内容。中航油曾在2003年被新加坡证券监督部门列为最透明的企业, 说明企业确实是在内部控制的细节上做得非常密实, 然而, 正是忽视了风险管理, 才使中航油事件从一个不很大的失误开始, 酿成为石破天惊的大案、要案。可见, 关注企业风险控制比关注企业细节控制更能使内部控制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风险识别
企业风险, 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应当准确地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其一, 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设为第一道防线;其二,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其三, 风险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 才能够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 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 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纪录来分析, 归纳和整理, 以及必要的专家访问, 从而找出各种明显的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目前主要的识别方法一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 制成生产流程图, 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二是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风险的识别还有其他方法, 诸如环境分析、保险调查、事故分析等。企业在识别风险时, 应当交互使用各种方法。风险是多样的, 具有可变性, 既有当前的也有潜在于未来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风险识别的任务就是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出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而风险识别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事, 而是一种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 并随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对风险的评估首先需要对风险量化, 来衡量风险概率和风险对项目目标影响程度。风险量化的基本内容是确定需要对那些时间制订应对措施, 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 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 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 并通过测试等方法, 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 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 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和实际效果对比, 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企业在评估多项风险时, 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 绘制风险坐标图, 对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坐标分析, 使得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由不可控制变为可以控制。在此过程中, 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 注重评估指标的导向性。要突出关键指标, 确保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要根据评估内容与指标功能, 量身定制不同的评估标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既要引导企业通过对照评估标准, 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不断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又要兼顾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 借助专业机构力量, 提升文化评估专业水平和公信力。企业文化对风险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无形的, 也可以是有形的, 企业文化常常深深地扎根在企业精神中;我国中医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北京同仁堂, 之所以经久300多年经久不衰, 不可否认的是其拥有“核心”技术, 但同样重要的在于历代同仁堂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 始终格守和培育“炮制虽繁必不可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心, 存心有天知”的文化传承。
对于已量化的风险为降低项目风险的负面效应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计划, 每个措施都必须有明确的人员来负责, 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进行的状态。制定需要应对的风险清单;形成一致意见的应对措施;实施所选应对策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明确风险管理人和分配给他们的责任;风险发生的征兆和预警信号;实施所选应对策略需要的预算和进度计划活动;设计好要准备的符合有关当事人风险承受度地用在不可预见事件上的预留时间和费用;应急方案和要求实施方案的引发因素;要使用的退出计划, 它作为对某个已经发生, 并且原来的应对策略已被证明不当的风险的一种反应;对于特定的风险, 如果它们可能发生, 为了规定各方的责任, 可以准备用于保险、服务或其它相应事项的合同。
内部控制虽然是一套完善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度, 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成本受成本效益因素的制约;其次, 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或滥用职权而失效;再次, 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最后, 内部控制可能会应经营环境或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削弱或失效。
综上所述, 企业的风险大多随着企业规模和交易规模的扩大而被不断地放大, 必须通过事先安排或主动干预, 以最小的代价去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其他消极影响。风险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企业必须清醒、全面地意识到所面临的风险, 才有机会以最小的代价加以事前控制。这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稳定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要求, 也是完善单位治理机构、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
摘要: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应当准确地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这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稳定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要求, 也是完善单位治理机构、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要素,识别,评估,企业文化,应对计划
参考文献
[1]秦怀博、敬文举:人本角度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9) .
[2]董本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 2013 (11) .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2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308.04m,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3.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3.2.1事故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2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7℃,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210.37m,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
3.2.4专家调查
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3.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袁鹏飞.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学与财富,,8(5):189-190.
[2]李金刚,孙新亮.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12).
[3]吴永锋.浅析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4]霍东发.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识别的综合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13).
[5]段超.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219.
[6]欧阳心和,李志勇,郑祖恩,等.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与评估方法[J].公路工程,,38(5):30-33.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3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信用风险 识别和评估 贷款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19-02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对普通高等学校在读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 发放,并由国家财政给予贴息的商业贷款。自1999年9月1日实施以来,已初步达到了良好的 预期效果,对维护教育公平,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银行开办此项业务中面临着种种风险,其中危害性最强并且银行可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即 因借款人违约而导致银行到期不能收回本息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本文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信 用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将风险因素量化处理,形成风险评估模型,并根据信用评估等级划 分提出相应的贷款政策选择,希望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信用风险的识别
根据借款学生可能违约的原因,我们将信用风险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 还款意愿风险
还款意愿风险是指借款人有实际支付能力但拒不偿还贷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还款意愿风险取决于个人的道德禀赋和品质,往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完全造成的 ,是银行最难控制的风险。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尚不完善,专门针对大学生设立的信用档案 更是空白,银行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处于劣势。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纯信用的贷款,学生毕 业后还款与否全凭自己的信用,违约成本几乎为零。部分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轻视合同, 不守信用,还款意识差,给银行方面带来信用风险。
(二) 还款能力风险
还款能力风险是指借款人有还款意愿但无力偿还贷款,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就 业因素的影响导致还款能力风险的产生,大学生毕业后收入状况的不确定造成还款能力与动 力不足。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部分贷款学生在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 作,而且相当一部分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工作的头几年收入也不高,要让他们在暂时没有收 入或要把其收入的大部分拿去归还贷款,这对许多借款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二、信用风险的评估
(一)评估方法及步骤
我们采用国内外商业银行通常使用的信用评分法,进行信用风险评估。首先对借款人的 还款意愿进行评估,如果还款意愿较强,则进入还款能力评估阶段。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模型 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风险,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及其权重,再对指标打分量化,将指标 分值与其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评估得分,并由得分值确定信用等级,银行根据等 级对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贷款策略。
(二)还款意愿风险评估
我们采用(0-1)分布的判断方法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1表示借款人还款意愿较强,0表示借款人发生还款意愿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用DR(Desire Risk)表示还款意愿 风险值。还款意愿风险的评估模型为:
DR=1 还款意愿风险较小0 还款意愿风险较大[JB)]
银行将对借款人所在的开放班级或学院进行调查,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成绩、上课 情况、获奖情况、违纪处分情况等平时表现。如果有不良记录,如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受 过处分等,则DR等于0,银行将拒绝其贷款申请;如无不良记录,表现良好,则DR等于1,他 将通过还款意愿风险这一关验证,进入还款能力风险评估阶段。
(三)还款能力风险评估
1.还款能力因素指标界定。 评估一个借款学生的还款能力,我们从借款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信用状况以及所在学 校对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水平3个方面进行,选取了以下12个指标具体分析。 (1)家庭收支比:指家庭支出与收入的比值,用来衡量家庭的经济能力。 (2)家庭负债:指家庭债务总值,用来衡量家庭的支出状况。 (3)家庭资产总值:指整个家庭不动产总值,用来衡量还款的保障来源。 (4)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健康状况将影响劳动能力,间接影响还款能力。 (5)性别:相对而言,男生的就业和收入前景将优于女生,其还款能力相对较强。 (6)个人健康状况: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会让银行对他的还款能力具有信心。 (7)学历:学历的高低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从而影响还款能力。 (8)专业前景:学生所学专业在未来几年属于冷门还是热门专业,将直接影响学生毕 业后的就业趋势,进而影响其还款能力。 (9)就业形势预测:根据专业前景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预测学生的就业形势, 以此判断其还款能力。 (10)收入预测: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就业形势来预测学生的收入状况,以确定学生的 还款能力。 (11)学校对借款学生的审核管理:科学有效的审核制度能降低风险系数,学校的审核 水平会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风险。 (12)学校贷后的跟踪管理水平:主要考查未还总额与应还总额的比值,来评定学校在 贷后的管理工作。
2.还款能力风险的评价方法与步骤。通过以上对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各因素分析,我们设 计了还款能力风险评估表(表略 )。我们用AR(Ability Risk)来表示还款能力风险值。
还款能力风险评估表的设计思路是:将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12大因素转化为指标, 每一指标根据其特质进行分级,每一分级区间设定一个得分值(SJ),每一指标项设定一个 权重(WJ)。根据借款人的特性,在每一个指标评定项中,他将获得一个唯一的得分值,得 分值越高,表示借款人的信用度越高,还款能力越强,还款能力风险越小。
得分值和权重都是由精通银行信贷业务与政策的专家通过模糊评价赋值的。专 家对每一个指标项赋予一个得分值和权重,作为贷款受理人员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的依据。 其中,得分值采取10分制,最高为10分,最低为零分,12个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00%。
3.还款能力风险评估模型的确立。借款人的各种特质在每个指标项下都处于某一个具体 的区间内,都有唯一得分值。我们 对他的唯一得分值进行加权平均,就可计算其能力风险值。还款能力风险的评估模型为:
(四)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确立
对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评估,我们依据先通过还款意愿风险评估、再进行能力风险评估 的原则,用CR(Credit Risk)来表示信用风险值,分值越大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越强, 信用风险越小。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为:
三、 信用风险评估等级划分与贷款政策选择
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要求学生提供抵押、质押或担保人保证,导 致银行的贷款风险扩大。我们建议银行针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选择不同的贷款策略,以规避 风险。根据上文对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评估程序和标准,银行可以对借款学生进行信用 评分,得到一个信用风险值(CR)后,与预先确定的“接受—拒绝”临界值(CR0)进行 比 较,最终做出贷款决策。若CR小于CR0,表明借款申请人的资信度较差,贷款风险较大, 银 行应拒绝其贷款要求或谨慎贷款;若CR大于CR0,银行可考虑其贷款要求,并根据具体的 得 分值大小,将借款人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同的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贷款政策 区别对待。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6XY9)]
参考文献:
1. 王春晖,王鹏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违约风险及防范对策[J].决策参考,2007(2)
2. 许世琴,程胜光.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因素分析模型的探析[J].农村经济,2004(5)
3. 潘雅琼,左相国.消费信贷信用等级评分值与期望坏帐率关系模型初探[J].统计与决策 ,2004(11)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责编:贾伟)
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理 篇4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估计风险结构的性质。
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别的主要目的是对整个企业经营中潜在的或是面临的各种风险的一种初探、了解和暴露,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潜在或出现的各种风险的大小、影响程度有一个大体的评估和掌握, 这样可以针对出现的不同风险的特点来进一步确定财务风险管理应采取的应对策略。对于财务风险识别的内容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中面对的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这些财物风险彼此有着怎样的联系;在众多的财务风险中哪一个是影响最大的;影响最大的财务风险产生的概率有多大以及带来多大的影响等等。以此为基础, 为了对财务风险进行测量、评估和处理做好必要的充分的准备。
因为可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不仅多而且有些复杂, 所以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会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指的是从定性的概念出发以此对企业面临怎样的风险、该风险是何种结构以及该风险将来发展的性质等做一个判断。定量的方法就是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相关系统进行详细地分析, 以此方式来提示企业中的财务风险。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时, 要对企业现金流的产生进行分析之后, 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根据某一个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以及对企业经营带来怎样的影响确定其财务风险所属的结构性质。
2. 识别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状况。
识别分析是对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反映, 主要是对企业面临哪种市场风险、该风险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不同的财务风险具有何种结构性质;不同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产生的概率以及其风险损失会有多么严重等等。把企业产生的现金流的分布情况采取动态变化的时间序列的方式进行展示, 与此同时, 不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以及不同的市场风险所表现的结构性质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 识别分析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时要将不同时间内对财务风险的识别看做一个过程, 并且坚持在一定的时期内对财务风险识别的评估结果及其与风险管理相关方面涉及的重点进行恰当而必要的调整。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
1. 人工神经网络评估。
在识别、测量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财务风险大小之后, 可以采取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其模型等一些适当的带有识别功能模式的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作进一步的评估, 从而根据评估出来的结果对企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作出应对的策略与措施。
在认识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 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机制后, 企业财务风险一般的表现是企业财务状况消极的一面以及经营成果的下降, 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企业获利、偿债、周转以及成长的能力都会有所降低, 而作为一个企业, 它的实际经营绩效就是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的综合。所以, 对于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最终都是体现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绩效和目标之间出现了预期之外的负偏差之中。因此, 我们可以对负偏差以及偏差的程度进行细致的分析, 也就是说要对企业经营的实际的绩效情况的评价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 然后对企业财务风险能否发生、财务风险达到怎样的严重状态进行一个综合的判断。
2. 利用模型对企业财务综合指标进行评估。
对于企业而言, 它的生产经营的活动效果是通过企业财务指标来呈现、来反映的。所以, 企业的财务指标除了可以反映出这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以外, 还可以反映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这样一来, 在企业中众多的财务指标中, 挑选出适当的、有代表性的项目来作为企业财务情况关键的指标, 并且要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衡量然后对其赋予相当的权重, 然后通过对不同企业相关的、具体的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就可得到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处理
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和评估的工作以后, 就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适当地处理, 也就是进入实施具体风险管理的运作阶段。对于风险处理就是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性质、大小、企业具备的实力、企业可以承受的风险能力等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虑, 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当下面临的财务风险选取出恰当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也可灵活地运用风险处理方式, 即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保留以及财务风险防范。
在实行企业财务风险转移时可以采用保险、分散以及对冲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规避时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处理风险源的时候, 要对是采取财务风险转移还是财务风险规避有一个清楚的判断和选择;在采取企业财务风险保留的方式时, 要事先对其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在具体的处理实践当中要根据企业当下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其特点、企业的实力、风险的损失和收益等方面进行权衡之后再决定风险保留应用的比例;在采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这一处理方式时要注意避免企业内部出现人为舞弊的行为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参考文献
[1]韩博, 胡显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6) .
[2]周爱丽.企业财务风险浅析[J].财会研究, 2004 (03) .
[3]陈会英.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及防范[J].商业会计, 2009 (02) .
[4]田芬, 陈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估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20) .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5
专业论文
试析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
试析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
摘要: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进行多年,而内部环境审计到底如何执行和落实,审计界并未真正开始实行。本文试图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个环节论述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在执行内部环境审计时所采用的方法,通过探索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促进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 环境问题 审计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松花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严重污染、多地血铅超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这只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所以企业作为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必须进行反思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频发、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环境审计的提出,加快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进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从环境问题识别、环境问题评估、环境问题应对三个方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试图探索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和实施的方法,旨在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落实。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两方面进行判断。企业应加强对其环境活动的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识别,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于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
第一,利用网络信息获取企业环境问题。近几年,许多环境污染都在网络上被曝光,进而引起企业、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网络信息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二,走访调查。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在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时,走访调查企业所在地附近区域可以了解企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观察。由于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不同,对于可见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观察法了解企业对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四,检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和运营均有所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文件资料用于维护和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当然要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获取企业环境问题的信息还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推行环境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狭隘,企业无法明确在环境方面花费的资金与产生的效益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一大部分大型企业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缺失,使得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几乎不能实施。如林惠忠(2005)认为,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公布的为数不多的环境资料里,不全面、可比性差、定量信息、定性信息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了我国环境财务信息的严重缺失,所以目前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角度识别企业环境问题几乎不可能。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评估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问题不良影响的评估,可以从对企业正常经营、经营效率效果和社会资源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
(一)环境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审计人员在评估识别环境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时,应当充分考虑该环境问题对企业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使用,环境资源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等政策,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所以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也离不开对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在我国环境法中,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使用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环境污染整治也可能作为或有事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2012年中石化广东三家下属企业被环保部门依法停止生产、限期整改,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致命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环境问题,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环境审计机制,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尽量避免因环境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二)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就比较有限。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是由于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完善,废水、废气处理程序不合理,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导致企业的禁止生产或限量生产,无法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影响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都是老企业、中小企业,在企业建立之初,免费使用环境资源,不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注重生产设备的更新或环境设备的购置,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均欠佳。通过内部环境审计,使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程度。通过对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分析,可以洞察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合理,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
(三)环境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种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能源使用效率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企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气、废渣)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噪音、振动;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波;原子能和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扩散,导致企业环境污染超越企业的地域范畴向企业外部蔓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的环境污染。如2012年1月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这起污染事件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事件是由企业的环境污染引发,但其不良影响的范围远大于企业的地域范围,扩散至龙江河沿岸,甚至整个柳州。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遇到可能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问题,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职业判断,确定该环境问题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是否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是否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便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三、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可能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可能对社会资源、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内部环境中,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内部在应对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时,需要从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范围去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效率效果或社会公共资源,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程度,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的环境问题如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那么一般来说是违反了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合法性、合规性。对于识别并评估的违反合法性、合规性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本企业必须遵守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此类法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法规为准绳,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经营环境。
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通行环境体系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由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系列的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在内,主要用于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适用于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具体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等法规中,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二)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也比较有限。由于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使得企业背负的环境债务急剧上升,环境债务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的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设计并执行关于节能减排监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就节能减排监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方法、监测方法等指标体系,针对企业所属行业性质,制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及其应对措施。第二,加快实施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企业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在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究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助于从环境方面评价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第三,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就目前企业所处环境来看,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和实施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熟悉或精通审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企业要从内部环境审计方面减少或消除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因素,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审计人员,否则将无法有效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三)对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对社会资源的不当利用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出的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问题,内部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内部环境审计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时,要关注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积极引导并改善企业的态度,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实施绿色GDP的步伐。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使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不是免费的,环境负债的频繁出现促使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由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大金额的环境负债,企业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环境负债,一般会从内部环境审计着手。在我国环境审计体系中,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自我检查、自我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内部环境审计避免了国家环境审计对企业的“一次性判决”,也避免了社会环境审计将企业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向风口浪尖的风险。内部环境审计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内部检查、自我改进。企业应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环境审计,积极应对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再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企业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区别对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对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合法性出发,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内部审计人员应以生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工艺等为立足点,发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对于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结语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应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步骤进行落实,企业作为污染者应积极强化内部控制,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以前遗留环境问题应积极应对,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虽然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有成果,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方法的研究还比较狭隘,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还有待审计界更多专家的参与。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B056)
参考文献:
1.王黎,罗杰.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1,(33).2.陈惠慧.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和技术方法研究[C].北京:中国会计学会,2009.3.孙岩,杨肃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6
一、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相关理论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具体表现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一定管理主体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 对于不断获得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整合、奖酬、调控、开发等环节的总和。本文中的企业即是组织的一种形式。
2.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涵义和成因
(1)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中, 因为没有妥善地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而给组织管理经营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损失的可能性。
(2)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成因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由很多原因引起,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但是归纳起来可知风险主要来自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风险、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人力资源风险是由于人力资源自身具有的能动性、流动性、时效性所带来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风险包括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及管理方法落后;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人文、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和人口等因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1.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流程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主要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控制和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从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流程可以看出,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起点, 通过风险识别可以判断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类别、特性并可以分析出可能发生结果, 从而把握处理风险的机会。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识别阶段获得的资料和数据的处理, 得到关于损失发生的概率和程度的信息, 为正确地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
(1)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的步骤
企业一般是根据企业的历史资料和专家意见来进行风险识别, 具体步骤如下:收集历史资料:企业的历史资料能反映出企业将要面临的风险情况, 具有重要的价值;实地调查;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织专家进行评议;出具客实事求是的报告。
(2)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
文中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成因, 根据风险成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
(1) 人力资源风险:由于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时效性、流动性, 所以要注意识别员工身心健康风险和职业道德与价值观风险。
(2)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风险:按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可以从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和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风险识别。具体来说, 人力资源规划风险包括:人力资源供求计算不准确、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员工招聘培训风险包括:招聘不合理、人职不匹配、员工流失风险等;薪酬管理风险包括:薪酬制度不合理、薪酬体系不科学;考核风险包括:考核过程不公平、考核结果不公正引起的员工冲突所带来的风险。
(3) 环境风险:如国家政治政策的变化、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等环境因素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跟不上形势所带来的风险。
3.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评估
(1) 评估指标的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指标是企业正确进行风险评估的起点,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指标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准则, 如赵丽和萧泽新从人力资本风险、管理风险、社会风险三个方面对风险进行了评价;刘成勇和李中斌则从培训风险、人员流动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等方面进行了风险评估;陈心德和周晋把前景预期风险、知识滞后风险、求才风险、员工风险、管理者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主要指标。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但是可以总结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的:人力资源风险的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要素, 这就为我们进行风险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2)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步骤
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做出准确分析的基础,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根据风险识别阶段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开展调研;依据调研的结果和以往经验, 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来排定优先队列, 为风险的防范控制做铺垫。
三、结束语
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 人力资源居于第一位, 本文的论述及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为依据, 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预警分析和防范控制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有益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体系的构建和风险的化解, 并且可以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最小化, 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 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相关理论, 由此提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希望能对企业正常发展、规避风险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薪酬管理,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陈莉.2000~2011年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回眸与分析[J].前沿, 2012, (6) :92-93.
[2]杨善林.企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31.
[3]杨轶.基于博弈论的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 2008.
[4]赵丽, 萧泽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6, (10) :169-172.
[5]刘成勇, 李中斌.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 2007, (5) :120-123.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7
一、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识别
从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角度来看, 新旧准则的最大差异在于新准则扩展了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 加深了风险因素如何对重大错报的发生造成影响的认识, 以更宏观的视角, 从整个企业及其环境状况的变化去认识影响重大错报发生的风险因素, 通过考察造成重大错报的根本动因, 来实施风险评估。新准则第1211号第19条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具体方面, 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笔者认为, 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风险的因素, 概括起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环境风险因素
有效的审计, 首先需要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 以了解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地位。通过分析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 从而发现潜在的重要战略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估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业务性质或监管程度是否可能导致特定的重大错报风险, 评估项目组是否配备了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成员。根据一些著名的审计失败案例可看出, 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的变化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可能转化为诱发虚假财务报告环境压力, 而注册会计师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或估计不足, 将导致审计的失败。注册会计师需要识别和评估的企业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 (1) 行业环境状况, 如企业所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市场供求与竞争;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 法律及监管环境, 如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定惯例;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活动;对开展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府政策;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3) 其他外部因素, 如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利率和资金供求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及币值变动;国际经济环境和汇率变动等。
(二) 战略经营风险因素
战略经营风险是企业的内部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成果以及持续经营造成的风险。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 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从了解企业所制定的总体战略出发, 认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具体战略, 分析内部经营环节, 利用职业判断对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注册会计师还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 (1) 对相关因素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有能够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总体战略选择风险。如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目标或任务适应性风险、行业发展及其可能导致的企业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的风险、业务扩张及其可能导致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风险等。 (2) 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如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可能导致的产品责任增加的风险、企业并购可能导致的运营困难的风险等; (3) 企业供、产、销等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等。
(三) 财务风险因素
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运动中存在的风险, 按照资本运动的过程, 可将财务风险划分为: (1) 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 企业筹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提高经营效益。企业筹资渠道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所有者投资, 另一类是借入资金。 (2)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使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投资报酬, 从而影响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所有财务风险的主导, 主要有投资结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组合风险。 (3) 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是指投入的本金经过生产经营过程之后不能回到起点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生命的源泉, 是企业经营之本, 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既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金融政策紧密相关, 又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策略、信用策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4) 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合理的收益分配会提高企业声誉, 调动投资者积极性, 促进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上涨, 给企业后期的筹资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利的收益分配, 也可能妨碍企业资金周转、降低企业偿债能力, 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 降低企业信誉, 导致股价下跌, 这些都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 治理结构风险因素
公司治理是企业外部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控制并要求企业履行经管责任的过程。公司治理的质量反映了经营者履行经营质量和财务报告的质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权力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及监督层之间的分配, 并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机制, 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管理层舞弊行为的发生。相反, 如果公司治理机制残缺, 管理层舞弊的概率则会明显加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以下因素的分析来评估公司治理的风险: (1)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等治理层的独立性和能力。 (2) 经营者的能力和诚实性。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经营者的背景、管理能力以及影响经营管理的经济激励机制, 以便识别委托动机和经营者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可能性。 (3) 主要利害相关者参与企业经营的程度。 (4) 关联方交易。不符合正常商业运作程序的关联方交易可能是舞弊的手段。 (5) 经营者报酬计划和经营激励机制。
(五) 内部控制风险因素
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以下构成内部控制要素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 (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决定组织的风气, 影响组织成员的控制意识。 (2) 风险评估。由于经济、行业、管制和营运条件处于变动中, 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和程序来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保证经营者的指示得以执行的方针和程序, 包括批准、授权、检验、调整、业绩复核、资产保全以及职务分工等一系列的活动。 (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将信息系统所识别、搜集的有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事项、活动和状况的信息在企业内部以及向企业外部进行传递。 (5) 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控制需要监督, 监督是一个不断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机能的过程, 监督的形式可以有日常监督活动、独立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
(六) 会计错弊风险因素
会计错弊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错误或舞弊风险。错误是指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非故意行为, 主要包括:为编制财务报表而收集和处理数据时发生失误;由于疏忽和误解有关事实而作出不恰当的会计估计;在运用和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 (包括披露) 相关的会计政策时发生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应了解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作出评估。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适当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下列重要事项: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特殊行业惯例;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 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会计政策的变更;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理论上将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型表述为: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从审计客体来看, 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所以, 财务报表本身的可靠不仅对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直接的影响, 而且对审计风险也有直接的影响, 即不公允可靠的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即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具体包括环境风险、战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治理结构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会计错弊风险等。
笔者认为, 在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构成要素之间, 虽然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用, 但是在形成重大错报风险过程中, 它们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乘积因子关系, 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可叠加关系, 只不过是其在形成重大错报风险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程度不同。因此, 审计风险新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值应当由各风险因子观测值加权平均后求得。笔者尝试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风险评估表, 对各种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权重分配, 以此评估企业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在此基础上, 注册会计师就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审计风险总体水平, 利用风险模型来计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并据此确定审计测试的范围和工作量。采用各风险因子加权平均值作为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值, 既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又能较好地解决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对各风险因子取值范围的限制, 增强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注: (1) 表中风险评估水平概率值的取值参考标准为:高风险50%~100%;中等风险20%~50%;低风险0%~20%。 (2) 表中各种风险因素所占比例及各种情况下所赋予的权重值, 只是为举例说明方便而设定的。实际上, 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的种类和权重, 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分析而确定。 (3) 笔者认为, 本评估表可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内容存入审计档案。
参考文献
[1]张龙平、聂曼曼:《试论新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进步与运用》, 《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2]顾晓安:《基于业务循环的审计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3]汪国平:《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系统》,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6年第1期。
[4]黄妍、张帆:《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7年第9期。
[5]谢少敏:《审计学导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是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 对其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分析, 对于施工企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在对其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必要性
账目的虚报、假报、公司商业机密的泄露、黑单等都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 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 会给施工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没有严格实施、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及道德水准不高等很容易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使相关的施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为了有效的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使施工企业陷入巨大的风险当中, 对其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与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类别
按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过程, 来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类型进行分类, 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员工管理风险、薪资管理风险、绩效考核风险、招聘风险等几种不同的类型, 同时根据其出现的特点, 也可以将其划分为已知风险与可预知风险两种类型。
三、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步骤
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首先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识别过程, 其本质就是一个主动寻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的过程, 例如,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常见的一个风险就是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的离职, 这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对这种风险进行识别时, 就应该对以下的角度进行考虑, 如:员工对于企业中的待遇是否满意;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时, 是否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是是否具有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员工在企业中是否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员工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是否能够与其对企业的贡献相符;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时, 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是否给予了员工足够的关心与认同;员工短期内是否具有深造、结婚等计划等等, 都是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应该考虑的内容。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评估, 实质的内容就是对相关的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害进行分析、评估, 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的主要步骤为:首先依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内容来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其次, 根据调查结果, 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将其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应用百分比进行直观的表示;最后要将评估的结果按照优先队列的形式进行排序, 就能够直观的看出, 造成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 这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
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
(一)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驾驭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驾驭指的是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中显示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起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作用, 其主要的步骤为: (1) 对预知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调查; (2) 依据相关的调查结果, 制定出消除风险的方案; (3) 将相关的方案与专业的人员及上级人员进行讨论、审核; (4) 实施相关的风险控制方案。举一个简单的风险控制的例子,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促使员工离职的原因就是公平公正的问题, 很多员工都是因为在企业中感觉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而选择离职, 这就需要人事经理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加强与各部门、各个级别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 了解员工的真正所需, 在进行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时, 广泛的采取各部门员工的意见, 并要有效的促进晋升、绩效考核的透明化操作, 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驾驭是非常必要的。
(二)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监控
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工作中, 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 需要充分的调动风险管理小组及相关的项目小组的成员共同参与来完成, 尽可能多的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 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归类, 这有利于风险识别工作的高效进行。
在对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时, 需要进行风险的分析, 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的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 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可以应用定量分析或者定性分析的分析方法, 并要根据其影响的大小及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对其进行排序, 以便于找出其中的关键风险, 在风险控制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在对整个施工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价时, 可以应用风险指数的概念来对其风险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对于不同项目风险程度的比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的过程中, 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应该做好事前风险的防范、事中风险的预防监控及事后风险的危机处理工作, 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树立起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 并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 及时的做好风险识别工作, 将可预知的风险予以有效的消除, 事中预防监控机制是事前防范机制的补充及延伸, 施工企业应该定期的组织员工进行相关施工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训, 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要定期的组织员工进行心理测试与相关的业务考核, 使员工能够清楚的看到其在企业中的进步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危机处理能力, 企业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 并对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 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但是其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多的风险, 本文就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必要性及实施步骤进行了简答介绍, 并提出了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巩少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9) .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活动,风险识别,评估,防范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主要包括在整个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人身、财产以及心理安全,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生命和身体健康不受到危害。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严峻的考验,也为学生及其家庭带来诸多的不幸和痛苦。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及防范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管理体系,争取为解决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XX高职院校的37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6人(57.7%)、女生156人 (42.3%),由于样本主要涵盖了XX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 因此样本容量都能够满足统计分析的相关要求,反应的各项数据和结论具有统计意义。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文主要自编《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检查表》和《高职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表》进行问卷调查。前者主要为了进一步识别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从而确定风险的来源和具体性质。而后者主要是便于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的可能性、严重性以及可维持程度进行评估和衡量,从而为防范风险提供有效的依据。本次问卷调查共发问卷374份,收回有效问卷352份, 有效回收率为94.1%,(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活动安全事故案例以及体育管理学、安全科学、风险管理学等相关文学的资料进行研究,以便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专家访谈法:通过是对XX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优秀教师,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访谈的内容包含: 跟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现状以及原因的,对加强学生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的建议等等,最后不仅要对访谈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还应该对内容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采用Excel2003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而分析方法则主要使用因素分析(EFA)法跟 “列表排序法”。
2研究结论和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主要来源于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管理四个方面。
2.1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指的是对风险进行判断,从而确定风险是否存在。事故因果连锁模型指出:事物的发生并非是孤立时间,虽然伤害的发生具有突然性,但是其产生结果往往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导致的[1]。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在这次的研究中将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来源归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以及学校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而教师风险又可以分为教学经验风险、教学技术风险以及教学管理风险;学生风险则可以分为心理风险、个人行为风险以及体能风险;管理风险在分为场地风险、器材风险等。
2.2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的评估
对风险的评估主要指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和评价,实施风险评估主要是为了掌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造成的影响程度。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评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风险产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一般主要用概率来表示;二是风险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风险后果造成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三是风险的可控性分析,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是为预测风险和提出对策进行服务。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人员主要是体育教师,因为这些人员跟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是面对面接触的,从而也最了解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的原因[2]。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列表排序法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所谓“列表法”指的是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对学生体育活动风险大小进行量化, 也就是事先确定评估标准,然后专家小组共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以及可控性进行打分,再将三个分值相乘, 其计算公式为:Rv=P.S.C(P:风险发生的可能性;S:风险造成的严重性;C:风险发生的可控性)。风险量值越高, 表明其风险越大。
2.2.1教师因素引起的教育活动风险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和列表排序的方式对教师因素引起的风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在上述列表中,第2、5、6属于教学经验导致的风险, 第4、10属于教学技术导致的风险,第1、3属于教师自我管理导致的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的平均量Rv统计可以得到教师因素导致的风险发生影响因素依次是:教师自我管理风险(26.83%)、教师教学经验风险(25.14%)、教师教学技术风险(23.21%)。
2.2.2学生因素引起的体育活动风险评估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导致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列表排序法跟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见表2。
在上述列表中,第1、2、7项属于心理风险,第4、5、 8、9属于行为风险;第6、10属于体能造成的风险;根据风险发生生的平均量Rv统计可以得到,学生因素导致的风险发生影响因素依次是:心理风险(41.97%)、行为风险 (37.3%)和体能风险(27.09%)。
2.2.3学校管理因素引起的风险
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活动风险中由学校因素引起的风险,管理因素是导致风险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其中占第一位的是由于场地、器材和医疗设施等条件导致的风险,其次是管理人员的主观因素导致的。
2.3高职院校应对体育活动风险的对策
2.3.1从教师方面来防范体育活动风险
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其管理办法、职业技能以及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防范风险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在体育活动中有学生发生损伤,体育教师也难逃其责[3]。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管理工作,秉着“一切为了学生安全”的思想。 体育教师的风险防范意识高低和管理方式是否有效对体育风险发生频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强化教师的风险管理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工作态度,加强体育活动管理。作为体育教师,首先一定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并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作为终身目标。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之前,体育教师就应该研究出体育活动的有效管理办法,并检查各类体育器材是否合格,并对体育活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做好应对措施。另外,体育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体育活动全过程的管理,保证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加强对体育动作的讲解和示范
体育教学跟其他教学不同,其主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该将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传授给学生,并规范向学生示范动作,并告诫学生练习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帮助学生在后期活动中规避动作不规范引起的风险[4]。
(3)加强风险预测,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应该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跟该教学内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当学生在开展自主练习时,体育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全程监控,争取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另外针对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规范的动作,体育教师应该立即进行纠正,并注意加强学生活动秩序的管理,避免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因为受到外界干扰而遭受意外伤害。
2.3.2从学生方面来防范体育活动风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已经变成了各类体育活动的主体,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起责任,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活动风险的认识,降低自身遭受意外事故的概率。
(1)加强学生的体育风险教育
在校期间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风险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享受体育给自身带来运动快感的同时有效规避体育活动潜在的风险,培养学生自觉养成正确的体育活动习惯。
(2)加强学生体能锻炼
在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期间,加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是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加强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晨跑), 另外还应注重学生的饮食健康,通过制定长期性、系统性的体育教学来不断培养运动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如何保护自己等等。
(3)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在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中,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难免会冲动行为,再加上在体育活动练习和锻炼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例如:在散打、摔跤等项目中,经常随意对战, 这样便很容易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参加体育活动的风险。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要防范风险, 就需要提高学生保护自己和他人意识,在从事体育锻炼时把握好度,对战时手要留余地,切不能将自己情绪发泄到体育练习中,如此才能实现保护自己和保护其他同学的目的[5]。
(4)集中注意力
在体育活动中,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多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不能正确掌握教师讲解的关键知识和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就容易对教师讲解的动作模糊不清,在自身完成该项动作时容易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应该注意集中力,确保及时掌握各项动作要领。
2.3.3从学校方面来方法体育活动风险
(1)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
由于高职院校体育设施直接关系着体育活动是否安全。 因此高职院校要重点加强对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首先在对体育设施教材进行采购时,应该将其招标程序进行公开,并选择在该领域中口碑好、资质好的工程公司或者体育器材供应商,确保采购的各类器材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还应该将体育器材的采购订单上交给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方便今后体育设施出现事故时追究生产商的责任。其次是学校在接受采购的体育器材时,应该严格执行验收程序,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要提出退换,并针对有质量争议的器材要交给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最后在日常体育活动中还应该对各种体育器材进行常规性检查,发现问题要予以上报,也可以委托专业的体育器材维护团队定期对器材进行维护,从而降低因器材导致的各类意外事故。
(2)针对体育活动风险建立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
作为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针对体育活动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中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对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等[6]。 例如:当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检工作后,要将身体情况有异常的学生的检查报告上交给学校的体育教学机构,从而便于该机构根据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体育活动,而建设预警机制则主要包括意外事故发生后的现场急救工作。
(3)鼓励学生购买保险
为了实现对体育活动风险的防范,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购买保险的方式,例如:可以购买学生团体意外保险、财产保险等。由于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通过缴纳个人意外伤害保险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及其家庭多建立一道安全屏障。另外从当前我国保险业的现状来看,学校可以通过主动购买职业责任保险的形式来规避责任风险。
风险识别和评估 篇10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省卫生厅直属三级甲等医院, 综合ICU床位22张, 年收治病人1 000余例。科室护理人员63人, 护士15人, 护师44人, 主管护师3人, 副主任护师1人;学历:本科以上45人, 专科18人。
2 危险因素识别及防范
2.1 危重病人护理风险因素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 是护理管理的第一步[3]。根据ICU病人病情特点, 结合护理工作中的观察总结, ICU危重病人护理风险因素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压疮的风险:病人病情严重、自主活动受限、病情需要的约束制动、各种原因的低营养摄入、排泄失禁, 翻身频率难以保证。 (2) 管道滑脱的风险:管道多而复杂、病人躁动、固定不当、搬运病人时保护不到位、管道交接记录不详尽。 (3) 误吸的风险:意识不清、病人吞咽功能差、床头抬高不到位、胃肠减压无效、非经口进食。 (4) 深静脉血栓 (VTE) 的风险:被动体位、制动、年龄、活动受限、药物影响、医源性损伤、肢体功能锻炼的效果评价。 (5)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风险:性别、会阴护理不到位、尿管留置必要性评估、长期卧床、尿管材料、留置操作无菌观念不强。
2.2 危重病人护理风险管理
2.2.1 压疮的风险管理
压疮是显著的健康问题, 通常发生在严重的疾病和护理依赖高的背景下[4]。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 增加经济负担, 增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会加重病情, 延长康复时间。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5]。通过科学的管理, 多数压疮是可以避免的。根据医院建立压疮风险管理体系, 实行三级压疮上报管理。采用Norton评分量表对所有入ICU病人进行压疮评分, 并进行每日评估, Norton≤14分及时告知护士长及压疮小组组长, 采取防范措施并由专人上报护理部, 床头悬挂压疮或高危压疮标识。床头交接班以及组长交班时应特别指明, 加强局部皮肤的保护, 将压疮的风险降到最低。
2.2.2 管道的风险管理
对于危重病人, 有些管道是维持生命的必备条件, 一旦滑脱对病人的损害是致命的。为此, 将所有管道依据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影响分为高危、中危、低危管道, 予以不同颜色标识, 使医护人员对于管道的危险程度一目了然。每日评估非计划拔管的评分表, 分析影响管道安全的各项因素, 如年龄、意识、情绪、活动度、管道种类、疼痛、沟通, 找到影响管道安全的主要因素并加以防范。对于评分较高的高危管道病人床头交接、组长间交接时重点交接, 重点防护。基于管道固定的重要地位, 将所有的管道实行双固定。严格执行转运病人流程和翻身流程, 切实做好管道保护, 做到人动管动。掌握约束的指证, 适当约束。及时与医生沟通, 了解拔管指证, 避免延时带管引起的病人不适。所有管道的种类长度数量详细记录交接。同时对所有带有管道的病人健康教育, 做好沟通。杜绝和减少脱管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2.2.3 误吸的风险管理
危重病人的营养摄入一般需要靠鼻饲喂养。对于高危病人, 误吸所致气道阻塞和肺部感染是病人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导致恢复时间的增加及住院时间的延长[6]。有效半卧位在预防反流误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有无床头抬高禁忌证的病人均给予抬高床头30°~45°, 设计床头抬高标识, 使护理人员对床头抬高的角度一目了然, 减少目测带来的不精确。建立床头抬高自测表, 同时实行护士长—组长—组员督促体系, 提高床头抬高的依从性。加强学习, 使所有护理人员认识到床头抬高的重要意义。所有翻身吸痰搬运病人等可能引起病人咳嗽的活动都要停止肠内营养。所有肠内营养病人每班填写肠内营养记录单, 记录病人管道种类 (胃管、鼻肠管、造瘘管) 、长度、营养液种类、营养液量、残留情况。常规4h回抽营养管道1次, 班班交接肠内营养病人腹胀情况, 评估残留, 及时处理。对于胃残留较多、胃瘫病人, 应与医生沟通, 留置鼻肠管。误吸重在预防, 医务人员必须在作好预防的同时, 加强健康教育[7]。
2.2.4 VTE的风险管理
在ICU收治的各种危重病人中VTE是严重并发症, 临床高度重视[8]。降低VTE的发病率是ICU护士的责任, 早期预见和积极有效的干预对改善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9]。每日填写危重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危险评分, 并根据危险性高低结合病人病情采取对应措施, 观察有无危险评分下降趋势。同时每日评估病人活动能力, 我科按照多数病人情况分为安全协助, 部分协助, 完全自理。建立肢体功能锻炼完成情况的自查登记表, 及时有效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无明显禁忌证病人应用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或者梯度压力弹力袜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5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风险管理
留置导尿管引起的伴随性尿路感染是医源性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于应用导尿管引起伴随性感染的治疗, 单纯依赖抗生素, 彻底治愈尿路感染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预防十分重要, 全面认识应用导尿管引起伴随性感染, 应引起各科医护人员的重视[10]。建立泌尿系感染的危险评分, 每日评估, 对于评分较高的泌尿系感染高风险病人重点管理。每班交接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 及时发现感染迹象。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每日会阴擦洗2次, 每周更换尿袋, 保持尿管通畅。除特殊情况外所有病人2h夹闭尿管1次, 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与医生沟通, 及时拔除导尿管。
2.3 评价方法
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和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压疮发生率 (%) =压疮发生例数÷住院病人总例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住院病人总例数。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 (‰)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住院病人尿道插管总日数。管道滑脱率 (‰) =管道滑脱例数÷住院病人留置管道总日数。误吸发生率 (‰) =误吸例数÷住院病人总日数。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的护理风险, 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见表1。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从而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住院费用。
4 讨论
4.1 强化学习危险因素识别
加强业务学习, 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风险因素评估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从而使护理工作者对护理风险的识别有章可依。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学习、讨论, 并制订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4.2 建立健全危重病人风险管理制度
提出相对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每日由护理人员对分管病人进行对应的风险评估, 科室组织每月进行护理安全质量控制, 结合我院每月护理部检查和每周护士长夜查房情况反馈将潜在的护理风险和由此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总结, 召开科室护理安全会议, 结合病人实际病情由科室人员讨论分析不良事件的原因和护理风险因素, 分析此类事件的风险因素评估是否到位, 总结经验教训, 制订防范措施, 并在下一月将该类风险因素重点排查, 正确评估风险因素采取适合的防范措施, 从而减少和规避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有效地避免风险, 保证护理安全[11]。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 (ICU) 危重病人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和护理风险管理, 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方法]识别和评估ICU危重病人的护理风险因素, 制订和完善危重病人护理风险防范制度, 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结论]加强对临床危重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