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创新发展前景

2024-08-12

中药创新发展前景(共12篇)

中药创新发展前景 篇1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手段[1], 但由于中药本身成分的复杂性, 加上分析技术条件、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局限, 现行中药质控方法难以有效地控制和评价中药质量[2]。长期以来, 中药的质量控制都是医学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药的品种比较多, 且部分中药的采集比较困难, 在科学条件及资源的限制下, 许多中药的质量控制达不到要求, 不能确保中药使用的安全性。药物作为治愈病人的重要依托, 如果不能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而, 建立良好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传统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的不足, 进而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

1 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现状

虽然近年来中药标准有了很大的发展, 检测项目大大增多, 但目前也只能达到评价其中极少一部分内容[4],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效仿国外许多国家的控制办法, 主要是通过化学检测药物成分来检验药物。这种方法虽然能够适用于一些成分构造比较单一的化学药品的检测, 但针对稍微复杂的混合药剂便无法实现检验。而中药结构都比较复杂, 所制定的治疗药方通常来说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甚至更多混合药剂经过配置后所得出的药物方案, 而此时检测药品的简单方法便不能适用于此种类型药物的检测。现今这种引进外国植物药物检测技术的方式, 并不能做到对中药质量的有效检验控制, 更不能对其药效进行准确的评价。

例如:我们在利用此种方案进行具体的中药鉴别时, 在检验冬虫夏草中的腺苷含量及板蓝根中精氨酸等元素的含量时, 利用此种检验方式, 虽然能够检验到这些因素的存在, 但根本不能判断出这些因素在药物中的具体作用, 该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它到底属于药物中的什么成分及其发挥的药效, 因而, 此种检测方式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控制方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也在中药研究中大量应用[3]。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还有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方法。此种鉴定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进行相应的化学处理后, 根据中药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建立光谱图, 主要用来评价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相对外国化学检验技术而言, 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方法在中药评价及质量控制体系中有了很大突破,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指纹图谱方法所构建的光谱图只是根据该系统的特定、预设的化学成分进行识别, 并不能对药物中全部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检验, 它虽然能够做到控制药物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但同时不能对药物的更重要指标诸如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

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及评价模式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而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必须体现这一点。从药物成分的整体构成出发, 对中药实施比较全面的检验, 不但需要保障药品成分的真实性, 同样需要确保药品疗效的有效性以及药品使用的安全性。针对目前中药质量检测方法存在的种种缺陷, 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从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出发, 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及评价模式。

2 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中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的应用

由于传统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的不全面性, 致使不能对中药构成成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实现有效评价。为了改善传统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存在的缺陷, 并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 我们得出了另外一种新的检测方案, 即生物效价检测。此种检测方法主要构想是通过利用完成某种特定的生理作用的程度来作为权衡的指标, 并以其与具体参照标准进行比较, 进而评价其疗效, 严格控制试验的条件, 根据被实验对象的具体反应来判断药物的作用。这种检测方法完善了传统质量控制体系的不足, 在构成因素比较复杂的中药药品及药剂的质量评价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前在医药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早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就有了体现。其中, 针对我国比较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水蛭的药性检测就采用了生物效价的方法。

现今, 利用生物效价来检验药物的方法通常有生物实验法及同位素示踪法, 通过利用该检测方法来对中药的病毒性及活性等要素进行测验。经过具体实践得知:这种检测方法虽然能够弥补传统质量评价方法的不足,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它一般来说有具体的指向性, 不能完全适用于任何药种, 也有一定的实验前提, 操作过程相对而言比较复杂, 且不能满足复杂混合药剂的检测。

通过最近几年的探索发现, 另外一种以研究生物体内部能量及热量转移的变化来对药物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能够作为有效的生物效价方法。评价中药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实际上是对药物在具体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生物体内的药物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该生物体内的能量变化, 因此, 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有效评价药物质量, 进而对其实施控制。现代医学领域已经初步开始应用这种检测方案, 并在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是对传统检测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3 对未来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构想

为了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 保障中药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必须解决传统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缺陷。针对未来的中药质量评价, 必须建立全新的质量控制体系, 应用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 将最新的生物效价方法应用于中药质量检测中, 严格把关药物质量, 保障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 再将其投入使用。

4 结语

中药质量控制是保障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在药物投入使用前, 必须确保该药物已经经过准确评价, 且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样才能够促进对中药的进一步探究和利用。因此, 建立一个完善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与评价模式是推动中药研究发展的重要举措。广大研究者应该加大对此方面研究的投入, 不断创新和发展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模式, 为我国中药的研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目的:探索出能够改善传统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更为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方法:分析现行中药质量控制及评价模式存在的缺陷, 通过介绍新型的生物效价方法的有效性, 创新和发展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结果与结论: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有很多缺陷, 亟待改善, 应用生物药价评测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完善中药检测模式。

关键词:中药,质量控制,评价模式,中药检测

参考文献

[1]李发美, 熊志立, 鹿秀梅, 等.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的发展及系统生物学对其的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 (1) :120-126.

[2]范刚, 周林, 赖先荣, 等.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思路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6) :870-875.

[3]景晶.现代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10.

[4]王旭, 于江泳, 倪龙, 等.中成药本体对照标准幅度质量控制模式的探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6) :274-277.

中药创新发展前景 篇2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脚步,人类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智能技术和“云计算”给制药工程科技创新带来空前机会,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过程参数在线检测技术以及制药过程装备都将发生重大革新。我们应抓住这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机遇,前瞻性布局,通过自主创新抢占制药技术战略制高点,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此,笔者建议:①将中药质量控制由“平面控制”模式发展为“立体控制”模式,加大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创建中药制药工艺品质优化、过程检测与过程质量控制集成一体化技术,从而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水平;②以PAT理念,创新发展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整个制药工艺链各单元环节质量风险预警机制,从原料到中间环节直至最终产品质量检测都追求高品质工艺水准,以精密工艺品质确保药品质量,由此打造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③促进中药制药设备从简单制造向复杂制造或高端制造转变,研发模块化、智能化、低碳化高效设备,从根本上改变中药工业装备技术落后局面;④将基础药学、工业药学与制药工程学交叉融合研究,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无缝衔接模式,凝聚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力量进行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共同跨越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的“鸿沟”;⑤针对中药制药关键环节和技术难点,聚焦于能够引领中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性技术,以协同创新形式研发新一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直接进行产业化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深刻影响制药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走向,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促进中药工业技术跨越式创新发展,实现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换代,进而大幅度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使中成药产品走向世界。

胡庆余堂与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篇3

【关键词】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传承;中药现代化

胡庆余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药文化的瑰宝。“江南药王”胡雪岩于1874年创办的胡庆余堂坐落于杭州城吴山脚下南宋御街,时至今日已有138年历史,是中华医药宝库中迄今为止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遗址。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博物馆,堪称我国中药文化的活化石。“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不断地现代化整合和改良,胡庆余堂已形成包含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极、成药的生产、药品的零售以及医疗门诊,甚至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极具现代化特色的产业链。胡庆余堂是中国传统中药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是中药现代化发展改良的典范,生动地彰显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一、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传承

(1)中药及其制剂的标本保存与展出。中药及中药制剂是中药文化的起源,其保存与展出是对药物资源的保护,对中药文化的巩固与传播,是中药文化源远流长,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的中药陈列厅里展出了1000多种药物标本,除植物、动物和矿物药以外,还有近百种珍贵的化石标本。有限的药物资源,加之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传统中药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或者濒临灭绝。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对濒危野生药材,比如犀牛、虎骨、豹骨等国家一级保护药材的展出一方面有警示作用,揭示了我国野生中药资源现状,提醒人们如果不合理开发采用、加强保护,这些药物也将消失;另一方面促使人们思考如何通过人工养殖或寻求其他药物替代的方式来解决稀有珍贵药物日益枯竭的问题。(2)制剂工具的保存与展出。制剂工具是中药文化的载体。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中陈列了各种制药器具,如切药刀、研杵、杵桶、匾子、洗帚;盛药工具,如春花瓷瓶、锡壶、铜壶等。其中作为镇馆之宝的金铲银锅,据记载是由133克黄金1835克白银铸成,用来制造名药“紫雪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药设备。(3)中药古方与古籍的收集与研制。中药古方与古籍是中药文化的精髓。胡庆余堂创立之初主要传承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聘来名老中医,研究、收集、整理确实有效的中药古方、验方,并成功研制一批包括胡氏避疽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著名的高效中药制剂。后人将收集的处方汇集成册,编订了《胡庆余堂雪泥丸散全集》,共收集有400种中药处方,至今仍有百余种用于生产。

二、胡庆余堂是中药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革新

(1)旅游产业特色鲜明。依托杭州旅游城市及依西子湖而居的地理优势,胡庆余堂发展了一条成功的旅游特色产业。以中药业有关的人文景观为主,加上中药药膳、保健茶沙龙、医疗馆、针灸馆等系列组合,开发出具有中药特色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营造了浓厚的中药文化氛围,不仅借新兴的旅游业创收,无形中还广泛地宣扬了传统中药文化,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有利于建立全球性的中药文化,增加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亮点。(2)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在创办时就确立了“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要求,强调药材至“真”,制作要“精益求精”。以此为代表的中药文化渐渐升华为规范化的中药种植加工及标准化的制剂生产。胡庆余堂自从1997年开始涉足中药种植和饮片加工,在江苏、安徽和浙江省内的丽水、昌化等地设立种植基地,投入科技力量,大力发展规范化种植以及制药技术现代化、标准化与国际化,通过建立GAP种植基地有效解决原料来源不稳定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问题。(3)中药与中医结合。“是仁乃术”与“兼济天下”的“仁”文化使胡庆余堂不断探索更加确之有效的中医辨证用药法,催生了中药与中医的一体化。胡庆余堂将名医馆与“望闻问切”的诊断合一化,创建了中医特色的医疗门诊,聘请大量的中医专家为患者问诊,诊断后对症对人开具药方,再到药房抓药,极大地方便了慕名而來寻医问药的人。

以胡庆余堂为代表,对中药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中药文化深厚底蕴的一脉相承,使得中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中医用药倍受青睐;对中药文化的发展革新,是在优秀传统中药文化的基础之上,使中医用药越来越科学,从而使中药从种植、加工、生产、调配、制剂、销售到使用等各方面规范化,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可控性与稳定性,从而推动中医用药稳步向“安全、有效、合理、疗效确切”的方向前进,由国内现代化向国际化进军。

参 考 文 献

[1]海霞.“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定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5(8)

中药创新发展前景 篇4

一、技术创新联盟理论简介

(一) 创新理论概述

创新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经济学领域, 可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相关论述。在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认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 并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组合”, 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入经济活动中”, 并将创新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 (1) 生产新的产品; (2) 引入新的生产方式; (3) 开拓新的市场; (4) 寻求新的原材料供应源; (5) 采取新的组织模式[2]。

(资料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二)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述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以下简称技术联盟) 作为技术创新的一种组织模式, 其出现并非偶然, 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技术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 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3]。

技术联盟强调的是联盟各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优势互补, 合作各方不存在控制和被控制的隶属关系, 仍保持各自的独立和平等地位。合作各方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系在一起, 注重的是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和长期利益, 而不仅仅是谋求眼前的短期利益或局部利益。

(三) 技术联盟的类型

技术联盟的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联盟进行不同的分类。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将技术联盟分为两种形式: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4]。纵向联盟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中承担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的联盟;横向联盟则是指在价值链中承担相同环节的企业之间的联盟。一般来说, 纵向联盟成员有互补性的经营关系, 如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的合作;横向联盟成员是由存在竞争关系的机构组成, 例如两家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二、我国中药产业技术联盟的组织模式及其创新效应

(一) 产学研模式

我国中药产业技术联盟的组织模式为典型的纵向联盟——产学研模式, 该组织由中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优势资源互补为前提, 按照市场机制共同承担中药创新的一系列过程。该组织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 没有明确的组织边界, 通过自主协商形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期限, 共同遵守契约规定的合作行为规则、成果分配规则和风险承担规则。

我国中药企业在技术创新尤其是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很少, 更多的投入集中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与中药企业相比,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资源禀赋来说具有技术密集型特点, 研发力量优势突出, 研发辅助设施完善, 研发管理体系完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内的两支力量, 在研发上的总体目标各有所偏重。一般而言, 科研院所拥有应用技术资源, 积聚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的研发人才, 因此科研院所强调研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而高等院校在研发上的优势体现在基础学科的完整、基础研究和理论的创新能力上, 因此在研发上注重综合性和基础研究。

产学研模式是一种对合作各方都有利的“共赢”模式。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 也是世界中药大国, 但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日韩等国家。在关键技术和创新性研发领域, 整个中药产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各自为战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又造成了额外的资源浪费。我国中药企业数量众多, 普遍规模较小, 中药产业开发一直处于规模小、低资金投入、缺乏统一标准、区域性小市场经营的非良性循环状态。由于我国中药企业无法像跨国制药公司一样独自承担完整的中药创新价值链, 因此产学研模式对提高我国总体的中药创新能力是非常合适的。

为了增强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科技部于2009年12月1日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 》, 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 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自此, 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中药产学研合作组织。2010年8月7日, 天津天士力集团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及扬子江药业、修正药业等17家校企共同组建了“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此外, 湖南、浙江、重庆、广西、四川、湖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 产学研模式的创新效应

1. 规模经济效应

通过组建中药产业技术联盟, 可以有效整合各个成员的创新资源, 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得到有效配置。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 只有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出才能降低其中分摊的固定成本。技术联盟的成员拥有不同的技术积累, 通过合作可使各自的技术优势相互叠加, 易于产生新的技术突破, 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而随着规模的增加, 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添置专用性资产设备, 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分散创新风险。

2. 突破创新阈值

中药技术创新遵循阈值效应。阈理论表明, 只有当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员和投入超过某一阈值时, 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 这其中的阈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临界值, 即只有当中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能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随着现代中药科技的进步, 其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尖端化和规模化, 技术创新的阈值也不断提升。当前一个新药的研制成本已增至数亿美元至数十亿美元不等, 仅凭单个中药企业或研发机构的力量很可能无法独自跨越阈值, 获得创新成果, 这就迫使不同的中药企业和机构通过技术联盟合作去进行技术创新, 聚合各个成员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包括技术、资金、设备、人员、信息、管理等, 以求得更有效地突破创新阈值。

3. 学习效应

在技术联盟组织中, 各个成员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获得彼此的核心专长, 从而弥补自身的短板。中药企业持久的竞争力更多地是建立在所拥有的经验性知识基础上, 这些隐形知识深植于企业文化和人的头脑之中,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只能通过某一特定情景的行动来展示, 即只能通过观察、模仿才能获得。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许可证协议不足以支撑相应的经验交流, 而技术联盟正是转移这种隐形知识的有效平台。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交流, 可以形成合适的创新体系, 从而使合作企业获得难以从外部市场交易中得到的技术经验和诀窍。

4. 创新环境效应

成功的创新活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中药产业技术联盟赋予创新环境的高标准能促使政府进一步改善各种基础设施, 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近些年来, 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和优化医药创新环境, 如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强政府监督、设立医药科技园区等, 这些措施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医药技术的创新能力。

5.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产业技术标准

由于历史与传统的原因,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既多且乱, 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内部标准等, 标准的不一致必将削弱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多极化的要求下, 中药产业建立统一的产业技术标准势在必行。而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仅靠单个企业是不现实的, 特别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当中, 技术标准的确立不仅要求技术领先, 而且要求该技术必须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 中药产学研联盟的成立既有助于推动统一的中药产业技术标准建立, 还可以减少中药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 提高社会化协作生产的效率, 而且有益于我国中药走出国门。

三、我国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趋势

(一) 横向联盟

横向联盟也称竞争性战略联盟, 即由竞争对手所组建的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它是一种新兴战略模式, 正日益受到学界以及企业的关注。通过与竞争对手组建联盟, 成员企业期望借助伙伴的资源提高自身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对于参与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企业, 合作效应是受关注的首要问题, 也是企业参与联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由于竞争性战略联盟是由同行企业所组建, 合作伙伴的最终产品在市场上是相互竞争的。

Harfield通过研究一些发达国家的横向联盟组织提出, 一国民族产业要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需要行业内企业间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够促进产业进步与升级, 而合作则可以抵御国外企业的冲击, 保证产业的生存[5]。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的市场结构更利于横向联盟, 以发挥其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的整合作用。横向联盟采用的结构紧密程度越高, 联盟就越能够为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出贡献, 而且有利于降低联盟所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6]。

我国中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现阶段采用横向联盟的模式不符合其对市场结构的要求, 因此采用产学研模式较为适合。今后, 伴随着中药企业间的并购整合,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其规模和数量必将达到横向联盟模式的市场结构要求。

(二) 跨国技术联盟

跨国技术联盟的形成标志着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跨国联盟往往为在多个国家拥有下属机构的跨国公司所采用, 该模式可同时获得全球和地方的优势。跨国联盟可以细分为许多不同类型的中心, 其按照“弹性集中”的原则运作, 联盟的研发中心可能集中于A国, 采购中心也可能位于B国。联盟成员可以包括不同国家的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机构, 尽管联盟内的资源广为分散, 但联盟不是通过纵向的层级制加以管理, 而是通过企业文化、共同的理想与价值观来协调不同国别成员之间的合作, 从而完成共同的目标。

如今, 跨国技术联盟模式已被跨国制药公司广泛采用。1994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信集团技术公司、昆明制药厂等中方机构与瑞士诺华公司正式签署协议, 共同开发我国的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 目标是使其获得国际专利, 进入国际市场[7]。葛兰素史克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 就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 对近万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开发, 并为广东华南植物研究所和新加坡自然药物研究中心合作牵线, 设立合作基金开发新中药[8]。这些跨国制药公司来华投资, 组建技术联盟, 其具规范的组织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方法对我国中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四、结语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医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健康的维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市场上天然药物使用热潮的兴起, 我国中药产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我国中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难以独自抗衡来自国际制药巨头的竞争压力。虽然我国中药企业目前采用产学研模式组建技术联盟, 而一旦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 出于竞争及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 横向联盟及跨国联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中药企业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技术创新模式, 应根据全球性市场的变化, 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模式, 而成功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创新模式是很难被其他企业照搬仿制的。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摘要:我国中药资源非常丰富, 但中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 中药产品出口份额远低于日韩等国家, 提升中药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本文从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模式角度对此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模式,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高玲.中药国际化迫切需要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中国药业, 2006, 15 (1) :7-9

[2]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35

[3]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 .2009年12月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02

[5]Harfield T.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an emerging industry[J].Strategic Change, 1999, 8 (4) :120-135

[6]李薇, 龙勇.企业间竞合关系的市场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0, 11 (24) :99-102

[7]刘冬冬.复方蒿甲醚:中国医药界的骄傲与尴尬[N].经济参考报, 2005-1-6

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 篇5

7.2.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随着中成药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新剂型产品日益增多,也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2011年以来,中成药的药材原料管理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中药饮片、中成药制造业原料成本无法纾解,一些廉价好药纷纷被迫退市。2011年末,我国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达1328 家,行业总资产达3105.8亿元,同比增长24.14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378.67亿元,同比增长34.76 %;实现利润总额达372.4亿元,同比增长40.42 %。中药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药市场发展较晚,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中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差

我国虽然是中药传统国家,但是在中药科技上还是一个弱国。我国每年人均用药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而且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的医药品种约95%是仿制国外品种,中药出口额也不足国际中草药市

场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承受国外“洋中药”的冲击。这对我国中药产业是个致命的打击。

(2)新药研发与国际规则差距大

我国的中药产品常常遇到国外市场的限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药品规范与准则与国外的规则有一定差距,我国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没有一些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中药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和科技能力落后,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3)中药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

我国中药行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存在一些例如中药产品重复,疗效相差不大、国际竞争力差等严重问题。我国中药企业绝大多数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重复性的仿制产品很多,另外,我国中药产业方面的人才缺乏,对整个中药产业来说影响非常大。

(4)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综合体系

医药行业研究员认为,我国对中药基础研究非常薄弱,而且直到现在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一个适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现在有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清楚,对中药质量的监督缺乏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设计标准时对技术壁垒考虑少,监督不够透明有效。

2、我国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药产业具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中药行业

列出,计划在“十二五”末将中药工业产值将达到5500亿元以上。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具体目标将推动各级政府扩大中医药的服务渠道,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然而,这只是中药产业发展有事的一部分,中药产业发展还具有以下前景:

(1)新医改的持续进行

扶持中医药发展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新医改将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将来全部要在基层机构配备使用。而其中里面有一半是中药品种,并且在报销比例上,在中医院的住院报销比例大于其他医院的报销比例。这都将刺激对中药产品的需求,这对中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医药地位也将得到大幅提高,我国将逐步产生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

(2)中药的药效的吸引

随着对中药的研究深入,发现中成药相对于化学药、生物制品,更擅长治疗慢性疾病,适宜未病保健和病后调理,在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及其衍生领域等需长期坚持服药的细分领域具备一定的疗效优势。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全世界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相较于化学药,心脑血管中成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效性等特征,药物来源及剂型广泛,治疗方案灵活,毒副作用较小,且具有预防保健优势,适合长期使用。目前我国心脑血管药物在我国药品市场规模中仅次于抗感染药物,更高于心脑血管化学药市场16.73%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恶性肿瘤目前是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病因排名第一的疾病。中医中药在对肿瘤疾病的治疗上效果独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

及诊断水平和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恶性肿瘤及其衍生领域用药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3)保健行业的需求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由于中成药的特性,各类中成药需求在不断增大。并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年社会,我国的老龄人口逐渐的增长,这对中药的产业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口的比率越来越大。据目前广西的一份调查显示,“亚健康”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亚健康人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推动。

(4)出口的推动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我国的中药产品也走出国门。其中对韩国和日本的出口占据主要部分。虽然出现了欧盟对中药产品的限制事件,但是中药产品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11年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为23.32亿美元,同比增长36.48%.其中,提取物出口额为11.29亿美元,增长47.14%。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分别出口2.3亿美元和

7.67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8.64%和17.77%.但是,我国中药产品都不是以药品出口,相对于国外巨大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小。随着中药成分评价体系的出台,我国中药产品将会迎来一个出口增长期。且经过中成药企业多年的运作,中成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所以,今后我国中药产品的出口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中药产业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

中药创新发展前景 篇6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留给全世界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医药学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药学专业也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本科生中的热门特色专业,并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医药人才。面对21世纪不断深入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如何在大学教学中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当前我国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发展为例,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中药专业;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分类号】R-4;G642

21世纪,各国之间以及国内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一直处于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但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时有存在,在这种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理念,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创新的学术氛围,为国家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下面就以当前我国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发展为例,简要分析大学阶段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 理论教学的创新

任何专业的教学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教学,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确保广大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实现对中药专业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应该在理论教学方式、内容以及体制上作出重大创新,下面就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理论教学方面的创新。

1.1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与其他专业相比,中药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零碎,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当前我国中药专业主要涵盖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理学、鉴定学以及药剂学等方面,中药学开设的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出一些具有中药生产、销售、管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1.2 建立主义知识论和学习论,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立主义的知识论实际就是将专业知识进行相对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不能够充分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教育者将知识看成是绝对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反观主义知识论和学习论,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性,主张学习的过程中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有益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引进了探究性教学方式,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深度发掘,对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发扬,注重对理论以及概念的发掘、学习过程。

1.3 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科技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前辈的优秀研究成果也包含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历史上对于中药材的发现和应用过程的成功案例讲给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并定期在学生内部组织开展学习成果展示会和学习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中药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长期下去势必会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外教学对于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我国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占据主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把握。

2.1 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

在中医药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某一主题的文献进行自行的寻找,并撰写文献综述和调查报告,并定期提交给专业导师进行批评指正,认真听取老师指出的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并从中对自身的论文写作形式和方式进行调整。

2.2 開放实验室,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

中医药学专业学生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定期开放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组重点实验室,并鼓励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之间进行交流,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实验室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来讲,不少高校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显微鉴定室、生药鉴定室、中药药剂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便于学生进行实地的实验分析工作。不少高校都拥有了自己的药用植物园,通过种植多品种的中医药材,便于学生识药、辨药,包括甘草、杜仲、黄芩等国家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 藏红花、川芎等名贵中草药。

此外,学生进行了中药材的识别和实验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制药生产的能力,为此,一些高校建立了中药仿真制剂车间,建立了模拟提取车间、胶囊生产车间、片剂生产线、颗粒剂生产线,并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现代化制药人才,保证学生在制药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得到充分的解答。高校的硬件设施水平正在逐步提升,需要高校在中药学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药材的实验、制作、分析工作中去,将高校的实验设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3 引导高水平的教师科研团队

各高校可以通过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及中医医疗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定期对学生进行中药学相关实例的介绍,并带领学生进行中药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增强学生与高水平中药学专业人才的接触,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双师教师培养方案,要求教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具备中等中药学医院的工作经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将其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指标。

3 总结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提升广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措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和内容,认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勇于改革和实践,从根本上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重阳,谢军,王伟娜等.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2011,(3):43-44.

[2]邝枣园,谭宇蕙,修宗昌等.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9):34-35.

[3]潘志强,方肇勤.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30-33.

中药及中药专业的发展前景 篇7

日前国家注重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制定“中药十二五”规划等相关前瞻性计划大力促进中药的发展。在全国各地投设中药现代化研究基地和重点科研项目, 具体而深入地从药材、有效成分、药效以及新药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

中药材的种植是对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源头性保障,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 从绿色、高效、可持续方面保证中药药材的质量。首先在药材的资源方面, 因为我国比较特殊的地形地势, 药材的分布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其种类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北至西南由少增多, 但药材的蕴藏量则以北方最多, 向南逐渐减少。从产地上讲为GAP基地的选址提供了参考。GAP的标准操作规程对中药材生产是中药研究、开发、生产应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适应范围、引用标准、环境条件、种类特征、种子、栽培管理、采收加工、药材质量标准测定以及包装运输储存环环都必须严格把关[1]。

比如用GAP质控下栽培的中药丹参作为重金属内控标准物, 研究其制备和表征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丹参内控标准重金属含量的数据准确可靠, 稳定性好, 可作为丹参中药材重金属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 也可作为其他中药GAP规范管理中有毒元素的内部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2]。再比如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养生之宝人参, 利用HPLC及其他分析法, 得出人参花蕾 (果实) 在各时期均以人参皂苷Re含量为最高, 不同时期其人参皂苷含量波动;得出抚松县无公害栽培人参基地六年生人参于9月1日至9月11日采收, 加工的人参产量高, 质量好;得出对五年生栽培人参留种田进行留外方二圈花蕾, 中间全部摘除的疏蕾方法是可行的大田留种操作方法。这些操作结果为确定人参的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我们知道, WTO对于中国来讲, 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讲究的是药材的真实、优质、稳定、可控。在这样的环境下, 实施GAP的优越性就非常明显, 第一它从中药生产的第一关——种植入手, 各个影响因素均有严格的监控;第二它很好地保护了有限的中药资源;第三对药材规模化种植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基于GA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仍然有许多地方亟待被改建完善。主要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较难实现社会共享、未能迅速推广认证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生产技术;增加了GAP的实施难度和准入门槛;国家的投入未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对通过认证的产品缺乏标识, 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的建议是SFDA需完善现行GAP法规;SFDA组织研究、发布各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发放GAP认证标识[3]。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是在中药种植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热点, 通过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更精确地确定道地药材的质量, 普通药材的质量等级和真伪优劣药材的鉴别等。目前, 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一种中药理论研究和新药开发的模式和方法, 是中药化现代关键问题之一。中药引入指纹图谱的手段是因为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鉴别手段, 指纹具有唯一性, 这是由指纹的遗传物质本身的唯一性决定的。按应用对象来分类, 可分为中药材 (原料药材) 指纹图谱、中药原料药 (包括饮片、配伍颗粒) 指纹图谱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按测定手段分类可分为中药化学 (成分) 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由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技术难度较大, 客观困难较多, 需要不断地探讨与交流。那么指纹图谱质控技术对现代制药学的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 此技术可以保证中成药的功效。此外, 它也是带动当前中药工业的现代化技术, 是牵动中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纽带, 是实现中药走向世界的必要保证。

那么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又有哪些建立原则呢?一个理想的指纹图谱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物质基础的相对显示, 而应该将测定的参数通过一定的数据相关性比较, 并联系药物, 从原材料到最终制成品整体过程的质量特性, 对中药进行整体相关性、有效性的控制。指纹图谱的建立应该针对分析样本的特性。另外, 实际测定中, 影响一个方法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从样品来源、组成、供试样制备、不同仪器、测定条件等等, 都会对结果有所影响, 所以测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可变性, 也是指纹图谱测定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指纹图谱研究在现代制药研究产业的应用。比如中药白芨, 中药白芨的化学成分复杂, 但白芨水浸液荧光光谱图中只出现两种组分的荧光峰, 实验条件一定时, 两种组分荧光强度都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可以作为两种组分定量分析的基础。再比如枸杞, 可以用到DNA指纹图和化学指纹图谱法来对枸杞子的质量进行测定。由于其具有应用范围广, 分析结果准确、快速、重现性好等众多优点, 日益受到重视, 非常适合构建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的创制过程中, 指纹图谱学体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利用数学和化学统计学手段、依托计算机科学进行综合整理和评判, 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生物学信息而服务于生命科学。中药指纹图谱学的核心就是依托中药指纹图谱信息学技术手段获得关于中药的全面物质信息和中药作用于生命体的生物信息, 最终目的就是弄清中药的作用机理、代谢规律, 实现药效的最优化和毒性的最小化, 生产出优秀的新型中药, 即实现中药指纹药剂学的目标。

运用现代化仪器比如高效液相色谱, 超声波浸提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多项技术对中药中主要药效成分进行提取、精制和含量测定, 比如地笋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 我们主要研究其挥发油是否有增强纤溶的作用, 我们联合了GC-MS法以及化学计量学等其它的分辨方法, 为其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参数。蒲桃茎、叶和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 我们毛细管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方法分析鉴定了其化学成分, 比较了不同部位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异同及物性, 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蒲桃资源提供参考。另外在超临界CO2技术分离提纯青蒿挥发油及成分这一实验中, 我们则是结合了SFE和GC-MS二者的优越性。

克服传统煎煮费时, 有效成分被消耗的缺点, 去除余质的干扰, 更大程度地利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跨越中药饮片加工的阶段, 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根据化学持性制成不同的剂型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这些技术在很好的保留了传统中药炮制精髓的同时, 也显示出非常强大的优越性。比如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 技术, 在萃取率、保留药物有效成分和生产周期等方面均有较为理想的水平[1]。再比如超微粉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药物利用率的问题。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省时、节能和获率高等优点。超声波辅助提取有温度低, 溶剂使用量少, 节约能源等优点。近年来这两种辅助提取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并在天然产物提取中得到了应用。近年来, 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新制剂的开发研究取得很大成绩。所涉及的新药剂型包括口服液、冲剂、软胶囊以及一些新工艺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进行中的新药研究和“二次开发”。目前中药作为新药研究领域一个新的方面拥有着庞大的药源基础和开阔的前景。中药来自于天然药物, 我国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 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品种有待发现和研究。并且采用包含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缓释控释技术以及脂质体制备技术等多项现代化技术将中药制成不同剂型用于临床, 对于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某些程度上优于化学药, 甚至在某些常见病的治疗上与化学药等效或者更具安全性。这对于我国新药研究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例如国内知名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合作, 利用中药抵抗传染性疾病 (禽流感) 的研发平台, 建立一个抗禽流感H5N1病毒中药筛选平台。实验证明效果良好, 这也是全球首次通过实验室证明中药对治疗人感染禽流感有效。就抗病毒颗粒治疗禽流感的处方、工艺、用途申请了2项中国发明专利, 先后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中药的新药研究开发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国内, 对国际市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内外市场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都将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如此, 在新药研究发展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市场竞争压力, 中药新药研究中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不力, 中药新药研究人才培养能力欠缺, 经济实力不强, 重基础 (药学、药理、毒理) 轻临床现象较普遍, 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对中药新药研究部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中药新药研究的主导思想应当是创新中药, 走从研究到开发的高速公路。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 其中一类新药占11.5%, 二类占6.5%, 三、四类各占40%, 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 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永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和思考。自我国加入WTO组织后, 我国中药发展面临以下三大机遇:一是加快发展的机遇, 二是政策扶持的机遇, 三是合资合作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医药工业面临着新的调整和变化以及“洋中药”对我国中药市场的冲击。因此, 发展必须破解四大危机:一是理论传承危机, 二是种质资源危机, 三是产品创新滞后危机, 四是国际竞争加剧的危机。并且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中药新产品, 改变我国目前以资源输出为主的中药外贸格局, 这对加速中药走向世界的进程意义十分重大[1]。

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解决了中药在人体中药理作用发挥的不明确性和难解释性, 使中药更好地被科学公众认可, 拓宽中药国际国内市场。

在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的趋势下, 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也在蓬勃的开设和发展, 中药专业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 专业性、系统性地培养中医药人才, 掌握中药传统知识技能和现代化发展的最新信息技术, 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 以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中药带着极其深厚的医学理论积累和文化品质, 以平和而谦逊的姿态, 行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 仿佛是一位微笑不语的老者, 又仿佛是一位朝之蓬勃的年轻人在传统医学理论和先进科技的碰撞下, 厚积薄发, 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向光亮的明天。

摘要: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中重要部分, 目前其发展前景也是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关注。本文从GAP种植、中药指纹图谱和中药新药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中药专业的发展前景, 通过分析当前各个领域的研究形势, 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GAP种植,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新药研究

参考文献

[1]魏志华, 阎红敏, 王新民, 等.中药远志GAP标准操作规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7) :85.

[2]黄志勇, 庄峙厦, 王小如.GAP质控下栽培丹参重金属内控标准物的制备和表征[J].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 (9) :808.

浅谈中药制药的瓶颈及创新方法 篇8

1影响中药制药水平提升的因素

1.1中成药产品质量

在制中药时, 对药品的质量有着一定标准, 相关工作者一定要重视药品质量检测工作, 在改进中药制药技术方法时, 一定要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原则, 要制药的过程中, 首先要检测原料的质量, 还要对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 要防止药品中存在有毒有害成分, 这也是药品检测中重要的指标。制药工艺对中药制药水平有着较大影响,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制药工艺品质,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制药工艺的水平。

1.2中成药二次开发难度大

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 所以, 对中药制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改进制药技术, 提高药品的药效。但是我国很多制药企业, 中成药再次开发技术不高, 而且制药工艺也不够先进, 使得中成药药效以及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有时还会发现, 同一个厂家不同批次的药物在药物成分以及药效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药品的安全性, 也说明我国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存在较大难度。药品药效的稳定性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 如果药品的二次开发存在缺陷, 会使中药制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解决中成药二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3中成药制药的节能性

在中药制药的过程中, 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 为了降低制药的成本,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节省能源。首先, 在制药时要降低原材料的损耗, 还要减少制药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使生产设备的性能得到最大的利用, 改进生产工艺, 降低能耗, 这样才能促进中药制药行业更好的发展。

1.4中成药生产品质很难得到保证

中成药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 需要保证各个环节药品加工的质量, 还要保证生产加工的规范性, 要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 保证加工工艺的精准性, 这样才能保证中药生产的质量, 我国很多中药制药企业, 工艺操作缺乏精准性, 生产工艺属于粗放型, 很多企业并没有实现自动化生产, 这主要是因为制药工艺参数设置存在问题, 这些因素降低了药品的品质。

1.5中成药生产质量检测存在较大风险

近年来, 我国医疗事故频频出现, 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出现了较大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药品检测人员没有负起责任, 在检测的过程中, 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估。很多企业缺乏中成药质量事故预警机制, 对质量风险没有做出有效的评估, 这影响了工艺检测的质量以及效果。在检测的过程中, 要对生产数据进行观察, 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这样才能降低中成药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

1.6中成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

在中成药制药的过程中, 很难控制其质量, 这主要是因为中药制药过程比较复杂, 由于制药工艺不够先进, 所以, 中药质量很难突破瓶颈。我国制药行业中, 控制技术水平比较低, 是的药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而且在质检的过程中, 由于相关机制不够完善, 指标也不统一, 所以, 制药的过程很难控制药品的质量。企业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 所以很难掌握制药信息, 这阻碍了我国制药制药技术的创新。

2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的创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国制药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由于中药制药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且不重视对设备的更新以及维护, 使得药品生产的效率比较低, 只有对制药工艺流程进行优化, 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 这能提高制药的效率以及品质。质检人员一定要掌握第一手信息, 这样才能对制药方法进行创新。

2.1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的创新

中药制药技术一般是利用PAT技术实现对制药过程的有效监控。通过集成方式对制药过程进行化学、物理、数学和生物等风险监测, 辨析出可能引发制药风险的因素, 实现中成药质量的控制目标。

2.2中药制药科技创新构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创新对中成药的制药技术突出了创新的技术诉求。我们应抓住这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机遇, 自主创新实现中成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制药工程的技术创新, 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促进中成药工业技术的创新飞跃。大幅度提高中药质量, 实现制药技术的升级更新, 推动中成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制药设备更新以“三化”为特点:自动化、管道化、半自动化。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抓住了新时代技术革新的浪潮, 创新发展以“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制药技艺革新的目标, 推动中药制药工艺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束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对药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对中药制药企业来说, 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 中药制药企业一定要对制药技术进行创新,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性, 质检人员也要做好药品安全检测工作, 我国中药制药行业相关技术水平比较低, 生产操作属于粗放型, 制药制备的性能也比较差, 很多中药制药企业并没有引进智能化的设备, 技术人员创新意识比较低, 制约了中药制药技术水平的提升, 也不利于中药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中药制药行业在不断的发展, 虽然相关技术在不断的进步,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制药技术还有一定差距, 为了突破中药制药的瓶颈, 必须对当前制药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还要对当前制药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 需要坚持一定原则, 要保证中药制药技术的精密性, 还要实现制药生产的智能化以及数字化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对制药技术创新的要求。

关键词:中药制药,瓶颈,创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北婴, 刘保延.中药产业“十五”期间发展规划的构想——对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二) [J].中国新药杂志, 2000 (5) :163-164.

[2]詹若挺, 李盛青, 陈蔚文.发展广东中药工业的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 2009 (2) :243-244.

中药创新发展前景 篇9

关键词:创新,首创精神,组合式速成教授法,许氏跳读法,中草药三维三距影像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纵观历史长河,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自古不乏创新和发明。当今在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进行育人创新?创新需要什么主客观条件及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为引发全国教育同仁创新热情,不断掀起教研教改高潮,使更多有首创特色课程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造福莘莘学子乃至点石成金,特撰本文作为参考,着重就有关首创精神、创新思路及组合式速成教授法等进行经验介绍。

1 方法产生背景

1.1 教强学弱,理实脱节,矛盾突出,亟待解决

当前国内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已日臻完善、精致,在研究教师教的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和不少成果,但在结合学生学的方面仍较薄弱,片面重师轻生、重教轻学的旧观念普遍存在,而理论、实践教学矛盾问题也亟待深入研究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1.2 学思并举,兼容并蓄,藉古今智,攻克时坚

阳从动中生,新自想中出。一切创新生于慧心、源自灵感,离不开思想认识上巨大的跃升。近5年来,随着持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识逐步加深,岭南职教特色教学理念、思想日渐成熟。而在深化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国学教育也在我校深扎根、结硕果,乃至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我院教职员工通过深入研究、密集创新,不少困扰已久的教学瓶颈、尖锐问题得以圆满化解。

1.3 认清形势,迎接挑战,锐意革新,力求突破

我分院高职生多属最后一批录取,且有部分文科生,根据任课教师对其学习能力的“知根知底”摸查及辅导员与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相关调查,多数学生理解、阅读、记忆乃至书写能力等均较差,畏难、厌读、怕记等各种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俨然是“最难教的学生”。沿用传统常规教学只能延续失败,必须牢固树立“依靠创新、改革必胜”信念,而创新首先是为更契合实际需要而一改常规、突破定势的一场思维变革。没有最优胜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结合当今我校师生、教材等因素,经大胆探索、务实进取,我校已开拓出具有岭南职教特色的系列教学新路,并已全线贯通。

2 方法具体内涵

组得良方比加大剂量有效,获得妙法比加倍努力重要。任课教师尤其是首席教师应以自身脑力优势创造性劳动,发挥教学、科研“双重智囊”的作用。首先当好教学总设计师,从战略高度把握成功教学大局,赋予课程整体设计最大战略价值,引领学生巧干、智取,避免苦战、力夺。鉴于所带的是异乎寻常的“羸弱之兵”,面对包括80多万字在内的学习材料[1],要求教师深谋远虑、打造利器,如攻城掠塞般慎重,采用立竿见影的教学体系,并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展开畅快教学、高效教学,攻必取、战必胜,不断振奋学生学习信心。

2.1 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抓放有度,首重“三点”

围绕实施“无为而为,不教而教”最高战略方针,在教学上推行“一抓一放”(抓技能性,放知识性内容),教导学生在课前首先抢占教学战略高地并加紧巩固、迅速推进,学生一旦登上理实一体化、“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字知识与实物标本相结合、许氏跳读法与章节药群列表比较法相结合)的有效学习制高点,后续的教学之路就是一马平川的坦途。

综合教学各方面战略意图,理实一体化作为教学模式无疑是关键点,笔者在具体操作上确立组合式速成教授法(combined rapid-result teaching methods,CRTM)为实施着力点,在战术上采用了协同作用的系列子方法和工具,并经过严格检验,证实高效运行。

2.2 教师主导,课前铺垫,从“鱼”到“渔”,实现跨越

2.2.1 正视问题,提前介入,扩大教益,促成大器

鉴于我校高职生自学能力差,教会其进行有效课前预习可产生较大的教益,提示学生“成功总是眷顾有准备者(会自修才能成大器,并在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上获得可持续性)”,只有课前预习(可锻炼、提升学习能力渐成自学能手)、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步曲”的无缝衔接,理实一体化高效教学方无懈可击。也只有抢先建立、拓展教学的战略前沿,方为画龙点睛式高效课堂教学创造必要前提。

2.2.2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化整为零,合零为整

结合学科、教材、学生等特点,笔者大力推行以“许氏跳读法”为首(辅以对照实物标本学习法、章节药群列表比较法)的三法协同联用,即先以性状鉴定中最直观、重要且简单、易学的单味药的“形状”为突破口,按教材中(1)→(1)→……→(1)→(2)→(2)→……→(2)→(3)……,连点成线,一以贯之。在跳跃式选读同一章节所列药群的性状各个小点同一类理论知识点同时,对照实物标本观察、用心体会并进行比较学习、填表记录;然后,在各条“战线”既得成果上,再按书中顺序(1)→(2)→(3)……轻松整合,避免见木不见林或见林不见木两种弊端。

2.2.3 面向全体,兼顾差生,一法不成,再生一法

对于学习、理解、记忆能力“异常滞后”的差生,一者可在编排好的章节药群横向比较列表中仅要求先填写关键字眼(重要知识点),大幅减轻其学习负担。二者可贯彻“做中学”,推行中药彩塑法(调色、塑形),学生通过彩色橡皮泥制作简易的中药彩塑模型,可把自己的理解、想象有形地表达出来。因为中药来源与成分均属抽象理论性知识,而性状中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断面特征等均为感知性知识,极具鉴别价值。通过一定大小的彩塑模型可有机揉合几何线条与光色两类不同视觉,巧妙利用闲置的触觉帮助学习、记忆,使其在点、挑、捻、切、压、彩之中获得真切的触觉上的深刻体会,避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中药彩塑法灵感源自“泥人张”的故事,章节药群鉴别列表比较法则源自期末阅卷改进方法(避免“从头到尾”错综复杂式阅卷)。

2.3 设问求解,反向教学,活跃课堂,持久升华

首先,每上新课之前进行约一刻钟预、复习检查,以有奖(加分)抢答名义,请学生登台竞技,当堂考查评比[2],实现教学无缝衔接。而上新课时利用展药图、展性状(显微)特征猜药名法亦契合任务驱动机制,有效调动学生抢先预习、主动学习积极性,避免课堂单一沉闷、师生思维僵化。其次,贯彻精讲、多练,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比如用高度凝练的概括性语言“一扁两眼、一圆两眼、一尖两眼、一扁多眼(‘小眼’及‘三角眼’)、多针多眼”等,画龙点睛的教会学生比较鉴别南星、半夏、水半夏、石菖蒲、千年健等天南星科药材,并提前一周先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预习阅读,摸清其“扁、圆、尖、眼”各指什么、何处体现,再于下次课堂上结合药、图适时验明所在、检查学习效果。再者,顺应高职生喜简、猎奇心理,利用中鉴歌诀[3]填空法、生药形意码词库[4]、奇特形象记忆法[3]、动态显微鉴别法[5]、“同中寻异”甄别法[6]、彩色显微构造图谱(对教材黑白墨线图改进升级)[1]、三维三距影像库(以mp4格式摄录在一定速度转动果盘上的中药标本,通过2D转3D产生立体效果,并以带有岭南职院LOGO签字笔衬托大小从远、近、微距拍摄高清三维彩照)等,以多重视听享受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4 课后延伸,巩固加强,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抓课前课后的预、复习与抓课堂学习一样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师从第一次课末尾小结后即可提前布置预习。首先仍强调藉许氏跳读法(实施快速包抄迂回战术)等三法合一,除首次课外,笔者均先分发中药标本给学生,要求必须结合实物标本预习并进行单元乃至章节药群(各类中药)横向列表比较,作为主要预习作业题。其次,提供专业名词、术语、短句等促进预习、思考、记忆,如“铜皮铁骨狮子头”、“马头蛇尾瓦楞身”,再如“披蓑衣、蚯蚓头、凤眼睛”等(防风性状),又如皮类中药以“四花、五白、六根不‘茎’,四香一臭、两黑两油两星”等设置悬念诱导启发,保证充裕课堂教学时间,深广有度,不留遗漏。此外,尚可提供听mp3“盲读”法(通过OCR软件将文字自动识别并转为语音格式),充分利用听觉帮助记忆,对学生提供课余智力支持,力争“用五十把钥匙开一把锁”,而非相反。

3 有关教学体会

3.1 理论教学体会

知识是掌握技能的跳板。主要由彩图、文字组成的理论教学是重要的铺垫,与实践教学不仅不应截然割裂,而且还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通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升,获得真知灼见,了然于心,方具鉴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尊严的走上工作岗位。不学习理论知识就得不到资深专家字斟句酌、精妙确凿的经验之谈,不突破理论学习障碍就谈不上成功的大学。相反的,成功的理论教学可使学生鉴定水平迅速向专家靠拢,甚至站在巨人肩膀上,建立高级认知系统,避免在黑暗中独自摸索。

大学生本应在理论学习方面奠定相对优势,否则大学没有存在的意义。那么纯粹理论文字的知识内容,如何轻易突破?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但必须拒绝“错综复杂”式的苦读法。然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我校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沿用了传统的方法,即按书中自然顺序进行。许氏跳读法借鉴了“化约论(Reducationism)”,通过把任务分解,化不可能为可能,立足于面,破之点线,积小胜为大胜,即把4段论按形状、色泽、表面特征等为8条主线将其肢解成比较模块,有组织、有条理、有规模地抽丝剥茧,包抄迂回,破铁桶阵,而非“零敲牛皮糖”低级战法。

3.2 实践教学体会

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要成功将课程打造成同学们心目当中容易有趣的学科,必须走适合高职生学习之路,避免学而不练的弊端,乃至使大家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实际运用训练中获得酣畅淋漓的欣快。坚持精讲多练,勤于考核,以便查缺补漏,落实到底。笔者让学生利用盛在透明塑料袋(一面贴有答案)的中药标本先猜后核、再猜再核,达到练至熟能生巧(3 s内答对一药)。通过反复训练,可使学生确信老师在10 min内准确鉴定220多种中药饮片或者数十种中药粉末(显微)的水平是可以赶超的。

3.3 确立首次课案例中药提议

笔者以丁香(引申出丁香叶、丁香油地方标准、掺假品、去油丁香等伪劣品、肚痛健胃整肠丸等中成药)为例展开,劝导学生以最大良心生产、检验中药,既融入知识目标,也实现技能目标,并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4 结语

百年树人,首重师道。教师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善于创新、勇于超越。教授自然科学的教师也应学习与研究有关社会科学,汲取古今中外崇高思想和精神力量。现代教育技术如能与包括儒道释、诸子百家等在内的千年智慧完美结合,育才大业何愁不成功!

CRTM法作为我院有关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的法宝,对于本科、中职教学无疑也是适用的,其中,生药形意码、歌诀填空法、章节药群鉴别填表法对大师级、中高级、普通级潜质各有所适。只要因材施教,学生无论根器利钝均能受益,达到全体满意。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只有用金子般的心发现高职学生潜在的闪光点,才能点石成金。我校通过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极大释放教学力、科研力,学生大面积、大幅度成长进步,涌现出有思想觉悟、较高素养的学科人才,乃至真正培养出一批值得欣赏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钦德.中药鉴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7.

[2]许友毅,刘雪莲,陈少珍,等.当堂考查评比法用于中药鉴定技术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7.

[3]许友毅,刘雪莲,陈少珍,等.中国特色高职生药学理论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111.

[4]许友毅,全世建,谭树辉.浅谈生药形意码在《生药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6,12(9):97.

[5]许友毅,刘雪莲,陈少珍.发现甘草草酸钙方晶两种亚型的动态显微鉴别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40.

未来中药发展分析 篇10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 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

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 (或美其名为“中药科学化”) 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 连植物药都否定了, 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 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仅有少数中药能找出“有效成分”, 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 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 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 危害甚广;西药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用, 以致我国取缔这些药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严重忧郁症、甚至自杀而在某些国家停用, 我们却还未采取措施。这提示我们, 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 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 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

没有理论, 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 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

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人手, 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 产生二十世纪新中药材, 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 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 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 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 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 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 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 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 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 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 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 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

“望 (形、色) 、问 (产地、加工方法等) 、闻 (气、味) 、切 (质地) ”的特点是快速, 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 但量的标准不明确, 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 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

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 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63年版开始, 药典分一、二两部, 一部收载中药。

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 医不知药, 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

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 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 (如麻黄素、青蒿素等) 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 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 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

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 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 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 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 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 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 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

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著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 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 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 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 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 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 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 但是到2000年, 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 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 年产饮片达几万吨, 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 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 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小结

总而言之, 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 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 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免疫药理学家Hadder预言: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 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 对疾病采取“亲宿主” (Pro Post) 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 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 亦即中医时代, 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 对药材的栽培 (养殖) -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 更接近病灶, 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 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 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 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 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

摘要: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 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 对疾病采取“亲宿主 (ProPost) 的治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 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 亦即中医时代, 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 对药材的栽培 (养殖) -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趋向 篇11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66-0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也实现了重大的创新。其中中药药剂学这一科目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于药品的设计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等方面也较为成熟,这是对中药药剂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目标就是朝着“创新药,创好药”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药业普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1中药药剂学学科现状与发展目标

虽然我国的中药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在日常的应用中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中药行业发展上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最重要的就是在中药剂型设计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这对我国中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建立较为完整的中药药剂制剂的理论体系,开拓符合中药药剂特点的制剂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辅料至关重要。

1.1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

近年来,医药领域对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检测,这种设计方法比较符合中药的整体特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是在总结中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合理地遵守古人的施药原则和方法,将中药治疗方法为主要核心,其配伍形式主要为中药有效组分和效应组分,根据药物的药性、特点等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地组合,同时结合现代的制剂技术手段,制成多种释药单元,最后还要根据一定的治疗需要来将不同的单元组合成一个释药系统中。这样就可以达到中药的整体治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对“物质组释放量”、“生物效应计量”、“整合药动学”等评价技术也有一定的运用。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充分体现了中药治病的整体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药制剂的核心竞争力。

1.1.1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应用情况

在对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的应用中充分应用了一些中药药材,如丹参、大川芎、愈肠宁、芍药甘草汤等来进行深入的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广大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药复方多元释药系统研究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同时论证了这种释药系统在新型的中药释药系统中的可行性。

1.2中药复方经皮给药系统处方设计方法学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一些中医疗法,比如油水分散、贴膏外用等,相关的制剂处方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中医药的设计方法的要求,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用药较为困难,稳定性和渗透性较差。由于这些中药治疗方法的弊端逐渐的显露,中药制剂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中药物料溶度、表征显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中药外用制剂载体技术和终端制剂共性技术。对这一技术的研究,为中药的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中药的外治疗法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医药领域的一大突破。

1.3中药超微粉碎技术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能够使得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出,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地减少药材的用量。针对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这些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超微粉碎的适宜性和超微粉碎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减少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盲目性。但是中药超微粉碎关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规律不清、粒度控制不明确等问题,所以这种技术在中药领域中运用的不是很广泛,并有待进一步完善。

1.4新型辅料的研究与应用

1.4.1开展了增溶性辅料的行业标准研究

对于增溶性辅料的研究主要是以吐温-80的增溶适宜性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性质和增溶能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有效地研究与分析,剖析了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的一定物质基础。对于这种辅料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质量控制标准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中药的辅料和制剂的发展。

1.4.2开展了中药直接压片辅料技术研究

对于这种技术的研究在通常的情况下采用共处理的方式,因为共处理能有效地改善辅料的不良性质,使得单个辅料和整体的辅料相互协调,进而提升辅料的整体功能。这在粉末直接压片的使用中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提升了共处理辅料的性能,使其能够在粉末直接压片工艺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对我国中药片剂的压片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5新型的中药制剂设备的研发

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现代化中药制剂的生产,有赖于新型的中药制剂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如近些年“微波提取与干燥设备”、“膜分离关键技术设备”、“中药防粘冲压片设备”等新型中药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水平,使获得质优、价廉、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变得更为容易。

2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趋势

2.1 继续深入中药药剂学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药剂学随着中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引入给中药药剂学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中药药剂学完全的向着化学药物制剂转变,尽量保持中药药剂学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出较为科学的中药药剂学思想理论体系:首先,对中药药剂学的指导原则和理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建立合理的药剂研究思维方式;再次,要充分应用具体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对中药药剂学进行深入研究。

2.2 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研究体系

建立和完善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体系就是对中药制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现代的制药技术,提高整体的研究水平,渗入一定的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配伍理论以及药效功能等方面进行有效地融合统一,进而凸显出我国中医药药剂学科的特点和优势。

2.3 系统开展中成药再评价开发研究

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药品自评价制度还有待发展,其规模和体系仍有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建立较为规范的再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要从多方面来对药物进行合理地控制,如在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制药工艺、方案、费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价。同时要对用药的可靠性、安全性、药量的控制上加以重视,这样才能使得中成药的自评价体系更为完善。

2.4 促进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

对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得我国的一些大的药业加大对药品开发的投资力度,建立现代化的药物创新平台,增强药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5 加大对中药经典名方开发与制剂研究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制药设备和药用辅料的飞速发展,传统经典名方更是经过广大患者临床应用被证明是疗效确切而毒副作用较小的。应用现代药物传递系统理念,结合中药复方传统施药特点,从名方中筛选与现代疾病联系紧密并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处方。

2.6 探索组分中药的制剂研究

近年来“组分中药”的概念开始形成,已然成为中药新药研发的一种新思维、新模式,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开展组分中药制剂的研究,是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的新途徑。

3总结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药剂学科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中药复方新型给药系统设计方法、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传承中医药特色,完善中药制剂学理论是中药药剂学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映.中药复方现代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

中药创新发展前景 篇12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半湿润、半干旱、干旱过渡地带, 气候变化大, 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 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目前全区中药材品种有1500种之多, 资源蕴藏量在1.1万吨以上。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种常用中药材中, 宁夏就有157种, 占普查品种的43.3%。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宁夏由此被国内中药界公认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 具备发展中药产业的资源基础和优越条件。同时涌现出了以启元国药、伊正回药等为代表的中药企业, 以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沃福百瑞等为代表的以中药为基源的营养保健品企业, 以国老富民农业产业股份公司、隆德县西北药材公司等为代表的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及外销的农工贸一体化企业。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初步形成了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到中医药服务业的产业链。中药产业被列为宁夏区域的支柱产业。宁夏中药现代化产业开发科研成果已逐年增多,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效益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专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中药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固然缺乏, 但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管理人员、生产技术工人也是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 2010年我院根据产业需求适时开设了宁夏地区第一个高职院校的中药技术专业。依托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专业群建设,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具特色,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中药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 为把本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创建了“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改革并已初见成效, 教师队伍建设已具一定规模, 建成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足及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 为了促使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环境更加贴近, 与企业、研究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应及时调整本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基地的设置及功能。

二、借助“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优势, 探索“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是宁夏科技厅于2011年批准的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宁科计字[2011]28号文) 。“中心”围绕宁夏重点道地中药材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项目为纽带, 以构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平台为核心, 以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特色中成药、中药兽药和中药保健品研究开发技术和工艺为目标, 产业化关键技术熟化配套和集成为突破口,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实行产学研结合, 培育产业创新联盟, 力争为宁夏中药种植, 加工企业引进, 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力争培养造就一批产业急需的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企业技能型人才;力争研究开发出一批特色中药原料药、中药制剂、中药兽药、中药保健品及高效饲料等, 引领带动宁夏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发展。“中心”是迄今为止全区唯一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的工程中心。十二五期间, 宁夏中药产业将以高端化、规模化、集成化的模式, 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大发展。围绕着这一目标, 新的技术、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将逐渐应用到中药行业的发展中, 因此中药行业的从业人员除中药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外, 生产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是既懂中成药成型工艺、中药制剂机械、中药炮制等知识, 又熟悉新技术、新剂型在中成药的应用, 在实践能力上偏向于综合型和创新型, 从而能对现代化的中药生产应付自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即在先进的生产线上既能负责工艺技术, 又能对现代化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并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能力的人才。针对宁夏中药行业这一支柱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借助“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的人才优势、科研创新环境的优势,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模式的创新, 改革我院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教”:在校内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融“教、学、做”于一体, 使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素质拓展等课程的学习, 训练和培养其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研”:在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 以科研助手的角色参与“中心”项目的研发, 提高创新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产”:学生通过在校专业理论、技能的学习, 以及在“中心”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并通过企业顶岗实习, 进一步提升职场素质。“多主体”:教研产相结合, 形成以学校、科研中心、企业及行业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一批中成药制造业、中药种植、中药销售、中药物流等领域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提高宁夏中药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从而带动中药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建立集“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和就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针对中药专业办学活力不足, 教学、科研、就业结合度不够, 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探索建立集“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和就业”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才能实现“教研产、多主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教学、科研、生产成果的多丰收, 实现学校、工程中心、企业行业的多赢。校内实训基地是通过仿真、真实的实训场所, 为学生实训教学服务;通过与企业相一致的仪器设备, 为工程中心提供研究成果的中试研究。工程技术中心除为宁夏中药产业提供技术研究外, 通过科研课题的实施,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让学生充当助手, 为学生提供提高创新能力的场所, 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从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企业 (校外)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教学环境及准就业环境;是工程中心科研成果转化的受体。学校、工程中心、企业三者功能相互交融, 成果相互享用, 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通过创新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为宁夏乃至周边地区的中药行业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同时也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学研”结合, 提升中药专业服务中药行业的能力。

上一篇:行政解释下一篇:风险识别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