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县中药材发展前景(精选3篇)
木里县中药材发展前景 篇1
木里县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 以川续断、党参、大黄、黄精、秦艽、重楼、贝母、大小白芨、金铁锁、冬虫夏草为主的中药材分布于广大林区和牧区。近年来, 由于对野生药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私挖滥采, 野生药材资源面临枯竭之危, 部分野生药材面临灭绝之灾。我县每年野生中药材产量在100t左右, 并呈下降趋势。面对越来越少的野生中药材资源, 不少农牧民开始小规模人工驯化栽培经济价值高的野生中药材。这种野生驯化栽培地道中药材产业, 已经成为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未来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生产现状
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枯竭和市场对道地中药材消费需求的增加, 道地中药材市场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新形势的发展, 我县在中药材产业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 除引进外地大众药材进行新品种实验示范和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外, 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本地野生中药材人工驯化栽培工作, 走大众药材 (如党参) 规模化生产和道地药材如 (大白芨、重楼、金铁锁为主) 高端产品精细发展两条路子。近年来, 发展标准化党参种植基地近1 000亩, 亩产量120kg左右;人工栽培道地药材大白芨、重楼、金铁锁在100亩左右,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道地药材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
二、主要问题
1. 面积小, 规模小目前, 我县道
地药材人工种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全县种植大白芨、重楼、金铁锁3种名贵药材面积仅100亩左右, 占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7%, 仅在西秋乡、克尔乡、李子坪乡和乔瓦镇有零星分布。种植面积小, 规模小, 基本还停留在农户和本地药材生产企业自发试种阶段。种植面积最大的一般也不超过10亩, 最少的就0.1亩左右。
2. 投资大, 生产周期长
重楼亩用150kg左右的种芽, 每亩种苗投资在2.6万元左右, 加上遮阳网、肥料、药剂等生产资料, 每亩大约需要3万元投资, 一般生产周期需5年时间;金铁锁亩用种子在1~2kg, 种子市场价3 500元/kg, 亩投资种子费3 500~7 000元, 加上其它生产资料费, 每亩投资在5 000~8 000元之间, 直播的种苗在2年后才可采收种子, 产生经济效益, 一般生长周期在3~4年时间;大白芨亩用种量在1.2~1.5万株, 种芽一般1.0元/株, 亩投资1.2~1.5万元, 加上其它生产资料费, 每亩投资在1.5~1.8万元, 一般生产周期3年时间。
3. 技术高, 推广难
近年来, 我县开展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但对道地野生中药材人工驯化种植技术水平还处于摸索阶段。道地药材生产需要精细整地, 施足农家肥和有机肥, 种苗、种子、肥料和土地在播种前需进行消毒灭菌, 在药材幼苗期管理中的除草培苗及适当遮阴上要求较高, 技术难度较大, 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失败。另外, 在人力和物力上投入较大, 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务工, 劳动力较为缺乏, 再加上我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长期广种薄收的粗放农业生产习惯, 造成很多农民想种却不敢种, 有怕失败的畏惧心理。
4. 宣传少, 服务不到位
我县开始引导农户从事野生中药材人工驯化栽培工作才刚起步, 这也是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次重大革新, 广大药农对政策扶持了解不多。目前对此在电视等媒体上宣传力度不够, 示范点的辐射带动面小, 除了西秋乡、克尔乡、李子坪乡和乔瓦镇有零星示范点外, 其它25个乡镇尚未建立示范点。我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 培养了以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县科协等单位为主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 但面对幅员超过13 000km2的大县, 服务29个乡镇, 9个国营牧场的药农, 现有技术人员相对就很短缺。
5. 投入少, 见效慢
目前, 木里县道地药材种植面积仅仅100亩左右, 农户很多都是抱着试种的心态, 农家肥和有机肥施用不足, 专用肥施用几乎为零。以大白芨、重楼、金铁锁为主的3种地道药材在种子或种苗上就是很大一笔投资。由于农民能投资的资金很有限, 在加上这几个品种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投资高, 回报慢, 农民就放不开手脚大力发展。
三、发展优势
1. 环境优越
木里县属亚热带气候区, 受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 全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 冬暖干燥, 夏凉润湿, 四季无明显区别。随地势高低不同, 形成气候的主体分布有“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地势高, 地形复杂, 地貌类型差异大, 海拔高低悬殊极大, 坡向、谷向多变, 森林覆盖面积大, 光、热、水、湿条件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重新分布, 形成了垂直气候显著, 干湿分明, 雨季集中, 四季变化不明显的气候特点, 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自然资源优势。区内所产的中药材大多出身洁净, 质地优良, 堪称绿色药材。
2. 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
我县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 素有“药材王国”之美誉。据资源普查, 全县野生中药材达102科, 885种, 国家指定的24种二类药材中, 木里就有12种以上。盛产野生名贵中药材如贝母、虫草、重楼、雪莲花、黄精、芹艽、金铁锁、白芨等知名药材。
3. 生产面积优势
木里县幅员面积13 252km2, 森林面积62万公顷, 耕地面积22万亩, 核桃经果林地40多万亩。除了耕地和经果林地大部分可以进行道地药材种植外, 部分森林下也可以进行重楼中药材的种植生产。保守估计, 我县适宜进行道地药材种植生产的土地和林地在50万亩以上。
4. 资金技术优势
木里县确立了以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 政府每年都加大对道地药材生产的资金扶持力度, 引导农户和企业发展壮大道地药材产业之路。自2010年四川省委确立全省对口扶持援助32个藏区县的政策以来, 木里县在攀枝花的资金和人才智力对口支持下, 开展实施“木里县中草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再加上四川省农科院对口支援木里, 选派优秀技术干部到木里挂职, 并签订了院县中药材研究推广合作协议, 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通过本地财政的支持和对口援建单位的帮扶, 在资金和技术上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发展思路和对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规范生产、规模经营”的原则, 推进道地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产品品牌化和服务、加工、销售一体化, 努力把道地中药材产业建设发展成为带动木里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1. 加大政策扶持, 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变自发种植为积极引导, 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 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 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掌握主动。针对道地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 各部门要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协调、解决道地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及本地的宣传栏、电子屏幕、黑板报等, 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土地、税收等方面, 制定一系优惠扶持政策, 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引进中药材生产企业, 采取“公司+农户”或是“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方式, 扶持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上规模、上水平,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2. 实施规模化生产, 形成产业化模式
道地中药材种植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分散生产的小农经济模式, 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很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所以要进行规模化种植, 以规模出效益, 形成多个种植基地或是一个乡一个种植基地。依托药材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加工企业, 通过公司+农户或订单种植的模式, 逐步形成中药才种植规模化, 从而完成初级产品增值。
3. 加强技术培训, 确保道地药材优质高产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 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以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业务部门为依托, 组织药农培训和出去实地考察学习, 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 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将专业种植纳入重点扶持发展对象, 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帮扶, 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4. 抓龙头带基地, 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发展
争取做到每年有专项资金投入道地药材产业建设中, 资金的投入用于科技创新、技术指导和信息反馈;利用县中药材产业协会的作用, 积极开拓道地中药材市场, 形成产、供、销全面发展的模式。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 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进行发展, 推动产业的形成, 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引进和创办龙头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才能争取资金扶持, 才能延长产业链。减少产业生产的盲目性、增强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带动农户更大规模地发展药材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形成道地药材产业。
5. 树立品牌意识, 发展道地药材
要使“道地药材”做到真正的独具特色, 必须根据自然条件、市场需求, 选择品质好、产量高、市场销量大、效益好的药材品种进行栽培。严格按照标准种植, 加强宣传包装, 培育发展出优质的“道地药材”品种来。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高端的经济价值高的道地中药材, 如大白芨、重楼、金铁锁等名贵药材, 形成木里道地药材的品牌和产业效益。
本刊常用计量单位符号
1.长度:m (米) 、cm (厘米) 、mm (毫米)
2.面积:m2 (平方米) 、667m2 (亩) 、hm2 (公顷)
3.体积:m3 (立方米) 、L (升) 、m L (毫升)
4.质量:t (吨) 、kg (公斤) 、g (克) 、mg (毫克)
5.浓度:mg/L、mg/kg (百万分浓度, 以前用ppm、1×10-6表示)
注:为方便读者, 本刊仍保留习惯面积“亩” (1亩=1/15公顷) 。
木里县畜牧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篇2
木里藏族治自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 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畜牧业发展滞后, 受交通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及农牧民商品意识淡薄的影响, 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 与省内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甚远。
2 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
2.1 传统畜牧业仍占主导地位
2.1.1养殖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 当地的牧民沿袭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养成靠天养畜的传统养殖模式, “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是当地畜牧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
2.1.2 饲养技术落后, 养殖经济要效益差。
当地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传统的饲养方式给畜牧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阻力, 致使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水平低, 养殖经济效益差。
2.1.3 商品意识淡薄。
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畜产品流通不畅, 加之农牧民的商品意识差, 小农经济观念严重, 大多数养殖农户还延续“养牛为种地, 养猪为过年”的传统观念, 依然保持着“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 致使当地的商品经济落后。
2.2 畜牧业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
木里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 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畜禽良繁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建设缓慢, 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2.3 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
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中, 以牦牛、本地土鸡、藏猪等具有木里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发展不足, 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木里县畜牧业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品种资源优势。
2.4 畜牧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2.4.1 基地规模发展不平衡、标准化程度不高。
全县的畜禽生产基地均属小规模, 没有形成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专一性生产能力不够, 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
2.4.2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未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在经营规模、市场竞争、产品创新和带动养殖户等方面没有真正成为产业化发展的骨干。
2.4.3 专合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未充分发挥作用。农牧民的生产经营也只是松散联合, 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互利互惠机制, 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3 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3.1 政策优势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在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给予藏区大力的支持和倾斜。牧民定居工程、藏区9+3教育、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民生工程在木里藏区得到了实施, 极大地推动了木里县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木里县委、政府把“藏区社会稳定、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有效保护生态、切实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 使木里县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3.2 资源优势
3.2.1木里县草地资源面积大, 森林覆盖率高, 为发展畜牧业, 特别是草食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3.2.2木里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 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生态环境优越, 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产“三品一标”畜产品的理想区域。
3.2.3畜禽品种资源独特。由于木里县地处大山之中, 畜禽品种在这里自繁自育, 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 如:乌金猪、木里牦牛等, 为木里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市场消费广阔
绿色、生态、有机的畜产品已成为人们追求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目标。因此, 加快木里县特色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生产出更多生态、绿色、有机的畜产品, 具有十分广阔的消费市场。
4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4.1 加大对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努力营造有利于木里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制定基础设施投入、畜产品价格保护等畜牧产业化经营的保护政策, 以及税收、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的产业导向政策, 进一步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积极鼓励和发展各种体制的养殖、加工、流通企业, 加快推进木里县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4.2 科学编制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立足实际, 突出特色, 科学制定木里县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远景规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加快特色优势产业 (牦牛、藏鸡、藏香猪) 的发展, 为木里县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4.3 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3.1 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贴息和财政补助, 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 将现有的龙头企业扶强扶壮, 增强其开拓创新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力争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4.3.2 积极发展一批适度规模的中小龙头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方面下功夫, 成为畜牧经济发展的骨干。
4.3.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规模化生产和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努力实现产、加、销一体化, 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带动木里县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4.4 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
一方面加大对现有专业合作组织的帮扶指导力度, 帮助其完善各项制度、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实施建基地、强龙头、带产业、促增收的发展理念, 采用“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推广机构+农户”等多种模式, 建立起稳定的多方合作关系, 形成有基地提供畜禽产品, 有企业加工增值, 有市场促进营销, 有科技作保障的良好发展格局。
4.5 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一是加快木里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畜产品的流通。二是建立健全畜产品的营销网络体系。三是围绕凉山州关于统一打造“大凉山”品牌的要求, 积极开发和挖掘木里县的特色畜产品资源, 努力打造木里县特色畜牧业系列产品, 提高木里县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四是实施品牌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 加大对木里县特色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 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驰名商标和品牌。
4.6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
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以草定畜, 通过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 加快木里县天然草地的改良和生态保护建设, 提高天然草地的生产力和载畜量。同时, 积极推行“标准化养殖+沼气+蔬菜 (果树、饲草) ”的生产模式, 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养畜工作, 引导农牧民走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技物配套的低碳畜牧业发展路子, 实现养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友好型发展。
4.7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围绕畜牧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 进一步加大对养殖场、户的科技指导、服务和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畜牧业养殖户的技术和素质。
4.8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木里县中药材发展前景 篇3
1 存在问题
1.1 畜牧业基础设施差, 防灾减灾能力弱
我县农牧户27398户, 其牲畜圈舍、暖棚、储草棚等生产设施严重缺乏。自2012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 牲畜圈舍建设仅680户, 绝大多数的农牧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牲畜始终未摆脱“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一遇大的雪灾, 就造成牲畜大量死亡, 给牧民生活与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和巨大损失。
1.2 畜牧业生产水平低, 经济效益不高
国家在藏区畜牧业生产上的投入很少, 由于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但优良畜种的覆盖面很小, 牦牛、羊等主要畜种的改良进度十分缓慢。当前, 传统的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经营管理粗放, 畜牧业生产周期长, 畜产品产量低, 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低。同时, 畜产品加工业落后, 企业少, 实力弱, 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 没有上规模的加工企业。
1.3 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科技支撑能力弱
我县基层服务人员和科技人员严重缺乏, 队伍不稳定, 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
2 发展思路、意见和政策建议
2.1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
通过举办畜牧技术培训班, 提高牧民科学养畜的水平, 加大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带领和帮助广大牧民走向共同富裕。
2.2 增加对畜牧业资金的投入
继续争取国家投资项目, 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 (牲畜圈舍、暖棚、储草棚等生产设施) 建设力度, 促进我县畜牧业更快更好发展。
2.3 加快畜种改良
面对畜种退化致使畜牧业经济生产力低下的现状, 应大力进行畜种的改良、繁殖等工作。
2.4 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 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
2.4.1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
我县牦牛、山羊、绵羊等良种繁育水平还不高, 需政府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推广实用技术, 提高改良繁育水平。
2.4.2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
建立标准化、规模化, 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 (户) , 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 同时依托“六合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畜产品的精深加工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提高养殖效益。
2.5 建议上级加大对配套项目的投入力度
实施草原禁牧和推行草畜平衡是落实草原生态奖补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所在, 而要落实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 必须加入投入力度, 实施好配套政策, 加强人工种草、草地建设, 提高草地生产力, 强化畜种改良, 优化畜群结构, 积极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 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摘要:木里县畜牧业基础较为薄弱, 牲畜特别是草食牲畜良种化程度低,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影响了我县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木里县畜牧业更快更好发展, 建议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 增加对畜牧业资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