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共12篇)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1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美德。高校武术教育在实践中应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把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使命, 纳入体育教育全过程, 中华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 其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载量和一以贯之的文化命脉, 折射出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新世纪学校武术要发展, 必须紧扣当前学校教育主题, 必须牢牢抓住武术最根本的文化意蕴价值, 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 并始终将武术文化本身具有的民族美德作为发展学校武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将武术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 使青少年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教育中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启迪。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 具有影响, 可以继承, 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 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 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 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 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 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人文素质危机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加强青少年意志品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 就是人类情感的“沙化”和人类意志的“软化”。现实生活中, 许多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娇生惯养。许多人的心绪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脆弱, 甚至心肠变得越来越“冷”“硬”。他们少有同情心、正义感、幻想与浪漫, 相反, 却越来越“功利”“实际”“理智”和没有诗意。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 缺乏耐心、专心和定力, 相反, 却越来越趋炎附势、朝秦暮楚, 越来越虚娇、萎缩, 禁不住失败与挫折。这是人类精神的退化, 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人的危机”。人类理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理应砥砺自己的生命意志。所以, 必须在开放自身智力资源的同时, 花费更大的气力开发自身比智力资源更有价值、更为丰富的其他精神资源。
三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及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1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 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 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
(1) “止戈和平”
“止戈和平”的精神。原先与军事格斗关联的武术, 在其发展中受到中国和平主义文化的影响, 而形成了“止戈为武”的文化精神, 使武术的“打”不仅有套路这个由自己“演绎”搏击的文化形态, 而且在比武中也有了“点到即止”的评价指标和行为期待。
(2) “整体为上”
“整体为上”精神。在武术中表现为对人体运动、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整体之上表现出武术对矛盾众多方面的和谐向往。其中, “人体运动”的和谐要求是武术实现“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础。在人体运动的整体和谐中, 武术的运动成了肢体的全面锻炼, 是身体运动内外的全面发展。
(3) “崇德重义”
“崇德重义”精神。首先表现为武术将习武与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 武术也成了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其次, 道德也是人们对武术行为的评价指标, 武术行为中有了社会的道德尺度。
(4)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就整体而言, 表现为武术对技击范式的不懈的追求, 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套路。就个体而言, 自强不息体现在个体“拳不离手”的生活方式, 以及对武术境界“艺无止境”的探究之中。
2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武术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它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武术中“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 有助于练习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提高竞争意识。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 且是一种技击术, 必然崇尚勇武, 追求制胜。武林志士尚武勇武, 而又自强不息, 从不向邪恶压迫势力低头, 通过自己坚强屈的精神顽强生存, 这种精神一直都为平民百姓所欣赏。当武术文化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最高层次时, 它就同传统文化的其它精髓融会到一起, 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
(1) 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美德的塑造
在中国武术史上, 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 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武艺超人, 为反抗金人侵略, 精忠报国, 其光辉业绩为世人所传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刻苦研习武艺, 抵抗倭寇的侵略, 使民族精神大振。近百年来,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 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 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 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由此, 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
(2) 中华武术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的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人到社会直到整个宇宙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使人的认识和实践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通过学习武术, 无疑培养了穷尽其理的人们的勇于探索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3) 中国武术对中华民族兼容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其中融会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等, 表现出博大的兼容精神。它在思想伦理上汲取了儒家“仁义”, 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本位的思想, 以及道家崇尚自然、佛家主张众生平等、爱人如己、劝人为善和提倡勇猛的思想。它在技击理论和方法上又汲取了中国兵家、医家、道家、佛家、杂技的一些思想和方法。由此而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总之, 武术能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敢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追求个人的武德修养、集体的道德规范和爱国爱民族的过程中, 中华武术的精神逐渐统一, 并得到社会文化及武术各门派的认同, 随着历史的发展, 逐步取代了武术各门派的具体的武德规范, 而上升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基本主导意识,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最高层次的武术精神。当它同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时, 武术文化便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环境和内在动力, 成为中华武术发展以至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四小结
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美德。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 应充分发挥其传统美德教育的独特作用, 感化青少年, 振奋他们的精神气质, 以消解当今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因此, 面对新的历史责任, 高校武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育之中, 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牛凯.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人文精神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9) .
[2]蒋玲玲.论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3]乔凤杰.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 2007, 157 (1) :161-163.
[4]邱丕相.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1-4.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2
盐池三小成立于2004年7月,是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自治区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校园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97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6个,在校学生216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人,住宿生560人。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距县城方圆25公里的乡镇。学校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办学条件较好,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室、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器材实验室等,教学仪器设备按区级一类标准配备。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学校现已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到两个深知:深知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的根本利益,关乎学校的稳定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次学习就可以替代的,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把民族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民族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永留”,让民族团结的精神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一、成立组织、加强宣传 为了加强和规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以政教处牵头主抓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精心组织,定期召开专项会议,组织教师先后学习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等,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通过张贴醒目标语、校园广播、黑板报、主题队会、宣传栏和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了 “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民族团结教育和文明校园建设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教育 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和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以及文明校园建设活动有机结合,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一)、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知识 在中、高年级开展了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2011年4月13日,三年级(4)班举行了《弘扬民族精神 争做龙的传人》主题队会,学生通过观看1998年的抗洪纪录片和2003年抗非典的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中华各民族只要团结一心,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就什么事情都能成功。2011年10月19日五年级组举办的以“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为主题班会,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使学生掌握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2012年3月30日,三年级(5)班举行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题队会,本次主题队会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使学生懂得了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团结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注重对师生的培训,增强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一是邀请师资培训中心马建华老师来校为全体师生作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讲座;二是组织师生参观我县北关清真寺,并邀请清真寺教长柯志全到我校为师生做关于民族团结的专题讲座;三是利用周三的教研活动日,石校长对全体教师进行《中国少数民族知识》的校本培训;四是每学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增强教师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律意识。要求每名教师学期末上交一篇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广大师生了解了不少民族风俗习惯,而且增进了民族间的沟通融洽,真正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关系。
(三)、不同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一是在师生中开展知识问卷,使师生了解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二是开展五六年级《讲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激发全体学生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情怀;三是通过在四至六年级开展《知我中华 爱我中华》征文活动,培养学生爱国和维护祖国安定团结的思想;四是在一至六年级开展“民俗、民风、民情”绘画、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学用双手描绘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伟大祖国的融洽统一、繁荣昌盛。通过以上活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使全校师生都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四)、落实民心工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校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学生照顾政策,对12名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同时开展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将12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一一对应,在学习和生活上相互照顾。特别对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开展救助活动,校领导对王淑婷等12名少数民族同学进行慰问,给他们赠送了书包等学习用品,体现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精神。
(五)、民族团结教育和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利用每年清明节,为烈士们扫墓祭奠先烈;三月份学雷锋月、国际“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题教育。活动中将“民族团结”这一主题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了民族精神教育。
三、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自觉性。将民族团结教育于课堂教学中,严格课程的管理,保证民族教育教学时间。利用每周二校本课程的时间,三、四年级上《中华大家庭》、五六年级上《民族常识》,校领导亲自检查上课情况和教案的内容编写情况。使学生从小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观念。
四、促进了校园和谐,提升了育人质量,取得丰硕成果。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校园和谐,而且提升了学校的育人质量。自2004年建校以来,学校的教学成绩在全县中小学统测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获得了区级“德育示范学校”、“平安和谐校园”,“五五普法先进学校”;市级“示范学校”、市级“德育先进学校”、“吴忠市少先队红旗大队”、“吴忠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市级“平安和谐校园”;县级“文明单位”、“依法治理示范学校”、“园林式单位”、“‘两基’国检先进集体”、“创建教育强县先进集体” 等多项荣誉。学校连续六年荣获“县级先进学校”称号。目前,学校坚持“以正确教育思想为灵魂、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的办学理念、以“打造精品、争创一流”为目标、以培养“全面加特长”学生为目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管理,在教育教学中争取更大的进步。盐池三小民族团结进★校园经验交流材料★★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让民族团结教育之花开遍校园
xx县第一小学创建于2010年9月,是一所县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现有教师61名,平均年龄35岁;教学班31个,学生2200多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人,分别为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在近两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首批“平安校园示范校”、市“校讯通应用先进学校”、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并由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推荐申请“全国书写特色学校”。
xx县第一小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始终把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提高师生民族团结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管理为抓手,落实工作职责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政治性、政策性强。学校不断加强管理,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加强全面协调,促进落实。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并完善了《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学校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责任追究制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研制度》等相关制度,形成了责任明确化、工作具体化、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格局,有效促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列入学校计划,同时专门出台了《xx县第一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二、以宣传为手段,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是在“看”上下功夫。学校专门制作了民族文化墙,共绘制了55个少数民族人物图,并配有民族知识简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同时,学校还制作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展板,每学期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板报是班级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二是在“听”上下功夫。学校校园广播站开辟了“民族团结教育”专栏,每周一次,大力宣传各民族知识,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以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三是在“宣传月”上下功夫。今年学校确定了四月份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制订了《xx县第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工作方案》,要求每个班级开展“三个一”宣传活动,即每班一个宣传黑板报、每班一次主题班会、每人一份手抄报。
三、以培训为平台,提升教师素质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一方面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为了提高教师民族团结教学业务水平,今年,学校专门聘请了县民族宗教局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专题讲座。各教研组结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新课标的要求,定期组织各科任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四、以课堂为主渠道,丰富教育内涵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方法。一是充分利用民族教材。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每学期5课时,纳入地方课程,由班主任负责授课,在保证师资、教材、课时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学科教学注重渗透。在各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教研组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三是挖掘开发校本课程。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组织教师编撰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同心圆》,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知识、民族风俗、民族人物、民族歌曲等。校本教材从去年秋季开学在全校推广使用以来,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起到了较为明显效果。
五、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育成效
去年以来,学校围绕 “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的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五个一”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会说一句民族语言,会画一幅民族题材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等“五个一”活动。二是开展系列评比活动。在各年级举行民族团结教育系列评比活动:“民族文化大家抒”班刊评比、“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民族之花齐开放”作文比赛、“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知识竞赛、“歌颂中华大家庭”民族歌舞汇演、评选“民族团结之星”等。三是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家长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围。四是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为拓宽学生民族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让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接受更为直观的民族团结教育。五是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帮扶”活动。实行“三级结对”,即每一位校领导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班主任与班上少数民族学生“结对”、一名班干部与一名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大家的关心。上级领导也非常关怀少数民族学生,县委常委、县zd委书记、统战部部长梅勇及县民族宗教局、教育局领导曾多次亲临学校慰问少数民族学生,让少数民族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活动,学校全体师生增长了民族知识,提高了民族意识,融洽了民族氛围,深切地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培育下,民族团结教育之花正开遍校园。
虽然我校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一蹴而就,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去思考、去实践、去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听取各位领导及同仁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客服困难,积极创新,努力使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曼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工作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它们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界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要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它们历史文化的夺目光彩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响应州市级教育部门发出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通知,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系列活动,让广大师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九月初,学校制定了“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宣传氛围,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利用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宣传板报等舆论宣传工具,对全校师生进行深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民族团结”的浓郁教育氛围。
二、在教师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1、在周四下午的教研学习上,组织全体老师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了解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2、组织学校召开 “座谈会”,以少数民族教师为代表,就如何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表示以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为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组织相关科任老师,学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学习原则,丰富相关业务知识,使之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
4、组织各班主任教师,认真学习文件,领会活动精神,在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三、在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主题教育”班队会。各班围绕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繁荣昌盛、团结和睦。例如:有些班级通过紧张激烈的知识问答增加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的了解;有些班级则以有趣的民族团结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学生们通过活动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知道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此次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各学科老师有机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例如:音乐课上,音 乐老师组织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积极学唱、传唱民族团结歌曲,以此来充分展现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共创和谐的精神面貌。
弘扬创新精神 振兴民族教育 篇3
关键词:化学 创新 教育 中学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
(一)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问题层层深入,吸引学生探究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结合教材与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學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4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的志向,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国防教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社会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国防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树立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的活动。它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国防教育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将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高校国防教育又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是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
2 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意义
2.1 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可促进和强化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是国民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面对现在这个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的安全情况,更需要我们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精神,从而重视爱国精神,强化国家主权意识。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同样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内容,因此,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可以促进和强化国防教育的进行。
2.2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只有拥有强大无比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在全球舞台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竞争中,挺起胸来,抬起头来。人们需要用更深更远的理性思维去看待目前的这些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透彻分析其实质,做出合理的预测。国家的自尊自信意识是推动人民维护国格的强大力量,也是促成国防观念形成和增强的内在动力。
2.3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可提高民族凝聚力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胡锦涛同志在抗击非典时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的激荡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 高校国防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优势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而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对民族精神进行弘扬与培育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新生入校伊始就要以军训为契机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秉承军训育人的宗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注重育人实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军训生活和军训内容,如放映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军歌嘹亮拉歌比赛,军人组歌演唱比赛、“军训感悟”演讲比赛、军民联欢会,“一封家书”主题中秋晚会,“请英雄来到学生中间”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影响、受教育。
其次,可以利用学校各种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使各种课程资源扬长避短,使民族精神培育全方位地得以融会贯通。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机制与规范,使知识教育、实践引导、行为养成相结合,实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学校从学科特点出发,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内涵。创新方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宽民族精神教育载体。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再次,国防教育其实质和中心内容是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及国家防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国民意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使青年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意识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所在。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对于系统地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很大的优势,而高校国防教育又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 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成了国防教育所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只有不断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才有利于完成这一“极为重要的任务”,才能成为中华民族提供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4.1 深刻把握基本理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论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石。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国防教育可以作为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和有效手段。
4.2 运用更广泛的渠道,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动载体。从实践中可以得出:加强国防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把国防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如依托大众传媒联合网络,办好国防教育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举办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一些僵化的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结合国内外的重大军事事件搞好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和责任,提高其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与自觉性。在弘扬与培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热情。
4.3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充分挖掘地方高校所处地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假日、纪念日举办参观军事博物馆,红色景区等,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防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利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让学生知道民族精神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常见的,具体的,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体能训练意志,为其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养。
高校国防教育是调动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同时,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又能增强国防教育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先进集体,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增强其国防理论知识素养,引导其科学的民族精神,培养其高度的国民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袁小武.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J].企业家天地, 2011.
[2]江泽民.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2002.
[3]胡锦涛.抗击非典重要讲话[J].2003.
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总结 篇5
在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中,我校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真”“诚”“实”为重点,校长带头,群策群力,开展“民族精神在新中”主题活动。
一、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
1、利用开学典礼召开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
2、利用展板激发民族自豪感:
展板一:弘扬民族精神挂图,缅怀爱国主义精神。展板二:小学生文明礼仪展板,社区教育进新中。
3、利用每周一次升旗仪式进行教育讲话。
4、利用板报做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宣传。如教师节尊师重教黑板报比赛
二、寓民族精神于活动之中
1、结合常规教育月,校行政常抓仪容仪表,规范“做、立、行”。
2、班级活动小而实:开学初各班结合本班实际进行始业教育;教师节各班给教师以送贺卡、鲜花的形式过节日;召开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庆国庆。
3、弘扬民族精神迎奥运:进行2010学年秋季运动会,展学子运动风采。
4、弘扬民族精神表演——师生共同打造“中秋曲艺晚会”,激情共度中秋夜。
5、弘扬民族精神实践活动——观看影片《冲出亚马逊》,领略当代中国特种 兵风采。
6、弘扬民族精神爱心工程——全校师生捐款筑爱心,资助学校贫困学生;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苦难的历程,精湛的演出。
7、弘扬民族精神国庆升旗——学生200余人参加国庆广场升旗暨成人宣誓,感受国旗升起的凝重,体味成长的快乐和使命。
三、弘扬民族精神成果卓著。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
经过开学初由班主任负责的始业教育,学生对新学期的工作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高一新生也了解了学校的各项常规并基本适应了高中学习生活;文理分科后的高二学生是关键性的一年,因此更加努力;高三学生向着更明确的高考目标奋进,学习氛围更加浓烈。勤奋刻苦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校行政班子全体出动,群策群力,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政教处协同府东社会举办“小学生文明行为宣传展”。在这些举措下,全校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都能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要求。文明之花在新中处处湛放,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民族传统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
9月8日中国“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来校演出慰问演出,残疾演员的凄惨历程、精湛演出使时而使学生激情澎湃,时而使学生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学生们深受感动。校团委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向新中贫困学生献爱心。大家纷纷慷慨解禳,共计捐款1645.9元,这部分捐款学校很快支助给吴洪仙、游世汉等30多位贫困学子。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2010年9月10日是第25个教师节。当社会各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时,新中学子以自己的方式抒展这一情怀。各班都在教师节前出了一期主题黑板报弘扬尊师重教精神;有的班级,有的学生或一张卡片、或一朵康乃馨、或一句祝福送给老师,既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有拉进了师生的距离。
校行政主管德育的翁关琴校长亲自负责制定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面展板并放在学校的橱窗中进行了为期15天的展出,展板全面展示新中国的创建和成长过程,凝聚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实现现代化而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展板前每天都聚集了许多观看的学生,新中学子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9月12日,政教处安排学生观看了电影《冲出亚马逊》,领略中国当代特种兵风采,感受当代军人的艰苦训练。课后大家都写了观后感或讨论,学生们都立志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读书。
中秋夜,这是一个相聚的日子,这是一个思念的日子。政教处、团委协同打造了一台“中秋曲艺晚会”。古筝、葫芦丝、二胡;越剧、京剧、黄梅戏;民族舞蹈、健美操;流行乐、民族乐、音乐剧。同学们用各种形式度过这一传统的节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新中学子再次弘扬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010年8月是一个令中国人激动的日子,当五星红旗在雅典冉冉升起,中国奥运军团以金牌榜第二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中国的体育崛起了。2010年9月29、30日是新中学子激动的日子,2010年秋季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勇拼搏,啦啦队们声嘶力竭,工作人员忘我工作。大家再一次展示了力与美的魅力,再一次谱写了团结就是力量。
十月一日,这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祖国迎来了55华诞。在此之前,各班采用各种方式迎接国庆,有黑板报,有周记,有组成志愿者上街捡垃圾等等。而这一天,新小学生200余人参加了新安江广场升旗和成人宣誓仪式。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国旗升起的庄严;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成长的责任。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 篇6
摘 要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本文通过高校国防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作用的简单阐述,提出要正确认识高校国防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意识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养。在我国,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贯思想。国防意识作为国防教育产物,其核心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以国防教育为载体,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分析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在联系,探讨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积极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择善而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意识的一切活动。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精神是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适应国防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锐利的思想武器,这些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不难看出,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防精神教育承载一定的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是对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知识及技能教育、国防精神教育[1]。国防理论教育中,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重点,此外,还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理论,国家的防卫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原则,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战争及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国防技能,国防法律知识等等国防知识的普及,则可以使中华人民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正确有效的方法,抵御敌对势力对中国崛起的破坏,从根本上确保中华民族精神之树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万古长青,这是其他任何知识体系都无法取代的。国防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中最基本的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所必需的各种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原有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更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这些传统和精神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水平,将大大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国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一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2]。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主权的削弱,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决定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使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意识、爱国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它不仅表现在国家、民族的关系上,也反映在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中。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强化大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高校国防教育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模式[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国防教育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分散组织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多年来,根据这“两个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集中训练、分散教学、课内外结合、教养一致的国防教育课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等理论教学的落实,又提供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为巩固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姚利民.论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82-83.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7
一、我国民族音乐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国古代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已达到相当高度, 体现了华夏子孙的群体智慧和高贵品格, 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和汉代的“乐府诗”中的音乐都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另外, 器乐的创作和演奏也很早就有了蓬勃发展, 汉末魏晋时期产生了《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古琴名曲。“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也说明在两千年前古琴艺术的发展已有相当高度, 现存的三千多首古琴曲, 许多在创作、演奏技法和音乐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琵琶的音乐表现力之高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据记载, 隋、唐、五代除了出现了杰出的琵琶、古琴演奏家以外, 还出现了擅长筝、阮、笙、箫、笛、方响等乐器的演奏家。我国的民间合奏音乐也是历史悠久, 十分丰富的。如现在民间流行的气势豪放、粗犷的吹打音乐, 早在汉代就已经兴起, 当时叫做“鼓吹”。它常常出现在婚丧、节日庙会上, 吹吹打打分外热闹的场面, 体现了浓郁的汉文化民族风情。
五四运动以来, 民歌的内容和题材就更加丰富了, 并在当时还曾作为斗争的有力武器, 如《送郎当红军》《秋收起义》《盼红军》等民歌。抗战时期的民歌促进了军民团结一致, 使前后方紧密配合, 鼓舞了军民斗争的士气, 如《拥护八路军》《边区十唱》《绣金匾》《抗日小调》《十八集团军》等, 这些民歌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反映了人们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解放后的民歌激励着人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劳动热情, 如《老汉也唱个跃进歌》《绣花曲》。以上这些民歌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之所以被世界所公认, 还是源于我国民族音乐的独特和优美。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笔宝贵财富, 所以, 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我国目前对传承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尚需加倍重视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继承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丰富和发展, 因而, 培养人、教育人的学校自然成为音乐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于音乐教育, 特别是高校的音乐教育。
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使任何一个民族保持和传承自己的音乐文化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国民族音乐也不例外。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爵士音乐席卷大地, 幼儿、学生和大部分家庭成员都能哼唱一些高度商业化的歌曲, 而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甚至完全陌生。一些流行歌曲, 在旋律上追求“中西合璧”, 在歌词上对道德、人性和爱情的表现, 往往叹息多于欢乐, 缠绵多于明快, 哀伤悲怨多于清新活泼。这种流行曲对年轻人, 非但起不到培养高尚情操的作用, 反而会使其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心态向畸形发展。所以,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对传承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应予高度重视, 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地抵制艺术庸俗化和消极文化现象的不良影响, 如何让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民族音乐更好地被传承, 特别是如何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 改变当代大学生忽视民族文化的现象, 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 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外, 在音乐方面的修养还十分欠缺。从某种意义上讲, 忽视音乐教育, 必然会导致人才综合素质的缺陷,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为此, 高等院校的学生, 应当补上民族音乐教育这一课。高校音乐教育应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放在首位,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和亲历体验性, 在“听、唱、学、看”的音乐实践中, 培养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以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吸收柯达伊的民族教育思想, 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应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的民族教育思想给许多国家带来启示。柯达伊一直执著地追求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并将其融合于音乐教育中。他深入地探讨匈牙利的国家历史、民族斗争史和音乐文化发展史, 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来发展音乐教育, 使匈牙利的民族音乐教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系。吸收柯达伊的民族音乐教育思想, 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必须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深入研究, 使学生建立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 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音乐的遗产极为丰富, 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音乐, 包括戏曲、歌舞等, 在不同的地区, 又有不同风格。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虽然保持了一定的民族特色, 但主要还是以西洋乐为主, 如乐理、和声、记谱法、复调等。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学习我国传统的东西, 以至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教育内容一直没有人系统地总结, 使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出现了停滞, 甚至有所倒退, 尤其是在民族音乐理论及器乐的演奏上。在高校音乐教育中, 教师必须明确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和掌握我国民族音乐, 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从而增强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及爱国主义热情, 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目的。
四、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使之在继承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 任何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 任何民族音乐都不可能抛弃民族而重新开始。同时, 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 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 不断地扬弃和创新, 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 并给其发展带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只有遵循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发展方向, 创作民族化音乐作品, 才能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8
一、葫芦丝文化的简介
(一) 葫芦丝
葫芦丝, 顾名思义, 其是由葫芦做成的乐器, 而“丝”意在表明其音色的轻柔、优雅、唯美、细腻。它又叫“葫芦箫”, 属于吹管乐器类。它是用小葫芦作小音箱, 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于葫芦小箱下, 最长的竹管有七个音孔。吹奏时, 手指控制音孔, 奏出旋律, 而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 与旋律构成和声。其音乐极具表现力, 深受云南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的喜爱。同时, 因其“外观古朴, 典雅, 简单易学, 小巧易携带等特点”近年来受到音乐爱好者和旅游者的推捧。葫芦丝主要在傣族地区中广泛流行,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 在重大节日中, 葫芦丝成为主角, 扮演着丰富人们生活, 陶冶情操, 抒发情感, 熏陶氛围, 传情达意的重要角色。
(二) 葫芦丝文化
葫芦丝文化是围绕葫芦丝为中心而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精神财富积累。它涵盖了葫芦丝的传说、起源、制作、演绎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依托于傣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 对情感的寄托。独具特色的葫芦丝文化已成为傣族人民的标志之一, 逐步传播于国内外。以葫芦丝乐器音乐创作的民间民族艺术家, 如哏德全、李春华、魏仕建、岳小卜等为葫芦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编写了一系列葫芦丝学习教程, 以及葫芦丝制作技艺等。他们的贡献在于不仅宣传了葫芦丝文化, 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 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兼收并蓄了多种音乐文化因素, 促进中华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其最终实现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葫芦丝文化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用的表现
葫芦丝文化作为民族民间乐器文化之一, 其最明显的功能就是起着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作用。
首先, 葫芦丝文化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补充。葫芦丝文化承载着傣族人民关于爱情的美好传说。在关于葫芦丝的起源里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一个傣族小伙子, 在一次洪水中, 他为了救心爱的姑娘, 抱着一个葫芦, 不怕艰险, 冲破洪浪, 最终救出了姑娘。小伙子的对爱情的坚定感动了佛祖, 于是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了他, 小伙子拿起金葫芦吹起了美妙动听的旋律, 顿时万物祥和, 鲜花盛开, 孔雀开屏, 祝福这对年轻的情侣。至此, 葫芦丝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在今天, 用葫芦丝演奏情歌已成为傣族青年求爱的重要方式之一。葫芦丝起源传说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对爱情的忠贞执著、坚定不移, 同时也表现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精神特质, 已成为这个民族独有的特征, 丰富着其民族文化内涵。葫芦丝传说文化不仅丰富了傣族音乐文化的起源, 也增加几分传奇的神秘色彩, 体现了傣族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 葫芦丝文化展现傣族人民独有的艺术创造力。包括有: (1) 制作上的创新。葫芦丝构造看起来简单朴实, 但却展现了傣族人民的创造力, 能将看似平常的物件, 打造成能创造出具有美妙细腻的音乐的乐器, 此外, 民间艺术家们还推陈出新, 不断改良葫芦丝的制作技巧。 (2) 艺术成果的创造。《月光下的凤尾竹》、《侗乡之夜》、《竹林深处》、《婚誓》等等家喻户晓, 耳熟能详的名曲将葫芦丝音色的婉转而悠扬、清新而细腻的特征发挥到极致, 把我们一次次带入到无比优美的境界, 展现民族音乐独有的魅力。 (3) 艺术理论教材的编著等。艺术理论是艺术大家们对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 是经验的积累, 是他们智慧的结晶。随着葫芦丝在人们中的广泛传播, 创作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已成为发展趋势, 如哏德全、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了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 其后魏仕健出版了《葫芦丝大教本》、《中国葫芦丝演奏方案》等。
三、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
在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世界性乐器在国内不断流行的背后, 引发的是我们对本国民族乐器文化在世界流传的思考, 葫芦丝相比与世界流行乐器并不逊色, 甚至具备有些世界流行乐器没有的优点, 如价格成本低、便于携带等。可是, 为何其并不如钢琴、小提琴等在国内、国外受欢迎呢?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关注度有待提高。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其对构成人类的一切存在会产生反作用。文化对当今的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仅是其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 而更体现在促进团结, 凝结民心, 调动全民的主动性。因此, 重视文化是基本态度, 其次要学会发展文化。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就在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度不高, 因而并未积极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 在推广、宣传、普及的举措上更无从提及。
第二, 经济水平的制约。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前提。葫芦丝主要产于云南, 要发展葫芦丝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区域、民族经济是基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区, 其主要是山区、丘陵地形为主, 交通不畅、资源有限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这些区域群众生活较为贫困, 生存无保障, 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因此, 关注葫芦丝文化的长远发展亟需提升傣族人民的经济水平, 保障发展精神文化产品的物质后盾和动力源泉, 要使群众辩证认识经济与文化的紧密统一的关系。
第三, 教育推广中的困境。教育是传授知识, 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葫芦丝文化发展在教育推广中面临困境: (1) 教育主管部门并未清晰认识葫芦丝文化与提升学生素质、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相互作用。 (2) 葫芦丝相关教学理论、作品成果较少。有学者认为葫芦丝教材相对于钢琴、小提琴的练习教材而言, 葫芦丝的教材缺少且不专业, 其曲谱枯燥、单调。 (3) 葫芦丝的制作、维修和保养上的技术有待完善。葫芦丝制作虽并不复杂, 但是因其材料易受温度、湿度的影响, 极易损坏, 维修也较为麻烦, 没有专业的维修师, 是难以达到极准的音律。
第四, 文化传播媒体的推广力度有待提高。在当今社会是将文化视为重要生产力之一背景下,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不断为经济发展创造动力。文化传播媒体在这一趋势中也赚的盆满钵满。但是某些商家为博得人们眼球, 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甚至不惜以低俗、不入流的音乐信息为诱饵大肆传播, 混淆人们的视听, 误导群众的道德观。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 音乐资源开发和传播中传播媒体们并未发挥应有的责任。因此提高文化传播媒体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的传播, 将有价值民族文化资源推广到全国, 乃至世界, 都是值得思考的。
四、如何突破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既然我们已意识到葫芦丝文化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就应抓住机遇突破葫芦丝文化发展的瓶颈, 为葫芦丝文化的有序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努力。本文试提出针对性举措有:
第一, 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重视的态度。葫芦丝文化极具民族区域特色, 是傣族人民的文化标签,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反映的是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追求。在大力提倡推进文化建设的时期, 政府主管部门应重视发挥葫芦丝文化对区域、民族经济发展的价值, “引进来、输出去”, 逐渐扩展其影响力,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要宣传保护和传承理念, 提高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责任感。态度是行动的前提, 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积极重视态度, 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施政举措。
第二, 大力发展经济。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乎其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巩固和充实的民族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在此, 要充分发现和发挥特色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既利用本地特色资源,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如举办葫芦丝音乐节等, 打造多彩云南, 提升经济水平;同时, 要利用经济的提升, 不断创新和丰富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 建立品牌以扩大民族乐器的影响力等。
第三, 着力解决教育推广中的问题。具体包括: (1) 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和宣传葫芦丝在提升学生素质、民族情感、爱国热情上的重要性, 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2) 培养一批专业的葫芦丝音乐传承队伍, 创作出适合教学和自学的教程、曲谱、作品等, 完善和丰富教材理论; (3) 将葫芦丝讲授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中, 让中小学生对葫芦丝乐器及文化有所认识和了解, 培养其兴趣。 (4) 改进葫芦丝制作、维修工艺, 促进葫芦丝的推广, 提高普及率。 (5) 挖掘优秀的葫芦丝音乐人, 及作品, 在各学校中推广示范。
第四, 文化传播媒体担当责任, 推广传播。在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时代, 实现广覆盖、高速度的“传播”不再是奢侈的想象, 关键是我们的文化传媒们要对什么的传播?达到什么效果的传播?我认为,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推广中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葫芦丝文化也正是需要这种推动力, 如具体的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极其优秀的传播平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低俗文化不断充斥和冲击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环境里, 中国的文化传播媒体的实践者们更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感, 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发挥作用。
小结
葫芦丝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现了傣族人民在音乐发展中的杰出智慧。在面临发展的瓶颈前, 一方面需要多方主体积极参与, 为葫芦丝文化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铺开道路。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吸收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 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其他音乐元素, 创作优秀的葫芦丝曲作品, 同时也要扩展其在外界的影响, 既能使各民族接受和喜爱葫芦丝, 又能使之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华.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民族出版社
[2]乐声.中国少数民族乐器[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3]龚茂莉, 龚家铭.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J].民族艺术研究, 2008, 1:40-44
[4]杨马转.中国民族乐器宝库里的明珠:巴乌与葫芦丝[J].中国音乐, 2004, 2:114-116.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9
1948年秋风萧瑟, 寒雁划空, 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 在他的提议下, 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 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 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 回族人, 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 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 投身东北奉军, 拟报效国家, 投身军戎。1924年, 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 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 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 马本斋怒发冲冠, 弃官还乡, 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1937年, 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 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 发人肺腑, 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 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 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 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 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 消灭众多的土匪, 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 因此,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 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 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 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 大义为重的马母, 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 痛骂汉奸, 水米不进, 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 悲愤莫名, 数次昏厥, 但是他, 强忍痛苦, 克制住感情, 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 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 率部奋战, 歼灭敌人无数, 战斗几百次, 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 由于东奔西走, 艰苦异常, 加之军务繁重, 马本斋营养奇缺, 屡受创伤, 南征北战, 积劳成疾, 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 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 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 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 英名昭著, 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 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 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 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 弘扬民族精神, 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 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 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 激励着后人, 成为人们净化精神, 洗涤心灵, 坚定信念, 树立理想, 开拓奋进, 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10
一、树立多元文化观, 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
许多国家都很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 例如, 法国政府为保护法语词汇, 规定在重要的文化场所, 只运用本国的文字;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 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在树立多元文化观的同时更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教育。
二、在美术教育中关注视觉霸权现象
当今社会, 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海报、广告、报纸、影碟、动漫、电视、公共雕塑、霓虹灯, 铺天盖地, 在某些场合, 文字已沦为图像的注解。
图像的泛滥同时也剥夺了文字语言带来的丰富的联想空间, 在学生心目中只留下平面化的图像, 而把握不住深层的意义, 更谈不上思想上的深层体验、思考和想象了。
这些图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漫艺术现象, 大多具有暴力色彩、充满了阴谋、流血和复仇;二是网络及网络游戏盛行, 负面影响明显;三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告的影响, 追逐时尚, 崇尚名牌, 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影响了身心健康。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还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也影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
一种文化, 决定一种思想与行为的模式。高尚的人格往往来自于高尚的审美情趣, 而艺术鉴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1.艺术作品的欣赏
不仅包括技法的学习, 还包括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例如, 欣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 学生不仅可以从技法上学习到散点透视的构图法, 体会作者如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的巧妙的笔墨章法。还可以了解到北宋的清明时节, 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徐悲鸿的《八骏图》, 画家采用了国画水墨技法, 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 寥寥数笔, 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这画面中绝非单单只表现了八匹马, 而主要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在欣赏作品当中, 必须提到的是中国的写意画。纵观中国千年的绘画史, 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 无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这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文化。通过欣赏学习中国画, 学生明白了中国画写的是意象, 写的是意境。要想画好中国画, 还得有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2.对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上四年级七册《炊具与餐具》这一课时, 本来只是一次技法训练课。但备课时我就在思索, 能否从中挖掘出更深一层的东西呢?于是我查阅了炊具与餐具的来历, 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入手来上此课。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 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 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
通过学习此课, 学生知道了“灰陶釜”是中国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 春秋后期, 已有饺子出现, 鼎最开始其实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皿。鼎上多装饰饕餮纹, “饕餮之徒”这一成语的来历原来是来自于传说中特别贪食的兽。
上到五年级九册《门画》此课时, 通过故事讲述了门画的来历。古人对门户的看重, 产生了门神崇拜。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 (年画) 的民间习俗。因此诞生了我国四大著名的历史年画产地: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河南开封的朱仙镇。
一幅年画就是一个历史, 就是一个故事, 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 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改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很多同学还利用兴趣小组自己动手制作年画。
3.传统工艺的学习
把民间美术带进课堂, 能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民族、家乡优秀的文化传统,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 我开设了剪纸、泥塑、雕刻、陶艺、染纸、京剧脸谱等课程。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 指导学生通过剪纸十二生肖, 了解十二生肖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了解它和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 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时间、生命的深刻认识。
2008年奥运来临之际, 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现场剪纸活动, 剪与奥运相关的题材, 指导学生将传统剪纸与现代剪纸结合, 有机地将传承与创造融为一体。
通过开设画京剧脸谱和中国传统家具欣赏课, 学生了解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 认识了红木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 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 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这都让学生啧啧称奇,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4.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节日, 可以洞悉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性格, 展示特色的民族习俗传统。
在美术课中我通过中秋节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月饼, 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端午节画龙舟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 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关注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美术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随着杜甫的《咏柳》, 学生体会着《春天的消息》;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蜒立上头”, 学生又感受到江南的诗情画意;欣赏着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篆书、隶书, 又使人体会到书法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 还无处不隐含着数学之美。透视、平面设计中的重复、发散、螺旋, 剪纸团花剪扇形、剪三折花、四折花、五折花, 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原理。
在绘画作品中, 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 点的聚集、线的长短、面的转折以及画面的虚实等都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节奏。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依稀可闻山泉汩汩之声;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狂奔;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 都不会忘怀那长征途中小红军为悠扬笛声所陶醉的神情。
摘要:美术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美术课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美术课中, 渗透中国的传统艺术, 可以使学生撷取到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民族文化,弘扬
参考文献
[1]郭祥超.学校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新论——视觉文化反思和图文文化建构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 2008, (10) .
[2]涤非荭.“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
[3]王大根.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浅谈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篇11
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学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通过诚实守信和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自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引导学生和困境、逆境做斗争,养成不抛弃、不放弃的行为处事习惯。
仁爱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我们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勤奋精神。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我们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源泉。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劳作、勤于思考、勤于发问等方面,包含勤勉与奋发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我们利用体现勤奋精神的古训俗谚和佳话传说鼓励学生立学、立志、立言、立德,为了理想,勤勉努力,奋斗不止。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养成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优良习惯。
我校立足实际,结合地域特点,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学生进行了组织化、专业化、长期化的民族精神教育。
第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加强各学科有机渗透。学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机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第二,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召开主题班会、团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开展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比赛和竞赛;定期组织学生到“赵三多纪念馆”参观学习,打扫烈士陵园,到光荣院为军烈属服务,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橱窗、黑板报、LED大屏幕、教室室内文化张贴等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每周一、重大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会活动都举行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第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学校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表彰奖励机制,把学生、班级、年级组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选星级学生和德育教育先进集体的重要依据。
第五,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合互动。结合派出所对校园周边社会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彻底清除了经营性网吧、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经营店。教育教师以积极的言行去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家长陪同学生共同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和爱国情怀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传承民族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我们学校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一个个在精神上顶天立地的人。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篇12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高校,弘扬,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是世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并且把高校作为弘扬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2008年12月6—7日, 中国音乐学院于北京京民大厦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会上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蓝雪霏教授回答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出路在于全民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认同;南京师范大学管建华教授呼吁: (1) 大学的功能应该是交流的多样的。 (2) 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资源体系。 (3) 课程建设和教育方式应是去技术性取人文价值, 大学音乐教育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我们应进行价值引导反对后殖民倾向等。此外, 与会专家呼吁各个院校联合起来, 关注民族音乐传承的火炬工程, 把根留住, 并且还指出, 高校、社区、民间、博物馆、节庆活动等不同的传承方式要并行不悖, 达成联盟, 共享资源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扬与传承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民族音乐在高校中弘扬、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价值观
想要在高校中弘扬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首先要转变大学生的观念, 要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真正接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并使之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学的价值观是从社会共同体的个人、集团主体的需要角度或从能否及如何满足主体的需要角度, 来考察和评价各民族音乐事象的一种观念, 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在对待音乐文化现象时所持的审美观点。
我国的音乐文化,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精神风貌等。但太多的娱乐节目让我们对音乐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催人奋进的《松花江上》、《黄水谣》、《国际歌》到《东方红》、样板戏再到《甜蜜蜜》, 我们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呐喊, 革命到团结、忠诚再到个人情感的宣泄与消极的处世。因此, 我们必须持有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另外在对待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问题上, 态度必须坚决, 坚决反对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这种观点是用欧洲人的音乐审美观来看待和评判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主观的审美定势, 认为欧洲音乐文化从巴洛克时期起, 无论是风格流派、作曲技法, 还是演奏演唱技巧与方法、音乐中的文化等方面都自成体系, 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因此认为欧洲音乐是先进的、优秀的, 是高于其它非欧音乐的, 欧洲音乐文化的形态高于其它地区的音乐文化。例如, 有人把中国民族调式中的五声音阶与西洋大小调音阶相比较, 试图想弄清楚谁简单谁复杂, 谁低级谁高级。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的音阶, 其有各自的特点, 适合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 而不能用简单与复杂, 低级与高级来下结论。这种把西欧古典音乐看成是全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和楷模的观点, 是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的, 必须及时进行纠正。
二、大学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要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紧密相连
将民族音乐资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 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应从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出发, 再进行系统建设, 如:理论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歌、民间器乐曲、地方戏曲、歌剧等进行欣赏与讲授。
1. 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
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 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兴趣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基石, 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感兴趣, 从兴趣出发, 都会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兴趣是打开音乐殿堂的钥匙, 是通向音乐世界的桥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 首先应从聆听与欣赏入手, 使学生从感官上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从兴趣出发, 挖掘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 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我国地域广阔, 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拥有一亿多人口, 音乐文化是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 各民族的音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 创造了博大精深而又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 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和题材内容各不相同, 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例如:藏族民歌高亢嘹亮, 新疆民歌活泼欢快, 内蒙民歌辽阔粗犷, 朝鲜族民谣优美自然, 东北民歌豪放质朴, 陕北民歌高亢奔放, 江南民歌婉转抒情等等。因此, 欣赏内容中加上这些朗朗上口、美妙动听的民歌, 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把少数民族民歌与汉族民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民族器乐曲是指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乐器以独奏或合奏的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可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表达人们细腻的感情, 优美动听、独具特色。戏曲种类繁多,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地方剧种, 各地的唱腔也各有特色。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中国的歌剧也是我们民族音乐的一种, 它将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美术等融为一体, 其表现力及其丰富。欣赏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 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拓宽视野, 实现从听觉到心灵上的共鸣, 感悟作品的内在思想,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视唱及声乐教材的选择
对于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 还可以把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直接应用到教学中。视唱内容可以选择短小动听的民歌、歌剧与戏曲的片段, 可以每节课除了学习教材外, 再练习一至两首民歌, 而且要唱出各地区的特色。为了加深印象, 也可以个别曲目要求背唱, 这与“会背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一个道理。在演唱内容的选择上, 可以加大民族声乐曲的数量, 要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 既要保持“原汁原味”, 又要掌握声音技巧, 注意曲目要难易适中, 掌握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其风格特点。
三、体会民族音乐精髓, 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
音乐具有情感性, 想要领会其音乐形象与文化内涵, 只有用心去感悟, 这是意会式的直觉与形象思维, 必须在反复聆听、想像、演唱、演奏的音乐实践中获得。音乐表演是需要情感投入的, 在表演时需要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但这种情感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无边无际的遐想, 而是要把这种情感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 由音乐的悲喜决定表演的悲喜, 从而感染听众, 使听众的悲喜与音乐同步。“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也同样适用于音乐的情感体验中。
音乐审美, 是通过音乐作品艺术形象来把握人的精神世界, 是对美的事物进行审视、赏析、认知与创造的活动。音乐的审美, 不仅是一种直观的感性活动, 而且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音乐是对大学生的一种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了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 并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审美观。音乐并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音乐高于生活。现实中的美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了音乐美, 它比现实美更强烈、更典型、更夸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 以情感人, 使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 以美育人, 培养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应该尽力让学生把音乐理论知识与聆听音乐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地处于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 处于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 才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 形成审美情操, 提高文化素养, 使人变得高尚。
民族音乐根植于民间生活, 深入到民族民间生活中进行观察和思考, 能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体会民族音乐精髓, 遵循音乐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和人文性, 不断地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我们应该加强与课外、校外的联系, 组织学生深入民间, 尤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 搜集民间音乐, 学习当地的民歌与舞蹈, 参加民间音乐活动,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 扩展实践空间, 丰富音乐文化知识。
总之, 我国民族音乐, 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展现了我国音乐文化悠久的历史, 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要想全面提升全民族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 关键在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 深入挖掘各个民族音乐中的内函, 做到在音乐教育中普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使之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资源。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价值观与审美观, 才能真正挖掘到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 才能为中华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校是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阵地, 是宣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窗口, 既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 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薪火相传, 永远唱响我们民族音乐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君仁.当代民族音乐学与中国的状态及趋势[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 (3) .
[2]余鑫.质疑“本土化”——民族音乐学研究之我见[J].音乐探索, 2004, (4) .
【弘扬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推荐阅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方案07-03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方案工作计划08-29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08-30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06-30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08-3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08-08
弘扬民族精神初中作文08-18
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06-02
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民族精神06-09
感恩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