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2024-06-23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精选2篇)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篇1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诸暨市赵家镇中何玉铉

【内容摘要】:深入挖掘初中古诗文蕴涵的民族精神;结合初中生特点,通过激发兴趣、欣赏品读、实践演练、解读形象、家校合力等策略,大力弘扬。

【关键词】:古诗词

赏读策略 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中荟萃了不少仁人志士的事迹,在他们不平凡的经历中,往往具有闪光的人生,有着令人钦佩的人格,对人生、对社会亦有其独特的认识和评价。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又是中国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传播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有了一定的感悟和思考,现与同行切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生们对古诗词有所热爱,就必须让他们对古诗词有所兴趣。我在教学中,制作精美课件,精心选择可用音乐,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古诗词的氛围。比如在赏析晏殊的《破阵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名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意境,我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一幅幅怡人的春景图:新社之时,只见燕子成群翩翩而飞,万朵梨花争相竟开,池上碧苔点点青翠,叶底黄鹂声声娇啼,漫野柳絮轻轻飘散;赏析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那豪放、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与词的风格相近。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地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毫无倦怠之感。

二、欣赏品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在长时间的古诗词熏陶中,领略了中华古诗文那丰富的内涵,欣赏了中华古诗文那特有的美,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

在“古诗促我成长”主题班会中,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谈到了古诗词对于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甲同学说:“透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诗句,让我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悟到当代人民的幸福与和谐”;乙同学说“读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老师,他们也同样具有奉献精神,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丙学生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让我明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置身在金碧辉煌的中华古诗文殿堂,学生流连忘返,边读边品,边品边悟,悟中学习了古人的传统,悟中内省了自我的行为,逐步提高了素养。

三、实践演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琅琅上口的佳作。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吟诵这些优秀的诗作,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的愉悦。

(1)摘抄古诗词。学生自由选择,摘抄感兴趣的、有感悟的古诗词。有学生以手抄本的形式,持之以恒地摘抄,并给自己的集子取了富有个性的名字,比如“三色花”、“七彩阳光”、“我手摘我诗”;有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选材、摘抄、美工各有负责人。摘抄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2)朗诵古诗词。学生自由选择各自欣赏的古诗词,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溶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之中,符以肢体语言,或大江东去般富有激情,或小桥流水般充满柔情,或指点江山般豪情万丈,或江南雨季般缠绵悱恻,或恨其不争般痛心疾首„„你方下台我登场,学生们踊跃参与,热情高涨。

(3)表演古诗词。学生选择诗词作品或诗人故事编写出短剧,自导自演。比如学习《羌村三首(之三)》时,我请几位同学扮演作者和父老乡亲,他们边诵边演,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不仅有助于记忆,还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尤其是作者表演者语至沉痛,含蓄深沉的语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他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

(4)配画古诗词。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绘画相结合,在走廓上开设“漫步诗林”专栏。工整雅观的书写,再配上一幅幅精美的彩图,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5)改写古诗词。在大量诵读、多方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改写。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之后,引导学生将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学生感情自然融入诗境之间,并将“我”对百姓的同情,战争的厌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6)感悟古诗词。在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比如学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学生谈到感悟:大漠茫茫,狂风卷地,飞沙走石,加上一支威武之师,读来让人平添不腔豪情,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英勇善战的,是神勇无比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提升。

四、解读形象,触发学生的报国热情。

诗歌中的人文形象给学生的人生发展以明确的指向。在教学过程中,我大量引入古代诗词,尤其是引导学生解读王维、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对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增强情感体验、捕捉美的能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这些诗句,抛开文字的韵律美育功能不谈,其背后有着强烈的人性美,可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

五、家校合力,凝聚学生的爱乡之情。

通过家校合力,将爱国、爱家乡教育融于一体。我校地属赵家镇,该镇具有1000余年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九十九间半”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人杰地灵孕育北大首任校长何燮侯、海洋学家毛汉礼、太平天国将领何文庆;更有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于民间,朱用调对秀丽山水的描写“归去枫溪好,千山如画图。花边欹老屋,竹里见睛湖”、林则徐对诸暨朋友的深情“苎萝山下间风雪,留与诗人理钓竿”、苏东坡对特产香榧深情的赞美“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我们利用这些文化优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将学生带到香榧公园,香榧博物馆去感受赵家山水的魅力,另一方面邀请退休教师赵校根老师、“关工会讲师团”陈钦甫老人来校解读特有的乡土文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山山水水的热情,推动了诵读工程的开展。

绵绵五千年的诗词文化,参考书目:《体验诗歌快乐 享受人文关怀》杨凤娇 2007.12 《教学艺术论》(李如密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理论》(施良方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古诗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弘扬 篇2

一、重植人文精神之根

新课标重视了文化传承,提高了“文言”要求,首先是提升了古诗文的学习目的。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课标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古典诗文的价值追求,并且加大了学习古诗文的“难度”,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同时强调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这一先进理念指导下,针对中学生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我们进行了省级结题“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人格失落是当前我们学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改革开放的国策,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是伴随着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也进入我国校园,尤其是唯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没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取向极易腐蚀青少年头脑,使得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混乱状态,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树立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的理念。因为语文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文是人文精神之根,学生在诗海遨游,采英撷粹,定能完善人格、悟道做人。

二、古诗文中的育人本质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古诗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古诗文教学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古诗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对祖国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如教授《登泰山记》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后,让学生绘出“泰山日出图”,突出日出时迅速变化、大风云雾、群峰色彩。讲解后,学生就能感悟出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认识到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作者介绍”,它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格,更好地观照鉴赏作品的风格。因为作者要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如苏轼的人格旷达乐观,他拥有极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近乎完美的心理品质,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近乎于全才。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是很好的人格培养材料。此外还有,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我们了解张继上京赴考失意,但他却能在失败中升华痛苦,在归途中写下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他这种扭转失败,升华痛苦的做法对考试失利(尤其是高考落榜)的学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了解邹忌的智勇双全是综合素质高的典型例子。还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顾全大局、挺身而出;韩信的能屈能伸。这些材料注入到学生心中,一定会成为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还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古诗文中名人的典范作用,它潜在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经常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学生人格,时刻提醒学生要为传承民族文明而不懈追求。

三、利用与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1.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实验

为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我们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开展了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主体的“庐陵文化”研究,编写了《正气浩然》校本教材,它包括历代庐陵知名人士的诗词、曲、散文,有关庐陵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教育、人文的文章,以及庐陵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单元。文天祥是庐陵文化“节义”的典范,是吉安人民的骄傲。我们除了参观考察,还举办了“我对庐陵文化的认识”、庐陵学子风范(我的理想)、诗歌朗诵、演讲、征文比赛活动和校本教材《正气浩然》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很高。

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重节操、写文章是庐陵人的传统美德和人生追求,崇儒重贤、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是庐陵文化的体现。庐陵教育发达、民风淳朴,正如欧阳修在《吉州学记》中说“长幼相孝,慈于其家”。历代名人辈出的古庐陵,正用博大精深的思想哺育了一代代庐陵学子。我们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进了学生家庭、走进了学生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精神的最深处。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古诗文教学的主阵地

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例如我们开展了家乡古名人故事会。古名人故事折射出民族的文化心态,是民族文学的丰富矿藏,可是民间故事的流传日渐衰微,我们让学生搜集故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在“名人故事”中完善人格,在“名胜古迹对联交流会”上妙联抒怀,在收集名言警句中采英撷粹,在“古诗文诵读”中意兴盎然,在古诗文知识抢答赛上燃烧起智慧的火花,在“新时期中学生形象设计”征文中悟道做人,在“我是庐陵人”电视报道中展现风采。

四、古诗文教学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新开地

有的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事事亲历亲为,尤其是有的老师实行“三帮”政策,帮学生查工具书、帮学生翻译、帮学生积累,生怕挂一漏万。我们课题组力争改变这一弊端。比如我们在讲授古代游记文时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收集有关知识,课堂交流,之后,展示学习成果,有人采用了知人论世法研究,有的同学采用了比较阅读法,最后开展单元知识抢答竞赛,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自己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新,让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这样就避免了将文质俱美的古诗文“大卸八块”的弊病。课堂上教师始终贯彻以诵读为主的古诗文教学法。注重教师范读,形成情感共鸣,学生齐读,制造感染气氛,配乐朗诵,激荡情感氛围,以及对比朗读,显现情感魅力,有时起始读,有时收尾读。总之,实验表明诵读作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产生的效果是教师单纯的“讲”完全达不到的。教师要始终结合学生语感水平、心理特点及语感的心理基础,循循善诱,把“诵读”寓于教学中,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

上一篇:团庄小学教师考核办法下一篇:彩塑小动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