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经典古诗词

2024-05-08

端午节经典古诗词(共15篇)

端午节经典古诗词 篇1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节经典古诗词 篇2

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胸有成竹, 列出清单便是一个有效举措。为此, 教师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 把整个教材这出现的古诗词罗列出来, 弄清具体篇目和分布情况, 同时把《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篇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 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 加入自己觉得需要积累的篇目, 这样, 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 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 而且能够体现古诗词的积累的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采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 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 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地背诵积累。这是基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身特征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和主体。“少教”不是不教, 也不是简单地减少教的内容和时间, 而是指切中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教师讲解的精炼性与点拨性, 开启学生的悟性, 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优势, 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意境积累、想象积累、文化积累, 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1.囫囵吞枣式的背诵。《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 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 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 就暂时停下来, 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 像《诗经》这样的古诗, 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 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 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 要抓住这一天性, 增大他们的背诵量, 就像牛吃草, 先吞下去, 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教育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 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 但仅仅是“有所”感悟, 即感悟的不是很多, 不是很明白, 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 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 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 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3.激发兴趣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浅显易懂, 真乃“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学时, 不妨先看图说“画”, 再学文, 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 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 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 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 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 更深刻。这样,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 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 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 色香味俱全时, 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 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 主观参与。

古诗词教学还原经典之美初探 篇3

一、还原意境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经典之美,首先体现在它的音韵之美上。这种美绝不是靠老师口头赞叹几句学生就能心领神会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创设富有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生通过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比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让学生闭目聆听一首哀婉的乐曲,教师轻轻诉说一段失意才子与挚爱之人不得已分离的故事,师生在吟诵中初步感受缠绵悱恻的感情;再如《氓》,首先让学生明确四言诗的基本节拍是二二拍,然后播放录音,通过“读准字音——轻声跟读——教师导读——读出感情——学生齐读”这五种不同的朗读方式,以声入情,因声求义,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古典诗词大多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所以在画面的表现力度上很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运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画面之美、意境之美;我们还可以借助意象组合画面,还原诗词的丰富意境。无论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朦胧的生机,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日广袤的寂寥;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的苍凉开阔,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的秀雅静谧……这些形象之美无须分析讲解,只要我们闭上眼睛,用心灵的视觉就能感受到那份诗意之美。所以教者应以不多讲解为原则,引领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下的重点注解,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赋予这些凝练的诗句以新的生命,这何尝不是在感知古诗的意境呢?我们在课堂上的这种“舍”,会带给学生更多“得”的惊喜。学生从意境的再现中结合独特的审美感受再造个性审美意识,这种效果远远胜过教师字斟句酌的繁琐讲解。

二、还原情理之美

古典诗词善于言情言志,其情其志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读诗就是品读诗人的心声。所以教师该讲的应该是这个人,是一个有着完整人生经历、带有丰富情感的诗词创作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内心深处,结合诗人的人生轨迹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触摸诗人的灵魂,体验诗人的情感,点燃学生情感的灵性。如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前,教师可以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结合“乌台诗案”了解诗人流放黄州时的苦闷,又结合《定风波》体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苏轼。所以当诗人被贬密州时,他期望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多么真挚可爱,我们似乎看见两鬓微霜的词人,在跨马弯弓追猎的豪气中依稀流露出少年的激昂壮志。

三、还原炼字运用之美

古典诗词的表达技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任何表达技法都起始于遣词用字即“炼字”。一字用得好,就带动了整首诗的意境,足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感体验,锤炼出千古名句。所以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诗歌中的炼字分析作为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教者要具备挖掘炼字炼句的素养和敏感。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组织学生讨论“穿”、“拍”、“卷”三个动词好在哪里,让学生感受那壮阔恢弘的意境和苏轼豪放旷达的人生情怀;再如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引导学生品味“自”、“空”二字,让学生领悟到它们虽为副词,但运用拟人、反托等手法展现出落寞清冷的环境,关涉着整首诗的境界,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词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适当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与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从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诵读《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进行表达技巧方面的对比。经典或经典中的名句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今人相通,穿越时空而余韵无穷,是我们说话写作的好素材,设计相关的运用练习大有裨益。可以就一首诗中的名句画一幅画,写一段鉴赏文字;根据一首诗表演课本剧,或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也可以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让学生体会诗词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艰辛和愉悦,在活动中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涵。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遵从诗词本体之美,挖掘美点,追踪美迹,传递诗词的无限魅力,还原经典之美,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中华传统诗词的深邃意蕴,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端午节的经典诗词鉴赏十首 篇4

2.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4.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

5.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6.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8.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9.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10.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11.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2.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13.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1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宋·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15.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端午节古诗词 篇5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 渡 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丝[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b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五日(选一)明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节令门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更多相关的端午节古诗词推荐:

1.端午节的诗歌诗词

2.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有哪些

3.描写端午的古诗词有哪些

4.关于端午古诗词大盘点

5.端午节的优美古诗词

6.端午节古诗词精选

7.有关端午节古诗词集锦

8.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有哪些

9.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20首

端午节古诗词精选 篇6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 渡 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端午节经典古诗词 篇7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拓展

中华古诗文经典包容之广博, 辞章之精华, 内涵之丰富, 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学校的教育, 很重要的一点就使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可以在各方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现阶段, 不少学生对古诗知之甚少, 或仅能吟诵几首, 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谈不上。因此, 加强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与同步拓展的研究, 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明确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1.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更沉积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 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 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 很有必要。

2. 为孩子们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

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 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 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 还蕴涵着美学、哲学, 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 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 接受这样的熏陶, 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 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 为孩子奠定人生根基。

3.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词, 不仅能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而且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 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那些名篇名段, 学生背诵后, 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 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有效措施, 开展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

1. 轻松有韵律地重复念唱。

古诗文诵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诵读诗文的过程类似念唱, 整个诵读的过程, 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 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同时, 让孩子在念唱过程中体验意境, 可以在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 不断创新形式, 实行寓教于乐。

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实行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 解诗题”, 第二步“抓字眼, 晓诗意”, 第三步“入诗境, 悟诗情”。在此基础上, 老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推荐古诗名句, 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将诵读古诗文转化为自愿的行为。

3. 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

佳文古韵香满路, 名篇美文育新人。要让学生对诵读诗文产生兴趣, 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 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三、同步拓展经典古诗词诵读

1. 阅读中外经典。

把诵读内容拓展到课本外,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除学校阅览室外, 还可以组建“红领巾书屋”。各年级、班级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同诵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诗、会读诗, 让经典古诗词诵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2. 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 领略古诗文的魅力,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可以将每个班级原来的学生手工作品制作改为经典诗词作品制作, 在班级中增设诗词学习园地, 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拓宽小学生的古诗文知识视野。

3. 建设古诗词诵读的活动载体。

学校可以成立诗词文学社, 以“诗词文学社”为阵地, 吸收小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 定期进行诗教辅导。以诗词文学社为载体, 重点培养一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 使得活动正常化, 让社团活动渗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总之, 只要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开展多种活动, 不断拓展诵读内容, 就一定让经典古诗词扎根于小学生心中, 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林丽.古诗词诵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黄德新.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实践.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5月.

永恒的经典古诗 篇8

为什么几百年甚至千年前的古诗,时至今日仍然散发魅力,让人常读常新?

因为,它承载的东西,从来不止吟风弄月伤春悲秋这么简单。

《诗经》登场:不学《诗》,无以言

诗有什么用?

《论语》中讲了著名的“过庭训”故事,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好好学诗,连话都说不好。

这里的“诗”,特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视为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经典著作——《诗经》。关于《诗经》的重要作用,《左传》《庄子》等有“《诗》以言志”“《诗》以道志”之类的论断。春秋时期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引用《诗经》,借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如《左传》中记载的秦穆公与晋文公之间的一次对话。

当时晋文公尚未成为国君,仍是惶惶然寄秦人篱下的公子重耳。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重耳为秦穆公吟了一首《河水》,原句目前尚不可知,姑且推测为感恩诗;秦穆公随即回以《诗经》中的《六月》,这是一首称扬周宣王臣子战功的诗歌。陪同赴宴的重耳谋臣赵衰一听,赶紧提醒重耳拜谢秦穆公。秦穆公表示不敢接受大礼,赵衰解释:“您用贤臣辅佐天子的诗篇教导重耳,重耳岂敢不拜?”言下之意,既然对重耳寄予厚望,则扶助他成为一方诸侯的重任,请君一肩担起。宏远志向隐藏在典雅文句背后。

还有一次,将领孟明视打了败仗回来,秦国公卿纷纷劝秦穆公杀掉他。秦穆公果断引用《诗经》中讽刺治国者贪迷心窍的《桑柔》,把问题揽到自己身上,没有杀孟明视。此时的《诗经》,变成了他的一面自省镜子,也是他说服众人的工具。

以上事件,都在借《诗经》之句,表今人之志,即所谓“赋《诗》言志”。随着诗歌的发展,“诗言志”的说法更为普遍,诗不再特指《诗经》,历代诗人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和愿望。

诗章之美:走心的句子最动人

屈原是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定下了意象相生、情理相和的调子。比如我们熟知的“香草美人”,喻指美政嘉德。单方面吟詠芳草或陈说道德,不免流于空洞;唯有将物性与人情相似之处加以沟通,用诗性语言适当表达,才能引发长久不衰的心灵共鸣。试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草木凋零,美人迟暮,遭谗见妒,使我们产生探究的意愿:诗人当时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而当自己也有类似遭遇时,则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那些遥远的吟咏。

自屈原起,真正的诗人将诗格与人格浑融一体,从此,读诗,也是读人;时代有异,人心却可以共鸣。我们从诗句中了解诗人对一时一事的观感,也可领悟诗人经半世浮沉后的哲思。诗的片断潜入国人的集体记忆,如同“文化密码”,编织成内心深处共有的梦。现实机关触发,则密码自动弹出,说者听者,会心一笑。

于是古诗十九首的无名诗人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后人附议:是的是的,粉丝那么多,却难得一个懂你的人。

于是曹操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少年人想表白而不敢,大可以借此自我开解。

于是陶渊明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低头读,平平无奇;抬头见窗外青山,豁然开朗。

……

中国古代诗歌,有《诗经》的现世担当为骨,屈骚的灵思飞动为翼,一路吸纳各种思想的精华,艺术形式上日臻成熟,终于,行至唐代。

“唐诗”在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地位毋庸多言。唐朝的诗,也成就了诗的唐朝。唐诗之美(确切地说,盛唐诗歌之美),在于“大”:大手笔,大气象,大胸怀。

李白是集“大”成者。与山川相比,人何其渺小,然而他敢以俯瞰或远视的角度,来一个全景展示,“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与宇宙相较,人恍若微尘,然而他满不在乎,银河日月统统可以揽作友邻,“日出东方隅,似从地底来”;至于权贵显宦大人先生,则更放不到他眼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为后世留下的是浊世高蹈的无拘灵魂,每当前景未知、山水阻隔,何妨一拍大腿,从他那里借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管去做。

杜甫是仁之“大”者。挚友李白振翅冲天,直达诗艺顶峰;他明明也天赋过人,偏要高挽裤腿,于砂石藤蔓间艰难登攀。他的“大”,能够大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然而他的“大”,更体现在无数的“小”:邻居老妇打不到枣子要饿肚子,他操心;房上茅草被风卷跑了,他操心;恶竹长得快过小松树了,他操心……自己愁苦多病,不忘关怀他人乃至全天下,所以,他被称为“圣”——既指人格也指诗格。路途艰危时,自能体会“潦倒新停浊酒杯”。

外向与内敛,浪漫与现实,踌躇与坚定……人生的永恒话题,被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们反复咏唱。他们把情怀感悟哲思胸襟凝结在新鲜感性的形象中,用凝练优美的字句来表现,后人念来,极易上口入心,频频征引并赋以新意;无意说教,落地自生花。

诗中哲思:诗歌不只是风花雪月

与唐人相比,宋人的气质发生了变化;就如鲜衣怒马的青年时代过去,人到中年,要坐下来想些事情。

从大环境看,宋代经济文化发达,但内忧外患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有识之士对此忧心不已,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栋梁自居,发表政见,激烈争辩。加之,宋代理学的勃兴,使得诗人们自觉地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读史观事品物,总希望找到“道理透彻处”。唐诗重性情、宋诗重理趣的整体形象,就这样建立了。

北宋时期的一对政敌兼文友——王安石与苏轼,将“理”“趣”二者平衡得很好。

王安石实在无愧朱熹对江西士人“好为奇论,耻于人同”的评价,登飞来峰,则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唱反调;读王昭君,评曰“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与杜甫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看法迥异……状似奇谈怪论,实则出自性子中的执拗与识见上的锐利,他的人同他的诗一般,喜也罢,憎也罢,都令人一见难忘。

苏轼给人的印象则和蔼得多,他特别擅长从平凡事物出发来讲道理。比如他的名作《琴诗》,先设问,后反诘,让读者共同为“琴声来自何处”纠结,进而破除偏执,悟到主客观统一的哲理;再比如《泗州僧伽塔》,幽默地探讨了一下“神仙很忙”的问题:“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人人愿望都满足,那造物主得忙成啥样?这是在劝告大家:世事难两全,不要太自私。

有不少理论家批评宋诗的哲理化倾向,觉得它违背了“一唱三叹”的诗歌要旨,其实,宋诗的哲理化,既与时代脉搏吻合,也适应诗歌自身出新求变的需要,更有大量成功作品,今人仍在各种场合提起。

讲学习的时候,朱熹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讲实践的时候,陆游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讲坚持的时候,张孝祥告诉我们:“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

端午节的传统古诗词 篇9

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

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

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

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

《端午作》原文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

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端午日恩赐百索》原文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端午日赐衣》原文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竞渡歌》原文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阅读经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篇10

【关键词】经典诗词;语文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有时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变换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千锤百炼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能力的培养,写作技能的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首诗词,一段史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诗词如林,蔚为大观,可以说,一首诗词,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杰出的诗人与领袖——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长征即将获得胜利,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阅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一首悲壮、激昂的《七律·长征》。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虽然说历史和语文不可能整合成一个学科,但当前的“新课标”要求“大语文”,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在教学这首诗时,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把诗和史融合,通过作者形象的语言,鲜明、深刻的观点,全面了解万里长征这段历史,将红军的高尚情操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能让学生站在历史广阔的背景上审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首诗词,一幅画

苏东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动笔来感悟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同时,也能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优美意境,品味诗词的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李清照所做的一首小令,词人用词简练,只选取几个片断,将移动的风景和自己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幸福美满的心境,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整首词不事雕琢,饱含的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教学时,通过边读边想象,品出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无忧无虑的、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反复诵读整首词后,在理解其意、体会其情感的基础上,用具体的、生动的语言把诗词背后所描绘的那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首诗词,一份情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形象和画面都蕴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在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要以此途径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实现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和作者的对话,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把握全诗所描绘的画面和表现的意境基础上,从每一个字去揣摩、领悟诗人内心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全诗短短20个字,字字都浸透着老渔翁难言的孤独,每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即“千万孤独”更体现了诗人强烈内心情感。一首诗,一份情如果说,“漫天飞雪”是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图,那么,这“千万孤独”就是诗人借这景色所抒发的真情!

一首诗词,一首歌

在古代,凡是诗词佳作,都在民间广泛传唱。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诗歌共鸣,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唱来欣赏古诗,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构成背景音乐,或者让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唱出诗的韵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鉴于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古诗意思也巧妙地饱含在了浅显的白话文中,学生在很容易就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一定领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是情,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当孟浩然依依不舍地登上小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尽头时,一曲婉转悦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随之而来,此时的李白对友人的无限眷恋之情达到最高点。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完全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内心的学习热情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阅读经典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语文这门学科博大精深,中国经典诗词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上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扎扎实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洁平,徐卫东.《品味“诗”中的历史》.2013.11

端午节经典古诗词 篇11

1. 多一点情感,多一点体验

也许很多学生学习诗词歌赋,很多教师教授诗词的原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传统的诗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被动记忆,毫无疑问他们对诗词的内涵及审美无法深入理解,从而厌倦古诗词,最终既没了成绩,也没了兴趣。此时,就需要小学教师的努力了,在进行诗歌教学期间,教师应多注重诗词中情感的体现,因为古代,诗人经常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提炼,来渗透自己内心的情感。可知,诗歌中,情感它的重心。读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样。中国古代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诗词是古代抒情文学的代表,是想象和情感的产物。我们都知道情感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写一篇文章都是为了抒发情感,其实在诗歌的世界中也是如此,作者将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与心境,去理解并体会作者彼时的内心,而后在了解了所有作者的内心世界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有了兴趣,也有了成绩。情是诗歌第一要素,无情则无诗。但是传统的小学诗词教学模式,平淡而死板,这也是诗歌情感被忽略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教授诗歌的过程中,应该多注意诗歌情感的表达,况且诗歌涉及的情感比较广泛,包括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等等,这也更加需要教师能够将诗歌的情感分享给大家。例如,家喻户晓的诗歌《悯农》,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伯伯的艰辛来抒发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以及对粮食的珍惜之情。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应该多加注意将诗中情感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以及勤俭节约之风尚。

2. 多一丝想象,多一点了解

古诗词鉴赏会涉及众多的艺术表现方法,教师出于应付考试的角度,往往将考题中的诗歌鉴赏等同于知识灌输,让学生一味的做题,导致这本该惬意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苦不堪言,甚至使学生表现出冷淡与排斥的态度,所以这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该被抛到九霄云外。而诗歌大多为古代所生,所以学生若想深入理解,需要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及人文背景,且古代诗歌大多会有很多类意象,再加上各种形状,色彩的搭配,想象能力确实是理解好诗歌的一大必备素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先为学生放映一些诗中展现的图片画面,让学生对诗中景物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内容,会提高课堂效率。而教师在讲解山水诗词期间,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新诗歌进行想象,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教师可以自己制作ppt,将自由飞翔的白鹭,桃花盛开的江岸,水中肥美的鳜鱼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诗中内容有所了解,并以此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诗歌。

3. 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情景

教师一味地讲课而忽略学生,课堂成为了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可能会磨灭学生对语文诗歌的兴趣。在此状况下,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此时我们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互动课堂执行方式有很多种:肢体语言的运用。毋庸置疑,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直接受到它的影响;分组讨论:在小范围内,每个学生的想法得到展现,得到肯定的过程无疑为他们树立了自信。例如,教师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同学们身体及语言的结合。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小学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学到知识,并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情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鉴定情境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其对学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设情境需要我们设计情境,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有意识的为不同的诗歌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并且情境教学应注重科学性,即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娱乐,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新技能。如杜牧的《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描绘了一幅安静却十分有韵味的画面,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古琴曲《庭院深深》作为背景音乐,从而让学生将主观的情感与音乐和诗词的双重美感相融合,在节奏和旋律中去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从而激发想象,体会作者真正的情感。

诗人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 篇12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候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是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一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与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午日观竞渡

明代: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诗的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经典古诗词 篇13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食过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粽叶再厚裹不住思念,五彩绳再长缠不住童年。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摘来半户青芦叶,香里晶莹玉一团。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粽香端阳晴,仲夏日赋闲。

端午节经典古诗词 篇14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诵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新课程理念对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诵读毛泽东诗词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毛泽东思想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诗人贺敬之曾评述 :“毛泽东诗 词以其前 无古人的 崇高优美 的革命感 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 的诗美熔 铸了毛泽 东的思想 和实践、 人格和个性。”毛泽东诗词视点高,气势宏,想象奇,在当代独树一帜,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是适合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文学资源。诵读之,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还可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启迪。

一、挖掘毛泽东诗词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诵读毛泽东诗词 , 鉴赏诗中的形象、意境 , 领略伟人的胸襟和气魄。毛泽东诗词中的形象多是积极向上的,如《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虽俏丽但不争春,是报春的使者,送来春的讯息,当寒冬逝去,春花烂漫时,梅花则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笑,这一形象是何等坚贞美丽,读之可以感受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培养学生的骨气和人格。又如《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但让人感受到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诗人形象。

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博大,气势恢宏,往往不经意的描写就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显示伟人的胸襟和气魄。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用“千里”、“万里”两个词就描绘出北国万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纷飞的景象。一个“望”字把雄伟的长城、滔滔的黄河、绵延的山脉、突兀的高原尽收眼底,以如此轻松简洁的笔触展现出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诵读之,怎能不为诗人的博大胸襟所折服? 又如“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诗句的描写,视点高远,场面阔大,气势磅礴,显示诗人气魄之豪迈。

2.诵读毛泽东诗词 ,体味诗中明丽的景物特点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毛泽东诗词中有许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好一幅生机勃勃,万类活跃的美丽画卷。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由衷关怀。

毛泽东笔下的景物色彩明丽, 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红装素裹”、“万木霜天红烂漫”, 还有“苍山”、“黄花”、“红雨”、“青山”等,使毛泽东诗词的意境新美如画,反复吟诵,激发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3.诵读毛泽东诗词 ,体会丰富的人生哲理 ,收获宝贵的人生启迪。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人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新的总要战胜腐朽的,正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诗词还有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比作“细浪”“泥丸”。《游泳》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困难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渺小,战胜困难是那样轻而易举,这是怎样的豪壮、乐观?

还有诸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等诗句都蕴含人生哲理。反复诵读,能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地反刍、发酵,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诵读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1.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 ,极具浪漫主义特色。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竹齐努力”,作者巧用拟人想象奇特:白云怒不可遏要冲下高山,草木也奋勇杀敌。《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奇想突出,堪比李白的“推倒黄鹤楼、捶碎鹦鹉洲”。《十六字令三首》中“刺破青天鄂为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更是集比喻、夸张、拟人于一体,形象地表现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又如《七律·长征》中,把“五岭”、“乌蒙”当做是“细浪”“泥丸”有意夸张 ,缩小视觉比例 ,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 ,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2.毛泽东诗词经常引用典故 , 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大大拓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范畴。如:《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诗人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表现诗人对大革命前途的忧虑。

毛泽东诗词用典却不显艰深晦涩, 反而使诗歌更显生动形象。如:《七律·答友人》“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诗人化用古代湘妃滴泪成斑竹的历史传说,展示湘妃和斑竹的形象,描绘出一幅仙女下临人间色彩缤纷的图画。诗句没有因用典而生涩,反而使诗歌画面清新、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毛泽东诗词中还常化用古人诗句赋予新意, 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作用。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是化用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使人能产生联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化用李白诗“欲上青天揽明月”,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境界这样的诗句,学生诵读多了,自然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毛泽东诗词韵律讲究 , 平仄协调 , 节奏感强 , 富有音乐美,读之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七律·长征》为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平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平。

……

这首诗韵律整齐,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平”声声调悠长,“仄”声声调险仄,读来抑扬顿挫 ,节奏鲜明 ,宛如乐章 ,把汉语声调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开展古诗文诵读,与经典同行 篇15

一、消除畏难情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面对《中华经典诵读本》这么一本厚厚的读物,学生们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一开始,我就告诉大家,每周背出一首古诗就行了。这样一来,学生的信心一下就来了。然后我又使出了激将法,问学生:“现在还有谁对付不了一首小小的古诗?”结果当天就有许多学生背出了这首古诗,在两天内,学生都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说他们真了不起,全班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规定时间就胜利完成了任务。学生当然个个都很开心,很多学生还纷纷要求增加背诵量。慢慢地我由每周一首到每周背两首再到每周背三首等。当然,我还根据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水平,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五言到七言,由描写景色到揭示人生真理,由绝句到律诗到词。我还注意归类学习,举一反三,如学了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我就推荐学生诵读他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在感悟了他的以上两首清新婉约风格的词作以后,我又带领学生领略了他的豪放派代表作《破阵子》。因为训练有坡度,再加上触类旁通、以点带面,而学生又普遍都有迎接新挑战的好胜习惯,所以学生诵读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随着量的积累也逐渐有了质的飞跃。

二、多种方法,激发背诵兴趣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减少、扫除记忆的障碍,我总是利用晨读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诗词的意思;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介绍诗人的生平,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联的一些资料等。古诗是一件件艺术作品,它们的表现形式与我们现在的表述方法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帮助学生拉近与经典的距离。

另外,古诗词都是具有音乐美的,在古代拿来谱曲即可开口唱出来,学生在随着音乐演唱时,多了一种趣味,多了一种激动,也可以记忆得更深刻,更经久不忘。现代,我们已经在唱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满西楼)、《临江仙》(《三国演义》主题曲)等等。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谱曲子把一些比较长的作品唱出来记忆,自娱自乐的同时也能轻松地记下来了。如此一来,学生就不把背诵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三、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背诵

有了竞争就有了动力,有了成功就能产生催化作用。由于我对经典诵读非常重视,经常督促、抽查,不断鼓励、表扬背诵情况好的同学,因此全班逐渐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诵读氛围。后来的早读课上,只要我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群学生拿着《中华经典诵读本》涌过来,并马上在我的左右两边各排起了一条长龙,原来他们是要到我这里来接受检测呢!这是我的一个新的激励举措:学生每背完一首,我就在他的书相关的篇目旁写上一个鲜艳醒目的“背”字,并郑重其事地记上年、月、日。几次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又纷纷在比谁书上的“背”字多了。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的影响下,学生的背诵热情大为高涨。此时,背诵也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乐事了。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新的激励和刺激,如:定期进行“古诗擂台赛”“挑战极限”等活动,评选出古诗之星和优胜小组,并颁发奖状或一些小小的学习用品作为鼓励。

四、重视教师的范读

在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的同时,我除了讲述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资料之外,总是和他们“同甘共苦”:有些作品我已经会背,就先滔滔不绝、抑扬顿挫地背给学生听,如《爱莲说》《陋室铭》《满江红》等,他们听得一愣一愣的,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就是跃跃欲试,想背熟练了也能与我一争高下;有的作品比较晦涩,我也是初次接触,如《箜篌引》等,我就和学生约好一起背诵,并且进行比赛,虽然这样的作品比较拗口难背,但是学生的劲反而更足了,因为有老师和他们“有难同当”呢!结果,有许多学生先于我背熟,我当然是他们的最大支持者,对他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辞……我想:我们学生对背诵古诗文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是来自于我的高度重视和率先垂范吧。

五、进行启发熏陶,提升精神,塑造人格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文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修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生中受用不尽,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我注重进行启发和熏陶,抓住时机引用古诗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面对生活磨难的勇气、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他人宽容的态度和胸襟等等。学生也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如秋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登上电视塔顶时随即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告诫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同学时,就引用上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参加活动比赛时,“天生我材必有用”便脱口而出;读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后,“家不在大,温馨就行”便在同学们中间广泛流传……古诗文常常从学生口中涌出,着实叫人高兴。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才会形成更加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引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之路走得更加幸福。

上一篇:刘口中心小学防溺水演练记录~1AA70下一篇:《太阳的颜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