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经典古诗

2024-05-20

程颢经典古诗(共6篇)

程颢经典古诗 篇1

程颢的古诗有哪些

1、《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2、《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4、《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5、《题淮南寺》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6、《春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7、《夏》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

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

8、《秋》

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

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蘋洲渚生。

程颢经典古诗 篇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 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这些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诗文的学习不仅要求看懂文章内容, 还应该有所得, 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在现状和要求差距巨大的教学事实面前, 古诗文的教学如何才能达到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呢?

一、教师转变观念, 组织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方法, 能在教学改革中如此迅速地引起人们的重视, 得益于它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自觉培养实践能力,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 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不可预想的情况会更多。如果教师对每个知识点都作面面俱到的分析, 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从词义的角度来看, 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 变化并不是非常大。即便是词义变化了, 也常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如让学生多诵读,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而且这样还能顺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曾翻译过《资本论》的著名经济学家王亚楠就把每天记诵古诗文当做很好的思维体操。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引路人, 其任务主要是启发和引导;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 而是要让他们动脑动手, 培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 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开始拥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个性化的阅读也就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有的学生从烛之武身上看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的则看到他高超的论辩技巧, 也有的从三位国君身上看出他们各自的长处, 如郑伯的勇于认错, 秦伯的善于纳谏, 晋文公的当机立断。虽然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全面和准确, 但如果这些见解主张无法呈现出来或是经常被否定, 必然会打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展示平台, 让他们互相交流, 通过思维火花的撞击, 在探讨中得到启发,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能乐于重新探究, 从而体验到自主思维的快乐。这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增强了, 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习的潜能。

二、学生提高认识, 了解古诗文的价值

(一) 联系现实, 感悟人生的真谛

古诗文中能经过历史的考验而流传下来的部分, 必有其出众之处, 大多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 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精品, 它们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很多时候能对人生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同时也可以增加积累,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 讲到烛之武抛开个人的恩怨为国出力的爱国精神, 就可引导学生探究烛之武能这样做的原因, 或是现代人遇上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等, 以此形成比较研究, 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辨别“个人”与“大家”的关系。荀子的《劝学》, 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还要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态度, 掌握恰当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这些内容时, 尽可能引导学生探究令人振奋的闪光点, 让学生产生想要看懂文章的欲望。这种自发产生的动机十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 仔细研究, 学会生活的技能

优秀的古诗文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实用的生活技巧, 像人际交往的艺术。如《鸿门宴》中的刘邦本是命在旦夕, 却能说动项羽阵营中的项伯来帮他脱离险境, 而鸿门宴上张良与范增的斗智、项庄与樊哙的斗勇, 都能使我们受益匪浅。

(三) 用心体会, 产生情感的共鸣

古诗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 还因为诗文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人有着相通之处, 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古人之心”, 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祖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之深, 也看到了祖母命在旦夕间的情景。全文字里行间无不饱含深情, 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动人场景, 又怎能不令读者感同身受呢?

当学生对困难产生畏惧时, 不妨劝其读一读王勃的《滕王阁序》, 感受他那“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的高洁品质;当学生对现实产生疑虑时, 可向其推荐苏子的《赤壁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使其从苏子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怀中得到感悟。所以笔者认为, 读古诗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染, 而且能陶冶性情, 愉悦身心, 净化灵魂。

三、探究语言, 实践中掌握学法

了解了古诗文的学习价值, 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有所提升。这时, 可进一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探究的专题, 强调注重基础, 立题的面要小一些。也可以指定范围,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比如, 有不少学生觉得古诗文难学是因为古文用语较难理解。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特别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无论是在最早的《尚书》还是近代王国维的《文学小语》中, 这都被视为最高境界。不少古诗文用字简洁, 跳跃空间大,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的段落, 都需要悉心领会, 才能知其妙处。如辛弃疾的《西江月》用“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来描绘乡村骤雨的前奏。其实“七八个”与“两三点”都不可能是谁清点后的确数, 但这貌似不经心的几个数量词, 却把骤雨前星辰寥落、雨点稀疏的氛围充分地营造起来, 让人似乎也身置其间;古诗文中也有一些出于避讳、避免粗俗等原因而另用它词的。如皇帝死了, 不直言“死”而说“崩”;“权起更衣, 肃追于宇下”, 这里的“更衣”并非指更换衣服, 而是指上厕所。还有一些是外交辞令, 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方与将军会猎于是”, 句中的“会猎”实际上就含有吓唬的意义, 言下之意要率领八十万大军来攻打吴地;再比如“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是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如果只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就会让人产生误解, 以为是接受了两次命令。这些经典的古诗文的语言, 无一不经过精心的锤炼。

古诗文中的抒情常用到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描写的“满地黄花堆积”, 指的是菊花盛开, 而不是残英满地。由于自己无心看花, 虽是菊堆满地, 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 可是人不摘花, 花也自谢, 等到花谢时, 想摘也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苦闷, 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这里的意味就比唐人杜秋娘的“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得多了。

因此种种, 笔者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时, 应该先引导他们探究古诗文语言的丰富意蕴。笔者的学生就曾经围绕语言这一角度确立了不少专题, 如:“人物语言与性格的关系”“古诗文语言的言外之境”“从《烛之武退秦师》看《左传》的人物语言特色”“值得‘咀嚼’的古诗文语言”“透过‘眼睛’ (文眼) 看作者的情感”等。小组成员分工围绕本组的专题去查阅资料, 教师也应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料索引, 还要指导学生在收集大量资料后进行分析归纳, 从中得出有规律性的结论, 并形成学习报告。最后安排时间, 组织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

程颢经典古诗 篇3

一.巧用绘画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 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 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 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一句, 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时, 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 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 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 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 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 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 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 “绿”“白”“红”色彩艳丽, 煞是好看。

二.借助故事法。古诗中, 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 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 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 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 孟郊要出远门, 夜已很深, 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衣裳千针万线, 缝得密密的, 生怕儿子回来太晚, 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 孟郊上路了, 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 一边诵读古诗, 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

三.再现情景法。古诗词都有一定的情景, 教学中, 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 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 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 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 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上, 无需过多解释, 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 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 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 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 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 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 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 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问题引领法。不管懂不懂,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 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 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 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五.反复吟诵法。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 因为古诗内涵丰富,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性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 或快或慢, 或吟或唱, 或配乐读, 或加手势表演读, 或范读领读, 或齐读默读, 或个别朗读背诵, 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 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 如停顿、重音、语速等, 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 如停顿“/”, 重音用“.”, 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 旋律优美, 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 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 唱得不亦乐乎。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 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特别记忆力, 引导学生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受益的文化准备。

程颢经典古诗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诵读

1.引言

近年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小学古诗文教学, 并且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一直以来, 古诗文用精湛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其被誉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诵读经典古诗文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应大力加强经典古诗文诵读。

2.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小学语 文教师将 诵读与背 诗混为一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讲古诗文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背诵, 以致将诵读曲解为背诵。虽然通过诵读可以达到熟读甚至背诵古诗文的目的, 但这并不是经典古诗文诵读最根本目的。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 教师将诵读与背诗混为一谈, 以致在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为了背而读的现象, 将学生引入一个错误的诵读方向。

2.2课堂上缺 少让学生诵 读经典古诗文的时间 。

小学一节课就短短四十分钟,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内容及知识点的讲解, 因此, 课堂诵读时间短, 这是经典古诗文诵读存在的问题。由于缺少诵读时间, 经典古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就只是走走形式, 学生往往心不在焉地读课文, 毫无目的性。

2.3小学语文教 师对古诗 文诵读不 够重视。

教师对古诗文不够重视是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对于小学经典古诗文的诵读, “有感情地朗读”恐怕是教师安排学生诵读之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那么, 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呢? 通常情况下, 教师会对每一句的读法进行简单指导, 学生根据教师讲的来模仿, 或者机械地模仿教师的语气、语速。由于教师对诵读不重视, 只是指导学生怎么读, 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从表面上看学生读得还不错, 但是实际上学生迷迷糊糊, 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与感情。

3.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实施措施

3.1确保学生有充 足的诵读 时间。

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不是一种形式, 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体会古诗文的情感, 为了让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真正发挥功效, 教师应为学生留下充足的诵读时间。首先, 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合理的诵读计划, 每周安排几节课让学生诵读, 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时复习诵读过的内容,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古诗文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诵读环境中体会古诗文独特的魅力;最后, 课间广播时间教师可以安排播放一些名家朗读的经典古诗文, 从而让学生时时受到陶冶。

3.2创新诵读 方式 , 使之多样 化。

对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 它可以在很多条件下进行, 而且诵读方式多种多样。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诵读方式, 用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更好地诵读。例如, 教师可以在班内组织一场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比赛, 让学生自愿参加。为了取得好成绩, 学生一定会不断练习,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通过不断练习, 对古诗文的理解必然会加深。

2.3教学内容与 诗词诵读 相结合。

诵读与教学不是对立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诵读联系起来, 争取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教师在讲解经典古诗文前, 先让学生自读该篇文章, 通过自读对该篇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其次, 教师对古诗文进行讲解, 由于学生已经对该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教师讲解时, 学生就会着重理解自己不明白或者比较模糊的知识点, 对该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 在听完教师的讲解后, 学生对古诗文的内容就有了全面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该篇文章, 加深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理解文章, 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情感。

4.结语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古诗文诵读的认识, 践行经典古诗文的诵读。

参考文献

[1]梁淑媛.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J].学周刊, 2012 (34) .

程颢经典古诗 篇5

诵读经典古诗文在中小学已开展的如火如荼, 且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据调查, 目前我市的中职学校90% 的学校尚未开设这一活动。中职学校虽然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但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底蕴浅, 而他们三年后是要走上工作岗位的, 而岗位职业素养是要求从业者在“做人”中“做事”, 因此, 人文素养的培育迫在眉睫。

我校中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丰富, 大多数同学把早读时间和课间时间用来收看电视节目、玩手机、上网玩游戏等。校园广播站播放着流行歌曲, 学生精神萎靡, 上课昏昏欲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看到的是, 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 有许许多多的不良信息, 侵蚀着这些对于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的认识还比较粗浅的中职学生。为此, 笔者结合我校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活动, 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经典作品选读原则

中华经典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唐诗宋词》等启蒙学读物, 但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由于这些古文经典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 其内容和形式毕竟离我们现代生活已经相隔太远, 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 所以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应有所取舍。首先我们选择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 内容积极向上的经典篇章让学生诵读;其次, 选取比较简单的, 易于背诵的经典材料来诵读。对于读经活动来说, 要让学生对诵读经典产生兴趣, 就要求学习内容具有可读性, 要有文学性、艺术性。因此那些缺乏文采、说教性太强的内容我们可以不选取。

二、学科整合, 融为一体

(一) 诵读与语文课的整合

在每次语文课前的3 分钟, 由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读经诵典, 一年后可积累160 多首古诗词。在语文课堂上, 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播放适当的音乐, 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引发审美愉悦, 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 全诗慷慨豪放,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诗歌感情跌宕起伏, 大开大合。如果只是一味枯燥的讲解, 学生是不会精准地把握这种感情基调的, 如若配上音乐背景, 学生就会读得酣畅淋漓, 同时诗歌的鉴赏能力也逐步得以提升。根据学生喜爱流行的歌曲的特点, 把古诗词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定期以歌唱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文积累, 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课上借助音乐的外衣学习经典, 学习积累经典的任务得以高效地完成, 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 诵读与艺术课的整合

古贤圣人的经典名篇, 虽然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历史久远, 离学生生活太遥远, 单纯的背诵记忆, 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怎样让学生爱上枯燥乏味的经典作品呢?将经典的古诗词插上音乐艺术的翅膀, 如演唱岳飞的《满江红》, 李白的《将进酒》……还可以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改编成街舞的说唱词。学生们在欢快的音乐、舞蹈中积累了经典古诗文, 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与经典诵读的完美结合。

(三) 诵读与班队活动整合

班队会活动并非常规的课堂教学, 它的关键是“活动”, 而经典诵读教学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难以拥有常规课堂教学时间, 我们除了在实验班利用早读、课间、课外等时间开展, 还融入了主题班队会活动。如我校开展的“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活动, 引入《三字经》部分内容:“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 替父亲暖被窝, 中职生更应懂得感恩父母,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体谅父母, 少让他们操心, 多为他们着想, 多与他们沟通, 多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体会父母的艰辛, 尊重父母的劳动, 做到不浪费, 不乱花钱, 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感悟中华国学经典的同时, 领悟做人的真谛, 这比班主任在班队活动中空洞说教更具有教育意义, 且更有说服力。

三、挖掘节日内涵, 展示传统魅力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诵读经典名篇, 挖掘节日内涵, 展示传统魅力”的号召, 我们借助学校广播站这一平台, 每周二诵读《三字经》, 每周四诵读《弟子规》, 并先后做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系列特别专题栏目, 其目的就是营造富有中华经典特色的育人氛围, 让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热情辐射到整个校园。

四、教师文化涵养的提升

在指导学生诵读、监督、评价过程中, 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不是追求一种时尚, 也不是一时冲动, 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理念。

经典诗词已经犹如一条河流浸润在学生们的心田, 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和思想道德境界。这一活动也推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 营造了书香校园氛围。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实践与研究, 我们探索与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活动模式。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从而全面提高整体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曹韧, 师钦, 曾佐希.高考考点突破——古诗词鉴赏强化[M].北京/兰州:中国书籍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程颢经典古诗 篇6

一、激发兴趣、因材施教, 采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1.朗读古诗词, 感受韵律。

古代经典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最明显的特色在于其诗歌韵律, 古人在作诗时注重练字、练意, 并注重诗歌整体的节奏感和音律感。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所具备的优美韵律, 值得后人探究和发扬, 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音律美,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比如, 学习《题秋江独钓》:“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句式的整齐、韵脚的讲究、诗律的美妙让人不得不叹服古人在练字方面的考究。所以, 韵律是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的入门法宝, 就像一个人在听一首歌曲时, 首先会被歌曲的节奏吸引, 进而被歌曲的内涵、意境等打动。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就像贝多芬的音乐一样, 其考究的练字表达, 独特的节奏韵律感, 都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去欣赏它、研读它。

2.体味古诗词, 感受意境。

凭借诗歌韵律走进诗歌之门, 诗歌意境则是品诗者的一种内心享受。在品味古典诗歌时, 需要学生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进行充分的联想, 当然, 这种联想需要一定的基础, 包括:学生对作者生平的了解, 学生对诗人写诗时所处的政治文化背景的了解。

在学习《枫桥夜泊》时, 上课前我先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安静的夜晚, 一个人对着夜空的月亮时的情形。学生纷纷讨论, 并联系自己所学的月亮诗歌进行比较, 他们的理解中, 古人经常会将思念之情寄托在月亮上, 或者把一些个人的惆怅寄托在月亮上。学生都联想到了以前学习过的《静夜思》, 李白独自对着月光, 思念家乡,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但是相比之下, 《枫桥夜泊》则更多了几分宁静与忧愁的情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惆怅难解, 听着钟声, 久久不能入眠。

在这种体会诗意、意境的过程中, 学生能进一步牢记诗歌所表达的含义, 并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 也会进一步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悟古诗词, 感受蕴意。

古诗词都具有一定的蕴意, 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纵观小学语文教材, 大部分古诗词都是渗透德育教育的良好的范本。此外,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式的教育, 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道理, 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内心去接受。

发现学生浪费食物时, 和他们背一背李绅的《悯农》, 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学生遇到困难气馁时, 谈一谈“不经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意境;学生觉得作文无从下笔时, 可提醒他们“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感受古诗词的育人理念, 感受古诗词潜移默化之间对人的教育、影响作用, 这也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所在。

二、诱导启发、灵活运用, 完成从读到用的学习阶段

1.课外阅读古诗词, 强化积累。

如果说课内的古诗词教学将学生引导进古诗词的大门, 那么课外阅读古诗词则是对古诗词学习的拓展和延伸, 小学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引导他们积累经典诗词、好词佳句, 强化积累,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们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在学完一首古诗后, 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李清照的《如梦令》, 你还知道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吗;学习完于谦的《石灰吟》和王冕的《墨梅》, 你还知道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 就打开了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在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 完全可以跳出教材, 进行组诗的教学, 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 学诗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

2.灵活运用古诗词, 融进生活。

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欣赏满园春色时, 我们会一起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公园赏荷时, 我们会一起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 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 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3.迁移运用古诗词, 终身受益。

很多古诗词学习完以后, 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艺术形式将诗词再现, 或是拿出彩笔画一画, 或是小组合作来演一演, 或是有所感悟写一写读后感悟, 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美, 又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上一篇:主语语从句下一篇:心生紫藤萝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