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精选13篇)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 篇1
国学经典 古诗词经典诗文朗诵活动总结
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
我校举行的这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自2008年铁力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着手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起,特别是2009年9月铁力市教育局启动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后,我校组织的第三次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这次活动参与者达1300人左右,家长、学生、教师同台齐诵,形成了家长、学生、教师共诵中华氛围,把我校的诵读经典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为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家长、师生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这次活动把全校古诗诵读推向高潮。
这次诵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气氛浓厚。形式有诵读、舞蹈、课间游戏、书画、课本剧,教师与家长齐诵、学生与教师齐诵、学生与家长共舞、学生与家长和教师齐诵,内容有古今的经典美文,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师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
此次诵读展演是在学校、各年组认真组织、精心辅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选手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其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全体师生,大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参加活动的师生诵读经典美文有利于学生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在“书香校园”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的锦绣学生,从而拥有幸福人生的开端。通过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使参与者的家长、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诵读在我校已形成规模,已见成效。
我校除教育局统一下发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以外,还有自己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诗文选读》。一年组的弟子规,二年组的三字经。三年组的唐诗,四年组的宋词,五年组与六年组的古文与现代美文。所选篇章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为了能让孩子们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在经典诵读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经典诵读与常规阅读相结合;二是经典诵读与校本操相结合;三是经典诵读与课间游戏活动相结合;我校在课间播放的音乐皆是唐诗新唱的歌曲。诗与文结合,诗与游戏结合,诗与歌曲结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诗的气息,充满着经典的色彩。无不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培养情趣以及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使儿童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用传统文化为学生打好人生的第一底色。经典诵读已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 篇2
1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
国学是指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认为,从经学中分出的小学(古代指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知识)是开启中国文化典籍之门的钥匙,经学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核心,史学是中国人的道德坚持与价值判断,诸子是中国人的治世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是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人生情怀。这五个部分构成了国学的整体。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亲近经典、传承文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国学经典诵读的益处
2.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修养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如“幼不学,老何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等等。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率明显增加。
2.2 专注力提高
在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端坐,手持书本进行诵读。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
2.3 语文能力增强
据统计,背熟《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诗词15首》、《增广贤文》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虽然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但正因为这样的久读成诵,学生常常能在生活中出口成章,写作文时引经据典,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
2.4 阅读兴趣提高,增长知识
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我校的许多学生是农民工子弟生,平时见识和阅读量都很少,通过读懂经典,特别是一些小故事,增加了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不少诵读经典的学生开始主动找书读,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智力。
3 具体做法
3.1 学校重视,教师领头
让孩子亲近经典,我们老师必须首先亲近经典。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自编了《中国经典文化启蒙》教材,一共四册,每个教师人手一册,同时主编教师开讲座对老师进行培训,学校每学年还会赠送每位教师一本经典读物,并在假期组织老师外出参观历史古迹等,这些方式可以使我们的教师放下畏难心态,重新捧读经典,让经典滋润心灵,浸润人生,从而更从容地带领学生诵读。
3.2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
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章太多,如何选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东西呢?我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经典文化传播课题研究组”,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把1-9年级分为九个组,每个年级组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均取自《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增广贤文》等经典文段,难易适中,易读易记。如一年级我们选了《三字经》、《大学》、《老子1-30章》、诗十首;二年级我们选了《千字文》、《论语1-4篇》、《老子31-57章》、诗十首;后面的年级基本如此。
3.3 做好课程、时间上的安排
每日诵读20-30分钟是基本要求。
小学“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分组活动的时间,分几个时段诵读(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要求只需反复念。回家后,再由家长带领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长分享。
初中本着“只奖励,不强求”,“熟读成诵”的原则,学生利用下午15分钟读报课时间诵读,班主任在检查中给予适当地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此外,每班每周还安排两节课的“导读课”由语文老师担纲,对诵读内容讲解分析,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提高学生诵读的时效性。
3.4 营造气氛,适当开展诵读活动
只有在国学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国学的兴趣来。我们在校园中通过看板,装饰牌等营造了国学氛围,学校的主体环境设计也充分体现国学特点,如老子、孔子的塑像等。同时各班的教室布置也体现了国学要求,如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等名言佳句装点墙壁,以彰显班级特色。
经典诵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读的方式有:文化节诵读比赛;小组比赛;班级间比赛;发奖状;发奖品等。特别是每学年我校举行的文化节活动颇具校园特色:上学期为经典诵读队列表演,下学期为经典诵读节目汇演。通过这些诵读方式的比赛,倾情投入,全员参与,每年都会掀起两次诵读高潮。
3.5 贵在持之以恒
将经典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诵读,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手不释卷,接受经典著作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使之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让孩子们深切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无穷乐趣。提倡每个学生在课间以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学生睡觉前背诵一句或一段等等。
4 改进措施
(1)小学诵读可配乐,这样既能体现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也能让小学生融入到诵读的环境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可举行教师诵读比赛。
(3)诵读形式还可更多样化。如展示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包括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3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某某县第二实验小学
某某县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96年,位于县城朝阳路西段路北。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名,教职工102名。多年来,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扎实的工作:
一、健全组织 明确目标 强化督评
我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既明确了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根据我校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诵读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年度绩效考核。
二、课程渗透 多措并举 纳入常规
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班队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
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国学诵读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孩子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我们规定语文教师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纳如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在经典诵读的实施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我们还把经典诵读融入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首歌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每天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2)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规定在午后14:30——15:00这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
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训练学生,加深理解。我们还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以促进文化熏陶最大化。
三、百花齐放 活动推进 成效斐然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行为,我校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推进。我校各个年级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诵读内容,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开展了有趣、有效的国学竞赛活动。特别是每年“六一儿童节”,我校都举办《传承经典文化 校园激情放歌》文化艺术节,1——6年级分别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为主题,孩子们把平时的诵读积累,进行艺术的整合和编排,体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内涵。经典进行整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多年来的坚持,我校经典诵读有了一些收获,主要表现在:
1、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了学生高雅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孩子们的文明礼仪、言谈举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了他们学生语文素养。
3、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凝铸了和谐的、人文的、丰满的校园文化底蕴。
总之,传承中华文化,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以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为目标,做到读书明理,知行合一。与圣贤对话,与经典通行。让我们在国学光辉的普照下携手共进,开创素质教育美好的明天!
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4
1、提高认识,加厚人文底蕴
抓好《三字经》诵读活动,作为班主任,我的重视和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在诵读《三字经》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每班要求保证每天10分钟的诵读时间,为此特安排每节课前2分钟为诵读时间。由班长组织学生诵读,同时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读多背从而多用。诵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发现典型,做好班内宣传,树立身边的榜样。使《三字经》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3、严格把关,加强督促指导。
自开展《三字经》诵读活动以来,我们坚持: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诵读力求做到:读为主,讲为辅;品诗文,谈体会;同时对学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如诵读进度、诵读质量。
我们将在五月初举办一次国学小讲座,中旬进行集体的诵读表演;《三字经》知识竞赛及“学经典、见行动”的图片、征文展。
我们的“国学经典”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力量,“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在不断的熏陶、积淀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实现真正的成长与成功!
11月23日晚上,沙湾小学五年级组在各班教室如期举行了以“家校携手共育花朵”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全体家长参会积极性高,总出席率达到了95%以上。这次家长会,加强了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孩子在校的情况,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也让科任教师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各班会议上,班主任结合本班学生在校的思想表现、学习情况以及安全等方面向家长们做了详细地汇报,重点分析了开学以来班级的状况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家长沟通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介绍。各科任教师分别在各教学班宣讲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状况等,并结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向家长提出要求。五(2)班钟泽俊同学的家长还向大家介绍了他与孩子一起参加南湾街道“义工活动”的心得体会,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会后,各科任教师并针对不同的学生与家长深入探讨,老师们诚恳的话语,针对性强的说明或建议,得到了家长们的赞许和认同。家长会的气氛热烈、友好。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 篇5
一、指导思想:
我校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诗韵飘香、悟化心灵”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活动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下发活动通知;
第二阶段:各班按照通知要求进行准备;
三、具体要求如下:
⑴、内容围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主题进行构思,要求主题鲜明,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协调。
⑵、参赛作品统一使用纸,单面设计。
⑶、采用手写手绘形式,书写工整、清晰、美观,版面整洁,不能使用任何电脑制作的作品。
⑷、图案、文字内容比例搭配适当。⑸、作品要注明班名和作者姓名。
第三阶段:11月22日各班上交手抄报版面; 第四阶段:11月23日校领导、语文教师进行评选; 第五阶段:11月24日-26日,展示手抄报。
三、评选结果:
在本次开展的“国学经典诗文诵读”主题手抄报展评活动中,从选送上来的30个作品中,共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具体获奖学生分别为:
一等奖:六(2)金杨杰、五(1)袁丽、四(2)金盈盈;
二等奖:六(2)颜杨婷、五(2)徐晨阳四(2)李梅; 三等奖:六(2)贺知之、五(2)宋清清、四(2)金雨佳。
三、存在的问题
1、个别班级不能按照要求准备材料;
2、有些学生对此次活动重视不够,字迹不工整。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语文教师应继续加强对学生经典诗文诵读的引导,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 篇6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熏陶,情感素质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
同时《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外阅读方面指出:提高阅读品味,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 才能保证阅读的高质量和一定的阅读量。我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交流。
一、多读多记, 强化诵读
因为农村学生课外读物少, 他们视野不够开阔, 知识单一, 理解能力相应地也就较差, 同时个别家长不太重视, 缺少对孩子的辅导。再加上国学经典文化蕴涵的内涵较深刻, 有些内容家长也不可能理解到位。针对这些现状, 我们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征, 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读, 熟读成诵, 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不论是文本中的课文还是课外的美文, 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文的内涵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才能带着感情去读, 去领悟当时情境及心情,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思维逻辑性的增强, 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们就会逐渐理解、体会。
二、指导诵读, 渗透意境
诗文诵读讲究音韵之美, 因此, 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轻重缓急, 抑扬舒缓, 情感境界。比如, 下面一句话的停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如果在教学中不交给学生如何停顿, 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又如, 《游山西村》一首八言律诗, 本来是韵律优美, 可有人在读“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时错读成“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既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又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到位。
三、引导感悟, 理解情感
国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 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只让学生诵读, 学生很难理解“罔、殆”之意, 我们不妨引导、点拨“罔”是“迷茫而无所适从”之意;“殆”则是“疑惑而无所得”之意, 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意思, 也更能让学生懂得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国学经典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点拨。比如, 《论语》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这句, 我们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这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理解该句的深刻内涵。同时, 我们还可以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比如, 《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一句, 我们就可以问学生, 听到父母呼唤时, 你回答迟缓了吗?父母指派家务时, 你偷懒了吗?父母教导你时, 你恭耳倾听了吗?父母批评指责你时, 你接受了吗?这样用日常礼仪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习惯。《弟子规》此书以伦理道德教育学生, 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真正起到教育、成长的目的。
四、多样评价, 激励诵读
再好的面包总让人吃也会觉得不新鲜, 为了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激励评价。
1.经典诵读比赛。各班选出五名选手用名句接龙进行评价, 还可让全体学生参与用名句填空, 人手一张进行比赛;也可以用背诵、抢答、表演等形式来进行评价, 内容不仅有课文中的, 也可选一些课文外的,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背过的诗文用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可根据国学的内容、意境, 精心设计, 配上图画、颜色、版面, 将读、写、绘、意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以《弟子规》为蓝本, 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孝道的基础上, 让学生把自己在家中对父母的孝, 在学校对同学的情, 对教师的爱, 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恩之心, 通过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 为学生提供大量国学资料, 为学生提供优美的读书环境, 方便学生阅读。
5.开展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活动, 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又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好素材。要求学生在假期走进家乡名胜, 走入名山大川, 实地考察, 调查访问, 获得地方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县自然风光优美,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素有“旅游胜地”的美称。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资料, 他们有的写成诗;有的写成文;有的写成读后感, 把自己对地方胜景及文化的认识诉诸笔端。我想:这些活动的开展, 意义将不仅仅是活动本身, 学生学到的也不会仅仅是知识本身, 可能我们的一些学生, 从此便会形成自己的人生高洁的志向, 远大的抱负, 高尚的人格。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更不能局限在诵读本身。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益资源, 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我们可以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诗文选入校本课程, 按照一定的课时安排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一节;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各班班主任或语文教师讲授;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比如, 多媒体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有记录, 有总结的国学诵读教研活动。这样把国学诵读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规定为依据。认真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构建师生美好的精神家园,凸现学校办学特色,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二、活动目标: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共创和谐社会。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发掘发展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经典诵读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使诵读者获得终身发展的最
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和最核心的生命潜能,获得坚强的意志力、可贵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5.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文特长,丰富“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个性扶特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加强“勤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校风建设;发扬优良传统,利用师资优势,形成“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
三、活动安排:
1.确定内容:语文老师借助教材,接合班上实际情况确定一段时期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指导学生读熟。并安排好领读学生。
2.诵读时间:
(1)请语文老师抽出几节课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次课前几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
(3)学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心得 篇8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这本书从开天辟地到各种自然现象,从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百家学子,从社会历史到礼乐文化,都在有限的篇幅中向我们娓娓道来。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又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被《诵读》里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读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我穿越时空参观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创造的令世人称赞的奇迹,我看到了这个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年的风雨侵袭中依然坚定地向前奔跑。读了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读了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我知道了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
如今,我们伟大的民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韩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为先例,全球五大洲的各个国家争先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了学习中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浪潮。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 篇9
关键词:中职生,激趣,国文诵读习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国文经典灿若星河, 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 凝聚了前辈先贤们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 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 凡读书之法, 有阅读、朗读和诵读, 其中以诵读为本, 诵读经典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
中职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近年来, 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中职生人数连年增长, 生源广杂,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在中职阶段开展经典国文诵读, 对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 怎样才能使中职生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习惯呢?我认为需要从学生内在主观因素和学校、教师外在客观因素两方面下足工夫, 实实在在走好每一步。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养成国文诵读习惯的基础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进而“乐之”的过程, 其实就是兴趣激发的过程。抓诵读, 绝不能靠戒尺, 而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诵读呢?
1. 明确诵读意义, 目的激趣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表明:让学生明确所做的每件事情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意义, 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在讲述诵读经典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只是学生拥有的证书, 他们更看重其个人的基本素质。曾有一位企业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中职生, 品德好、技能好是‘合格品’;品德好, 技能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 技能也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 技能好是‘毒品’。”在如今, 个人综合素养已成为企业用人的第一标准。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诵读经典国文是一个有效途径, 因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 其中饱含浓郁的爱国之情与人文关怀之情, 诵读这些经典作品, 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懂得了这一道理, 就会产生思想动力, 诵读经典的兴趣也就弥坚了。
2. 运用教学艺术, 活力激趣
诵读经典国文, 重在读中感悟, 但由于中职生普遍文言文功底差, 他们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先理解经典, 再进行诵读, 这一切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常听人们说, 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对执教者来说, 课之所以上得好, 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恰到好处运用课堂教学艺术, 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 能把平淡的课堂化为神奇的世界,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身在课堂的每个人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专心学习、积极思维, 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次在讲老子的《道德经》时, 由于时值春天下午的第一节课, 一些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当时正在讲“企者不立”的文意, 看到这种情形, 我当即暂停讲课, 让全班学生都站起来, 说道:“今天我发现不少同学没有精神,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活动一下, 提提精神。大家将两只脚轻轻半踮, 我们比比看, 看哪些同学能站稳。”学生们一下子来精神了, 这时, 全班同学都站得稳稳的;接着, 我让他们将脚再踮高一些, 笑问道:“还能站稳吗?”这时, 有一些同学开始摇摇晃晃;最后, 我让他们用尽全力将自己的脚踮到最高, 大声问道:“还能站稳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东倒西歪的样子, 我让他们先坐下, 然后说道:“刚才我们活动的内容其实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企者’即踮脚站立的人, 人踮起脚来站立, 能站多久呢?所以老子说, ‘企者不立’。”原本有些沉闷的课堂顿时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在这种气氛感染下, 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情明显高涨。
3. 及时鼓励表扬, 成就激趣
鼓励和表扬是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的肯定评价, 在学生诵读国文时, 适时适当地运用表扬和鼓励, 可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是帮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习惯的“催化剂”。如当学生诵读经典后, 即使存在个别失误, 教师也可用诸如“虽然……但是……希望……”之类的语言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诵读得好, 老师不妨采用夸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气, 如“太好了”“太棒了”等给予激励。表扬的语言应该是真诚、热情、新鲜, 并且富有魅力的, 针对学生在诵读中存在的优点、长处, 不时地通过“表扬”给予“催化”一下, 可以使学生心中充满愉悦的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诵读。
4. 创设乐学情境, 故事激趣
学生诵读的经典国文主要是文质兼美的古代文言文, 尽管其蕴含丰富的精神食粮, 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 要充分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于语文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中职生, 要理解文意更是难上加难, 甚至有一些学生刚拿到教材, 就以太难懂为名, 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生动的情境, 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诵读之前, 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寓言或生活中的案例, 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始讲老子《道德经》“知羞耻”这一单元时, 我引入《吴下阿蒙》的故事, 让学生从吕蒙“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的故事中, 懂得知不足而后知奋发, 才能让自己脱胎换骨, 并同时赢得他人的敬重;我在讲解《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图自新”的故事时, 让学生从古人的故事里树立发愤图强、战胜挫折的信心等,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学校、教师等外在客观因素是培养中职生诵读习惯的关键
1. 校园环境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诵读习惯
环境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这一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在不知不觉中, 给人以熏陶、引导, 给人以约束。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其身处的最主要环境, 对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教师可借助学校这一外部环境, 发挥其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橱窗、展板等阵地, 围绕“经典国文诵读”这一主题, 对学生进行宣传、引领;完善学校图书馆设施及藏书, 让学生能在那遨游书海, 与名家对话, 和经典相约;建设科技文化长廊, 在过道、标牌以及教室的墙壁上, 设置名人名言、古典诗词;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国文诵读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通过这些动态、物态环境的创设, 营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让学生在弥漫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实现将诵读经典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习惯的目的。
2. 教师榜样示范, 通过引导表率培养诵读习惯
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的引导不仅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内容和性质, 而且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 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习惯, 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 做好经典诵读示范。
做好经典诵读表率, 首先, 要求教师热爱诵读、坚持诵读;其次, 教师可以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声情并茂的诵读, 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经典诵读示范中感悟语言、想象意境、领会涵义、学会诵读;最后, 只要时间允许, 可以在班级开展诵读活动, 教师也积极参与进去, 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诵读感悟、诵读收获, 培养他们对诵读经典的热情。
3. 制定诵读规范, 及时评价促使诵读习惯养成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班级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主要场所, 但学生的自觉性是有限的,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必须制定相应的诵读规范。比如, 语文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5分钟左右) , 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经典国文;班主任可以每天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大致10~15分钟甚至更多课时 (根据班级情况调整) , 让学生在教室内诵读经典国文;学校可每周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比如升旗或其他集会时间, 让全校学生诵读经典国文。诵读时, 可视诵读情况作相应规范, 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读出意境, 有滋有味。长此以往, 就可以使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需注意在执行规范时, 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本身是一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评价得当, 对习惯的形成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评价是一种反馈, 反馈一定要及时。学生诵读有进步, 要及时给予鼓励;发现有不良的情况, 要及时给予提醒。
4. 贵在长期坚持, 教师常抓不懈促使诵读习惯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 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因此, 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 也不能快刀斩乱麻, 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自我磨炼, 加强修养而形成的。一位外国教育家曾指出:“习惯仿佛一根缆绳, 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 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一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 必须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人都有惰性, 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 尤其是对学习习惯比较差的中职生。尽管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不同, 但坚持的时间越长, 习惯越稳定。因此, 培养中职生诵读经典的习惯, 不应仅仅停留在一段时间或几次活动上, 必须持之以恒, 贵在坚持, 通过教师长期检查、督促, 促使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播种行为, 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让我们带着学生们一起诵读经典, 帮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好习惯, 让他们在中华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坚韧的民族精神中吸收养分, 形成健康、美好、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学生们带上精神丰富的人生之路, 这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梁振桂.试论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
2018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10
区教育局确定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身心,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的德育特色。确定适合我校的德育特色项目,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我校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活动的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创新型融为一体,让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一、活动目的
1.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使同学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弘扬文学艺术,营造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我校班级的校园文化生活。
2.诵读国学经典美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
3.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4.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在经典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人员安排
(一)领导小组
杨春景 孙建国 樊仕杰 杨涛
(二)指导教师
张金婷、韩广占二位老师及1-5年级语文老师。
三、活动时间
1.从2018年3月启动本活动,在1-5年级学生中全面推行。
2.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分年级指导诵读。学校将此读书活动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长期的开展下去。
3.汇报会时间:6月20日-6月22日(下午自习)
四、组织实施:
1.组织相关教师制定本班的诵读活动计划、方案。2.积极创造阅读条件。
(1)图书室面向学生和老师不断完善和规范图书的管理。
(2)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班级图书角要达到至少每人一本,教师要积极带头读书并与学生一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3)作好家校沟通、班级图书流通工作,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资源。3.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1)每天早自习背诵本年级所学国学内容。(2)每周五有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讲解国学内容。4.班主任制定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计划。5.学生制定自己的读书目标和成长规划,开展阅读活动。
6.每个学生建立一本“读书积累本”,将读书活动中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人名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及读书规划书,参加读书活动的作品,奖状等记录下来,参加学校的评比活动。
七、展示评价 1.每个学期各班及学校撰写总结。
2.学校制定展示评价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找专门时间展示。(1)进行国学的朗诵比赛。
(2)进行国学内容的摘抄、手抄报、板报、橱窗、读书笔记等内容展示。(3)学校以国学为内容开展专题活动。六
一、艺术节、家长开放日等契机。(4)学校组织制作校园内国学宣传标语等。
(5)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宣传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3.评价
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篇11
一、指导思想:
在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的经典诵读课、每天上午课前35分钟、每天放学的路上。
2、具体做法:
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诗园,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教师对诗歌的背诵还不够。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策划书 篇12
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宗旨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节”,我院将以此为契机启动读书节活动,旨在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探求中华文化经典,创建特色书香校园。
二、活动主题
广读书明大道理,登泰山而小天下
三、主办:数信院分团委
承办:数信院学生会
四、活动时间
4月23日——4月30日
五、活动内容
1、参赛对象:数信院全体学生。
2、比赛内容:由参赛选手从《三字经》、《弟子规》或其他“国学经典”读本中自选。
3、活动形式:以朗诵为基本形式,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每个节目时间以2-4分钟为宜。
4、本次比赛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五名
优秀奖若干
附:“国学经典”部分书目: 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尔雅》 《孟子》 《礼记》 《论语》 《孝经》 《春秋穀梁传》
《大学句章》 《中庸句章》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大戴礼记》
二十五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 《贞观政要》 《荆楚岁时记》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 《竹书纪年》
兵书类《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将苑》 《守城录》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备论》《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握奇经》 《鬼谷子》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乾坤大略》 《《孙子略解》曹操注》 《兵制》 《阴符经》 《素书》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乐府诗集浏览》 《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
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简报 篇13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五·四”青年节是广大青年的节日,也是宣扬“五·四”爱国精神的日子,是传承民族精粹的日子。借此契机,我校于今日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以学校国学教育课程《三字经》、《弟子规》为主要诵读内容,旨在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校园掀起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潮,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爱国热情。
此次活动参加比赛的有一到五年级25个集体,各班准备充分,积极参与,达到了本次活动的预期目的,活动呈现以下亮点:
一、组织有序,学生精神面貌佳。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有纪律,做到进退有序。班级同学着整齐的校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排着齐整的队伍,以昂扬的精神,洪亮的声音,诠释着对国粹的理解。
二、诵读精彩,方式多样。各班诵读普通话标准,对内容把握到位,做到抑扬顿挫。诵读采用了领诵、轮诵等多种方式,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采用新颖的道具,把平凡的文字演绎的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与古人对话。
三、形式新颖,富有创新。文字简短而意蕴深刻是国学经典的特征。同学们以诵读为主,再伴以唱、演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经典,富有创新。方便理解经典的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对之的兴趣,切实做到了推广国学经典的目的。
活动中也存在些许不足:
一、安全准备欠充分,针对安全有所准备,但由于天气炎热,个别学生不能适应。
二、组织存在疏漏,考虑欠妥,活动过程显得匆忙。
三、个别班级形式单一,内容较单薄,展演单调。建议:
一、准备活动安全预案,制定活动安全措施,组建活动安全小组,落实安全职责,以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二、充分准备,深思熟虑,制定组织计划,落实职责,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三、强调活动主题,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提高学生能力。
四、利用此次活动加强宣传,把读书活动在校园里推行下去,营造书香校园,形成长效机制。
【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8-19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08-28
黄塘完小4月份“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0-08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07-12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总结07-17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09-07
湖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07-12
鲁家沟中心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10-02
诵读国学经典08-22
《诵读国学经典,弘扬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