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2024-07-30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通用8篇)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1

辐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的要素是距离、时间和屏蔽,或者说辐射防护的主要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俗称为辐射防护的三大方法,其原理如下:

(1)时间防护.时间防护的原理是:在辐射场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射率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用此法),从而达到防护目的。时间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缩短人体受照射的时间)。

(2)距离防护.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辐射源是作为点源的情况下,辐射场中某点的照射量、吸收剂量均与该点和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平方反比定律,即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在源辐射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剂量率或照射量与离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增加射线源与人体之间的距离便可减少剂量率或照射量,或者说在一定距离以外工作,使人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就能保证人身安全。从而达到防护目的。距离防护的要点是尽量增大人体与射线源的距离。

(3)屏蔽防护.屏蔽防护的原理是:射线包括穿透物质时强度会减弱,一定厚度的屏蔽物质能减弱射线的强度,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足够厚的屏蔽物(屏蔽材料),便可降低辐射水平,使人们在工作所受到的剂量降低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达到防护目的。

关于辐射防护原则小编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拉。明天的咨询会更精彩哦!请大家不要错过哦!本材料由龙口三益医疗器械提供,http://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2

辐射是以波动形式或运动粒子形式向周围介质传播的能量, 是1种能量传播的方式。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2大类。通常辐射防护上关心的对象就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高能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高能电磁辐射指X射线和γ射线产生的辐射。粒子辐射是指中子、α粒子、β粒子、质子、重离子等产生的辐射。电离辐射中质子、重离子为带电粒子, X射线、γ射线和中子为非带电粒子。

对于来自体外的电离辐射即外照射, 辐射防护主要关心穿透力强的γ射线、中子。对于来自体内的电离辐射即内照射, 辐射防护主要关心射程较短的带电粒子射线, 例如, Rn222产生的α粒子, I131产生的β粒子 (能量大部分沉积在人体) 。核电站发生事故时, 泄漏的核辐射主要包括γ射线、中子、α粒子、β粒子等。辐射对人体的照射途径包括:设备中的外部放射性物质, 吸入空气中的放射性气体和颗粒, 食物和水中的放射性物, 等。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3

王作元表示,核事故向大气中泄漏的放射性碘,会通过吸、食进入体内并积聚在甲状腺中,使甲状腺局部受到高剂量辐射。预防的有效方法是事先服用稳定性碘,使甲状腺聚集碘达到饱和。这样再吸、食入的放射性碘就不会再聚集在甲状腺中,而会排出体外,达到防护目的。成人服用稳定性碘的量为100毫克(碘化钾130毫克)。服稳定性碘有一定副作用,患有甲状腺疾病、碘过敏等疾病的患者不能服稳定性碘。

一些公众谈辐射色变,王作元介绍,其实在正常情况下,人类也会受到电离辐射照射,主要来自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核素。过量照射会导致人体的放射损伤,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接受的剂量越大越严重。人体接受辐射剂量还会产生随机效应,主要表现是癌症发病率增加。癌症发病率与接受的剂量有关,一千个人每人接受1希的剂量,最终会有54人患癌症。

据王作元介绍,核辐射造成的外照射防護有三条原则:一为距离防护,即尽量远离放射源,如使用机械手与机器人;二为时间防护,即尽量缩短近距离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如限定工作时间、轮流作业等;三为屏蔽防护,即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防护屏障,如把放射源放入铅室,使用铅玻璃等。对内照射的防护原则有:防止吸入放射性物质;防止食入放射性物质;防止放射性物质经过身体孔口与伤口进入体内。具体措施可以多样,只要有效就行。

针对“穿高领衣服可以减少辐射对甲状腺的伤害”这一说法,王作元表示,即使有防护作用,也只是防护一个外照射的问题,更何况高领衣服的纤维对γ射线根本不起任何防护作用,而要防止辐射对甲状腺的伤害主要注意是吸进去的空气和食物饮水里的东西。(王以芳)

安全防护基本知识 篇4

“三宝”是建筑工人安全防护的三件宝,即: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

“四口”防护即:在建工程的预留洞口、电梯井口、通道口、楼梯口的防护;

(1)凡1.5米×1.5米以下的孔洞,预埋通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2)1.5m×1.5m以上的洞口,四周必须设两道护身栏杆,洞口下张设安全平网。

(3)电梯井口设防护栏杆或固定栅门,电梯井内每隔两层并最多隔10m设安全网。

(4)施工现场的通道口上部搭设安全防护棚。

“五临边”防护即:在建工程的楼面临边、屋面临边、阳台临边、升降口临边、基坑临边。

(1)“五临边”必须设置1.0M以上的双层围栏或搭设安全网。(2)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 米,应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可靠支撑,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开挖深度超过2 米的,必须在边沿设立两道护身栏杆。危险处,夜间应设红色标志灯。(3)槽、坑、沟边1 米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停置机具。槽、坑、沟边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 米,特殊情况必须采用有效技术措施,并上报上级安全、技术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准施工。(4)电梯井口必须设高度不低于1.2 米的金属防护门。电梯井内首层和首层以上每隔四层设一道水平安全网,安全网应封闭严密。未经上级主管技术部门批准,电梯井内不得做垂直运输通道和垃圾通道。

二、施工安全防护

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并系紧帽带,穿胶底鞋,不得穿硬底鞋、高跟鞋、拖鞋或赤脚。

安全带两年检查一次,架子工使用的安全带绳长限定在1.5-2米,应做垂直悬挂,高挂低用;当作水平位置悬挂使用时,要注意摆动碰撞;不宜低挂高用;不应将绳打结使用;以免绳结受力后剪断;不应将钩直接挂在不牢固物和直接挂在非金属绳上,防止绳被割断。

三、攀爬作业安全操作规范

1.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在阳台之间等非规定的通道攀登、翻跃。

2.上、下梯子时,必须面对梯子,双手扶牢,不得手持物体攀登。3.禁止在阳台栏杆、钢筋和管架、模板及其支撑杆上作业。4.禁止沿屋架上弦、檩条及未固定的物件上行走和作业。5.人员上下脚手架应走专用通道,禁止攀爬脚手架杆件上下。在脚手架上作业或行走要注意脚下探头板。

四、脚手架作业防护

1、钢管脚手架应用外径48-51毫米、壁厚3-3.5毫米,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钢管。木脚手架应用小头有效直径不小于8 厘米,无腐枯、折断、枯节的杉篙。脚手杆件不得钢木混搭。

2、钢管脚手架的杆件连接必须使用合格的玛钢扣件,不得使用铅丝和其它材料绑扎。

3、结构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 米,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米,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米。脚手架必须按楼层与结构拉结牢固,拉结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米,水平距离不得超过6米。拉结所用的材料强度不得低于双股8 #铅丝的强度。

4、脚手架的操作面必须铺满脚手板,高墙面不得大于20毫米,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板下层兜设水平网。操作面外侧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和一道挡脚板或设一道护身栏杆,立挂安全网,下口封严,防护高度应为1 米,严禁用竹笆作脚手板。

5、脚手架必须保证整体结构不变形,凡高度在20米以上的外脚手架,纵向必须设置十字盖,十字盖宽度不得超过7根立杆,与水平面夹角应为45-60度,高度在20米以下的,必须设置正反斜支撑。特殊脚手架和高度在20米以上的高大脚手架,必须有设计方案。

6、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应按规范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护措施。

五、高处作业防护

1、无外脚手架或采用单排外脚手架和工具式脚手架时,凡高度在4 米以上的建筑物,首层四周必须支固定3 米宽的水平安全网(高层建筑支 6米宽双层网),网底距下方物体表面不得小于3 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5 米)。

2、高层建筑每隔四层还应固定一道3 米宽的水平安全网。水平安全网接口处必须连接严密,与建筑物之间缝隙不大于10厘米。并且外边沿明显高于内边沿。无法支搭水平的,必须逐层设立网全封闭,支搭的水平安全网,直至没有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3、临近施工区域,对人或物构成威胁的地方,必须支搭防护棚,确保人、物的安全。

4、高处作业使用的铁凳、木凳应牢固,两凳间需搭设脚手板的,间距不得大于2 米。

5、高处作业,严禁投掷物料。

六、料具存放要求

1、砖、加气块、小钢模码放稳固,高度不超过1.5 米。脚手架上放砖的高度不准超过三层侧砖。

2、存放水泥等袋装材料严禁靠墙码垛,存放沙、土、石料严禁靠墙堆放。

七、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1、临时用电必须按部颁规范的要求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建立必要的内业档案资料。

2、临时用电必须建立对现场的线路、设施的定期检查制度,并将检查、检验记录存档备查。

3、临时配电线路必须按规范架设整齐,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也不得沿地面明敷设。

4、施工机具、车辆及人员,应与内、外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达不到规范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5、配电系统必须实行分级配电,各类配电箱、开关箱的安装和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箱内电器必须可靠完好,其选型、定值要符合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

6、各类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外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箱内无杂物。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

7、独立的配电系统必须按部颁标准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独立系统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接零或接地保护方式。各种电器设备和电力施工机械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规定采取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同时,必须设两级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漏电保护装置的选择应符合规定。

8、各种高大设施必须按规定装设避雷装置。

9、手持电动工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工具的电源线、插头和插座应完好。电源线不得任意接长和调换,工具的外绝缘应完好无损,维修和保管应由专人负责。

10、凡在一般场所采用220V电源照明的,必须按规定布线和装设灯具,并在电源一侧加装漏电保护器。用行灯照明,其电源电压不超过36 V,灯体与手柄应坚固绝缘良好,电源线应使用橡套电缆线,不得使用塑胶线。行灯变压器应有防潮防雨水设施。

11、电焊机应单独设开关。电焊机外壳应做接零或接地保护。一次线长度应小于5 米,二次线长度应小于30米,两侧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焊把线应双线到位,无破损,绝缘良好。电焊机设置地点应防漏、防雨、防砸。

八、施工机械安全防护

1、施工组织设计应有施工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定期检测方案。

2、施工现场应有施工机械安装、使用、检测、自检记录。

3、塔式起重机的路基和轨道的铺设及起重机的安装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及原厂使用规定,并办理验收手续,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中,定期进行检验。

4、塔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四限位、两保险)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5、施工电梯的地基、安装和使用须符合原厂使用规定,并办理验收手续,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中,定期进行检验。施工电梯的安全装置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6、搅拌机应搭设防砸、防雨操作棚,使用前应固定,不得用轮胎代替支撑。移动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启动装置、离合器、制动器、保险链、防护罩应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搅拌机停止使用料斗升起时,必须挂好上料斗的保险链。维修、保养、清理时必须切断电源,设专人监护。

7、机动翻斗车时速不超过5 公里,方向机构、制动器、灯光等应灵敏有效。行车中严禁带人。往槽、坑、沟卸料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并设挡墩。

8、圆锯的锯盘及传动部位应安装防护罩,并应设置保险挡、分料器。凡长度小于50厘米,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破料锯与横截锯不得混用。

9、吊索具必须使用合格产品。

(1)钢丝绳应根据用途保证足够的安全系数。凡表面磨损、腐蚀、断丝超过标准的,打死弯、断股、油芯外露的不得使用。(2)吊钩除正确使用外,应有防止脱钩的保险装置。

(3)卡环在使用时,应使销轴和环底受力。吊运大模板、大灰斗、混凝土斗和预制墙板等大件时,必须用卡环。

九、操作人员个人防护

1、进入施工区的所由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2、凡从事2 米以上,无法采取可靠防护设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

3、从事电气焊、剔凿、磨削作业人员应使用面罩或护目镜。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5

【分类号】 4071068403

【标题】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卫生部

【颁布日期】 841224 【实施日期】 841224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 卫生监督、检疫 【文号】

【名称】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题注】

全文

1.引 言

1.1本标准的宗旨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并提高放射防护措施的效益;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放射工作的发展。

1.2从上述宗旨出发,对电离辐射源的使用必须将其产生的照射给予适当限制,从而防止发生对健康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将随机性损害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1.3本标准适用范围

1.3.1使用电离辐射源或产生电离辐射的一切实践活动。

1.3.2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接受电离辐射照射需加控制的一切实践活动。

1.4在1.3所列范围内进行与防护有关的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4.1实践的正当化:产生电离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要经过论证,或确认该项实践是值得进行的,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拟议中的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包括健康损害代价和防护费用的代价)的净利益,就不应当引进该项实践。

1.4.2放射防护最优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1.4.3个人剂量的限制: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1.5凡从事放射工作的单位均应设立专职防护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放射防护工作,按有关规定上报防护监测数据或资料,并接受该地区放射卫生防护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1.6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加强安全和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使他们自觉遵守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标准和规定,有效地进行防护并防止事故的发生。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放射防护部门的考核,领取合格证后才可以从事放射工作。

1.7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可根据本标准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

2.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2.1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是指一年工作期间所受外照射的剂量当量与这一年内摄入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待积剂量当量二者的总和,但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

2.2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限制要考虑随机性效应和非随机性效应。同时满足以下两种限值:

2.2.1为了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任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年剂量当量不得超过下列限值。眼晶体 150mSv(15rem)

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 500mSv(50rem)

2.2.2为了限制随机性效应,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50mSv(5rem)。当受到不均匀照射时,有效剂量当量应满足下列不等式:

∑T WT HT ≤50MSv(5rem)

式中:

HT——组织或器官(T)的年剂量当量,mSy(rem)

WT——组织或器官(T)的相对危险度权重 因子(见附录F)

∑T WTHT ——称有效剂量当量,用HE 表示

2.3放射工作人员一年中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量,不应超过附录B列出的年摄入量限值(ALI)。

2.4为了便于监测和管理,推导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导出浓度。见附录B。在不超过年摄入量限值和符合2.6款的基础上,其浓度可依据实际的摄入量而增减。

2.5在内外混合照射的情况下,满足下列不等式和2.2.1及2.6的要求可以认为不会超过所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

HE

Ij

(---------)+∑----≤1

-1

ALIj

50mSv·年

式中:

HE——外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当量

-1

∑T WT HT,mSv年

-1

Ij ——放射性核素j的年摄入量Bg年

ALIj——放射性核素j的年摄入量限值,Bg

-1

-1

50mSv年 ——放射工作人员有效剂量当 量限值

2.6在一般情况下连续3个月内一次或多次接受的总剂量当量不要超过年剂量限值(2.2至2.5段)的一半。

2.7放射工作条件的分类:为了便于管理,将放射工作条件分成三种:甲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15mSv(1.5rem)。对于这种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要有个人剂量监测,对场所要有经常性的监测,建立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和场所监测档案。

乙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可能超过15mSv(1.5rem)。但有可能超过5mSv(0.5rem)。对于这种工作条件的场所,要定期进行监测。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受照射剂量档案。

丙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可能超过5mSv(0.5rem)对于这种工作条件的场所,可根据需要进行监测,并作记录。

2.8在正常的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少数工作人员接受超过年剂量当量限值的照射。对这种照射必须事先经过周密的计划,由本单位领导及防护负责人批准,其有效剂量当量在一次事件中不大于100mSv(10rem),一生中不大于250mSv(25rem)并满足2.2.1款的要求。接受这种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应有医学观察并详细记入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

2.9从事放射工作的孕妇、授乳妇(仅指内照射而言)及16~18岁的实习人员,不应在甲种工作条件下工作,不得接受事先计划的特殊照射。

2.10从事放射工作的育龄妇女所接受的照射,应严格按均匀的月剂量率加以控制。

2.11未满16岁者,不得参与放射工作。

3.公众中个人的剂量限值

3.1公众中个人受到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下列限值:

全身

5mSv(0.5rem)

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

50mSv(5rem)

3.2当长期持续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时,公众中个人在其一生中每年的全身照射的年剂量当量限值应不高于1mSv(0.1rem)

上述年剂量当量是指任何一年内的外照射剂量当量与这一年内摄入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待积剂量当量二者的总和,但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

3.3公众中个人的年入摄量限值和导出浓度仅用于成年人。在计算儿童由于摄入放射性核素而受到的有效剂量当量时,应考虑儿童在器官大小和代谢方面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模式,相应地减少有关的放射性核素的摄入量。

3.4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单位在制订放射防护规程时,必须把现有的和预期的各种放射源对公众的照射计算在内,要使公众个人所受照射的总剂量当量低于上述限值。对新建放射工作单位进行放射防护预评价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3.5未来的剂量当量负担:有许多实践所释放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会在环境中长期累积,将不断增加对公众的照射。同时其他放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所以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保证当前和未来实践所产生的剂量不致对公众造成过量的照射。

3.6为了估计公众个人所受的剂量当量,应在可能受照的人群中选择合适的关键人群组,并选用适宜的参数和数学模式,估算出这个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当量,以此进行剂量评价。

3.7人类的活动有时会使天然电离辐射对公众的照射水平有所变化,限制由此增高造成的附加照射是必要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放射源类型及其剂量分布,确定具体的调查水平,管理限值和干预水平。

3.8为了便于监测和管理,由年摄入量限值推导出公众的导出食入浓度(DIC),见附录B。在不超过年摄入量限值和符合2.6款的基础上,其浓度可依据实际的摄入量而增减

4.铀矿及其它矿井下作业人员吸入氡、氢及其子体的限值

4.1在矿井下作业、工作人员除受γ射线的照射外,同时由于暴露于空气中的氡、氢及其短寿命子体以及矿尘(含有铀、钍长寿命核素及其衰变产物),经过吸入而产生内照射。其中氡子体的照射是主要的危害因素。

222

4.2对空气中的 Rn及其短寿命子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摄入量限值(ALI)和导出空气浓度(DAC)如下:

222

短寿命

Rn子体任何混合物α潜能的年摄入 量限值(ALIp)为:ALIp=0.02J 3 -1 假定平均呼吸率V=1.2m h,每年工作2000h,由此得出导出空气浓度:

-6

-3

DACp=8.3×10 Jm -222

用平衡当量氡浓度(ECRn)表示时:

-222

-3

DAC(ECRn)=1500Bqm

220

4.3对空气中的 Rn及其短寿命子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摄入量(ALI)和DAC值如下:

ALIp=0.06J

-5 -3

DACp=2.5×10 Jm

-3

DAC(ECRn-220)=330Bqm

4.4混合照射限值,对接受内外混合照射的工作人员,按2.5条所列公式估算,将不会超过基本限值。

4.5仅暴露于氡、氢气体本身而不伴有氡、氢子体混合物;或吸入其短寿命子体的量极微,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例如使用高效沪材作的口罩),上述的年摄入量限值和导出空气浓度可增大100倍。

4.6上述工作人员的年摄入量限值,是基于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限值导出的,因此,在实践中,需用最优化原则以求合理地做到减低剂量。

5.事故和应急照射

5.1核设施或核企业在申请批准开始运行前,必须制定好应急计划;制定出发生事故后不同阶段、不同剂量水平下应当采取的各种相应对策和善后措施,上报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卫生、公安等部门备案。

5.2为了制止事故扩大或进行抢救、抢修等,有些工作人员接受超过正常限值的照射,称为应急照射,一般控制在一次应急事件中全身照射不超过0.25Sv(25rem)。并满足2.2.1的要求

5.3事故照射是指在事故情况下,工作人员以及公众非自愿接受的超过正常限值的照射。遇此情况时,要采取善后措施限制事态的发展,限制人员受照射量,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确定事故的经过并估计人员已经受到的剂量和预期的待积剂量。

5.4在事故的情况下,补救措施本身有可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危害。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必须是措施本身付出的代价和带来的危害小于进一步照射所造成的危险。

5.5在事故情况下,某些人员受到特殊照射的剂量应有详细记录,并报知有关部门存档。其有效剂量当量超过0.1Sv(10rem)的人员,应及时给予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处理,并根据所受剂量,参照健康情况、年龄以及专门技能,对其今后能否继续从事放射工作,及从事放射工作的水平,提出建议。

6.放射性物质污染表面的导出限值

6.1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的体表,衣物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墙壁、地面等表面污染水平,应控制在下表所列值以下:

-----------------------------

污染表面

| α放射性物质 |β放射性物质

|贝可/平方厘米 |贝可/平方厘米 -----------|--------|--------

-2|

-1 手、皮肤、内衣、工作袜|3.7×10

|3.7×10

-----------|--------|--------

-1|

0 工作服、手套、工作鞋 |3.7×10

|3.7×10

-----------|--------|--------

0 |

设备、地面、墙壁

|3.7×10

|3.7×10

-----------------------------

(1)手、皮肤、内衣受到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清洗。其他表面污染,应采取适当措施清除污染。对固定性污染,经防护人员检查同意,控制水平可以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表列值的5倍。

(2)按三区原则布置的工作场所,第二区的表面污染除手、皮肤、内衣、工作袜外可适当提高。但不得超过表列值的5倍。

(3)最大能量小于0.3Mev的β放射性物质污染,其表面污染的控制数值可为上表列出值的5 倍。

(4)对低、中毒组放射性核素,控制水平可放宽10倍。

6.2放射工作场所相邻地区的有关车间或房间内,设备与地面的污染水平不应超过上表列出值的1/10。

6.3放射工作场所的某些设备与用品,经仔细清洗后,其污染水平不大于上表列出值的1/50时,经防护部门测量许可后,可在一般工作中使用。

6.4运输中,装有放射性物质的容器污染表面的导出限值为: -------------------------

| α放射性物质 |β放射性物质

污染表面 |

贝可/厘米 | 贝可/厘米

-------|--------|-------- 装有放射性物质|

-1|

|3.7×10

|3.7×10 的容器表面

-------------------------

7.医疗照射的防护

7.1医疗照射是指在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被检者或病人受到电离辐射的内外照射。施行诊断或治疗的医生应加强对被检者或病人的放射防护。医疗照射从其所获得的利益来衡量必须具有正当理由,既达到诊断或治疗的目的;又要把照射限制到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7.2必须对有关医务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从事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及核医学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放射防护基本知识,经过放射卫生防护主管部门的考核发给合格证者,才可从事上述工作。

8.教学中接触电离辐射时的剂量限值

8.1教学中使用放射源应区分为一般教学和放射专业教学;学生应区分为非放射专业学生和放射专业学生。

8.2对放射专业学生,其剂量限值应遵守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条款。

8.3对非放射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照射应限制在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大于0.5mSv(0.05rem)。其它单个器官或组织的年剂量当量不大于5mSv(0.5rem)。

9.放射工作场所的划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作单位或场所称为放射工作单位或场所(对这类工作单位应由国家或地方的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会同公安、科委进行审核、登记、颁发许可证,并依据本标准进行管理)。

9.1操作放射性物质的比活度大于7×

-1

-6

-1

10 Bqkg(2×10 Cikg),且日最大操作量按毒性分组大下表所列值。

-----------------------------

放射性核表| 日最大操作量

|----------------------

毒性组别 |

开放性放射源

| 封闭性放射源

Bq(μci)|Bq(μci)

------|----------|-----------

极毒组(Ⅰ)|4×10(0.1)|4×10(1.0)------|----------|-----------

高毒组(Ⅱ)|4×10(1.0)|4×10(10)

------|----------|-----------

中毒组(Ⅲ)|4×10(10)|4×10(100)------|----------|-----------

低毒组(Ⅳ)|4×10(100)|4×10(1000)-----------------------------

注:各组别的开放性放射源的日最大操作量应按操作性质将表列值乘以下列修正系数:干式发尘操作,0.01;产生少量气体、气溶胶的操作,0.1;一般湿式操作,1,很简单的湿式操作,10;在工作场所贮存,100。

9.2操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仪器、仪表或产生电离辐射的设备或装置,其放射性活度大于封闭性放射源的日最大操作量;或不加任何防护措施其源

-1

表面处剂量当量率高于0.04mSv(4.0mrem)h;或

工作位置的剂量当量率高于2.5uSv(0.25mrem)

-1;

h ;或间断性工作的年有效剂量当量高于5mSv(0.5rem)。

9.3使用电子加速器和操作产生电子束的装置,其电子束能量大于5Kev,且工作位置的剂量当量率符合9.2条所列的数值。

9.4在一般卫生防护条件下,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大于放射性工作场所中导出空气浓度的1/10。

10.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分类和工作场所的分级

10.1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根据其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见表1)

表1 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分类

------------------------ 单位类别|等效年用量Bq

----|-------------------

12 第一类 | >1.85×10

----|-------------------

11

12 第二类 |1.85×10 ~1.85×10

----|-------------------

11 第三类 | <1.85×10

------------------------

表2 各级放射工作场所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

-------------------------- 工作场所级别| 等效日操作量Bq

------|-------------------

10

甲级

| >1.85×10

------|-------------------

10

乙级

|1.85×10 ~1.85×10

------|-------------------

丙级

|3.7×10 ~1.85×10

--------------------------

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所用的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年用量贝可,分别乘以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系数(极毒组为10,高毒组为1,中毒组为0.1,低毒组为0.01)其积之和为该工作单位的等效年用量。

10.2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按所用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日操作量毒性组别系数)分为3级(见表2)。

10.3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导出浓度和相应的比活度,将放射性核素分为极毒、高毒、中毒和低毒4个毒性组(见附录C)。

上表列出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尚需根据操作的性质,乘以表3中的系数,加以修正。

表3 操作性质的修正系数

------------------

操作性质

|修正系数 -------------|----

干式发尘操作

|0.01 -------------|---- 产生少量气体、气溶胶的操作|0.1 -------------|----

一般的湿式操作

| 1 -------------|----

很简单的湿式操作

|10 -------------|----

在工作场所贮存

|100 ------------------

11.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

11.1第一,第二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简称一,二类单位)不得设于市区。(经有关领导部门论证并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专门审查第一、二类单位可设于市区)。第三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简称第三类单位)及属于二类的医疗单位可设于市区。

一类单位的工作场所,干式发尘操作的工作场所,应设在单独的建筑物内。

二、三类单位的工作场所可设在一般建筑物内,但应集中在同一层或一端,与非放射工作场所隔开。

表1 各类放射工作单位的防护监测区 ---------------- 单位类别|防护监测区的范围(米)----|----------- 第一类 |>150

----|----------- 第二类 |30~150

----|----------- 第三类 |<30

----------------

11.2放射工作单位按其所属类别,在其周围划出防护监测区(见第96页,表1),定期监测。

新建的第一、二类放射工作单位,应按当地最小频率的风向,布置在居住区的上风侧;应避开原有的永久性建筑物,使其不在防护监测区内。新建居住区亦应设在该区之外。当气象条件不利于排放时,应扩大防护监测区的范围。

大型放射厂、矿的防护监测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

11.3甲级工作场所可按三区原则布置。甲、乙级工作场所应设卫生通过间。规模较大的放射工作单位,应根据操作性质和特点,将通风系统合理组合,排风机应设在靠近排气口一端。排气口须超过周围(50米范围内)最高屋脊3米以上。在实际执行有困难时,征得放射卫生防护部门同意,适当降低高度,但应加强防护措施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排出量。

11.4放射性废物与废水应合理处理。处理时符合本标准,不得影响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健康安全。

附录A 品质因数

A.1品质因数Q表示吸收能量的微观分布对生物效应的影响的系数。其值由辐射在水中的传能线密度(LET)值确定的。对于具有谱分布的辐射可

_

计算Q的有效值Q。品质因数Q与传能线密度的关 系如表1。

A.2在实际防护工作中,为便于应用,可按初级

_

辐射的类型使用Q的近似值。为此,建议对外照射

_

和内照射都可使用表2所列Q值:

_

A.3建仪的Q和Q值只供放射防护用,不能用来评价严重事故(较大剂量)照射所引起的人体急 性效应。_

A.4各种能量的中子,其平均品质因数Q相差

_ 很大。表3是中子(在30厘米模型中最大)的Q值。

_

对热能中子给出Q=2.3。

------------------------ 传能线密度(在水中每微米损失的能量)Kev|Q ---------------------|--

3.5及以下

|1 ---------------------|--

|2 ---------------------|--

23

|5 ---------------------|--

53

|10 ---------------------|--

175及以上

|20 ------------------------

表2

-----------------------

| _

射线种类

|Q --------------------|--

X射线、r射线、电子

|1 --------------------|-- 裂变中子和未知能量的中子、质子、静止质量|10 大于1原子量单位的单电荷电粒子

--------------------|-- 在内照射中的α粒子、电荷数未知的粒子

|20 -----------------------

表3 中子平均品质因数

-----中子能量|

-8 |-7 |-6 |-5 |-4 |-2 | |

|2.5X10 |1X10 |1X10 |1X10 |1X10 |1X10 |0.1|0.5(Mev)|

|

|

|

|

|

| |--------|---------|-------|-------|-------|-------|-------|---|----

-| 2 | 2 | 2 | 2 | 2 | 2.5 |7.5|11 Q |

|

|

|

|

|

| |--------|---------|-------|-------|-------|-------|-------|---|----中子能量| 1 | 25 | 5 | 7 | 10 | 14 | 20|40(Mev)|

|

|

|

|

|

| |--------|---------|-------|-------|-------|-------|-------|---|----

-|

|

|

|

|

|

| | Q | 11 | 9 | 8 | 7 | 6.5 | 7.5 | 8|7--------|---------|-------|-------|-------|-------|-------|---|----

|

| 2 | 2 | 2 | 2 |

| | 中子能量| 60 |1X10 |2X10 |3X10 |4X10 |

| |(Mev)|

|

|

|

|

|

| |--------|---------|-------|-------|-------|-------|-------|---|----

-|

|

|

|

|

|

| | Q | 5.5 | 4 | 3.5 | 3.5 | 3.5 |

| |-----

附录B 放射性核素年摄入量限值和导出浓度

B.1表1(略)中列出了放射工作人员食入和吸入*放射性核素的ALI值。公众成人ALI值,可取放射工作人员ALI值的1/10。

B.2导出空气浓度(DAC)亦列于表1,它是按下列条件算出的:

B.2.1对放射工作人员,按每周40小时,每年

3 50周,每分钟吸入空气量为0.02m 计:

3 DAC=ALI/40×50×60×0.02=ALI/2.4×10

3(Bq/m)

B.2.2对公众成员每年按8760小时计:

DAC(公众)=ALI(放射工作人员)/1.0512×

3 10(Bq/m)

B.3导出食入浓度(DIC)包括饮水和食物,按每天食入量2.2kg计,见表1(略)。

B.3.1导出食入浓度仅用于公众。

B.3.2导出食入浓度如乘以2.2即得出导出日食入浓度。

B.4导出浓度只是为了设计、管理和监测的方便而给出,进行防护评价时仍应以年摄入量限值为准。

B.5表2(略)列出了惰性气体的DAC值(它是以浸没照射算出的,其中放射工作人员对眼晶体是以0.15SV为年限值;对皮肤以0.5SV为年限值)。

B.6本标准未考虑化学毒性。

B.7同一核素不同化合物的ALI和DAC有的相差较多,对食入ALI已在表1(略)注明,吸入的分数见表3。

B.8表1、2(略)所列数字皆含两位,这是为了再运算的需要,由于内照射剂量的计算是取通用的参考人数据,不确定度很大,因此,进行防护评价和最终给出数据时,只要一位有效数字。

B.9由上节原因,如需对某个人较为准确的估计内照射剂量,应按该人具体条件;包括年龄、器官大小和代谢参数进行估计,表1(略)中虽然列出了摄入单位活度的待积有效剂量当量(Sv/Bq),只是为放射卫生防护中参照使用。

附录C 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 极毒组:

148Gd 227AC 228Th 229Th 230Th 231Pa

232U 233U 234U 236Np(T=115000y)237Np 210Po 236Pu 238Pu 239Pu 240Pu 242Pu 241Am 242Am 243Am 243Cm 244Cm 245Cm 246Cm 248Cm 247Bk 248Cf 249Cf 250Cf 251Cf 252Cf

254Cf 254Es 257Fm 高毒组: 10Be 32Si 44Ti 60Fe 90Sr 94Nb 106Ru m 113 Cd 144Ce 146Sm 150Eu(T=34.2y)152Eu m 154Eu 158Tb 172Hf 178Hf 194Os 192 Ir m 210Pb 210 Bi 223Ra 224Ra 225Ra 226Ra 228Ra 225Ac 226Ac 228Ac 227Th 232Pa 228Pa 230Pa

230U 236U 241Pu 244Pu 240Cm 241Cm 242Cm 247Cm 249Bk 246Cf m 253Cf 253Es 254 Es 252Fm 253Fm 255Fm

258Md 中毒组: 22Na 28Mg 32Si 32P 35S 45Cd 47Ca m 44 Sc 46Sc 48Sc 48V

52Mn 54Mn 55Fe 59Fe 56Co 57Co 58Co 60Co 56Ni(无机)63Ni(无机)66Ni(无机)65Zn 72Zn 68Ge 72As 73As 74As 76As 75Se 79Se 83Rb 84Rb 86Rb 85Sr 89Sr 88Y 90Y 91Y 93Y m 86Zr 88Zr 89Zr

95Zr 97Zr 90Nb 93 Nb m m 95 Nb 95Nb 93Mo 99Mo 96Tc 97 Tc 98Tc m m 103Ru 99Rh 101 Rh 102 Rh 102Rh 100Pd m m m 105Ag 106 Ag 108 Ag 110 Ag 111Ag 109Cd m m m m 115 Cd 115Cd 114 In 113Sn 117 Sn 119 Sn m 121 Sn 123Sn 125Sn 126Sn 120Sb(T=5.76d)m

122Sb 124Sb 125Sb 126Sb 127Sb 121 Te m m m m 123 Te 123Te 125Te 127 Te 129 Te 131 Te 132Te 124I 125I 126I 130I 131I 133I 135I 134Cs 136Cs 137Cs 128Ba 133Ba 140Ba 134Ce 139Ce 141Ce 143Ce 142Pr 143Pr 147Nd 143Pm 144Pm 145Pm 146Pm m 147Pm 148 Pm 148Pm 149Pm 145Sm 151Sm 145Eu 146Eu 147Eu 148Eu 155Eu 156Eu 146Gd 149Gd 151Gd 153Gd 149Tb 156Tb m 157Tb 160Tb 161Tb 166Dy 166 Ho 166Ho 172Er 167Tm 170Tm 171Tm 172Tm 166Yb m

169Yb 170Lu 171Lu 172Lu 173Lu 174 Lu m m 174Lu 177 Lu 177Lu 175Hf 179 Hf 181Hf 179Ta 182Ta 183Ta 188W 182Re(T=64h)m m 184 Re 184Re 186 Re 186Re 185Os 191Os m 190Ir 192Ir 194 Ir 194Ir 188Pt 195Au m 198 Au 198Au 194Hg(有机)194Hg(无机)203Hg(有机)203Hg(无机)204Ti 211Pb 212Pb 214Pb 205Bi 206Bi 207Bi 210Bi 212Bi 213Bi 214Bi 207At 211At 222Fr 223Fr 224Ac 226Th 232Th 234Th(天然钍)227Pa 233Pr

235U 238U(天然铀)240U 235Np 238Np 236Np(T=22.5h)239Np 234Pu 242Am 244Am 238Cm 245Bk 250Bk 244Cf

250Es 251Es 254Fm 257Md 气态核素: 14C 56Ni 194Hg 203Hg 低毒组: 7Be 18F 24Na 26Al 31Si 33P 35S 36Cl 38Cl 39Cl 40K 42K 43K 44K 45K 41Ca 43Sc 44Sc 47Sc 49Sc 45Ti 47V 49V 48Cr m 49Cr 51Cr 51Mn 52 Mn 53Nm 56Nm 52Fe m m m 55Co 58 Co 60 Co 61Co 62 Co

57Ni(无机)59Ni(无机)65Ni(无机)60Cu 61Cu 64Cu m m 67Cu 62Zn 63Zn 69 Zn 69Zn 71 Zn 65Ga 66Ga 67Ga 68Ga

70Ga 72Ga 73Ga 66Ge 67Ge 69Ge 71Ge 75Ge 77Ge 78Ge 69As m 70As 71As

77As 78As 70Se 73 Se 73Se m m 81 Se 81Se 83Se 74 Br 74Br 75Br 76Br m 77Br 80 Rb 80Br 82Br 83Br 84Br

79Br m m 81 Rb 81Rb 82 Rb 87Rb 88Rb 89Rb 80Sr m m m 81Sr 83Sr 85 Sr 87

Sr 91Sr 92Sr 86 y m m 86y 87y 90 y 90 y 92y 93y 94y 95y 93Zr 88Nb 96Nb 89Nb(T=66m)89Nb(T= m 122m)97Nb 98Nb 90Mo 93 Mo 101Mo m m m m 93 Tc 93Tc 94 Tc 94Tc 96 Tc 97Tc 99 Tc

99Tc 101Tc 104Tc 94Ru 97Ru 105Ru m m m m 99 Rh 100Rh 101 Rh 103 Rh 105Rh 106 Rh 107Rh 101Pd 103Pd 107Pd 109Pd 102Ag m 103Ag 104 Ag 104Ag 106Ag 112Ag 115Ag m 104Cd 107Cd 113Cd 117 Cd 117Cd 109In 110In(T=61.9m)110In(T=4.9h)111In m m m m 112In 113 In 115 In

115In 116 In 117 In m m 117In 119 In 110Sn 111Sn 121Sn 123 Sn m 127Sn 128Sn 115Sb 116 Sb 116Sb 117Sb m 118 Sb 119Sb 129Sb

120Sb(T=15.89m)m m 124 Sb 126 Sb 128Sb(T=9.01h)128Sb(T= 10.4m)130Sb 131Sb 116Te 121Te 127Te m m 129Te 131Te 133 Te 133Te 134Te 120 I m 120I 121I 123I 128I 129I 132 I 132I 134I 125Cs 127Cs 129Cs 130Cs 131Cs m m 132Cs 134 Cs 135 Cs 135Cs 138Cs 126Ba m m m 131 Ba 131Ba 133 Ba 139Ba 135 Ba 141Ba 142Ba 131La 132La 135La 138La 142La m 142La

143La 135Ce 137 Ce 137Ce 136Pr m m 137Pr 138 Pr 139Pr 142 Pr 144Pr 145Pr m 147Pr 136Nd 138Nd 139 Nd 139Nd 141Nd m 149Nd 151Nd 141Pm 150Pm 151Pm 141 Sm 141Sm 142Sm 147Sm 153Sm 155Sm 156Sm m 149Eu 150Eu(T=12.62h)152 Eu 157Eu 158Eu 145Gd 147Gd 152Gd 159Gd 147Tb m 150Tb 151Tb 153Tb 154Tb 155Tb 156 Tb(T m =24.4h)156

Tb(T=5h)155Dy 157Dy 159Dy 165Dy 155Ho 164Ho 167Ho 161Ho m m 162 Ho 162Ho 164 Ho 164Ho 167Ho 161Er 165Er 169Er 171Er 162Tm 166Tm 173Tm 175Tm 162Yb 167Yb 175Yb

177Yb 178Yb m m 169Lu 176 Lu 176Lu 178 Lu 179Lu 170Hf m m m 173Hf 177 Hf 180 Hf 182 Hf 182Hf 183Hf 184Hf 172Ta 173Ta 174Ta 175Ta 176Ta m 177Ta 178Ta 180Ta 180Ta 182 Ta

184Ta 185Ta 186Ta 176W 177W 178W 179W 181W 185W 187W 177Re 178Re 181Re m 182Re(T=12.7h)187Re 188 Re 188Re m m 189Re 180Os 181Os 182Os 189 Os 191 Os 193Os 182Ir 184Ir 185Ir 186Ir 187Ir 188Ir 189Ir 190 Ir 195 Tr 195Ir 187Pt

189Pt m m m 191Pt 193 Pt 193Pt 195 Pt 197 Pt 197Pt m 199Pt 200Pt

193Au 194Au 199Au 200 Au m m 200Au 201Au 193 Hg(有机)3 Hg(无机)m

193Hg(有机)193Hg(无机)195 Hg(有机)m 195 Hg(无机)195Hg(有机)195Hg(无机)m m 197 Hg(有机)197 Hg(无机)197Hg(有机)m m 197Hg(无机)199 Hg(有机)199

Hg(无机)m m 194 Ti 195Ti 197Ti 198 Ti 198Ti 199Ti m 200Ti 201Ti 202Ti 195 Pb 198Pb 199Pb m 200Pb 201Pb 202Pb 202 Pb 203Pb 205Pb 209Pb 200Bi 201Bi 202Bi 203Bi 203Po 205Po 207Po 227Ra 231Th 234Pa

231U 239U 232Np 233Np 234Np 240Np 235Pu 237Pu 243Pu 245Pu 237Am

238Am 239Am m m 240Am 244 Am 245Am 246 Am 246Am 249Cm 246Bk 气态核素: 3H(元素)3H(水)11C 11Co 11Co2 14Co 14Co2 35S 37Ar 39Ar 41Ar 57Ni 59Ni 65Ni 66Ni 74Kr 76Kr 77Kr 79Kr 81Kr m m 83 Kr 85 Kr 85Kr 87Kr 88Kr 120Xe 121Xe m m 122Xe 123Xe 125Xe 127Xe 129 Xe 131 Xe m m m 133 Xe 133Xe 135 Xe 135Xe 138Xe 193 Hg m m 193Hg 195 Hg 195Hg 197Hg 197Hg 199 Hg

注:天然铀、天然钍为中毒组。

附录D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D.1对健康管理的几项要求。

D.1.1放射工作单位须由指定的有关业务部门和医疗业务部门负责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就业前的体检,和就业后的定期体检。

D.1.2定期体检:在甲种工作条件下工作的人员每一年体检一次,其他放射工作人员每2~3年体检一次。

D.1.3接受特殊照射的人员,其受照剂量接近100mSv(10remn),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查,血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必要的处理,并上报卫生部防疫司。专业方面有困难的单位可请专门的医疗卫生单位协助处理。

D.1.4对放射病的诊断,应由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将确诊的放射病病历摘要上报卫生部防疫司。

D.1.5应建立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

D.2体格检查项目,应包括一般体检的详细项目(主要是临床内科、外周血象、肝功及尿常规检查),并注意以下项目:

D.2.1注意有无自觉症状、了解职业史及其它有害物质(包括工业粉尘或其它化学毒物)的接触史。

D.2.2接触外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要进行眼晶体的检查。

D.2.3对参加产生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及放射性粉尘作业的工作人员,应注意呼吸系统的检查。必要时作痰涂片的细胞学检查。

D.2.4对从事开放型操作的工作人员,依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代谢的特点,增加对不同脏器的检查。对疑有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人员,可做尿、粪或呼出气体的放射性测定,必要时进行全身或脏器的放射性测定。

D.2.5对受事故照射的男性人员,可增加精液常规检查;中子损伤事故可增加相应的放射性分析。

D.2.6根据需要可进行皮肤、毛发、指甲及微循环的检查。

D.3除按一般工作人员健康标准要求外,具有以下情况不宜从事放射工作;若已参加工作可根据情况建议给予减少接触、短期脱离、疗养或调离等处理。

D.3.1血红蛋白低于11g%(男)或10g%

6(女)、红细胞数低于4×10 /mm(男)或3.5×10 /

mm(女);血红蛋白高于18g%或红细胞数超过7×

10 /mm,高原地区可参照当地正常值范围处理。

D.3.2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白细胞总数持

续低于4×10 /mm 或高于1.1×10 /mm ;准备参 加放射工作的人员,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5×

3 10 /mm 者。

D.3.3血小板持续低于1×10 /mm。

D.3.4严重的心血管、肝、肾、呼吸系统疾患、内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肤疾患和严重的晶体混浊或高度近视者。

D.3.5神经、精神异常如癫痫等。

D.3.6其它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卫生防护部门可根据病情或接触放射性 具体情况(包括放射工作种类、水平),本人工作能力、专业技术和需要情况等酌情处理。

附录E 电离辐射监测

E.1电离辐射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及有关规定、细则的执行情况,以利于评价放射防护效益和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保证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E.2所有放射工作单位或场所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

E.3所有放射工作单位或场所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以下全部或部分监测项目:

个人监测:β、γ、x射线及中子外照射;体表、工作服的表面污染;生物样品的放射性监测和全身计数。

场所监测:β、γ、x射线及中子辐射场水平;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粒度;各种表面污染。

环境监测:各种环境介质内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环境γ射线水平。排出物监测:排出物内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及总量。

E.4辐射监测结果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记录,整理、保存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的放射卫生防护部门,接受监督和指导。

E.5监测方法和程序力求做到标准化。

附录F 名词术语的定义及解释

F.1电离辐射量SI单位及专用单位见表1。

表1 电离辐射量、单位、名称及符号

--------------------------------

SI导出单位

|专用单位

|----------------|------

|SI单位 |

名称

|符号|

|名称|符号

| 表示式 |

--------|-------|--|-----|--|---

| -1

照射量

|- | Ckg |伦琴|R

| -1

吸收剂量

戈〔瑞〕 |Gy| Jkg |拉德|rad

| -1

剂量当量

| 希〔沃特〕 |Sv| Jkg |雷姆|rem 〔放射性〕活度 | 贝可〔勒尔〕|Bq|

|居里|Ci --------------------------------

-4 -1

注:1R=2.58×10 Ckg ;

-1

-1 1Ckg =3.877×10 R1rad=10 Jkg 1;

-1

-2

-1

Gy=1Jkg =100rad 1rem=10 Jkg ;1SV=

-1

10

ISV=1Jkg=100rem 1Ci=3.7×10 秒

-1

-1 -11 1Bq=1秒 ≈2.7×10 Ci

F.2放射源(radioactiv source):能发射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物质。

F.3放射工作人员(radiologicworker):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属于放射工作的人员。

F.4医疗照射:为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使病人和受检者接受的照射。

F.5放射防护评价(assessment of radiationpro-tection):根据放射防护基本原则和标准对放射防护的质量与效能所作的评价。

F.6放射损害(detriment):放射引起的所有有害影响,包括对健康的影响和其它影响。

F.7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在放射防护中,发生机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的大小有关的效应。这种效应被认为不存在 剂量的阈值。

F.8非随机性效应(non—stochastic effect):严重程度随剂量而变化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可能存在着剂量的阈值。如眼晶体的白内障,皮肤的良性损伤等。

F.9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放射所致的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有害效应。

F.10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放射所致的影响到受照者后裔的有害效应。

F.11剂量(dose):吸收剂量的简称

F.12剂量当量(H)(dose eguivalent):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是D、Q和N的乘积,H=DQN式中,D是吸收剂量,Q是品质因数,N是其它修正因数的乘积。目前指定N值为1。剂量当量H只限于放射防护中应用。

F.13有效剂量当量(HE)(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当所考虑的效应是随机效应时,在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的情况下,受到危险的各组织或器官的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权重因子乘积的总和,即:HE=∑WT HT T 式中,WT 是权重因子,目前的WT值是由ICRP所建议的,见表2。

表2 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效应的危险度和权重因子

----------------------------------

-1

| 组织和器官 |

| 危险度因数Sv |权重因子WT ------|----------|---------|------

-2 |

生殖腺

|遗传效应(最初二代)|0.4×10

|0.25

-2 |

乳腺

乳腺癌

|0.25×10

|0.15

-2 |

红骨髓

白血病

|0.2×10

|0.12

-2 |

肺癌

|0.2×10

|0.12

-2 |

甲状腺

甲状腺癌

|0.05×10

|0.03

-2 |

骨肉瘤

|0.05×10

|0.03

-2 |

其余组织 |

其它癌

|0.5×10

|0.30

----------------------------------

*其余组织(不包括眼晶体和皮肤)取其余5个接受最高剂量当量的器官或组织,每一个的危险度

-2 -1

因数取作0.1×10 Sv,WT取作0.06。

F.14集体剂量当量(Collective dose equivalent):受给定辐射源照射的群体的各人群组平均每人在全身或任一特定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剂量当量与各组成员数的乘积的总和。

F.15待积剂量当量(H50)(Committed dose e-quivalent):人体单次摄入的放射性物质对某一器官或组织在其后50年内将要累积的剂量当量,即: t0+50 H50= H(t)dt t0 式中,H(t)是有关的剂量当量率,t0是摄入时刻。

F.16剂量当量负担(He)(dose equivalent com-mitment):由于某一决策或实践使特定的群体受到持续照射时,平均每人的某一器官或组织所受的剂

_

量当量率H(t)在无限长时间内的积分,剂量当量 负担Hc为

∫∞ HC= H(t)dt ∫∞

F.17危险度(risk):单位剂量当量引起的某种随机性有害效应的发生几率。

为了防护的目的,对所有人群,不管其年龄、性别,使用同一危险度因数。

F.18关键人群组(Critical group):在某一给定实践涉及的各受照人群组中,预期其受照水平最高的人群组,他们受到的照射可用以量度该实践所产生的个人剂量的上限。F.19基本限值(basic Limit):放射防护剂量限制体系中的基本限值之一。在全身接受外照射的情况下,外制体系中的基本限值,包括剂量当量限值和次级限值。

F.20次级限值(secondary limit):放射防护标准的基本限值之一。在全身接受外照射的情况下,外照射的次级限值是浅层剂量当量指数限值和深部剂量当量指数限值。内照射的次级限值是年摄入量限值。

F.21剂量当量限值(dose equivalent limit):放射防护标准的基本限值之一,是为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中的成员规定的不应超过的剂量当量值,其目的在于防止非随机效应的发生,或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F.22导出限值(derived limit):为放射防护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适合于某情况的一定模式由基本限值推导出来的限值如导出空气浓度和表面污染的限值等。

F.23年摄入限值ALI(annual limit of intake):在一年时间内,摄入体内的某一种放射性核素的量,其所产生的对参考人的待积剂量当量达到职业性照射的年剂量当量限值。

F.24导出空气浓度(derived air concentration):

年摄入量限值除以参考人在一年工作时间中吸入的 3 3

空气体积(即2.4×10 m)所得的商。

F.25表面污染导出限值(derived limit of surfacecontarnination):为控制人的体表、衣物、器械及场所表面的放射性污染而规定的限值。

F.26参考水平(reference level):在放射防护中为决定采取某种行动而规定的水平。相应的参考水平分别称为记录水平、调查水平和干预水平。

F.27调查水平(investigation level):在放射防护中,为需要进一步调查而规定的剂量当量或摄入量水平。

F.28记录水平(recording level)在放射防护中,为需要记录、存档而规定的剂量当量或摄入量水平,在监测过程中,超过此水平的应记录存档,低于此水平者可不记录。在评价年剂量当量或年摄入量时,可以当作零看待。

F.29干预水平(intervention level):在放射防护中,预先规定的某些放射量水平,超过或预料将超过这种水平时,就需要考虑进行干预。

F.30管理限值(authorized limit):由主管当局或企业负责人所制定的限值。通常,它比导出限值更严,在个别情况下也可等于导出限值

F.31放射防护最优化(eptimization of radiationprotection):对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选择防护水平时,必须在实践带来的利益与付出的健康损害代价之间进行权衡,以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

附加说明G

G1我国政策一贯重视电离辐射的安全防护工作。在核工业发展和放射性核素应用的早期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根据《暂行规定》,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了电离辐射的最大容许标准等三个标准。随着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经过补充、修改,编制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GBJ8—74(以下简称《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从1974年5月起在内部试行。10多年来,《规定》对保障工作人员和居民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对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保护环境,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G2本标准是以1974年《规定》为基础。修改、编制而成。本标准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放射防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采用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1977年26号出版物中的正当化、最优化和个人的剂量限值三个概念做为放射防护的综合原则。这就避免了以剂量限值或最大容许剂量为唯一标志可能带来的误解,有助于重视小剂量对大群体的照射问题,本标准还强调了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并使所有必要的电离辐射照射都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由于对伴有电离辐射的实践要进行代价与利益的权衡分析,因而也更为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按本标准执行,可以做到放射工作的危险程度不高于其它安全行业。

G3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防疫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工业卫生实验所、北京放射医学所负责起草。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分委员会审查。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原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国防科委、卫生部发布的《放射防护规定》(GBJ8—74)中的有关部分停止使用。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6

医务人员工作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从事医疗工作中,意外被含有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以及锐器刺伤皮肤,职业暴露危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感染机会,我院于2011年6月6日在机关五楼会议室由李海峰主任对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相关医护人员共计108人进行了培训。

医护人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非常认真,确保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各项控感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并实施。有计划的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按照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会后,参加此次培训人员再对该科未培训人员进行二次培训。

医 院感染 控制科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7

1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1.1.1 手术室护士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切除组织等, 受感染的机会多。特别是肝炎, 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一旦溅到皮肤或眼睛里被感染的机会就很大。

1.2 物理因素

1.2.1 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手术刀、剪刀、缝合针、注射器针头等。在手术传递过程中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

1.2.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在提高手术质量和精确率的同时, 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 使手术室工作人员也饱受电离辐射激光超声波的副作用。例如放射线的蓄积可致癌或导致血液系统的改变和胎儿畸形等。

1.2.3体力消耗及体力处理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危害。手术室的工作性质是高强度、快节奏、工作时间不确定。洗手护士配合手术站立时保持颈椎前倾15-20度。经常歪头, 注视视野, 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易导致颈病。另外, 长时间静止站立, 下肢静脉回流不好, 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腰腿痛等。饮食不规律, 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 值夜班等因素会引起内分泌紊乱, 胃炎, 神经衰弱等症状。手术室护士的劳动强度很大, 就搬移伤病而言, 这包括一个人用力提举、放下、推动、抡动、运送、移动、支撑和挟持另一个人, 由于不正确的负重操作造成腰痛、肩膊痛、手肘及手腕痛、膝痛。

1.3 化学因素

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及含氯制剂, 是手术室经常使用的化学制剂。甲醛、戊二醛均为刺激性物质, 对皮肤粘膜, 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及致癌的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 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可引起化学性烧伤。另外, 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 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 手术器械、仪器的使用、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不论何种污染物, 在同一时间内与污染源、排放量、污染程度均成正比, 污染物在手术间内每个角落的污染环境的综合时限不相同。

1.4 社会心理因素

自身的家庭困难, 生活问题, 学习、工作晋升, 等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以及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 病人家属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手术室护士日益细化的责任, 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造成护士心理负担加重。

2 防护措施

2.1 为了避免生物感染, 手术前应了解病人的病史, 肝功、艾滋病是否呈阳性。

对阳性患者要提前做好准备, 戴防护眼镜, 专用手套、穿着防护服, 使用一次性物品, 手术前在本手术间的门上显示"感染"字样, 手术后将用过的物品应在包装外注明"感染"字样, 提示其他工作人员注意, 提示保洁人员手术后特殊处理和工作人员自我防护。

2.2 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传递器械姿势必须正确, 规范并严格执行手术室护理操作规程。

操作时要做到忙而不乱, 心中有数。一旦发生损伤应立即挤压伤口,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冲洗后用碘伏消毒, 减少污染程度。固定缝合针、剪刀、手术刀等锐利器械的位置, 必要时使用弯盘传递锐器。同时制定医护人员意外受伤的管理条例。

2.3

术中使用放射线透视时, 在上台前穿铅衣, 房间内设置铅屏风, 合理安排配台护士, 避免短期内大量集中接受放射线。

2.4 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 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制, 根据手术多少灵活安排人员, 以缓解身心疲惫状况。

使手术室护士保持精力旺盛, 精力集中, 心情愉快。

2.5 手术室尽可能使用泄漏小的一起。

行全麻手术时, 应检查呼吸机的密闭性能, 防止醚的泄漏, 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到室外, 同时手术室护士要加强自身防护。如果使用接触消毒剂时, 要求戴防护手套, 防护罩, 注意不要外溅。消毒液配制剂准确防过量,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身体的影响。

2.6 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1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程序开发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Application of Intrusion Detection in Computer Security Protection

Yin Xiaogui

(Guangzhou University,Software&Engineering College,Conghua51099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the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It pointed out the main network security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their shortcomings.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Further more,it made a summarise of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are given about intrusion detection in computer security protection.Some operation result and algorithm framework were disscussed.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Computer security;Intrusion detection;Program development

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nret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己经越来越离不开Internet。但是由于Internet本身设计上的缺陷以及其具有的开放性,使其极易受到攻击,给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即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服务的可用性。为了能够实现这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那么计算机安全软件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手段

所以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大事情,必须充分重视并设法解决它。如何确保网络系统不受黑客和工业间谍的入侵,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所必需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有:(1)功能强大的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手段。它所保护的对象是网络中有明确闭合边界的一个网块,它的防范对象是来自被保护网块外部的对网络安全的威胁。(2)进行网络的合理分段与隔离控制。网络分段是保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一项基本措施,其指导思想在于将非法用户与网络资源相互隔离,从而达到限制用户非法访问的目的。(3)系统的设置与更新。关闭不需要的使用端口,及时的对操作系统漏洞进行更新。(4)木马与病毒防护软件的应用。安装功能强大的杀毒、除木马的软件,并且及时的对病毒库进行更新。它利用从服务器端获取的病毒码信息对本地工作站进行病毒扫描,并对发现的病毒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清除。

(二)传统方式的不足与入侵检测的必要性

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成熟技术被应用于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但随着新应用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新服务的层出不穷,这些传统的静态安全保障技术的有效性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由于信息安全知识的缺乏及管理上的松懈,再加上没有受过相关信息安全教育的用户数量的激增,各组织中计算机用户的密码通常设置得并不安全,简单的字典攻击就可以成功地破获相当一部分用户的密码,高强度的密码体系常常形同虚设;有效的报文鉴别技术如MDS算法,并没有在广大普通计算机用户中得到广泛使用,加上来自组织内部合法用户的攻击行为,计算机网络中所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通常也很成问题;拒绝服务攻击Dos,特别是由众多攻击者协同发动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田Dos,由于其攻击时所带来的巨大的数据流量,可以轻易地使被攻击的网络服务器软硬件系统过载,从而丧失服务能力,极大地威胁着信息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具有比各类防火墙系统更高的智能,并可以对由用户局域网内部发动的攻击进行检测。同时,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识别攻击者对各种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利用的尝试,从而在破坏形成之前对其进行阻止。当检测到来自内外网络针对或通过防火墙的攻击行为,会及时响应,并通知防火墙实时阻断攻击源,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攻击能力,更有效地保护网络资源,提高防御体系级别。

二、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概述

入侵检测是提高网络安全性的新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检测系统或网络是否遭到攻击,是否有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攻击者,如果有则应采取一定的反应措施。初期多以基于本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为主,即在每一主机上运行一个或多个代理程序。它以计算机主机作为日标环境,只考虑系统局部范围的用户,因此人人简化了检测任务。由入侵检测工具对主机的审计信息进行分析与检测,并报告安全或可疑事件。基于本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开发出的入侵检测系统也比较多,部分己形成了实用产品,例如Intrusion Detection公司的Kane SecurityMonitor, Trusted Information System公司的Stalk。

日前,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商业化产品较多,多为基于网络关键结点(如防火墙、路由器等)进行检测,如Cisco公司的VetRangero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在所有受保护的主机上都安装检测系统,配置费用高,所以实际应用较多的是网络型的入侵检测系统。但是高带宽网络、交换式网络、VLAN、加密传输的发展都对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造成了很大限制,所以现在主流的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两者结合。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主要面向大型网络。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的网络入侵检测软件,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也刚刚起步,与外国尚有差距。

三、漏洞扫描与入侵检测协作系统的应用

(一)系统的基本原理

本文应用漏洞扫描与入侵检测协作系统进行合作,来构建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由中央控制器、用户界面及分布在各个子网中的扫描节点、检测节点组成,每个扫描节点负责扫描自己所在网段的主机及子网,从中发现安全漏洞并提出修补措施,从而避免了防火墙的访问限制,能够获得准确的扫描结果;各检测节点根据本节点的检测策略,对本子网或其它检测节点提供的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入侵,则根据相应的安全策略进行响应。

(二)系统设置

针对特定的攻击,设置攻击的源IP,端口,及子网掩码,目的IP,端口,及子网掩码,然后选择要拦截或放行的协议类型。每一次设置相当于一条记录,可以设置多条记录,攻击模式库即由这些记录共同构成。设置完攻击模式库后,点击install rule 实现库的安装。首先在CMainFrame类的OnRulesAdd()函数接收用户输入,并把设置的规则添加到文档类里面的的m_rules数组里面。

(三)截包方案

本部分采用应用层截包方案,即在驱动程序中截包,然后送到应用层处理的工作模式。程序工作在内核的话,稳定性/兼容性都需要大量测试,而且可供使用的函数库相对于应用层来说相当少。在应用层开发,调试修改相对要容易地多。在应用层工作,改变了工作模式,每当驱动程序截到数据,送到应用层处理后再次送回内核,再向上传递到IP协议。所以需要看到这样性能影响非常大,效率非常低。 不过由于台式机的网络负载相当小,不到100Mbps足以满足要求,尤其是主要用于上网等环境,网络连接的流量不到512Kbps,根本不用考虑性能因素。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部分决定采用应用层的截包方案。

在设备程序开发包(DDK)中,微软包含一个新的命名为Filter-Hook Driver的网络驱动程序。可以用它建立一个函数来过滤所有所有通过这个接口的流量。System32drivers目录下的IPFLTDRV.SYS是Microsoft提供的IP协议过滤驱动程序。它允许用户注册自己的IP数据报处理函数。本程序采用 DrvFltIp.sys 驱动程序实现IP协议过滤。其中回调函数是这类驱程的主体部分。DrvFltIp.sys IP过滤驱动程序使用这个过滤钩子来判断IP数据包的处理方式。

(四)中央控制

控制管理负责协调控制网络中的扫描节点和检测节点,包括:向节点发送控制指令及接收各节点的工作状态;负责对分布到网络上的各节点的数字签名及安全策略的配置;负责各检测节点间的负载均衡,如果某个检测节点的负载较重,则控制管理将该节点的一部任务分配到其它较空闲的检测节点。这里尤其需要进行通信管理,通信管理主要提供控制管理、数据融合与底层各个扫描节点、检测节点的通信通道。具体说来,控制管理可以通过通信管理给检测节点下达控制指令,同时通信管理也将各节点的执行情况返回给控制管理;数据融合可以通过通信管理要求底层节点提供更多的事件记录信息,同时,通信管理负责将返回的记录提交给数据融合模块进行分析。通信管理负责中央控制器与各扫描节点、检测节点之间的认证,并采用通信加密体制完成信息和消息的传送。系统运行界面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白以恩.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M].黑龙江:哈尔宾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韩东海,王超,李群.入侵检测系统实例剖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FISK M, VARGHESE G. An Analysis of Fast String Matching Applied,to Content-Based Forwarding and Intrusion Detection[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2002.

上一篇: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下一篇:高中播音主持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