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防护(精选12篇)
核辐射防护 篇1
1 概述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学技术, 电磁波是该时代人类应用很广泛的一种十分能干的工具。它既可为人类造福, 又有污染人类生存环境甚至损伤人体健康的有害一面。由于无形无色, 而且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大都是与人们关系密切的常用电器, 如电视机、电脑、电磁炉、手机等, 所以其危害防不胜防。电磁辐射对人体威胁极大, 要警惕身边的“隐形杀手”, 所以对于电磁辐射我们要极早认知, 极早防范。
2 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 难以感知的“隐形污染”。西方环保学者称电磁辐射为“幽灵电波”。在空间区域内当存在变化的电场时, 会在临近的区域引起随时间变化的磁场, 变化的磁场会产生新的电场, 交替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中按照一定速度由远向近传播, 形成了电磁波。低频的电磁振荡主要借由有形的导电体传递, 磁电之间的相互变化比较缓慢, 几乎没有能量辐射出去, 而是全部返回原电路。当电磁振荡频率逐渐变高时, 电磁振荡既可以束缚在有形的导电体内传递, 也可以在自由空间内传递。在自由空间内传递的高频率电磁振荡, 磁电互变速度加快, 能量不再以电振荡的形式全部返回原振荡电路, 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出去, 在不借助任何介质的情况下以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这就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 取决于频率的高低, 频率愈高, 能量愈大。
3 电磁辐射的来源
广义的电磁辐射是指所有能辐射出能量的电磁波, 狭义的电磁辐射指频率小于300GHz对生物体造成某种伤害的电磁波。资料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对人体辐射效果是不一样的, 低频危害人体的躯干部分, 中频危害人体的颈部、腿部, 高频使全身吸热, 超高频使头部共振。
(1) 电视发射台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电磁辐射污染源 (2) 高频设备产生的电磁感应场和辐射场场强较大 (3) 随着手机、电脑、微波炉、电冰箱、家庭影院等的使用, 家庭小环境的电磁能量密度不断增加。
4 电磁辐射的危害性
4.1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4.1.1 热效应
发热过高和长时间接受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破坏。
4.1.2 非热效应
非热效应对脑细胞产生影响, 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 长时间的暴露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絮乱。实验显示, 电磁场能使正常人的睡眠时间平均缩短20min。移动电话使人舒张压增高10-20mmHg。辐射可使动物的染色体受损。对DNA遗传因子产生影响, 将导致细胞癌变等。
4.1.3 累积效应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 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 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 伤害程度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 危及生命。
4.2 电磁泄漏
当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给我们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是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和其他电子设备一样, 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电磁泄漏, 综上所述可归结为:
(1) 电脑和家用电器的低频电磁辐射, 对人体有伤害。
(2) 伤害作用对不同人群有差异, 妇女、少年儿童、老年体弱者为敏感人群, 特别对胎儿损害更大。
(3) 受害程度与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有关。
(4) 低频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为主要作用。
(5) 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和生命发育功能等产生影响。
(6) 电磁辐射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泄密的重要途径之一。
5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措施
为了减小电磁辐射污染范围, 对不同类型的辐射源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 分别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使泄漏量最大限度地减少, 达到消除污染的目的。
5.1 广播、电视、发射台电磁辐射的防护
已建成的发射台, 可考虑如下防护措施:
(1) 合理配置发射天线并设有足够的高度。
(2) 改变发射天线的结构和方位角度。
(3) 在发射天线的周围设有足够的防护带。
(4) 选用具有防护性能的建筑材料覆盖建筑物。
(5) 限期迁至郊区。
5.2 工业、科研和医疗设备电磁辐射的防护
(1) 电磁屏蔽
(2) 接地技术
(3) 距离防护
在条件许可时, 可以对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合理的改造, 实行远距离控制, 充分利用空间的自然衰减而实现防止电磁污染的目的。
(4) 个体防护
在高频辐射环境内作业的人员, 应佩带防护头盔、防护眼镜、穿防护服。
(5) 吸收法
石墨、铁氧体、活性炭等是较好的吸收材料。其中WXP尖劈型具有高效能, 适用频带宽, 用于建造微波暗室、铺设地面, 以消除干扰。另外装设滤波器及功率吸收器等以防辐射向空间环境泄漏。
5.3 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的防护
5.3.1 手机电磁辐射的防护
手机待机时电磁辐射最小, 几乎没有危害;通话时最大, 且其大小随原声大小和高低变化而变化。此外, 在信号弱时, 手机的电磁辐射比信号强时要大近1倍以上, 所以防止手机辐射的措施有: (1) 通话时, 应尽量使手机与大脑相距5cm以上, 尽量使用手机专用耳机, 实现远距离使用是减轻手机辐射危害比较有效的办法, 手机不宜挂在胸前; (2) 信号微弱时尽量不使用手机, 给手机天线加屏蔽套以减少电磁波的辐射; (3) 手机通话时, 声音尽量小些, 只要对方能听清楚就行。设置声控辐射功率的自动开关, 使不说话时的发射功率减小。
5.3.2 微波炉电磁辐射的防护
伤害主要是在脑、眼等部位。因此安放微波炉时, 位置应低些。在微波炉运转时, 不要站在旁边或用眼睛盯看。另外, 要购买质量好、信誉高的名牌产品。
5.3.3 计算机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日常操作电脑时, 人体与电脑屏幕保持不少70cm的距离, 与电脑后部及两侧保持不少120cm的距离;在选购电脑时, 尽可能购买新的保健型电脑。旧电脑的辐射剂量较大, 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 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屏上安装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以减轻辐射的危害, 室内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 以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发射;电脑屏幕亮度不要太大, 屏幕亮度越大, 电磁辐射越强。也不能调得太暗, 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效果, 且易造成眼睛疲劳;电脑摆放位置很重要, 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 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 其次为左右两侧, 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电脑的荧屏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呋喃的有害物质。所以, 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 注意开窗通气。在电脑桌附近摆放植物或水, 可以吸收电脑所发出的电磁波。在操作电脑后, 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 要及时用清水洗脸, 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5.3.4 其它电器电磁辐射的防护
看电视的距离要在4~5m以上, 时间不超过2h;电视屏幕前最好安装防护屏;电热毯变热后应切断电源后入睡;孕妇不应接触微波与做微波理疗;家用电器要分散摆放, 不宜集中放置;要购买电磁兼容性能合格的家电产品等。
6 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全国电磁辐射污染的环境管理。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数据库, 为防治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立和健全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制度。重点抓好城市市区和市郊的卫星地面站、移动通信、集群专业网通信、寻呼通信发射台的审批验收工作和监督工作。
(3) 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更多的了解电磁波基本知识和特性, 既不怕电磁波, 又能科学地防护。
(4) 大力开发和研制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采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法。
(5) 倡议生理学、农业学、生态学、电磁学等多学科加强合作, 共同对电磁生态效应进行广泛的研究。对健康危害的临界值以及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不同影响等加以深入研究, 得出科学结论。
(6) 进一步加强环境电磁学学科的研究, 使人类既能安全有效地利用电器设备, 又不受电磁辐射的负面影响, 使健康得到保障。
7 结束语
电磁辐射在电磁环境中不断增加已是必然趋势, 我们既要支持电磁辐射事业的正当发展, 又要保护好环境, 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更要关注计算机网络的电磁泄漏, 信息安全保密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电磁辐射事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找到最佳关系, 并加快研究电磁辐射所造成危害的防治对策。
摘要:从电磁辐射的危害机理入手, 阐述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如电脑和家用电器的低频电磁辐射, 对人体有伤害, 对胎儿损害更大。低频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为主要作用, 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和生命发育功能等产生影响。提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方法, 对环境污染的防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磁辐射,危害,防护
参考文献
[1]石昌智, 李孜军.电磁污染事故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2 (7) :63~64.
[2]赵凯华, 陈熙谋.电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99~804.
[3]孙新宇.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措施[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1, 27 (12) :1~4.
核辐射防护 篇2
1、各室机房设置位置要合理,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要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度,周围墙壁、门窗均应达到防护标准。
2、各类X线机透视及照片的最高照射条件应在安全使用范围之内,对转让或修复的旧机器,必须要求达到防护标准才能使用。
3、在每次检修时,更换与防护有关的零部件后,应请有关防护监测机构再次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4、应尽量减少受检者的X线照射,避免重复检查,对非受检部位应加强防护。儿童、孕妇及妇女月经期间尤应重视,必须接受检查时,应尽量减少下腹部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剂量。除重危患者外,检查室内应减少陪人或尽量缩短陪伴时间。
5、必须配备受检防护用品,如腰系防护巾、防护三角等。
6、放射科候诊处应达到防护要求。患者一般不得在机房内候诊。
7、在摄片时,必须要有封顶的防护铅垒,不宜用铅屏风代替。
8、对刚开始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必须到有关防护机构进行体格检查及防护知识培训,两者合格后,领取放射工作人员证书,方能参加放射专业工作。凡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9、医护人员接触X线时,必须戴铅眼镜、铅手套、铅帽及铅围裙等防护用品,并佩带个人辐射线剂量计。
10、医、技、护人员按国家规定享受保健假和营养津贴。休假期间严格避免再接受X线照射。
浅谈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策略 篇3
关键词:核辐射;安全防护;策略
引言: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到处都充斥着核辐射,在人类的活动中,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最大的就是核辐射,但是人们缺乏对核辐射科学理性的认识,因此谈辐色变,自从切尔诺贝利以及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人们对于核辐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些事件提醒着人们要通过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对核辐射进行防护,同时在使用核物质的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正常稳定的運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核辐射及其特点
核辐射又称放射性,它存在于所有物质当中,其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者一种能量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结构或者一种能量形式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主要来源于地球外层星际空间以及原子核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使与之发生作用的介质发生电离,因此核辐射在一些时候又被称为电离辐射。通常来说,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电磁辐射以及粒子辐射而形成的,其中粒子辐射包括ɑ粒子、β粒子以及中粒子等三种。ɑ粒子的磁场中偏转方向与正离子的偏转方向相反,其质量较大、电离作用强;β粒子电离作用小,贯穿本领也较小。如图1 所示为各种粒子的穿透能力。
2.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核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学效应、剂量当量以及生活辐射等三个方面,其中生物学效应是指在发生电离辐射时辐射源与反应物质之间发生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被电离辐射污染的物质之间发生的辐射直接影响人体的组织细胞,使得生物的细胞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细胞丧失正常的功能和能力。此外,电离辐射污染的生物具有高度遗传性,生殖细胞中的DNA会随着母体遗传给下一代,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剂量当量是指在生物学允许范围内人体所能承受的各种辐射伤害强度,可以根据剂量当量判断出各种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被吸收后的生物学效应强弱程度,如果在剂量相当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受到伤害。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核辐射,其中包括我们常用的电脑、电视、手机以及家用电器等,孕妇应该尽量避免电子产品和家庭厨房中微波炉等电气的使用,避免电离辐射对腹中胎儿造成影响。虽然我国对电子产品生产的辐射值有着明确的国家标准,但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不惜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开玩笑,制造出一些辐射值较大的产品,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
3.如何有效安全防护核辐射
核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主要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形式,外照射的危害主要是泄漏到环境中的放射线从人体外部直接对人体进行照射,内照射的危害主要是放射性物质对空气、水、食品等进行放射性污染,这些被污染的食物被人们误食,对人体造成二次放射性污染。对此,进行核辐射进行安全有效的防护应该从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两方面进行。
3.1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人员的外出活动,在辐射剂量以及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对于人体的伤害主要是辐射源的距离,人体受到辐射的大小以及接近放射源的时间成正相关,在进行辐射防护时,应该尽量避免人员接触照射的时间,接触核物质的工作人员应该经过严格的培训和筛选,尽量做到缩短工作时间。此外,在进行外照射防护的措施中还可以利用屏蔽的方法,在核辐射周边可以采用一定厚度的屏蔽材料进行有效的屏蔽,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核辐射剂量的测定和屏蔽,如果在人体无法完全进行屏蔽的状态下时,可以采用铅屏蔽的措施进行核辐射的防护。针对核辐射的安全防护而言,一切接触到核辐射的环境中,都需要尽量缩短照射的时间。所有人员尽量减少在核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熟练操作手法,从而有效的缩短工期,在没有操作任务的时候,必须远离辐射源
3.2内照射防护
通过口腔下咽、皮肤、伤口、呼吸等途径进入到体内的放射物质,会引起内照射的危害。对内照射的拿权措施主要是有效的减少放射源的数量,包含大气、物体和人体表面的辐射量。可以穿戴防护衣,有效的避免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到辐射源。或者戴正压呼吸面具和气衣,有效的防止吸入放射性的灰尘。另外,在辐射区禁止饮食、喝水、吸烟等,避免食入放射性的物质,避免带暴露在外面的伤口进入辐射区。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核辐射的防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核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与战争挂钩,核武器的杀伤力极大,但是核仪表以及核设施与核武器的性质完全不一样。核辐射虽然可怕,但是其出事概率非常小,对于核辐射不必存在太大的畏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不能对它掉以轻心,在存放核物质的器皿以及容器上,必须张贴明显的核辐射危险字样,在闲杂人等不得入内的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牌。此外,在进行核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施就能把核辐射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利用核科学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卢希庭,江栋兴,叶沿林.原子核物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
[2]陈桂明,阳能军.一种新型核辐射防护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核技术,2013(10).
[3]卢炜.辐射无处不在核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及其防护[J].家庭医生,2011(10).
[4]朱茂祥,王东根,杨国山,等.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的现场救援及组织指挥原则[J].辐射防护通讯,2010(8).
电磁辐射及其防护材料 篇4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EMR)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物理现象,其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2]:自然电磁辐射和环境电磁辐射。自然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大气层中的雷电、宇宙射线、地球磁场辐射等;环境电磁辐射主要来源于发射塔、高压线、雷达站、微波设备、射频设备、家用电器(常用小家电的辐射强度如图2所示)等。电磁辐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平均磁感应强度小于0.2 μT的电磁辐射环境是人体健康的安全范围。长期在金融、广电、IT、电力、电信、民航、铁路、医疗等行业工作的人员更容易遭受电磁辐射的侵害,其癌症发病率更高,因此急需开发高性能的电磁辐射防护材料。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磁辐射的危害及其防护标准,重点阐述了电磁波屏蔽材料和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
1 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看不见、摸不着,直接作用于机器或者人体,是危害极重的“隐形杀手”。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3,4,5]。
(1)热效应。
它是指在高强度电磁波照射下,人体吸收辐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热量,产生生物效应。人体中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在电磁场作用下,由于射频电磁场方向变化很快,使得人体内的极性分子迅速发生偶极子的跟随反复取向作用,导致相邻偶极子相互碰撞摩擦产生热量。另外,当电磁场的频率很高时,机体内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将在其平衡位置振动,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同时,由于机体内某些成分为导体,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闭合回路的性质,可以产生局部性电与磁的感应涡流,导致生热。电磁辐射热效应具有线性特点,系统热能量正比于场强的平方。产生热效应的电磁波功率密度为10 MW/cm2,微观致热效应为1~5 MW/cm2,浅致热效应为10 MW/cm2以下。当功率为1000 W的微波直接照射人体时,可在几秒内致人死亡。
(2)非热效应。
它是指电磁场通过使生物体温度升高的热作用以外的方式改变生理生化的效应。射频电磁场有非热作用的存在,即在不引起体温变化的低强度作用下使人体出现神经衰弱及心血管系统机能紊乱。对于交变电磁场,一般来讲,其生物活性随波长减小而递增,即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
(3)累积效应。
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辐射时,其伤害程度就会累积,久而久之便会成为永久性病态,危及生命。
另外,电磁辐射最严重的危害之一是产生电磁干扰。随着电子线路和元件的微型化、集成化、轻量化和数字化,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极易受外界电磁波干扰而出现误动、图像障碍及声音障碍等。在某些医院、银行、加油站、机场内部等,具有发射源功能的无线电设备被禁止使用,就是为了防止电磁干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近几年,国外曾发生了电子游戏机妨碍警察通讯,袖珍电子计算机造成民航导航装置发生误动,以及电脑控制的流水线生产失控、机械手乱动作伤人等事故,这些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导致机毁人亡[2]。
2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电磁辐射已成为第四大环境污染源,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内外制定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分别如表1、表2所示。
3 电磁辐射防护材料
电磁辐射防护是对目标电磁辐射污染进行控制或采用电磁辐射防护材料进行空间电磁辐射污染屏蔽、隔离、吸收,保护电子设备或人等免受辐射危害的行为。目前,电磁辐射防护材料主要有电磁波屏蔽材料和电磁波吸波材料。
3.1 电磁波屏蔽材料
由电磁波屏蔽原理可知,一般情况下,金属导体的波阻抗远小于空气波阻抗,因此透入到金属内部的波强度远小于入射波强度。电磁波衰减幅度取决于空间阻抗和金属体固有阻抗的匹配情况,不匹配程度愈大,反射衰减也愈大。
目前,电磁波屏蔽材料主要包括导电涂料、金属敷层屏蔽材料、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和填充复合型屏蔽材料4大类,其特点分别如表3[2,6,7,8,9,10,11,12,13,14,15,16,17,18]所示。然而,上述材料的电磁波屏蔽机理还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便进一步提高其电磁屏蔽效能。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填充复合型屏蔽材料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制备出金属纤维混纺织物、纯金属纤维织物和金属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电磁波屏蔽材料,其电磁屏蔽效能最高可达84.3 dB,在治理电磁辐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电磁波吸波材料
电磁波吸波材料主要由吸波剂、基体和一些添加剂3部分组成,通过吸收透入到材料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而耗散掉[2,19]。良好的吸波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电磁波射入到吸波材料内,其能量损耗尽可能大;二是吸波材料的阻抗与电磁波的阻抗相匹配,此时满足无反射。
现代化战争对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一般传统的吸波材料很难满足需要,为此科研工作者开发了多种新型吸波材料,主要包括磁性吸波材料、碳基吸波材料、纳米吸波材料、手性吸波材料、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等离子体吸波材料和电路模拟型吸波材料等。
磁性吸波材料主要包括铁氧体、金属微粉和多晶金属纤维等,它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类吸波材料。据文献[20]报道,在磁性吸波材料中掺入微量稀土元素能很好地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林培豪等[21]采用高能球磨及热处理方法制备了磁性吸波材料,并研究了磁场热处理对该材料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磁场热处理使磁性粉体的吸波带变窄,且在微波损耗过程中,磁损耗作用增大,而介电损耗作用减弱。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具有质量轻、面密度小(可降至1.5~2 kg/m2)、频带宽(4~18 GHz)等优点,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纤维的长度、直径、排列方式、分散剂的含量等调节材料的电磁参数。李小莉等[22]采用MOCVD法制备了羰基多晶铁纤维,并分析了其电磁参数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多晶铁纤维以较低填充比(应控制在65%以下)、较薄的厚度便可获得较好的吸波效果,有可能成为良好的轻质高效吸收剂。在国外,美国3M公司研制出的亚微米级多晶铁纤维吸波涂层在4~6 GHz频带内的反射率低于-5 dB,在6~20 GHz频带内的反射率低于-10 dB。欧洲GAMMA公司利用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成功研制出雷达隐身涂层,实现了宽频吸收,其最大吸收可达34 dB。据报道,该技术已成功用于法国战略导弹和载人飞行器[23]。
碳基吸波材料主要包括石墨基、炭黑基、碳纤维基和碳纳米管等吸波材料,该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兼有厚度薄、密度小、频带宽及多功能等特点,对微波和红外皆有极好的吸波效果,还能与结构复合材料或结构吸波材料复合,是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高性能吸波材料。碳基吸波材料具有承载和减小雷达波反射截面的双重功能,其以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隐身性能已大量应用于隐身技术[24]。王雯等[25,26]在聚丙烯腈中加入Fe、nano-Fe和FeC2O4·2H2O制备了3种新型电磁损耗型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加入Fe和nano-Fe制备的碳基复合材料有效改善了纯碳材料的输入波阻抗匹配程度,提高了微波吸波性能;另外,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加,其对电磁波损耗能力增强。
纳米吸波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兼有频带宽、多功能、质量轻及厚度薄等特点,对微波和红外皆有极好的吸波效果,是一种最具发展前途的隐身材料[27,28]。美、英、俄、法、德、日等国都把纳米复合隐身材料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进行探索和研究。美国已研制出一种称作“超黑粉”的纳米吸波材料,其对雷达波的吸收率可达到99%。目前,国内外的纳米材料研究体系主要有纳米金属膜、纳米铁氧体、纳米导电聚合物、纳米碳化硅、纳米Si/C/N和Si/C/N/O材料、纳米石墨、碳纳米管(CNTs)等吸波材料[29]。
手性吸波材料是在基体材料中加入手性旋波介质复合而成的新型吸波材料,它与普通吸波材料相比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调节手性参数比调节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容易;二是手性材料的频率敏感性比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小,容易实现宽频吸波[30]。在实际应用中,手性吸波材料主要有本征手性材料和结构手性材料两类。目前研制雷达吸收型手性材料的主要途径是在机体材料中掺杂手性结构物质。
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具有质轻、电磁参数可调、易加工等优点,通过不同的掺杂剂或掺杂方式进行掺杂可以获得不同的电导率,使用方便,但其性能稳定性差、耐热性低、不耐老化,目前还没有达到实用阶段[31]。其包括聚苯胺、聚乙炔、聚吡咯、聚对亚苯、聚苯硫、席夫碱类化合物等,其中席夫碱类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吸波效果较好的席夫碱材料仅有视黄基类席夫碱及其配合物,而视黄基类席夫碱制备困难、原料昂贵,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32]。
等离子体吸波材料具有吸波频带宽、吸波率高、隐身效果好、使用简便、使用时间长、价格低廉等优点。一般涂料以钋-210、锔-242和锶-90等放射性同位素为原料,在飞行器飞行过程中放出强射线,高能粒子促使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层,其吸波性能在1~20 GHz范围内衰减可达17 dB,但安装等离子体发生器的部位无法实现隐身,而且所需电源功率很高,设备庞大,因此仍需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28]。袁忠才等[33]研究了两种厚度均为5 cm的等离子体层对频率0.1~100 GHz电磁波的透射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最大电子密度的增大,透射系数在10 GHz以下的频段内变化明显,且要有效降低透过的低频电磁波能量,最大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至少应在1017 m-3以上。
电路模拟型吸波材料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吸波材料,它是将电路模拟结构引入到吸波复合材料的设计中制备而成[34]。
上述电磁波吸波材料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不能实现工业化应用,而且吸波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展望
辐射安全防护总结 篇5
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
我公司现有荧光多元素分析仪一台,现保存在质管部库房,内含一枚放射源,核素为镨238Pu一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省环境保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公司实际,从做好放射源安全管理入手,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落实辐射防范措施,加强辐射监测,辐射防护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我公司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总结如下:
一、放射源概况
我公司质管部于2009年从上海爱斯特电子有限公司购进荧光多元素分析仪一 台,内含一枚放射源核素为镨238Pu,出厂活度 1.11×107 Bq,属Ⅴ类放 射源。使用时在质管部一楼用于生料原料的分析,我公司于2009年11月9日通过市环境保护局的审批换证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冀环辐证[C00060]).源编码0404PU335254。2011年公司购进其它分析仪器取代了该仪器,该仪器就单独存放在质管部库房,以留备用。
二、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方面
1、对操作人员进行放射性基本知识培训,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2、存放仪器库房附近设置了醒目“当心电离辐射”标志牌,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3、放射源设专人管理,双人双锁,使用和存放时,做好登记,做到帐物相符,防止丢源事故发生。
4、在存放放射源库房内已安装摄像头,与市公安局安全平台联网,我公司实施24小时监控。
5、定期检查和监督放射源安全情况,对放射源安装位置周围进行常规辐射检查和监测,控制辐射危害,做好记录并归档,发现辐射隐患及时处理,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环保、公安、卫生),以便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保护周围辐射环境。
三、管理措施方面
为防止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员工的健康,公司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制定放射源安全使用各项制度,并组织实施辐射安全计划和辐射环境监测制度,使放射源管理落实到人,并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公司已配备一名安全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按时参加了省环保厅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放射源退役或不再使用时,应及时送省放射性废物库处置。
四、应急救援方面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确保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和紧急情况造成的影响,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制订了《放射源应急预案》,明确了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处理的职责、组织指挥、工作程序,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做到安全与操作并行。
五、档案管理方面
公司建立了放射源档案资料,建立设备台账,做到帐物相符,认真保存各项资料,将环保部门审批文件、监测报告等技术档案进行归档,妥善保存。我公司的辐射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执行,保障了辐射零事故、零伤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辐射安全的措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加强培训学习,确保辐射工作长期安全,保障安全生产。
辐射无处不在生活防护有法 篇6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越大。电离辐射包括核辐射、X射线、中子辐射等,危害较大,人们就医时接触到的CT、X光、胸透等即属于此类;非电离辐射危害性较弱,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挂在嘴边的“电磁辐射”即属于此类,主要包括手机、电脑、无绳电话、微波炉、浴霸、冰箱、电磁炉、电热毯、电吹风、打印机、复印机、高铁、电网基站、通讯基站、高压电塔等。
据国家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显示,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不足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只要实际测量得到的辐射强度在暴露限值内,就是安全的。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辐射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对健康的影响较小。
保持距离避免电器辐射
电器辐射主要是电磁辐射。现代人每天使用最多的是电脑,近距离的接触,令程序员、编辑、网民躲也躲不开。时间长了,常会出现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保持距离是最好的防辐射方法。以看电视为例,与电视机的距离要在2米以上,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1个小时,孕妇更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人与电脑屏幕的距离最好保持在70厘米以上。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人群活动最好避开这些地方。
防范装修材料的辐射污染
家装材料的放射性是否超标,成为“装修污染”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砖石、地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之所以可能含有比较高的放射性水平,原因是制作原料可能是由矿业废渣、煤渣、钢渣或工业副产品组成,而这些副产品里面含有浓缩的放射性物质。
关于天然石材,我国已出台了放射性标准。天然大理石的放射性强度极低,全部属于A类标准;花岗石材的放射性强度水平依据其强弱不同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居室装修时应选择A类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家中摆设的化石、玉石、石雕等也可能产生放射性辐射。市场上有一种能在夜里发光的装饰品,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不适合在居室内摆放。有些含磷矿物被加工成“夜明珠”,其放射性也偏高。
在购买装修建材时,应向经销商索要产品的放射性水平检验合格报告,或产品的放射性水平分类检验报告。在查看检验报告时必须留意检验报告上要有CMA计量认证专用章,检验依据应为GB6566-2001国家标准。新房装修完工后,最好请放射性质检部门检测室内空气情况;平时要注意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防御电磁辐射的生活便方
用水吸电磁波 水是吸收电磁波的最好介质,可在电视机、电脑的周边放几瓶水。
别让电器扎堆 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中。
及时清除显示器灰尘 灰尘是辐射的载体,电视机、电脑显示器易吸附灰尘,如不及时擦拭,含电磁辐射的灰尘就会在空气中弥漫,很容易吸附在皮肤上,甚至被吸入体内。因此,要经常用软布和专业清洁剂擦拭、清除。
减少电器待机 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接手机别性急 手机在接通瞬间及充电时通话,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因此,最好在手机响过一两秒后接听电话,充电时则不要接听电话。
及时洗脸洗手 电脑屏幕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聚集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部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因此,在使用后应及时洗脸、洗手。
注意室内通风 科学研究证实,电脑屏幕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所以,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倘若没有,上网时尤其要注意通风。
小贴士:多吃防辐射食物
辐射环境防护监测及仪器选用 篇7
辐射防护监测的概念——是指为估算和控制公众及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而进行的测量。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保证公众和工作人员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 监测是衡量这种条件的手段。
在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寻找丢失的放射源、确定放射源破损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以及公众和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的估算方面等, 辐射监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辐射防护监测的对象是人和环境两大部分, 具体监测有四个领域: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场所监测、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辐射防护监测的实施, 包括监测方案的制定、现场采样和测量、实验室测量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评价等。在监测方案中, 应明确监测对象、监测点位、监测周期、监测仪器与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等。
辐射防护监测特别强调要有质量保证措施:监测人员要经过考核持证上岗, 监测仪器要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 对监测的全过程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项目选择不同的监测仪器, 如测量瞬时剂量率的仪器有高气压电离室、G-M计数管和闪烁体剂量率仪;测量累积剂量的仪器有热释光剂量计;测量表面污染的有α、β表面沾污仪;中子射线用中子仪测定;用于γ核素含量分析的有NaI (Tl) γ谱仪、Ge (Li) γ谱仪或HPGeγ谱仪。
2 辐射探测器原理及常用辐射环境监测仪器
对于辐射是不能感知的, 因此人们必须借助于辐射探测器探测各种辐射, 给出辐射的类型、强度 (数量) 、能量及时间等特性, 即对辐射进行测量。
辐射探测器是指在射线作用下能产生次级效应的器件, 而且这种次级效应能被电子仪器所检测。多数探测器是根据射线使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或激发的原理制成的。它们可以把射线的能量转变为电流、电压信号以供电子仪器记录。
人们根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产生上述的各种效应, 制成了许多不同类型探测器。放射性测量常用的探测器有三类:气体电离探测器 (利用射线在气体介质中产生的电离效应) 、闪烁探测器 (利用射线在闪烁物质中产生的发光效应) 和半导体探测器 (利用射线在半导体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 。此外, 还有其它类型的探测器, 如固体径迹探测器、热释光探测器等。现场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X-γ辐射监测仪、γ谱仪、热释光剂量测量装置和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等。
2.1 气体电离探测器
电离室、正比计数器和G-M计数管统称为气体电离探测器, 这三种气体电离探测器的工作特点虽不完全相同, 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射线使探测器内的工作气体发生电离, 然后收集所产生的电荷, 从而达到记录射线的目的。
2.2 闪烁探测器
闪烁探测器由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闪烁探测器具有分辨时间短、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高和能测量射线的能量等优点, 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核辐射探测器。
2.3 半导体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是使用半导体材料的电离探测器。探测器中加有电场以便把电离产生的过剩载流子收集在电极上。在工作机制上, 半导体探测器与气体探测器有不少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在外电场作用下利用载流子 (在气体中是离子对, 在半导体是电子一空穴对) 在介质 (气体或半导体) 中作漂移运动而产生输出信号的, 因此, 可把半导体探测器看作一种固体电离室。
2.4 热释光探测器
热释光是绝缘体或半导体加热时从中发射的光, 不能与加热到白炽化时的物质中自发发射的光相混淆。热释光是物质预先吸收了辐射能之后的热激发光。目前经典的固体能带理论认为当磷光体 (晶体) 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时, 射线与晶体相互作用, 产生电离和激发使得晶体价带中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游离出来上升到导带, 在价带中剩下空穴。
被电离激发的电子和空穴在亚稳态能级分别被晶格中的缺陷所俘获 (激发) , 这些缺陷称为“陷阱” (俘获电子的缺陷) 或“中心” (俘获空穴的缺陷) , 统称为“发光中心”。处于亚稳态能级上的电子和空穴在无外源激发的环境下可以长时间滞留在缺陷中。加热磷光体时, 电子和空穴从发光中心中逸出, 电子与空穴迅速复合, 在复合过程中以可见光或紫外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如果在暗处加热该探测元件, 探测元件上放上光电倍增管, 测得的光输出就正比于探测器接受的辐射能量。
3 辐射监测仪器选用原则及选用举例
核辐射测量仪器主要由探测器和电子学电路所组成。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项目要选用不同的监测仪器。现场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X-γ辐射监测仪、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中子监测仪和热释光剂量计等。实验室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类型有:α、β放射性活度测量仪、γ谱仪、热释光剂量测量装备等。
在辐射检测中, 如何选择监测仪器, 一般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 如射线性质、量程范围、能量响应、环境特性、仪器性能及测量误差等等。
3.1 X、γ辐射监测仪
3.1.1 电离室类监测仪
高气压电离室是测量环境剂量率的最常用的仪表, 这类仪器由一个高压电离室探测器和电子线路组成。前者为一个充高气压 (一般为22个大气压的氩气) 的不锈钢球壳, 中间密封一个电极。电子线路主要为MOSFET静电计、二次放大电路、高低压变换器以及读出线路。这类仪表在美国用得十分普遍, 它的缺点为价格比较昂贵。
3.1.2 闪烁剂量率仪
它是利用某些物质在射线作用下能发光的特性来探测射线的, 这些物质称为闪烁体。射线在闪烁体中产生的荧光极弱, 必须用光电倍增管来探测这些荧光, 光电倍增管先把荧光转换成电脉冲, 然后放大, 其脉冲辐度正比于带电粒子或光子在晶体中沉积的能量。例如, 我们常用的X-γ辐射测量仪FH-40G, 其主机探测器采用正比计数管, 外接探测器采用的是塑料闪烁体。
3.2 表面沾污监测仪器
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主要是测量现场的设备、地面、台面、衣服和人体皮肤表面有无放射性污染, 多用闪烁探测器, 也有用G-M计数管的。
3.3 中子监测仪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弹性碰撞和核反应, 形成直接电离的次级粒子。探测中子取决产生这些粒子的中间过程。常借助n-p弹性散射探测快中子, 利用10B (n、α) 7Li反应和6Li (n、3H) 4He反应探测慢中子。这两种反应都具有不产生γ射线特点。
内部充以3He和BF3气体正比计数管和内部涂层为6Li、7Li、10B的正比计数管, 可用来测量能量低于0.5eV的慢中子, 而内部充以含氢物质 (如甲烷、聚乙烯) 的计数管, 可用于探测能量大于100keV的快中子。
中子辐射监测比起γ辐射的监测要复杂的多。一方面是中子辐射场大都伴有γ辐射;另一方面, 中子能量范围宽, 不同能量的中子与机体有不同类型的作用, 产生的次级辐射也不尽相同。
即使吸收剂量相同, 由于品质因数不同, 剂量当量也不同, 这就给评价测量结果带来很大困难。
3.4 测氡仪
测量氡主要是通过测量氡-222衰变生成的子体, 氡子体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处于放射性气溶胶状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是氡子体, 它随着人的呼吸而沉积到支气管和肺部, 给呼吸器官组织造成辐射损伤。对空气中氡子体浓度的测定, 都是采用将大量氡子体收集起来, 通过α辐射测量仪测量滤膜上的α放射性强度。氡子体测量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 一是取样过程中氡子体的积累, 二是取样后测量过程中氡子体的衰变。
3.5 α、β放射性活度测量仪
α粒子能量在2-8MeV, 其射程很短。按测量样品的厚度不同, 样品分为薄层样和厚层样。常用于α、β测量的有电离室、正比计数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等。正比计数器和半导体探测器具有本底低, 效率高、价格较低等优点, 应用较广。
β粒子贯穿物质的本领要比α粒子大得多, 因此很难采用“饱和层样”或“薄层样”来测量样品的总β放射性, 须均匀铺成10-50mg.cm-2的样品, 一般以20mg.cm-2厚度为宜。厚度太大, 因低能β损失过大, 会增大测量误差。
3.6 γ谱仪
γ谱仪主要用于对放射源或样品的γ能谱测量。γ谱仪的探测器有NaI (TI) 闪烁计数器和HPGe高纯锗半导体探测器。
3.7 累计剂量测量装置
3.7.1 热释光测量系统热释光剂量计是佩带在人体上, 用于测量个体受照剂量的监测仪器。
热释光剂量计的优点是灵敏度高、量程范围宽、重量轻、体积小、能量响应好, 受环境影响小, 可测X、γ、n、α和β等射线, 可重复使用以及可进行多点同时监测。
常用的热释光材料大致可分为三类:空气等效性好而灵敏度稍差的, 例如LiF、Li2B4O7和BeO等;空气等效性差而灵敏度高的, 例如CaSO4和CaF2等;介于前二类之间的有MgSiO4和MgB4O7等。
从磷光体的存在形态可分为磷光粉、热压片, 单晶切片、玻璃管封装粉末, 内热元件与聚酯等粘合剂混合成形的元件、陶瓷片, 带有金属衬托的沉积粘合元件, 热压在耐热衬托上的薄膜元件和玻璃片等。
3.7.2 光致光测量系统
现今又出现了新型的光致光剂量测量系统, 该种类型仪器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受过辐照的晶体, 导致电荷从空穴场运动到发光中心, 晶体受入射光激发后的发光量与晶体所受剂量和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激光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所提供能量, 使得电子从空穴激发至导带和发光中心, 只有很少数电子被激发, 使得剂量计具有了重复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潘自强.辐射防护的现状与未来.1997, 9.
电视机电磁辐射的防护 篇8
1 预防辐射的小窍门
(1) 保持一定的观看距离。电视机的辐射范围一般指长度。液晶电视机的辐射范围一般在2米以内, 而42英寸以上平板电视机观看距离2~3米开外才不会受到辐射影响。另外, 如果长时间近距离观看大屏幕电视会产生视觉疲劳, 因此购买时要考虑房间的大小, 不要一味图大。一般观看距离在2~2.5米之间, 可选择29英寸的产品;2.5~3米, 可选择34英寸的产品, 3.5米以上可选择37英寸或者40英寸以上的产品。
(2) 电视机旁尽量少摆电器。液晶电视机虽然本身的辐射较少, 但是家电中许多都是高辐射体。因此, 液晶电视机附近尽量不要摆放过多的电器, 如电冰箱和电视机应尽量离得远一些, 这除了避免在观看时受到这些电器辐射影响, 还要避免产生磁场干扰。再如电视机与音响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要靠得太近, 因为音箱中有带有很大磁性的扬声器, 并在周围形成较强的磁场, 这个磁场也会直接影响到电视机的电磁场。
(3) 让绿色植物吸收辐射。任何动植物及人类, 都有吸收辐射的自然能力, 因此可以在电视机旁放一些绿色植物, 以减少辐射。不过, 在液晶电视机旁边摆放绿色植物是有一定限制的, 因为液晶电视机很多都不带防水保护, 散热栅格内部电路板会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如果液晶电视机旁边摆放水养植物或过多绿色植物带来的湿气, 会严重影响到电器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 摆放在电视机附近的最好是类似仙人球、仙人掌或芦荟等耐旱的绿色植物。
(4) 边看电视边喝茶。专家认为, 平时多喝绿茶可起到一定的抗辐射作用, 绿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E, 特别是茶多酚, 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可以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 从而起到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此外, 茶叶中含有胡萝卜素, 它在肠壁和肝脏的作用下, 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 而维生素A具有滋养眼睛、缓解眼睛疲劳、预防夜盲症的作用。除此之外, 电视屏幕产生的辐射会导致人体干燥缺水, 加速老化。因此, 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妨泡上一壶茶, 既可以抗辐射又可以给身体补水。
(5) 关掉电视机, 防止辐射积累。虽然液晶电视机辐射较小, 但是辐射依旧存在。因此, 当液晶电视机暂停使用时, 最好不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 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 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此外, 积蓄的灰尘也能造成电视机的辐射积累。
2 测试电器辐射的方法
电磁辐射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声波,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液晶电视机辐射情况, 如什么时候辐射较大, 什么时候辐射较小?目前市面上有专业的辐射测试仪销售, 但作为家庭来说特意买一个辐射测试仪去测试电视机辐射却显得有点不切实际。那么以下这个办法就既省钱又省力。平时测试液晶电视机或其它家电辐射大小, 最简单的方法是拿一只小型收音机, 调至中波波段, 在各种打开的电器附近移动, 干扰越严重表明辐射越大, 这个方法百试百灵,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拿起收音机对家中电器进行测试。
3 电视机辐射的真正危害
浅谈电磁辐射的合理防护 篇9
关键词:电磁辐射,危险性,防护
1 电磁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它的应用不仅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电磁辐射就象太阳和紫外线的关系一样, 人类要享受阳光, 就不可避免的接受紫外线的辐射。电磁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 难以感知的“隐形污染”。西方环保学者称电磁辐射为“幽灵电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磁干扰和电磁危害的报道日益增多。目前, 在地球上, 各式各样的电磁波充满人类生活的空间。到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 无线电、电脑、网络、卫星通信等都将利用或产生电磁波, 人类生活在电波的海洋里。电磁波是人类十分能干的工具, 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电磁波也象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 它既可为人类造福, 又有污染人类生存环境甚至损伤人体健康的有害的一面。
2 电磁辐射的危害性
2.1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如记忆力衰退、失眠、多梦、脱发、头昏等症状。多种频率电磁波特别是高频波和较强的电磁场作用人体的直接后果是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人的精力和体力减退, 容易产生白内障、白血病、脑肿瘤, 心血管疾病、大脑机能障碍以及妇女流产和不孕等, 甚至导致人类免疫机能的低下, 从而引起癌症等病变。权威统计数字表明:经常在显示器前工作的人群中, 上述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2.2 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干扰
大量的研究表明, 电磁辐射会造成广播与电视不能收听、收看;自动控制信号失误;电子仪器仪表失灵;飞机指示信号失误或空中指挥信号受到干扰;干扰医院的医疗器械或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等, 从而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另外, 电磁辐射对诸如武器弹药、燃油等易燃、易爆物质产生潜在的威胁。如高频辐射能够使导弹制导系统失灵;电爆管的效应提前或滞后等严重事件, 危及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报告指出:距离300kW发射机300m, 金属导线如相互接触可引起易燃物起火、爆炸;距离500m以内仪表被烧毁, 明线电话线完全不能使用。
3 电磁污染防护技术和方法
3.1 辐射防护技术。
为了减少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不仅要在这些设备的使用过程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而且还必须从这些电子产品设计、屏蔽与吸收等环节着手, 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案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与危害。
(1) 电磁屏蔽:屏蔽是防止电磁辐射的关键, 是降低电磁污染确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之一。电磁屏蔽目的在于防止电磁场 (主要是射频电磁场) 的影响, 使其辐射强度被防护在允许范围之内, 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采用一切技术手段, 将电磁辐射的作用与影响限制在所指定的空间范围之内。
(2) 接地技术:所谓接地就是在电磁辐射源的一个点和大地之间或者是与大地可以看作是公共点的某些金属构件之间, 用低电阻的良导体连接起来。一般情况下, 接地可分为静电接地、工频接地和射频接地等类型。为了防止电磁辐射, 将射频设备外壳或馈线的屏蔽层, 用专门导体接地, 给高频的干扰电压提供低电阻的通路。其原理就是将屏蔽体 (或屏蔽部件) 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 使屏蔽体 (或屏蔽部件) 本身不致于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 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
(3) 距离防护:根据近场区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规律, 所以在近场区内, 电场强度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据此原理, 在条件许可时, 可以对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合理的改造, 实行远距离控制, 充分利用空间的自然衰减而实现防止电磁污染的目的。
(4) 个体防护:在高频辐射环境内作业的人员, 应佩带防护头盔、防护眼镜, 穿防护服。这些防护用品一般用金属丝布、金属膜布和金属网制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制作个体防护用品的新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 除了传统的制作材料外, 当前还有高分子聚合导电材料、纳米材料等, 这些材料所制成的个体防护用品不仅防护效果好, 而且重量轻、成本低廉。
3.2 日常防护
常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电脑和手机进行实际测量, 通过测量得出:这些电器设备使用时, 都存在一定的电磁辐射, 其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 微波炉在工作时, 其正前方、上部、背部和侧面都有一定电磁辐射产生, 其中正前方的辐射最大, 超过安全标准限值3倍左右;在开机、低火、解冻、中低火、中火、中高火、高火的不同状态下同样存在电磁辐射, 而且大小相差无几, 都超过安全标准限值3倍左右, 只是在低火档时产生电磁辐射时间较短、间隔时间相对较长些而己。总而言之, 微波炉使用时会产生一定量的电磁辐射, 但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严重, 在防护微波炉电磁辐射时可以采取两点措施:一是距离防护, 即微波炉开火后要尽量远离它;一是能用低火档时尽量不用高火档。
(2) 对电视机而言, 不同类型的电视机, 不同使用状态和距离, 电视机产生电磁辐射的强弱也不一样, 如在开机、关机、待机、换台以及正常观看, 电视机的电磁辐射虽都超过安全限值, 但在正常观看时电视机的电磁辐射最大, 大约超过安全限值的10倍左右 (CRT电视而言) ;不同类型的电视机电磁辐射大小差别也很大, 其中液晶电电视磁辐射最小, 其电磁辐射量与目前国家安全限值相差不大, 而传统的CRT电视电磁辐射最大, 超标差不多10倍左右。防止电视机电磁辐射危害的最好措施就是采取距离防护, 即观看电视时保持距离电视机3米以上, 这样电视机所产生的危害就十分微小了。此外, 在经济条件许可下可以购买液晶电视来代替传统的CRT电视。
(3) 不同品牌电脑、电脑不同部位产生的电磁辐射大小相差巨大。 (1) 购买品牌机, 它们的电磁辐射相对而言都比较小; (2) 用液晶显示器来代替传统的CRT显示器; (3) 采取距离防护, 即使用电脑时保持距离显示器30cm以上。此外, 还可以采用时间防护, 即使用1h电脑后, 适当休息几分钟等都可以有效地预防电脑电磁辐射的危害。
(4) 手机在不同状态下电磁辐射大小也不一样, 其中待机时电磁辐射最小, 约为安全限值的1/l0, 由此, 可以肯定手机在待机状态下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几乎没有危害;通话时最大, 超过安全限值8倍以上, 且其大小随原声大小和高低变化而变化。此外, 在信号弱时, 手机的电磁辐射比信号强时要大近1倍以上, 所以防止手机辐射的措施有: (1) 通话时, 应尽量使手机与大脑相距5厘米以上, 尽量使用手机专用耳机, 实现远距离使用是减轻手机辐射危害比较有效的办法; (2) 信号微弱时尽量不使用手机; (3) 手机通话时, 声音尽量小些, 只要对方能听清楚就行。
4 结语
电磁辐射在电磁环境中不断增加已是必然趋势, 我们既要支持电磁辐射事业的正当发展, 又要保护好环境, 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需要在电磁辐射事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找到最佳关系, 并加快研究电磁辐射所造成危害的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银彪.电磁辐射的污染与控制[J].中国环保产业, 1999 (2) :22~23.
[2]孙新宇.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措施[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1, 27 (12) :1~4.
[3]赵玉峰.现代环境中的电磁污染[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9~14.
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辐射防护 篇10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放射学检查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医疗机构必不可少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在我们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放射学检查对人类身体健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医疗机构、设备厂商纷纷采取各种防护和改进措施来减少辐射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力求以最小的辐射剂量达到最佳的图像效果。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群体,即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我国放射工作(包括辐射源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已接近6万个,全国放射工作人员已接近20万人。全国各类辐射设备已达11.2万台,并正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其中医用加速器和CT机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5%[1]。我们可以看到,如此庞大的医务人员群体正在使用数量如此巨大的放射设备,他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做好医务人员的辐射防护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辐射的机理、危害以及防护措施等方面对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辐射防护进行分析介绍。
1 辐射的机理及危害
1.1 辐射的机理
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两大类。其中,非电离辐射主要是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包括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微波及无线电等,这些辐射能量比较低,通常会引起被照射物质内的粒子振动,使温度上升。电离辐射主要包括高速粒子(如α、β粒子)以及高能量电磁波(如X射线、γ射线),这些辐射的能量较高,可使其他原子内的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飞出原子之外,产生带正电荷的离子及带负电荷的电子,例如X射线是由受激发的电子脱离原子产生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辐射主要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形式主要有α粒子(带正电的氦原子核)、β粒子(高速电子)、X射线、γ射线以及中子[2]。
在实际应用中,电离辐射的剂量有4种表示方式,它们分别是:辐射剂量、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前2个是可以测量的物理量,单位为戈瑞(Gy),后2个是根据人体生物效应进行加权后折算出的参照量值,单位是希沃特(Sv)[3]。
1.2 辐射作用人体的方式及危害
辐射引起机体生物效应的过程比较复杂,生物机体在吸收辐射能量后,要经历许多性质不同的变化,如有机体物质分子的变化,细胞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以及完整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人体在吸收辐射能量时,细胞和水分子会首先被电离或激发,使得DNA的结构被破坏。而且由于人体70%是由水分子组成,而水分子被电离后会产生大量有害的OH自由基,这些自由基继续产生一连串化学反应,最终使得细胞分子受到损伤。
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效应,通常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两大类。当人体在短时间内接受剂量超过某一限值时,很多人体细胞死亡并且无法修复,人体会产生疲倦、恶心、呕吐、皮肤红斑、脱发、血液中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显著减少等症状。当接受剂量更高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将会加大,严重时会引起死亡,这种情况称为确定效应。通常确定效应只有在接受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关于随机效应,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RCP)做了一个假设,只要人体接受到辐射,不管剂量多少,都有引发癌症和不良遗传的几率存在,而且癌症或不良遗传的机率与所接受的剂量成正比,这种情况被称为随机效应。表1为辐射的健康效应。
对于辐射的伤害,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的敏感性也不同,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到有些器官较易受到伤害。
2 医务工作者辐射防护现状
2.1 我国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曾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我国放射工作者年集体有效剂量平均约为100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稳步下降,从前10 a的平均1.8 mSv/a降至后10 a的平均1.3 mSv/a,目前约为1.0 mSv/a[4]。从剂量分布来看,整体情况也是比较乐观,表3为我国放射工作者职业受照剂量分布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职业照射水平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医务工作者的个人剂量值仍然偏高。表4是英国关于放射性介入操作时的职业人员受照水平研究结果。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放射职业人员的年平均剂量约为0.15 m Sv,大大低于我国放射从业人员的个人剂量,因此,我们国家的辐射防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我国职业性放射病情况
我国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较多,而且地域分布较广,各地区的辐射职业防护水平发展不平衡。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统计,1991—1999年,省级职业性放射病诊断鉴定组诊断了放射性疾病545人(未备案2人),1991年和1992年分别诊断137人和134人,共占总患者的50%;此后每年诊断10例左右。在已备案的542人(含1960—1990年诊断的202人)中,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居前3位,它们共占总病例的90.6%,其中80%是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的人员。总体上看,放射工作者的职业疾病情况还是可控的,但也引起了卫生部门、劳动部门的重视。加强对放射工作者的辐射防护以及相关的劳动保护,对于受到过量照射的人员以及有放射患者员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妥善的安排[5]。
2.3 医务工作者以及放射工作从业者辐射防护知识水平情况调查
医务工作者以及从事放射的工作人员了解一些辐射防护的相关知识,对安全有效地利用放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我们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了辐射防护知识水平的调查,调查方式是以问卷的形式,内容包括:(1)X射线作用人体的方式和对人体损害的相关知识;(2)X射线辐射防护知识;(3)X射线检查的正当化、合理化问题[6];(4)个人的辐射防护意识水平;(5)医生在申请X射线检查时,是否考虑到患者及自身会受到X射线损害的问题;(6)本人接受相关知识继续教育及提高防护意识的意愿等内容。我们将调查对象按工作性质分为4组(医生、护士、放射技师和临床工程师),每组10人,共40人,年龄在24~60岁。
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8人(医生10人、护士8人、技师10人、工程师10人)具有X射线对人体损害的基本知识,有19人对X射线辐射防护知识缺乏或了解甚少,30人(75%的人)对X射线检查正当化、合理化了解较少,32人(80%的人)认为偶尔接受X射线检查(辐射)无关紧要。我们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临床人员均具有一定的X射线辐射及防护知识,但是缺乏主动防护意识,尤其是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老技师,他们对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射线缺乏正确的了解。因此加强该方面的继续教育,提高临床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势在必行。
3 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在辐射应用的效益、风险和经济三方面取得最佳平衡,不能因为有危害就不去利用辐射,尤其是当合理应用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时候。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就是在达到最佳诊疗效果的同时,使医务人员受到的辐射伤害最小。那么医务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辐射防护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辐射防护的原则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3.1 辐射防护三原则
为了实现放射防护的目的,ICRP提出了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即放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和危险限值。也就是只有放射行为正当,所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付出的代价,所使用的剂量已是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平并且已考虑个人剂量的危险限值的情况下,才达到了辐射防护的真正目的。
3.2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3.2.1 体外照射防护
对体外辐射的防护主要遵循时间、距离、屏蔽3个原则。
(1)时间防护:工作人员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时间成正比,即受照时间越长,个人所受累积剂量也就越大,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受照时间的控制来限制或减少人员所受的累积剂量。因此,放射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尽量缩短受照时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抢修设备或抢救患者,放射工作人员不得不在辐射场所内进行工作,并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应采用轮流、替换的方法来控制每一个人的操作时间,最大限度缩短工作时间,减少工作人员受照风险。
(2)距离防护:工作人员照射的累积剂量和辐射源与人体的距离成反比,增大人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可降低工作人员的照射量。因此,医务人员或放射工作从业者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尽可能采用远距离自动遥控装置(如遥控曝光手闸、脚闸)和机械手等,以尽量远离放射源,减少辐射对自身的伤害。表5是距离球管不同距离处的辐射剂量值[7]。
(3)屏蔽防护:在放射源与操作人员之间设置一层屏蔽物质,可以减弱射线照射的强度。常用的屏蔽设施如铅衣和铅屏风等主要以含铅物质为主。表6、表7分别是铅防护屏前后的辐射剂量值和铅防护服前后的剂量值。
3.2.2 体内照射的防护
放射性物质内照射的途经主要有:呼吸道进入、消化道进入及皮肤或黏膜(包括伤口)侵入。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全身和组织的照射。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应加强个人防护。例如,穿戴工作服、袖套、手套、口罩、工作鞋等。除了上述几项措施以外,实际工作中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易防护的放射源。
3.3 医务人员辐射防护与管理
3.3.1 明确规定控制职业照射的责任
我国对放射性工作者实行许可制度,医疗机构是控制医务工作者职业照射的主要责任方,医疗机构应对医务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职业照射的防护负全面责任。具体体现在严格遵守各项基本标准的有关要求,例如确保所有从事涉及或可能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满足标准规定的职业照射剂量限制,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适当而且足够的防护与安全设施、监测设备,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健康监护等。
3.3.2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医疗机构应成立以主管院领导为组长的辐射安全管理小组,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辐射安全管理员,具体执行辐射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从事辐射诊断、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到环保培训部门进行上岗前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取得有效的辐射安全上岗证。至少每年1次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所使用的防护机房和放射性物质使用场地进行检测,并保持合格状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
3.3.3 做好放射机房的辐射防护,为工作人员配备剂量检测装置和防护用品
使用放射设备的机房或从事放射检查、治疗的房间应使用合格的防护材料,按相应标准进行施工,施工完毕后要请环保或疾控部门进行检测,以确保辐射防护符合国家标准。放射设备应定期监测,并配备遥控曝光装置。机房内应配置铅屏风和铅防护服,以保证医务人员尽量少的接触射线照射。医疗机构应为放射工作人员以及经常接触射线的医务人员配置剂量监测装置(如热释光剂量笔),并定期检测剂量(通常为1个月检测1次)。图1是辐射剂量检测仪,用于检测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图2是放射工作者佩戴的热释光剂量笔,用于检测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
3.3.4 严格执行职业照射剂量限制要求
目前我国现行职业标准,职业照射剂量限值从过去的每年50 m Sv的平均年有效剂量降至为20 m Sv,并要求任何一年内都不得超过50 mSv[8]。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此限值,对放射工作人员以及密切接触射线的医务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定期评价,合理安排休假,以确保人员受照剂量不超过限值。
3.3.5 做好放射工作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医疗机构应为每位放射工作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为其进行体检,卫生部规定每2 a 1次,有条件的单位可1 a 1次。良好的健康管理既可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也体现了单位的人文关怀,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4 医务人员辐射防护存在的问题
(1)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知识普遍欠缺,呈现2种极端:一方面认为电离辐射是非常危险的职业危害因素,因此而产生恐惧,把一切的症状都归咎于电离辐射;另一方面,由于在短期没有见到明显的症状和变化而认为辐射危害无所谓,从而忽视了放射防护。
(2)个人剂量监测不到位,自我防护意识差。有些放射工作者,尤其是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老技师,不重视个人剂量监测,不佩戴剂量笔或未定期进行检测。此外,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都为放射科的技师配备了剂量笔,但是忽略了一些特殊专业的临床医生,如骨科医生、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剂量监测。
(3)部分医院放射机房老化,操作间屏蔽漏射线严重。有些医院因经费等原因,机房屏蔽年久失修,操作间无法与机房“彻底隔离”,使得工作人员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辐射防护设施配备不齐全,一些小规模的医院对辐射防护重视不足,未配备相应防护设施或设施配备不足。
5 结语
目前,医疗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提出“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辐射防护方面也考虑患者较多,力求以最小的辐射剂量达到最好的诊疗效果。但是,各种防护措施的设置也是以保护患者为主,却很少考虑医务人员和放射工作人员。医务工作人员是医院的支柱,只有他们的健康得到良好的保障,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医院服务。因此,希望医疗机构能够在辐射防护方面多一些考虑和关注,为白衣天使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苏旭.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健康管理现状[C]//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2002:48.
[2]李迅茹.放射物理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马延洪.X射线物理与防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潘鄂武.重视放射诊断检查的合理应用及防护[C]//湖北省第8次放射技术学会论文汇编.武汉:湖北省放射技术学会,1998:9-12.
[5]张良安.医用辐射防护中的热点及新问题[C]//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用辐射防护与安全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医学会,2002:33.
[6]刘布克,李一凡,孙谦,等.临床医务人员的X射线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2,11(1):61.
[7]刘鹏程,杜端明,陈在中,等.介入放射治疗中的立体防护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1):18-19.
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措施 篇11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危害 防护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2-01
一、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磁波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医疗、通信、广播等诸多领域,使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然而当人们在充分享受由电磁波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一种无形的环境污染电磁辐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变得日益严重。
二、电磁辐射的来源
当电荷、电流随时间变化时,在其周围就激励起电磁波。长寿地区的电磁辐射产生于电子设备和电气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类来源:第一:广电设备与电讯设备。长寿广播电视发射塔、渡舟等地的微波通讯站、地面卫星通信站、寻呼通信基站等,这些设备大功率定时或不定时发射。第二:工业用电磁辐射设备:主要有长寿晏家工业园区、江南的重钢的高频炉(包括高频感应炉、高频淬火炉、高频熔炼炉、高频焊接炉及电子管的排气、烤消、退火、封接、钎焊,半导体的外延、区熔、拉单晶等。)、塑料热合机(包括高频热合机、塑料焊接机等。)、高频介质加热机、高频烘干机、放电加工机床、各种类型电火花加工设备等。第三:电力系统设备。包括发电厂、高压输配电线、变压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电动机等。第四:交通系统。各种汽车、电动车等。第五:各类家用电器。包括电子闹钟、吹风机、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计算机、空调和电热毯等。
三、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的污染危害人体的机理及相关报道电磁波对人体组织的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致热效应,即电磁波会使人体发热。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随频率的增高而增大。当被人体吸收的电磁波能量达到一定强度时会使人体发热而出现高温生理反应,人体将出现如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等病变。另一种是非致热效应,当超过一定强度的电磁波长时间地作用在人体时,虽然人体的温度没有明显升高,但会引起人体细胞膜的共振,使细胞的活动能力受限。会使人出现诸如心率、血压的改变及失眠、健忘等生理反应。
四、电磁辐射对环境污染的防护对策
首先:广播、电视发射台及通讯设备等的电磁辐射防护
广播、电视发射台及通讯设备在建设前选址应以《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为标准,进行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实行防护性卫生监督,提出预防性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已建成的发射台若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强场强,可以考虑以下防护措施:第一:改变发射天线的结构和发射方位,尽量减少对人群密集居住方位的辐射强度。第二: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天线周围或电磁场区,希望长寿地区的政府大面积种植树木,增加电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起到防止人体受辐射之目的。第三: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甚至金属材料覆盖建筑物,利用这些材料对电磁波吸收和反射特性,来衰减室内的场强。第四:在中波发射天线周围电磁场场强大约为10 V/m,短波场源周围电磁场场强为4 V/m的范围内的房间尽量不用作生活用房。
其次:工业、医疗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
这类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与其辐射频率有关,下面分别对象长寿晏家工业园区的电磁污染最严重的高频设备的防护进行论述。第一:电磁屏蔽。电磁屏蔽的机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在外界交变电磁场下,通过电磁感应,屏蔽壳体内产生感应电流,而这电流在屏蔽空间又产生了与外界电磁场方向相反的电磁场,从而抵消了外界电磁场,达到了屏蔽效果。一般良导体(如铜和铝等)常用作电磁屏蔽装置。第二:高频接地。高频防护接地的作用是将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高频接地极和接地线用铜材最好,接地极一般埋设在接地井内,接地电阻要最小。第三:距离防护。辐射电磁场强度与辐射源到被照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应适当加大辐射源与被照体之间的距离,可减少电磁辐射的影响。第四:个体防护。在高频辐射环境内作业的人员,应佩带防护头盔、防护眼镜,穿防护服。这些防护用品一般用金属丝布、金属膜布和金属网制作。
最后: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的防护
随着家用电器和移动通讯工具等的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人们承受的电磁辐射污染也更加严重,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污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第一: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摆放应适当分散,不宜过分集中,可减少开机时的磁场强度。第二:安放微波炉时,高度应该在人体头部之下,可防止人脑和眼睛受损。使用过程中,应尽量远离。另外购买时,应选择质量好、信誉好的名牌厂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防止微波泄漏。第三:使用移动电话时,话筒不要紧贴头部,最好使用专用耳机和受话器接听电话,不要长时间通话。在医院、飞机上不要使用移动电话。第四:收看电视时不应离电视过近,最好保持4~5m距离,并注意开窗通风。
[ 参 考 文 献 ]
[1] 赵爱华,刘兆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中国环境管理,2000,4:46~47.
[2] 吴银彪.电磁辐射的污染与控制.中国环保产业,1999,2:22~23.
手机电磁辐射的影响及防护 篇12
1 手机的分类
入网手机按其发展通常分为三代:第一代就是以频分多址 (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方式工作的模拟手机。通话期间, 用户被分配一个频道, 说话的信息以调频 (FM) 信号方式传递出去。此种手机的工作频率一般为450MHZ或800~900MHZ。第二代就是采用全球通系统 (GSM:globe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的数字式手机。GSM的工作中心频率为900MHZ, 目前使用最广泛。刚刚推出不久的第三代手机为码分多址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手机, 工作频率为800MHz。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手机品牌虽多, 但不外乎GSM和CDMA两大类型。每个类型又分为外置天线和内置天线两种。GSM手机还有单频 (900MHz) 和双频 (900MHz和1800MHz) 之分。种类不同、辐射功率各异。以单频GSM手机为例, 其工作频率范围是 (890~915) MHz、 (935~960) MHz, 属微波段。手机一旦拨通, 它将与蜂窝基站之间处于双向"通话"状态。即使待机, 它亦需不时向外发射信号, 以保持与基站之间的联系。通话信息经手机转换成编码调制的微波辐射出去。在手机顶部的天线附近, 形成较强的电磁辐射。
2 手机辐射的危害
手机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经常贴近人的头部以及眼睛, 其发出的辐射如果超过标准数值, 那么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有关部门通过专业的检测仪器对国内市场上的手机进行了检测, 发现手机在常规发射功率的情况下, 也就是低于0.2瓦以下的发射功率, 其手机天线附近的机里面的辐射量, 远远超过的了国家针对辐射防护所设立的规定限值40V/M的15倍以上, 使用辐射完全超标的手机, 会对人体造成大量的损伤,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体长时间放置手机的部位 (头、大腿、腰) 的致癌率会极大的提升;
(2) 长时间的受到手机使用过程中的辐射影响,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导致人体心血管等血液系统的失调;
(4) 眼睛作为人体最为敏感的部位, 长时间使用手机, 可能会使得眼睛发生不可知的损伤, 严重情况可能会导致视力不断下降, 甚至致盲;
(5) 影响男性的睾丸的各项功能以及生殖系统;
(6) 对人体的造成损伤之后, 可能会对子女带来一定不良的遗传隐患。
3 手机辐射测量
3.1 监测方法
将PMM8053A手持场强仪置于房间中一个空旷的特定位置, 测定所处环境没有其他电磁辐射干扰。手机置于探头附近 (位置保持固定) , 手机发射天线对准EP-183电场探头。所有手机拨同一个电话号码。从拨完号按SEND键开始, 至打完电话回到待机状态为止, 读取最大值、最小值和矢量平均值, 测三次, 取平均。
3.2 测试结果
(1) 手机拨通瞬间会产生个峰值, 见表1, 此时应为信号发送开始, 辐射影响最大, 单独考虑。
(2) 手机通话状态下辐射值见表2。
(3) 手机待机状态下辐射值, 如表3。
通过资料显示, 虽然手机处于待机状态, 但仍不断与基站联系, 通过实验显示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的数据图表,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 手机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 特别是在接收到信号指之初, 最产生一个最大的敷设至, 但是在紧随着手机的通话铃声第一次响过之后, 手机所发出的辐射幅度渐渐降低。
因此, 从辐射防护方面来考虑, 用户在使用手机拨号的过程中, 在拨通前的几秒内, 也就是对方通话应答铃声还没响第一声之时, 最好不要将手机贴在耳朵之上进行接听。
(2) 手机在通电待机的状态之下, 虽然手机没有受到用户的操作而发出通话信号, 产生超标的辐射, 但是手机会一直保持与周边电信基站的通信基站的联系, 其辐射强度较低。
(3) CDMA信号频段制式的手机要比使用GSM信号频段的手机辐射强度要低至少一个数量级。
4 手机辐射的防护
通过测试发现长时间用手机会对身体有一定影响, 所以建议作出下防护措施:
(1) 耳机能够有效的减少人体所受到的辐射影响。在使用移动电话的过程中, 如果使用免提装置, 能够极为邮箱的降低手机对人体的辐射。使用耳机来进行通话的接听, 与直接将手机放置在耳朵方便来进行通话接听相比较而言, 免提设备在SAR方面的衰减是极为明显的。通过免提装置来进行移动设备的通话操作, 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体所受到的手机辐射。
(2) 手机在接通对话的瞬间, 离人体的头部越远越好。手机在接通对话的瞬间, 可以说是手机能够产生最大辐射数值的时刻, 这个时刻的辐射, 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的阶段。因为手机在通话接通的瞬间, 所释放的辐射能量会呈几何幅度的增加, 而瞬间增加的辐射会直接损害到人体器官的健康。
(3) 最大限度的减少使用手机的通话时间, 如果无法避免使用手机进行通话, 那么最好使用耳机来进行通话, 或者身边有其他座式电话时, 就尽量不使用手机进行通话。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 但是手机由于是由各类电子设备构成, 在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因此, 手机辐射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篇文章通过对几款手机在运作过程中的辐射进行了测试研究, 根据其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几点防护的措施。
关键词:手机辐射,电磁辐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成章.广州市GSM移动电话基站发射电磁波对环境污染影响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 2002.
[2]徐鹏, 张建春.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1 (0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