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影响

2024-08-10

辐射影响(共12篇)

辐射影响 篇1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核与辐射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高科技产业也在不断发展, 更多的技术开始步入医学领域, 如放射诊疗技术。很多医院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高品质的需求, 逐步开始纳入放射诊疗的业务, 如介入治疗的使用、核医学诊断的引入等等。其中应用放射诊疗的科室也在不断增加, 由原来的医学影像室、放射治疗室开始逐步发展至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 这样就会使得医院中接触辐射的工作人员也开始逐步增多, 因此做好辐射的安全防范, 对于保障工作人员和病人的身体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医院辐射对环境影响的现状分析

2.1 医用的放射性仪器和装置较多

随着科学的进步, 更多的放射性仪器和装置也开始引入临床治疗的过程之中, 放射性的装置主要包括血液辐照仪、CT、CR、医用加速器等等, 这些装置依据其辐射强度的不同, 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 国家对于这些装置也进行了辐射等级的分类, 从而便于更好地分级管理。

2.2 接触医用放射性仪器和装置的人员增多

需要使用医用放射性仪器和装置的科室主要包括放射科、核医学科等等科室, 同时心、肾、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等开始主要是由于专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造影诊治技术的应用和专门用治疗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的应用而引入了相关的放射性装置。再加上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也开始能够接受辐射治疗的方式, 这样从另一角度来看, 就增加了工作人员接触辐射的概率。

2.3 辐射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危险途径

在辐射技术中有一种医用放射性的同位素, 它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来治疗患者的, 例如通过口服的方式、静脉注射的方式、在器官里植入的方式等等。这样就导致在应用的过程中, 那些较为开放的同位素更容易泼洒出来, 从而影响污染了人的皮肤和周围的环境, 同时还有可能因为遗失或者盗窃而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广大民众构成安全隐患。辐射性的装置也可以因为操作过程中把握不到位而对人体进行过度的照射。

2.4 反射性的同位素以及医用的放射性仪器使用的场所较为固定

与其它工业中的辐射不一样的是, 由于反射性的同位素以及医用的放射性仪器使用的场所较为固定, 所以导致其辐射的区域也较为固定, 如机房、废液衰变池等等地方都是辐射高度聚集的区域,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安装和撤退这些带有辐射设备时, 都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辐射评估, 并应设置一些技术防范设施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防御和安全管理。

3 医院辐射剧增的原因分析

3.1 前期预防工作不够充分

部分医院在前期进行新建或者改建的相关场所时并没有严格遵守规定和准则, 到了竣工阶段, 才发现保护措施做得不够到位, 相关的设备也较为缺乏, 这样就为辐射的产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3.2 放射技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现在除开已有的放射科, 其它科室也开始逐步引入放射技术。但是在他们使用的过程中, 却因为多种原因也留下了极大的弊端。例如有些设备的性能并不完善, 再加上操作人员的技术不够娴熟, 很容易增加辐射量;还有部分的医务人员对相关放射学的知识较为匮乏, 会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出现使用剂量过高, 或者照射时间过长的现象。

3.3 临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够

有部分的医务人员并没有完全掌握病人的病症, 随意就让病人去做一些CT、X射线等存在辐射的检查。据相关的报道表明, 有大部分的患者是不用进行该类检查的, 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也给病人带来了部分的伤害。另一方面, 临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也不够强, 不仅忽略了对自己的防辐射保护, 也忽略了对患者的防辐射保护,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往往自己并没有穿戴防辐射服, 对病人的裸露部位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该类案例在给病人做胸部摄片时表现最为明显, 因为在做该检查时, 忽略了对甲状腺和性腺的保护。这些不合理的操作会给病人和自己都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

3.4 对个人剂量的使用没有做好准确的把握

医院以及工作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医院放射工作场所中实体防护的结果, 对个人用量的使用却没有做好准确的监控和把握, 他们恰恰忽视了个人剂量检测的重要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国家规定的个人剂量使用量掌握得并不准确, 使得在个人剂量的配备中不正确, 而且对于其监控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难度。甚至有部分人员故意人为地增加用量, 使得监测的数据表现不真实, 还有部分的工作人员工作不够仔细, 将工作服置于工作室内, 这样也会影响相应的检测值。

4 医院加强辐射管理的措施分析

4.1 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目前我国对于相关的辐射管理规定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涉及到的法律主要包括《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等。医院应该开展学习这些相关法律的活动, 不断进行防辐射的法规宣传, 并且定期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与学习, 进而一方面能够充实管理者完成管理的依据, 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全体员工在开展辐射工作中的法律意识。同时医院还应该做好相应的防辐射预案, 将辐射事故防范于未然, 使得医院的防辐射工作能够开展得更加法制化和正式化。

4.2 组建相关的责任小组

只有责任到人, 才能更好地完成防辐射工作, 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由医院的相关领导人牵头, 各科室的成员来组建至上而下的防辐射管理体系, 并且签署相关的责任书, 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辐射管理的工作中, 并且担当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另外还需要理清各个科室的职责, 使防辐射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流程都能够责任明确, 分工合理。

4.3 落实防护过程中的实施环节

在整个防辐射的实施环节主要应该坚持5个方面的原则。

(1) 放射性的同位素和放射性仪器的引入应该严格其审批程序, 摸清楚来源, 抓清楚去处,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 并且与供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只有审批合格之后, 才能够准许引入, 并且还应该在相关的环保部门做好备案工作, 到了设备废弃的时候, 在运出时也应该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和备案, 严禁私自引入和输出现象的发生。

(2) 在辐射场所建立时, 应该请环保部门来评估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合格之后才能允许其建立, 同时还应该根据卫生部门的对于防辐射工作的专业意见来进行建设, 可以考虑在辐射场所安装监控装置, 以防相关设备和材料的盗用, 一系列的过程只有通过了公安部门的审核, 才能投入使用。

(3) 对辐射设备从使用到停用的过程中, 每年都应该请专业部门来进行质量检测, 只有检测合格了才能继续投入使用, 如果检查不合格, 就应该及时进行维修, 再次审核通过才能继续使用, 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意外对工作人员和病人造成的伤害。

(4) 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体检。凡是接触到辐射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和体内辐射剂量的监控, 并对个人的相关健康档案进行保存, 便于长期对比监控。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防辐射知识培训, 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尽可能地避免辐射照射, 对那些因为辐射的原因而导致的身体不适的员工及时进行工作调整, 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保证身体健康。

(5) 做好对病人的防辐射保护, 在给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 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进行照射, 避免过量照射现象的发生, 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照射部位进行确定, 严格控制照射剂的使用量, 对病人的裸露部位做好适当的保护措施, 并且还应该事先告知病人会存在的危害, 对于儿童和育龄妇女在辐射性治疗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不能允许闲杂人等的进入, 如果实在需要陪同, 也应该对陪同人员做好保护措施, 让病人避开一切不需要的辐射。

5 结语

随着医院放射性设备的日益更新, 一方面提升了致病效率, 但是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病人与工作人员的安全隐患, 所以做好医院的辐射防护工作对于改善医院环境和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给予其高度重视。

摘要:指出了随着核与辐射技术应用的领域逐步扩宽, 其中在医学领域应用就较为典型, 医院中接触到辐射的工作人员以及病人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对辐射的安全防护就显得尤为迫切。对于医院辐射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辐射的安全现状做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对辐射进行安全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医院辐射,环境影响,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小萍, 钟就娣, 何杏勤, 等.肿瘤医院护士对放射性粒子辐射认知度和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 :71~74.

[2]帅海涛, 潘国兵, 孙建军.军队医院辐射防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9) :53~55.

[3]张巍, 李士雪.医疗机构辐射安全文化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辐射卫生, 2013 (4) :505~508.

[4]何文果, 段云, 徐蓉生, 等.全身骨显像对医院人群辐射影响的初步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3 (1) :21~23.

[5]王渊恺, 刘淼, 刘从进, 等.医用放射性药品辐射监管制度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 :1023~1024.

[6]李雪贞.北京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2) .371

辐射影响 篇2

电脑在使用过程中,显示屏会发出电磁、电离辐射。经常在电脑前工作,会使人体皮肤老化,造成皮肤粗糙,甚至还会引起皮肤发炎等病变。

要防止电脑辐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选购电脑时,应尽可能购买新的保健型绿色电脑,一般不要使用旧电脑,旧电脑的辐射剂量较大,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以减轻辐射的危害,室内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以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发射。 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收视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 在操作电脑时,要注意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离屏幕越近,人体所受的电磁辐射越大,因此较好的是距屏幕0.5M以外。此外,在操作电脑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根据较权威的实验报告和临床的证实,茶叶中含有防止辐射线的物质,在抗辐射线损伤方面,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人体造血机能也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平时准备一瓶滴眼液,以备不时之需。上网之后敷一下黄瓜片、土豆片或冻奶、凉茶也不错。其方法:将黄瓜或土豆切片,敷在双眼皮上,闭目养神几分钟;或将冻奶凉茶用纱布浸湿敷眼,可缓解眼部疲劳,营养眼周皮肤。 不定时地喝些枸杞汁和胡萝卜汁,对养目、护肤功效显著。 为了把电脑荧屏对眼睛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程度,不妨考虑配戴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隐形眼镜,给眼睛多一层保护。好的防紫外线隐形眼镜,不仅拥有绝佳的解析度、还能有效阻隔高达90%的紫外线辐射侵害,确保双眼健康。在选择这类隐形眼镜时,最好选择有品质保证的产品。

另外,平常的防护工作也不可少,让眼睛与电脑荧屏保持35―40厘米的距离,并调整荧屏比视线低10―20度,以确保双眼舒适、健康。每隔一段时间必须闭目养神、或看看远方景物,最好做做眼保健操,以达到美目与休息的功效,也可以减轻眼睛的不适 要避免伤害的第一步,当然是要有好的显示器。当然,加装护目镜是另一种加强防护功能根据最近针对国小视力检查报告的一项统计发现,有50%以上学生都有近视的顷向,而且是年级愈高,状况愈严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凶,就是近距离长时间看电视,其次是不当的阅读写作姿势。这项报导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电脑过程当中不正是集这些原因之大成吗?在资讯挂帅的时代,尽早让孩子接触电脑,又是一般家长的期望,唯恐学晚了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就在这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复杂情绪下,每位想让孩子学电脑的家长,不禁想要问如何避免电脑对眼睛的影响? 学电脑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当然不只是对眼睛而已,对手部、腕部、颈部、背部等都会有不良影响,但是,后者可以运用辅助工具或适当的设备加以改善,而对眼睛的影响却是要操作者及环境、设备共同配合,才能有效避免因学电脑所造成的副作用。

依据劳委会劳工安全卫生所研究报告指出,从事电脑工作人员,必需要有适当休息。所以在规定中特别明订,凡从事眼力或精密作业人员,每工作两小时,至少要休息十五分钟。因此,在这些措施下,似乎适当的休息是避免电脑造成眼睛伤害的良方。

电磁辐射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篇3

随着电器设备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这些设备所带来的电磁辐射危害的关注度也日益增长。

1.电磁辐射的定义分类

电磁辐射是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或者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电磁辐射因其频率和强度的不同,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危害。电磁辐射可分为三个级别:微波、射频、低频,低频辐射频率为<300KHz,常用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一般在30MHz以下,属于低频辐射。

2.低频辐射对不同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辐射的损伤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热效应、非热效应、累计效应。热效应是通过电磁场或者其他方式使机体或系统加热而引起的变化,非热效应是电磁场通过除热效应以外的其他方式引起生物体生理生化改变的过程,具有极低频的特点;累计效应是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未得到修复而使辐射损伤得到累积的效应。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辐射强度及频率、辐照时间、距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等。多项研究表明低频辐射会对人体产生多种危害。

如低频电磁辐射(电视机)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认知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低频辐射引起胚胎眼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分子病理改变,这可能是产生近视的原因之一;极低频电磁辐射工频辐射可能对作业区工作人员肝细胞的合成、排泄功能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可能引起肝细胞损伤;暴露于不同强度的电场和磁场在一定程度上对作业人员的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化通信办公设备对公职人员耳、眼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低频辐射对生殖系统及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会增加孕妇流产几率。另外,据德国慕尼黑大学对近万名长期操作电脑的女性进行的跟踪调查表明,长期操作电脑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其他职业女性的概率高出43%,可见低频辐射还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3.手机等低频辐射设备对人体皮肤的影响

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电脑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的必需工具。目前,使用手机的人数占据世界总人数的1/2左右,受手机电磁辐射影响的人数也随之增多。手机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影响也渐渐成为研究热点。

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方面。目前,关于手机辐射对皮肤的影响生物学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如D.Simon等研究了手机辐射(900MHz)对色素沉着皮肤模型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MHz频率的手机辐射下,表皮内环境瞬间发生稳态变化,这对皮肤抵御外来刺激的能力有所影响,降低了皮肤的自我保护能力。皮肤自我防御能力的降低使得皮肤免疫能力降低,这是多种皮肤问题产生的根源。此外,多项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可引起皮肤角质层增厚、基底层细胞增生、表皮萎缩,同时,辐射还会影响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表达,这是引起皮肤衰老及皱纹的诱因之一。

综上所述,手机低频辐射通过影响细胞因子、活性蛋白、基因等引起皮肤损伤,损害皮肤修复屏障、影响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的表达、增厚角质层细胞等,这是长期暴露在手机辐射的环境下,皮肤出现无光泽、衰老的原因之。

李志坚等,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105名VDT(专职电脑终端)工作人员的面部皮肤进行了系统的跟踪和调查,通过参与者自觉症状间接反映皮肤屏障功能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每日工作时间的加长,颜面部自觉症状(瘙痒、红斑、丘疹等)显著加强,说明电脑辐射可能通过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的退化、衰老加速。

牛牧等,采用随机同样的方法系统调查、研究电脑辐射对VDT人员颜面部皮肤的影响,对工作期前后面部干燥、瘙痒感感、脱屑、紧绷感、烧灼感等自觉症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工作人员电脑辐射对颜面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其明显加快了皮肤的衰老。

综上,通过统计调查,电脑低频辐射使长期暴露在电脑前的工作人员的面部皮肤干燥、瘙痒感、脱屑、烧灼感、红斑等症状加剧,使皮肤的衰老加速。

4.结语

手机电磁辐射的影响及防护 篇4

关键词:手机辐射,电磁辐射,防护

0 引 言

手机辐射属近场电磁辐射, 测量方式要尽可能地模拟用户使用时的情况[1]。手机辐射大小的准确值, 需要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测试, 才能得出测试结果。目前, 关于电磁辐射测试方面的报道较多, 本文介绍的测试系统考察了在手机通话开始的瞬间状态, 通话持续状态以及待机状态下, 各款手机的电磁辐射程度, 针对手机辐射的问题对电磁辐射的防护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手机的种类

按入网手机的发展过程, 通常分为3代。第一代是以频分多址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FDMA) 方式工作的模拟手机。通话期间, 用户被分配1个频道, 说话的信息以调频 (FM) 信号方式传递出去。此种手机的工作频率随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为450 MHz或800 MHz~900 MHz。缺点是易被盗码并机。目前, 摸拟手机已逐步被淘汰。第二代是采用全球通系统 (globe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 的数字式手机。它以时分多址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TDMA) 方式工作。用户的通话信息以数字编码信号形式传输。GSM工作的中心频率为900 MHz, 目前, 使用最广泛。刚推出不久的第三代手机为码分多址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CDMA) 手机, 其工作频率为800 MHz。其突出优点是系统容量大, 为模拟系统的10倍, GSM系统的4倍, 且抗干扰能力强, 稳定性好。目前, 市场上出售的手机品牌虽多, 但不外乎GSM和CDMA两大类型。每个类型又分为外置天线和内置天线两种。GSM手机还有单频 (900 MHz) 和双频 (900 MHz、1 800 MHz) 之分。种类不同, 辐射功率各异。以单频GSM手机为例, 其工作频率范围是 (890 MHz~915 MHz) , (935 MHz~960 MHz) , 属微波波段。手机一旦拨通, 将与蜂窝基站之间处于双向“通话”状态。即使待机, 亦需不时向外发射信号, 以保持与基站之间的联系。通话信息经手机转换成编码调制的微波辐射出去。在手机顶部的天线附近, 形成较强的电磁辐射[2]。

2 测量与讨论

2.1 测试仪器

PMM 8053A是1套通用型和可扩展型测试系统, 用于电磁场测量。这套系统由不同的电场、磁场探头和带有LCD大显示屏的便携式小测量器组成。测试中采用EP-183探头, 其频率范围在1 MHz~18 GHz之间, 量程在0.8 V/m~800 V/m, 分辨率为0.01 V/m。

2.2 监测方法

将PMM 8053A手持场强仪置于房间中某个空旷的特定位置, 测定所处的环境没有其他电磁辐射干扰。把手机置于探头附近 (位置保持固定) , 发射天线对准EP-183电场探头。所有手机拨同1个电话号码 (测试中移动公司号段的手机拨打10086, 联通公司号段的手机拨打10010, 电信公司号段的手机拨打10000) 。从拨完号按SEND键开始, 至打完电话回到待机状态为止, 读取电磁辐射的最大值、最小值和矢量平均值, 测3次, 取平均。

2.3 测试结果

采用预先确定的测试方法, 分别获取手机拨通瞬间、通话、待机状态下的电磁辐射。

2.3.1 手机拨通瞬间状态下辐射值

手机拨通瞬间状态下的辐射值测试结果见表1。

2.3.2 手机通话状态下辐射值

手机通话状态下的最大辐射值、最小辐射值、矢量平均值的测试结果分别见表2、表3和表4。

2.3.3 手机待机状态下辐射值

手机待机状态下的最大辐射值、最小辐射值、矢量平均值的测试结果分别见表5、表6和表7。

2.4 监测结论

测试数据显示, 在手机使用过程中, 信号发送初期会产生1个最大辐射值, 随着振铃第一声响过, 此辐射逐渐减小。在待机状态下, 尽管手机不时发射信号与基站保持联系, 但是电磁辐射很小。

3 手机电池辐射的防护

通过测试发现长时间用手机, 其电磁辐射对身体会有一定影响, 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使用移动电话个人的免提装置可有效地减少电磁辐射[3]。与直接将手机靠近耳朵接听相比, 免提设备在SAR (特定吸收率) 方面的减轻是非常明显的。通过使用免提装置, 手机用户可以减少在使用时受到的辐射。所谓免提装置是指1种重量很轻的耳机, 由1个小型听筒和麦克风组成, 通过导线和手机相连。耳机输出的是音频信号, 与射频信号是分离的。另外, 耳机线长度与音频长度相比很短, 在耳机线周围不可能有共振产生。因此, 耳机不可能起到天线的作用, 浓缩电磁波。

手机打开瞬间离头部越远越好。手机开启时的瞬间是“最危险的时刻”, 对人体的危害最大。这是因为手机打开的瞬间释放出的微波辐射能量会大幅度增加, 从而损害人体器官, 以至致癌。手机接通后发出的电磁辐射能量最大, 经过数秒钟的释放后才能降低到正常水平, 这被称为“瞬间现象”。手机使用者在手机刚接通的一刹那, 身体的各个器官, 特别是脑部, 离手机越远越好。

尽量减少通话时间, 身边若有其他电话可用, 就不要使用手机。

参考文献

[1]陈旸, 陈成章, 年冀, 等.广州市GSM移动电话基站发射电磁波对环境污染影响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 2002, 18 (2) :55-58.

[2]徐鹏, 张建春.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1 (5) :17.

辐射影响 篇5

摘要:目的 一定条件下的傲波辐射对动物或人的生殖系统可产生损伤和不良影响,主要是对睾丸产生作用,也可以从影响性中枢和神经内分泌而起作用.总结近关于微波辐射损伤生殖系统的研究可以得出,高功率密度微波辐射对生殖系统的损伤效应已基本明确,因微波的频率、功率密度不同而损伤程度不同,对低功率密度的损伤作用尚无明确定论.低功率密度慢性接触微波辐射的潜在损伤作用研究更少,而职业活动和现实中这种接触方式多见.今后应加大对职业和日常生活中潜在的低功率密度微波辐射的长期慢性生殖系统损伤作用的`研究,探讨损伤的生理、病理及基因机制,为职业人群制定合理的接触限值标准,并为日常接触的高危人群寻找安全接触方式,维护人类的生殖健康.作 者:张文勇 张莉 ZHANG Wen-yong ZHANG-li 作者单位:张文勇,ZHANG Wen-yong(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张莉,ZHANG-li(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辐射影响 篇6

【关键词】 电离辐射;精子;生殖健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21-01

雄性精子DNA的完整性对于父本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至关重要。精子发生是一个高度精准、复杂的生理过程,精原干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随后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细胞,后者经过变形后形成精子,并在附睾完成最终的成熟。虽然精原干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包括一系列精密程序,如DNA配对和修复等,但染色体依然可能发生易位和非整倍体畸变。统计表明,在正常精子中,双倍染色体发生率为009-043%。雄性生殖细胞在细胞增殖分化期和减数分裂后期对诱导基因组损伤的外因特别敏感。如此时受到药物、电离辐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影响,有可能影响精子形态、结构和功能,并且损伤的影响可由受精的精子带入卵母细胞,影响胚胎的后续发育,造成胎儿畸形、流产和胚胎死亡等。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各种电器、通讯设施和医疗设备的应用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各种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电离辐射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特别在医疗上,放射检查及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X射线检查已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但对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现在还不完善。并且X射线可导致胚胎畸形、流产、停育等不良后果引发了人们对辐射与健康,特别是对生殖健康影响的高度关注。电离辐射对雄性生殖系统的生物效应也因此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手机电磁辐射的影响及防护 篇7

1 手机的分类

入网手机按其发展通常分为三代:第一代就是以频分多址 (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方式工作的模拟手机。通话期间, 用户被分配一个频道, 说话的信息以调频 (FM) 信号方式传递出去。此种手机的工作频率一般为450MHZ或800~900MHZ。第二代就是采用全球通系统 (GSM:globe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的数字式手机。GSM的工作中心频率为900MHZ, 目前使用最广泛。刚刚推出不久的第三代手机为码分多址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手机, 工作频率为800MHz。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手机品牌虽多, 但不外乎GSM和CDMA两大类型。每个类型又分为外置天线和内置天线两种。GSM手机还有单频 (900MHz) 和双频 (900MHz和1800MHz) 之分。种类不同、辐射功率各异。以单频GSM手机为例, 其工作频率范围是 (890~915) MHz、 (935~960) MHz, 属微波段。手机一旦拨通, 它将与蜂窝基站之间处于双向"通话"状态。即使待机, 它亦需不时向外发射信号, 以保持与基站之间的联系。通话信息经手机转换成编码调制的微波辐射出去。在手机顶部的天线附近, 形成较强的电磁辐射。

2 手机辐射的危害

手机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经常贴近人的头部以及眼睛, 其发出的辐射如果超过标准数值, 那么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有关部门通过专业的检测仪器对国内市场上的手机进行了检测, 发现手机在常规发射功率的情况下, 也就是低于0.2瓦以下的发射功率, 其手机天线附近的机里面的辐射量, 远远超过的了国家针对辐射防护所设立的规定限值40V/M的15倍以上, 使用辐射完全超标的手机, 会对人体造成大量的损伤,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体长时间放置手机的部位 (头、大腿、腰) 的致癌率会极大的提升;

(2) 长时间的受到手机使用过程中的辐射影响,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导致人体心血管等血液系统的失调;

(4) 眼睛作为人体最为敏感的部位, 长时间使用手机, 可能会使得眼睛发生不可知的损伤, 严重情况可能会导致视力不断下降, 甚至致盲;

(5) 影响男性的睾丸的各项功能以及生殖系统;

(6) 对人体的造成损伤之后, 可能会对子女带来一定不良的遗传隐患。

3 手机辐射测量

3.1 监测方法

将PMM8053A手持场强仪置于房间中一个空旷的特定位置, 测定所处环境没有其他电磁辐射干扰。手机置于探头附近 (位置保持固定) , 手机发射天线对准EP-183电场探头。所有手机拨同一个电话号码。从拨完号按SEND键开始, 至打完电话回到待机状态为止, 读取最大值、最小值和矢量平均值, 测三次, 取平均。

3.2 测试结果

(1) 手机拨通瞬间会产生个峰值, 见表1, 此时应为信号发送开始, 辐射影响最大, 单独考虑。

(2) 手机通话状态下辐射值见表2。

(3) 手机待机状态下辐射值, 如表3。

通过资料显示, 虽然手机处于待机状态, 但仍不断与基站联系, 通过实验显示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的数据图表,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 手机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 特别是在接收到信号指之初, 最产生一个最大的敷设至, 但是在紧随着手机的通话铃声第一次响过之后, 手机所发出的辐射幅度渐渐降低。

因此, 从辐射防护方面来考虑, 用户在使用手机拨号的过程中, 在拨通前的几秒内, 也就是对方通话应答铃声还没响第一声之时, 最好不要将手机贴在耳朵之上进行接听。

(2) 手机在通电待机的状态之下, 虽然手机没有受到用户的操作而发出通话信号, 产生超标的辐射, 但是手机会一直保持与周边电信基站的通信基站的联系, 其辐射强度较低。

(3) CDMA信号频段制式的手机要比使用GSM信号频段的手机辐射强度要低至少一个数量级。

4 手机辐射的防护

通过测试发现长时间用手机会对身体有一定影响, 所以建议作出下防护措施:

(1) 耳机能够有效的减少人体所受到的辐射影响。在使用移动电话的过程中, 如果使用免提装置, 能够极为邮箱的降低手机对人体的辐射。使用耳机来进行通话的接听, 与直接将手机放置在耳朵方便来进行通话接听相比较而言, 免提设备在SAR方面的衰减是极为明显的。通过免提装置来进行移动设备的通话操作, 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体所受到的手机辐射。

(2) 手机在接通对话的瞬间, 离人体的头部越远越好。手机在接通对话的瞬间, 可以说是手机能够产生最大辐射数值的时刻, 这个时刻的辐射, 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的阶段。因为手机在通话接通的瞬间, 所释放的辐射能量会呈几何幅度的增加, 而瞬间增加的辐射会直接损害到人体器官的健康。

(3) 最大限度的减少使用手机的通话时间, 如果无法避免使用手机进行通话, 那么最好使用耳机来进行通话, 或者身边有其他座式电话时, 就尽量不使用手机进行通话。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 但是手机由于是由各类电子设备构成, 在运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因此, 手机辐射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篇文章通过对几款手机在运作过程中的辐射进行了测试研究, 根据其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几点防护的措施。

关键词:手机辐射,电磁辐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成章.广州市GSM移动电话基站发射电磁波对环境污染影响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 2002.

[2]徐鹏, 张建春.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1 (05) :17.

辐射影响 篇8

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及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及监督力度的加强, 参与辐射污染问题研究相日益增多。相关的一些辐射法律法规、管理名录及条例规定等相应的出台。同时针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限值标准及监测规范也相应的产生。《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2003年起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规定了辐射应用项目的环境影响应纳入环保管理, 并应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广播电视台发射设备的辐射功率相对较大, 发射频率一般可分为短波、中波、超短波 (包括调频信号) , 有些大型发射塔上会有几个电台或电视频道的发射天线, 总辐射功率达几十千瓦到几百千瓦, 是城市中主要的电磁辐射源, 在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 要综合考虑多个发射频段电磁辐射信号的影响, 最终评价应按《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 B 8702-88) 对应的多频段叠加方法计算。传统的2G移动基站多采用G SM 900和G SM 1800频段, 发射频率主要是870M H z~880M H z, 954M H z~960M H z及1840M H z~1850M H z频段, 基站天线的发射功率一般在20W~60W范围, 比起广播电视台的发射功率要小非常多, 近年来, 随着3G和4G技术的发展, 单个基站往往具有多个载波频率,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考虑多个频率叠加的影响。据有关监测统计, 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环境电磁本底水平处于0.2V/m~1.6V/m之间, 远低于国内相关电磁环境标准, 在对电磁辐射设备开展环评过程中, 应对评价范围内的电磁环境本底测量, 并对本底贡献的来源进行分析, 在最终的污染计算中, 需要综合考虑本底贡献的影响。

电离辐射污染现状。自居里夫人提出“放射性”这个术语, 针对放射性的研究络绎不绝, 美苏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后, 其研究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 但同时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就散落于地球各处, 原有的自然分散平衡随之被打破, 辐射污染随处可在。1945年8月6日, 美国在广岛先后投掷两颗原子弹, 致使71379位平民罹难, 广岛生态环境也遭受极大的破坏;1986年4月26日凌晨,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 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 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 也是自然对人类发出的第一次警告。在和平年代的今天, 电离辐射的应用已十分广泛:X射线应用于医疗影像、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疗上的癌症治疗与杀菌消毒、工业上利用γ射线进行无损探伤等等。我国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 B 18871-2002) 对辐射工作人员与公众人员分别设有辐射剂量当量限值, 与其它常规污染因此环评考核以“达标排放”为指标不同的是, 放射性污染的环评, 除了人员的辐射剂量达标外, 还应考虑放射性实践工作的正当性、以及是否达到了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此外, 在电离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 还应对辐射应用的安全措施、人员技术能力能因素综合评价, 这样才能确保核与辐射应用的安全。

二、辐射对环境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危害。有些机构已将电磁辐射已被列为继水、气、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 在众多辐射危害中, 电磁辐射离我们最近, 时刻相伴我们左右, 因此最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有电的地方就会有电磁场, 比如电脑、手机、家电产品、变电站、无线电波传输都会产生电磁场。这些电磁辐射充斥空间, 无色无味无形。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 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在日常生活中, 大多数产生电磁波的辐射源, 产生的电磁场强度都远低于标准限值,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列出了需要接受监管的电磁污染源名录,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 B 8702-88) 也列出了可豁免管理的电磁设备, 因此, 例如家用无线路由器、手机、家用电器等都不是需要进行环保监管的对象,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关注输变电项目、广电通信发射设备等大型电磁项目的影响。

放射性辐射对环境的危害。人体受到过量电离辐射, 会导影响中枢神经、人体新陈代谢、基因变异, 甚至死亡等。日常生活环境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放射性的应用遍布于工、科、医疗的多个领域。因此, 首先对这些辐射进行有效的监测, 通过研究分析数据记录, 来得出应对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放射性污染的防护和影响预测技术已较为成熟,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一般采用理论预测结合实测分析的方法, 对放射性污染的剂量贡献进行定量评价, 一般来说, 核技术应用项目的防护设计均由专业的部门进行, 并且采用保守的设计,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也应取一定的安全系数, 来确保辐射防护效果满足要求。辐射事故预测分析和应对是电离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之一, 一旦产生放射性事故, 不但会产生难以消除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人员损伤, 更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因此, 在大型电离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 进行充分的环评阶段公众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 环评阶段应全面调研辐射工作场所的本底情况, 供环保验收阶段参考。

三、小结

辐射客观存在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当中, 在现代社会, 辐射的人工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 人们所处的辐射环境更加复杂, 人体健康所受的威胁也更大。因此, 认识辐射、了解辐射污染的危害与现状以及辐射防护的基本途径, 对保护环境、保护公众健康显得更为必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相对水、气、声等污染因子的环评来说, 在污染预测上, 应更多考虑保守系数, 同时着力分析安全措施和事故状态下的影响, 充分确保辐射安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不断的提高, 对利用科技实现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也越来越依赖。辐射应用越来越多进入我们的生活, 大量辐射项目应办理环保手续才能合法开展, 在开展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需掌握一些要点。

关键词:辐射,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娜, 程胜高, 高水生.关于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思考[J].内江科技, 2008.

浅析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篇9

关键词:电磁辐射,电磁环境,人体健康

1 引言

早在20世纪70年代, 电磁辐射对健康影响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电磁辐射的短期生物效应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 也制定出了相应的曝露准则。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确立了国际电磁工程, 以便调查与电磁场发射技术有关的潜在健康风险, 并给出了关于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影响的报告[2]。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电磁辐射以及其生物效应, 梳理了当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与国内的相关标准。然后介绍了国内对电磁环境的研究, 给出国内一般场所电磁辐射水平以及一些电器的辐射水平。最后提出几点减少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建议。

2 电磁环境对健康影响

我们这里研究的电磁辐射 (EMF) , 并不能使生物的细胞内的分子产生电离, 所以称为非电离辐射。从图1的频谱图看, EMF并不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2.1 射频的生物效应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电磁场的频率与幅度。在低频段, 电磁波能穿透人体, 而射频频段的电磁波并不能穿透整个人体, 只能在人体表面被吸收。

低频的电场能影响人体的电荷分布, 感应出在人体流动的电流。而低频的磁场能在人体产生涡流 (环形流动的电流) , 涡流的大小取决与磁场的大小与环的大小。当感应出的电流足够大, 将刺激到人的神经和肌肉。

射频辐射只能在人体表面被吸收, 吸收的能量使细胞分子运功, 分子运动导致摩擦, 从而使人体组织温度上升。类似微波炉的作用。

2.2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短期后果以及潜在的长期后果。短期的后果指在电磁辐射下的即时效应, 现有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其作用机制, 如2.2节所述。有关的限值在下一节叙述。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1996年确立了国际电磁场项目以便调查与电磁场发射技术有关的潜在健康风险。一个世卫组织专题小组完成了一项对极低频场的健康影响的审查。关于接触极低频磁场的长期风险的许多科学研究侧重于儿童期白血病。2002年,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了一篇专著, 将极低频磁场归入“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类别。通过这一分类表明了一种因素, 目前有关该因素对人类致癌作用的证据有限, 而关于其对实验动物的致癌作用也证据不足 (其他例子包括咖啡和焊接烟尘) 。这一分类以对流行病学研究的合并分析为基础, 证明了一种一贯的模式, 即平均接触超过0.3~0.4μT的住宅工频磁场, 会相应使儿童期白血病增加两倍。专题小组认为自此以后的其他研究均未改变这一分类的状况。

然而, 方法方面的问题, 如潜在的选择偏见等削弱了流行病学证据。此外, 没有获认可的生物物理机制能够表明, 低强度接触与癌症发病有关。因此, 如果说接触这些低强度磁场会引起任何后果, 那一定是通过一种目前未知的生物机制。另外, 动物研究大部分是否定的。总之, 与儿童期白血病有关的证据不够有力, 不足以表明因果关系。

对可能与接触极低频磁场有关的其他一些不良健康后果也进行了研究, 其中包括其他儿童期癌症、成人癌症、抑郁、自杀、心血管疾病、生殖功能障碍、发育障碍、免疫改变、神经行为影响和神经变性疾病。世卫组织专题小组认为, 肯定接触极低频磁场与所有这些健康后果有关的科学证据比儿童期白血病方面的证据更加无力。在某些情况中 (即心血管病或乳腺癌) , 证据表明这些场不是导因。

2.3 现有有关电磁环境标准

与短期高强度接触有关的健康影响已经得到确定并构成两项国际“接触限值”准则 (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1998年[3];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 2002年[4]) 的基础。目前, 这些机构认为与长期低强度接触极低频场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有关的科学证据不足以证明应当降低这些定量接触限值。

目前, 国际上尚无关于电磁场曝露限值的统一规定, 许多国家和组织均制定了各自的标准。其中, 得到较广泛认可的主要有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ICNIRP) 制定的《限制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曝露的导则 (300GHz以下) 》, 以及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所属的国际电磁安全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人体曝露到0~3k Hz电磁场安全水平的IEEE标准》 (IEEE Std C95.6-2002) , 《关于人体曝露到3k Hz~3GHz电磁场安全水平的IEEE标准》 (Replaces IEEE Std C95.1-1991) 。其他国家和组织限值的规定大多参考了上述标准。

我国有关电磁场曝露的规定如下: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第18号令。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HJ/T 24K-1998.500k 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GB 16203-1996.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

以上标准与准则有关曝露限值包括了基本限值和参照水平。

电磁场曝露限值所定义的“基本限值”是直接建立在健康影响以及生物考虑的基础上。国际导则中使用的物理量反映了与不同频率下健康影响最低阈值相关的不同的“剂量”概念。在低频范围 (1Hz~10MHz) , 电流的基本限值是电流密度 (J, A/m2) , 它是为了防止在易激励组织 (如神经和肌肉细胞) 中的影响;在高频范围 (100k Hz~10GHz) , 基本限值是比吸收率 (S A R, W/k g) , 它是为了防止全身热应力和局部加热的。在中频范围 (100k Hz~10MHz) , 其限值是电流密度和SAR两者。而在很高的频率范围 (10GHz~300GHz) 下, 基本限值是入射功率密度 (S, W/m2) , 它是为了防止邻近或表皮上的组织过热。只要不超出这些基本限值, 就可以确认不会发生已知的急性有害健康影响。

由于基本限值通常是一个难以测量的量, 因此, 把其他一些量引入到实际曝露评估中, 用以确定基本限值是否可能超出。这些“参照水平” (ICNIR P) 或“最大许可曝露水平” (IEEE) 对应于在最不利的曝露条件下的基本限值。这些物理量是:电场强度 (E) , 磁场强度 (H) , 磁通密度 (B) , 功率密度 (S) , 肢体电流 (IL) , 接触电流 (IC) 以及脉冲场的比能量吸收 (SA) 。

表1与表2列出了国际导则 (ICNRP和IEEE) , 以及国内标准推荐的电磁场曝露限值。列出的频段包括工频和30~3000MHz范围, 因为家庭环境范围的电子电器设备的辐射主要在这个频段, 后面我们测试的电磁环境也是在这两个频段范围。

*一天24小时内任意6m i n测试的平均值要满足表中要求;中国推荐SA R值要求:10 0k H z~30 0 GH z公众:0.02W/kg职业:0.1W/kg

3 国内对电磁环境与电子设备电磁辐射的测量介绍

W H O给出了欧洲和美洲的平均住宅的工频磁场, 欧洲为0.07μT, 北美为0.11μT。

文献2对北京市内的3个地区高压输电线附近居民室内的工频电、磁场进行了测量。其中测试的房间中心点工频电场值在0.264~3.675V/m, 平均1.7012V/m。工频磁场值在0.044~1.186μT, 平均为0.3254μT。而我国对工频电场的限值为4 000V/m, 磁场限值为100μT。可见高压输电线附近的民居中的辐射电磁波量级要比标准限值要低许多。

本文对北京某办公室电磁环境进行了测试, 结果如表3所示, 文献3测试了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中电磁辐射水平, 在所调查的十个城市共483个调查点位中, 电磁辐射 (100k Hz~3GHz) 范围为0.01~3.53V/m, 平均值为0.23V/m。可见与国内标准的12V/m相比, 一般室内环境的辐射电磁波量级要比标准限值要低许多。

另外, 文献4测试了一些家用电磁的工频电场与磁场, 给出了一些电器在30~2000Hz频段的电场与磁场辐射值。由表4可以看出, 一般家用电器电器的电场值最高有190V/m, 比限值还低了一个数量级。影响不太大。而磁场值最高320μT, 其中收音机、电烫斗、电炉子、台灯与VCD机在3cm的近距离时的磁场强度都超过了限值, 但在30cm外的辐射都在限值内。

最后, 本文对某款手机的高频电场强度进行了测试, 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 手机在待机状态辐射最小, 手机来电时辐射最大。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尽管无线电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 但经过广大学者的研究, 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电磁环境保护限值以确保人们的健康, 并且, 经过测试可知一般室内环境的辐射电磁波量级要比标准限值低, 所以人们不需要过于担心电磁环境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电子设备电磁辐射的测量结果表明, 正确使用日常的电子设备对减少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 为此, 本文根据测试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 一些家庭电器在3cm处的辐射超过了标准限值, 如收音机、电烫斗、电炉子与台灯, 其辐射的磁场都超过了100μT。但是电气电子产品的辐射随距离的加大下降很快, 在30cm外, 产品的辐射都下降到标准以下。所以, 人与家电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例如与电脑屏幕保持在40cm~60cm) , 距离越远, 电磁波强度越弱。

(2) 手机来电时的高频电场强度也可能会超过标准限值, 所以建议在来电时别把电话贴到耳边, 待通话建立后再把电话放到耳边或者使用耳机进行通话。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stablishing a Dialogue on Risks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2]蒋宏济, 万力, 王继纯.110kV电缆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 2005, 31 (01)

[3]万志勇, 杨辛, 张丽, 徐昌仁, 李莹.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研究[J].辐射防护, 2008, 28 (01) :29~35

日本核辐射影响澳大利亚干草出口 篇10

出口商担心日本核辐射污染食品, 并影响牛奶产量, 这样将会影响日本进口干草。

日本许多奶农因牛奶不被市场认可, 无奈倒奶。但是他们继续购买低劣的干草以使奶牛生存下去。

辐射影响 篇11

【关键词】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通信基站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通信事业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移动通信作为一种迅速、准确地传递各种信息的有效工具,使各行各業节省了人力、物力,缩短了时间、空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人们对通信手段和方式的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电磁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通信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通信事业产生的电磁环境污染,这是我国未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电磁辐射的产生

电磁环境指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有源的和无源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它是由不同频率的电场、磁场组成。变化的电场与磁场交替在空间传播,这种通过空间传播的、产生的电磁能量称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产生损害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室内部分有基站控制器、信号发射机、功率放大器、合路器、耦合器、双工器及部分馈线等设备。在设计、制造这些设备时已采取了较好的屏蔽措施,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电磁辐射污染。室外部分有馈线和收、发天线。基站运行时,其发射天线向周围发射电磁波,使周围环境电磁辐射场增高。为此,在设计时应考虑使基站周围环境的电场强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2.电磁辐射污染

2.1危害

电磁辐射污染是电磁辐射强度超过国家允许标准时的一种污染现象。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变化的电场与磁场交替在空间传播。当频率大于100kHZ时,电磁波离开导体通过空间传播,这种在空间传播的电磁能量即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属非电离辐射,具有的量子能量较小,为10-6~10-3eV/γ,因此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不足以引起物质分子的电离,但当非电离电磁辐射的强度及作用时间达到一定限值时就会对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电磁辐射污染使环境质量下降,可引起以下危害:(1)对公众健康方面的危害;(2)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或进而引发严重后果。

人体接受电磁辐射以后,体内的水分子会随电磁场方向的转换快速运动而使机体升温。如果吸收的辐射剂量很高,靠人体的温度来调节不可能把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并进而引发各种症状。电磁辐射引发电磁干扰,不但会引发各种事故,还会导致民事纠纷。

2.2特点

(1)只有发射机工作时,才产生电磁辐射污染,它们是同步的。

(2)发射机在发射信号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污染,从这种意义上说功效与污染共存。电磁辐射污染的强度和范围是可预见的。

(3)电磁辐射污染是物理污染,是能量流,它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是局部小范围的污染。

(4)电磁辐射污染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一种污染现象,它看不见、摸不着,必须用相关的仪器测量才能感知。移动通信系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基站发射装置工作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因此,电磁辐射是该系统的主要污染因子。

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通过对基站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

由于通信工程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基站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基站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应采取的对策。

3.1目的

通过对基站周围环境进行电磁辐射综合场强调查、监测,采用分析、计算、类比等方法,并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通过标准中提供的公式及计算方法和现场测量等手段,对各基站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及影响范围做出预测和评价。从贯彻各地总体规划出发,对移动通信项目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管理依据。

3.2方法

传统的蜂窝式网络由宏蜂窝小区构成,每小区的覆盖半径大多为1~25km。由于覆盖半径较大,所以基站的发射功率较强,一般在10W以上,天线架设较高。发射机发射功率随之减小,使得每个基站发射天线周围的电磁波强度减小。基站采取“顶端激励”方式,采用3个呈120°角扇形覆盖的定向天线,使电磁场呈“三叶草”形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且方向性可调。

根据以上特点,可知各个基站各自构成独立的点源。根据基站建设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以点带面,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4.污染防治措施

4.1管理措施

应设置监管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专职人员,应由熟悉基站情况的技术人员担任。

4.2技术措施

在满足正常通信网络覆盖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发信机输出功率。噪声源来自基站机房内风扇和空调,声能量经墙体吸收和隔断,应低于标准限值,对环境只产生轻微影响。基站备用电源选用免维护密封蓄电池组,杜绝漏液现象,机房地面不需要水冲洗,使用时也不散发硫酸雾,因而不存在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各基站蓄电池组报废后,应全部回收返送生产厂家。

4.3人员培训

环保人员、基站维护人员上岗前,应该进行有关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方面知识的专门培训。

4.4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计划

对基站周围敏感点进行定期环境综合电场强度测量,以积累该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的基础资料,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测量结果。为了使环境安全达到最大化,应加强机房管理,防止因光缆连接不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泄露而产生的电磁辐射。

5.结语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电磁项目的审批、管理以及消除项目建设单位及公众对电磁项目建设完成后环境保护的忧虑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加大电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要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电磁工作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加强对电磁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广大的公众要积极参与电磁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使我国的通信事业建设、电磁环境保护水平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赵玉峰,赵冬平等.现代环境中的电磁污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文魁,庞东.电磁辐射的污染及防护与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辐射影响 篇12

辐射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免遭核辐射带来的各种危害。根据具体情况, 辐射监测主要目的有:为核事故应急准备提供核事故应急响应决策和评价所需要数据;为核与辐射恐怖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提供信息和支持;提供环境辐射基线水平和变化趋势为核与非核领域的科学研究服务;监视、发现并识别与核禁试有关的异常核事件;为公众和政府部门及时提供环境辐射的信息、咨询、解释和服务。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对辐射监测的目的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相应的辐射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从1945年第一次核试验起直至1980年, 大气层核试验是对环境的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 世界各国陆续针对性的建立并完善了本国的环境放射性监测系统。如美国的EML和Rad Net、加拿大的CRMN、英国的RIMNET以及德国的IMIS等。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 监测重点转移到对国、内外核反应堆事故或放射性核素输运事故的监测, 为适应这种变化,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 各国相继对其环境辐射监测技术进行了更新。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 人们认识到, 发生核/射线恐怖事件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 预防和应急处理这类事件是重要而且长期的任务。对涉核或辐射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的监测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相应的监测项目和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辐射监测系统全面启动, 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检阅, 在各国的应急监测和预警性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暴露了不足之处。从辐射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 此次事故必将引发监测技术新的发展, 把握住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正在建立完善中的监测体系建设可以起到指导、借鉴的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收集到的大量技术资料, 对福岛期间世界各国监测活动以及一年多来国际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以求准确把握国际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并结合国内监测体系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2 日本应急监测情况

2.1 日本福岛核事故概况

2011年3月11日国际协调时间05:46 (日本时间14:46) , 日本东北海域发生地震, 震级达9.0级。此次地震造成东北海岸四个核电厂的共11个反应堆自动停堆。地震后袭来的海啸在随后的几小时进一步加重了电站的受损状态。冷却系统因此停止运作, 反应炉开始过热。在之后几天内, 1、2、3号反应炉经历了堆芯熔毁, 辐射释放等灾害事件。福岛核事故是继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之后在核电厂发生的又一重大核事故, 福岛核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 导致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释放, 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性。

2.2 日本核事故后监测活动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成立应急响应中心, 并实施应急监测, 监测活动以制定紧急情况下准备撤离区域等应急措施为主要目的。监测内容主要为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率。监测手段主要有航空监测, 车载移动监测, 以及对空气、海水、土壤、地下水、沉降灰等取样检测, 目标是形成累积剂量图, 剂量率分布图等工作。

为快速掌握环境放射水平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 借助美国能源部的航空监测系统进行航空监测, 该系统采用加拿大RSI公司的RS-500GEPA航测系统进行监测, 监测到核电厂西北地区放射性水平最高。航空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空气吸收剂量率、地表Cs-134和Cs-137累积量。在茨城县防灾直升机 (BELL 412EP) 安装了从美国能源部借来的飞机监控系统进行监测。飞机上安装了高灵敏度的大型放射性检测仪 (部分为Na I探测器) , 大范围迅速地检测地上累积的放射性物质放出的伽玛射线的方法。在东京都及神奈川县的飞机监控是在民营直升机上。

在1-3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等的上部, 利用空气中放射性浓度 (粉尘浓度) 评估PCV铯的当前释放率;在2011年12月时, 1-3号机组总释放率最大约为6×107Bq/h, 为事故发生时释放率的1/13000000;在海上利用空气中放射性浓度 (粉尘浓度) 对1-3号机组PCV铯的当前释放率进行评估, 在2011年12月时, 约为2×107Bq/h;基于上述释放率, 对厂址周围的年辐射照射进行评估, 最大约为0.1毫希弗/年。

事故后期, 日本进行的监测活动以确认地表面沉积的放射性物质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目的, 并期望监测结果可以应用于今后辐射剂量评估、去除核污染的对策、预测今后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等工作。主要检测内容有空气吸收剂量率, 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监测手段主要为固定点位监测, 海水、土壤、地下水、沉降灰取样检测。目标是根据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测量结果制定空气吸收剂量率分布图, 同时计划制订5种伽玛辐射核素铯-134、铯137、碘131、碲129m、银110m, 阿尔法辐射核素的钚238、钚239+240、贝塔辐射核素的锶89、锶90的沉积量, 制作土壤地图, 汇总成报告书。

2.3 日本核事故后监测的主要特点

2.3.1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 随着事故的发展和放射性物质的扩散, 监测活动的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体现了应急监测的特点。

2.3.2 事故初期、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以为空气吸收剂量率为主, 辅以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率监测。监测手段以反应迅速、灵活的航空监测, 车载移动监测为主。

2.3.3 事故后期, 主要监测内容为空气吸收剂量率和环境样品辐射剂量。监测手段主要为固定点位监测, 辅以移动监测。大范围、高密度设立固定监测取样点、高频次取样, 特别关注重点地区。进行了海水、土壤、地下水、食物、沉降灰等样品的取样检测。

2.3.4 迅速寻求国际合作, 接收仪器设备、技术支持、数据资料等方面的国际援助 (如美国、法国、IAEA等国家和组织的援助) 。

2.3.5 航测和无人测量/取样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航空测量使监测人员可以快速掌握环境放射水平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在高危区, 无人机和无人船的应用避免了对监测人员的危害。

3 其他国家监测情况

3.1 日本核事故期间韩国的监测活动

韩国作为距离日本最近的国家,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的当天成立了国家级应急响应组织,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应急监测工作, 并加强了国家环境辐射监测网的建设, 随后对全国核电站进行了安全检查。在总理办公室的监督下, 成了特别行动小组, 协调福岛核事故应急期间包括MEST (教育和科技部) 在内的7个部门 (MEST、MOFAT、KMA、MLTM、MIFAFF、KFDA、MKE) 的工作。其中, MEST和KINS (韩国核安全研究院) 作为韩国核安全审管机构, 成立了应急行动中心。在辐射监测方面, KINS负责国家环境放射性监测网络的运行, 专门成立了环境监测组, 并制定了应急监测方案, 对空气中的γ剂量率进行了监测, 同时对一些环境样品 (如空气微粒、沉降物、雨水、海水、沉淀物和海洋生物样品环境样品) 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进行了测量;KINS同时成立了机场污染监测组, 与KIRAMS (韩国放射性医院研究院) 放射性应急医学中心合作, 承担了对机场和港口的放射性监测;MLTM (国土、运输和海事部) 负责对放射性污染材料的海洋监测。

韩国环境辐射监测网络体系, 在全国设有71个自动监测点, 中央主机位于KINS的辐射监测中心。各监测点获得的辐射监测信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至辐射监测中心, 辐射监测中心负责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并通过KINS网站向公众发布。2011年3月28日起, 韩国逐步将常规监测系统升级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增加了对大气沉降物、降雨、引用水和地表土壤的监测频次, 加强了对海水样品和海洋生物的监测。对收集到的环境样品, 采用HPGe探测器进行γ光谱分析。在γ谱测量结果的保证质量方面, 样品与IAEA参考物质同时进行测量, 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钚同位素通过同位素稀释法, 由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随着福岛核事故事态的严重化, KINS与KIRAMS等部门合作, 在4个机场和4个港口, 对由日本进入韩国的人员进行了污染监测。在所监测的329, 188名人员中, 发现了2名放射性污染人员, 并进行了去污处理。

3.2 日本核事故期间西方主要国家的监测活动

3.2.1 日本核事故期间法国的监测活动

法国受到国际原子能组织的邀请, 依据福岛近岸的海底地形、潮流、水温、盐度等条件建立了该扩散模型。模拟结果为, 放射性物质向海里排放后, 沿着海岸向南北方向扩散之后, 北侧到达仙台湾之后向东西方向扩散。法国预测放射性污染水最初是向南北方向扩散。11年4月5日, 法国国际科学中心计算得出,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高浓度放射性污染水向海里排放后, 扩散方向最初是沿着海岸向南北方向扩散, 不会马上向东西方向扩散。政府尽管说放射性物质会被稀释, 但是强调包括海域在内, 必须高度重视监视监测工作。

10月28日法国核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 (IRSN) 27日称, 因日本福岛核事故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铯总量达到27.1千兆贝克.IRSN表示, “这是目前观测到的最大的一次人为的放射性核物质污染海洋环境事件”, 从今年3月21日至7月中旬, 福岛核电站共向太平洋排放了27.1千兆贝克Cs-137, 其中总量的82%是在4月8日前排入大海。

3.2.2 福岛核事故期间英国辐射监测活动

英国卫生署在牛津郡和格拉斯哥的实验室于2011年9月检测出了来自6000英里以外的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痕迹, 这些放射性元素来自3月11日遭受破坏性地震和海啸袭击后发生熔毁的核电站。发言人说, “在位于英国牛津郡的切尔顿和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的监测站检测出了极微量源自福岛的放射性物质.美国和欧洲的瑞士、德国和冰岛都发现了这些痕迹.这些微量放射性物质达到了检出水平, 我们监测部门能够检出极低含量的放射性。”, 苏格兰环保署 (SEPA) 确认了这个发现但指出对公众不构成危害。SEPA的放射性物质主任詹姆斯格梅尔说:“检测出来的放射性碘同位素浓度极低, 不对公众和环境构成影响, 检出如此低浓的放射性物质表明英国的监测体系可以有效地监测放射性物质。”。

英国卫生署 (HPA) 部分公开的监测数据:卫生署 (HPA) 4月7日公布的非空气介质放射性数据。

3.2.3 福岛核事故期间加拿大辐射监测活动

事故发生后, 加拿大核安全委员会 (CNSC) 于2011.3.11启动应急指挥委员会, 部署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 加强环境监测和报告。在国土范围内进行连续的环境监测, 同时评估国外发布的相关数据。与此同时, 升级现场应急仪器设备, 尤其是规范和统一场外应急支持, 建立实时自动边界辐射监测系统并配备后备电源。

组织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对国境内和海岸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大气、地表沉降、水、土壤和蔬菜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了监测, 监测重点关注核素为I-131、Cs-137、Cs-134。加拿大辐射监督网络是全国监测站网络, 它用于常规的采集空气, 沉降物, 饮用水, 大气中的水蒸气和牛奶进行放射性分析和测量伽马剂量。监测网络的辐射监测设备分布在全国77个位置, 只有一个数据中心进行采集、分析和存储监测数据, 位于渥太华环境署辐射防护局。

3.3 国际组织福岛核事故期辐射监测活动

3.3.1 福岛核事故期间IAEA辐射监测活动

IAEA从3月20日开始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区域的土壤和大气开展辐射量监测。IAEA在日本布设了两个监测队。其中一个在福岛区, 另一个独立的监测队在东京及周边地区进行监测。21日监测结果显示, 距离该核电站约20公里 (缓冲区为20km) 的福岛县浪江町的辐射量为每小时161微西弗, 约为正常值的1600倍。IAEA的测量小组20日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16至58公里的10多个地点进行了土壤和大气监测;福岛第一核电站50至70公里圈的土壤中测出的辐射量也高于0.1微西弗的正常值 (即该地背景值) , 距离核电站52公里的二本松市测得的辐射量为4.2微西弗。22日监测显示, 绿色蔬菜中的碘-131和铯-137以及牛奶中的碘-131超标;当日发现了海水样品中的放射性污染, 海水中放射性的碘含量是日本政府设定标准的127倍, 而放射性铯的含量则超标25倍。

3.3.2 福岛核事故期间CTBTO辐射监测活动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CTBT) 组织, 通过其覆盖全球的监测系统IMS对福岛事故后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情况进行了监测。CTBT目前已投入使用有63个辐射监测站, 其特点是预警效果好、灵敏度高。根据其公开数据, 3月12日, 日本福岛核电厂250km处的高崎市辐射监测站检测出人工放射性。截至3月13日超过35个监测站可提供监测扩散信息, 根据监测数据绘制出福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扩散示意图。

而据其2011年3月24日监测结果显示, 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已从太平洋上空到达美国、欧洲, 并将于其后的2至3周内绕地球一周。不过, 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极小, 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3.4 日本核事故后各国和国际组织监测活动的主要特点

3.4.1 各国监测机构和国际组织监测机构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所属组织的职能的不同, 在事故后监测的参与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国家和机构如美国、法国、IAEA、CTBT等直接派出监测人员抵达日本对监测活动进行技术支援以及对日本发布的监测数据进行核查。

3.4.2 CTBTO监测点覆盖面大, 监测数据较稳定、数据共享迅速。因此它的监测数据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 对具体国家的预警和数据复核起到了重要作用。

3.4.3 各国在事故后, 加强了针对人员和货物的输入放射性污染的监测工作, 如韩国通过监测发现了受污染人员, 俄罗斯、蒙古等国家通过对货物的监测发现并处置了源自日本的放射性污染货物。

3.4.4 各国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仍以现运行的技术设备为主, 其技术和设备在事故后监测活动中被证实是有效、可靠的。一些国家对现行监测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 如英国将一些海岸的固定监测设施进行了加固和加装无线传输功能。这些改造主要针对监测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数据传输、集成能力方面。

4 结论和建议

4.1 福岛核事故发生至今, 各国辐射监测技术手段仍以传统监测手段为主, 放射性污染监测是监测网的核心内容。

4.2 应加强各级监测站点建设, 各级各部门监测机构协同合作, 实现数据互通。监测站的设立应更灵活、更有效。

4.3 应强化监测设备设施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传输能力。

4.4 应强化固定监测点布局和密度以及监测/取样要求, 使固定观测点具备实时气象参数监测能力。实时气象数据能够为放射性物质扩散与沉降的预测提供依据, 辐射监测站应该具备测量气象数据的能力。

4.5 应加强移动监测如车载移动实验室、航空测量设备监测力量建设, 针对各种现场环境 (高空、海洋等) 的测量系统改进是应急辐射监测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持。

4.6 应强化对监测系统的数据/信息公开的要求, 实现辐射剂量率自动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和电子发布。

4.7 应加强监测系统快速化建设, 争取环境样品监测就地化、快速化。就地能谱测量技术 (In situ) 更受重视。有关放射性核素污染的现场测量, 已经显露出由实验室测量方法向现场测量发展的动态。

4.8 应加强国际间辐射监测数据交换平台和预警系统的作用, 如防核武器扩散条约组织的全球监测系统对于核应急的监测与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为我国监测系统提供重要的补充。

4.9 应加强无人/远程控制监测取样设备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高空无人放射性测量系统、海洋连续放射性测量系统开发并投入使用。

上一篇:现代保护下一篇:搞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