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2024-08-19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共12篇)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1

传承国学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2

1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

国学是指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总和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认为,从经学中分出的小学(古代指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知识)是开启中国文化典籍之门的钥匙,经学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核心,史学是中国人的道德坚持与价值判断,诸子是中国人的治世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是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与人生情怀。这五个部分构成了国学的整体。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亲近经典、传承文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国学经典诵读的益处

2.1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修养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如“幼不学,老何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等等。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率明显增加。

2.2 专注力提高

在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端坐,手持书本进行诵读。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

2.3 语文能力增强

据统计,背熟《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诗词15首》、《增广贤文》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虽然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但正因为这样的久读成诵,学生常常能在生活中出口成章,写作文时引经据典,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

2.4 阅读兴趣提高,增长知识

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我校的许多学生是农民工子弟生,平时见识和阅读量都很少,通过读懂经典,特别是一些小故事,增加了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不少诵读经典的学生开始主动找书读,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智力。

3 具体做法

3.1 学校重视,教师领头

让孩子亲近经典,我们老师必须首先亲近经典。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自编了《中国经典文化启蒙》教材,一共四册,每个教师人手一册,同时主编教师开讲座对老师进行培训,学校每学年还会赠送每位教师一本经典读物,并在假期组织老师外出参观历史古迹等,这些方式可以使我们的教师放下畏难心态,重新捧读经典,让经典滋润心灵,浸润人生,从而更从容地带领学生诵读。

3.2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

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文章太多,如何选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东西呢?我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经典文化传播课题研究组”,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把1-9年级分为九个组,每个年级组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均取自《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增广贤文》等经典文段,难易适中,易读易记。如一年级我们选了《三字经》、《大学》、《老子1-30章》、诗十首;二年级我们选了《千字文》、《论语1-4篇》、《老子31-57章》、诗十首;后面的年级基本如此。

3.3 做好课程、时间上的安排

每日诵读20-30分钟是基本要求。

小学“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早自习或分组活动的时间,分几个时段诵读(因儿童集中力有限,所以以时间短、次数多为佳),要求只需反复念。回家后,再由家长带领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长分享。

初中本着“只奖励,不强求”,“熟读成诵”的原则,学生利用下午15分钟读报课时间诵读,班主任在检查中给予适当地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此外,每班每周还安排两节课的“导读课”由语文老师担纲,对诵读内容讲解分析,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提高学生诵读的时效性。

3.4 营造气氛,适当开展诵读活动

只有在国学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国学的兴趣来。我们在校园中通过看板,装饰牌等营造了国学氛围,学校的主体环境设计也充分体现国学特点,如老子、孔子的塑像等。同时各班的教室布置也体现了国学要求,如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等名言佳句装点墙壁,以彰显班级特色。

经典诵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熟读,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读的方式有:文化节诵读比赛;小组比赛;班级间比赛;发奖状;发奖品等。特别是每学年我校举行的文化节活动颇具校园特色:上学期为经典诵读队列表演,下学期为经典诵读节目汇演。通过这些诵读方式的比赛,倾情投入,全员参与,每年都会掀起两次诵读高潮。

3.5 贵在持之以恒

将经典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给予学生合适的时间、空间诵读,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手不释卷,接受经典著作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使之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让孩子们深切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无穷乐趣。提倡每个学生在课间以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学生睡觉前背诵一句或一段等等。

4 改进措施

(1)小学诵读可配乐,这样既能体现祖国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也能让小学生融入到诵读的环境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可举行教师诵读比赛。

(3)诵读形式还可更多样化。如展示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包括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3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4

嘉祥县第四中学

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濡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传承国学经典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活动开展,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四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道德、文化、情操、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周一早读、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每天上午大班空。每周学生自行安排课余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走廊、墙壁等书写或张贴经典诗文名句名画。营造国学经典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熏陶。

3、每天中午利用广播播放国学经典诗文诵读音频、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4、精选国学经典材料挂于校园网络,供学生浏览记诵。

5、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活动:每学年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比赛。我校学生梁寒冰在2014年济宁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济宁市参加了省比赛。开展国学经典读后感作文竞赛,并对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积极组织书画比赛,把其中的精品张贴于学校宣传栏。另外,组织学生办国学经典手抄报,并进行展示和评比,促进学生学经典的积极性。

6、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政治历史老师:利用本课程资源,讲述古代名人故事、了解古人道德取向等。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7.学校积极选派老师参加经典诵读研讨会,接受专家指导。

8.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四、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经典诵读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经典诵读工作。2.学校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经典诵读书籍的购买和材料的印刷等。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完不成任务。以后需加大检督促力度。

2、有些学生认为与诵读与成绩关系不大,浪费时间,不重视。以后需加强宣传,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5

一、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1、学校制定了《xx二小20xx年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2、在比赛前及时收取了各班参赛选手的信息以及要参赛的题目,确保比赛内容及出场顺序准确无误。学生家长根据比赛内容选定了比赛服装。

3、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使得比赛顺利有序地圆满结束。

4、提前培训了小主持人。

二、选手们创意十足,比赛形式多样,各班级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等经典诗文为原型,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伴以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吟唱、舞蹈、茶艺、表演等不同形式,生动诠释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诵读比赛过程中,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声音洪亮,感情充沛使得会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为这次比赛的完美谢幕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6

一、指导思想:

我校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手抄报展评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诗韵飘香、悟化心灵”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活动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下发活动通知;

第二阶段:各班按照通知要求进行准备;

三、具体要求如下:

⑴、内容围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主题进行构思,要求主题鲜明,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协调。

⑵、参赛作品统一使用纸,单面设计。

⑶、采用手写手绘形式,书写工整、清晰、美观,版面整洁,不能使用任何电脑制作的作品。

⑷、图案、文字内容比例搭配适当。⑸、作品要注明班名和作者姓名。

第三阶段:11月22日各班上交手抄报版面; 第四阶段:11月23日校领导、语文教师进行评选; 第五阶段:11月24日-26日,展示手抄报。

三、评选结果:

在本次开展的“国学经典诗文诵读”主题手抄报展评活动中,从选送上来的30个作品中,共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具体获奖学生分别为:

一等奖:六(2)金杨杰、五(1)袁丽、四(2)金盈盈;

二等奖:六(2)颜杨婷、五(2)徐晨阳四(2)李梅; 三等奖:六(2)贺知之、五(2)宋清清、四(2)金雨佳。

三、存在的问题

1、个别班级不能按照要求准备材料;

2、有些学生对此次活动重视不够,字迹不工整。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语文教师应继续加强对学生经典诗文诵读的引导,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7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熏陶,情感素质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学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

同时《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外阅读方面指出:提高阅读品味,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 才能保证阅读的高质量和一定的阅读量。我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交流。

一、多读多记, 强化诵读

因为农村学生课外读物少, 他们视野不够开阔, 知识单一, 理解能力相应地也就较差, 同时个别家长不太重视, 缺少对孩子的辅导。再加上国学经典文化蕴涵的内涵较深刻, 有些内容家长也不可能理解到位。针对这些现状, 我们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征, 可以先让学生反复读, 熟读成诵, 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不论是文本中的课文还是课外的美文, 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文的内涵以及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才能带着感情去读, 去领悟当时情境及心情,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思维逻辑性的增强, 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们就会逐渐理解、体会。

二、指导诵读, 渗透意境

诗文诵读讲究音韵之美, 因此, 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轻重缓急, 抑扬舒缓, 情感境界。比如, 下面一句话的停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如果在教学中不交给学生如何停顿, 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又如, 《游山西村》一首八言律诗, 本来是韵律优美, 可有人在读“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时错读成“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既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又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到位。

三、引导感悟, 理解情感

国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和哲理, 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只让学生诵读, 学生很难理解“罔、殆”之意, 我们不妨引导、点拨“罔”是“迷茫而无所适从”之意;“殆”则是“疑惑而无所得”之意, 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此句的意思, 也更能让学生懂得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国学经典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点拨。比如, 《论语》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于这句, 我们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尽心尽力了?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这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理解该句的深刻内涵。同时, 我们还可以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比如, 《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一句, 我们就可以问学生, 听到父母呼唤时, 你回答迟缓了吗?父母指派家务时, 你偷懒了吗?父母教导你时, 你恭耳倾听了吗?父母批评指责你时, 你接受了吗?这样用日常礼仪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习惯。《弟子规》此书以伦理道德教育学生, 让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真正起到教育、成长的目的。

四、多样评价, 激励诵读

再好的面包总让人吃也会觉得不新鲜, 为了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激励评价。

1.经典诵读比赛。各班选出五名选手用名句接龙进行评价, 还可让全体学生参与用名句填空, 人手一张进行比赛;也可以用背诵、抢答、表演等形式来进行评价, 内容不仅有课文中的, 也可选一些课文外的,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背过的诗文用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可根据国学的内容、意境, 精心设计, 配上图画、颜色、版面, 将读、写、绘、意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以《弟子规》为蓝本, 让学生在学习古人孝道的基础上, 让学生把自己在家中对父母的孝, 在学校对同学的情, 对教师的爱, 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恩之心, 通过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 为学生提供大量国学资料, 为学生提供优美的读书环境, 方便学生阅读。

5.开展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活动, 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又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好素材。要求学生在假期走进家乡名胜, 走入名山大川, 实地考察, 调查访问, 获得地方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县自然风光优美,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素有“旅游胜地”的美称。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资料, 他们有的写成诗;有的写成文;有的写成读后感, 把自己对地方胜景及文化的认识诉诸笔端。我想:这些活动的开展, 意义将不仅仅是活动本身, 学生学到的也不会仅仅是知识本身, 可能我们的一些学生, 从此便会形成自己的人生高洁的志向, 远大的抱负, 高尚的人格。

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形成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更不能局限在诵读本身。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益资源, 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我们可以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诗文选入校本课程, 按照一定的课时安排每个年级每周至少一节;具体的实施方式由各班班主任或语文教师讲授;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比如, 多媒体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有记录, 有总结的国学诵读教研活动。这样把国学诵读真正落到实处,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素养 篇8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诵读 素养提升

天津一神童,名叫李尚荣,在中央电视台一节目中的相关展示,博得主持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近日发生于电视实况里的真实故事,节目主持人是那样欣赏小姑娘展示的才华,追问其缘由,欣然得知,小姑娘从小就诵读经典。由此可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学生的素养何等重要。

一、诵读国学经典,增加学生词汇积累

上文所说的李尚荣,只有6岁,在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里所展示出来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简直就是神童,她拥有4000的识字量,都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获取的。这给予我们怎样的启迪?应当说国学经典给了小姑娘神奇的智慧。不能完全肯定这与小姑娘超人的智商没有关系,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国学经典如果不是小女孩所崇尚的诵读材料,小姑娘也不至于就可以产生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才华。也许有人会这样思考,能够具有如此近于神童的数以万计的孩子中有几个?完全可以说就是端午的蒜头——独种,或者也就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小学生正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佳时机。平时的诵读经典留给我们较深印象的是,小学生只要是认认真真或者是比较规规矩矩地诵读了,学生将会积累不少词汇。有的虽然就是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简单理会,但学生也能够从相关国学经典的前后诵读中感悟出一定的意思,有的就比较准确地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所能够诵读的经典比较广泛,小学生可以诵读的经典其语言都是朗朗上口的,所运用的词汇不但便于学生理会,而且便于学生积累,也相当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乃至习作中的应用。从平时教学实践看,认真诵读经典的孩子,所创作出来的文章往往都是那样妙语连珠,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诵读经典给学生自不自觉地带来积累词汇的便利和便捷。

二、诵读国学经典,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人是有记忆能力的,尤其是小学生记忆的速度是那样快,记忆的能力是那样强。必须承认,有些是不便于学生记忆的,而不便于学生记的,其大脑再好,再有非凡的记忆能力,小学生也是不可能记住的。譬如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些生硬和极其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很不容易记住的。但在相关诵读实践中,人们却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认可的且是最容易记熟的。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根据比较具体的分析,当是国学经典语言表达与学生诵读之爱好相合拍,形成了相当理想的国学经典诵读的气场。虽然一些国学经典的含义学生不是那么清楚,但他们从一开始接触到语言的朗朗上口,到经常或就是永远那样朗朗上口,让孩子们自感可以津津有味地读着,且读得那样爱不释手。应当说学生积累得越多,记忆得越快,就是那些记忆力存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显得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见识国学经典产生一定意义上的好奇,而当他们真正意义上诵读了,国学经典又把一个个学生“缠着”,一个个小学生那样相当理想地“恋着”,这就由外在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内在需要。事实上,让学生逐步接触国学经典,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产生不尽的诵读乐趣。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在逐步增强的,依靠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之记忆力的提高,需要有序进行,不能仓促行事,否则,也不可能产生好的诵读效果。

三、诵读国学经典,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应当说国学经典之内容广泛,所涉及的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当小学生也能够“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了,那肯定能够为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不仅让学生比较简单地诵读,而且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或时空为学生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提升。正如李尚荣小姑娘,她不仅能够诵读,而且能够比较简单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某些观点还是那么稚嫩或者是相当肤浅,抑或就是不那么十分正确,但毕竟她能够表达诵读的想法。对此,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见解,这能促进学生的国学经典的诵读,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悟起着矫正作用,让诵读国学经典真正起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作用。学生首先诵读的是《三字经》,因为《三字经》所宣导的教育思想是颇具理想之教育规律的,对小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从孝道、礼仪、文明的角度入手,对于知识应当还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再看具体的《三字经》,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且每个部分都有一个部分的主题,学生阅读这经典完全可以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老师无需急着让学生把所有《三字经》都诵读完,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意义上的诵读消化。可以将《三字经》的相关为人要求与当今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价值观念联系起来,形成《三字经》的育人活力。如“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则通过黄香、孔融的实例,让小学生初步建立起孝顺父母等方面的道德情感。

总之,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更应当看做是迫在眉睫的。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诵读国学经典,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孜孜以求,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想一蹴而就,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就一定会成为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赖相卫.对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素养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2.18.

[2]曹建平.校本课程开发对教育生命意义的追寻[J].湖南社会科学,2003.02.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9

府谷一小国学经典诵读汇报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西方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纪。”,而国学知识在当代青年中日趋淡薄,这种现象让我们非常忧心。为继承和发扬国学,提高当代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从2017年2月起,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经典诵读已纳入到所有班级的课程里,有专门的课时、教材,并由具有一定古文功底的语文老师教授。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校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活动的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创新型融为一体,让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目的

1、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普及国学知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同学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弘扬文学艺术,营造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我校班级的校园文化生活。

2、诵读国学经典美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

3、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4、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与博览同行。在经典阅读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学底蕴,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人员安排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领导小组

王向荣、刘霞、张勇、王向莉

(二)讲课教师

各班班主任及语文老师

(三)学习人员

全校学生

四、活动时间

1、从2017年2月启动本活动,在1-6年级学生中全面推行。

2、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分年级指导读书,检测。学校将此读书活动作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长期的开展下去。

3、汇报会时间:6月19日-6月23日(下午自习)

6月19日 一年级 6月20日 二年级 6月21日 三年级 6月22日 四年级 6月23日 五六年级

4、汇报会地点:三楼会议厅

五、活动内容

一年级:必读《三字经》选读《百家姓》 二年级:必读《弟子规》选读《声律启蒙》 三年级:必读《千字文》选读《二十四孝故事》

四年级:必读《小学生古诗词必背80首》选读《古代名句选读》 五年级:必读《孟子》选读四书《大学》《中庸》 六年级:必读《论语》选读《老子》《庄子》

六、组织实施:

1、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学校读书活动计划、方案。

2、积极创造阅读条件。

(1)学校积极充实图书室的学生读物。图书室要面向学生和老师不断完善和规范图书的管理,对有条件的学生可进行网上阅读的指导。(2)充分利用和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班级图书角要达到至少每人一本,教师要积极带头读书、捐书并与学生一同分享读书的快乐。(3)作好家校沟通、班级图书流通工作,主张学生向社会借书,向亲朋好友借书,来补充学校图书室的不足,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资源。

3、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1)每天早自习背诵本年级所学国学内容。

(2)每周五有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讲解国学内容。

4、班主任制定相应的班级读书目标和读书成长计划,建立读书成长卡,做到有措施、有保障、有效果、有考评、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5、学生制定自己的读书目标和成长规划,开展阅读活动。

6、每个学生建立一本“读书积累本”,将读书活动中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名人名言、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及读书规划书,参加读书活动的作品,奖状等记录下来,参加学校的评比活动。

七、展示评价

1、每个学期各班及学校撰写总结。

2、学校制定展示评价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找专门时间展示。(1)进行国学的朗诵比赛。

(2)进行国学内容的摘抄、手抄报、板报、橱窗、读书笔记等内容展示。

(3)学校以国学为内容开展专题活动。六

一、艺术节、元旦联欢、家长开放日等契机。

(4)学校组织制作校园内国学宣传标语等。

(5)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宣传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3、评价

(1)每个学生制定自我评价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等

小学阶段扎实推进国学经典诵读 篇10

关键词:国学经典;时间;形式;背诵

一、6~12岁左右的少年适合读哪些国学经典

一部五千年中国文化史,儒释道三家,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因为孔孟更入世一些,他们讲的多是人情世故,语言也更为朴实,文风也更为扎实,更适合孩子。都要以人为本。讲孝道,讲师道,讲仁爱,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国学的,最宜从蒙学读物学起。根据儿童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蒙学读本《三百千》《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如果之前接触过蒙学经典,可以渐进到“四书五经”及“老庄”。

二、怎样读国学经典

1.时间

每天十五分钟左右读起,循序渐进。可以早读、午读时间,可以是自习闲暇,可以是在家里亲子共读。重要的还是培养坚持的韧性。这样的安排是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孩童就在这一步步的积累中拓宽自己的“见识”,吸取人生的智慧,形成丰富的“文化教养”。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感悟。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2.形式

多彩的活动,培植诵读经典的兴趣通过设计不同的朗读方式,或快或慢,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低吟浅唱,就是师生对国学经典的语言、节奏、情感交融的过程;诵读理解后,再引导学生讲经典故事、编经典故事、演经典故事……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画经典,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或者插图;演经典,表演展示、内化了学生学习的所得。当学生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国学经典便如音乐般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营造了更浓厚的诵读氛围。

3.关于背诵

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诵,孩子压力大,在短期内记下了,但时间一久又忘了。不如让学生在轻松、安定、愉快的状态下多读、熟读、常读、长读,水到渠成,背的结果自然就实现了。

我国优秀的古典国学经文意存高远,它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诵读国学经典,就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长期坚持诵读的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深邃,习作充满意趣;对人文、历史见识广博,谈吐不凡;蒙童养正,熏陶品格,培养意志。

参考文献:

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激趣,国文诵读习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国文经典灿若星河, 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 凝聚了前辈先贤们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 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 凡读书之法, 有阅读、朗读和诵读, 其中以诵读为本, 诵读经典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

中职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近年来, 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中职生人数连年增长, 生源广杂,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在中职阶段开展经典国文诵读, 对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 怎样才能使中职生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习惯呢?我认为需要从学生内在主观因素和学校、教师外在客观因素两方面下足工夫, 实实在在走好每一步。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养成国文诵读习惯的基础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进而“乐之”的过程, 其实就是兴趣激发的过程。抓诵读, 绝不能靠戒尺, 而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诵读呢?

1. 明确诵读意义, 目的激趣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表明:让学生明确所做的每件事情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意义, 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在讲述诵读经典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只是学生拥有的证书, 他们更看重其个人的基本素质。曾有一位企业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中职生, 品德好、技能好是‘合格品’;品德好, 技能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 技能也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 技能好是‘毒品’。”在如今, 个人综合素养已成为企业用人的第一标准。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诵读经典国文是一个有效途径, 因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 其中饱含浓郁的爱国之情与人文关怀之情, 诵读这些经典作品, 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懂得了这一道理, 就会产生思想动力, 诵读经典的兴趣也就弥坚了。

2. 运用教学艺术, 活力激趣

诵读经典国文, 重在读中感悟, 但由于中职生普遍文言文功底差, 他们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先理解经典, 再进行诵读, 这一切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常听人们说, 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对执教者来说, 课之所以上得好, 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恰到好处运用课堂教学艺术, 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 能把平淡的课堂化为神奇的世界,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身在课堂的每个人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专心学习、积极思维, 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次在讲老子的《道德经》时, 由于时值春天下午的第一节课, 一些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当时正在讲“企者不立”的文意, 看到这种情形, 我当即暂停讲课, 让全班学生都站起来, 说道:“今天我发现不少同学没有精神,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活动一下, 提提精神。大家将两只脚轻轻半踮, 我们比比看, 看哪些同学能站稳。”学生们一下子来精神了, 这时, 全班同学都站得稳稳的;接着, 我让他们将脚再踮高一些, 笑问道:“还能站稳吗?”这时, 有一些同学开始摇摇晃晃;最后, 我让他们用尽全力将自己的脚踮到最高, 大声问道:“还能站稳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东倒西歪的样子, 我让他们先坐下, 然后说道:“刚才我们活动的内容其实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企者’即踮脚站立的人, 人踮起脚来站立, 能站多久呢?所以老子说, ‘企者不立’。”原本有些沉闷的课堂顿时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在这种气氛感染下, 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情明显高涨。

3. 及时鼓励表扬, 成就激趣

鼓励和表扬是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的肯定评价, 在学生诵读国文时, 适时适当地运用表扬和鼓励, 可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是帮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习惯的“催化剂”。如当学生诵读经典后, 即使存在个别失误, 教师也可用诸如“虽然……但是……希望……”之类的语言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诵读得好, 老师不妨采用夸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气, 如“太好了”“太棒了”等给予激励。表扬的语言应该是真诚、热情、新鲜, 并且富有魅力的, 针对学生在诵读中存在的优点、长处, 不时地通过“表扬”给予“催化”一下, 可以使学生心中充满愉悦的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诵读。

4. 创设乐学情境, 故事激趣

学生诵读的经典国文主要是文质兼美的古代文言文, 尽管其蕴含丰富的精神食粮, 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 要充分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于语文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中职生, 要理解文意更是难上加难, 甚至有一些学生刚拿到教材, 就以太难懂为名, 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生动的情境, 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诵读之前, 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寓言或生活中的案例, 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始讲老子《道德经》“知羞耻”这一单元时, 我引入《吴下阿蒙》的故事, 让学生从吕蒙“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的故事中, 懂得知不足而后知奋发, 才能让自己脱胎换骨, 并同时赢得他人的敬重;我在讲解《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图自新”的故事时, 让学生从古人的故事里树立发愤图强、战胜挫折的信心等,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学校、教师等外在客观因素是培养中职生诵读习惯的关键

1. 校园环境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诵读习惯

环境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这一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在不知不觉中, 给人以熏陶、引导, 给人以约束。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其身处的最主要环境, 对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教师可借助学校这一外部环境, 发挥其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橱窗、展板等阵地, 围绕“经典国文诵读”这一主题, 对学生进行宣传、引领;完善学校图书馆设施及藏书, 让学生能在那遨游书海, 与名家对话, 和经典相约;建设科技文化长廊, 在过道、标牌以及教室的墙壁上, 设置名人名言、古典诗词;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国文诵读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通过这些动态、物态环境的创设, 营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让学生在弥漫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实现将诵读经典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习惯的目的。

2. 教师榜样示范, 通过引导表率培养诵读习惯

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的引导不仅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内容和性质, 而且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 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习惯, 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 做好经典诵读示范。

做好经典诵读表率, 首先, 要求教师热爱诵读、坚持诵读;其次, 教师可以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声情并茂的诵读, 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经典诵读示范中感悟语言、想象意境、领会涵义、学会诵读;最后, 只要时间允许, 可以在班级开展诵读活动, 教师也积极参与进去, 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诵读感悟、诵读收获, 培养他们对诵读经典的热情。

3. 制定诵读规范, 及时评价促使诵读习惯养成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班级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主要场所, 但学生的自觉性是有限的,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必须制定相应的诵读规范。比如, 语文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5分钟左右) , 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经典国文;班主任可以每天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大致10~15分钟甚至更多课时 (根据班级情况调整) , 让学生在教室内诵读经典国文;学校可每周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比如升旗或其他集会时间, 让全校学生诵读经典国文。诵读时, 可视诵读情况作相应规范, 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读出意境, 有滋有味。长此以往, 就可以使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需注意在执行规范时, 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本身是一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评价得当, 对习惯的形成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评价是一种反馈, 反馈一定要及时。学生诵读有进步, 要及时给予鼓励;发现有不良的情况, 要及时给予提醒。

4. 贵在长期坚持, 教师常抓不懈促使诵读习惯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 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因此, 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 也不能快刀斩乱麻, 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自我磨炼, 加强修养而形成的。一位外国教育家曾指出:“习惯仿佛一根缆绳, 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 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一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 必须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人都有惰性, 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 尤其是对学习习惯比较差的中职生。尽管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不同, 但坚持的时间越长, 习惯越稳定。因此, 培养中职生诵读经典的习惯, 不应仅仅停留在一段时间或几次活动上, 必须持之以恒, 贵在坚持, 通过教师长期检查、督促, 促使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播种行为, 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让我们带着学生们一起诵读经典, 帮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好习惯, 让他们在中华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坚韧的民族精神中吸收养分, 形成健康、美好、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学生们带上精神丰富的人生之路, 这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梁振桂.试论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12

为了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二、活动目标

1、以经典诵读活动为契机,引领和推动我校读书活动的开展,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2、鼓励全校师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促进良好的个性和品质的形成。

3、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让学生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4、通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组织领导及责任分工

组长:陈仁武(负责国学经典诵读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吴坤理(负责国学经典诵读的场地布置)

朱道文、张慕盈(负责国学经典诵读的实施与指导、摄影)

成员:三、四年级各班班主任、语文老师

四、诵读内容

三年级:从科组规定的内容中选五首诗。

上一篇:校园网络管理办法下一篇:学会改变600字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