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设计

2024-06-20

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设计(共8篇)

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设计 篇1

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内容: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二、活动目标:

1、2、能在教室色引导下简单地了解这几句话地意思。通过教师带读,幼儿赛读等方式识记这几句。

三、活动准备:

1、《弟子规》教材,CD

2、故事《哭竹生笋》

四、活动过程:

1、故事引出活动

教师想幼儿讲述《哭竹生笋》的故事,从中感受孟京对母亲的孝心,引出活动。

2、教师范读幼儿跟读

教师范读活动内容,并进行解释与引导 教师带读,幼儿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幼儿组与组之间赛读 幼儿进行个别展示

3、对幼儿进行行为引导

幼儿自由说该如何去孝敬父母 教师小结

4、活动延伸 让幼儿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班级:大三班 设计者:和雪英

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设计 篇2

关键词:Moodle环境,批判性思维,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如识破误导的广告、衡量竞争双方的证据、看出辩论中的假设或谬误等[1]。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产生、更新和传播的周期极大缩短,对批判性思维的需求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成为学习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是思维的两大并列技能。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能否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显得更加重要,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学生就会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因此,在教育中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在Moodle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作用。Moodle环境下的辩论活动能有效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开展实时同步辩论,也能够进行异步辩论;能够增加参与辩论小组成员的数量;课程资源高度共享、小组协作学习、以及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等。此外,在Moodle环境下开展辩论活动,还具有管理方式灵活、学习活动多样、支持分数制和等级制评价方式。Moodle为网络环境下辩论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虚拟环境,让辩论活动的资源多样化、开放化、活动评价可视化和多元化成为现实。在Moodle网络环境下设计辩论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协作,按照他们所支持的观点搜索资料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既可以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又可以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一种有效的深度学习方式,同时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Moodle国学经典》是基于Moodle平台环境,以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和革新能力为导向的经典诵读网络课程。国学经典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在当前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热”、“复古潮”中,如果不对国学精华和糟粕进行系统区分,将会不加甄别地推广和传播,将导致简单崇扬的弊病。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和重复,而是传统文化的更新和重构。基于上述思考,《Moodle国学经典》在内容设计上采用“经典阅读、质疑反思、知识重构、文化传承”模式,对经典诵读教学过程进行细化设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案例分析、分享反思等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及当代文化语境的融合,在演进中体现海纳百川、融会新知的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批判继承的世界观,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在该过程中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Moodle 国学经典》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辩论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2,3]。学生在参与辩论式学习过程中,通过探索研究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自由争论和思维交流碰撞中深化思维品质,在互助互学中提高对社会充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4]。因此,辩论式学习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在形成多种观点和意见过程中,发展学生形成对新观点和意见的支持能力。对于辩论式学习的实践过程,唐士梅认为应包含“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等环节[5]。该模式对于思考和设计辩论式学习过程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在《Moodle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人文价值,同时辨别其中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的糟粕,采用辩论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辩论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实践经验,设计了一个包括“四环节十阶段”辩论教学流程模式,分别是准备环节、辩论环节、评判环节和反思环节。在准备环节,学生要确定选题、进行分组,并准备辩论材料。在辩论环节,学生需要经历陈词阶段、攻辩阶段、自由辩论阶段和总结陈词阶段。在评判环节,主要进行投票统计,以确定胜负。反思环节主要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以升华对国学经典的认识。《Moodle国学经典》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Moodle网络学习平台易于创建学习活动的特点,根据图1所示的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创建了《Moodle国学经典》课程辩论式学习模块,让学生在辩论式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共同完成辩论式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辩论式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享受学习快乐,也可以在学习中锻炼并提升问题汇聚、观点分享、资料整理、沟通协作、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Moodle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讨论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师针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避免因为话语霸权而淹没了自己的声音。在Moodle学习平台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异步交流,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在该过程中可以迸发智慧花火。同少数人霸据话语权的传统课堂相比,Moodle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从事问题思考和解答的更大优势,因此,学生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高。

Moodle为学生开展国学经典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学生不仅在学校课堂中学习,也可以在家中开展学习。因此学习空间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拓展。在Moodle环境中,教师的角色会发生根本转变,即从内容传授者变为引领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从事辨别、质疑和反思信息真伪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和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名人探究之纪昀》专题模块学习中,学生在浏览了关于纪昀的信息后,围绕“了解了纪昀其人其事,你能客观公正地评论一下他吗?他的传奇人生对你有什么启发?”问题开展思考和讨论。曾经的热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人物到底有多真实?网上查阅的纪昀其人其事是真的吗?语文书上纪昀的作品《河中石兽》能发现人物的信息吗?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同该专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经过辨认、筛选,得出这样的认识:“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纪昀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一代才华渊博的才子,只肤浅的认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后来通过进一步的理解、查阅与辩论,让我知道了一个不一样的纪昀 ------ 让纪昀在我心中的模样更加的坚定,让曾经的纪昀显得更可贵与真实。这就是我眼中的纪昀,一个神秘而又真实的纪昀。”

这是一个学生对纪晓岚认识的转变和深化过程,从开始受到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产生的认识,经过获取资料,对比分析后形成对纪昀的认识。教师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可以提供相关反馈,鼓励或表扬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所做的贡献。学生在Moodle环境中对主题、观点的深化认识,有利于他们开展辩论式学习。因为辩论式学习是基于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并能够提炼立场和观点。实践也表明,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和锻炼,学生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问题分析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为了支持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会收集相关证据,利用证据对观点和看法提供支持,并增强了他们看待问题的自信心。

三、案例分析

“诚信”是国学经典课程的重要内容。在Moodle环境下开展“诚信知礼”模块辩论式学习时,根据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要求,设计了“诚信主要依靠自律还是他律”专题。主要通过如下步骤对在Moodle平台上开展辩论式学习活动进行设计:

(一)呈现选题

通过论坛功能将辩论选题的内容贴出来,以便让学生选择正方或反方阵营,确定选题。

(二)建立分组

建立正反方辩论小组。在学生正反方阵营中也可以再继续分出2 ~ 3个小组,方便他们开展合作性学习。

(三)生成辩论稿

辩论小组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并将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小组观点上传至正反方观点区。借助网络优势,学生对通过网络搜索和查找的相关资源,经过小组讨论、筛选、辨别、质疑等环节进行分析甄别,形成小组观点并形成文字上传至讨论组。正反方准备的辩论稿具有旁征博引、条理清晰特点。辩论小组成员在阅读分享辩论稿之后,会选出正反阵营的4个辩手,参加辩论。

(四)辩论

辩论过程在教室中面对面展开。正反双方辩手经过陈词、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阶段,唇枪舌战、妙语连珠,不遗余力地为维护己方观点做出努力。

(五)投票统计

辩论结束,学生观众要登录到Moodle平台的投票区进行投票。Moodle的投票统计功能会即时作出统计,并最终确定辩论胜负方。

(五)总结与反思

辩论完成后,每位学生都要针对本专题辩论式学习过程,撰写体验、感悟和心得,并上传至Moodle的经验共享区进行交流和分享。

从上述辩论活动过程可以得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学经典课程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具有两大特色:一是根据Moodle平台强大的教学活动功能,为学生创建展示各种能力的平台,如筛选信息、讨论组讨论、投票区投票等,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每个人的观点都能与其他同学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与传统辩论活动相比,Moodle环境下的辩论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较大提高。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信息甄别筛选、深度思考、讨论评价,形成了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批判性地继承国学经典。

四、结论

国学经典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辨析历史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和糟粕,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国学经典诸多学习方法和途径中,采用Moodle平台支持国学经典学习,并通过辩论式学习活动设计,对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实现国学经典的深度学习等方面,能够发挥良好作用。本文所探讨的辩论式学习活动流程,能够在Moodle学习环境中设计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整合了面对面课堂教学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两种学习环境互相补充。面对面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参与,网络学习平台成为资料交流、呈现、展示和共享空间。教师角色在辩论式学习中同传统教学相比得到较大改变,学生则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提高了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国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1-02

引言

根据调查发现,当代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看,西式教育难以提升人们心目中的内在幸福感。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城市又开始重新拾起國学经典,开始尝试着把国学中的经典思想逐渐渗透进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语文课堂经典著作诵读的方式。因为当前很多的中学生都对经典的著作接触较少,例如《论语》、《三字经》和《道德经》等,尽管一些语文教材中编入了部分经典的文章,但是内容太少,国学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而且只有认真地研读原著,才能受到那种深邃精神的熏陶,另外,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学校不可能另外开设国学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而只能通过高中的语文课堂来向学生传递国学精神。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逐渐把国学经典内容渗透进语文教学呢?

1.让学生明确国学经典的种类和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1.1国学经典的种类

在将国学经典内容引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国学经典,以及国学经典具体包括哪些。通常所说的国学经典主要是指儒家载集等典范著作,例如《汉书》《史通》以及《阅微草堂笔记》等系列经典书目,还包括一些经典的宗教典籍,例如《古兰经》《圣经》和《大藏经》等,此外,一些传承到今天的文献典籍也可以归入国学经典的领域,例如《史记》《中国科技史》和《中国水运史》等。总之,国学经典是指那些价值比较高、意义丰富、影响深远、值得传承的文献著作。

1.2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加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史料,从中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智慧和能力。博尔赫斯曾经说过,经典是一个国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仍然认为价值丰富和值得阅读的典籍,世世代代都热衷于该书的神秘和阅读热情。朱自清曾经在《经典常谈》书中说过,诵读经典文献的价值主要在于文化,而不是实用。经典比较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并且向人们传递着终极关怀、普世命运以及人文方面的价值思想,逐渐向后人传达着内在的高尚品质。因此,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教导学生增加经典的诵读数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内涵,完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素质不能单纯地依靠技能训练,通过诵读经典书籍来培养人文精神必不可少。

2.巧用国学经典,采取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经典思想的时候要尝试不同的形式,将学生的自主经典学习和兴趣挂钩,从课堂上学习读书的方法,在课下通过诵读经典著作来丰富语文学习,提升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巧用国学经典,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经典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和国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仅在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要强调课外的延伸阅读,即做好和课内内容相关的超链接式教学,从而将价值丰富的国学经典一步一步地渗透进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语文课堂的学习,还扩展了知识面,提升了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采取“预习-学习-学会”三个阶段的导学式教学方法,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地课程预习,学生读到有兴趣的内容或者存在某些困惑的时候就会尝试着提出“我要学习”的要求,继而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学会”的效果。

4.采取诵读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国学兴趣

通常情况下,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惰性,主动性不足,而比赛正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组织各种类型的经典著作接龙比赛和背诵比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诗人或者词人的推荐会,即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推荐自己欣赏的诗词以及其作者,并说明喜欢他们的原因,还可以推荐他们的其他代表作品或者优秀作品等。总之,通过这种比赛激励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去主动接触传统的国学经典,从中学习到我国比较推崇的价值观,例如感恩、义气、谦虚、谦让、宽容等,并且利用我国的学生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学瑰宝。

5.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人文修养和崇高的价值取向,还有利于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白红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J]. 学园, 2013 (4): 109-110.

[2]马琳萍.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策略研究[J]. 时代教育, 2013 (5): 12-13.

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设计 篇4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以及儒家的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和交流合作疏通文义,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深入理解,思考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突破措施: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朗读资料、幻灯片

【教材分析】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核心是理解论语的内容,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论语》十二章,是其精华部分,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学习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学的重点是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的关键是熟读成诵,精讲重点文言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一个有完整思想的中国人。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直到现在。孔子被称为世界东方圣人,反映他思想主张的《论语》被称为中国圣经。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检测预习: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活动二:诵读入境,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活动三: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你认为重点的字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活动四:默读理解

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活动五: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它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有学者认为,孔子虽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是三种为学体验。“学而时习”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了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有人喝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人不知而不愠”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孔子说这番话时脸上应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得的神态。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可选择“知道,懂得”,前面的几个“知”都是“知道、懂得”的意思,理解为“这才是真的知道了”是顺理成章的。)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课文中含有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注重情趣等为学思想。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不能机械地接受老师和书本传授的知识,更多地体现自主学习;真诚坦白,不不懂装懂,让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得到修正和补充,则尤为重要。)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对学生而言,“传不习乎”是每天需要自省的一项,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对“朋友之信”的理解常显得简单,应注意建立更高层次的朋友之信,把它变成共同健康成长的约定。)

(7)曾子不善言辞,但终有所成,著有《大学》,后人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传承者。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曾子“一日三省”,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心竭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之所以成才,应归功于这种严以律己的生活态度。成才的因素有多种,自身实力是最核心的因素。如何让自己实力过人呢?不断自省和及时改过是非常必要的。盲目的自信带来的只能是行为过当和虑事不周。

(8)见到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我们通常会产生惊愕、厌恶和愤怒之感,而孔子认为此时应该如何去做?孔子认为面对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应该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9)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能这样做吗?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困难是什么?

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能这样做的前提条件应是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具有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人生态度。这是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常人的困难正在于无法放弃对他人的苛求,无法摆脱嘲笑他人的市井心态,当然就无暇顾及自己应怎样做。

六、课堂小结

《论语》十则谈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本文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七、随堂练习

背诵默写课文;运用故事或名言警句对《论语》语句进行个性化解读

八、板书设计

为学:学而时习 有朋远来 不知不愠

学而思之 不知亦智 好之乐之

修身:一日三省 谋事而忠 交友而信

患不知人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中的成语,是广为流传的金玉良言,它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并通过我们作用于我们的后世,这就是手书口传的文化积累。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吸纳他人的读书收获,今天的交流我们都将满载而归。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整理。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选择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成语,准备如下: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美极了,而且好极了。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四、随堂练习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五、课堂小结:

“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论语成语大礼包”,礼轻情重!(投影)
  英才学子,后生可畏,血气方刚、文质彬彬!须知任重道远,岁不我与,一定要当仁不让、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万不可华而不实、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始有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心安理得、尽善尽美!浩瀚《论语》,博大精深;研读《论语》,不亦乐乎!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努力学习,完善自我七、作业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文中选择一则,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对你的启发。

【教学反思】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篇5

《亳韵古风》篇教学设计

王 萍 教学目标:

1、诵读《国学经典》“亳韵古风”部分,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厚简朴的民风民俗。

3、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世说新语.简傲》的意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了解庄子嵇康等名人的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故乡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所创造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使我们亳州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亳州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我国古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想不想对他们作进一步的了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庄子.逍遥游》

1、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逍遥游》。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解释内容。

(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

(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借、无所依附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4)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5)他的这种“逍遥游”的思想,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现实之中的我们无法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但是我们可以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心灵的本性,以关照宇宙人生。(6)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教师指导背诵

5、背诵比赛

三、学习《庄子.秋水》

1、由“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

四、学习《世说新语.简傲》

1、由《爱莲说》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一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邪恶的人和事物同流合污;同时彰显这种人格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亳州人,试着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庄子.逍遥游》 《庄子.秋水》 《世说新语.简傲》

随物牵引

逐物漂流

认识是无止境的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保持心灵的本性 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高洁傲岸的节操

国学经典伴我行——国学教学总结 篇6

秦娜

中国古代启蒙读本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一些比较先进的思想如《大学》《道德经》无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是现阶段小学国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国学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古诗词声律方面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任务和重要性

本学期四年级国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小学生从中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感受古人和我们一样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的亲情、爱情、兄弟情、家国情,陶冶情操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在诗句中展开想象欣赏自然界优美的事物,领略大自然万物生灵的神奇与壮观。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丰富和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国学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词教学要设计得精彩,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重视教学设计,要仔细揣摩精益求精把教学环节设计得精彩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1、深入浅出,了解背景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简介。了解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凭借辅导丛书、参考网络信息、向周围的亲人朋友请教,做好笔记上课时全班交流。学生事先知道了诗人写诗时的所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歌也如此。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例如著名的《敕勒歌》,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意境广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作品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如果课前教师能帮助学生做好预习了解一些关于“南北朝”“民歌”的知识,就会更好的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描绘的婉丽风光。时代不同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如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鹿寨》《山居秋暝》;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从军行》;陆游的忧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这些旷世佳作的诞生和流传都是与诗人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此外,即使是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年代不同际遇不同,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

唐代大诗人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夜宿山寺》等优秀诗歌中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运用巨大的夸张表情达意。而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杜甫,他的文风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的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刻画出一幅优美的诗中画;其它的《江畔独步寻花》《登高》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还有,就算是同一位诗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诗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诗人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2、细读文本,品词琢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抓诗眼。

即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义进行理解。具体做法是: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使用工具书查找不明白的重点字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让学生想象自己一个人身在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感同身受就更能理解诗人“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让学生想象自己与家人团聚时的愉快就更能理解诗人孤身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时的寂寥,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又如《赠汪伦》一诗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抓住一个“忽”字,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汪伦怎么到李白上船都要走了才来送呢?”理解“忽”在句子中实际表示李白没有想到汪伦会用歌声给自己送行。而汪伦用踏着节拍唱歌的方式给李白送行更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感情深厚。

(2)抓词语。

即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比较,进而体会诗句的意思。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雨”“夜入”“楚山孤”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让学生体会诗人冒雨夜送辛渐时的心情。为何这样悲痛呢?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用词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芙蓉楼送辛渐》那样凄婉哀伤,因为只是“故人”,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酒”。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抓住 “对愁眠”引导学生质疑诗人这一夜是

怎样度过的?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进而想象岸上寒山寺畔月落乌啼、渔火点点、钟声悠悠的静谧景象,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抓诗句。

一首好诗,每每有一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千古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应该透过文字,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的古汉语翻译成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古诗词中蕴藏的深奥哲理的讲浅显,把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原展现给同学们,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往往比较短小,以诗言志、以诗传情是古代诗人作诗的基础,所以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在找准情感基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古诗词从中汲取文学营养。例如在《别董大》中有名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位情深的挚友在如此荒凉的边塞时候将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诗句中的情调却明朗健康,暗藏着对朋友的光明前途的祈盼和对朋友深深的祝福。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展开想象——体味意境

大多数优秀古诗文都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正是偏重形象思维。对图画、颜色、声音感觉比较清晰。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还原诗中的画面。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听一听老师放的录音。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风声、雨声、鸟鸣声)有什么感受。再想象树上的花随风纷纷飘落时的景象,体会春夜将晓诗人看到的美丽景色。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抓住“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这些景象,结合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景象描述出来。再回到诗句中展开想象体味王维作品的空灵之美。学习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可以让学生模仿一下将军开弓射箭的动作。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力大无比的将军正在开弓射箭,射出的箭头都没在了石楞之中。这样就能体会到诗中描写的大将军的武功超群力大无比了。小学阶段的许多诗文都可以这样学习。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等。

4、熟读成诵——朗读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同时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通过反复背诵,变别人的为自己的,化知识为生命,这是很聪明的选择。中国的古诗词语言讲究押韵,因而非常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容易背诵。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基点,并让学生明白读这首诗的目的和要求,如何才能表达出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心理特点。分低、中、高年级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主要侧重于读准字音,读的正确流利。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主要侧重于把握好诗句的停顿节奏,体会诗句的意义。如朗读《春夜喜雨》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读、比读、配乐读、轮流读、边想像边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尽情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培养情感陶冶情操。陆游曾教导自己的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教师要经常带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在广阔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陶冶学生的性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和创作诗歌的欲望。古诗词教学要充满情感,要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和延伸,引起激情共鸣是关键,不能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若是这样,就失去了古诗词教学的魅力。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教师制可以安排多项活动促进学生背诵朗读(1)安排古诗词诵读比赛。班级内分小组挑选出若干位选手组队参加比赛,还可以年级组中联合活动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2)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词书画作品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举行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5)仿写改写和创作。在大量诵读、多方面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仿写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都可,改写指改成散文诗、散文、短剧、小说等,创作则更不拘形式。

5、归纳整理——融会贯通

学生到了小学中年级掌握的优秀古诗文就已经为数不少了。教师要适时的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按下面几方面来进行。按诗人整理分类,就是把同一位诗人的作品归类积累。重点是李白、杜甫、王维、陆游的诗。按诗的内容整理分类,就是把同一内容的诗歌归类还可以比较诗歌的意境,触类旁通。如《古朗月行》《水调歌头》《峨眉山月歌》《山居秋暝》《望月怀远》《静夜思》等很多诗歌都有对月亮的描写,让学生整理归纳到一块积累比较体味也是很有意思的。还有让学生整理有关桃花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盈荷瓣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等这些诗句中描写的桃花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数量不同、姿态不同但是都很美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和烂漫桃花的喜爱之情。按按诗的类型整理分类,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边塞诗每一类积累经典,必要时还可以用在习作中。

三、与其他学科联合教学形成合力促进古诗词教学

除了在语文课程内进行古诗词教学以外,还可以安排与其他学科联合教学形成合力促进古诗词教学。如:利用美术课堂让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古诗所描写的景象。山山水水、红花绿树、日月星辰这些都是诗人吟诵的对象又都是孩子们笔下最爱描画的事物。学生会在动手作画时能再次体会《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色彩的丰富。“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进而体会诗人诗作的写实风格。学生凭借自己对诗歌的领会和感受还可以在画中发展想象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李白的《古朗月行》就记叙了诗人小时候对月亮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闲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给孩子们留下了多么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呀。学生会把自己对月亮、宇宙的幻想统统展现在自己的图画中。同时也体会到李白诗作的肆意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浪漫主义风格。结合音乐课引导学生唱一唱,体会古时候诗人吟诗作赋的感受。低年级小学生在把骆宾王的《鹅》随着欢快的乐曲唱出来时,大白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可爱样子也被孩子们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信息技术课学生练习汉字输入,书法课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时候,安排学生练习书写、输入一两首古诗词或一两句哲理深刻的经典名句也是对古诗词教学的很好补充。另外,抓住教育时机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重要活动中安排学生进行国学诵读展示,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进一步的高标准严要求。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学习、成长。

四、古诗文教学的评价

现代小学课堂里的国学经典教学 篇7

一、确定适合的经典阅读内容

要想使小学生能充分品味到国学经典的饕餮套餐, 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和语言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的经典阅读篇目, 编写成校本教材, 让老师清清楚楚地把握教学内容, 把最美好的经典献给童年。

2009年10月, 笔者曾对本地区的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学校是35所小学和36所幼儿园。其中调查的一个问题是:“你校学生有没有校本国学经典阅读教材?”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3所小学开发了专门供学生“阅读”或“诵读”的校本教材。另一个问题是:“你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教学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老师们普遍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寻找、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我们的研究找到了起点, 从研发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做起。

下表是某小学研发的一年级学生的国学经典篇目。

从表上看到, 阅读篇目三个来源:语文教材篇目、课标篇目、国学经典篇目。语文教材篇目指语文教材内里出现的要求熟读、背诵或者默写的古诗文。课标篇目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古诗文篇目, 在“附录”中列出了136篇 (段) 。我们把这些篇 (段) 进行整理, 根据作者或内容方面和教材的关联程度, 编入各个年段。国学经典篇目主要借鉴了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著的教材,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十二册)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系国家985工程项目子项目“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审阅通过的教材。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主要选学传统蒙学的内容, 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四部经典蒙书;中段三、四年级选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四书》;高段五、六年级选学《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历代美文选》。这样一种内容安排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经典阅读篇目的编制具有灵活性。小学生学习经典有的从一年级开始, 也有从二年级、三年级、甚至六年级开始的, 每个年段都研发了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篇目。在研发篇目的基础上, 有能力的学校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给学生使用。

综观国内同一研究领域, 出现了一些学校有校本国学经典教材, 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实施的非常少。从表上看到, 本地区小学每周有1节阅读指导课, 实验学校每天保证学生有不少于60分钟的阅读时间, 实现了国学经典教育列入课程表, 走进课堂的目标。

二、把握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

国学经典作为小学的校本课程, 依据小学生语言学习特点, 我们从以下六个维度确定小学国学课的教学目标:

识字目标。文义理解。知识积累。文化感悟。联系实际。

六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还要体现不同年级的要求, 契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整体上看, 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大体如何把握呢?

一二年级学的是蒙学经典, 根据初学者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目标上当以诵读为主, 其它目标作为辅助目标, 要适量、适当、适可而止。其中, 识字的要求是只识不写, 为诵读服务;知识理解点少而浅, 突出趣味性;文义理解、文化感悟则只需在诵读中有所点拨即可;联系实际, 可以较为独立, 注重从经典出发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不必过于强调与课文的联系。

三四年级学的是“四书”,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目标上要以诵读、知识积累和适度理解为主, 其它目标作相应改变:诵读仍是重中之重;识字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文义理解成为重要内容, 不过要选取适量适当的对象, 要与诵读结合起来, 在诵读中理解;知识积累也是重要内容, 当然, 仍然要注意知识的数量、难度;文化感悟不必刻意为之, 只要有所点拨就行;联系实际方面, 不仅要注意行为规范的纠正, 也要开始注意价值观的培养。

五六年级, 开始学子、史、集, 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 有了一定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目标上要在诵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适当偏向对意义的理解和对精神价值的感悟。识字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联系实际则要着重培养学生将书面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能力。其中, 可适当将文义理解与文化感悟结合起来, 从教材的选文中理解经典的内涵, 感悟相应的文化命题。

综上所述, 小学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样一个目标网络:横向上是识字、诵读、知识积累、文义理解、文化感悟、联系实际六个方面, 纵向上是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层次。这是根据国学经典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所作的判断。

三、探索适宜的经典教学方法

传统的蒙学阅读教学可借鉴的历史经验有以下两点:一是强调“晓文见意”, 二是强调“熟读成诵”。办法是讲、贯、读、背、温。蒙学教学重背诵不重理解, 重训练不重兴趣的现象比较普遍, 训练方法程式化, 追求形式, 束缚思想, 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沉痛的教训, 是后人要引以为戒的。

现代课堂经典教学方法离不开讲、读、背、温。但是方式方法要发生演变。

讲:一是做到“精讲不贯讲”。精讲:只讲理解重点和古今易混之处。不贯讲:不逐字逐句讲。二是做到“讲准不讲深”, 即讲明意思, 但不追根溯源, 引经据典。三是做到“读讲结合”。四是做到“趣味讲解”。知识的讲解要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低年级的学生对生动的图片视频、有趣的故事、好玩的游戏感兴趣, 高年级增加学生的想象、体验, 感悟, 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甚至高峰体验, 从而喜欢经典。

读:诵读为主, 情趣悦读。这里要分清“朗读、朗诵、诵读”三个概念。朗读, 是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言语活动, 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朗读是教学形式, 而朗诵是艺术表演形式;朗读的语言必须接近自然真实的生活语言, 朗诵的语言形式则较为夸张, 往往还需要借助表情、手势或配乐等手段来增强表演的艺术性。诵读, 介于朗读和朗诵之间的一种形式。诵读与朗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诵读不仅强调了读, 而且强调积累背诵。诵读有节奏美, 音韵美, 在经典教学中处于首要和核心的位置。

背:活记乐背。一是当堂熟读成诵, 不增加课前或者课后的学习负担。二是发挥游戏教学的积极作用。如“对对子”“变一变”“联一联”等游戏,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猜一猜”“诗句接龙”“一口气读几遍”等游戏, 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复读机”“同声翻译”等游戏,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步熟悉所的内容;“小小指挥家”“小小播音员”等游戏, 能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温:一是“在艺术活动中默”。把学过的经典内容作为书法练习内容描摹, 在“造房子、跳皮筋”的课间游戏中传唱, 经典的积累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在校园环境熏”。学校建筑古色古香, 国学教室文化飘香, 墙壁长廊布置经典内容, 铃声变成诗歌诵读声, 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设计 篇8

关键词:幼儿;国学经典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1

1 引言

中华文明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影响力,作为古代流传的国学经典,更是具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为了能够使孩子从幼儿阶段就能够形成较好的文化素养,国学经典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对此,就需要充分联系幼儿特点,以其能够接受的方式做好国学经典教学。

2 国学经典教学方式

2.1 课堂教学

2.1.1 体验教学

对于该种教学来说,即通过学生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对相关经验进行获得,在幼儿国学教学中,即由教师在对愉悦、轻松教学情境进行营造的基础上对认知进行获得,在同教师以及同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方法的掌握,并在游戏实践的参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第一,情境体验。在幼儿国学教学中,具有诗意、且具有良好形象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学习情趣的激发,且能够在满足其学习情感的同时获得不同能力的发展。如在《古诗山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手边适当的工具材料为学生铺出一端“石径斜”,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播放一段悠扬的音乐,在对幼儿进行引导的基础上使学生仿佛感觉自己就是诗人,在教师模拟的道路中一边走、一边吟诗。可以说,通过该种微妙情境的创设,则能够在对幼儿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的同时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国学学习当中;第二,角色体验。在幼儿教学中,角色体验可以说是一种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即安排幼儿对一定的角色进行扮演,使其在扮演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丰富体验,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实现角色责任的领悟。如在《三字经》课程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生活场景以及故事视频等多种引导方式的应用帮助幼儿对孝心的含义产生理解,并对听课教师同幼儿间的互动进行积极的鼓励,如说一句感恩的话、为老师敲敲背等,通过该种方式使幼儿了解到友爱谦让以及孝敬长辈的道理。

2.1.2 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是指教师为课堂上为了对相关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所采取的特定方法或者方式。在对教学策略进行应用时,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境的不同以及教学要求的不同随时进行变化。根据国学经典特征以及幼儿年龄特点,则可以对以下教学策略进行应用:第一,趣味性教学。无论是《学习发展指南》还是《纲要》,都在其中明确提出了,在幼儿学习中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活动方式。而根据幼儿的学习、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在实际幼儿国学教学中则需要将“趣味”作为主要内容,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以及娱乐等充满趣味性的互动中学习经典知识;第二,操作性教学。在教学要求中,其明确指出了在幼儿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将为幼儿准备数量较多的桌面操作材料,将图形符号、实物图能够同文字间实现良好的匹配,以此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国学相关知识的理解;第三,诵读教学。国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对此,教师则需要在联系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从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出发,对部分较为实用、且简单的游戏进行开发,以此将理解、游戏同诵读间能够实现良好的融合。主要方式有跟读法,即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对诵法,即教师念前边的一句,幼儿念后边的一句。接龙法,即将幼儿排成一排,使其每人对课文进行逐句的诵读,看谁念得准、接的牢。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幼儿在对诵读内容进行熟记的同时更好的对古文的韵味进行体会。

2.2 活动教学

在幼儿教学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对此,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国学教学:第一,渗透日常生活。生活是幼儿最为熟悉的环境,对此,教师则可以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当中。如在喝水、集体活动、餐后、午睡前进行经典的阅读等等,即将经典阅读同学生在园中的多个生活节点相联系,在对活动中空闲、等待时间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对幼儿的经典阅读进行引导。对于经典诵读来说,同指导方法以及组织形式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对此,教师在组织经典诵读时遵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的诵读原则以及“全体参与、快乐诵读”的组织原则,使幼儿能够在有趣、生动的环境中进行经典诵读,并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获得来自经典的熏陶;第二,户外游戏。游戏是幼儿最为喜爱的运动,对此,教师可以联系此点,在同民间游戏进行借助的同时将具有优美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内容融入游戏当中,使幼儿在多种形式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经典的学习,更好的对国学经典的意义进行发挥。

2.3 文化教学

文化是幼儿园需要重点建设的一项内容,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开展经典教学,如联系园内实际,将每年的某个月份设置为国学主题月,在该月中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幼儿能够学习国学经典知识,并将其中的积极理念应用到生活以及实践当中。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将国学经典应用到幼儿生活当中,則可以同家长联手,共同帮助幼儿实现经典的传递以及传承。方式方面,即将相关行为规范形成具有系统性的评价体系,以此帮助幼儿在实际行为中能够有据可循。其中有一项是“月评价”,教科根据各年龄段诵读的经典内容,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在月初设计“幼儿能力发展教育教学一览表”,由教师根据评价内容对家长需要指点的要点进行提出,并由家长在家中进行适当的教育延伸,更好的实现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 结束语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智慧以及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教师能够把握经典、幼儿特征,以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升幼儿国学经典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凤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国学教学促进幼儿发展[J].新课程学习(中).2014(05):77-78.

[2]朱婕.浅论幼儿园国学教育的路径——以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社区幼儿园为例[J].时代教育.2013(06):166-167.

上一篇:功勋读后感下一篇:社会保障卡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