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与防范(共12篇)
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1
护理风险指医院内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包括医疗事故、护理意外、护理纠纷和并发症等一切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事件。也可以是护理行为为此付出的赔偿代价, 甚至损失医院声誉和市场份额[1]。任何临床护理行为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行为都带有风险[2]。近年来, 创伤和疑难杂症患者逐年增加, 尤其是危重患者病情凶险, 极易失去抢救时机, 也极易出现纠纷,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救护和采取措施。但由于医疗技术的特殊性与患者及其家属就医时高期望值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及其所患疾病的认知水平, 使护理风险加大。
1 护理风险识别
1.1 患者体质因素所致的风险:
由于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的不同, 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复杂性及多变性, 如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 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会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外, 高度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用药物时有发生变态反应的风险, 吸毒有可能掩盖疾病的症状, 老年、婴幼儿患者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 这些都是不安全因素, 可加大护理风险。
1.2 患者心理因素所致的风险:
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患者的就医动机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患者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或消极的求生欲望, 护理风险将会上升[3]。患者和家属对其所患疾病及预后、疾病诊疗现状的理解存在局限, 家庭内部矛盾或经济问题, 因疾病 (特别是对疗效不满意时) 而激化或转移, 甚至引发护理纠纷。
1.3 急诊患者特殊性所致的风险:
急诊患者起病急, 病情重, 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 普遍存在急躁、忧虑、恐惧心理;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短, 无法全面了解病史, 不易建立良好的信任感, 病人入院后对接诊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十分敏感, 医护人员言谈举止会对患者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服务态度冷淡, 说话生硬, 极易引起患者反感。
1.4 护理行为所致的风险: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 有职业资格的护士才能上岗, 但为了护理事业后继有人, 医院里不可能没有实习进修护士,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我们发现实习进修的护士在学习期间, 因为阅历和经验方面的问题, 时常和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矛盾, 这也是加大护理风险的因素。另外, 个别护理人员法制观念不强, 缺乏证据意识,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责任心不强, 业务水平不高, 缺乏沟通技巧, 护患关系紧张, 个人素质方面自律性轻差, 如仪表不规范、上班时会客等, 这些都是引发护理风险的高危因素。
1.5 社会因素所致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 维权意识也明显增强。患者要求有更好的软件和硬件设备, 由于对抢救、治疗和护理效果期望过高, 对医疗护理的高风险、不确定性缺乏了解。另外,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 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的不足, 也易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
1.6 医院条件和制度欠缺所致的风险医院从成本量的角度出发, 严格控制编制人数导致人力资源缺乏, 一些经验不足的护士被迫推上需要更高能力更多经验的工作岗位, 护理不安全因素随之增加;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 对相关危险因素没有分析和改进, 从事故差错中寻找根本原因较少, 罚而不改, 发生不安全事件后责任只落实到个人的做法, 使当事人及当事科室采取消极的态度隐瞒等方式应对, 使安全隐患不断, 最终导致更严重的差错发生。
2 防范护理风险对策
2.1 加强护理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教育:
管理者必须重视安全管理, 要明确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 而是全员参与的过程,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 要做到这一点, 安全教育就不仅是讲授一般的大道理, 而是要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 分析不安全因素及其产生原因, 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 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护理纠纷处理中相关法律的准备与应对方法, 组织分析一些典型案例,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而受到教育和启发, 强化护士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 加强工作责任心。
2.2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组织常规制度学习, 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 成立护理质量监控组, 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监督、检查和指导, 充分发挥各种查房制度的效能;建立标准的规范化抢救程序。
2.3 强化专业技术培训:
加强护理培训, 包括服务礼仪、沟通技巧、新业务技术、法律意识, 从各方面提高护士的服务质量和救护水平。可通过晨会提问、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定期培训和考试等方式, 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对预见或潜在的风险能够做出评估, 并将评估产生的有关风险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临床实践证明, 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关系, 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
2.4 保证护理文书质量:
从患者到达医院后接受的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 包括过敏史、吸毒史、防疫史及生活习惯等都应准确的进行记录, 保证护理文书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当产生矛盾, 出现纠纷后, 一是尽力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二是注意收集、保管好相关护理记录, 以事实为依据, 以有关护理记录为凭证, 必要时借助专业部门鉴定[4], 特别是在涉及病人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问题时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必要时按法律程序尽快解决纠纷, 避免长时间的纠纷给护理人员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2.5 注重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关心年轻护士的成长, 解决护士缺编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 帮助并解决护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解除后顾之忧, 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减少护理风险的隐患[5]。加强社会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正确对待医疗护理这项特殊事业,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2.6 提高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 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拓宽护士的知识面, 学习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 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各个专科之间, 也可以派出业务骨干, 互相深入渗透, 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同时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
2.7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鼓励护士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尤为重要。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 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 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要求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 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 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2.8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 合理配置, 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 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 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病人抢救, 都应实行动态排班, 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2.9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各科设立缺陷登记本, 以制度规范约束护理行为, 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归类成册, 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完善签字记录, 患者从入院至出院, 都要依照程序, 把护士需要做的护理内容和目的告知患者, 使患者感到可靠和信任, 自愿接受和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总之,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患者希望获得优质医疗护理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护理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需要不断加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 提高应对能力,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有效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 做到“四要”, 即解释病情要科学, 签字手续要完善, 执行制度要严格, 说话办事要谨慎[5], 确保患者得到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摘要:为防范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必须加强护理各环节的管理, 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 尽快尽早预见识别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 把护理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护理风险,识别,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淳德, 郑思炳.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0 (1) :94-95.
[2]张优琴, 章亚娟.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J].中国护理杂志, 2004, 39 (2) :113-115.
[3]李良君, 万东升.护理记录涉及的法律责任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47-248.
[4]刘启华, 王玉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 :57-58.
[5]姚爱群, 胡娟.护理纠纷后护士的心理调查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2, 7 (4) :61.
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2
——审计数据库分析触发的思考
风险贯穿于农村合作银行经营的全过程,从风险管理的趋势看,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不亚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如何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我行内审部于2010年度搭建了内控、审计、预警三个防范操作风险的电子化平台,整合系统内的违规记录,共收集各部室及各级管理部门检查有效项目25个,问题记录1409条,其中综合管理143条,财务会计信息管理820条,信贷管理400条,安全保卫等46条,实现了管理指标量化评价。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发生这些违规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因此,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促进农村合作银行健康发展,必须找准操作风险的高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强化制度执行力。
一、操作风险的表现层面
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点多面广,机构分散,且工作人员偏紧,各支行忙于应付总行布置的各项工作和完成各项经营责任制指标,重业务,轻管理,有意无意地弱化和降低了内控机制的效能和作用,因而容易诱发各类风险。
(一)支行管理层管理不到位引发的操作风险。
1、随着竞争的加剧,总行的存款任务指标年年加码,支行管理层和部分分理处主任为完成存款任务,引入在外苍南人在本地开立存款账户,月末从外地打入大额存款,月初再从存款账户汇出,但存款人本人并无回来,极易引发支行管理人员和分理处主任代理客户办理业务等重大违规操作事项。
2、部分支行对总行的文件未认真传阅,对重要信贷财务制度未召开学习会传达,重要岗位(风险管理员、财务主管)未见传阅签字,对一些需细化的操作流程未细化和传达到位,造成管理信息不对称。
(二)临柜会计操作不规范引发的操作风险。
1、个别临柜人员制度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不能做到“人走机退”、“人离章收”,将个人感情和对同志的信任无限扩张凌驾于制度之上,存在严重的案件风险隐患。根据问题库的统计,仅临时离岗及营业终了现金等重要物品无入库(柜)上锁保管的一个问题,在一年的检查中全县就发生64次,频率之高,令人震惊。
2、个别分理处的临柜人员,未按规定流程操作,不重视凭证审核,经办的存、取款凭证要素不齐,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无户名或账号户名不符给予入账,现金支票未经系统验印给予支付等,使会计凭证失去了其应有的证明作用和法律效力。
3、临柜人员合规操作意识极其淡薄,触犯会计操作“26条禁令”条款,如某柜员在自己办理业务的终端上办理本人的存取款业务后,在凭证上注明“同名同姓,非本人办理本人业务”的字样。
4、综合柜员制柜员复核和授权业务流于形式,授权柜员无认真审核凭证、客户身份证、电脑打印信息等。柜员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如若不加强对柜员库存现金、重要空白凭证等的管理,单人操作形成的风险就会聚集和凸显。
(三)信贷制度执行不到位引发的操作风险。
1、贷款业务无按规定进行“三查”是信贷问题的主要风险点。目前部分信贷人员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贷前调查”不深入细致,仅凭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对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和资信状况、担保人的担保能力等情况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评估,贷前调查报告内容简单,不能全面如实反映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和信用程度,没有真正发挥贷前调查的作用;“贷时审查”不严格,重形式轻实质,信贷员与办贷员的责任不清,柜面监督简单,违规操作现象在个别分理处屡禁不止。“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使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贷款转入客户经理账户和贷款未按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
2、不良贷款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变动较频繁,“清非小组”专职清非员撤消等,支行对不良贷款掌控能力削弱,个别支行风险管理员对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盲区,存在不良贷款未按规定起诉或催收。
3、贷款合同要件缺少或不相符,贷款监督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贷款合同签名不符,漏签借款人或担保人的名字等。监督人员的监督职能弱化,事实上只对借款人和担保人是否到场进行监督。
二、操作风险成因探析
事实证明,操作风险已成为制约和影响农村合作银行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成因,寻找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已刻不容缓。从客观实际看,分理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具有面广,居住分散,存贷款业务金额小,笔数多等特点,加之在一些分理处由于受人员配备限制,兼职兼岗现象短期内难以避免。但从主观上看,操作风险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
近年来,我行尽管加大了员工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培训力度,但部分新员工培训时间短,对业务操作流程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清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内涵,使不规范的操作和错误观念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同时,重经营、轻管理的思维模式造成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合规经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隐含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内控机制有效性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
个别分理处主任不重视自身政治业务学习,政策制度观念不强,履行岗位职责不到位,自身带头违规违纪,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员工的违规操作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纠偏。
(三)业务主管部门检查监督职能弱化,审计部门势单力薄。目前情况下,总行的扁平化管理还未全面实施,支行财务主管和风险管理员的职能未真正落实,对自身负有的检查监督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全辖业务的规范化操作定期开展有效现场检查的频次不足,而审计部门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时间,对基层检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抑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应对之策 通过对以上操作风险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本人认为防范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的关键是落实岗位责任和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通过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举措,实现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目标。
(一)引入咨询机构,借助外力,全面梳理和制定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责任制,特别是分理处主任和客户经理的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和考核,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责任。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辖内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案防”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近年来审计数据库中积累的问题库、其他金融机构的案例进行阐述与分析,确保员工主动提升自我的合规意识,树立“我要合规”的理念。
(三)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内部责任体系,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一方面通过授权、授信,明确各职能部门、支行、分理处的职责、权限和责任人。另一方面强化对各部门、各岗位履职尽责的绩效考评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督促各个岗位、各个风险控制环节发挥作用,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处于相应的内部控制监督制约之中。
(四)强化检查监督,提高监督工作效率。一要切实加大专业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支行风险管理员的职能作用,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性,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理念和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要加强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建立全年检查规划,消除部门检查各管一行的弊端和缺憾。三要加大整改处罚力度,坚决制止屡查屡犯发生。四要落实财务和合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提高各部门做好操作风险防范工作的自觉性,全面提升农村合作银行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整体功能和作用,促进农合行事业稳健发展。
(五)强化审计转型,实现增值服务。
1、审计资源要整合。内部审计要整合各条线的资源,建立一套科学的动态内控评价体系,可根据实现的职能不同,将机构分为总行职能部室、支行管理以及网点三类机构,设计相应以风险为导向的考核标准化指标,整合所有内外监督审计结果,进行标准化考核分值设计,按季或按年对各机构的管理质量进行内控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通过审计分析模型,提供领导关于各网点内控管理现状、全行管理薄弱环节、各级管理层负责人风险偏好等分析信息,通过绩效、干部及管理人员任免等约束机制,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内控管理水平等目标。
2、审计项目要创新。通过审计资源整合和内控评价的结果利用,创新后续审计内容,对内控管理中薄弱环节、薄弱网点、关键人物等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进行内控后续,实现对专业部室因辅导或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各类问题实行再监督,提交相关处理和管理建议,对新发现或屡查屡犯问题为下一步强化检查监督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在检查规划项目中责任部室未提交相关风险问题或提交问题深度不够,内部审计部认为风险较大,可以立项实行该项目再监督,审计项目立项尽可能避免与专业部室平衡检查,提高审计项目效用。
3、审计手段突破。随业务信息的科技化,应对海量数据和各类内控体系风险防范,内部审计部要实现为经营班子的稽核职能,以及为董事会和监事会服务的评估和评价职能,必须要实现六大功能检查监督审计资源整合数据化、内控评价标准数据化、审计手段流程科技化、审计处罚标准数据化、动态提供项目创新的数据模型化、审计分析数据模块化。
(六)强化案件防控治理工作。一是加强对员工的行为动态考核,确保员工从源头上合规。二是建立案防常态化学习机制,按季对辖内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及时纠偏,按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发生的频率、管理部门的容忍度等,组织学习班。三是建立责任分明、规范操作的奖惩机制、诫免谈话、约见谈话、问责机制等,将员工违规与日常绩效、评先、人员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见金融诈骗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篇3
犯罪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打电话声称受害人的身份证被冒用或涉嫌经济犯罪,要求将钱财转到其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内。
【提示】 如果接到类似电话或短信,首先要注意核实对方身份,不要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及密码。司法机关不可能提供“安全账户”,更不会指导您转账及设置密码。
冒充“ 110 ”电话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号码修改成“区号+ 110 ”或者公安机关的其他办公电话,打电话给受害人,谎称其在某地有案底或涉案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协助调查,伺机套取受害人个人信息进而骗取钱财。
【提示】 公安机关绝不会通过“110”拨打群众电话进行案件办理,更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的形式要求转账。遇到可疑情况,可及时拨打“110”报案。
办理高额信用卡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发布可办理高额信用卡的广告,以办卡需交“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形式要求受害人连续转账实施诈骗。
【提示】 信用卡一定要到正规的银行办理,切莫贪图便利或轻易相信他人而泄露个人信息。办理信用卡时留下的联系号码务必是自己的手机号码,不能预留他人的电话号码,谨防落入犯罪分子设下的陷阱。
“我是你老公女朋友”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市民排害心理发送“我是你老公女朋友,你自己看看你老公在外面都做了些什么事”等链接,一旦点击链接,手机上绑定的各种账户和密码就会被盗。
【提示】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不要点开里面的网址链接。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渠道核实对方身份,辨明事情真伪。
“ 10086 积分兑换现金”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市民发送“你的网银密码器失效、 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等链接,一旦点击链接后便在受害人手机上植入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程序。
【提示】不要盲目信任看似属于官方号码发来的信息,先拨打正确的官方客服热线进行确认。此外,短信中附加的网址链接,不要轻易点击打开。
“购车、房退税”诈骗
犯罪分子冒充税务、财政、车管所工作人员来电,称“国家已经下调购房契税”、“符合新能源汽车补贴”等让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号便于直接通过 ATM 机转账退还税款。当受害人到 ATM 机时,犯罪分子让受害人按照其电话指示操作,乘机划走你的钱款。
【提示】 税务、财政等部门对消费者进行退税的时候都会通过电视、报纸等权威媒体发布公告,不存在电话指示操作退款情况,对于存在疑问、难辨真伪的信息,可拨打 110 求助咨询,或到相关部门当面求证。
“热门娱乐节目中奖信息”诈骗
犯罪分子拨打受害人手机或发送短信,以其手机号在某知名公司或热门娱乐节目摇奖活动中中奖为由,利用受害人的贪利心理,诱骗受害人将所谓“手续费”、“个人所得税”汇款至其提供的账户。
【提示】 预防中奖诈骗,最重要的是确定你是否主动参加过此类活动。所谓“随机抽取”、“先收手续费或保证金再领奖”多是诈骗。
“法院传票”诈骗
犯罪分子假借法院的名义电话通知市民群众“出庭应诉”,此类诈骗电话一般打到当事人家中或单位的固定电话,要求接电话的当事人领取诉讼传票。内容均由电话录音播出,并指示当事人按电话键进入下一级内容。进入下一级后,对方先以涉案为由进行恐吓,最后以提供“公证账户”为由,要求当事人将名下存款转入其提供的诈骗账户。
【提示】 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会当面询问当事人,并携带相关的法律文书等手续,绝对不会在电话中向当事人索要银行账号、密码。
“网络交友”诈骗
犯罪分子扮演成有经济实力、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借助婚恋交友网站登记虚假征婚信息,在取得受害人的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后借机诈骗。
【提示】网络交友、恋爱一定要谨慎,不要透露个人、家庭信息、财产收入以及银行卡信息等情况。
“贷款信息”诈骗
犯罪分子群发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信息。一旦有人上钩,就会被要求向指定账户汇入“验资款”、“手续费”、“好处费”, 或索要事主银行账户,再层层设套,窃取银行账户密码,通过网上银行将存款迅速转走。
【提示】 无担保的贷款业务是不符合常理的,要办理贷款业务请到银行等国家正规金融机构。
网购诈骗
犯罪分子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一旦有人下单购买商品,便称系统故障,订单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激活。随后,通过 QQ 发送虚假激活网址,受害人填写好淘宝账号、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后,卡上金额不翼而飞。
【提示】 网购时一定要登录正规网站,注意店铺信誉。扔掉快递包裹前别忘了先把快递单上的名字、手机号、地址等信息抹去。
基金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4
一、基金投资问题及误区
(一) 基金投资问题近3年来的基金市场沉浮中折射出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购买基金能快速致富的观念刺激了人们的投资冲动。在基金高收益的利诱下, 老百姓 (主要是城镇居民) 正争先恐后当“基民”。据统计资料显示, 2007年前10个月, 沪深两市新增基金账户数逐月递增, 中央银行连续5次加息仍未打消人们对基金的热情与追捧, 许多人不顾财力甚至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购买基金。二是人们对基金投资缺少客观了解和冷静认识。相当多的基民, 缺乏对基金起码的了解和认识。据央行公布2007年四季度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2万户居民的问卷调查报告称, 在如何支出中, 选择“购买股票和基金”的人数达18.5%, 跃升至历史最高, 而选择“基金”的人数占比则从三季度的6.7%猛升至10%。“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居民储蓄存款连续大搬家的奇异现象”, 城乡居民储蓄首次下降, 基金市场成为过剩性货币投资的新流向或“蓄水池”, 购买基金正成为居民储蓄之外的第二大选择。三是基金盲目投资多、风险意识差。许多基民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购买了基金就光赚不赔, 一本万利, 往往是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盲目大量地购买基金, 根本没有意识到基金毕竟是投资, 也同样存在投资损失的风险。
(二) 基金投资误区
我国资本市场上之所以出现较多基金投资冲动的现象, 背后的诱因是比较复杂的, 其中既有宏观政策方面的因素驱使, 又有机构投资者的炒作, 更有投资者个人非理性的盲目投资心理使然。具体表现为:一是将基金当储蓄。许多基金投资者对投资基金的知识多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 误以为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储蓄。二是将理财当发财。许多投资者听闻别人投资基金赚了大钱, 就坚信购买基金包赚不赔, 很多人领取了基金认购申请书后, 才询问销售的基金名称和代码, 根本不知投资基金还会有风险。三是将投机当投资。统计资料显示, 2006年, 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达到90%, 30只投资于股市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收益翻番。面对如此高额的收益率, 使一些人只看到收益, 忘却了风险, 失去理智的判断, 诱发了人们的投机心理, 有的甚至贷款或卖掉住房来购买基金。
二、基金投资风险
(一) 系统性风险尽管基金本身有一定的风险防御能力, 但对
证券市场的整体系统性风险也难以完全避免。这类风险主要包括:一是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发生明显变化, 导致基金市场大幅波动, 影响基金收益而产生的风险。二是经济周期风险。指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 证券市场的收益水平呈周期性变化, 基金投资的收益水平也会随之变化。三是利率风险。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股票, 其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四是通货膨胀风险。如果发生通货膨胀, 基金投资于证券所获得的收益可能会被通货膨胀抵消, 从而影响基金资产的保值增值。五是流动性风险。基金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和债券会因各种原因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使证券交易的执行难度提高, 买入成本或变现成本增加。
(二) 非系统性风险
主要包括:一是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如果基金公司所投资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 其股票价格可能下跌, 或者能够用于分配的利润减少, 使基金投资收益下降。二是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基金的相关当事人在各业务环节的操作过程中, 可能因内部控制不到位或者人为因素造成操作失误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风险。此外, 在开放式基金的后台运作中, 可能因为系统的技术故障或者差错而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受到影响。三是基金未知价的风险。投资者购买基金后, 如果正值证券市场的阶段性调整行情, 由于投资者对价格变动的难以预测性, 投资者将会面临购买基金被套牢的风险。四是管理和运作风险。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技能、研究能力及投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对信息的占有、分析和对经济形势、证券价格走势的判断, 进而影响基金的投资收益水平。五是信用风险。即基金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交收违约或者所投资债券的发行人违约、拒绝支付到期本息等情况, 从而导致基金资产损失。
三、基金投资风险防范
(一) 入市须谨慎
即应事先进行宏、微观相结合的理性分析与事前规划, 有效识别风险。在基金投资入市前, 投资者应冷静决策:一是需要客观分析准备投资的基金公司所在年份的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形势, 这是基金投资理财风险战略决策的基础。应充分意识到未来年份可能存在的政策与环境风险, 即往年收益率好的基金公司并不代表以后年份它的投资效益一直都会很好。同时要注意基金投资如同股票一样也存在泡沫化问题, 也存在收益不确定的风险。二是应注意了解基金公司管理层的专业结构和公司成长的背景, 并从中观察基金公司的管理素质和投资战略是否值得期待。近年来, 我国基金规模迅速扩大, 使基金公司的理财投资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其理财水平能否扛得起居民如此巨大的投资热情, 为投资者创造稳定且丰厚的回报还需要时间来证明。因此, 千万不可盲目购入自己并不了解的基金。三是应根据自身的理财需求, 进行事先中长期规划, 合理预测风险承受能力。即在投资前应合理配置个人财务资源、理性选择基金投资产品。如果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比较宽裕, 能够承担较高的风险, 宜采取比较激进的短期投资策略。反之, 就应当采取比较稳健的长期投资方针。
(二) 涉市宜冷静
即应进行化解风险的基金组合投资, 理性规避风险。具体而言:一是要合理配置互补型的基金投资组合, 有效化解投资风险。如今, 基金投资按对象的不同主要有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四种类型。其中股票基金风险最高, 混合基金次之, 债券基金风险较小,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最低。投资者的基金投入应在风险不同的基金类型之间合理配置、构建自己的基金组合, 这样可以相互抵消一些难以避免的风险, 切忌不要全仓投入某一类型基金, 尽量避免选择相同类型同类风格的基金和相同操作理念的基金。二是注意及时调整转换基金投资对象, 保持整体收益的稳定。因为不同基金公司的经营投资策略不同、资金规模各异, 因而投资收益自然千差万别。投资者基金组合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应利用不同基金公司的收益率之差额, 对基金组合及时调整来达到进一步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即需要结合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 定期审视所投资基金的业绩与表现, 并在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下, 适当进行基金投资对象的转换, 包括及时卖出那些出现管理失误或漏洞, 或者违规炒作、已经出现疲态的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 择机买入业绩良好的、背景与实力雄厚的新成立的或者老牌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三是持有基金应具有信心和耐心, 坚持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国内外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 长期投资股市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最优方式, 由于市场短期波动较难把握, 开放式基金的相关费用也相对较高, 短期内频繁的进出可能不一定能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因而, 投资开放式基金应该以长期为主。当国民经济处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高位运行, 经济结构需要控制和调整的时期, 股市和基金市场可能不会一路高奏凯歌, 甚至可能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 投资者应该对基金投资的周期性调整有心理准备, 此时最好的办法还是长期持有所拥有的基金投资。此外, 如果在持有基金期间所持基金收益率波动频繁, 时而高涨、时而低迷, 平均基金投资收益不如预期, 而同期市场的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实际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 此时又没有其他更好投资机会时, 依然可以继续选择资金规模化较大的基金公司进行投资。
(三) 退市应果断
即应进行整体形势判断与权宜向变, 主动摆脱风险。虽然与投资股票相比, 投资基金是“懒人”的理财方式, 但投资基金后并不是就可以放任不管了, 投资者购买了基金产品, 仍然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跟踪和管理措施, 并时刻关注基金的基本面、基金信息、基金净值的变动等, 决定退市的时机。比如一旦基金净值下跌了, 投资者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赎回的时机。基金净值下跌有多种情况, 可能是暂时的, 也可能是长期的。因此, 当基金净值下跌时, 投资者需要做出谨慎判断, 看基金净值下降是因为市场形势发生了长期变化, 还是基金管理公司出现了重大异动。如果是后者, 在短期内又没有改善的迹象, 投资者就应该考虑卖出该基金。如果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就不适宜贸然做出投资决定。因为市场变化是无法预期的, 下降可能是长期的, 也可能是短期的。假如因某只基金价格下跌, 就匆匆把它卖出, 而不理会该基金以后的上涨机会, 这种做法就会让短暂的市况变成永远的亏损。再者, 如果在持有基金期间所持基金收益已经明显超过投资预期, 如果有迹象表明基金增长的拐点会出现时, 即便此时基金市场依然红火, 也应见好就收, 千万不可恋战, 因为此时风险可能已经不远或者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5
一、案例回顾
近日,客户高某与配偶共同向该行申请50万元个人家居消费贷款,用于装修其名下住房并购置家具电器。该客户提交各项资料齐全,工作收入稳定,资质良好。但在与客户面谈期间,除高某夫妻二人外,另有一人吴某也出现在签约现场,且对于该笔贷款的放款时间、支付方式等极度关注。
该行客户经理与客户进一步交谈后,发现高某与其配偶对装修的情况并不上心,且没有什么规划,只是一味的关心我行贷款何时放款、能否将贷款资金打入个人账户等,该情况引起客户经理的警觉,同时客户经理在吴某的随身携带的资料里面发现有高某配偶的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据经验,申请人此笔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很可能与吴某有直接关系。就此,客户经理找机会再次详细询问了申请人贷款用途,并针对用途发散其它相关问题,见此情况申请人最终承认申请贷款并非装修而是用于支付购置吴某名下一套房产的首付款。
二、案例分析与启示
本案中,该行拒绝贷款申请的理由如下:第一,贷款用途虚假。申请人消费50万元用于装修的用途不实,申请人故意掩盖真实贷款用途;第二,申请人还款能力不足。就申请人现情况显示,其收入足够偿还贷款本息,但如若申请人再申请一笔个人住房贷款,负债会大幅度增加,还款能力存在潜在不足风险。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客户经理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并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论证,发现客户潜在风险。由此得到以下启示。
(一)严格我行贷前双人面签制度,加大贷前调查力度。当前,国家经济刺激政策及房地产调控效果的逐步显现,银监会对贷款资金流向的控制愈加严格,严峻的形势更加大了个人信贷的市场风险,因此对个贷业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经理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关应认真细致的审核客户的每份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通过与客户的接触,直接获取有用信息。面签时仔细核对客户提供的资料判断申请人真实贷款用途,确保我行贷款资金用途符合相关规定。例如本案例中,尽管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显示其现有还款能力没有问题,贷款用途也较合理,但客户经理并没有忽视面签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细节并由此出发顺藤摸瓜,发现了客户为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提供虚假贷款用途,正是由于该行信贷从业人员严格双人见客谈话制度,客户经理在资料审核时进行仔细分析识别,才成功堵截了此虚假贷款案件。
(二)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每笔贷款均有不同特点,其风险点也千变万化。客户经理一定要从态度认识上着手,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将责任心落实到位,提高风险控制意识,总结经验教训,高度重视每一笔贷款,抓紧风险防范,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追寻疑点背后的成因,坚决拒绝存在风险的贷款申请。从本案中可以看出,如果客户经理没有风险防范的意识,仅凭客户提供的资料和情况便判断用途真实,听取客户一面之词,从而放松警觉,没有在对资料进行仔细分析识别,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本案正是客户经理通过与客户深入的交谈,发现其中存在疑点,客户对装修情况解释的言语中也存在漏洞,从而将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全面分析申请人实际状况,确保还款能力足额性。调查过程中,应全面分析申请人实际情况,确保申请人具备足额偿还贷款本息能力,保证我行信贷资金安全。以此案例为例,申请人在我行申请时还款能力充足,收入还贷比符合我行相关规定要求。但资料显示,申请人存在短时间内负债激增的情况,偿债能力存在潜在不足的风险。
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物流外包 风险防范
一、前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我国解决了50%以上的税收和70%以上的就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不完善、经营面较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这种“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面临严峻的考验,以物流业务为例,我国社会总物流成本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物流网络和人才,其物流成本要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因此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中小企业通过物流业务外包,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是大势所趋。国内外很多实践也证明,中小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物流服务商,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明智之举。然而,物流业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其带给中小企业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风险。今天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复杂,中小企业面对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如果中小企业在物流业务外包之前缺乏准确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不仅达不到物流业务外包的实际效果,而且会给企业的带来一系列的经营风险和后果。因此,如何对中小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中小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识别
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物流业务外部外包中存在诸多的风险,主要包括:
(一)服务质量下降
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中小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提高了经营效率。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中小企业只能被动的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个物流业务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无法对外包的物流业务进行全面跟踪管理,顾客对物流业务的反馈也无法及时有效传递到企业,中小企业无法根据用户信息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完善,长此以往,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滿意度在慢慢下降。
(二)商业机密外泄
中小企业在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一定的信息共享,这将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的外泄。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客户资源是其宝贵的企业财富,如果物流服务提供商缺乏忠诚度,将企业客户信息泄露出去,对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三)协调困难
中小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需要与物流服务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由于物流业务服务复杂性和难以预见性,合同中不可能涉及到双方在合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双方企业在一些特定问题上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沟通,但由于双方企业员工素质不同、企业性质不同、价值观不同等,给双方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有的会产生严重的冲突,甚至会引起法律诉讼。
(四)增加转置成本
所谓转置成本就是中小企业由物流业务自营向外包转化过程中增加的成本,转置成本是中小企业选择物流业务外包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转置成本包括信息反馈成本、监督成本、协调成本以及信息系统的整合成本,当中小企业的转置成本小于业务外包带来的收益时,中小企业进行物流业务外包是有利的。反之中小企业盲目进行物流业务外包就会导致企业负担加重,经营成本加大。
三、中小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
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小企业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进行有效的管理,风险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中小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监控,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正常化和规范化。由于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涉及到不同的部门,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员来共同参与和负责,例如财务、法律、仓储和质检等。为了提高风管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大多由企业一把手来担任,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规范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管理
物流业务外包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需要合作双方事先签订完备的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物流业务外包风险。在合同中双方认真考虑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中小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职责,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合同未能正常履约的罚款方式和金额,物流业务服务的具体价格,中小企业对商业机密的保护要求,合同终止的条件,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额外成本的计算与支付等。合同条款越完善,越能规范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行为,保障中小企业的具体权益,降低物流业务外包中的风险。中小企业要邀请行业专家、专业律师、财务管理人员等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谈判小组,参与合同的谈判和制定过程。
(三)选择正确的物流服务商
中小企业物流外包业务对物流服务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中小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成功的关键。如果选择不正确的物流服务商,将不可避免的降低物流服务效率,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和物流要求来选择正确的物流服务商,不能一味的选择实力强、服务齐全的服务商,这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而是要注重性价比,综合考虑物流服务商的服务能力、价格、企业信誉以及服务质量等诸多因素,从中选出最适合企业的合作伙伴,并与之建立长期的友好协作关系。同时为了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监管,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中小企业要对物流服务商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完善,将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设立物流外包风险补偿基金
风险补偿基金是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重要举措,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很难通过购买保险来使物流外包业务获得一定的保障,因此可以通过各个企业以一定的费率,定期缴纳一定的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来使中小企业物流外包业务获得一定的保障,风险补偿基金带有一定意义上的行业互保协会的性质,主要用途是防止参与联合风险防范的其中一家企业因物流外包过程中出现某一风险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时,可以通过一定的补偿方式从风险补偿基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对该企业的损失进行补偿。
总之,物流业务外包降低了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服务效率,深受广大中小企业的青睐。但与此同时,物流业务外包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在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辉,杨帆.企业你外包了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王淑云.基于核心能力的物流外包.企业经济,2008(6).
[3]杨帆.我国物流外包的实施障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l).
施工企业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7
一、施工企业的主要风险
施工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企业自身因素引起的风险、工程条件引起的风险、业主因素引起的风险和其他因素引起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我们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 将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由低到高用1至3数字表示, 1为发生概率最低, 3为发生概率最高。施工企业主要风险因素识别见下表:
二、风险防范
从上表可以看出, 风险因素遍布施工企业投标报价、合同签订、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 笔者根据自己长期在施工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 就风险防范阐述一点想法与体会, 供同仁参考。
1.投标报价
在合理确定主要材料价格的基础上, 企业根据自身的施工能力及经验决定是否投标。施工上有专长的工程、造价低的小型工程、施工条件差的工程、特殊构筑物工程、由于某种原因不想干的工程, 报价可高些;结构比较简单且工程量较大的工程、企业急需拿到任务且竞争对手较多的工程, 报价可低些。分项工程中, 对能先拿到工程款的项目、估计到以后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总价承包项目, 报价宜高些;图纸不明确或有错误估计今后会修改的项目、暂定项目且发生的可能性不大的项目, 报价宜低些。企业如为了某一区域的业务发展或为后继工程做铺垫, 可以牺牲眼前利益,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做出较低的报价。
2.合同签订
合同签订时, 应利用合同条款合理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①明确派驻现场的负责人及职责;②合同谈判中应争取较多的预付款;③明确造成工期延误的原因:发包人不能按约定提供开工条件、不按期支付工程款、未按约定提供指令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增加、不可抗力、一周内非承包人原因停水、停电等造成累积超过8小时等;④单价合同, 合同谈判中应确定一个“增减量幅度”, 超出该幅度时, 承包人有权要求对合同价格进行调整;⑤明确以实际工程量为最终结算工程量;⑥明确不可抗力造成损失时需承担的责任;⑦明确施工索赔的提出及处理。
3.组织形式的选择
按照建筑企业项目法施工的特点和建筑企业向多元化、专业化、小型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内容及要求, 建立新矩阵和事业部相结合的新型管理结构模式, 是当前大多施工企业的选择。对企业总部区域的工程项目采用矩阵式管理, 由企业总部各职能部门对口管理工程项目;对离企业总部较远并承担到多个工程项目的区域、以及企业总部内的多个实体和专业化分公司均采用事业部制。事业部拥有较大的独立经营权利, 实行“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开”的原则, 公司负责制定各种政策, 只行使政策监控、财务控制、监督等权力, 并利用利润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事业部可在公司总部的政策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开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
4.项目管理
根据企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项目管理应严格按照程序文件, 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保证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与信息管理、组织与协调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1)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主, 分析危险源, 制订控制目标、控制程序, 加强员工培训, 科学配置资源, 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2) 成本管理
认真学习合同条款, 对比清单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清单单价与实际单价, 找出差异, 有针对性的制订成本控制计划, 争取业主支持, 进行价格调整。
(3) 进度管理
利用网络计划技术, 制订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 做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留有余地, 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调整进度计划必须及时报请业主批准, 以备由于业主原因造成工期延误时做为索赔依据。
(4) 质量管理
依据工程特点, 确定质量目标, 制订相应的质量计划, 通过对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方法、劳动手段、施工环境五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目标。
(5) 合同与信息管理
收集、整理、归档合同资料, 为工程结算及索赔奠定坚实基础。
(6) 组织与协调
施工过程中, 要处理好来自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及材料、机械、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干扰, 创建和谐的施工环境。
5.技术管理
施工中的技术管理, 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图纸会审及设计文件的学习;②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③质量保证资料及质量管理资料的收集整理。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风险管理是不可避免而必须面对的, 它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 如何识别、分析、控制甚至利用风险, 需要企业管理者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协调好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在各个层面上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 实现企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苑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8
一、风险特点
(一)概念
风险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经济损失的现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事先难以预料,且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预防和控制的过程。加强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对各施工单位和整个经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风险管理能为各施工单位提供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能促进其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能促进其经济效益提高,并保障其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风险管理有利于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组合,有利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及不良后果,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的社会环境;最后,风险管理能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对建筑企业工程项目进行完善的风险管理,可以对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实施有效地预控,尽可能减少风险的不利影响,甚至转化为有利影响,保障项目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
风险具有客观性,不因人们的意志而转移。施工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三)可变性
风险贯穿于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随着项目的进展,人们辨识风险、认识风险、抗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范围和程度,增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四)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建筑产品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多且种类繁杂,使其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种风险因素之间及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二、风险识别
施工企业一旦承建此类型的工程项目,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识别和防范。
(一)投标环节风险的识别。在一些项目上,业主实力不强,但往往有意图地选择几家国内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竞标。一旦中标就为业主拖欠工程款埋下了伏笔,因为业主了解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履约能力,不担心工程不能如约完成。
(二)合同条款风险的识别。在合同谈判过程中业主一般不公开地设定对施工企业的不利条款,但会在合同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验收、奖罚、付款时间及条件等方面埋下陷阱。施工过程中具体主要表现在拖延每期工作量的确认、拖延单项及整体工程验收、拖延支付工程款等。
(三)合同条款解释顺序风险的识别。实际操作中业主一般将对自己最为有利但形成时间在前的合同文件的解释顺序提前,而将对承包人相对公平且形成时间在后的合同文件的解释顺序置后,为以后纠纷创造有利条件。
(四)合同条款中日历天数条款的识别。开工日的计算标准,是打桩开工日还是土建施工开工日;要注意日历天数与工作天数的区别。
(五)施工过程中风险识别。施工过程业主拒绝签收或故意不按约定的有效方式签收承包方提交的书面报告,特别是对于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进度确认表、进度款支付申请、索赔报告、工程变更确认文件、工期索赔报告、竣工验收报告、工程结算报告等涉及工程计量、工程进度、结算款计算支付、工期补偿的文件,目的是在违约后拖欠工程款纠纷中不给承包人留下有效的书面证据。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业主利用有利的竞争地位强加到施工企业头上的风险不只这些,还有诸如政策风险、垫资风险、业主意外破产风险等,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承接工程,面对风险我们可以做好防范工作。
三、风险防范
(一)加强合同条款审查水准
中标后施工合同签约前施工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综合评审,必要时聘请专业律师协同合同审查。尽量采用建设部现行的示范文本,业主另行签订合同时,要尽量与示范文本进行对照找出差别并进行重点审查。对合同中约定的有关开工、竣工、工程价款的支付期限、工期、质量要求、签证、索赔、奖惩、验收审价等方面条款要特别注意;对于合同双方同类型的义务或责任,要求采用与业主承担义务或责任的文字对等或对应的文字表述;尽可能要求澄清语句模糊的条款。对于那些经谈判协商仍不能消除的风险,承包人要充分考虑自身履约风险慎重决策,一旦签约应制定防范措施,并落实到合同履行的全过程中。
(二)加强履约管理,强化证据意识
施工企业在履约过程中要加强履约管理,强化证据意识,全面履行合同条款,建立和落实合同约定的收发文制度。对发往业主的书面文件一定要有业主方的签收,如果业主拒绝签收,要采取邮寄等方式取得邮政部门、公证部门或承包人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确认送达业主的证据。对业主发往承包方的书面文件需要回复和澄清的一定要回复和澄清,特别是有关工程质量、工程变更、工程维修等方面的回复。对于履约过程中业主以非正式的书面方式、口头方式或事实行为单方面做出的对合同条款的变更应仔细甄别其利弊,对承包方不利的变更要以书面形式明确拒绝,对确需变更的应以双方盖章或合同约定的双方代表签字的补充协议等正式书面文件予以明确。
(三)及时做好单项工程验收及整体工程竣工验收
单项工程验收是业主组织相关人员对已完工部分项目工程验收合格的书面证明,上面记载有关工程开工日期、竣工日期以及业主现场工程师、经理、工程质量监理等人员签字和盖单。整体工程竣工验收是在所有工程完成竣工后,申请业主组织当地质检部门、双方有关人员对工程进行整体验收,这是具有权威和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如果业主对地方质检部门对工程质量的验收还有疑虑,可请业主聘请第三方有专业资质的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验证。若验证与地方质检部门检验一致,第三方出具的《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很好的佐证。
(四)及时做好工程结算,获取最终工程结算证据
竣工工程结算是施工企业一道难关,承包人一定要按合同约定结算方式、结算程序、结算时间,准确及时地报出工程结算。如果业主超过约定时间有意拖延工程结算时间,施工企业可请有资质的审价部门进行审价,为确定工程最终决算造价提供依据。
(五)对清往来款项,确认工程欠款
工程结算过程中双方财务要对清工程进度付款和扣款情况并予确认,以备最终工程决算出来后尽快确认业主拖欠工程数额,防止业主以双方往来款项未对清为借口拖延支付工程欠款。
四、风险应对
在通过以上防范后业主不能按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欠款,而且施工企业经多方努力仍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要勇敢地采取法律的途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诉讼之前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讼诉之前的法律咨询:主要是合同法、建筑法、地方法规、经济法律、诉讼程序等方面的咨询和了解,形成诉讼前的书面报告和评估,供决策层决策。
(二)律师的选择与评价:律师选择是讼诉前的重点,选择有经验、有敬业精神、负责任的律师事务所,而且在选择时应考虑属地管理、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所选择律师事务所及主诉代理律师进行综合评价。
(三)诉讼标的和诉讼申请要有针对性,根据合同条款全面主张自己和业主造成的损失,诉讼标的要有计算过程和依据。
(四)实证资料的搜集:力求全面详实,所附证据要与诉讼请求明细一一对应。
财务公司结算业务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9
一、财务公司支付结算体系
(一) 结算模式
为满足集团公司财务集约化的总要求, 针对不同性质及类别的资金集中管理需求, 财务公司主要配备三种结算模式, 即银行资金池结算、代理结算和内部结算。银行资金池结算模式是指财务公司利用商业银行的资金池产品 (多级账户资金实时联动功能) , 搭建财务公司作为资金池一级账户, 集团成员单位为二、三级账户的结算体系, 形成以“集团成员单位—财务公司—合作银行”为直连通道的结算模式, 实时归集各账户余额, 实现最大程度地资金集中, 同时, 财务公司依靠银行提供的各账户交易明细, 全面掌握成员单位的账户收支信息, 核算其资金收付业务。代理结算模式是指集团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开立内部账户, 由财务公司在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为成员单位办理各类款项收付业务的结算模式。内部结算模式是指在财务公司开立结算账户的集团成员单位之间, 由于商品交易、劳务供应等形成货币结算关系, 通过财务公司办理代收代付, 进行集团内部资金汇划的结算业务。
(二) 结算账户管理
集团资金存放于结算账户中, 因此, 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前提, 是实现集团账户的集中管理。根据不同的结算模式, 财务公司的账户管理系统可分为两大部分, 即外部银行账户和内部结算账户。对于外部银行账户来说, 成员单位的账户作为二、三级账户, 与财务公司在合作银行开立的一级总账户实现联动, 相关账户交易明细通过“银企直连”等渠道传递到财务公司。而成员单位开立的内部结算账户则直接受到财务公司的监控和管理。由此, 通过财务公司这一账户管理中心, 集团公司既能准确掌握成员单位的资金状况和存量资金分布, 还能动态监控流量资金的运行方向和特点, 从而有利于集团公司及时、准确、高效地掌握集团整体资金状况, 有利于控制风险, 作出合理决策。
(三) 结算业务类型
碍于相关金融政策的局限性, 相对商业银行来说, 财务公司面向成员单位可开办的结算业务类型较少, 常见的主要有票据 (包括支票、汇票等) 、汇兑、委托收款等。票据和汇兑是由付款人向财务公司提供付款凭证, 财务公司按付款凭证的要求办理转账支付;委托收款则是由财务公司按收款人出具的凭证办理付款。
(四) 主要业务处理方式
根据不同类型的结算模式, 可将财务公司主要的业务处理方式分为代理结算和经银行办理的收付业务。代理结算是指以财务公司作为集团成员单位和银行之间的媒介, 集团成员单位不直接面向银行, 由财务公司代表集团成员单位与银行办理具体款项收付业务。由于财务公司无法取得清算行号, 所有业务开展均需依托银行进行。经银行办理的收付业务, 可分为提出收付业务和提入收付业务。提出收付业务是指成员单位以票据或电子指令的形式向财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发出收付款指令, 财务公司受理后依托银行完成款项收支。提入收付业务, 是由成员单位的资金结算对象主动发起收支业务, 通过银行间清算提交到财务公司的开户银行, 财务公司再根据银行受理后传递的票据协助成员单位完成收支业务。
二、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结算业务对比分析
(一) 财务公司较商业银行结算的不足
财务公司是伴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而发展的, 与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一是没有联行清算号。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 利用人民币现代化支付系统等电子支付手段能高效地开展支付结算业务。财务公司没有联行清算号, 不得不依靠商业银行来满足成员单位的对外支付结算需求, 必然影响其结算业务的高效处理。二是分支机构少。由于政策限制, 绝大部分财务公司没有分支机构, 只有某些大型集团设立地区性的分支机构, 但一般商业银行都拥有广泛的营业网点, 相较之下, 财务公司所能提供的结算服务质量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三是支付结算系统不成熟。商业银行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结算业务更为丰富, 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业务系统来完成高效率的资金划转。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还与账户管理系统、信贷咨询系统、现金管理系统以及其他各大商业银行核算系统等实现对接, 而财务公司的支付结算系统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其成熟度有限, 结算业务的处理效率也远不及商业银行。
(二) 财务公司结算业务优势
作为企业集团内部专业化的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在开展结算业务时同样存在着商业银行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业务对象熟悉度高。财务公司直接面对成员单位并办理结算, 成员单位对其依赖性更强, 且财务公司更了解集团公司的资金运作情况, 可以为成员单位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专业服务, 财务公司与客户业务人员更加熟悉, 能够有效地发现支付结算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二是衔接各商业银行高效结算服务。财务公司建立了连接集团成员单位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通道, 可以集中各商业银行优势为成员单位提供结算服务。三是内部转账优势。集团成员单位的内部交易、资金往来之间可以通过财务公司直接实现内部转账, 节约成员单位的转账成本。四是账户管理成本低。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开设账户可归集多家商业银行账户, 大大降低其账户管理成本。
三、财务公司结算业务流程风险识别
(一) 财务公司结算业务风险分类
具体如下: (1) 账户管理风险。客户开立的账户是财务公司资金结算的节点, 也是风险的重要监控点。账户管理包括开立、对账和销户三个环节, 相应的风险也随之产生, 主要体现在:一是开户风险。客户提交的开户资料不全或不符合规定, 业务人员未经审查即予以开户的风险;二是对账风险。因舞弊或交易信息记录时差问题导致银行提供的对账单与内部账户余额显示不一致的情况;三是销户风险。注销内部账户时, 账户余额清理及利息的支付结算问题。 (2) 结算票据风险。目前, 大多数财务公司的日常支付结算还是以票据为载体, 其主要风险在于:伪造、变造支票及签章。票据审查主要依靠手工进行, 营业接柜通过折角验印的方式, 人工判断审查付款人签章与预留印鉴是否一致, 有时可能存在不能辨别真伪的情况, 这就存在一定的漏洞;伪造内部结算凭证。由于内部结算凭证由财务公司自行印制, 防伪手段不如商业银行, 可能接收到虚假的结算凭证, 产生资金支付风险;票据传递不当。财务公司与银行之间, 财务公司内部岗位之间票据未做好交接, 造成票据遗失。 (3) 业务操作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管理不充分, 员工操作失当而引起的支付风险, 可能表现为内部结算人员为获得额外的利益而故意违规操作或者是偶然无意的操作失误。目前财务公司的业务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完整及是否被有效执行;二是业务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由于财务公司每天要完成的业务笔数和金额都较大, 故应对业务操作风险加以重点关注。 (4) 结算监督风险。由于结算业务操作一般在前台完成, 资金划转速度快、覆盖面大, 结算监督的事后控制显得有些滞后。同时, 事中控制的执行到位与否都影响到结算监督的效果。 (5) 信息系统风险。随着电算化的逐步推广, 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财务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其风险可能存在于:系统访问。无权限员工或计算机终端遭受黑客攻击, 登陆系统获取交易数据, 甚至篡改、编造业务信息;系统维护。发生紧急情况或专业性问题, 运维人员如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会直接影响营业部的结算进度和数据安全, 带来很大的隐患。
(二) 财务公司结算业务风险重点
按照业务处理方式的不同, 针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甄选出高风险类业务作为重点进行风险监控, 从而提高财务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效率。 (1) 账户管理业务。尽管财务公司的客户局限于集团内部成员单位, 账户数量有限, 但由于与成员单位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纽带关系, 使得财务公司员工在账户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舞弊现象。高效有序的账户管理是结算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防范和监控财务公司的结算风险, 就需要对其账户管理加以重视。 (2) 经银行办理的收付业务。财务公司结算业务部门日常处理最频繁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内部转账和经银行办理的收付业务上, 内部转账业务因其封闭性一般风险发生率低, 而经银行办理的提出收付业务也随着电子支付系统的的推广与自动支付功能的应用使其操作风险大大降低, 因此, 主要风险控制点就落在经银行办理的提入收付业务上。财务公司需要根据银行受理后传递过来的票据协助成员单位完成收支业务, 目前业务人员完全依靠手工进行处理, 即人工验票后手工录入系统, 这就面临着极大的票据风险和业务操作风险。
四、财务公司结算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 建立商业银行提入业务信息接收系统
财务公司主要结算业务的开展不得不依托商业银行完成, 但财务公司也同样可以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成熟的业务处理系统以求降低自身的结算风险。比如,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实现纸质票据电子信息的采集及直接导入业务系统的功能, 财务公司便可考虑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 由业务系统直接接收票据的电子信息并自动生成相关凭证。该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工操作风险及票据风险, 也有助于提高财务公司结算业务的处理效率。
(二) 严控结算票据风险, 提高现有验票手段
目前, 大多数财务公司采用折角验印方式对票据印鉴的真伪进行识别, 验票技术仍停留在初始阶段, 这直接影响到财务公司的资金安全问题。而商业银行早已采取电子验印系统来消除类似隐患, 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给出待测印鉴的真伪结论。财务公司可直接引进该系统, 但考虑到成本问题, 也可与银行合作委托其完成票据的验印工作。
(三) 充分利用后台稽核、监测手段, 提高稽核监测效果
财务公司后台稽核人员有限, 无法逐一审核每笔业务交易, 可通过在现有业务系统中设置稽核系统以及监测预警参数进行风险管控。具体操作是在稽核系统中设置参数、预埋模型, 由系统根据模型自动批量处理, 过滤业务流水, 筛选出需要稽核的业务, 再由稽核人员调阅交易凭证进行重点审核。在设置模型参数时, 可选择交易金额、挂账时间、重点关注账号、交易发生频率等作为建模的依据, 但要确定一个合理的预警值, 过低容易影响稽核效率, 加大核查工作量;过高则使稽核失去了实际意义。同时, 结算部门应充分利用稽核、监测结果, 对发现的问题按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如区别为规范类问题、关注类问题, 定期反馈给主管。同时对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症结所在, 从中发现结算业务处理中不足的方面加以整改。
(四)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结算风险存在于财务公司支付结算的各个环节中, 业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防范结算风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从思想上和措施上构筑严密防线。主要表现在: (1) 经常开展法纪法规教育, 树立员工依法经营观念, 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使业务人员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法规、法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防患于未然。 (2) 经常进行岗位培训, 形成良好的业务学习风气, 同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 宣传反假、防骗知识, 使结算业务人员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 提高识别伪造、变造票据的能力。 (3) 对结算业务部门人员要执行严格的上岗前审查和上岗后的考核, 实行动态管理, 执行岗位轮换制度。由于结算人员多为公司的新进员工, 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 因此应在岗位培训上加大力度, 实行岗前培训。
(4) 充实办理结算业务的员工配备, 确定结算专职人员, 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 各岗位职务应完全分离, 避免出现一人兼任多岗的情况。
参考文献
医院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篇10
一、医院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1. 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的分析
医院资产负债表展示了医院的财务状况。医院负债多少和实际偿债能力集中反映了财务风险的大小。医院负债中的流动负债集中反映了当期医院财务风险,长期负债则反映了一段时期内医院存在的财务风险。
(1)流动负债,医院流动负债项目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分别是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和预收医疗款。短期借款期末数反映了医院目前的贷款或借款数额,如果短期借款数额大,投资项目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且收支结余不足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下医院将发生财务危机;应付账款主要包括应付药品款和卫生材料款等,这种赊购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在医院正常运行时,供应商会接受延期付款,但是当医院发生财务危机或经营危机时,应付账款在短期内将成为医院沉重的债务负担;预收医疗款反映的是医院收取在院病人的押金,这部分负债为医院滚动负债,其数额的高低与在院病人的数量和医院收取押金数额直接相关,报表上的预收医疗款项目反映的是未办理出院结算的在院病人押金部分,但由于预收医疗款随着出院结算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医疗和药品收入,因此在本文中不做过多阐述。
(2)流动资产,医院流动资产包括医院的货币资金、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应收医疗款、库存物资和短期投资等。因为医院库存物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医院对流动负债的清偿主要依赖于速动资产,包括医院的货币资金、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可收回的应收医疗款部分。本文中的应收医疗款强调的是可收回的应收医疗款部分,因为医院应收医疗款是历年累积形成,对医疗欠费损失的核销,医院需要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一方面手续繁琐,另一方面医院负责人对核减资产有所顾虑,所以医院报表中的应收医疗款账面数额远远大于实际可收回金额,医院实际偿债能力因此降低。
衡量医院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考虑到流动资产中的应收款项、存货的账面数与实际可变现金额出入较大,如果以医院流动资产的账面数为基础,计算流动负债比率,得出的结论会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因此,在本文中医院流动负债的偿债能力指标以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衡量。速动比率计算公式如下: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其中,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可收回的在院病人医药费、应收医疗款、其他应收款)
一般来说,医院速动比率在1左右时较为合理,速动比率大于1,说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反之,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业务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其中,年业务现金净流量指一定时期内,医院业务活动(医疗、培训等)所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差额。医院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2. 长期负债与总资产的分析
医院的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借款,医院资产总额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和无形资产。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医院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和变现能力与企业相比有不同之处。首先,医院固定资产价值始终以购买时的原始价值为记账基础,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反映的是原值而非净值;其次,专业设备在医院固定资产中所占比例大,其更新速度快、专业性强,而流动性差;再次,医院资产属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交易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变现能力差。这实际上虚增了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高估了医院的实际偿债能力。另外,由于多数医院资产中没有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对外投资因受到严格限制发生较少,在本文中这两项不予考虑。
衡量医院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这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在企业中资产负债率的值在50%—60%之间较为适当,但考虑到医院资产中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大(一般在60%以上),又以原始购买价为基础计量,且变现受到严格限制,其价值被高估,所以医院资产负债率的值在60%以上较为适当。
(2)产权比率=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
医院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财政专项补助结余、待分配结余。
以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的计算以资产、净资产的账面数为基础,考虑到医院资产存在变现能力的局限性,以这两个指标进行医院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会与实际出入较大,本文以“已获利息倍数”、“每百元固定资产收益率”这两项指标来衡量医院长期偿债能力。
(3)每百元固定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固定资产总额/100) *100%
每百元固定资产收益率的值越大,说明医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高,产生收益越高。
(4)已获利息倍数在企业中是指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率,但在公立医院不涉及所得税问题,利息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中,每月按人员比例分摊,其计算公式演变为:
已获利息倍数=(收支结余+利息支出)/利息支出=1+收支结余/利息支出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医院一定时期付息前收益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反映医院的收益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一般,已获利息倍数为3时较为适当,即医院收支结余是利息支出的2倍;从长期看,要维持正常的偿债能力,已获利息倍数应大于2,即医院收支结余至少应保证利息支出。
二、医院收入支出总表及其附表的分析
医院收入包括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由于各所医院补助收入、支出情况的不同,医院的长期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医院的业务收益能力, 包括医疗收益、药品收益和其他收益。自实行医疗改革以来,医院长期存在“以药养医”的局面,即医院收益以药品收益为主,医疗收益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药品行业治理工作地深入,医院的药品收入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医疗收入渐居主导地位。因此,医院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最终依赖于医疗业务的竞争力,如果医院财务报表反映医疗收支结余减少或出现负数,说明医院的主导竞争力下降;医院收支结余减少或为负数说明医院收益能力下降,这时医院过度负债将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
另外,业务收入质量是保证医院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和推广,医院垫付给医保病人的医药费逐年增多,但是财政部门历年累积返还额常常远低于医院垫付数额,这样造成医院应收款项逐年增加,降低了医院的偿债能力,此时考察医院的经营指数和经营收现比(经营现金净流量与业务收入比例)可以分析出医院业务收入的质量。医院经营指数和经营收现比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经营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收支节余
经营收现比=经营现金净流量/业务收入
(其中:经营现金净流量=医疗收支现金净流量+药品收支现金净流量+其他收支现金净流量;
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
当以上比例持续下降时,说明医院收入中现金收入所占比例下降,而应收款项占收入比例上升,医院收入质量在不断下降,医院实际偿债能力同时在降低。
三、基金变动情况表分析
医院基金变动情况表中的基金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事业基金用以核算滚存结余资金和医院对外投资形成的基金,当事业基金出现期末借方余额时,反映事业基金出现赤字,医院收不抵支将出现财务危机。专用基金用以核算拨入专项资金或医院内部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当专用基金出现期末借方余额时,反映拨入资金或提取的专用基金不足以弥补支出数。近年来,随着医院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医疗环境的改善以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医院提取的修购资金往往不足以弥补新购设备和新建房屋的开支,专用基金出现赤字,此时为了弥补投资的资金缺口,医院需要利用借款购建设备和房屋,负债经营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医院会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分析,医院财务人员和管理者可以发现医院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控制风险。
1. 当医院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不断增加时,要对短期偿债能力和医院借款的用途进行分析。反映流动负债偿债能力的两个指标:速动比例小于1或现金流动负债比值较小时,应尽可能减少库存物资以加速资金流转并缩小投资规模以保证医院的货币资金能够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另外,医院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分析指标———每百元固定资产收益率较低时,应分析固定资产收益率较低的原因,如果医院大型投资项目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此时医院应根据现有偿债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警慎地选择投资项目以减少财务风险。
2. 当医院库存物资、应收账款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例不断加大时,反映医院库存物资和应收账款的增长幅度超出了医院收入的增长。此时医院要加强库存物资的管理,杜绝超额库存现象;另外,医院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出院病人欠费现象的发生,加强应收账款和医保病人欠费的回收工作。
3. 当医院经营现金流量与业务收入比例不断下降时,反映医院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长落后于医院收入的增长,而应收款项增长大于医院收入的增长。随着医院应收账款的增加和平均收账期的延长不但使医院现金流入减少,而且降低了医院收入质量,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因此,医院要将应收款与收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收入质量。此外,还可以采用欠费责任制和款项回收责任制以加强欠费管理,减少坏账损失。
4. 当医院已获利息倍数这一指标不断下降,比值小于2时,反映医院的结余收益不足以支付利息支出,医院已经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而在医院收入质量不高,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时,尽管已获利息倍数的值大于2,但却因为收支节余中包含大量应收款项,由此造成医院的实际偿债能力降低。这时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医院收入,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医院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开支并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这样,医院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将成本费用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既提高了收入质量又减少了财务风险。
以上分析说明,随着医院的发展,在医院投资增加、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研究风险防范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医院持续经营的保障;随着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完善,医院财务数据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逐渐减少,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实现持续发展, 医院加大了对医疗设备和医用建筑物的投资, 投资的增加和成本费用的增大使医院的资金缺口加大。当医院积累资金不能满足固定资产投资时, 医院利用对外借款以缓解资金压力, 借款的增加使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增大;此外, 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原因都可能造成医院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差异, 在医院收支结余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时发生财务危机。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报表分析
参考文献
[1]伍大春.谈建立医院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管理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 2003, 22 (12) :32-34.
[2]印辉.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23 (9) :62-63.
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1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风险识别 法律防范
一、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一词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提出并开始盛行的。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和企业。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包物流,传统的外包物流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则根据合约条款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的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据此,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合约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提供方根据契约规定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合约来管理提供的所有物流服务及其过程。由于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提供方之间的关系是由合约的方式确定的,第三方物流也常被称为合约物流(或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简而言之,第三方物流是企业外购物流服务的高级形态。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分析
1.物流合约风险
物流合约风险主要是指基于物流合约产生的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可能,这些违约行为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同时,对违约方而言,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或合约的约定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也是一种风险。由于物流系统通过多项功能共同来完成,经历许多环节,参与物流的当事人也很多,这样,在货物供需双方之间从事物流服务的经营者间有着复杂的合约关系。在所有物流参与者之间也有着复杂的风险分配关系。这些关系可分为物流服务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和物流服务商与信息系统服务商之间的关系。
(1)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服务需求方之间的物流主合约风险
(2)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分合约风险
(3)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同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约风险
2.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2)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3)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三、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识别
由于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企业通过一定的合约关系组成,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可以借鉴企业风险识别的方法。
1.风险问卷法
第三方物流服务辐射范围大,处理的对象多为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商品;客户范围广泛,既可能有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企业,也有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此外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甚至为顾客提供门到门的配送服务。其功能既包括需要经验和实力的运输、包装、加工、分拣等基本功能,又包括需要智慧和远见的物流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增值性功能。这些都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中风险的广泛存在,甚至还可能错综复杂,可是专职的风险管理者由于其业务知识、精力所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第三万物流的
所有风险。这时企业风险问卷法就显示出优越性。
2.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因为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资金流上,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作为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工具。
3.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
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这种流程图对识别与分析经营活动的瓶颈特别有用。如在瓶颈处发生损失,将会中止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运用流程图来分析第三方物流的风险损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劳力、财力与物力等资源的输入,经过转换,产生了满意的物流服务,在此过程中对投入资源进行增值。
4.保险识别与分析法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风险管理研究学派就是从保险业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保险业的关系是同源同流。保险识别与分析法是借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协会等的专业人员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参考的方法。根据风险识别人员以及风险识别工具的不同,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又分为保险调查法和保单对照法。
保险调查法使用的风险分析调查表,常由保险公司、风险及保险管理学会等设计,交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填写;而报单对照法是将保险公司出售的保险单所载明的风险种类与风险分析调查表融合而成的问卷式表格,用以调查风险的方法。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实际上是借助了企业外部力量,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职业分析家的意见与服务。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第三方物流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种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以及第三方物流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四、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的法律防范
加强立法,建立我国的物流法体系。尽快出台物流业法。目前,国内没有一个配套的物流法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更谈不上统一,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也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所以加快我国的物流立法是十分必要的。有关现代物流法律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强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的原则和基础上为减少物流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合同风险的控制。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特别是市场调研和法律论证,保证项目在经济上和法律上都是可行的、有保证的。与客户签订明确的、有利的合同,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合同条款尽量对物流公司有利。通过签订合同,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2)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 建议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 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3) 对于诈骗风险, 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 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另外, 建议工商部门统一整治运输市场, 严格审查各物流托运公司的正规性; 建议公安部门能够建立公开的车辆信息平台, 将货车的驾照、车籍等信息公开发布, 以便物流公司能全面、真实地查证并获取车辆的档案信息, 以此规范运输市场, 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规范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嘉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参考文献:
[1] Chuanxu Wang, Amelia C. Regan. Risk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ugust 2002.
[2] Roshan Gaonkar, N. Viswanadham.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Management of Risk in Supply Chains.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2004.
[3]刘艳铭.货运险“代查勘、代理赔”的法律风险[J].保险研究,2005,6:25-28.
[4]陈勇军.国有物流企业如何应以物流市场国际化竞争[J].物流时代,2004,18:65-67.
Flows in the 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the third party the riskrecognition and the legal guard
Li Ka
(Henan fine peaceful law office attorney)
Abstract: The modern age flows the enterprise while seizes "the thirdprofit fountainhead", it faces the risk also grows day by day. Therisk management will be helpful to the enterprise leaderscientifically decision-making, how will avoid the risk will besuspends in the modern age flows in front of the enterprise animportant topic. This article the connotation which flows from thethird party embarks, has done the thorough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to its risk recognition and the legal guard.
Key words: The third party flows the risk recognition law guard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篇12
一、风险的内涵
风险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 是一种不确定性, 并且是客观存在的。而风险管理是指家庭或企业对面临的风险, 事前运用各种风险管理策略或技术所做的有关处理过程。狭义的风险管理是指使用各种专业的系统化措施, 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损失事故发生前, 预防损失;二是损失事故发生时, 减轻损失;三是损失发生后, 弥补损失。
在美国内控研究委员会提出的COSO-ERM中,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 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 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 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 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一般可分为经营风险、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 (收益风险) 。融资风险是“企业筹集成本固定的资金, 如负债、优先股, 由于资金使用效益的不确定, 企业无力偿债 (insolvency) 以及每股收益 (EPS) 或自有资金收益率变动性随之改变的可能性。”在COSO-ERM中将风险管理的要素总结为内部环境、目标制造、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八个要素。针对融资风险, 我们同样可以从其管理要素出发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管理。
二、融资风险的成因
风险管理工作薄弱, 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是资产发生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由于企业处于发展阶段, 往往一味简单追求资金的增长, 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从多方面加大了企业融资风险。
(一) 来源于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性的融资风险, 即投资风险
常见的行为有两种。一是乱投资。中小企业贪多求大, 对高负债率、低现金流项目的财务风险缺乏防范措施, 不作投资回报分析, 不作投资风险分析, 盲目投资。二是乱理财。有的企业盲目进行风险理财, 而风险理财手段的不当使用, 包括策略错误和内控失灵, 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 来源于企业资金调度不合理性的融资风险
该融资风险表现为企业对其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管理不善, 不能按时偿付各种到期债务, 为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有的企业对从事证券、期货、股票、外汇等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对外乱担保, 因连带责任被冻结资产和强行偿债。并且, 这种现金管理不善的行为与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紧密相联。
(三) 来源于企业无效融资及资金结构不合理性的融资风险
一是乱借款。有的企业无视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盲目借贷, 高负债率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 成本固定意味着无论资金使用效益 (EBIT) 如何, 企业都必须按固定金额来履行其契约责任。沉重的利息负担进一步加剧企业的亏损。这种融资其本质上是无效的。二是乱扩张。有的企业对收购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估计不足, 并购资产的同时引入了风险, 对潜伏问题缺乏了解, 甚至引发了危机。
三、识别方法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多数企业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中心, 进行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但事实上, 现有许多简单的财会分析的方法与指标同样可以反映相关融资风险水平, 便于企业进行防范风险。
(一) 比率分析法
对于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所导致的筹资风险的测试, 可采用比率分析法, 并通过利息保障倍数和偿债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行识别、估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偿债保障比率=负债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收益偿还债务利息和本金的可靠程度。
而针对企业目前应获得的筹资数量, 可以通过量化模型如“销售百分比法”等对企业现阶段所需的资金数量进行合理预测。从收益与筹资成本的角度进行对比, 可以简单地分辨清楚融资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否合理。资金并不是越多越好, 更重要的是在收益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审慎的平衡。
(二) 财务报表和指标分析法
对于资金调度所导致的筹资风险的测试, 可采用财务报表和指标分析法去识别、估量这部分筹资风险, 常用的指标主要有两种。一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三个比率分别是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和现金对流动负债的比率, 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 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二是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配合存货占用期和应收帐款帐龄分析。周转率的高低可以反映企业使用资产的效率。在中小企业中, 一些管理者认为资产是好东西, 越多越好。但事实正相反, 除非是一个公司想要退出经营, 否则, 公司的价值是体现在它所产生的收益流量里, 而资产仅仅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周转率越高表明回收越快, 与周期结合分析更能动态地反映出影响周转率快慢的因素所在, 便于更好地进行风险识别。
(三)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 (或产权比率) 能够大致反映与资金结构有关的筹资风险。筹资杠杆程度虽不是筹资风险的同义语, 但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筹资风险时, 考察筹资杠杆程度便可大致判断筹资风险的高低。公司为生产经营进行筹资时提高资产中负债的比例, 就是提高财务杠杆。对于负债筹资, 除了应考虑资金使用效益与其成本的高低之外, 还应当额外考虑负债本身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基于到期偿债和按期付息的要求, 负债风险从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可以得知。结合影响财务杠杆的因素也能方便地进行融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四、防范措施
(一) 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意识, 熟悉企业本身的业务与相关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是目前在风险管理中最受业界认可的术语, 它认为应当理清所有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种种风险, 进而有针对性地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行为。在此过程中, 企业风险管理关注的是可能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利害关系人及企业核心流程等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因素的管理。以此为中心, 企业进行分析完成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估。要做到这一点, 企业需要充分了解熟悉相关业务及存在风险的因素, 避免制订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 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
(二) 注意资金可获得性及资金的合理分配, 注重筹资杠杆, 适度举债, 优化资金结构
合理调度资金,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金分配的可靠性, 维护资产的流动性。不要盲目举债, 明确企业现阶段发展状况, 合理融资。在资金的使用上要注意时间搭配的规律性, 特别是现金流量。是否拥有正常的现金流量才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现金流之于企业, 如同血液之于人体, 企业缺乏现金, 就难免会出现偿债危机, 最终走向倒闭。统计资料表明, 发达国家8%的破产企业破产时账面仍是盈利的, 导致它们倒闭的是现金流量不足。
(三) 建立偿债基金, 增强风险自担能力, 对固定资产投入进行有效控制
明确固定资产投入的长期性及对资金的固定占用, 避免回收缓慢而带来的较大风险。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需科学谨慎对待, 绝不能只看收益忽视风险, 或是只看静态的利润而忽略过程。同时, 建立偿债基金, 在出现风险损失的年份减轻其带来的其他伤害, 将企业的利益损失最小化, 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四) 妥善处理财务失败, 确保企业持续、稳定经营
企业盈利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只有实现盈利才能进行本次损耗的弥补及下次经营的投入。但是, 良好的盈利能力并非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 企业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当企业遭遇财务失败时, 企业应该及时分析其影响因素, 采用合理的处理措施以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 规范和健全财务报告系统, 提供风险管理报告
财务报告系统必须有能力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和具有高分析性的财务资料, 以帮助管理层管理业务和赢取股东的信心。与此同时, 应给出在相应活动中的一个范围广泛的风险管理文档记录, 如风险管理的实施文档、风险响应和改进规划文档、事件的报告和建议文档及风险履行及认证报告文档等。这些随运营活动而随手记录的文档同时记录了企业计划、规划、事件和履行的过程, 将有助于维护企业内一系列动态活动, 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六) 制定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深化企业风险意识文化, 增强企业管理的力度
要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 企业必须由上而下, 身体力行, 建立严谨的“风纪”, 使员工能上行下效;制定管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绩效管理的方法, 鼓励正确的行为和态度;加强培训和沟通。企业必须建立有效机制, 使员工能从企业本身或其他企业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企业风险意识文化可被定义为领导力水平、参与程度、学习能力、责任意识和信息传达, 它们也是企业风险管理与日常运营流程完美融合的前提。如果企业能实施明晰的风险管理行为, 相关人员必会尽其所能确保风险管理流程的动态性、相关性及有效性。这样一来, 企业内部将会营造出学习氛围, 将与风险有关的决策信息传达到位。企业员工将能从容应对突发问题, 以创新思维解决风险所引致的相关障碍。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提高, 全面风险管理已逐渐深入企业。而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 人们容易将重心放在发展而忽视了风险管理,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正确认识风险管理, 将会帮助企业顺利和长远地发展。
关键词:风险管理,融资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刘雅佳.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道[J].财经界, 2010 (03) .
[2]汪忠, 黄瑞华.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02) .
[3]张琴, 陈柳钦.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研究趋势综述[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5) .
【风险识别与防范】推荐阅读:
居民住宅系统安全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05-17
风险识别与预防05-13
项目风险识别与管理10-02
银行卡POS收单受理风险防范、伪卡识别知识大全范文08-14
雨、雪天行车风险识别分析与安全行车措施05-16
风险识别过程06-08
审计风险识别06-08
风险识别评估06-11
税务风险识别06-13
外包风险识别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