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创新与风险防范(精选9篇)
选题创新与风险防范 篇1
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多数银行史学研究认为, 近代最早的现代商业银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 此后在欧洲大陆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的逐步深化, 现代商业银行逐步在欧洲大陆, 包括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延伸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形成来自于贸易过程中的货币储存和汇兑, 此后逐步发展为赊欠和银行融资, 这个阶段的融资往往体现为具有自偿性的原则, 此类融资成为起源于17世纪的“真实票据理论” (1) 的基础。显而易见, 此理论基础强调融资与交易基础结合, 要求票据质押, 虽然有很强的安全性但是对有效运用资金往往形成制约, 商业银行的融资高利率和票据质押等要求很快就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提出创新的要求。
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此后更加强大的股份银行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起来, 成为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这些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对业务发展乃至扩张的迫切要求促使银行业务不断创新, 大大突破基础交易的制约, 到20世纪初期, 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业务远远突破了简单的“存、贷、汇”等传统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与基础贸易融资交易远远脱离, 在投资业务领域大放异彩, 促进经济领域产能的大量过剩, 投资领域经济泡沫的不断膨胀, 最终因风险积累而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1933年经济危机以后的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施蒂格尔法案” (2) , 确立了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监管体系, 这样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为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效仿, 除德国等个别国家外, 大多数国家在银行业监管上均严格限制混业经营, 避免商业银行资金促进投资银行领域泡沫的形成和扩大。但是高额回报的诱惑始终不断刺激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发展空间促使金融业分业经营限制的不断突破, 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衍生产品和衍生交易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推动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混业经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金融创新因此日新月异。
在这个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经营发生剧烈的变化, 金融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
1.1.1 负债业务的金融创新
近年, 负债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 包括各种结构性存款、理财、NRA存款、支票账户和透支账户、协定存款、自动转换账户、自动投资账户等等, 其主要方向在于通过商业银行组合功能和服务功能对帮助客户管理账户和提升存款收益, 而客户因为此类捆绑式的服务保持了资金的稳定, 也为银行有效管理流动性提供支持, 从而进一步提升银行效益。
1.1.2 资产业务的金融创新
资产业务创新主要体现在融资工具创新和组合交叉创新, 例如在票据业务方面从银行承兑向商业承兑的扩展, 组合贷款结构嵌入衍生产品的结构性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转让和交易;贸易融资由于工具创新, 也推进了融资方式的创新, 包括福费廷包买、保理、信用证委托代付等等。同业业务在资产业务创新方面通过同业交叉销售和过桥, 形成了同业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收益权转让等等。同业和公司业务的组合成为创新资产业务的重要趋势。
1.1.3 表外资产业务的金融创新
表外业务的创新或者可以称之为中间业务创新, 为目前国内同业业务创新的着力点, 主要以表内业务表外化或者由基础资产转换为同业资产形式实现, 出发点往往在于规避资本约束和规模约束、分散风险、增加收入来源渠道和利润, 业务创新满足了银行拓展业务范围的扩大、增加收益来源的需求, 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1.2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扩张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的趋势以同业业务为表现形式, 以混业交叉方案设计为特点, 以信贷资产、存款资产为基础背景, 其目的在于通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监管要求等差异, 形成基础资产表外化和结构优化等效果。因此, 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全社会资产结构也发生平移。
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表内业务表外化方式创新的一大渠道便是与信托、证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近年特别是2011年开始, 金融监管体系针对银证、银信合作不断推出旨在促进金融创新, 同时强化创新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 通过信贷与信托受益权的交易、信贷与租赁业务的转换、信贷与资产证券化的衍生、信贷与资产管理的融合, 成就了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资产规模、扩大同业业务占比、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突破资本约束和信贷规模约束的主要手段, 给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带来更大的空间与舞台。
从银银合作的形成包括委托代付等业务的蓬勃发展, 到而后受到银监会规范入表要求的制约,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出现了以理财为主要特征的资产管理类业务发展趋势。例如:商业银行提供客户资源和资金, 由客户通过信托公司建立信托计划, 信托公司将信托收益权转让其他金融机构过桥最终再返回到商业银行, 实现商业银行与资金需求客户的对接。再如:商业银行提供客户资源或者各类资产, 由证券公司打包形成资产管理计划, 商业银行委托证券公司投资和管理资产管理计划, 形成商业银行资金与资金需求方的对接, 目前有资格的保险公司也介入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方, 包括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同业可以将其投资的债券、股票 (或者股权) 等作为资产, 打包为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池,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产的最后投资人为商业银行, 而资金需求方或者客户多数也为商业银行的客户。
可见, 国内金融市场上由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创新业务大致形成了商业银行、信托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5类金融机构参与, 投资于股票和权益类资产、债权和固定收益类资产、信托受益权等非标准债权类资产、信贷及汇票等授信类资产等4类资产, 通过组合、交叉、切割、衍生等手段形成包括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转让、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3大主流交易产品, 经由客户理财资金交易和商业银行自营投资交易两个渠道, 构成了从商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一个资金大循环体系。
2.1 银信合作的发展和组合模式
2008年以来, 中国信托业务快速发展。2008年信托资产1.22万亿, 2009年达到2.01万亿, 此后, 2010年3.04万亿, 2011年4.81万亿, 2012年末就达到了7.47万亿, 2013年一季度再创新高, 已经达到8.72万亿。信托资产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态势, 其中, 银信合作逐渐成为国内信托的主要增长动力。
面对银信合作业务的迅猛发展, 银监会从2010年开始逐步加强了风险管理和控制。制约方式主要通过加大规模控制、要求逐步压缩银信业务规模、通过入表和资本要求限制银行信托受益权转入、提高信托公司资本配置要求、控制理财业务中非标准类信贷资产比例、控制票据信托产品, 要求信托公司对信贷类资产的独立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等要求, 使得简单的信托计划产品受到较大的制约, 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托受益权过桥交易、企业资产信托计划的转让等更加复杂和更加隐蔽的创新模式的出现。
分析可见, 原来可以使简单的银行和信托公司资产转让, 由于规避监管的需要形成了信托收益权的转让, 而再进一步通过企业过桥割裂信托和银行的直接交易, 把原本可能是银行信贷的业务或者信托资产计划组合成为一个负债的交易过程, 最终资金注入企业, 但是在银行的资产方面可能体现为同业资产或者理财资产。这样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企业资金需要, 规避了信贷规模的限制, 另一方面, 增加金融机构参与度, 提升了理财投资人的参与度, 最大限度动用社会资金, 也最大限度满足金融机构收益的需求。
2.2 银证合作的发展趋势
随着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拥有的分业监管优势不断显现, 银证合作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上的新的竞争优势, 并推动其逐步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银证合作在证监会逐步规范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业务的政策引导下, 银行资产业务创新逐步转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业务。
分析可见, 银证通过资产管理计划的组合模式, 使得资产复杂性更加提高, 有可能把单一的资产转让或者信托收益权的转让变成为一个资产包的管理, 或者资产的切割份额的转让, 虽然目前实践中多为一个或者多个非标准债权资产的管理, 但是未来随着创新发展, 可能通过复杂的衍生过程, 形成分层计算违约率和保护层而形成复杂模型的产品组合, 其最终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信用市场流向了实体企业。
3 商业银行创新风险管理的建议
业务创新形成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促使商业银行必须提升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以及促使监管部门提升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国家风险等。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占比较高, 商业银行风险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信用风险层面上, 对于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合规和操作风险的认识都还存在诸多不足, 面对银行业的战略转型和国际化发展的方向, 创新对于系统性的战略和国家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 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贷款违约风险, 由于资产的组合转换、资产包装和切割、多元主体交易行为等等, 资产的本质和特征已经难以分辨, 而最后的宏观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情况下, 此类业务可能就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如何管理此类创新业务风险成为在创新发展中需要同步进行创新管理模式的课题。
从监管和银行经营风险角度看, 对于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必需注重分析业务实质和改善对同业业务的风险控管。以下根据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出一些风险管理的建议:
(1) 由于同业创新业务的迅速扩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市场价格波动伴随国际和国内经济变化波动会更加剧烈, 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 因此, 商业银行系统应该注重加强前瞻性流动性和市场价格趋势的分析, 并形成对流动性缺口、久期的长期有效的监控和对动态状况的模拟及压力测试, 形成近端业务发展和管理的制约要求。
(2) 对于信托收益权以及资产组合包的交易或者资产管理计划, 应该按照巴塞尔III资本协议的原则, 根据业务实质加强对资本的配置管理要求;同时加强对基础资产的核实, 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 避免交易复杂性形成的风险隐蔽, 交易流程多元化造成的对基础资产控制力流失的风险发生;对基础资产为非标准债权类资产, 形成有效综合的全面授信管理的制度, 对交易对手、最终债务人、退出保障措施的全面风险控制管理。
(3) 考虑到由于交易复杂化, 交易通过多轮流转也经过多方主体, 加强对交易各方参与主体的信用风险管理和交易流程的合规管理及操作风险的控制。在法律文件和操作规范上进一步形成各类交易的全面控制管理体系, 强化前中后台的制衡和制约, 建立前中后台直联管理体系。由于目前在创新业务上缺乏相应的风险保护的实践基础和法律判决的案例, 银行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保护和控制能力。
(4) 监管体系上进一步制定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综合化管理, 完善按照新资本管理和巴塞尔III资本协议对资本配置的分类和细化管理措施, 强化创新业务的定义、规范和管理要求。在监管层面上应该特别注重系统性风险的把握, 积极吸取金融海啸的经验教训, 避免衍生产品带来的风险叠加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金融创新往往伴随着新的风险管理要求, 在积极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 提升创新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效用, 是摆在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面前的新课题。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宏观经济金融的研究, 积极顺应政策和监管要求, 提升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才能有效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财金大学金融学院.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财金大学出版社, 2005.
[2]斯蒂格利茨.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M].陆磊, 张怀清,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3]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及其影响[J].银行家, 2004 (9) .
选题创新与风险防范 篇2
与风险防范问题探析
石怀贵
2011-11-29 9:54:01来源:《甘肃金融》2011年第10期
1999年,我国政府为化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过十来年的成功运作,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的历史使命后,逐步向综合性金融服务商转型。资产管理公司由政策性机构向商业性机构转型过渡,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发展。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尤其是金融业务的创新通常伴随着风险管控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稳健的业务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目前业务经营情况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业务经营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1999-2006年为政策性不良贷款集中处置阶段,完成财政部下达目标责任。二是2007-2009年为转型过渡准备阶段,在做好政策性业务收尾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商业化业务。三是自2010年开始全面向商业化转型推进时期。2010年6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试点方案正式获批,注册资本251亿元人民币,财政部持有100%的股权,从此拉开四大管理公司向商业化转型的序幕。目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经营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策性收购不良贷款处置基本收尾,债转股资产由政策性退出转向商业化经营;二是商业化业务规模继续扩大;三是资本金增值幅度较大;四是持有金融机构股权的机构数量和金额有所增加;五是积极推进各项内部改革,促进商业化转型发展。
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时期的主要业务风险
相比较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间仅仅十来年,而风险管理工作更是起步较晚,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比较落后,这主要表现:
(一)资产管理、处置中的道德风险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资产处置程序不规范、仍有操作漏洞;资产处置公告环节不规范;政策性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
(二)金融业务产品创新呈现盲目多元化趋势。四家管理公司过去主要是单一的政策性不良贷款处置业务,自2006年开始探索商业化转型后,四家资产公司相继开展了金融租赁、信托、证券、期货、基金、保险和银行业务,并开展针对以预期上市公司为重点的财务投资、金融债权的收购投资业务,金融产品和投资多元化,逐渐向金融控股集团模式发展。以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人才现状和经营管理现状,开展多元化的混业金融创新业务,其风险管控令人深思和担优。
(三)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防火墙和风险割断,风险增大。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开展的多元化金融创新业务和投资银行创新业务,属于金融行业中的高端产品,拥有复杂的业务体系和广泛的经营范围,这就需要健全严密的内部风险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设计严格的业务管控制度,从而有效防范风险。但目前四家资产公司在这方面的基础管理还很薄弱,业务创新和风险管控不能同步运行,风险隐患亦然存在,主要原因是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员工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无法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四)不当关联交易行为和不合理的利益输送问题增多,信息披露不足,缺乏
有效监管。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旗下均拥有几家控股子公司,在业务交易上无不与其紧密相联。如某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金融租赁和信托公司,其业务和项目都由公司分布在全国32家办事处来营销,资金来源于子公司自筹资金、公开募集资金和公司给各办事处下达的营运资金或内部借款,每当有数亿元的重点项目实施时,公司上下和内外进行资金拼盘,信息不对称,内部交易“防火墙”不能实施有效隔离,潜在风险隐患较多。
资产管理公司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资产管理公司由政策性机构向商业性机构转型过渡,刚刚向市场化迈进,风险意识与商业银行有着先天性的差距。
(一)风险理念上的差距。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创新和探索新业务领域的发展,在经营理念上强调稳健经营,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盈利水平,而且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建立了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由于政策性业务刚刚结束,在转型初期,完全靠市场来打拼,靠创新业务来创收,创收是业务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业务品种较多,对风险管理没有可借鉴办法,为此在思想理念上比较淡薄。
(二)风险管理办法上有差距。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有现成的数据和经验可借鉴。而资产管理公司由于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晚,业务在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正处于积累阶段,风险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还无法准确掌握经营面临的风险敞口。
(三)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从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是确保风险管理、防范风险的关键。而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基本健全了组织机构,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
当前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业务创新与风险管控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风险与业务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业务发展是为了创收,风险管理是为了创收不受损失,二者的目标是统一的,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可取的。
(二)处理好风险与业务创新的关系。从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发展来看,创新业务是商业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利用众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来创收,是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但是金融创新却无法消除整体风险,而只是分散和转移了个别风险,金融创新在给金融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金融业面临一些新的风险。为此在创新业务中即要掌握创新的度,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要求,才能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
(三)处理好资产管理公司之间以及各内部业务交叉的关系。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经营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资产处置业务发展为资产经营管理与处置业务、证券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以及创新业务等。为防止由于竞争带来的风险,应规范市场业务程序,加强信息沟通,提高资产管理公司整体防风险能力。
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要提倡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控制风脸和创造利润是同等的重要,有计划、有步骤培训员工,提高员工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使风险管理贯穿与每一个业务环节之中,每位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的自觉性、责任性。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基础工作。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资产管理公司应结合各自业务特点,研究总结以防范代偿性风险为中心的风险政策,组织机构,统一对经营风险的认识,把握风险接受程度,落实风险管控责任。一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当期业务经营的风险问题,讨论最新风险管理要求,使风险管理机构在商业化转型中“管风险、议风险、控风险”。二是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报告,根据业务形势的变化,以商业化项目为关注点,通过项目后期风险管理,加强对商业化项目运行情况的风险监测,及时揭示项目风险等级,加强自身业务的风险警示和管控。三是继续做好风险管理日常维护工作。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不断研究开发新的风险管理功能,完善技术支持手段,使风险管理的信息都统一在一个平台,信息共享,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日常的监测、分类和评价。
(三)创新和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随着业务发展的不断创新,决定了公司的风险管理创新必须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缺少风险管理,就有可能出现分险。为此必须在风险管理上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从原来的业务审查向风险审查转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前介入、项目
现场走访,使风险管理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和部门,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从而实现对整体经营的风险监控。二是坚持集体审议机制,充分听取内部审查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防范和控制。三是要高度关注资产管理公司与其控股子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风险隔离、防火墙建设、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及利益输送等方面的问题,加强资产管理公司对综合经营后各控股子公司的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建设,有效防范风险。四是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视定量分析,设定适合和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监控指标,识别、衡量和监控风险,逐步建立起内部风险评级系统,全面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篇3
房地产金融创新是一项系统创新, 它是由系统内的金融业务创新、组织结构演变、监管制度优化、创新环境改变等共同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金融创新有关, 它生动而且深刻地向世人展示了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实风险。
(一) 房地产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
1.新业务信息不完全的风险。
新的复杂金融工具和交易模式的引进, 交易环节的增加, 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损失的增加, 信息不完全程度的加深会引入新的内生风险。处于衍生产品链末端的投资者缺乏获取风险相关信息和监督的手段, 过度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衍生产品的评级, 产生道德风险和利益冲突。
2.房地产金融创新技术缺陷的风险。
在房地产金融创新过程中部分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未被预见或未能被准确计量。例如在美国次贷危机中, 关于次贷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会计方法、信息披露和定价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充分反映其复杂性和多重风险特征。
3.金融业务创新设计谨慎缺失的风险。
在房地产金融创新过程中缺乏谨慎原则制衡的资产证券化技术被滥用。金融机构在次贷市场的巨额利润吸引下, 放弃了防范风险的经营理念, 降低了放款标准。例如,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导致相关市场主体都违背了“注重风险控制”的原则。次级按揭贷款公司对借款人不作任何信用审核即借出大笔资金, 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被给予了购房贷款。
4.金融创新过度导致的风险。
在房地产金融创新过程中次级贷款经过证券化后风险进一步放大。由于次级债券在OTC交易, 并且大多采用高杠杆, 实际规模难以估计。而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 金融创新的过度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造成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脱节, 杠杆交易被过度使用, 都会放大相关的投资和交易风险。
(二) 房地产金融组织创新监管不到位的风险
1.监管制度对新机构未尽到监管职责。
在美国目标机构监管模式下, 为了回避监管以开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渠道公司和结构性投资工具公司。这些新的市场参与者受到的监管较少。
2.新机构的快速成长及其高杠杆比例特性使有效监管难度加大。
如对冲基金是市场信用评级较低的CDO分级产品的主要买家之一, 对市场流动性做出很大贡献。由于对冲基金交易的高杠杆比例特征, 其实际交易金额远超过资产规模, 往往会导致并加剧市场波动。
3.部分房地产金融机构违规操作。
一些机构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 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 导致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增大。一些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不完善, 对表外业务和流动性风险重视不够, 未能充分预见次贷衍生产品的损失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三) 宏观经济调控导致房地产市场震荡
1.房地产泡沫膨胀刺激非理性创新行为。
在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泡沫膨胀的背景下, 次贷产品创新开始偏离理性, 相关市场主体都违背了“注重风险控制”的原则。金融机构在次贷市场的巨额利润吸引下, 放弃了防范风险的经营理念, 降低了放款标准。
2.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市场创造出巨大的购买力, 帮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住房的同时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次级贷款经过证券化后风险进一步放大, 当房价开始下跌、利率不断提高时, 越来越多的贷款者不堪重负, 次级贷款违约率急剧上升, 次级债及其衍生产品价格暴跌, 美国次贷危机由此产生。
(四) 通过国际金融体系传导金融创新风险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金融一体化,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风险在多国之间得到了分散。然而金融市场的高关联性导致危机的扩散蔓延, 在一定条件下, 甚至会导致危机的加深。比如金融机构由于次贷产品损失, 出于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需要而被迫出售部分较优质资产, 可能会加剧市场价格的调整, 导致损失进一步增加。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 以银行信贷为主导, 融资方式单一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资金支持, 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比例过小, 行业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长期资金严重不足, 开发商过于依赖行业外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房地产金融创新刻不容缓。
(二) 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层次低, 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开始于2005年底, 中国建设银行为其首笔30.17亿元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公开征集承销团, 这也是迄今为止的惟一一款MBS产品。而且产品创新主要表现为引进吸收性的多, 原创性的少, 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特点。
(三) 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意识较弱
从理论上讲,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分散银行风险、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和促进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发育等诸多好处。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银行盈利模式单一, 对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融入的资金缺乏良好的投资盈利渠道;另一方面是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是银行优质资产, 违约率非常低, 银行缺乏将其证券化出售的动力。另外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不健全, 也阻碍了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四)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滞后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有效的投资手段可以活跃和刺激金融市场, 作为融资手段又可以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是, 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乃至整个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都是新生事物, 所以在我国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还存在许多障碍。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这样处于金融深化初级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 影响非常深远, 这种影响不是直接对金融机构带来的资产损失, 而是一种发展方向与路径的迷失。在内外因素作用下, 2006年以来中国金融深化速度开始加快, 然而次贷风波使我们难以把握金融深化的速度, 也迷惑于金融创新究竟是一把怎样的双刃剑。必须明确的是, 以创新战略来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 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只有促进金融深化, 才能使实体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 推进金融深化, 促进金融创新, 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功能和局限, 探讨如何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 同时防范风险显然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房地产金融具有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 内部原因或者外部市场的变化都可能引起风险, 需要遵循谨慎原则, 增强体系透明度, 防范风险。
四、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一) 要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 稳步推出投资信托基金
从当前看来, 我国在房地产投资基金运作的模式上应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为起点, 具体由金融机构组织发起, 委托证券公司或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受益凭证, 具体的资产管理活动由专业的投资顾问操作, 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业务范围, 应当以房地产的开发、购置、出租管理等权益型投资作为主要对象, 至于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收益分配等还需要在房地产投资基金推出后视运行的具体效果, 再由监管部门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 要持续推动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
随着中国房地产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 房地产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趋势日益加快,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递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这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要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监管创新, 借鉴国际经验与教训, 确立新的监管理念、方式、目标及评价标准, 应该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 专门负责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统一管理和协调, 逐步建立起高效、全方位的房地产金融监管体制, 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监管措施和手段, 更好地体现房地产金融监管的动态效率和灵活性, 确保房地产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中国房地产金融从目前来看, 应该是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改委、城乡建设和住房保障部等监管部门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 保证监管政策的统一, 保证房地产金融系统内资金流动的规模、结构与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一致性, 同时实时衡量、监控、预测房地产金融的系统风险, 并及时发出预警, 有效识别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金融的系统风险。
(三) 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应依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有效结合
房地产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具有天然的联系, 房地产是天生的信用担保品, 房地产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有效结合, 在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 将带动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 海外金融机构的进入, 促使先进金融技术的引进,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 迅速提高金融业的服务质量, 这将有效地拓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的市场空间, 促进房地产证券化, 并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促使更多的居民通过向银行按揭贷款实现住宅的超前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而且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 使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 便于理财和投资组合, 大大拓展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金融投资的渠道。对于房地产金融创新, 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价值和局限, 借鉴国际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经验和教训有效防范风险, 继续推进创新, 改善监管, 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摘要:房地产金融创新是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房地产金融创新也会产生业务创新、监管不到位、宏观经济调控导致房地产市场震荡等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生动而深刻地展示了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现实风险, 引起了金融界关于加强监管的反思。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以银行信贷为主导, 融资方式单一, 金融产品创新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意识较弱。在我国房地产创新中应加强风险防范, 继续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 稳步推出投资信托基金, 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 将创新房地产金融产品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有效结合。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美国次贷危机
参考文献
[1]束庆年.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思考[J].南方金融, 2008 (9) .
选题创新与风险防范 篇4
襄州区畜牧兽医局-张俊杰
创新廉政教育工作机制筑牢腐败风险防范
襄州区畜牧兽医局-张俊杰
近年来,畜牧兽医局纪检组按照区委、区纪委的要求,不断创新畜牧系统腐败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丰富教育载体和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教育溶入到制度和监督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业务工作之中,干部职工执行制度、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拒腐防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教育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作用得以显现。但在创新廉政教育工作机制,筑牢腐败风险防范工作中我们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廉政教育的整体合力廉政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是反腐倡廉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做不扎实,将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败。局党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加强廉政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广大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是反腐败关口前移、防微杜渐的重要手段。工作中,要注重充分发挥党组统一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的优势,克服了廉政教育搞不搞一个样的“教育无用论”、抓教育不容易见成效的“务虚论”,澄清了“廉政教育只是纪检监察机构的事”的模糊认识,把廉政教育纳入全局工作总体部署。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局党组坚持“一岗双责”的指导思想,及
时制定了《关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的意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科长及相关科室廉政教育任务,实施廉政教育责任制,并在领导班子人员变动时及时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局长具体抓,各科长直接抓,纪检监察、机关支部、政工科、办公室一道组织协调检查,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反腐倡廉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理论灌输,提高干部职工思想素质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加强理论学习是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预防腐败发生的思想基础,是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和廉洁自律自觉性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把建设学习型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对此,局党组将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创学习型机关、建高素质队伍”紧密结合,把加强理论学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认真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突出抓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一是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水平和思想境界。定期组织中心组和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封闭式学习。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同时,需要重点安排《廉政准则》、《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
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和领导干部“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反对“四股歪风”的通知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等学习内容。通过学习让大家明确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打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二是学习畜牧工作业务及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在学好用好畜牧部门法律法规和各类专业知识上下功夫,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工作,促进全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微机、网络、公文写作等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服务。
第二,健全学习制度。一是学习日制度。规定每周五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日,要求各科室无特殊情况要按日程安排到培训中心集中学习。二是心得体会制度。要求每人一个季度要完成一篇心得体会,并在集中学习期间进行交流。三是检查考核制度。对各单位和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抽查,结果列入年终考核内容,把“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三,抓好组织工作。学习能否真正抓上去,关键在如何组织。由局纪检组、政工科、局办公室组成学习指导小组,严格按照制定的学习日程,进行组织集中学习。个别科室和干部因临时性任务安排不开,要求可补不可缺,在本月内必须补课。对每个人的自学笔记和各支部的学习记录,定期调阅,并附上有关意见。根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局党组还适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辅导、答疑解惑。同时,坚持集中
学习与日常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相结合,走出去参观学习与请进来做报告相结合,先后五次组织读书报告会、交流心得体会、演讲等活动,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
第四,搞好“学习论坛”。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必须建立提高畜牧机关学习水平的有效平台。建立“学习论坛”和“学习园地”是局党组结合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和创建学习型机关,在党员干部中交流思想、沟通信息、探讨理论与实践、交流工作经验方面的一种新的尝试。近年来,我们办理多期“学习园地”,干部职工围绕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畜牧工作改革与创 新、畜牧科技推广、创建学习型机关、创建高效能机关等内容,撰写体会文章400多篇、调研报告50多篇,100余人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论坛的开展,全方位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一个人人学习、处处用心学习的浓厚氛围已经在我局形成。
三、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反腐倡廉教育形式
做好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廉政教育载体,利用不同方式和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和震撼力。
坚持警钟长鸣,正反典型结合,开展警示教育,是提高教育效果,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的有效手段。一是要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市、区开展的公叛公扑大会,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讲述犯罪经过,剖析犯罪原因,从反面典型的忏悔中接受警示教育。二是要结合近年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作风建设等活动,组织观看任长霞、牛玉儒、孙开林先进事迹,专题片《毕玉玺“高速”腐败》、《丛福奎、李友灿受贿剖析》,进一步强化廉政意识、责任意识。
四、大力开展廉政文化活动,营造反腐倡廉浓厚氛围注重用浓厚的廉政文化建设教育人,用浓厚的廉政文化活动引导人,用浓厚的廉政文化传统影响人,是从思想上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的根本之策。要做到三个“抓手”,一是要积极组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参加市、区纪委举办的警句征集活动,并要求各科室必须使用廉政岗位牌,摆放在办公桌上,随时学习,起到警醒作用。二是要积极组织机关人员参加市、区反腐倡廉书画展。三是要把廉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联欢会等娱乐活动中,寓教于乐。春节茶话会上,在节日到来之际通过娱乐、轻松交谈的形式打招呼,搞预防,告诫大家不准接受服务部门及个人赠送钱物和有价证券,增强自律意识。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与风险防范探讨 篇5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尤其是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股票、债券、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这都为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创新的必要。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交流日益频繁的影响下,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促进自身获得长期发展,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能否被客户接受并使用。但是,目前许多创新业务我们还缺乏管理经验,对其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另外,市场所要求的持续性产品创新也迫使商业银行需大量推出创新型的产品,而这都提升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事实上,不同金融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而在进行风险防范过程中也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因此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手段十分必要。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以商业银行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四种产品为例,分别结合具体案例,对其风险及具体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以求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认识与防范。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利用了案例研究法与规范分析法搭配使用,在对当前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及电话商业银行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性分析,从而找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所面对风险的一般性特质,进而针对每一种产品创新,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解释说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产品创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在研究开展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精炼出研究所需要的案例,从而保障结论的完备性与普适性。
二、理论透视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研究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理念,学者们最早针对国外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产生了兴趣,并纷纷撰写著作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的金融产品创新。事实上,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分析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处于起步阶段不无关系,相关的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总体金融环境逐步呈现出开放式的状况,因此学者们基于变化了的背景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进行了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同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于优化我国金融体系是十分有益的。面对外资商业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不断汲取对方在产品创新中的优秀做法,从而带来有利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张晖的研究指出中国在金融开放式环境下,能够借助外力来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而外资商业银行恰为金融方面的革新带来了帮助。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刘立新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质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行政垄断式特征,而这显然无法与纯粹的市场竞争机制相联系,从而外资商业银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不会很大,而金融体系的改革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仍然需要依赖商业银行自身。在以上观点的影响的下,学者们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策略给予了充分关注,观点也较为一致,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革新以及对于金融环境的优化是两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对产品创新的实质性问题加以关注,如风险问题,而仅仅聚焦于产品创新的动因或功能,需要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首先,从新资本协议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巴曙松(2003)认为新资本协议满足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更敏感的风险监管框架,并总结出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影响,认为我国应主动、加快实施新资本协议,向全面风险管理转移。杨毓(2004)在分析了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并阐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认为我国应从风险管理文化、风险计量方法模型、风险制度等方面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滕赶远、谭方东(2002)分析了在实施新资本协议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会受到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其次,风险管理技术。国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方法的介绍、检验和比较以及在我国的适应性等实证研究中。李志辉(2004)对浦东发展商业银行和深圳发展商业银行运用的证券因素模型和收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收入模型更有效的结论。董彦文(2005)分析比较了新资本协议中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衡量法三种风险评估方法和国外商业银行采用的基于VAR的极值理论中的POT模型,并探讨了各自在我国的实用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不同发展阶段的选择建议。武剑(2005)探讨了内部评级法下的核心变量LGD(违约损失率)的测算要求、计量方法和模型构建,论述了内部评级高级法下LGD回归模型的自变量结构,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供了建议。
(三)产品创新与风险防范的辩证关系
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指出,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规范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外部支持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关键。他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新业务研发战略和规划,严密论证新产品的可行性,充分评估和测算业务风险,完善产品定价机2制0和12风年险控第制1措0施期,中做到旬成刊本可算、风险可控,避免盲目和时无序竞代金网络服融务公司(ISP)管理信用卡信息的伺服器,窃取N网O络.1账0号,2、密01码2争(。总事第实上49,我5国期商)业银行在面临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同时T, i传m统e业s Fi及n卡an号c;e犯罪分子(或持卡人)与网(C络u特m约u商la店ti勾ve结t“y假N消O.费4真95诈)务又受到资本约束等的限制,惟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产品创新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传统业务之外的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产品创新其潜在风险也给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害。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巨额亏损等归根结底都是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不善的结果。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债券,包括MBS(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CDO(债务抵押债券)、CDS(信用违约互换)等都是美国典型的金融创新产品,是金融机构分散金融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曾经为美国金融机构的辉煌业绩贡献了重要力量。所以,要把追求发展的速度与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统一起来。讲效益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讲发展必须量力而行,讲创新必须内控先行,超前预测分析风险,坚持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风险
(一)借记卡
商业银行通过加大对借记卡功能的整合升级,建设自己的“一卡通”平台,深度挖掘客户信息,为客户提供综合理财、消费咨询以及俱乐部会员服务等一揽子的增值服务,极大的提高了银行产品对单个客户的渗透率,降低了客户的流失率。
1. 存在的风险。
第一,商业银行信息中心人员(或负责维护的电脑厂商)利用维护系统机会窃取借记卡磁条第三方资料;或利用制作借记卡密码函时取得客户密码(Pin);或窃取密码乱码化基码并篡改方式将密码解密;或重新执行制作密码函方式窃取密码等。第二,ATM端末厂商维修人员(或商业银行方式人员)非法窃改ATM端末方式,复制客户借记卡第三方资料及密码后,伪造借记卡盗领客户存款。第三,营业单位保管借记卡或密码函的主管、经办监守自盗。第四,犯罪分子利用客户提款时记录客户借记卡磁条资料及摄录输入的密码,并凭以制作伪卡盗领客户存款。第五,犯罪分子利用储户对业务操作程序不熟悉或警觉性不足,以诈骗手法引诱套取储户密码资料或依其指示将款项转出至其所预设账户。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运用市场购得的提款机相关零组件及用以连接提款机面板与记录借记卡内码的读卡机介面方式,组合伪装成XX商业银行提款机,再趁不知情民众于其伪冒提款机提款时,同时记录借记卡密码和磁条资料,再据以转录伪造借记卡,至他行提款机盗领27家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共600余万。分析全案系由于一般民众普遍疏于辨识提款机真伪,且对于无法正常提款时,多未警觉应即时变更密码并通报所属商业银行查明原因;另各商业银行则多仅注意其辖下各提款机机体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报废提款机的处置销毁流程未严加控管,也为该案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信用卡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各大商业银行都推出了个性化的信用卡服务,通过将增值服务和信用卡产品绑定,达到吸引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目的。如客户可通过建设银行网站My Love信用卡频道亲自设计My Love信用卡卡面,彰显客户的高端品味和与众不同的尊贵气质。
1. 存在的风险。
近年来信用卡线上交易量逐年暴增,原传统持卡人到实体商店刷卡消费的行为模式,渐被持卡人由上网输入信用卡卡号、有效年月、使用者身份ID等资料,经由网络到店家的网站购物,再由商家传送“授权/清算中心”要求付款清算,或由消费者使用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专供网络购物消费的虚拟信用卡(一组无实体卡的信用卡号码),于网络上向“网络特约商店”购物的交易模式所取代,致其作业风险,已由传统实体防伪机制转变为消费者上网登录个人基本资料(姓名、地址、职业、电话、信用卡号或请款账号等),而涉及无实体可供辨认所衍生的风险:犯罪分子以冒名方式申请网络信用卡;黑客利用网络技术入侵发卡商业银行资料库或侵入财”;网络商店人员利用持卡人于网络消费时所输入账号、卡号等资料上网冒用;发卡商业银行的电脑网络工程师或维修工程师利用维护系统时伺机窃取持卡人资料档案并伪冒消费。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集团以他人身份证及伪造财产资料冒名申请信用卡后出售或购物转售图利。经分析该集团主要系利用商业银行营销人员为争取客源,未依规定办理资信与调查,广泛发卡;或对于信用卡申请人身份证件及相关财力证明,未落实核验并进一步资信查证是否属实,即准予发卡;轻易取得卡片盗刷得逞。
(三)网上银行
近年来,网上银行超市化明显,商业银行突破网银只能进行查询和交易功能限制,加载一些可以流程化的中间业务、资产类业务,极大地提高了电子渠道的利用率。
1. 存在的风险。
网上银行因系客户利用个人电脑,经由凭证认证机构所核发的电子凭证,透过网络连线至商业银行的网站进行交易,因此其作业风险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客户端作业凭证的保管及使用、商业银行端信息设备与系统的安全防护、交易信息经由网络传输过程是否遭受外来黑客的干扰或截听;另由于网上银行交易过程中均处于开放环境的系统架构,致可能随时遭遇来自商业银行内外部的侵害。综上所述,网上银行的风险如下:
第一,主机实体安全的漏洞,如:信息机房门禁管制欠佳、输出输入设备及通讯设备管制欠妥、预留过多未经管制的外接埠、报表及磁性媒体管制欠妥等,导致主机遭破坏、系统遭入侵、防火墙被关闭、实体连结线路被改变,作业人员或客户资料遭窃取等。
第二,作业系统或系统软件漏洞,如:未定期修补系统方式或未及时提升版本、未扫描异常更新或复制的系统档案、未设妥电脑病毒防范措施、系统安控参数设定不完整,致使黑客利用缓冲区溢出漏洞、植入木马方式取得特权使用者密码或夹带植入电脑病毒以瘫痪主机及防火墙系统,或夹带木马方式进行资料窃取及破坏,或利用系统安控设定不周全以进行资料窃取及破坏。
第三,网络系统安全设计及管理有缺失,如:未设计资料库查询参数过滤器及介面查询方式过滤器,导致黑客利用资料隐码攻击夹带方式窃取资料库资料;对于资料库未设定适当的存取权限,未建立严谨的网上银行所有方式及网页的换版程序;或委托外部开发维护的系统遭电脑厂商人员夹带不当显示资料原始码,造成资料外泄;任意下载系统漏洞修补方式而遭入侵;对网上银行主机、防火墙、资料库主机及中心主机所形成的网络与商业银行内部网络未作隔离,导致犯罪分子利用预先隐藏特定网页或功能,入侵中心主机存取资料。
第四,对档案资料存取控制设定欠佳,如:对使用者资料档未制定系统安全管理规范、未限制使用档案修改工具、职务分工不当或未落实,违反牵制原则,导致犯罪分子或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窃取未隐藏的使用者资料档,并采用字典攻击法推测出使用者密码,进而篡改资料库或档案内容。
第五,资料传输过程安全性欠佳,如:网上银行主机与中心主机间资料的传送未加密,导致犯罪分子或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窃取以明码方式传送于网上银行主机及中心主机间的客户网上银行交易密码,或篡改转账交易资料封包。
第六,不安全的连结点过多,如:internet/extranet/modems未严禁开放主机拨接功能;未建置防火墙、未制定系统安全策略、未利用网址转换(NAT)技术隐藏内部终端/服务主机的IP位址;未严禁透过Internet连线维护主机资料;未利用防火墙反诈骗及反攻击技术防止各种入侵手段;未利用网络扫描等网络侦测工具方式扫描异常网段,导致犯罪分子、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或黑客透过拨接直接进入主机或利用维护主机系统的特定网页,进入主机修改资料及开放不必要的服务功能。
第七,客户端问题,如:客户将认证介质随意放置,致遭犯罪分子复制盗用进而盗领存款;客户本身利用网上银行进行非法的洗钱2活0动12;年客户第使1用0网期上中银旬行前刊并未充分了解各项权利义务及时操作方代金管并尽融速追踪处理及回报。ATM交易监控设备画N质O应.注10意,维20持1清2式(,总导致第权4益95受损期;)不良人士仿冒商业银行网站,借以骗取T客i户m基e本s Fi晰n, a时n间ce设定应正确,并备有充分(录C影u带m备u供la较ti长ve期t间yN的O交.易49录5制)资料,损及商业银行信誉。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在媒体刊登广告以彩券经销商加盟店需缴交保证金(金额不等)50万元为饵,引诱受骗民众至XX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存入双方事先约定的金额,并申请语音及网上银行服务,之后犯罪分子以查询各该受骗民众是否依约存入保证金为由,骗取其语音密码,抢先使用语音密码登入网上银行系统下载受害人的电子凭证,并随即透过网上银行转账,分别盗转各受害人的存款40万元不等。本案犯罪分子系利用客户于申请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后,未及时变更密码,并上网至凭证核发机构申请下载电子凭证的空窗期,引诱套取客户密码后,抢先登录下载电子凭证再予盗领存款所致。
(四)电话银行
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商业银行开发了简单快捷的电话银行服务。如建行电话银行不但囊括有形营业网点提供的基本金融服务,更有基金国债买卖、外汇买卖、银证转账等紧跟市场动向的投资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平台。
1. 存在的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电话语音系统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大致包括存款余额查询、转账、挂失、通知、费用代缴等,因交易时仅凭客户输入语音密码作身份辨认,安全机制相对较借记卡交易来得薄弱,作业安全防护也相对困难,其可能的风险渠道及作业风险经归集整理大致如下:电话语音系统厂商维护人员(或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非法篡改语音系统方式,记录含语音密码的交易信息并借机拷贝复制,再利用语音转账盗转存款;电话语音系统的交易信息(含语音密码)通过电话通讯系统传递时均为明码,虽多以干扰音加密但破解容易,犯罪分子可借机窃听电话通讯内容截取交易信息后加以破解,取得储户账号及密码后,再予以盗转存款;犯罪分子利用商业银行对于同一人在不同分支机构申请开立同一种类的存款账户及各账户间语音服务功能时,各账户间可互转且无交易限额的控制设计,于伪冒开立新账户后即申请语音转账功能,以盗领原储户其他账户存款的目的。
2. 案例解析。
案例:犯罪分子于偷窃他人信用卡资料后,利用各家商业银行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变更客户语音密码,并冒名申请补发信用卡,直接预支大笔现金。本案系犯罪分子利用各商业银行电话语音认证系统,通常仅以客户的出生年月日及身份证号码作身份辨识的漏洞,于偷窃他人信用卡资料后,以窃得的客户身份证号码进入各家商业银行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及认证专线查询,再进一步更改密码,及以该密码篡改客户资料;之后利用商业银行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及网上银行系统系共用同一密码的漏洞,冒名进入网上银行系统取得部分客户的开户资料及资金往来状况,以取得客户信用卡号及密码上网盗刷,或冒名申请补发信用卡直接预支大笔现金。
四、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借记卡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乱码化设备、基码及应用方式控制的管理。为维护电脑作业乱码系统正常运作,及确保乱码化设备及作业的安全,应制定符合内控原则的跨行乱码系统安全控管办法。乱码化设备应使用硬件,且应每日印发使用记录查核。各项基码的建置或变更应有申请核准的书面记录,其基码建置后应备分并由安全控管人员封存。应避免以客户同一身份证或统一编号,作为转账的控制基准(各账户间可自由转账),以防止犯罪分子伪造身份证开立另一账户,盗领客户存款。
第二,自动柜员机设备及自助服务区的管理。应遵照监管部门的各项自动柜员机的安全防护措施要求并严格执行。自动化设备的设置及裁撤应申报主管机关,对于报废的自动化服务设备,应严格控管或销毁,并注意杜绝被重新组装的可能性。应定期全面清查营业场所内、外自动化服务设备及线路有无附加非法设备,或系统内有无安装或夹带非法方式截取客户借记卡磁条资料及密码。自动化服务设备及发给客户的使用手册与借记卡,均应记载24小时联络单位及电话、异常情形的处理方法等,受理专责单位应设簿记录控及保存。自动柜员机钥匙与密码应分由不同人员负责保管,现金的装卸、清点宜由主管人员会同进行;厂商人员派员维修或保养自动柜员机设备,应要求提供身份证明文件,并全程监督及留存维修纪录备查,若有调整软件或更换磁片时应查明原因,磁碟机写入口应由主管及经办人员共同封签。
第三,客户投诉及相关账务处理的管理。对客户投诉其存款余额有疑遭盗领的异常状况,应建立通报机制及处置措施,并予以追查原因;对于经确定系属借记卡被伪造盗领事件,应及时将该账户相关ATM交易资料送主管部门查证。国内借记卡、国际借记卡及与相关清算组织的清算资金账务应相等,如不符应即查明原因并处理。自动柜员机加钞作业如系委托外部办理者,其加钞金额交付受托机构时,应有完整的记录以明责任,对加钞的金额及清理安排应有效掌握,且应有加钞确认的机制;自动柜员机的余款应确实存回指定账户,自动柜员机异常状况应立即查明及处理,并随时清查挂账后久未处理者。
(二)信用卡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委托外部作业管理。与服务商签订委托外部处理或维护合约,合约中除须详细载明服务商的义务及责任范围外,应约定受托机构同意配合商业银行内外部人员进行检查或稽核,及提供相关资料及报告,受托机构及员工应出具不泄露商业银行及商业银行客户等相关资料的文件,违反上述约定时须负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信息作业管理。申请核卡处理作业的电脑参数及授权参数应定期检讨评估并作适当调整;参数调整应经主管核准,并于事后核对勾销,且均应符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
第三,制卡、密码函及卡片管理。空白卡片采购、库存管理、制作过程应符合内部牵制原则,设簿登记控管且应不定期办理盘点,防止空白卡片流出。申请制卡的书面资料,应妥善保存,避免申请人资料外泄,输入电脑资料需有复核人员复核,以免因资料错误,影响客户权益。电脑制卡档的产生、使用或销毁,应有完整的保护措施,避免遭人窃取。应建立卡片寄送后追踪管理机制,确保卡片确已送达客户。密码函的印制、寄送应注意安全及牵制机制。
第四,客户服务及管理。客户卡片挂失应即时输入电脑,并告知客户相关权益事项。应建立客户申诉、问题处理的追踪控管机制,妥善处理客户申诉的相关问题。特约商户机器安装、拆卸均应经相关主管核准,并有控管的电脑档案定期勾销核对。风险特约商户一经确认,除应立即安排拆机外,并由主管视情况作外部风险的通报。
(三)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网上银行信息设备安全管理。电子转账、交易性指示等金融交易信息或电子文件传输,应确认符合来源辨识性、信息隐秘性、完整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否认传输信息等设计,应用方式设计应避免产生缓冲区溢位系统漏洞,以免遭人利用夹带不当指令窃取资料。对提供客户使用的软件、密码或其他有关资料,其提供、启用、维护或更新的程序应符合内控原则。对维护客户资料(含密码)隐秘性应妥为设计,尤应注意保密性,密码应以乱码化方式储存。信息部门负责网上银行信息系统软、硬件设备维护的职务应有适当分工,其建置与变更应妥善控管,并留存可供追踪查核的稽核轨迹。电脑机房门禁应加强,涉及储存客户资料的设备应严加控管。
第二,风险承担管理。商业银行应依法令规定,审酌承担风险的能力;制定交易风险限额,应依交易类别分别限制每次交易金额、每日交易累计金额及约定与非约定账户转账金额。应对凭证认证机构的营运及信赖度进行评估,以免产生相关风险。对客户联系、服务及连外网络通讯,应有防止内外部人员入侵的措施,并与内部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结合,建立例外管理制度,设立紧急通报问题处理及追踪管理程序。
第三,客户作业端管理规范。应提供客户网上银行业务或服务的详细操作说明文件。对客户权益、信息安全及隐秘性等宜加强注意事项,应以书面且较醒目的方式告知客户注意。对各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往来情形,应提供对账单以厘清与客户的权责,并加强事后追踪查核。制定客户终止网上银行往来的处理程序,以免其账户遭盗用。对首次往来客户身份的确认,应有确认程序以避免有假冒他人开户或往来的情形发生。
第四,代理凭证注册作业管理。如代理凭证注册作业,应制定代理凭证注册作业工作原则及工作站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将代理注册资料上传至认证公司或凭证资料下传失败时,应由系统留存作业记录加以控管;注册申请程序应依符合内控的程序办理。代理注册笔数、凭证维护、放行日报表等相关表报内容,应定期交互勾销核对,以确认凭证异动与申请确实相符。客户申请密码解锁作业,应将作业记录列印,并应与解锁申请书及解锁电子邮件装订供主管复核。
(四)电话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开户的管理。为有效防范伪冒开立新账户的弊端,应制定开户作业程序,并要求业务经办人员严格执行;对开立第二账户的客户,应加强身份及相关证件的辨识,严格核对客户留存的身份证件及其他相关资料是否相符。
第二,客户服务的管理。对客户投诉其存款有疑遭盗领的异常状况,应建立通报机制及处置措施,并予以追查原因。
第三,作业安全控制设计。为确保传输信息的隐秘性、完整性,各项电话语音交易信息传输至中心主机时,应有加密的安全机制。对办理电话语音系统各项服务项目时,应控制输入的语音密码错误次数,连续错误次数达上限时,系统应即自动暂停作业,客户向原开户行申请重置密码,始得恢复使用本项服务。对同一人开立的不同账户间转账仍宜事先约定,以避免遭冒名开户盗领。电话语音系统设备应置于机房内或独立空间由专人控管并应有备份,对系统异常纪录应订有通报机制及紧急应变计划。
第四,委托外部作业管理。委托外部服务商办理软硬件维护时,应指派专人陪同监督并留存书面记录备查。对电话语音服务系统若采委托外部开发维护,应确实依商业银行委托外部注意事项办理,并应签订对客户机密资料的保密约定。
五、结论与讨论
鉴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的提升,多有创新服务本身对各项业务的作业安全控管有欠严谨,或由于客户缺乏基本安全观念,导致商业银行及客户的存款面临较高的风险,不仅损及存款大众对于金融产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造成商业银行莫大的信誉及资金损失。为提升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各商业银行近年来产品创新使用中所发生的案例,提出了对于产品创新风险的多项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纵深发展, 创新的理念已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在这种背景下, 商业银行需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以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获取竞争上的优势。然而, 产品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的风险, 有必要进行有效的防控。本文基于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及风险管理相关理念的概述, 从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四个方面入手, 结合案例分析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最后, 对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以求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新版神圣公约———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及风险监管新进展[J].国际贸易, 2003 (6) .
[2]杨毓.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4 (5) .
选题创新与风险防范 篇6
一、提高银行金融创新动力
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是金融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的出现能够改变商业银行的制度、经营观念、改变商业银行的金融工作, 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总体水平。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环境, 一般会采取金融创新的策略, 提高市场监督机构, 加强银行业监督管理能力。
从目前我国银行的发展来看, 具有完备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金融工具, 能够全方位的符合市场环境的需求, 能够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 在政府相关的监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 采取比较宽松的监管政策, 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缓和的竞争中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但是, 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提高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意识, 不能够完善金融创新的动力。特别是从商业银行融资体系进行分析, 处于垄断地位的较为明显。从整体上遏制了银行经营的发展, 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呈现滞后的状态。就此认为, 完善银行经营创新观念, 改变传统手工操作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同时, 应该现代化的金融发展, 开展网上银行和完善各行业务的再次创新。在新的经营理念的引导模式下, 进行制度的创新, 提高商业的经营模式, 建立完善的制度。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形成完善的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抑制风险的存在, 提高整体收益。
二、利用金融创新提高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如此严峻的前提下, 商业银行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以战区市场份额为主要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并且要通过金融业务的创新和业务的扩大, 提升金融创新的活动领域, 提供较新的活动领域, 通过新的金融工具, 提升融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总体竞争力。
为了能够实现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一定要在创新观念的基础上, 从制度上实行创新, 这必然能够保障商业银行的稳步经营。
首先, 从商业银行的体制角度进行创新。改变商业机构产权的结构化, 使结构能够变得多元化, 提高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建立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权利的分化制度。
其次, 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银行的管理机制, 提升管理的创新意识。通过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经营理念, 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 约束银行的经营行为, 从而防范风险的产生, 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贷款立项、申请、评估、发放、管理等环节完善整体程度, 保障贷款按照规定实施操作, 禁止非程序化的逆向操作, 从而完善审贷分离机制, 将职能人员的责任和权利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奖罚分明机制。
再次, 建立与在国际接轨为主要方面进行货币制度的创新。在我国进入到WTO之后, 我国在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实现自由兑换是不够的, 对于资本项目可以进行自由兑换, 并且将其规划到计划当中,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可能。
最后, 在观念创新的前提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工具创新, 不断的提升银行业的总体创新。不断的吸引银行客户, 增强银行市场的占有份额, 从总体上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和竞争意识。比如说, 推行个人结算账户, 提高个人支票计算工具, 不断的吸纳社会的闲置资金, 大规模发展能够转让定期存单业务, 推出多形式化的定期存单, 从而推出多形式的定期存单, 存款市场。
三、提高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创新既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 帮助商业银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商业银行在创新产品交易中存在风险。所以说在对金融进行创新的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风险的防范问题。
金融创新的风险主要可以从市场风险、违规风险、投机风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市场创新失败、市场判断失误、为创新所进行的各项投资所造成的损失和风险。违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推出金融创新的过程中, 抱着侥幸心理, 就可能违反监督管理部分的监督管理规定, 最后导致教廷, 造成了银行创新前期投资的损失, 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导致了商业银行出现损失的情况。就此,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创新产品和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在推出新的风险商品的时候, 要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针对市场前景的发展实施相关的策略, 保障能够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从整体上提升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效益。
四、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银行的市场竞争、风险防范和金融创新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希望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
摘要:金融创新的最基本动力就是商业银行的竞争, 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 这一竞争不仅体现在银行内部同时还包含了银行外部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就此, 笔者认为在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下, 商业银行必须从制度、观念、金融工具等几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 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创新,竞争,商业银行,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桂琴.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和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 2005, (4) :9-13.
选题创新与风险防范 篇7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引入新技术, 采用新策略, 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 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 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以及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 给我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改变, 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 金融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下面我们将对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说明, 并通过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及表现的分析, 提出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金融全球化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 流动规模上升。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和服务品种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需要, 这就迫使我国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 以实现金融全球化。
(二) 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迫使我国银行业不得不创新求存
1. 外来竞争。我国入世以来, 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加快, 开放程度提高, 外资银行的涌入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内部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出现, 抢占市场份额。
3. 竞争范围及空间的扩大, 不仅业务上的竞争, 管理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等日趋激烈。随着金融服务的增多, 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 在享用现有服务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三、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一) 金融创新的同时, 风险一直相伴
下面我们就对金融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说明:
1. 金融创新行为带来的通胀效应。
金融创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通胀效应。主要是因为金融创新行为会导致货币供应主体的扩大, 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而且许多金融创新工具是为了加快资金流动速度, 这就进一步刺激货币扩张。
2. 金融创新行为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许多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管制的规避, 这种规避行为本身跳出了现有游戏规则, 在游戏规则之外的行为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
3. 金融创新行为加大了监管难度。
金融监管难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领域扩大, 监管对象增加;二是表外业务交易的比例上升。
(二) 有其因必有其果, 有风险成因就必然会有风险的出现
风险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 设计风险。
就是金融创新措施在设计阶段夭折, 主观原因是由于设计者的能力所限, 客观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创新措施不能满足新的市场要求。
2. 价格风险。
市场价格的变化导致金融创新产品的价格变化。
3. 信用风险。
在一些场外交易中, 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 会出现交易者不能履约的情况。
4. 流动性风险。
是指金融创新产品的持有者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以较低价格出手而造成损失。
5. 操作风险。
由于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造成的风险。
6. 经营风险。
是指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产品的复杂性导致的判断错误、记账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以及合约错误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 投机风险。
是指高收益高风险类型的金融产品, 由于投机者的盲目跟从和疯狂哄抬造成泡沫, 一旦泡沫破裂必然价格狂降, 从而造成金融动荡, 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扰乱。
8. 伙伴风险。
是指国内外金融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的金融市场内部之间的相互依赖, 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
四、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金融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一) 对监管部门的要求
1. 完善金融法规, 建立健全金融法规。
使金融交易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同时建立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机制, 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风险举措, 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2. 对金融创新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
金融监管部门要有专人参与金融创新, 对金融创新进行全面的了解, 并准确把握其风险, 组织专门人才对新产品进行论证及审定。
3. 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 尽量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投机性产品要尤其重视。
(二) 对金融创新主体的要求
1. 要树立风险意识。
要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 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职责, 在工作中, 严格按章操作, 自觉注意防范风险。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在创新产品时, 要以规避风险为首要原则。
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各金融机构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 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3. 加强内部监管。
首先要提高员工职业道德, 规范员工职业行为;其次要定期进行考核, 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五、结语
金融创新, 机遇与风险并存, 对于风险的防范是一个需要时时注意的问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 风险防范措施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健全和完善。
摘要: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调整资产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推动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不断前进, 同时新的金融风险也随之而来, 给资本市场甚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新的威胁, 因此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加以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祝广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07, 03:224-225.
[2]成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策略[J].经济与管理科学.金融, 2007, 12:41.
防范科技风险推动金融创新 篇8
与此同时, 广东省金融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各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
广东金融系统科技人员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 借广东金融电子化学会这一平台, 广东金融系统科技界的精英们在此隆重集会, 对近年来广东各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很有必要, 也很有意义。我相信, 这将对广东金融科技人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并将有力地推动广东金融信息化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广东金融信息化建设持续走向深入。当然, 我们应该看到,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逐步推进, 金融风险也在逐步加大, 我们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认真贯彻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切实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基金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 篇9
(一) 发展变迁
1990年初, 中国的金融业出现了基金行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 20世纪末, 国家对基金行业做出了正式的相关规定, 中国基金行业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和建设。
为了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 中国不断出台相关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基金行业, 对于《基金法》的修改也是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例如, 关于从业人员是否可以炒股、是否以及如何建立公司型基金、私募如何纳入监管等等, 都有着社会的广泛参与, 并且在2011年的修改中, 第一次明文提出有限保护基民的利益。同时, 也不断加强基金行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和监控, 例如:一, 量化解决不同投资组合间的同方向交易的监控指标;二, 关于私募股权基金重新启动备案制, 保证管理的清晰等等。通过这些法案的修订以及这种方法措施的完善, 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也将更加顺利和快速。
(二) 基金产品涵义
基金公司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基金品种, 这些基金品种的目的在于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投资需要和偏好, 这些基金品种即是基金产品。基金产品的特点是多种多样, 是为适应投资者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 (1) 股票型基金产品, 这类基金产品目的在于满足激进型投资者的需要, 这类投资者敢于追求高收益而不怕承受风险; (2) 债券型、货币型以及保本型基金产品, 这类基金产品则是为了满足稳健型投资者的需要, 这类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不高, 更追求持久而稳妥的收益。
二、基金产品创新必要性
(一) 增强基金行业盈利能力
基金产品创新可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投资者的需求, 因此它可以增加基金行业的盈利, 实现基金行业的持久发展。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 现有的单一的、传统的基金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其对基金行业的扩张以及盈利增加都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基金行业是一个特别的行业, 其特殊性在于其经营的是信用以及基金, 但是同大多数行业一样, 其盈利方式是出售产品和劳务, 因此, 基金产品的创新对基金行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有助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其创业初期以及成长初期阶段, 融资问题是其最容易遇到的问题, 而基金产品可以帮助其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基金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中小型企业的类型多样化, 基金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其发展, 基金产品创新势在必行, 通过基金产品创新, 可以有效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同时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做出贡献。
(三) 完善及发展基金市场
目前国内基金市场的问题诸多繁杂, 主要有:一, 基金产品本身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例如:严重的同质化、很多基金产品属性不明确等等;二, 基金公司进行基金产品创新时的盲目性, 即只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本身的金融特性, 这也是由目前基金市场的不完善竞争所造成的;三, 创新的基金产品与投资者的需求不能相匹配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基金产品创新的问题, 因此基金产品创新对完善基金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三、基金产品创新面临的风险障碍
(一) 基金产品创新面临的风险
基金产品的创新是行业的需求以及时代的希望, 但是在整个基金产品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障碍, 最主要的障碍在于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性。所谓基金产品创新风险, 是一种可能性, 是在整个基金产品的创新过程中, 进行创新的主体出现的, 包括:一是创新措施实施不顺利;二是创新产品投入市场后收益发生变化, 出现损失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 基金产品创新风险主要包括:
1. 设计过程中的风险。
这部分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 创新产品的设计措施不能按照原计划完成或者达不到预定目标而产生的。
2. 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这部分风险发生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使得整个实施过程实施困难, 阻碍重重或者实施结果与预期可能性大相径庭, 严重不相符。
(二) 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间的关系
将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细致归类可以划分为:一是信用与信誉风险;二是设计风险;三是市场风险与法律风险;四是流通风险与操作风险。在基金产品创新的过程中, 各个风险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 风险之间也是相互干扰和影响的。在这当中, 市场风险处在主导地位, 例如市场风险导致某种基金产品价格波动, 则其信用风险就会随着价格波动而变化, 而其他风险也会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总之, 基金产品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风险交缠的复杂过程。
四、基金产品创新存在风险的原因
(一) 基金体系的不稳定性
随着基金产品的不断创新, 基金品种越来越多, 原来界限分明的各种专项或者非专项基金机构变得融合起来, 整个基金体系的不稳定在慢慢显现与加剧。同时, 基金体系的不稳定性还导致市场投资活动的增加以及多样化, 并且其对市场操纵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 整个基金市场的流动不断体现全局化, 因此, 局部的基金风险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金体系甚至最终演变为全局的基金风险。总的来说, 整个基金体系缺乏稳定性, 这给基金产品创新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 基金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整个基金市场的发展, 需要各种各样的风险管理工具, 并且这些工具需要时时创新和发展。目前国内的基金市场由于建成较晚、2体0系14还年不完第善1等期原因中, 旬一直刊未有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 这也时导致了代国 (内总基第金5风4险0管期理) 落后的局面。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T, i各m种e风s险管理工具不断被开发, 但是距离满足投资者需求还有一段距离。
而在国内基金市场, 本身就存在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的问题, 而市场却要求有更多的基金产品创新, 基金产品创新又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基金市场的风险, 导致整个基金市场因为大量管理工具的缺乏而出现市场混乱等严重后果, 整个基金市场因此变得更加不稳定以及缺乏秩序。
(三) 基金监管缺乏有效性
目前基金市场的监管领域不断扩大, 监管对象随着基金产品的创新而不断增多, 监管机构分身乏术, 对于基金的监管缺乏有效性以及全面性。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基金以及准基金公司等部门负责监管, 且基金行业的外延业务持续扩大, 风险不断加大, 随时都有可能转变成真实风险, 因此监管机构避不可免在基金产品创新上缺乏有效性以及实时性。
五、如何应对基金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风险
(一) 基金监管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1. 建立和完善基金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建立和完善基金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基金监管的运行。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完善:一是对监管者, 要严格行使监管职能;二是制定和完善与主体法律相适应的实施细则, 落实监管;三是通过制定过渡性条款条规, 以管理立法条件还不完善的基金市场部分。
2.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
基金产品创新最终目的是要将产品投入市场, 严格市场准入监管可以在最后关节降低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通过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基金创新产品、工具进行。一是创新产品公司的审核、注册;二是创新产品交易公司及其经纪人的资格严格审查;三是创新产品交易规模和风险的把握等方式, 可以有效得降低基金产品创新中的风险, 同时可以对基金市场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二) 基金监管体系建设
1. 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建立和健全基金信息披露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基金监管中心, 可以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统一整合以及相互交流, 可以促进整个监管体系的持久稳定和有效。全面的监管体系, 可以有效降低基金产品创新中的风险、提高基金监管的效率。
2. 监管的市场化, 引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法。
引入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法进入基金市场, 有两个优点, 分别在于:一, 评价基金创新产品, 对基金产品创新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二, 利用信用评级法, 可以有效限制不合格、不正当的基金产品创新, 提高整个基金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三) 基金产品创新主体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防范
1. 有条件地进行基金产品创新。
基金产品创新主体进行基金产品的创新时要严格把握尺度,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包括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主体所能动用的最大资金、经营主体本身的创新实例等等。同时在基金产品创新的管理过程中, 要及时对产品创新进行金统计和融记录, 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N各O种.突1发, 20事1件4i应n及an时c做e好防范工作。 (Cumulativety NO.540)
2. 基金机构内部控制设计。
要从内部建立和完善基金产品创新控制制度, 具体包括:一是明确基金产品创新过程中各人员的职权和责任, 对于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二是对内部实行全面的控制以及稽核;三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监控过程等等。
(四) 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
对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的对应防范, 不仅是政府部门的监管, 更是整个行业自身的职责, 通过发挥基金行业的自我监管, 可以更加有效、全面的防范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不断创新的基金产品让基金市场愈加复杂, 只有引导整个行业的自律才能真正做到全面防范基金产品创新风险。实践也证明行业自律在防范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稳定基金市场秩序、维护基金体系稳定等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五) 行业间基金产品创新风险的防范
基金产品创新的风险不仅会影响基金行业, 更会蔓延至其他金融行业, 因此, 其风险防范不仅仅是单个基金行业的职责, 整个金融行业都应该参与进来。通过行业间对基金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的合作与协调, 可以有效降低基金产品创新风险。行业间的风险防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一是其他行业与基金行业的共同合作监管防范;二是其他行业机构和成员对其进行的监管防范。
六、结论
综上所述, 进行基金产品创新是发展基金市场的关键, 发展基金市场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进行基金创新的关键是要防范基金产品创新风险。换言之, 基金产品创新既对基金市场有着重大影响, 也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因此, 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监管机构都要重视基金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防范, 对基金产品创新给予支持的同时, 严格处理创新过程中的不适宜现象, 努力建设公平、完善的基金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井海波.我国基金产品创新模式方向性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4) .
[2]顾海峰.我国债券市场即时交易的价格监测与风险预警[J].商业研究, 2011 (07) .
[3]于维生, 张志远.国际金融监管的博弈解析与中国政策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01) .
【选题创新与风险防范】推荐阅读:
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07-07
恩施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科学实验创新能力论文选题题目11-19
金融创新风险及其防范06-12
选题与构思10-16
选题与策划05-21
选题与写作08-02
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09-23
新闻选题与策划论文06-22
课题的选题与立项10-05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