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改革

2024-05-11

选题改革(精选12篇)

选题改革 篇1

数字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 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但是目前国内编辑出版学专业多是针对传统出版社制订培养方案,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对口就业困难, 学科认同度较低, 既无法满足传统出版社的人才需求, 又跟不上数字出版领域的产业发展。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仅仅依靠出版业现有人才转型是远远不够的,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是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主力。

多媒介高度融合的行业背景不断冲击着传统出版业态, 在信息传播主体全民化、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受众群体扩大化的全媒体时代,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教育平台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步, 整体优化与更新教学内容, 使得出版选题学这一实践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得到合理优化, 培养与出版行业衔接、具有整体策划能力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 是解决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规划及就业难题的关键。

总体而言, 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偏重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不同, 国外出版学教育注重对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国外编辑出版高等教育不仅注重在本科阶段培育人才, 而且注重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编辑出版人才, 更重视在职培训。相对而言, 亚洲一些国家更倾向于认为编辑和出版是对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的行业, 所以出版社在用人时更看重其所学的专业, 而不是对编辑和出版的了解多少。因为编辑和出版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是经验性的, 在实践工作中可以得到, 而某些学科的专业知识却并非可以速成。正因为有此认识, 所以在这些国家的大学里, 专门设置培养编辑出版人才的专业并不多。

国外课程教学多注重实践性, 细分程度很高, 涉及出版行业的各个业务环节, 如出版策划、编辑、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而国内高校专业课程多以理论性课程为主, 课程更偏重语言文字类、文学类、新闻类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专业性不强。

现代出版业作为知识和信息的拥有者, 数字传播技术促使它转型为内容的提供者, 并且拓展出版空间, 从而吸引多种媒体的力量, 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的产业化使得出版业中人才的构成更复杂, 新的技能素养和从业理念变得日益重要, 陷于供需尴尬的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教育势必不能按照传统书本教育方法培养出版人才。现代编辑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不同环节的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建立一个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平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这些都对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要求。

出版策划作为出版优化理论与出版创新劳动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产物, 在推动出版产业优化升级和优质高效方面, 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出版策划学作为与业界衔接密切的重要实践性课程,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现代视野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保证。

在新媒体环境下, 如何界定新的出版形态, 学界、业界往往通过制造概念实现对于现象的认知, 于是“概念”层出不穷, 却多流于表面, 仅作夺人眼球之用, 在没有得到清晰界定之时, 便已得到普遍性应用。近年来, 出版界言必称及“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概念化名词, 正在冲击着传统观念里“以文教化”、“以文化成”的图书出版行业, “从纸介质出版物向多介质形态出版物的产业转型”已成浩荡之势。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 出版选题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需注重引入最新出版业市场状况, 通过讨论性课程探讨出版业运作方式, 培养具备出版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 以及懂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出版、印刷和发行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未来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就要求在出版选题学的课题教学中做出如下改革:

一、利用案例教学模式, 推进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

从广义上讲, 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围绕核心知识体系组织案例, 并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的案例, 将学生尽快引入案例情境, 从而进行知识点的传输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缩短课题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差距。通过及时更新出版案例, 更新学生对专业课程及行业的认知, 出版属于内容产业, 创新是其不竭的灵魂。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 出版策划学课程对于教材的需求更多的不是理论知识的提供, 而是行业知识的更新。寻找一本体现创新原则, 吸收出版界最新理论成果, 反映出版界改革发展最新动向的教材作为课程依托, 以此贯穿学期教学的传统模式, 在出版策划学这门培养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中并不适用, 并且目前国内现有教材建设远未能跟上出版产业的发展。于是要创新高校课题教学模式, 在现有基础上, 在全媒体背景下, 使课堂教学成为融知识讲授、案例教学、小组研讨、模拟出版、网络学习平台搭建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二、作为教学方式的模拟出版社, 突出媒介融合理念, 培养数字出版的综合能力。

参考国内外法学专业广泛采用的模拟法庭这一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 研讨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设置模拟出版社的可行性。模拟出版社通过出版选题分析、角色划分、选题策划案提交、选题策划会、文字编辑、三审三教、排版设计、印刷 (或电子书制作) 、上市销售、宣传营销、数据反馈等出版常规流程模拟出版社。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模拟出版社作为实践性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完成出版社建构、角色设置、选题策划会, 最终完成电子书的制作, 并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策划的推广。因为纸质书成本较高, 电子书成本低, 所以更适合日常教学实践, 使学生在出版情境中实践出版选题的理念。

三、增设研讨性课程, 改进教学方式。

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 课堂教学引入出版社选题例会的模式融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行业模式于一体, 通过分组开拓小组研讨性空间, 促使学生自由思考与辩论, 充分体现案例式、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针对课程进度确定研讨题目, 各小组围绕一个相关问题有意图地开展一个实时集体会议, 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集中起来解决问题、发现思考, 然后每个小组在汇总陈述之后, 通过与其他小组的讨论, 形成第二轮研讨, 深入洞察问题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研讨中, 使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意识, 并充满热情地对待课程学习。研究证明, 学生间的合作比竞争及各自单独的努力更有效, 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作为一门策划类课程,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力, 传统课堂教学只能为学生提供教师一个人的观点与视野, 而这一行动导向性教学法的引入,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观点的提供者, 一方面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为彼此视野的开阔提供参考性角度。

四、邀请业内专业人士进入课堂, 参与研讨。

行业前辈与学生一起针对出版界热门话题进行讨论, 从而使学生对出版行业有更直观、更深入、更真切的认识。

出版选题与策划作为出版工作的第一步, 既是整体编辑流程的基础, 又是统领整体编辑工作的灵魂。在全媒体背景之下, 选题策划与组织成为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现有教材为数不多, 并且仅有的几本教材提供的理论知识相对陈旧, 面对此困难,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充分运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把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等新鲜业态带入课堂教学, 并且开拓产学研教学,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课程教学空间, 使课堂知识与行业现状衔接。

数字时代为编辑出版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出版选题学课程之于出版工作的意义尤为突出, 且呈现出明显的“整体策划”、“全程策划”趋势, 教学应以“大出版”、“大传播”为目标培养跨媒介型人才, 不仅培养内容的提供商, 更需培养胜任多种媒体的传播商, 甚至是技术设计者。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国际出版人才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 是出版选题学教育改革应实现的目标。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是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的机遇。编辑出版学专业应及时调整并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选题改革 篇2

为加强对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的宏观指导,促使教学改革研究申报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选题指南。

选题指南只是立项的大方向,而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申报者可以根据本《选题指南》,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个人自身实际,自行确定课题名称进行申报。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基于专业认证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基于“卓越计划”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校企、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研究

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5、面向行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二、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

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或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探索研究

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

3、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

4、校企校地协同育人中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研究

5、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探索

6、特色专业培育、建设和发展研究

7、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8、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9、专业课程群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10、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培养阶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

12、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3、特色教材、实践性教材研究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1、各类基础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研究

2、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研究

3、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个性化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4、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选题的三个维度 篇3

选题,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误区较多。如比较常见的就是选题中两极化现象非常严重。一个极端:假大空。贪大求洋,大题目,大制作,教师做了教育部长的事情。一个极端:微型化,一次讨论、一次家访、一个电话、一次谈心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通过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变成课题来研究不可。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一个具体小问题的处理等,都变成了课题,导致课题的泛化。

还有一个问题比较隐性,未引起教师的重视,即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经过自己的研究得到解决,有些是制度问题,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问题即课题”中的问题,应该是教师能够改变的、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

还有些学校选题喜欢追求时髦和热点,没有考虑到所追逐的热点问题对改进自己的实践工作是否有真实的帮助,导致选题贬值……

本期,请关注: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如何选题?

课题研究,如何过好“选题关”?

课题研究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不仅体现在研究的内容上,也体现在申报的题目上,这是课题选题必须考虑的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就从自己的研究历程谈谈课题是如何选题的。

一、关注长度:选题在长效性与短效性中开花结果

选题要关注课题的长度,要明白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性工作。有些教师到课题申报时才急急忙忙写课题方案,几天时间就完成了。这种方案基本上是东拼西凑,是没有经过自己前期实践研究的,也就很难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选题,研究容易失真。

选题要在长效性与短效性中开花结果。选好题是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的,好的研究主题能形成良性的连锁反应,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就会生成一条长长的“研究链”。一线教师开始不要做太大的课题,要从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那些问题开始,如果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研究得到部分解决,那就可以考虑将这些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主题。也就是说,先进行部分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它对教学的影响,最后形成研究主题,将其升级到规范的课题申报研究阶段,反之又通过主题研究形成一个个研究的小成果,这就是从短效性出发去挖掘它的长期性。

二、关注宽度:选题在大问题与小切口中破土而出

为了让课题研究有一定的宽度,不至于在研究中迷失方向,选题需要在大问题与小切口中破土而出。一线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课堂研究,以课堂教学大问题为中心,如何在这个大问题中找到研究主题,这需要我们寻找一个小切口,小切口有大学问,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自己去捕捉,事实或现象不等于问题,只有经过分析,发现事实中的不足,事实才呈现为问题,才有了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与需要,这就是小切口。研究中不要求全求大,要在大中见小,小中见真,这样我们的选题才能破土而出。

三、关注高度:选题在创新性与应用性中绝处逢生

选题要关注课题的高度,要明白课题研究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想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为此来征求笔者意见和建议。笔者让他先从网上找相关资料,再进行尝试研究。当他看到市立项课题中已有此课题时,便想放弃。笔者问他研究过思维导图没,他回答没有。从这个案例中,笔者觉得很多教师也想创新,但缺乏应用意识,总觉得别人研究过了就没有研究价值了。

很多教师有一种快速见效的心理,因为评职称需要。专家有一种欣赏创意课题的心理,因为他们看到的重复性课题太多了。当然,很多专家都提到研究要有创新点,要标新立异,因为他们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提出要求的。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而开展的研究,是为将一些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为了立项而研究。所以,要处理好选题的创新性与应用性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应用性研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创新,只有在应用性研究后才能绝处逢生,才能将教育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来服务于教师个体的教学。这一类的研究主要来源于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或听课时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选题离不开研究,在研究中选题,在选题中研究。总之,要学会从别人的课题研究中选题,也要学会从自己的研究中选题。

新闻采写中的选题和选题策划分析 篇4

新闻选题主要包括标题与主题的选择, 主题的选择即中心思想与新闻观点的选择。在新闻报道中, 所有内容应围绕主题展开, 这样才能让新闻有吸引力[1]。而标题的选择则是合适新闻标题的确定, 新闻标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既能够突出文章主题, 又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 一则新闻传播效益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好的标题。

新闻策划内容包括对已经发生新闻的采写方向、新闻线索收集及后续报道的深入。良好新闻策划能够使新闻事件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使短新闻传播效益提升、长篇新闻有深度、事件描写更详细。

2 新闻采写选题技巧分析

2.1 题材应贴近我国基本国情

新闻采写选题应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及政治主旋律, 以我国各项方针政策及基本国情为出发点, 真正发挥新闻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因此, 在新闻选题时, 要求新闻采写人员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与制度, 注重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事件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 如“高物价上涨对高校食堂以及学生的影响”选题, 新闻采写人员就应结合国务院相关政策, 将政府提出的给予高校学生伙食补贴这一政策体现出来。

2.2 题材应贴近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

新闻报道中, 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新闻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3]。因此, 新闻采写人员在选题上应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 通过深入基层群众, 挖掘基层中可用于报道的新闻素材与事件, 记者通过深入了解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才能报道出吸引民众的新闻, 在拉近新闻与民众距离的同时, 实现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选题上应彰显人文特性, 引导正确的舆论, 传递正能量。例如, 针对我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扶老人难”现象, 就可以进行相关的选题报道, 选题上侧重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 如扶老人得到回报等。通过贴近群众生活及传播积极向上的观念, 全面提升新闻报道的全面性。

3 新闻采写选题策划技巧分析

3.1 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各种素质能力

新闻采写看似仅仅是对已经发生事件的报道, 通过对事件进行组织并传播给受众, 但是要完成这一工作却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新闻事件的价值与新闻吸引力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敏感性与社会责任性, 从同一事件中挖掘与他人不同的观念或者新闻报道方向。例如, 在“5.12大地震”的报道中, 一则“地震男背妻”的新闻瞬间火遍网络, 在所有记者都在关心地震的伤亡与现场情况时, 该记者从亲情方向入手, 收获出其不意的效果。

此外, 新闻工作者在选题策划时, 还应兼顾新闻的全面性与深度性, 把握受众关注点, 反映民众的心声与想法, 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策划的完整性与报道全面性[4]。

3.2 坚持走群众路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物质得到满足, 在此基础上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一需求下, 各个阶层对身边事的关心度不断提升, 新闻媒体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选题的策划上应从民众关心的日常事出发, 使新闻表达的内容使民众喜欢看的, 寄托民众的思想情感, 反映群众的诉求, 为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 使新闻达到推动老百姓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作用。

3.3 借助现代新媒体提升新闻深度

在以往的选题策划中, 新闻采写者对民意的调查往往是在小范围进行的, 这使新闻报道常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新闻传播效应及新闻舆论导向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 在选题策划中,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工具, 收集更广泛的民众意见, 以期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报道。例如,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对民众搜索与点击量较高的内容进行分析, 找出民众的关注点,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事件报道, 使新闻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4 结语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做好新闻选题与选题策划工作对提高新闻采写质量以及新闻传播效应有积极意义。因此,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选题与策划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走群众路线及充分结合现代新媒体工具, 使新闻报道质量不断提升, 进而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摘要:新闻采写既是新闻传播最关键的步骤, 也是新闻传播质量与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进行新闻采写前, 好的选题与策划是新闻采写成功的一半。因此,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新闻选题与选题策划环节。本文结合具体事例, 对新闻采写过程的选题与策划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写,选题,策划

参考文献

[1]李道荣.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J].当代传播, 2010 (1) .

[2]王凤俊.浅谈新闻采写选题和策划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 2013 (11) .

[3]周阳.加强选题策划, 打造内刊品牌[J].青年记者, 2016 (5) .

选题改革 篇5

【关键词】毕业论文 选题 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程。本科毕业论文从出题、学生选题、完成论文到答辩,大体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选择性地出一些具备本科生层次水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二是尽管强调论文质量,杜绝抄袭现象,但从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情况来看,仍然无法达到导师和相关管理者的要求;三是围绕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一些院校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采取了实施严格的开题报告和考勤制度,阅读英文文献并把所阅读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但却没有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甚至指导老师都因为毕业论文工作过于繁琐而怨声载道。为此,笔者在20xx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在学生选题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改革与探索,以寻求改进和完善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途径和方法。但由于笔者并非校、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者而仅仅是一名普通教师,因此在这方面的探索暂时还属于小范围的尝试。

1 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缺陷

1。1 指导老师出题

本科毕业论文出题,对于指导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首先,对于那些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方向很明确指导老师,如果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出题,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层次,就势必要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分拆成一些很小的模块来分配给本科毕业生做,但分拆后的模块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著框架。而且,考虑到本科生所具备的知识层次,很难要把他们完成论文直接或简单加工后放到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里面去。其结果就是指导老师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深度加工。而在深度加工之后,对这篇论文的知识产权到底属于学生还是指导老师又很难界定。

其次,对于那些没有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方向也还不甚明确的年轻指导老师,由于一般指导的学生人数都在5―6人,甚至7―10人。人数多,而所出题目较小而分散,致使他们在工作一开始就不能通过这种途径形成自己的科研方向、培育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由于年轻老师自身经验的欠缺,可能所出题目会偏大,因此单独一个学生很难完成这样的本科毕业论文。

1。2 本科毕业生选题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指导老师出的题目要么是跟他们自己科研项目密切相关的,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明显感到相关知识的缺乏,而这些相关知识又难于在短期内学习提高。或者即使指导老师所出的论文题目本身难度并不大,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去太远,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二是由于本科生独立完成科研课题能力的欠缺,而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因而从一开始就把本科毕业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这种方式排除在外。事实上,无论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至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这却无法在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得到体现。

三是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在发挥大学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也比较欠缺。多年来,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指导老师给定题目,然后学生围绕指导老师的毕业论文题目采取依样画葫芦的方式完成一篇既定格式、既定字数、既定内容的论文,因此发挥他们自身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观察社会、发现我国的经济现实问题、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并依照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无从谈起。

第四个问题就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要学生完成一篇具有原创意义的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成为空谈。尽管年年都在强调本科毕业论文要有创新点、不要抄袭,但结果却是年年都获得的是东摘西抄、没有创新意义的本科毕业论文。

2 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基本思路及办法

在考察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完成他们自己感兴问题的研究”。这意味着,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会自己主动去认识世界,思考和发现问题,必要的情况下在团队精神的指引下完成寻求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基本思路的指引下,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办法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从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在大学本科毕业生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即对他们提出要求,希望他们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生活和对社会的了解,提出自己毕业论文要研究的领域、问题和要解释的现象,并据此提出自己药丸承改论文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指导老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毕业论文思路,引导学生确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拟定毕业论文的写作框架。事实上,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了解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正是充分发挥了他们在观察和了解社会问题这方面的长处。而且这种选题方式的实行,势必会引导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更加积极地观察和了解我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激发他们毕业后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去。当然,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这种改变,也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因此,在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选题目的情况,由指导老师提出一些题目,供未能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学生选择。

其次,倡导和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团队合作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多人合作的情况下研究一些比较大的社会现象或经济问题。尽管高校本科毕业生对我国一些经济现实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要把这种认识凝练、浓缩到一篇一万字左右的论文,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因而通常情况下就会出现题目太大而本科毕业生自己无法掌握论文的框架拟定并完成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学生的合作,每个人完成论文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第二个优点是,多个人合作研究某一问题,能够通过相互的讨论,发挥每个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长处而避免短处,加深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深度,提高论文的质量水准。第三个优点则是能够通过合作完成毕业论文很好的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团队合作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无论是到企业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单位工作都十分重要。

第三,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针对我国宏观或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事实上,这种选题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本科毕业论文加深大学本科毕业生对我国宏观或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老师也能够通过指导学生围绕自己研究领域完成毕业论文,加深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深度,并借此培养自的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

3 改革现行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实践探索 结合以上笔者提出的改革现象高校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思路,笔者在20xx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进行了实践探索。

首先,笔者向即将毕业的本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欲在笔者的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就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提出毕业论文的基本思路,然后跟我商定本科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文框架。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笔者的这一号召响应十分热烈。尽管有本校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人数不超过8人的限制措施,但在总计58名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与笔者联系希望以这种方式选定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的学生仍然超过25%,致使笔者最终不得不按提交选题申请的先后顺序确定所带毕业论文的学生。与笔者一同采用这种选题方式的另一位老师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情况。而在与这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笔者提出的“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理念表示高度赞同。

其次,在实行这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式的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围绕笔者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领域,针对广西的热点区域经济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来选择题目和开展研究。结果在实际指导的十名(其中八名在我名下指导,另外两名在其他老师名下但由我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论文)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有9名学生的选题都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密切相关。这些有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论文的完成,经过笔者的修改,即可与笔者自身所完成的一些有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论文合成一本专著。

第三,笔者在今年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还进行了团队合作完成毕业论文的尝试。在笔者所指导的毕业生中组成了一个三人团队共同完成一篇论文。在指导该团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不断强调他们的合作精神,并在他们完成毕业论文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鼓励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和共同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尽管该团队的毕业论文目前尚未全部完成,但从已经完成的部分内容来看的确具有较高的水准。而且,通过他们的这种合作方式,其他同学也明显受到了感染,在与笔者的沟通和交流中流露出了对这种方式的高度认同。但是,稍嫌遗憾的是,由于相关规定要求每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单独提交毕业论文,因此,最终仍不得不将他们共同完成的论文拆分提交答辩。

4 总结

选题、策划与包装 篇6

今年以来,《开封日报》在改版中,将原有以周刊形式出现的《健康周刊》等三块专刊改为每天一版的文化生活类专刊,不仅增加了版面,且天天有版面与读者见面,既丰富了版面内容,又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汴梁晚报》去年扩版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专刊的版面。那么,如何在如此众多同类内容的报刊中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愿以一点心得与大家共享。

选题要到位

媒体在面对受众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能否深入人心、贴近大众。开展有内容的服务,这是专刊的一大方向。在这类版面上,内容大体包括消费购物、居家美化、生活保健、健身美容、饮食天地、旅游娱乐、休闲时尚等,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均可在此类版面上觅得,侧重生活服务及娱乐言情,是党报功能的一种有力延伸和补充。

一个栏目要办出特色,并有长久的生命力,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大部分读者在拿到报纸后都是先浏览一遍,这浏览就是在搜索自己感兴趣、认为有用的东西。对生活专刊的编辑来说,就是要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最实用的信息,久之使读者感到这份报纸不但可读,而且可用,继而产生更多的信赖感、依托感。《开封日报》的《旅游》版在每年长假前,都和旅行社结合起来,为准备出游的市民当参谋,介绍旅游线路、出游注意事项等文章,很多市民称赞“一报在手,出游不愁”。仅仅实用、实在还不够,我们还努力给读者以实惠。《地产》版、《家居》版在为配合开封市旧城改造刊发的一组有关房屋拆迁、旧城改造等稿件以及开封市家居购楼指南,让市民一目了然。

此外,专刊贴近大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读者参与。专刊编辑可以适时地搞一些活动,让读者参与,使版面更具亲和力。比如《汴梁晚报》的《地产》与《家居》这两个专版,这些年积极推动房地产及家装市场的发展,连续组织读者与商家共同参与看房直通车、家装直通车活动,《医药宝典》版甚至将省会健康采风团在今年5月份开到了郑州,这些互动的活动均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实践证明,话题讨论、命题征文、专题竞赛、有奖竞猜、评选活动等参与性栏目或活动,不仅能激发读者参与、求知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够较好地实现专刊的导向性、服务性。

策划必点睛

策划,通俗地说是出点子。专刊的策划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认清大局,主动地去创造甚至预见一些重点题材。编前会、选题会等研讨会可以经常集思广益,确定主题和形式,力求突破固有模式。众所周知,专刊的专业领域比较窄、固定,在了解这个行业的大致情况后,就要投入一定精力分析研究相关的“热点”,因为只有“热点”真正热了,专刊才能显出其“专”的长处。因此具有策划意识,是一个编辑特别是专刊编辑必备的条件。

所谓“热点”,就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要抓住它向纵深探讨,再对这些“热点”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包装,使其成为亮点。上个黄金周之前,《汴梁晚报》的《旅游》版即策划了《长假旅游——跟我走吧》专版,以精美的图片、详细的介绍,为广大读者做文字导游,让读者眼前一亮,给人以全新的感觉,社会效果很好。由此可知,策划是创新最有效的手段,一发牵动整体,有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还应当注重总体视角,引入组版概念,搞集约式报道、规模化供给,这也能使版面变得“人无我有”。对某一读者比较关心的事件,作集约式报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汴梁晚报》的《健康》版,曾在长假期间策划了以长假保健为主题的专版,连续3天编发了长假期间的保健文章,除了长假的保健、健身项目介绍,还配发了出游安全注意事项等系列相关文章,原本比较普通的报道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充分体现专刊的长处,报纸的公众影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要使专版的活力长存,就必须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这要求编辑得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注意捕捉读者的兴奋点,捕捉生活中的流行风,做好、做透文章。在保证各栏目内容有序刊出的同时,专刊编辑应有足够的专业敏感性,在平淡中捕捉热点,以快速、强化的方式推出。

包装应出彩

改扩版面不外乎两个内容,一是使栏目设置更趋合理,二是使版面设计更为悦目,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快餐文化迅猛兴起,一些外在形象的因素在人们的视觉选择中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在形象包装精美,往往就容易拉住读者匆匆扫视的目光,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从而诱使读者关注你、阅读你。事实上,比较于新闻版,专刊的版面形式更易于做到变化多端、时尚新潮。编辑可以根据各版面内容的特点体现不同的版式风格,或简洁明快、或清新典雅、或时尚怪异,以此走一条抓住读者视觉的捷径。

进行版式创新,不仅是打破旧有的模式,进行一番新包装,同时也是让版式与内容有机融合,成为整体。这是版面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也是版式适应不同读者对象的必然。

如今的《开封日报》、《汴梁晚报》专刊正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新版式。如《流行》版以时尚见长,这是符合这个版面读者对象的阅读要求的,粗线条加框处理,既清晰又分明,图片放大处理,间或用抢眼的图片打破版面的沉闷。《教育》版则从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配以适当的图片,轻松活泼,不拘一格。《家居》版明快淡雅,《旅游》版明丽欢快,《健康》版大气从容……所有这些都使得专刊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脸”,是风格为版面贴上了有特色的标签。

(作者单位:开封日报社)

选题改革 篇7

如今, 当你在当当、淘宝、亚马逊等电商网站的图书搜索一栏输入“舌尖”关键词时, 一系列的“舌尖”扑面而来:《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 (珍藏版) 》, 2012年6月版;《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名菜的故事》, 2012年7月版;《舌尖上的上海》, 2012年7月版;《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7月版;等等。其实, 借鉴畅销书的选题思路、操作手法、营销手段本是无可厚非, 甚至是应该肯定的赞扬的, 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跟风行为是对某种创新成果的一种模仿和仿效, 是对某种成功案例的沿袭。跟风会使具有某种优势的出版产品迅速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较快地形成规模,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优势产品创新的影响力和传播的范围。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如果不注意控制, 不深入了解畅销的本质而只是浮于皮毛, 或者仅仅是迫于年度考核指标和任务的压力, 哪本热卖就跟着做哪本, 选题的立意根本就没有创新, 则难以保证图书质量, 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和盲目的重复出版。

笔者认为, 在出版产业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 出版单位要想在畅销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需要在选题策划时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抓住市场的三个关键点:卖点+特点+难点

第一, 卖点。卖点即选题中最吸引购书者的特点, 有卖点的图书一经出版问世就会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抓住读者心理, 促使读者购买。它使图书一出版面市就能吸引读者、抓住读者、征服读者、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卖点其实也是畅销书选题策划的关键点。畅销书没有卖点, 就等于无法吸引读者, 无法吸引读者, 也就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 没有经济效益, 就等于印出来一堆废纸。所以, 畅销书卖点是策划编辑首先要想到和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中的卖点就是“舌尖”, 不论是出书, 还是销售畅销书, 只有找到了“卖点”, 才能吸引读者, 才能占领市场, 继而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但是即使找到了市场书的卖点, 这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第二, 特点。特点即选题策划的特色之处, 或者说与同类书比较的一本畅销书假如没有自身特点, 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和较强的市场影响力。畅销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图书的内容结构、语言文字、体例编排和装帧设计上。当今许多读者不论是上书城买书, 还是网上购书, 都是非常理性的, 货比三家, 通常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 有助于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 或者休闲娱乐消遣的畅销书。在琳琅满目的同类畅销书中, 看来只有具备特点显著、个性突出的畅销书, 才会吸引读者的眼球, 从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对于那些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一味简单跟风, 毫无创新、简单重复组合的所谓“畅销书”, 一定不会有人问津的。

第三, 难点。难点就是编辑在策划选题时, 为确保“卖点”, 抓住“特点”的困难之处。策划编辑策划畅销书, 就要在策划过程中贯穿“全程策划”的理念。但是一本畅销书从选题策划、组稿加工, 再到出版发行想做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编辑在策划选题和组稿时, 第一要想到把书做成功的困难之处, 找到策划中的难点, 比如, 会计类畅销书是否按照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编写和操作的;管理类畅销书是否案例符合中国实际国策和国情, 而不是一味地“拿来主义”。只有这样, 才能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有, 召开读者 (作者) 座谈会, 交流读书 (写作) 心得, 吸收有益的, 排除无益的, 深入调查研究, 从而优化选题结构和内容。经过优化的选题才可以说是选题策划到位, 然后策划编辑需要根据畅销书推出的档期精心组织稿源, 保证书稿在预计的档期正常面市。书稿到达出版社之后, 还需要在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定价等诸多方面协调沟通, 才能真正达到合格策划编辑的基本要求。

2 关注两个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所谓两个效益, 主要是指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单位生产出来的出版物, 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体现出社会价值。换句话说, 任何出版物没有其经济效益也就很难实现其社会效益。譬如, 内容质量特别高的图书, 如果销售不出去, 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作用。图书出版管理工作的运用和发展必须以大局为重, 图书出版工作必须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不断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 做到“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优”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之后, 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就要满足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在选题策划时需要换位思考, 加强沟通, 以“全程式”策划提高图书选题的针对性、实用性。

出版企业推进产品结构的市场转型, 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加以推进。

第一, 打造图书品牌, 提升产品和品牌知名度。出版企业可以基于各自在某一种类出版物方面的优势 (如质量优势、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等) , 努力细分市场, 明确市场定位, 通过挖掘和发挥现有的资源 (包括人才资源、资本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潜力, 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 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客户的忠诚度, 进而不断扩大出版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和提升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 着力开发横向和纵向两条产品线上富有特色的出版物。策划编辑在内容创新和产品结构上追求一条独特的道路, 力求在选题策划中做到“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优”, 即立足专业分工和品牌特质, 拓展优势资源领域的产品形式, 做到人有我新。横向比较是指与同行业兄弟出版单位出版的同期出版物进行对比, 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纵向挖掘是指在出版单位有限的资源内不断挖掘新的出版潜力资源。只有做到横向比较与纵向挖掘的有效结合, 实现资源、信息、时效等的有效重新组合, 才能做到人新我特。在人特我优方面, 需要策划编辑找准市场切入点, 寻觅独特视角, 力争做到人特我优, 不断提升选题水平和策划能力, 逐步巩固市场份额和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 从而形成市场内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还要适应和推动出版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生活需求的需要。伴随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的增强, 广大读者的读书需求也日益显示出理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近几年, 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思想的倡导下, 出版物产品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但由于读者阅读兴趣分散、购书目的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 出版物产品的市场接受面都相对不够大, 加之智能手机、数字图书馆等各种阅读媒介的出现和阅读方式的兴起, 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 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的影响和控制, 因而对阅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述这些就对出版业产品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策划编辑, 除了需要对读者加以细分以外, 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 (比如市场调查、问卷调查等) , 设计出能够满足读者对传播内容多样化的要求的出版物产品, 全方位打造全新出版产业链, 这已然成为每个出版单位专业化的战略选择。

在开展选题策划前, 首先要搞清楚出版社的市场定位, 现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 有中央社、地方社和大学社, 每家出版社都在多年的经营中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盲目地跟风开发选题后果是很严重的。表面上是在挖别人的“墙角”, 实际上是松动了自己的根基。成熟的模仿, 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是指一种有高度发展性和开拓性的模仿性创新, 它是抵消简单重复模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仅克服了“跟风”的恶劣影响、恶性循环, 而且也是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动力之一。所以说, 创造性模仿也不可以不说是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之一。

正如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指出, 人们体味到久违的感动, 这种感动来自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和珍视, 也有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某些缺失, 更有人类对自我劳作的认可和尊重。作为出版策划人, 如果将自己更多的聪明智慧用在开发对大众读者有用的、有益的图书上, 为大众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那么就会少一点浪费、多一分启迪。

参考文献

[1]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面世.北京日报, 2012-06-25.

[2]赵娟.图书出版模仿现象探析.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当当网:http://searchb.dangdang.com/?key=%C9%E0%BC%E2&page_index=1.

[4]http://hi.baidu.com/g_peach/blog/item/27c13939be21f0d79e3d62a8.html.

[5]王绍来.图书出版要兼顾两个效益.新闻传播, 2010 (10) .

编辑记者选题探究 篇8

编辑与记者本来是一组相对立的新闻人员, 编辑是编写别人的稿件;而记者是编写自己的稿件, 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报社编辑和记者的工作往往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本文主要以编辑和记者为一个人的情况来对编辑记者的新闻选题进行探究。

在网络日益发达, 新闻及时性的需求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各大媒体电视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往往都进行及时的报道, 那么作为编辑记者, 当重大事件发生时, 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事件进行最有效的报道, 考验着编辑记者对这个事件的切入角度的把握程度, 也就是编辑记者从哪个角度进行选题, 从而使自己的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在同行中能够一鸣惊人。笔者认为, 编辑记者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选题:

一、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挖掘

一个事件发生后, 记者要第一时间感到现场, 对事件的起因、经过进行详细的了解, 要做好五个“W”, 在此基础上, 采访事件现场的目击者, 从他/她的口中对整个事件进行一个完整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事件的目击者在讲诉事件的经过时, 并不是按照我们所预期的情形进行讲述, 所以我们要准备好录音笔, 在目击者的讲述全部收集回来。目击者在讲述过程中, 作为记者的我们, 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判断出他/她讲述的内容是不是我们需求的重点, 若不是, 那我们要适当的去引导, 何为适当的引导呢?就是我们要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是有深度的, 这个问题的抛出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事件的核心与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充分了解到整个事件的事实经过, 以便于我们回去后整理录音。

二、以点带面用最简练的文字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对事件的采访结束后, 我们的下一步任务则是对整个事件的录音进行整理, 在整理录音过程中, 我们要直接“去粗取精”,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媒体人, 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判断出, 我们所采访的录音哪些对我们即将入手的稿件有着重要作用, 哪些是可直接删除的信息。录音整理好以后, 那么就开始着手进行新闻的编辑。众所周知, 一则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文眼”, 那么我们在编写新闻时, 如何撰写一个吸引读者眼球的, 能够让读者在看到新闻标题后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才不失为一个好的新闻标题。

如, 最近好多国家都职责中国内地人到他们国家的超市抢购奶粉事件, 那么这则新闻《香港奶粉荒蔓延全家出动跑遍六区仍需托人抢购》, 这篇报道中, 记者不仅采访的几位已经为人母的妇女, 其中对政府官员也进行了采访, 但是最后成文后, 我们看到的是, 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对香港闹奶粉慌的情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1) 要全家人出动转战几个地方的超级市场买婴儿奶粉; (2) 对“水货客”每人买了几十罐奶粉现象进行了说明; (3) 港政府正在考虑如何进行限购。其实, 抢购奶粉的现象一直存在, 相信关注的记者也不在少数, 为什么该篇报道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呢?原因就在于, 该篇报道的选题更加符合目前的热点, 更能贴近百姓的民生生活, 从而引起共鸣。

三、精雕细刻以读者的角度对整则新闻进行打磨

稿件整理并编写完成后, 我们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将自己看成是一个读者, 那么作为读者的你, 在阅读这篇报道后, 对整个事件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还是只看一下新闻的标题就让这则新闻“石沉大海”了呢?所以作为编辑和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 你是专家;在阅读新闻的时候, 请把读者放在首位, 有时候多听听读者的意见, 那么对整个新闻的选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编辑记者作为大众传媒的主体, 肩负着为人们传递及时、准确信息的责任, 那么在新闻采编写过程中, 如何对一个事件的选题进行深度的把握, 考验着我们每个媒体人的反应速度和生活阅历。我们要时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本着以事实报道为前提, 以事件的切入为准则, 以对公众度责任、以读者的姿态来挑刺的原则, 来对我们的新闻进行修饰, 从而在这个信息传播时代, 使得我们的新闻选题更加新颖, 更加有说服力, 更能吸引大众读者的眼球。作为传媒人, 请学会换位思考, 懂得标新立异, 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论来确定新闻的选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在网络日益发达, 新闻及时性的需求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各大媒体电视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往往都进行及时的报道,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 在采写采编新闻时, 如何选题、如何使自己编写的新闻更加与众不同, 更加有深度、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关键词:编辑记者,选题,事实,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由海梅.关于对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09 (01) .

[2]李广.浅谈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以及如何把握受众心理[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3]粟龙梅.论电视栏目名称的传播功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

浅论新闻选题策划 篇9

1. 选题策划者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充分地理解消化。

只有将党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吃透, 选题策划者才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 做到选题定位的准确、新颖、深刻, 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2.从实际中调查研究, 掌握大量的具体事实。选题策划者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面, 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不但能够顺向思维, 同时敢于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行之, 具有创新、独出心裁的思维, 发现事物的个性, 往往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意外效果。

3.贴近性和服务性。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最终是由老百姓看, 因此, 我们的策划者策划主题时要从观众关心和熟悉的角度出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使枯燥的东西生动化, 立体化, 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达到服务百姓的效果, 同时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我觉得选题的策划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选题策划是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 前提是对已经存在或发生的事实的策划。所以选题的策划必须是一个新闻事实。

2. 贴近性。

策划的选题必须贴近民众, 满足民众的需要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策划的选题就应该多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身边的事情,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 但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是息息相关的大事, 老百姓关注力度会更大。

3. 超前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 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记者应该将触觉伸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注意社会的发展动态, 留意每个细节, 从中捕获一些对我们有利的信息, 挖掘新闻线索。

4. 时新性原则。

新闻的本质是新, 新闻的选题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活动, 当然要追求新, 要有较强的新闻性。对于事件性报道, 还要有较强的时效性。

5. 深度原则。

新闻策划者要以开放性思维去观察和思考, 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 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做深, 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对于热点新闻、重要新闻还必须通过连续报道或者系列报道揭示事件的本质, 满足人们期待感。

6. 围绕热点。

新闻选题要紧跟社会发展, 围绕重大事件, 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满足社会受众的求知需求, 不能与社会脱节, 提高收视率。

7. 节俭原则。

选题的策划还应该考虑到成本问题, 我们要找到费用低廉和优秀作品的最佳结合点, 尽量做到花最少的钱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那么新闻选题的来源有哪些?结合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

1.上情下达的政治性主题性报道的选题。这类选题一般都是上级领导通过“红头”文件下发的一种政治性任务,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纯粹是为了宣传, 实现引导舆论的作用。例如, 我们在围绕一个时期的热点做一些选题, 如:围绕三个代表、环保节约、科技创新、先进性教育、全民创业等主题挖掘线索,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2.日常工作中积累发现。许多有经验的记者, 能够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底蕴, 这些积累的知识就是我们发现新闻线索, 策划新闻选题的财富。一个优秀的记者,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许多事情发生, 我们记者应该留意身边的细节, 用我们的“新闻眼”发现线索, 看到桃树开花就不但要立刻想到可能春天来了、叶子凋落秋天可能到了等等, 同时, 我们记者还要有逆向思维, 想桃树开花是否是大棚里的桃树呢?叶子凋落是否是树生病了呢?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 等等, 一定要开动脑筋, 挖掘新闻。

3.从采访的材料中搜集。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 一些被采访单位都会散发给采访记者一些会议资料, 我们记者可以从其中发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寻找新闻选题, 挖掘内容。

4.借鉴别的媒体经验。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我们就可以取长补短。观看其他媒体的节目, 我们应该想想, 这个在自己这个地区是否也可以做个类似的选题?又该怎么做?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5.讨论交流经验心得。记者是个需要集体团结协作的活, 我们的新闻中心 (部) 可以每天开个简短的会议, 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交流思想, 一些新闻线索可能就在无意中一句话中给大家启发中萌生。同时大家也可以在一起讨论有什么好的选题可以做, 如何做, 大家都可以讨论, 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

6.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提供。现在各地许多媒体都会设置热线电话, 并安排专人负责接电话。这个热线电话是媒体与受众联系的桥梁, 也是媒体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要夺取市场制高点, 就必须了解目标读者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通过这个电话, 我们可以知道受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传递老百姓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这些都为我们策划选题提供了方向。所以, 这个热线电话是个宝贵的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 不应该浪费。

话题节目选题要慎重 篇10

一、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反映群众意愿呼声

话题类节目所以备受关注和喜爱, 就是因为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促动某些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及时改正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 使一些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纠正和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在话题类节目中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这就要求采编人员从正确的视角切入话题, 客观分析, 正确对待失误, 在把握好分寸的前提下, 争取共鸣, 让话题类节目真正起到团结、稳定、鼓劲、鞭策的作用, 减少负面效应。

人们可曾记得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过的一部纪录片, 这部片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部片子就其艺术性来说确实无可挑剔, 但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 《河殇》引出的那场心理上的震撼, 在人们感到“痛快”的同时, 它的负面效应也暴露出来了。有人说看了《河殇》, 心情很沉重, 也有人说消极因素多于积极心态。相反, 我在《中国青年报》中曾看到过一篇题为《铁窗下的千纸鹤》的报道, 报道的是一名女囚犯因贩毒被判处死刑, 在狱中, 她在亲手折成的千纸鹤上写满了自己对贩卖毒品的认识和危害, 写满了对亲人的愧疚、写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眷恋, 贩毒分子现身说法, 既增加了话题类节目的力度, 又达到了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

二、选准切入点, 剖析力度得当

作为新闻媒体, 要始终唱想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做话题类节目, 是为了帮助某些部门改进问题, 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们正确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 因此, 选准切入点至关重要, 话题类节目一定要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

选准切入点。要求话题类节目摆正问题与社会效应的关系, 力求使采访、制作、播出的目的明确。记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做过一期关于揭露粮食收购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节目就是成功的范例, 它从农民反映情况开始一路跟踪, 查明了作假手段, 报道了相关部门的整治措施, 直到农民改变看法为止, 这一系列问题点的切入, 体现了编播人员的话题切入技巧,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剖析力度得当。社会热点话题是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因此, 作为传媒在剖析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实事求是, 力求就事论事, 深入浅出, 避免言辞偏激, 剖析过度。作为媒体人, 必须要保证新闻的公信力, 决不能在剖析问题的时候, 添加个人观点, 画蛇添足, 人为扩大新闻的影响面, 从而产生负面效应。

化解负面效应, 就是掌握话题的真实功效, 充分估计它的负面效果, 及时调整角度, 力求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话题的剖析过程, 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记得90年代我市矿务局煤炭经济陷入低谷, 拖欠职工工资严重, 由于持续十几个月不开工资, 社会矛盾激化, 上访事件不断, 当时《社会聚焦》栏目组的编导和主持人就制作了系列节目, 每期一个话题, 来分析拖欠职工工资的原因、分析矿务局煤炭滞销的原因、矿务局今后发展的方向, 并动员职工放下包袱、克服困难, 艰苦创业, 共同走出困境, 结果不但化解了矛盾, 也使广大职工自觉投身工作岗位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老选题 新策划 篇11

小女子偏爱钻故纸堆

“你故乡的老爷,是大傻瓜?还是有名的君主?”一这是书店箱型POP从《江户300藩最后的藩主我家老爷做了什么?》中摘录的经典语句。扮靓POP的除了深绿色丝带,还有在日本闻名遐迩的天守阁的写真。这样一来,即使摆在新书开本图书的书架上,也格外引人注目。本书在发行销售之初,与其他新书开本的图书一样,采用的是淡紫色丝带。等到以2万册为单位重印、也就是第3次重印的时候,把淡紫色丝带换成了深绿色丝带。

本书的责任编辑,是新书开本图书编辑部的柿内芳文。25岁的她,到光文社三年多,看上去还像一个大学生。她喜欢历史,也是“现代小说”或“现代戏剧”的“粉丝”。被社里分配到新书开本图书编辑部以来,柿内芳文做的大多是历史和现代的选题。经过磨炼和积累,她决定自己策划一个(组)选题,那就是“幕府末期的老爷们”。

通观日本各出版社新书开本的图书,其购读群体主要是四五十岁的男性,其中又以“团块一代”(在日本指1 945年至1 955年出生的人们,类似于美国“婴儿潮一代”的人们——译者注)的男性为多。“团块一代”读书的特点是,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智者好奇,崇拜知识渊博者。为这些读者编书,既要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又要生动形象,沁人肺腑。

作者是衣食父母

在与柿内芳文合作之前,作者八幡和郎已有不少著作出版。比如讲谈社以“α文库”出版的《江户300藩话说县别渊博学识》;枣社出版的《图解杂学了解性格!县民性》等。八幡和郎做过通商产业省的官僚,在被柿内芳文挑选的作者中,十分少见,如果让他写本书,本身就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实事上,本书中表现出来的冷静而中立的视点,或许正是其经历的折射。

《江户300藩最后的藩主 我家老爷做了什么?》以江户幕府崩溃的1867年为契人点,针对当时存在过的300藩(准确的应当是287藩),记述了藩名、俸禄的多少、最后藩主的姓名及年龄、面对围剿的官兵藩主如何应对,甚至还有之后的去向等。

最初,柿内芳文设想编辑成一般开本图书上下册,但觉得内容与之不符。后来决定做成近380页的新书开本图书,这样,对有些藩主的记述仅仅两三行文字了。事实上,本书以新书开本出版发行后,销售册数直线上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从任何一页都能轻松地阅读。因为携带方便,有些读者一买就是两本,一本放在家里休闲时读,一本放在单位供查阅。

把好选题继续做下去

把古老的选题做成符合现代读者口味囊括丰富知识和各种杂学的《江户300藩最后的藩主我家老爷做了什么?》,在促销手段上也大有讲究。通常这类书首版第一次印刷1万或2万册,本书起印数就是3万册。在全国性的报纸上为一本新书开本的图书单独打广告,非常少见,且还有特制的精美的POP。

柿内芳文既定的策略是,要让本书在任何地方的书店都好卖。本书上市后,由于按照以前的发货速度给各地书店配书,一段时间里还出现脱销的情况。本书面市不到一个月,就累计重印5万册。

购买本书的读者,和预想的一样,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男性。他们不仅争相购买、阅读本书,而且还写信或打电话,说出他们的感想:比如“我们家的老爷没用吗?”“很意外,能给那些坚强的人物以客观的评价。”有的信是从过去幕府直辖地——天领写来的。凡是天领都应有藩主即老爷,但由于历史原因。个别天领偏偏就是没有。这些可爱的读者在信中问道:“我所在的地方没有记述,为什么?”本书除了可以满足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以外,由于制造的话题可以作为当下流行的“上司论”、“地方自治论”阅读,所以亦可以当成商务书来阅读。

柿内芳文说:“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到,江户时代的‘国家意识’,根深蒂固地保留在那些有一把年纪的日本人心中。由表入里观察,这些日本人都愿意自己是江户时代的人。”

小课题选题例谈 篇1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即时性、即发性、不可控性、原生态性等特点。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善于观察、收集、审视、整理, 归类、提升, 并将其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如, 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味的表扬, 没有纠错、批评, 缺少客观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现状, 确立了《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策略研究》的课题, 并提出了要解决的三个层面问题:1.探讨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时机;2.探究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策略;3.探索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价值。

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对症下药, 逐个突破, 探寻出了解决策略。既提高了教师评价能力, 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授课对象中选题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与许多不确定因素, 同一技术动作在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年级进行授课, 其掌握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基于授课对象的角度进行小课题选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 一年级学生学跳短绳时, 有的学生跳绳速度不稳定, 忽快忽慢;有的学生上下肢配合不协调, 失误较多;有的学生两脚依次跨过绳, 动作不连贯;还有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导致练习兴趣不高, 一会跳一会又不跳等。抓住这些典型的个案, 以《一年级学生学跳短绳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作为小课题, 从中分析影响学生掌握跳绳技巧的问题成因, 并针对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 这样低年级学生原地跳短绳的积极性及跳短绳的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细心观察、研究学生个例,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分析典型案例, 把小问题转化成小课题, 认真实践、反思、提升, 即从授课对象中来, 再回到有效解决其问题中去, 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从教研活动中选题

目前, 同课异构、实验课、研讨课、示范课、网络课等教研活动形式新颖、丰富多彩, 为小课题的选题又搭建了一个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应珍惜并借助这样的平台, 带着问题参与研讨, 从新的视角去挖掘问题, 提出不同的见解, 将问题转化成课题, 并在研究中进行论证、修正、验证, 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如, 我校体育教研组开展了“以学讲方式进课堂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 上课教师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分别进行备课、上课, 在“自主学习”环节, 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学生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去练习, 学习效果较好;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效果相对弱些。针对此问题, 教研组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对“自主先学”环节应该先学什么?怎样先学?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并以《体育教学中自主先学的方法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对于学讲方式中的“小组讨论”环节, 讨论什么?如何讨论?等, 又以《体育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策略研究》为题进行研究。

实践表明, 借助教研平台, 集结教师智慧, 探讨教学问题,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育理念, 是引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强大动力来源。

四、从大课间活动中选题

面对学生多, 场地小的现状, 针对如何组织与管理大课间、如何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何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何进行监督与评价等问题, 都可以将其作为小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笔者结合本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以《大课间跑操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并确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大课间跑操现状的调查研究;2.影响大课间跑操质量的因素研究;3.提高大课间跑操质量的策略研究。

上一篇:3D数字化下一篇:容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