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理念(共9篇)
选题理念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人们已充分地认识到音乐传播专业在当代传媒与艺术综合教育中的重要性。传媒系统的音乐教育行为、音乐科研行为、音乐传播行为, 已成为社会音乐生产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 在全国的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和相关院校逐步展开的以音乐传播为基点的相关教学模式、学术研究活动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等, 都凸显了音乐传播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观念和新的学科方向的重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自2004年获得音乐学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来, 依托综合大学的教学科研平台, 形成了以音乐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媒音乐为特色的教学理念。迄今为止, 在短短的几年, 已多领域、多方位地向社会成功输送了几十名具有传媒音乐综合素质的硕士研究生, 他们所具备的传媒音乐的综合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获得了同仁的一致好评。
2011年,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的17名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通过答辩, 意味着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再次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综观这一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仍然呈现出中国传媒大学依据自身的教学科研平台, 在学术科研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传媒音乐教育特色。这些集中体现于:从音乐传播学与音乐社会学视域出发, 兼及音乐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等学科视角, 以古今音乐文化现象、音乐文化事件和当下音乐文化热点为研究对象, 注重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运用调查统计法、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经验研究方法以及诠释法等批判研究方法, 对各个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对全部论文较为细致的阅读, 从内容和研究主题两个层面来进行归纳, 将这一届硕士毕业论文概括地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音乐传播媒介与音乐传播的研究;二是关于音乐传播形态的研究;三是关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的研究。
一、音乐传播媒介与音乐传播研究
媒介是音乐传播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音乐信息无限膨胀的大众传播时代, “如何传播”和“传播的媒介”甚至比音乐作品更重要。不了解传播就不足以认识诸多音乐现象, 随之便会缺失对音乐文化的阐释与建构能力的认知度。众所周知, 网络媒体已从最初的精英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 进而已经演变为个人媒介。网络媒介所逐步形成的这种个人媒介环境, 无疑成了音乐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那么, 随之而来的对音乐信息的网络传播研究也理所当然成了学术研究的关注对象。
音乐网络论坛作为网络传播媒介中互动性较强、信息反馈较为集中的音乐传播环境之一, 也被学理性地关注、梳理和研究。由于可借鉴参考的资料极为鲜见, 因此, 从音乐学专业角度出发, 目前对音乐网络论坛做出的研究和探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陈玥在《中国音乐网络论坛调查研究》一文中, 以国内音乐网络论坛为研究对象, 介绍了音乐论坛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音乐论坛实例进行深入观察, 介绍了它作为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 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对现存音乐论坛做了类型上的梳理。文中对音乐网络论坛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做了试探性的分析和总结, 提出音乐网络论坛应在音乐信息反馈途径较少、缺乏有力反馈通道的情况下发挥其自身突出的互动性等观点, 以作为社会音乐传播体系及音乐产业运行的反馈平台, 为音乐受众与唱作人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 为音乐传播的顺利进行及音乐产业良性发展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作者还认为音乐网络论坛尚处于发展初期, 在政策、技术、发展模式等还未成熟的条件下, 发展前景不够明朗。作者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的查找, 发现对音乐网络论坛的历史记录也较为欠缺, 以至于难以印证首个音乐论坛的出现时间、名称及存在周期等诸如此类的相关因素。但是, 无论怎样, 作者对音乐网络论坛较为全面、细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以及所提出的观点和意见, 无疑为有兴趣致力于该研究对象的学者起到了先导作用, 也为音乐传播的学术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网络媒介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走上大众媒介历史舞台时, 平面媒介作为音乐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媒介影响力和传播力。晁戴婧在《平面媒体中的音乐传播研究———以〈广播歌选〉为主要研究案例》一文中, 对音乐传播、价值观、平面媒体、音乐编辑学、音乐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等相关概念做出了简单的界定, 并根据《广播歌选》30年发展历程中办刊宗旨与定位的不同, 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予以描述和讨论。文中分析了以回归原生态音乐为标识的民族性为主的“而立之年的坚守”时期, 重点探析了这一转变的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 对“原生态民歌”概念的由来及其引发的现象做了梳理。文章通过对《广播歌选》30年的发展轨迹的回顾, 寻找出了平面媒体中音乐传播在价值观层面、传播技术层面、社会影响力方面的脉络与特征。
音乐表演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音乐传播媒介, 作为音乐作品从观念形态变为现实时空形态的最重要的技术平台, 从古至今始终都发挥着它强有力的功能和影响。刘海燕在论文《中国古戏台音乐传播功能探索》中, 通过对中国古戏台的历史概述, 阐明了这一古老的中国戏曲活动的传播媒介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传播功能及其相应的变化, 进而对京剧和粤剧的传播现象的个案做了考察, 说明了古戏台的传播功能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文章认为作为中国戏曲传播媒介的古戏台, 在精神上满足了人们对戏曲的审美需求, 在客观上为戏曲音乐风格的确立提供了直观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提供了检验戏曲艺术价值的直观衡量标准, 并且能动地促进了戏曲音乐的保存, 同时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商业化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可见, 古戏台作为传统戏曲的表演空间, 在研究传统戏曲如何复兴的当代, 对于其传播意义的研究不但具有人文科学的价值参考, 也对发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具有可借鉴性。
随着学科的发展, 高校音乐研究从教育研究扩展到文化研究, 从静态研究转向了动静结合研究, 从单一领域研究迈进至交叉综合研究, 由此, 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定量分析在高校音乐文化研究中就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程超的论文《北京市普通院校交响乐团调查与发展研究》便是通过总结关于普通院校交响乐团的理论研究现状, 以及对北京市部分普通院校交响乐团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 深入地探讨了普通院校交响乐团的发展对策和经验教训。最后, 论文在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提出了普通院校交响乐团所处的历史状态和关于如何更好地建设学生交响乐团的发展对策, 为国内其他普通院校的交响乐团较好的发展, 也为高校音乐文化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理论建设性贡献。
影视音乐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音乐传播研究的关注对象。柴华的《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音乐研究》一文, 通过对昆汀·塔伦蒂诺所执导的前五部影片的电影音乐的分析, 总结出这位导演的电影音乐特点, 使读者对其电影音乐及电影的风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和认识。他的电影为模式化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之外的美国电影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刘文婧的《李安电影的声画构成分析》则以分析李安的电影代表作品的声画关系为主。文章从李安的个人经历和作品风格着手, 总体论述了李安电影的风格特点及其做出的贡献和意义, 并以电影的声画构成要素来客观透彻地分析李安的两部重要作品《卧虎藏龙》和《断背山》的具体的声画构成。最后, 论文从美学的角度对李安的电影风格、特点、拍摄手法等进行了总结。宋东方的论文《梦工厂与皮克斯动画音乐特征与应用研究》, 着眼于梦工厂与皮克斯动画音乐风格类型及应用、其动画音乐功能特征及文化价值、其动画音乐传播应用三个主要方面, 通过对梦工厂与皮克斯动画音乐部门、动画电影的画面语言、动画音乐原声带、作曲家手稿及谱例对动画电影及其音乐进行本体研究。文章结合音乐人类学、音乐传播学及音乐心理学等学科, 通过采访梦工厂动画总监, 论证动画电影音乐的时代、地域风格及所涉及的文化, 深入探讨梦工厂、皮克斯动画音乐的特征、功能及其文化价值, 以总结其音乐风格与应用规律。
二、音乐传播形态研究
不同的媒介承载着音乐, 使音乐传播的形态不断地发展变化。远古的劳动号子、原始氏族的击鼓或口弦演奏、音乐厅中的古典音乐会、KTV中热闹的流行音乐、电视台的音乐节目、网络上的音乐网站、MP3或手机音乐等,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音乐传播的现象, 并且随着媒介的改变, 音乐传播现象也在影响着人们接受音乐的效果与方式。
从体育音乐角度来研究音乐文化的传播现象, 可以说是这一届硕士论文的一个亮点。广播体操和广播体操音乐,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不断成长, 不断更新,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向世人呈现出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王锡霞的论文《广播体操音乐文化研究》, 便是以广播体操、广播体操音乐过去的发展与广播体操音乐现状分析为主要研究框架, 从广播体操及广播体操音乐的内涵、特征、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并着力从音乐传播学、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对广播体操音乐的传播以及受众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详尽的剖析。同时,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搜集了二十多套广播体操音乐的曲谱, 使读者对广播体操音乐有了一个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
农民工音乐生活也是较为少见的学术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学理层面的研究, 更能揭示出农民工群体与当今社会音乐生产之间的关系。王艳锋的《中国当代农民工音乐生活研究》一文,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现实选择了“农民工音乐生活”这个课题来进行研究。文章以音乐社会学为基本的研究出发点, 同时结合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一些学科来丰富研究的视角。从对“农民工”概念的阐释出发, 分析了农民工产生的历史动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并主要以农民工群体与当今社会音乐生产的关系为脉络, 对农民工群体的音乐生活状况进行了研究。同时, 论文对当今社会中与农民工生活相关的音乐生产也进行了分类和解读, 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群体自发进行的音乐生产、音乐接受及其受众特征进行了研究。论文还借助“游民文化”学说和“流氓学”的学术理论对这些音乐现象进行了社会功能的思考。最后, 作者对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做了科学预测, 并针对他们的文化生活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周晓晔的《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审查形态研究》, 则是把研究视野聚焦到音乐文化审查这一日益影响音乐“命运”的课题上。从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在现今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音乐传播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积极互动的重要性。文章以客观的视角, 对审查的定义做出了探讨, 在此基础上, 结合实际总结出音乐文化审查相较于其他审查的特点, 提出不应把审查的范围局限在政府限定的方面, 而应当注意到现代社会中审视音乐的各种因素和方式。文章总览了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审查的概略情况, 以国内外音乐产业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际案例, 对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审查形态做出了生动而富有探索性的分类研究, 论述了其复杂的整体作用模式。文章最后再次论证和强调了音乐文化审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此给面对音乐文化审查的音乐传播人提出要求, 并对更有利于音乐传播的合理、透明、公开的音乐审查制度进行了展望。
“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此可见, 合唱艺术作为音乐传播行为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其功能和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李丽华在其论文《音乐社会学视野中合唱的功能与传播研究》中, 便以合唱艺术的功能与传播为研究对象, 从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等综合视角出发, 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资料搜集分析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从合唱音乐的特点、社会功能、传播过程、传播效果、文化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合唱艺术进行了阐述, 并在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后把合唱的社会功能划分为审美娱乐功能、意识功能、信息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和仪式功能。同时, 文章论述了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 影响合唱文化功能发挥的各种因素对合唱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文章最有创新性的观点, 是作者提出的“绿色合唱”这一概念。作者指出, “绿色合唱”中的“绿色”并不是一个颜色概念, 而是要提倡合唱艺术所应该始终保持的一种和谐特性。作者还从“绿色合唱”的音乐生产、“绿色合唱”的音乐机制和“绿色合唱”的媒介环境等角度, 深层次地阐释了“绿色合唱”所推动的正向的音乐生产与发展道路。文章还对我国合唱艺术的传播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参考对策。
MV是伴随二十世纪末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之一, 同时, 也是影像时代媒介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王阿蒙的《M V的概念界定和五个发展阶段》一文, 通过对MV的艺术“类本质”、艺术身份确定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 把MV分成了“歌舞表演型”、“对应说明型”、“情景演绎型”、“故事讲述型”四大类型;同时, 结合当今MV新的艺术特征和时代特征, 把MV史论研究的时间维度向前、向后做了扩展。文章最终把MV的发展划分为萌芽阶段 (“Illustrated Song”阶段) 、发展阶段 (“Studio Show”阶段) 、激变阶段、成熟阶段 (“Music Video”阶段) 和泛MV阶段等五个历史阶段。该文为大众进一步认识MV艺术的面貌, 促进MV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在考察某一社会现象时, 社会学家通常会采用不同的范式去分析。所谓的范式, 就是一群社会科学家所共同持有的基本世界观。社会学领域的基本范式主要有功能论视角、冲突论视角、互动论视角以及交换论视角。孙丽雯的《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当代音乐比赛研究》一文便是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 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国当代音乐比赛活动进行分析, 从而呈现出中国当代音乐比赛的全貌。文章将中国当代音乐比赛划分为三大机制:职业音乐比赛、大众音乐比赛以及民俗性音乐比赛, 并分别从功能论、冲突论、交换论、互动论视角对音乐比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生存和发展, 要依赖于社会音乐生活的认同, 而社会音乐生活的认同, 则要通过各种具体的音乐传播渠道和音乐传承方式来得以实现。因此, 对传统音乐传承和传播的相关学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文钊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传承研究》一文, 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的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 以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就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这一创新举动及其具体实施进行了翔实的调查与分析, 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传承方式做了客观描述。通过对新疆艺术学院创办木卡姆表演艺术专业及对新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保存、继承、发展拓宽了思路, 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国际、国内的相关背景中提供了些许有益的参照。
宋嘉音在《古琴在北京高校古琴社团中的传播研究》一文中, 通过调查古琴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 突破了以往从音乐本体做古琴音乐研究的局限, 从音乐传播的视野中分析了古琴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和意义, 并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借鉴法、归纳法等来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从大量的一手资料里总结古琴在校园传播的规律, 并通过对学生受众做问卷调查, 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 为古琴能够更好地在高校及社会中传播提出了新的可行性方案。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高度发展, 各种音乐艺术形式在电视传播方式中得到了长足发展。王莉的论文《蒙古族长调的电视传播现状与发展研究》, 就是把蒙古族长调作为其研究对象, 从蒙古族长调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特征入手, 阐述了蒙古族长调的电视传播现状, 分析电视传播对蒙古族长调艺术形式的影响, 并着意于对蒙古族长调的电视传播的发展方向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郭好为《试析汉斯·季默配乐作品中世界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一文, 介绍了作曲家汉斯·季默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并以电影《功夫熊猫》的配乐为例, 从其中的三个重点段落来分析季默如何将民族音乐元素与其擅长的西洋管弦乐与电子音乐进行有机结合。文章重点分别在于欧洲民间音乐元素、人声的运用, 以及在创作中面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时在音乐上的思考及其处理办法。文章总结了季默在采用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与其他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时的共性, 及其创作方法对我国音乐工作者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音乐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和多元文化交互日趋复杂的态势下, 我们应具有音乐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想象力和敏感性, 并及时对音乐学的传播理论和实践提出较为切合实际的学术预见。这种较合理的构想, 至少会给音乐学和音乐传播学带来两种裨益:从表层的意义而言, 将是研究者学术视野的自我拓展和扩充;从深层的意义而言, 对音乐学发展史来说 (尤其是以音乐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为参照) , 也更加保证了它能够成为一部具有开放性的学术演进史。
总之,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持续了前几届的选题视野多元化架构理念和运用多维研究方法的态势, 彰显了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教育以“传播”为视角、以“传媒”为特色的治学理念, 进一步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特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题理念 篇2
1、美国企业精神一书是(E. 劳伦斯.米勒)撰写的。
2、海尔集团的(A. 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被列入哈佛案例库。
3、企业文化理论的初步奠定者是(A. 比尔.安伯纳西)。
4、企业文化理论由(A. 美国)学者提出。
5、企业文化结构中的表层是指(B. 企业形象)。
6、企业文化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新的发展,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几个里程碑?
(D. 第四个里程碑)
7、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一项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C. 企业会计)
8、企业文化结构中的深层是指(D. 企业价值观)。
9、企业伦理道德规范的确立不包括(C. 市场竞争效果)。
10、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B. 物质)形态,经营管理行为和精神面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
11、企业正向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企业精神基本内涵的哪一方面?(A. 主体内容)
12、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不包括(E. 政府与企业间)内容。
13、“让一切充满活力”是日本(C. 日本电器)公司的企业精神。
14、二次大战后的日本企业吸收了西方质量管理文化,并将其发展为QC管理文化,属于(E. 内生与外生相结合的文化)。
15、企业文化选择的任务就是要对企业文化政策作(B. 适时的)调整。
16、公司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形成的公司文化称为(B. 企业守业文化)。
17、Z型文化和A型文化的企业文化比较研究是(A. 威廉?大内)进行的。
18、企业文化选择的标准是(E. 企业的基本价值观)。
19、政治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制定有关的(C. 法规与政策)。
20、严细精神突出者当首推建于1932年的(D. 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
21、下面哪一种不是企业环境的特性?(D. 简单性)
22、德国的企业文化明显带有(C. 理想)色彩。
23、下面哪种文化不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B. 亲和一致的精神)
24、突出个人能力和强调理性主义,是哪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之特征?(A. 美国)
25、公司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通常被称为(A. 共生英雄)。
26、不为各种荣誉所动心,不为各种仕途所吸引,只求办实业。这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哪种基本素质和能力?(A. 基本职业追求)
27、下面哪种作用不是企业楷模所表现的作用?(C. 主体作用)
27、“工作效率高,有进取心”反映了企业家哪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能力?(B. 特征方面)
29、下面哪种企业价值观不是从纵向系统考察的?(D. 社会价值观)
30、积极向上,努力把事情办得最好。这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哪项基本原则?(B. 卓越原则)
31、在实践中,下面哪一项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工具性要素?(A. 基本原则)
32、“别具一格,勇于创新”体现了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什么原则?(A. 个性化原则)
33、首先提出“小球斜坡理论”,主张不断强化“人人是人才”的观念,建立了一个有利于每个人发挥潜力、发挥特长的机制,使每个人都能在企业里找到适合于展现自己才华的位置。这是我国哪家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B. 海尔)
34、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现实特点是从若干(D. 个别)企业文化中抽象而来的。
35、塑造“四有”新人,是中国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哪种文化背景与价值源泉?(D.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6、(E. 丹尼尔?雷斯)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的出版,把企业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37、(A. 威廉?大内)的《Z理论》一书揭示了行程日美管理模式差别的原因。
38、企业文化理论的初步奠定者是(A. 比尔?安伯纳西)。
39、《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一书的作者是哪位?(A. 特雷斯?迪尔和爱伦?肯尼迪)
40、企业文化是一种(B. 微观)文化现象。
41、下面哪种企业文化是从发育状态上划分出来的?(C.成熟型企业文化)
42、按现实性与预见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C.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
43、在我国‘文化力“一词源于毛泽东在(A.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使用的文化力量。
4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属于(A.人学理论)理论。
45、企业正向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企业精神基本内涵的哪一方面?(A.主体内容)
46、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B.核心)内容。
47、“一团火”精神是我国(C.北京百货大楼)公司的企业精神。
48、“同修人德,济世养生”是我国(B.同仁堂)公司的企业精神。
49、下面哪一种不是企业文化传播应遵循的规律?(B.整体传播规律)
50、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B.创始人)的作用非常重要。
51、企业文化选择的标准是(E.企业的基本价值观)。
52、企业文化的深层变革是(B.企业价值革命)。
53、美国企业文化理论源泉是(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54、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C.亚文化)。
55、下面哪种作用不是企业楷模所表现的作用?(C.主体作用)
56、CI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A.企业理念识别)
57、“加强质量管理”体现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的哪种精神?(D.严细精神)
1、企业文化是一门(D)学科。
A 实践性B 理论性C边缘性D 年轻的实践性边缘学科
2、企业文化理论由(A)学者提出。
A美国B 日本C 德国D 加拿大企业文化实践由(B)企业首创。
A 美国B 日本C 法国D 德国
4企业文化理论的初步奠定者是(A)。
A 比尔.安伯纳西B 威廉.大内C 帕斯卡尔D 迪尔
5企业文化结构中的深层是指(D)。
A 企业风貌B 企业形象C 企业伦理道德D企业价值观
6(B)理论属于领导风格理论。
A 单维理论B 双维理论C 三维理论D 立体理论团体发展的第三内个阶段是(C)。
A 依附与权利B 角色差异C 创造性与稳定性D 生存与发展塑造现代企业精神的第一步是企业精神的(C)。
A 倡导阶段B 深化阶段C 确认阶段D 检验阶段企业形象是企业的(B)。
A 有形资产B 无形资产C 积累资产D 特殊资产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B)。
A 核心文化B 亚文化C 表层文化D 深层文化
1、(B)理论属于领导风格理论。
A 单维理论B 双维理论C 三维理论D 立体理论
2、团体发展的第三内个阶段是(C)。
A 依附与权利B 角色差异C 创造性与稳定性D 生存与发展
3、塑造现代企业精神的第一步是企业精神的(C)。
A 倡导阶段B 深化阶段C 确认阶段D 检验阶段
4、企业形象是企业的(B)。
A 有形资产B 无形资产C 积累资产D 特殊资产
5、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B)。
A 核心文化B 亚文化C 表层文化D 深层文化
6、企业文化是一门(D)学科。
A 实践性B 理论性C边缘性D 年轻的实践性边缘学科
7、企业文化理论由(A)学者提出。
A美国B 日本C 德国D 加拿大
8、企业文化实践由(B)企业首创。
A 美国B 日本C 法国D 德国
9、企业文化理论的初步奠定者是(A)。
A 比尔.安伯纳西B 威廉.大内C 帕斯卡尔D 迪尔
10、企业文化结构中的深层是指(D)。
A 企业风貌B 企业形象C 企业伦理道德D企业价值观
四、多项选择
1、按空间分布特征,可把企业文化划分为(ABCD)。
A 西方模式B东方模式C 不同民族模式D 不同国家模式E 地方模式
2、企业文化理论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ABCD)。
A、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B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C 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D 寻求优势EXY理论
3、企业文化体系包括(ACDE)。
A奇特整体价值概念B 企业特色C 企业精神
D 企业伦理道德规范E 企业风貌与形象
4、企业价值观的内容由(ABCD)价值取向构成。
A 经济B 社会C 伦理D 政治E 个性
5、为塑造企业形象的CI战略由(ACD)构成。
A 企业观念识别B 企业道德识别C 企业行为识别D 企业视觉识别
6、现代企业对社会承担着(ABCDE)责任。
A 基本经济责任B 支持社会公益事业C 履行社会义务
D 促进社会文化E 影响社会价值观
7、团体感性状态的基本假设有(ABD)。
A 依附型B 攻击-逃避型C 主动型D 配对型
8、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有(BCDE)。
A 文化输入法B 教育输入法C 利用事件法D 领导垂范法E 活动感染法
1、企业文化出现前的三个理论学派是(ABC)。
A 组织技术学派B 行为科学学派C 管理科学学派D 知识经济学派
2、企业文化理论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ABCD)。
A、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B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C 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D 寻求优势EXY理论
3、企业文化体系包括(ACDE)。
A奇特整体价值概念B 企业特色C 企业精神
D 企业伦理道德规范E 企业风貌与形象
4、从市场角度分类,企业文化包括(BDCE)。
A 竞争文化B 强人文化C 拼搏与娱乐文化
D 赌博文化E 过程文化
5、以下哪些是企业文化的功能(ABCE)。
A 凝聚功能B 导向功能C 激励功能
D 惩罚功能E教化功能F 弘扬功能
6、现代企业对社会承担着(ABCDE)责任。
A 基本经济责任B 支持社会公益事业C 履行社会义务
D 促进社会文化E 影响社会价值观
7、一般领导理论可分为(ACD)。
A 素质论B 运筹论C 风格论D 权变论
8、企业价值观由(ACD)层次价值观构成。
A 员工个人价值观B 社会价值观C 群体价值观D 整体价值观
1、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文化管理的精髓是(ABD)A讲求信任B微妙性 D人际间的亲密性
2、企业管理变化的三大趋势是:(ABC)A理念人性化B管理科学化C目标社会化
3、企业文化理论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ABCD)A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B日本企业管理艺术C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D寻求优势
4、发达国家的公司出现以下发展趋势(ABC)A经营国际化B跨国合作化C文化一体化
5、企业文化出现前的三个理论学派是(ABC)A组织技术学派B行为科学学派C管理科学学派
6、一般领导理论可分为(ACD)A.素质论C风格论 D.权变论
7、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以下(ABCD)方面实现其经济价值的。A.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 B.企业员工的经营管理特色C.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D促进企业深化改革
8、从市场角度分类,企业文化包括(BDE)B.强人文化C拼搏与娱乐文化D.赌博文化E.过程文化
9、按空间分布特征,可把企业文化划分为(ABCD)模式。A.西方模式B.东方模式C.不同民族模式D.不同国家模式
10、在企业文化结构中,处于深层的是(AB)。A.企业整体价值观念B.企业精神
11、企业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主题内容B.形态特征C.载体基础D.发展机理
12、企业形象的内涵是(ABE)。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E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的统一
13、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的原则是(ABC)。A.个性化B.整体性C.战略性
14、塑造现代企业精神的步骤是(CDE)。C.确认阶段D.倡导阶段E.升华阶段 15塑造企业形象的基础是(ABC)。A.产品质量B.信誉C.顾客满意度
16、企业文化共同的传播规律有(AC)。A.同构易播规律C.异体或易购抗播规律
17、企业价值革命通常涉及(BCD)几方面。B 企业价值观的变革C 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的变革 D.企业经营思想的变革
18、企业文化整合是分层次进行的,它可以分为(ABCDE)的整合。A.对某一新生的或外来的企业文化特质加以同化B.在共同体内对创造引进的企业文化进行组合C.对规范完美承受的企业文化通过社会各渠道传播扩散
D 随着企业管理改革对企业文化特质进行较为彻底的吐故纳新 E.伴随企业文化共同体发生的冲突和危机通过文化革命收拾残局
19、企业文化积累的方向有(AB)积累。A 正向B.反向
20、企业文化外传的主要渠道有(ABCD)。A.成熟成型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传播 B.成熟成型企业文化的示范传播 C.企业文化行文主体的攀比与模仿D.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流
2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ABCDE)方面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A.人本思想B.和谐思想C.求实精神D.爱国主义精神E.吃苦耐劳勤奋自强的性格
22、企业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A.稳定性B.有序性C.复杂性D.不确定
23、以下(ABCD)是从西方市场经济道德意识为代表的商人的现代管理意识。A.经营观B.人才观C.广告观D.名牌观
24、企业的环境一般分为(ABCD)的类型。A.简单静态B.复杂静态C.简单动态D.复杂动态
25、但我们培养和认定企业价值观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需要坚持以下原则(ABCD)。
A.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观B.以强国富民为本的共同价值理想C.以事业为本的人生价值取向D.以诚信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E.以绩效和能力为本的主体价值取向
26、欧洲国家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有(AB)。A.强调理性主义和创新、竞争精神 B重视员工的参与管理
27、美国文化的特征有(ABCDE)。A.个人主义B.冒险、开拓和创新精神C.自由、平等精神D.实用主义E.物质主义
28、日本文化的特征有(ABCDE)。A.民族昌盛愿望B.学习精神C.忠诚精神D.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E.和谐一致精神
29、企业楷模的作用有(ABCD)。A.榜样作用 B.聚合作用C.舆论导向作用D.调和作用
30、企业家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ABCDE)。A.预见能力B.决断开拓能力C.组织指挥能力D.商业交往能力E.反省能力
31、建设企业文化包括(ABCD)几个程序。A.调查研究B.定格设计C.实践巩固D.完善提高
32、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有(ACDE)。A.文化输入法C.利用事件法D.领导垂范法E.活动感染法
33、企业文化的保证体系包括(ABC)。A.物质保证B.制度保证C.教育保证
34、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有(ABCDE)。A.目标原则B.共事原则C.一体原则D.卓越与效绩原则E.亲密原则
35、为塑造企业形象的CI战略由(ACD)构成。A.企业理念识别 C.企业行为识别D.企业视觉识别
36、企业识别系统的特征有(ABCD)。A.一致性B.独特性C.审美性D.简单性
37、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设计的要素有(ABCD)。A.企业哲学B.企业价值观C.企业精神
D.企业目标
38、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有(ABCDE)。A.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B.从总结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C.从企业环境的重大变化入手D.从组织结构的重大改组入手E.从制度的重大创新入手
39、企业文化变革的最佳时机有(ABCDE)。A.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B.企业经营业绩平平或陷入困境C.企业经营掣肘增多效率低下D.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迅猛发展E.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40、我国企业文化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应包括(ABCDE)。A.人本文化B.团队文化C.创新文化D.竞争文化E.求实文化
41、企业楷模的作用有(ABCD)。A.榜样作用 B.聚合作用C.舆论导向作用D.调和作用
42、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ABCD)。A.基本职业追求B.基本职业修养C.基本职业意识D.基本职业道德
43、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有(BCDE)。B.教育输入法C.利用事件法D.领导垂范法E.活动感染法
44、建设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有(ABCDE)。A.目标原则B.共事原则C.一体原则D.卓越与效绩原则E.亲密原则
45、建设企业文化包括(ABCD)几个程序。A.调查研究B.定格设计C.实践巩固D.完善提高
46、企业文化的保证体系包括(ABC)A.物质保证B.制度保证C.教育保证
47、为塑造企业形象的CI战略由(ACD)构成A.企业理念识别 C.企业行为识别D.企业视觉识别
48、企业识别系统的特征有(ABCD)A.一致性B.独特性C.审美性D.简单性
49、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有(ABCDE)A.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B.从总结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C.从企业环境的重大变化入手D.从组织结构的重大改组入手E.从制度的重大创新入手
50、企业文化变革的最佳时机有(ABCDE)A.企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B.企业经营业绩平平或陷入困境C.企业经营掣肘增多效率低下D.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环境迅猛发展E.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51、企业文化外传的主要渠道有(ABCD)A.成熟成型企业文化的主动输出传播 B.成熟成型企业文化的示范传播 C.企业文化行文主体的攀比与模仿D.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流
52、企业文化整合是分层次进行的,它可以分为(ABCDE)的整合。A.对某一新生的或外来的企业文化特质加以同化B.在共同体内对创造引进的企业文化进行组合C.对规范完美承受的企业文化通过社会各渠道传播扩散D.随着企业管理改革对企业文化特质进行较为彻底的吐故纳新E.伴随企业文化共同体发生的冲突和危机通过文化革命收拾残局
53、企业价值革命通常涉及(BCD)几方面。B.企业价值观的变革C.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的变革D.企业经营思想的变革
54、企业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表现在(ABCD)A.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精神力量B.是市场运行的内在动力C.促进企业改革与进步的一种决定性力量D.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端正企业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55、从1956年开始至今,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ABE)阶段。A.初创期B.发展期E.劫难期
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的内涵已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包括(ABCDE)等在内的一个综合体。A.企业战略目标B.价值观念C.企业精神D.伦理道德E.职业教育
57、企业法律环境一般可分为(AB)A.硬环境B.软环境
58、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ABCDE)方面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A.人本思想B.和谐思想C.求实精神D.爱国主义精神E.吃苦耐劳勤奋自强的性格
59、美国文化的特征有(ABCDE)A. 个人主义B. 冒险、开拓和创新精神C.自由、平等精神D.实用主义E.物质主义
60、东方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AB)A.强调集权式管理B.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61、被公众认为企业文化的奠基之作为(ABCD)A.Z理论B.企业文化C.成功之路D.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62、企业文化出现前的三个理论学派是(ABC)A.组织技术学派B.行为科学学派C.管理科学学派
63、从发育状态上分类,企业文化包括(BCD)类型。B.成长型C.成熟型D.衰退型
64、按空间分布特征,可把企业文化划分为(ABCD)模式。A.西方模式B.东方模式C.不同民族模式D.不同国家模式
65、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有(ABCDE)A.人学理论B.社会动力理论C.领导理论D.学习理论E.情绪理论
66、弗洛伊德提出的三类焦虑是(ABC)A.客观性焦虑B.神经症焦虑C.道德焦虑
67、企业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主题内容B.形态特征C.载体基础D.发展机理
68、企业文化体系包括(ACDE)A.企业整体价值观念C.企业精神D.企业伦理道德规范 E企业风貌与形象
69、企业精神的表达应遵循(ABC)原则A.准确深刻B.有个性特色C.简洁生动
新闻采写中的选题和选题策划分析 篇3
新闻选题主要包括标题与主题的选择, 主题的选择即中心思想与新闻观点的选择。在新闻报道中, 所有内容应围绕主题展开, 这样才能让新闻有吸引力[1]。而标题的选择则是合适新闻标题的确定, 新闻标题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既能够突出文章主题, 又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 一则新闻传播效益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好的标题。
新闻策划内容包括对已经发生新闻的采写方向、新闻线索收集及后续报道的深入。良好新闻策划能够使新闻事件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使短新闻传播效益提升、长篇新闻有深度、事件描写更详细。
2 新闻采写选题技巧分析
2.1 题材应贴近我国基本国情
新闻采写选题应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及政治主旋律, 以我国各项方针政策及基本国情为出发点, 真正发挥新闻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因此, 在新闻选题时, 要求新闻采写人员掌握国家最新的政策与制度, 注重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事件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 如“高物价上涨对高校食堂以及学生的影响”选题, 新闻采写人员就应结合国务院相关政策, 将政府提出的给予高校学生伙食补贴这一政策体现出来。
2.2 题材应贴近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
新闻报道中, 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新闻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3]。因此, 新闻采写人员在选题上应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 通过深入基层群众, 挖掘基层中可用于报道的新闻素材与事件, 记者通过深入了解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才能报道出吸引民众的新闻, 在拉近新闻与民众距离的同时, 实现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选题上应彰显人文特性, 引导正确的舆论, 传递正能量。例如, 针对我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扶老人难”现象, 就可以进行相关的选题报道, 选题上侧重报道积极正面的新闻, 如扶老人得到回报等。通过贴近群众生活及传播积极向上的观念, 全面提升新闻报道的全面性。
3 新闻采写选题策划技巧分析
3.1 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各种素质能力
新闻采写看似仅仅是对已经发生事件的报道, 通过对事件进行组织并传播给受众, 但是要完成这一工作却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新闻事件的价值与新闻吸引力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敏感性与社会责任性, 从同一事件中挖掘与他人不同的观念或者新闻报道方向。例如, 在“5.12大地震”的报道中, 一则“地震男背妻”的新闻瞬间火遍网络, 在所有记者都在关心地震的伤亡与现场情况时, 该记者从亲情方向入手, 收获出其不意的效果。
此外, 新闻工作者在选题策划时, 还应兼顾新闻的全面性与深度性, 把握受众关注点, 反映民众的心声与想法, 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策划的完整性与报道全面性[4]。
3.2 坚持走群众路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物质得到满足, 在此基础上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一需求下, 各个阶层对身边事的关心度不断提升, 新闻媒体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选题的策划上应从民众关心的日常事出发, 使新闻表达的内容使民众喜欢看的, 寄托民众的思想情感, 反映群众的诉求, 为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 使新闻达到推动老百姓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作用。
3.3 借助现代新媒体提升新闻深度
在以往的选题策划中, 新闻采写者对民意的调查往往是在小范围进行的, 这使新闻报道常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新闻传播效应及新闻舆论导向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 在选题策划中,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工具, 收集更广泛的民众意见, 以期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报道。例如,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对民众搜索与点击量较高的内容进行分析, 找出民众的关注点,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事件报道, 使新闻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4 结语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做好新闻选题与选题策划工作对提高新闻采写质量以及新闻传播效应有积极意义。因此,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选题与策划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走群众路线及充分结合现代新媒体工具, 使新闻报道质量不断提升, 进而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摘要:新闻采写既是新闻传播最关键的步骤, 也是新闻传播质量与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进行新闻采写前, 好的选题与策划是新闻采写成功的一半。因此, 新闻采写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新闻选题与选题策划环节。本文结合具体事例, 对新闻采写过程的选题与策划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写,选题,策划
参考文献
[1]李道荣.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J].当代传播, 2010 (1) .
[2]王凤俊.浅谈新闻采写选题和策划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 2013 (11) .
[3]周阳.加强选题策划, 打造内刊品牌[J].青年记者, 2016 (5) .
选题理念 篇4
一、宏观理论
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某地区各种成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试析中国就业制度中的歧视因素
Internet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IT(信息技术)人才的管理与研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思考
中国老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二、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工作
(一)工作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机构设置和调整
企业工作分析研究(方法、流程等)
职位评价流程及其要点分析
(二)人员招聘
提高人员招聘有效性的对策
企业人力资源获取研究(招聘、甄选方法等)怎样控制招聘的成本
如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比较面试与评价中心
Internet网络招聘与在线培训研究
(三)绩效管理
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研究(考核制度、绩效管理等)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经理层业绩评价与考核
业绩评价与员工激励研究
内部控制制度分析与设计
现代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案例说明绩效考核中常见问题及避免方式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四)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福利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企业薪酬制度研究(薪酬设计、薪酬体系、薪酬管理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薪酬、考评、期权等)薪酬设计如何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五)员工培训
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新思路
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
如何避免培训后人才流失问题
论当代员工教育和培训的特点
(六)劳动关系
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策略(即处理劳动关系的策略)
我国企业(中小或民营)内部的劳动关系状况及其处理对策 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管理对策
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探讨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立法建议
对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若干思考
(七)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的流程与步骤(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企业职业规划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八)管理者素质
职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研究
(九)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
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
选题理念 篇5
如今, 当你在当当、淘宝、亚马逊等电商网站的图书搜索一栏输入“舌尖”关键词时, 一系列的“舌尖”扑面而来:《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 (珍藏版) 》, 2012年6月版;《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名菜的故事》, 2012年7月版;《舌尖上的上海》, 2012年7月版;《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7月版;等等。其实, 借鉴畅销书的选题思路、操作手法、营销手段本是无可厚非, 甚至是应该肯定的赞扬的, 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跟风行为是对某种创新成果的一种模仿和仿效, 是对某种成功案例的沿袭。跟风会使具有某种优势的出版产品迅速在较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较快地形成规模,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优势产品创新的影响力和传播的范围。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如果不注意控制, 不深入了解畅销的本质而只是浮于皮毛, 或者仅仅是迫于年度考核指标和任务的压力, 哪本热卖就跟着做哪本, 选题的立意根本就没有创新, 则难以保证图书质量, 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和盲目的重复出版。
笔者认为, 在出版产业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 出版单位要想在畅销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需要在选题策划时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抓住市场的三个关键点:卖点+特点+难点
第一, 卖点。卖点即选题中最吸引购书者的特点, 有卖点的图书一经出版问世就会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抓住读者心理, 促使读者购买。它使图书一出版面市就能吸引读者、抓住读者、征服读者、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卖点其实也是畅销书选题策划的关键点。畅销书没有卖点, 就等于无法吸引读者, 无法吸引读者, 也就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 没有经济效益, 就等于印出来一堆废纸。所以, 畅销书卖点是策划编辑首先要想到和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中的卖点就是“舌尖”, 不论是出书, 还是销售畅销书, 只有找到了“卖点”, 才能吸引读者, 才能占领市场, 继而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但是即使找到了市场书的卖点, 这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第二, 特点。特点即选题策划的特色之处, 或者说与同类书比较的一本畅销书假如没有自身特点, 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和较强的市场影响力。畅销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图书的内容结构、语言文字、体例编排和装帧设计上。当今许多读者不论是上书城买书, 还是网上购书, 都是非常理性的, 货比三家, 通常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 有助于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 或者休闲娱乐消遣的畅销书。在琳琅满目的同类畅销书中, 看来只有具备特点显著、个性突出的畅销书, 才会吸引读者的眼球, 从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对于那些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一味简单跟风, 毫无创新、简单重复组合的所谓“畅销书”, 一定不会有人问津的。
第三, 难点。难点就是编辑在策划选题时, 为确保“卖点”, 抓住“特点”的困难之处。策划编辑策划畅销书, 就要在策划过程中贯穿“全程策划”的理念。但是一本畅销书从选题策划、组稿加工, 再到出版发行想做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编辑在策划选题和组稿时, 第一要想到把书做成功的困难之处, 找到策划中的难点, 比如, 会计类畅销书是否按照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编写和操作的;管理类畅销书是否案例符合中国实际国策和国情, 而不是一味地“拿来主义”。只有这样, 才能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克服困难的有效办法有, 召开读者 (作者) 座谈会, 交流读书 (写作) 心得, 吸收有益的, 排除无益的, 深入调查研究, 从而优化选题结构和内容。经过优化的选题才可以说是选题策划到位, 然后策划编辑需要根据畅销书推出的档期精心组织稿源, 保证书稿在预计的档期正常面市。书稿到达出版社之后, 还需要在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定价等诸多方面协调沟通, 才能真正达到合格策划编辑的基本要求。
2 关注两个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所谓两个效益, 主要是指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单位生产出来的出版物, 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体现出社会价值。换句话说, 任何出版物没有其经济效益也就很难实现其社会效益。譬如, 内容质量特别高的图书, 如果销售不出去, 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作用。图书出版管理工作的运用和发展必须以大局为重, 图书出版工作必须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不断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 做到“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优”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之后, 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就要满足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在选题策划时需要换位思考, 加强沟通, 以“全程式”策划提高图书选题的针对性、实用性。
出版企业推进产品结构的市场转型, 应着力从两个方面加以推进。
第一, 打造图书品牌, 提升产品和品牌知名度。出版企业可以基于各自在某一种类出版物方面的优势 (如质量优势、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等) , 努力细分市场, 明确市场定位, 通过挖掘和发挥现有的资源 (包括人才资源、资本资源和文化资源等) 潜力, 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产品, 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客户的忠诚度, 进而不断扩大出版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和提升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 着力开发横向和纵向两条产品线上富有特色的出版物。策划编辑在内容创新和产品结构上追求一条独特的道路, 力求在选题策划中做到“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优”, 即立足专业分工和品牌特质, 拓展优势资源领域的产品形式, 做到人有我新。横向比较是指与同行业兄弟出版单位出版的同期出版物进行对比, 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纵向挖掘是指在出版单位有限的资源内不断挖掘新的出版潜力资源。只有做到横向比较与纵向挖掘的有效结合, 实现资源、信息、时效等的有效重新组合, 才能做到人新我特。在人特我优方面, 需要策划编辑找准市场切入点, 寻觅独特视角, 力争做到人特我优, 不断提升选题水平和策划能力, 逐步巩固市场份额和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 从而形成市场内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还要适应和推动出版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生活需求的需要。伴随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的增强, 广大读者的读书需求也日益显示出理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近几年, 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思想的倡导下, 出版物产品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但由于读者阅读兴趣分散、购书目的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 出版物产品的市场接受面都相对不够大, 加之智能手机、数字图书馆等各种阅读媒介的出现和阅读方式的兴起, 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 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的影响和控制, 因而对阅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述这些就对出版业产品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策划编辑, 除了需要对读者加以细分以外, 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 (比如市场调查、问卷调查等) , 设计出能够满足读者对传播内容多样化的要求的出版物产品, 全方位打造全新出版产业链, 这已然成为每个出版单位专业化的战略选择。
在开展选题策划前, 首先要搞清楚出版社的市场定位, 现在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 有中央社、地方社和大学社, 每家出版社都在多年的经营中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盲目地跟风开发选题后果是很严重的。表面上是在挖别人的“墙角”, 实际上是松动了自己的根基。成熟的模仿, 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是指一种有高度发展性和开拓性的模仿性创新, 它是抵消简单重复模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仅克服了“跟风”的恶劣影响、恶性循环, 而且也是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动力之一。所以说, 创造性模仿也不可以不说是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之一。
正如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指出, 人们体味到久违的感动, 这种感动来自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和珍视, 也有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某些缺失, 更有人类对自我劳作的认可和尊重。作为出版策划人, 如果将自己更多的聪明智慧用在开发对大众读者有用的、有益的图书上, 为大众读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那么就会少一点浪费、多一分启迪。
参考文献
[1]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面世.北京日报, 2012-06-25.
[2]赵娟.图书出版模仿现象探析.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当当网:http://searchb.dangdang.com/?key=%C9%E0%BC%E2&page_index=1.
[4]http://hi.baidu.com/g_peach/blog/item/27c13939be21f0d79e3d62a8.html.
[5]王绍来.图书出版要兼顾两个效益.新闻传播, 2010 (10) .
编辑记者选题探究 篇6
编辑与记者本来是一组相对立的新闻人员, 编辑是编写别人的稿件;而记者是编写自己的稿件, 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报社编辑和记者的工作往往是由一个人来完成。本文主要以编辑和记者为一个人的情况来对编辑记者的新闻选题进行探究。
在网络日益发达, 新闻及时性的需求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各大媒体电视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往往都进行及时的报道, 那么作为编辑记者, 当重大事件发生时, 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事件进行最有效的报道, 考验着编辑记者对这个事件的切入角度的把握程度, 也就是编辑记者从哪个角度进行选题, 从而使自己的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在同行中能够一鸣惊人。笔者认为, 编辑记者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选题:
一、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挖掘
一个事件发生后, 记者要第一时间感到现场, 对事件的起因、经过进行详细的了解, 要做好五个“W”, 在此基础上, 采访事件现场的目击者, 从他/她的口中对整个事件进行一个完整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事件的目击者在讲诉事件的经过时, 并不是按照我们所预期的情形进行讲述, 所以我们要准备好录音笔, 在目击者的讲述全部收集回来。目击者在讲述过程中, 作为记者的我们, 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判断出他/她讲述的内容是不是我们需求的重点, 若不是, 那我们要适当的去引导, 何为适当的引导呢?就是我们要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是有深度的, 这个问题的抛出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事件的核心与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充分了解到整个事件的事实经过, 以便于我们回去后整理录音。
二、以点带面用最简练的文字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对事件的采访结束后, 我们的下一步任务则是对整个事件的录音进行整理, 在整理录音过程中, 我们要直接“去粗取精”,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媒体人, 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判断出, 我们所采访的录音哪些对我们即将入手的稿件有着重要作用, 哪些是可直接删除的信息。录音整理好以后, 那么就开始着手进行新闻的编辑。众所周知, 一则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文眼”, 那么我们在编写新闻时, 如何撰写一个吸引读者眼球的, 能够让读者在看到新闻标题后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才不失为一个好的新闻标题。
如, 最近好多国家都职责中国内地人到他们国家的超市抢购奶粉事件, 那么这则新闻《香港奶粉荒蔓延全家出动跑遍六区仍需托人抢购》, 这篇报道中, 记者不仅采访的几位已经为人母的妇女, 其中对政府官员也进行了采访, 但是最后成文后, 我们看到的是, 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对香港闹奶粉慌的情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说明: (1) 要全家人出动转战几个地方的超级市场买婴儿奶粉; (2) 对“水货客”每人买了几十罐奶粉现象进行了说明; (3) 港政府正在考虑如何进行限购。其实, 抢购奶粉的现象一直存在, 相信关注的记者也不在少数, 为什么该篇报道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呢?原因就在于, 该篇报道的选题更加符合目前的热点, 更能贴近百姓的民生生活, 从而引起共鸣。
三、精雕细刻以读者的角度对整则新闻进行打磨
稿件整理并编写完成后, 我们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将自己看成是一个读者, 那么作为读者的你, 在阅读这篇报道后, 对整个事件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还是只看一下新闻的标题就让这则新闻“石沉大海”了呢?所以作为编辑和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 你是专家;在阅读新闻的时候, 请把读者放在首位, 有时候多听听读者的意见, 那么对整个新闻的选题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编辑记者作为大众传媒的主体, 肩负着为人们传递及时、准确信息的责任, 那么在新闻采编写过程中, 如何对一个事件的选题进行深度的把握, 考验着我们每个媒体人的反应速度和生活阅历。我们要时刻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本着以事实报道为前提, 以事件的切入为准则, 以对公众度责任、以读者的姿态来挑刺的原则, 来对我们的新闻进行修饰, 从而在这个信息传播时代, 使得我们的新闻选题更加新颖, 更加有说服力, 更能吸引大众读者的眼球。作为传媒人, 请学会换位思考, 懂得标新立异, 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论来确定新闻的选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在网络日益发达, 新闻及时性的需求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各大媒体电视台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往往都进行及时的报道,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 在采写采编新闻时, 如何选题、如何使自己编写的新闻更加与众不同, 更加有深度、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关键词:编辑记者,选题,事实,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由海梅.关于对编辑记者的素质要求的思考[J].科技传播, 2009 (01) .
[2]李广.浅谈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以及如何把握受众心理[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3]粟龙梅.论电视栏目名称的传播功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
浅论新闻选题策划 篇7
1. 选题策划者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充分地理解消化。
只有将党和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吃透, 选题策划者才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 做到选题定位的准确、新颖、深刻, 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2.从实际中调查研究, 掌握大量的具体事实。选题策划者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面, 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不但能够顺向思维, 同时敢于逆向思维, 反其道而行之, 具有创新、独出心裁的思维, 发现事物的个性, 往往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意外效果。
3.贴近性和服务性。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最终是由老百姓看, 因此, 我们的策划者策划主题时要从观众关心和熟悉的角度出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使枯燥的东西生动化, 立体化, 增强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达到服务百姓的效果, 同时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我觉得选题的策划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选题策划是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 前提是对已经存在或发生的事实的策划。所以选题的策划必须是一个新闻事实。
2. 贴近性。
策划的选题必须贴近民众, 满足民众的需要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策划的选题就应该多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身边的事情,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 但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是息息相关的大事, 老百姓关注力度会更大。
3. 超前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 能够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 做到“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记者应该将触觉伸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注意社会的发展动态, 留意每个细节, 从中捕获一些对我们有利的信息, 挖掘新闻线索。
4. 时新性原则。
新闻的本质是新, 新闻的选题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的策划和运作活动, 当然要追求新, 要有较强的新闻性。对于事件性报道, 还要有较强的时效性。
5. 深度原则。
新闻策划者要以开放性思维去观察和思考, 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 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做深, 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对于热点新闻、重要新闻还必须通过连续报道或者系列报道揭示事件的本质, 满足人们期待感。
6. 围绕热点。
新闻选题要紧跟社会发展, 围绕重大事件, 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满足社会受众的求知需求, 不能与社会脱节, 提高收视率。
7. 节俭原则。
选题的策划还应该考虑到成本问题, 我们要找到费用低廉和优秀作品的最佳结合点, 尽量做到花最少的钱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那么新闻选题的来源有哪些?结合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
1.上情下达的政治性主题性报道的选题。这类选题一般都是上级领导通过“红头”文件下发的一种政治性任务,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纯粹是为了宣传, 实现引导舆论的作用。例如, 我们在围绕一个时期的热点做一些选题, 如:围绕三个代表、环保节约、科技创新、先进性教育、全民创业等主题挖掘线索,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2.日常工作中积累发现。许多有经验的记者, 能够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 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底蕴, 这些积累的知识就是我们发现新闻线索, 策划新闻选题的财富。一个优秀的记者, 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许多事情发生, 我们记者应该留意身边的细节, 用我们的“新闻眼”发现线索, 看到桃树开花就不但要立刻想到可能春天来了、叶子凋落秋天可能到了等等, 同时, 我们记者还要有逆向思维, 想桃树开花是否是大棚里的桃树呢?叶子凋落是否是树生病了呢?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 等等, 一定要开动脑筋, 挖掘新闻。
3.从采访的材料中搜集。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 一些被采访单位都会散发给采访记者一些会议资料, 我们记者可以从其中发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寻找新闻选题, 挖掘内容。
4.借鉴别的媒体经验。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我们就可以取长补短。观看其他媒体的节目, 我们应该想想, 这个在自己这个地区是否也可以做个类似的选题?又该怎么做?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5.讨论交流经验心得。记者是个需要集体团结协作的活, 我们的新闻中心 (部) 可以每天开个简短的会议, 大家坐在一起互相交流思想, 一些新闻线索可能就在无意中一句话中给大家启发中萌生。同时大家也可以在一起讨论有什么好的选题可以做, 如何做, 大家都可以讨论, 这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
6.市民拨打热线电话提供。现在各地许多媒体都会设置热线电话, 并安排专人负责接电话。这个热线电话是媒体与受众联系的桥梁, 也是媒体获得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要夺取市场制高点, 就必须了解目标读者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通过这个电话, 我们可以知道受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传递老百姓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这些都为我们策划选题提供了方向。所以, 这个热线电话是个宝贵的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 不应该浪费。
话题节目选题要慎重 篇8
一、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反映群众意愿呼声
话题类节目所以备受关注和喜爱, 就是因为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促动某些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及时改正工作中的失误和错误, 使一些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纠正和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在话题类节目中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这就要求采编人员从正确的视角切入话题, 客观分析, 正确对待失误, 在把握好分寸的前提下, 争取共鸣, 让话题类节目真正起到团结、稳定、鼓劲、鞭策的作用, 减少负面效应。
人们可曾记得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过的一部纪录片, 这部片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部片子就其艺术性来说确实无可挑剔, 但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 《河殇》引出的那场心理上的震撼, 在人们感到“痛快”的同时, 它的负面效应也暴露出来了。有人说看了《河殇》, 心情很沉重, 也有人说消极因素多于积极心态。相反, 我在《中国青年报》中曾看到过一篇题为《铁窗下的千纸鹤》的报道, 报道的是一名女囚犯因贩毒被判处死刑, 在狱中, 她在亲手折成的千纸鹤上写满了自己对贩卖毒品的认识和危害, 写满了对亲人的愧疚、写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眷恋, 贩毒分子现身说法, 既增加了话题类节目的力度, 又达到了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
二、选准切入点, 剖析力度得当
作为新闻媒体, 要始终唱想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做话题类节目, 是为了帮助某些部门改进问题, 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们正确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 因此, 选准切入点至关重要, 话题类节目一定要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
选准切入点。要求话题类节目摆正问题与社会效应的关系, 力求使采访、制作、播出的目的明确。记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做过一期关于揭露粮食收购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节目就是成功的范例, 它从农民反映情况开始一路跟踪, 查明了作假手段, 报道了相关部门的整治措施, 直到农民改变看法为止, 这一系列问题点的切入, 体现了编播人员的话题切入技巧,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剖析力度得当。社会热点话题是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因此, 作为传媒在剖析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实事求是, 力求就事论事, 深入浅出, 避免言辞偏激, 剖析过度。作为媒体人, 必须要保证新闻的公信力, 决不能在剖析问题的时候, 添加个人观点, 画蛇添足, 人为扩大新闻的影响面, 从而产生负面效应。
化解负面效应, 就是掌握话题的真实功效, 充分估计它的负面效果, 及时调整角度, 力求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话题的剖析过程, 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记得90年代我市矿务局煤炭经济陷入低谷, 拖欠职工工资严重, 由于持续十几个月不开工资, 社会矛盾激化, 上访事件不断, 当时《社会聚焦》栏目组的编导和主持人就制作了系列节目, 每期一个话题, 来分析拖欠职工工资的原因、分析矿务局煤炭滞销的原因、矿务局今后发展的方向, 并动员职工放下包袱、克服困难, 艰苦创业, 共同走出困境, 结果不但化解了矛盾, 也使广大职工自觉投身工作岗位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小课题选题例谈 篇9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即时性、即发性、不可控性、原生态性等特点。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善于观察、收集、审视、整理, 归类、提升, 并将其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如, 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味的表扬, 没有纠错、批评, 缺少客观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现状, 确立了《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策略研究》的课题, 并提出了要解决的三个层面问题:1.探讨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时机;2.探究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策略;3.探索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运用的价值。
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对症下药, 逐个突破, 探寻出了解决策略。既提高了教师评价能力, 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授课对象中选题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与许多不确定因素, 同一技术动作在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年级进行授课, 其掌握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基于授课对象的角度进行小课题选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 一年级学生学跳短绳时, 有的学生跳绳速度不稳定, 忽快忽慢;有的学生上下肢配合不协调, 失误较多;有的学生两脚依次跨过绳, 动作不连贯;还有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导致练习兴趣不高, 一会跳一会又不跳等。抓住这些典型的个案, 以《一年级学生学跳短绳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作为小课题, 从中分析影响学生掌握跳绳技巧的问题成因, 并针对问题实施有效的教学, 这样低年级学生原地跳短绳的积极性及跳短绳的质量就会显著提高。
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细心观察、研究学生个例,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分析典型案例, 把小问题转化成小课题, 认真实践、反思、提升, 即从授课对象中来, 再回到有效解决其问题中去, 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从教研活动中选题
目前, 同课异构、实验课、研讨课、示范课、网络课等教研活动形式新颖、丰富多彩, 为小课题的选题又搭建了一个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应珍惜并借助这样的平台, 带着问题参与研讨, 从新的视角去挖掘问题, 提出不同的见解, 将问题转化成课题, 并在研究中进行论证、修正、验证, 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如, 我校体育教研组开展了“以学讲方式进课堂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 上课教师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分别进行备课、上课, 在“自主学习”环节, 有的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学生选择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去练习, 学习效果较好;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效果相对弱些。针对此问题, 教研组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对“自主先学”环节应该先学什么?怎样先学?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并以《体育教学中自主先学的方法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对于学讲方式中的“小组讨论”环节, 讨论什么?如何讨论?等, 又以《体育教学中小组讨论的策略研究》为题进行研究。
实践表明, 借助教研平台, 集结教师智慧, 探讨教学问题,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教育理念, 是引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强大动力来源。
四、从大课间活动中选题
面对学生多, 场地小的现状, 针对如何组织与管理大课间、如何创新大课间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何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何进行监督与评价等问题, 都可以将其作为小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笔者结合本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以《大课间跑操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并确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大课间跑操现状的调查研究;2.影响大课间跑操质量的因素研究;3.提高大课间跑操质量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