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风险传导(共7篇)
创新风险传导 篇1
0 引言
产业链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 实现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然而, 我国由于历史发展所限, 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加工制造业占据了极大比例, 导致我国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创新能力缺乏, 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的步伐。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 一些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总体上来看, 产业链创新仍然存在巨大上升空间。而且, 创新就会有风险, 相比于微观层次下的企业创新, 作为中观层面的产业链创新, 其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多, 一旦产业创新失败或者低效, 不仅为链上单个节点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而且风险会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积累、放大甚至突变, 进而危及到整个产业链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极具威胁性和破坏性。因此, 如何把握产业链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及其传导机理, 较好的防范风险发生, 抵御风险侵害, 提高产业链创新成功率, 成为了阻碍我国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难题。
针对以上情况, 本文在分析产业链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类别基础上, 研究了产业链创新风险传导所依赖的一般路径和介质, 对其传导机理做了深入研究, 并针对其传导规律提出了相关防范建议。
1 产业链创新风险来源
风险具有耦合性, 创新失败不是单一风险项触发所致, 而是在多个风险的共同耦合作用下导致的。产业链创新过程中, 风险的来源并不只有一个, 在产业链内外部环境中, 存在多个风险因子, 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产业链创新的成功与否, 这些风险因子主要有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产权风险四大类, 除此之外还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外部因素。
(1) 技术风险。技术是促成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持, 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技术风险的主要成因, 加上当前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产品更新换代快, 因而产品的寿命极短, 一旦被其他产品在短期内超越, 带来的损失往往是极大的。
(2) 财务风险。产业创新中, 起带头作用的产业链内部价值链上游企业在研发过程中, 围绕新产品或新服务的研发, 往往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其中尤以研发费用最为庞大, 而且新产品研发周期长, 市场变化快, 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少, 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 研发进程就会受到阻碍。
(3)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难以确定;二是新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确定;三是创新产品或服务扩散的速度难以确定。新产品或新服务逐渐被市场接受之后, 会以一定的速率在市场中扩散, 而这决定了新产品的销量, 但是这个速率是难以预测出的。
(4) 产权风险。当前创新模式已逐渐从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 与其他创新模式相比, 开放式创新的各参与成员之间是一种更为松散的组织关系, 而且产业创新内部企业之间既是合作关系, 也是竞争关系, 内部企业之间在交换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 本企业的核心知识有可能暴露给对方, 此外, 在利益分配上也可能存在争议, 这使得企业之间都不愿将自己的核心资源与其他企业共享, 从而也降低了创新成功的几率。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风险之外, 产业创新在政府主导的过程中, 由于宏观调控、法律、政策上的突变, 也会对产业链创新的进程起到阻碍作用。
2 产业链创新风险传导路径、介质
产业链创新风险在传导过程中, 资金、价格、技术等介质沿着内部创新利益链在节点企业间传播, 其中, 创新利益链是风险传导的最主要路径, 风险在传播时会首先选择在创新利益关联度最大的节点企业间传播, 而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由于在创新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同、在产业链上的地位不同, 因而创新利益关联程度也不同, 呈现出由强到弱的递减规律, 最终产业链创新风险的传导会按照创新利益关联度从强到弱在产业链上企业之间扩散传播。程国平 (2009) 认为, 因为传导网络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风险在传递时往往首先向企业关联度最大、抗风险能力弱、风险承受力差的企业传导和扩散, 称为企业风险传导的最小阻力和定律。
风险流量、风险后果和风险相互作用度严重影响着产业链创新风险的传递, 当风险传导阀值超过临界值时, 风险开始扩散和传递到下一个节点企业, 否则风险被企业内部消化掉, 风险传导终止。产业链创新风险在传导路径选择上也符合这一规律, 风险传导的最小阻力和定律与创新利益关联度递减性一起决定了风险的最终传播途径。这些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内部部门间的传导、上中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传导、相关产业链之间的传导。
2.1 上游节点企业内部部门间的风险传导
产业链上游核心企业一般在产业链创新中起带头作用, 一旦创新失败, 风险会最先在创新企业内部传导, 该传导主要在节点企业内部之间。由于企业内部资源共享, 单个节点企业创新失败带来的损失会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传染并迅速扩散, 如果风险产生的风险流量、风险后果和风险相互作用度在企业可控范围内, 而且企业制定的风险控制机制运作正常, 就可以将风险在企业内部消化, 阻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一旦风险强度突破了企业可承受范围或是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反应滞后, 风险将顺着创新利益链首先传递到利益相关度最高的企业, 最终按照创新利益关联度递减性传播到整条产业链。
2.2 上中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风险传导
产业链上中下游节点企业之间依靠利益链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风险在单个企业内部不断积累, 突破阀值之后会顺着利益链迅速传播到相关企业, 扩大风险传播的面。在这一传导过程中, 由于链上企业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风险的传导也会通过媒介企业直接或间接传导, 呈现出:企业A风险———企业B风险, 或者企业A风险———中介企业———企业B风险的状态, 产业链上企业数目众多, 彼此之间交叉传导, 最终形成一张巨大的风险网。
2.3 相关产业链之间的风险传导
产业链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 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的不断发展, 资源在整个市场优化配置的结果下, 不同产业链之间也由于资金、技术的配置关系变得紧密起来, 这也使得风险在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传递更加容易, 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正是最好的明证。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在市场中寻求最优配置的过程中, 使得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更加紧密。产业链创新风险源起于单个企业内部, 进而向链上其他企业传导, 最终在相关产业链之间传播, 由点及面, 不断扩大。
3 产业链创新风险的传导机理
由于风险渗透率、风险惯性、风险流密度以及风险驱动力强度在风险传导过程中作用的程度不同, 产业链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传导方式, 叶厚元 (2010) 根据风险的传导强度和风险传导是否符合线性特征, 对风险传导类型进行了划分, 并使用不同的传导模型来描述, 如稳定传导模型、高强度高频率传导模型等, 而且在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下, 风险在未来的传导方向迥异, 而风险耦合发生与否, 也最终决定着风险是单一风险传导还是多种风险同时传导,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产业链创新风险最终呈现出不同的传导方式。但是无论哪种传导方式, 都必须具备风险发出者、风险助推器、风险传导载体和风险接受者四个基本要素才能进行 (程国平, 2009) 。
风险最初产生在风险源企业中, 这些企业多为上游核心企业, 风险首先在上游核心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传导, 一旦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或者当风险强度和风险量破风险阀值, 风险溢出原企业并借助风险载体, 同时某种风险助推剂会扩大原风险的强度, 在一定的传递时间内, 加速推动风险传播到与原企业创新关联度最密切企业, 被传染企业的风险表现形式和风险大小由于时间和强度的积累程度, 可能发生改变, 也有可能保持原状, 产生传导结果的不确定, 因而被传染企业可能面临如下结果:一是原企业风险得到转移, 风险压力暂时得到缓解;二是风险转移后, 风险传导空间更大, 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 波及到外部相关产业链;三是由于风险接受者抗风险能力强, 应对措施积极有效, 及时阻断风险继续传导, 并在企业内部将风险消化掉, 风险传导终止。然而产业链节点企业众多, 各节点企业情形各异, 从而加大了产业链创新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即使风险传导在基本要素和传导机理上有共性, 但是产业链可能存在多个风险发出者和风险接受者, 最终直接影响了产业链创新风险的表现形式, 使其呈现出不同的传导机理。
4 产业链创新风险防范建议
创新风险是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产业链创新牵涉的节点企业众多, 单个节点企业只有把握了产业链创新风险的特征、传导规律, 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 降低节点企业风险, 才能将产业链创新总体风险降到最低, 最大限度的提高产业链创新所带来的收益。
4.1 加强对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培训, 端正对待风险态度
创新主体采取什么样的风险态度严重影响着创新主体后期应对风险的能力、对风险的防范程度, 最终影响着风险事件爆发带来的损失大小。因此, 在创新前, 应当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风险情况在创新参与企业中进行宣传培训, 帮助参与企业认清本企业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大小, 强化创新参与企业的风险意识, 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产业链创新参与者的风险意识。
4.2 完善产业链创新参与企业合作契约制度
在“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之下, 按企业参与程度和创新贡献程度, 划分普通成员与核心成员, 参与成员间签订创新合作合同, 以法律形式将各参与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下来, 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 同时在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采用研发分包合同, 将整个创新分解为小块, 确保每位成员按最高质量完成, 以保证创新整体成果的质量。同时根据各参与创新成员的贡献, 事前约定利益分配方式, 避免创新后期因为利益分配不当引起创新失败。
4.3 优化创新成员组织结构, 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产业链创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链上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发组织发起, 组织上和管理上较为松散, 但是风险在传导的过程中, 有其固有的传导路径和规律, 在其传导过程层中, 会经历不同的路径和过程, 因此, 需要对各成员组织进行管理上的优化, 建立由技术、信息、文化、制度和激励等组成的创新平台, 在培育和提升单个企业的价值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增强节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4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产业链在创新之前, 需要集合各参与主体, 遴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组成专家团队, 根据节点企业经营状况、结合所在产业链创新特点, 建立与之配套的风险预警系统。当风险不可避免的发生后, 需要第一时间启动风险预警系统, 确认风险发生及风险类型、大小, 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 积极应对风险。
4.5 创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创新成功率。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是吸收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创新参与各方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 在服务创新整体的大前提下, 制定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激励措施和培训方案, 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人才创新技能, 塑造“多面手”型的复合人才。在留住优秀老员工的同时, 还要及时引进新人, 为企业补充新的血液, 形成年龄梯队, 保证企业创新的可持续性, 为产业链创新整体服务。
5 结论
产业链创新风险作为产业链风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导途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探究了产业链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风险类型, 给出了产业链创新风险在传导过程中所共有的介质和路径, 以及传导过程。研究表明, 无论是衰退产业还是新兴产业, 风险在传导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借助资金、价格和技术等介质, 依托创新利益链由点及面传导到整条产业链甚至相关产业链, 造成巨大破坏。根据不同产业的创新风险特点, 制定出有效地防范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确保创新顺利完成, 提高产业链创新的成功率, 同时完善产业链创新风险管理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凤, 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罗积争, 吴解生.产业创新:从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之间的桥梁[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4) :111-114.
[3]陈小洪.产业链创新:有关认识、案例讨论和建议[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 (20) .
[4]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5]张秀岩.产业创新风险要素分析[J].人民论坛, 2010, (08) :174-175.
[6]沈俊.企业风险传导条件、类型及路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06, (6) :28-3.
[7]程国平, 邱映贵.供应链风险传导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22, (2) :36-41.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 篇2
企业理财系统是一个由其财务关系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每个企业都是复杂财务关系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各节点企业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资金、信息等财务资源的交流,这些交流会使企业受益或受损。如果其中某个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就会通过某些载体经由多种路径发生财务风险的传导,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在财务关系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作为一个典型的财务关系网络,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母子公司之间频繁发生的关联方交易就是财务风险传导的诱因。一旦企业集团中某个公司发生财务风险,其关联方必定遭受风险。
猴王股份的衰败就是因为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引起的。猴王股份以其资产和信用为猴王集团提供担保,当猴王集团严重资不抵债的时候,猴王股份不仅收不回猴王集团所欠的8.9亿元的应收账款,而且要承担猴王集团2.44亿元的债务担保责任。
事实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各个理财环节间的传导。笔者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分为以下层次: (1) 企业内部层次的风险传导,如筹资、投资、营运、利润分配环节间的财务风险传导。 (2) 企业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其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风险传导。 (3) 企业外部层次的间接的风险传导,即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间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之间的风险传导。据此,将财务风险传导路径(见图1)具体细分为:
1. 部门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企业各部门之间紧密的业务联系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或联系不紧密,导致信息不畅通,可能会使一个部门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营运环节就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发生筹资风险,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生产要素,产生营运风险。
2. 部门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部门之间也存在间接关系, 会使一个部门的风险经由一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利润分配环节看似没有直接联系, 但筹资风险直接导致营运风险, 而营运风险又导致利润分配风险的产生。
3.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以某个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它称为核心企业),其与外部系统会发生直接利益关系,如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两个系统中,其中一个系统产生的风险会通过物流、信息流或资金流传导到另一个系统,使另一个系统产生风险。
4.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经济运作的宏观体系中,企业不仅与直接财务关系发生者(如直接供应商和客户)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而且可能将财务风险传导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
5. 外部企业之间的风险传导。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核心企业以外的外围企业(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之间也会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效应
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认为,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龙卷风。财务风险传导的蝴蝶效应说明:企业理财微系统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和疏导,将会引起整个财务关系网络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信用销售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中司空见惯的理财行为,若对此管理不善,由此造成的财务风险传导将会产生蝴蝶效应(见图2),导致整个复杂系统受损。
2. 多米诺骨牌效应。
H.W.Heinrich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许多工业意外事故后,认为风险的发生具有多米诺骨牌墙的特征,并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人为因素管理,以杜绝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行为。
大量财务风险传导事件的发生,都源于人或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正是由于两任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大肆掠夺,海南南洋船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风险导致了连锁反应。第一任股东成功投资公司的陈氏兄弟入主公司后,向公众投资者提供虚假信息,在二级市场拉抬股价。之后以超低价将公司资产出售,使公司的资产遭受了重大损失。2001年6月,上海华宇融沈氏家族间接控制PT南洋后,通过资产重组、相互担保、宝钢系统票据贴现等手段,从各银行骗贷达4亿元,后将数亿资产转移至国外。南洋公司被掏空后,财务风险传导的直接后果就是外部股东和众多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因此,基于传导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中,同样要重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基于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断绝财务风险传导路径中的一个财务关系,就不会使财务风险继续传导下去。
3. 耦合效应。
耦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指两个子系统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产生既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又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而产生增力的现象。
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由于财务关系网络中各节点企业或理财环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各节点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使财务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在传导过程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根据财务风险传导的最终风险强度是否可以改变,可将财务风险传导耦合效应分为纯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和强耦合效应。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纯耦合效应,企业财务风险流量和强度在传导过程中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只在一个微小的区间波动。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强耦合效应。授险源风险在传导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的正耦合效应使得财务风险通过传导路径产生逐级放大效应。当耦合效应达到一定阈值时,授险源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弱耦合效应。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如果及早发现财务风险可能发生传导,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切断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授险源风险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呈现财务风险传导的弱耦合效应。如在德隆集团担保引起的德隆危机中,如果新疆屯河发现德隆集团已经存在的财务风险,不再为它进行担保,那么在母子公司传导路径中的财务风险就会逐渐弱化,财务风险传导就会呈现弱耦合效应。
4.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财务风险的控制环境具有强烈的诱导性和示范作用,只要存在第一扇无人管理的“破窗”,这扇破窗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会以信用(赊销)方式扩大它的销售额以占领更大的市场。假如一个企业有多个直接的客户,当其中一个客户到期不归还货款时,如果企业出于种种原因没去制止这个客户的行为,给其他的客户造成的心理暗示就是该企业的应付账款可以不急于去还,而且由此造成的“破窗”成本很低,其他客户就会一个个模仿“破窗”行为,给企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增大形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这些应收账款最终都成为坏账,该企业就会发生资金短缺,产生筹资风险或利润分配风险,而且会由于资金短缺影响到自己的供货商,形成财务风险的传导。被称为“中国退市第一股”的PT水仙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后续资金严重短缺,信用度降低,业绩下滑,股价大跌,最后被迫退市。
作为特殊的企业形态,金融企业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具有明显的破窗效应。近年来金融企业不断发生各类风险案件,如假承兑汇票案件、内部职工监守自盗案件以及网络银行被盗案件等,这些案件不断产生并且性质越来越恶劣,就是因为前期类似案件中的违法者没有受到处罚或者是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收益大于风险成本,对后来者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不断有人愿意铤而走险。银行贷款业务中的破窗效应是因为某些银行不断给违规贷款者提供资金,这些企业可以不考虑还款问题而坐收其利。在某种心理暗示下,后来违规贷款者不断涌入,直到把银行掏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探析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机理 篇3
一、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特性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来看, 企业部门的风险, 基本可以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结构崩溃型传导;链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途径式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海啸波传导型。分类的依据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 企业会计风险和企业整体风险在特性上既具有区别有具有联系。
1. 企业会计风险和企业整体风险的区别
企业风险包括企业会计风险, 它们给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带来是无法确定的影响,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 再由内部员工操作, 其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都受到波及。
2. 企业会计风险和整体风险的区别
首先, 计量的是不一样的基础, 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基础, 计量的整体决策活动, 包括不只是记录历史信息, 并特别注意的真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 重点是预测, 第二是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风险以企业为重点研究对象, 是微观的风险;企业整体风险是宏观经济的风险。第三, 不同的传导途径。企业风险的基础是企业相关价值链条、利益链条, 业务流程链条的传导路径, 而会计风险并通过实际操作的会计处理进行会计核算传导路径, 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链条, 不难看出其路径依赖是会计风险最显着的特征。
二、构成企业会计风险转移的主要因素
公司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各种元素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联动效应非常显着, 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会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运作, 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要防止会计风险, 前期准备工作必须首先进行, 否则会由于会计风险的转移, 不明朗因素进一步增加不利影响, 最后无法挽回损失。
1. 传导会计风险的根由
传导会计风险的根由是会计风险传导中的一个主要风险, 当各种风险经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激发事件后, 它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会计风险传导分类分析, 容易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通常由会计人员的操作和道德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选择会计法规的风险。聚集到风险的主要来源因素是会计信息的传递, 这是一个潜在的力量而形成的会计风险。
2. 传导会计风险的节点
主要依靠信息传递而实施会计风险转移, 其传导节点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中, 接收信息和提供信息方的交汇点, 一旦超出该范围内的节点具有较大强度, 超长所能承受的, 风险源便立刻向下一个节点传导, 从而进一步加剧风险, 风险源传导的风险薄弱时, 传导节点可以发挥更好的控制风险作用。
3. 传导会计风险的载体
传导阻体与传导会计风险的载体是相互背离的, 使传导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从而出现存在利益相关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工作效果很难相符的“风险承载物”, 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有可能是内部制度的缺漏, 也可能是风险事件。而传导阻体是降低风险传导的速度或强度的风险阻截物。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一样, 风险阻体则表现为主观能动性, 而会计风险传导中客观存在的是传导节点。
三、传导企业会计风险的渠道
现阶段有关防范会计风险的文献, 主要是关注在规范管理制的建立, 包括人员监督、内部控制等。
1. 完善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执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关键是从源头上避免会计风险传导。首先,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涵盖了会计控制制度、会计系统制度, 是内部管理的一个部分,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内部会计制度的完善, 可以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完善的内部会计系统, 以提高效率会计信息的使用。会计制度的建立, 除了满足传统的传导节点的要求外, 是密切相关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的制度建设, 必须明确会计人员岗位交接工作, 可以实现各岗位间相互促进、互相监督, 使会计传导减少风险。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须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 账簿、报表和凭证的处理程序也应该明确, 财务管理相互之间制衡, 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对会计信息应全面分析, 这样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
还有, 对会计法规的建设要积极加强与完善, 对传导会计风险的制度缺失影响及时消除, 在法律上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提供依据。逐渐提高风险判断标准, 使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有效发挥, 对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加以有效预防。
2. 风险意识逐渐加强
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逐步加强, 从整体素质的培训开始, 包括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继续加强其业务质量的同时, 通过会计从业门槛的提高、延长继续教育时间和其他措施, 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形成终身教育, 对其风险判断能力要努力培养, 以避免因为风险管理的专业素质较低受到影响。同时, 会计人员的专业操守继续加强, 并提高其遵纪守法的意识, 坚持以严格的道德标准来开展会计工作, 从根本上使会计风险传导降低风险。
3. 构建风险传导评价管理模型
会计工作将涉及各方面的业务活动, 因此, 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否执行到位,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在实践中, 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会计理论研究如何综合应用,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眼下在构建理论模型上, 在定量研究会计风险集中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适当的管理会计风险传导的理论模型, 它必须实现与理论模型合适的指标体系, 这是一个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样的设计过程中, 选择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传导必须综合分析, 全面研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形势下, 用创新思维, 加上风险管理的理论, 与企业会计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对企业会计风险传导机理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 在理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会计风险传导,传导机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 2010 (19)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 2010 (19) .
[2]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8) .[2]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8) .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传导博弈研究 篇4
一、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属性分析
(一) 企业
企业是财务风险传导的主体之一, 是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的基础, 也是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系统的核心。企业作为风险传导的主体,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企业作为主体是利益的焦点, 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都是与之发生博弈行为, 进而产生风险传导机制;二是企业作为主体并不是真正代表企业的利益, 而是一种虚拟的主体, 从而导致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的后果。
企业主体变量包括属性变量和决策变量两部分内容。企业主体属性变量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市盈率、员工数等;企业主体决策变量主要包括企业的筹资、融资、投资、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活动。
(二) 股东
股东是企业的主要投资者, 即所有者。当企业盈利时, 是企业的主要分配者;当企业亏损时, 是企业的主要牵连者。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即由股东构成, 代表了股东的权力和义务。股东大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发生再投资、重组、合并、兼并、破产、清算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来决定。但是股东大会仅行使对企业的批准和监督的职能, 不直接参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管理, 股东的属性变量主要包括所拥有的股份比重、股权价格、股东与企业产业相关度、分红等。
(三) 经理人
经理人作为企业的高管, 和其他员工一样, 受雇于企业,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管理者和执行者, 本身并不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仅拿劳动报酬。因此经理人与股东既有利益的融合点, 又有矛盾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股东利益一致, 经理人为体现自身价值, 就需要努力工作把企业经营好,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与股东利益相悖, 股东追求企业剩余价值最大化, 而经理人却享受不到, 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会考虑自身行为的风险存在, 有时作出的行为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经理人的属性变量主要包括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工作经验及经历、文化程度等。
二、企业与股东财务风险传导博弈分析
(一) 博弈分析基础
由于信息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兴起, 到20世纪70年代, 股利政策得到不断发展, 发展至今, 形成了现代两大主流股利政策理论:即股利代理成本理论和股利信号传递理论。
1976年, Meckling and Jensen提出了著名的股利代理成本理论, 它是现代股利理论的主流观点, 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有效地分析了不同股利条件下的支付模式, 这两位经济学家提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契约的代理关系, 正因为他们之间的效应函数不同, 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也不同, 因此代理人可能不会为委托人实现最大化利益而卖命, 而委托人要达到最大化利益, 必须给予代理人激励或进行监督, 而这是要付出成本的。”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经营者与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经营者能获取较多的企业内部信息, 而股利是经营者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一种信号, 并且股利是增加还是减少也意味着企业发展前景是否良好。另一方面, 股票价格也受股利政策的影响, 支付股利的高低直接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升还是下降。
通常, 企业的实际盈利状况决定股利政策, 如盈利较差, 导致股利发放低;反之发放的股利就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财务风险, 因为低股利会解决无法支付股利的问题, 将部分盈余转化为投资。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由于资产负债率较高, 从而导致现金的支付比例较低, 不愿意将利润分配出去, 这样可能致使公司股票下跌, 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 博弈分析过程
对于公司管理者, 自身价值的提高和工资报酬的最大化是他们最关注的事情,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股票的发行具有很大的成本, 因此管理者会把留存盈余作为筹资的首要来源, 而不是发行新股, 这将必能降低股利支付水平, 影响股东的利益, 从而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具有博弈行为。
这种博弈的主体为股东和管理者。市场信息不对称则是博弈规则的理论基础, 管理者选择高股利或低股利, 而股东选择持有或出售股票。因为管理者选择低股利政策所获得的利益要高于高股利政策, 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较低的股利政策。管理者处于主动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股东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出售股票, 获得利润, 防止股票股利不断下跌的风险;二是期待未来股利上涨, 从而继续持有。
如表1所示, 当企业选择低股利政策时, 如果股东选择出售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3,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N2-C2, 其中Ci为因股东出售股票发生的总成本之和;如果股东选择持有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4,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N2。当企业选择高股利政策时, 如果股东选择出售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1,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N1-C1;如果股东选择持有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2,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尺N1。
当N2-C2大于N1时, 企业应该采用低股利政策并且股东应出售股票, 这样收益最大, 企业也会采用低股利政策;当N2-C2大于N1时, 企业到底采用低还是高股利政策取决于企业对股东的持股态度。
通常, 如果企业采取高股利政策, 股东应该选择持有股票;如果企业采取低股利政策, 企业应该出售股票。企业为了留存更多的收益或财务状况不理想, 采取低股利政策时, 股东倾向于出售股票, 股价的下跌增加了企业未来的筹资难度, 财务风险由收益分配环节传导至筹资环节;反之结果相反。
三、企业与经理人财务风险传导博弈分析
(一) 博弈分析基础
目前, 部分企业的经理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充分利用手中的职权, 利用不恰当的手段乱吃回扣, 恶意经营, 严重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阻碍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然而目前对企业经理人的权利约束不够健全, 仅有简单的契约合同和公司内部的章程, 对经理人的权力约束远远不够, 存在很大的漏洞, 加之外部政策法律制度和市场约束等因素的不健全, 很难阻止经理人的恶意行为。
(二) 博弃分析过程
博弈行为的主体为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 经理人选择恶意经营还是非恶意经营, 而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还是不约束。
通常, 经理人恶意经营时所获取的额外收益小于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即L小于N-C。r为所有者给经理人因恶意经营造成损失的约束因子, C为所有者对经理人釆取约束措施时付出的成本。当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进行约束时, 经理人有两种行为选择, 一种是恶意经营;另一种是非恶意经营。当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不进行约束时, 经理人也有这两种行为选择, 但是各自的利益发生了变化。
如表2所示, 当经理人选择非恶意经营时, 如果所有者选择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 所有者的收益为N-C;如果所有者选择不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 所有者的收益为N。当经理人选择恶意经营时, 如果所有者选择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L-r (N-K) , 其中L为经理人恶意经营时所获取的额外收益, 所有者的收益为K+r (N-K) -C;如果所有者选择不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L, 所有者的收益为K。
在经理人非恶意经营条件下, 所有者理所当然选择不约束。当r (N-K) 大于C时, 在经理人恶意经营条件下, 所有者会选择约束。如果K+r (N-K) -C大于N时, 即r (N-K) 大于N+C-K时, 所有者选择约束, 因为此时, L小于N-K, N-K小于N+C-K, N+C-K小于N-K, 所以L小于r (N-K) , 即L-r (N-K) 小于0。经理人恶意经营所获取收益不足以弥补因恶意经营被所有者发现而受到的惩罚, 其行为会转向非恶意经营。如果所有者对经理人不采取约束措施, 经理人可能会恶意经营。只有当r大于 (N+C-K) / (N-K) 时, 经理人才不敢恶意经营, 而当r小于 (N+C-K) / (N-K) , 经理人还有可能恶意经营。
摘要:目前, 依据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属性, 对企业与股东、企业与经理人之间财务风险传导博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在企业与股东的财务风险博弈中, 如果企业采取高股利政策, 股东应该选择持有股票, 反之应该出售股票;股票下跌使企业融资难, 财务风险将由收益传导至筹资环节。在企业与经济人的博弈中, 如果经理人非恶意经营, 所有者应该选择不约束, 反之应该选择约束。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传导,博弈研究
参考文献
[1]Meckling W, Jensen M.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2]Kalay, Anner.Stockholder-bondholder Conflict andDividend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 (10)
[3]胡翠萍.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0)
[4]杨宏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7)
[5]陈文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实行[J].现代商业, 2012 (10)
美国次贷危机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篇5
由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 迅速影响到世界各国, 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本文主要将风险传导理论运用于金融领域, 分析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具体传导过程。
(一) 风险传导
风险传导是指由风险源中释放的风险, 依附于风险载体, 沿着相关流程链、价值链和利益链, 在各流程和环节传导、蔓延的过程。风险源是风险传导的动力, 任何风险的传导必然有个初始的风险源。有了风险源之后, 风险就会沿着某些特定的路径传导至风险接受者。如图1所示:
(二) 金融风险传导
金融风险传导一方面发生在一国国内金融系统的各个市场之间, 同时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之间, 并且国家之间金融风险的传播最终是通过一国国内金融系统不同市场之间的传播发挥作用的。当今金融活动中某一领域的突发性风险, 会迅速通过传导机制对整个世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任何世界范围内金融风险的传递无不首发于某一国家 (或地区) , 进而传导至整个世界范围内。
二、次贷危机风险内部传导机制
此次次贷危机的风险源是次级抵押贷款。由于房贷机构不能独自承担次级房贷的风险, 于是通过房贷证券化产品 (MBS) 转移风险, 这就是资产证券化过程, 即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成可以进行买卖交易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把原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散到了整个资本市场, 把次级房贷的借款者、房贷机构、投资银行与风险评级机构等中间机构和投资者串连成为利益相关联的多米诺骨牌。如图2所示。其具体的传导路径有以下几条:
(一) 抵押贷款市场——资本市场
具有较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被投资银行买进后, 即对其风险进行拆分, 形成担保债权凭证 (CDO) , 来自美国投资银行发行的CDO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 包括银行 (31%) 、资产管理公司 (22%) 、对冲基金 (10%) 、保险公司 (19%) 和养老基金 (18%) 。这个过程使得次贷风险从贷款机构经过投资银行传递到资本市场, 完成了风险汇聚机制向风险分散机制的转变, 将风险从少数的贷款机构分散到由社会公众承担。
(二)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
购买CDO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将CDO作为抵押品向货币市场融通资金, 资金的融入方是保险公司、共同基金、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 资金的融出者主要为商业银行。这种做法使CDO产品不但成为机构投资者账面上的主要资产, 也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组成部分, 抵押贷款风险从资本市场上扩散到货币市场并流入最应被隔离的商业银行。
(三) 货币市场——其他金融市场
次级贷款发生问题后, 由于以上两种机制的影响, 货币市场反应强烈, 出现了惜贷现象和流动性紧缩。开始还只是针对发行和购买CDO的金融机构, 但由于CDO流通范围较广, 加上持有CDO的对冲基金信息透明度低, 使惜贷现象很快演变为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紧缩, 导致美国股市重挫、美元贬值、贵金属价格全线下跌。这时, 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已经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
三、次贷危机风险外部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本身是一个局部性的债务危机或信用危机, 但最终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震荡。这说明次贷危机具有强烈的外部传染效应, 能够很快扩散到其他国家 (或地区) , 这就是次贷危机的外部传导机制, 如图3所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现代金融危机的蔓延表现为各种传导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传导路径:
(一) 贸易往来
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从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得到好处, 但同时也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它使本国经济暴露在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之下, 所以说贸易往来也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链条之一。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可以使与其有直接或者间接贸易往来的国家面临基本经济面恶化的可能。世界某一国家发生金融危机, 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进出口业务。由于发生金融危机的的国家经济上遭到重创, 国内经济萎缩、外汇减少、进口下降, 导致其他与这个国家有贸易外来的国家的出口减少, 直接影响该国的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
(二) 产业联动
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似的, 即都在采取措施加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其结果是, 各国的出口产业和全球的生产能力都在急速扩大, 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 一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也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他国家。
(三) 资本流动
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方式及金融的自由化极大地加快了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 它有力地影响着国际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 使各类金融交易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增强, 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国际短期资本对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微观决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本流动渠道成为金融危机在国家间传导的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 金融危机可通过资本市场渠道传导到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国家, 使之发生金融危机, 即金融溢出效应。一国发生货币危机可能导致其市场流动性不足, 从而使得金融中介为规避风险开始清算其在其他市场上的资产, 这导致了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足, 进而引发另一个国家大规模的资本抽逃行为。
(四) 公众心理
社会公众对金融危机是十分恐惧的, 因为这种危机能使股市大幅下跌, 使资产迅速缩水。公众的这种恐慌心理会以异常的速度传播, 具有很强的扩散性, 并且这种心理将加速信用危机的恶化。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 与该国相邻、文化相同、经济模式相近、金融贸易关系密切的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会迅速抛出手中持有的股票、债券, 并迅速在外汇市场转换成汇率稳定的外币以回避风险, 这种因恐惧心理的传递形成的巨大洪流, 对金融机构将造成巨大打击, 使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并不断加深。次贷危机的传导对全球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几方面影响:一是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很可能不安全, 但是损失又无法估量, 应尽快抛售;二是世界经济将出现衰退, 美元汇率将下降, 应减持持有的美元计价产品;三是次贷危机远没有结束, 短期内应持币观望;四是次贷危机扩散可能影响到其他市场。这些心理预期的存在影响投资者行为, 结果是使全球金融市场继续下跌。
四、次贷危机风险防范
针对次贷危机的风险传导机制,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一) 切断风险源, 提高基础资产质量
在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下, 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荣辱与共。一旦基础资产市场崩溃, 将引发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因此提高房贷市场的放贷标准是防范大规模金融风险的最主要的措施。金融监管机构应重新审视房贷市场和房贷产品, 在提高透明度和评级方面进行调整, 提高准入门槛, 禁止次级信用者进行100%的抵押贷款。
(二) 健全风险传导路径, 建立风险传导防火墙与预警线
在此次危机中, 市场参与主体的非审慎经营弱化了市场约束,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滥用, 成为了危机形成的诱因。商业银行降低放贷标准;投资银行、评级机构降低执业标准, 向投资者兜售不合格的金融产品;投资者尤其是一些稳健的机构投资者, 为了追求收益, 参与高风险投资。正是这一系列的不审慎行为造成了市场内在的约束机制失灵, 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各市场参与主体应主动建立风险传导防火墙, 在风险扩散时, 能及时作出反应, 剥离风险资产。并且各方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设立风险预警线, 能够及时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散。对于次贷危机的外部传导, 波及国应利用风险传导过程的时间差, 出台有关政策作用于即期容易见效的国内证券市场, 首要的是阻止股指继续大幅下跌, 以稳住金融系统, 阻断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为实体经济做好应对准备, 争取缓冲的时间。通过各种措施建立作用于资本市场的应急平台, 保障对资本市场的掌控能力, 建立阻断国际金融风险向该国经济传导的防火墙。
(三) 稳定风险接受者心理, 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对称性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由于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 再加上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倾向。这种倾向激励着人们采用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迅速, 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一旦用户对金融机构产生怀疑, 信息不对称体现加速。评级和监管机构应当强化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和监管, 给予风险接受者更大的信心去面对真实的风险, 而不是出现恐慌心理, 造成金融和经济的混乱。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篇6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 因此, 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 事业单位风险属非经营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 财务管理工作由潜式风险管理变为显式风险管理。本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 筹资风险
筹资主要分为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主权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为永久性资金, 不用归还及支付使用成本, 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等;债务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主要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目前, 事业单位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 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 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另一方面, 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 可能上调利率, 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
(二) 投资风险
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 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 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在对内投资方面, 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较大投资, 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 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 支付风险
事业单位面对商务信息的发布内容和传播方式没有正确的辨识, 以至于对商务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缺乏正确判断, 导致货款已付, 而货物未收到现象, 就是支付风险。
(四) 核算风险
事业单位核算风险表现在, 一是会计操作风险, 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器和压数机管理风险。
(五)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对财务人员而言, 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涵盖了人员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权责及人员素质等方面, 在财务关系处理过程中, 可能采取不合作或隐瞒重要事实、虚报相关数据等行为, 导致道德风险。
二、事业单位风险传导
事业单位通过资金运动将整个单位联系为一个经济系统, 一旦网络中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 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广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其财务关系。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某一理财环节财务风险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理财环节。
(一) 风险传导路径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通过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传导、通过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主要是资金、信息以及理财人员。资本运动过程实质是理财过程, 这一以资金为载体的理财循环过程处处存在财务风险, 而且可能将由某个财务运动节点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节点, 产生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理财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财务风险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传导。理财人员是各项理财活动的具体行为者和决策者, 理财人员自身素质决定了财务风险的产生以及财务风险的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速度较慢、影响结果迟缓, 容易防范。影响程度包括严重财务风险传导、中度财务风险传导和轻度财务风险传导。无论哪种级别, 对于经常、直接的财务关系或业务, 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 较易采取预控措施。对于间接联系的财务关系或不经常发生的理财业务, 其信息透明度差, 很难采取预控措施, 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传导具有不可控性。
(二) 风险传导控制目标
控制事业单位风险传导有三个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财务信息性目标、合规合法性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应做到规范有序。财务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 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完整性的质量要求。合规合法性目标即财务活动不能只考虑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 必须遵循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预警管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往往是负责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征兆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采取措施, 导致危机爆发。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 借鉴企业会计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 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 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 提出控制措施, 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及相应的预算执行比例指标, 进行指标评价, 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率。
(一) 风险传导预警指标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是对事业单位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预报, 为单位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中主要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 主要反映事业单位偿债能力的保障程度, 该指标越小越好, 一般应小于1;累计借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 该指标越小越好, 当该指标大幅度升高时, 则应发出预警警报, 引起管理者重视;累计借款占总经费收入比率, 该指标反映事业单位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 借款比率越高, 财务风险越大;已获利息倍数, 该指标等于1说明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够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 该指标小于1说明现金净流量不能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
(二) 风险传导预警创新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为预警系统克服传统方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 BP网络应用较广泛, 可利用BP网络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风险预警, 通过建立BP网格学习规则, 取流动比率、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后勤资产负债率、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事业单位偿债率、事业单位借入款的期限结构 (中长期) 、事业单位债务率等财务指标作为网络输入, 确定网络结构, 利用样本数据通过一定的学习规则进行训练, 提高网络的适应能力, 从输出结果判断风险等级。BP人工神经网络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中具有较强的信度, 实用价值较大。
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止对策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法规制度为准绳, 及时中止财务风险。
(一) 培训财务人员风险传导意识
财务风险贯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始终, 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让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和经济法律法规, 领会法规制度各项内容的实质。对事业单位专业性强的会计业务, 必须实行有重点、专题性的培训。
(二)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传导, 针对单位事业收入季节性形成的现金流入量不均衡的特点, 财务预算管理要借助现金流量平衡规律, 编制现金预算, 解决财务收支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平衡, 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积累机制及积累比例, 建立负债偿还基金, 以期在贷款到期日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金。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正确计算潜亏总额, 规划扭转潜亏时间表, 控制好单位的基本收入、支出及分配政策, 以收定支, 做好单位运作资金的“节流”工作;实行盈余预算, 弥补事业基金亏损。
(三)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负债在给事业单位带来效益的同时, 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中引入负债, 并不是鼓励过度负债, 而是要适度负债。适度负债是在借款期内能偿还本金, 支付利息, 负债的规模以不影响今后单位正常费用的开支、不影响单位的正常发展为宜。适度负债可以更大限度地用活资金, 优化资源配置, 解决单位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同时也可避免超负荷负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 强化内部审计
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 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单位应选择业务精通的相关人员组成内部审计机构, 对重要财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报告相关管理层, 以提高财务活动的效果。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 形成点面结合, 动态跟踪监督。加强在资金、资产、支出、岗位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 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 管理上有制度监督, 职能上有内部审计, 形成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 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佘廉等:《企业预警管理实务》, 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2]沈俊、邓明然:《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及其载体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7年第7期。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模型研究 篇7
由于天然气与石油的替代性,目前,北美天然气价格基本上是随原油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油价挂钩,成为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交易的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未来原油价格不确定性的提高,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将日趋增加,这也更加凸显了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积累,加剧后可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认为必须防范于未然,研究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传导机制与系统动力特性,从而有效抵御和防范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基于此,本文将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定义出发、详细剖析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路径机制与系统动力学机理,以沙堆模型为工具分析其雪崩效应。
1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
1.1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概念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是指因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导致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大幅度变化,给天然气运输商和消费者等各方带来的收益上的不确定性。
天然气用户包括居民、商业、工业、发电、CNG汽车用户五大类。它不但是我国居民应用最广泛的燃料,同时也是我国化工行业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性原材料之一。这决定了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不是某种孤立的系统内风险,而会传递辐射到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甚至整个宏观国民经济之中。当天然气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便会依附于各种网络风险载体,以原有的风险形式或是耦合激发的新的风险形式在天然气生产者和消费者中传导。本文把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产生的这种影响和作用称为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
1.2 天然气价格风险传导路径
1.2.1 天然气产业链上游行业传导路径
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际天然气价格也必然跟着下跌,天然气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包括以原油和天然气为主要产品的公司以及为开采天然气服务的公司,将因为过低的价格而受损,这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
1.2.2 天然气产业链下游行业传导路径
各国的天然气进口商和各城市的燃气公司和天然气用户是天然气产业链的下游企业,面对来自国际上的价格风险,如果他们不能有效的消化吸收或者转移,必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天然气化学原料制造业与居民和燃气汽车、发电厂等一样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天然气价格上涨会使该类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增加,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化学原料及制品的提价,将原材料成本完全消化和转嫁出去,则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沙堆模型
本文使用沙堆模型(sand pile)来演示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机理。这种级联传导模式由微小的原因引发,但是将导致的整个国民经济网络大面积崩溃,也就是出现雪崩(avalanche)效应。沙堆模型是Bak等数学家为了从理论上研究复杂网络雪崩行为而引入的一个理论模型,其假设一堆沙子,不断的随机向其落入定量的沙子,观察其沙堆坍塌的变化过程。为了能够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假设沙堆的每一粒沙子都可视为一个节点,把相邻的沙子的节点用连线连接,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复杂网络,其中,与某一个节点连接的边的数量称为该节点的度值。
沙堆模型演化规则如下:
(1)为每个节点(沙子)设置一个整数阀值(表示该沙子的承载能力)。
(2)在每一时间间隔,随机选择一个节点(沙子),并在该节点处加一粒沙子,同时调整该节点(沙子)的高度,使其自动增1。
(3)当节点(沙子)的高度值达到或超过其阀值时,则该节点(沙子)将变得不稳定而崩落粒沙子,这粒沙子将被传送到随机选择的与该节点(沙子)直接相连的节点(沙子)。
(4)如果这次崩落导致接收到沙子的某些节点(沙子)也变得不稳定,则这些不稳定节点(沙子)上的崩落过程将并行发生,如此递归直到网络中不存在不稳定的节点(沙子)为止。
(5)重复过程(2)~(4)。这个过程即描述了一次雪崩。
在网络中利用沙堆模型进行实验主要是观察如下物理量的分布:a雪崩面积A,即一次雪崩所影响到的节点(沙子)数;b雪崩尺度S,即一次雪崩中所发生的崩落次数。c雪崩的持续时间,即从第一个节点(沙子)发生崩落到整个系统再次稳定所经历的时间。
沙堆模型有效地模拟了在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当传导者i接受到来自其他个体传导来的价格风险(如涨价行为),该传导者首先是接受风险,自我吸收和消化该价格风险。
但是,当不断有价格风险传导过来或者一次传导来的价格风险过大,使其累积风险超过了该传导者的忍受范围的时候,就会激发该传导者传导价格风险的行为(产品涨价或者原材料压价),把价格风险传导到其相连接的传导者那里,每个个体的价格风险增加1个单位。与其连接的传导者又会重复这一过程,一直到这个系统中所有的传导者所接受的价格波动都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个过程定义了一次价格风险传导雪崩。
同样,对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雪崩,同样学要研究如下三个量的分布:(1)雪崩面积A,即一次雪崩所影响到的传导者的数量;(2)雪崩尺度S,即一次雪崩中所发生的天然气价格传导次数;(3)雪崩的持续时间,即从第一个传导者传导风险到整个天然气交易网络再次达到平衡所经历的时间。经过模型实验,发现这三个量的分布都服从幂律分布。
通过分析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网络发现,该网络是一个无标度复杂网络,其中各大城市的储气库,特别是用于季节调峰的大型储气库就是该网络的Hub点(无标度网络中度值特别大的点)。该模型分析说明,由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网络是无标度的复杂网络,使得其在对抗价格风险传导的雪崩行为时具有先天的优势。
3 防治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对策
3.1 提高路径中传导者的阀值
在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过程中,每一级的传导者在接受风险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吸收消化风险,只有当风险累积到超过自身忍受阀值的时候,才会向社会传播。因此,提高传导者的阀值能很好的阻止其价格风险的传导。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是天然气生产企业能否抵御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关键。
3.2 降低风险传导速度
天然气相关企业应当制定适应价格不确定性的经营策略,从而加大价格风险在国民经济体内传导的阻力,降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速度。这种方法体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缓冲策略、适应策略和创新策略三个方面。缓冲策略是风险面临者抵御各种风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以不变应变的策略。节约用气是一个以备不时之需的方法,因此企业应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抑制天然气过度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企业应对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阻断风险传导路径
在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网络中,国家设立的能源价格风险基金、天然气储气库和能源期货都是度值很大的连接点,它们连接了该网络中大部分的利益相关者,因此,阻断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必须从这几个Hub点入手,提高它们的平抑风险的能力。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天然气的使用必将愈加广泛,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在经济体中存在一个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网络。该网络的存在导致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将不断向整个经济体扩散。因此必须对该网络进行研究,找到其Hub点,和传导者的风险阀值,从而预防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传导。
参考文献
[1]于宛燕.关于国际油价风险问题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11):17-18.
[2]张绍云.我国石油价格的风险管理[J].统计与决策,2007(5):126-127.
[3]王林,戴冠中著.复杂网络的Scale-free性、Scale-free现象及其控制[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9月第一版,19-21.
[4]伍戈,李斌.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