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传导

2024-11-07

信用风险传导(共9篇)

信用风险传导 篇1

一、引言

随着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和强化,集团企业数量出现大幅增长,使得商业银行的集团客户数量、授信规模在所有公司类客户中的占比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集团客户也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客户群体。但在经济下行期,集团客户由于内部成员之间复杂的关联关系,一个成员发生违约风险,便会通过内部风险传导的方式引起其他成员违约,加之集团内部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隐蔽等特征影响,给商业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控提出了巨大挑战。

商业银行对授信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基于专家评分结果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据专家的知识及经验对授信客户做出授信风险判断,是历史最长,应用最广的早期管理方法;二是基于风险度量模型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在对风险准确量化的基础上,依据风险的计量结果及时进行风险判别与管理。基于风险度量模型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细分为传统、现代两个阶段,传统阶段以Z-score模型及其相关改进模型、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为代表,根据商业银行授信客户相关财务数据对其违约情况的回归结果,判断出授信客户的风险水平;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则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包括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模型、KMV(Kealshofer、Me Quown、Vasieek)公司的KMV模型、瑞士信贷银行的组合信用风险度量的Credit Risk+模型以及麦肯锡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风险度量,则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合理细化定性指标基础上,选择适合的量化分析工具,以降低主观判断可能产生的误差。例如,法国兴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财务状况、经济评级状况、母公司所处行业状况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再结合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最终给出集团客户的信用评级。我国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的风险度量起步较晚,大多通过现状及原因分析等方式,阐述集团客户管理缺陷和改进建议。肖永杰和霍东平(2006)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特征入手,揭示集团客户信用风险成因;邱祖良(2007)认为集团客户在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利益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信息严重不对称,且内控机制存在缺陷,应建立对集团客户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李新宇(2007)认为由于我国集团客户内部组织结构复杂,信用状况差异较大,有些集团客户甚至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以非公允价格转移资产或利润,造成商业银行授信的还款来源悬空,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风险隐患。

鉴于此,本文运用级联失效模型,对集团客户网络在突发事件下的失效连锁反应及网络抗毁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充分考虑集团客户内部网络的风险负载发生动态变化,分析研究集团网络结构对于突发事项、风险信号及由此而引发的级联失效连锁反应及其承受能力。

二、集团客户关联关系分类及关联强度度量

集团客户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大致可分为贸易关联关系、债务关联关系、控股型关联关系。具体情况如下:

1.贸易型关联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A企业是B企业重要的贸易伙伴,如A企业向B企业供应原材料或零配件,A企业一旦出现违约或破产,可能导致B企业经营或生产出现困难。(2)A企业对B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特许权利,包括技术、产权等。

2.债务关联关系。主要表现为A企业对B企业负债,包括:A企业是B企业的债务人,B企业为A企业信贷提供担保等。

3.控股型关联关系。包括:A企业100%持有B企业股份,A企业持有B企业一定比例股份。按照持股比例的不同,A企业和B企业的关系进而可以分为:完全受控关系、从属关系等。

根据上述集团客户关联关系的分类情况及风险传导能力的大小,对关联强度设置量化值,如表1。在实际集团客户授信后风险管理中,关联强度量化值可根据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及贷后管理岗位人员依据对具体客户关联关系的掌握情况进行更精细的调整和补充。

当两个成员客户之间存在多种关联关系时,将多种关联关系强度值相加作为两客户之间关联强度。则某集团客户内部成员Vi和Vj的关联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整体关联强度(Vi,Vj)=债务型关联强度(Vi,Vj)+贸易型关联强度(Vi,Vj)+股权型(Vi,Vj)

三、网络级联失效模型及网络抗毁性度量

近几年,复杂网络科学研究逐渐兴起,针对突发事件下的网络连锁反应及网络抗毁性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级联失效是指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或少数几个节点发生失效或受到外部冲击时,通过节点之间的耦合关系引发其他节点发生失效,进而产生级联效应,最终导致相当一部分节点甚至整个网络瘫痪,也称为“雪崩”效应。而网络的抗毁性是指网络中的节点或边遭遇突发性事件发生失效后,网络维持其基本功能的一种能力。复杂动态网络抗毁性研究是考虑节点或边发生失效后,其关联节点或边会受到直接影响,继而引发连锁失效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整体网络维持正常功能的能力。本文重点研究的网络在单一节点突然发生显著风险信号后,风险以扩散形式向其他节点传播,属于动态风险传播。

(一)集团客户网络构建

将成员客户及其关联关系抽象成拓扑网络,主要包括节点和边两种要素。节点用于表示集团客户内部各个成员企业,边则用于表示各成员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各节点通过这些边连接到一起,构成一个网络系统。

根据图论和复杂网络知识,我们将一个集团客户内部网络采用一个图G={V,E}来表示,其中V={v1,v2,…,vN}为节点的集合,节点数V=N,边的集合E={e1,e2,…,eM},边的数量|E|=M。假设边权值均相同(即不考虑边的方向和权值存在差异性),网络为最基本的网络结构。用A=[aij]N×N来描述该网络图G,aij=1表示节vi和vj之间连接,否则aij=0,i,j=1,2,…,N,i≠j。当网络边权存在差异时,用对称权值矩阵W=[wij]N×N描述该加权网络图GW,wij表示节点vi和vj之间存在边权值且满足wij=wji,1≤i,j≤N,i≠j;当考虑网络中边的方向时,采用权值矩阵来描述有向加权网络图满足wij≠wji,1≤i,j≤N,i≠j。

因集团客户两个成员之间的风险传导强度(及关联强度)具有差异性,因此采用有向加权图来表示集团客户内部关联网络图,其中假设节点数量为N,V={vi}为节点的集合,为边的集合且具有方向性,i,j=1,2,…,N,以任意节点vi和vj之间的关联强度作为边的边权wij,构建来表示该集团客户内部关联网络,1≤i,j≤N,i≠j。

(二)网络的风险负载建模

网络风险负载的特性是研究网络级联失效抗毁性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改变网络的负载均匀程度可有效地提高网络的级联失效抗毁性。因此网络风险负载的特性对于其网络的级联失效抗毁性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1. 各节点初始风险负载及实时风险负载的量化。

影响网络节点风险负载的因素主要由所处时点的自身风险负载状况、与其他节点整体关联紧密度两个要素决定。对于前者,我们可采用一个负载实时变化函数F1(vi)来表示任意节点vi的实时负载;对于后者,我们可将其转化为节点所在网络中的重要度(即节点越重要其负载的风险也越大)体现。假设imp(vi)为任意节vi点的重要度量化函数,于是可获得任意节点vi的实时负载Li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初始时刻t=0时,假定F1(vi)=1。对于节点重要度imp(vi),我们利用节点的度即节点的关联节点数量进行描述,也就是说,与节点具有关联关系的节点数量越多,其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性越高,其负载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越大。对于任意节点vi的度ki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V|为节点数量。在上式基础上,我们假定任意节点vi的初始负载Li(0)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i为任意节点vi的度,Ti为节点vi的邻接节点(关联节点)集合。参数α用于控制调节节点vi对自身初始负载的影响权重,1-α相应调整关联节点对其初始负载的影响程度,0≤α≤1,vi,vi∈V。该定义方式综合考虑节点的网络重要性对自身风险负载的影响,以及关联节点风险负载对该节点的影响,符合所研究问题的实际情况。

2. 节点风险负载能力。

节点的风险负载能力对于整体网络抗风险能力非常重要。节点风险负载能力越大,其失效所造成的破坏能力越大。而当网络处于正常运行时,节点的实时负载Li和初始负载Li(0)必定在节点负载能力可承受范围内。本文假设任意节点负载能力Ci为常数,等于其初始负载能力,并满足如下公式:

其中,βi为各节点负载承受能力的调节参数,初始值满足β0>1随着实时负载Li的变化,负载承受能力调节参数也发生变化,分配给各节点用于抵抗突发事项或重大风险的额外分配负载冲击能力也随之变化。

一般来说,初始值β0越大,各节点负载风险的能力也越大,但对应投入总成本也越大。因此,本文重点是在网络总成本投入最少的前提下,通过寻求整体网络达到最佳抗风险能力的β0关键阈值,假设该阈值为βθ,当β0=βθ时,整体网络达到成本投入及网络抗风险能力达到均衡最优。

(三)失效负载的重分配准则

1. 分配传递过程。

在实际情况中,当发生突发事项或重大风险事件后,假设网络中的某一节点vi失效,则vi上负载的风险将向关联节点进行重新分配转移。而风险向关联节点传递的强弱主要受边权矩阵(即关联关系强度矩阵)影响。

假设其中某个节点vj因关联节点传播获得额外的失效负载(负载量记为ΔLi→j),使自身负载超出其负载能力(即Lj(t)+ΔLi→j>Cj),将导致该节点的崩溃失效,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失效负载再分配和连锁失效反应。

2. 分配准则。

对于节点失效后的负载的重新分配规则,本文根据各节点与其他节点整体关联紧密性存在差异的特征,提出依据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配的原则。为便于解释说明,假设某节点v0有三个关联节点va、vb、vc,当v0失效后,三个关联节点所获得的风险负载分别为ΔL0→a、ΔL0→b和ΔL0→c,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0为失效节点v0上的负载。imp(va)、imp(vb)、imp(vc)分别为三个关联节点va、vb、vc的网络重要度。W0a、W0b、W0c分别为节点va、vb、vc与失效节点v0的风险关联程度;ρ为风险传递系数,满足ρ<1,ε为一个均值为0的随机项。推广到一般情况,对于任意失效节点vi,其任意关联节点vj所获得的失效负载分配量ΔLi→j为:

其中,Ti为失效节点vi的关联节点集合。

3. 失效传播。

当节点vi失效后,其关联节点vj通过传播获得额外的失效负载分配量ΔLi→j,若超出节点vj的负载能力Cj,vj将发生崩溃继而形成下一轮的失效传播。我们釆用以下的函数作为网络失效传播的准则:

当节点负载风险满足上式条件,则引发新一轮的失效传播。

4. 网络抗毁能力度量。

当网络中的级联失效传播结束即网络趋于稳态后,对当前的网络状态及突发失效发生前的网络状态进行有效度量,成为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用失效节点比例来量化网络维持稳定的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F表示网络抗毁性指标值,Nf为失效节点数量,N为网络全部节点数量。

四、集团客户网络级联失效仿真

(一)仿真实验网络

通过数值模拟仿真进行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首先通过一定的网络模型生成算法生成一个节点规模为N的集团客户关联网络结构模型,要素如下:节点个数为N,初始化网络矩阵G,初始负载控制参数α及其步长M,负载传递系数ρ、负载能力控制参数β,迭代次数T。图1是节点个数为40,平均度为4的拓扑结构体。

(二)仿真实验结果

1.对于集团客户关联网络(如图1),在进行迭代实验后,得到图2的稳定状态。此时仅有3个节点失效(即3个已无连接边的孤立点),网络整体抗毁性较强,CF=0.075。

2. 对于上述稳态条件下的关联网络结构,如果将已失效节点数目增加至10个,如图3所示(已无连接边的孤立点代表失效节点),则继续增加失效节点,将导致网络整体崩溃,全部节点失效。

在给定风险负载能力、初始负载水平、负载传递系数等参数条件下,网络对首个或前几个失效节点的整体抗毁性较强,但随着失效节点的增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下降,当失效节点增加至一定程度后,任意增加一个失效节点,都可能导致网络整体瘫痪,以致全部节点失效。

从上述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1.当集团客户成员企业全部处于风险可控状态时,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在某个企业或少数企业发生重大风险并向关联企业传导情况下,集团整体能够尽量维持其他企业正常运行,降低关联企业因风险传导造成的风险爆发。但是,当集团内部已经出现多个成员企业风险暴露,那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将大大降低,任何额外的风险施加,都可能引起集团内部风险的全面爆发。

2.各成员企的实时风险量Li,随着关联企业的风险传入而逐渐增加,负载承受能力的调节参数βi逐渐降低,其用于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逐渐下降。因此,在实际风险监控中,业务人员可根据βi的下降速度和幅度确定对该企业实施关注的程度,或提前发布风险提示。

3.对于风险传递系数ρ,满足ρ<1。在上述N=40的关联网络中,我们给定ρ=0.7,此时稳态状况下有三个节点失效;若ρ的给定值降低为0.6时,则相应节点失效引起的风险传递并未导致其关联节点失效,即风险传导没有造成关联节点的实质风险,而是被整体网络消化,体现了网络整体的抗毁性特征。

4.对于节点vi,在网络结构和负载承受能力调节参数βi初始值给定情况下,其负载风险Li随着关联节点风险传导的输入,而逐渐达到饱和(即节点初始负载能力Ci)。因此,为了避免该节点风险满载而发生的风险爆发,可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降低与重点关联企业vj的关联强度wi j,减少输入风险;另一方面,提高自身风险负载能力Li。

五、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建议

1.完善集团客户的认定规则,以便准确描述集团客户的网络架构。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在给定的集团客户情景下,通过对风险负载、风险传导等因素的量化,对集团客户成员及集团整体的风险暴露情况进行判断。因此,集团客户认定得是否准确与完备直接影响着集团客户网路架构的合理程度,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风险暴露情况判断的准确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厘清集团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当整合人行征信系统、工商企业信息系统以及银行内部风险信息系统数据,尽量细致描述集团客户内部成员之间的股权关系、债权关系、担保关系以及实际控制人亲属关系等重要关联信息,以建立完整的集团客户网络关系。

2.模拟集团客户网络级联失效场景,对不同成员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对于同一集团客户,不同的初始失效节点(成员企业),会引起不同的级联失效连锁反应,进而导致不同的集团整体抗毁特征。因此,贷后风险管理人员可预先设定不同的网络级联失效场景,以确定不同的初始失效节点(成员企业)对其他节点(成员企业)风险负载或风险爆发的影响。对于风险负载能力较弱、风险传导效应较强的节点(成员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预先制定处置预案,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及时启动风险处置措施。通过对集团成员及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前瞻性分析,提高集团客户贷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3.运用管理人员经验对关联风险量化工具进行修正和完善,强化关联风险识别与判断。本文所采用的仿真模型,对集团客户成员企业的关联关系与风险传导方式进行了概括与模拟,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充分借鉴贷后管理人员的经验分析,对集团客户关联关系的分类及关联强度的界定进行调整与修正,使得仿真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集团客户成员企业的关联关系及其风险传导路径与风险负载的分配方式。

4.对于模型框架外存在的道德风险及违约行为,约定特别权利以维护商业银行利益。针对集团客户道德风险及违约行为,商业银行应加强事前防控,约定特别权利并将其列入授信合同中。例如,如出现下列问题,商业银行有权单方决定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或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并依法采取其他手段降低授信风险:一是与关联企业之间存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虚假合同,通过虚假应收账款等债权的质押,套取银行授信的;二是在未取得商业银行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改变贷款用途,或其他成员企业挪用贷款的;三是对于商业银行定期的贷后检查及回访事宜采取消极对待或抵制的;四是出现重大兼并、收购重组等情况,可能影响到贷款安全的;五是通过集团内部关联交易,逃废银行债权的。

摘要:商业银行集团客户内部复杂的股权关系、投融资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等,造成各成员客户授信风险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传导性。本文利用级联失效模型建立集团客户网络,对各成员风险负载能力、成员之间风险传递与分配方式、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进行量化,通过集团客户网络级联失效仿真结果的分析,对集团成员内部的风险传导及整体抗风险能力给出客户的量化与评价,以期为商业银行度量和量化集团客户成员之间的风险传导及风险负担能力、了解整个集团的抗风险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传导,仿真

参考文献

[1]黄冰容.探析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4(9):103-106.

[2]黄志功.有效识别集团客户关联企业加强授信风险管理[J].金融博览,2011(4):45-46.

[3]龙章睿.从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看关联方披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0):58-60.

[4]邱祖良.集团客户风险控制问题研究[J].管理方略,2007(4):39-40.

[5]张光军.浅谈私营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与防控[J].农村金融研究,2013(9):45-47.

[6]袁树民,杨召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关联方交易——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37-40.

[7]夏红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第1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8]肖永杰,霍东平.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2006(12):39-44.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传导机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57-2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经济时代下,很多企业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从而使得企业面临着很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一旦企业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那么就会给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财务管理者应该从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入手,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和微观技术管理角度做好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传导的含义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风险主要指企业无法预料到的效益可能性。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多少、大小将决定风险的程度与频率,企业必须重视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的就是筹资风险;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主要指的就是微观经济风险,特别是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由于一些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了中断情况,这与企业的预计发展目标是相背离的,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主要指的就是由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一直都存在很多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在经营中会出现很多预料不到的风险,然后这些风险会依附多种渠道传递到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最终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正朝着多元化、复杂化方向靠拢,财务风险的传递需要一定的传导载体,然后把风险蔓延到企业各个环节中,下面就来分析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1 财务风险传导的关键要素

①风险特征。企业的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企业的发展中,如果按照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来划分财务风险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几种形式:资金使用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资金筹集风险、资金分配风险等等。

②风险源。我们都知道,财务风险传导的对象主要是财务风险,由此可见,要想发生财务风险传导现象就必须要有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因素存在,换句话说也就是风险源的存在。一般情况下,风险源主要存在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将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关于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在内部环境上主要表现为财务环节上管理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外部环境形成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内容,这给企业的财务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③风险流。财务风险具有的特点有很多,其中包括依附性、非对称性、流动性和耦合性等。财务风险传导具有很高的抽象性,为了更加形象地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规律,我们可以把财务风险看作一种经济能量,这种经济能量在风险源中,一旦遇到风险集中的现象,那么就会从风险源中释放出来,然后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无限蔓延,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风险在传导的过程中,主要会依附各个功能节点,然后这些节点都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水平。

④风险载体与传导路径。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企业还应该重视风险载体和传导路径。企业财务活动主要是围绕资金运动开展的,财务风险在企业的传导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载体:物质、资金、信息。风险载体主要指的就是风险在企业中传导的承载物。财务风险会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依附一些事物传递到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被放大。财务风险流从风险源释放后,就会依附在风险载体上,然后随着传导渠道在财务各个环节上进行传导,从而生成内生传导与外生传导两个层面,企业可以把内生传导与外生传导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揭示财务风险的传导机理,如图1所示。

⑤风险阈值。风险阈值主要指的就是风险流从风险源中释放出来的临界点,也是企业所能承受的财务风险最大值。当企业的风险源集成度达到一定的阈值后,企业就不能阻止财务风险的蔓延,然后风险源就会把内在的风险能量迸发出来,无限制的传导风险,把静态风险转化为动态风险,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从而在企业内部扩散。在这个传导的过程中,企业财务风险阈值越高,那么就会使得一些不确定因素积累就越高,阈值释放的财务风险能量就会越大。

2.2 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控制措施

① 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企业在理解的风险传导机理后,从各个角度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首先,从人才角度出发,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从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方式增强整体的风险识别防范、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的能力。其次,从制度建设出发,企业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做到风险预防与风险的识别。并形成风险预警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最后,我们从风险应对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与风险承受。将存在于企业各个风险载体中的风险源做到先提前规避,无法规避的风险进行降低,并尽可能对风险传导的路径做有效隔离,同时对相关风险作必要的分担操作,如利用保险、套期工具等。努力将风险阈值控制在范围之内。

②从企业微观技术管理角度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从企业微观技术管理角度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也属于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企业在发展中应重视融资活动,定期与相关的资金机构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荣誉关系,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多种融资方式优选采纳降低筹资成本与风险,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融资量,避免不合理的融资带来的各项企业财务风险;二是充分评估投资决策,面对企业发展的实质目的与目标,科学投资,避免因盲目加大投资拖累公司资金周转。三是对经营现金流进行高效管理,及时跟踪应收款项的催收和库存控制,盘活存量资金,关注坏账风险和积压造成的财务风险。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时代下的跨界,传统企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倒逼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重点研究财务的传导机理,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及微观技术管理角度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从而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邱映贵,冯自钦,程国平.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0,02:151-153.

[2] 杜国良.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1,22:4-7.

[3] 范丽红,陈圣飞.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2011,33:33-35.

[4] 王玉冬,孙静文.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导机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02:94-98.

[5] 曹婷婷,宋菲菲,朱俐勇.烟草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0:163-164.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及传导效应 篇3

企业理财系统是一个由其财务关系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每个企业都是复杂财务关系网络中的节点企业,各节点企业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资金、信息等财务资源的交流,这些交流会使企业受益或受损。如果其中某个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就会通过某些载体经由多种路径发生财务风险的传导,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在财务关系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作为一个典型的财务关系网络,企业集团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母子公司之间频繁发生的关联方交易就是财务风险传导的诱因。一旦企业集团中某个公司发生财务风险,其关联方必定遭受风险。

猴王股份的衰败就是因为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引起的。猴王股份以其资产和信用为猴王集团提供担保,当猴王集团严重资不抵债的时候,猴王股份不仅收不回猴王集团所欠的8.9亿元的应收账款,而且要承担猴王集团2.44亿元的债务担保责任。

事实表明,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不仅仅是在企业内部各个理财环节间的传导。笔者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分为以下层次: (1) 企业内部层次的风险传导,如筹资、投资、营运、利润分配环节间的财务风险传导。 (2) 企业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其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风险传导。 (3) 企业外部层次的间接的风险传导,即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企业间的风险传导。如企业与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之间的风险传导。据此,将财务风险传导路径(见图1)具体细分为:

1. 部门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企业各部门之间紧密的业务联系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由于各自受利益驱动或联系不紧密,导致信息不畅通,可能会使一个部门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营运环节就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发生筹资风险,自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生产要素,产生营运风险。

2. 部门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部门之间也存在间接关系, 会使一个部门的风险经由一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部门。如筹资环节与利润分配环节看似没有直接联系, 但筹资风险直接导致营运风险, 而营运风险又导致利润分配风险的产生。

3.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直接的风险传导。

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以某个企业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它称为核心企业),其与外部系统会发生直接利益关系,如企业与其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两个系统中,其中一个系统产生的风险会通过物流、信息流或资金流传导到另一个系统,使另一个系统产生风险。

4. 企业与外部企业间间接的风险传导。

经济运作的宏观体系中,企业不仅与直接财务关系发生者(如直接供应商和客户)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而且可能将财务风险传导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

5. 外部企业之间的风险传导。

企业财务风险传导体系中,核心企业以外的外围企业(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之间也会产生财务风险的传导。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效应

1.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认为,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如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起龙卷风。财务风险传导的蝴蝶效应说明:企业理财微系统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和疏导,将会引起整个财务关系网络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信用销售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中司空见惯的理财行为,若对此管理不善,由此造成的财务风险传导将会产生蝴蝶效应(见图2),导致整个复杂系统受损。

2. 多米诺骨牌效应。

H.W.Heinrich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许多工业意外事故后,认为风险的发生具有多米诺骨牌墙的特征,并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损失控制应重视人为因素管理,以杜绝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行为。

大量财务风险传导事件的发生,都源于人或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正是由于两任控股股东对公司的大肆掠夺,海南南洋船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风险导致了连锁反应。第一任股东成功投资公司的陈氏兄弟入主公司后,向公众投资者提供虚假信息,在二级市场拉抬股价。之后以超低价将公司资产出售,使公司的资产遭受了重大损失。2001年6月,上海华宇融沈氏家族间接控制PT南洋后,通过资产重组、相互担保、宝钢系统票据贴现等手段,从各银行骗贷达4亿元,后将数亿资产转移至国外。南洋公司被掏空后,财务风险传导的直接后果就是外部股东和众多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因此,基于传导的企业财务风险预控体系中,同样要重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基于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断绝财务风险传导路径中的一个财务关系,就不会使财务风险继续传导下去。

3. 耦合效应。

耦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耦合效应,是指两个子系统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相互作用产生既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又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而产生增力的现象。

在企业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由于财务关系网络中各节点企业或理财环节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互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各节点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使财务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在传导过程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根据财务风险传导的最终风险强度是否可以改变,可将财务风险传导耦合效应分为纯耦合效应、弱耦合效应和强耦合效应。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纯耦合效应,企业财务风险流量和强度在传导过程中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只在一个微小的区间波动。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强耦合效应。授险源风险在传导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的正耦合效应使得财务风险通过传导路径产生逐级放大效应。当耦合效应达到一定阈值时,授险源风险的性质和强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如果风险传导产生的是1+1<2的效应,则为弱耦合效应。在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如果及早发现财务风险可能发生传导,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切断财务风险传导的路径,授险源风险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呈现财务风险传导的弱耦合效应。如在德隆集团担保引起的德隆危机中,如果新疆屯河发现德隆集团已经存在的财务风险,不再为它进行担保,那么在母子公司传导路径中的财务风险就会逐渐弱化,财务风险传导就会呈现弱耦合效应。

4.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财务风险的控制环境具有强烈的诱导性和示范作用,只要存在第一扇无人管理的“破窗”,这扇破窗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会以信用(赊销)方式扩大它的销售额以占领更大的市场。假如一个企业有多个直接的客户,当其中一个客户到期不归还货款时,如果企业出于种种原因没去制止这个客户的行为,给其他的客户造成的心理暗示就是该企业的应付账款可以不急于去还,而且由此造成的“破窗”成本很低,其他客户就会一个个模仿“破窗”行为,给企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增大形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如果这些应收账款最终都成为坏账,该企业就会发生资金短缺,产生筹资风险或利润分配风险,而且会由于资金短缺影响到自己的供货商,形成财务风险的传导。被称为“中国退市第一股”的PT水仙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后续资金严重短缺,信用度降低,业绩下滑,股价大跌,最后被迫退市。

作为特殊的企业形态,金融企业所产生的财务风险具有明显的破窗效应。近年来金融企业不断发生各类风险案件,如假承兑汇票案件、内部职工监守自盗案件以及网络银行被盗案件等,这些案件不断产生并且性质越来越恶劣,就是因为前期类似案件中的违法者没有受到处罚或者是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收益大于风险成本,对后来者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不断有人愿意铤而走险。银行贷款业务中的破窗效应是因为某些银行不断给违规贷款者提供资金,这些企业可以不考虑还款问题而坐收其利。在某种心理暗示下,后来违规贷款者不断涌入,直到把银行掏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互联网支付的风险及传导路径研究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支付;支付风险;传导路径;风险防范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是互联网经济领域不可逆转的潮流,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分支——互联网支付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支付方式,正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作为基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支付,支付风险是互联网支付过程中所必然面对的,相对于一般网上银行来说,提供互联网支付服务的主体之一是非金融机构,这就使得互联网支付风险及其传导会更具复杂性,因此,研究互联网支付领域的风险,并深入探析其风险的传导路径,将有助于互联网支付领域的风险防范。

一、 互联网支付风险的来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互联网支付的归类,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两种,因此,有必要对其风险进行分别归类研究。

1. 当前学术界对第三方支付风险的分析。当前学术界对于第三方支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有基于发展阶段进行风险识别的,有基于风险识别工具进行分析的,也有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研究的,代表性的研究有:魏先华等(2001)结合我国支付系统发展所处的阶段,分析了我国支付系统中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运行风险、安全风险和不同形式的经济风险。谢众(2008)通过支付体系视为由支付系统、支付工具、支付服务组织及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组合,对各部分的风险进行了具体分析,支付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三个方面的风险;支付工具风险则存在主观上的道德风险和客观因素造成的支付工具风险;支付服务组织风险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支付制度安排风险主要表现为与支付制度相关的法律风险。杨彪等(2012),基于宏观角度深入分析了第三方支付的运行机制,分析揭示其存在的宏观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外部性风险及部分货币创造功能的顺周期风险,并基于此提出宏观审慎监管,应该说,该文的分析更偏重于宏观方面的分析,没有系统分析第三方支付面临的各种风险。吴晓光(2011)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此外,还存在资金风险、法律风险和洗钱风险等;王舫(2013)基于对支付宝的案例分析,将第三方支付的风险识别为信用风险、非法经营风险、操作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在途资金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六个方面。高飞燕(2014)认为第三方支付市场存在的风险类型主要包括金融风险和宏观环境风险,其中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 学术界对于移动支付风险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移动支付风险基于支付模式、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郁红(2010)通过对移动支付的分析认为,移动支付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政策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4个方面;韩飞飞(2012)基于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实际,指出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标准规范缺失,监督管理欠缺,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智能终端安全风险和操作应用风险;郭旭(2013)在分析移动支付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消费者的信任风险问题,指出消费者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支付系统风险等。

二、 互联网支付风险分析

通过对当前互联网支付领域的风险研究情况进行归类,本文认为当前互联网支付领域的风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1. 政策法律风险。政策法律风险是由于国家针对互联网支付行业法律法规、安全标准的缺失,使得行业经济主体的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约束,如针对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的具体业务规范、安全标准缺失,致使有些第三方支付平台违规运营,带来运营风险;此外,移动支付方面,由于整个行业利益链比第三方支付更长,安全标准的统一是关系移动支付安全的重大问题。

2. 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是指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在这里具体是指,在互联网支付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移动支付,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信息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信息技术和相关协议的内在漏洞,来自于自然的因素如硬件、系统故障等,以及人为的因素如内部人恶意破坏、外部黑客、病毒及木马入侵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及损失。目前互联网支付一个重大的趋势是,黑户攻击的重点正从互联网支付转向移动支付。

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互联网支付平台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大量用户沉淀资金的存在,如果出现沉淀资金与平台自有资金混同,或平台挪用沉淀资金,当到达一定程度带来流动性风险时,就会带来平台的信用风险。目前针对互联网支付中沉淀资金,央行已经出台的专门的规定,但具体的实施有待加强。

三、 互联网支付风险的传导路径分析

对传导(Conduction) 现象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社会科学中对传导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识的传导和金融现象传导的研究。无论研究领域的不同,传导现象的发生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解风险的传导条件及路径对于风险防范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互联网支付行业来说,其风险具有难防范性、易传播性和强传染性,并且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支付的风险载体和传导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风险控制。

1. 互联网支付传导的风险载体。

(1)互联网支付风险传导的人员载体。互联网支付风险传导的人员载体包括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内部员工和用户。类似于银行系统中的内部员工,除受有限理性约束外,多数操作风险事件的产生都与其非理性或主观故意有关。同样在互联网支付平台,内部人员的非理性或主观故意会产生操作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发生,会通过服务失败、用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盗等形式传递给用户,而用户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外部扩散,从而将带来互联网支付平台的信誉风险。

(2)互联网支付风险传导的技术载体。风险传导的技术载体是指互联网支付平台由于自身软硬件、网络传输技术、通信技术等可能存在的漏洞,使得用户信息在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内部员工非主观原因之外的造成隐私泄露、用户资金被盗等风险,该风险会通过一定途径向外扩散。如黑客故意在互联网平台炫耀使得关键信息散布于互联网平台,用户知晓信息或资金被盗后散于各类论坛等,使得风险向外进一步扩散。

(3)互联网支付风险传导的业务载体。业务载体是指互联网支付业务流程设计上的缺陷或内部业务处理上的割裂导致操作风险在平台内部以及外部传导,具体表现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某些流程如证书的申请和关闭缺乏强身份认证使得黑客关闭数字证书进行远程攻击、移动支付验密环节存在漏洞等,业务流程的上述设计不当会使风险向外部传递。

2. 互联网支付风险的传导路径。互联网支付风险的传导路径是指互联网支付内外部一定的风险源通过一定的载体,沿得特定的交易或业务路径对互联网支付平台或一般用户产生的影响,产生风险或使风险加剧的过程。

(1)政策法律风险的传导路径。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互联网支付平台外部,由于行业监管政策变动或调整,或相关法律事件发生,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传播,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支付平台业务的开展,以及用户对于互联网支付工具的选择;此外,平台发生大规模套现或洗钱非法行为,会引发监管层的业务关注,严重者可能会引发内部整顿或吊销支付业务许可证,直接影响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发展,造成用户流失。其具体的传导路径,如图1所示。

(2)信息安全风险的传导路径。信息安全风险是当前互联网支付平台面临的重要风险,因为互联网平台通常表现为信息系统。当前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说还是移动支付行业来说,面临的同样问题是行业缺乏统一的安全规范,这样就使得各平台运营商在平台建设上存着各自为政,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硬件故障、业务流程设计不规范等会带来系统失灵;而不合理系统设计,加上黑客通过内部人员泄密等方式得到用户的关键信息,就可对用户的第三方账户进行攻击,这种攻击可能发生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也可能发生于非操作时间,极易造成用户账户资金被盗;上述种种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影响平台自身的信用风险,如果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引发整个互联网支付行业的信任危机和系统性风险。

(3)信用风险的传导路径。信用风险直接表现交易支付平台的流动性困难和外在声誉。具体体现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沉淀资金若被挪用带来的流动性不足,无法完成客户的最终支付,从而影响到是指互联网支付平台的信用,此外,目前互联网支付业务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交易支付通道,许多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均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如余额宝、P2P相关业务而这些业务发生的业务风险会连带相关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使其信用受到影响。

四、 互联网支付风险的防范

从互联网支付风险的传导路径可以看出,互联网支付的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当前互联网支付系统中,参与的主体的有:用户、银行、第三方支付厂商、终端硬件生产商、安全软件提供商等,因此,互联网支付系统的风险应对应该是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首先,支付厂商应该加强风险的自控,作为支付厂商,应该根据技术的变化和安全事件的反馈,及时更新升级支付系统,加强支付系统软硬件的防护,加强系统审计安全管理,优化支付流程特别是加强支付环节的主体的强身份认证。支付厂商应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加强对风险的主动监测和管理,对潜在的洗钱、套现等风险进行主动监测和处理。只有这样,才是防护支付风险的根本所在。

其次,应该加强支付行业的行业自律,互联网支付行业所开展的业务具有金融属性的同时,也极具互联网的创新属性,当前在互联网支付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使消费者应接不暇,特别是对于移动支付来说,行业跨度大、产业链长是其显著特点,现实经验证明,任何一方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长足发展。只有在开放合作的基础上,在联网通用的大局中,通过行业自律可以使支付厂商开展积极有序的竞争,才有利于移动支付产业形成标准统一、产业协调、服务融合的局面,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兼顾消费者权益保护。

再次,政府监管是互联网支付业务健康运行和防范的重要外在力量,只有不断加强监管,才能使行业稳定运行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两大目标真正得到落实,而行业监管法规、技术安全标准、业务协调规范等的制定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完成。

最后,加强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安全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更新硬件平台等是应对互联网支付风险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防范互联网支付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先华,李雪松.支付和清算系统的风险分析[J].金融研究,2001,(12):63- 72.

[2] 谢众.我国支付体系风险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8.

[3] 杨彪,李冀申.第三方支付的宏观经济风险及宏观审慎监管[J].财经科学,2012,(4):50-58.

[4] 吴晓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新金融,2011,(3):30-34.

[5] 王舫.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6] 高飞燕.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度量与风险控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14.

[7] 郁红.移动支付的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J].华南金融电脑,2010,(10):72-73.

[8] 韩飞飞.浅谈制约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风险因素与解决措施[J].河北金融,2012,(9):16-17.

[9] 郭旭.移动支付模式下的消费者信任风险及对策探析[J].商业时代,2013,(20):18-19.

[10] 费伦苏,邓明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统计特征及其资本模拟实证[J].金融论坛,2007,(8):3-11.

[11] 张光辉.论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D].郑州:郑州大学学位论文,2006.

[12] 陈瑜.在线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08.

[13] 卢跃.移动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04.

[14] 魏先华,李雪松.支付和清算系统的风险分析[J].金融研究,2001,(12).

[15] 许臻,谢群松.漫议支付系统风险管理[J].银行家,2003,(2).

[16] 尚明.Fedwire风险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对内外贸易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号:14JZD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小微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融资模式与策略研究”(项目号:7127223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项目号:15A630056)。

作者简介:李二亮(1978-),男,汉族,河南省禹州市人,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

探析我国企业会计风险传导机理 篇5

一、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特性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来看, 企业部门的风险, 基本可以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结构崩溃型传导;链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途径式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海啸波传导型。分类的依据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 企业会计风险和企业整体风险在特性上既具有区别有具有联系。

1. 企业会计风险和企业整体风险的区别

企业风险包括企业会计风险, 它们给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带来是无法确定的影响,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 再由内部员工操作, 其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都受到波及。

2. 企业会计风险和整体风险的区别

首先, 计量的是不一样的基础, 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基础, 计量的整体决策活动, 包括不只是记录历史信息, 并特别注意的真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 重点是预测, 第二是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风险以企业为重点研究对象, 是微观的风险;企业整体风险是宏观经济的风险。第三, 不同的传导途径。企业风险的基础是企业相关价值链条、利益链条, 业务流程链条的传导路径, 而会计风险并通过实际操作的会计处理进行会计核算传导路径, 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链条, 不难看出其路径依赖是会计风险最显着的特征。

二、构成企业会计风险转移的主要因素

公司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各种元素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联动效应非常显着, 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会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运作, 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要防止会计风险, 前期准备工作必须首先进行, 否则会由于会计风险的转移, 不明朗因素进一步增加不利影响, 最后无法挽回损失。

1. 传导会计风险的根由

传导会计风险的根由是会计风险传导中的一个主要风险, 当各种风险经过特定的工作流程或激发事件后, 它会形成传导的风险源。通过会计风险传导分类分析, 容易发现会计风险传导的构成通常由会计人员的操作和道德风险、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选择会计法规的风险。聚集到风险的主要来源因素是会计信息的传递, 这是一个潜在的力量而形成的会计风险。

2. 传导会计风险的节点

主要依靠信息传递而实施会计风险转移, 其传导节点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中, 接收信息和提供信息方的交汇点, 一旦超出该范围内的节点具有较大强度, 超长所能承受的, 风险源便立刻向下一个节点传导, 从而进一步加剧风险, 风险源传导的风险薄弱时, 传导节点可以发挥更好的控制风险作用。

3. 传导会计风险的载体

传导阻体与传导会计风险的载体是相互背离的, 使传导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 从而出现存在利益相关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工作效果很难相符的“风险承载物”, 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有可能是内部制度的缺漏, 也可能是风险事件。而传导阻体是降低风险传导的速度或强度的风险阻截物。要注意其与风险的传导节点不一样, 风险阻体则表现为主观能动性, 而会计风险传导中客观存在的是传导节点。

三、传导企业会计风险的渠道

现阶段有关防范会计风险的文献, 主要是关注在规范管理制的建立, 包括人员监督、内部控制等。

1. 完善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制度

执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关键是从源头上避免会计风险传导。首先,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内部会计制度涵盖了会计控制制度、会计系统制度, 是内部管理的一个部分,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内部会计制度的完善, 可以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完善的内部会计系统, 以提高效率会计信息的使用。会计制度的建立, 除了满足传统的传导节点的要求外, 是密切相关与会计风险传导节点的制度建设, 必须明确会计人员岗位交接工作, 可以实现各岗位间相互促进、互相监督, 使会计传导减少风险。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须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 账簿、报表和凭证的处理程序也应该明确, 财务管理相互之间制衡, 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对会计信息应全面分析, 这样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

还有, 对会计法规的建设要积极加强与完善, 对传导会计风险的制度缺失影响及时消除, 在法律上对会计风险传导的防范提供依据。逐渐提高风险判断标准, 使规范会计工作的作用有效发挥, 对粉饰和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发生加以有效预防。

2. 风险意识逐渐加强

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逐步加强, 从整体素质的培训开始, 包括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继续加强其业务质量的同时, 通过会计从业门槛的提高、延长继续教育时间和其他措施, 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形成终身教育, 对其风险判断能力要努力培养, 以避免因为风险管理的专业素质较低受到影响。同时, 会计人员的专业操守继续加强, 并提高其遵纪守法的意识, 坚持以严格的道德标准来开展会计工作, 从根本上使会计风险传导降低风险。

3. 构建风险传导评价管理模型

会计工作将涉及各方面的业务活动, 因此, 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否执行到位,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 在实践中, 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会计理论研究如何综合应用,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眼下在构建理论模型上, 在定量研究会计风险集中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适当的管理会计风险传导的理论模型, 它必须实现与理论模型合适的指标体系, 这是一个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 这样的设计过程中, 选择的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传导必须综合分析, 全面研究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形势下, 用创新思维, 加上风险管理的理论, 与企业会计发展的特点相结合, 对企业会计风险传导机理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 在理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会计风险传导,传导机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 2010 (19) .[1]徐亚.市场经济视角下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新探[J].财会研究, 2010 (19) .

[2]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8) .[2]管素娟.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8) .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传导博弈研究 篇6

一、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属性分析

(一) 企业

企业是财务风险传导的主体之一, 是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的基础, 也是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系统的核心。企业作为风险传导的主体,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企业作为主体是利益的焦点, 其他财务风险传导主体都是与之发生博弈行为, 进而产生风险传导机制;二是企业作为主体并不是真正代表企业的利益, 而是一种虚拟的主体, 从而导致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的后果。

企业主体变量包括属性变量和决策变量两部分内容。企业主体属性变量主要包括企业的规模、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市盈率、员工数等;企业主体决策变量主要包括企业的筹资、融资、投资、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活动。

(二) 股东

股东是企业的主要投资者, 即所有者。当企业盈利时, 是企业的主要分配者;当企业亏损时, 是企业的主要牵连者。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即由股东构成, 代表了股东的权力和义务。股东大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发生再投资、重组、合并、兼并、破产、清算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来决定。但是股东大会仅行使对企业的批准和监督的职能, 不直接参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管理, 股东的属性变量主要包括所拥有的股份比重、股权价格、股东与企业产业相关度、分红等。

(三) 经理人

经理人作为企业的高管, 和其他员工一样, 受雇于企业,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管理者和执行者, 本身并不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仅拿劳动报酬。因此经理人与股东既有利益的融合点, 又有矛盾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股东利益一致, 经理人为体现自身价值, 就需要努力工作把企业经营好,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与股东利益相悖, 股东追求企业剩余价值最大化, 而经理人却享受不到, 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会考虑自身行为的风险存在, 有时作出的行为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经理人的属性变量主要包括个人能力、综合素质、工作经验及经历、文化程度等。

二、企业与股东财务风险传导博弈分析

(一) 博弈分析基础

由于信息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兴起, 到20世纪70年代, 股利政策得到不断发展, 发展至今, 形成了现代两大主流股利政策理论:即股利代理成本理论和股利信号传递理论。

1976年, Meckling and Jensen提出了著名的股利代理成本理论, 它是现代股利理论的主流观点, 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有效地分析了不同股利条件下的支付模式, 这两位经济学家提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契约的代理关系, 正因为他们之间的效应函数不同, 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也不同, 因此代理人可能不会为委托人实现最大化利益而卖命, 而委托人要达到最大化利益, 必须给予代理人激励或进行监督, 而这是要付出成本的。”

股利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经营者与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经营者能获取较多的企业内部信息, 而股利是经营者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一种信号, 并且股利是增加还是减少也意味着企业发展前景是否良好。另一方面, 股票价格也受股利政策的影响, 支付股利的高低直接意味着股票价格的上升还是下降。

通常, 企业的实际盈利状况决定股利政策, 如盈利较差, 导致股利发放低;反之发放的股利就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财务风险, 因为低股利会解决无法支付股利的问题, 将部分盈余转化为投资。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由于资产负债率较高, 从而导致现金的支付比例较低, 不愿意将利润分配出去, 这样可能致使公司股票下跌, 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 博弈分析过程

对于公司管理者, 自身价值的提高和工资报酬的最大化是他们最关注的事情,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股票的发行具有很大的成本, 因此管理者会把留存盈余作为筹资的首要来源, 而不是发行新股, 这将必能降低股利支付水平, 影响股东的利益, 从而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具有博弈行为。

这种博弈的主体为股东和管理者。市场信息不对称则是博弈规则的理论基础, 管理者选择高股利或低股利, 而股东选择持有或出售股票。因为管理者选择低股利政策所获得的利益要高于高股利政策, 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较低的股利政策。管理者处于主动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 股东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出售股票, 获得利润, 防止股票股利不断下跌的风险;二是期待未来股利上涨, 从而继续持有。

如表1所示, 当企业选择低股利政策时, 如果股东选择出售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3,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N2-C2, 其中Ci为因股东出售股票发生的总成本之和;如果股东选择持有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4,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N2。当企业选择高股利政策时, 如果股东选择出售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1,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N1-C1;如果股东选择持有股票, 此时股东的预期收益为M2, 企业的预期收益为尺N1。

当N2-C2大于N1时, 企业应该采用低股利政策并且股东应出售股票, 这样收益最大, 企业也会采用低股利政策;当N2-C2大于N1时, 企业到底采用低还是高股利政策取决于企业对股东的持股态度。

通常, 如果企业采取高股利政策, 股东应该选择持有股票;如果企业采取低股利政策, 企业应该出售股票。企业为了留存更多的收益或财务状况不理想, 采取低股利政策时, 股东倾向于出售股票, 股价的下跌增加了企业未来的筹资难度, 财务风险由收益分配环节传导至筹资环节;反之结果相反。

三、企业与经理人财务风险传导博弈分析

(一) 博弈分析基础

目前, 部分企业的经理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充分利用手中的职权, 利用不恰当的手段乱吃回扣, 恶意经营, 严重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阻碍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然而目前对企业经理人的权利约束不够健全, 仅有简单的契约合同和公司内部的章程, 对经理人的权力约束远远不够, 存在很大的漏洞, 加之外部政策法律制度和市场约束等因素的不健全, 很难阻止经理人的恶意行为。

(二) 博弃分析过程

博弈行为的主体为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 经理人选择恶意经营还是非恶意经营, 而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还是不约束。

通常, 经理人恶意经营时所获取的额外收益小于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即L小于N-C。r为所有者给经理人因恶意经营造成损失的约束因子, C为所有者对经理人釆取约束措施时付出的成本。当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进行约束时, 经理人有两种行为选择, 一种是恶意经营;另一种是非恶意经营。当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不进行约束时, 经理人也有这两种行为选择, 但是各自的利益发生了变化。

如表2所示, 当经理人选择非恶意经营时, 如果所有者选择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 所有者的收益为N-C;如果所有者选择不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 所有者的收益为N。当经理人选择恶意经营时, 如果所有者选择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L-r (N-K) , 其中L为经理人恶意经营时所获取的额外收益, 所有者的收益为K+r (N-K) -C;如果所有者选择不约束, 此时经理人的收益为M+L, 所有者的收益为K。

在经理人非恶意经营条件下, 所有者理所当然选择不约束。当r (N-K) 大于C时, 在经理人恶意经营条件下, 所有者会选择约束。如果K+r (N-K) -C大于N时, 即r (N-K) 大于N+C-K时, 所有者选择约束, 因为此时, L小于N-K, N-K小于N+C-K, N+C-K小于N-K, 所以L小于r (N-K) , 即L-r (N-K) 小于0。经理人恶意经营所获取收益不足以弥补因恶意经营被所有者发现而受到的惩罚, 其行为会转向非恶意经营。如果所有者对经理人不采取约束措施, 经理人可能会恶意经营。只有当r大于 (N+C-K) / (N-K) 时, 经理人才不敢恶意经营, 而当r小于 (N+C-K) / (N-K) , 经理人还有可能恶意经营。

摘要:目前, 依据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传导主体属性, 对企业与股东、企业与经理人之间财务风险传导博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在企业与股东的财务风险博弈中, 如果企业采取高股利政策, 股东应该选择持有股票, 反之应该出售股票;股票下跌使企业融资难, 财务风险将由收益传导至筹资环节。在企业与经济人的博弈中, 如果经理人非恶意经营, 所有者应该选择不约束, 反之应该选择约束。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传导,博弈研究

参考文献

[1]Meckling W, Jensen M.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2]Kalay, Anner.Stockholder-bondholder Conflict andDividend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 (10)

[3]胡翠萍.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0)

[4]杨宏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7)

[5]陈文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实行[J].现代商业, 2012 (10)

美国次贷危机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篇7

由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 迅速影响到世界各国, 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本文主要将风险传导理论运用于金融领域, 分析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具体传导过程。

(一) 风险传导

风险传导是指由风险源中释放的风险, 依附于风险载体, 沿着相关流程链、价值链和利益链, 在各流程和环节传导、蔓延的过程。风险源是风险传导的动力, 任何风险的传导必然有个初始的风险源。有了风险源之后, 风险就会沿着某些特定的路径传导至风险接受者。如图1所示:

(二) 金融风险传导

金融风险传导一方面发生在一国国内金融系统的各个市场之间, 同时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之间, 并且国家之间金融风险的传播最终是通过一国国内金融系统不同市场之间的传播发挥作用的。当今金融活动中某一领域的突发性风险, 会迅速通过传导机制对整个世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任何世界范围内金融风险的传递无不首发于某一国家 (或地区) , 进而传导至整个世界范围内。

二、次贷危机风险内部传导机制

此次次贷危机的风险源是次级抵押贷款。由于房贷机构不能独自承担次级房贷的风险, 于是通过房贷证券化产品 (MBS) 转移风险, 这就是资产证券化过程, 即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成可以进行买卖交易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把原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散到了整个资本市场, 把次级房贷的借款者、房贷机构、投资银行与风险评级机构等中间机构和投资者串连成为利益相关联的多米诺骨牌。如图2所示。其具体的传导路径有以下几条:

(一) 抵押贷款市场——资本市场

具有较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被投资银行买进后, 即对其风险进行拆分, 形成担保债权凭证 (CDO) , 来自美国投资银行发行的CDO基本分散在5类金融机构手中, 包括银行 (31%) 、资产管理公司 (22%) 、对冲基金 (10%) 、保险公司 (19%) 和养老基金 (18%) 。这个过程使得次贷风险从贷款机构经过投资银行传递到资本市场, 完成了风险汇聚机制向风险分散机制的转变, 将风险从少数的贷款机构分散到由社会公众承担。

(二)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

购买CDO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将CDO作为抵押品向货币市场融通资金, 资金的融入方是保险公司、共同基金、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 资金的融出者主要为商业银行。这种做法使CDO产品不但成为机构投资者账面上的主要资产, 也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组成部分, 抵押贷款风险从资本市场上扩散到货币市场并流入最应被隔离的商业银行。

(三) 货币市场——其他金融市场

次级贷款发生问题后, 由于以上两种机制的影响, 货币市场反应强烈, 出现了惜贷现象和流动性紧缩。开始还只是针对发行和购买CDO的金融机构, 但由于CDO流通范围较广, 加上持有CDO的对冲基金信息透明度低, 使惜贷现象很快演变为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紧缩, 导致美国股市重挫、美元贬值、贵金属价格全线下跌。这时, 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已经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

三、次贷危机风险外部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本身是一个局部性的债务危机或信用危机, 但最终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震荡。这说明次贷危机具有强烈的外部传染效应, 能够很快扩散到其他国家 (或地区) , 这就是次贷危机的外部传导机制, 如图3所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现代金融危机的蔓延表现为各种传导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传导路径:

(一) 贸易往来

国际贸易是现代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从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得到好处, 但同时也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它使本国经济暴露在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之下, 所以说贸易往来也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链条之一。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可以使与其有直接或者间接贸易往来的国家面临基本经济面恶化的可能。世界某一国家发生金融危机, 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进出口业务。由于发生金融危机的的国家经济上遭到重创, 国内经济萎缩、外汇减少、进口下降, 导致其他与这个国家有贸易外来的国家的出口减少, 直接影响该国的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

(二) 产业联动

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似的, 即都在采取措施加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其结果是, 各国的出口产业和全球的生产能力都在急速扩大, 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 一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也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他国家。

(三) 资本流动

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方式及金融的自由化极大地加快了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 它有力地影响着国际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 使各类金融交易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增强, 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国际短期资本对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微观决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本流动渠道成为金融危机在国家间传导的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 金融危机可通过资本市场渠道传导到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国家, 使之发生金融危机, 即金融溢出效应。一国发生货币危机可能导致其市场流动性不足, 从而使得金融中介为规避风险开始清算其在其他市场上的资产, 这导致了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足, 进而引发另一个国家大规模的资本抽逃行为。

(四) 公众心理

社会公众对金融危机是十分恐惧的, 因为这种危机能使股市大幅下跌, 使资产迅速缩水。公众的这种恐慌心理会以异常的速度传播, 具有很强的扩散性, 并且这种心理将加速信用危机的恶化。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 与该国相邻、文化相同、经济模式相近、金融贸易关系密切的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会迅速抛出手中持有的股票、债券, 并迅速在外汇市场转换成汇率稳定的外币以回避风险, 这种因恐惧心理的传递形成的巨大洪流, 对金融机构将造成巨大打击, 使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并不断加深。次贷危机的传导对全球投资者心理预期产生几方面影响:一是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很可能不安全, 但是损失又无法估量, 应尽快抛售;二是世界经济将出现衰退, 美元汇率将下降, 应减持持有的美元计价产品;三是次贷危机远没有结束, 短期内应持币观望;四是次贷危机扩散可能影响到其他市场。这些心理预期的存在影响投资者行为, 结果是使全球金融市场继续下跌。

四、次贷危机风险防范

针对次贷危机的风险传导机制, 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一) 切断风险源, 提高基础资产质量

在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下, 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荣辱与共。一旦基础资产市场崩溃, 将引发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因此提高房贷市场的放贷标准是防范大规模金融风险的最主要的措施。金融监管机构应重新审视房贷市场和房贷产品, 在提高透明度和评级方面进行调整, 提高准入门槛, 禁止次级信用者进行100%的抵押贷款。

(二) 健全风险传导路径, 建立风险传导防火墙与预警线

在此次危机中, 市场参与主体的非审慎经营弱化了市场约束,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滥用, 成为了危机形成的诱因。商业银行降低放贷标准;投资银行、评级机构降低执业标准, 向投资者兜售不合格的金融产品;投资者尤其是一些稳健的机构投资者, 为了追求收益, 参与高风险投资。正是这一系列的不审慎行为造成了市场内在的约束机制失灵, 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各市场参与主体应主动建立风险传导防火墙, 在风险扩散时, 能及时作出反应, 剥离风险资产。并且各方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设立风险预警线, 能够及时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散。对于次贷危机的外部传导, 波及国应利用风险传导过程的时间差, 出台有关政策作用于即期容易见效的国内证券市场, 首要的是阻止股指继续大幅下跌, 以稳住金融系统, 阻断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为实体经济做好应对准备, 争取缓冲的时间。通过各种措施建立作用于资本市场的应急平台, 保障对资本市场的掌控能力, 建立阻断国际金融风险向该国经济传导的防火墙。

(三) 稳定风险接受者心理, 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对称性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由于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 再加上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倾向。这种倾向激励着人们采用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迅速, 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一旦用户对金融机构产生怀疑, 信息不对称体现加速。评级和监管机构应当强化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和监管, 给予风险接受者更大的信心去面对真实的风险, 而不是出现恐慌心理, 造成金融和经济的混乱。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篇8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 因此, 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 事业单位风险属非经营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呈现出复杂化, 财务管理工作由潜式风险管理变为显式风险管理。本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面临的风险,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 筹资风险

筹资主要分为主权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主权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为永久性资金, 不用归还及支付使用成本, 主要有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等;债务性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主要是从银行取得的贷款。目前, 事业单位负债大多用于中长期项目投资, 投资数额大且期限长, 存在着债务性筹资风险;另一方面, 国家为了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 可能上调利率, 仅偿还贷款利息就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相当大的资金压力。

(二) 投资风险

投资主要包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 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 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在对内投资方面, 事业单位对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了较大投资, 超过了正常资金承受能力, 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 支付风险

事业单位面对商务信息的发布内容和传播方式没有正确的辨识, 以至于对商务信息的合法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便捷性缺乏正确判断, 导致货款已付, 而货物未收到现象, 就是支付风险。

(四) 核算风险

事业单位核算风险表现在, 一是会计操作风险, 主要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二是账务处理、账户核对、事后监督方面的风险;三是结算工作中的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凭证印章密押器和压数机管理风险。

(五)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对财务人员而言, 道德风险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非法牟利。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涵盖了人员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权责及人员素质等方面, 在财务关系处理过程中, 可能采取不合作或隐瞒重要事实、虚报相关数据等行为, 导致道德风险。

二、事业单位风险传导

事业单位通过资金运动将整个单位联系为一个经济系统, 一旦网络中某个财务关系产生财务风险, 将通过特定载体发生传导、延伸、波及等现象。广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其财务关系。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指某一理财环节财务风险通过某些载体经由特定路径传导到另一个理财环节。

(一) 风险传导路径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包括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通过与其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传导、通过具有间接利益关系的组织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主要是资金、信息以及理财人员。资本运动过程实质是理财过程, 这一以资金为载体的理财循环过程处处存在财务风险, 而且可能将由某个财务运动节点产生的风险传导到另一个节点, 产生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理财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财务风险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传导。理财人员是各项理财活动的具体行为者和决策者, 理财人员自身素质决定了财务风险的产生以及财务风险的传导。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速度较慢、影响结果迟缓, 容易防范。影响程度包括严重财务风险传导、中度财务风险传导和轻度财务风险传导。无论哪种级别, 对于经常、直接的财务关系或业务, 信息透明度相对较高, 较易采取预控措施。对于间接联系的财务关系或不经常发生的理财业务, 其信息透明度差, 很难采取预控措施, 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传导具有不可控性。

(二) 风险传导控制目标

控制事业单位风险传导有三个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财务信息性目标、合规合法性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应做到规范有序。财务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 符合可靠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完整性的质量要求。合规合法性目标即财务活动不能只考虑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 必须遵循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的预警管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往往是负责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征兆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采取措施, 导致危机爆发。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 借鉴企业会计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 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 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 提出控制措施, 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及相应的预算执行比例指标, 进行指标评价, 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率。

(一) 风险传导预警指标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是对事业单位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预报, 为单位宏观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中主要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 主要反映事业单位偿债能力的保障程度, 该指标越小越好, 一般应小于1;累计借款总额占总资产比率, 该指标越小越好, 当该指标大幅度升高时, 则应发出预警警报, 引起管理者重视;累计借款占总经费收入比率, 该指标反映事业单位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 借款比率越高, 财务风险越大;已获利息倍数, 该指标等于1说明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能够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 该指标小于1说明现金净流量不能偿还贷款所产生的利息。

(二) 风险传导预警创新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为预警系统克服传统方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 BP网络应用较广泛, 可利用BP网络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风险预警, 通过建立BP网格学习规则, 取流动比率、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率、后勤资产负债率、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事业单位偿债率、事业单位借入款的期限结构 (中长期) 、事业单位债务率等财务指标作为网络输入, 确定网络结构, 利用样本数据通过一定的学习规则进行训练, 提高网络的适应能力, 从输出结果判断风险等级。BP人工神经网络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中具有较强的信度, 实用价值较大。

四、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止对策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法规制度为准绳, 及时中止财务风险。

(一) 培训财务人员风险传导意识

财务风险贯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始终, 应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识别能力。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让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新的会计知识和经济法律法规, 领会法规制度各项内容的实质。对事业单位专业性强的会计业务, 必须实行有重点、专题性的培训。

(二)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传导, 针对单位事业收入季节性形成的现金流入量不均衡的特点, 财务预算管理要借助现金流量平衡规律, 编制现金预算, 解决财务收支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平衡, 提高财务保障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积累机制及积累比例, 建立负债偿还基金, 以期在贷款到期日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金。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正确计算潜亏总额, 规划扭转潜亏时间表, 控制好单位的基本收入、支出及分配政策, 以收定支, 做好单位运作资金的“节流”工作;实行盈余预算, 弥补事业基金亏损。

(三)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负债在给事业单位带来效益的同时, 也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中引入负债, 并不是鼓励过度负债, 而是要适度负债。适度负债是在借款期内能偿还本金, 支付利息, 负债的规模以不影响今后单位正常费用的开支、不影响单位的正常发展为宜。适度负债可以更大限度地用活资金, 优化资源配置, 解决单位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同时也可避免超负荷负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 强化内部审计

财务监督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 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保障风险控制成效的关键措施。单位应选择业务精通的相关人员组成内部审计机构, 对重要财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报告相关管理层, 以提高财务活动的效果。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检查, 形成点面结合, 动态跟踪监督。加强在资金、资产、支出、岗位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 注重监督制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做到核算上有会计监督, 管理上有制度监督, 职能上有内部审计, 形成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 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佘廉等:《企业预警管理实务》, 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2]沈俊、邓明然:《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及其载体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7年第7期。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模型研究 篇9

由于天然气与石油的替代性,目前,北美天然气价格基本上是随原油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油价挂钩,成为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交易的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未来原油价格不确定性的提高,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将日趋增加,这也更加凸显了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积累,加剧后可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认为必须防范于未然,研究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传导机制与系统动力特性,从而有效抵御和防范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基于此,本文将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定义出发、详细剖析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路径机制与系统动力学机理,以沙堆模型为工具分析其雪崩效应。

1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

1.1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概念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是指因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导致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大幅度变化,给天然气运输商和消费者等各方带来的收益上的不确定性。

天然气用户包括居民、商业、工业、发电、CNG汽车用户五大类。它不但是我国居民应用最广泛的燃料,同时也是我国化工行业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性原材料之一。这决定了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不是某种孤立的系统内风险,而会传递辐射到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甚至整个宏观国民经济之中。当天然气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便会依附于各种网络风险载体,以原有的风险形式或是耦合激发的新的风险形式在天然气生产者和消费者中传导。本文把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产生的这种影响和作用称为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

1.2 天然气价格风险传导路径

1.2.1 天然气产业链上游行业传导路径

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际天然气价格也必然跟着下跌,天然气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包括以原油和天然气为主要产品的公司以及为开采天然气服务的公司,将因为过低的价格而受损,这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

1.2.2 天然气产业链下游行业传导路径

各国的天然气进口商和各城市的燃气公司和天然气用户是天然气产业链的下游企业,面对来自国际上的价格风险,如果他们不能有效的消化吸收或者转移,必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天然气化学原料制造业与居民和燃气汽车、发电厂等一样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天然气价格上涨会使该类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增加,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化学原料及制品的提价,将原材料成本完全消化和转嫁出去,则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 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沙堆模型

本文使用沙堆模型(sand pile)来演示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机理。这种级联传导模式由微小的原因引发,但是将导致的整个国民经济网络大面积崩溃,也就是出现雪崩(avalanche)效应。沙堆模型是Bak等数学家为了从理论上研究复杂网络雪崩行为而引入的一个理论模型,其假设一堆沙子,不断的随机向其落入定量的沙子,观察其沙堆坍塌的变化过程。为了能够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假设沙堆的每一粒沙子都可视为一个节点,把相邻的沙子的节点用连线连接,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复杂网络,其中,与某一个节点连接的边的数量称为该节点的度值。

沙堆模型演化规则如下:

(1)为每个节点(沙子)设置一个整数阀值(表示该沙子的承载能力)。

(2)在每一时间间隔,随机选择一个节点(沙子),并在该节点处加一粒沙子,同时调整该节点(沙子)的高度,使其自动增1。

(3)当节点(沙子)的高度值达到或超过其阀值时,则该节点(沙子)将变得不稳定而崩落粒沙子,这粒沙子将被传送到随机选择的与该节点(沙子)直接相连的节点(沙子)。

(4)如果这次崩落导致接收到沙子的某些节点(沙子)也变得不稳定,则这些不稳定节点(沙子)上的崩落过程将并行发生,如此递归直到网络中不存在不稳定的节点(沙子)为止。

(5)重复过程(2)~(4)。这个过程即描述了一次雪崩。

在网络中利用沙堆模型进行实验主要是观察如下物理量的分布:a雪崩面积A,即一次雪崩所影响到的节点(沙子)数;b雪崩尺度S,即一次雪崩中所发生的崩落次数。c雪崩的持续时间,即从第一个节点(沙子)发生崩落到整个系统再次稳定所经历的时间。

沙堆模型有效地模拟了在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当传导者i接受到来自其他个体传导来的价格风险(如涨价行为),该传导者首先是接受风险,自我吸收和消化该价格风险。

但是,当不断有价格风险传导过来或者一次传导来的价格风险过大,使其累积风险超过了该传导者的忍受范围的时候,就会激发该传导者传导价格风险的行为(产品涨价或者原材料压价),把价格风险传导到其相连接的传导者那里,每个个体的价格风险增加1个单位。与其连接的传导者又会重复这一过程,一直到这个系统中所有的传导者所接受的价格波动都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个过程定义了一次价格风险传导雪崩。

同样,对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雪崩,同样学要研究如下三个量的分布:(1)雪崩面积A,即一次雪崩所影响到的传导者的数量;(2)雪崩尺度S,即一次雪崩中所发生的天然气价格传导次数;(3)雪崩的持续时间,即从第一个传导者传导风险到整个天然气交易网络再次达到平衡所经历的时间。经过模型实验,发现这三个量的分布都服从幂律分布。

通过分析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网络发现,该网络是一个无标度复杂网络,其中各大城市的储气库,特别是用于季节调峰的大型储气库就是该网络的Hub点(无标度网络中度值特别大的点)。该模型分析说明,由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网络是无标度的复杂网络,使得其在对抗价格风险传导的雪崩行为时具有先天的优势。

3 防治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对策

3.1 提高路径中传导者的阀值

在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过程中,每一级的传导者在接受风险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吸收消化风险,只有当风险累积到超过自身忍受阀值的时候,才会向社会传播。因此,提高传导者的阀值能很好的阻止其价格风险的传导。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是天然气生产企业能否抵御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关键。

3.2 降低风险传导速度

天然气相关企业应当制定适应价格不确定性的经营策略,从而加大价格风险在国民经济体内传导的阻力,降低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速度。这种方法体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缓冲策略、适应策略和创新策略三个方面。缓冲策略是风险面临者抵御各种风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以不变应变的策略。节约用气是一个以备不时之需的方法,因此企业应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抑制天然气过度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企业应对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3 阻断风险传导路径

在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的网络中,国家设立的能源价格风险基金、天然气储气库和能源期货都是度值很大的连接点,它们连接了该网络中大部分的利益相关者,因此,阻断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必须从这几个Hub点入手,提高它们的平抑风险的能力。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天然气的使用必将愈加广泛,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在经济体中存在一个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传导网络。该网络的存在导致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将不断向整个经济体扩散。因此必须对该网络进行研究,找到其Hub点,和传导者的风险阀值,从而预防天然气下游价格风险的传导。

参考文献

[1]于宛燕.关于国际油价风险问题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11):17-18.

[2]张绍云.我国石油价格的风险管理[J].统计与决策,2007(5):126-127.

[3]王林,戴冠中著.复杂网络的Scale-free性、Scale-free现象及其控制[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9月第一版,19-21.

[4]伍戈,李斌.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3):48-52.

上一篇: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下一篇:图书馆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