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控(精选11篇)
信用风险管控 篇1
1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控背景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步退出农村地区、收缩县级以下分支机构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迎来了一波黄金发展期[1]。当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但纵观我国农村信用社这二十余年发展历程,由于受到内部管理水平较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其经营风险管控能力始终较为欠缺。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开始有针对性地提高经营风险管控能力,并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相关经验,在授信业务、审贷分离、审批复核等经营风险管控业务上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这些改革的确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与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管控的观念、技术、方法和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不足。
2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问题
2.1 风险管控部门自身权责有待厘清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虽已配备有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但这些部门的专业性不强,其权责范围仍然较为混乱、有待厘清;此外,当前我国农信社也缺乏专门性的内部规章对风险管控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工作指导。这些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农信社的风险管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无法有效履行职能。
2.2 业务范围狭小,类型单一,风险较大
农村信用社以农村业务作为日常经营重点,这就决定了其业务范围狭小、类型单一、风险较高的特点。具体而言,由于农信社的贷款业务大多为农村中、小额贷款,该类贷款具有交易成本高、业务风险大和还款周期长等特点。这种情况较不利于授信银行进行风险分散,且较为考验授信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2.3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预警机制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到历史遗留因素、区位因素和专业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对于经营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意识相对较为薄弱,而且对爆发的经营风险大都采取事后弥补的形式,总是在风险发生后才认识到应该对相关环节进行完善。农信社这种缺乏事前监督和事中处理的风险管控机制很容易造成经营风险管控的失败。
2.4 相关从业人员业务技能较为薄弱
由于受成立背景、组织构架和资金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信用社系统中尚存有部分早期招收的老员工,这类员工的业务技能相对较弱,对于部分业务的办理和操作过程存在手法生疏等问题;此外,由于农村信用社大都地处农村且待遇较为一般,在区位因素较差和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其也较难吸引到专业金融人才加盟,久而久之就会衍生出业务技能老化、服务水平弱化和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而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农信社在经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问题。
3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3.1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外在原因
3.1.1 相关政策扶持有待完善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其所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始终较为不足[3]。历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在相关政策的出台上始终以城市商业银行为基点,而农信社由于具有一定特殊性并不完全适用于这些政策,这就将农村信用社置于尴尬地位。由于适用于农信社的专业政策明显缺乏,这就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发挥对农信社运营目标、主营业务的引导作用,进而可能造成农信社在相关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混乱局面,并导致经营风险增加。
3.1.2 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农村信用社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时常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例如要求农信社向地方效益不良的国企提供廉价贷款、以信用社为依托成立地方融资平台等[4],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农信社无法在经营过程中实行独立的目标决策和严格的风险监管,其实质是农信社以自身经营风险的增加作为代价来换取地方经济指标的完成,这明显不利于农信社经营风险管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3.1.3 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足
由于受到农村信用社所处地域多为农村且交通不便、业务模式与城市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别、内部经营数据较难获取等因素影响,当前相关部门对于农信社的业务监管存在着监管人员数量不足、监管工作效能较低、监管方式落后僵化和监管主动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监管部门在对农信社经营风险的监督上所起的作用有限,进而无法从外部及时发现农信社在经营过程中暴露出的相关风险。
3.2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
3.2.1 盲目转型引发经营风险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大都忙于向农商银行转型,这不仅直接导致农信社成立的初衷———合作制度无法得到坚持[5];且由于受到转型速度过快、各方面规划尚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农信社在转型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业务类型紊乱、内部功能失常和监察机制缺失等现象,进而可能爆发相关经营风险。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农信社向农商银行的转型对于农信社自身、农村金融市场以及相关客户均有一定益处,但片面地放弃合作制初衷且盲目急于转型对于农信用则是有弊无利。
3.2.2 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属于独立法人结构,其拥有自己的法人代表且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在这种法人结构下,农村信用社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权力过度集中、内部监管不足等现象,甚至也可能滋生裙带关系、权力寻租等不良问题,而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对其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3.2.3 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之间缺乏一套统一的结算系统,这就导致农信社在进行资金划拨和账单结算等业务时必须实行结算代理制。这不仅降低了结算效率也增加了结算风险和结算成本,进而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此外,农信社虽然立足于农村,但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背景下,这些劳动力所创造的巨量资金并没有回流农信社,而是被其他商业银行所吸纳。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农信社出现吸储能力不足、功能无法完全发挥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农信社对经营风险的管控。
4 加强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控的建议
4.1 学习风险管理经验,增强风险管控意识
切实增强风险管控意识并提高风险管控水平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降低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遭遇风险的基础。因此,农信社管理层尤其要重视对员工风险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具体而言,农信社内部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进行经营风险管控培训和风险防范教育,学习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风险管控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并结合实际尝试着将这些经验应用于自身,以切实提高经营风险管控能力。
4.2 改善风险管理环境,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风险管控过程中遇到的内部环境复杂、组织结构僵化等因素,相关部门和农信社自身应该积极行动,通过改善农信社内部风险管理环境来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农信社经营风险管控水平。具体而言,第一,建立农信社转型标杆。相关部门在立足于当前农信社转型农商银行的大背景下,可以有计划性、有选择性地划分出部分农信社,并对其内部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商业银行化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以明晰其产权构成和内部组织构架,进而建立起权责分明、科学高效的新型农商银行,并以此作为日后农信社转型的标杆。第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当前农信社独立法人治理结构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明确农信社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并规定由董事会负责主要经营政策的制定、理事会负责日常经营的监管、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执行董事会的政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农信社内部形成分工合作、共同管理和有效监督的局面,也有利于降低相关经营风险。
4.3 提高员工业务水平,严格防控风险生成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降低日常经营风险的关键在于农村信用社内部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农信社员工业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将经营风险控制在第一线。因此,农信社内部应对相关工作章程进行完善,要求各岗位员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流程进行,遵守风险防范规定,不得出现越位、错位和失位现象。此外,针对当前农信社普遍存在的员工专业技能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和农信社管理层也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参与业务培训和业务知识进修班,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减少由于员工日常操作失误而引起的相关风险。
4.4 加强相关政策扶持,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政策缺失、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出台为农信社量身定制的相关扶持政策。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政策来支持农信社的发展,也可以对其日常运营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进而降低相关经营风险。此外,农信社所在地政府也应该逐步减少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转而以政策方针和路线指导的方式来服务农信社并引导其发展,以便让农信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营权、独立决策权和独立管理权,而这也有利于农信社经营风险的管控和规避。
4.5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经营降低风险
法律保障是农村信用社健康运行的基石。因此,我国立法机构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出台与农信社日常业务经营相匹配的相关财政金融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和约束农信社的经营行为。通过法律来督促农信社依法经营,不仅有利于保障农信社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有效防范农信社出现违法经营行为,进而可以降低相关经营风险。此外,针对农信社服务三农的特殊地位,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农信社在存贷利率、税收缴纳和贴现政策等方面享有的特殊待遇,以减轻农信社的运营压力。
参考文献
[1]赵峦,孙文凯.农信社改革对改善金融支农的政策效应评估——基于全国农户调查面板数据的倍差法分析[J].金融研究,2010(3):194-206.
[2]谢平,等.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2006(1):23-39.
[3]席建成,茹少峰.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基于陕西省8个县农村信用社的实地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37-43.
[4]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55-59.
[5]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13-116.
信用风险管控 篇2
院系:金融学院 班级:金融实验 姓名:张帆 学号:32014110075
P2P模式的信用风险及管控
【摘要】
近年来,我国P2P网络贷款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获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在信息不对称、征信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从P2P行业的现状、模式分析、信用风险及风险管控四个方面对P2P模式的信用风险及管控进行分析,希望能对P2P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P2P 信用风险征信
P2P行业现状
P2P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是指一种点对点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它是一种网络技术与金融创新、金融脱媒相结合的新兴借贷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为个人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降低成本,提供了很大便利,填补了银行业的空白。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P2P行业2015年上半年交易额达到3230亿元并高速增长,在11月达到8485亿元,全年交易额预计超过10000亿元。国内累计平台数量3259家,正常运营平台2283家,其中交易额200亿以上的7家,交易额超过100亿的共14家,这些平台主要集中在北京、浙江、广州、上海。
P2P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洗钱的风险,平台跑路,信用风险,网络风险,信息泄露风险等等。在我们看到那些漂亮数据时,也应注意到已经有1000多家P2P平台到下,其中甚至有昔日排名第二的e租宝,而明年倒下的会更多。
P2P模式分析
(一)纯线上模式 此模式从借款、申请、审批到网上撮合交易,所有事项都通过互联网完成。利率由借款人和竞标人的供需市场决定。平台对发布的信息真实性不负有审核义务,不承担担保责任,交易过程无征信环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完全由用户承担,逾期和坏账的可能性较高,是信用风险最大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的平台可定位为信贷中介机构,平台利润来自服务费。但因为我国信用状况较差,征信业尤其是个人征信欠缺,使用这种模式的多是英美等自用发达的国家。我国这种模式的平台为了降低风险会对借款人进行一定的审核并做出信用评级,为了吸引投资会收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备用金用以在发生逾期时向投资人垫付本金及利息并从中获利,其代表是拍拍贷。
(二)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该模式是在线下完成借款人的寻找和审核,线上进行资金募集,所有风险完全集聚于平台。其征信方式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要求借款人自行填写详细信息,并提交身份证明资料,本人人民银行信用报告,房产证等财产证明,工作证明,经营许可证等。二是由工作人员陪同进行实地认证,确保信息准确,起到辅助征信的目的。
该模式征信环节相对薄弱,信用风险较大。借款人需要提供许多资料,耗费成本较高,耗时更多,手续多,平台审核资料的成本也大量增加。互联网版本的信用报告中身份证号码部分屏蔽,且无相应防伪手段,容易产生伪、变造信用报告骗取贷款的风险。因此,该模式逐渐向与第三方合作征信演变,以解决其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这种模式主要以人人贷为代表。
(三)与第三方合作模式
此模式是P2P与线下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公司等合作,让第三方为借款提供担保,P2P提供撮合父易。以网信理财为例,该平台的标的由联合创业和联合货币对借款客户承担100%本息担保,并保证当发生逾期时在还款期限内完成代偿,之后平台会将债务转移给担保公司由其进行后续处理。
这种模式理财人风险相对分散,平台的风险也较小,但因为第三方担保会收取一定担保费,理财人和平台的收益都较低,经营成本整体提升。其征信方式主要依靠第三方机构,业务拓展、创新能力和互联网优势的发挥均受到第三方机构经营范围和实力的影响。这种模式主要以网信理财为代表,当前规模最大的几家平台大都是这种模式。
(四)纯线下模式
此模式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前期信息收集,借款审核、定价和理财均通过线下进行。以宜信为代表,借款人在网站提交信息,宜信与借款人面见, 实地考察其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信用评级,由此决定借款利率。宜信在全国布点30多个城市、员工近7 000人,其目的之一是方便面见。
该模式征信环节最到位,信用风险最低,但相对宜信在4万~5万元之间的平均借款规模,其在征信过程的面见成本较高,收益空间相对较小。该模式实质是理财平台加上小额贷款平台,与小额贷款公司风控手段基本一致。
P2P信用风险
(一)借款人风险
一是由于P2P平台未界定为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未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范围,因此,P2P平台无法借助该数据库,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风险和高额的征信成本,无法通过信息共享,杜绝同时在多家平台注册、多笔贷款的行为。
二是P2P平台借款人多为中小微企业或个人,受限于我国征信业水平,借款人信用状况评估困难,难以辨别借款人提供信息的真伪,逾期风险较大。
三是未能依托该数据库建立P2P平台在金融、社会等各领域的联合惩戒机制,违约成本低也提高了P2P逾期或恶意贷款的风险。
四是P2P平台高利率加剧客户违约风险。P2P小额信贷对象以贫困人群、中小企业为主,其自身的偿债能力不强,在P2P平台通常付出较高资金成本,大多年化利率达到基准利率4倍的临界值,仅依靠其正常收入和利润,违约率相对较高。
(二)平台风险 1.资金安全无法保障
P2P平台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国内大部分P2P平台运营过程中,贷款人将资金借给借款人之前,需要将资金打入平台账户,产生大量资金沉淀,形成资金池,而该账户本身不受任何监管,存在挪用客户资金或将客户资金卷走的风险。并且因为缺乏监管,该账户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也有可能通过P2P平台分散转移资金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2.平台从信息中介变为担保中介
为拓展业务、吸引投资者,在交易中提供担保已经成为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通行做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平台未明确其担保责任是由自身承担还是由资外部担保公司承担。这意味着平台从不介入资金权益关系的信息中介,变成以自有资金承担信贷风险的融资担保中介,存在自担保、自融资问题,并涉嫌超范围经营。在实践中,由于P2P平台担保行为不受金融监管,也不受担保公司10倍杠杆率上限的制约,导致杠杆率严重放大的局面。有的平台贷款余额规模近亿元,而注册资本仅有100万元,如果完全由平台自身提供融资担保,即便坏账率只提高1个百分点,也有可能导致平台破产并直接威胁投资者资金安全。
3.借贷行为从单次信用变为循环信用
一个P2P借贷行为应该是点对点的单次交易,风险水平只取决于借款人本身的信用状况,风险总额也仅限于本次交易的本息,与其他借款人无关。但是在债权转让模式下,投资者可以利用净值标进行频繁的借人借出,成为专业放贷者,并形成类似于银行的信用扩张机制。在实践中,有投资者用3万元自有资金循环融资,最终借入20多万元的案例。
从利率水平看,通常专业放贷者的信用等级较高,因此借款的成功率较高,且可以享受较低的融资利率,因此,表面上看债权转让模式形成了多赢的局面,专业放贷者通过低息融资高息放贷获取了收益,低信用水平的借款人获得了资金,平台的交易量和手续费收人不断提高。但在实质上,这些专业放贷者集聚了平台内部的信用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却往往不具备足够的风险识别和流动性管理能力。一旦其信用链条发生断裂,将导致大面积的坏账风险。
4.融资目的从调剂资金变为“资金空转”
融资的根本目的是借贷双方调剂资金、配置资源,而部分P2P平台为吸引投资者,推出了一些不具有实际用途的“资金空转型”产品。如借款人在资金全部到账后就立即全额还款的“秒标”产品(或在24小时内全额还款的“天标”),期限如此短的融资通常没有实际用途,最初只是少量应用于平台自身品牌宣传和客户体验。
但在实践中,秒标产品却被部分平台持续、大量地运用,以此扩大交易量、冲低坏账率;同时由于秒标期限短,年化收益率高达20%-40%,因此催生了一批职业投机者,这些投资者只在各个平台特别是新成立的平台抢秒标,甚至有少数投资者利用信用卡透支进行秒标套利,而不将资金投入有实际用途的借款需求;更有少数平台利用秒标发布大量虚假需求自我融资,甚至非法占有投资者资金、卷款跑路,如果控制不当,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5.P2P借贷从“互联网金融”变为“网下暗箱”
P2P借贷原本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直接信贷行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P2P平台也都是坚持在网上开展业务,基本不涉足线下信贷业务。而在国内,P2P平台从互联网上“下线”却成为市场趋势。对此,部分平台的解释是受国内信用环境和客户认知度限制,需要发展线下机构辅助。
但是,如果平台主要业务脱离互联网,就与普通的民间融资中介无异,这实质上是打着P2P的幌子逃避金融监管。从信用保障看,由于线下模式主要依靠实体资产抵押和线下担保,固然能够降低风险,但也导致风险控制的成本和借款人门槛急剧升高,这和P2P借贷所倡导的“对等普惠”的理念相违背。更为严重的是,部分P2P平台的线下分支机构实质上从事资金池和影子银行业务,已经触及到法规底线。
P2P风险管控
1.加强征信管理和服务
作为征信行业主管部门,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加大对P2P网络借贷征信环节的监督管理,营造诚信、有序的网络借贷市场环境。从网络时代大背景出发,结合信息技术、民间借贷、网络交易等因素,以更加综合的视角研究其征信问题,完善信息共享、风险评估机制,实现P2P风险监控和征信业发展的共同发展。2.将P2P平台纳入征信管理范畴
可以根据P2P网络借贷平台运作对象差异将平台划分为两类。
一类P2P平台类似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网络吸储、放贷,开展理财业务,可将其定位为小额借贷的网络形式。此类平台可充分借鉴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模式,先评级后接入,确保接入的P2P平台执行《征信业管理条例》及数据库建设有关规定,解决P2P平台信息共享问题。
另一类P2P平台因其从事业务涉及信用信息的收集,并将其提供给第三方(资金出借方),因此可归类为征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应做好征信机构准入的审核和备案工作,加强对其在数据库建设、信用信息应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尽快构建完善平台征信数据库。
同时可通过P2P的行业委员会,将诚信经营信誉良好的P2P平台信息统纳入由该行业委员会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及监管两方面的难题。3.加强P2P网贷平台信用管理
—是提高平台建设者的信用水平,将P2P平台出资人、高管信用状况作为准入门槛的条件之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提升平台信用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平台运营情况信用评级工作,要求其定期提供第三方信用评级结果,评级达到一定级别的准予经营,否则进行相应整改。
三是加大平台信息披露,平台评级结果及经营状况定期在监管部门指定网站进行公示,加强社会公众监督,提高平台公信力。4.加强平台资金流动监管
符合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条件的平台,可依托数据库定期监测平台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建立资金流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平台资金流动管控。
不符合接入条件的平台,监管部门可要求其加强与其开户行合作,平台资金进出通过唯一账户进行,而平台作为银行客户,其资金信息将间接纳入数据库,便于进行监测。5.加大网贷平台信用信息保护力度
一是完善征信信息内控制度管理。对信息采集、加工、使用、保存等各环节,做到制度约束全覆盖,尤其重视保护消费者隐私。
二是提高网络技术安全水平。除做好应对黑客攻击、网络技术漏洞等防范措施外,建议将平台收集的信用信息及时转移至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操作平台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防止信息泄露。
参考文献:
[1]卢馨 李慧敏 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 改革 2015年第2期 60-68 [2] 张翼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模式比较与发展路径研究 经营管理 2014年第1期 62-65
信用风险管控 篇3
关键词:新常态;信用风险;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结束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的总和,主要包括资金账户监管、现场检查与日常跟踪管理、担保物(人)监管、风险预警与处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档案管理、不良信贷资产管理、信用收回和总结等,是有效防范和控制贷后环节风险,促进信贷业务有效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贷后管理好的行,风险防控能力就强。
一、当前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银行部分经营行在贷后管理中还存在重放轻管、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手段创新不足等问题,前瞻性防范化解信用风险的能力偏弱。
(一)检查频次不够。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经济金融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无论是否发现客户存在风险因素,经营行都应加大贷后检查的频次。然而,客户经理往往容易忽视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习惯性按原来的频次开展贷后检查,风险苗头不能及时发现。
(二)分层管理不细。当前,银行大多数的信贷客户都是由经营行的客户经理负责开展贷后管理,而不能做到管理行与经营行进行分层管理,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分析风险,往往会出现客户经理因能力不足不能发现风险。
(三)检查项目不全。客户经理在贷后检查时多数只是检查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信用使用及客户信用情况、财务情况、重大事项进展情况等,忽视了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占有和存货是否合理、正常;有无基站、挪用一般性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房地产炒作、购买有价证劵等用途;客户的异常情况等的检查。
(四)检查质量不高。大部分贷后检查只是到企业走走看
看,到企业走一圈,看看企业是否在生产,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未能做到真正的深入企业,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真实情况,贷后检查质量差。
二、提升贷后管理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升贷后管理水平,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重点,树立审慎、规范、稳健的贷后管理工作理念,全面落实信贷新规则和贷后管理新规定,掌握科学合理的贷后检查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贷后管理揭示、化解风险的作用。
(一)增加检查监测的频次。在新常态下,客户经理应适当增加贷后检查的次数,可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频次上,额外增加1-2次。管理行要加大对经营行贷后管理的检查,明确专人利用在线监测检查经营行分层管理是否到位、频次是否按时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二)落实贷后管理“三亲自”。管理行的行长、分管信贷前后台的行要带头包片管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管理行客户部门的负责人要按照客户分层管理的要求,每个月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经营行的行领导至少牵头管理1-3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提升贷后管理检查层级。
(三)强化贷后管理“四落实”。一是按户落实贷后管理团队,坚持“一户一团队”,“一户一方案”,明确信贷客户的管理行和管理人员。二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频率,各层级的人员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开展好贷后管理。三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质量,主要通过”八看、一方案”来进行落实。一看贷款调查审查时存在的问题是否已解决;二看资金账户监测情况;三看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生产许可证件是否有效;四看原材料、产品市场变化情况;五看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变化;六看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变化情况,是否出现过度融资或过度担保等现象;七看担保抵押品;八看企业的“三品”、“三表”、“三流”。一方案是指每季都要制定详细的上户检查方案,事先对企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融资担保和现金流等情况进行非现场分析,带着问题去开展现场贷后管理检查。四是落实贷后管理例会制度。按规定召开好贷后管理例会,认真审议辖内行业、客户以及产品等风险。经营行要将贷后管理例会召开的时间及议题报至管理行信用管理部,管理行分管信贷行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应参加经营行的贷后管理例会,对经营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提示和督导,确保贷后管理例会在经营行得到落实。
信用风险管控 篇4
商业信用风险一旦产生, 也就意味着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按量收回, 直接对企业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如果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过长, 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如果企业同时进行多个工程项目, 垫资情况严重, 若融资渠道不顺畅, 将会引发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如何对国际承包工程的商业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保证项目应收账款安全、及时、足额的收回, 已成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成因
虽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商业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业主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企业自身管理层的不重视、管控职能的缺失也会诱发商业信用风险。
(一) 外部因素
商业信用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指业主拖欠账款的风险。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境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加之项目的发包方建设资金紧张, 业主有意或者无意拖欠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工程款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款项不能及时回收, 应收账款金额逐年攀升, 建设工程的项目垫资金额巨大。虽然应收账款在财务报表中的列报形式为资产, 是企业的债权, 表面上无法看出风险所在, 但在应收账款确认的当时, 潜在亏损的风险已经产生。
一是不能收回产生坏账, 直接影响企业利润;二是即使一两年后能够收回, 但应收账款逾期收回所带来的资金成本以及收账费用也由企业负担, 降低了项目的收益;另外, 国际承包工程大多采用外币结算方式, 账款回收时间过长, 汇率变动带来的汇兑损益也会影响企业利润。这些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工程承包合同中账款回收条款不明确;业主经营不善, 无力按期支付工程款;业主故意占用承包方资金;蓄意欺诈等。
(二) 内部因素
商业信用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层面的不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缺失以及没有应收账款管控措施。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企业能够进行有效地信用管控工作, 有八成的坏账是可以避免或者成功追回的。对于对外工程施工企业更是如此, 企业整体的关注点都在工程的招投标和建设中, 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仅限于催收, 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环境下企业对于商业信用管理的需要。这些内部因素具体表现在:管理层对信用风险关注度不够、整个企业都没有树立起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对业主信息掌握不全, 对客户信用判断不准;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控人才和技术力量;结算方式不当, 信用政策不完善, 对拖欠的工程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等。
二、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控机制构建
资金的顺畅流转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 而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的收回则是保证企业现金流入的一大决定性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个部门、一种方法就可以完成的, 必须要构建企业信用风险管控体系。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来说也是一样, 必须要改变工程企业一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建立起适应当前纷繁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
商务部研究院提出的中国出口企业“3+1”信用管理模式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信用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也适用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信用风险管控, 本文尝试在借鉴此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机制, 如图1所示。
在市场化残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中, 商业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海外失利的案例层出不穷。因此, 从企业的管理层开始就务必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 能够深刻认识到商业信用风险的危害性和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培育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加强全员参与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力度。优良的管控环境, 是管控机制有效运作的基础, 必须从总经理到各级分管领导、施工人员、业务人员、财务人员, 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握各个环节, 从签约、洽谈、组织施工到确认工作量单、账单确认、结汇收汇等, 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规定操作, 将信用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
(一) 管控部门———独立的信用管控机构
在我国,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大都利用业务部门或者项目施工负责人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 这容易导致施工部门、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各自为政, 信息沟通不畅也会导致信用风险, 形成“滞后”管理;再者由于业务部门的经营目标、施工部门的项目进度和施工要求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不一致, 在缺乏相应信用管控技术的条件下, 业务部门或者施工部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会在不同目标的激励下形成更大的商业信用风险。
只要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手段, 那在在获得益处的同时, 也必须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 这个工作不可能单纯依靠某个部门来完成。因为商业信用管理所牵涉的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必须设立信用管控部门来专门进行商业信用的管理, 包括在多个有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 在技术上对商业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散和规避, 对应收账款实施及时的催收、制定和执行相关信用政策等。
(二) 事前控制———业主信用风险调查和评估
企业必须在合同签订之前, 通过多种途径对业主的财务情况、主业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历程等进行了解审查, 保证在正式确定合作关系之前, 完成对该客户的资信调查、分析和评级, 建立资信管理档案。尤其是对于新的合作伙伴, 有必要时还应该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信用调查, 目前国际上对企业信用评级有很多方法, 如:5C、5P、5W、4F等方法。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建立正式的业务往来之前,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估方法, 对国外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分析。
经过信用评估之后, 对于信用评级较高、信用状况优良的业主, 可以与其进行正常合作洽谈以促成项目成功;而对于信用等级较差、信用不良的客户, 即使与其继续合作关系, 也要采取更为严格的信用政策, 否则必须终止业务往来。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工程企业, 由于业务量较小, 对于这种专业的信息管理、分析评估工作没有能力和必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这项工作的, 也可以将部分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 这也是国际上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 事中控制———工程进行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把握
承包合同一旦签订, 信用风险防范的重点就要转移到工程施工过程的内部监管、债权的确认、应收账款风险的转移上。在合同中必须明确业主支付工程款的条件、收汇方式、授信条件、信用政策、违约条款、纠纷解决办法等。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 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来拟定合同条款, 选择不同的收汇方式, 如电汇、票汇、托收、信用证等。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 同时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设, 建立严格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制。
各个工作环节和流程都必须按照明确的制度、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来执行, 并接受定期或随机的监督检查。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导致应收账款的确认与其他企业不同, 一般来说业主根据施工进度, 确认施工单位申报的工作量量单。经过审批的工作量单与工程账单在双方确认之后, 施工单位即可确认收入, 相应地形成应收账款, 业主根据合同确定的付款条件和商业信用政策支付工程款。在整个工程进行过程中, 信用管控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福费廷业务、银行保函、要求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来转移商业信用风险。
(四) 事后控制———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
事后控制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收汇损失, 主要就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追收, 建立、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跟踪管理制度, 防范工程款拖欠的风险。管控部门指导业务部门和施工部门要随时与业主保持联系, 及时与业主确认量单, 督促业主按照合同要求付款, 在账款逾期的早期积极自行追讨。若账款拖欠时间较长, 应及时与业主沟通, 若沟通无法解决问题, 必要时应通过法律途径来降低可能的损失。
信用管控部门还要根据应收账款的具体情况, 通过债务分析技术评估确定应该采取的欠款追收方式, 采用诸如自己追讨、委托专业商账公司追讨、诉诸仲裁或诉讼等手段, 力争将商业信用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管控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 为控制国际工程承包商业信用风险, 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 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强化信用管控, 企业必须从源头开始, 加强对潜在合作方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建立健全客户信用资料库, 而这些工作需要企业制定标准的、规范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进行指导。
首先, 要确立信用管控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保证信用管控部门在实施风险控制时能够得到各部门的配合, 并设置信息搜集、档案管理、资信分析等的具体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
其次, 要对资信档案库的构成要素、信息的储存方式、档案库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第三, 充分挖掘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 制定出一个较为通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上, 应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财务和非财务、历史和未来、静态和动态、正向和反向等多个角度评估信用风险, 以体现信用风险评估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
第四, 根据搜集到的指标数据和资料, 确定企业使用的信用评估的模型, 保证分析人员在进行信用评级时能够较为便捷的确定公平、合理的评价结果。
此外, 还需要设置一个定期检查和更新资料库信息和评估结果的自我调整的机制, 让客户信息资料库跟随外部环境而随时更新, 才能满足企业信用风险管控的要求。
信用管控部门还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于最初搜集到的客户信息, 要不断更新、检查在库业主的信用信息, 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客户资信档案积极的进行管理;另外, 制定科学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并根据宏观环境和行业状况进行更新, 同时不断学习科学的、适用的信用评估模型, 增强客户商业信用评估的准确性。
(二) 采用风险转移方式
我国跨国工程承包企业一般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的方式对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加以转移。一般选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 规避对外承包工程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收回的风险。与一般保险公司不同, 中信保是国内唯一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保险公司, 它表面上是对由债务人原因导致的无法支付的工程款进行承保, 更为本质的是为企业提供了风险防范和损失赔偿的机制。风险一旦转化为损失, 该损失不完全由企业承担,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给予企业承包范围内大部分的经济补偿, 企业亏损将大大减少。
此外,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有更为专业的技术和人员, 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 提前风险预警, 能够帮助企业提高风控力度。国际保理是指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向保理商转让应收账款的业务活动。当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获得业主确认的工作量量单和工程款账单, 保理商买断债权后, 企业就能够从保理商那里得到支付的工程款, 提高了资金的回笼率和周转率。由于债权的转让, 使企业不再承担由此债权产生的风险, 大大降低了企业债权管理费用, 还可以及时的进行外汇的核销和出口退税手续, 保证了工程正常施工所需的资金需求。
(三) 制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制度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也是指导信用管控部门保证收款的必要条件之一, 主要包含信用限额制度、内部准备金制度、账龄分析方法、欠款催收制度等。信用管控部门根据信用评估模型的评级结论, 确定该项工程对于业主是否采取商业信用工具, 即是否给予授信。
若允许授信, 确定对该客户采用何种信用政策、给予多大的信用额度。企业在具备了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和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信用政策制度外, 还应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学习, 在企业内部设置准备金制度。因为造成客户违约的原因除了客户自身的内部原因, 如财务危机等, 还有不可抗的外部原因, 不确定性极大。
当企业客户大量违约时, 如果企业没有一定的准备金, 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 资金流严重缺乏, 企业将会面临极大的破产风险。账龄分析虽然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已经被许多企业所用, 但是在粗放式管理的工程承包企业中仍没有作为一个日常管理的方法。账龄分析能够检验企业信用管控工作的成效, 信用管控部门将账款逾期情况录入客户资信档案中, 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催收, 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 另一方面作为以后合作授信额度的考虑因素。
通过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商业信用风险的成因的分析, 了解到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不到位。因此,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内部首先应设立独立的信用管控部门, 这样才能解决业务部门、施工部门、财务部门在赊销中分工不清、受利益驱使而忽视风险的现象。其次, 应针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控制,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必须采用系统的、规范的作法来构建客户资信资料库。再次, 在客户信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 保证企业在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风险最小, 并且在业主违约的情况下不会因现金流不足而被迫破产。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 才能使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降低信用风险, 增加商业信用利用程度, 帮助企业现金健康快速流转。
参考文献
[1]林均跃:《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钟朋荣:《中国企业留心十大陷阱》,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戴彬:《商业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27期。
风险辨识与管控 篇5
关键词企业班组;按工序程序辨识危险源;控制整改;动态管理
2005年平煤股份一矿已顺利地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2008年10月份又进行了再认证。如何落实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如何在产量规模不断提升过程中让职工及时发现隐患、了解危害、防范危害;如何将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平煤股份一矿监测队针对这些问题把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放在班组,是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的大胆突破和创新。依据班组工作岗位的工序,辨识每一道工序的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使危险源在班组得到控制。
1班组如何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1班组长先要要对本班组管辖范围或承担的作业明确无误,对重点、难点、危险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如根据井下班组工作的工序,组织危险源辨识人员从职工上班出家门开始-职工到单位-开班前会-换衣下井-入井坐皮带-到达工作岗位-(开始工作-按工序)工作过程-完成工作-返回地面-洗澡更衣-班后会-下班回家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排列出来,逐一辨识,汇集成表。
1.2班组应对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可能会发生哪种伤害,引发哪类事故,如触电、起重伤害、落物坠人、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都要在作业前仔细预想,并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中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及风险等级划分,分别列出对策加以落实,防患于未然。
1.3让班组每个成员都清楚,从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细化分析,认真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一览表》。着重从作业状况、发生事故因素、潜在危险、重点对策、预防措施方面下功夫,以此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达到危险预知大家清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一览表》人人都能看明白,从而保证每次危险作业都能顺利完成。
1.4班组长要做明白人。班组长和职工之间、职工和职工之间,工作、生活、学习在一个特定的班组集体中,同志情、工友爱、师徒谊,组成一个共同体。班长要通过“上班看脸色、吃饭看胃口、干活看劲头、休息看情绪”来发现班组成员的心理、体力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安全不放心人,即人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排除或控制隐患)加以解决。
1.5就每一个具体项目而言,班组长都要按照“人员是否足够、素质是否适应、配合是否默契、方案是否可行”的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避免由于工作安排不当,任务分配不合理,人为造成安全隐患。
2辨识出的危险源如何控制和整改
2.1加强巡检,发现危险源及时控制并整改到位。班组长在班中巡检,要对生产工序过程,设备运行状况,安全装置、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巡检,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如果本班组解决不了的要及时上报。监测队每月一次的班组长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特别是便携仪发放修理组提出的:“供应站提供的小螺丝较短,拧不到位,容易脱落,继续使用将减少安全仪器的使用寿命。”队领导极为重视,与矿供应站协商解决了这个易被忽视的“小”问题。
2.2班组成员要进行“四查”活动。即查不安全装置、不整洁环境、不安全行为、不标
准操作。并把查与不查、查粗与查细、查多与查少、查深与查浅列入各成员的业绩考核中,月末与队领导对各班组的综合考核汇集,在每月的班组长会上进行公布,与奖金挂钩。
2.3班组建立隐患整改制度。监测队做到记录齐全、填写认真、情况真实、有据可查。监测队井下弱电班每天班前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及发现的危险源。工作是否有不到位的,责任人是谁?危险源可控不可控(及时上报对值班人员)?如何处理落实到人。
3如何提高班组辨识危险源的技能
3.1提高班组整体素质,强化班前班后会质量。班组长根据生产特点、作业内容,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知识,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说明安全作业的要点、安全注意事项、预防事故的措施等。
3.2开展事故案例教育。每月或每周,将历史上这一月或这一周发生的事故案例列出,作简要的分析评论,达到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杜绝重复性事故的发生。监测队各班利用班前会以“每日一题”的方式,把“一通三防”知识、避灾路线、自保互保技能和与当日工作性质相关的案例灌输给每一位组员,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我的岗位是井下电机车司机,开车经过弯道或道岔时应减速、慢行、鸣笛,如不这样做,有可能会造成机车掉道或冲撞到井下行人......”。这是发生在兖矿天池公司运搬工区班前会上的一幕,在每班班前班长分工完毕后,每一名上岗职工都要挨个“过堂”,根据分配的岗位,讲述自己的岗位职责、标准,安全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不这样做将会造成什么后果。该办法自今年元月份推行以来,收到了明显效果。
据了解,该工区一直致力于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力求使职工对安全教育入脑入心,并遵守作业规程、法规,自觉抵制“三违”,先后开展了“三岗三”、“三无”班组评选、“三违”人员家属通知单、编制安全顺口溜等活动,不断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今年元月份以来,该工区又创新方式,根据加强“三为六预”安全文化宣贯的要求,加强对职工的预想、预控教育,推行了班前风险预控辨识。班前风险预控辨识除了个人讲述外,班组其他相关、相近岗位上的职工要对其讲述的内容其进行补充,班组长、工区当日值班人员、跟班带班区长也要进行相应的补充,确保岗位风险辨识完全、彻底。同时,他们了推行管理人员现场“三查两盯一问询”制度,区队干部下现场必须查改作业环境隐患、查系统设备运行情况、查人员作业状态,盯特殊施工环节、盯重点隐患整改过程,对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提示、警示、问询。
管控风险打造智能机房 篇6
粗放运维:重重隐患成瓶颈
在机房安全环境日益复杂的趋势下,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所提供的治理能力日渐薄弱,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应用需求。
首先,安全管理部门对机房安全的关注点通常仅限于强电、空调、消防、雷电等环境类基础状况。而信息化背景下,机房安全涉及的技术元素和管理要求已远超传统管理的业务范围,一系列安全事务如物理和逻辑、操作与运行、环境和参数等都成为机房安全的核心要素,如何开拓视野统合业务已成为新形势下机房安全的迫切需要。
其次,面对机房业务的后台性和专业性特点,粗放型管理的弊端同样日趋突出。表现在依赖个体、流程不清、操作随意、制度建设落地难、风险识别滞后、事后干预居多,这导致“机房重地”演变为“公共场所”,成为管理部门面临的安全瓶颈。
治理前移:人防技防相结合
上海市水务信息中心在不断梳理自管机房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防、技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提升“人”对事务管控优势的同时,努力降低“人”在技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管理重心前移,提升人防的管理效能。在统合、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开阔机房管理的安全视野,拓展安全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后,市水务局信息中心将工作重心前移,贯彻和执行前置性介入和流程控制,将管控效能与安全责任挂钩。从而以前置性管理替代被动式管理,努力构建安全为先的应用氛围和安全第一的管理形态。统合、强化的管控项包括机房环境安全控制项和机房资源网上申请登记,利用规范流程保障了设施的使用安全。
利用IT治理方法,探索技防管控智能化。首先,充分利用专业监控工具对机房环境实施系统性监测,采集、分析最能反映运行态势的各种数据和流程记录,及时发现行为漏洞和技术隐患,指引安全加固和风险规避。其次,进行实时化态势预警。在系统性监测基础上,检验安全布防的有效性。对重点监控项实施态势展现、语音告警和同步短信发送,依托平台对重要流程进行闭环管理和即时告警,确保控制环节的有效性和业务轨迹的可追溯性,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安全隐患,转变为“看得见”的风险态势和“听得到”的安全提示。最后,进行前台化管理,即设置风险管理平台。用“IT治理IT”的方法支持管理创新,构建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水务IT监测服务管理平台,将前置化的管理机制与信息技术有效地衔接起来,通过自动轮询、刷新和语音(短信联动)告警,成为安全策略部署落地的有效途径。
图1 水务IT服务和监测平台
“智慧机房”:公共区域“搬迁”上网
信息技术不仅是支撑业务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技术方法,依托信息技术开创机房管理新模式是扭转机房环境“公共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上海水务信息中心机房管理部门在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基础上,自主创新、设计、开发了贴近机房应用规律,承载机房管理流程,注入安全管理策略的桌面化管理工具——“智慧机房”。在机房浏览、资源查询和自助上架三个基本模块支撑下,构建起基于网上流转的机房管理新模式和新方法,成功将可视化、开放性和具备一定智能化功能的机房管理模式推向管理实
“智慧机房”能提供全方位的虚拟服务。在普通参观或无特殊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只要通过访问浏览,即可观看整个机房的监控视频和虚拟实景,不进机房也能了解机房的环境布局和设施的基础信息。同时,应用部门可依托“机房浏览”和“资源查询”两个实景模块,随时了解和检索机房当前的资源使用和配置信息,并以可视化方式监管入驻主机的运行状况,从而解决了知道IP地址、但找不到设备的困扰。在“自助上架”模块引导下,应用部门还可自行对拟上架设备的环境或位置进行模拟选择,系统会自动对适用机柜、机柜空间、PDU取电、承重限定、端口类型、通信带宽等一系列基础条件给出匹配验证。在验证通过后,系统会自动转入资源和服务申请流程。
“智慧机房”作为制度、流程和资源使用规则的承载体,成功将应用、管理、服务三方纳入同一条透明化管理轨道,为机房信息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有效减少和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业务摩擦,成为面向机房业务的公共平台。透明化管理和真实展现成为管理部门深化管理的重要助手,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机房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智慧机房”推向业务化应用后,信息中心的机房环境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机房出入申请明显下降,机房安防显著改善,非特殊需要的机房业务已基本被虚拟工具所取代,信息中心的机房管理进入全新模式。
总之,研究机房安全管理新方法、探索机房安全管理新模式、推动机房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在信息化纵深发展的趋势下,政府IT管理部门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深化机房环境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
信用风险管控 篇7
本文按逻辑推演论述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即:现阶段辽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须依靠银行——辽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为未能获得充分的担保——辽宁民间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及辽宁地方财政设立的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非常有限——必须改革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体现出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特征, 提高其担保的“放大倍数”——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够有效地化解自身负担的风险。
1.现阶段, 辽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须依靠银行, 其他的融资形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权或债权市场吸纳社会资金, 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基本上有场无市, 等等, 都加剧了融资的难度。我国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从来都居于首要地位, 银行是居首要地位的资金集散中心, 据统计, 目前辽宁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 比例占到98%以上, 直接融资不足2%。
2.如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充分的担保, 则银行是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的。一般认为,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 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滞后, 三是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和信用水平低。其实这都没有抓到问题的重点。在银行的贷款成本方面, 银行既然愿意给普通居民户发放消费贷款 (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等) , 可见给中小企业发放经营性贷款, 其成本也应该是可控的。
3.辽宁民间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仅自身的担保能力非常有限, 而且, 民间担保机构自身的信用也颇受银行的怀疑, 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现阶段依靠民间担保机构的力量来解决大量的担保需求是不现实的。截至2007年末, 辽宁省信用担保协会的50余家担保机构累计仅为5900多户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 实现担保总额仅为257亿元。即便是全国的情况亦如此, 截至2008年上半年, 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366家, 累计为38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 担保总额8051.87亿元, 而截止到2009年6月底, 我国中小企业数就已达到4200多万户, 获得担保服务的企业连1%都不到, 并且这里已经包括了政府系担保机构的担保。
4.目前的体制下, 为了弥补辽宁民间信用担保机构担保力量的不足, 必须改革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充分体现出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特征。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 间接减少了地方税收、减少了就业。比起民间信用担保机构, 政府担保具有规模大、信用度高等特点, 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大都采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办法。一是提供一笔筹建启动资金;二是定期注入财政资金;三是采用政府补亏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实现担保机构良性运作。辽宁担保业刚刚起步, 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在争取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 各级政府应将担保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 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5.辽宁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受制于其资本额的瓶颈, 难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为此, 必须提高担保的“放大倍数”, 保证有足够的信用扩张能力。政府系担保机构与民间担保机构的区别如果仅仅是出资者不同, 则不如创造条件, 让民间设立更多的信用担保机构。民间担保机构没有办法像政府担保那样可以有效地分散掉风险, 其“放大倍数”不可以很高, 而政府由于可以获得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税收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等等好处, 完全可以提高政府系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 地方财政再给予全额再担保。
6.其实, 辽宁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全能够有效地化解自己负担的风险。我们应树立“经营”风险的理念, 用收益来覆盖风险成本, 不回避风险, 更不追求零风险。地方财政及其政策性的政府系担保机构可以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税收收入增加获得一定的补偿, 而且, 政府本来就应该给予中小企业以补贴, 因为财政的效益应具有社会性, 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了需求, 发展了科技, 增加了就业等等。在全国性的征信系统建立之前, 辽宁可以强化地方性的征信系统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工作, 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另外, 我们也应当改变观念, 不能认为“小”就容易违约, 譬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向民间发放的小额信贷就已经驳斥了这一似是而非的观念, 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6月末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仅0.81%, 明显低于全行公司客户贷款整体水平。何况, 担保没有即刻的、直接的资金支付, 具有口头承诺的特点, 但却可以立即解决银行放贷给中小企业的问题。总之, 既然连民间机构都在搞担保, 说明担保的风险-收益状况是可以接受的, 再担保的风险则更小。
企业实施客户信用管控十分必要 篇8
企业信用管控须加强
第一, 信用管控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是充分竞争性产品, 国内同行的恶性竞争、相互杀价、盲目上项目、扩大产能, 加上外资进口产品的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等等, 这些都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越来越难生存的外部市场环境。职工要有保障、企业要发展, 由此带来每个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 企业不放货款, 没有延期支付条件, 就会逐渐丢失客户, 失去市场。因此, 应收款的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 也是企业考核部门工作一项重要的经济责任制指标。在国际贸易中, 信用证 (Letter of Credit, 简称L/C) 是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通常是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 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主要是贸易双方都以银行信用作为担保的。国内企业的信用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是参考了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管理的收支模式, 但又不完全相同。
信用管理涉及信用风险, 企业将对哪些客户进行授信, 授信的信用额度是多少, 回款的期限如何设定, 信用管控如何实施和监督等, 这些都是我们企业经营管理者们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第二, 把握对客户实施信用管控的原则。对客户实施信用管控, 目的是要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这种风险具体讲是来自于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无能力付款的信用风险。
企业下游客户千差万别, 每个企业的应收款都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否则企业的现金流动资金必定要受到影响, 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在经营中, 每个企业都希望客户贷款提货, 减少应收款。不言而喻, 不是每个客户都要实施信用额度管理。而实施信用额度管控, 也表明该客户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实施信用额度管控目的在于应对市场残酷竞争, 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扩展重点行业大客户的需要。企业会有选择地在少数特定客户范围中实施信用额度管控, 也是为适应对方的采购模式, 促成业务合作成功而必须采取延期支付和一定额度授信结算。对企业来说, 必须建立规范有序的信用管控体系, 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降低财务风险, 减少呆坏账。
优化信用管控的应用策略
首先, 对客户授信进行等级分类。根据客户的信用评价等级实施区别授信, 同时对不同客户确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对授信客户的信用评价等级分类可以参考我们国家的银行信用等级分类, 可以考虑按3A级、2A级和A级进行分类, 其中3A级为最高级别, 授信额度最高, A信用级别最低, 授信额度也最低, 不同企业也可以参照自己的习惯方式进行分类。
拟授信客户由相关业务部门提出申请, 按规定流程对客户进行资信审核和授信。
其次, 对授信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授信客户的资信调查有以下要点::客户基本信息;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或主要股东;主要往来结算银行帐户;企业基本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企业与该客户的业务往来情况 (初次发生业务时调查其他客户与该公司业务往来情况) ;该客户的业务信用记录;其他需调查的事项等。
客户资信调查建议由企业的销售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完成, 销售业务部门侧重于业务方面调查, 财务部门侧重于银行信用方面调查, 调查完毕后, 填写《客户信用调查评定表》, 保证所收集客户资信资料的真实性, 调查填写人员应对《客户信用调查评定表》内容的真实性负全部责任。
再次, 对客户信用等级做出评定。对客户信用等级的综合评定时, 可以参考以下方面的内容。如客户的企业规模和产品技术水平, 客户在其行业内影响力或行业综合实力排名;过去两年内与其下游客户合作中没有发生不良欠款和其他严重违约行为;客户是否守法经营、严格履约、信守承诺等;可向其下游客户了解客户面前的经营状况, 调查其资金实力、偿债能力等;如果是老客户, 可以查找业务记录, 在过去业务合作中双方制定销量和回款计划是否执行到位等;客户在企业产品年采购量/采购金额的排名等。
第四, 确定授信客户的信用额度。客户信用等级评审后, 可以给拟授信客户一定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授信给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状况和客户的行业特点自行确定。
第五, 客户授信执行与监督。按照企业授权批准的授信范围和额度对授信客户进行日常管理, 授信客户的执行部门应该是企业的销售业务部门, 同时明确日常监督管理部门, 以便相互监督执行, 确保货款安全回收, 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如规定对超过信用额度的相关业务应立即终止业务发生, 并及时上报企业高层;对于原欠款金额大于当前授信额度的客户,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在较短的期间内压缩至授信额度之内;对于原来已有欠款而且不享有授信额度的客户, 要加大货款清收力度, 确保客户欠款额只能减少不能增加, 同时采取一定的资产保全措施, 如担保、不动产抵押等;对于授信客户必须每月按时对帐和定期清帐, 把握风险控制, 对所有授信客户制定具体的清帐期限, 月底双方财务对账;客户上次欠款未结清前, 企业不再批准进行新的赊销。监督部门每月必须稽核客户授信的执行情况。
第六, 客户授信的调整与处罚。企业根据市场开发的需要, 必要时可对客户的信用额度进行临时调整, 按程序组织评定, 经相关审批后可调整执行。同时, 企业应对授信业务程序执行不力, 可视越权行为的性质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对直接责任人和部门予以处罚, 确保企业信用管控的执行力。
建立企业信用管控体系
一个成熟的信用管理体系, 一定是为达成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服务的。缺乏信用管理的经营活动固然是虚弱的, 然而过分强调信用管理, 以至对经营活动形成不恰当的反作用, 则是偏执的行为。如同将一些合理的行为相加, 不一定能够导致合理的结果。企业经营活动的潮起潮落, 要求有适当的信用政策相配合, 当销售萎靡不振时, 需要适当放松监管力度;当销售过度高涨时, 则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实现“软着陆”。信用管控应当力争准确拿捏分寸, 通过对销售业务收放自如的控制, 促进企业经营指标的实现。因此, 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的信用管控体系尤为重要。
企业风险防范与管控 篇9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行为, 它能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防控的水平, 国务院出台了《中央企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引》, 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防范指明了方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风险主要为法律与合规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企业文化风险、运行风险等, 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 并且遍布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 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规避和化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亦即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战略性的高度。企业有效的防范风险离不开有效的组织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设、得力的执行和监督、科学的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二、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企业风险, 是指在未来存在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存在的影响。企业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法律与合规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企业文化风险、运行风险等。
(一) 法律与合规风险
法律与合规风险是现代企业风险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两者各有重合, 又各有侧重。合规风险是指因违反法律或监管要求而受到制裁、遭受金融损失以及因未能遵守所适用法律、法规、行为准则或相关标准而给企业信誉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自身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或者外部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 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法律与合规风险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树立遵章守法的理念, 视法律为企业碰不得的高压线。
(二) 战略风险
企业的战略风险是一个企业整体出现损失进而无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企业根据企业生存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因此战略风险产生于外部环境和战略管理行为和战略成功必要条件。企业的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发展文化、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生存能力以及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三)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中的财务结构不合理, 以及公司中存在的融资不当的现象, 促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 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以及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主要包括投资风险、融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而不能够完全的消除企业存在的风险。
(四)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带来的风险;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的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风险;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市场竞争中, 企业在生产、投资和销售等市场的经济活动中, 都会因为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的信息不完整、决策的手段不完善、企业决策执行不充分和不及时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等种种原因而蒙受经济损失, 形成市场中的风险。
(五) 企业文化风险
现代的企业集团中涉及的行业领域跨度很大, 组成的人员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单位和地区, 这种多元化的背景形成企业文化也不尽相同, 造成集团内部的企业文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融洽的现状。企业文化不相融合将会导致企业战略难以顺利实施, 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 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六)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 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动性和复杂性以及主体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认知的能力的有限性, 而导致企业的运营出现失败, 使得企业的运营活动不能够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 使企业遭受损失。企业的运营风险并不是指其中的某一项具体的特点的风险, 而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的风险活动, 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新产品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方面可能引发的风险;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方面引发的风险;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发生失误导致的风险;企业员工的道德风险及业务控制失灵导致的风险等。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及要素
(一) 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
2、确保内外部, 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 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3、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4、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 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5、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 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二) 风险管理的主要要素
1、调整风险偏好和战略
2、加强风险应对决策
3、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
4、识别和管理多重和跨企业的风险
四、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工作
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风险管理工作的好坏, 关乎企业的发展和命运, 因此做好风险管理对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至关重要的责任。企业董事会应当根据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 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配置优异资源, 经理层应安排好进行风险管理的人力、财力、物资、外部资源。选择具有法律、财务和其他专业知识,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工作责任心的人担任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人员。赋予专业人员一定的职权, 允许专业人员直接向公司董事长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公司风险控制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公司董事会应当领导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专业人员应当能够熟练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辨识日常业务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提出解决方案供公司董事会讨论、采用。
五、强化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的检查
企业中有了制度但是不等于就能够进行合理的风险的防范工作,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进行好的执行, 那么也是一纸空文。企业中的很多案例说明, 每一次风险的产生都是和明知故犯的心理, 以及受到利益驱动的投机心理, 还有存在不容易暴露自己的冒险心理等有关。很多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齐全的管理制度, 但是风险案例仍然会出现, 这就是因为企业在制度执行环节出现问题。由此可见, 执行制度要比制定一个制度更加的重要, 因此, 企业需要严格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努力的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
六、运用科技手段强化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
现代科学技术为风险预防和管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如果企业合理的使用风险信息的数据库, 将企业的风险信息逐渐的融入到企业的决策中, 这样企业就向决策系统化和科学化迈进, 能够有效避免因主观决策而产生的风险。其次, 企业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将风险指标进行量化管理, 一个具有良好风险管理的企业, 决策者通常会使用多种工具来进行风险预测、衡量、分析, 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规避风险, 最终化解风险为机遇, 进而达到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目的。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 风险防范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在企业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越来越重要。有效的组织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设、得力的执行和监督、科学的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是企业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企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达, 倾注了投资者和管理者大量的资金和心血, 发展中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企业越大, 风险控制工作越重要。因此企业需要牢固的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 建设全面管理风险的体系, 强化风险管控的手段和措施, 以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尽管关于风险的定义有多种, 但大多认为“风险是一种在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和某些损失发生可能性的, 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的现象”。风险防范与管控是企业日常所面临的重要工作, 是企业生存和长远、健康发展的保障。无数事实证明, 无论一家企业具有多么雄厚的资本, 企业的发展多么的迅速, 技术多么高明, 但是如果忽视了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都将会难逃厄运。例如美国的雷曼兄弟、英国的巴林银行, 还有加拿大北电网络等著名的大公司的破产都是一些典型的例子。因此如何加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是重点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风险的类型, 之后讨论如何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解决并进而化解风险为企业发展机遇。
关键词:企业,风险防范,管控
参考文献
[1]侯艳.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J].管理观察, 2012 (35)
[2]成志荣.建立风险防范管控机制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J].河北企业, 2012 (8)
[3]王天才.企业内控机制的建设及企业风险防范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5)
电缆企业作业风险管控 篇10
1电缆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电缆企业属于设备密集型企业, 需要使用大量专用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分析目前电缆企业作业安全风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生产一线员工文化教育程度偏低, 安全意识单薄, 安全知识匮乏, 违反劳动纪律、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 配备有大量转动设备、高温设备、起重设备等机械设备, 自动化层度不高, 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三是, 企业利润受市场竞争和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 利润率普遍偏低, 安全投入难以落实。因此, 电缆企业应该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中心, 建立设备安全操作风险管控长效机制为抓手, 合理使用安全生产投入资金, 将作业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作业风险管控基本方法
进行作业风险管控就是要对产品加工和服务过程中的“人、机、环”三个要素进行危险点的辨识、评估并进行控制, 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1) 涉及人员的作业风险管控应该从人的精神状态、身体状况、安全知识以及人员搭配等几个方面进行辨识和控制。作业人员思想情绪异常波动期间精神疲惫, 容易发生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安全事故, 因此应避免安排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活动;健康程度、年龄、身体条件不能胜任现场工作时, 容易发生因体力不足导致的安全事故, 因此应安排合理休息或调换能胜任的作业活动;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知识匮乏时, 容易发生因误操作导致的安全事故, 因此员工上岗前应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和相应岗位的安全技能培训;对于需要人员搭配的大型作业, 如果人员搭配不合理, 容易导致因经验不足或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安全事故, 因此在人员搭配时应注意的高、低岗配合, 必要时应设立监护人。
2) 关于设备的作业风险管控应该从生产加工设备入手, 识别各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的职业伤害, 找出危险点, 分析伤害发生的人为原因、设备本身原因以及管理方面的原因,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对设备进行安全技术改造, 提高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无法对设备进行改造时应加强劳动防护, 完善安全操作规程、警示标识, 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装备水平。电缆企业目前由于产种类较多, 生产加工设备多为专用大型设备, 设备风险点较多, 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的职业伤害主要包括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灼烫、高处坠落、火灾、化学性爆炸等。
3) 环境因素的作业风险管控重点关注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 主要包括温度、噪音、油雾、弧光和粉尘等几个方面, 应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为作业人员配备适用的个体防护装备, 电缆生产属于机械加工, 部分车间机加工设备多, 噪音较大, 应为相关作业人员配发耳塞, 部分车间内空气中存在油雾粉尘等固体或液体悬浮物, 应加强车间的通风措施并为相关作业人员配发口罩或防尘面具, 电缆生产车间一般不配备空调, 电缆生产又是连续性生产, 夏季高温环境下作业时应加强通风, 降低车间内环境温度。
3作业风险管控在电缆企业的应用
如何才能将上述管控方法应用在电缆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呢?这就需要结合电缆生产的各个工序进行分解, 以工序下的人员、设备以及车间环境为管理对象, 针对人员的作业活动、设备的运行以及车间环境因素进行作业风险辨识、评估并制定管控措施。目前电缆生产主要分为:铝杆 (铜杆) 制作、拉丝、绞线、挤出、成缆、铠装屏蔽、试验等七个主要工序, 下面以电缆生产为例列举各个工序下的主要风险管控措施。
1) 铝杆 (铜杆) 制作主要作业风险有起重伤害和灼烫, 控制措施如下:
(1) 铜板 (铝锭) 转运过程中, 应正确穿戴防砸鞋、劳保手套等劳保用品。
(2) 熔化前应先将铝锭 (铜板) 烘干, 熔化时应观察炉体及冷却水压力与温度, 防止冷却水不足造成设备事故;添加微量元素时, 应正确穿戴工作服及劳保手套。
(3) 铝锭浇铸作业前, 对流槽等进行烘烤, 防止铝液飞溅伤人, 扶正铝铸锭时, 应使用专用工具, 严禁直接用手扶持;连轧作业时, 严禁用手检查辊缝。
2) 拉丝主要作业风险有起重伤害、机械伤害、物体打击和灼烫, 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 拉丝工序应在作业区域设置隔离网。
(2) 铜杆 (铝杆) 吊运过程中, 应正确穿戴防砸鞋、劳保手套等劳保用品。
(3) 铜 (铝) 杆打尖操作时, 应站立在线夹头的侧面, 保证手与打尖机的距离, 严禁用力过猛或逆向喂入线头, 线夹头应夹实、夹牢。
(4) 穿模作业时, 应用脚踏动脚踏开关, 严禁在操作台上启动设备, 当两人配合操作时, 口令应清楚, 防止设备误起动。
(5) 上、下线盘时, 应在线盘托架的最低点与最高点进行操作, 上好线盘后, 应检查线盘锁紧, 并关好收线柜门。
(6) 设备运转时严禁用手触摸模盒与卷筒之间的单丝, 收线架与模盒之间严禁人员从单丝下通过。
3) 绞线主要作业风险是机械伤害, 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 绞线作业区域应设置隔离网。
(2) 开车前, 应检查所属设备是否完好, 油压, 水压, 气压是否正常, 确认防护罩已经正常关闭, 检查紧固件的紧固情况。
(3) 开车时应由专人掌控操作台, 按操作顺序缓慢启动机床 (励磁不大于1000r/min) , 并注意机床运转情况。
(4) 多人操作时应互通信号后方能开车, 严禁站在正对分线板的位置;设备正常运转时应巡回检查工字轮运转情况。
(5) 开车后, 严禁随意打开防护罩, 严禁站在旋转部件的正对面, 巡视时应与旋转部位保持安全距离。
(6) 上工字轮时, 应确保其正确放入篮筐, 并关好防护罩, 锁紧制动装置, 将顶尖调整到位, 锁好弹簧销轴, 穿线时应两人操作, 防止单丝缩回伤人。
(7) 切割钢绞线时应佩戴防护眼镜。
(8) 制动器应定期检查, 确保制动时接触良好。
(9) 上线盘时严禁站立在上线小车活动范围内, 或在上线小车轨道上停留;线盘上好后应对所有安全锁紧装置进行检查, 确保线盘锁紧到位。
(10) 下线盘时, 应注意顶针下降的行程, 防止下降过度损坏设备, 推动线盘时, 线盘运行前方严禁站人。
4) 挤出主要作业风险是起重伤害、机械伤害和灼烫, 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 线芯转运过程中, 应正确穿戴安全帽、劳保鞋、劳保手套等劳保用品。
(2) 挤塑设备在升温及用液化气进行加热烘烤过程中, 严禁用手接触升温部位。
(3) 加料作业时, 应从扶梯上下, 严禁翻越设备。
(4) 下线盘时应注意顶针下降的行程, 防止下降过度而损坏设备, 推动线盘时, 线盘运行前方严禁站人。
(5) 线芯分段时, 应佩戴护目镜。
(6) 挤出机应由主操作人员操作, 严禁其它金属硬质杂物落入进料口中。
5) 成缆主要作业风险有起重伤害、机械伤害和灼烫, 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 吊运过程中, 应正确穿戴安全帽、劳保鞋、劳保手套等劳保用品。
(2) 开机前应检查紧固件的紧固情况。上线盘时, 操作者应站在侧面, 将其正确放入篮筐中, 并关好防护罩, 锁紧制动装置。
(3) 多人操作时应互通信号后方能开车, 严禁站在正对分线板的位置;设备正常运转时应巡回检查工字轮运转情况。
(4) 制动器应定期检查, 确保制动时接触良好。
6) 铠装屏蔽主要作业风险有起重伤害、机械伤害、爆炸、灼烫, 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 吊运过程中, 应正确穿戴安全帽、劳保鞋、劳保手套等劳保用品。
(2) 在作业区域应设置隔离网, 开车前应检查紧固件是否松动, 主制动器和主传动器是否正常;在收放线装置进行上下线盘时, 应采取措施防止意外起动开机。
(3) 机器开动应由低速向高速逐步提高, 机器运转时, 严禁搬动操作手柄换档或换向。
(4) 氩弧焊作业时, 应正确穿戴好防护眼镜等劳保用品。
(5) 氩气、氦气气瓶应在离火源10m的地方设置, 并有明显标识。
(6) 钢带 (钢丝) 焊接时, 应佩戴好防护眼镜。
(7) 下线盘时, 应注意顶针下降的行程, 防止下降过度而损坏设备;推动线盘时, 线盘运行前方严禁站人。
7) 试验主要作业风险有机械伤害、冻伤、爆炸、火灾、触电, 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1) 试验区域设置隔离措施, 严禁非试验人员进入。
(2) 试验前应检查各设备连接装置、联动系统、接地是否正常。
(3) 热延伸及老化试验过程中, 应带好耐高温手套, 防止接触高温试验箱时发生烫伤。
(4) 低温试验过程中接触低温箱 (最低在零下50度左右) 时, 应带好保温手套, 防止冻伤。
(5) 燃烧耐火试验过程中产生明火, 使用易燃、助燃性气体应注意存放安全;易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气瓶应分开存放。
(6) 试验完毕后应等指示针回零后再关闭电源。
上述各个工序下的作业风险管控, 是电缆企业按照生产过程中“人、机、环”三个要素的风险控制基本方法, 结合生产实际工序进行了拆分和细化, 在现场制作了风险控制卡, 在实际的作业风险管控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生产过程中的作业风险点一目了然, 对应的管控措施具体实用, 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作业风险。
摘要:本文讲述生产过程“人、机、环”三要素作业风险管控的基本方法, 以电缆企业为例描述作业风险管控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下的具体应用。
小额贷款的风险管控 篇11
一、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多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放贷, 并且提倡简单快捷, 这种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形式,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人资金短缺的现象, 为贷款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
首先, 信用风险的存在。这一风险指的是因为借款人和相关的当事者发生违约或者是信用等级下降的情况, 不能够按照合同的要求偿还债款, 造成贷款逾期或者是呆账产生而引起的风险。通常, 信用风险存在着如下特征: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收益分布的可偏性以及风险收益的相悖性。
其次, 流动性风险的存在。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的是小额贷款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偿还金融机构的借款, 也不能够及时的满足贷款者的资金要求, 进而将自身陷入到流动性的风险当中。流动性风险而是小额贷款企业经常会面临到的风险, 对于小额贷款企业来讲, 其主要的定位在于只贷不存, 这样企业的吸款能力就有所欠缺, 导致了其放贷的速度要快于资金回收的速度, 这样就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情况, 发生流动性风险。
再次, 市场风险的存在。小额贷款中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因为市场中银行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或者是汇率的变化而引起的, 给小额贷款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讲, 市场风险主要由利率风险、通胀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组成的, 贷款者和借款者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是按照当时的利率签订的, 如果市场中利率发生变化, 超过了签订合同时期的利率, 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由于市场的实际波动情况, 这种风险对于小额信贷企业是较为常见的。
最后, 法律风险的存在。任何小额贷款企业的操作都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不能够出现违背法律的事情, 而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则主要是指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造成企业身份不明确, 贷款活动得不到法律保护而存在的经营风险。这一风险是由于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 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强调, 降低小额贷款企业面临的风险率。
二、小额贷款风险的管控措施
上文中对当前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下面本文就对这些风险的管控措施进行论述。
首先, 对于信用风险的管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最大限度的分散系统风险。作为小额贷款企业来讲, 需要进一步明确借款者所借款项的情况, 一定要保证是小额且分散的资金, 要避免借款者过度集中的在某一个行业或者是几个行业借款, 要尽可能多的考虑从多行业经营, 只有将户均贷款余额降低, 才能够有效的规避信用风险给小额贷款企业带来的危害。第二, 需要小额贷款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监控机制, 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机制, 并且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效的防治措施, 保证贷款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控制工作。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 还需要设置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考评机制, 明确风险的分布情况和相关的防范措施, 将风险防范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 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率。作为信用风险的防范者, 还需要对每位贷款的客户进行详细和深入的贷款前调查工作, 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并由专门的风险防范部门对可能会产生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 对于信用高危群体需要及时的防范。
其次, 要想有效地规避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威胁,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小额贷款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实合理的贷款方案, 提升自身吸款的能力, 保证贷款的速度和资金回收的速度相持平, 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资金短缺的情况发生。第二, 小额贷款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动态的关注着每位客户的资产变动状况, 并根据这一变化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加强贷款后期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要对放贷时间和借款资金的规划时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保证资金的顺利回流。第三, 对于不能够按时归还的资金, 小额贷款企业需要做好应对工作, 及时的和银行等机构进行沟通, 提前安排好所需的流动资金, 降低流动性风险给且要带来的损失和威胁。
再次,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作为小额贷款企业, 需要将融入资金和贷出的资金实现对应关系, 要尽量的缩短融入资金在小额贷款企业账户上的停留时间, 这样就能够将款项及时的贷给所需要的人, 贷款者也能够及时的归还企业资金, 这样一来就会缩短资金的流动时间, 有效的防止利率汇率等的波动带来的影响。第二, 小额贷款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敏感的市场信息, 能够快速的抓住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规律, 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利率、汇率以及通胀等风险的威胁, 降低企业的损失程度。
最后, 对于法律风险的管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小额贷款企业内部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律部门, 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律人员, 在实际贷款的整个过程中要及时的向法律人员询问意见, 避免在贷款过程中签订的合同违背法律规范给自己带来法律责任, 或者是因为自身的操作违背法律要求引发法律风险, 威胁到今后的发展。第二, 需要相关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尽量细化要求, 能够根据小额贷款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法律规范, 这样企业能够更好的履行。
除这几点防范措施之外, 还需要在贷款的过程中增加担保, 更好的转移风险, 或者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 有效识别利用虚假信息进行贷款的人员, 降低自身的风险, 或者是制定科学追收机制, 严格控制违约的损失程度等, 这些都能够有效的规避小额贷款企业的风险。
三、结束语
小额贷款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风险, 本文就结合工作经验, 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 并指出防范措施,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企业经营有所帮助, 提升自身防范风险和管控风险的能力。
摘要:小额信贷指的是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一种贷款服务, 小额信贷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人的资金紧张状况, 但是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就以此为中心, 结合工作实际, 对小额贷款的风险及管控措施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小额贷款,风险,管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峭, 徐磊.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8, (11) :29-30.
[2]施金影.小额贷款公司运营中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9, (16)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