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审计(精选6篇)
信用风险管理审计 篇1
摘要:国内外学术界对造成审计独立性风险性, 及其审计市场信任危机形成的机理等进行了较为广泛地研究, 形成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最关键的三种基础性制度因素——审计委托代理模式、审计业经营模式和审计公司财产组织形式为分析框架, 系统地梳理了近十年内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审计市场信用危机形成机制及其解决对策的研究成果, 并对这些理论成果作了简要评析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审计委托模式,审计业经营模式,审计公司组织形式
一、引言
近年发达和新兴的资本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公司财务欺诈 (Accounting Fraud) 案例 (Enron、Xerox、Worldcom、Qwest、Sunbeam、Parmalat;银广厦和红光实业等) , 由于都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不具公信力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严重失真审计报告而导致审计失败 (Audit Failures) 。现代审计制度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防止公司财务欺诈而作的制度性安排, 其生命力是审计的独立性。然而, 随着一些审计公司卷入公司财务欺诈案并因此而倒闭, 从而动摇了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审计公司的公信力乃至于对整个审计市场的信任, 侵蚀了资本市场投资秩序的基础, 从而引发了审计市场的信用危机。由于审计信用危机, 各国纷纷加强了对审计市场的监管体制改革, 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审计市场信用危机形成机制、如何监管的讨论远未停止。学术界对审计市场信用危机研究的共同指向就是审计独立性风险性越来越大。按Watts and Zimmerman (1983) 的定义, 所谓审计独立性, 是指审计师能揭示已经发现具有重大违规造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这说明尽管审计独立性是审计业生存之本与应有的核心价值追求, 但并不是审计业必然具有的内在品质, 而是由多种基础性制度因素共同决定的。用数学函数式表示, 则审计独立性应该是:Audit Independence=f (A、B、C、…) , 其中, A、B、C、…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一些客观因素。事实上审计独立性正在遭受其内在的不断出现的反独立性因素的侵扰, 存在许多导致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不相信审计独立性的环境因素, 所以, 审计市场信用危机从本质上讲, 就是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对审计独立性及其相应的审计报告产生不信任的危机。尽管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客观因素比较复杂, 但归根到底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基础性制度因素主要是:审计委托契约模式、审计业经营模式和审计公司财产组织形式。纵观近十年内所形成的关于审计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文献, 可以发现, 国内外关于审计独立性风险性的研究大体上也是基于这三个维度之一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的。基于此, 本文以这三个维度为研究框架, 对近十年内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审计信用危机及其制度弥合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类与评析。
二、审计信用危机评析
(一) 审计委托契约模式、审计独立性风险与委托机制重构
审计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即经纪人中介机构, 其主要功能就是向投资者出售真实会计信息, 以供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它是解决投资者和公司实际控制人 (如控股股东或管理者) 之间代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多德, 2004) 。因此, 当审计独立性风险性越来越大时, 国内外学术界无疑开始重新审视现代审计委托契约模式内在缺陷, 并寄希望从中找到重构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冯均科, 2002;朱星文, 2005;蒋尧明和郑佳军, 2005) 。从契约关系上讲, 审计公司作为鉴定财务信息真假的金融中介机构, 接受所有者的委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审计。所以, 审计市场的合理的、均衡的稳定审计契约关系模式应该是, 审计公司接受投资者审计需求,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供投资者进一步投资决策参考, 并向投资者收取相应的审计费用。这种稳定的三角型审计模式不仅确保了审计的形式独立性 (Independence in Appearance) , 也为实现实质独立性 (Independence in Fact) 提供了制度上的条件, 杜绝了审计师或审计公司与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欺诈合谋 (Collusion) 可能性, 维持了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保护了投资者利益。然而, 当公司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时, 审计需求产生变异, 形成了审计的实质需求方与形式需求方裂变 (李洁和刘桂良, 2007) , 其中证券市场上的公众投资者为审计的实质需求方, 而被审计对象即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如控股股东或管理者) 则成为审计的形式需求方。审计方与这两种审计需求方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契约形式。一方面审计供给方与审计形式需求方之间以“业务约定书”形式签订的是显性的私人契约 (谢荣, 1998) ;另一方面审计供给方与审计实质需求方之间以“注册会计执业准则”为依据确定的是隐性的公共契约 (陈汉文, 2002) 。由于现实资本市场公众投资者高度分散, 普遍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实质需求方往往缺位。因此, 现代资本市场上的一种奇特现象是被审计对象即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自己聘请审计公司审计自己财务报告的现象, 从而使原来的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变成为审计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直线形的失衡结构 (冯均科, 2002) , 这至少破坏了审计公司形式独立性。由于审计供给方和审计形式需求方均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契约人, 因此, 现代资本市场上这种普遍存在的脆弱性审计契约模式, 本身就隐含着审计供给方与审计形式需求方之间的合谋的内在缺陷, 即审计形式需求方与审计供给方依靠自己的信息优势合谋造假欺诈公众投资者, 从而造成审计实质独立性丧失的可能性。当直线型审计契约关系成为现代证券市场上普遍契约关系模式时, 审计独立性能否成为审计业内在价值取向, 完全取决于两种契约关系给审计公司及其审计师带来的激励机制比较。审计供给方与审计形式需求方即上市公司之间签订的是显性契约, 上市公司控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满意或基本满意审计公司进行审计, 这就决定了审计公司现实生存, 在生存压力较大, 审计市场成为买方市场情况下, 审计供给方会向上市公司妥协, 放弃高层次的独立性价值追求转而向现实利益让步。当然审计供给方也会面临来自审计供给方与公众投资者之间的隐性公共契约约束, 公共契约约束力来自于市场机制和制度机制。但近年来审计线形模式内在缺陷不仅存在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而且同样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成为世界性的资本市场“通病”。这就说明, 基于市场的约束机制并没有形成对审计业有效约束。所以, 为了解决审计实质需求方缺位, 而被审计对象与审计委托人重合造成审计委托契约关系扭曲的制度性弊端, 学术界开始思考关于重新构造现代审计委托模式的问题 (蒋尧明、郑佳军, 2005;蒋尧明、谢周勇, 2008) 。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割裂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审计公司之间的直接联系, 寻找一个独立的第四方, 由其来行使审计委托权, 并由其直接支付审计公司或审计师的审计报酬。由于对独立的第四方选取不同, 形成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审计委托模式: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综合比较上述三个方案, 相对而言, 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 不仅能更好地保持审计公司的独立性, 还具有执行上的高效性和可操作性。而且, 这种模式有利于审计市场走向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理想状态。
(二) 审计业经营模式、审计独立性风险与监管机制重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原“五大”审计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审计业经营模式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走向审计业务 (Audit Services) 与非审计业务 (Non-Audit Services, NAS) (如会计、簿记服务, 税收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 相结合的混业经营, 并且利润高、风险相对较低的非审计业务收入在审计公司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为被审计对象提供非审计业务成为一些大的审计公司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和价值追求。1993年, 整个审计业只有31%的收入来自非审计业务, 但到了1999年, 国际原“五大”审计公司的非审计业务收入均超过审计业务收入。如普华只有40%的业务收入来自审计业务, 其余收入大都来自管理咨询、税收咨询等非审计业务 (叶少琴和刘峰, 2005) 。无疑, 非审计业务 (NAS) 扩大了审计的规模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 (Knowledge Spillerover) , 但非审计业务 (NAS) 给审计独立性带来的可能负效应是造成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不信任审计独立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也引起了管理层越来越多的忧虑。关于非审计业务是否损害了审计独立性, 以及审计业是否应该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的论战再次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但学术界关于非审计业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的研究仍未形成一致结论。相当多的学者认为, 非审计业务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Abbottet al. (2001) 从代理理论视角验证了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购买非审计业务重要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完全由独立董事构成的审计委员会购买非审计服务的比率较低, 这说明独立董事认为非审计业务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Frankeletal. (2002) 以可操纵应计项目 (Discretionary Accurals) 的数量为盈余为管理标志, 对3074家公司范围内就非审计业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购买较多非审计业务的企业, 其盈余管理的程度也相对较高, 这同时表明, 购买的非审计服务越多, 审计独立性受到影响越大。还有许多学者 (Krishnan et al., 2005;Gul et al., 2006;Francis and Ke, 2006) 通过第三方 (如投资者) 对独立性的感知 (Perception) 来进行检验, 即第三方是否感觉或认为审计师在某种条件下是独立生。对“感觉”进行检验实质上是对审计形式独立性进行检验, 即审计师在外观形式上是否给社会公众和投资者一个“独立”的印象。这些研究都证明了非审计业务损害了审计形式独立性。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 并未找到充足证据证明审计公司的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混业经营损害了审计独立性。De Fondetal. (2002) 以审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倾向性作为独立性标志, 对非审计业务是否影响了审计独立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没有发现可以归因于非审计业务损害审计独立性的证据, 并且发现当审计费用较高时, 审计师更愿意出具保留意见。这些发现可能表明, 基于市场的激励机制如声誉损失和法律诉讼成本超过了审计师放松独立性所获得的收益。Buddock Taylorand Taylor (2004) 将稳健原则作为审计独立性标志, 对审计独立性与会计稳健原则之间关系进行了经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当非审计业务比重增大时, 并不会导致审计师接受被审计公司更为激进的会计政策, 因此, 他们推断非审计业务并不会损害审计独立性。类似地, 其他学者 (Ashbaugh etal., 2003;Chungand Kallapur, 2003;Larckerand Richardson, 2004;Kinneyetal., 2004;Reynoldsetal., 2004;Antle et al., 2006;Huanget al., 2007) 的研究成果表明, 非审计业务不一定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导致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非审计业务与审计独立性之间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外, 还在于不同学者研究视角, 选取数据时间跨度、样本所在制度环境和度量审计独立性标志各不相同, 因而使研究结论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所以, 关于是否对审计业经营模式实施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自然就存在不同的观点 (叶少琴和刘峰, 2005) 。大多数学者对审计业的混业经营持比较理性态度, 王光远 (2004) 认为, 既然审计混业经营是否损害了审计独立性问题长期为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关注, 本身就说明社会公众对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存在疑虑。因此, 在目前无法从理论上论证非审计业务是否损害审计独立性时, 仅从加强审计形式独立性需要, 维持社会公众对审计业的信任出发, 也应当对审计公司对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业务加以限制。也有学者 (叶少琴和刘峰, 2005) 指出, 审计业是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 也不应强制推行, 恰当的方式是由会计职业界在法律等框架的约束下, 通过市场竞争来自由选择。同时监管部门通过相应监管机制确保审计公司在从事非审计业务时的独立性不会受到损害。为此, 必须在如下方面进行监管机制创新:充分披露审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 让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来对审计公司的独立性作出合理判断;在充分信息披露基础上, 通过管理机构和审计业界共同努力, 让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相对独立, 采用目前SOX法案办法的规定, 审计公司不得同时为一家审计客户提供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为了保证审计公司在今后执业过程中不会出现一些“精心安排”的违规现象, 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市场的监管, 另一方面加大审计公司机会主义行为的法律风险。
(三) 审计公司法律组织形式、审计独立性风险与赔偿机制重构
长期以来金融经济学家 (Benston, 1975;Watts and Zimmerman, 1983) 坚信, 基于市场的约束机制 (如声誉机制和集体诉讼机制) 能有效地促使审计公司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案例研究, 发现基于市场制约机制并不健全, 效果并不显著。近年来尽管对审计违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 但审计合谋欺诈现象并未因此减少, 特别是目前我国审计公司以有限责任组织为主的状况下, 即使启动民事责任——给违规的审计公司一定的经济处罚, 也不会对审计公司或审计师过去违规所获得收益产生太大的影响, 并且这种罚款力度远远小于其违规所获得收益的强度, 特别是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 对其惩罚的上限只是审计公司的净资产, 这并不影响审计公司从审计欺诈中已经获得收益 (李洁和刘桂良, 2007) 。从总体情况看, 在我国实行合伙制的审计公司要比有限责任审计公司谨慎, 目前发现的在上市公司审计中造假的审计公司基本上都是有限责任审计公司。于是, 国内学术界将研究视角投向了我国现有审计市场上审计公司法律组织形式上, 试图剖析我国审计独立性风险性及其信用危机产生的特殊原因。在论证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对审计公司及其审计师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效果上, 国内学术界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重构我国审计公司法律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及其可能的组织形式选择。一是基于审计公司与外部投资者关系及其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视角, 论证了合伙制在风险约束机制上优势, 因而, 主张在我国推行审计公司合伙制。其中刘斌、王杏芬和李嘉明 (2008) 基于两种财产组织形式——有限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给审计公司及其审计师带来的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效果比较研究表明, 由于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对审计公司及其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约束机制不同, 因此, 产生的审计质量就不同。在有限合伙制和赔偿机制完善的前提下, 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多, 审计公司的审计质量上升, 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下降;建立有限合伙制和实施赔偿机制等都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李洁和刘桂良 (2007) 从防止审计师合谋欺诈行为角度上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我国审计市场中, 应该以审计师私人财富作抵押是实现有效惩罚的物质保障机制, 因此, 无限责任审计公司比有限责任审计公司更有利于防范审计合谋, 保持审计独立性。二是基于审计公司特殊的生产要素构成视角来阐述审计公司这类金融中介机构应有财产组织形式及其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朱小平和叶友 (2003) 运用企业理论, 从审计公司所有权结构、内部代理关系、企业重要生产要素和决策程序出发, 剖析了审计公司为什么应该采取合伙制这个命题。其结论是:审计公司生产要素特征决定了审计公司符合合伙制的要求;审计公司的法律组织形式的确定事关审计业兴盛衰亡, 所有其它方面的制度包括行业监管、诚信制度建立等都是建立在审计公司财产法律组织形式这个核心基础之上的。第一种视角是从审计公司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角度, 与第三方关系角度探讨审计公司应有的法律责任, 其实质是认为, 审计公司应该对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承担某种形式的公共责任, 若不能有效承担, 将会危及社会和谐和审计业自身发展, 而驱动审计公司有效履行其公共责任有效方式就是合伙制这种法律组织形式;第二种视角从审计公司内部关系角度, 从审计公司本身要素构成角度出发探讨采取合伙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无论是从哪一种角度研究, 其结论都是基于市场的激励机制 (声誉机制和法律诉讼机制) , 必须是以审计公司财产组织形式的合伙制为前提条件的, 因而主张我国审计业应该推行审计公司合伙制, 以加强审计公司或审计师自律机制。
三、总结
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即审计委托契约模式、审计业经营模式和审计公司法律组织形式上分别梳理与简要评析了近十年内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审计市场信用危机的内在原因及其制度弥合的理论成果。认为从这三个维度探索近十年内关于审计独立性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理论意义。当独立性只是审计业一种核心价值追求与生存之本, 并不是一种必然行为时, 这三个方面任何缺陷都会成为审计业内在的反独立性的不利因素, 即这三方面任何裂缝都会成为滋生审计业道德风险的温床, 使审计丧失客观性 (Objectivity) 与公正性 (Integrity) , 因而引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对审计业的不信任。因此, 维持审计独立性, 只有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基于这三个方面提出来的重构现代审计委托契约模式、加强审计业混业经营监管和推行合伙制法律组织形式无疑是推行基于市场激励机制 (声誉机制和集团诉讼) 和加强公共监管的制度基础, 当然也是维持审计独立性和重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对审计业信任的基石 (Cornerstone) 。目前这三个方面研究并没有穷尽审计独立性研究, 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 在这三个维度下,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其一, 针对目前学术界关于非审计业务是否影响了审计独立性上仍然未有定论的现状, 需要学术界研究一套衡量审计独立性的标志, 进一步从理论分析和经验实证两方面进行剖析论证, 从而为合理的金融监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其二, 在上述三个维度一定的情况下, 进一步研究审计公司品牌、规模大小等非制度性因素对审计独立性影响效应;其三, 在上述三个维度一定的情况下, 考察不同制度环境 (如法律、政治和文化等) 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注册会计师职业行为准则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蒋尧明、郑佳军:《改革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思考——兼论证券交易所招投标制度的设计》, 《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7期。
[3]蒋尧明、谢周勇:《上市公司审计代位委托:提高审计独立性的途径》, 《财会通讯》2008年第5期。
[4]凯文·多德:《竞争与金融——金融与货币经济学新解释》 (中文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 《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6]朱小平、叶友:《会计师事务所法律组织形式的企业理论观点》, 《会计研究》2003年第7期。
[7]朱星文:《董事责任及其追究:现行审计委托关系缺陷的弥合》, 《审计研究》2005年第5期。
[8]Abbott, L., Parker, S., Perters, G., and Raghunandan, K.,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Non-audit Service Provision.Available at:www.ssrn.com.2001.
[9]Antle, R., Gordon, E., Narayanamoorthy, G., and L.Zhou.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Audit Fees, Nonaudit Fees and Abnormal Accruals.The Review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6.
信用风险管理审计 篇2
信用社审计工作总结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是我省全面深化信用社改革、构建新的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审计工作,在省联社、市银监局及我市联社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积极开展各类审计活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寻求审计工作方法的创新,强化审计监督职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为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一年来,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全员思想教育,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两个务必”的科学内函。以郑培民、李元龙等同志先进事迹激励干部职工,增强责任意识。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使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过好五关。让干部懂得职务是一种压力,职工懂得岗位是一种责任。
2、抓好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学习《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四法一通则”,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是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完善,要求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严禁逆程序操作,防止因逆程序操作而形成的岗位风险。
4、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联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各项措施,推动产权制度、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面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凝聚人心,积极营造“敬业在社、奉献在岗”的氛
围。
二、合理规划,认真实施,积极开展种类审计活动监审部每月以月初审计工作例会的形式,在确保审计活动数量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对各类审计活动进行规划,调配审计人员,明确审计要求和工作重点,全年主要的审计活动有:
1、围绕合规经营,抓好全面审计。在工作中,确定审计重点和必审内容。首先从经营风险和合规性对各社内控机制进行稽核。以重要空白凭证检查为突破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其次,加强对各项贷款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各种贷款违规行为的检查监督力度,保证贷款的合法有效。对农户贷款坚持上门核对,看有无跨区、一户多贷等违规贷款,增贷企业继续延伸到企业进行审计,对其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检查增量是否合理、合规。对贷款余额在 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逐步建立健全台帐,实施连续审计,预防贷款风险。并及时了解掌握管理人员、信贷人员思想动态,帮助促进端正经营思想,避免短期效应,防范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等方面的检查力度,杜绝各种违规操作行为,确保各个业务环节、过程和操作得到全面控制和相互制约,减少岗位人为风险。同时督促各社合理使用各项费用,努力增收节支。
2、围绕热点、难点,抓好专项审计。今年我们对职工较关心、反映较强烈的热点、难点“组织资金考核分配”问题,会同资金营运部、财计部共进行了两次专项审计。并形成专项审计报告报联社主任室。在全市发了 2 次通报,对少数未按联社要求进行考核分配和分配不合理的社进行了整改。现各社在考核上均能动真碰硬,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原则,提高了干部员工的揽储积极性,震撼了“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思想,使每位员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收入看业绩,回报靠贡献”的改革力量,对全市组织资金工作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今年加强了对联社相关部室的专项审计。上半年对办公室行政管理费用和财会部费用开支进行了一次专项审计,下半年对信贷营销部授权授信、抵贷资产管理;工会的经费和活动开展情况;信息部的电脑耗材等进行了专项审计。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意见,要求相关部室及时作出了整改。通过审计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规范了行为,使各项费用开支合理、合规、合法。
3、围绕干部考核评价,抓经济责任审计。主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为人事部门考核和全面评价干部以及识才用人提供重要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在审计内容上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财务收支,二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三是执行信贷政策、财务制度、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在评价方法上,运用事实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评价,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对审计中发现的一般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发现基层主任有严重违规、不作为、不称职,都建议联社给予相应处罚。由于离任审计范围明确,重点突出,使经济责任审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年共对 14 名信用社主任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无一申请复议。
4、围绕阶段性任务,做好效能监察工作。应省联社监事会的要求,今年 2 月份,对 12 家基层信用社进行了财务信贷质量监督大检查。6 月份又协同信贷营销部对全市信贷 10资产质量进行了检查。月份针对全联社的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对 30 家信用社进
行重点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了纠正、查处,及时的消除风险隐患。经过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今年共进行全面审计 73 家,专项审计 38 家,发出整改意见书 63 份,提出整改意见 252条,较好的完成当年的审计工作计划。
三、加大监督力度,提升服务功能,促进全联社合规经营、健康发展
1、适度处罚违规行为。今年我们会同信贷营销部、人事教育部对信贷大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违规放款、违规操作行为、按《违规贷款行为处罚办法》《职工奖惩条例》的相关条款,予以经济处罚。以经济利益来促进防范效果。
2、积极参与经营考核。今年联社成立经营考核小组,监审部会同财计部、信贷部对全市各基层单位一年来的经营实绩按月考核,考核过程及时、严格、认真,奖惩兑现,较好的执行了联社的考核方案,促进了各项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
3、重点帮扶问题对象。今年对各种审计中发现的一般性业务违规问题经确认后,以审计工作意见书的形式下发,要求限期整改并反馈。对一些突出性问题,我们提出处理建议,交联社主任办公会研究决定,以审计工作决定书的形式下发,落实整改。还重视对问题单位和问题人员的帮扶工作,帮助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协助解决问题,确保审计一个单位,规范一个单位。真正达到一审、二帮、三促进、四提高的审计目的。
4、认真配合外部监管,参与活动交流。11 月份协助市银监局对联社 7 部 1 室和 12 家基层社进行了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条落实整改措施,对我们审计工作质量作了一次很好的检测和提高。今年共抽调 2 人次,参加了省联社的审计工作,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并积极参与联
社信贷五级分类试点,为在此项工作的全面推开和今后的审计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加强审计队伍和审计制度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1、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建立一支好的审计队伍,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关键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审计工作政策性很强,长期以来,我们利用每月的例会,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深刻领会“两个务必”的科学内涵,学习贯彻两个《条例》,牢记党性,遵纪守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审计工作的制度建设。今年我们在省联社制定的相关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借鉴他社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对原有的稽核制度作了补充和完善,新制定了《信用联社稽、核审计员委派制实施细则》《农村信用社委派稽核审计员工作考核细则》,进一步完善了《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稽核审,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来规范审计行为,计工作规范》保证审计质量。
3、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文化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现有审计人员都是今年 5 月份公开竞聘,由联社录用委派的。有的是新手,有的业务面较窄,加之不断出现新业务、新程序,因此必须经常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有关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重点学、、、习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监督法》《行政许可法》等新法规。学习了信贷五级分类标准,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新的操作规程等新知识,改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业务素质。今年 6 名审计人员全都参加了联社举办的本科班的学习,并
有 5 名同志顺利通过了今年专升本考试。提高了文化素质,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信用危机治理 篇3
【关键词】审计;信用危机;经济体制
在我国如今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政府审计监督尤为重要.由于当前政府设计工作存在问题,政府的信用出现危机.所以对于政府审计信用治理显得非常急迫,研究和了解信用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且根据这些原因找到审计信用危机的治理方法,对于中国政府审计信用危机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内信用体系的程度较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各项制度不够完善,经济体制还存在一些疏漏的地方。尤其是今年国内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内控问题与审计造假的事件充分说明我国国内的内部控制以及审计工作存在问题。为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审计信用危机治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
一、审计信用发展的重要意义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政府审计是政府治理的工具,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监管部门相比较,政府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及宏观性等特点特征。它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工具。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政府审计工作是发展信用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审计工作就是和当地党委,政府一起开展审计监督,对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政策,金融工作,固定资产,产业发展等进行监督,以及对其他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管理监督。对产业发展宏观管理进行监督,以及对其他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管理监督。政府审计通过对宏观经济活动与管理的监督,逐步对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有效的行使政府职能,使政府的行为不断完善发展,进一步改善市场关系和经济秩序,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障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转,逐步完善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法制建设的推进,进一步加强政府审计,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可以克服在管理国家经济事务中的随意性,增强社会诚信意识。因此,要把政府审计作为加强和改进政府宏观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推动整个社会的信用建设。
2.政府审计是打造信用政府、造就信用干部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经济行为的诚实守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机制健全的基础上的。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建设是根本,作为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则是关键,打造信用政府、造就信用干部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限度地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政府信用建设。
完善的信用体系必须要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来保障运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完善社会经济体制,政府部门必须先实施信用政府、造就信用干部等制度建设,这就要求不断加强对政府职能、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规范,不断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政府审计作为加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和完善干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措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加强政府审计监督,将日常经济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政府信用建设。
二、审计信用危机发展现状
1.政府审计缺乏独立性
作为地方政府审计机关既要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又要保护地方经济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另一方面又要把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定作为审计依据。当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出现矛盾时,审计监督就无法保证公正和公允.政府审计机关要顺利的开展其审计工作离不开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而这种相互支持的利益关系就可能使得审计工作无法公平公正的进行.
2.审计依据政策不完善
政府审计工作是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审计依据的,在现有的审计工作过程中,因为法律不健全,局限性,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3.审计执法权力不够强
由于审计机关没有直接的执行权利,当被审计单位对政府审计单位作出的处罚不配合的时候,无法像财政税务等部门一样由银行或财政处理,只能申请法院执行,让审计执法太过于象征性,而处罚结果也无法得到强力执行落实
三、审计信用危机治理的建议
1.从体制上要赋予政府审计的独立地位。按照现行的国家体制,应该在人民代表大会中成立一个审计委员会,直接受人大管理其工作,直接监督政府各个部门财务情况.最大程度的保持其独立性,只有这样政府审计执法才有意义,才是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国家负责.
2.因为审计机构所发表的各种数据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为了避免审计内部出现腐败问题,应建立一支监察队,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并建立廉政档案,信用记录等来确保审计队伍的纯洁,从而建立良好的信用
3.提高审计人力素质.通过改进公务员录入体制,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背景进行严格的要求,建立好的审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努力构建完善强大的审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运森,王玉涛.审计质量、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研究,2010,06:77-85.
[2]张刚,范小雯.从审计信用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J].审计月刊,2013,03:41-43.
[3]张勇.信任、审计意见与商业信用融资[J].审计研究,2013, 05:72-79.
信用社稽核审计工作总结 篇4
一是提高认识,重视审计工作。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严、业务性强、工作面宽、涉及面广的工作。该办事处把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
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审计工作,突出审计部门相对独立性,树立审计威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同时,要求各单位转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树立“解剖析已不怕严,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问题不怕痛”的思想,增强“不争分,可扣可不扣、模棱两可的问题主动要求扣分”的意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审计检查。
二是分级管理,健全监督机制。办事处主要负责对县级联社及一定比例基层社进行审计,县级联社主要负责对辖内网点实施全覆盖审计。联社各个专业科室都配备了专职辅导和机动检查人员,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对辖内网点的辅导工作,机动检查人员主要参与办事处组织的各类检查。完善检查辅导记录,创新检查、监督、审计、辅导工作方法,确保辅导检查效果。
三是明确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该办事处对审计科制定了考核办法,明确任务目标;对县级联社落实了审计管理指标,并纳入绩效考评。办事处实行联系点制度,审计科人员包联社,负责检查督导;联社之间开展审计工作结对子活动,相互邀请对方进行审计;联社审计部网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负责对所包营业网点进行全覆盖、常规性检查监督。办事处审计科、联社监事长、审计部经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做到全年有计划,月月有分解,既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又月有侧重,突出重点。要求联社监事长年内对辖内所有营业网点检查一遍,并建立违规问题登记簿,及时督导纠改、防控风险。(来源:好范文 http:///)量化审计指标,实施审计人员工资与审计罚款相挂钩,督促审计人员尽职履责。
信用风险管理审计 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审计
农村信用社为了收缴其信贷资金、减弱经营风险,因此存在较多的抵债资产,只有良好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加强抵债资产的审计工作,才能避免新的资产风险的产生。本文将对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抵债资产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抵债资产审计方法及管理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存在的抵债资产风险分析
1.价格风险
由于价格接收的不合理,造成接收价格与变现价格之间差额的风险。农村信用社接收的多是面临破产倒闭的厂房及设备,这些资产的实际利用价值小,而评估机构由于受到利益的影响,在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师,产生评估方法不当、估价过高的现象,而信用社由于受到企业多方面的制约,在接受时又以少抵多。另外,在诉讼案件时,法院为了加快案件的执结率,通常也采取以资抵债的方式,强行说服或者裁定信用社通过评价直接抵债,却没有考虑到信用社应付的诉讼费、处置费及过户费等。
2.资产风险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重点服务对象是乡村企业及农户,而农村的企业大多租用集体土地作为厂房,而企业的房产经过以资抵债后,其所占的土地同时也被抵押,但是由于没有法定程序不能随意变更土地所有权及土地用途,因此信用社只能采取租赁的形式占有集体土地,并支付租赁土地的费用,难以实现以资抵债的实质。其次,抵债物中时常存在非法占地建房、欠缴土地出让费或者未结清工程款等情况,造成抵债物合法性的风险。这些资产经过抵债后,信用社需承担借款人的违法行为责任,造成抵债资产的缩水。另外,由于有些信用社没有在相关抵押登记部门或者司法部门实地调查抵债物情况,而盲目接受借款人并不具备完全处分权的资产,最终产生纠纷。
3.资产费用
以资抵债涉及的费用较高,大大降低了抵债物的偿还能力。一是接受资产的费用过高。根据对信用社资产所有权的统计,需要缴纳各种税费十多项,占抵债额的约20%左右;二是保管资产的费用大。信用社在保管抵债资产时需要支出维护维修费及保管人员工资等费用,是一项不小的开支;三是后期处置资产的费用多,在处理抵债资产时,应支付交易税、评估费及拍卖费等。虽然收回抵债资产能够保证信贷资金损失,但是实际上支出费用很高,降低了抵债物的偿债能力,给信用社的经营带来了困难。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的审计工作效率
1.严格审查收取的抵债资产
首先,审计中应注重审查所收取的抵债资产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符合条件,凡是国家明令禁止不能流通、转让及使用的资产,及长时间无法变现的伪劣、变质、缺乏使用价值的资产,不利保管、储存的资产都不能作为抵债的资产。其次,审计中应注重采取抵债资产方式的清收贷款是否在不良贷款范围内,正常的贷款不允许收取抵债资产。
2.审查抵债资产能否得到良好保管
在审计中,应注重收取的抵债资产是否及时落实登记,保管责任人是否明确责任,是否采取妥善的保管方式、是否定期核实账目。另外,在审计时还应注意是否存在没有经过批准变擅自使用的抵债资产。当前,很多农村信用社中规定其收取的抵债资产不允许自用,必须加快处理变现的速度。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自用的,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的构建审批权限进行专项报批程序。因此,凡是需要信用社自用的抵债资产,应加强对其报批程序的审批,同时要注意审查过程中是否存在玩忽职守的行为,以免损毁抵债资产,降低其价值。
3.注重审查抵债资产的作价及处置方式
在对抵债资产进行审计时,首先要注意抵债资产的处置方式是否符合债务人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抵债资产作价,要根据诉讼执行、破产分配及协议偿债等多种方式来认定。由于诉讼执行而获取的抵债资产,是由法院来判决、核定其作价,银行和债务人若协议偿债,抵债资产的作价需要经过双方面的认可,由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合理评估。评估价格主要是拍卖底价、双方协商价格、转作经营资产及变卖价格的依据。另外,若由于债务人破产而获取抵债资产,则以人民法院的裁定作为作家标准。同时还要加强对抵债资产的处置,以避免收入不能冲抵贷款的风险。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
1.加强确立管理责任制度
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及范围办理抵押资产的手续,切实落实贷款制度。信用社应掌握借款人的实际经营状况,严格办理清收、登记、保管及清理的手续,实行谁放款、谁负责的制度,加强处置结果和自身利益的挂钩,实现终身追求责任制度。另外,对于抵债资产要实现专人管理,严禁乱借乱用现象,防止资产的恶意流失,以确保抵债物品和存储管理逐步趋向正规化。
2.加强抵债物品的获取标准
农村信用社在获取抵债物品时,应本着易变现、善管理、可保值的原则,不能盲目不顾原则的进行以物抵债。以物抵债的方式仅是农村信用社用于收回贷款、盘回资金,尽量减少损失的最后一项手续与决策。因此,农村信用社对于以物抵债业务应该慎重,在做好一切工作仍然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应将盘活资金与以物抵债工作相结合,以最大程度减少贷款的损失。对于拒绝付债的个人或者企业,应按照法定的程序开展抵债资产的处理活动,对于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的,信用社需保留继续追偿剩余债权的权利,信用社也应依法对债务人或者抵押担保人签订有效还贷保证书,不能错误地将抵债认为是还债行为,以此提高债务人以物抵债变现还贷的自觉性。
3.严格登记抵债资产的管理工作
当前,信用社抵债资产的登记工作不尽完善,有些抵债物品没有相应的管理说明。因此,信用社在对抵债资产进行登记时,应分类进行。建立抵债资产的报告表。主要以产品数量、产品价值及产品管理费等反映出抵债物品在每个阶段价值的变化情况,以利于监督财务状况,减少由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
对于接受的抵债资产如房产、土地等,相关部门应视实际情况而放宽登记条件,经过调查、合适符合标准的,应及时给予审批,以免影响信用社的资产收益。信用社应该将抵债资产视同自己的财产来转让变现,并按照规定实施处置及债务管理,以减少抵债资产造成的风险。
4.充分发挥《物权法》的优势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既加强了物权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又保障了银行面对风险的基本利益。过去,很多企业或者个人存在恶意逃避执行的行为,将原本已裁定给农村信用社的抵债资产仍然在其名下登记并进行查封与冻结,再由第三任提出诉讼,造成抵押资产不能顺利执行。但是在《物权法》中明文规定,自法律文书生效起便产效力,解除了原有在法律生效与权属登记中间的间隙,有力保障了农村信用社依法执行抵债资产的处置工作。根据《物权法》最新规定,按照法律规定本该办理登记却没有办理的,需处分不发生效力,登记费则由买方承担。这对农村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资产时的利益保障至关重要。《物权法》的价值在于鼓励交易、保障融资效益。
参考文献:
[1]聂锐,蒋华: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处置中的“博弈”分析[J],技术经济,2005(9)
[2]陈丽丽: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亟待加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8)
[3]常迎迎: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做好农村信用社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0(3)
[4]曾立洁: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J],审计与理财,2006(6)
[5]陈韬:农村信用社资产抵债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09(10)
[6]王书生:农村信用社以资抵债的风险与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1)
[7]游思能:提高农信社抵债资产处置效率的问题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2007
信用风险管理审计 篇6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银行
信用违约互换(Crdit Default Swap,CDS),其作为新型的信用信息对策,具有能够有效的分离资产中信用风险以及降低市场信用风险集中度的作用。我国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于2010年10月29正式颁布实施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此立法的颁布与实施正式标志了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在国内银行业市场的展开。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要求
当卖方不能按照之前和买方约定的合约向买方支付相应经济赔付的风险,此时变发生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本研究所提到的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指的是双方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存在违约交易时所面临的风险。那么银行为了降低风险给予单位造成的损失,银行会根据实际的业务执行情况制定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以及合理控制、识别风险的报告、方案或者措施。列出此类信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于日后遇到类似的信用风险管理时,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导致降低风险,实现银行的利益最大化。
二、现阶段我国银行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现状
本研究主要是以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大银行的信用衍生品市场信息披露为例,以各大银行2012年财务报告中关于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中显示(具体可见表1),各大银行对于持有或者发行的金融衍生工具所面临的的信用风险。本文整理了各大银行并于对信用风险的原因、产生的信用风险的定义以及各大银行对于各类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等信息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表1-各家银行财务报告中关于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
资料来源:根据各家银行2012年工作年度总结整理所得
三、借鉴美国银行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披露
一直以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是以具体的行为规则来计量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信息。伴随着信息的不间断地披露,内容会逐渐呈现出多方位、专业性等特征。具体如下:
1、信用风险监测管理政策。在各大银行的报表中信用风险额的计量采用的是净重置成本的方法。该计量方式显示了当交易的对方未能按照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条款及时履行的时候,此时美国银行将要可能面临的风险数值。在表2中。具体显示了美国银行在会计末期的时候创设发行和持有购买的信用衍生合约的信用风险金额和名义金额,并由此银行根据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2、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估值调整的管理政策。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信用风险,应当及时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银行会从交易处对手处所购买的信用违约互换在内的衍生等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进行信用风险估值调整。现阶段由于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价格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交易对方的信用风险水平。同时交易对方的信用风险水平会随着未来内衍生品的抵押品价值、合约价值以及交易对方的本身的应用额度的变化而变化。
资料来源:美国银行2011、2012年年度财务报告。
四、结论
总之,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我国银行在所列的“衍生金融工具”项目中会涉及到相关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但只是简单的定性描述,并没有单独的披露出来。相反西方的银行对于信用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较早。所以我国的银行业有必要在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银行业的披露经验,适时的增加定量信息,以充分的完善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信息体系的披露,最终达到提高风险信息披露的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艳,朱琪.风险估值模型在衍生金融工具自愿信息披露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0):95-96
[2]张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的监管变革与中国实践[J]财经科学.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