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精选8篇)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1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担保是一种信用行为,担保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是对未来担保风险的判断,它是在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风险因素,对担保项目未来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为是否提供担保行为提供依据,为规避和防止风险的发生制订防范措施,尽量减少担保代偿的可能性和减少担保损失。作为担保机构的管理者,不在于对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进行调查和核实,而在于在此基础上的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在企业未来风险概率的大趋势上做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担保业务按照“红黄绿”理论三种性质界定,既然是风险分析与评价,就专门和大家谈谈“红灯”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
1、债务风险;自身资本实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盈利能力与债务匹配性风险、销售收入与债务匹配性风险、债务期限性风险、硬债务与软债务风险、企业对债务的依赖性。
2、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流动性、存货流动性、现金流动性、对外投资的流动性。
3、盈利性风险;未来利润与债务的匹配性、未来利润实现的可能性、未来利润实现的流动性、未来利润实现的稳定性。
4、资产风险;资产老化和重置风险、资产优化和技改风险、资产处置风险、资产安全性风险、资产实际投入分析。
5、虚假财务数据风险;实际销售额、实际利润水平、债务真实性、实际纳税额、总资产和有效资产的真实性。
二、技术风险评价
1、技术先进性风险;在行业中先进程度、在区域中先进程度、与现有比较领先程度。
2、技术成熟性风险;技术是否经过生产经营检验、技术是否稳定、技术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
3、技术与政策符合性风险;技术是否符合安全性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技术是否符合特定法律要求。
4、技术替代性风险;技术是否容易替代、技术是否容易模仿、研发技术的门槛专业和成本的高低。
5、技术时效性风险;技术受到保护的时间、技术取得的方式、后续提升技术的能力。
6、技术依赖性风险;技术对人员的依赖、技术对原料的依赖、技术对环境的依赖。
三、经营与市场风险评价分析
1、经营的合法性风险;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环保、安全、节能、减排等)、经营是否符合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经营是否受到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鼓励(招商引资、减免税费、奖励等)。
2、行业与竞争风险;未来成长性、政策鼓励性、竞争激烈性、市场空间性、成长期限性、投入回报性。
3、销售渠道与网络风险;销售模式是否合理、销售网络是否齐全、销
售网络地位是否稳固、销售网络建设周期和成本。
4、下游市场依赖性风险;产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包括单一客户、单一行业、单一国家和区域)。
5、上游依赖性风险;核心元件对上游的依赖、核心材料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上游的依赖、核心业务对社会关系的依赖。
6、生产与经营要素风险;水电气等生产经营要素变化、人员工资变化、员工社会福利变化、原材料采购变化、税收缴纳情况变化。
四、企业管理风险评价
1、安全生产风险;安全制度的健全性、制度的落实性、制度有效性、安全历史记录、安全风险的转移。
2、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依赖风险;关键人员的与企业的关系、关键人员的激励约束、关键人员的重要程度、关键人员的替代性、关键人员的社会风险。
3、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股东历史和亲情渊源、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性、调整法人治理结构的可行性。
4、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对核心团队的吸引力、激励约束机制的可持续性、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性。
5、实际控制人作风和思路风险。投资欲望、企业资源控制、发展思路、经营偏好、管理和控制能力。
五、社会风险分析
1、法律诉讼风险;法律诉讼的性质分析、法律诉讼金额分析、法律诉讼时间分析。
2、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的性质严重性分析、税务风险金额分析、税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分析、税务风险发生的危害性和挽救措施分析。
3、实际控制人个人行为风险;婚姻和家庭、赌博与吸毒、个人行为安全、非常规嗜好、参与非法组织与涉黑等。
4、非法集资和高利贷风险;集资和高利贷性质分析、集资和高利贷金额分析、集资和高利贷依赖性分析、集资和高利贷消化能力分析。
5、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风险;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金额占比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集中度分析、关联企业和对外投资损失影响分析。
6、不良信用记录风险;不良信用记录的性质(银行和非银行、真性不良和假性不良)、不良信用记录金额、不良信用记录历史时间。
六、反担保措施风险分析(区分反担保物品及权利与反担保行为措施)
1、反担保合法性合规性风险;反担保物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措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反担保措施的办理的合法合规性、反担保物的市场通用性。
2、反担保实际价值风险;反担保处置价值分析、反担保未来价值损耗分析、反担保变现能力分析、反担保变现难度分析、欠税欠付工资福利和欠付工程款分析、反担保物附加条约对价值影响。
3、反担保处置风险;国家文物、战略性物资、不符合环境及相关规划等要求、涉案反担保物、地方政府政策协议障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为。
4、反担保安全性风险;危险品与易燃易爆品、反担保物的时效性、自然灾害影响、易灭失反担保安全保障措施、反担保处置的复杂程度。
5、反担保可控性风险。封闭性运行措施的可靠性、反担保资产实物可控性、反担保资产控制的复杂程度。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2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外资银行涌入的巨大压力, 同时, 这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如何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 力求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信贷业务, 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小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及技术与机制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据有关部门统计,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企业总户数中中小企业占98.5%, 职工人数占70%, 资产总额占50%, 销售额占60%, 工商税收占50%。不难看出,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改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然而, 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其中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 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贷款难上面。目前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份额不到银行全部贷款额的四成, 这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另外, 目前银行的信用评估体系中, 缺乏有效的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的评估体系, 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通常难以达到银行放贷标准而被银行排除在放贷对象之外, 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而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针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确保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扩大生产, 增加就业, 保持社会稳定, 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之路, 让中小企业可以顺利地摆脱困境, 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 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内在发展潜力,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因此, 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因子分析模型的原理
因子分析起源于20世纪初, K.Pearson和C.Spearman等学者定义和测定智力所做的统计分析。该模型的目的是用几个不可观测的隐变量来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 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降维方法[2]。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 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 称为公共因子 (彼此之间不相关) 。然后把描述变量的信息分解为这些公共因子所表达的信息和每个变量特有的信息。具体地讲, 就是用少数几个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的每一分量, 并且因子分析还可用于对变量或样品的分类处理。
一般地,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设有n个样品, 每个样品观测p个变量, 且数据已标准化。记公共因子变量为F1, F2, …, Fm (m
如果x= (x1, x2, …, xp) ′是可观测随机向量, 且均值向量E (x) =0, 协方差∑与相关矩阵R相等。
F= (F1, F2, …, Fm) ′是不可观测向量, 且均值向量E (F) =0, 协方差COV (F) =I。
ε= (ε1, ε2, …, εp) ′与F= (F1, F2, …, Fm) ′相互独立, 且E (ε) =0, Var (ε) =diag (σ211, …, σ2pp) 。
称为因子模型, 其矩阵形式为
上述模型中, F1, F2, …, Fm称为公共因子, 它们是相互独立的理论变量, 在各个原观测变量中都要体现。公共因子的含义需结合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而定。ε1, ε2, …, εp称为特殊因子, 主要体现了同类变量的个体差异。
矩阵A中的元素aij称为因子载荷。aij的绝对值越大, 表明xi与Fi的相依程度越大, 或者说Fj对xi的载荷量越大, Fj反映xi的信息也就越多。
因子分析可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它的思路就是估算m个公因子F1, F2, …, Fm的得分FAC1_1, FAC1_2, …, FAC1_m, 以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m个公共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βj作为权数 (要求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要求) , 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由此公式可以计算出每个样本的综合评价函数得分, 据此对样本进行比较分析[3]。
2.2 实证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企业的成长理论和企业的一些报表, 主要从中小企业的信用潜质方面进行评估, 并结合目前我国企业贷款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设置了以下一些指标, 主要包括企业的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和经济环境因素3个方面。首先, 企业的财务因素是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的体现, 是在信用评级中的关键因素, 包括盈利能力指标中的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资产净收益率, 营运能力指标中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营运资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财务结构中的债务资本比和净资产比率;其次, 非财务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发展潜力、信誉状况和抗风险能力, 主要用企业资产来衡量;三是环境经济因素, 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 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主要以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进行分析。
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出发, 同时考虑到一些指标很难取得, 如银行的授信数量和企业历史的利息偿还记录等, 因此, 本文主要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分析数据的来源, 选取19个中小企业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 为了与财务定量分析相结合,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亦考虑尽可能量化。通过对数据的运算, 得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初步指标数据, 在建立模型之前,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就是对多个不同的指标数据进行合成, 转化成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 这样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预处理之后的指标即为标准化指标, 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中。分析时首先检验因子模型的前提条件, 然后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因子旋转计算因子综合得分, 并得出是否给予贷款的阈值, 然后得出适合评价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信用评价模型。
在进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时, 首先需要计算出各个因子得分, 然后计算各中小企业的综合得分, 以此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在计算各因子得分以及各企业的综合得分时, 需要用到标准化后的样本数据。参照标准化的样本数据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计算出样本企业的各自公共因子得分系数表。先以第一个企业为例, 计算其第一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值, 其他公因子的得分和其他的企业的计算同理。
根据上面的公式给出各企业公共因子的得分表, 见表1。
通过计算, 公共因子F1、F2、F3、F4的方差贡献率的近似值分别为0.253、0.233、0.193、0.170, 那么现以4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 结合因子得分表, 我们可以得出各企业的综合得分。各企业综合得分的公式为:
按照上面的综合得分公式, 可以得出各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的综合得分情况, 按得分大小进行分组排名, 将得分大于0的中小企业划分为第一组, 将得分小于0的中小企业划分为第二组 (其中第一组是贷款信用风险相对较低的企业, 第二组是贷款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 。结果见表2。
根据该评价模型, 企业和银行都可以利用企业所能提供的一些财务和非财务资料, 计算相应的指标, 代入相应的信用评价模型中, 对企业的信用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样既可以促使企业为了提高信用度而进行积极生产, 又可以使得银行在放贷时不再盲目, 而且可以有效地对授信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
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之后, 就可以利用中小企业的报表等相关资料来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价, 这样既能为商业银行判断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提供依据, 也能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苗丽娜.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06.
[2]梅长林, 周家良.实用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企业应收账款与信用评价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 应收账款;信用评价;风险管理
目前,中国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稳定发展,不得不向客户采取赊销的方式提供信用业务,随之带来的应收账款管理成为企业的现实任务。应收账款的管理正在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此应实行有效的信用评价管理与控制方式,合理确定信用政策,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与风险管理,以规避信用风险,获得最大收益。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信用评价体制上,对应收账款从客户信用评价到账款收回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一、我国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往往运用信用促销。由于防范风险意识不强,在事先还未对客户付款能力进行调查的情况下,为了扩大销售,盲目地采取赊销政策。虽然看到账面上的利润增高了,却忽视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客户恶意拖欠,甚至不能收回的问题,造成企业的应收账款逐渐上升居高不下,且总量有逐年增长的势头。据统计,我国企业间互相拖欠构成连环债链的资金总额已达数千亿元,占全国流动资金的20%以上,并呈扩大趋势。目前大量的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只限于数量方面,对其应收账款成本、账龄、客户信用等级等资料不作分析,使得账龄超过3、4年的应收账款大有所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就作为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在我国的一些企业却一直是放在“应收账款”项目下,而不是在“坏账”项目下,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坏账率仍占5%~10%。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我国只有20%。可以清醒地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中看出,应收账款现状不容乐观,已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应收账款的管理滞后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多数企业在经营时对其风险性认识不足,相应的管理制度及部门设置不健全。销售业绩的提高,却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监管缺失带来了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这种现象,为了改变应收账款风险无人负责的局面,将应收账款的收账责任指定在营销部门,这种现象在企业实行销售包干或买断的制度下最为明显。在一些管理责任相对模糊的企业,缺乏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一旦营销部门所增加的销售业绩激励超过企业本身应收账款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营销部门朝相反的方向选择,那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更可怕的是有些企业将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划归到企业财务部门,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一方面营销部门不顾风险,任意扩大销售,追求销售业绩,财务部门为了信用风险也会单纯强调风险防范,且由于不能掌握交易客户的信用信息,也无法对每一笔应收账款的风险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更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矛盾激化随之而来,最终导致内部冲突。因此,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机制和信用评价风险管理不合理造成。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
应收账款是一种短期投资行为,是为了扩大销售提高盈利而进行的投资。任何投资都是有成本的,应收账款投资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商业信用已成为企业间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因而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已成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采取赊销方式,会使应收账款的数额大量增加,现金的回收时间延长,甚至出现不能收回应收账款的现象,赊销的方式扩大了销售,增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盈利的空间。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的功能,权衡应收账款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成本和风险,迅速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应收账款决策,争取利润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收账款的管理就应该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在采用商业信用销售产品的同时,规划和制定应收账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用于约束企业内部与客户。企业还要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和结算方式。除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并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外,同时营销部门应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加强客户的信用评价管理,财务部门应加强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要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形成有效的信用评价风险管理机制。信用评价是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依据,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从根本上要解决信用风险问题,从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管理授权机制、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等必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里需要在三个方面的管理进行改革:
1.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系统管理机制。这里涉及到企业的销售管理、资金管理、债权管理、客户信用管理等领域,必须全方位的加以解决,其解决方案至少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建立销售管理中的赊销管理程序和规范;二是应收账款的总额控制,涉及应收账款的预算与报告制度;三是建立以账龄控制为核心的营收账款回收监控体系;四是强化对长期拖欠款的催收和处理,建立由专职人员负责的债权管理体系。
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利益问题,首先从机制上和制度上进行合理化解决。企业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对财务管理中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进行专业性的科学预测评估,并进行合理化控制,使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基础上。存在大量赊销业务的企业其内部必须有人真正对应收账款企业负责,为此应当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兼顾信用营销和风险控制的双重管理,使企业信用资源的使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
3.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机制,改进客户资源的管理方式。企业的财富是由客户带来,其也是风险的所在。在销售承包制或提成方式下,企业的客户资源信息通常掌握在个别业务人员手中,公司很难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则更加困难。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决策上的风险,因而企业必须采取措施,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统一管理和优化客户资源。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讲信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每年因信用管理缺陷造成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平均占到销售收入的14%,欧美企业只有3%左右,意味着一个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中国企业比欧美企业多支出无效成本1亿多元。在这样一个大的信用环境下,企业要想谋求超越其他企业的应收转管理效率,必须规避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是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必要前提。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在企业中建立起有效的信用管理系统,完善客户信用评价制度,解决好客户选择、授信政策和授信额度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实现扩大销售和降低成本的预期目标。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信用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将信用评价风险管理与应收账款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信用评价,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以期在我国目前信用环境现状不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的优点,为企业谋求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王静.《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技巧》.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王亚卓.《现金流、应收账款、存货管理必备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个人信用风险的制度分析 篇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信用风险已成为中国现阶段备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个人信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帮助加强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个人信用;风险;制度;防范
[作者简介]陈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初级职称,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财政绩效评价,广东广州,510900
[中图分类号] F830.5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8-0024-0003
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了15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个人信用制度,使得不讲信用的人寸步难行。而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这已成为我国个人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如何防范个人信用风险,规范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1.制度的法律、政策环境初步建立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个人信用方面的法规和政策。2000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向建立个人基本账户迈出了一大步;同年,上海市颁发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为联合征信拟订了初步的法律框架[1];2001年深圳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个人信用立法《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03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2005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2]。这些法律和规定对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个人信用的安全和合法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2.各类型信用中介机构初具规模
从资本构成的角度来看,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金诚国际信用管理公司、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信用咨询公司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TRANSUNION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国际上有两种征信制度模式:一种是欧洲模式即政府主导;一种是美国模式即市场主导。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是二者兼而有之,它是由央行上海分行出面,用明确的指令组建征信制度,而公司运行则完全是市场化操作。而广州则由政府和银行牵头,保险、税务、公安等部门都参加征信工作,其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资料更加全面和权威[3]。
3.个人资信评估工作已逐步开展
各地商业银行纷纷利用所掌握的个人征信资料开展个人信用评级,把个人信用能力引入到信贷管理中来。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济南市分行出台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起来形成十大指标体系,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将个人信用分为 A、B、C、D 四个等级,作为贷款的决策依据。
(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
1.信用配套制度不完善
我国许多关于个人信用的配套制度, 如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度、个人基本账户制度等尚不健全, 个人破产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还未出台。由于这些配套制度的不配套, 导致我国个人征信资料严重不全,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 个人存款欺骗、冒领、多头开户现象时常发生, 不但隐藏着严重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同时也无法促进个人资信评估工作的全面推广,严重阻碍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2.信用法规体系不健全
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予以支撑和保障。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在经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信用立法方面却严重缺位,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我国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信用中介机构得不到立法支持,失信惩戒机制得不到强化与落实,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3.信用网络技术不发达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技术这个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发展很快,但产业规模依然很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信息处理技术基本上处于剪贴拼凑的手工阶段,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这种网络技术开发与利用的落后,极大地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方面的应用,阻碍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二、对我国个人信用风险的制度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所提供的一系列规则是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卢现祥,1996)[4](P11)。从个人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这三个方面都出了问题。
(一)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是指社会中既有的意识形态、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要素。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非正式约束中,属于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范畴的个人信用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无疑会在保障经济活动连续与扩大、个人财产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取得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可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但是,不能忽视文化传统对正式约束的巨大影响,因为同一种正式约束在经过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浸染后往往带有不同的色彩。故此,分析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对个人信用的影响如下:
第一,意识形态混乱。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合乎义理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运行的费用,减少“搭便车”的可能性,淡化机会主义行为。目前,我国许多人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意识形态混乱。所以,在利润至上的今天,中国许多个人玩弄各种手段以获取超额利润也就不足为奇了。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提高政府向意识形态的教育投资来提高个人意识形态的资本积累,从而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信用文化缺失。信用是一种价值观,它根源于文化和历史传统。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了解和道德规范构成传统信用文化的基础。然而,这种信用文化只适用于范围较狭小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人们的活动范围从一个小社区扩大到了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传统的信用文化就不能满足需要。现代信用文化与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的社会性、制度性、专业性和商业性。因此,政府应充分认识建立现代信用文化的重要性。
(二)正式约束
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最先将制度进一步划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他认为,正式约束包括政治(及司法)约束、经济约束和合约。政治约束可广义地定义为政治团体的等级结构,以及它的基本决策结构和支配议事日程的明晰特征;经济约束用于界定产权,即关于财产使用,从中获取收入的权利束,以及转让一种资产或资源的能力;合约则包含着对一个交换中一个具体决议的特定条款[5](P19)。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的主要根源。
没有产权的约束是不可能建立个人信用的。在中国,存在信用风险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对此,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产权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晰,人们就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自然也无需讲个人信用了。他认为,产权是社会的道德基础,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毁坏了信誉的产权基础,限制了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坑蒙拐骗盛行[6](P98~100)。
2001年深圳市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个人信用立法《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随后,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来规范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截至2008年年底,央行已为6.4亿公民建立信用档案,其中有信贷记录的有1.4亿人。但是,规范个人信用风险的正式约束漏洞还很多;因此,中国亟须相关的细则来堵住这些漏洞。
(三)实施机制
判断一个制度的安排、运行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其正式约束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是否完善,更要看其实施机制是否健全;否则,前述制度安排皆形同虚设。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交易的复杂性、人们的有限理性以及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必须建立制度来为参与交易者提供保障,监测对和约的偏离,并通过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和约的实施。
而要看一个国家的这种强制性是否有效,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经济学家分析表明,当某人从事的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选择违约。一个国家的制度得到强而有力的实施会使得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很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明智的主体都会选择履行和约。
这样看来,中国个人信用风险存在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他们的违约成本远远小于违约收益,就在于我们的实施机制不强。不仅缺乏对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还缺乏信用行业服务规范以及对失信惩戒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要知道,在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个人如果失信,信用等级就会降低,生产、生活处处受限制,甚至寸步难行。
三、个人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就可以证明、查验自然人资信状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中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供守约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一)加快我国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建设
在应对信用风险时,一个全面、有效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建于2004年初,并于同年12月中旬实现在全国7个城市的联网试运行。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联网运行,经过1年的试运行,于2006年1月正式运行。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恶意投资的可能性,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尽快健全信用管理法律体系
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个人征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必须立法先行,加以规范[7]。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个人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都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这就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相关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三)政府监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市场经济主体是选择守信还是失信取决于成本收益分析,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失信的收益远大于其成本。因此,要采取的措施就着眼于如何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其高于失信收益,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失信行为。监管部门应该相互协调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人信用风险状况进行适时的、合理的评估,从宏观的层面对风险进行控制。政府则应该加强对国民的信用和风险教育,加快建立信用社会,提高国民的风险意识。
(四)建立国家个人信用专用网络
目前我国应针对个人信用网络技术开发与利用效率低下,网络硬件与软件投入不足,跨系统、跨行业不能进行互联、沟通的现实问题,全面加强电子网络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网络规模容量、低成本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查询网络系统和信息交流的双向流通体系,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四、结论
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刚刚开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总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和个人加强合作,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尽可能地采取有力措施来降低个人信用风险,加强风险防范。为了提高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速度,保障建设质量,我国还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实际出发,着重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同时注意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制度。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5
大公凭借多年在行业风险和信用风险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了大公行业风险分析报告,与市场上众多行业报告相比,具有以下的特色:
(1)在行业运行环境分析中,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及其
影响分析,在分析中采用路透数据库中国际经济数
据;
(2)增加了体制改革对行业的影响分析,分析了体制改
革因素及国家“大部委制”改革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3)在报告中增加了在行业风险研究方面的多项专题研
究成果:行业产业链分析中的行业相关性分析、行
业财务预警、行业风险指数与评级、行业风险预警、行业违约率、行业生命周期的判断标准,增加了研
究深度和分析的可靠性性;
(4)通过与发改委合作项目,获得了行业有关区域数据、再建项目情况、企业财务数据等,这是其他公司所
没有的。在行业风险分析报告中,增加了行业区域
供需分析、行业在建项目分析、行业不同类型客户
风险分析(国有、民营、合资等)
(5)在企业分析部分,增加了行业内主要企业信用风险
分析,对行业内评过级的企业和上市公司主动评级的企业的级别进行对比和分析,便于银行对信贷客
户分类分析,这是大公作为专业的资信评估公司在行业风险评估中具备的独特优势。
(6)在报告的前面用大约3000字的综述对行业发展概
况、运营环境、供需趋势、竞争趋势,以及主要优
势及风险等方面进行概括,使读者能对行业的运行
特点和存在的风险有个全面了解。
0 行业综述□□行业发展状况
1.1 行业简介
1.2 行业发展现状□□行业运行环境
2.1 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分析(路透数据库)
2.2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2.3体制改革对行业影响
2.4 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2.5 法律法规对行业的影响
2.6 其他外部冲击对行业的影响
2.7 行业信用环境风险分析□□行业产业链3.1 □□行业产业链
3.2 相关性分析(专题研究成果)
3.3 □□行业主要上游行业分析
3.4 □□行业主要下游行业分析
3.5 上下游行业对□□行业影响及风险分析□□行业供需分析
4.1 国际供需状况分析(路透)
4.2 行业需求状况分析4.1.1 需求总量分析
4.1.2 区域需求分析
4.1.3 行业出口情况分析
4.2.4 主要产品的需求状况分析
4.2.5 需求约束分析
4.3 行业供给状况分析 4.3.1 供给总量分析
4.3.2 区域供给分析
4.3.3 行业的进口情况分析
4.3.4 主要产品的供给状况分析
4.3.5 供给约束分析
4.3.6 供给趋势分析(包括在建项目,通过发改委合作项目获取)
4.4 行业供需关系分析
4.4.1行业供需分析
4.4.2行业内主要产品价格分析
4.5 行业供需风险分析□□行业竞争分析
5.1 行业内部竞争概况
5.1.1 行业内企业的集中度
5.1.2 行业竞争格局
5.1.3 行业竞争策略
5.2行业进出壁垒
5.3替代产品竞争力分析
5.4 行业竞争趋势分析
5.5 行业竞争相关风险分析□□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6.1 行业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6.2 行业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6.2.1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6.2.2 行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
6.2.3 行业偿债能力分析6.2.4 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6.3 财务预警(专题研究成果)□□行业客户信用风险分析
8.1行业不同类型客户信用风险分析(国有、民营、合资等)
8.2.行业内主要企业信用风险分析
8.3企业信用风险综合分析
8.4具体企业分析□□行业信用风险综合评价
9.1 行业主要信用风险和挑战
9.2 主要相关行业信用风险概况 9.3 行业优势/信用风险综合评价
9.4 行业信用风险指数与评级(专项研究)
9.5 行业信用风险预警(压力测试与预警专题研究结果)
9.6 行业信用违约率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信贷建议
8.1 行业生命周期及发展趋势分析
8.2 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建议
综合分析部分主要对行业的发展概况、运营环境、供需趋势、竞争趋势,以及主要优势及风险进行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简要介绍被研究行业的发展状况,其中
包括对被研究行业进行准确的界定;对该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行业发展基础资源的分布和使用等进行特征分析;对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最新进展和主要历史阶段进行介绍。这部分的目的是对被研究行业的状况进行整体的特征描述,是后面对行业信用风险分析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针对行业运行环境进行的分析,主要包括:从行业发展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几方面阐述行业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勾勒出行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来自于行业外部环境的冲击可能对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同时也为后面对行业进行需求供给分析、竞争状况分析、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提供支撑。
第三部分是行业供需分析,分别从国内外的供给和需求角度以及价格变动趋势几个方面进行。在进行供需分析时,对行业供需总量、区域供需情况、进出口情况、主要产品供需情况、供需约束进行分析,找出行业未来供需变动趋势判,这部分为构成分析师对行业发展趋势判断的依据。
第四部分是行业发展的竞争分析,主要包括行业内部和外部竞争状况的分析。其中行业内竞争分析是对行业内竞争格局,企业的竞争策略,以及典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及竞争手段的分析;行业间竞争状况分析主要通过对生产替代产品的竞争行业的发展态势分析实现的。这部分主要从竞争角度揭示行业内、行业间竞争冲击对该行业信用风险的情况。
第五部分是行业财务状况分析,通过从行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几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对近年来该行业这些指标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财务角度解释该行业发展运行的状况。这部分为分析师深入剖析行业发展的现状提供帮助,定量的分析行业存在的信用风险。
第六部分和行业投融资状况分析,通过对行业的投资状况、行业重点项目、融资状况分析及预测,分析行业投融资风险。
第七部分对行业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这部分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行业整体偿债能力角度考察行业的信用风险状况,并对行业信用风险进行评级。
第八部分在第六部分的基础上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并针对银行客户给出对该行业的信贷建议。
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用社在我国农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推广,其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农村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市场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利润来源比较单一,使其处于危险的境地,本文通过博弈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风险防范 博弈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加强,但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信用社却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考验。其与其他的商业性质的银行有所不同,一是其利润来源比较单一且资产规模较小,所以增加一笔贷款就会增加同比例的风险。二是其面临的市场和服务对象有着特殊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都增加其贷款的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博弈分析
(一)不可分散风险,也称系统性风险
1、外部环境的风险。其主要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导向和国际的宏观环境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2、信用社内部风险。其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内部操作失误、管理不当或者体制不健全形成的一种潜在风险。
(二)可分散风险,即非系统性风险
1、逆向选择风险。在金融市场中,逆向选择指的是在市场中可能造成逆向结果的融资者,通常是那些寻找资金最积极且最可能获得资金的人。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积极贷款的客户有的时候可能就是最不具有还款能力的。由于农村信用性的信息技术比较落后、贷款对象十分分散和落后的原因,造成信用社逆向选择风险概率较大。
2、道德风险。在金融市场中资金短缺的人在得到盈余者的资金提供后,进行违反合约的高风险投资,这里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在贷款发生后,出现拖欠不还的经济现象。
3、操作风险。指的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其内部员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限制所引起的比其他商业性质的银行风险更好的操作风险。
4、流动性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多数都分散在各个乡镇当中,有着面广点多的特点,但是其资金规模十分有限,而贷款是一种银行持有的变现能力很差以及风险很大的资产,因此不断规模大小的贷款都会不同程度上对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造成影响。
以上的风险都可能是农村信用社将会面临的,所以在进行贷款过程中的博弈分析之前,首先要提出以下假设:①借贷双方确定为理性经纪人;②各个银行处在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③非系统性风险之间不存在交叉部分;④每种非系统性风险在分析中都有可能发生。⑤在博弈分析中,发生假设时间的概率服从两点分布;⑥农户贷款最终的总收入一定;⑦流动性风险始终贯穿在贷款过程中。
(三)借贷双方的博弈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借贷双方的博弈分析如下图所示。其中A表示为农村信用社;B表示农户;I为贷款的利率;C为贷款金额;m表示守信成本;Yd表示农户贷款获得的收益;S表示追缴成本;n表示违约处罚。下图一共分为三轮博弈:
1、第一轮博弈中,A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如果不进行贷款,那么双方的收益是零。如果发生贷款,博弈继续,这时候就会产生利率风险、逆向选择风险以
及操作风险等。
2、第二轮博弈中B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如果偿还贷款,那么双发的收益就为I和Yd-I+m,如果不偿还贷款,信用社就要进行追缴,这时博弈继续。
3、第三轮博弈中B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如果偿还贷款,那么双方的收益就是I+n-s以及Yd-I-n,如果逾期未还,这时贷款就可以归为损失贷款。在这一轮博弈中,有可能出现逾期偿还部分贷款的状况,但是假设要服从两点分布而且部分还贷的比例还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就不做考虑。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要严格把关,做好信贷工作的第一步
(1)要不断提高信用社内部员工的基本素质。防止其内部人员以权谋私而进行违规贷款,将其和信用社内部信贷相关的利益和贷款业务相挂钩。员工岗位实行竞聘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真正地做到留下有能力的,淘汰技术能力差的。要定期地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业务能力,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2)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贷制度。(1)建立健全农户的信用评级制度,定期的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2)要严格控制贷款的发放程序。在发放贷款之前要对农户做好信用评级之外,还要不断加强完善信用社的贷款发放制度。
(二)要不断加强贷款期内的监督管理
在给农户发放贷款之后,要不断关注农户使用贷款的情况以及收益水平,不要由于其居住分散、笔数小以及贷款额较小而疏忽管理。要及时地发现不正当使用贷款的人,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要使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违规操作要加大处罚力度,要不断督促农户合理地使用贷款以及按时还款。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信用社的追缴成本,还能够让农户有效地避免违规处罚,获得一定数量的守信成本,仅为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要不断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稳固其经营基础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优势在农村市场点多面广,而且这个市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发一种与其相配套的产品,以满足气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
三、结束语
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要内外结合,进行全方面的防范工作,保证贷款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以及做好及时地还贷工作,以便于更好的支持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方金兵,林元洁.区域农村金融体系脆弱性
研究——基于熵权法的测度、分析和预警[J].经济经纬,2009;03
[2]罗剑锋,杨青,潘安娥.农村信用社脆弱性分析[J].全
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18
[3] 金永日,高鑫.竞争格局下农信社的经营风险新动向及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研究 篇7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波及范围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部门, 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国家, 直到新近发生的欧债危机, 它的破坏性、扩散性和不确定性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为确保经济增速, 经历逆周期放量信贷规模支持国内经济发展, 其信用风险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信用风险, 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遵循CAMEL评级标准, 引入成长性指标, 构建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主要商业银行2007~2009年的具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上, 遵循CAMEL评价体系, 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流动性和成长性六个角度选取了基本上能够反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的评价指标, 共16项统计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充足性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权益资产占比, 衡量银行资本实力和抵御资本风险能力;2、资产质量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总额准备金率, 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3、管理水平包括:管理费用占比、成本收入比, 反映银行的业务管理能力;4、盈利能力包括: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平均权益回报率, 反映银行生息资产和股权资本的盈利能力;5、流动性包括:贷存比、流动资产占比, 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6、成长能力包括:存款增长率、资产增长率、贷款增长率。 (表1)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4家国有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共19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各银行公开的2007~2009年年报及Bankscope数据库, 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首先对2009年主要商业银行的具体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 同理, 利用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计算综合得分及排名, 并对最近3年主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
(一) 因子辨析。
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其中, 前5个因子的方差之和占样本方差的86.102%, 而且从第6个特征值开始均小于1, 这表明这5个因子能够反映原来16个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标的86.102%。一般来说, 累计方差百分比达到70%以上, 即认为比较满意, 因此2009年提取5个因子。
计算5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 找出各公因子的高载荷指标。根据正交载荷阵中的高载荷将指标分成5类公共因子, 逐次辨识。
在因子F1中, 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指标为X1资本充足率、X2核心资本充足率、X3权益资产占比、X7管理费用占比、X8成本收入比、X12贷存比, 因此可以认为, F1代表了资本管理因子, 反映了资本风险和管理水平, 其贡献率最大, 达到25.25%;在因子F2中, 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指标为X14存款增长率、X15资产增长率、X16贷款增长率, 代表了成长性因子, 贡献率为22.93%;在因子F3中, X4不良贷款率、X5拨备覆盖率、X6贷款总额准备金率, 可以认为F3代表了资产质量因子, 贡献率为14.58%;因子F4在X9净利息收益率、X1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X11平均权益回报率的指标变量上负载非常显著, 反映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可以概括为盈利性因子, 贡献率为12.22%;在因子F5中, 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指标为X13流动资产占比, 可以概括为流动性因子, 贡献率为11.13%。
(二) 综合得分。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 计算因子得分。
其中, F为某银行的综合得分, Ui为第i个公因子的权重, Ci为该行第i个公因子的得分值, n为公因子的个数;Ui=λi/Σλi, λi是公因子相对应的特征值。计算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同理, 可得到2007年和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见表2。 (表2)
(三) 结果分析。
综合得分反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 综合得分越高, 信用风险越小;反之, 信用风险越大。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得分较高, 在近3年的排名中一直比较靠前, 是比较稳健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袭击下, 城市商业银行却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各项经营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 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82.28%,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风险化解成果显著。2009年在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大背景下, 城市商业银行开设异地分行, 推进规模扩张, 在准备金等方面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
股份制银行中, 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的综合得分都大于零, 交通银行比较稳定, 招商银行、浦发银行2009年得分有些下滑, 但总体来说, 这些银行经营状况比较稳健, 信用风险比较小。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深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的得分比较低, 说明它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问题, 在经营风险和资本风险方面需要改进。
国有商业银行, 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风险加剧, 建设银行相对稳定。2008年中国银行降到第16位, 工商银行降到第13位, 建设银行第8位。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国内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另一方面2008年我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 加大了政府投资, 因此几大国有银行在政府指令性贷款的要求下, 资本充足率下降, 经营风险加大, 流动性风险也加大, 综合风险有所加大。农业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主要是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其各项得分, 致使综合得分偏低, 但2009年农业银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革和准备上市的过程中, 不良资产率下降, 经营能力提高, 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四、结论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2007~2009年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 分析不同性质的银行在金融危机下信用风险的表现, 结果表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 风险化解成果显著;股份制银行比较稳健, 但有些银行在经营风险和资本风险方面需要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受冲击较大, 风险有所加大。总之, 我国银行业应该从危机中吸取教训, 不断完善银行业信用体系, 在发挥信贷投放有效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从防范、监测、预警、化解等方面入手, 积极采取措施, 保持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国商业银行经历逆周期放量信贷规模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后, 其信用风险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信用风险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通过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主要商业银行2007~2009年的具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阐释不同性质的银行在金融危机下信用风险的表现。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新广, 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新金融, 2009.2.
[2]祁梦悦.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现代金融, 2009.8.
[3]王晓猛, 徐昭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J].西南金融, 2009.12.
[4]张颖, 马玉林.新资本协议下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 2010.6.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8
摘 要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与世界市场的融合,国家商业银行也要面对诸多各异的风险,而信用风险则是商业银行面对的历史最长也最关键的风险之一。文章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为着眼点,探究信用风险管理所存有的弊端,且就此提出了如何改良的对策方法。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欠缺优质的风险管理讯息体系
欧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成有中间数据处理器、数据库及数据分析层。中间数据处理器基本上负责归类辨别与管束初始数据讯息;数据库是储存各式讯息;数据分析层则是管理数据的最高层次,依据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来从数据库中选取数据以解析。但阻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基本数据。基本数据不一致与精确性较弱,进而让解析结果可靠度不足,从而难以开展高水平的风险解析。
2.信用风险度量手段陈旧
当前国家的信用解析和信用风险计量手段依旧处在常规的比率分析层次。基本上采用行家解析与运算风险贷款风险度的手法来衡量信用风险。该手法的主要弊端在于指数与权重主观性过重,很难横向比较信用风险;基于静态的资讯来解析,很难按期体现贷款人的信用情况的新近进展;仅从单个借款的视角进行,并未顾及资产组合的综合风险;在真正操作之时,每个银行在分别利益的作用下,也将使得评测的阶段风险偏离实际情形,当前风险度量手段已难以适应现在银行标准整体与动态风险管制的需求。
3.欠缺信用风险处理方法
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必备的扩散风险与回避风险的技术方法,致使商业银行在发出贷款之后,通常只能消极的面临风险,而无法自发以自己的资产组合或者采用某些金融工具来扩散与防备风险。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
相比之优良的全球性银行,国内主要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不管是在评级手段、评级后果的检测,还是在评级组合构成、基础数据库等问题上均面临着很明显的差距,从而严重的阻碍了内部评级在体现与控制风险方面的用途。此外,因为会计讯息的不完善与可靠性有待于去改良,以及度量风险的技术手段的欠缺,银行讯息披露的质量和数目均无法顺应市场的需求。
二.改善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探究
1.积极探究信用风险管理的客户讯息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评测体系的确切性多半得益于客户讯息资源的品质,经过细致、精确的客户讯息,国有商业银行能够精确的推测资产组合的潜行风险程度。应该构建的客户讯息体系包括质与量两个分支。以质的视角来看:首先是客户的静态及动态讯息,包含了客户三种主流的会计报表和深一步的财务指数讯息;其次是关联于客户的讯息,含有企业及相关的企业的联系及法律位置、企业所在领域的发展态势、经济市场周期等外在要素。以量的视角来看,根据海外征询公司统筹,单个金融机构的客户讯息数据库中最少要求有2000-3000个客户数据才可达成稳固的估计客户信用指数的目标。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最大规模的运用经营据点散布全国的网络势力,最快程度探究出涵盖整个国家的客户讯息体制。
2.开展贷款组合管制
当代证券组合理论说明了风险扩散的基础原理。根据这个理论,风险扩散的最浅显解释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置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商业银行经过拥有各种种类、各式币种的信用贷款资产来扩散每一资产价值亏损的发生概率,使得全部资产价值实现保值并减低亏损。贷款组合管制的核心准则是贷款与贷款之间尽可能产生牵连,最大程度的减低借款风险的传导效应。不同的贷款之间的负比例关系能够防止风险在资产之间的散播,实现互相消除风险的用途,这是银行防备信用风险、稳固薪水的保障。银行要依据本身的经营发展策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来建立主打市场与客户团体,明确借款的类别、货币种类、借款期限的发生概率来构建灵验的资产组合,来确保在固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及固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
3.开展积极的贷款定价策略
不同的借款人与借款工具的融合会为银行引来各种程度的信用风险,银行应该在经过评测明确的可贷款区间内依据不同的信用级别且整体考量其余要素(贷款量、期限、与银行交往情况)明确各式的资产价格。
风险较大要用较高的贷款利率来弥补,商业银行应该经过对应的贷款定价、浮动贷款利率来防备风险。可是长久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单调的贷款利率策略,对全部阶段客户,不管其经济收益的好坏、信用级别的高低、贷款程度的大小都制定统一价格。在此利率管制系统之下,贷款利率通常无法体现贷款风险大小,引发贷款风险与贷款效益的失衡,贷款利率也丧失了其资产价格的资源分配的功效。首先,风险高的企业或项目因为其高风险、高成本,在固定贷款利率的束缚下,银行缺失贷款自发性;另外,某些获取贷款的低信用级别企业,由于筹款成本低,便不敢过度冒险,进而引发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多,所以银行要整体顾及人行利率、银行负债平均利率、经营开支来制定不同的贷款价格。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推荐阅读:
信用风险评价体系10-17
银行短期信用风险分析07-11
信用卡、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案例分析报告05-14
政府信用风险07-18
商业信用风险05-20
信用风险模型05-30
信用风险管控06-03
销售信用风险07-10
信用风险分数07-10
信用风险评级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