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用风险

2024-07-18

政府信用风险(共12篇)

政府信用风险 篇1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现状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 由财政部代理、总量规模2000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顺利发行。2010年11月, 财政部代理30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任务全部顺利完成。在总结09年和10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经验基础上, 去年我国首次启动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共发行2000亿元, 期限分3年和5年两种。其中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发行金额为1771亿元, 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四个试点省市自行发债额为229亿元。

《2012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日前印发, 与去年相比, 国务院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将增至2500亿元;试点范围并没有变化, 依旧为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最显眼的变化就要属发债品种的改变, 除了3年期和5年期债券外, 今年新增了7年期债券。财政部明确提出, 2 0 1 2年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券收入, 要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

在2009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各债券的市场表现不佳, 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上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下交易量不足发行总量的20%, 甚至相当比例的地方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上零成交。与此相反, 在总结09年和10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经验基础上,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取得了良好的反应。在从发行情况来看, 试点省市的地方债券均受到市场追捧, 发行利率与同期限国债基本持平或略低, 发行倍率高企, 上海地方债券发行认购超过3倍, 广东认购更是高达6倍。今年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将更偏于理性各地方政府发行也会更市场化, 由于净增量较少 (试点的4省市今年共有189亿元地方政府债到期) , 因此认购情况依然会较好, 2012年发行情况总体必然相对乐观。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下, 依据市场化信用评级确定利率水平, 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将不断提升, 市场认可度提高, 交易状况良好。

2009年至2011年, 国务院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均为2000亿元, 2012年则增至25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总规模扩大, 试点省市自行发债的规模也会“水涨船高”。自行发债规模扩大, 也会带来诸多风险。从中央代发到试点地方自行发债, 更多地强调了地方政府还本付息的主体责任, 使地方政府成为地方政府债券的真正债务人, 这将是一个趋势。

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信用风险分析

Frank J.Fabozzi把信用风险分为三类:违约风险、基差风险和降级风险。违约风险是债券发行人违约的风险, 基差风险市债券和国债基差扩大的风险, 降级风险则是评级机构降低债券信用等级的风险。但狭义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债券的违约风险。对于一般的市政债券来说, 信用风险包括宏观经济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增信风险等。

与一般企业 (公司) 债券发行主体不同的是, 市政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 正是由于其发行主体存在的特殊性, 使得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与一般债券的信用风险有所不同。地方债信用风险除了一般债券所具有的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和政策风险等之外, 还包括了地方政府债券的特有风险, 这种特有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共风险、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制度性风险以及地方财政风险三个方面。

国外特别是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发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 它有效解决了市政债券发行的最大难题, 即市政债券的信用等级较低的问题, 这正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从历史经验来看, 地方债并非绝对安全的债券品种。以美国为例, 1975年2月25日, 纽约市政债券发行人城市开发公司发生违约;1983年又发生了华盛顿公共能源供应系统债券违约事件等。这些财务危机表明:地方政府债券也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表1为1940~1994年美国市政债券违约的统计数据, 在这一期间总共发行了403152次市政债券, 其中有2020次发生过违约, 违约概率达到0.50%。 (表1)

即使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而完善的资本市场上, 地方政府债券也存在着较大的信用风险。那么,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 中国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 其信用风险又有多大呢?

目前, 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状况比较严重:

(1) 由于地方本位主义思想的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过分强调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导致这些地方政府大量负债, 而这些债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透明度较低。

(2) 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政务不公开, 决策不民主, 投资建设非市场化现象严重, 导致城市建设资金运行效率过低, 未来将很难保证有足够的项目收入来偿还债券本息。

(3)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行政行为的“软约束”, 一些地方政府的信用常常因有关领导的人事变动而出现“断链现象”。

上述原因加大了投资者和评级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券信用等级判断的难度, 加大了投资风险, 影响了投资者对城投债的认同程度, 未能真正体现出地方政府信用的特点。与成熟国家发行的市政债券相比,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存在发行利率偏低、市场规模偏小及市场流动性偏低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投资者对中国地方债券的认可程度, 降低发债成本, 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更加健康发展, 比这认为应当建立和完善专门适合中国地方债发展的增信体系。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机制的政策建议

开放地方政府债券在我国是新生事物, 现阶段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市场行为,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获得市场的认可。对我国地方政府而言, 关键的是要建立起政府的信用和偿债能力。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做法,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笔者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加快地方债市场发展, 并逐步规范发展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券。

在日本, 地方公营企业主要以发债为主, 发债所筹集的资金占其资金来源的98.5%。而在中国, 受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影响, 长期以来, 政府和企业主要呈现以间接融资为主, 直接融资为辅的格局, 尤其债券融资所占份额严重偏低。直接融资比重的严重偏低似的银行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承担了过多的功能, 致使银行信贷规模大大超过了合适的比重, 也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很大程度上集中在银行系统。为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应当快速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 迅速扩大地方债规模, 并逐步使其规范发展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券, 鼓励有实力的地方政府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系统风险, 而且可以使项目建设周期和负债期限实现匹配。地方政府在对融资平台进清理规范的同时, 亦当重点扶持建设地方政府债券这一融资平台。

2. 重点发展项目收益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按资金用途和偿还资金来源分类, 通常分为一般债券 (普通债券) 和专项债券 (收益债券) 。前者是指地方政府为缓解资金紧张或解决临时经费不足而发行的债券, 后者是指为筹集资金建设某项具体工程而发行的债券。对于一般债券的偿还, 地方政府通常以本地区的财政收入作担保, 而对专项债券, 地方政府往往以项目建成后取得的收入作保证。笔者认为在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的情况下, 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投资, 应将专项收益债券作为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发展的重要方向。

项目收益债券是国际上主流的市政建设融资模式之一, 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政项目收益债券市场, 市政债券与国债、企业债券、股票、投资基金等一起, 共同构筑了完整统一的证券市场。项目收益债券成为这些国家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途径, 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现阶段面临着地方政府融资难的问题, 地方政府通过设立项目公司发行羡慕收益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有利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法律制度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 就是法律法规滞后于经济市场变化, 这也是经济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 尤其是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 需要抓紧法律法规建设, 同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 对原有法律进行适当调整。鉴于地方政府债券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当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地方债进行系统规范和监督。

4.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税收制度。

笔者认为, 为进一步推进地方债市场的发展, 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对市政债券的管理经验,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投资者所获得的利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鉴于目前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券种类单一, 建议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业务性质所发行的地方债券实行差别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将会在减轻地方政府负担、提高投资者积极性和盘活市政债券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地方政府债券是在中国分税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要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券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1) 进一步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划分。

(2) 完善地方税收体制, 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的比重。

(3) 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6. 加快信用债券市场发展。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依赖于信用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 而防守管制是信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中国对信用债券的发行仍实行键位严格的管制。而实际上中国信用债券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在各方面日趋成熟, 已具备逐步放松管制的条件。同时, 国外经验也表明, 新兴国家或地区的债券市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逐步放松管制可以推动债券市场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岩, 郑承利.中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发债规模研究.金融研究, 2003, (2) [1]韩立岩, 郑承利.中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发债规模研究.金融研究, 2003, (2)

[2]张丽莉.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0 (3) [2]张丽莉.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0 (3)

[3]王劲松.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经济研究参考, 2009 (25) [3]王劲松.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经济研究参考, 2009 (25)

政府信用风险 篇2

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政府信用建设”的决定,结合省、市工商局提出的“信用工商”建设要求,工商分局在政府信用建设工作中,全面按照《关于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升政府行为公信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落实措施、扎实整改,结合分局工作职能,积极开展“政府信用”建设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切实提高部门工作质量,努力搞好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工商分局在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接到文件后,我分局立即进行部署,5月8日分局党委认真学习了政府的两个文件精神,专题研究了工商分局开展“政府信用”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三位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所)长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而后分局又专门召集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部署,再次强调政府信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了相关科室的工作任务。5月16日我分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工商分局信用建设工作计划〉的通知》,根据分局的实际,详细制定了实施步骤,明确了工作目标。由于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责任到人,我分局的“政府信用”建设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具体工作中,分局党委根据区“政府信用”建设通知方案,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重温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两方面入手,实

案值3450.5万元,罚没款107.3万元,市场秩序日趋好转。

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上半年,我们分三个阶段,在辖区全面开展了集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各类案件989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121件,没收非法盗版音像制品5224盘。

开展了无照经营专项整治。4-5月份,我们会同城管、公安等部门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联合执法行动取缔城区无照经营专项执法行动,对无照经营户进行“拉网式”的全面清理。这次整治执法行动把城区主次干道、新村地区、城乡结合部、重点市场周边定为重点地区,把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电子游戏、网吧等划为重点行业。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取缔难度大的钉子户,采取端窝点、拔钉子户的措施,效果明显,同时在集中整治过程中,对具备条件的,督促其补办执照。据统计,共查处无照经营187户,取缔80户,引导登记107户。

针对“非典”防治的重点和难点,分局在4月下旬集中人力,开展了全局性、全区性的集贸市场和流通领域的专项整治。局所联动,严密部署,层层落实,成效显著。共出动检查人员近2000人次,对全区31个市场、3000余家经营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查处与“非典”有关的违章违法经营案件6起,督促各类市场消毒72次,查获不合格口罩3000多只,虚假广告宣传3起。

2、对查摆出干部业务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分局党委在确定今年为全局“业务培训年”的基础上,建立了执法干部“学法日”制度。明确了将执法实务培训作为今年经检、法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

终审制”。即改变原来的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先由所在地工商所审核后报分局审核的程序,分局授权各工商所对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的终审权,不再报分局审核。

4、对查摆出干部队伍建设亟需提高的问题:针对“政府信用”建设工程,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并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工商干部八小时外监管制度》,成立了督查小组,对分局各部门和全体干部从贯彻“廉洁从政十条纪律”等7个方面实施督查,并建立具体相应的奖罚措施。

结合“从政十德”教育,强化工商干部的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牢固树立“职为民守、责为民尽,利为民谋、益为民求,业为民兴、绩为民创”的思想,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自觉为“政府信用”建设添砖加瓦。

三、工商分局政务公开的内容:

1、申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符合条件、手续齐全,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办完。申请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条件符合、手续齐全当场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完。以上报市局审批的除外。

2、个体工商户开业、变更登记,条件符合、手续齐全当场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完。

政府信用风险 篇3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 信用利差 KMV模型 Knight不确定性

一、引言

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很快演变成为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给正在从金融危机影响下复苏的全球经济增添了重大的不确定性。继希腊危机之后,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也开始显现。我国从 2009 年开始正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了《2011 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规定,上海市、浙江省、廣东省、深圳市成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自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模式由“中央代理发债”转为“地方自行发债”。随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全面放行,地方债的风险特征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

政府信用风险 篇4

政府采购信用担保, 是将信用担保作为政策工具引入政府采购领域, 由专业担保机构为供应商向采购人、代理机构、金融机构提供的保证, 主要包括投标担保、履约担保、融资担保三种形式。这个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弥补中小企业的资源短缺、信用不足等问题, 显而易见, 在本应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中小企业很难和大企业抢占市场份额, 大企业占有更多的资源, 并且形成良性循环, 而中小企业很难支撑自身发展, 更加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做出在不影响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情况下, 给予中小企业一些政策上倾斜的决策, 无疑可以使其有着更大的生存空间。

我国在几年前就已意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并且开始尝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 为了更早发现问题, 减少反弹, 逐步进行试点。黑龙江作为最早的试点省份, 在2006年就已将信用担保模式引入政府采购领域, 江苏、湖南等试点地区也在2010年陆续发布规定, 允许在政府采购中标的中小企业供应商以中标、成交通知书或政府采购合同作为抵押凭据, 直接向银行进行贷款或通过担保公司担保后向银行贷款。试点工作开展到现在以来, 辽宁的银企合作最为典型, 即在辽宁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以及辽宁省政府采购中心的支持下, 由光大银行的支行联同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共同推出的政府采购项目融资业务。虽然受货币紧缩、材料成本增加、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但是总体来说, 融资数额增加了5 871亿元, 同比增长22.3%, 其中政府采购信用担保的实施起着很重大的影响。

二、银企合作的具体分析

在辽宁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以及辽宁省政府采购中心的支持下, 光大银行沈阳南湖支行联同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推出“政府采购项目融资业务”, 为省政府采购中标单位提供低成本融资, 年利率10%以内。根据我国财政部随《通知》一起出台的《关于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方案》, 供应商进行融资担保的综合年费率由双方自行商定, 但最高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半, 并要求对民生项目和小型、微型企业项目提供更多费率优惠政策。低利率无疑使得中小企业更加愿意向其贷款, 银行尽管利息方面的盈利减少了, 但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以及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 从总量来说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利息收入, 形成良性循环, 中小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用来发展, 而政府也实现了帮助本省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 从而达到了银行、中小企业和政府的三赢。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使用, 信用担保融资业务也有特定的要求, 要求资金使用采取受托支付方式, 直接支付给特定生产厂家或原材料供应商;政府采购资金回笼后, 要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 第一时间用于偿还贷款 (采购资金早于贷款期限回笼的, 立即提前还款) 。这个规定和《通知》中“先予偿付, 再行追偿”的原则相符合, 目的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仅仅起引导作用, 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中的各种交易, 这由“市场主导, 财政引导”原则也可以看出来, 而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最大特征是追求利益, 如果《通知》不对银行进行保护, 仅仅单纯的要求银行对中小企业降低利率, 那么短期之内确实会造成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 但是一旦有中小企业发生恶意拖欠贷款等现象, 就会给贷款银行造成重大损失, 从而使得其他银行将贷款条件提高甚至拒绝贷款给中小企业, 这样形成多米诺效应, 最后这项银行和企业互赢互利的好政策就会走向失败。有了“先予偿付, 再行追偿”原则的保证, 银行就会放宽贷款条件, 使得资金的流通形成良性循环, 符合长远利益的要求。

具体操作流程的规定, 是客户先凭中标 (成交) 结果向银行提出预授信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由银行及担保公司对其进行评级及授信工作, 在客户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并落实相关放款条件后, 银行放款。这些环节中几乎没有涉及到政府, 主要是银行和企业的合作, 目前国际上政府采购领域最常见的担保模式是银企合作, 具体分为“银行+银行”、“担保公司+银行”等模式。综合考虑我国银行目前的风险控制要求, 以及“市场主导, 财政引导”的原则, 试点方案采取了“担保公司+银行”模式。由此可见, 政府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给银行和中小企业相互磨合的机会, 并不真正介入融资业务。但是, 并不是说政府完全不予理睬, 在银行及担保公司进行评级及授信工作时, 会向政府索要该企业订立的政府采购合同证明以及其他重要文件, 而政府有义务提供真实的资料, 避免企业钻空子, 为融资担保的良好实施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三、国际信用担保的比较

美国、英国等国家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市场, 政府构建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采用直接管理运作的模式, 其资金由政府全额拨款, 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这种模式需要非常强大的国家机构来支撑, 用庞大的经济来源作后盾, 而且需要一个可以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单独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机构, 比如美国的SBA。

日本、德国等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并不从属于国家机关, 而是由政府机构进行监管, 国家的各个区域分别设立独立的法人单位来管理事宜, 其资金除了政府的出资之外, 还有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的参与出资。

韩国等国家和日德模式较为接近, 但是由于其区域更为狭小, 中小企业占政府财政收入份额较大, 为了方便管理, 往往只设立一家主要的信用担保机构, 而其他区域设立分支机构, 采用从上而下的管理方法, 而不是平级管理, 和中小企业联系更为紧密。

纵观以上各种方法, 我国的政府采购信用担保应该说更加偏向于日德模式。如果说像美英模式那样, 由国家成立一个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 然后全额拨款, 就把银企模式变成了政企模式, 这样的模式下抛弃了银行的作用, 显得较为重复, 美英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他们的银行基本都是私人银行, 资本市场下, 银行不愿意冒风险给中小企业进行担保, 而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有银行占银行界的主导地位, 私人银行和政府有着各种关联, 这样的条件下政府给予银行一些优惠, 银行便愿意冒一些风险支持国家的政策, 毕竟有政府引导, 风险相对于美英来说要小很多。

就辽宁省银企合作案例来看, 光大银行有向中小企业发放融资担保的意愿, 主要是因为辽宁省政府的牵线, 在辽宁省政府的保护下, 中小企业的信用本身就得到一定的提升, 光大银行给其作担保所面临的风险较小, 但是作为小型的银行, 在风险小的情况下给予大量小额的中小企业贷款无疑增加了收益, 得到的回报远远大于风险。而辽宁市政府扶持了本地的中小企业, 增加了财政收入, 吸引了其他中小企业的投资, 将风险适度转移给光大银行, 并且响应了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利好政策, 实现了政府的引导职能。

四、“银企模式”对我国信用担保的启示

(一) 走向多元化, 寻找合适道路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担保机构政府是否出资、出资比例、管理运行模式、信用担保比例等等, 牵涉面很广, 要多方面考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合理调配本地区资源, 尝试辽宁省的银企联合或者其他模式, 借鉴国外经验, 朝着扶持中小企业的大方向迈进, 寻找适合自己地区的模式。

(二) 合理发挥政府作用, 降低风险

政府应本着共同富裕的精神, 在看重大型企业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小企业, 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者政策, 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有了政府的介入, 将会给予各方更大的信心, 从而降低风险, 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三) 扩大覆盖面, 从幕后走向台前

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国家的政策实施不到位, 畏首畏尾, 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进度缓慢, 这对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各地区政府可以如辽宁省政府那样将风险部分转嫁给银行或者其他机构, 不要过分介入, 但也要有一定的监管, 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 使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健康、长久发展。Z

摘要: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6号) 发布之后,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最近, 财政部决定于2012年1月1日起在中央本级及8个省 (市) 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 并且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的通知》 (财库[2011]124号, 以下简称《通知》) , 本文通过对试点的分析, 希望找到此政策的利弊, 使得政府的采购职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关键词:政府采购信用担保,中小企业,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梅强, 秦默.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践的思考[J].管理现代化, 2008, (5) .

[2].黄澜.建设复合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1) .

[3].朱加凤, 赵元兵.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2003, (2) .

政府信用风险 篇5

一、传统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信用评分模型一直在我国商业银行度量信用卡透支信用风险管理中处于垄断地位。该方法是指将影响顾客信用品质的项目细分,依其重要程度分别给予不同加权值,评估完成后将每个项目的得分加总,求得代表该客户信用总分,依临界点决定是否核准申请。信用评分的设计,即评分项目的选取除依靠经验外,可利用统计方法就历史资料中按优劣等随机抽取样本,分别分析其属性,从而选取其中有显著效果的若干项。但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签订,一方面更加强调风险控制机制,资本金的需求与信用卡的信贷资产质量紧密挂钩;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将加大对发卡行风险管理制度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以确保发卡行稳健经营。这使得信用评分方法不能够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的时代要求,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严重滞后于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外信用风险管理中的新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以求找到适用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更好方法。

二、国外信用风险度量新模型1.KMV模型。该模型是KMV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CreditMonitor Mode(l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默顿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估值中的工作,债券的估价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会对其债务违约。KMV模型通过计算一个公司的预期违约率来判断他的违约情况。2.Credit Metrics模型。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Credit 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术)。该模型是通过度量信用资产组合价值大小进而确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给出了一个测量信用资产价值大小的具体方法,并由此判定一个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合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该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计算风险价值数值,以求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违约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要受到资产违约的影响,而且资产等级的变化也对其价值产生影响。3.CPV模型。该模型是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开发的CreditPortfolio View(信贷组合审查系统)。该方法是分析贷款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运用计量经济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来实现,最大的特点是考虑了当期的宏观经济环境,比如GDP增长率、失业率、汇率、长期利率、政府支出和储蓄等宏观经济因素。模型认为信用质量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CPV模型将宏观经济因素与违约和转移概率相联系,进而计算出风险价值。4.Credit Risk+模型。CSFP(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Credit 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应用了保险业中的精算方法来得出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该模型是一种违约模型,只考虑债券或贷款是否违约,并假定这种违约遵从泊松过程,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实质是将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分解为违约率的不确定性、违约损失率的不确定性及违约波动率的不确定性。

警惕坏公司绑架政府信用 篇6

该短融发行于2011年11月7日,其发行前的当年中报就已亏损2.06亿元,至三季度单季继续亏损1.43亿元,此时公司总资产57.04亿元,负债46.48亿元,负债率高达81.49%。

这种发行背景注定了该短融上市后的信用风险。在持续亏损下,截至2012年中报,公司总资产42.75亿元,负债44.28亿元,负债率高达103.58%,已经资不抵债。9月15日新中基公告,由于贷款逾期未还,已被农行诉至法院。后中诚信披露,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逾期贷款总计5.26亿元。

新中基第一大股东——农六师国资公司曾承诺在短融到期兑付资金不足时,“负责协调解决资金来源,确保兑付资金全额到位,按期兑付。”但显然,这与不可撤销担保的意义截然不同。

除了财务危局外,新中基还存在信息虚假披露问题。2012年8月10日,新疆证监局对其下达了《责令改正决定书》,因公司在2006年~2010年期间,通过对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与存货等会计科目之间的调节,影响了公司利润及资产。

10月11日,中诚信宣布将11新中基CP001的主体评级直接从A级下调12个级别至CC级,债项评级由A—1级下调到B级。由于此前山东海龙和江西赛维的“垂范”在先,此时同为国资背景的新中基短融持有人又在博弈农六师不会放弃新中基了!

如果不同评级的债券在最终的信用结果上都永远不会有所不同,那么评级就是个摆设,意味着信用利差将被人为拉低。

当今年2月海龙短融刚刚遭遇级别调降后,市场一度担心低评级公司的信用风险,致使AA—与AAA级的1年期企业债利差在2月1日时曾高达362BP,但随着政府接连出面兜底海龙和赛维的风险事件,两者利差在今年10月19日仅为152BP,不仅AA—与AAA的利差缩小,AA—与AA的利差也从当时的144BP下降到34BP。

除了信用利差被拉低,信用评级公司与债券发行人也易于达成某种默契:反正没有违约先例,评级的严肃性也就那么回事。于是我们看到,在经济不振的情况下,今年1~9月,共有150余家债券发行人被上调评级,而遭遇负面调整的不到30家,且多为评级展望降为负面或观望,仅有山东海龙、江西赛维和新中基少数发行人被降级。

要知道,目前债券发行基本是在Shibor利率加基本利差上定价的,而上述事实显然有利于差公司在虚高的评级下获取较低的发行利率,从而变相鼓励差公司发债融资,而一旦成功发债,地方政府又要竭力避免其违约,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债券的潜在违约率提升,投资者对政府的信用依靠和兜底遐想也越发增强!那么结果无外乎是,市场放弃自己应有的发展规律而走上绑架政府信用的不归路。

政府信用风险 篇7

本文按逻辑推演论述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即:现阶段辽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须依靠银行——辽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为未能获得充分的担保——辽宁民间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及辽宁地方财政设立的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非常有限——必须改革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体现出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特征, 提高其担保的“放大倍数”——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够有效地化解自身负担的风险。

1.现阶段, 辽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须依靠银行, 其他的融资形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股权或债权市场吸纳社会资金, 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基本上有场无市, 等等, 都加剧了融资的难度。我国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从来都居于首要地位, 银行是居首要地位的资金集散中心, 据统计, 目前辽宁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 比例占到98%以上, 直接融资不足2%。

2.如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充分的担保, 则银行是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的。一般认为,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 二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滞后, 三是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和信用水平低。其实这都没有抓到问题的重点。在银行的贷款成本方面, 银行既然愿意给普通居民户发放消费贷款 (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贷款等) , 可见给中小企业发放经营性贷款, 其成本也应该是可控的。

3.辽宁民间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仅自身的担保能力非常有限, 而且, 民间担保机构自身的信用也颇受银行的怀疑, 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现阶段依靠民间担保机构的力量来解决大量的担保需求是不现实的。截至2007年末, 辽宁省信用担保协会的50余家担保机构累计仅为5900多户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 实现担保总额仅为257亿元。即便是全国的情况亦如此, 截至2008年上半年, 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366家, 累计为38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 担保总额8051.87亿元, 而截止到2009年6月底, 我国中小企业数就已达到4200多万户, 获得担保服务的企业连1%都不到, 并且这里已经包括了政府系担保机构的担保。

4.目前的体制下, 为了弥补辽宁民间信用担保机构担保力量的不足, 必须改革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充分体现出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特征。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 间接减少了地方税收、减少了就业。比起民间信用担保机构, 政府担保具有规模大、信用度高等特点, 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大都采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办法。一是提供一笔筹建启动资金;二是定期注入财政资金;三是采用政府补亏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实现担保机构良性运作。辽宁担保业刚刚起步, 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在争取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提供信用担保的同时, 各级政府应将担保资金列入政府年度预算, 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5.辽宁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受制于其资本额的瓶颈, 难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为此, 必须提高担保的“放大倍数”, 保证有足够的信用扩张能力。政府系担保机构与民间担保机构的区别如果仅仅是出资者不同, 则不如创造条件, 让民间设立更多的信用担保机构。民间担保机构没有办法像政府担保那样可以有效地分散掉风险, 其“放大倍数”不可以很高, 而政府由于可以获得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税收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等等好处, 完全可以提高政府系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 地方财政再给予全额再担保。

6.其实, 辽宁政府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完全能够有效地化解自己负担的风险。我们应树立“经营”风险的理念, 用收益来覆盖风险成本, 不回避风险, 更不追求零风险。地方财政及其政策性的政府系担保机构可以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税收收入增加获得一定的补偿, 而且, 政府本来就应该给予中小企业以补贴, 因为财政的效益应具有社会性, 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了需求, 发展了科技, 增加了就业等等。在全国性的征信系统建立之前, 辽宁可以强化地方性的征信系统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工作, 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另外, 我们也应当改变观念, 不能认为“小”就容易违约, 譬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向民间发放的小额信贷就已经驳斥了这一似是而非的观念, 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6月末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仅0.81%, 明显低于全行公司客户贷款整体水平。何况, 担保没有即刻的、直接的资金支付, 具有口头承诺的特点, 但却可以立即解决银行放贷给中小企业的问题。总之, 既然连民间机构都在搞担保, 说明担保的风险-收益状况是可以接受的, 再担保的风险则更小。

政府信用风险 篇8

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 很快演变成为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 给正在从金融危机影响下复苏的全球经济增添了重大的不确定性。继希腊危机之后, 我国地方债务问题也开始显现。我国从2009年开始正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11年10月20日, 财政部发布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下称《办法》) 。《办法》规定, 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成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自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模式由“中央代理发债”转为“地方自行发债”。随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全面放行, 地方债的风险特征也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数理经济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溢价影响因素及最优发行规模进行探讨。结合地方债自行发债试点背景, 通过计量模型确定影响地方债信用溢价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 利用改进后的KMV模型, 分析试点省市 (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 地方政府债券的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的测度, 以合理确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最优发行规模并控制其违约风险。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日、英等国均具有多年的市政债券发行历史和较为成熟的债券市场, 理论界也对市政债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关于信用利差及其是否与信用风险一致方面的问题。Elton等 (2001) 认为, 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预期违约损失、针对企业、公司债券征收的税收、系统性风险溢价, 并且认为信用风险对信用利差的解释力很小。Delianedis和Geske (2001) 认为信用利差与违约风险、企业财务杠杆等指标相关性很小, 而主要与税收、流动性等因素相关。二是对市政债券的风险度量方面。Black和Scholes (1973) 提出将股权看作是看涨期权的研究框架, 开定量研究信用风险之先河, 形成了以莫顿模型 (the Merton model) 为代表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KMV模型可以进行单个资产风险测度, 需要的历史数据较少、便于计算和对债务主体的资产变化反应灵敏等特点, 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不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债券市场和评级制度, 我国地方债发债规模和信用风险较难量化研究。在对地方债信用风险的度量方面, 韩立岩等 (2003) 在量化分析地方债券信用风险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他们利用KMV模型建立了实证债券信用风险模型, 将信用风险与发债规模相联系, 提出合理的发债规模。

三、实证分析

(一) 债券市场现状

我国债券市场中金融债、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债券数量所占比重较大, 金融债、国债、政策银行债的票面总额所占比重较大。据中金公司研报统计数据称, 截至2010年, 地方政府直接和间接的负债主要分为三类:2010年末贷款余额约9.1万亿、地方债0.4万亿、城投债券约0.5万亿, 三项合计达到10万亿。2011年到2013年期间, 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 地方每年须还款1万亿。据审计署2011年报告称,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券余额为107174.91亿元。

可以说地方债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腾飞和问题并存, 如何规范地方债券的发行方式, 完善其风险控制系统, 合理规划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以及期限结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利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将地方债信用利差定义为发行票面利率和同时期同期限的国债票面利率之差。鉴于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券尚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发行规模较小、招投标方式不甚完善等问题, 因此本文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剔除异常值。

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 spreadi为不同地方债的信用利差, log (expense, incomei) 代表地方政府资金需求量的大小, 为发债规模, 为债券的剩余到期期限。

利用Eviws软件对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分析, 剔除信用利差为负的特殊值并调整变量显著性后的实证结果如下:

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为: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1、从t检验值的结果来看, 发债规模的参数估计显著, 表明其是我国地方债信用利差最主要的解释变量, 目前地方债的信用风险溢价对债券的发行规模具有一定敏感度。发债规模越大, 地方政府对地方债的信用支撑就越小, 按时还本付息的保证程度也越小, 导致信用利差就越大。

2、剩余到期期限的参数估计显著。随着剩余期限的增加, 地方债对应的信用价差也会上升, 说明投资者已开始注重投资地方债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 并体现出风险补偿的要求。

3、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与信用利差的关系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 地方债券的发行处于起步阶段, 发行量较小, 其缓解政府资金收支缺口的能力有限;此外, 目前地方债的风险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初始发行规模较小时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可能不大, 因此基于财政收支的偿付担保并未成为发债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三) KMV模型下地方债安全发行规模的实证分析

该模型认为企业股权的拥有者一旦负债, 就意味着其将企业所有权转移给债权人, 只能通过偿债来赎回企业所有权。将KMV模型中的企业资产值变量换成用于担保的地方财政收入, 将企业价值的波动性和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分别替换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波动性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均值, 而债券到期时需要偿还的价值则对应地方债券的到期价值。

该模型如下:

其中Wt为随机变量, 且为特定函数

地方债券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分别为:

引入knight因子可得违约距离和违约区间概率分别为:

违约区间为 (EDF, λ, EDFλ)

考虑到1994年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1995年到2011年的四地财政收入数据为样本, 建立简单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对四省市2012年财政收入进行预测。其预测值分别为上海:3877.543024亿元, 浙江省:3713.357109亿元, 广东省6564.785677亿元, 深圳市1617.36332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在扣除自发性财政支出后才可以作为地方债券发行的担保。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券自主发行处于起步运行阶段, 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及发行体制并不完善, 故选取地方财政收入的40%作为担保收入进行计算。本文借鉴标普和穆迪评级的标准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0.2%作为违约概率的临界值, 我们可以看到四个试点城市安全发行规模分别为上海1460亿元, 浙江1500亿元, 广东2500亿, 深圳570亿元。

引入Knight不确定性, 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而得到一个区间的估计。违约概率区间与不确定性有一种正向关系, 当市场上不确定性气氛越浓烈时, 即Knight不确定性的参数越大, 违约区间越大, 远远偏离理论值。

四、结论与不足

(一) 研究结论

首先通过观测四省市财政收入的历史数据, 建立模型预测四省市2012年的财政收入分别为:上海市, 3877亿元;浙江省3713亿元;广东省6564亿元;深圳市1617亿元。其次, 根据KMV模型选择财政收入的40%作为财政收入的担保比例, 得出了不同债务规模下对应的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 在违约概率为0.2%的临界值下, 四省市的安全发行规模如下:上海市1460亿元, 浙江省1500亿元, 广东省2500亿, 深圳市570亿元。最后, 引入Knight不确定性, 在改进的KMV模型之下, 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均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而得到一个区间的估计。当市场上不确定性气氛越浓烈时, 违约区间越大, 其违约区间的上限迅速增加, 远远偏离理论上的违约概率。

(二) 研究不足

1、由于地方债样本数据有限, 其发行竞价、发行规模、发行风险控制规模还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所以文中关于信用利差的数据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地方债真实的信用利差, 其与各经济变量的联系并不十分显著。

2、KMV模型本是在期权公式的基础上计算企业价值的模型, 将其应用到度量地方政府债券安全发行规模和信用风险时, 其适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另外模型本身的限制假设等因素也会制约最后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齐天翔, 葛鹤军:基于信用利差的中国城投债信用风险分析[J].投资研究, 2012 (1) .

[2]戴国强: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宏观决定因素研究[J].财经研究, 2011 (12)

[3]安国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与政府债务[J].中国金融, 2010 (7)

[4]韩立岩等, 中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与发债规模研究[J].金融研究, 2003 (2)

[5]刘澄, 王大鹏:基于KMV模型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9)

[6]蒋忠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度量和发债规模研究——基于KMV模型分析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券[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9)

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 篇9

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针对信用销售 (赊销) 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 对信用额度的授予, 控制信用风险, 债权保障, 回收应收帐款等各交易环节的管理活动, 是对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其目的是企业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 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收回。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

(一) 信用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90%的商业贸易主要采用的是信用结算方式, 而剩余的10%的贸易使用的是现汇结算, 商品交易的主流形态就是信用结算。目前在我国, 由于企业信用的不完备和落后, 有将近80%的交易还是使用现汇方式, 而只有少量的20%的交易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结算方式明显的脱节, 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 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赊销比例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入世界贸易的竞争洪流中。

(二) 有效提升客户的质量, 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而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 制定较为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较差的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环境, 会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 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客户群。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 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部门或信用专职人员

在我国的传统的观念里, 一直把财务部门当成一个集会计、统计、信用管理的一个工作角色, 这种做法早已不能胜任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责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工作, 要由专业人员从事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常在西方, 企业往往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 即成立信用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 财务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 相互协作, 相互制约, 有助于客观的良好发展。

1. 信用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1) 制定信用策略, 分析客户的资信状况, 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定期的跟踪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政策包括:第一、制定信用期限, 是企业给予用户的付款时间, 即用户从购货到必须付款的时间间隔;第二、制定信用标准, 是企业接受用户赊销条件时, 用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第三、制定现金折扣, 是企业为鼓励用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债务扣除;第四、制定收帐政策, 是当企业的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应采取的收帐策略。

企业可以采用"5C"分析法来制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5C分析法包括:道德品质 (Character) 、还款能力 (Capacity) 、资本实力 (Capital) 、担保 (Collateral) 和经营环境条件 (Con-dition) 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付款意愿和付款能力。对于5个方面的品质状况好的客户, 可以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 反之, 可以采用较为严格的信用政策, 甚至不采用信用政策。

(2) 制定企业的工作程序, 制定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报告体系, 发挥监督货物和收款动态的作用;

(3) 与外部信用机构保持合作和沟通, 及时掌握信息。如与专业信用机构、法律机构、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协作;

(4) 不可缺少的分析工作, 包括客户信用数据的分析, 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估, 信用状况的变化监控, 例外情况、危急状态下的应对处理等问题;

(5) 协调与各个部门工作中的问题, 包括协调不同部门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冲突。

2. 与业务部门 (包括生产部门) 和财务部门定期沟通交流, 对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加以解决。

(1) 与销售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信息动态变化, 催收款项等;

(2) 与财务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财务信息分析, 监控应收账款收款情况等。

(二) 引用全程信用模式, 全面防范风险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没有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导致出现问题后眉毛胡子一把抓, 虽然不断修改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 效果还是不理想, 回款率提升的并不是期望的效果, 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合, 实用性不强。企业要彻底改善现状, 必须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流程, 如下:

1.接触客户———选择客户———联系沟通、实地考察、信用风险评估

2.谈判———确定信用条件———信用形式、信用期限、信用额度

3. 签约———履约保障———担保、保险、理赔

4. 发货———跟踪管理———电话沟通、信函提示、实地走访

5. 收款———早期催收———分析拖欠征兆、保持压力、合适的催收方式

6. 收款失败———履约保障———债务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实施追讨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更加细化。

第一, 在事前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前, 包括对客户的资信状况的调查了解、收集客户资料, 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比较, 最后筛选出优良差不同等级的客户、形成企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为企业带来最大的财富, 也为企业制造了很大的风险。企业从加强信用管理入手, 做好深入的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 把工作进行在交易之前, 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客观的有效的调查与收集客户信用信息, 进行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在事中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时, 包括科学客观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加以深入分析, 形成完整的评估资料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信用方式的决策、建立起企业系统的赊销业务的管理制度。销售人员不在是与客户联系的唯一途径, 企业将建立与客户直接关系的模式, 客户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保存在企业中, 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变化, 都不会影响到客户的流失。因此, 企业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信用政策, 制定何种科学的信用政策, 以及规定多大的信用限额, 出现销售风险该如何控制和相应的措施, 这些都是内部授信制度所要规定和细化的。

第三, 在事后工作中, 主要是指签约后, 涉及到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欠款的追收工作、回款的监控制度。首先将销售发票入账, 然后收到款项冲销挂账, 之后定期形成应收账款明细表, 结合客户信息进行分析, 形成三大系统即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帐龄分析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把握住应收账款的总量和帐龄, 运用好销售分类管理, 保证企业的债权。

(三) 加强企业的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效率, 保证合同完成的质量

这些管理措施包括账期内货物收取确认、质量确认、客户信用跟踪、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阶段催收、委托追收等方法。着重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一方面及时催款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督促客户形成良好的付款习惯, 改善客户的传统老观念, 形成新的思维。对客户的付款清款的跟踪和客户近期业务的变化了解掌握, 第一时间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 针对性地处理信用问题, 不至于严重恶化。债务人总是将货款支付给压力最大的债权人, 这种付款习惯不得不迫使企业紧密的与客户随时保持联系。很多情况下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 比如产品质量问题, 售后问题等, 直接后果造成拒绝履行合同, 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因此, 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内部生产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真实能力, 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和坏账的产生。

企业的事实证明, 信用管理不但使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的周转, 而且让企业的风险得到了及时地控制。信用销售呈现良性循环能成为企业最大范围的、有管理标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信用管理对促进销售、减少坏账损失和降低追收费用、保证资金周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可以为小规模的企业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小企业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小企业规模小, 人员少, 可以找一些信用管理机构来管理信用业务, 节约机构的成本费用。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借助专业的力量完成得更好, 另一方面又支持了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的发展, 营造了信用的经济环境。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主要服务有融资便利、应收账款管理及商账追收、资信评估服务以及国家风险、买家风险和行业风险评估分析等。中国信保还向市场推出了具有多重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信保通”, 使广大客户享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

(五) 信用保险是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保障

在当今的社会中购买保险是一个非常普遍和有效的选择, 如何能够稳赚利润, 又可以降低风险, 那末就要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债权保障手段。比如, 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 既不想丢失利益, 而承担风险的损失太大, 通过调查和评估也无法确定是否使用信用方式, 像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要求客户自身提供债权的保障, 比如保险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等提供的信用保障服务。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六) 引进和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经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取得执业资格, 有三个等级“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和“高级信用管理师”。该职业资格考试已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

(七) 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企业员工的信用意识

企业员工应当建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把企业树立成讲道德、讲信用和讲商誉的市场主体, 而不是简单的营利目的。因此, 企业在国家有了健全的信用法规和政策体系下, 良性的发展, 而不是在信用市场中只重短期的利益, 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破坏企业的形象如果置信用而不顾, 不讲商誉, 产生不和谐步调, 扮演反面角色, 企业也难以更加壮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信用交易已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经济形式。企业开展信用交易, 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 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风险,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1) .

[2].朱荣恩.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5) .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及信用风险控制 篇10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的概念,目标,职能,存在的问题,管理方法,风险应对方法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用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因赊销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延期付款所形成的借贷关系。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信用活动的目的, 维持信用关系的正常运行、防范和减少信用风险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企业受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的管理。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目标

企业信用管理的目标是在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控制风险。对企业自身做到不失信于人, 对外做到提前预防和杜绝不良信用行为, 保持信用风险的最小化。宏观上能够建立一个诚实守信, 良好有序的信用交易环境, 以达到一个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规律。

三、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

1、客户档案的管理:

与客户进行经济合作, 首要的是了解客户。通过直接和间接索取客户资料, 在分析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客户档案, 并进行定期更新维护, 制做成客户信息数据库, 并对数据库及时进行信息维护更新等系统管理。该数据库能够如实反映客户的注册情况, 工商资料, 税务信息, 财务状况, 历史资料变更, 交易情况等, 以备企业内部进行数据查询及数据分析, 客户甄别等之需。

2、客户授信:

根据客户的各类信息,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及手段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 进而确定给予合适的授信, 内容包含回款方式, 授信额度, 授信期间, 现金折扣等, 给客户量身定做其合适的授信情况, 以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

3、应收账款管理:

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是对信用风险控制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 通过对客户应收账款的分析与跟踪, 运用企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去规避因信用销售造成的坏账风险, 降低坏账成本。

4、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

企业对市场相关客户应该全盘掌握, 通过对客户间对比分析, 找出优质客户, 进行市场开拓, 在低信用风险的基础上提高销售, 拓展企业销售, 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增加企业利润。

四、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带来的后果

1、企业信用管理观念比较薄弱: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 信用管理是一门新的领域, 许多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制约, 在信用管理上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够, 短期内随着企业经济蓬勃发展, 风险没有体现出来, 待长时间积累后, 信用风险凸显, 严重时可达到破产境地。

2、缺少有效部门进行信用监管:

企业不但对信用管理应该有足够认识, 同时应该设立有效部门进行监管, 许多企业把信用管理的实际职能分散到几个部门, 业务部, 财务部等, 各个部门又追逐各自目标, 会形成信用管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 对信用管理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 后续坏账等问题便随之出现, 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

3、信用监管部门配备人员专业性不强:

有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监管部门, 但是对信用管理人员专业性没有很好把握,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部门设立形同虚设。企业应该对信用监管部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信用知识的系统提高。

4、信用监管部门职责不清, 信用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

小企业业务量小, 一岗多用还可以兼顾, 对大中型企业来说, 信用监管部门人员岗位配置应该岗位分工明确, 部门内部设置完善, 职责分明, 应该相互协作, 提高效率。杜绝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

5、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科学系统的信用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信用管理不只在局部进行控制, 全盘系统的控制在制度的约束下才能起到好得效果。

五、如何进行企业信用管理:

1、企业应该在意识上有所提高, 跟上时代步伐, 借鉴美国发达的信用机制, 充分认识到我国因信用管理缺失造成的不良问题, 认真研究自身行业特点, 结合各个部门, 首先从自身企业内部进行信用管理的完善, 进而到社会信用管理系统的健全, 到政府部门对信用管理政策的引导, 使得我国经济体系呈现井然有序的状态。

2、成立一个独立于业务与财务的信用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目标是扩大销售, 势必会造成为盲目扩大销售而授信高风险客户, 财务部门为了及时回收账款, 减少坏账严格控制授信客户, 会过滤掉一部分信用较好客户。企业信用部门的建立能将业务与财务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增加销售的基础上减少信用风险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一个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掌握应有的法律知识, 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 同时具有较好的信息分析能力。企业应该关注信用部门人员能力培训, 让相关人员从认识度到知识层次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4、企业应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的信用管理办法及制度, 对本企业信用进行全程管理及操作, 涉及内容具体如下:

(1) 客户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汇总:根据本企业业务特点, 归集交易客户相关资料:包括从客户直接获取的基本资料, 如:营业执照, 业务许可证, 客户经营范围, 当地税务登记信息, 客户财务报表等。从公共机构, 如银行、工商、税务、公众媒体、社会征信机构等, 股东、经营管理者情况、控股情况、个人信用状况、管理者能力情况进行掌握。同时通过实地调查:比如与客户面对面交流, 了解客户营业场所、仓库、办公条件、人员配置情等。对老客户掌握其历史发展, 客户变更等情况。

从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了解、从同行企业了解, 对掌握资料分析鉴别进行汇总, 了解客户销售网络, 掌握客户产品覆盖面, 营销情况

(2) 对客户资料进行整理筛选, 分析加工, 审核客户经营资质, 经营范围, 在基本层面上保证交易客户的真实性。同时甄别挑选优质客户, 制作客户信用状况表, 对客户信息动态管理, 及时更新, 结合客户注册资本, 并定期获取, 对客户资产状况、偿债能力, 盈利能力及时把握。同时依据客户信用状况表确定相应客户信用级别。

(3) 依据客户信用级别, 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具体到授信额度, 授信期限, 折扣政策等。根据客户营销情况, 并结合销售区域价格情况确定客户品种价格。

(4) 依据客户信用政策, 对客户进行控制:从发货量、发货价格、回款时间、回款金额、欠款情况进行控制。

(5) 对授信客户进行后续的管理, 从货物发出到资金回笼, 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对特殊情况及时给予相应措施, 比如:有拖欠款情况的给予限制发货等。

(6) 挖掘潜在客户, 开发优质客户, 利用客户资源达到提高自身产品销售的目的。

六、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

1、与客户签订购销协议, 明确授信额度, 交易价格, 回款方式, 赊销期限等。

2、依据购销协议, 并签订购销合同, 给予客户发货, 发货索取收货凭证。

3、依据客户终端市场情况, 估算客户销货量水平, 合理控制客户发货量。

4、与客户定期核对账务, 保证应收账款账务清晰准确。索取有对方盖章的核帐函

5、密切关注客户应收账款金额, 对金额过大或异常情况要进行分析原因, 并进行相应处理, 公司应该具有积极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要有较强的收账措施, 控制坏账发生, 保障应收账款的正常回收, 对逾期账款管理加大力度, 依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解决方式。.

6、与所涉及信用管理的本企业员工签订责任制合同, 明确奖惩制度, 出现问题能够追究到个人, 谨防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现象。杜绝因内部管理而形成信用缺失。

信用是当今企业存在之本, 企业信用管理是净化经济市场的一剂良药, 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本企业中长期计划, 制定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制度, 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11

【关键词】政府;信用;体系

一、国际信用体系比较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启发

美国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是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它是历经一百多年市场竞争的果实;欧洲国家的信用体系是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为主的公共征信模式,它是多方面因素最主要是欧洲国家构建信用体系的直接目的是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所决定而产生的;巴西的信用体系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它是一种既有私营征信局又有公共征信机构的混合式征信模式。日本,作为一个时刻充满危机感的国家,几乎在它的所有历史阶段中都在向最先进国家积极学习,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不例外,它是依托行业协会发展了征信体系。综上所述,信用体系可以是多种多样,关键是与国家的国情、经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历史习惯以及使用目的等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创建有效率的信用体系。然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晚,系统性较差,水平较低,距离信用社会的要求还差较远。我认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1.如走美国发达国家的路线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不相符;2.如果走欧洲公共征信模式虽然位势较高便于收集信用信息但又会由于垄断违背竞争原则,并且公共权力机构不仅产生成本大,还容易产生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所以,我国应采用混合型的信用体系模式,既有政府信用体系,又有多家企业组成的行业协会的信用体系,但是政府信用体系在整个信用体系中不仅起到主导地位,更是起到协调平衡行业协会信用管理和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需求的杠杆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合理构建政府信用体系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涵义与内容

政府信用体系是指政府为促进经济交易环境信息畅通、秩序良好以到达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而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征信机构、信用评级、信息公开系统和平台、专家咨询论证等对社会信用进行管理的系列体制。研究构建我国政府的信用体系主要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几个薄弱方面入手: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入手,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及工作人员的操作。其次,需要建立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机制。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和个人信用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建立信用监管体系。我国的政府机关应当接受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保护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当前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1.信用法律法规不健全

成熟的信用体系及其有效运作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提供有力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国各行各业的法律建设随着实践需求逐步走向成熟,但针对新生的信用行业的法律于今年年初才被公布进入研讨起草阶段。商业机密、个人隐私、信用数据采集、信用等级评估标准、“黑名单”公布与惩处均无界定,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无视信用、投机欺诈行为的蔓延。无法可依,不仅严重制约了政府信用工作的开展和信用信息的发布与反馈,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介于企业、个体与信用协会行业之间的杠杆作用,更是阻碍了信用体系在我国急需突破瓶颈顺势而生的发展。

2.公共信用信息机制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的政府公共信息机制不完善,缺少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网络,既没有将政府内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和数据信息有效链接和利用,也没能将信用信息在信用行业和企业、个人征信时及时得到共享,致使有价信息被闲置,信息资源被浪费,信息垄断问题突出,制约了征信市场的有效需求,少数政府工作中甚至存在着一些暗箱操作的行为,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3.信用监管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信用市场规模较局限,为争夺有限的市场和业务,一些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为迎合客户的需求答应各种优惠条件,而客户进行投资时又会对承诺的优惠政策加以限制,致使信用产品和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此外,我国信用行业尚未统一管理和领导,存在多个部门领导,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统一的信用建设和规划。国外征信体系研究还指出公共机构存在的两大弊端除了成本高就是腐败现象滋生,所以构建一个健全而长效的信用监督体系势在必行。

四、构建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策略

1.健全信用法律法规

首先,我国国情决定,政府,作为履行国家主要职能服务社会的机构,不仅要依法办事,也要牵头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及运行过程中的修订,尤其是面对信用体系这片空白的领域更显重要。其次,信用体系的法律必须有一个总法则,具体细则可以由政府和信用行业协会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操作情况一一以单独法律条文建立健全,也可以适当在其他相关的法律中修改注明,但是前提是要逐一找出与其他相关法律冲突的地方做适当调整加以避免。第三,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面要全,即使不全也可以在试行中加以改善,诸如,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信用机构及其职责权限、信用信息平台设置和归属权、信用交易程序、隐私处理、信息保密、信用评级标准、第三方信用报告及惩戒规定等等。

2.加大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是政府将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多方面有关信用的信息和数据按照法律规范的全国统一的标准集中、分类、统计等处理后互联互通并采取适当的有偿服务方式向社会开放和提供查询的一个重要桥梁。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合法合理通过信用体系中信用协会和信用个体征集实时变动的信用信息以保证市场信用信息的时效性。该平台的建设需尽早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形成服务行业面广、地域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络,一是加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二是便利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充分利用信用信息评估和咨询以更好地发展我国信用行业。

3.逐步构建政府信用监管体系

目前,随着“信用”这一概念的普及,国家对此领域还处于摸索阶段中,社会上已广泛流传多种信用“黑名单”。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对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需求,并且反映当今社会失信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信用监管体系必须应运而生。信用监管在信用行业里的位置相当于审计在财务行业里的位置,举足轻重。政府作为信用行业的领头羊,应模范带头,充分发挥法律法规赋予政府的职能作用。一方面要明确监督和执法机构隶属关系及其职责,加强信用信息被使用的全过程,实施分类管理,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分为行政性惩戒机制、市场性惩戒机制和社会性惩戒机制,把失信者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失信。

参考文献:

[1]曹瑞彤,刘姣.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05.20.

[2]韩文国.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3]阎亚军.我国新型农村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10.01.

[4]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6.08

[5]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8.

[6]孙志伟.国际信用体系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03.

[7]李晓安、阮俊杰.信用之路-我国信用治理的经济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05.

作者简介:

行政决策中政府信用的重建研究 篇12

一、政府信用的涵义

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一个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大部分, 政府信用是其核心, 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石, 它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决定性、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对于什么是政府信用, 目前没有很明确的定义。但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已形成共识。笔者认为, 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 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 是政府在履行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职能过程中逐步累积起来的。

二、行政决策中政府信用缺失主要表现

行政决策又称为政府决策,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 根据法定权限, 按照法定程序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公共事务作出决定或确定行动方案的活动与过程。行政管理工作可以简化为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行政决策就处在行政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上, 成为各项行政管理职能得以正常运转的首要环节, 同时也成为政府信用建设的核心。当前行政决策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行政决策制定时缺乏规范性

立法缺位制约了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法制化, 许多地方政府在行政决策时没有细致的调查研究, 没有严格的科学论证, 根本不考虑市场需求因素和自身的承受能力, 有时为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纷纷举债大上一些不切合本地发展的项目, 结果造成“一届的政绩, 几届的包袱”, 留下大批的胡子工程。最终给社会经济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害, 从而造成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2.行政决策制定时缺乏连贯性

行政决策应该具有制定规则一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行政决策只有连续和稳定, 才能形成有效的预期。行政决策的连贯性是指政府的决策一旦制定并颁布实施, 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以此来保证行政决策的权威性。而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缺乏科学论证, 甚至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地方政府领导的频繁更替, 行政决策的随意修改, 使得政府行政决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难以保持, 从而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形象, 降低了政府的信用。

3.行政决策实施中缺乏透明度

行政决策实施过程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是决策的实践检验过程, 行政决策出台后, 必须得到规范的贯彻执行, 才能使决策落到实处, 真正发挥作用。然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 在行政决策实施过程中, 常常暗箱操作, 缺乏透明度, 对其有利的决策积极执行, 对其不利的往往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决策的不透明源于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不自信, 自身不自信怎能取信于人, 又怎么形成政府信用?

三、政府在行政决策中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行政决策者的主观原因———利益驱动

行政决策者是决策活动中的主导力量, 是科学决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经济人”理性的存在, 在行政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具有了自身利益的取向, 决策者因而变成了一种利益主体, 屡屡出现与民争利, 甚至借公共利益之名, 行谋取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之实的现象。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超九成 (95.2%) 受访者认为, 政府信用需要建设中最紧迫要做的事情, 是“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政府为民的思想意识”, 达42.2%占比最大。

(二) 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客观原因———制度不完善

1. 决策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行政决策体制虽已具有比较完整的基本框架, 但还不成熟, 仍然存在着权力过份集中的问题。虽然已经提出建立权力下放、分层决策的新的决策机制, 但实际上还存在着党政不分、权限不明、责任不清的弊端。这种体制的存在往往在政策实施中使得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脱离, 使得决策者没有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造成有些行政决策者不顾后果, 轻率决策, 一旦决策失误, 决策者又推卸和逃脱责任, 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2. 决策程序不规范

规范的决策程序包括:决策目标的提出和调查程序、决策方案的产生和论证程序、决策最终方案的选定程序、决策的执行程序、决策执行的评估程序、决策的修改废止和创新程序等。我国目前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缺少必要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制, 许多行政决策者习惯于个人决策、集权决策, 放弃一些必要的决策程序, 使得决策造成严重的缺陷, 导致决策的失误甚至完全的失败。

3. 决策责任追究不深入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立法, 只是在现有的法律、政策、党纪中有部分规定成为我国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依据。行政领导的责任必须和权力相统一, 谁决策, 谁负责。目前, 虽然已有不少的地方政府为规范行政决策制度, 建立起了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但问责的客体和主体、问责的程序、问责的范围、惩处的尺度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 实际执行起来缺乏持续性和惩戒性, 追究的动力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而非固有程序。

四、行政决策中政府信用重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公务员队伍的诚信建设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重信用的公务员队伍。一是要在思想上强化公务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公务员的信用意识。任何一名公务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 不能滥用权力。要遵循“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侵权须赔偿“的原则从事行政决策活动。二是要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公务员法律体系, 通过相关的权力制约机制来加强公务员的信用建设。谁不负责任, 就应当追究谁的责任。三是加强反腐倡廉机制。公务员腐败是政府信用的致命伤。只有认真落实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规范行政审批制度, 才能全面杜绝公务员的“寻租”机会, 努力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长效机制, 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行为, 提升公务员的诚信形象。四是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和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升公务员的执行力。公务员执行力的强弱是社会和人民群众评价政府信用的最直接的参照系, 所以公务员执行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和政府信用建设密切相关的。

2.不断完善行政决策体制

一是要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 明确党、人大、政府各自的决策权限、职责和范围, 改变决策在党委、责任在政府, 权力在上级、责任在下级的现象。真正建立深入了解民情, 充分发映民意, 广泛集中民智, 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二是在行政决策组织结构方面, 要不断拓宽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 搭建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平台, 完善重大决策征询意见制度, 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扩大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提高行政决策透明度。

3.不断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行政决策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工程。从决策目标的提出, 在调查研究和调查信息的分析加工的基础上, 提出决策方案, 到对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咨询、向社会公示, 到决策方案通过民主集中制最终选择确定, 到决策付诸实施, 到对决策实施情况的评估, 直至决策的修改完善或者终结, 这是决策的一个完整的程序。只有使这些程序制度化, 使决策者严格遵循这些程序进行决策。如果缺少或者不进行某个决策程序, 就不能继续进行下一个决策程序, 必须完成所有的决策程序, 才能够进行最终的决策。这是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形成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 舍此别无他途。

4.不断完善行政决策纠偏制度

追踪决策对于及时发现错误、避免更大损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 在行政决策执行过程中, 有关人员一定要注意调查研究, 密切注意即时情况, 一旦发现目标出现偏差, 就要及时查找原因, 到底是决策本身问题, 还是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偏差, 然后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偏差。如果确定是决策本身的问题, 要及时修正决策甚至中止原决策。

5.不断完善行政决策问责制度

政府要加快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立法工作, 《公务员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法规均作出了“加强重大决策责任追究”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行政问责制度, 但实践操作中, 尚未完全到位。政府一定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 明确问责主体、问责内容、问责对象、问责程序, 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

上一篇: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考下一篇:优化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