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评级

2024-10-09

信用风险评级(精选12篇)

信用风险评级 篇1

摘要:信用评级公司作为一种中介组织在现代成熟经济市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信用评级公司所做出的信用风险提示, 依据信用风险提示做出投资决定与监督决策, 进而减少公司由于信息缺失引发的金融风险。在此过程中研究分析信用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非常具有必要性。本文就信用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进行简单分析, 以期能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信用评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一、引言

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风险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 同时对于涉及整个金融行业的金融风险更是缺少相应的重视。但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风险的出现将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大量事实证明中国金融系统已经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在我国金融逐步发展直至深化的过程中, 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推出, 金融风险由于受到行业性质的影响, 被分散金融各个领域中。现如今金融机构的数量逐步增加, 促使中国金融进入到全球经济中。正是这样一种环境形势,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更应当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

二、信用评级的概述

信用评级, 指的是有专业独立的机构或者部门, 依据客观公正的原则, 应用科学的综合分析与科学方法, 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 进而对经济主体产生或者金融工具所隐藏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随后对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部门在特定时期内按照市场实行的交易行为进行评价, 同时还应用特定的符号向市场公开, 进而为投资人员提供服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从这样的分析就可以看出, 信用评级的结果就是利用符号来表示金融行业中所存在的金融风险。而这种信用评级结果主要是一种意见表达, 而这种意见需要通过评级人员的信息收集、评价分析随后采用特定的符号来表达对象金融契约支付性的意见。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由于经济环境不断的变化与企业竞争不断增强, 评级机构针对某一对象的指标体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因而不同的级别会揭示出不同的信用风险。另外,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就是, 做出信用评级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专业性的评级机构, 而专业的评级机构所提出的意见通常都会获得市场参与各方的认同。

三、信用评级与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从经济市场与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信用评级对金融风险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信用评级参与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就金融行业的发展来看, 信用评级对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上:首先, 防范银行信用风险。传统信贷市场不断扩大, 银行信贷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但是银行信贷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即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风险防范不尽如人意[1]。银行作为我国主要的金融机构, 并且也是金融风险相对集中的机构, 而金融行业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经营风险存在紧密关系。此时信用评级在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防范银行信用风险, 降低银行呆账水平。最后, 金融市场推动评级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不断扩大, 国内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全球债券市场的发行量已经超越了银行贷款。在债券市场起步晚, 受到严格监督限制的情况下, 债券市场仍然稳步上升, 但是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了金融市场对评级的需求。

四、信用评级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 信用评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经信用评级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作用仍然是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难题。在此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方法金融风险。

首先, 识别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信用评级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都可以应用评级, 将金融机构的信用级别揭示出来。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对银行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就可以从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盈利水平与管理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信用评级对金融主体有益于资本结构的优化, 提升资本充足水平。并且通过信用评级还能够对内资和表外项目进行评级, 进而确定金融机构的信用转换系数, 准确把握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同时通过信用评级还可以加强银行内部建设。

其次,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在金融市场中实行信用评级对良好外部信用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还能够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2]。在评级结果公示后, 金融机构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经营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 进而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 促使金融机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竞争优势。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可以满足金融市场各个机构的内在需求。在信用评级建设完成后,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帮助政府建立信用数据库, 搜集信息资料, 促使失信者的信息在业内共享, 使得失信者难以在金融市场中保佑立足。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还有利于评级机构更好的做好自身的工作。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风险对经济市场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为促使金融市场获得快速全面地发展, 采用信用评级有助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风险获得有效的防范, 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元燮.商业银行资信评级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J].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7 (10) :78-79.

[2]董惠玲.浅谈防范金融风险过程中社会信用的建立[J].山东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3, 12 (11) :90-91.

信用风险评级 篇2

什么是企业信用评级?企业信用评级是由专门的独立信用评价机构或部门,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实施的企业信用评价服务,是对企业基本信息、综合指标、资质品牌、管理状况、财务指标、信用记录等各个方面行为能力和品德进项全方位的评价,最终根据评价结果颁发相应级别的牌匾、证书和评级报告,一般有效期是一年,到期后需要年审,是企业信用、经营、品牌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体现。

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项源自20世纪初期的商业制度,至今仍在影响着全球的企业,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解决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时至今日,为了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信用评级也衍生出了不同的评级标准、方法和适用领域。

例如,在我国中小企业做信用评级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招投标、政府采购活动中出具信用证明,并获得竞标加分优势。

那么招投标企业信用评级该如何申请呢? 申请条件:

1.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2.企业成立已满三年或以上,近三年均有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即无利润亏损),非即将关、停的企业;

3.该企业单位无信用不良记录及违规违法行为记录;

通过对企业进行各项因素的分析研究,就其信用能力所做的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其等级,形成一种类似中介的角色,可以有效减少招投标、政府采购选标的时间,降低合作风险。目前我国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为信用建设的重点领域,国家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价,鼓励将第三方信用评价结果作为投标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和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并且,根据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信用良好的企业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加分。

例如,招标文件设置的加分项,获得AAA信用等级+5分,AA级+3分,A级+1分,其余等级则不得分,低于BBB信用等级的企业将被限制投标。身处招投标行业的都不陌生。

除了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领域作为通行证和加分项之外,办理企业AAA信用评级在其他领域也有好处:

1、品牌形象宣传;允许在产品品牌、包装、说明书、合格证等上面使用的信用等级标识;

2、融资贷款申请;争取机构风投、融资担保、银行放贷等提供的信用证明;

3、商务合作使用;在企业招商、政府投标、签约合作等出示的信用资质;

4、政策扶持争取;面向政府扶持基金、政府机构监管展示的企业品质证明;

5、供销采买依据:与交易伙伴赊销、扩展上下游供采时可做为的权威信用证明;

6、国际贸易征信:在国际合作与贸易时,可出示的企业信用证明;

信用风险评级 篇3

1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现状

银行分析一些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进行综合打分,最终根据得分以及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决定是否授予贷款,偿债能力分析方法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1.1 我国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偿还贷款及债务能力的评估是根据其清算能力而不是其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的考察。长此以往,对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估是依据公司对其现在保有的资产进行清盘变卖实施的,而且公司的负债理应由其资产作为支撑。但是一般性持续经营的企业偿债主要依靠其持续流入的现金,因此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估若不包含对企业现金流量的评估就会存在相应的问题。中国企业唯有以持续经营为支撑,不是以清算为支撑来评判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不然评价的结果只会是其清算偿还债务的能力。

1.2 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存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评估,只是依赖于静态的分析,忽略了其动态变化的因素。现今,大部分国有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评估其偿还债务能力之前,一般都需要中小企业给出他们最近三年通过审核的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报表核算其偿债比率,进而评估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余则考虑如果近几年的财务比率相对乐观或者略见起色,便因此评定该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相应变化。但唯有对企业的财务以变化分析的方式评估,方可拥有对评估对象更准确和贴近实情的了解,把握其在运营中发生的变化,从而正确、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

2 运用KMV模型实证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2.1 修正后的KMV模型。根据期权定价理论中的假设:①属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需要完全流通;②企业所有的资产的价格应当连续并且遵循随机过程。

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流通股依旧存在于一些公司的股票中,这批非流通股无法直接在市场上流通、出售或转让,若要进行计算唯有私下进行商议,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不同于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无法客观体现股本的真实价值。故而我们需要修正模型中的部分计算来避免这些客观因素与KMV的假设和应用条件中间出现的矛盾。

其中将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在管理体制,交易方式、价格及场所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定价将变得困难。本文将对中小企业中没有上市流通的股份按照调整前的每股净资产进行计算,即:股权价值等于流通股的股数×市场价格加上非流通股的股数×调整前每股净资产。

2.2 收集数据和假设参数。①目前,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上市时间较短,我国中小企业板中仅有深圳股成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在本文中实证研究深圳股市公司中的随机选出的10家中小企业。②为尽可能全面的验证KMV评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能力,尽量覆盖行业有化工、机械、水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电子元件、工程建设、材料行业、塑料制品等十个分类的公司。样本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东方财富软件。③由于一些公司上市较晚或受停盘等因素影响,股票的历史数据不全,所以本文仅选取2014年2月28日至2015年2月28日的每日收盘价进行股票波动率的计算,可能会对KMV模型的验证结果有影响。④假设样本企业股票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⑤本文根据国泰安数据库里所选取的时间段内的数据为准,即无风险利率为3%。

2.3 實证研究的具体流程

2.3.1 上市中小企业股权

鉴于上文中已作出样本企业股票的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我们便用流通股的股价波动率替代股权的价值波动率,并用历史数据估计流通股股价的波动率。流通股股票价格日波动率与

2.3.4 评估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波动率

中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资产波动率无法直接在市场上得到,因而需要经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信用风险评级 篇4

关键词: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信用评级

2007年4月,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破产, 随后多家国际知名投资银行的对冲基金出现巨亏, 引发了全球投资者对于全面信贷危机的担忧, 进一步导致了全球股市和信贷市场的剧烈波动。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起源于住房按揭信贷市场, 有其特定的宏观背景, 但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却与其风险产生和转移的微观机制密不可分, 而且这一微观机制正是使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体系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

一、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与成因

1. 美国次级债危机与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

美国的住房按揭信贷市场依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划分, 次级按揭是对房贷业务中高信用风险的承担, 也是此次危机中风险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而次级债券是以次级按揭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经过结构化安排后形成的风险更大、更集中的高风险债券产品, 是此次危机中信用风险转移机制的核心内容。其中, 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 也叫违约风险, 是指借款人在按合同偿还本金和利息方面出现违约的风险, 包括有关债务人根本不支付, 或者不按时支付, 或者支付时间与资产买方的债务到期和支付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风险。作为金融活动中最为基本的风险类型, 信用风险具有综合性、传递性、扩散性、积累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 所以对其的客观评价和量化处理都十分困难。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也称为支持证券)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很快成为银行解决流动性紧缺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成为信用风险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转移的重要途径。资产证券化是将按揭贷款等基础资产打包形成资产池, 对资产池中的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及其风险进行结构性重组, 然后以资产池预期现金流为信用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金融过程。近年来兴起的次级按揭就是资产证券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由于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大, 次级按揭支持证券很难获得足够高的信用评级, 于是西方金融市场进一步创新出结构性金融技术, 即在证券化的过程中对资产池现金流进行不同的偿付结构安排, 从而构建出各种偿付顺序不同、风险层级不同的债券, 以满足风险喜好不同的投资者的需求。

2. 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的转移机制。

次级按揭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在于信用风险向资本市场的转移, 而其中结构化金融的本质则是在风险转移过程中重新组合基础按揭资产风险以便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通过多次的证券化和结构性金融安排, 原始次级按揭的风险可以被高度集中和浓缩, 这本质上相当于提高了投资于次级按揭风险的杠杆性。而原始次级按揭的高利率就是吸引投资者承担高风险的根本动力。

证券化产品的销售对象是按照风险程度进行划分的, 一般会把风险最高、收益也最高的产品销售给对冲基金, 把风险比较低、收益比较低的产品销售给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一旦购房者因为贷款利率的重新设定或者上浮还不起款, 那么抵押支持证券就不能按期向投资者付息, 此类证券的市场价值就会缩水, 于是信用风险的传导机制就产生了:首先是一大批抵押贷款公司撤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寻求破产保护或者被收购;其次是购买风险最高产品的对冲基金出现价值缩水的流动性危机, 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再次是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缩水, 由于资产的减少, 银行必然要压缩贷款量, 进而导致次级贷款市场上的流动性降低和信贷收紧;最后, 次级贷款的缩水又会继续蔓延到优质贷款, 导致整个房地产贷款市场的波动, 同时牵动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

3. 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风险揭示不足是次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从以上的风险传导可以看出, 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具有高风险性。即使对这些基础资产重新组合进行证券化后, 风险依然会存在, 只是进行了转移和分散。进行证券化的金融衍生产品, 也和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一样, 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系统性风险的。因此, 这场次级债风险的集中爆发不是资产证券化本身造成的, 而是由于信用评级机构对风险揭露的不足和对投资者的误导造成的。

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金融是非常复杂的现代金融技术, 在结构性衍生信贷市场中, 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 一般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依据来评估所购买的证券的内在价值和风险, 所以评级机构发布的信用评级信息就成为购买者投资的主要依据。自从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以来, 各评级机构就一直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风险并无二致, 并给予最高信用评级。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 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 10%得了AA, 8%得了A, 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投资者正是由于信赖这些机构对抵押债券的高质量信用评级, 才放心大规模购买此类证券, 这大大促进了次级债市场爆炸式的增长。2006年第4季度美国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 2007年第1季度更增加到15.75%, 这已经暴露出了非常高的信用风险, 但是评级机构却没及时做出风险预警, 标准普尔和穆迪公司直到2007年7月份以后才大范围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的评级, 此时一些债券价值已经下跌了50%。在这场危机中, 评级机构不仅对由抵押贷款做担保的金融产品给予了过高评级, 没有全面客观地揭露其违约风险, 而且在出现问题时对其评级的下调滞后, 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因此评级机构的信用失衡才是造成全球次级债危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二、信用评级对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

1. 信用评级在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般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结构复杂, 涉及多家机构, 笔者将其关系简化如下图所示。

简单地说, 一个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包括三个主要交易主体:发起人、特设机构和投资者。投资银行把这三个交易主体组织起来, 构建了一个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 从而保证融资的成功。发起人先将自己拥有的特定资产以“真实出售” (即资产确实转到代表投资人权益的特设机构手中) 的方式过户给特设机构, 特设机构获得了该资产的所有权, 然后发行以该资产的预期现金收入流为担保的资产支持证券, 最后凭借对该资产的所有权来确保未来现金收入流首先用于对证券投资者还本付息。其中评级机构的工作是审核资产池能承受的风险强度, 并公平地赋予评级, 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提供了证券选择的依据, 因而评级机构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环节, 也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者。

2. 信用评级对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

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主要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 即被评级的资产须与发起人的信用风险分离开来, 也就是资产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必须构成一项“真实出售”, 或者资产的买方已成为一个“破产隔离实体”, 即通过破产申述条例与债务限额, 资产卖方的破产风险被限制在不影响证券正常偿付的范围内。评级主要包括: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估、证券化融资结构的法律评估、服务商评估, 这些评估均是非常专业的业务, 不是一般投资者所能完成的。以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估为例, 不同资产的现金流构成、信用风险特征等往往不同, 信用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模式均不相同, 一般投资者难以进行正确的评估, 而专业评级机构则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评估, 通过专业优势和规模经济来降低信息成本。

在证券发行之前, 信用评级机构会对证券化交易进行一次评级, 结果不是公布给投资者, 而是帮助发行人决定为达到所需要的信用级别应该进行的信用增级的方式和规模;在证券发行时, 信用评级机构再次对证券进行信用评级, 并向投资者公布评级结果;在资产证券定级后, 评级机构还要进行跟踪监督, 根据经济形势及发起人、发行人有关情况, 基础资产信用质量、信用增级情况以及提高信用增级的第三方的财务状况变化情况等, 定期做出监督报告, 并对外公布。

三、积极推进我国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的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 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金融业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绝对数量的增加,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越来越大, 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资产证券化的案例, 2005年年初, 随着住房抵押贷款的激增, 国内开始出现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关注。作为国务院批准进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的唯一一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已于2005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 推出国内首只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至今, 该类证券成交了16笔, 共有6只公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 市场规模仅约为170亿元左右。我国证券化产品的最大特点是结构相对规范简单, 试点银行的基础资产都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持, 监管标准和风险审查很规范, 总的来说风险较低。值得关注的是, 近两年来,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 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 也使借款人的偿付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的加快, 如果没有公平、中立、透明的评级机构和信用评级结果, 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就如同建在沙滩上的高楼, 发展得越快, 风险就越大。这场全球次级债的信用风险失控危机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信用风险的巨大危害性, 加强信用风险控制才是资产证券化进程中的基础和关键。

1. 建立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体系。

(1) 信用评级机构要对基础资产, 即抵押贷款的信贷款质量进行考察, 具体包括对贷款的发放标准、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贷款的地理分布、贷款组合的分散化程度等进行研究。如果抵押贷款的规模比较大, 则对每一笔贷款逐个进行分析就会比较困难, 所以信用评级机构要将信用评级体系与银行内部的信贷体系联系起来。

(2) 信用评级机构要对相关的参与人和交易结构进行考察, 具体包括发起人的经营状况、稳定性, 以及服务商的品质、交易的信用增级方式、信贷额度、触法事件处理、相关的法律问题等。

(3) 在资产证券定级后, 评级机构还要进行跟踪监督, 根据经济形势及发起人、发行人有关情况, 基础资产信用质量, 信用增级情况以及提高信用增级的第三方的财务状况变化情况等, 定期做出监督报告。

2. 对资产支持证券实行强制评级。

目前我国的总体信用环境还较差, 社会信用基础较为薄弱, 为了有效地控制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严格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的信用评级要求, 引导发债机构和投资者重视信用评级, 尽量客观准确地对不同信用风险的债券进行风险定价, 引导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措施有:①公开发行并准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资产支持证券必须向经认可的债券评信机构申请信用评级。②首次公开发行时应以承销团成员为主来选择债券评级机构。③已上市的资产支持证券要由市场参与者自主选择评级机构。④评级机构应根据资产证券的基础资产的组成对不同的交易结构做出合理的等级划分。

3. 采用先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构建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识别模型, 对有效控制和化解资产证券化中的信用风险、提高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依法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实施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这是目前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唯一一套办法。2007年8月26日, 证监会依据《证券法》制定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评级机构对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工作开始有法可依, 目前应该加紧出台《证券信用评级机构资格管理办法》、《证券信用评级行业准则》及相关的部门规章, 以完善相关法规, 促进评级市场的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信用评级 篇5

×

×

×

×

×

×

×

×

×

×

×

×

×

× 1.《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适用于中国人民银行对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间 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从事 金融产品信用评级、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业务的 管理和指导。2.《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于2006年11月21日发布并实施。3.信用评级的对象一般分为两类,即主体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评级。4.债券信用评级是以企业或者经济主体为对象进行的信用评级。5.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人员如与评级对象发行人有利益关系,应当回避。6.如发债主体存在分期发行或滚动发行债券的,评级机构应对发行人主体主体评级失效 或未进行过主体评级的和债项予 以重新评级。7.评级机构的内部信用评审委员会成员、评估人员在评级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应根据所 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独立做出 评判,不能受评级对象发行人及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8.信用评级要根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设定指标体系,采用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 分析方法评定信用等级。9.主体信用等级的设置采用三等九级,即AAA、AA、A、BBB、BB、B、CCC、CC、C,每一个 信用等级可用“+”、“-” 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10.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债券信用等级划分为四等六级,符号表示分别为:A-

1、A-

2、A-3、B、C、D,每一个信用等 级可进行微调。11.信用评级机构应就评级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永久保存。12.信用评级机构要妥善保存信用评级机构统计报表、信用评级报告全文、跟踪评级安排及 跟踪评级报告等材料,不一定要向主管部门报送。13.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检验体系,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 行验证。14.对信用评级机构不遵守评级程序、恶性竞争、评级诈骗、以级定价或以价定级等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向向社会公开 评级业务。15.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级实质上是对开展商票业务的企业进行的主体评级。16.评级机构退出信用评级市场的情形分为主动退出和强制退出。17.信用评级机构主动退出市场不需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直接退出即可。18.信用评级报告正文部分包括评级报告分析及评级结论两部分。19.跟踪评级安排是指对已评对象进行不定期跟踪评级。20.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加快征信业健康发展,促进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共享,规范征信业务活动,加强征信市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自2005年底组织启动了征信标准制 定工作。21.征信数据元是用一组属性描述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数据单元。22.一个征信数据元可以使用多种分类方案进行描述,如按征信数据元本身的结构分类,或 者按征信数据元所属业务领域分23.征信数据元注册机构的职责是受理数据元提交机构的数据元提交业务。24.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是客观的记录中小企业基本信息和经营、信用活动,反映企业信用状 况的书面文件。25.浙江是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全国首批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地区。26.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惩戒机制。27.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是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有机组成部分。28.权力和义务对等是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建立和使用的原则之一。29.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可通过信用调查机构征集。30.2008年,国务院明确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31.2008年,国务院明确人民银行承担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32.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只采集负面信息。33.个人信用报告是对个人过去信用行为的客观记录,并不对个人的信用好坏进行定性的判 断。34.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出错,须直接到人民银行修改。36.商业银行的任何工作人员均可在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中查询客户的信用报告。37.授信机构就是指提供信用服务的机构,包括给您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赊销服 务的百货商店、提供先消费后付款 服务的电信等公用事业单位。38.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依托当地人民银行为农户、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电子信 用档案和适合农村经济

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

×

×

×

×

×

×

×

×

×

×

×

×

×

×

×

×

× 40.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求。41.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密切配合,先从企业环保审批起步,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 提供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并逐步将 环境违法信息、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以及环保先进奖 励等其他环保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42.各商业银行要结合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严格授信条件审查,严控污染企业信贷风险,同时 做好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43.经监管部门认定的欠薪企业信息已于2008年开始在企业征信系统中披露。44.企业征信系统中欠薪企业信息披露期限为5年,到期自动撤销该欠薪行为信息的披露。45.企业对披露的欠薪行为信息有异议的,可向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或人民银行提出,由市 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复核和处理46.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发文提出的《欠薪企业信用信息 披露建议书》中提到的披露 原因包括欠薪逃匿、拒不执行整改指令、拖欠总额超过20万元、历史拖欠未清理、其他须披露的企业恶意欠薪行为。47.浙江辖内人民银行根据人民法院提供的信息,在征信系统中披露被执行人名录,是履行 法定协助义务,不承担法律责任48.从2008年7月开始,征信中心已将社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向各商业银行开 放查询功能。49.如果个人征信系统中查不到当事人的社保信息或查到的社保信息与当事人提供的信息不 符,应中断信贷审查程序,同时告知当事人到其社保经办机构核实相关信息。50.查询单位信用报告,应按照现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不必获得单位授 权。51.个人享受电信企业和水、电、燃气公司等公用事业机构提供的先消费后付款的服务、每 月缴纳电信和水费、电费、燃气费等公用事业费用的行为本质上不是一种信用活动。52.借鉴其他国家发展征信的经验,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不采集个人之间的信用交易信 息。53.外国人与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贷款等信用交易业务,其相关信息不会被 报送到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54.如果您认为自己的信用报告中反映的个人养老保险金信息或住房公积金信息与实际情况 不符,可以直接向当地社 保经办机构或当地住房公积金中心核实情况和更改信息,也可以向 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异议申请。55.如果一个人不贷款,也不使用信用卡,结果就会因缺乏评价这个人信用状况的依据而难 以作出这个人信用好还是不好的1. 某借款人持有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发放的贷款卡,向宁波某金融机构申请办理信贷 业务时,应再向人民银 2. 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申领贷款卡。2.贷款卡编码唯一。3.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应检查借款人的贷款卡,并通过企业征信系统查询贷款卡 的有效性和借款人资信情况。4.贷款卡实行集中年审制度。5.企业征信系统中,对于借款人提出其信用报告中注册地址有误的情况,属于企业异议处 理的范畴。6.企业征信系统中已被注销的金融机构不在“机构管理”功能菜单中显示。7.在企业征信系统中,当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签订了贷款合同,但还没产生借据时,其他金 融机构用户无法查询到相关信息8.企业征信系统中,金融机构新建的用户都需要进行授权才能正常使用。9.在企业征信系统中,查询借款人欠息信息时,欠息余额为0与没有欠息信息意义相同。10.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人民银行的网间互联平台接入人民银行内联网访问企业征信系统。11.在企业征信系统中,若借款人对企业大事记信息有异议,人民银行可以不予受理该异议 申请。12.企业征信系统中,金融机构的机构管理原则之一是属地管理。13.企业征信系统中,借款人基本信息的来源只有人民银行分支行。14.企业征信系统中,金融机构用户管理员不具有查询借款人信贷信息的权限。15.金融机构在企业征信系统被注销后,该机构下的所有用户将处于停用状态。16.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进入企业征信系统。17.企业征信系统的报文预处理子系统为网络联机版软件。18.企业异议信息申请表中,“异议信息描述”可以描述借款人在多个金融机构发生的多个 异议业务。19.企业征信系统中,对于企业异议信息申请表中的同一金融机构发生的多条异议信息,受 理人民银行只需建立一 个异议申请档案。20.中国工商银行德清县支行可通过企业征信系统查询向本行申请办理信贷业务、注册地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借款 人的资信情况。21.金融机构向第三方泄漏企业资信情况的,中国人民银行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 款。22.企业征信系统中,企业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必须是大于0的有效数字。23.企业征信系统中,查询借款人明细信息时,贷款还款信息中的“还款金额”为本息合计。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信用评级之殇 篇6

而细观中国评级市场,2006年,排名靠前的中诚信国际被穆迪参股49%的股份,并被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7年后持股51%;联合资信被惠誉参股49%的股份;新世纪也与标准普尔达成了战略合作。就这样,中国排名前四的信用评级机构,已经有3/4被华尔街控制。尽管大公国际的逆势冲浪和中债资信掀起的评级变革,偶尔还能带给市场一抹亮丽,但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在默默地耕耘。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且不说中国相关部门组织的行业信用评价,存在“以价定级”或“以级定价”等级别竞争现象,连商业化的信用评级公司也不能免俗,时常爆出高评级企业刚被评级就出现重大财务危机甚至被平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公信力和投资人的认同度。

于是,中债资信的再评级、双评级和投资人付费的模式一被推出,就吹皱了一池春水,并引起业内巨大争议。

评级业起伏

周沅帆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鹏元资信评估公司的常务副总裁,曾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违约率数据元》和《信用评级违约率采集格式》等国家金融行业标准的制定,并见证了中国信用评级企业发展的起起伏伏。

“从全球来看,每一次经济危机,最终都演变成信用评级机构的盛宴。经济越不景气,企业资金链越紧张,日子越不好过,就需要通过发债等方式筹钱,而发债必须评级,这时信用评级市场的需求就来了。”周沅帆谈起时下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情况时,如是回应。

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过去5年,中国债券市场共发行2880余只债券,如果算上已评级未发债的,按照每一单评级收费25万元计算,整个评级行业在过去5年大约有14亿元的收入。而在未来,这一数字会显著增加。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信用评级机构都能抓住这个机会。

一名长期研究中国信用评级发展的某国字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向《新财经》记者表示:“据我所知,中诚信、联合资信、大公国际瓜分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上海新世纪、远东、鹏元、东方金诚、华夏标准等机构共享剩下不到5%的市场份额。”

这名副会长回忆,经过多轮的浪淘沙洗礼过程,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初步形成了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新世纪、远东、鹏元6家全国性的机构。其中,在2006年,穆迪收购了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2008年标普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在培训、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可以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控制了中国3/4的信用评级市场。由于国际评级机构的控制,国内评级机构话语权严重缺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诞生在1988年),目前已经退出了信用评级市场。

中债资信评估公司的成立可以说是行业的一件大事。其推出的双评级、再评级以及向投资人收费的模式,尽管有好多问题没解决,操作起来比较难,但其步步着意未来,有意打造成中国的“惠誉国际”也算难得。

业内人士认为,中债也不可能独揽业务。毕竟“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符合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规律,而且市场份额过度集中,一旦出问题就是系统问题。

行业失范的警钟

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是,在国内信用评级市场,有一股不良之风就是“以价定级”或“以级定价”,如地方债、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债、可转债等,只要花一笔较为昂贵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较高的评级。

商务部信用评级认证中心一名研究员向《新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很多机构的信用评级过程更像是走过场、走程序。国家规定发债必须评级,而发行人为了发债就需要信用评级公司去评个高信用,这样的结果使得评级机构向发行人明显偏斜。说实话,这种更多依赖买方市场需求的评级,客观讲不能称为第三方评级,它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味道,这也正说明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不成熟。

不仅如此,行政压力和利益输送也令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缺少了公正、公开、透明,特别是诚信。“很多机构都没有做实际性、市场化的工作,片面地将政治力量作为信用评级打分的评判标准。如大公对铁道部的评级,银行发债方面的评级,基本上不进行外部评级,而是在银行内部进行评级。

中债资信评估公司董事长冯光华指出,目前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公信力差、投资者认同度低,已成为阻碍债券市场发展的短板。

前述副会长也向《新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未来随着发债主体、发债种类的增多,信用评级市场的需求会继续扩张。这样,“以价定级”或“以级定价”的现象必须着手解决。通过买卖评级是短视的行为,不可能发展好。在这方面,中债推出的投资人收费模式有可能斩断评级机构与发行主体之间的利益输送关系。当然要做到这些,相应配套的法规十分重要。”

这名副会长表示:“目前关于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真空,不够完善,监管也较混乱。例如,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所需要的信用体系支持不够,技术信息迟滞,评级技术的局限性,多头监管,业务资质欠缺标准,技术有待提高,等等。从内部角度来看,现在评级机构的流程设计、技术、方法都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反映在数据上就是用历史数据多,新的数据应用不足,而且单独运用模型进行量化的也较少,更多的是依赖分析师的职业判断。”

以大公国际为例,在标普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AA下调至AA+之前,大公国际已完成了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调减。同时大公国际对于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信用风险,也都早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各国主权评级。这都为大公国际赢得了荣誉。

然而,大公国际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又让人大跌眼镜。其中表现最抢眼的莫过于给予铁道部AAA主体信用级别。此前,大公国际给予中国本币的评级是AA+,竟然低于铁道部的评级。再往前推,6月29日,大公国际上调云投集团主体信用评级从AA至AA+。7月,城投债就遭遇了信用危机,但其又上调了两款其他城投债的评级。这些使得大公国际面临着巨大的质疑。

“这就是大公国际的两面性,同时也是中国信用评级企业的一个缩影。”这名副会长向《新财经》记者表示。

对于评级机构表现的不稳定性,周沅帆承认各个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标准差距相当大,而且大家彼此不知各自的评级标准。这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这样的,美国的评级公司老死不相往来。“信用评级不是裁判,是预测不确定的东西,存在着很多假设。再加上每个信用评级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评级方法和标准,而评级模型体系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便存在高度雷同的评级结果,也无法简单地横向比较,只不过很多人乐意这样做而已。”

刚刚起步

目前,中国正在构建多元化的信用评级市场,以尽可能多地给投资者提供不同的观点。“这就注定信用评级市场不可能有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办法、流程去评级,那评出的结果肯定是一样的,也就失去了信用评级的参考价值。”周沅帆表示。

不仅如此,周沅帆还强调,信用评级只是表达观点,并充当有价值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其评级观点无好坏、对错之分。如果投资人觉得有道理就接受,觉得有疑问可以不接受。”

“尽管只是提供有价值的意见,而意见也只是代表了评级机构的观点,但是中国信用评级行业有一个公信力和投资者认同度的客观标准。只有那些公信力强和投资者高度认同的评级机构才能发挥作用。而纵观中国的评级行业,这样的机构显然还是凤毛麟角。”上述副会长向《新财经》记者分析。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伴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同时,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对外投资增多,与各种金融机构的往来增多,也客观上提出了从债券评级、到金融机构评级以及主权评级的巨大实际需求。

这种需求使得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朝着差异化的道路发展。如大公侧重主权评级,中诚信、联合资信侧重金融机构评级,而鹏元等机构则在债券评级的路上越做越大。

“我们在城投债评级方面已经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使得我们把中小企业的发债评级作为主打。”周沅帆向《新财经》记者表示。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信用评级公司创立自身品牌至关重要,而最佳的途径就是长期坚持从始至终地进行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中立评级。

信用评级完全是依靠自身的声誉和口碑来生存的。从国际方面看,品牌对信用评级行业可以算是核心竞争力。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普,对国际数万亿债务工具进行评级,并且依靠自身信誉设立了标准普尔指数,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周沅帆就向《新财经》记者明确指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并被众多投资者采用,不是因为它们评级的结果正确,而是因为它们权威。上百年的品牌和权威使得投资者信任它们、依赖它们。

冯光华也认同这个观点。他不止一次地表示,信用评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专业化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帮助投资人解决与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在于其是否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信用评级公司的品牌美誉度。

对此,接受《新财经》记者电话采访的一家评级机构负责人表示:“虽然中国信用评级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真正发力也就是最近这些年。行业只是刚刚起步,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现在就是亏也要坚持下去,先树立品牌,确立行业地位,届时自然会有所好转。”

冯光华也表态,中债会将从信用评级的基础评价标准和体系工作做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做大。

信用风险评级 篇7

目前, 学者多从信用评级指标选择、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等方面研究国家信用风险。缺乏对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关系的研究。本文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反身性原理和危机加强论论证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逻辑关系。

二、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 (1) 定义

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由国家控制而非私人企业控制的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

主权信用评级 (又称主权评级) , 即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主权机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进行测量和排名, 给出一定级别。

主权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无力偿还以本国主权为担保的债务。

(2) 三者关系一般论证

主权信用评级与国家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 主权评级预测国家未来信用风险, 而未来风险, 今天人们一无所知, 评级只能给出各国信用风险的相对测量。主权债务危机表现为一国对其主权债务违约, 主权信用评级反映一国主权债务违约可能性。

1. 主权信用评级对主权债务危机的预测性

评级机构发布的主权信用评级信息应致力于预测各国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主权信用评级在预测各国债务危机时的效果并不明显。

2. 主权信用评级的滥用诱发危机

由于评级的不透明性, 缺乏应有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性, 不仅难以及时、准确地发挥预警功能, 相反时常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

3.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及危机加强论 (1) 主权信用评级的滞后性

主权评级具有滞后性,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酝酿之时, 评级公司未能发出任何警告, 等到危机爆发后, 才慌张应对, 降级过激, 加剧市场恐慌。

(2) 危机加强论

如果主权评级有市场影响力, 却滞后而不是领先金融市场, 那么, 在高峰期调高评级会加强乐观预期, 刺激私人资本过度流动。在低谷期, 调低评级增加投资者恐慌, 驱使资本外流和主权利差上升, 加剧投资者行为的羊群效应。

2009年12月中旬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正是从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开始。在希腊债务危机逐步升级并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过程中, 评级机构不负责任地下调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级别, 加剧金融市场动荡和不安情绪。

三、反身性原理论证三者关系

主权评级预估国家信用风险, 主权债务危机是国家信用风险的实现, 主权评级对危机有加强效应, 有时是危机的直接诱因。评级降低预估危险增加, 危机预期加强。用反身性原理说明, 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认识) , 预期影响情境, 情境又影响评级, 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预期 (认识) 的实现, 其实不是未来现象证实了现在的预期, 而是预期导致了预期在未来的实现。用x代表评级, y代表人们预期 (认识) , z代表情境, 即评级所依赖的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等。用公式表示如下:

y=f (x) 评级影响预期;x=φ (z) 情境影响评级;z=φ (y) 预期影响情境。

所以, y=f[φ (φ (y) ) ]z=φ[f (φ (z) ) ]

总之, 主权信用评级影响人们对国家信用风险 (或主权债务危机) 的认识, 而评级往往是建立在综合考虑一国经济结构、政策稳定性、突发政治事件等多种情境因素的基础上, 而人们对风险 (或危机) 的认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境。这样的循环影响不会有最终的均衡, 只有永无止期的变化过程。

四、总结

本文重点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债务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结论是:无风险无评级, 国家信用风险的存在需要主权评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主权评级影响人们的预期, 未来风险的实现、危机的产生不是预期被证实, 相反正是预期导致了预期的实现。因为, 评级准确性影响评级的权威性, 其实评级本就是一个预测, 无论其是否正确, 只要市场认为其正确, 就会产生预期的结果。而国家信用风险, 关键是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 而不能也难以确认“可信与不可信”的问题。所以, 本文列举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实例论证评级难以预测危机, 有时甚至是诱发危机的罪魁祸首, 其滞后性往往对危机有“加强效应”。最后本文尝试用“反身性理论”分析论证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是论证目前有些简略, 有待进一步改进。

摘要:本文运用反身性原理分析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与主权债务危机逻辑关系。评估国家信用风险需要主权信用评级, 主权信用评级不能预测主权债务危机, 现实是评级的突然下调常是债务危机的直接诱因, 或是其滞后性导致危机的加强。

关键词:国家信用风险,主权信用评级,主权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1]康英, 薛惠锋.国家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第29卷第四期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2]周宝义, 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J].中国金融, 2002 (06)

信用风险评级 篇8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体系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 在经济周期的下行时期更加要全面计量和监控信用风险。这就要求银行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内部评级法入手, 着力建立和发展内部评级体系。

内部评级体系 (Internal Rating System, IRS) 并不完全等同于内部评级法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 IRB) 。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用于外部监管的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各国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健全和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二是监管当局的技术检验和正式批准。内部评级体系是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平台, 它包括作为硬件的内部评级系统和作为软件的配套管理制度。其中内部评级系统是风险计量分析的核心工具, 由评级模型和评级数据两部分组成, 两者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任何一个现代化银行, 无论是否实施内部评级法, 都应具备良好的内部评级体系, 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004年6月正式公布, 其推广和实施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了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 突出了内部评级法的地位和作用。显然, 风险的内部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核心, 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内部评级法包括初级法和高级法。内部评级法的四个基本要素, 分别是违约概率 (Probability of Default) 、违约损失率 (Loss Given Default) 、违约敞口 (E x p o s u r e A g a i n s t D e f a u l t) 以及年期 (Maturity) 。初级法的要求比较简单, 银行只需计算违约概率, 其余要素只要按照监管机构的参数即可。高级法相对复杂得多, 银行需要自行拟定上述四个要素, 受监管机构的约束较

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操作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银行必须经过中央银行监管部门批准, 才能实施内部评级方法。监管部门还应对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实行经常性的检查, 以保证银行的系统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 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为两维的。一维针对客户的信用情况, 用以测量违约概率 (PD) , 另外一维反映债项的一些特殊性质, 用以测量违约损失率 (LGD) 。

(2) 数据质量和时间的要求。对于使用基本法的银行,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必须有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概率;对于使用高级法的银行, 必须有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巴塞尔协议同时要求银行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保留, 作为系统完善的基础。

(3)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须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 不仅仅要求样本内一致, 而且要求样本外预测精度高, 并最终经中央银行监管机构批准才能使用。

(4)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对自己内部的内部评级系统必须进行经常的检查和更新, 并进行后评估, 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正确性。

总之, 内部评级法利用银行自己的内部评级数据确定资本金的做法, 有助于银行提高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水平, 使监管资本和银行经济资本趋于一致, 防止银行通过证券化和监管资本套利, 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2007年2月28日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 明确了信用风险资本的计算必须采用内部评级法, 并鼓励商业银行尽快使用高级内部评级法。信用风险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内部评级法是实施新资本协议各项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监管当局的目标不是为了引进一种看起来很玄妙复杂的资本计算方法, 而是要将内部评级法代表的理念融入到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去, 强调内部评级法的主要思想和主要技术在商业银行中落地生根, 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尽快走出大乱大治的怪圈, 为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奠定技术和制度基础。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与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愿望不谋而合。如果没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内部评级法难以落实;反过来, 内部评级法又有助于促进银行在这些方面继续改进。

近几年, 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已经逐步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包括开发了信用风险评级模型, 并计算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 初步构建了包含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二维评级体系, 并且加强数据库建设和IT系统建设, 开发推广了内部评级系统平台。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式, 建立在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基础之上, 需要科学计量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贷款的损失风险以及敞口风险, 而这些计量的基础就是数据。缺乏有效、可靠的数据, 纵有再好的模型也是枉然。不赞成实施内部评级法的业内人士的主要观点, 就是现阶段商业银行在数据质量、全面性和数据的历史观察期等方面还达不到要求, 因此实施内部评级法在技术上不可行。新资本协议对数据的要求很高, 需要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针对借款人的量化信息, 包括财务报表、借款人的违约历史等。定量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化手段进行弥补, 如通过简单的会计平衡和会计勾兑能过滤掉虚假信息, 通过插值法、参数估值等手段补充部分数据。更大的难题是内部评级法需要定性信息, 比如借款企业所处的产业、在产业中的地位、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治理结构如何、管理层素质高低等, 绝大多数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色彩;对各类定性信息重要性的判断很难做到客观并且易于解释, 即使采用定类、定序的手段也需要借助大量的主观判断。而且, 国内过去几乎没有收集过这方面的信息, 中国正处于巨大的转轨过程中, 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治理结构还是主营业务方向, 调整都非常大, 要追溯这类定性的历史信息就更难了。外部信息如地区信息、宏观信息、行业信息等, 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信息仅靠银行自身是难以收集的, 需要借助中介的力量, 比如人民银行的信贷征信系统、外部评级公司和社会上的一些信息, 共同组成信息包, 然后进行有效筛选, 才能形成对建立模型有利的信息。

第二、债项评级建设相对滞后, 尚未达到内部评级法高级法对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的最低要求。目前, 我国大型银行虽然已经构建了二维的内部评级体系, 但相对于借款人评级的建设进展来说, 多数银行在债项评级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如用贷款分类替代债项评级, 缺少一套单独反映违约损失率的债项评级体系债项评级没有充分反映影响违约损失率的所有因素, 如抵押品种类、产品、行业等。因此, 对于我国准备实施内部评级高级法的大型银行来说, 在债项评级建设方面还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还需加快债项评级的有关工作, 争取尽早满足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最低要求。

第三、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待验证。验证是银行优化内部评级体系的重要手段, 也是监管当局衡量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要求的重要方式。验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包括对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参数量化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 以提高评级体系的可信度与稳健性。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审慎性。银行应根据本行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参数量化的特点, 采取基准测试、返回检验等等不同的验证方法, 包括定性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社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邮编100054电话010-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 zwylbjb@263.net

评估、定量检验两个方面, 并定期对验证工具进行更新。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时间不长, 相关数据积累不足, 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落后。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银行应主要依靠对开发依据的验证、过程核查和基准测试等验证手段, 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估值的准确性。

第四、评级结果的运用十分有限。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大多数银行仅将评级结果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 使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管理层对内部评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相关金融政策的影响,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大小确定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价格, 提取合理的准备金的努力, 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

第五、人力资源约束。风险评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做后盾。从国外经验看, 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必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稳定的专家队伍, 由宏观经济学家、产业经济学家、金融工程师、财务分析师、计量分析师等组成。此外, 银行还需要针对某些特殊领域, 通过外聘专家, 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智力资源网络。在这方面, 我国银行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结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和差距。

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 还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配套建设原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地开发一套评级系统, 而是要将内部评级法和系统工具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 使之发挥决策支持作用, 所以内部评级法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管理制度与系统平台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自主开发原则。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内部评级法作为资本监管的主要方式, 但内部评级体系是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项工具,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特定性。内部评级法只有与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相匹配, 才能发挥风险预警和提示的作用。因此, 具备条件的银行应立足自主研发, 同时辅之以外部技术支持。三是持续优化原则。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 对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为此, 银行应配备一支专业化队伍和专门的机构, 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创新。

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时间表,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从2010年底将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 我们的时间非常紧迫, 无论是监管当局还是商业银行各项准备工作必须紧锣密鼓、循序渐进地展开。

信用风险评级 篇9

在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6月正式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来, 建立符合自身利益和监管要求的信用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共识。然而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包含科学的违约概率预测方法, 严谨的验证过程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保证。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 验证评级系统所有风险要素的准确性和一致性”[1]。因此, 一个合理的违约预测结果检验方法和违约预测方法本身一样重要。

然而现有的研究工作依然大量地集中在预测模型本身, 对检验方法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目前相关文献中采用的预测模型检验方法大多为传统的“50%”临界点检验方法 (1) , 比如邹亚宝和梁红漫 (2013) [2]、蓝润荣和程希俊 (2013) [3]、杨蓬勃等 (2009) [4]。但是, 正如石晓军等人指出的 (2007) [5], “这个选择并没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事实上, 50%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违约概率。在很多情况下, 违约概率即便为20%, 也被视为是一个不能接受的贷款申请。因此, 这一传统的方法并不十分合理。

由于传统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学者进行了检验方法的相关研究。目前得到业界和学术界较多关注的方法有KS指标法、CAP曲线法、对数似然率方法以及ROC曲线法。其中, 得到最多关注和认可的当属ROC曲线法。然而从可以获得的研究成果来看, 相关的研究工作均是在进行信用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时为了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而涉及该方法[6]。这些研究并未对其进行详尽的理解和介绍, 对其检验结果的分析也仅限于ROC面积这一指标, 存在极大的片面性。

本文以真实数据为基础, 采用ROC动态检验方法, 分别对两种违约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研究工作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 证明了ROC动态检验方法在模型预测检验上更加全面, 在模型选择上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同时, ROC检验方法使得决策者能够根据自身对Ⅰ类错误率和Ⅱ类错误率的偏好倾向而更加灵活地选择是否违约的判断标准。这说明ROC动态检验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更大的优势。

2 ROC动态检验方法简介

ROC动态检验最先出现在信号探测理论中, 是一种科学的量化检验方法, 能有效克服传统检验方法在临界点选择上的片面性。Sobehart和Keenan第一次将这一方法运用在信用评级模型预测能力的检验研究工作中 (2001) [7]。他们对ROC方法进行了介绍, 同时对ROC检验方法的结果做了解释。他们最主要的结论是:ROC曲线下的面积大小, 是对信用评级模型进行评判的重要指标。但是ROC曲线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图1是违约客户和履约客户的分布图, 其中两个半圆分别代表了违约客户集合和履约客户集合。对于违约概率预测模型来说, 风险评估人员需要事先设定一个概率值作为判断标准, 依此对企业在未来是否违约做出判断。“C”即代表了对是否违约的判断标准:如果模型预测客户违约概率大于C标准, 我们认为该贷款客户将会出现违约;反之, 则判断其可能履约。如果“C”能将两个客户群体完全区别开, 则是一个完美的模型预测结果。但是, 实际模型得到的违约群体和履约群体两个分布一定有重叠部分, 这是评判模型的精确程度的重要依据。重叠部分越大, 评判模型对客户分布的区分能力越差, 模型预测的精度也就越差。

表1是模型预测可能得到的四种结果:

hit (C) 表示以“C”为判定标准时, “hit”所代表的客户数目, 即被正确判定为违约的实际违约贷款客户数目。ND是实际违约客户数目。命中率表示在判定标准为“C”的时候, 被正确判断为违约的实际违约客户占全部违约客户的比例。这一指标是对模型正确判断违约客户能力的衡量。

false (C) 表示以“C”作为判定标准时, 被错误判断为违约的实际履约客户数目;NND表示样本中实际履约客户的全体数目。错报率, 表示当判定标准为“C”的时候, 被错误判断为违约的实际履约样本数目占实际履约客户的比重。这一指标是对模型错误预报违约的程度的描述。

在传统的检验方法中, “C”通常被设定为“50%”。而ROC动态检验并不拘泥于特定的临界点标准。在ROC检验中, “C”被设定为动态变化的, 能够取从“0%”到“100%”间的任意一个概率值。因此, ROC检验方法对违约的判断结果是随着“C”的取值变化而改变的。

在一个坐标系中, 以命中率HR (C) 作为坐标系的纵坐标变量, 错报率FAR (C) 表示坐标系的横坐标变量。对每个观测样本, 模型都预测出对应的违约概率。依次将这些概率值作为判定标准“C”, 我们能够计算出每个“C”对应的命中率HR (C) 和错报率FAR (C) 。在坐标轴上对每一对HR (C) 和FAR (C) 描点, 并将各个点用折线联接, 因此我们得到的ROC曲线是一条由各个概率值为节点连接成的折线。其特别之处在于, ROC曲线并不表示HR (C) 随FAR (C) 变化而变化的轨迹。事实上, ROC曲线反映了在不同的判定标准“C”取值下命中率HR (C) 和错报率FAR (C) 的配对情况。

ROC曲线必定经过点 (0, 0) 和点 (1, 1) 。这是因为当“C”取值最小违约概率值时, 我们得到hit (C) =false (C) =0, 此时HR (C) =FAR (C) =0;当C取值最大违约概率值时, 则有hit (C) =ND, false (C) =NND, HR (C) =FAR (C) =1。

ROC曲线围成的面积用A表示, 即:。A大小反映了模型的预测效果。A值越大, 说明ROC曲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越大, 那么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好。为了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 我们可以将A的大小转化单一数字表示的概况统计量AUC。AUC是单位面积的一部分, 其值介于“0”和“1”之间。当AUC=0.5时, ROC曲线为一条斜向右上方的直线, 这表示模型没有任何判定预测能力。如果模型达到最佳预测效果, ROC曲线和坐标系纵轴及HR (C) =1的横线相重合。其时, AUC=1。当我们需要对不同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时, 方便的方法就是比较各个模型对应的AUC值。

3 基于二值响应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说明新方法的检验能力, 我们以真实数据为基础, 建立两个不同的二值响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模拟估计。为了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检验, 我们分别采用传统“50%”临界点方法和ROC动态检验方法。比较不同的检验结果, 我们就能够发现两者在分析预测准确程度方面的不同表现, 由此导致的在模型选择上的表现也有所差别。

3.1 样本选取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是福建省2007年到2011年五年间78家连续在中国工商银行获得贷款的中等规模企业 (3) 相关财务信息和违约情况。由于该银行规定客户进行贷款申请时必须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 同时银行也会根据历史数据对申请贷款的客户进行过往三年的信用等级评估。为了增加模型估计的样本数, 我们将过往信用评级 (2005年至2006年) 高于BBB级以上 (含BBB) 的企业也视为违约企业, 因此我们实际获得的数据包含了2005年到2011年间相关信息。在剔除含有异常值和缺失值的观测对象后, 我们实际获得525个样本对象, 其中, 符合本文定义的“违约”含义的个体为43个。我们将全部样本数据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涵盖了2005年到2009年的时间范围, 作为样本内数据, 用来实现模型的分析;另一部分取2010年到2011年的样本信息, 视为样本外数据, 用来检验模型的样本外预测能力。

3.2 信用评级模型构建

根据该银行进行内部信用评级所选用的财务比率的特点, 全部财务指标可以分为四大类 (表2) :偿债能力状况比率, 财务效益比率, 资产营运状况比率和发展能力比率。

为了比较不同检验方法在模型选择上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借鉴郑大川 (2010) [8]的做法, 分别建立含有随机效应和不含有随机效应的二值响应面板数据模型。因变量Y取值为“0”和“1”, 其中“0”表示履约企业, “1”表示违约企业。经过GLLAMM程序对样本内数据进行后向逐步回归变量选择后, 最终确定模型变量为资产负债率, 资本积累率, 净资产收益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主营业务现金比率, 速动比率, 流动比率。经过参数估计, 最终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 (表3) :

3.3 两种违约预测检验方法的结果

本文采用传统的“50%”临界点检验和ROC动态检验对两个预测模型分别进行检验。通过对检验结果的不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试图说明新方法在模型检验和模型优劣性选择上所具有的优势。

我们采用传统检验方法, 得到并归纳预测结果分析如下 (表4) :

Ⅰ类错误和Ⅱ类错误是衡量二值模型预测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 在这里它们用来衡量模型预测误差的倾向性。在违约概率预测中, Ⅰ类错误过大反映模型容易错误地将违约企业视为正常企业而进行授信工作, 从而给银行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Ⅱ类错误过大则表示银行倾向保守, 容易将实际正常企业视为违约企业, 而拒绝贷款发放, 从而使得银行利润减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是一种风险。银行进行贷款发放时, 需要综合考量两类错误。

我们同时采用ROC动态检验方法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准确性检验。经过计算, 三条ROC曲线分别如图2。

为了更清楚地比较不同样本范围下两个模型进行ROC动态检验的结果, 我们将ROC面积整理如下 (表5) :

3.4 两种检验方法结果的分析

从实证结果来看, 在传统的检验方法下, 两个模型的优劣性在不同的指标上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表4显示, 在正确率和Ⅱ类错误指标下, 含有随机效应的模型在各个样本区间都优于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但是, 在Ⅰ类错误率指标下, 含有随机效应的模型则呈现了相反的结果。结果显示, 样本内区间上, 含随机效应的模型Ⅰ类错误率是0.631, 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则是0.737, 含随机效应的模型要优于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然而, 在样本外区间和样本总体区间上, 我们看到含有随机效应的模型Ⅰ类错误率分别为0.875和0.704, 均高于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这就表明, 在Ⅰ类错误率这个指标上含有随机效应的模型反而不如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

我们看到, ROC动态检验和传统“50%”临界点检验方法最大区别在于其所具备的全局性。传统方法以“50%”作为是否违约的判断依据, 而ROC动态检验则是以出现的每个违约概率为依据进行ROC曲线的刻画。因此, ROC检验方法更能从整体上对模型的优劣进行判断。我们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 代表含随机效应模型的ROC面积均大于不含随机效应模型的ROC面积。表5的结果也清晰地印证了同样的结论。在三个样本区间中, 含随机效应模型的ROC面积分别是0.7778、0.8316、0.7946, 均大于不含随机效应模型的ROC面积。

ROC曲线坐标轴的左侧是以较低的违约概率为依据的判断标准, 右侧则表示较高违约概率为依据的判断标准。这说明曲线左侧表示更宽松的判断标准, 样本对象即使出现较高的违约概率, 在分析中也被作为“履约”状态。而曲线右侧对应着更严格的判断标准, 样本对象即使是较低的违约概率也有可能被判定为“违约”状态。

从定义我们可以得知, HR (C) 其实是Ⅰ类错误率的补数, 即HR (C) =1-1。FAR (C) 则等同于Ⅱ类错误率。图2的结果显示, 在大多数情况下, 在相同的FAR (C) 下, 含随机效应模型的HR (C) 都高于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这就是说, 大多数情况下, 若Ⅱ类错误率相同, 含随机效应模型的Ⅰ类错误率都低于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然而, 我们发现无论何种样本区间, 当曲线采取更严格的判断标准的时候, 同样的Ⅱ类错误率下, 含随机效应模型的Ⅰ类错误率将高于不含随机效应的模型。同时, 在极端宽松的判断标准下, 也将出现同样的情况。

图2还显示, 在违约概率取值中段, 取同样的Ⅱ类错误率, 两种模型的差距最大;或者说在违约概率取值中段, 取同样的Ⅰ类错误率, 两种模型的Ⅱ类错误率差距最大。而越接近违约概率取值两端, 两种模型的错误率差距越小。这说明在违约概率取值中段, 所取的判断标准对两个模型的辨识能力最强。判断标准越接近极端情况, ROC曲线对模型的辨识能力将逐渐削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辨识能力最强的判断标准显然并不恰好是“50%”。

4 总结

传统的“50%”临界点检验通过计算出正确率、Ⅰ类错误率、Ⅱ类错误率三个指标来判断出信用评级模型的预测能力。但是这一方法却存在着不足和缺陷。“49.999%”和“50.001%”的两个违约概率实际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却代表了“履约”和“违约”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对两个或若干个违约预测模型进行辨别选择时, “50%”的检验标准往往不是最具识别能力的。这样, 传统的检验方法在模型识别时, 往往出现错误的选择。同时, 在单一的“50%”判断标准下, 正确率、Ⅰ类错误率、Ⅱ类错误率也表现出了片面性和机械性。而且三个指标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 影响我们对模型选择做出正确的判断。

本文讨论的ROC动态检验方法正好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 从整体上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检验。ROC面积包含了所有出现的违约概率情况, 是进行模型选择的重要标准。这样就避免了指标值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

ROC曲线纵轴和横轴坐标分别代表着命中率HR (C) 和错报率FAR (C) 。这就意味着通过ROC曲线可以得到不同违约概率作为判断标准时, 模型所对应的Ⅰ类错误率和Ⅱ类错误率。这样, 对Ⅰ类错误率和Ⅱ类错误率的判断再也不是机械不变的。同时, 决策人能够根据自己对Ⅰ类错误率和Ⅱ类错误率的偏好, 选择或宽松、或严格的判断标准。同时, 从动态上对这两个指标进行考量, 使得模型的检验选择工作更加全面合理。

ROC动态检验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在同一坐标系上出现的不同模型的ROC曲线, 其曲线间的间距实际上代表着不同模型的对“违约”和“履约”的识别能力的差别。通过观察ROC曲线图, 我们就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更具识别能力的违约预测模型。同时, 我们也能更便捷地选择更能够对模型进行识别的判断标准。

摘要: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包含科学的违约概率预测方法, 可靠的验证程序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检验方法建立在“50%”临界点的基础上, 但这并不是一个可靠的选择。ROC动态检验方法中判断标准被设定为动态变化的, ROC曲线刻画的是在连续临界点取值下, 命中率和错报率的组合情况, 呈现的检验结果客观直接, 且不产生指标间的相互矛盾。通过基于真实数据的实证分析, ROC动态检验被认为是一个更科学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ROC,内部评级,违约概率,模型检验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A Revised Framework (comprehensive version-June 2006) [R], P109.

[2]邹亚宝, 梁红漫.基于logistic回归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西南金融, 2013 (3) .

[3]蓝润荣, 程希俊.基于改进RBF神经网络的银行个人信用评级[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3 (3) .

[4]杨蓬勃, 张成虎, 张湘.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上市公司信贷违约概率预测模型研[J].经济经纬, 2009 (2) .

[5]石晓军, 张长彬, 程铖.Logistic违约模型最佳分界点的确定方法与实证[J].金融监管研究, 2012 (2) .

[6]程建, 连玉君.信用评分系统的建模及其验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6) .

[7]Sobehart, Jorge R.and Sean C.Keenan:Measuring default accurately, Risk Magazine, 2001 (March) :31-33.

何为信用评级 篇10

信用评级是由信用评级机构最先提出并引入资本市场的。作为市场中独立的服务机构, 几家最早出现的信用评级机构都是基于自身对信用风险的理解及信用评级的市场需要, 给出了各自的信用评级的含义表述。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 一家全球知名的、美国最早出现的评级机构, 给出的信用评级的表述是:信用评级是对借款人无法偿还所借款项、延迟还款或只能偿还部分借款本息时, 贷款人可能蒙受信用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进行的分析预测。穆迪公司的信用等级反映了借款人不能履行合约的可能性及借款人违约后预计给贷款人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

另一家国际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 (Standard & Poor's) 的表述是:标准普尔提供的以字母标识的信用评级服务代表了公司对各类借款人信用可靠性的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信用可靠性是借款人履行所借资金或所承担的债务偿还责任的真正实力。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评级公司 (Fitch Ratings) 的表述:信用评级反映了惠誉对借款人能否满足信用契约责任的实力的一种意见。

综合几家评级机构的表述, 信用评级是一种意见, 这种意见是由专业的评级机构给出的, 是基于对借款人或称债务人的信用品质与还款能力的分析, 对借款人可能会给贷款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性进行的判断, 也即对借款人的信用可靠性及履约实力的判断, 并将这种意见用等级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信用等级符号反映着借款人的履约实力或信用可靠性或信用损失严重性的差异。

信用评级是一种主观意见, 每一家评级机构的评级意见仅代表本机构独立的看法, 不同的评级机构可能会对同一家借款人给出不一样的评级观点。

作为一种专业的信用风险研究服务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信用品质与还款能力判断较为复杂的机构, 而非个人, 所有意图利用债务方式获取外部资金的机构都是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对象, 也是信用评级定义中指向的各类借款人。

2 信用评级特征

作为一种研究信用风险的信息服务产品, 信用评级有其特殊的内涵。

2.1 信用评级的时间性

任何一家评级机构在对特定的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时, 都是针对借款人特定时期甚至特定债务所表现出来的信用可靠性及履约实力进行分析, 同一个借款人在其不同的生存发展阶段所表现的信用压力及履约实力是不同的, 虽然信用评级机构非常看重借款人长期形成的信用品质特征, 但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 借款人所表现出的突出的信用风险特征仍会有阶段性差异。

比如, 一家企业在没有债务时不承担还款责任, 也就不需要信用评级。当这家企业计划从资本市场借款100万元, 期限5年, 这时市场就会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对这家企业5年后偿还100万元的借款及利息的实力进行评估, 假设一家评级机构给出了有相当可靠性能够保证还款的意见, 到第二年, 这家企业再次借款融资100万元, 但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并没有改变, 第二年再次评级, 虽然信用品质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还款压力增大, 还款的可靠性就会下降, 第二次信用评级的结论就会与第一次评级有明显的变化。因此, 信用评级仅代表一家企业一定时期的信用品质与还款能力, 信用评级是有时间性的。

2.2 信用评级的前瞻性

信用风险是一种与信用有关的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 信用评级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损失严重性的判断, 显然应具有前瞻性。

企业的经营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信用评级一般是在债务尚未发行或债务尚未到期、企业特定债务到期能否偿付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时进行, 此时企业表现出来的信用特征是历史的积淀、当年的表现, 不完全包括未来行为的肯定要素, 并不能保证未来信用表现肯定的结果。过去、今天的信用品质与实力, 不代表明天、未来的信用品质与实力。否则, 信用就不会有风险, 没有信用风险, 也就不会有信用损失, 没有信用损失, 信用评级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信用评级就是要从借款人目前的信用实力、历史的信用记录推断其最大可能的信用行为表现。这是一种预测, 是一种基于借款人历史积累、当前所能表现出来的信用品质及实力特征分析判断所形成的预测。

2.3 信用评级的科学性

信用评级的核心是对企业的信用品质与还款能力的分析, 其中还款能力分析是针对企业承受特定规模的债务偿还的可靠性进行的分析。在对企业债务偿还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时, 需要针对企业未来可能形成的债务进行分析预测, 需要对企业未来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进行分析预测, 需要对影响企业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预测, 这些分析预测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历史经营轨迹、企业的信用表现的历史轨迹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市场环境的历史轨迹, 运用科学的数学统计方法所做出的, 而且在分析影响这些历史轨迹的因素时, 需要运用各种经营、财务指标与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因此, 在信用评级的过程中, 充斥着大量的数据的计算、指标的分析及数学方法的应用。信用评级充斥着大量的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 这些统计方法与模型预测的结果是信用评级观点与意见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2.4 信用评级的艺术性

企业的信用品质是基于企业多年的行为与思想的积累而形成的, 是企业文化的反映, 是企业价值观的表现。企业的还款能力是综合其历年经营所积累下的市场经验、市场表现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所形成的能力。研究企业的信用品质与还款能力不是仅针对企业的某一方面、某一指标、某一数据的比较分析, 不是能够用简单的对与错、是与否, 用一系列指标、一组数字就能表述清楚其分析的结果的。信用评级需要依据数据的计算、指标的分析, 但信用评级不仅仅局限于数据的计算及指标的分析。

信用评级是一种能力与意愿的综合分析, 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信用评级的结论包含着对评级受体多方面分析的意见, 如经济环境好或坏、经营环境有利或不利、企业市场表现优或劣、资金实力强或弱等, 是集合多因素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性的主观判断, 虽然是用一种符号来表示, 但其含义却反映了不同的评级机构对企业信用品质与信用实力的一种看法与观点, 具有丰富的内涵, 同时因不同的使用者可以给出不同的解读。这就是信用评级的艺术性表现。

2.5 信用评级的相对性

信用评级是用一组符号来反映评级机构对企业的信用品质与信用实力的评价观点。观点是对企业涉及信用的方方面面的历史记录、现有表现、未来变化的看法, 是对企业集中在信用主题下的全面的考量, 是基于一系列数据计算、指标分析及预测的结果, 进行深入分析后所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主观判断, 显然用一个简单的符号难以完整地反映。举例说明, 比如 M和T两家公司都获得了AA等级,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用级别。其中M是从事通信服务的企业, T是从事汽车制造的企业。虽然都获得了相同的信用级别, 但两家公司的风险因素却不相同, M公司的风险可能更多地来自于行业政策, 而T公司的风险更多地来自于市场的竞争。相同的信用等级仅代表从目前可取得的信息下, M企业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 具有与T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下所取得的信用品质与信用实力表现相差不大的信用表现, 但并不代表其与T企业有着相同的信用品质与信用实力, 同样不代表其所面临的影响企业信用实力的风险因素相同。也就是说, 相同信用等级的企业的信用品质与信用实力反映在债务偿还的可靠性上更为相似, 不同的信用等级的企业差异较大, 而并不代表相同等级即为风险程度相同, 不同等级即为绝对的不同。信用评级仅反映相对的差异情况, 更类似于数理统计中的聚类分析的原理。

2.6 信用评级的多样性

除了在信用品质表现中相对比较直观与简单的个人之外, 所有其他类型的经济主体都是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对象, 只要这个经济主体有市场债务融资的需要。不论是中央政府, 还要地方政府;不论是金融机构, 还是工商企业;不论是学校, 还是医院;不论是公益组织, 还是社会团体, 只要有市场债务融资的需要, 都将成为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对象, 都需要从信用评级机构得到反映其信用品质与实力的信用等级。这种评级对象的多样性在几家国际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类别上都有清晰的反映, 每家公司都会针对不同类型的信用主体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评级方法。另外, 同一家信用主体, 不论是政府、银行、企业、学校, 针对其市场债务融资的方式不同, 信用评级机构制定了不同类型的信用等级系列——短期、长期、主体、结构融资等, 以满足市场对不同类型的债务形式风险识别差异的不同要求, 这是信用评级的产品多样性。

全球信用评级体系需变革 篇11

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并称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三者评级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但有不同的级别序列。目前国际金融界的現状是:无论是市场投资者、发债者还是监管者,都存在对三大评级机构不同程度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评级机构维持着影响力。

在2007-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上主要的几个经济体都濒临崩溃,正是因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果断干预,才将他们从崩溃边缘挽救回来。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在那个时期做了很多信用评价。伊根-琼斯评级公司(美国)总裁肖恩·伊根回忆说:“当时,很多债券都是3A级的,还有一些股票都是3A级的,但是这些真正持有3A级的债券,其实资本是不充足的。事实上,正是这些3A级的金融产品,可能一个月之后就掉到了D级,这样一来,投资人的损失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整个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都差点崩溃。”

三大评级机构备受质疑

自2008年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对美国三大公司主导的评级机构批评声不绝于耳。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国际评级体系,在评级理念、评级标准、收费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保护信用评级领域的垄断结构,排斥其他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把信用评级作为国际争斗的利器,获取巨大的国家利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对《经济》记者说,“应该加快对国际信用评级体系进行改革,遏制其不当权力和影响力。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全球信用评级体系将是合意的改革方向。应改变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结构,通过增加评级机构的市场主体数量来发挥竞争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表示,垄断话语权控制市场就失去了公信力。所以欧洲现在率先挑战美国,目前他们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动作。

2012年7月,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已开始对标准普尔、惠誉以及穆迪三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投资者服务”进行调查,以确定其对银行的评价流程是否足够严谨和透明。引发人们对三大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的关注。

“在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中,三大机构备受质疑,主要问题是其评级理念太落后。”吴晶妹说,“三大机构仍然是以依托于实体资本进行所谓的信用评级,这个理念就是错的。信用是一个抽象的、虚拟的资本。这种虚拟的资本时而和实体资本复合,时而超脱实体资本,有自己运行的规律。”

除了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等评级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外,现在的评级机构,特别是三大机构对市场的垄断也使得收益和责任不相匹配,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认为,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存在“垄断行为”,而且“犯了很大的错误”。他说:“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了整个评级业务的95%,使信用评级成为一个非常集中的产业。”“为什么这么大的评级公司会犯这么大的错误?”蒙代尔分析说,一是他们对于房地产市场作出过分乐观的估计和评价;二是他们对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复杂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对一些投资者和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了解得不充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种种弊端,将其归纳概括为五大问题。

一是指导思想问题。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国际评级体系,首先服务、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是评级标准问题。他们的标准是按照西方理念来进行国家政治排序。

三是角色冲突问题。评级机构本身所承担的公共责任就是发现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评级机构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与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着本质的矛盾。

四是技术模型问题。经济环境好时评级机构都说好;经济环境恶化时都说坏。如果都是这样,这个评级机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五是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主要是被评人的付费问题。

江涌认为,现在的国际评级体系在退出机制等方面也存在漏洞。“现在信用评级机构只有进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怎样建立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指出,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套新的监管机制,防止一些评级机构“把灵魂出卖给魔鬼”,防止出现“价高级高”的“卖级”行为,防止一些机构对评级进行妥协来获得收益。

国际评级体系中的新力量

全球信用危机凸显信用评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地位,证明了现存国际评级体系的错误损害人类的繁荣和发展。多年来,发达国家均享受全球最高信用评级,因此融资成本和违约成本相当低廉,这加剧了发达国家债务的过度积累,直至酿成危机。眼下,欧债危机骤然升级,一边是欧洲国家频频救火,另一边是所谓权威的信用评级煽风点火。美国信用资本的绝对垄断,不仅让欧洲在与美国债务资源争夺战中败下阵来,也让全球债权国与债务国的金融失衡变得越来越严重。

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的评级需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国)总裁关建中对记者说,“人类社会用承担错误评级导致的信用危机后果,并付出巨大社会代价的方式,得到了这样的共识:唯有借构建一个体现信用经济和评级发展规律,代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能够承担起世界评级责任的新型国际评级体系,人类社会安全发展才有保障,这就是历史的召唤。”

2012年10月,来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三家独立评级机构宣布联合发起成立一个新型国际评级组织——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并发布了《北京宣言》,旨在向全球提供公正的评级信息。由中国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三家评级机构发起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是一个不代表任何国家和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非主权国际评级机构,由每个国家与评级无利益冲突的私人机构共同出资组建。

目前已有30多个相关评级机构和组织表达了参与组建的意愿,总部将设在香港,计划用6个月时间完成组建,并用5年时间构建起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和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建成全球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参与全球评级的能力。

关建中认为,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是人类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近60年来,在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经历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信用革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用经济发展阶段。”他表示,世界信用集团的定义是非主权性质,各个国家参与,而且绝对没有利益冲突,不代表任何国家、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他们也提出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

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办公总部选择在中国的香港,发起人之一的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总裁理查德·海恩斯沃茨告诉记者,“至于集团所在地,我们不管选在哪儿都会有人反对,把总部放在伦敦会有人不满意,放在莫斯科,也会有人不满意,不管放在哪儿,都会有人不满意。我们三位发起人都认为香港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香港是汉语文化,同时又是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有西方的文化,香港能够提供中西方的视角,既然兼容中西方的视角,就跟我们想建立多边国际监管机构的标准是相符合的。”

改革任重道远

对于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组织的成立,江涌则表示,“国际信用评级体系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是要改变他们垄断的地位并不是一段时间内就能改变的,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一直指责三大评级机构的欧盟国家尚未参与此次联合行动。由于欧盟国家认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加剧了欧债危机的紧张形势,欧盟已于近期展开对三大评级机构的调查,以确定其对银行的评价流程是否足够严谨和透明。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会出现长期把持世界评级话语权的三大机构,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凭借经济的崛起,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家。为了判断不同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他们就需要设计出一套衡量各国信用风险的工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的变迁,从1986年起,美国开始由一个债权国向债务国转变,国际债权体系也逐渐从西方的发达国家转移到东方的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虽然发展中国家从债务人变为债权人,但评级话语权却依然被三大评级机构牢牢掌握着。

毫无疑问,三大评级机构代表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他们通过掌握的信用评级标准,给予美国等与其利益一致的发达国家以较高的信用等级,大幅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给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信用等级,暗中侵蚀他们的债权利益。

大公国际总裁关建中称:“现存的国际评级体系主要是维护债务国的利益,已经失去独立性,而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是不代表任何国家和集团利益的非主权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旨在推动一个独立的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向世界提供公正的评级信息。”

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总裁理查德也说:“国际评级信用体系不能由几个公司来把控,也不能由这些公司几个分析师就决定了国际金融资产的价格,必须要吸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才能给出正确信息来进行国际信用评级。”

外部信用评级质量评价分析 篇12

本文就如何对信用评级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几点思路,以期有益于信用评级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一、基本概念简述

信用评级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评级是指对被评级对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履约情况的总体评价,例如主权信用评级等。而狭义的信用评级则是指由第三方评级机构对债务人承诺如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意愿进行预测、评价,同时提示如果存在违约可能,那么发生风险的概率高低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外部信用评级,是指由社会信用评级机构按照独立、审慎、客观、真实、一致性原则,对市场主体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状况(主要集中反映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后,做出预测性的风险度量与评价。目前在市场中,信用评级机构从事的信用评级业务种类主要有主体信用评级、项目(债项)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主体信用评级和项目信用评级的主要对象为企业法人,信用评分则更多是为个人和微小企业提供服务。

评级机构对市场主体(被评级对象)所做出的风险度量评价,是以信用评级报告为载体的。因此,信用评级报告是由信用评级(资信评估)机构出具的、综合反映被评级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违约行为而导致其产生信用风险机率的文档文件,也是评级机构的终极产品。

信用评级报告与通常意义上的信用报告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的功能是对被评对象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揭示,是基于动态的跟踪反映被评对象现在以及未来的状况,而后者的作用则是以静态的形式,反映被报告人历史形成的信用记录,是对被报告人过往信用历程的客观再现。信用评级报告的质量高低和可用性强弱,取决于评级机构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信用报告的质量则主要由其生成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等因素决定。

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质量进行评价,即对信用评级报告质量及其生产的作业流程进行监督考核,其意义在于规范信用评级操作规程,促进评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信用评级报告的质量和可用性,提升评级从业人员的执业素养,维护健康的评级市场环境秩序,增强评级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发挥信用评级的风险定价机制,促进社会经济、金融发展。

二、当前对外部信用评级质量评价的主要做法

(一)评级业务现状概述

外部信用评级在国内出现的时间不算长,如果严格地从1987年算起,至今也不过刚进入第25个年头,况且在这些年中,评级行业还经历了起伏跌宕、断断续续的发展道路,评级业务一度长达数年停顿荒废。因此,目前就其整体执业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而言,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尚处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汲取前人经验的阶段。虽然近几年来在特殊政策的扶持下陆续开展了一些有限的信用评级业务,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习作。总体信用评级业务水平尚处于较为低层面的为“评级”而生硬地拼凑材料、模仿报告的低效循环中,为评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级模型也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尚待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就最近几年从实践中观察到的诸多事例看,很多的“信用评级报告”实际上只是停留在财务分析或是资产审计的层面(而且通常这样的分析并未做到位,显得相当粗浅、简单、残缺不全,甚至是错误百出的),更有甚者,所谓“信用评级报告”,通篇仅是对被评级对象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在业务商洽中, 存在着以价易级,机构之间相互攻讦拆台,违反同业价格约定压价抢单,采取超范围经营手段恶性竞争等等不端行为,也并非个别现象。这些状况的存在,反映出了评级行业从整体而言,对信用评级的理念和目的、功能、作用等,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大多数评级机构仍未脱离单纯的经商思维,纯粹将信用评级视为普通的市场交易行为,而未谙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市场风险定价机能,也未认真履行评级机构自身天然负有的维护公正、公义的社会责任。因而致使所谓的“信用评级”并未脱离相对单纯的会计分析或资产评估的巢臼,始终在低水平的“拼凑分析”层面徘徊,未能将其业务内涵提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评级层面———信用风险的度量与提示。

有鉴于此,因而通过适当的方式,对信用评级的结果进行官方的权威评价,以引导评级行业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显得尤为必要。

(二)监管当局的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国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仍处于多头监管的格局。笔者经多方考察、比较后,认为管理措施比较到位,监督约束以及指导培训处于常态化的监管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故本文仅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例。

基于规范信用评级行业的业务操作和市场行为,促进信用评级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陆续发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管理规范》(金融行业标准)等部门规章,要求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过程中遵照执行。这也是国内唯一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而发布有成文的操作规范和执业标准的管理机关。

目前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对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评价,如果细分可划为如下几个层次:

一是对评级机构实施报备登记管理。

即凡是合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申请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登记备案的评级机构,均须接受人行征信管理部门对其注册资金、营业地址、人员构成及资质、技术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建立、落实等进行审核。符合备案条件的,则准予登记。并按管辖权限,批准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信贷市场从事信用评级业务。评级机构在开展业务中,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评级作业,并按照相关的要求定期报送各项统计数据、报表。

二是对评级机构进行业务培训。

自2005年至今,采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评级业务培训班、组织国际间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交流等形式,对评级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评级专业知识和评级技能的教育、培训。

三是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每年度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评级机构定期进行业务的合规性检查。主要内容是检查评级机2012年第2期中旬刊 (总第471期) 时代Times构在经营管理、业务开展以及评级作业流程中, 是否遵循《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和《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管理规范》的要求, 规范性的进行操作。日常监管则采取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的方式, 对评级机构的业务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随机抽查。

四是实施以违约率检验为核心的考核制度。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对信用评级机构以违约率检验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加强了对评级机构业务行为的监督约束。在这个制度的框架下,每户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过报备且被批准开展评级业务的法人评级机构,凡是对外出具了信用评级报告后,均须将评级报告的相关要素按要求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评级违约率检验系统,以备检验。

通过上述四个层次的交互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对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业务行为及其结果实施着考核与综合评价。

三、对信用评级质量评价要素的讨论

国内目前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模式虽然是“商业运作,市场选择”,但事实上评级机构并不能主动参与市场行为,而是要经过申请并被允许,也就是说要由官方认定其业务资质后,评级机构方能在市场中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市场介入条件下,市场对评级机构及其结果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因而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也就谈不上完全是由市场来认可。因为如果评级的结果完全是由市场来选择、评判,则评价形式要简单得多:即由评级机构采取主动评级的形式开展业务,如果其评级报告无人问津,评级机构也就自行从市场中消失。所以,在现时依靠特殊政策扶助下开展的信用评级,对其结果,各方潜在的使用者除了用各自不同的标准衡量其可信度外,均希望监管当局为其评级结论的可用性做出某种形式的保证,否则,对其评级结果的应用,要么持保留态度,要么干脆拒绝。而监管当局在无法律法规为凭的情况下,也确实无法对评级结果的正确性给予保证(至少是在评级有效期内的相对正确性)。在监管当局不可能承诺信用评级具有可信度的前提下,目前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中,信用评级其实已成为了某个运作程序中的一个为迎合政策需求而存在的环节,信用评级报告充其量仅是在整个运作程序中起到备案的作用,信用评级的风险定价之本质功能并未得到有效体现。

监管当局既然不能从直接肯定信用评级结果的方面来推动信用评级的发展,那么只有选择从加强对评级过程的规范与监督这样的角度,来间接的尽可能地提高评级结果的可信度,套用法律术语描述,也就是从维护评级程序的正义去促进评级结果的公正。

在采取间接形式对信用评级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要素是必须重点加以考察的。

(一)评级机构的从业资质

从业资质主要是指评级机构的注册资本金,经营场所,组织管理水平,专业评级人员的结构,技术设备情况等。

一般情况下,注册资本不应低于500万元。主要用途应当放在招募人员、业务拓展、培训研究、更新技术设备等方面。信用评级是需要用高额费用来吸引、招揽并留住高端人才的,是一个前期要大投入而收益在未来的行业。因此,没有一定量的资本投入是不能从事这个行业的。目前国内的评级机构大多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因而既不能吸引高端人才加盟,留不住优秀人才,又无力去积极展开营销宣传,开拓无限的需求市场。

经营场所必须是机构的自有资产,而不是租赁的场地。因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必须以实力稳固,经营稳定,诚实可信的面目示人。所以成天算计着搬家的公司,不适宜跻身评级行业。

组织管理水平体现的是机构是否具有正常开展业务并持续经营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市场竞争能力。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作部门的合理配置,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等。

专业评级人员的结构。这是评级机构的业务核心力量,必须仔细考察。从一般性的需要而言,专业评级队伍的结构必须是由来自于经济、金融、财会、管理、法律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所组成。这些人员应当具有至少在本专业七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并具备了中级或以上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方能满足评级作业所需的知识和经验金融Finance NO.02, 2012 (CumulativetyNO.471) 条件。而如果进一步从严格的信用评级定义的角度要求, 专业的评级人员均应是来自各专业的行家里手, 是各自行业中的佼佼者。

技术设备至少要满足建立内部信息传输系统和评级数据库的条件, 且有专人维护, 并设置专用、隔离的保密场所。

(二)违约率的计算要以等级相同的报告为基数

信用评级具有风险定价的功能,评级结果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被评级对象发生违约情况则关系重大,这从客观上对评级结论的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对评级结果采用苛刻的衡量标准也是市场稳健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目前对违约率的计算采取用某个时期内的评级报告总数作为计算基数的做法,笔者认为不尽合理。应当使用一定期间内同级别的评级报告为计算基数,按不同级别分别计算该级别的违约比率。因为不同级别的评级报告存在着诸多不可比因素,笼统地将其作为计算基数存在计量不精确,并有缩小或掩饰评级违约程度之嫌。而在同一级别中进行比对计算。缩小计算基数,能够更直观的发现评级机构在评级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揭示其评级作业中潜在的操作风险,进而有利于评级机构及时对同级别的其他评级结论进行检索反思,及时进行跟踪修正。同时,也体现了对评级过程及其结论高标准严要求的考核理念。

此外,笔者认为,在剔除了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违约情况外,应当设定违约率比率的合理上限,例如,以3%为合理的允许值。

(三) 要考察评级报告是否对违约可能性以及违约损失做出明确提示

信用评级的核心作用就是预测被评级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信用违约的机率,但目前实践中,在多数评级报告中除了用字母标示信用等级外,对信用等级的违约含意并未做出明确的说明。对于使用者而言,因为信用级别传递的信息较为模糊、宽泛,所以对信用级别的理解多有偏差甚至存有歧义。为此,评级机构有义务在评级报告的显著位置明示被评级对象在评级有效期内可能发生的违约概率(以直观的数字标示),以及因为违约而可能产生的违约损失比率。倘若信用评级报告中缺乏这样的要素,则应视其为不合格。

(四)评级报告的文档质量

信用评级报告是以文档形式面世的,因此,文档质量的高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评级报告的质量。通过在实践中观察,相当部分的信用评级报告均存在文档质量需要下大工夫提高的问题。例如,行文逻辑混乱,词不达意;遣词造句或晦涩别扭,或夸张离谱不着边际;概念没有搞清,却胡乱引用、解释;分析与判断,要么缺乏依据,要么与结论矛盾;盲目摘抄不相关的材料,断章取义,拼凑篇幅,企图提高报告档次;有的报告甚至错字连篇,歧义丛生。

存在上述问题的评级报告,已经不是用瑕不掩瑜可以搪塞敷衍的,它反映出了机构的文化素质不高和极不严谨的经营作风。试想,一个靠卖文档生存但却连基本的文档都做不好的机构,他的评级报告有可读性吗?更不必谈可用性了。所以,强化提高评级报告的载体———文档的质量,不仅是评级机构自身长期的责任,也是监管机关不能忽略的考核内容。

(五)设立责任追究制度

评级机构在评级中出现严重失误,导致使用其产品者蒙受经济损失,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评级机构不承担任何责任,仅只是遭受道义谴责。对此,市场多有诟病。笔者认为,国内征信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不宜盲目追随所谓“国际惯例”,而应当设立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环境的章法。所以,建立信用评级违约追究制度,应当成为征信管理的要素之一。

上一篇: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下一篇: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