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2024-10-09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精选10篇)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诊断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超声诊断检查, 并对比其他的影像学诊断情况。结果 彩色B超检查的符合率为81%, 普通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50%;超声检查图像显示肿块呈现低回声的13例, 高回声的11例, 混合型的4例。结论 普通超声诊断的准确率较低, 彩色B超检查的准确率较高, 对于肝血管瘤患者的供血情况诊断比较清晰, 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肝血管瘤,普通超声,彩色B超,疗效观察

肝脏是人体的能量代谢、贮存以及释放的重要器官, 同时也是人体的储血库, 所以保护肝脏十分重要。肝血管瘤属于肝脏良性肿瘤, 是肿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为先天性血管畸形造成[1]。肝血管瘤较大时会出现腹胀腹痛以及肿块等, 不及时处理会使血管破裂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超声技术诊断效果比较突出。我院针对超声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性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诊断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5例, 女13例, 年龄36岁~58岁, 平均年龄 (41.89±7.34) 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腹部不适或者反酸以及腹胀疼痛等症状, 经过B超检查发现肿瘤大小在0.5 cm×0.3 cm~8.0 cm×9.3 cm, 病程在10个月~5年之间, 其中12例患者属于肿瘤多发, 16例肿瘤单发。其中采取普通超声的有12例, 彩色B超的有16例。

1.2 方法

超声检查采用GE的LOGIQP6超声诊断仪, 工作频率3.5 MHz及4.0 MHz, 使用二维超声对肿块大小、形状、边界以及内部回声特征等进行检查。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块内部特征以及周围血管的分布情况, 如果血管分布中出现彩色血流, 用脉冲Doppler取样置于血流处, 并校正夹角, 使之小于60°, 获得Doppler频谱曲线。部分患者再进行磁共振检测, 对比不同诊断手段的准确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超声诊断后的准确率, 并对比其他影像学技术诊断结果。观察并分析各项诊断技术对肝血管瘤的供血、血管分布以及回声等图像特点。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以及其他影像技术的诊断情况

彩色B超检查的符合率为81%, 普通超声检查的符合率为50%,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血管瘤的回声以及供血情况

超声检查图像显示, 肿块呈现低回声13例, 高回声11例, 混合型4例;包膜向外突起5例, 暗环3例。行彩色Doppler检查16例中, 内部无彩色血流8侧, 周边见彩色血流2例, 内部有点状或短线状彩色血流6例。8例有彩色血流者1例为静脉频谱, 7例为动脉频谱, 阻力指数除l例为0.77外其余均≤0.5。

3 讨论

肝血管瘤小的病变多无症状, 经体检超声发现, 较大的病变可造成上腹不适或触及包块, 巨大血管瘤可使肝脏显著增大[2]。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 根据最近的报道, 可能与肝脏的感染、局部坏死、局限性静脉淤滞以及肝内血肿、出血等因素有关[3,4]。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检查手段是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肝动脉造影、动态CT以及磁共振 (MRI) 等。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表现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 边界大多清楚, 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 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肿瘤的图像常见有高回声型、低回声型和二者混合型, 高回声型血管瘤B超的诊断符合率可高达90%, 但低回声型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B超诊断符合率可达到54.5%~91.9%[5]。本院的研究显示, 彩色B超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超声检查。血管瘤典型超声表现为均质、强回声、边缘清楚及后壁声影增强的肝内占位, 中心可出现小的低回声区。65%~75%的血管瘤呈现上述典型表现, 其余病灶呈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超声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肝血管瘤生长缓慢, 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不典型, 影像学无法观察到明显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牟荣骥.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局限性脂肪肝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6) :3929.

[2]杨漪, 南瑞霞, 赵玉珍, 等.多普勒超声及三维成像在肝占位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1 (1) :63-65.

[3]黄永生, 周敬林.肝血管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 2011, 30 (18) :169-170.

[4]王丽, 吴雅峰, 刘桂梅.脂肪肝背景下肝小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诊断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8, 17 (12) :1051-1053.

[5]李仁富, 陈松华.肝脂肪缺失超声诊断误诊为肝血管瘤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8) :4393-4394.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篇2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转移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32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39-02

在临床中,对于肝转移癌,通常会采用常规超声检查,且检出率及正确率均较为显著[1]。然而,在临床中肝转移癌还有部分影像学表现不具典型性的病例,因此借助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便显得极为重要。本组选取60例非典型肝转移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究超声造影在肝转移癌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60例肝转移癌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最小年龄者27岁,最大年龄者78岁,中位年龄(48.9±2.1)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螺旋CT、穿刺活检以及MRI辅助诊断确诊[2]。病灶大小為9mm至40mm,通常表现为2至3个病灶,部分病灶为单发。

1.2方法

主要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同时将飞利浦iu22、西门子S2000作为相配套的造影成像。所采用的超声对比剂为SonoVue超声对比剂,由意大利Bracco公司提供。检测过程中需抽取1.2毫升,通过肘浅静脉向人体注入,同时及时注入约5毫升生理盐水。另外,对检查过程进行保存,主要保存形式为录像或内存。

采取常规二维超声,对于患者肝内病灶进行探查及检测,做好病灶内部回声、边界、形态以及大小的详细记录,进一步进行超声检查。以病灶内血流信号分布状况为依据,分为0至IV级[3]。其中,0级别表示无血流信号;I级表示血流信号稀疏,呈短线状或点状;II级表示血流信号较稀疏,呈长线状;III级表示血流信号呈局部密集状血流;IV级表示血流信号呈大片弥漫分布。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经常规超声检查,诊出恶性24例。其中,8例为I级血流、12为II级血流、4例为III级血流,无0级与IV级血流。其余36例性质待定,有I级血流共12例,24例无血流信号。

2.2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经超声造影检查,诊出恶性56例,均呈现动脉期增强或门脉切增强,延迟期消除。其余4例性质待定,主要表现为VI型,无增强。

2.3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比较

超声造影检查正确率为93.33%(56/60),常规超声检查正确率为40.00%(24/60),超声造影检查正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正确率,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超声造影检查病灶测值、个数分别为(26.9±12.8)、108个,常规超声检查则分别为(16.8±9.8)、78个,超声造影检查病灶测值、个数与常规超声检查均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在临床中,通常借助常规超声对肝转移癌进行明确诊断,且诊断效果良好。但是,临床中还有部分肝转移癌影像学表现不具典型性,因此借助超声造影检查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对于超声造影而言,是对肿瘤组织血供时相变化加以显示,从而对肿瘤的性质加以确定[4]。结合大量文献,发现肝脏恶性病变基于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增强,基于门脉期及延迟期则表现为低增强,而对比剂则呈现“快进快出”形式。彩色多普勒超声具备多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比如在低速血流信号方面显示较为模糊,难以将更多的血流动力学相关信息提供出来。在超声造影技术逐渐进步的背景下,CEUS弥补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缺陷,从而对肝局灶小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对于不具典型性的肝转移癌,采取超声造影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在肿瘤测径、定性以及发生病灶数等方面均有显著价值作用;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笔者认为,对于肝转移癌,在基于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科学地结合穿刺活检、增强CT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从而使诊断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组选取60例肝转移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超声造影检查正确率(93.33%)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正确率(40.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超声造影检查病灶测值、个数与常规超声检查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在肿瘤测径、定性以及发生病灶数等方面,超声造影检查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光清.张建辉.关莹.郑恩海.童玉燕.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2,09(10):87-90.

[2] 袁帆.傅绢.林启平.梁爽.陈华.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2,03(19):4070-4072.

[3] 陈忠民.赵芳.秦臻.肝转移癌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09(31):176-177.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检测39例肝血管瘤患者, 男12例, 女27例, 年龄27~69岁, 平均48岁,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其它影像学检查证实, 大多数患者为健康体检时偶然发现。

1.2 仪器

采用意大利百胜DU3及百胜魅力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3.5~7.5MHz。

1.3 方法

患者禁食8h以上, 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左侧卧位、坐位、俯卧位, 常规检查肝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回声以及肝门静脉主干内径, 着重观察肝内二维图像, 有无占位性病变, 并测量肿物大小、部位、回声、与血管壁的关系。然后启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调节仪器设置, 使图像达到最清晰, 观测肿块的血流情况。最后根据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 做出超声诊断, 并与其它影像学检查对照。

2 结果

本组39例血管瘤患者, 瘤体最大75mm, 最小18mm, 其中35例为单发, 4例为多发, 全部位于肝右叶。<30mm的小血管瘤28例, 以强回声多见, 占71%以上;50mm以上的肿瘤3例, 为等弱回声, 其内可见细带状间质强回声, 约占8%。

3 讨论

3.1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 二维超声:肝血管瘤边界多清晰, 23%患者可有分叶状或不规则边界。典型者可在肿瘤周围见高回声带状结构环绕, 呈“花瓣状”或“浮雕状”改变, 这一征象在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此外, 有时可见肝血管瘤边缘有小管道进入, 呈现“边缘裂开征”, 后方回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较大血管瘤通过轻按压腹壁可见瘤体外形发生改变, 出现压瘪或凹陷等现象, 放松后即恢复原状。肝血管瘤的回声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1) 高回声型:最多见, 多出现于较小的肝血管瘤中 (<50mm) , 内部回声均匀、致密, 呈筛孔状。 (2) 低回声型:较少见, 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多见于中等大小的肝血管瘤中, 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 周边常有高回声条索状结构环绕。 (3) 混合回声型:主要见于较大的肝血管瘤中, 内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区等混合, 呈现粗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 分布不均, 强弱不等。 (4) 无回声型:极少见, 瘤体内呈无网状结构等表现, 但透声较肝囊肿略差。

3.2 CDFI

(1) 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 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 CDFI常不易测及血流信号, 血流检出率仅占10%~30%。 (2) 如有血流信号, 则CDFI显示其血流多在肿瘤的边缘部, 偶可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包绕。 (3) 脉冲多普勒可测及动脉血流, 阻力指数多<0.6, 搏动指数<0.9。

3.3 诊断要点

(1) 正常肝内出现圆形高回声肿块; (2) 内部呈网状或均匀回声; (3) 可有高回声带状结构环绕或边界清晰; (4) CDFI在周边部出现低。阻型彩色血流。

3.4 鉴别诊断

(1) 肝囊肿:无回声型的肝血管瘤有类似征象。但肝囊肿边界更清晰, 囊内无回声区更明显, 透声更好。同时, CDFI多彩色血流显示。 (2) 肝脓肿:常有较厚的壁, 且不规整。内部回声可呈高低不等杂乱回声并可出现无回声区。临床常有感染症状和体征, 对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3)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表现多样, 可出现不同回声的占位, 以低回声为主, 内部表现为结节状、马赛克等, 周围常有声晕。CDFI常显示病灶内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 并能测及高阻型的动脉血流 (RI>0.6) 。另外, 血液生化检查如甲胎蛋白升高等可进一步支持肝癌的诊断。

3.5 临床价值

高回声肝血管瘤由于其表现较典型, 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 可达95%以上。但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型肝血管瘤由于其与原发性肝癌表现类似, 容易引起误诊。因此, CDFI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陈敏华.消化系疾病超声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74~76.

[2]田家玮, 姜玉新.临床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4~147.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14-02

患者,女,22岁,孕36周,既往体健。行产前超声检查:单胎,胎头位于脐上,双顶径8.7cm,股骨长径6.3cm,腹围29.9cm,头颅光环清晰,脑中线居中,椎体排列整齐,胎心搏动好。胎儿右膝关节可见一直径约4.3cm中等回声,内回声不均匀,呈不规则“网格状”结构(图1),CDFI:病变区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前壁胎盘Ⅲ级,回声不均匀,羊水适中,透声尚可。超声诊断:单胎晚孕,胎儿右膝关节实性包块—考虑血管瘤。一周后,在我院行引产术产下一死女婴,右膝关节见一直径6.0cm肿物,肿物凸出周围组织1.7cm,皮肤略薄,触之较软。病理结果证实:海绵状血管瘤。

讨论:海绵状血管瘤为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管组织延伸扩张,形成海绵状腔隙,窦腔内充满静脉血,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好发于面部、颈部、四肢等部位。四肢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肘关节、腕关节及膝关节的上方。通常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软肿块,二维超声:海绵状血管瘤形态不规则,呈“网格状”中等回声或低回声区,可见蜂窝状样低回声改变。CDFI:内可见血流信号。膝关节海绵状血管瘤较罕见,本病需与海绵状淋巴管瘤鉴别,海绵状淋巴管瘤由较大的淋巴管组成,由于原始淋巴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引起身体的一部分或一个肢体弥漫性水肿,常在皮下形成不规则的囊状多分隔肿物,超聲为囊性,内见多个强回声分隔。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篇5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原发性肝癌,肝低回声血管瘤,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在临床肿瘤科极为常见,属恶性肿瘤,本病的好发人群为中年男性,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占全球肿瘤发病率的40%~50%[1]。本研究小组为进一步了解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肝低回声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特进行如下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和肝低回声血管瘤患者14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为观察组1,肝低回声瘤患者70例,为观察组2。观察组1有男41例,女29例,年龄35~69岁,平均(52.31±6.18)岁,肿块总数102个,所有的患者均通过手术后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观察组2有男11例,女59例,年龄38~67岁,平均(51.83±5.98)岁,肿块总数110个,并且本组患者通过病理活检最终确诊为肝低回声血管瘤。上述患者无一例误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本次研究采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为腹部探头,频率3.5MHz,然后通过二维模式对肝脏的具体位置、形态、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包膜、有无晕环以及周围组织等进行观察。观察患者肿块周围以及血运情况,并进行分级评价。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肝固有动脉以及门静脉的位置,测定肝固有动脉峰值的流速、最小流速以及门静脉流速。均测定3次取平均值[2]。

肿块的血供分级标准:①若肝脏肿块的周边及其内部均没有明显的血流信号即为0级;②若患者的肝脏肿块周边及其内部已有1~2个点状血流信号即为Ⅰ级;③若肝脏肿块周边及其内部出现3~4个短棒状血流信号,或者肿块的内部可见长的血管即为Ⅱ级;④若肝脏肿块的周边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出现4个以上的短棒状血流信号,或者肿块内部有2条或2条以上的血管即为Ⅲ级[3]。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比较:观察组1共有102个肿块,观察组2共有110个肿块,对比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发现观察组1患者的表现基本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并且有占位效应;而观察组2的患者基本表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回声均匀,并且未见占位效应。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超声血流情况比较:观察组1患者的肿块周边以及内部显示丰富的血流信号,主要为Ⅱ级、Ⅲ级血流。对照组则未见丰富的血流信号,主要的血流信号为0级、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的门静脉血流以及肝固有动脉的血流情况比较:观察组1患者的固有动脉血流以及最小流速显著高于观察组2,门静脉血流显著低于观察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影响。本病起病急、发展较快,若不及时对本病进行有效治疗,将可能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4]。临床常用的肿瘤系检查很难将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尤其是肝血管瘤中的肝低回声血管瘤,也是肝脏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有人认为是由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5]。血管瘤的发病年龄与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发病年龄相仿,均为中年人群,但与原发性肝癌不同的是, 肝血管瘤女性多发,可发生于肝脏的任何部位。血管瘤的症状一般取决于肿瘤的位置以及大小、增长速度、邻近器官受累等情况[6]。

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特进行本次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表现基本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并且有占位效应;而肝低回声血管瘤患者基本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回声均匀,并且未见占位效应;同时发现,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固有动脉峰值血流以及最小流速显著高于肝血管瘤患者,门静脉血流显著低于肝低回声血管瘤患者,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临床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肝低回声流血管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广泛用于临床两者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张志峰,张期莲,杨文海,等.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65—66.

[2]李艳男.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包头医学,2012,36(4):215—217.

[3]陈九军.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实质性肿块对照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586—1587.

[4]孙丽萍,李丽,翟颖桂,等.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诊断知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8):15—17.

[5]张莉,刘德英.37例原发性肝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 5,34(7):1085—1087.

肝血管瘤超声图像特征的临床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0 0 8年1月至2 0 11年1 2月1 2 0例H H 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年龄23~78岁, 平均 (43.90±14.56) 岁, 男性48例, 女性72例。中上腹不适20例, 疼痛8例, 无症状92例。经B超诊断HHE后均定期进行CT、甲胎蛋白等检查, 全部病例均排除肝脏其他疾病而确诊为海锦状血管瘤。

1.2 仪器与方法

西门子Acuson 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6.5MHz。均采用经体表直接探测, 平卧检查为基本体位, 同时应用左侧及右侧卧位, 检查时注意观察声像图特征、部位、大小、形态及病变范围,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区的血流情况, 做好记录, 采集图片并存储。

2 结果

120例中病灶位于左叶肝50例, 右叶肝70例;病灶单发110例, 多发性10例。病灶最大直径0.5~10.5cm, 平均 (3.21±2.12) cm。B超诊断敏感性达100.00% (120/120) , 特异性为97.50% (117/120) 。B超声像表现强回声型为93例 (77.50%, 93/120) , 单发86例, 多发5例;低等回声型20例 (16.67%, 20/120) , 单发16例, 多发4例;混合型此型7例 (5.83%, 7/120) , 其中单发6例, 多发1例。彩色多普勒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95例 (79.17%, 95/120) 例;见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15例 (12.50%, 15/120) ;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 有时呈环状包绕在血管瘤周围8例 (6.67%, 8/120) ;供应血管伸入到肿块内部并继续分支2例 (1.67%, 2/120) 。

3 讨论

HHE是一种良性肿瘤, 发病率约l%~2%, 病理主要是扩大血管腔隙, 形成血窦, 肿瘤大小不等[3], HHE由衬有单层内皮细胞囊状血窦构成, 血窦间有较为狭窄的纤维性间隔, 瘤体内无正常血管、胆管和肝细胞, 其生长具有特殊性, 发育期与正常肝组织同步生长, 发育成熟后则生长速度极慢或停止生长[4]。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临床症状与瘤体的大小有关, 小病灶常无任何症状, 大病灶可有上腹膨胀同侧下胸隆起, 肝肿大、肝区疼痛、发热、贫血, 或有血小板减少, 恶心呕吐、疲乏、体重下降等类似肝癌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征性, 因此需要明确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5]。

B超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性手段在脏器病变中广泛的应用, 常规用B型检查: (1) 强回声型最低例, 占77.50%, 呈局限性明显高于肝实质强回声孤立性光团, 以类圆形多见, 病灶体积偏小或中等大小, 其周边与正常肝组织分界, 轮廓清晰, 个别病灶呈不规则的斑块状。或在小的区域内病灶呈散在性分布于中级血管的分支边缘, 有些病灶周边呈画星状声晕, 内部可为网状回声, 周边可有不同数量的血管枝分布或通入病灶内, 少数病灶内部粗糙并间杂点状低回声区, 此型病灶后方一般无明显的增强效应[6]。 (2) 低等回声型16.67%, 声像图特征为病灶内部回声强度与正常肝组织相似, 病灶边缘可有低回声晕圈或纤细的强线环绕, 病灶后方无明显的强回声效应, 少数病灶可出现所谓“牛眼征”;很易与肝癌的同类表现区别, 病灶周边血管丰富, 走行无规律甚至绕行[7]。 (3) 混合型此型5.83%, 混合型此型病灶内部呈强弱相间的不均匀结构, 也可以强或弱任何一种反射为主, 以强回声间杂点状不规则低回声表现多见, 此病灶后方的强效应为多见, 其形态各异, 周围血管丰富并可有清晰的中小血管达病灶边缘或穿过病灶, 内部走行紊乱血管网, 病灶周边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弱回声, 轮廓清楚[8]。HHE彩色多普勒显像可以表现为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79.17%, 此型最见[9];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12.50%;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 有时呈环状包绕在血管瘤周围6.67%, 多见于较大的血管瘤;供应血管伸入到肿块内部并继续分支较少2例, 为1.67。肝血管瘤根据其典型声像图表现及其随访生长缓慢易与肝细胞癌鉴别, 肝细胞癌短期内生长速度快, 声像图突出表现为癌肿周围出现声晕和对周围肝组织结构产生明显挤压和浸润, 但是无明显血窦的不规则形态的肝血管瘤有时与肝细胞癌在声像图上较难区别, 需经CT增强扫描方可鉴别[10]。

综上所述, HHE超声检查具有特征性;同时B超价格低廉、简便易行、无刨伤、无痛苦、易接受, 并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病灶的检出率高, 利用肝脏透声窗的作用及超声的物理特性对瘤体产生界面反射的特征表现来提高检出率;利用深呼吸产生动态时间, 多切面观察;利用高分率超声仪将声束高密集中于病灶中心可观察到瘤体内部结构;能观察病灶与周围脏器及组织关系, 可以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进一步分析, 为临床医师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11], 个别诊断疑难者, 可考虑肝细针穿刺或腹腔镜直视下穿刺活检。

摘要:目的 观察肝血管瘤超声图像特征探讨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120例HH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应用西门子Acuson 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6.5MHz, 体表直接探测, 观察声像图特征、部位、大小、形态及病变范围,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区的血流情况。结果 120例中病灶位于左叶肝50例, 右叶肝70例;单发110例, 多发性10例;病灶直径平均 (3.21±2.12) cm;诊断敏感性达100.00%, 特异性为97.50%。B超声像表现强回声型77.50%、低等回声型16.67%、混合型此型5.83%。彩色多普勒周边及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79.17%、见斑片状彩色血流信号12.50%、点状或短线状血流信号6.67%、供应血管伸入到肿块内部并继续分支1.67%。结论 HHE超声检查具有特征性;价格低廉、简便易行、无刨伤、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 可作为HHE诊断首选方法。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0例, 首先使用CDFI对怀疑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检查, 男10例, 女10例, 年龄32~63岁, 平均41岁。在这些患者中接受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有5个, 接受了活体右半肝移植的患者有3个, 接受双供体肝移植的患者有2个。

1.2 方法

1.2.1 超声造影:

在开始检查的时候使用GE Logiq 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器, 探头要选用C2-4宽频凸阵的, 频率是2.6~5.6 MHz, 0.1~0.1是机械指数的范围;以及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选用3.5 M宽频凸阵的, 频率为2.1~4.1 MHz, 0.1~0.1是机械指数的范围。对比剂Sono Vue (德国Bracco公司) , 注入方式以经左肘前静脉法为主, 每一次的注射在0.81~1.21 m L的范围之内。

1.2.2 术中超声:

使用这种检查手段的时候, 采取的是My Lab 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器, 使用的探头是IOE-32规格的, 频率在7.6~12.1 MHz的范围以内;另外还有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器, 使用的探头是UST-9132I规格的, 频率在3.6~8.1 MHz的范围以内。对术中探头和缆线要进行无菌方式的保护, 可以使用无菌隔离套, 在使用这个器具的使用最好事先用耦合剂进行涂抹防止受到不好的影响。

2 结果

在对所有经过CDFI法检测后怀疑有血管异常现象的20例患者中, 在采用DSA进行检查后共有9患者有了血管并发症。在10例患者中, 使用超声造影提示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4例, 出现肝动脉血栓症状的患者有3例, 出现下腔静脉狭窄的患者有13例, 此外还有2个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后没有任何肝动脉问题。对这2例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8有肝动脉狭窄症状, 另外一个不存在任何肝动脉不正常现象。超声造影诊断符合 (7/9) ;在使用经超声造影法检测出门静脉血栓症状的患者有13例, 然后采用术中超声检查 (图1~3) 法进行第2次检查, 证实后手术取栓或在术中通过肠系膜上静脉造影造影证实后进行DSA下尿激酶溶栓治疗;对出现肝动脉血栓症状的4例患者使用DSA方法对他们的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 以达到通畅的效果 (图4~6) ;对出现下腔静脉狭窄的2例患者要采取DSA下球囊扩张法进行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患者的肝功能慢慢恢复正常;肝动脉狭窄的1例患者经DSA下支架置入。见表1。

3 讨论

在这次试验中, 最后的结果是有4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的症状, 对这些患者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 发现他们出现门静脉栓塞症状然后当即采取剖腹探查术对其进行内部检查, 经术中超声检查证实后立即取栓或术中通过肠系膜上静脉造影证实后进行DSA下尿激酶溶栓, 然后还要对其静脉血流情况进行长期检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超声造影及术中超声可以为治疗过程提供详细的有效的信息。

根据上述研究, 使用术后超声造影以及术中超声法能够为肝移植术后患者身体状况以及肝脏功能进行全面有效的检查, 具有操作简单, 检查全面等优势, 有利于医师及时发现患者病症, 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积极治疗;不过, 唯一不足的地方是, 超声造影法对于肝动脉狭窄的检查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今后通过对肝动脉显影至门静脉显影之间, 肝实质的强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也许能够为移植肝并发症中, 超声造影法对肝动脉狭窄的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 确切的数据信息, 提高治愈效果[7,8]。

参考文献

[1]杜联芳, 魏建平, 邢晋放, 等.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6, 15 (7) :504-506.

[2]黄冬梅, 任杰, 张波,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08, 2 (6) :475-478.

[3]周涛, 江峰.彩色多普勒超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8 (1) :135-138.

[4]周涛, 江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 2011, 32 (7) :1029-1032.

[5]孟繁坤, 华扬.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 2010, 42 (3) :219-222.

[6]邵玉红, 王彬.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4) :58-62.

[7]宋洁, 肖春华, 迟昆燕, 等.超声造影、术中超声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16 (3) :194-196.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篇8

关键词:肝脏海绵状血管瘤,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三维重建

肝海绵状血管瘤 (HCH) 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国内外对其CT表现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本研究系应用64排螺旋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HCH的CT影像表现及其血供方式, 分析总结了100例HCH的特征性CT表现, 体会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搜集经CT检查并诊断为HCH的病例100例, 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27例, 另73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并行介人治疗。男48例, 女52例;年龄22~73岁, 平均41.2岁。

1.2 方法

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机和西门子Somaton ARStar螺旋CT机, 最小层厚0.625 mm, 先行平扫, 然后根据平扫选择兴趣层面进行同层动态连续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用压力注射器自肘正中静脉快速注人造影剂80~100ml, 注药速度3~8 ml/s, 选用碘海醇等非离子型造影剂于注药后15 s, 30 s, 60 s, 90 s, 120 s, 180 s, 300~600 s等不同时相行动态扫描, 延迟扫描最长达25 min。经后期三维重建, 显示病灶供血血管, 并对CT图象进行分析观察, 包括病灶发生部位、形态、大小、密度等平扫所见及增强后病灶的强化形态、程度、分布等。

2 结果

平扫100例CT共发现病灶128个, 其大小为0.9~13cm, 平均5.6 cm。平扫见病灶多为圆形和椭圆形, 少数为半圆形, 境界清楚, 99个病灶为均匀低密度, 42个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 呈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 26个病灶为高密度且与脂肪肝共存, 另9个病灶内有点状钙化灶。病灶多分布于肝叶边缘靠近肝包膜处, 与肝外缘呈内切线关系, 但局部突出比较少见, 本组38个病灶, 占29.6%。动态增强扫描, 病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其中101个病灶呈边缘结节状强化, 占78.9%;呈环状强化和弥漫均匀性强化者各为8个, 各占6.25%;弥漫不均匀强化病灶19个, 占14.8%。结节状强化者, 其强化程度与同一层面主动脉的强化程度相比较, 表现为等密度34例, 占26.5%, 强化程度较主动脉低82例, 占64.1%, 高密度及显示不佳各6例, 各占4.6%。101个结节状强化病灶呈周边分布者62个, 占61.2%;呈偏心状结节样强化者23个, 占22.8%;位于中央者9个, 占8.9%;混杂分布7个, 占6.9%。延迟扫描见病灶完全充填造影剂的时间多为3~5 min, 最长可达16 min以上, 少部分病灶中心区域始终不能完全充填, 与平扫所见的更低密度区相一致, 但显示更清晰, 此征象多见于较大的病灶。病灶中央不强化考虑与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有关。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可以很好地显示,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肝动脉分支供血, 部分可由腹腔动脉分支供血。

3 讨论

HCH瘤体由富含血液的血窦组成, 典型CT表现为瘤体直径大多<3 cm, 平扫呈边缘清楚的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强化, 其强化程度接近邻近动脉;结节状强化是CT诊断HCH的特征性表现。门静脉期显示向心性的强化趋势, 其强化程度与门静脉强化程度类似;延迟期示病变持续强化, 呈等密度填充。

早期病灶偏心状结节样强化也是HCH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本组占结节状强化22.8%。有不少病灶位于肝缘靠近肝包膜, 且向肝轮廓线外局部隆起, 但肝血管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鉴别肝细胞癌。总之, 在快速动态增强的早期出现与腹主动脉等密度的周边型和/或偏心状结节状强化, 并且在延迟扫描时出现病灶充填, 直至与肝实质密度相等, 此为HCH的特征性CT表现, 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少部分较大的病灶中心区域始终不能完全充填, 与平扫所见的更低密度区相一致, 但显示更清晰。此为非典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 与HCH的病理结构变化密切相关。极少情况下HCH可达到退变过程的终末期, 成为一个类似于纤维疤痕的结构-硬化型血管瘤。Choi等[1]发现其CT、MRI表现与大体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当病灶 (直径>4cm) 巨大时, 其内可出现血栓、纤维化、囊变、出血及钙化灶。在CT扫描时相应的表现为瘤体内呈更低密度、部分稍高密度、高密度及钙化的混杂密度影, 通常无增强表现。

本研究应用的VR重建技术是随着多层螺旋CT及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而新近发展起来的CT重建方法,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容积信息, VR图像可在工作站中随意变换观察角度, 以展示血管的走向、分布及相互关系, 可较好地显示肿瘤区域内有否肝血窦存在及其显示程度。有研究[2]表明,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存在肝动脉及门脉双重血供。作者认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除了存在肝动脉及门脉双重血液供应外, 还存在腹腔动脉分支供血, 而肝动脉在肿瘤供血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大量单纯应用HAE治疗术后肿瘤明显缩小的临床实践为肝动脉血管瘤的绝对优势供血是肝动脉提供了佐证。因此, 经皮肝动脉栓塞术应该对绝大多数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有效, 而对于某些存在确切门脉或腹腔动脉分支供血的巨大HCH, 单纯行肝动脉栓塞术疗效可能欠佳。

参考文献

[1]Choi BI, Han MC, Park JH, et al, Giant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CT and MR Imaging in10Cases.AJR, 1989, 152 (6) :1221-1226.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篇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表现主要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TIA。多表现为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时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发生迅速,消失也快,通常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不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但常反复发作。TIA被认为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可能发生脑梗死的信号。据报道TIA患者1年后卒中的发生率比同龄而无TIA病史的对照组要高出十六倍。因此一旦发现有TIA应引起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应用无创的TCD检查使颅内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得到广泛重视。而颅内血管狭窄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有相当部分的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无临床症状,据调查正常人群中大约有4%-6%的健康人有颅内血管狭窄。在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可达10%以上,而吸烟也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我们在门诊也经常遇到经MRA或TCD检查出颅内动脉严重狭窄但没有任何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这主要可能与颅内大动脉在形成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漫长过程中已形成广泛的软脑膜侧支供血有关。TIA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局部和全身因素,颅内和颅外因素等均可引起TIA,故对可疑TIA患者进行无创并可反复操作的TCD检查是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的最佳途径。本人对2007年至2008年在本院就诊的1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64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103人,女61人,年龄43~78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肢体麻木等。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67例,糖尿病史27例,高血脂43例,TCD诊断仪为德国产EMS-9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为2MHZ,患者静卧,检查颞窗,枕窗,眼窗,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起始段,寰枢段和颅内段,对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MCA,ACA,AcoA,PCA,PcoA,VA,BA)探查,必要时进行颈总动脉压迫试验,以判断前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等。

2 结果

根据脑血管的频谱形态,声频,PI,S/D值及出现中风的危险程度将其分为四级。

一级:仅有血流速度改变(增高,降低或不变)而无其它参数改变。二级,出现单支脑血管局限性血流速度增高,及狭窄后高阻力低流速的特征,峰时延迟,S2与S1融合,PI,S/D值轻度增高。三级,出现两支以上的高阻力低流速的狭窄后血流特征,伴波峰S2>S1或S1与S2融合,PI值升高,S/D值呈中,重度升高。四级,在三级基础上伴多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并有侧支循环开放。

164例中,TCD检测一级96例,二级36例,三级17例,四级15例,经过半年随访发现四级病例发生中风的4例,三级病例出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的3例,而一,二级病例未发现病变,但PI,S/D值有不同程度增高。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一种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伴管腔狭窄,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为主而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很高,而TIA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前兆,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预防TIA发作,就可大大减少脑卒中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TIA好发于中年以后,且男比女多2倍。起病突然,通常在1分钟内达到高潮,少数于数分钟内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如MCA狭窄发生TIA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言语障碍,但不会出现单眼或双眼黑蒙。MCA狭窄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有TIA病史。TIA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狭窄部位微栓子脱落(动脉-动脉)造成供血远端一过性脑缺血改变有关,也可能与狭窄远端低灌注有关。而颅内血管狭窄最易受累的部位是MCA和TICA,因此,在TIA患者中要特别注意检查颅内血管狭窄是否存在。TCD可通过对脑血管形态,声频,PI,S/D,S1,S2的观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脑血管各阶段的病理发展过程,尤其对无症状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能提醒医生对此类患者应该更有目的地进行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检查。如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应采取积极控制和治疗。同时也敦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运动,高脂肪膳食,高强度工作等。也提醒患者如发生可能的TIA症状应即时到医院就诊。如患者在随诊中发生TIA或脑梗死能够按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给予最及时最适当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均研究证实TCD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与血管造影(DS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作为闭塞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高危患者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重要诊查手段,而对于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诊断及颅内外颈部血管狭窄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判断是TCD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贡献。从而对预测卒中,预防脑血管病,避免脑血管意外,减少病残率,病死率,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Schoning M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in adults,1993(5)

[2] Proust F.Lennartz B.Noth J Usefulness of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asospasm,1999

[3] Malouf AJ Jr.Mull G.Lennart I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OP protocol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sickle cell anemia by using duplex power Doppler imaging,2001(2)

[4] 周永昌.超声医学,1999

作者单位:154600 黑龙江省七台河精煤集团公司医疗中心总医院

肝转移癌的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肝转移癌的患者中, 选取49例声像图不典型和临床诊断困难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29例, 女性20例;年龄28~67岁, 平均 (45.2±10.6) 岁;上述49病例均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以及螺旋CT、MRI协诊。与此同时, 我们还进行了半年以上的随访工作, 并得以确诊。病灶为9~40mm大小;病灶呈2~3个病灶或单发。对多发病例, 则选取图像最清晰的病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文共选取了49个病灶 (每例1个) 。45例有恶性肿瘤病史, 4例以首发病灶就诊。

1.2 仪器及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与之相匹配的造影成像采用飞利浦iu22及Logic 9。超声对比剂SonoVue则全部来自意大利Bracco公司。每次检测时均抽取1ml, 并经肘浅静脉注入人体;并随之将5mL生理盐水及时注入。同时, 将检查过程, 以内存和录象形式保存。

常规二维超声对病患肝内病灶探测, 详细记录其形态、内部回声、边界以及大小等。之后, 行超声检查。并按病灶内血流信号分布情况, 分成0~Ⅳ级[2]:0级, 血流信号, 无;Ⅰ级:血流信号呈稀疏的点状或短线状;Ⅱ级, 血流信号呈长线状或分枝状血流;Ⅲ级, 血流信号呈簇状或局部密集状血流;Ⅳ级, 血流信号呈团块状, 并大片弥漫分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 χ2检验。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检查结果

诊断恶性19例, Ⅰ级血流6例, Ⅱ级血流例11例, Ⅲ级血流2例, Ⅳ级血流0例, 性质待定30例, 8例可见Ⅰ级血流, 其余22例均未见血流信号。

2.2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诊断恶性40例, 49例肝转移癌造影后, 增强表现类型分为6型。其中:8例Ⅰ型:整个病灶弥漫均匀增强;9例Ⅱ型:病灶实质内有局灶性低或无灌注区;6例Ⅲ型;10例Ⅳ型;7例Ⅴ型;40例均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期增强, 延迟期消退。性质待定, 9例, 表现为Ⅵ型 (无增强) 。

2.3 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显示血流的病灶数增多, 常规超声诊断肝

转移癌的正确率38% (19/49) , CEUS诊断肝转移癌的正确率82% (40/49) ,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检验, P<0.05) 。2.3 49个病灶常规超声测值 (19.6±10.3) , CEUS测值 (25.2±13.1) , 两者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49例患者行常规超声, 则共检出病灶63个;而行CEUS则共检出病灶79个;发现新生病灶16个, 其中直径均<1cm的病灶有6个。

3 讨论

肝转移癌特征性声像图多呈低回声晕环、靶环征等;当声像图较为典型, 且常规超声又易明确作出诊断, 则可不必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往往日常诊断中, 肝内小病灶往往声像图不典型、血供稀少, 造成定性诊断的困难, 早期检出肝内转移灶, 在肿瘤的分期、指导治疗和估计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

彩色多普勒超声虽有诸多优势, 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对低速血流信号显示不清;在受声速与血流夹角影响时, 则会出现“彩色充溢”等伪像;不能提供更多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近年却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完善了传统超声不足之处, CEUS可以显示病灶的微循环灌注, 并且能动态的观测血供随时相的演变, 十分有助于提高对肝局灶性小病变的定性诊断能力[4]。

本研究选取49例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肝转移癌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超声后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较造影前明显增强, 显示血管的数目明显增多, 并且能清晰地描绘出肿瘤血管的走行和分布方式。有研究表明:在影像学检查中描绘出肿瘤血管的走行和分布方式同样对于鉴别肿瘤的性质有重要意义[5,6]。

超声造影通过显示肿瘤组织血供时相的变化来明确肿瘤的性质, 目前大多数文献报道, 肝脏恶性病变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增强, 门脉期或延迟期为低增强, 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的模式;另一种恶性病变的模式, 动脉期无增强, 门脉期与肝脏同步增强, 在延迟期为低增强, 表现为“慢进快出”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灌注模式, 文献报道多为转移性肝癌。本组资料表现为“快进快出”型43例, “慢进快出”型6例, 均诊断为恶性病变, 诊断正确率为82%;常规超声诊断正确率为38%。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诊断的正确率显著提高 (P<0.05) 。

本组9例无法进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其中4例超声造影后病灶微循环灌注不典型, 无法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诊断信息;超声造影表现为门脉期与肝脏同步增强, 延迟期与肝脏同步消退, 未表现出恶性病变的血供特征, 后经穿刺活检证实为转移癌, 其原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经验。另5例为少血供的病灶, 超声造影各个时相均表现为无增强, 说明超声造影对少血供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然而, 本研究中也对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以及常规超声在病灶最大径测量方面进行了比较, 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显著性。而在罗葆明等[7]对66例行手术治疗的肝癌病患也采取了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手术测值的相关比较;其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标本测值与超声造影测值无明显差异;但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测值比较, 具统计学意义。这也表明超声造影更能对病灶实际大小做出更准确的反映, 更有助于临床诊断不同分期与不同化疗方案的有效选择。在检出病灶数目方面比较, 超声造影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本组病例常规超声共检出63个病灶, CEUS共检出79个病灶, 发现新生病灶16个, 6个病灶直径均<1cm。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的重要原因, 正是此类微小的转移灶又引起了肿瘤复发。故此, 早期、有效地检出这些微小的转移灶, 对提高临床治疗极具重要意义。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转移癌的诊断率较高, 对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转移癌多数可有效、准确地作出诊断, 而对于那些与肝脏同步消退或者少血供的部分病灶, 行超声造影后仍难较为准确的确诊;但是如有效结合穿刺活检、增强CT或其他辅助性检查, 则可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Quaia E, Bertolotto M, Forgacs B, et al.Det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by 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 during levovist late phase:comparison with convertional ultrasound and helical CT in 160patients[J].Eur radiol, 2003, 13 (6) :475-483.

[2]王文平, 齐青, 季正标, 等.经周围静脉超声造影在肝内占位病变中的初步应用[J].上海医学杂志, 2000, 23 (7) :522-524.

[3]周建华, 李安华, 江虹虹, 等.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诊断肝转移癌中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6, 15 (7) :507-509.

[4]徐辉雄, 谢晓燕, 吕明德, 等.超声造影中基础声像图与造影声像图鉴别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比较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6, 15 (8) :584-587.

[5]Brannigan M, Burns PN, Wilson SR, et al.Blood flow patterns infocal liver lesions at microbubble-enhanced US[J].Radiographics2004, 24 (12) :921-935.

[6]Solbiati L, Tonolini M, Cova L, et al.The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 in the detec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J].Eur Radiol, 2001, (suppl.3) :E15-E26.

上一篇:热点信息下一篇:信用风险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