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血管瘤诊疗

2024-05-17

体表血管瘤诊疗(精选4篇)

体表血管瘤诊疗 篇1

体表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 也是广大农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常见病之一, 其诊断及治疗原则与一般临床常见病有所不同。2007年, 广西卫生系统申报获批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重大项目课题“广西地中海贫血等疾病防治的适宜技术研究”。我院的子课题“体表血管瘤诊断及综合治疗应用示范研究” (2007BAI07A17-09) 为其中之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马山县人民医院应用我们十几年来积累的已成熟的科研成果及适宜技术, 分别于2009年9月及12月对示范点马山县卫生系统医务人员开办2期“体表血管瘤诊断及综合治疗推广应用”培训班, 通过对马山县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体表血管瘤诊断及综合治疗技术的培训普及, 让常规治疗手段与新型实用铜针留置治疗齐头并举, 达到治疗痛苦小、疗效好、方法易、出血少、费用低的目的。我们对项目研究推广需求及效果制成调查表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 现将培训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参加马山县医务人员“体表血管瘤诊疗知识”培训班人员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170人。

1.2 调查方法

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统计学教研室共同制定关于体表血管瘤诊断及综合治疗应用研究及需求调查表。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表血管瘤诊断及综合治疗应用示范研究”课题组成员为骨干, 采用办培训班的形式。分别于2009年9、12月对马山县卫生系统医务人员培训前后进行现场问询并填写问卷, 现场收回问卷。内容包括血管瘤诊疗原则、血管瘤培训需求及满意度共3部分。发放问卷170份, 获得有效问卷129份。有效应答率为76.3%。

1.3 统计学处理

对参加培训人员基本情况及问卷结果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性别、年龄

构成17 0人中年龄最小2 3岁, 最大4 8岁, 其中男122人 (71.8%) 、女46人 (27.1%) 、未填2人 (0.1%) 年龄在20~30岁的有44人 (25.9%) 、在31~40岁的有76人 (44.7%) 、在41~50岁的有42人 (24.7%) 、未填8人 (4.7%) 。

2.1.2 学历构成

以中专为主, 占72.9%。本科24人 (14.1%) 、大专8人 (4.7%) 、中专124人 (72.9%) 、未填14人 (8.2%) 。

2.1.3 执业地点

以乡村为主, 占77.6%。县级25人 (14.7%) 、镇级12人 (7.1%) 、乡村132人 (77.6%) 、未填1人 (0.5%) 。

2.1.4 职称构成比

以医士为主, 占55.3%。副高6人 (3.5%) 、中级15人 (8.8%) 、初级12人 (7.1%) 、助理医师16人 (9.4%) 、医士94人 (55.3%) 、未填27人 (15.9%) 。

2.2 问卷结果分析

2.2.1 培训前后血管瘤知识回答正确率比较

培训后医生对血管瘤诊断知识回答正确率比培训前提高了56.47%, 对血管瘤治疗原则知识回答正确率比培训前提高了71.77%, 对血管瘤铜针治疗特点知识回答正确率比培训前提高了75.88%, 对血管瘤铜针治疗适宜症知识回答正确率比培训前提高了77.06%, 对血管瘤铜针治疗注意事项知识回答正确率比培训前提高了72.35%。培训前后血管瘤各类知识回答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培训后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 (表1) 。

2.2.2 医生对血管瘤培训需求情况

由于临床接诊血管瘤病患较多, 但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主观上有要求培训的需求, 对办培训班的形式表示认可, 认为有必要主办类似活动 (表2) 。

2.2.3 从培训情况看, 不同学历、职称及单位级别学员之间的平均成绩、知晓率和对技术难易程度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3) 。

3 讨论

体表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畸形) 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 发病率高, 约1%[1]。由扩张的血管和和充满血液的内壁衬覆单层内皮细胞的腔窦所构成。血窦和体循环相通, 主要含静脉血, 肿瘤生长缓慢, 极少自行消退。由于范围广泛, 部位深在, 缺少包膜, 治疗较为棘手。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对此类疾病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 担心手术过程中大出血, 损伤重要器官, 术后合并畸形, 反复复发, 病患经济负担重等原因, 一旦接诊此类病人, 或转诊, 或以不适当的语言错误的诱导患者, 使认为无法医治或预后太差, 以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给病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重大项目课题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至2010年) 》疾病防治“前移”和重点“下移”的发展战略, 立足于国情和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 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科研项目。项目的实施目的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一批能够学、学得会、用得起的成熟的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 并建立有效的推广应用模式, 是解决农村地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战略需要, 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技术可提供生动形象、逼真、丰富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高保真的声音, 尤其能使微观或宏观的现象得以呈现, 教学过程形象直观。乡村医生文化层次、医学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专门的医学知识学习。乡医有较强的求知、学习欲望, 他们想通过正规的培训学习, 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诊断、治疗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掌握更新、更全面、更系统的诊疗技术。授课前我们认真备课, 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具。主要采取教材阅读及PPT多媒体幻灯, 辅以VCD播放教学模式。我们精心制作幻灯片中有文字、影像、声音、表格并采用了大量的临床病例照片, 形象直观, 通俗易懂, 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本次培训, 通过专家授课, 播放多媒体, 课间互动, 并结合大量病例照片, 使学员能够掌握血管瘤诊疗基本理论知识, 较熟练掌握并运用铜针留置技术治疗体表血管瘤, 而且学历、职称及单位级别的高低并不影响培训效果, 故而大部分学员培训后对铜针留置技术表现了较浓厚的兴趣, 有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愿望。所以开展血管瘤培训及推广血管瘤铜针技术治疗适合作为卫生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进行培训推广。从培训情况看, 不同学历、职称和单位级别学员之间的平均成绩、知晓率和对技术难易程度的认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学历、职称和单位级别并不影响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 不同学历、职称的单位级别学员均能基本掌握该技术, 且又符合当地疾病治疗需求, 所以开展血管瘤培训及推广血管瘤铜针技术治疗适合作为卫生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进行培训推广。培训后医生对血管瘤诊断知识回答正确率比培训前提高了56.47% (P<0.01) 对血管瘤治疗原则知识回答正确率提高了71.77% (P<0.01) 。培训后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在广大农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对患者多、就医条件差、诊疗水平较差的情况许多昂贵的诊疗方法超出了患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大多数情况下, 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扮演了病人的首诊医生角色, 通过有针对性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县, 乡级基层医务人员掌握必要的体表血管瘤诊疗知识, 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建立共同调查研究的渠道, 使先进、合理的诊疗技术与当地医疗现状有效结合,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特别是熟练运用铜针治疗血管瘤方法, 由于其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出血少, 疗效确切, 费用低廉。可以较大程度的减轻此类患者的痛苦达到早期发现, 正规治疗, 恢复劳动力的良好效果。我们通过课题的实施使县乡村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和规范, 既是城市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扩大城市医疗市场的重要机会。小病在基层及时处理, 基层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病人可通过建立的沟通桥梁及时转移到城市大医院进行诊断和抢救, 使城市大医院的市场不断扩大。

摘要:目的 调查马山县医务人员“体表血管瘤诊疗知识”的培训效果。方法 通过办培训班的形式, 对马山县医务人员共170人进行集中培训, 培训前后受训学员进行闭卷考试, 获取学员的平均成绩和知晓情况, 并进行培训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结果 经培训, 学员的平均成绩从培训前的31分提高到培训后的78分, 培训前后成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学员对铜针治疗血管瘤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分别为79.3%, 92.8%。结论 通过培训, 学员能够掌握体表血管瘤诊疗的基本知识, 对铜针治疗血管瘤技术能够基本掌握, 培训效果满意。

关键词:适宜技术,铜针治疗,体表血管瘤诊疗,培训

参考文献

[1]殷国前, 陈石海, 苏承武, 等.铜针留置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 22 (4) :283~285.

[2]杨龙会, 魏伟, 谢雁鸣, 等.探索农村中医适宜诊疗技术推广的长效模式[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2:1~3.

婴幼儿体表血管瘤临床治疗决策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科的24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男104例,女142例,年龄2个月至6岁,平均年龄2岁3个月,病变分布于:颌面部、颈部、上肢、 手掌、下肢等部位,其中23例患者为多部位。海绵状血管瘤74例,鲜红斑痣38例,草莓状血管瘤103例, 混合型血管瘤31例。所有病例均未行任何治疗,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分布及生长情况,采用激素治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治疗后随访半年至3年,详细记录患者的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1.2血管瘤的诊断标准1体表可见红斑性皮损,位置较固定,轻压后颜色变浅,随即又恢复。2肿块突出于皮肤组织的表面,按压可变小,诊断性穿刺可见全血或血性淋巴组织液。3有明显的动脉搏动即认为是动脉性血管瘤。4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典型征象。5病变部位X线造影可显示迂曲扩张杂乱血管团。

1.3纳入标准未经任何治疗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 短期内血管瘤迅速生长。

1.4疗效评判标准治愈:瘤灶完全消失,皮肤颜色呈现正常或有少许色素沉着。有效:瘤灶缩小显著,达1/2以上,病灶局部尚有少量疤痕,病变局部可见少量点状或蜘蛛网状血管扩张。无效:瘤灶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或病灶较前仍有增大的趋势。

2结果

本研究246例患儿中,经相应的方法治疗并随访至少半年以上。痊愈179例,治疗有效62例,无效5例;有12例出现早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病变局部充血水肿、有轻微瘙痒感等表现。有3例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等晚期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感染破溃、 坏死、瘢痕形成等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讨论

血管瘤是胚胎发育时期,由于血管组织增生,发生于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之一,又称为血管组织错构瘤,据报道,新生儿发 病率为2% ~3%,不满1岁10%,而低体重 早产儿发 病率更高,可达2% ~ 3%[1,2]。根据组织学结构及临床体征,血管瘤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混合型血管瘤,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草莓状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生长速度快,由于其生长部位、大小及组织成分的不 同,可影响患儿外 观、生理发育 甚至功能 受损,虽然80%的患者症状可自行消退,但40%~50%患儿消退后仍可产生破溃、瘢痕、皮肤色素沉着等后遗症。如生长于头面部的血管瘤,若出血或皮肤色素沉着,有损容貌,影响形象;发生于腋窝的血管瘤,可能会因汗液的浸渍引发溃疡;生长于肢体的血管瘤,如果出血或体积增大,可能会引发肢体活动障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正确处理血管瘤是非常必要的[3,4]。

皮肤血管瘤治疗的最终理想目的是抑制血管增殖,能在短期内消退,同时不影响外观及 生理代谢功能,而且治疗过程无痛无创,最大程度避免不良反应, 所以选择合理适度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血管瘤治疗方法常用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整形外科手术治疗、核素治疗、局部压迫治疗、铜针置入治疗、等待观察等,各自有其局限性,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疗更能收到远期美容效果。血管瘤具有增生期、稳定期、消退期的生长过程[5,6]。根据血管瘤的不同阶段、不同大小、不同部位,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对于处于稳定期或消退期的血管瘤,可定期观察监测瘤体的变化。2出生后若发现皮肤发红, 可见小范围的点片状病灶,应及时采取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方法,阻止其进入快速增长期。3处于增生期的血管瘤,对于头面部面积较大、全身多部位血管瘤及伴发并发症及已经有损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瘤,应首选激素治疗,对于病灶较局限者可选择局部注射治疗,但是,比起口服用药,可能更易出现并发症。4对于小面积、浅表病灶,贴敷小剂量的放射性核素可以迅速有效的使其停止生长而不损伤皮肤,并且可以提早或加快进入消退期。5对于浅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并发溃疡的巨大血管瘤等可以选用口服药物普萘洛尔。它对增生期血管瘤和非增生期血管瘤都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相比服用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减少,是一种有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方法。6对于位于眶周部位有皮损、发生溃疡的病例及难治性受累部位或者经其他方法处理后病变仍有较大残留者,病变区因反 复出血、溃疡不愈 者应选择 手术治疗[7,8,9,10,11]。本研究对246例患者的年龄、血管瘤的部位及大小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血管瘤发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及发病特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迄今为止,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方法选择仍存在争议,本质上还是由于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和消退机制仍不清楚,没有达到共识。对于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症状及血管瘤类型、生长时期、肿瘤大小、生长部位等因素,及时准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适时考虑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治疗疾病、改善外观、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体表血管瘤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搜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整形科的246例患者,根据患者血管瘤的大小、分布及生长情况,采用激素治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治疗后随访记录疗效。结果 经相应的方法治疗并随访至少半年以上,其中痊愈者179例,治疗有效62例,无效5例。结论 根据血管瘤大小、分布及生长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体表血管脂肪瘤手术治疗分析 篇3

关键词:血管脂肪瘤,体表脂肪瘤,手术效果

血管脂肪瘤也被称为血管纤维脂肪瘤、血管性脂肪瘤等, 指薄壁小血管与脂肪细胞交织在皮下构成的一种结节, 小血管中常带纤维素血栓。血管脂肪瘤属于一种常见的体表型良性病变, 具有家族遗传史。相关研究显示, 约50%的患者呈多发性, 且在成年早期较为常见, 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1]。血管脂肪瘤的生长较为缓慢, 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即停止, 部分患者局部压痛。临床易将其与血管瘤、脂肪瘤、软组织肿瘤等混淆。本文对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体表血管脂肪瘤患者45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和手术疗效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整理后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体表血管脂肪瘤患者45例, 根据手术时期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男18例, 女7例;年龄16~45岁, 平均 (29.7±9.4) 岁;病变部位:四肢17例, 颜面部7例, 躯干8例;病变最大直径3 cm×6 cm。对照组男15例, 女5例;年龄18~50岁, 平均 (30.4±8.8) 岁;病变部位:四肢16例, 颜面部6例, 躯干4例;病变最大直径10 cm×14 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方法:对照组为晚期手术治疗患者。研究组患者均在确诊早期及时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变浸润程度与面积选择麻醉方式, 四肢选硬膜外麻醉, 躯干和颜面部选局麻、静脉麻醉等。四肢部手术时可在止血带下手术, 以确保术野清晰。对于浸润面积大、术中出血多的患者, 必要时可通过介入法行血管栓塞治疗, 以缓解出血。在切除瘤体时应对每条血管进行结扎, 争取一次性切除肿瘤。完成后缝合皮肤, 恢复解剖结构, 若难以直接拉拢缝合, 可采用邻近皮瓣移植以修复创面。

观察指标:嘱患者术后9个月内随访, 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复发率。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 以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 (2003版) 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并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比较分级资料;计量资料使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与复发率比较:研究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其中4例患者经邻近部位皮瓣转移。所有患者术后均于创口内放置引流条, 放置24 h后顺利拔除, 并对局部进行加压包扎止血。研究组患者临床治愈率100.0%, 对照组60.0%, 研究组治愈率更高;治疗后10个月内随访, 研究组复发率4.0% (1/25) , 对照组58.3% (7/12) 。见表1。

讨论

体表血管脂肪瘤的临床特征:血管脂肪瘤是血管瘤间充满脂肪而成, 属于一种错构良性肿瘤。该病的临床病理主要表现为扩张、增生血管, 脂肪组织形成的支持或间隙结构等[2]。血管脂肪瘤体会不断生长, 且触之具有柔韧性, 常常与深部组织连接在一起, 局部与周围组织间无显著界线。此外, 和肌肉等连接的肿瘤瘤体还会伴随着肌肉的运动呈现出大小变换的特征。血管脂肪瘤形成的初期并无显著疼痛感, 随着病程延长及肿瘤的生长, 血管内壁逐渐产生血栓, 且常在受摩擦部分产生疼痛感。正因为血管脂肪瘤的上述诸多特征, 对术前诊断的要求更高, 尤其应将血管脂肪瘤与脂肪瘤、血管瘤、软组织部位恶性肿瘤等区分开来, 并根据各类肿瘤的特点、切除原则等进行治疗[3]。我们认为在必要时术前可选择穿刺、影像学 (MRI、CT等) 、活检等辅助检查。

体表血管脂肪瘤的手术治疗:血管脂肪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 但多数情况下呈浸润性生长, 具有较高复发率。术者在手术时需清除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尽可能一次性彻底切除肿瘤。若1次切除困难可分次;对于手术后较易复发的患者, 可在术后创口恢复后予以局部放射治疗[4]。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治愈率高达100%, 术后1例 (4.0%) 复发;对照组治愈率60.0%, 复发率7例 (58.3%) , 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愈率、复发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与相关报道[5]的结果相近。说明手术治疗体表血管脂肪瘤具有一定疗效, 且早期手术患者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极低。笔者认为:①血管脂肪瘤无完整包膜, 治疗时要求临床医师能准确区分脂肪瘤、血管脂肪瘤。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师需避免扩大切除范围以寻找包膜,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血管和神经损伤;②血管脂肪瘤的供应血管可能是1条或多条, 术中应谨慎分离血管;③颜面部病变患者手术时应注意术后美观度, 四肢部位则应考虑肢体功能性[6]。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01。

总之, 临床医师和患者都应足够重视血管脂肪瘤, 早期确诊并及时行手术治疗, 有利于患者康复, 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朱明峰, 狄广福, 徐善水, 等.椎管内硬膜外浸润型血管脂肪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4) :42, 49.

[2]陈实, 刘盛泽, 林健, 等.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 (4) :380-382.

[3]熊华花, 李泉水, 许晓华, 等.浅表血管脂肪瘤的超声影像特征及病理成像基础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4) :341-344.

[4]HI Osakwe, RE Iacob, Z Moldovan, et al.giant pediculate lipoma of the anterior NECK[J].Jurnalul Pediatrului, 2012, Ⅻ (47-48) .

[5]刘继玉.体表血管脂肪瘤的手术治疗[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3) :326.

体表血管瘤诊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50例,男30例、女20例,男女比例3∶2,年龄3~52岁,平均6.7岁。颜面部15例,躯干部12例,四肢23例。血管瘤体面积0.5~500 cm3,平均8.5 cm3。术前均取材送病理检查,其中混合型血管瘤10例、海绵状血管瘤28例、蔓状血管瘤12例。

1.2 适应证

药物联合局部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除合并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无过敏体质,能耐受药物,均可治疗。

1.3 治疗方法

用平阳霉素4~8 mg,地塞米松2.5~5 mg,1%利多卡因2~5 mL,50%高渗糖水(根据瘤体大小确定用量),上述药物配制成混合液,吸入适当的针管内,根据患者年龄、血管瘤大小及病变部位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针头(5~7号),设计进针方向、深度及穿刺点,常规消毒,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直视下从正常组织斜形进针,进入瘤体,见回血,表明定位准确,根据瘤体大小采取一点或多点浸润性放射性注入,注射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为度,治疗结束后,拔除静脉穿刺针,用无菌纱布压迫针眼,局部用冰块冷敷15 min。由于有的病变部位位置特殊,如手指血管瘤,术后瘤体局部肿胀明显,可能会使手指缺血坏死,术前应根据瘤体大小和所在部位充分估计混合药液的量,避免药液量过大,局部肿胀过度,张力过高会影响血供产生不必要的并发症。对于位置特殊,瘤体较大难于一次治愈,可以分次治疗。术中平阳霉素一次用量不超过8 mg,注射一次未消退,4周后可重复用药,2~5次为1个疗程。平阳霉素总量儿童不超过40 mg,成人不超过70 mg[5]。对注射次数多,用药量大者应注意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肺的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我们把血管瘤的疗效分为4级,Ⅰ及完全治愈(A),(1)血管瘤完全消失;(2)瘤体局部形态回复正常;(3)无功能障碍。Ⅱ级基本治愈(B),(1)瘤体缩小≥1/2;(2)局部形态基本恢复正常;(3)功能基本正常。Ⅲ级病情改善(C),(1)瘤体缩小≥1/3;(2)局部形态轻度改变;(3)功能轻度改善。Ⅳ级治疗无效(D),(1)瘤体缩小<1/3;(2)局部形态无改善;(3)局部功能无改善[6]。该组50例血管瘤患者中A31例,B 11例,C 8例,D无一例。将A和B评为治愈,共42例。临床资料表明:血管瘤的治疗效果与瘤体病理分型有一定关系,海绵状血管瘤28例,25例获得A,3例获得B;混合型血管瘤10例,5例获得A,3例获得B,2例为C;蔓状血管瘤12例,1例获得A,5例为B,6例为C。如表1。注射治疗次数和瘤体大小有一定关系。

2.2 术后并发症

2.2.1 局部坏死感染

如果一次1个注射点注入量过大,药物过浓,注射过浅,则易出现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创面保护不好还可继发感染,愈合后可能遗留明显的瘢痕,影响美观和(或)功能。该组50例患者中,1例3岁患儿手腕部海绵状血管瘤注射混合药液量过多过浅,局部皮肤出现2 cm×2.5 cm大小坏死经换药抗炎治疗后愈合。

2.2.2 平阳霉素的不良反应有

发热、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色素沉着、皮炎、角化增厚、皮疹等)、脱发、肢端麻痛、口腔炎、肺炎样变和肺纤维变。该组50例,无一例发生上述反应。

2.2.3 穿刺点出血

治疗完毕拔出穿刺针针眼溢血,用无菌纱布压迫数分钟即可止住,局部冷敷可以缩短止血时间,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3 讨论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高渗糖水联合治疗血管瘤比单一药物治疗血管瘤疗效更确切,效果更好。我们充分利用了各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实验证明:平阳霉素可以抑制细胞代谢,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使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发生无菌性炎症,使血管组织遭受破坏,迅速形成血栓,血流消失,促使血管瘤退化、固缩、纤维化机化。地塞米松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增殖期血管瘤的血管腔及血窦作用敏感,具有非特异性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7],对血管瘤的增殖有抗同化和增加血管收缩作用[8],可促使血管瘤退缩。另外地塞米松还具有抗炎减轻水肿、抗过敏、抗休克、退热、抗毒素的作用,从而减轻了术后局部肿胀和发热,防止平阳霉素激发体内热源释放和过敏反应,且可减小平阳霉素用药量,缩短疗程,有效的减少平阳霉素的毒副作用。利多卡因有利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疼痛,具有局部封闭作用,降低瘤体局部循环,增加瘤体内药液有效浓度和作用时间。高渗糖水可以增加瘤体局部血液粘稠度,降低局部循环,瘤体内血管血栓形成,使瘤体内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缩机。局部冷敷,可减慢局部循环,使穿刺点针眼迅速止血。因此他们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配合作用,且可减少毒副作用。

对血管瘤的治疗虽然种类繁多,如手术、激光、冷冻疗法、放射治疗、电化学治疗[9],但总体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一些特殊位置的血管瘤,如手指、舌、颌面部及一些较大的血管瘤上述方法不能凑效,传统的手术切除不易切除干净,且易造成局部功能障碍,影响美观,甚至残缺,更不易为患者所接受。该组50例,其中12例是蔓状血管瘤,大多存在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局部存在增粗的血管网,循环较快,药物很难在局部形成有效药物浓度和保持足够的作用时间,疗效较差。1例右臀部股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瘤体面积约500 cm3,患者右下肢活动功能障碍,活动后出现右臀部股部胀痛不适;瘤体局部造影显示浸及肌肉和股骨,且有较粗大的滋养血管;采用传统的手术、激光、冷冻疗法、放射治疗、电化学治疗显然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现采用药物联合瘤腔注射治疗,多点注射,1次治疗后瘤体明显固缩,反复治疗4次,瘤体消退,肢体功能恢复。

临床经验证明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高渗糖水联合药物注射治疗血管瘤具有安全、经济、方法简便、创伤小、副作用小、恢复快、疗效高等优点,能够恢复肢体形态和功能,术后不留疤痕,易于为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薛丽平.小儿血管瘤的自愈倾向和治疗概述[J].右江医学杂志,1994,22(3):117-119.

[2]吴在德,吴肇汉,郑树,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6.

[3]Chen W,Wang J,Li J.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in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5,63(10):1484-1488.

[4]Lee BB,Do YS,Yaks W,et a1.Management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J Vasc surg,2004,39(3):590-600.

[5]夏有辰,孙晓东,马勇光,等.安全剂量下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1):996-999.

[6]王一飞,刘鹏,谭海东,等.舌血管瘤的电化学治疗[J].血管外科杂志,2005,9(3):14-17.

[7]Enjoiras O,Riche MC,Merland JJ,et al.Management of Alarming Heman-giomas in Infancy:Review of25Casas[J].Pediatrics,1990,85(4):491-498.

[8]孙国良.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J].湘南学院学报,2007,9(3):55-56.

上一篇:有害物质的检测下一篇:天文科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