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变

2024-08-20

血管瘤变(精选8篇)

血管瘤变 篇1

脑血管疾病由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 有研究显示, 大约有70%以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调查显示, 动脉硬化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独立致病因素, 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彩色多普勒超声现已成为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对于在早期预防以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我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检测的临床资料, 通过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 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的评价,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其均进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后, 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男69例, 女31例;年龄48~79岁, 平均65.3岁;39例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 18例患者为小面积脑梗死, 28例患者为腔隙性脑梗死, 15例患者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此外, 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参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进行检测时, 需取平卧位, 另外头部还需要和检查对侧成45º角, 以便于颈部间的动脉能够充分显露出来, 对患者采用先左后右的检查顺序, 常规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椎动脉,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管腔内径以及斑块等情况[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 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发现, 有41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有33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时, 有53例患者发现有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有49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 其中21例发育异常。两种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超声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不足, 具体见表1。

此外, 将100例患者与参照组进行比较时, 也具有明显差异, 10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检测有斑块, 其中有30例为硬斑, 18例为软斑, 6例为混合斑;41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其中7例患者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而参照组有4例检测有斑块, 未发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由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生活的主要疾病[1]。以往人们经常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 并且将其检测结果作为判定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程度的依据, 但由于其在检测过程中易对患者造成创伤, 且费用较高, 不利于在临床上推广使用[4]。本研究主要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研究显示,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可以动态观察颈部血管的血流状况, 判断血管内膜有无斑块形成, 有无狭窄、闭塞等。此外, 经过对比显示,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和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判断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方面优于颈部血管彩超。综上所述,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符合率较高,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不足, 但由于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 相比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费用较低,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其进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 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此外, 对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发现有41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33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而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时, 有53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49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结论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符合率较高, 但在一定程度仍有不足, 因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血管病变

参考文献

[1]栾国明, 王忠诚, 刘建秀, 等.彩色经颅多普勒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参考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1, 7:4.

[2]袁国祥, 朱慧琴, 徐薇, 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关系的研究[J].中国神经病学, 2001, 14 (3) :169.

[3]沈介明, 胡锦清, 张仲伟.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测量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比较[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 3 (3) :173-188.

[4]赵新民, 江凤荣, 刘永杰.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5) :337-340.

血管瘤变 篇2

【关键词】头颈部CTA;脑血管性病变;诊断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3-01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容易引起病变,病变的方向主要以脑血管中软硬斑形成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及堵塞引起脑血管性病变和脑血管畸形病变为主。下面就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在医学临床上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简单分析。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进行脑血管病检查的患者92例,经过调查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其中有男性患者54例,年龄基本处于28-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岁,女性患者38例,基本处于31-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岁。92例患者的身体的其他情况基本一样,无显著差异。92例患者中在医院进行临床诊断被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被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44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被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2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被确诊为脑出血患者4例,其中男性患者1例;被确诊为脑血管畸形患者2例,其中男性患者1例。

1.2方法对92例脑血管性病变患者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常规的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以及生理盐水,以符合医学要求生物扫描技术条件下对患者脑部采用GE公司的64排螺旋XT-VCT机进行扫描,经过扫描后,形成图像。

将图像采用CT工作站进行数字剪影处理,经过CTA技术的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以及高级血管分析技术对头颈部脑血管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比较,诊断。

1.3统计学方法选用软件SPSS11.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9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经过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在医学临床上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后,通过医院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复查诊断分析后得到以下结果:在医院选取的92例脑血管性病变患者中共有70例患者的头颈部脑血管显示单支或多支,以及在患者的脑血管中有多段不同的程序软硬斑形成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及堵塞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占总数患者的百分率为76.1%;在92例患者中有4例属于血管变异,占总数的4.3%;单侧推动脉发育不良的有6例,占总数的6.5%;5例患者属于动脉瘤或瘤样扩张,占总数的5.4%;有7例属于脑血管畸形病变,占总数的7.7%。

3讨论

就目前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研究分析,人的脑血管的病因成分比较复杂,通过科学研究发现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脑血管壁的病变的基础上,加上人体的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人体的脑血管的缺血性以及出血性疾病,相对于目前对脑血管病治疗技术条件以及医疗设备来看,脑血管性病变是难以检测,但对人体伤害极大的脑疾病。从前文的分析结果可知,使用头颈部CTA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相对于脑血管疾病的传统诊断是具有极大的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优势一,头颈部CTA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技术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检测诊断具有快速,准确有效,经济的优点。优势二,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的细致判断也是其他诊断技术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三,由于人脑属于人体中一个神经系统荟萃的区域,属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使用头颈部CTA技术诊断能够很最大程度上保证人体脑部不受外界的强刺激,避免给脑血管患者留下脑部的后遗症,这对于脑血管腔内出血等等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非凡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优势四,头颈部CTA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单独显示头颈动脉,以及能够行血管仿真内窥镜观察治疗,这能够对手术形成极好的助力。优势五,头颈部CTA对脑血管性病变中各种不同的程序软硬斑形成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及堵塞导致脑血管疾病能够清楚的显示,对病变部位能够细致的判别,使得医生在手术等等治疗能够抓住重点,减少治疗时对患者脑部的危害。因此,由以上优势阐述可知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方面的医学价值是极高的,值得医学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赟,李玉华,薛建平.双源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10).

[2]颜利辉,高歌军,戴峰,文颂,杨涛.64层螺旋CTA评估脑缺血患者供血动脉及Willis动脉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04).

血管瘤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5例符合脑血管病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对其进行CTA或头颅CT/MRI检查、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患者男47例, 女28例, 年龄45~85岁, 平均 (63.0±3.4) 岁。

1.2 方法

在我院治疗的所有患者都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 使患者仰卧, 再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仪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仪分别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75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结果。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发现, 有44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及闭塞, 有35例患者为椎动脉狭窄及发育不正常 (其中发育异常15例) 。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时, 发现49例患者有颈部动脉狭窄及闭塞, 有37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发育异常 (其中17例发育异常)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对患者生命健康具有极度威胁性的一种疾病, 如果能尽早了解脑血管病患者主要的类型及详细信息, 通过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就能够对此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治疗更加完善, 并让患者早日康复。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评价脑血管闭塞程度和狭窄的一项重要指标, 以往人们经常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 并且将其检测结果作为判定颈部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的依据, 但由于其在检测过程中易对患者造成创伤, 且费用较高, 不利于在临床上推广。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是当前比较流行且实用的新型检查方法, 两者都是对血管无创伤的显示技术。它们均能对血管的立体结构充分显示, 准确地测量出血管的内径。SKUTTA等在1999年研究报道表明, 高分辨CTA检测颈部及颅内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 敏感性100%, 预测值93.4%, 同DSA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比较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CTA检查结果的相似性, 并判断颈部血管彩超诊断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检查结果对比显示,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但在一定程度对椎动脉病变的评价不足。综上所述, 因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为一种无创、操作简单、无辐射的检查手段, 因此, 对脑血管病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所以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5例脑血管病患者, 在其检查时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对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颈动脉血管成像狭窄及闭塞分别为49例、44例, 椎动脉狭窄和发育异常分别为37例、35例。结论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因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部血管彩超,CTA,动脉血管病变

参考文献

[1]施会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南, 2013, 11 (28) :343-344.

血管瘤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2月-2012年3月在我院均行CTA和CVUS检查颈部血管病变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44~74岁, 平均 (65.23±5.78) 岁。全部患者行头颅MRI或CT检查。

1.2 方法

应用德国GE螺旋64排CT, 日本MRI, 飞利浦HDI5000, IU2-2, GE Logiq E, GE Logiq 9超声诊断仪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探测。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四个表的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VUS检查结果:颈动脉狭窄18例, 其中总颈动脉干狭窄1例, 颈外动脉起始狭窄1例, 颈内动脉起始和颈总动脉窦部16例;椎动脉病变14例, 其中椎动脉发育异常8例, 椎动脉闭塞1例,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狭窄2例。CTA检查结果:颈动脉狭窄21例, 其中总颈动脉干狭窄1例, 颈外动脉起始狭窄2例, 颈内动脉起始和颈总动脉窦部18例;椎动脉病变30例, 其中椎动脉发育异常14例, 椎动脉闭塞1例,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1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狭窄4例。在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方面, CTA和CVUS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诊断椎动脉病变方面, CTA和CVUS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TA优于CVUS。

3 讨论

脑血管造影是当今评价脑血管闭塞或狭窄的金标准, 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 造影的费用较高, 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0.5%~0.3%, 故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CTA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无创、快速血管显示技术, 能够准确的测量血管的内径, 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其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有很大临床价值[1]。研究表明[2], 高分辨CTA检测颅内和颈部血管闭塞和狭窄敏感性可达100%, 预测值为93.4%, 与DSA基本一致。

CVUS操作简单快捷、无创、无辐射, 价格低廉, 可以在床边操作, 进行动态颈部血流的观察, 判断有无闭塞、狭窄和斑块的形成。当前, 对于斑块的稳定性和斑块超声特性的实验取得较好的一致性, 即低回声和中等回声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但VUDS很难为临床提供清晰的血管形态学资料, 对狭窄的判断和狭窄的程度与操作者的技巧和工作经验有关。另有研究表明, CTA和CVUS对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但CVUS对判断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不如CTA。应用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管腔和管壁性质进行探测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颅内缺血机制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 而且还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CTA虽然优势明显, 但其不能显示出小血管, 对于早期斑块溃疡的敏感性不如CVUS, CVUS可以对血管的管腔进行探测, 区别出非均质和均质的病理变化, 有利于早期发现斑块内出血、斑块溃疡、脂质斑块, 敏感性高达89%~99%。另外, 行CTA检查时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 一部分患者因对造影剂过敏不能完成检查。

摘要:目的 观察颈部血管彩超在辅助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动脉病变中的效果。方法 对50例经过头部MRI或CT和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 (CVUS) 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TA) 检查, 以CTA检查的结果为对照, 对CVUS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CVUS和CTA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为21、18例, 椎动脉发育异常或者狭窄分别为14、30例。结论 CVUS和CTA对于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效果基本一致, 但对于诊断椎动脉疾病CTA效果优于CVUS。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Verhoek G, Costello P&apos;Khoo EW, et a1.Carotid bifurcmion CT angiography:assessment of interactive vo]umer endenng[J].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99, 23:590-596.

血管瘤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患有脑血管淀粉样变合并脑出血的60例患者,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26例, 其患者最小年龄约为55岁左右, 最大年龄约为81岁左右, 平均年龄约为65岁, 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以内, 平均病程约为3 d左右。其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60例、呕吐31例、痴呆30例及脑膜刺激征41例。上述该研究所有收录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核磁共振检查, 并按照其临床核磁共振检查成像方法不同, 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1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中, 男性16例、女性14例, 其患者最小年龄约为55岁左右, 最大年龄约为80岁左右, 平均年龄约为66岁, 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痛30例、呕吐15例、痴呆16例及脑膜刺激征20例;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其患者最小年龄约为58岁左右, 最大年龄约为81岁左右, 平均年龄约为63岁, 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痛30例、呕吐16例、痴呆14例及脑膜刺激征21例。经统计学软件对上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及其他临床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得出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较性。

1.2 检查方法

对该研究上述所有收录患者均首先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分析其患者的临床病灶特点, 并于磁共振检查后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及脑内血肿清除术。该院具体应用电气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 所生产的Signa 3.0T型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设备进行检查, 应用NV8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其中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T1WI及T2W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观察组在此两种检查基础上, 增加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SWI) 进行检查。T1WI核磁共振检查具体设置参数为TE:23.4 ms、TR:2632.6 ms, T2WI磁共振检查具体设置参数为TE:110.8 ms、TR:4600.0 ms, 观察组在以上两种扫描方法后, 行磁敏感加权成像, 设置参数为TE:25.8ms、TR:41.5 ms、FOV:22 cm×22 cm/W、层厚2.0 mm, 具体对上述所有受检患者的矢状面、冠状面及轴面进行成像。该研究以上医学图像数据后处理均应用GE公司生产的advantage 4.2工作站进行, 对医学图像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 获得较为清晰的核磁共振图像。以上两组患者的MRI诊断均由该院相对较为权威的两到三位影像诊断医师进行个人评价, 将其评价结果汇总后如若有不同观点, 则相互探究与讨论达到观点一致。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MRI诊断表现及其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探究。

1.3 观察指标

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的临床诊断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血肿形态、大小、判断血肿急慢性期分类、临床颅内出血量等[4]。该研究将上述观察指标中颅内出血量又划分为三个等级[5], 即少量出血、中量出血及大量出血, 其中少量出血为颅内出血量<30 m L, 中量出血为颅内出血量在30~60m L之间, 大量出血为颅内出血量>30 m L。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该研究所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具体其中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t值检验, 其中研究结果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核磁共振及治疗手术证实,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其颅内出血量按照上述观察指标中颅内出血量等级进行划分, 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2例、中量出血8例及大量出血10例, 对照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6例、中量出血8例、大量出血6例。以上两组患者经MRI检查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 诊断全部为多发性脑出血患者, 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16例、顶叶8例、枕叶6例及颞叶8例, 以上结果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 出血灶基本吻合, 其临床诊断正确率高达100%;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 诊断为单病灶脑血肿患者20例, 多发性脑血肿患者10例, 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8例、顶叶12例、颞叶6例、枕叶10例, 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 3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 其临床诊断正确率为60%。经统计学软件对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得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χ2=7.32) 。即MRI应用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诊断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并且该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影像学辅助检查设备逐渐发展[6]。如今,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对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的诊断当中[7]。该研究发现, 核磁共振成像下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多呈现不规则形状, 并且磁共振不同成像方法所显示信号频段与血肿分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 于T1WI磁共振检查中, 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或中信号频段, 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 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单纯性高信号或低信号。于T2WI磁共振检查中, 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 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呈现与T1WI相似的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 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高信号。于SWI磁共振检查中, 其出血病灶多呈现不规则形低信号区, 除此之外SWI磁共振检查还可发现更多T1WI及T2WI未能发现的较为细小出血病灶, 其直径均<5 mm。根据该研究上述研究结果与参考文献中陈平有等[8]人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得到其诊断MRI表现基本相符。因其特殊的临床特点, 即淀粉样变患者脑出血手术止血较为困难, 导致此种疾病患者较少进行临床手术。对此临床诊断的精准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更为显著的影响。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于MRI检查中的临床表现特点显著, SWI磁共振检查相比较常规T1WI及T2WI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为优秀, 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应用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患有脑血管淀粉样变合并脑出血的60例患者, 所有收录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核磁共振检查, 按照其临床检查成像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 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检查, 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淀粉样变于MRI成像中的表现特点及比较两种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临床核磁共振及治疗手术证实,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其颅内出血量按照上述观察指标中颅内出血量等级进行划分, 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2例、中量出血8例及大量出血10例, 对照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6例、中量出血8例、大量出血6例。以上两组患者经MRI检查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 诊断全部为多发性脑出血患者, 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16例、顶叶8例、枕叶6例及颞叶8例, 以上结果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 出血灶基本吻合, 其临床诊断正确率高达100%;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 诊断为单病灶脑血肿患者20例, 多发性脑血肿患者10例, 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8例、顶叶12例、颞叶6例、枕叶10例, 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 3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 其临床诊断正确率为60%。MRI应用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诊断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并且该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 (P<0.05, χ2=7.32) 。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下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多呈现不规则形状, 并且磁共振不同成像方法所显示信号频段与血肿分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 于T1WI磁共振检查中, 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或中信号频段, 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 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单纯性高信号或低信号。于T2WI磁共振检查中, 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 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呈现与T1WI相似的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 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高信号。于SWI磁共振检查中, 其出血病灶多呈现不规则形低信号区, 除此之外SWI磁共振检查还可发现更多T1WI及T2WI未能发现的较为细小出血病灶, 其直径均<5 mm。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于MRI检查中的临床表现特点显著, 并且SWI磁共振检查相比较常规T1WI及T2WI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为优秀, 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MRI表现,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跃娜, 娄季宇, 魏勇.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0) :101-102.

[2]宋世宾, 刘健, 隋健美, 等.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初步观察[J].贵州医药, 2011, 35 (8) :701-703.

[3]陈平有, 陈学强, 仇俊华, 等.脑血管淀粉样变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及MRI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2) :178-181.

[4]赵旦, 刘惠祥, 沈鸟松, 等.老年人原发性脑出血的重要原因:脑血管淀粉样变[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9 (5) :286-287.

[5]李艳, 韩月珍.脑血管淀粉样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23) :38-40.

[6]方向军, 谭理连, 肖平, 等.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MRI表现[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7) :992-993.

[7]黄振林, 甄云, 胡少杰, 等.脑血管淀粉样病变相关的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6) :185-186.

血管瘤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住院2型糖尿病病人, 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FDA) 的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男34例, 女26例, 年龄55~78岁, 平均60.2岁, 病程4~12年, 平均6.3年。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基础治疗 :2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胰岛素皮下注射以控制血糖;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应用注射用血栓通 (冻干) 250 mg+0.9%氯化钠溶液250 m L静脉滴注, 1次/d, 2周为1个疗程, 每6个月治疗1个疗程, 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 期间不使用其他扩血管药物。

1.2.2检查方法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 , 同时检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Mean-IMT) 及血流峰值速度的变化[2]。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 颈动脉各项 指标 数 比 较

治疗前后, 血流峰值及速度、阻力指数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见表1。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 , 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 ( P<0.05) , 但组间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结果表明, 用药后无药物性改变。治疗组患者仅有2例出现轻度乏力, 食欲不振, 停药后自行消失。

3 讨论

糖尿病大血管合并症是患者死亡率增加、致残的主要原因[3], 引起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脂代谢紊乱等。长期高血糖通过与蛋白质氨基间非酶促性可逆的链重排反应, 产生糖基化早期产物, 进一步再与蛋白质游离氨基不可逆反应产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 , AGE能够与胶原及其他结构蛋白产生交联反应, 增加了胶原的刚性, 使动脉壁顺应性降低;糖基化的胶原可在血管壁上形成网状结构, 通过共价捕获LDL发生氧化, 再被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所识别而摄取, 产生泡沫细胞。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突入血管腔, 造成血管狭窄, 若斑块破裂, 可诱发血栓形成, 引起严重临床事件。因此, 有效的血糖控制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基础, 在控糖、降压、减脂等治疗基础上, 抗凝、扩张血管亦是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手段。

此次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30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患者, 经过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后, 各检测动脉, 收缩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增加, 阻力指数降低,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说明注射用血栓通为一种有效的改善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病变血流动力的药物。而注射用血栓通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是否获益, 因病例数量有限及观察时间较短, 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徐志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79-80.

[2]Turner RC, Millns H, Neil HAW, et al.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23) .BMJ, 1998, 318:823.

血管瘤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共120例, 作为该组的研究对象。排除标准:2由于外在因素导致颅脑受损;4部分高龄人群高血压过高。纳入标准:1糖尿病患者自愿签署入院治疗报告;3有劲动脉血管病变的特征;其中过意识下降41例,人体机能运动障碍14例,人体功能障碍症状35例,未发生脑梗塞的有30例。其中DM组男性为28例,女性为32例,普遍年龄处在(63.7±8.5) 之间 ; 对照组男性为29例 , 女性为31例 , 平均年龄处在(66.7±10.5)之间。两组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高频彩超检查方法

DM组采用Sqeuoia512,PHLIPS Sonos5500高频彩色多 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劲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探头频率13 MHz, 检查过程中,让患者平稳呼吸,测量血流速度时取样管腔内径的二分之一,置于中央,同时,将探头仪器置于气管、胸锁乳突肌内侧,在颈总动脉叉点以下2 cm作为IMT、CCAD和RI的测量部位。血留方向与声束线的夹角≤59°。对照组与DM组均取左侧劲动脉参数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不同患者进行高频彩超检查, 同时记录DM患者与中膜厚度、颈总动脉内膜、阻力指数、颈总动脉内径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各组参数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DM (糖尿病) 组CCAD、IMT、RI均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国常见的并发症有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属于糖尿病中的一种,血管病情与病程时间长短的关系密不可分,严重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针对某一个患者,分别研究其股动脉、劲动脉中内中膜(IMT)的厚度和劲组。大血管病变与病程时间长短的关系密不可分,严重可导致患者致残和致死,通过实验室检查,对比两组糖尿病与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其中临床化验指标有: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含量平均为(13.7±5.3),血红蛋白含量平均为(11.3±3.2)%,排除了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疾病的患者。 同时 ,将对照组与DM组进行比较, 得出颈总动脉内径及阻力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

DM组广泛采用Sqeuoia512,PHLIPS Sonos5500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劲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得出3次平均值:粥样班块的厚度>1.3 mm计数,分别记录血流参数与稳定血流状态及频谱形态下收缩期峰值流速值,舒张期与平均峰值流速,阻力指数等于搏动指数。在DM组中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格外药物辅助,内外结合,简便、无创伤,有效的预防和发现劲总动脉病变。而对照组,病程较长,导致劲总动脉血管内模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继而引发血管病变。针对两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D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高频彩超能直观了解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程度,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检查的重要方法。糖尿病患者患有大动脉粥样硬化,它是动脉硬化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动脉管壁产生了退行性、增生性和非炎症的病变,导致动脉中膜增厚。通过广泛采用高频彩色超声等技术,可清晰显示中膜厚度,较直观的了解DM病变程度,准确测量阻力指数和官腔内径,减少了糖尿病劲总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0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作为DM组,60例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非DM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糖尿病颈总动脉CCAD、IMT和RI的差异。结果 DM组得出糖尿病颈总动脉CCAD、IMT、RI均高于对照组,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彩超能直观了解糖尿病颈总动脉血管病变程度,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检查的重要方法 。

血管瘤变 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 糖尿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成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1], 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糖尿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疾病,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体内的重要器官发生器质性的病变, 从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 严重者还可导致器官衰竭, 出现各种并发症。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周围神经血管病变, 其发生率占糖尿病并发症的50%以上, 临床症状复杂其病因不明, 具有很高的病死率[2]。我院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患者采取健康教育的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应用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了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48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6.5岁。病程2~12年, 平均为9.8年。所有的患者均经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 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血管病变。临床表现:四肢末端出现麻木, 刺痛感、烧灼感等, 浅感觉出现一定障碍。将12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实施一般的护理方案, 实验组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方案, 具体如下:

1.2.1 健康宣教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多方位、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 采用多元化教育方法。提供多种方式供患者选择, 可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宣教, 单独授课, 单独指导;也可集中授课, 通过大讲堂的形式向患者宣讲相关知识;或者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 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疾病的防治知识。

1.2.2 健康宣教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如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的相关知识、并发症的基础防治、日常用药指导、运动习惯指导、饮食调节、足部护理、个人卫生保持、血糖控制方法及日常预防感染等措施。

1.2.3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系统的障碍性疾病, 病程较长, 患者的耐受能力较差, 多年疾病的痛苦给患者带来很高的心理压力与社会负担[3], 患者常常伴有焦虑、不安、消极、恐慌等不良情绪, 从而失去治疗的信心, 中断或者放弃治疗方案。故,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护士应主动积极的与患者沟通, 循序渐进, 逐渐深入, 了解患者的各方面的需求, 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对待患者应态度温和, 细心忍耐, 认真的倾听患者的主诉, 详细的解答患者心中的疑惑, 进行鼓励与开导, 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与心理。帮助患者建立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1.3 疗效诊断指标

实施健康教育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化检查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心理状况评分包括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好;生化检查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监测, 餐后2h的血糖监测及三酰甘油的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 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 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化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3 讨论

目前,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代谢系统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4], 约有二分之一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并发症。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是临床上的一种慢性的感觉障碍, 大都是因为运动性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可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经济负担以及社会负担,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学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于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 帮助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我院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 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心理状况有所改善, 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 有助于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的恢复,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淑茹, 曾咏梅, 曾丽敏.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8) :65-66.

[2]王莉.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5) :44-45.

[3]韩春花, 孙斐, 薛倩.系统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九江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5 (3) :77-80.

上一篇:基于知识的模型下一篇:电沉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