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管炎的护理

2024-06-12

原发性血管炎的护理(共4篇)

原发性血管炎的护理 篇1

原发性血管炎是一类以血管壁炎症和坏死为基本特征的疾病, 随受累血管的类型、大小、部位病理等特点不同, 可产生相应的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各种临床表现[1]。病因大多不明, 可因感染, 也可随不同病原、环境及遗传因素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炎症反应。

1 临床资料

2006~2010年我科共收治原发性血管炎患者8例, 男性5例, 女性3例;平均年龄52岁。其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 (1990年) 。其中严重肾损害1例, 肺损害3例, 皮疹2例, 关节痛2例。1例采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 其余7例采用单纯激素治疗, 治疗效果满意,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此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缺乏特异性, 变异较多, 诊断困难且病程长, 易反复, 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其治疗显效缓慢, 经济负担较重, 患者感到自卑, 焦虑抑郁和情绪低落。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鼓励其宣泄情绪, 以减少心理压力,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2 应用大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护理

由于患者应用大量激素, 会使患者的形象发生改变, 应提前向患者说明, 以免产生心理压力。注意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大量激素还会造成白细胞下降, 机体抵抗力低下, 因此要积极预防感染。病室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与感染患者接触, 嘱患者必要时戴口罩做好保护性隔离, 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口腔卫生, 预防溃疡及真菌感染, 定时漱口, 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粘膜。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感染征象。对合并感染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抗生素及增加免疫力的药物。本组7例患者均未发生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本组1例使用环磷酰胺的病例安置于单人房间, 限制陪伴及探视人员, 每天进行空气消毒, 定期开窗通风,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大量饮水, 2 000ml/d, 未出现出血性膀胱炎。输入环磷酰胺时注意选择静脉, 防止药物外漏, 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 必要时予以止吐药。此患者顺利通过诱导缓解期, 无副作用发生。

2.3 一般护理

本组8例患者均有发热, 体温高达40℃。发热时应嘱患者卧床休息, 定时监测患者体温, 38.5℃以上可酌情予以物理降温, 解热药物治疗。鼓励患者多饮水, 防止因高热造成脱水, 或予以补液治疗。

2.4 饮食护理

合理饮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高热, 机体消耗增多, 为保证机体营养需要, 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且易消化饮食,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此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贫血,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应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及富含叶酸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以利于铁的吸收, 改善贫血症状。肾功能不全时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每日不超过50g, 宜选用动物蛋白, 少食豆类食品。

2.5 典型症状护理

2.5.1 出现肾功能不全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尿色及比重, 测肝肾功能, 控制水肿, 严重水肿者限制液体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情况,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必要时行血液透析治疗。本组肾功能不全患者经治疗肾功能基本康复。

2.5.2 肺脏受累时

肺脏受累严重者因肺泡广泛出血发生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3]。出现咯血应绝对卧床休息,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急发绀等症状, 床旁备好抢救物品。做好输液输血的准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准确记录咯血量, 协助患者及时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防止发生窒息, 必要时予以止血药物治疗。本组咯血患者予以立止血1 ku静脉注射q12h治疗4d后, 由咯血转变为痰中带血丝, 6 d后咯血完全控制。

2.5.3 关节肌肉疼痛的护理

嘱患者减少活动, 适当休息, 保持良好睡眠, 以助炎症的消退。活动量逐渐增加, 以自主活动为主, 以防关节功能不全或残废。

2.5.4 贫血的护理

本组患者均出现贫血, 最低者为88g/L, 除饮食调节外, 对膳食进食量无法满足需要的患者适当补充一些铁剂, 如力蜚能。不易纠正的病例针对病因对症治疗, 必要时皮下注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并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血常规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剂量。必要时给予少量多次输血。8例患者出院时均已达到正常值。

2.5.5 累及皮肤时

皮肤受累出现紫癜、荨麻疹、斑丘疹、结节、瘀斑、大疱、坏死性皮肤溃疡等, 需要细心观察全身皮肤变化。出现出血性皮疹时, 嘱患者不要挠抓, 擦洗时动作轻柔, 避免用力。

2.6 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向患者介绍本病有关知识, 告知患者所服用药物的副作用, 激素的副作用停药后可改善。出院后告知此疾病需长期服药, 不正规用药可加重本病甚至危及生命, 使前期治疗功亏一篑。因此, 一定要按时按量遵医嘱坚持用药, 不能自行停药或减量, 以免造成疾病反复。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 戒烟酒。定期门诊随访, 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如有不适, 及时就诊。

3 小结

原发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病情重, 变化快。因此, 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预防各种并发症,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同时, 有效的沟通, 娴熟的技术, 能减少并发症,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通过对8例原发性血管炎的观察和护理, 为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原发性血管炎患者的典型症状和并发症进行个案护理, 积累此疾病的护理经验。结果 患者对治疗及护理表示满意, 科学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复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对原发性血管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血管炎,激素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74.

[2]赵明辉.小血管炎肾损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5) :333-336.

[3]王瑶, 晓兰, 李超.韦格纳肉芽肿的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 2004, 10 (7) :629.

原发性血管炎的护理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介入科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行脑血管造影的近1 000例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5例有典型脑血管造影异常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诊断为PCNSV,约占1.5%。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3~66岁,平均43.6岁。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脑梗死8例(其中1例并脑出血),脑出血2例(其中1例继发SAH)。15例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系统性血管炎、感染性疾病病史。

1.2 实验室检查

15例均行血、尿、便常规及凝血、肝炎抗原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未见异常。其中4例同时行风湿一号(ESR,ASO,RF,CRP)、ANA+ENA、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查,2例ESR增快,1例HCY46.2μmol/L,4例中2例还行抗心磷脂抗体(IgA,IgG,IgM)检查,均为阴性,2例中1例还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p-ANCA)检查呈阴性。

1.3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方法

使用PHILIPS V5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引入导丝、5 F脑动脉导管,将导管依次选择至左右颈总动脉、左右椎动脉分别行颅内血管正侧位造影,必要时行多角度造影观察。使用ANGIOMAT 6 000高压注射器,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300为对比剂进行造影:颈内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8~10 mL,流率4~5 mL/s,压限250~300 Pa;椎动脉造影时对比剂用量6~8 mL,流率3~4 mL/s,压限200~300 Pa。

2 结果

2.1 受累血管分布

脑血管造影显示,本组15例中受累血管共计26支,其中,大脑前动脉7支,大脑中动脉12支,颈内动脉3支,基底动脉1支以及椎动脉3支。

2.2 血管腔形态改变

局限性狭窄(5支),多呈对称性;多发局限性狭窄(3支),两处局限性狭窄之间间隔相对正常的血管(见图1);节段性狭窄(6支),狭窄节段的血管壁多欠光整;串珠样改变(4支)局限性狭窄与扩张相交替,狭窄与扩张间不间隔相对正常的脑血管(见图2);闭塞5支,其中,3支伴侧支循环形成;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扩张(2支)。

2.3 临床表现

脑梗死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出血1例,脑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死并脑出血1例。

3 讨论

PCNSV最早由Cravloto和Feig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20世纪80年代又称为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近年来多称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CNSV)[5,6]。作为一个疾病的实体尚未被普遍认识[6]。

PCNSV至今病因未明,虽无炎症的血清学证据或自身抗体存在,但自身免疫机制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肉芽肿性或非肉芽肿性(15%)血管壁非特异性炎性损害,受累血管壁上没有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沉积,提示为一种T-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反应性的血管损害[7,8,9,10]。临床上患者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也提示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机制的异常有关。

PCNSV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青壮年,40~50岁为发病高峰,文献报道年龄小于50岁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中有3%~5%是由本病造成的[1,11]。本组患者年龄23~66岁,平均43.6岁;男性11例,女性4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可急性(9例)或慢性隐匿(6例)起病,病程具有进展和反复的特点。

PCNSV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可引起脑血管意外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组资料中PCNSV占进行脑血管造影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1.5%,临床表现以脑梗死(8例)最多见,其次是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与脑出血(2例),缺乏特征性。目前尚无任何血清学或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可敏感和特异地诊断PCNSV,给诊断带来困难,但在临床和影像学工作中几乎每天都有待排除的患者,且由于本病在治疗上的特殊性,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患者有可能痊愈,而错误诊断并因此滥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则可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或及时排除PCNSV对指导患者的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对于无法解释的头痛、脑病综合症、青壮年发生的卒中,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脑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PCNSV的“金标准”,由于血管炎性病变呈非选择性、局限性、跳跃性改变,导致脑组织活检取材困难、技术操作难度高、创伤大,患者及其家属难于接受,使临床不易开展,不可能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

DSA可显示颅内病变的血管性起源及血管腔的形态学改变,典型的血管腔形态改变包括单发或多发性局限性狭窄、节段性狭窄、串珠样改变、闭塞伴或不伴侧支血管形成、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扩张等均提示血管炎的存在,但缺乏特异性,还必须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相似脑血管形态改变后才能诊断为PCNSV。由于没有病理结果的支持,确诊受到可信性的限制,但目前大多数病例(75%)仍然依靠脑血管造影结果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而获得诊断。

本组受累脑血管的分布单侧11例,双侧4例,具有非选择性、跳跃性、局限性和节段性的特点,前循环受累22支,后循环受累4支,具有易于累及前循环的倾向。

DSA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为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是目前诊断PCNSV主要的和可行的检查手段,是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10],对及时诊断或排除PCNSV,指导临床的正确诊断与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磊,蔡永亮,陈怀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5):394-395.

[2]李小霞,俞乃昌,刘恕.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1049-1050.

[3]Salvarani C,Brown RD Jr,Calamia KT,et al.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asculitis:analysis of110patients[J].Ann Neurol,2008,64(2):228-234.

[4]Salvarani C,Brown RD Jr,Calamia KT,et al.Primary CNS vasculitis with spinal cord involvemet[J].Neurology,2008,70(24Pt2):2394-2400.

[5]Cravioto M,Feigin I.Non-infectious granulomatous angiitis with a predilection for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Neurology,1959,9(6):599-609.

[6]John HK,Paul AD.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Rheumatology,2000,7(1):9-13.

[7]梁宗辉,冯晓源,陈星荣,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并静脉畸形1例[J].放射学实践,2004,19(1):74-75.

[8]韩小梅,籍延华,姬春玲.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研究近况[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2):8-9.

[9]Siva A.Vasculitis of the nervous system[J].J Neurol,2001,248(6):451-468.

[10]Ferro JM.Vascul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Neurol,1998,245(12):766-776.

原发性血管炎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02~2014-11收治的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患者, 其中女32例, 男8例, 年龄20~45岁, 平均 (32.6±3.6) 岁。患者均符合SLE诊断标准[3], 正处在狼疮活动阶段。初入院患者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排除消化道感染、机械性肠梗阻、药物性胃肠炎和原发性胃肠道疾病等。将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大,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均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症状较为严重时可先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甲泼尼龙静脉滴注500mg/d, 持续3d) 。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应用合理剂量激素、环孢素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血糖水平、电解质等指标, 可与丙种球蛋白、奥美拉唑、等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预防治疗应激性溃疡等症状。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以下护理措施, 主要为 (1)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由于肠系膜血管炎属于严重症状, 一般出现于病情活动期, 死亡率达到50%, 所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获得详细资料, 确保能够快速察觉病情改变情况, 并为准确诊疗提供详细临床依据。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通过患者主诉, 便于观察其病情改变情况[4]。观察患者腹痛时间、程度、并发症等。采取合理体位缓解, 采取合理措施缓解疼痛, 如局部按摩、热敷等。腹泻患者应及时应用蒙脱石散控制腹泻。注意进行良好肛周护理, 避免肛周皮肤出现破溃。 (2) 饮食护理:针对患者入院剧烈恶心、呕吐在应禁食禁饮缓解胃肠负担, 静脉滴注营养液补充人体基本所需。呕吐严重时可应用胃肠减压, 注意患者胃肠减压液变化情况, 合理应用胃管护理方法。入院第3~4d患者腹痛缓解, 肠鸣音3~8次/min, 排除假性肠梗阻[5]。患者可应用低脂流食, 注意其是否有腹痛进一步加剧情况。流质饮食持续l周, 无腹痛严重现象, 第10d可予以软食物, 缓慢过渡到一般食物。在出院时患者均应用一般食物进食。 (3) 药物护理:对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此疾病常用方法, 可以起到明显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免疫抑制效果。但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往往会出现严重副反应, 例如向心性肥胖、痤疮、低血钾、高血压等;感染持续加重;引发消化道溃疡持续恶化等[6]。因此在药物应用时应注意耐心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此药物效果、用法、不良反应等。在治疗时注意不可随意改变药物应用剂量或突然停止药物应用, 防止出现"反跳"现象。为了缓解糖皮质激素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 摄取食物一般为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钾、低盐、低糖性质。且需定期对血糖、血压水平进行检查。免疫抑制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作用、胃肠道不良总之、泌尿系统不良症状等。患者在静滴前可予以奥美拉唑有效缓解胃肠道产生的不良反应。应用环磷酰胺时所产生代谢物质导致尿路受到明显刺激性, 因此需饮水补充大量水分, 治疗过程中需对血尿常规等进行定期检查[7]。 (4) 口腔护理:因为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使得口腔发生念珠菌感染率有22.5%左右。予以3%碳酸氢钠与氟康唑氯化钠溶液进行交替漱口, 且漱口液需于口腔内持续停留10~15/次, 且头部应后仰持续5~10s, 确保漱口液可以在口腔得到均匀分布[8]。 (5) 心理护理:由于膜血管炎患者往往产生严重腹痛、恶心呕吐症状, 发病速度较快, 病情较为危重等, 往往会出现恐惧不安情绪。护理人员在对待患者需保持热情, 且与患者积极沟交流, 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合理心理引导, 使之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 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以积极心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6) 健康教育:对患者实施合理出院指导, 避免疾病复发。出院时应使得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诱发因素, 防止急性发作。避免日晒, 合理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 禁止随便用药防止过敏性反应。女性注意晚婚, 疾病活动期不可妊娠, 已有子女者注意绝育。尽可能避免各类预防性接种。患者应坚持药物治疗, 不可违反医嘱随意停止药物或降低激素剂量[9]。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病变表现消失时间及红斑消退时间、溃疡皮肤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患者, 经治疗与护理后, 5~10d患者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病变表现消失, 9~11d患者红斑消退, 12d左右溃疡皮肤也得以愈合;在消化系统病变症状消失时间、红斑消退时间、溃疡皮肤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 且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复杂的表现症状, 产生较多并发症, 极有可能累及全身各器官系统, 消化道受累率则达到50%[2]。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的消化道症状通常由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和急腹症三种类型, 通常认为是患者发生狼疮性血管炎从而累及到肠系膜血管和肠壁血管而导致的[10]。临床中发生肠系膜血管炎几率相对较低, 但此疾病极易导致肠黏膜溃疡、出血等发生, 往往出现在狼疮病变活动期, 且病情较严重, 所以需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护理措施。肠系膜血管炎患者所接受的护理方法与常规SLE护理存在一定差异, 需护理人员更多耐心。在护理时, 需密切观察注意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监测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注意治疗时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严格按照治疗护理标准实施操作, 以使得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稳定性, 特别在患者进食后导致恶心、呕吐症状更为严重时, 需予以合理饮食指导[1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合理心理护理措施, 缓解其心理压力, 积极调动患者情绪进行治疗护理配合, 提高治疗信心。而且肠系膜血管炎患者因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 需注意观察期生命体征、胃肠道等变化情况, 如有不良反应需及早发现且对症处理。总之, 对SLE并发肠系膜血管炎患者实施合理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程度, 改善其预后及生活质量, 与常规护理比较, 患者消化系统病变症状得以更快的缓解, 红斑消退时间与溃疡皮肤愈合时间也大大缩短, 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聂畅莉, 彭先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8) :2021-2022

[2]明昕, 王美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病案, 2011, 12 (3) :70-72

[3]龚存勇, 王莉, 刘代玉.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4, 27 (1) :397

[4]魏荣.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1) :1694-1695

[5]陆翠, 胡喜梅, 张娟, 等.狼疮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17) :2020-2023

[6]石哲群, 佟胜全, 沈春瑾,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肠系膜血管炎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5) :601

[7]李中艳, 曾芙蓉, 洪小平, 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系膜血管炎9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4, 43 (8) :917-919

[8]关景瑞.红斑狼疮并发症护理[J].北方药学, 2012, 9 (2) :115-116

[9]阳美艳.系统性红斑狼疮3 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 :77

[10]张婷.系统性红斑狼疮45例临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24) :221-224

原发性血管炎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患儿占16例, 女患儿占26例, 患儿的年龄在3~11岁之间, 患儿的病程都是3~30d。合并运动障碍的患儿占18例, 吞咽困难的患儿占16例, 呼吸困难的患儿占12例, 感觉出现障碍的患儿占8例, 便秘的患儿占4例, 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儿占6例, 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患儿占4例。对小儿进行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进行综合护理, 探讨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护理对策。

1.2 方法

给予患儿抗炎治疗, 应用甲泼尼龙或者丙种球蛋白进行持续性的冲击治疗, 疗程为5~7d, 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B族维生素、辅酶Q10和胞二磷胆碱等营养神经对循环进行改善治疗, 观察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的全过程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给予患儿基础治疗

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严密的监测, 由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病情相对较复杂, 病情进展较迅速, 因此应该对患儿的呼吸、消化、循环和神经等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 发现患儿出现神态异常、血压波动、心律失常、血压的饱和度下降的情况时, 护理人员要及时汇报给医师, 协助进行抢救治疗。

1.2.2 给予患儿膳食护理

根据患儿自身能量的消耗和代谢速度, 护理人员应该在膳食上给予患儿适量的调整, 饮食主要以高热量、维生素丰富、高蛋白和微量元素容易被消化吸收为主, 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尿潴留或者腹胀等症状。患儿在由于面神经的瘫痪而导致吞咽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受累时, 可以给予患儿半流质的饮食治疗或者让患儿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 对患儿进行鼻饲饮食操作时动作操作要细致规范, 尽量的避免一些常见的吸入性肺炎和电解质出现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1.2.3 做好呼吸道护理措施

患儿患病期间免疫力会明显下降, 呼吸肌和颅神经受累时会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 患儿出现咳痰无力时要给予及时的吸痰护理, 协助患者经常进行翻身并拍打患儿的背部预防发生呛咳。鼓励和指导患儿用正确的方式咳嗽。患儿如果出现呼吸衰竭或者自主呼吸停止时, 护理人员要立刻吸住医师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治疗。采用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设定一个正确的呼吸参数, 根据患儿血气的变化进行调整。对于气管切开治疗的患儿要按照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进行规范性护理, 注意患儿的体位, 前屈或者头后仰的幅度不应该过大, 每天都要改变纱布的厚度, 更换敷料, 避免套管的内口在气管内壁某部位不断地进行摩擦而造成穿孔现象, 进行吸痰操作时护理人员的动作要轻柔, 防止由于幅度过大而造成损伤, 预防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1.2.4 做好皮肤护理措施

患儿的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紊乱, 过多的分泌汗液, 所以要注意保持室内有新鲜的空气, 室内的温湿度要适宜, 指导患儿勤换衣服勤洗澡。肌力减退或者肢体瘫痪的患儿洗完澡后再古隆的突起处使用50%的酒精进行环形按摩。保持患儿病床的清洁、平整和干燥, 让患儿勤翻身并给予按摩, 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度, 避免出现压疮。

1.2.5 做好心理护理措施

患儿一般处于心智发育不够成熟阶段, 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 通畅会伴有运动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出现感觉功能方面的障碍, 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家长焦虑的情绪影响, 患儿往往会产生恐惧甚至不积极配合治疗的不良心理, 护理人员要做到全面细致的心理指导,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发音困难的患儿, 护理人员要增加沟通的力度, 对患儿表达的各种感受和不适能够正确的理解, 并给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应用呼吸机来辅助呼吸的患儿常常会对呼吸机产生依赖,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适时的撤机, 很患儿进行有效地沟通, 保证撤机的顺利进行。

1.2.6 小儿进行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四肢

瘫痪的症状, 让急性期的患儿尽量的保持肢体功能的位置, 能够防止肢体出现挛缩畸形, 有利于患儿在康复期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护理人员要指导家长能够定时的让患儿进行翻身来更换体位, 对受压的部位进行按摩, 积极地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护具, 每天进行3次, 每次持续20min左右, 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等, 患儿进行瘫痪肢体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训练的强度适中,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持之以恒。鼓励引导恢复期的患儿主动地活动, 配合理疗和针灸更好的促进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 定期进行随访工作。

2 结果

通过对42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综合护理, 治愈的患儿占36例, 病情好转的患儿占4例, 死亡的患儿占2例, 患儿的治愈率为85.7%, 总有效率为95.2%。

3 讨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出现的各种功能性的损害具有可逆性[4,5], 因此对患儿进行早期基础的护理操作时要规范, 根据患儿和家属的心理状况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人性化心理疏导, 消除患儿急躁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积极宣传有关的护理常识, 让患儿能够为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做好准备。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对42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综合护理, 治愈的患儿占36例, 病情好转的患儿占4例, 死亡的患儿占2例, 患儿的治愈率为85.7%, 总有效率为95.2%。说明了对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来说, 通过基础规范性的护理操作和人性化的心理引导以及出院后的相关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的治愈率[6], 从而减少了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薛阳阳, 张一丹, 钱晓明, 等.高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1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3 (11) :82-83.

[2]杨方政, 田鹏, 刘娟.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 2011, 9 (6) :79-80.

[3]许晓林.1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8 (6) :86-87.

[4]刘香臣.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3 (20) :119-120.

[5]孙秀玲.小儿气管插管的呼吸道管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5 (3) :64-65.

上一篇:吴茱萸/分析下一篇:细化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