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

2024-09-24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精选8篇)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 篇1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 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第三章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术中超声采用5~10MHz或更高频率的线阵探头。

五、检查前准备

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如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脑缺血及颈动脉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剥脱术病史以及既往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资料。

六、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1、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③纵切面分别在颈内、外动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总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动脉硬化斑块。

④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上述动脉的血流充盈状态。

⑤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近段、远段)、颈总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远段)、颈外动脉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并计算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或狭窄远端颈内动脉)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频谱特征并鉴别颈内外动脉(表1)

表1 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2)正常椎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

①椎动脉的检测应包括颈段(V1段)、椎间段(V2段)、枕段(V3段),观察椎动脉的灰阶图像,测量V1段(特别是开口处)、V2段(C2~C6)血管直径。

②以CDFI或能量多普勒显像观察椎动脉从V1~V3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走形。

③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V1、V2、V3血流频谱及测量V1、V2的峰值及舒张末期流速。

(3)正常锁骨下动脉的超声检查步骤

①以灰阶显像从无名动脉上行或从颈总动脉下行观察左、右侧锁骨下动脉血管结构,测量相关血管内径。

②以CDFI观察锁骨下动脉血流充盈情况。

③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锁骨下动脉的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峰值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血管狭窄时要注意鉴别狭窄的位置与椎动脉开口水平的关系。(4)存储动脉病变部位的灰阶、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图像。

(5)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报告内容

①双侧颈总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管径、内膜、斑块位置、大小、形态、回声特征。

②上述检测动脉各部位血流速度检测结果分析。

2、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1)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为内膜增厚,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定义为斑块。(2)斑块的评价

1)根据斑块声学特征:

①均质回声斑块:分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②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部包含强、中、低回声。2)根据斑块形态学特征:

①规则型: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②不规则型: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局部组织缺损,形成 “火山口”样缺损。3)根据斑块超声造影后增强特点:

①易损斑块:斑块由周边向内部呈密度较高的点状及短线状增强。②稳定斑块:斑块无增强或周边及内部呈稀疏点状增强。

3、颈内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采用的标准是2003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表2)。

表2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

4、常见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

(1)颈内动脉狭窄、闭塞

①检测确定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特性。

②采用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及原始管径及面积。

③测量狭窄近段、狭窄段、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段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④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量。

⑤鉴别血栓或斑块造成的血管闭塞或狭窄。

(2)椎动脉狭窄和闭塞

①狭窄程度分类

椎动脉狭窄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表3为参考标准:

表3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评价标准

②闭塞分类

A、全程闭塞

B、节段闭塞

C、颅内段闭塞

(3)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

①狭窄程度分类

A、狭窄小于50% 局部血流速度稍高于健侧,但频谱形态正常。当狭窄率接近50%时,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加速度时间延长,收缩峰出现小切迹频谱特征。

B、狭窄50%~69% 狭窄段血流速度高于健侧,频谱改变。同侧椎动脉表现为收缩期达峰时间延长,伴切迹加深或低速逆转血流信号。健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相对升高。

C、狭窄70%~99% 狭窄段血流速度明显升高,频谱改变。患侧椎动脉出现典型的振荡型频谱。当狭窄≥90%时,患侧椎动脉以逆转的负向血流信号为主,舒张期正向血流信号微弱。

D、锁骨下动脉闭塞(开口处)血管腔内充填均质或不均质回声,血流信号消失,开口以远探及低速低阻力类似颅内动脉血流信号。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完全逆转。

②锁骨下动脉窃血分级

Ⅰ级:隐匿型窃血

Ⅱ级:部分型窃血

Ⅲ级:完全型窃血

七、操作注意事项

1、注意仪器的调节,包括聚焦、灰阶及彩色多普勒增益、脉冲重复频率、滤波等。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速度时一定要注意声束与血流之间的角度≤60°。

2、注意重度狭窄与闭塞的鉴别。

3、对于重度狭窄或可疑闭塞的血管病变可采用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微弱血流信号。

八、报告基本内容和要求

应包括超声描述、超声诊断和可能的建议三部分,前两者为必须内容。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1、超声描述:

常规超声描述:应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数量(如内-中膜厚度、斑块等)、病变程度(有无狭窄;狭窄程度;有无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及相关信息。

2、超声诊断:

包括定位、定性、定量(狭窄程度)、诊断结论。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 篇2

关键词:下肢血管,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血管成像

下肢血管病变多引起下肢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 造成下肢感觉异常, 运动受限, 甚至皮肤溃烂, 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下肢动脉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血管移植手术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影像学检查的方法非常重要, 目的是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 其中显示远段再建血管更为重要, 以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一直以来成为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但由于其辐射剂量大、有创性、造影剂肾毒性大, 并发症多等缺点, 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CDFI) 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均为无创性检查。CDFI在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突出优点是无创伤性, 实时成像, 方便易行, 费用低廉, 既可以对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情况进行形态学评价, 还可以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变。磁共振血管成像 (2D TOF/PCA) 在头颅及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已经很成熟, 但由于诸如饱和效应、 血流信号下降及血管分支显示不佳等缺点, 特别是对于整个下肢动脉系统成像来说 , 其还存在着扫描野较小、扫描时间长等问题, 未能广泛应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CE-MRA) 克服了传统MRA的不足, 图像质量及分支显示有明显提高, 几乎达到了与DSA相仿的水平[1]。本文通过分析20例行下肢血管3D CE-MRA及CDFI检查的下肢血管病变患者, 探讨两者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2009年8月临床诊断为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20例, 男19例, 女1例, 年龄23岁~78岁, 平均57.6岁。23岁病例为外伤所致下肢血管损伤, 44岁~78岁19例, 均为下肢血管动脉硬化, 伴斑块形成所致下肢血管不同程度狭窄或完全闭塞。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14例, 患肢厥冷12例, 足部或下肢溃烂1例, 疼痛13例, 患肢周径明显减小1例。20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提示下肢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

1.2 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Esaoto Mylab7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LA523宽频探头。

1.2.2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

3D CE-MRA采用Siemens Avanto 1.5T MR扫描仪, 下肢专用阵列线圈及两个体部线圈, 且各线圈之间相互重叠。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励 (fast low angle shot, FLASH) 3D序列, 整个扫描分为3段:盆腔部 (自膈下至髋关节平面) 、大腿部 (自髋关节平面至膝关节平面) 、小腿部 (自膝关节平面至踝关节平面) , 每段长400 mm, 各段之间重叠50 mm, 扫描总长度1 100 mm, 自动移床。Care-bolus定位感兴趣血管。对比剂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 (Gd-DTPA) , 注射前先进行一次扫描作为蒙片 (由小腿部至盆腔部) , 然后注入对比剂30 mL, 流速2.5 mL/s, 生理盐水30 mL, 流速2.5 mL/s。观察Care-bolus定位的感兴趣血管有对比剂进入, 开始自动移床连续扫描 (自盆腔部至小腿部) 。图像后处理:注射对比剂后扫描所得图像与蒙片自动减影, 利用Leonardo工作站,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进行重组, 19层360°旋转保存重组图像。利用Compose功能将盆腔部、大腿部及小腿部组合在一起, 整体显示自腹主动脉至下肢动脉的全貌。

1.2.3 研究方法

将靶动脉分为骼总动脉、骼内动脉、骼外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个节段进行分析[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 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例患者成功行3D CE-MRA扫描, 图像显示清晰, 无静脉污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3D CE-MRA共检查400段血管, 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病变血管155段, 3D CE-MRA共检出病变血管205段, 其中两种方法均为阴性的136段, 均为阳性的96段, 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阳性, 而3D CE-MRA为阴性的59段, 3D CE-MRA为阳性, 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为阴性的109段。3D CE-MRA检出病变的阳性率高于CDFI (χ2=14.88, P<0.05) 。详见表1。

3 讨 论

目前, DSA仍是诊断周围型动脉闭塞症的“金标准”, 但其毕竟是有创的检查, 所用含碘对比剂存在过敏、肝肾毒性、离子辐射等缺陷, 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都比较难以接受[2]。DSA检查还会造成多种损伤并发症;如果插管部位动脉闭塞可导致检查失败;对于广泛闭塞的血管, 难以显示远端血管是否通畅, 而其正是保留患者与否的决定因素;另外DSA受视野限制, 常需多次注入大量对比剂, 可重复性差, 且费用昂贵。所有这些都限制了DSA的临床应用, 需要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方法来全部或部分代替DSA。3D CE-MRA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 利用对比剂在血管内较短暂的高浓度状态明显缩短血液T1弛豫时间, 同时配合快速梯度回波MR扫描技术的短TR效应[3]。抑制周围背景组织的信号, 形成血管信号明显提高, 而周围静态组织信号明显受抑制的强烈对比效果成像。获得的原始图像经过计算机后处理技术, 便可得到类似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的图像。所有图像均可360°旋转, 因此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情况。王翠艳等[4]按照国际通行的外周血管狭窄5级法对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级。通过分析25例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3D CE-MRA表现, 并与DSA相比较, 认为3D CE-MRA可以对下肢动脉的狭窄和闭塞进行准确定位和分级。CDFI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突出优点是无创性, 实时成像, 方便易行, 可重复操作, 费用低廉, 即可以对血管狭窄的程度、斑块情况进行形态学评价, 还可以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变。CDFI的缺点是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受操作者水平的影响较大, 并且检测过程中应注意一些技术因素, 如探头的压力, 声束与血流的夹角、彩色增益的调节等。

3D CE-MRA的优点:无创伤性, 无放射线损伤, 不需要注射含碘对比剂, 可以三维显示, 能够获得直观、清晰的图像, 避免了由于血管重叠而造成的漏诊和误诊, 检查范围大, 特别有利于下肢动脉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的鉴别, 这是CDFI所不及的。Gustav等[5]研究发现3D CE-MRA与DSA对下肢血管病变的显示符合率为80.6%。不足之处在于重组图像而非直接成像, 不仅反映的是血管腔的形态改变, 还包括了血管内血流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有多种因素可影响血流信号。其次是静脉污染, Fenchel等[6]采用两相注射法, 虽然肾静脉和颈静脉未出现过早强化, 但腿部浅静脉仍有明显增强。陈曌等[7]认为3D CE-MRA对于腹腔、盆腔及股动脉的显示较好, 但对于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存在假阴性, 其符合率为70% (16/23) 。分析其原因:患者的血流速度较快, 膝部以上扫描时间过长, 致使扫描膝部以下血管时, 血管内对比剂不是高峰时间, 显影欠佳, 掩盖病变;血管迂曲、纤细轻度狭窄难以显示。

总之, 3D CE-MRA及CDFI均为无创性检查, 但是3D CE-MRA具有完整显示血管全程, 可重复性强, 与DSA符合率高, 显示病灶阳性率高等优点, 是目前较佳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8]。

参考文献

[1]杨军, 周康荣, 陈望祖, 等.动态增强MRA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 (6) :398-401.

[2]李剑英, 彭琨, 冯艳林, 等.3D CE-MRA对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 9 (6) :361-363.

[3]Heiss SG, Shifrin RY.Contrast-enhanced three-di mensional fast spoiled gradient-echo ranal MR i maging:Evalutiong of vascular and nonvascular disease[J].Radiographics, 2000, 20 (5) :1341-1352.

[4]王翠艳, 赵斌.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在周围型动脉闭塞症分级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6) :598-601.

[5]Gustav A, Thomas P, Keistin G, et al.Peripheral arteries in diabetic patients:Standard bolus-chase and ti me-resolved MR angigraphy[J].Radio logy, 2007, 242:610-620.

[6]Fenchel M, Requardt M, Tomaschko K, et al.Whole-body MR an-giography using a novel32-receiving-channel MRsystem with sur-face coil techology: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J].J Magn Resoni mag-ing, 2005, 21:596-603.

[7]陈2, 郭友, 郑晓林, 等.动态移床3D CE-MRA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8, 17 (4) :188-190.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 篇3

关键词 软组织 海绵状血管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它的形态和质地均像海绵,故而得名。多数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口底,生长在皮下组织内,也可生长在肌肉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但常见软组织血管瘤、缺乏皮肤颜色的改变,临床上不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鉴别。随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发展,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率有了很大提高。现将近6年来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海绵状管瘤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2011年收治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6~52岁,可扪及肿块,质软,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感。

方法:使用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采用直接接触法,以肿物为中心对病变部位作横、纵切面扫查,先用二维超声观察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等,再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周边及内部血流,速度标尺调置中低档,彩色增益调至噪声刚好消失。再用探头加压法观察肿物内部血流情况。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结 果

30例患者,病灶均位于皮下软组织内。包块位于头面部10例,颈部6例,上肢外侧5例,下肢5例,臀部4例。病灶范围5.5cm×3.2cm×2.6cm~9.5cm×6.1cm×2.9cm。距皮膚表面2.0~5.7mm。以上30例海绵状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为:①边界不清楚的囊实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多个条索状或枝条状暗区伴液性区或蜂窝状多囊性肿物,10例可见单个或多个强回声斑,后方均未见明显声影,即静脉石。②25例内可见CDFI: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5例CDFI:可检测出少血血流信号。③探头加压包块受压后包块明显变形,CDFI:显示血流信号明显增加。④CDFI:29例呈静脉低阻频谱,仅1例检测出动脉频谱,最大流速10.6cm/秒。

讨 论

根据CDFI以及二维图形特性,对30例作出正确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四肢、面部多见。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增殖所致,由形状、大小不一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窦腔彼此交通像海绵状结构。腔内充满静脉血,腔隙内常见血栓,时有机化或钙化。这些病理特点构成了海绵状血管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基础。本文30例中有10例患者病灶内可见强回声均不伴有声影,主要是由于窦腔内静脉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血栓机化沉积后形成结石。此特点对超声诊断周围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肿块内部血流信号较多时,超声加压试验对诊断有重要帮助。超声检查与加压试验结合可诊断周围海绵状血管瘤。但需与蔓状血管瘤及海绵状淋巴管瘤相鉴别,蔓状血管瘤由于瘤体内存在动-静脉瘘,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瘤体内见丰富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充盈,颜色明亮,呈五彩镶嵌样,并且无需加压,瘤体内彩色血流就显示得非常清楚,脉冲多普勒探及高速、低阻力型动脉频谱,此点可以与海绵状血管瘤相鉴别;海绵状淋巴管瘤血供不丰富,加压试验不明显,即可与海绵状血管瘤鉴别。

总之,掌握周围海绵状血管瘤声像图的特征表现,就可以作出明确诊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辅助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95-196.

2 藏晓红,郑建勋.高频探头及彩超在浅表软组织肿物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7,6(4):236-238.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 篇4

1.主机系统性能概括 1.1显示器及操作系统

★1.1.1高分辨率彩色逐行液晶显示器 ≥22 英寸,无闪烁,不间断逐行扫描,高度可调,≥12英寸LCD操作电容触摸屏,可通过手指滑动触摸屏进行翻页,直接点击触摸屏即可选择需要调节的参数 1.2主机系统

1.2.1全数字式波束形成器

1.2.2全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系统主机 1.3二维灰阶成像(部件)单元

1.3.1凸型扩展技术,用于二维和彩色血流 1.3.2组织二次谐波成像 1.3.3实时二维扫描成像组件 1.3.4实时三同步能力

1.3.5实时空间复合成像用于除相控阵外所有探头,可调级别≥8级

1.3.6自适应核磁像素优化技术,改善边界显示,提高分辨率,减少伪像,支持所有成像探头,可分级调节≥5级。1.3.7一体化实时立体成像技术 1.4频谱多普勒显示及分析系统 1.4.1超高细微分辨血流技术,双向PDI 编码显示血流方向和密度信息,对微小血管显示的高度灵敏度,减少彩色过溢,支持所有探头 1.4.2编码激励技术

1.4.3二维灰阶血流成像,可直接观察血流动力学特性及血管壁结构 1.5新技术及分析系统

1.5.1智能三维重建,实时三维输卵管造影成像 1.5.2 胎儿心脏STIC成像

1.5.3胎儿生长指标自动测量功能:快速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状况 1.5.4颅内透明层自动测量功能

1.5.5高分辨容积成像功能增强容积图像的细节显示 ★1.5.6 3D/4D图像具有一键滤除功能

★1.5.4 造影技术支持凸阵,线阵,腔内探头,相控阵,可满足临床对腹部、妇产、浅表、乳腺、血管、心室腔、腔内的前列腺、经阴道妇科的需求

1.5.5 角度可偏转连续波多普勒,支持凸阵探头,获得更准确的胎儿心脏血流速度(附图)

1.6 实时4D支持腹部,腔内(经阴道、经直肠)等类型容积探头 1.7 系统支持多语言操作界面 1.8 凸阵腹部探头一个 1.9 容积腹部探头一个 1.10 小器官探头一个 1.11 腔内探头一个 测量和分析(B型、M型、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2.1 一般测量(包括腹部、泌尿、小器官(包括甲状腺、乳腺等)等软件包)2.2 妇、产科测量 2.3 心脏功能测量

2.4 多普勒血流测量与分析 2.5 外周血管测量与分析 2.6 定量立体组织测量计算 2.7 定量能量直方图显示 3 输入/输出信号

3.1 输入:S-Video,复合视频

3.2 输出:复合视频、RGB彩色视频、S—视频、USB、VGA ★3.3 脱机原始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实现与主机相同的3D分析功能。数据可通过DICOM3.0接口或者DVD光盘传输。

3.4 连通性:DICOM 3.0版接口部件,包括传输, 打印, 检索和通用格式 4 技术参数及要求 4.1 系统通用功能

4.1.1 探头接口:≥3个

4.1.2 探头接口为无针式接口

4.1.3 操作控制台可电动调节高度,并可左右转动 4.2 探头规格

4.2.1 纯净波单晶体探头≥3种

4.2.2 频率:超宽频、变频探头, 工作频率明确显示

4.2.3 变频探头中心频率可选择≥2种,多普勒可选不同频率 4.2.4 超宽频带探头,最高频率≥18MHz, 从1 MHz 到18 MHz 4.2.5 电子线阵探头有效阵元数≥256 4.2.6 B/D兼用:线 阵:B/PWD 4.2.7 凸阵:B/PWD 4.2.8 相控阵:B/PWD/CWD 4.2.9 穿刺导向:可配穿刺导向装置 4.2.10 立体成像探头

4.3 二维灰阶显像主要参数: 4.3.1 扫描:

4.3.1.1 血管/小器官线阵探头(4.0-10.0MHz)4.3.1.2 腹部凸阵探头(1.0-5.0MHz)

4.3.1.3 容积凸阵:超声频率2.0 —8.0 MHz 4.3.1.4 腔内凸阵:超声频率4.0 —9.0 MHz 4.3.2 凸型探头,全视野,18cm深度时,帧速率≥45帧/秒 ★4.3.3 容积成像速率>45容积/秒

4.3.4 扫 描 线:每帧线密度≥230超声线 4.3.5 发射声束聚焦:发射≥8段

4.3.6 接收方式:发射、接收通道≥1024,多倍信号并行处理 4.3.7 接收超声信号动态范围260 dB 4.3.8 数字式声束形成器:数字式全程动态聚焦,数字式可变孔径及动态变迹,A/D≥12 bits 4.3.9 谐波成像基波频率个数≥2 4.3.10 回放重现:灰阶图像回放≥6000幅、回放时间≥180秒;

4.3.11 预设条件:针对不同的检查脏器,预置最佳化图像的检查条件,减少操作时的调节,及常用所需的外部调节及组合调节。4.3.12 增益调节:B/M可独立调节 4.3.13 STC分段≥8 4.3.14 放大功能:实时任意区域局部放大功能 4.4 频谱多普勒:

4.4.1 方式:脉冲波多普勒:PWD;连续波多普勒:CWD 4.4.2 多普勒发射频率

4.4.3 腔内凸振探头:4.0-9.0MHz 4.4.4 电子线阵:5.0-10.0MHz 4.4.5 电子凸阵:2.0-3.33 MHz 4.4.6 容积凸阵:3.0 -5.0MHz 4.4.7 最大测量速度:

4.4.8 PWD:血流速度最大16m/s 4.4.9 CWD:血流速度最大23m/s 4.4.10 最低测量速度:≤5mm/s(非噪声信号)4.4.11 显示方式:B、B/D、B/M、B+B、D 4.4.12 电影回放:≥600秒 4.4.13 零位移动:≥6级

4.4.14 取样宽度及位置范围:宽度0.7mm至15mm;分级

4.4.15 显示控制:反转显示(左/右;上/下)零移位、B—刷新(手控、时间)、D扩展、B/D扩展,局放及移位 4.5 彩色多普勒

4.5.1 显示方式:速度分散显示、能量显示,速度显示、分散显示、BDF/MDF、BDF/MDF/FFT 4.5.2 彩色显示帧频:扫描速率:凸阵探头、最大角度,18cm深时,彩色显示帧频≥20帧/ S 4.5.3 显示位置调整:线阵扫描感兴趣的图像范围:-20°~+20° 4.5.4 显示控制:零位移动分±15级、黑/白与彩色比较、彩色对比 4.5.5 彩色增强功能: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4.5.6 彩色显示速度:最低平均血流测量速度≤3mm/s(非噪声信号)4.6 超声功率输出调节:

4.6.1 B/M、PWD、Color Doppler输出功率可调 4.7 超声图像及病案管理系统

4.7.1 数字化捕捉、回放、存储静、动态图像,实时图像传输,实时 JPEG 解压缩

4.7.2 可对回放的图像进行参数编程调节 4.7.3 超声图像存档与病案管理系统 4.7.4 报告存储,检索,统计

4.7.5 为保护病人隐私,图像存储时可隐去病案信息进行存储

超声检查知情书 篇5

超声检查知情书

1.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高科技影像检查技术,但仪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其它检查一样不是一种万能的检查.更不同于病理学检查,超声诊断意见不等于病理学诊断.2.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亦不管妊娠在哪一个阶段,即使让最有名的专家进行彻底的检查,期望能够将所有的胎儿畸形均能被检测出是不现实也是不合情理的.3.超声受被检者各种因素,以及胎儿体位,羊水,胎儿活动,胎儿骨骼声像图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器官或部位可能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超声显像也不能将胎儿所有结构显示出来.4.胎儿畸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即使是同一畸形在不同的妊娠阶段,其声像图也可能不同,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有可能不为超声所显示,5.尽管超声检查能发现被检者胎儿畸形,但不能检查出所有的胎儿畸形,即诊断符合率不可能达到100%,如:小的隐性脊柱裂,手指并指,多指(趾)等,所以不是每次检查的目的都是检查胎儿畸形,而很多时候是检查胎儿的生长发育.6.四腔心只能排除50-60%的心内结构异常,发现其它结构异常需要到专门心脏专科进行进一步检查.7.对超声检查正常的胎儿,不能完全排除胎儿染色体异常.8.对胎儿智力、听力、视力、黑色素病、胎记及胎儿代谢性疾病等无法检查.9.最佳检查时间为妊娠18-24周,有条件者在妊娠32-36周可再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对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再次评估,同时观察那些到晚孕才能表现出来的胎儿畸形.10.超声检查意见仅供临床参考.以上内容希望孕妇及家属周知

患者签名:年月日

乳腺超声检查及报告规范 篇6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罗葆明

一、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

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钼靶X线摄影、超声、CT 和 MRI 核医学等。

1、钼靶 X 线摄影

已经成为乳腺癌诊断、筛查及随访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检测微小钙化敏感性高,有利于以微小钙化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癌检出。但钼靶 X 线摄影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中病灶显像差,乳腺癌的遗漏率偏高,且年轻女性不宜选钼靶 X 线摄影。

2、乳腺 CT 检查

不常用,但CT密度分辨率较高,可测定不同组织的CT值,增强扫描有利于观察乳腺及病灶的血供状况,其显示病灶及周围情况、腋窝及乳内肿大淋巴结的能力优于钼靶X线摄影,但对微小钙化灶的显示不如钼靶X线摄影。

3、乳腺 MRI 检查

不受乳腺致密病变的影响,乳房丰满妇女以及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仍不能诊断的乳腺病变适合选择 MRI 检查。MRI在早期诊断乳腺癌方面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 MRI 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也较长,且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因此,更多应用于高危人群如有明显的乳腺癌家族史以及乳腺癌保乳治疗前后的评估。

4、PET/CT 为全身功能成像,能提供远处转移信息,主要用于坏死组织与活性肿瘤的鉴别,了解局部或区域性的复发以及疗效监测、治疗后再分期。

4、乳腺超声

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可以反复进行,适用于任何年龄和女性任何生理时期,包括妊娠期和哺乳期。超声检查前受检者通常无需特殊准备,操作较为简便,无检查盲区,对钼靶X线摄影检查受限的部位,例如乳房边缘、小乳房或胸壁肿块等,超声都可以显示。对钼靶X线摄影显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超声也有助于判断有无肿块。此外,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肿块的物理性质(囊性、实性或囊实混合性),并根据声像图表现,结合血流特征,进一步推断肿块的良恶性。超声检查尚可发现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对不能性质的病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然而,超声检查对微小钙化灶及病灶周边毛刺样改变的显示不如钼靶X线摄影敏感;对于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由于胸骨和肋骨的遮挡,超声也常常难以显示。此外,超声检查者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操作技能以及思维分析能力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较大。

二、乳腺解剖及正常声像图

1、乳腺解剖

成年妇女的乳腺位于第2至6肋软骨之间,胸大肌的浅面。外侧起自腋前线,内至胸骨缘。两侧乳房大小相似,乳头位于乳腺的中心,周围有乳晕包绕。正常乳腺每侧各有15~20个腺叶。每一腺叶又分成许多小叶,每一叶由15个腺泡组成。腺叶之间由脂肪及结缔组织分隔,并与皮下组织中浅筋膜浅层纤维索相连,形成乳腺悬韧带(Cooper氏韧带)。每一腺叶有一单独腺管,呈放射状,分别开口于乳头。

女性一生中,乳腺形态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妇女,甚至在同一年龄段的不同阶段其乳腺也有所不同。

(1).青春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导管及间质增生,导管扩张分支增加最后形成小叶。

(2).性成熟期:乳腺随月经周期的发生而变化。

(3).妊娠期: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显著增加,乳腺导管进一步增长,腺泡开始发育。妊娠后期,腺泡细胞开始有分泌活动,管腔内出现分泌物。

(4).哺乳期:乳腺受催乳激素的刺激,开始分泌乳汁。(5).绝经后,雌激素影响减弱,腺体随之退化,乳腺组织基本上恢复到青春期前的状态。

2、检查技术

(1)病人准备: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如果怀疑乳腺增生症,最好在月经干净1周后进行检查。检查前应避免乳腺导管造影和穿刺活检,以免造影剂和出血的干扰而影响诊断。

(2)体位:通常采用仰卧位,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两臂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和腋窝。检查乳房外侧区域时,特别是乳房肥大或松弛者,可辅以侧卧位。

(3)仪器:检查乳房、腋窝、锁骨上窝和胸壁时,选用高频线阵电子探头,探头频率≥7.5MHz。

(4)检查方法:乳腺超声检查目前多采用直接法。检查时在乳房皮肤表面涂以耦合剂,探头直接放在皮肤表面进行检查,用力宜轻。可从乳头向乳房边缘按顺时针方向轮辐状滑动扫查,扫查断面应相互覆盖,不要有遗漏部位。发现病灶时常需要多断面交叉重复扫查。

乳腺超声检查内容:乳腺导管系统形态结构,导管是否扩张;乳腺腺体内是否有局限性病变,单发还是多发,特别当触诊或乳腺X线摄影发现有肿块或有密集微小钙化时更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局限性病变;肿块的灰阶超声表现:如位置、大小、纵横比、内部回声、是否有微小钙化灶,边界是否清楚,形态是否规则,后方回声是否增强或衰减等;肿块的血流情况:肿块内部及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血流是否粗大不均匀,必要时可测量动脉的流速和阻力指数RI等;乳腺淋巴引流区是否有肿大淋巴结,腋窝是否有副乳或其它病变;库柏韧带走行、结构是否有改变。

(5)仪器调节:①调节增益、TGC(DGC):以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为标准。②调节检查深度:图像能够充分显示乳腺和胸壁结构。③聚焦点位置:常规置于腺体对应的深度,发现病灶时应及时调节到病灶所在的深度。多个病灶时,随检查病灶的深度做适当调节。④局部放大:对于较小病变,可选择局部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及周边的细节。⑤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病灶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变血流。使用低滤波,适当提高彩色多普勒增益,以不出现杂波信号为标准。⑥脉冲多普勒测量:病灶内有明显的血流信号特别是不能排除乳腺癌时需要测量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RI)。尽可能减小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取样门尽可能小。⑦测量方法:肿块测量包括最长径,与之垂直断面的短径和前后径三个径线。在测量肿块大小时,如果低回声肿块边缘有增强回声晕(晕环征可能代表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其径线测量应包括周边回声增强的不规则外缘,不能只限于低回声区。

(6)病变的定位:①时钟表盘式定位法;②象限定位法;③解剖层次定位。

(7)扫查时注意事项:① 扫查时各扫查断面相互覆盖,不要有遗漏区域。② 扫查速度不能太快。③ 探头轻放于皮肤上,不宜加压,以免改变肿块形态、位置等,特别在检查肿块内血流时,加压会使小血管难以显示。④ 检查乳腺腺体组织的同时,应观察前后脂肪层、Cooper’s韧带等有否异常。乳腺结构的不均匀性和腺体内脂肪可能会干扰对占位病变的识别。⑤ 腺体内局灶性脂肪可造成类似肿块的假像,应仔细加以甄别。腺体内局灶性脂肪与腺体周围的脂肪回声一致,且加压探头时局部明显变形有助于鉴别。⑥ 由于恶性肿瘤可能浸润胸壁,而胸壁占位性病变临床扪诊又容易误诊为乳腺肿瘤,因此在乳腺超声检查时,乳腺后方的胸壁结构应该常规观察。⑦ 注意皮肤和皮下脂肪层的占位病变与乳腺肿块的鉴别。⑧ 除采用多种扫查手法外,应强调问诊和触诊,并结合其它影像资料,减少漏诊。

3、正常超声图像

乳腺声像图由皮肤、皮下脂肪层、腺体层、乳腺后间隙和胸壁组成。不同生理状态下乳腺正常声像图表现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皮下脂肪的厚度和腺体层回声的差异。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腺体内血流信号通常稀少,可见稀疏点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

正常腋窝淋巴结多不显示,偶可显示大小5mm左右的正常腋窝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椭圆形,淋巴结皮质表现为位于被膜下的弱回声,淋巴结髓质表现为中心强回声,皮质弱回声和髓质强回声界面清楚。正常淋巴结血流信号稀少。胸骨旁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通常不易显示。

三、乳腺肿瘤的图像表现

建议采用乳腺超声ACR BI-RADS评估分类术语进行描述(见下文)。

四、乳腺超声报告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超声图像,文字报告,署名等。建议对肿瘤占位病变的描述和诊断评估分类参考国际公认的ACR-BRADS-US标准(见下文)。

超声检查结论应包括:① 有无病变;② 病变的物理性质(实性、囊性和混合性);③ 结合临床资料和体征,给出超声诊断或病理的提示性意见。

《乳腺超声ACR BI-RADS标准及评估》

一.乳腺超声BI-RADS®评价术语分类表

在行乳腺超声检查时,利用以下每项内容,选择最适宜主要病灶特征的术语进行分类和描述。该分类表适用于资料的收集,并不构成正式的书面超声检查报告。

A. 肿物:肿物为占位性病变并且应该在两个不同的切面观察到。

形状(选择一项)说明

❏□ 椭圆形 椭圆或卵型(可以包括2到3个起伏,即“浅分叶状”或大的分叶)

❏□ 圆形 球形或圆形

❏□ 不规则形 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椭圆形

方位(选择一项)说明

❏□平行 病变长轴与皮肤平行(“宽大于高”或水平生长)

平行 病灶长轴未沿着皮肤线生长(“高大于宽”或垂直

生长,包括圆形)边缘(选择一项)说明

❏□ 局限 明确或清晰的边缘,肿块与周边组织形成鲜明的区分

不局限 肿物具有1个以上以下特征:模糊、成角、细分叶或毛刺

□ 模糊 肿物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 □ 成角 病灶边缘部分或全部形成锋利的角度,通常形成锐角

□ 细分叶 肿物边缘形成齿轮状的起伏

□ 毛刺 从肿物边缘伸出的锐利的细线

病灶边界(选择一项)说明

❏□ 锋利界面 可以清晰区分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具有一定厚度的回声 环

高回声晕 在肿物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通过高回声的过度带相连接

型(选择一项)说明

无回声 内部无任何回声

高回声 回声比脂肪层高或相当于纤维腺体组织

混合回声 肿物内包含无回声和有回声成分

低回声 与脂肪相比,整个肿物均呈低回声(例如复杂性囊肿或纤维腺瘤的回声特征)

等回声 具有与脂肪相当的回声特征(复杂性囊肿或纤维腺瘤可以是低回声或等回声)

(选择一项)说明

回声特征 无后方声影或后方回声增强 增强 后方回声增强

声影 后方回声衰减,侧方声影不包括在内

混合特征 具有一个以上的后方回声特征,既有声影又有增强

织(选择任何适用项)说明

导管改变 异常的管径/分支

ooper’s韧带改变 Cooper’s韧带拉伸或增厚

水肿 周围组织回声增加;由低回声线构成的网状特征

结构扭曲 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

❏□ 皮肤增厚 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除了乳晕区和下部乳房,正常皮

肤厚度小于2mm)

皮肤回缩/不规则 皮肤表面凹陷、界限不清或回缩

B.钙化:超声很难准确描述钙化的特征,但可以发现肿物内的钙化

(选择任何适用项)说明

□ 粗大钙化 直径等于大于0.5mm

物外的微钙化 直径小于0.5mm的高回声斑点;由于未阻挡声 束,因此没有声影

物内的微钙化 镶嵌于肿物内的微钙化。点状高回声斑点在低回声肿物内的显得很明显

C.特殊病例:特殊病例是指具有特殊诊断或所见的病例(选择任何适用项)说明 小囊肿 簇状微小无回声病灶,每个直径小于2-3mm,分隔厚度小于0.5mm,内无实性成分

性囊肿 复杂性囊肿最常见特征是内部呈均匀低回声。也可具有液-液或液-碎屑平面,并且随体位改变移动

上或皮肤内肿物 这些囊肿临床上很容易发现,包括皮脂腺囊肿、表皮包括囊肿、疤痕疙瘩、痣和神经纤维瘤

包括用标记夹、线圈、导丝、导管套、硅胶,金属或创伤导致的玻璃异物

内淋巴结 淋巴结呈类肾形,具有高回声的门和周边低回声的皮质。位于乳腺内,不包括腋窝

淋巴结 淋巴结呈类肾形,具有高回声的门和周边低回声的皮质。位于腋窝,不包括乳腺内 D.血管性(选择一项)

❏□ 未见血流存在或未评价 ❏□ 病灶内可见血管 ❏□ 紧靠病灶区可见血管

❏□ 病灶周边组织血管弥漫性增加

E.评价分级(选择一项)说明

❏0级-评价不完全 需行其它影像学检查才能作出最终的评价 ❏1级-阴性 未发现病灶(常规随访)

变 无恶性特征,例如囊肿(常规临床处理和随访)❏3级-可能良性病变 恶性可能性非常小,例如纤维腺瘤(短期复查)

❏4级-可疑恶性病变 低到中度可能为癌症,应当考虑穿刺活检

❏5级-高度提示恶性病变 几乎肯定为癌性病变,应采取适当措施 ❏6级-已知癌性病变 穿刺活检已证实恶性,接受治疗前检查和评价

二.乳腺超声BI-RADS评价分级

1.评价不完全

BI-RADS 0级: 需行其它影像学进一步检查

在多数情况下,超声检查能够满意地完成对乳腺的评价。如果超声是初始性检查,可能需要其它影像检查。例如对一个可触及乳腺肿物的30岁病人,如果超声检查有可疑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应建议病人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另外一种情况是:当乳腺钼靶X线和超声检查均无特征性发现,例如对已行病灶切除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病人,需对术后疤痕和复发进行鉴别时,可以建议病人行乳腺MRI检查。有时,为了确定适当的临床处理方法而需参考病人既往的其它检查时,也应推迟最终的超声评定意见。

2.评价完全(最终分级)

BI-RADS 1级:阴性

超声检查未发现例如肿物、组织结构扭曲、皮肤增厚或者钙化等异常表现。对可疑区域的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进行对照检查,有助于增加判断该分级的信心。

BI-RADS 2级:良性病变

基本上是非恶性的检查所见和报告。该分级包括单纯性囊肿、乳腺内淋巴结(也可包括在1级内)、乳腺植入物、乳腺手术后的稳定性改变和连续超声检查未发现改变的纤维腺瘤等。

BI-RADS 3级:可能良性病变——建议短期随访

随着临床及钼靶X线经验的积累,对于边界清楚、椭圆形且呈平行于皮肤生长的实性肿块最有可能是纤维腺瘤,其恶性危险度小于2%。虽然多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对于该类肿块基于超声表现只需定期随访而无需活检是安全的,但短期随访目前越来越成为这类乳腺病变的处理策略。不能扪及的复杂性囊肿和簇状小囊肿也可纳入该分级,需行短期随访。

BI-RADS 4级:可疑恶性病变——应考虑活检

此类病变具有癌的可能性,几率从3%-94%不等。应对这类病灶进行再分级,即低度、中度或较大可能恶性。一般而言,归属于4级的病灶要求进行组织活检。针穿刺活检可以提供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对于不具备纤维腺瘤和其他可能良性病灶所有超声特征的实性肿块包括在该分级内。

BI-RADS 5级:高度提示恶性病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几乎肯定恶性)

基于超声表现归入该分级的异常具有95%以上的恶性可能性,因而,一旦发现即应考虑明确的治疗方案。由于评价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检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较大恶性肿物或低分化肿物新辅助化疗使用的日益增多,最常利用超声引导经皮粗针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

BI-RADS 6级:活检证实的恶性病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 篇7

关键词:超声,糖尿病,血管

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2000年~2010 年增加了近12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014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8000多万, 而且每年呈10%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2050年, 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5亿人[1]。糖尿病发病过程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基础。B彩操作简单、无创、重复性好, 可较好的评估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病变。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2年~2015年我院糖尿病的患者,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定义为糖尿病组, 共50人。对照组为我院其他科室未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 共50例。

1.2 入选标准年龄大于18岁, 自愿参加试验, 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指标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恶性肿瘤者。

1.4 研究方法对比 (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 (2)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

1.5 内-中膜厚度测定使用Philips公司的IU22超声诊断仪, L12-5线阵探头。受试者取仰卧位, 双下肢伸直, 稍分开, 首先使用二维超声检查显示下肢动脉纵切面的清晰图像, 测量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发生狭窄时, 选择狭窄处远端测量。检查过程中, 嘱被检者安静平稳呼吸。内-中膜厚度正常值小于0.9mm。

1.6 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 ( ±s) 描述, 使用Student's 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 当P<0.05, 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糖尿病组平均年龄 (51.8±8.7) 岁,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27例;对照组, 年龄 (52.3±10.4) 岁,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31例, 2组人员性别, 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 (1.11±0.38mm、1.05±0.16mm) 、 (0.73±0.21mm、0.74±0.52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2000年~2010 年增加了近12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014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8000多万, 而且每年呈10%的速度递增, 糖尿病已经位于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可以累及人体的多个脏器, 造成严重并发症。其中最有特点的病理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本次研究我们研究发现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表现为内-中膜不规则增厚和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增厚的病理基础是由于动脉内膜层脂质沉积, 平滑肌细胞增生, 伴有动脉中膜的钙化, 内膜粥样硬化形成, 管腔狭窄。研究[1]还指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最早出现在远端动脉, B超下表现为 (l) 血管壁增厚, 血管不规则扭曲; (2) 血管内膜粗糙, 动脉内壁强回声斑块或内壁附着低回声血栓。此外还有学者[2]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股动脉、动脉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高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有关。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认为糖尿病人群中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参考文献

[1]白志勇, 李敬府, 杨玉杰, 等.糖尿病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 6 (11) :86~88.

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 篇8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诊断;血流信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72-01

我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疾病,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1]。已有资料中证实[2],乳腺癌不但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且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病情发展速度快,短期内若不加以诊断与干预,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上必须积极探讨可对乳腺疾病进行诊断的有效技术手段。为观察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检查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鉴别良性、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本次研究中以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妇女共计10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检查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相关研究数据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妇女共计10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检查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00例患者均为女性,均因乳房肿块而就诊,年龄在20~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3.9±2.5)岁。所有患者均经由我院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后在外院行乳房肿块穿刺活检或切除术干预,并由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相关性疾病。

1.2 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本组100例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具体检查方法为:诊断仪器为日立HI VISION Ascendus、 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工作频率设置在7.0~12.0MHz范围内。受检对象取仰卧体位,双手向上举起并解开上衣,将乳腺以及腋窝充分暴露于受检视野下,探头长轴以受检对象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态做顺时针转动,对乳房进行连续性扫查,并对肿块所在区域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情况,内部(外部)回声情况,钙化,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之上将病灶内彩色血流信号的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0级,病灶所处区域内无血流信号,1级,病灶所处区域内可见少量血流,多呈1~2处点状分布;2级,病灶所处区域内可见中量血流,多呈3~4处点状分布;3级,病灶所處区域内血流丰富,可见4处以上的点状血流或2条以上管壁清晰的血管。

1.3 观察指标

以本组100例患者的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符合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良性、恶性乳腺疾病患者血流信号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当 P<0.05时为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符合情况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00例患者中,良性肿块患者构成比为91.00%(91/100),恶性肿块患者构成比为9.00%(9/100),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 良性、恶性血流信号检出情况分析

良性组患者血流信号检出率为88.57%(62/80),明显低于恶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有的大量实践资料中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疾病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无放射性损伤,动态成像,检查期间无创性,以及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为最关键性的乳腺疾病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非常确切的应用价值。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结果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检查中的诊断价值确切,对各类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示良性、恶性肿瘤的血流分布情况,为后续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升声,张燕娜,孙强等.临床乳腺检查筛查乳腺癌中降低病灶漏报率的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8):3415-3417.

[2] 龚毅红,张红燕,谢阳桂等.健康体检女性中乳腺癌的早期检出与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4):618-621.

[3] 刘双爱,蒲玉.从3385例乳腺彩超检查结果看妇女乳腺检查必要性[J].中外医疗,2011,30(9):50,52.

上一篇: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下一篇:武宣县工业园区标准厂房招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