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10篇)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约占良性肿瘤的4 1.6%~7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女性多于男性。肝血管瘤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可以分为以下四型:海绵状血管瘤, 硬化型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后两者较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腔小而间隔纤维组织丰富, 在临床上均属罕见。实际在临床中, 肝血管瘤大多属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右叶, 以单发为多, 但多发者亦可达10%以上。肿瘤较小者多为圆形, 较大时可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并可向肝表面突起, 巨大者可突向腹腔甚至盆腔。临床上患者多无症状, 少数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检测39例肝血管瘤患者, 男12例, 女27例, 年龄27~69岁, 平均48岁,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其它影像学检查证实, 大多数患者为健康体检时偶然发现。
1.2 仪器
采用意大利百胜DU3及百胜魅力6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频率3.5~7.5MHz。
1.3 方法
患者禁食8h以上, 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左侧卧位、坐位、俯卧位, 常规检查肝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回声以及肝门静脉主干内径, 着重观察肝内二维图像, 有无占位性病变, 并测量肿物大小、部位、回声、与血管壁的关系。然后启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调节仪器设置, 使图像达到最清晰, 观测肿块的血流情况。最后根据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 做出超声诊断, 并与其它影像学检查对照。
2 结果
本组39例血管瘤患者, 瘤体最大75mm, 最小18mm, 其中35例为单发, 4例为多发, 全部位于肝右叶。<30mm的小血管瘤28例, 以强回声多见, 占71%以上;50mm以上的肿瘤3例, 为等弱回声, 其内可见细带状间质强回声, 约占8%。
3 讨论
3.1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 二维超声:肝血管瘤边界多清晰, 23%患者可有分叶状或不规则边界。典型者可在肿瘤周围见高回声带状结构环绕, 呈“花瓣状”或“浮雕状”改变, 这一征象在肝血管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此外, 有时可见肝血管瘤边缘有小管道进入, 呈现“边缘裂开征”, 后方回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较大血管瘤通过轻按压腹壁可见瘤体外形发生改变, 出现压瘪或凹陷等现象, 放松后即恢复原状。肝血管瘤的回声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1) 高回声型:最多见, 多出现于较小的肝血管瘤中 (<50mm) , 内部回声均匀、致密, 呈筛孔状。 (2) 低回声型:较少见, 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多见于中等大小的肝血管瘤中, 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 周边常有高回声条索状结构环绕。 (3) 混合回声型:主要见于较大的肝血管瘤中, 内有高回声、低回声及无回声区等混合, 呈现粗网络状或蜂窝状结构, 分布不均, 强弱不等。 (4) 无回声型:极少见, 瘤体内呈无网状结构等表现, 但透声较肝囊肿略差。
3.2 CDFI
(1) 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 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 CDFI常不易测及血流信号, 血流检出率仅占10%~30%。 (2) 如有血流信号, 则CDFI显示其血流多在肿瘤的边缘部, 偶可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包绕。 (3) 脉冲多普勒可测及动脉血流, 阻力指数多<0.6, 搏动指数<0.9。
3.3 诊断要点
(1) 正常肝内出现圆形高回声肿块; (2) 内部呈网状或均匀回声; (3) 可有高回声带状结构环绕或边界清晰; (4) CDFI在周边部出现低。阻型彩色血流。
3.4 鉴别诊断
(1) 肝囊肿:无回声型的肝血管瘤有类似征象。但肝囊肿边界更清晰, 囊内无回声区更明显, 透声更好。同时, CDFI多彩色血流显示。 (2) 肝脓肿:常有较厚的壁, 且不规整。内部回声可呈高低不等杂乱回声并可出现无回声区。临床常有感染症状和体征, 对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3)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表现多样, 可出现不同回声的占位, 以低回声为主, 内部表现为结节状、马赛克等, 周围常有声晕。CDFI常显示病灶内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 并能测及高阻型的动脉血流 (RI>0.6) 。另外, 血液生化检查如甲胎蛋白升高等可进一步支持肝癌的诊断。
3.5 临床价值
高回声肝血管瘤由于其表现较典型, 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 可达95%以上。但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型肝血管瘤由于其与原发性肝癌表现类似, 容易引起误诊。因此, CDFI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陈敏华.消化系疾病超声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74~76.
[2]田家玮, 姜玉新.临床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4~147.
[3]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820~822.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2
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分娩及进行妊娠检测的孕周在16-40周之间的587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产前胎儿畸形筛查,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在研究对象中共检出胎儿畸形138例,畸形率为2.35%;其中神经系统畸形58例,消化系统畸形73例,泌尿系统畸形59例,其余分别为心脏畸形、唇裂、骨骼系统畸形及其它畸形。根据分娩新生儿及尸检进行验证,超声检查误诊3例,漏诊2例,准确率为99.9%。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的诊断和预测中具有准确率高和较好的特异性,是临床产前胎儿畸形筛查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胎儿畸形准确率特异性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1-02
胎儿畸形指因内在原因导致胎儿各器官或身体局部出现形态学缺陷,又称作出生缺陷。可导致智力、行为能力等多种缺陷,严重影响患儿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死胎。据有关资料统计,胎儿畸形的发病率较高,国外约为15‰,我国略低约为13.7‰1。临床研究证实,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对胎儿畸形进行诊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时预防新生儿畸形,提高新生儿健康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影像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于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院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简介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分娩及进行妊娠检测的孕周在16-40周之间的孕妇为5876例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年龄在22-42岁之间,平均年龄28.6岁;孕周在18-27周的中期孕妇2594例,27-40周晚期孕妇为3282例;初产妇3789例,经产妇208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严重的内科并发症,且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和方法。
1.2.1仪器。研究使用Mylab50EnVisor彩超诊断仪以及配套的普通探头和腹部容积探头,将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同时使用GE VOLUSON 730Pro,t凸阵探头装备腹部超声探头和容积探头将其频率设置为2-5MHz。
1.2.2检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腹壁探查检查,在产前胎儿畸形筛查时需注重对胎儿心脏的超声检查,获取超声的切面观成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2。临床超声检查需要获取32-36幅胎儿的标准切面图。检查过程中应按照头颅、面部、脊柱、胸腔、腹部、四肢、胎盘、羊水的顺序对胎儿各系统进行筛查。对于孕周在18-28周获取以下图像:①头面部:侧脑室水平横切面、丘脑水平横切面、鼻唇冠状切面、小脑水平横切面、颜面部正中矢状切面、眼球水平横切面;②背部和胸部:脊柱颈、胸矢状切面、膈肌冠状切面、腹围标准切面;③腰部:腰、骶矢狀切面、双肾水平横切面、脐孔水平横切面和矢状切面,膀胱脐动脉水平切面;④臀部:肛门靶环征及外生殖器切面图;⑤下肢及足部:左、右侧胫腓骨长轴切面,左、右侧股骨长轴切面,左、右足切面,左、右侧肱骨长轴切面;⑥上肢及手:左、右侧尺桡骨长轴切面,左、右手切面;⑦其它部位:脐带胎盘附着处,宫颈内口矢状切面,脐动脉血流频谱,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等切面图。根据获取的图像资料对胎儿畸形进行判断。
2结果
在5876例研究对象中共检出胎儿畸形138例,畸形率为2.35%;其中神经系统畸形58例,消化系统畸形32例,泌尿系统畸形12例,心脏畸形8例,唇裂6例,骨骼系统畸形5例,其它畸形8例及并发多种畸形9例。根据分娩新生儿及尸检进行验证,超声检查误诊3例,漏诊2例,准确率为99.9%。
3讨论
胎儿畸形是临床常见的产科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畸形儿出生约60万,胎儿畸形出生率为2.7%3。畸形儿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新生儿质量。先天性畸在各器官、各系统均可发病,临床研究证实胎儿畸形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因胎儿畸形产前均无自觉症状,难以做出诊断,因此需借助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近年来临床开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进行诊断,大幅度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已成为胎儿畸形诊断的常用方法。
要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规范操作:严格按照超声检查的操作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对于疑似不能确诊者可再次进行检查;②掌握胎儿情况:临床诊断医生要熟练掌握胎儿各阶段的解剖特征及超声图像特征,便于对异常情况的判定和畸形的诊断;③注意检查顺序:严格按照超声检查的检查按顺序对胎儿各部位及器官进行扫描,以防漏诊;④注意胎儿体位:因胎儿体位对超声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医生可以推动胎儿或改变孕妇体位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⑤按时复查:建议孕妇行多次超声检查,尤其对于晚孕孕妇需进行补筛检查。以提高胎儿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的诊断和预测中具有准确率高和较好的特异性,是临床产前胎儿畸形筛查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徐立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胎儿畸形的临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2(02):224-225
[2]高亚莉,王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胎儿畸形3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22(04):210-211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3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9年至2014年在我院行超声检查的患者,发现有12例肝内门静脉分支与肝静脉分支或下腔静脉相通。12例病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34—77岁。临床表现:9例患者有明确的乙肝后肝硬化病史。2例因肝区不适来诊。1例为健康体检意外发现。
2.仪器与方法:
受检者禁食12h。使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2.—5 MHz。患者取平卧位、侧卧位,常规行肝、胆、脾扫查,观察其大小、形态及内部情况,发现异常增粗血管或局限性囊状回声,显示其与肝内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关系,CDFI观察血流情况,分析流入段及流出段血流频谱形态、血流速度的差异性变化,以明确判断。
2结果
12例IPSVS患者中,位于右肝10例,其中门静脉右干一肝右静脉分流4例,门静脉右前支一肝右静脉分流2例,门静脉右前支一肝中静脉分流1例,门静脉右后支一下腔静脉分流3例,其中7例门静脉右干及右后支分流,管径明显增粗;位于左肝2例,为门静脉左干一肝左静脉分流,管径均较细。
超声显示肝实质内迂曲管道状无回声,局部可有囊样扩张,移动探头其一端与肝内门静脉相通,另一端与肝静脉相通,彩色多普勒显示无回声内见血流信号,方向从门静脉流向肝静脉(图),均为静脉血流频谱,门静脉侧流入段测得连续性低速带状血流,流速通常在20cm/s左右;肝静脉侧流出段可探及高速(最大流速>35 cm/s)的连续性带状血流或波动性血流。分流两侧的门静脉及肝静脉分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并走形迂曲,肝硬化患者静脉扩张程度较高。而门静脉右后支一下腔静脉分流患者门静脉分支扩张最明显,于肾上极均可见更为粗大的迂曲静脉血管,继而汇入下腔静脉。
3讨论
IPSVS是一种少见的病理改变,病因不确定,可以继发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脏外伤或医源性损伤,也可能是先天性所致。本组中有9例合并肝硬化,肝硬化继发IPSVS机制主要是由于肝内门静脉内压力增高,在这种长期持续的高压力作用下,在肝内形成门体静脉间的直接沟通。另3例患者,不合并肝脏疾病、门静脉高压病史、外伤及医源性损伤史,考虑为先天发育异常。原因不明出现肝功能异常亦可能由于存在先天性较大分流的IPSVS所致。
IPSVS的超声表现:(1)肝实质内可见囊状或迂曲管状的无回声,边界清,移动探头见其两端与门静脉、肝静脉相通。(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回声内充满红蓝血流信号,血流方向从门静脉至肝静脉。(3)频谱多普勒显示为静脉血流频谱。相连的门静脉流速未见增快,波动性不明显,呈连续性等速频谱,而相连肝静脉内血流速度明显加快,频谱波动性不同程度加大。(4)分流量大时,相连的门静脉及肝静脉内径增宽。IPSVS局部二维图像与肝内胆管扩张相似,可用彩色多普勒加以鉴别。超声还可以观察腹部脏器的形态、大小、回声,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对IPSVS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超声诊断本病关键在于:(1)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特别是门静脉右后支一下腔静脉瘘患者,尽管肝外段扩张极其明显,可达2.5cm以上,由于肝外段超声成像的容易受到肠气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走形迂曲,不易找到汇入下腔静脉处,如果对本病缺乏了解,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判断。(2)注意无肝病、无症状的门体静脉瘘,瘘口处可以无明显扩张,流入和流出分支都较细,走形迂曲是发现病变的主要线索。(3)肝硬化患者门脉压力增高,压力可传导至肝静脉,流入段及流出段往往扩张迂曲都比较明显,瘘口处可有瘤样扩张。
肝性脑病的发生与分流率及患者年龄相关。随年龄增大,脑对体内有毒物质的耐受能力减低,肝性脑病容易出现。除继发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的IPSVS患者外,其他病因患者早期虽然没有症状,但有出现肝性脑病的潜在可能,所以早期及时地诊断IPSVS并定期观察,对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帮助极大。分流率的测量误差可能较大,而且缺乏有效的评判方法,加之血氨的升高及血糖的降低,对肝性脑病有直接的提示,故本研究没有对分流率与血氨或肝性脑病发生的关系作进一步分析比较。
诊断IPSVS的金标准是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虽然整体显示效果不如增强CT三维重建直观,但因其无创、价廉及可重复,准确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敏感地发现异常血流并可对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可作为IPSVS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PSVS)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诊断要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2例IPSV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4-77岁。12例中9例有乙肝后肝硬化病史,2例因肝区不适来诊,1例为健康体检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内血管管径增粗及走行异常的二维变化,进一步观察血流走向及流速变化。结果:本组12例中,右肝10例,左肝2例。超声均能显示扩张的门静脉和体静脉相连通。门静脉基本流速正常,体静脉流速增快。门静脉右后支-下腔静脉分流患者门静脉分支扩张最明显,于肾上极可见粗大的迂曲血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IPSVS可作出明确诊断,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内门,体静脉分流
参考文献
[1]张丽敏,滕陈迪,黄崇权,等.门静脉肝静脉瘘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 22:38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4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诊断;血流信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72-01
我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一定的增长趋势,已经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疾病,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1]。已有资料中证实[2],乳腺癌不但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且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病情发展速度快,短期内若不加以诊断与干预,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上必须积极探讨可对乳腺疾病进行诊断的有效技术手段。为观察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检查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鉴别良性、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本次研究中以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妇女共计10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检查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相关研究数据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超声检查乳腺肿块妇女共计10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检查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00例患者均为女性,均因乳房肿块而就诊,年龄在20~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3.9±2.5)岁。所有患者均经由我院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后在外院行乳房肿块穿刺活检或切除术干预,并由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相关性疾病。
1.2 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本组100例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具体检查方法为:诊断仪器为日立HI VISION Ascendus、 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工作频率设置在7.0~12.0MHz范围内。受检对象取仰卧体位,双手向上举起并解开上衣,将乳腺以及腋窝充分暴露于受检视野下,探头长轴以受检对象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态做顺时针转动,对乳房进行连续性扫查,并对肿块所在区域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情况,内部(外部)回声情况,钙化,以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之上将病灶内彩色血流信号的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0级,病灶所处区域内无血流信号,1级,病灶所处区域内可见少量血流,多呈1~2处点状分布;2级,病灶所处区域内可见中量血流,多呈3~4处点状分布;3级,病灶所處区域内血流丰富,可见4处以上的点状血流或2条以上管壁清晰的血管。
1.3 观察指标
以本组100例患者的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标准,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符合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良性、恶性乳腺疾病患者血流信号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当 P<0.05时为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符合情况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00例患者中,良性肿块患者构成比为91.00%(91/100),恶性肿块患者构成比为9.00%(9/100),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 良性、恶性血流信号检出情况分析
良性组患者血流信号检出率为88.57%(62/80),明显低于恶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有的大量实践资料中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疾病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无放射性损伤,动态成像,检查期间无创性,以及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为最关键性的乳腺疾病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非常确切的应用价值。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结果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检查中的诊断价值确切,对各类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示良性、恶性肿瘤的血流分布情况,为后续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数据,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升声,张燕娜,孙强等.临床乳腺检查筛查乳腺癌中降低病灶漏报率的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8):3415-3417.
[2] 龚毅红,张红燕,谢阳桂等.健康体检女性中乳腺癌的早期检出与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4):618-621.
[3] 刘双爱,蒲玉.从3385例乳腺彩超检查结果看妇女乳腺检查必要性[J].中外医疗,2011,30(9):50,52.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本院肝移植术后的13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112例, 女24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36岁, 平均 (45.94±8.76) 岁;136例患者中, 原位肝移植106例, 亲体部分肝移植4例。移植原因中,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9例, 除此之外, 还包括原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原发硬化性胆管炎、丙型肝炎后肝硬化等。
1.2 仪器与方法
1.2.1 本组实验采用的仪器为Sequoia 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5]。
该设备探头频率在2.5~5 MHz之间, 另外还配备对比脉冲序列 (contrastpulse sequences, CPS) 成像技术, 机械指数 (mechanical index, MI) 范围可调节[6]。选用Sono Vue造影剂 (Bracco公司生产) 。检查方法采用为CDFI, 即在患者术后的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周、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 分别进行CDFI检查, 并根据病情, 随时检查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肝功能、胆汁分泌和发热等情况。对移植肝的管道结构、回声和大小等做常规观察。肝动脉检查以Flint法作参考, 用二维超声经肋间斜切面, 显示肝门区, 然后运用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 彩色速度在15 cm/s为宜, 适当调高彩色增益, 直到噪声不明显为止。在肝门区门静脉前方及分支附近寻找肝动脉, 观察是否显示有血流信号, 并对其普勒频谱进行记录[6,7]。
1.2.2 超声造影检查法
造影前, 把5 m L生理盐水注入到Sono Vue中, 通过震荡形成混悬液, 经患者肘前静脉注射0.6~1.0 m L, 然后用注射5 m L生理盐水的方式冲管[8]。采用CPS技术 (机械指数0.21) 双幅模式, 对可疑病变区域的造影增强的过程实时观察、记录。多次造影扫描不同病灶, 保持15 min以上的造影间隔。最后由4名超声医师回放造影录像并分析。
2 结果
在全部136例患者中, 98例患者的肝动脉多普勒血流的信号显示清晰, 占总例数的72.06%, 其中38例患者术后早期、多切面扫查中, 肝门区及肝内门静脉周围没有显示肝动脉血流频谱和肝动脉彩色血流信号, CDFI无法做到对HAT的排除。6例患者在超声造影后, 肝动脉主干及分支走行正常, 显示清晰, 在其术后第2周的CDFI检查中, 多普勒血流信号达到正常。12个月内, 通过CDFI随访得到数据, 所有患者肝动脉频谱参数及血流正常, 没有出现胆管狭窄或扩张、肝实质回声异常等病变。有1例患者术后1周自身肝动脉血流信号无清晰显示, 但其临床并无显著征象, 因此患者拒绝接受超声造影检查。该例患者在第11天后, 自身出现严重黄疸, 肝功能逐渐出现异常, 临床医师对其行以超声造影诊断后, 无法看到患者肝动脉部位出现造影剂充填, 经过确诊, 视为HAT。有1例患者肝内回声杂乱 (10个月内) 直接呈现出多发边界的回声区 (见图1) , 而门静脉主要呈现出流速明显加强以及花色血流的情况 (见图2) , 对患者行以超声造影, 经超声造影检测后, 其肝动脉不曾见到任何造影剂, 且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充填速度较为缓慢, 肝实质造影剂充填物质稀少, 最终临床确诊为HAT伴肝弥漫性梗死。
注:肝内回声杂乱成多发边界不清片状的回声区
注:HAT侧支环形成门脉频图, 其流速增高
3 讨论
近年来, 外科手术、术后护理、器官保存等技术水平逐渐提高, 使得肝移植手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提高[9]。但是胆道、血管并发症等的产生会对受体的健康情况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降低肝移植的成功率[10]。因此, 肝移植手术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手术技术, 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积极采取治疗等措施对于肝移植手术的最终成功也有着重要意义。肝动脉血栓是肝移植术后最严重的早期并发症之一, 根据文献资料可知, 成年人术后肝动脉血栓发病率为2.42%~7.68%, 儿童发病率为1.68%~20.00%, 总死亡率高达0~52%[11]。由于肝动脉移植术后的并发症——肝动脉血栓其发病率普遍较高, 严重影响了肝动脉移植的预后情况, 而且肝动脉血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 同时也没有实验室指标的特异变化[12]。因此, 影像学检查成为了确诊肝动脉血栓的主要方法[13]。彩色多普勒检查更是临床诊断筛查肝动脉并发症的首要治疗方法。而相对于彩色多普勒检查来说, 超声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其操作不仅安全而且没有创口、其操作的方便快捷, 还可以为临床检查以及患者节约更多的时间。此外, 根据肝动脉血栓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它还具有有利于临床进行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观察的优点。超声血管造影成像技术的准确率较高, 在本次实验中, 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的显示率仅为92.30%, 而超声造影后肝动脉的显示率竟然提高至100%。因此, 它也成为了诊断肝动脉血栓的主要手段之一。超声血管造影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虽然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优异处, 但是他们的身上也同样也存有一些缺点不足[14]。例如, 彩色多普勒在超声血流信号方面上有一些缺点, 血管栓塞较深的部位血液流速较慢、信号较微弱, 不能准确地显示血管的状态。而超声造影不仅可以弥补这点不足, 还可以准确的显示出组织灌注中的微灌注, 这也造就了它成为研究方向, 对肝动脉血栓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的提高, 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发展机会[10]。但超声血管造影成像技术不可以在处于重症监护中的患者尤其是术后早期的患者床旁进行。
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准确率较高的原因:术后早期, 患者会处于低血压、缺血再灌注持续状态, 患者手术后肝动脉较为细小、血管会收缩痉挛甚至损伤以及严重的排异反应[8]。这些患者术后状态均能够引起肝动脉血流不畅导致血流信号减弱而彩色多普勒检查不能检出, 从而出现假阳性反应。而超声造影剂是在改变微泡与组织间阻力的基础上进而提高信号检测反应。因此, 肝脏内血管甚至肝动脉的内径及走行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出来, 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虽然说诊断肝动脉血栓一般依靠肝动脉频谱的改变, 但是肝动脉频谱变化的指标显示率一般达不到100%[15]。彩色多普勒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彩色外溢, 而且由于门静脉血流高速流动的干扰, 肝动脉的连续性显示效果较差。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期间进行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者, 共180例。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日本东芝SSA-66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GELOGIQ—P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 探头频率3.5~10MHz。患者取仰卧位, 颈部充分暴露并伸展放松, 头转向对侧。分别对两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部分进行逐一扫查, 并记录管径大小、有无狭窄, 内膜—中膜厚度,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液动力学指标。
1.3 判断标准
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 内膜层二维图显示为一细样连续光滑的等回声带, 中膜为低回声暗带, 外膜是清晰而明亮的强回声带。IMT>1.0 mm属于颈动脉内膜增厚, 以IMT>1.5 mm作为斑块形成[2]。根据斑块的质地区分为: (1) 软斑:斑块突出管腔内, 呈低回声, 不伴声影; (2) 硬斑:斑块回声增强, 伴有明显声影; (3) 混合斑:斑块呈混合性回声, 可部分伴有声影。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Ⅰ级0~49% (轻度狭窄) ;Ⅱ级50%~69% (中度狭窄) ;Ⅲ级70%~99% (重度狭窄) ;Ⅳ级血管闭塞[1]。
2 结果
180例案例中, 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129例, 占71.67% (其中血管局部狭窄6例) ;血管内膜增厚34例, 占18.89%;17例颈动脉未见异常, 占9.44%。钙斑块最大为14.7 mm×3.2 mm, 最小为1.7 mm×0.8 mm。
粥样硬化伴斑块年龄分布情况:50~60岁50例, 发病23例, 发病率为46.00%;61~70岁55例, 发病42例, 发病率76.36%;71~80岁53例, 发病45例, 发病率84.91%, 80岁以上22例, 发病19例, 发病率86.36%。性别分布情况:男性115例, 发病86例, 发病率74.78%;女性65例, 发病43例, 发病率66.15%。斑块好发位置分布情况:颈总动脉分叉处89例, 占68.99%;颈总动脉26例, 占20.16%;颈内动脉起始部14例, 占10.85%。病种分布情况 (以入院第一诊断为准) :脑血管病变69例, 发病66例, 发病率95.65%;高血压58例, 发病35例, 发病率60.34%;糖尿病22例, 发病13例, 发病率59.09%;冠心病12例, 发病7例, 发病率58.33%;高血脂8例, 发病4例, 发病率50.00%;颈椎病6例, 发病3例, 发病率50.00%;其他5例, 发病1例, 发病率20.00%。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高发病、常见病。从本组资料可以总结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斑块的数量随着年龄逐渐增高, 男性略高于女性。 (2) 斑块好发颈动脉分叉处, 其次为颈总动脉, 再者为颈内动脉。这是由于颈动脉分叉处管径增宽, 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脂质易于沉积。 (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依次为脑血管病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情和病程逐渐演变, 是心血管疾病的基础, 而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并且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最易导致的病变就是脑梗死[3]。
粥样硬化斑块中, 硬斑表面钙化, 性质较稳定, 不易破裂、脱落, 发生梗死几率较小。软斑及混合斑含有脂质较多, 为不稳定斑块, 易发生破裂、出血及形成血栓。颈动脉存在狭窄, 不稳定斑块极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除了可测定血管狭窄程度之外, 超声波还可测量内—中膜厚度 (IMT) 、斑块的回声强度、斑块的表面结构和溃疡及斑块运动特征, 即可提供斑块性质和稳定性的判断依据[4]。以便临床能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普及, 应尽快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列入老年人常规体检项目。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斑块的位置、性质及血流变化, 为及时有效地发现、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有力的依据, 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检查对于颈动脉的病变诊断性较高, 易操作、无创伤、方便快捷以及费用低廉, 且能全面动态地观察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情况。应该大力普及推广彩色多普勒检查, 特别是基层及偏远地区可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及斑块。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180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数量和性质随着年龄逐渐增高。结论 早期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斑块的位置、性质,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 华扬.颅颈及外周血管超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2]赵玉霞, 刘云芳.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检测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 8 (10) :762-764.
[3]杨翠娈, 黎红.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重要作用[J].内科, 2008, 3 (5) :680-681.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病例为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临床确诊为糖尿病的住院患者35例,经动脉造影(DSA)和手术证实的下肢重度动脉粥样硬化10例,脉管炎4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BK2102、ULTRASONIX-5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为8~12MHz。患者取仰卧位、俯卧位,肢体放松,自腹股沟部起,沿肢体动脉走行向下追踪观察,探测股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各节段,先以二维图像观察血管走行、内径、管壁回声、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辅以彩色多普勒显示,对病变节段以脉冲多普勒测定频谱形态,流速等。
2 结果
2.1 糖尿病
35例2型糖尿病中膝关节以下160个节段中动脉内中膜增厚、粗糙,血管迂曲者98个节段,管腔内有斑块形成,血流色彩呈狭窄及扩张者22个节段,狭窄处远端呈五彩镶嵌色彩。脉冲多普勒显示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峰值流速30~66 cm/s,<44cm/s者20例,阻力指数0.8±0.11。舒张早期反向流速消失者7例。
2.2 下肢动脉重度粥样硬化
共10例,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内膜不光滑、毛糙,连续性消失,管腔内斑块形成、后伴声影,彩色血流显示管壁充盈缺损,五彩镶嵌血流处峰值流速增快160~200 cm/。1例右侧胫后动脉以下完全阻塞,CDFI血管内无彩色血流显示。
2.3 脉管炎
4例,足背动脉内膜呈粗糙增厚迁曲、彩色血流束变细、色泽暗淡者3例,收缩期峰值流速减慢2例,其中1例第一趾背动脉血流消失,行截趾治疗。
3讨论
本文49例下肢动脉病变中,38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均获得了直接诊断的依据,7例术前未作动脉造影,仅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行手术及截肢、趾手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完全性闭塞病变的诊断中更具特异性,1例左下肢动脉重度粥样硬化,73岁,男性患者,股动脉以下动脉管壁弥漫性增厚,内中膜4.1~7.3mm,并见强回声斑块9处,伴有明显声影,斑块最大8 mm,彩色血流呈充盈缺损及斑块远端花彩血流,足背动脉以下血管内无彩色血流充盈,因肢体坏疽,行截肢治疗,术后于离体肢体切开其动脉,管腔内的病变与术前活体上所显示的病变一致。
糖尿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文献认为并非小动脉阻塞[3],Parving的研究发现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但无氧弥散功能改变,早期诊断往往比较困难,仅在症状典型者,用入侵性方法获得确诊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检出,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文献[3]报道,糖尿病足常是糖尿患者入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占外伤性截肢的50%~70%,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尤显重要。在本组糖尿病组中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为70%,较文献[4]报道的84.1%为低,分析原因,本组中11例,可能与其病程短(<5年)有关。其病变血管以胫后动脉为多,与临床及文献报道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在膝关节以下的论点相一致。
鉴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动脉重度粥样硬化,如果仅以声像图鉴别,尚有一定难度,应结合临床病史、症状,脉管炎以20-40岁居多,患肢发凉,足部、小腿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重度粥样硬化多发生在>50岁老年人,且多伴高血压、高血脂等。
历来,动脉造影以其对动脉全程的显示,对病变的确诊做为诊断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对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远端血管状态的判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测更有优势,它不受探测角度的影响,能很好的显示末梢血流、低速血流,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动脉部分闭塞疾病的诊断中更灵敏、更直观,能对闭塞远端的血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对脉管炎等病例接受中医中药治疗者,进行随访、观察疗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便、快捷、无损伤,更能为临床和患者接受。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疾病的诊断,尚有不足,对血管的全程观察不如动脉造影,检查所花费时间较长,且需健、患侧反复对比,检测中且有技术因素的影响。然而,彩色多普勒作为一项无创、方便、快捷的诊断技术,在血管病病的诊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其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唐杰,董宝玮,徐建宏,等.肢体闭塞性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5,4(1):22.
[2]张爱宏,冯春丽,丁汉伦.双功能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人下肢血管病变[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2,14(1):28.
[3]Grant EG,Tessler FN,Perrella RR.Clinical Doppler imaging[J].AJR,1989,152(4):707.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8
本研究旨在对59例乳腺小肿块进行多普勒血流特征的分析, 为乳腺良恶性小肿块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2年5月—2010年9月经我院手术治疗的59例乳腺小肿块为临床初诊单发病例, 均为女性, 年龄19岁~68岁, 平均年龄45.5岁。术前均进行了双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仪器与设备
采用Sunny28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实时线阵高频探头, 探头频率10 MHz.
1.3 检查方法
(1) 乳腺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取平卧位, 充分暴露双乳,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扫查全乳腺, 观察乳腺导管有无扩张, 导管与腺体内有无结节回声;以乳晕区或累及至乳晕旁1 cm范围内为中央区, 其外侧为周边区。当发现病变时, 观察病灶的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 并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探测其有无血流信号。 (2) 肿块的血流形态特征:在能量多普勒条件下, 探头由乳腺肿块的上缘缓慢滑动, 选择清晰完整显示血管的图像记录分析。在能量多普勒血流成像中, 将血流的形态分为三型:穿入型, 血流自肿块的外部向中心放射性走行;中心型, 肿块内部广泛分布新生血管, 血管走行紊乱, 其分支相互缠绕形成血管团, 肿瘤周边可见散在血流;环绕型, 血流位于距离肿块边缘0.5 cm之内的范围, 血流沿肿块边缘走行。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59例乳腺肿块, 直径均小于2 cm, 恶性组37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6例, 浸润性小叶癌3例, 髓样癌2例, 黏液腺癌2例, 导管癌4例;良性组22例, 纤维腺瘤13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 腺病3例, 黏液囊肿1例, 乳腺慢性炎症1例。
2.2 肿块的血流形态分型
恶性组血流信号显示率为94.6% (35/37) , 良性组血流信号显示率为59% (13/22) 。恶性组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分型以穿入型血流为主, 占62.2% (23/37) , 血流自肿块的外部向中心放射性走行, 走行迂曲, 管径不规则扩张, 缺乏向远端逐渐变细的走行特点, 穿入型血流诊断小乳腺癌敏感性为62.2%, 特异性为86.3%.良性组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分型以环绕型为主, 占86.3% (19/22) 。
3 讨论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肿瘤的生长靠肿瘤细胞分泌各种促血管生长因子,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血管发育使其获得营养。Rogatsch等研究[1]发现最大新生微血管多数在肿瘤边缘2.5 mm内, 证明了穿入血管局部癌肿侵袭周围血管形成血管共享的事实[2]。在本研究中, 恶性组以穿入型血流为主, 占62.2% (23/37) , 穿入型血流诊断小乳腺癌的敏感性为62.2%, 特异性为86.3%.本组病例通过能量多普勒血流成像能连续动态显示瘤周及内部的血供情况, 能将肿瘤的终末血流显示为血管树[3]。在恶性组穿入型血流自肿块的外部向中心放射性走行, 血管走行迂曲, 管径不规则扩张, 缺乏向远端逐渐变细的走行特点。
本组病例中, 中心型血流9例, 占24.3% (9/37) , 肿瘤内见广泛分布的新生血管形成紊乱的血管团, 均诊断为乳腺癌, 诊断准确率比较高。良性肿块尚未见中心型血流显示, 由于观察例数较少, 其可靠性尚待进一步探讨。良性组以环绕型血流为主, 占86.3% (19/22) , 其原因可能是良性肿块多呈膨胀性生长, 肿块周围的血管受压移位, 声像图上表现为环绕型血流。有3例为穿入型血流, 其中纤维腺瘤2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但在能量多普勒血流成像中, 血管走行平直, 管径粗细较均匀, 形态规则, 走行较自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生长活跃, 营养物质需求增加, 而上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 从而促进血管的形成。
二维超声检查对乳腺小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但其在鉴别乳腺小肿块良恶性方面存在局限性, 当二维图像呈“不典型”改变时, 应结合肿块的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进行分析。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PA) 中, 乳腺肿块的血流形态分型有助于乳腺小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参考文献
[1]Rogatsch H, Hittmair A, Reissigl A, et al.Microvessel density in corebiopsies of prostatic adenocarcinoma:a stage predictor[J].Pathol, 1997, 182 (2) :205-210.
[2]William W, Li P.Tumor angiogenesis molecular pathology therapeutictargeting and imaging[J].Acad Radiol, 2000, 7 (10) :800-811.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9
【关键词】 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36-02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根据疝环以及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可以被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其中腹股沟斜疝占到了腹股沟疝发病率的95%,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治疗方法是目前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方式,与传统缝合网片手术相比有术后复发率更低、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1-2],本次研究对我院90例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并发症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胃肠外科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且在术后出现伤口及周围组织肿痛包块等各种不适的90例患者,对其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中有男性67例,女性23例,年龄1~73岁,平均41.3岁,病史最长者为术后3年,最短为术后1d。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ivi7型号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5~10MHz或THI4.7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将腹部暴露,采用高频探头对切口下及周围腹壁的情况进行探查。观察腹壁是否清晰,观察切口下及周围的情况,观察补片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补片周围情况,男性患者需对阴囊进行扫查,结果均经手术病理穿刺或临床症状证实。
2 结果
在90例患者中81例(90%)经超声检查发现阳性病灶,9例(10%)患者无出现异常,81例患者经彩超检查发现121个阳性病灶,具体结果:26例(32.10%)切口局部可探及液性结构,主要表现为梭形,带状或条状的无回声或有絮状点状的高回声,其中5个可在腹壁的脂肪层中呈均匀无回声,超声诊断为脂肪液化,11个血肿(其中补片上方有6个血肿,补片下方有8个血肿),血清肿10个。这24个血肿中有8个行穿刺治疗并有4个(3.31%)最后被诊断为切口感染并窦道形成,这4个患者均经清创治疗。共1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疝(9.09%),经手术证实9个,有2个为误診,其中1个的超声表现为右侧腹股沟内侧可见低回声为主的不均匀包块,但边界尚清,下缘可延伸至右侧的大阴唇上,增加腹压可见其略增大,彩超报告:腹股沟区可见肿块,未排除疝可能,手术病理证实为腹壁肌层血管瘤;17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4.05%);1例(0.82%)超声表现为腹壁水肿以及腹腔少许积液,膀胱底部可见团状的高回声,超声报告:不排除膀胱损伤,脐尿管退化不良,经尿道造影以及手术证实为膀胱底部的后壁损伤伴发脐尿管的退化不良;33个睾丸鞘膜腔积液(27.27%),其中10个予以穿刺治疗并证实诊断。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大约占到了腹股沟疝总发病人数的95%,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腔内脏器顶住了腹膜壁层,由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环处突出经腹股沟管斜行突出皮下环而进入阴囊。腹股沟斜疝在年轻男性中较为多发,女性患者少见,且多发于右侧[3].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具有复发率低,术后疼痛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其主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术后出血积液、切口感染、睾丸缺血、萎缩,慢性疼痛,术后复发等,其中术后出现血肿多是由于术中在分离组织间隙时损伤微小血管所引起,或疝囊壁与局部剥离而导致。血肿大小不一,一般不会出现在相邻网片的组织层中,通过彩超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网片周围积液形态,在需较大修补的腹股沟疝横断疝囊的后方将远端的疝囊作为残留的疝囊,组织较大、分泌液体较多时组织无法快速吸收阴囊积液,渗血也将积聚于阴囊处造成阴囊血肿[4]。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出现感染可能是由于局部或全身因素导致,如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等。对于嵌顿性疝引起的组织水肿或肠管污染疝囊者进行修补术时,容易导致再发感染及复发。对于术后感染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注意观察感染出现于浅部还是深部,同时需注意补片的位置、大小补片以及其所在的腹壁是否与周围组织紧贴,有无出现卷曲,补片周围是否有积液,有无出现深部感染,若发现深部感染则需取出补片[5]。精索炎性水肿以及疝囊网膜粘连常常会导致腹股沟斜疝无法正常回复,不可复的腹股沟斜疝又可压迫精索导致血流受阻,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精索炎性水肿。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多属于精索鞘膜积液,声像表现为精索增粗、回声增强,可见后部回声增强。病程较长的患者术后鞘膜积液中常会出现多重的分隔光带回声,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血肿穿刺抽液术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睾丸缺血、睾丸萎缩也是术后并发症之一。缺血性睾丸炎的发病原因是因解剖精索过程中蔓状血管丛受损,其次在重建皮下环时因间隙过小而导致精索血管受压引起睾丸肿胀和疼痛甚至最终萎缩,超声可见睾丸体积的增大,彩超检查可见血流信号增多[6]。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的5年复发率大约为1%~3%,斜疝疝囊经内环突出网片引起复发[7],复发疝一般是由于患者的自身原因以及手术中问题,临床表现为同侧的腹股沟管处出现腹壁肿块,在进行超声检查应与精索炎性水肿、腹股沟脂肪瘤等疾病予以鉴别诊断。可复性复发疝肠管在回复后腹股沟区可仅出现精索条状回声增强增粗,注意与单纯精索炎性水肿进行鉴别。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在外院行术后超声检查显示疝复发,经本院彩超以及CT检查未见复发,复发疝被误诊可能是由于疝口修补处的解剖结构不清晰等因素引起。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的并发症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穿刺抽液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若飞,蒲建元,陈伟,等.后入路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78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3,(25):3040-3041.
[2] 包文中,周高潮,汤大纬,等.腹股沟嵌顿疝一期无张力修补术中不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4):293-295.
[3] 佟建秋,张颖,张振文,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复发疝4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8):2253-2254.
[4] 陈健民,徐秀丽,朱培红,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300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2):399-401.
[5] 陈革,唐健雄.腹股沟疝术后并发症处理及预防[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6):388-390.
[6] 唐华,张蕾,赵鸿雁,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07(9):1483-1489.
[7] 陈祖龙,孟镔,张辉,等.45例腹股沟疝传统手术法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2):110-111.
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检查的怀疑颈部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62例, 其男38例, 女24例;年龄53~87岁, 平均 (64±9) 岁。伴高血压病14例 (22.6%) , 缺血性脑卒中7例 (11.3%) , 冠心病5例 (8.1%) , 糖尿病3例 (4.8%) 。临床表现均有耳鸣、眩晕、头昏、头痛, 视力下降5例 (8.1%) , 言语不清2例 (3.2%) 。所有患者均行颈部动脉CDU检查, 包括双侧颈总动脉 (CCA) 、双侧颈内动脉 (ICA) 、双侧颈外动脉 (ECA) , 共372条。
1.2 方法
1.2.1 C D U检查
采用G E L O GI Q 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0MHz。患者取仰卧位, 颈后垫枕略后仰, 探头以横向和纵向自下而上依次检查CCA、ICA、颈内动脉颅外段 (EICA) 、ECA, 观察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血流方向、流速等。
1.2.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
于颈部动脉CDU检查后1周进行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 对比CDU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1.3 狭窄率计算及狭窄程度分级
狭窄率的算法采用NASCET法, 即狭窄率= (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 /狭窄远端正常直径×100%。根据欧洲协作组 (ECSG) 诊断标准进行狭窄程度分级[3], 即0级:正常;1级:狭窄率<50%;2级:50%≤狭窄率≤90%;3级:9 1%≤狭窄率≤9 9%;4级:狭窄率=1 00%。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及Kappa一致性检验。灵敏度=真阳性人数/ (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 ×100%, 特异度=真阴性人数/ (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 ×100%。Kappa<0, 说明检查结果很不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无意义;Kappa>0, 说明有意义;0<Kappa<0.4, 说明一致性不够理想;Kappa≥0.7 5, 说明已相当一致。
2 结果
CDU诊断颈部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7%, 特异度为95.4%, Kappa=0.92;1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1.4%, 特异度为96.2%, Kappa=0.86;2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0.9%, 特异度为97.3%, Kappa=0.82;3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88.2%, 特异度为100%, Kappa=0.94。颈部动脉CDU及DSA检查结果与诊断对比详见表1~5。
3 讨论
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之一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颈部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4]。动脉粥样硬化是颈部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引起局部脑组织损伤, 轻者出现耳鸣、眩晕、头昏、头痛等, 严重时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DSA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 可以准确显示狭窄的部位、范围, 但其属于创伤性检查, 造影剂限制因素较多, 存在过敏、动脉血栓形成等风险, 且费用昂贵。CDU为无创检查, 无须使用造影剂, 操作简便, 费用低廉。此外, 颈部血管位置表浅, 适合使用CDU进行检查诊断。
本文资料显示, CDU对不同程度的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与DSA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但对1级、2级狭窄诊断的一致性相对较低, 原因可能与颈部血管CDU检查结果易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影响有关, 或是血流方向及速度改变不明显造成的误判。另外, 谭明贤等[5]研究发现, 颈部血管CDU对于距离体表相对较远的锁骨下动脉敏感度不高, 且位于动脉开口的狭窄处血流易受其他血管影响, 导致结果不准确。因此, 在临床检查中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病变部位等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或CT血管造影 (CTA) 诊断, 必要时进行DSA检查。目前, 颈部血管超声尚无法取代DSA, 但其易于推广使用, 也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春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128.
[2]印淑均, 王敏, 邹文娟.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12) :849.
[3]戴继宏, 高岩, 郭明慧.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不同程度颈部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研究[J].人民军医, 2014, 57 (4) :413.
[4]许光瑜, 管敏, 赵亚男,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经颅多谱勒超声联合应用对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1)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