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

2024-08-25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精选6篇)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 篇1

椎动脉病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由Barre和Licon在1926年率先提出,是康复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患者临床表现出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甚至猝倒等症状时,即可大胆推测患者颈椎病变累及椎动脉,引起的交感神经系列反应。而且临床观察发现,严重的椎动脉病变可诱发青年人群的中风[1],因此,椎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诊断采用的方法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椎动脉造影(DSA)、椎动脉核磁共振(MRA)及椎动脉三维重建(SCTA)[2]。其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因为具有无创伤、费用低、可重复等优点已成为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此外该技术在肿瘤诊断[3,4]、皮肤科病变诊断[5]等诊断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适用性,为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椎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进一步掌握椎动脉病变声像图特征,收集本院椎动脉病病例268例,就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2000-2012年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共489例,检出异常病例268例,其中男156例,女112例,年龄28~79岁,平均(59±1.6)岁,均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障碍等临床表现,病程0.5~2.8年,就其声像图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性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设备及方法

设备:美国GE Vi Vid-7,百胜Mil 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设定频率5~7 MHz,采用宽频线阵探头。诊断时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约30°,必要时双肩下垫小枕,头颈仰伸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置于锁骨上方尽可能显示椎动脉起始段,再沿其上行观察C6~5、C5~4颈椎之间椎动脉走向,分别记录椎动脉管壁结构、走行、内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同时注意观察双侧椎动脉对比。

1.3 椎动脉内径异常标准

内径<1.8 mm提示管径狭窄,血流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pstolic velocity,PSV)>(45.0±2.5)cm/s提示流速增快,舒张末期速度(end diastolic flow velocity,EDC)<(10.0±2.0)cm/s提示流速减低,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71提示RI增高,血管内腔阻塞。

2 结果

2.1 椎动脉起源异常

本组16例(16/268),占5.97%,为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患者;6例(6/268),占2.23%,为右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38例(38/268),占14.17%,椎动脉绕过第6颈椎横突孔从第5或更高颈椎横突孔穿入。

2.2 走行迂曲

本组126例(126/268),占47.01%,椎动脉穿入位置正常在横突孔间走向失常,纵切面声像图呈曲线状,CDFI示血流信号充盈尚好,血流方向呈红、蓝色相间分布,部分节段曲度增大时可见花色血流,PSV、PI增高。

2.3 椎动脉发育异常

一侧椎动脉颈段与椎动脉颈外段管壁全程均匀性细,呈“=”征,内径<1.8 mm,对侧椎动脉内径代偿增宽≥(4.0±0.2),本组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89例(89/268),占33%,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26例(26/268),占9.70%,CDFI显示血流信号充盈。

2.4 椎动脉斑块、闭塞

本组67例(67/268),占25.0%,椎动脉管壁内斑块多观察在颈外段,声像图表现管壁不规则增厚,回声增强,CDFI示血流充盈缺损,血流信号变细且紊乱,PSV突然增快,远侧端血流速度减低,RI增高;另有16例(16/268),占5.9%,椎动脉闭塞,其中5例为右侧,11例为左侧,闭塞椎动脉内径<1.2 mm,管壁增厚回声增强,CDFI降低血流速度条件下均未探及血流信号。

3 讨论

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第一分支,由于椎动脉解剖特点将其分为三段,颈段为锁骨下动脉起始处至第六颈椎横突孔前段;椎骨段为横突孔内段;枕段为出寰椎入颅段[6]。彩色超声显示主要是颈段、椎骨段,由于近年来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逐渐增多,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有器质性病变,也有功能性因素,但其发病机制日趋统一,椎动脉的第二、三段与钩椎关节,关节突出节和横突孔内径有关,它们大小,位置的改变都会对椎动脉产生机械压迫,进而引起神经性痉挛,使得对侧椎动脉无法代偿,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此,椎动脉病变的基础是颈椎退行,具体病变包括横突孔原发性或继发性狭窄,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失稳等。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时,主要总结所得的发病原因则归结于椎动脉的结构功能改变,如在椎动脉血管走行、血管结构、先天发育异常、斑块、狭窄和闭塞等均是主要的发病原因。

3.1 椎动脉起源走行异常

正常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多在C7横突孔前方入C6横突孔,少数C5或C7横突孔进入,经C4水平进入横突孔罕见[7]。CDFI显示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椎体遮盖而呈现阶段性彩色血流[8]。多显示在C6、C5、C4段,管径内径>2.6 mm,内呈无回声,管壁呈偏强回声等号线状,在其前方可见较细线状回声为椎静脉,彩色血流充盈为蓝色与其后方椎动脉彩色相反(为鉴别要点)。若椎动脉骨段穿入位置上移,在颈部肌群之间穿行延长而失去横突孔骨性结构保护,而更易受相邻组织及颈部活动的影响,可致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RI增高,流速减低,引起一系列脑缺血症状。在本组病例中,有45例血管走形异常,右侧29例,左侧9例,双侧2例。

3.2 椎动脉发育异常

椎动脉解剖双侧管径存在有一定差异,一般左椎动脉内径较对侧略粗多见,差异<0.5 mm,但差别较大时,对侧可代偿增宽,一般内径<4.5 mm,当极度不对称时可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9]。当颈椎骨源性压迫及椎间盘退变,使椎动脉走形迂曲、受压,使一侧椎动脉RI增高,PSV减低,若另一侧代偿不足,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眩晕。

3.3 椎动脉硬化、斑块、闭塞

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防治重心前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及亚临床期病变的发现,成为医生关注的重点。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多累及全身大、中动脉,由于椎动脉骨源性退变及年龄增大,椎动脉管壁弹性减低,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CDFI管腔血流充盈缺损,血流束变形,细或间断状,血流速度减低或细窄处血流速度增快,RI增高,出现脑供血不足[10]。

参考文献

[1]Ricardo J.Komotar,Mocco J,Rodney M.Samuelson,et al.Rapidly successive,symptomatic,bilateral,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treatment with stent reconstruction[J].Surgical Neurology,2009,72(3):300-305.

[2]张杰,范炳华.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5):690-694.

[3]赵利平,赵学忠,周平安,等.高频超声在乳腺良性肿块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报),2009,7(1):51-53.

[4]Spiprasad S,Bushby L,Subramanian K,et al.High frequency 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of focal testicular lesion:Crossing vessels(criss-cross)pattern identifies primary malignant tumours[J].European Urology Supplements,2003,2(1):619-625.

[5]Ximena W,Jacobo W,Lvo S,et al.Activity assessment in morphea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11,65(5):942-948.

[6]曹铁生,段云友.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3-324.

[7]乙方,龚新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走行变异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7):471-472.

[8]王伟,沈婷婷,张晓玲.颅外段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6,15(3):243-244.

[9]邓月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06,18(6):809-810.

[10]吴明晓,陈秀华,陈敏.超声多普勒超声与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Suppl):63-65.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收集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科乳腺超声诊断, 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 评级在4A以上乳腺实质性肿块患者20 例, 皆为女性, 年龄31 岁~68 岁, 平均年龄约44.3 岁。肿块发生于右侧乳腺15 个, 发生于左侧乳腺12 个;其中一侧乳腺单发15 例, 5 例为双乳不同程度多发, 其中3 例肿块左右各一, 2 例为一侧乳腺1 个肿块, 另一侧乳腺为2 个肿块。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德国PHILIP HD1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使用高频探头 (频率7~12 MHz) , 仪器内设的乳腺检查条件下。患者一般取平卧位, 两上肢肘关节呈90°, 自然放在头两侧, 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窝, 必要时可根据乳房病变情况侧卧位或坐位检查。探头应轻放于皮肤上, 不宜加压 (如果腺体组织松弛会出现声衰减, 可适当加压) , 用直接接触法依次对乳腺的4 个象限 (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下象限、内上象限) 、乳头乳晕区和腋尾区进行规范扫查, 记录肿块位置、大小、肿块的纵径与橫径比值、形态、内部回声、边界侧边声影、后方回声有无衰减、有无钙化及钙化情况、血流分布、腋窝淋巴结。

2 结果

20 例患者中实质性肿块27 个;边界模糊的23 个;稍低至低回声20 个;伴微小钙化的13 个;有侧边声影的3 个;双乳多发肿块的5 例, 肿块共计12 个。其中19 例进行手术治疗, 1 例穿刺活检为良性肿块纤维瘤未进行手术治疗。良性肿瘤患者4 例, 肿块5 个。恶性肿瘤患者16 例, 肿块22 个, 其中乳头状导管癌13 例, 其中1 例患者左乳外上象限乳腺肿块声像图超声评级为BI-RADS 4A级 (见封三图1) , 术后病理证实为乳头状导管癌 (见封三图2) ;髓样癌3 例, 其他类型癌未见。

3 讨论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 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 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乳腺癌发病率45 岁~50 岁较高, 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 可能与老年妇女雌酮含量升高相关。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腺病、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2]。

以往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较低, 现在随着中高档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大多数医院得到普及, 同时由于高频超声探头的不断更新, 超声图像质量得到逐步提高。在一部分地区, 乳腺癌的超声检查被卫计委纳入妇女病两癌筛查中的重要检查项目。近年来, 乳腺癌的发现率、报告数在不断增加, 使得相当一部分患者得到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特别是高频超声、X线钼靶的联合检查更能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3]。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也多有报道[4]。

超声在乳腺检查方面具有无辐射、可重复性强, 操作较为简便, 无需特殊准备, 为患者乐意接受, 但检查者操作手法和经验丰富程度对检查结果有影响。乳腺超声声像图中, 模糊、实质性、低密度伴沙砾样钙化的肿块多倾向于考虑恶性病变, 可归纳为易记的四字诀“莫 (模) 、食 (实) 、低、钙”。

“莫”即模糊, 乳腺癌肿块中, 绝大多数表现为边界模糊的肿块, 本组病例肿块中边界模糊的23 个, 占85%。

“食”即实质性, 乳腺肿块中, 绝大多数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影, 较少表现为囊性结构, 或为囊实性结构。

“低”即低回声, 乳腺恶性肿块中, 大多数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或稍低回声, 也可表现为稍高回声, 但较少。

“钙”即高回声钙化, 乳腺恶性肿块中多数为沙砾样微钙化, 超声声像图表现为针尖样强回声光点不伴声影或仅伴浅声影, 成簇或沿导管呈区段分布, 簇状钙化常是乳腺癌的首发超声征象。微小钙化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征象, 但并非所有的微小钙化都是恶性的, 粗钙化并非均为良性[5]。恶性病灶内钙化与癌细胞代谢旺盛有关, 因为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 很容易在乳腺腺泡和导管内形成钙盐沉积[6]。

综上所述, 乳腺癌超声二维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特别适合于大批量体检人员筛查。应正确掌握操作手法, 不遗漏检查部位, 超声较易检查出5 mm以上的病灶。对符合本文提到的乳腺癌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四字诀的病灶, 可以建议行钼靶检查, 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声像图特征, 以提高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诊断乳腺实质性肿块, 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 评级在4A以上且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或手术的患者20例, 乳腺实质性肿块27个。结果 超声诊断27个乳腺实质性肿块中恶性肿块有22个, 良性肿块有5个。结论 乳腺癌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声像图上有一定的特征表现, 掌握其特征声像图有利于临床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声像图,特征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56.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09.

[3]袁士涛, 赵朝华, 鹿晓理, 等.X线钼靶、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 2009, 49 (12) :21-23.

[4]曹小玲, 张群霞, 卢岷, 等.超声弹性成像硬度评分法与面积比值法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10) :688-690.

[5]胡慧滨, 张莹, 任志敏, 等.乳腺微小钙化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5) :554.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5年5月—2009年4月18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门诊10例, 住院8例;男1例, 女17例, 年龄25岁~60岁, 平均年龄42岁。其中, 双侧甲状腺弥散肿大型10例 (合并甲亢2例, 甲减3例, 甲状腺功能正常5例) , 结节肿大型6例 (合并甲亢2例, 甲状腺功能正常4例) , 局限型桥本病2例 (甲状腺功能正常) 。

1.2 方法

18例均接受甲状腺功能及抗体 (TMAb、TGAb) 检查。采用Philips HDI-400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 探头频率5~12 MHz.应用仪器内设的甲状腺检查条件, 患者平卧, 肩部垫高, 充分暴露颈部, 纵横扫查双侧甲状腺, 观察测量甲状腺大小、体积、病变部位以及病变数量, 局限性或弥散性病变的特点、病变内部及周边彩色血流特点, 详细记录。18例患者均先做超声检查, 后经活检穿刺病理学证实10例, 手术病理学证实8例。

2 结果

2.1 桥本甲状腺炎二维声像图特点

(1) 甲状腺大小形态改变:18例中10例弥散肿大型和6例结节肿大型均表现双侧甲状腺体积增大, 前后径及峡部增厚明显;2例局限型桥本病甲状腺内见局限性低回声区, 甲状腺体积肿大不明显。 (2) 甲状腺内部回声改变:10例弥散肿大型桥本甲状腺炎内部回声明显降低, 甚至低于同侧颈前肌回声, 甲状腺内可见不规则的网络样改变, 具有诊断意义。6例结节肿大型桥本病, 可见双侧甲状腺非对称性肿大, 腺体内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 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 结节周边无声晕, 后方回声无衰减, 结节以外的甲状腺组织回声亦强弱不均。2例局限型桥本病表现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内1~2个不均匀低回声区, 边界清楚, 形态不规则, 局部肿大不明显。

2.2 桥本甲状腺炎彩色超声表现

10例弥散肿大型桥本病内部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血管内径增粗, 彩色血流异常丰富, 类似“火海征” (见图1) 。而且回声越低区域, 彩色血流越丰富。6例结节肿大型桥本病, 结节以外甲状腺组织表现同上, 结节边缘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2例局限型桥本病表现病灶部位低回声区, 血流信号明显增多、杂乱, 其余甲状腺组织血流信号正常。

3 讨论

3.1桥本甲状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免疫、遗传因素, 另外感染及环境污染亦为诱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毒、细菌感染及环境中煤的有机物 (包括酚、硫氰酸盐、间苯二酚) 污染等均可促使甲状腺自身抗体形成, 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1]。

3.2桥本甲状腺炎的病理表现为甲状腺腺泡萎缩, 滤泡上皮嗜酸性变, 间质弥散性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及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2]。局限型和结节型桥本甲状腺炎病理呈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改变, 是桥本病的早期阶段[3]。弥散型及弥散型并结节是桥本病的进展阶段, 在此基础上甲状腺逐渐萎缩并出现症状性甲减即进入疾病的晚期阶段。有文献[4]指出弥散型并结节中的结节是滤泡间或小叶间程度不同的结缔组织增生, 或发生玻璃样变而取代、分隔或包裹甲状腺组织形成的。

3.3不同声像类型的桥本甲状腺炎血供情况各不相同。本组局限型桥本甲状腺炎病灶局部血供正常或散在星点样增多;结节型桥本甲状腺炎病灶局部血供极为丰富;而弥散型并结节及弥散型桥本甲状腺炎腺体血供以粗点状与分支样增多为主, 少数达“火海征”。本研究还表明, 当弥散型并结节及弥散型桥本甲状腺炎腺体血供达“火海征”时, 既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也见于甲状腺功能增高, 由此可见, 对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功能的预测还需将血供情况与灰阶图像结合。

总之, 桥本甲状腺炎随着病程进展其声像图逐渐复杂化, 给诊断造成难度[5], 但如能掌握声像图特征, 绝大多数桥本甲状腺炎还是容易诊断的。本组三种声像类型中以弥散型并结节的发病率最高, 且误诊率也是最高, 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当超声发现结节性病灶时, 医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结节本身, 因此绝大多数只对结节本身进行了诊断, 但是却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图像信息, 包括结节以外的腺体回声强弱以及血供状况等。如结节合并有周围腺体回声减低, 血供增多, 应首先想到桥本病。

摘要: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8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 根据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分为弥散肿大型、结节肿大型及局限型桥本病三型。结果 18例桥本甲状腺炎中弥散肿大型10例, 结节肿大型6例, 这16例双侧甲状腺体积较正常明显增大, 内部回声减低, 部分呈网络样改变, 病变部位血流信号丰富;局限型桥本病2例, 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区内血流信号丰富, 肿大不明显。结论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桥本甲状腺炎正确分型。

关键词:桥本甲状腺炎,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型

参考文献

[1]黄红宇, 魏云玉, 李娟, 等.27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1, 14 (1) :49.

[2]孙永红, 郭文君, 黄文波, 等.桥本氏病与亚急性甲状腺炎60例临床病理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 25 (6) :421-422.

[3]胡桂珍, 蒋云山, 李立志,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7 (5) :324-325.

[4]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382-383.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7例, 均来源于2010年1月-2012年12年本院收治的慢性甲状腺炎患者, 其中男9例, 女68例;年龄21~65岁, 平均45.6岁。其中有23例患者是在健康查体时偶被发现, 其他患者以颈部增粗或颈前有肿物主述而就诊时发现。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甲状腺炎。

1.2 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Phlips-HD1, 荷兰) 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7.5 MHz, 先观察甲状腺形态、内部回声、大小、有无结节, 并于横切平面测量甲状腺侧叶前后径 (在甲状腺最厚处) , 甲状腺内部血供状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检查, 并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和双侧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最高流速。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甲状腺均有弥漫性肿大, 且不均匀, 以侧叶前后径、峡部增大明显, 其中有56例前后径>2.5 cm, 75例峡部厚>0.4 cm;内部回声改变分为3型:腺体实质偏低粗点状不均匀型有17例;弥漫性高等斑状回声, 间有低回声型有9例;腺体点状回声不均, 其内有散在条状强回声, 呈分隔状或网格状有51例, 此型最为多见。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70 cm/s有15例患者, 50~69 cm/s有47例, ≤49 cm/s的则有15例。

3 讨论

近年来, 慢性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疾病, 尤其是慢性淋巴细胞性淋巴结炎发病率逐年增多, 以中年女性多见, 但儿童少年亦可发生。其起病隐匿, 发展缓慢, 病程较长, 大部分患者在开始无明显症状, 常因偶然发现甲状腺肿大而进一步检查被诊断。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 多数为弥漫性, 少数可呈结节状, 质较硬。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黏液水肿表现。慢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 由于其特异性差, 很难与其他甲状腺疾病相鉴别[2]。高频超声可以很好地显示甲状腺实质回声, 早期甲状腺回声多普遍降低, 分布不均匀, 随着病程进展, 可见散在条索状强回声, 呈分隔状或网格状[3]。

3.1 慢性甲状腺炎的超声表现

对所有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其中有52例患者的资料显示为典型的慢性甲状腺炎表现, 具体表现为: (1) 甲状腺均有弥漫性肿大, 且不均匀, 以侧叶前后径、峡部增大明显。 (2) 甲状腺包膜完整, 与颈前肌分界可辨认。 (3) 甲状腺内部呈弥漫性减低的不均质回声, 大多数呈断续的细条状强回声表现, 少数为粗大网格状回声表现。 (4) 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实质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部分患者血流信号呈“火海征”, 有15例患者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70 cm/s, 47例为50~69 cm/s, ≤49 cm/s的则有15例。 (5) 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的实质回声明显增强, 呈粗大网格状, 但是血流增多不明显。

有25例患者的资料为非典型慢性甲状腺炎表现: (1) 低回声多发结节型:甲状腺大小不一, 无明显包膜, 边界尚清, 内部结构比较紊乱, 实质结节回声呈弥漫散在性, 多数为低回声, 欠均质或不均质;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内部可见簇状及沙粒样钙化斑, 实性边缘不整齐, 周边有条状血流信号;合并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内部回声不均质, 回声可呈中等偏强或囊实性, 或可见钙化斑[4]。 (2) 增粗样光点回声型:甲状腺体积可正常或前后径稍增大, 内部回声正常, 回声均质或光点增粗样;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实质内血流正常或稍多。 (3) 回声减低片状型:甲状腺一侧或双侧实质形态不规则, 边界欠清, 局部血流丰富, 内有低回声片状不规则区, 部分呈增粗细网状, 余回声可正常。

3.2 超声对慢性甲状腺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淋巴细胞性与纤维性甲状腺炎的超声鉴别存在一定困难, 因两者声像比较相似。但实质内血流增多不明显是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区别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显著特点, 如有可疑者, 在超声不能明确的情况下, 可结合针吸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诊断。

另外, 多发低回声结节型慢性甲状腺炎由于其超声声像多不典型, 需要与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进行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包膜可不完整, 边缘不齐, 内部可见簇状及沙粒样钙化, 周边血流信号呈见点状及条状[5]。甲状腺腺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有完整包膜 (多发腺瘤时包膜可不完整) , 边界清楚, 呈局限性增大, 回声较均质, 内部均匀低回声或稍强回声。结节性甲状腺肿常呈多发, 边界尚清, 结节包膜不完整, 表面不光滑, 结节大小不等, 呈低回声或强回声。如有纤维化, 结节之间回声常增多;如发生出血坏死时, 可见钙化、囊性变的强回声。

因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实质内也可出现片状不规则低回声区, 所有容易与回声减低片状型相混淆, 临床进行诊断时, 通常要结合临床症状如是否有压痛等, 鉴别并不困难, 对症状不典型的可疑者需要进一步细胞学检查方能确诊[6]。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在慢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临床上需要认真总结并掌握其声像图特点, 对一些图像不典型的慢性甲状腺炎患者, 可结合针吸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明确诊断并不困难。因此, 超声检查可作为怀疑慢性甲状腺炎患者的必备检查, 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慢性甲状腺炎的超声检查声像特征, 为慢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77例慢性甲状腺炎行常规检查。结果:77例患者甲状腺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不均匀肿大, 以侧叶前后径和峡部增大明显, 前后径>2.5 cm达56例, 峡部厚>0.4 cm达75例;内部回声改变分为三型, 腺体实质偏低粗点状不均匀型17例;弥漫性高等斑状回声, 间有低回声型9例;腺体点状回声不均, 其内有散在条状强回声, 呈分隔状或网格状, 此型最为多见51例。有15例患者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70 cm/s, 47例为50~69 cm/s, ≤49 cm/s的则有15例。结论:临床上需要认真总结并掌握慢性甲状腺炎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点, 对一些图像不典型的慢性甲状腺炎患者, 可结合针吸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明确诊断并不困难。

关键词:慢性甲状腺炎,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

参考文献

[1]施秉银, 马秀萍.现代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6.

[2]朱霞, 黄道中, 邓又斌, 等.超声在桥本病甲状腺功能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12) :903-905.

[3]裴劲松.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2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1) :31-32.

[4]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375-384.

[5]唐丽娜, 任永富, 阎若元, 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4) :266-268.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08~2009-02在湖北新华医院临床诊断为淋巴水肿的患者23例,其中男6例,女17例,年龄16~92岁。其中11例女性患者为单侧上肢淋巴水肿,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均在手术时进行了淋巴结清扫;3例女患者及6例男患者为单侧下肢肢体淋巴水肿,有脚气病史;3例女患者下肢病变病因不明,无相关心血管、肾脏疾病史,临床诊断原发性淋巴水肿。23例行诊断性治疗后均有好转。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为配备有高频实时线阵探头的Philips HD11,Envisor-HD彩色超声诊断仪,频率6-15MHz。选择仪器预设的血管及小器官(浅表软组织)条件,依据具体情况调节深度、增益及聚焦,使图像为最佳状态。超声检查方法:23例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所匹配的高频探头扫查肿胀部位,观察肿胀部位浅表软组织的图像特点,并与健侧同部位软组织相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差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侧肢体软组织层图像显示各层次清晰,回声规整,肌纹理清晰(图1),而患侧肢体皮下软组织各层次显示模糊,回声增强,肌纹理显示欠清晰。健侧肢体皮下软组织层厚薄均匀一致,而对侧肢体患部皮下软组织层较对侧明显增厚(表1),回声相对较杂乱,并可见增厚的皮下软组织内显示细小管道样无回声或低回声相互交织(图2),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均不能显示血流信号。

3 讨论

淋巴水肿好发于女性,80%发生在下肢,也可以发生在面部、上肢、躯干及外生殖器[1]。该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淋巴回流受阻而导致过多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的病理状态,主要位于皮下组织层[2],淋巴液来源于组织间液,由毛细血管壁滤过形成的组织间液有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运输系统汇流入静脉[3]。淋巴运输系统包括各级淋巴管、淋巴干及淋巴导管,毛细淋巴管以稍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毛细淋巴管网形成淋巴管丛,由淋巴管丛汇合成集合淋巴管,集合淋巴管再汇入局部淋巴结,最终经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汇入静脉系统。各种原因致淋巴运输系统受阻或功能失调,淋巴液就会聚集在组织间隙及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水肿。早期的淋巴水肿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但由于病因的持续存在,会导致淋巴水肿反复发作。又由于淋巴水肿患者的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成分,可刺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的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增生,胶原沉积,淋巴管的破坏与阻塞进一步加重,久之皮肤逐渐变硬,弹性减弱,逐渐形成象皮肿。

引起淋巴水肿的原因虽多,但发生的病理变化大致相同,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淋巴回流障碍,真皮内和深筋膜淋巴管扩张,组织间隙广泛水肿。晚期主要表现为象皮肿。国内刘执玉[4]等通过手术切除标本固定后肉眼观察发现:切面见皮肤及深筋膜明显增厚,真皮及筋膜呈灰白色,质坚硬。皮下纤维组织及纤维间隔增宽,脂肪组织被广泛分割或消失,增生的纤维间隙间见有不规则的淋巴间隙。

结合淋巴管的解剖及淋巴水肿的病理,我们发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水肿患者相比较,本组23例淋巴水肿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其特征性。淋巴水肿主要位于皮下组织层,超声表现为患者的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增厚。淋巴液含有较多的蛋白成分及淋巴水肿常有的感染等导致的炎性改变,均可刺激纤维组织增生,所以会出现回声增强,纹理显示不清的超声表现。淋巴运输系统失调致淋巴回流不畅,阻塞远端淋巴管网扩张,超声表现增厚的皮下层内见交织成网或蚯蚓状的细小管道样无回声区,CDFI显示细小管道内无血流信号,为淋巴水肿的特征性声像图改变。

淋巴系统解剖结构特点复杂,成像较困难,而放射性核素显影被认为是诊断淋巴循环不良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显影率低、有创、毒副作用等原因,临床应用较少[5]。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显示,MRI及CT能够很好地显示淋巴水肿患者的淋巴间隙,对淋巴系统疾病及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由于价格较贵,临床常规应用困难[5~9]。超声检查已经发展成为普及的影像诊断方法,且随近年来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发展,超声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超声具有价格便宜、无创、安全的优点,能为淋巴水肿患者的诊断提供很重要的信息。但目前超声对淋巴水肿的检查受到一定限制,难以显示淋巴管阻塞的部位、淋巴管的运输功能,也难以了解引起淋巴水肿的原因。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技术更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超声将对淋巴水肿的患者提供更多有利的信息。

摘要:目的 总结淋巴水肿的二维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确定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本院23例肢体淋巴水肿患者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淋巴水肿的病理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肢体淋巴水肿患者的皮下软组织层均出现相似的二维声像图改变,表现为皮下层增厚,增厚的皮下层内见细小管道样回声。结论 淋巴水肿患者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高频超声检查对淋巴水肿具有诊断价值。

关键词:淋巴水肿,超声检查,诊断

参考文献

[1]Yuan ZB,Chen LB,Luo QY,et al.The role of radionuc-lide lymphoscintigraphy in extremity lymphedema.annals of nuclear.Medicine,2006,20(5):341-344.

[2]Kim W,Chung SG,Kim TW,et al.Measurement of soft tissue compliance with pressure using ultrosonography.Lymphology.2008,41(4):167-177.

[3]张涤生.实用淋巴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42.

[4]刘执玉.淋巴的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8-84.

[5]Liu NF,Lu Q,Jiang ZH,et al.Anatomic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lymphatics and lymph nodes in diagnosis of lymphatic circulation disorders with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lymphangiography.J Vasc Surg,2009,49(4):980-987.

[6]Lohrmann C,Foeldi E,Bartholomae JP,et al.Gadoteridol for MR imaging of lymphatic vessels in lymphoedematous patients:initial experience after intracutaneous injection.Br J Radiol,2007,80(955):569-573.

[7]Clément O,Luciani A.Imaging the lymphatic system:possibili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Eur Radiol.2004;14(8):1498-1507.

[8]Dimakakos PB,Stefanopoulos T,Antoniades P,et al.MRI and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lymphedema and lipedema.Int Surg,199782(4):411-4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 篇6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能量图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症状,超声表现为卵巢多囊改变,生化激素测定表现为高雄激素,如睾酮升高,黄体生成素(LH)/卵泡生成素(FSH)>2等。本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能量图(color Doppler energy,CDE)分级方法研究PCOS超声显示的卵巢血流的改变,探讨PCOS超声表现的卵巢血流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能量图分级在PCOS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妇科门诊诊断为PCOS患者100例。患者均因月经延期、闭经、不孕等病症来院就诊。年龄17~33岁,平均(25±5)岁;青春期(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0~19岁为标准)9例;部分病例伴肥胖、多毛、痤疮等症状。100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多囊卵巢,其中经腹部检查34例,经阴道检查66例。

1.2 仪器和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

应用Philip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经腹探头C5-2,频率(2.0~4.0)MHz和经阴道探头C9-5ec,频率(5.0~9.0)MHz。经腹检查时,患者平卧位,膀胱适度充盈,探头在下腹部行纵、横等连续多方位扫查;经阴道检查时,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探头顶端涂以耦合剂并套上避孕套后插入阴道,做纵、横等连续多方位扫查;常规检查并记录子宫及双侧卵巢的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尤其检测多囊卵巢的卵泡数量、最大卵泡。按照自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能量图信号分级方法,一般正常卵巢显示的星点状的彩色血流信号为0级,稀疏的枝状彩色血流信号为Ⅰ级,较密集的树枝状彩色血流信号为Ⅱ级(图1),满布整个卵巢间质的彩色血流信号为Ⅲ级。将多囊卵巢间质显示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血流信号进行分级,应用脉冲多普勒(PW)检测血流的速度和阻力指数(RI)。

1.2.2 生化检测方法:

应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免疫化学发光设备Access,测定性激素:促卵泡生成激素(HFSH)、促黄体生成素(H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ROG)、睾酮(TESTO)。

1.3 超声诊断标准

按2003年鹿特丹会议提出的超声诊断标准[1],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卵巢内可见≥12个卵泡,直径在2~9 mm。(2)卵巢体积>10 m L。(3)单侧卵巢的上述改变足以诊断。卵巢体积计算的简化公式为0.5×长×宽×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根据不同资料的性质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earson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中,卵巢增大病例52例,增大卵巢76只,其中左侧增大32只,最大25.9 m L;右侧增大44只,最大35.9 m L;双侧均增大24例。肥胖患者均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卵巢增大。

52例卵巢增大患者,经腹检查8例,经阴道检查44例,其中1例经腹检查患者因过度肥胖,腹部脂肪较厚,卵巢未能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考虑肥胖原因致彩色血流信号未能显示,未计入。余51例中,去除1病例右侧卵巢显示大的囊肿未计入,共计101只卵巢,CDE均显示血流丰富,按本组的血流分级方法进行分级,Ⅰ级血流25只,Ⅱ级血流42只,Ⅲ级血流34只。就卵巢增大程度与血流分级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双侧卵巢大小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2 4,P=0.012 8),说明左右两侧卵巢增大程度有差异。左侧卵巢增大程度与血流分级的相关性:r=0.740 4,P<0.01;右侧卵巢增大程度与血流分级的相关性:r=0.639 2,P<0.01,说明双侧卵巢增大程度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呈正相关,卵巢越大,彩色血流信号越丰富,分级级别越高。

100例中,生化检测激素水平正常13例,异常87例;其中睾酮增高82例,同时L/F>2者,19例;T正常,L/F>2者,5例。9例青春期病例,睾酮均增高。

统计学处理51例卵巢增大病例中睾酮TESTO、L/F比值与卵巢增大程度、卵巢CDE血流分级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双侧卵巢增大程度、血流分级与睾酮无相关关系,右侧血流分级与L/F存在相关性(r=0.338 7,P=0.018 5)。

3 讨论

PCOS的诊断标准一直备受争议,虽然2003年的鹿特丹会议提出的标准将PCOS的超声表现作了具体界定,但对此探讨的学者较多。

从本组病例看,鹿特丹标准的条件之一,卵泡个数≥12个及大小都能满足,一般卵泡排列在卵巢的周边或弥散的分布在卵巢内;其直径均在2~9 mm;而条件之二,卵巢体积(Velome软件)增大>10 m L者,卵巢增大52例,占52%,双侧均增大24例,占24%。所以认为多囊卵巢改变在形态学主要表现为卵泡个数及卵巢大小的变化。

卵巢血液供应取决于卵巢的功能状态,并随月经周期性变化,正常卵巢仅显示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血流RI较高。有研究证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出卵巢间质内丰富的高速低阻血流,改良了PCOS的诊断[2]。本组选择了血流信号灵敏度更高,不受流速、方向、探测角度影响的CDE模式,以获得更丰富的卵巢血流信息,有利于对PCOS卵巢微血管分布情况的深入研究和诊断[3]。经阴道超声检查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血流信号较正常卵巢明显丰富,以Ⅱ级、Ⅲ级血流为主。而经腹超声检查,探头频率较低,受腹壁脂肪层、腹腔肠管气体等影响,加之PCOS常伴发肥胖等,对检查者操作手法要求较高,诸多因素限制了超声的分辨力,使卵巢内部结构显示欠清,也影响彩色血流信号显现。本组中经腹检查多为青春期、未婚妇女,肥胖而影响图像质量未入选,所以经腹部检查中漏诊、误诊难免。经阴道超声因其分辨力高、无需充盈膀胱、不受腹壁脂肪、气体影响等特点,且经阴道探头的频率更高,距卵巢更近,使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显示率;但远场图像如位于子宫底后方的高位卵巢,彩色血流显示不满意。所以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诊断PCOS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增高,必要时结合经腹部超声检查,更有意义。

本组经阴道检查多囊卵巢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改变非常显著,尤其是体积增大的多囊卵巢,彩色血流信号明显丰富,均显示Ⅱ、Ⅲ级血流。统计学表明卵巢增大程度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呈正相关,卵巢越大,彩色血流信号越丰富,血流分级级别越高。这一结果提示了多囊卵巢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血流分级是研究多囊卵巢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方式,为多囊卵巢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本组临床表现为排卵障碍的患者,超声显示卵巢多囊改变,有13%血液激素水平正常。与鹿特丹会议所提出的新增表型相似。51例卵巢增大病例中卵巢CDE血流分级与睾酮无相关性,仅右侧血流分级与L/F存在相关性;前期研究提示,彩色多普勒血流阻力指数RI与睾酮、LF/HSH的比值间存在相关性[4],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表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PCOS更具有意义,其显示多囊卵巢的卵巢增大程度与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呈正相关,多囊卵巢的彩色多普勒血流能量图分级是研究多囊卵巢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方式,为多囊卵巢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Group.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FertilSteril,2004,81(1):19-25.

[2]高磊,姚晶萍.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超声评价.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06,24(3):200-204.

[3]朱培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5):644.

上一篇:数字电视的发展与应用下一篇:物流服务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