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2024-10-07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精选7篇)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篇1

我科自2005年3月-----2010年11月, 应用超声脑血管治疗仪对偏瘫患者临床观察,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0例, 女150例, 年龄33-85岁, 脑血栓形成280例, 脑栓塞30例,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00例, 合并高血压病200例, 风湿性心脏病40例, 冠心病8例。本组病例均系一侧颈内动脉病变所致之偏瘫, 部分伴失语, 除个别病例外绝大部分神志清楚。发病至超声治疗的时间:1-10天95例, 11-30天66例, 1-3月70例, 4-6月40例, 7月-1年30例, 1年-3年10例, 发病距超声波治疗开始时间最短2天, 最长3年。

1.2 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北京SUT-500型多功能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系统 (频率800KHz声强0.75-1.25W cm2光强2.5-4.5MW) 依据临床检查先作出定位诊断:

选择治疗部位, 在头部相应标定区进行治疗。超声与肢体生物电刺激, 半导体激光外周血管照射同步治疗, 每日一次, 每次20min, 10次为一疗程, 间隔3-5日为下一疗程。临床应用特点:①.治疗过程无创伤, 病人易于接受。②电脑控制对心、脑扫描照射, 因而达到直接对病灶区进行安全、有效治疗的目地。③与药物配合应用可明显加强药物的疗效, 减少用药量, 因而大大减少副作用。④治疗中既注重改善血供, 又重视控制病灶, 同时兼顾保护外周神经元的正常兴奋功能。⑤.灵活的治疗设置, 可针对不同的患者或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进行强化治疗, 更具有针对性。

1.3 观察方法与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全愈:肢体活动自如, 语言清楚, 生活自理, 能适度参加工作和劳动。

显效:肢体活动明显改善, 肌力进步二级, 可独立行走, 语言较清楚, 生活大部分自理。

进步:肢体活动范围及功能较前改善, 肌力较前进步1级。

无效:症状, 体征无改变。

2 治疗结果与分析

400多例中, 基本痊愈60例 (15%) 显效131例 (32.7%) 好转184例 (46%) 无效13例 (3.25%)

2.1 总体疗效

见表1。

2.2 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见表2。

2.3 失语和肢体瘫痪等主要症状超声强化治疗效果

见表3。

5 讨论

五年来, 我们采用超声治疗脑血管瘫痪患者400多例, 显效率47.45%, 有效率93.75%。对部分疗效欠佳者, 选用大脑皮层在头皮相应投影区的强化治疗, 提高了失语、瘫痪肢体症状的疗效。从表2可以看出, 病程越短, 疗效越好, 病程长者也有较好的疗效。我们体会到, 治疗前定位诊断十分重要, 超声探头放置及接触良好与否与疗效有直接关系。超声治疗的机制, 国内已有综述, 总体上是超声的机械、温热、理化三大生物效应, 而且多认为是综合作用, 对于具有特殊解剖结构的脑部而言, 超声无损伤透射性具有其它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超声剂量及频率大小与活动效果直接相关, 剂量过大仅可导致脑组织损伤。目前国内已有多层次、多方位的试验报告, 超声仪器的频率与剂量目前都固定在安全范围 (频率800KHz) 声强0.75-1.25W/cm2, 所以治疗是安全的。生物电反馈治疗, 对于急性期的病人可以维持外周神经元的正常兴奋性, 同时外周神经兴奋通过神经反馈回路刺激中枢, 有利于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中枢神经细胞, 从而提高中风病人的预后效果, 降低致残率, 对于康复期的病人, 则有利于肌肤的恢复, 病例证实半导体激光血管照射配合超声疗法, 能改善肌体血液流变学功能, 增强红细胞的形变能力, 同时降低甘油三脂, 对改善病人微循环和组织缺氧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脑血管病人病变组织的功能康复提供了条件.在超声治疗过程中, 应依其病情, 积极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 这样既可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 又有利于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依据1999年WHO对糖尿病足的定义, 选取2 型糖尿病足住院病人共40例, 其中男29例, 女11例。年龄35岁~77岁, 平均5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1 年 (10年以下者19例, 10年以上者21例) , 26例用胰岛素治疗, 14例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合并冠心病18例, 高血压者15例。入选标准:下肢血管B超提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血管狭窄和 (或) 粥样斑块形成, 最大血流速度减低, 经下肢血管造影血管狭窄>70% (直径法) , 病变长度>40 mm。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性血液系统疾病、并发炎症感染或肿瘤性疾病、心功能不全、脑出血史、凝血及纤溶障碍。

1.2 分组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为短球囊血管成形术。实验组为长球囊血管成形术。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血糖、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1.3 方法

用药情况:术前3 d (至少术前1 d) 服阿司匹林300 mg/d, 硫酸氯吡格雷75 mg/d。术后阿司匹林100 mg/d, 长期服用;硫酸氯吡格雷75 mg/d, 口服6个月, 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 000 U, 每日3次, 连续7 d。实验组选用DEEP, INVATEC球囊, 长度40 mm~120 mm;对照组选用MarvericII, Boston Scientific球囊, 长度<40 mm。经皮腔内成形术 (PTCA) 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下经对侧或同侧股动脉逆行或顺行穿刺插管行常规造影, 送入7F 鞘管, 明确患肢的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 沿导管送入导丝跨过狭窄段血管, 在导丝引导下将球囊置于病变部位, 实验组对靶血管选用适合病变长度的球囊进行长球囊血管成形术, 对照组对病变血管使用短球囊血管成形术。术后评价标准:术后靶血管残留狭窄<30%, 无急性血栓形成或动脉夹层破裂, TIMI血流3级, 即刻血流通畅, 至少有一条主干血管可达到小腿或足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用 t 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造影及PTA治疗结果

实验组股动脉狭窄28条患肢 (45%) , 动脉狭窄11条患肢 (18%) , 胫后动脉狭窄18条患肢 (29%) , 足背动脉狭窄5条患肢 (8%) 。对照组股动脉狭窄27条患肢 (39%) , 动脉狭窄15条患肢 (22%) , 胫后动脉狭窄20条患肢 (30%) , 足背动脉狭窄6条患肢 (9%) 。血管狭窄程度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均衡性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有3例病人、对照组有2例病人靶血管完全闭塞, 经反复尝试无法行PTA术, 其余病人手术成功, 均无血栓形成和血管破裂。

2.2 下肢血管B超

术后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B超提示血流速度较术前改善, 动脉粥样斑块减少, 管腔狭窄程度减轻, 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6个月复查, 未见血管狭窄或粥样斑块形成, 血管内壁光滑, 血管走行规则, 管腔结构无异常。术后1个月, 对照组与实验组最大流速均较术前有所提高, 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6个月, 股动脉、动脉、足背动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2。

3 讨 论

1999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糖尿病病人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 (或) 深部组织的破坏。是由于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黏稠、高凝状态以及下肢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导致下肢动脉发生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微血管和微循环不同程度的障碍、下肢供血逐渐减少。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4]。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温度减低、肤色改变、肢体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坏疽, 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

1964年Dotter首次为1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等人实行了PTA, 开创了介入放射学的新领域, 1972 年Gruntzig等[5] 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因其具有疗效佳、微创、可重复性强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数学者认为, 短球囊扩张术 (SBA) 适用于病变长度在3 cm以下非钙化、中心性狭窄, 或3 cm~5 cm钙化病变, 或少于3 cm的偏心性病变, 如病变长度超过7 cm, 术后通畅率大大受到影响。Molloy等[6]报道, 只有20%~30%病人使用SBA能够获益很大, 成功率在74%~88%, 患肢救治率在33%~95%。对于复杂、闭塞、长段病变, 短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专用于下肢动脉长球囊的问世, 可较容易地通过长段闭塞病变 (>40 mm) , 甚至可扩张至足踝部动脉, 采用长球囊血管成形术 (LBA) 一次性对靶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可以大大减少分阶段、多次扩张所造成的血管内膜撕裂、动脉壁弹性回缩, 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能较好地显示局部动脉病变如管腔形态、内膜硬化斑块、血流状态等, 诊断局部闭塞敏感性可达97%, 定位诊断为95%。本实验通过观察手术前后下肢血管超声的变化来间接评价长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下肢动脉超声可以看出, 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后较短球囊血管成形术大大提高了血流速度, 减少了粥样斑块形成, 有效地改善了肢体缺血症状, 提高了保肢率, 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

降低再狭窄的发生还需注意:①膝关节以上病变在行PTA后一般不主张放置支架, 只有在PTA失败后 (如PTA扩张后出现弹性回缩或夹层撕裂) , 或PTA残余狭窄>30%时放置支架[7];②糖尿病足的病人膝关节以下病变多见, 大多是弥漫性长病变, 首选长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③球囊的选择很关键, 球囊直径不能超过正常血管直径, 球囊长度应大于狭窄段的长度为宜。不应强调球囊扩张完全恢复到血管原始管径, 部分扩张就能明显改善下肢缺血症状, 过度扩张反而易引起血栓形成、血管破裂或再狭窄的发生;④术后坚持抗血栓抗凝治疗可巩固疗效, 尤其对于部分再通及有残余狭窄的血管能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由于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重复性强、疗效佳, 目前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的临床治疗[8,9], Min等[10]报道, 尤其是年老体弱, 无法耐受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病人作为首选方法, 甚至可以代替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Markkose等[8]认为PTA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与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相比, 死亡率低、患肢救治率高, 可以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狭窄率。但仍缺乏大规模临床实验证明, 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auren C, Jeffrey A, Sumit R.Evidence of subopti mal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in patients withtype2diabetes mellitus and 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J].CMAJ, 2004, 171 (10) :1189-1192.

[2]常宝成, 潘从清, 曾淑范.208例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129-130.

[3]Conte MS, Bandyk DF, Clowes AW, et al.Risk factors, medical therapies and perioperative events in li mb salvage surgery:Observa-tions from the PREVENTⅢmulticenter trial[J].J Vasc Surg, 2005, 42:456-464.

[4]Leskinen Y, Salenius JP, Lehti maki T, et al.The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Requirementa for diagnostics[J].AmJ Kidney Dis, 2002, 40:472-479.

[5]Markose G, Bolia A.Subinti mal angi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li mb ischemia Subinti mal[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06, 47:399-406.

[6]Molloy KJ, Nasi m A, London NJ, et al.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 li mb ischemia[J].J Endovasc Ther, 2003, 10:298-303.

[7]Kudo T, Chandra FA, Ahn SS.Long-term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iliac angioplasty with selective stenting[J].J Vasc Surg, 2005, 42:466-475.

[8]Markkose G, Bolia A.Subinti mal angi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er li mb ischemia[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06, 47:399-406.

[9]Vogel TR.Lower extremity angioplasty for claudication:A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of30-day outcomes[J].J Vasc Surg, 2007, 45 (4) :762-767.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篇3

关键词:慢性睾丸疼痛,精索静脉曲张,显微手术,微血管多普勒超声

慢性睾丸疼痛是泌尿外科临床常见疾病, 精索静脉曲张是引起睾丸缺血而导致慢性睾丸疼痛的原因之一[1]。近年来, 显微手术行精索静脉结扎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 但是部分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 甚至部分患者并发睾丸萎缩等严重并发症, 这与术中动脉及淋巴管损伤等原因有关, 本文就显微手术中采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血管及淋巴管, 高精度结扎精索静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显微手术治疗慢性睾丸疼痛的临床效果提供参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睾丸慢性疼痛患者64例, 年龄42~64 (52±8.4) 岁, 精索静脉曲张诊断标准: (1) 睾丸酸胀或疼痛, (2) 站立位可触及阴囊蔓状肿物, (3) 超声检查平静呼吸下精索静脉丛中至少检测到3支以上的精索静脉, 其中1支血管内径>2.0mm或增加腹压时静脉内径明显增大, 或做Valsalva试验后静脉血液明显反流。慢性睾丸疼痛诊断标准: (1) 单侧或双侧睾丸间断或持续疼痛, (2) 睾丸疼痛超过3个月, (3) 疼痛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患者入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 两组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研究内容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行显微精索静脉结扎术, 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行腹股沟切口约3cm切开至腹股沟管, 游离精索, 打开精索外筋膜, 8~14倍显微镜下探查精索, 游离精索外静脉, 打开精索内筋膜, 游离精索内结构, 分离睾丸动、静脉、输精管及其动脉、淋巴管, 保护动脉及其分支, 离断静脉结扎, 缝合精索内筋膜, 采用VIT20微型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动脉、淋巴管保留情况及静脉残留情况, 检测完毕后记录, 还纳睾丸及精索, 缝合切口。研究组打开精索内筋膜后,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精索内结构, 依据超声探查情况分离精索内结构, 离断、结扎精索静脉, 动脉及淋巴管予以保留, 缝合精索筋膜后还纳睾丸及精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中动脉保留率、静脉残留率及淋巴管保留数目,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研究组动脉损伤率为0.0%, 对照组为6.25%,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研究组静脉残留率为21.8%, 研究组静脉残留率为3.12%, 研究组静脉残留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淋巴管保留数目为2.94±0.76根, 对照组为0.97±0.29根, 研究组淋巴管保留数目多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术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 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 (P<0.05) ,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 。见附表。

注:同对照组比较, #:P<0.05, 同术前比较, ※: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后发生阴囊血肿2例, 睾丸萎缩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9.4%;研究组发生阴囊血肿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9.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0.049, P=0.306) 。

3 讨论

精索静脉曲张是引起慢性睾丸疼痛的原因之一, 精索静脉曲张能够导致睾丸静脉回流不畅, 导致睾丸慢性缺血、缺氧性损伤, 长期可导致睾丸间质及周围组织纤维化, 同时慢性缺氧导致神经缺血变性, 发生自身调节机制改变及无菌性炎症, 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同时精索静脉曲张能够引起局部的组织温度升高, 导致耗氧量上升, 加重组织缺氧。同时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影响精子活动度, 能够导致男性不育的发生。慢性睾丸疼痛多为持续性, 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存在明显的影响, 对于精索静脉曲张所导致的慢性睾丸疼痛, 行精索静脉结扎、改善睾丸的静脉回流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精索静脉曲张具有多种手术方式, 其中腹股沟入路是临床最常采用的手术方式, 显微外科技术在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3], 借助显微器械的放大作用, 能够更加清晰地辨认精索内的结构, 对细小的静脉分支多数也能够给予离断结扎, 而且能够辨认部分淋巴管, 相对于传统精索静脉结扎具有明显的优势[4,5]。但是即使在显微镜直视下要做到淋巴管充分保留及静脉充分结扎仍较为困难, 尤其淋巴管较难辨认, 静脉结扎不完全及淋巴管结扎引起淋巴回流障碍仍然导致睾丸肿胀、缺氧甚至纤维化等, 难以完全缓解睾丸疼痛[6]。

我们在精索静脉结扎显微手术中联合应用微型多普勒超声辨认精索内结构, 依据频谱特点, 能够有效区分动静脉及淋巴管, 在对结果分析发现, 研究组静脉残留率要低于对照组, 而淋巴管保留数目要高于对照组, 虽然研究组动脉损伤例数少于对照组, 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与样本量过小有关, 术后对两组疼痛VAS评分比较证实, 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采用显微手术联合微血管多谱勒超声监测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所致的睾丸疼痛, 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且不增加手术风险,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宋卫东, 辛钟成, 郭应禄.慢性睾丸疼痛的诊断治疗进展[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4, 19 (1) :1-5.

[2]宋涛, 王春杨, 张磊, 等.显微外科与腹腔镜两种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对比观察[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2, 18 (4) :335-338.

[3]蒲军, 吴晓候, 唐伟, 等.精索静脉显微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9 (6) :816-819.

[4]王亚非.显微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5 (3) :35-36.

[5]郑书伟, 许世全, 于发全.显微外科精索静脉结扎术104例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14, 42 (3) :287.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篇4

关键词:旋磨,药物洗脱支架,血管内超声

1 引言

心血管疾病目前已被公认为是人类的第一杀手,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原快等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难点之一。既往人们曾希望通过使用切割球囊、单纯冠状动脉内旋磨或辅以低压球囊扩张、金属支架植入来克服这一难关,但由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远期再狭窄率高等问题,效果未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以及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血管内超声(IVUS)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人们重新对解决这一难题燃起了希望。本研究旨在探讨在IVUS指导下,冠状动脉内旋磨术(RA)联合DES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的效果。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显示为严重钙化病变,并确定行RA的患者共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5~73岁,平均(57.4±7.3)岁。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5例(88.24%),高脂血症13例(76.47%),糖尿病10例(58.82%)。排除标准:CAG显示有血栓存在、左室射血分数<40%。如果确定靶血管为右冠或前降支开口,则预置临时起搏电极备用。

2.2 钙化病变的诊断

通过透视和造影进行诊断。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可在透视时看到沿血管走形的条状高密度影,在注射造影剂之前或造影剂完全从冠状动脉排出后,如此高密度影与血管走形吻合,则证实此处是钙化的冠状动脉病变。

2.3 CAG结束后

沿8F指引导管将0.014 in(1 in=25.4 mm)旋磨导丝送入靶血管远端,沿此导丝行IVUS检查。血管内超声仪为Jomed Endosonic超声成像仪。通过IVUS检查,进一步对靶病变钙化情况进行评估,并参照检查结果,按血管直径×(0.5~0.6)选择旋磨头进行旋磨;如超声探头不能通过钙化病变,则参照造影结果,按上述方法选择旋磨头。

2.4 旋磨术

采用Boston Scientific Scimed公司旋磨仪。预先检查气体压力、连接装置,将气体与压力泵及旋磨导管系统连接好,并在体外测试转速,确保旋磨装置工作正常。旋磨开始前,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预防血管痉挛。旋磨过程中,旋磨导丝跨越病变的长度不应低于7 cm。旋磨导管沿钢丝进入靶血管,以低转速(50 000 r/min)旋转接近狭窄近端,然后以高转速(150 000~160 000 r/min)通过狭窄处,通过后再以低速缓慢回撤。整个过程均需冷生理盐水冲洗降温。一般每处病变旋磨2~3次,每次10~15 s,每次间隔≥10 s。

2.5 旋磨结束后,再次行IVUS检查,检验旋磨效果

如效果满意,则参照IVUS结果植入DES;效果不满意,可选用更大的旋磨头(直径较前增加0.25 mm,避免跨度过大)再次旋磨。

2.6 药物辅助治疗

所有患者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至少3 d,术后常规服用1 a。术中经动脉鞘管注射肝素10 000 U,术后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至少3 d。

2.7 手术成功标准

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残余狭窄≤20%;前向血流达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Ⅲ级;无严重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指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外科搭桥术。

2.8 患者随访

患者术后1、3、6个月常规介入门诊随访,9个月争取造影复查。

2.9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㑎±s表示,选用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所有17例患者23处靶病变均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其中前降支12处(52.17%),回旋支4处(17.39%),右冠7处(30.43%)。共植入DES 33枚,其中前降支18枚(54.55%),回旋支6枚(18.18%),右冠9枚(27.27%)。

(2)所有患者靶病变旋磨术前、术后及支架植入后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情况见表1。

注:与术前相比,*P<0.05,△P<0.01

(3)23处靶病变共选用旋磨头25个,其中1.25 mm磨头11个,1.5 mm磨头5个,1.75 mm磨头5个,2.0 mm磨头4个。共21处病变只选用1个磨头(21/23,91.30%),2处病变选择2个磨头(2/23,8.70%)。

(4)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常规介入门诊随访,无再发严重心绞痛出现;9例患者完成了9个月造影复查,占52.34%,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

4 讨论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分为内膜面钙化、外膜或斑块基底部钙化[1]。外膜钙化对介入治疗的影响不大,可按常规进行操作,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严重的内膜面钙化可直接影响球囊和支架通过病变,即使勉强通过,也极易造成扩张不充分,而且支架与血管壁也会因钙化的缘故贴合不紧密,导致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和远期再狭窄[2]。目前,对于严重的钙化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时,冠脉内旋磨术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3,4]。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的关键装置是呈橄榄形的带有钻石颗粒的旋磨头。在旋磨过程中,高速旋转的磨头能将斑块特别是钙化斑块磨成细小颗粒,从而达到扩大管腔、平滑管腔、改变血管顺应性、减少血管弹性回缩的目的。而旋磨下来的细小颗粒77%小于5μm,88%小于12μm,可进入血液循环,并由肝、肺、脾中的吞噬细胞清除,因而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无影响[5]。也正因如此,对于某些病变例如长病变,需多次旋磨时,每次操作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10~20 s),以保证这些颗粒能被网状系统充分清除,避免微血管堵塞。

旋磨术的操作技巧直接影响到手术的即刻疗效及远期预后。首先,对于旋磨头大小的选择是该项技术的关键。国外曾经报道,如果旋磨头与血管直径之比大于0.8时,急性血管并发症如急性闭塞、冠脉痉挛及内膜撕裂的发生明显增高。我们参照血管内超声的检查结果,按旋磨头与血管内径比(0.5~0.6)∶1选择磨头,既达到了去除病变表面钙化或纤维化斑块的目的,减少介入治疗并发症,又避免了过大的旋磨头引起内膜撕裂、无血流、血管破裂及心功能损伤,与国内的报道相似[6]。其次,应注意不要使旋磨头转速过高和转速大幅跌落。平台期旋磨头转速和病变长度是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较高的平台期转速(170 000~190 000 r/min)与较低的平台期转速(150 000~160 000 r/min)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方面无差异,但6个月再狭窄率,则较低的平台期转速优于较高的平台期转速。究其原因,是因为较低的平台期转速能够减少血小板激活以及对血管的损伤[7]。STRATAS研究认为,旋磨的转速、转速跌落>5 000 r/min及旋磨时间影响血管的热损伤,与急性手术并发症及再狭窄有关[8]。我们在术中充分注意到该问题,由专人负责报告转速及旋磨时间,将由此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IVUS能够显示血管360°横截面图像,除了更好地显示病变的钙化情况外,还能够精确测量血管直径[9],有助于选择大小合适的旋磨头。我们参照IVUS检查结果,23处病变,只有2处选择了2个旋磨头,占8.70%,既达到了应有的手术效果,也为患者节约了费用。

冠状动脉旋磨术后所获得的最小管腔直径较小,通常为所选旋磨头的70%~80%,常需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措施以获得最大管腔。既往再狭窄是介入治疗的一大瓶颈,尤其对于钙化病变。而药物洗脱支架能够有效降低再狭窄,成为克服这一问题的利器。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则与支架选择及操作技术密切相关。IVUS对于药物洗脱支架在直径、长度以及扩张压力等方面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0]。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IVUS指导下植入了药物洗脱支架,造影复查病例中没有发现再狭窄。

总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仍然是介入治疗的难点。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联合应用旋磨技术与药物洗脱支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新的希望。但目前,旋磨头及血管内超声价格仍较昂贵,是这一技术不能广泛开展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Mintz G S,Pichard A D,Popma J J,et al.Determinants and corre-lates of target lesion calcium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clinicalangiographic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y[J].JACC,1997,29(2):268-274.

[2]Di Sciascio G,Patti G,Nasso G,et al.Early and long-term resultsof stenting of 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2000,86(11):1 166-1 170.

[3]Cavusoglu E,Kini A S,Marmur J D,et al.Current status of rotation-al atherectomy[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4,62(4):485-498.

[4]Tsubokawa A,Ueda K,Sakamoto H,et al.Acute and long-termoutcomes of rotational atherectomy in small(<3.0mm)coronary arter-ies[J].J Interr Cardiol,2003,16(4):315-322.

[5]Kovach J,Mintz G,Haager P K,et al.Sequential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echanisms of rotationalatherectomy and adjunct balloon angioplasty[J].J Am Coll Cardiol,1993,22(4):1 024-1 032.

[6]马根山,冯毅,陈忠,等.冠状动脉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及随访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7,15(1):8-10.

[7]Tadayuki U,Hideki Ishii,Shin-ichi S,et al.Beneficial effect of ro-tational atherectomy with low platform speed on late outcomes[J].IntJ Cardiol,2004,94(1):35-40.

[8]Barry M K,Robert D S,Mojares J J,et al.Optimal burr and ad-junctive balloon sizing reduces the need for target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after coronary mechnical rotational atherectomy[J].Am J Car-diol,1996,78(11):1 224-1 229.

[9]张建起,王燕,姜铁民,等.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识别[J].武警医学,2006,17(2):129-130.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篇5

缺血性卒中30%是由颈动脉疾病引起的[3]。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有23%的脑梗死由颈动脉病变引起[4]。虽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不同学说, 但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进程, 在脑卒中患者出现突发梗塞缺血之前往往伴有长时间的无症状期。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便捷、直观、无创、廉价, 有助于临床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发展过程, 是目前评价动脉硬化疾病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可以直接对颈动脉进行反复观测。对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了回顾, 对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资料, 其中资料完整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70例。所有入选患者中男性103例, 女性67例。年龄35岁~83岁, 平均年龄为62.81士12.49岁。症状包括言语障碍、头痛、吞咽困难、偏瘫等, 所有患者经MRI以及CT检查确诊,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

1.2 检测方法

使用P H I L I P S彩超, 线阵式探头频率7~10MHz。患者仰卧, 头颈转向一侧, 充分暴露受检颈部, 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 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 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 连续观察颈总动脉 (近、中、远段) 、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 (近、中、远段) 、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记录管腔的内径、内中膜厚度 (IMT) 、管腔内膜连续性、粥样硬化斑块大小、部位、斑块回声、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

1.3 诊断标准

IMT<1.0mm为正常, ³1.0mm为增厚。斑块为突入官腔血流异常缺损或IMT比临近部位厚0.5mm, 或者是临近部位厚度的1.5倍为斑块。狭窄率计算方法为:狭窄率二 (血管内径-最窄处的血管内径) /血管内径;狭窄分级:①轻度:狭窄<50%, 峰值血流速度 (Peak stream velocity PSV) <120cm/s:②中度:狭窄50%~69%, PSV>120cm/s,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nd diastolis velocity EDV) <40cm/s;③重度:70%~99%, PSV>170Cm/s, EDV<40cm/s;④闭塞:狭窄100%, 闭塞段见血栓, 无血流信号。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采用Pearson独立性检验。

2 结果

170例缺血性脑病患者中颈部动脉血管异常163例, 异常率为95.88%, 检出斑块205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中以软斑、溃疡斑为多见。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颈总分叉处, 其次依次是颈总动脉、颈内起始处, 最后是颈外动脉。斑块部位具体见表1。

软斑斑块呈中强或弱回声, 由于内膜向管腔内凸出, 形态或不规则, 有的可呈扁平样或偏心半圆型, 内部结构均匀或不均匀。硬斑斑块轮廓清晰, 呈强回声或中等强度回声。形态可呈块或点状, 大小不一, 有的不规则, 其后方伴声影。钙化性较强的斑块, 其后方伴有明显声影, 因声影的遮盖, 不能显示整个轮廓, 仅可见局部一扁平状强回声。混合斑由不均质软、硬斑混合组成, 呈强回声、中等回声及低、无回声混合存在。形态极不规则, 范围较大, 常常造成局部管腔高度狭窄或堵塞。混合斑是由脂肪、纤维组织、胶原纤维、钙化斑及细胞碎片组成的, 无回声为内部坏死出血所致。混合斑常伴有内出血溃疡, 斑块内可见无回声, 破裂后为血栓形成是最大的危险因素。205个斑块中颈动脉血管重度狭窄患者斑块发生率较中度和轻度血管狭窄组斑块发生率高。按斑块类型进行比较, 重度血管狭窄组混合斑的发生率较中度和轻度血管狭窄组发生率高, 中度血管狭窄组的硬斑发生率高于重度和轻度血管狭窄组。数据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颈动脉造影术和双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已成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指标, 但是这些检查费用昂贵、有创。有学者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血管的筛查, 超声经济无创, 可以检测血管狭窄的程度和范围, 直观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存在, 斑块形态, 计算斑块狭窄程度, 不仅可用于体检筛查, 还可对脑卒中发生风险进行预测。研究表明, 内膜中层厚度对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作用强于颈动脉狭窄程度[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脑梗死之间具有相关性, 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5mm, 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69%。如果内膜增厚明显或斑块较大引起管腔狭窄>50%时, 临床可出现TIA[7]。Harloff等[8]认为检测颈动脉的弹性和内膜中层厚度可提高对主动脉复杂斑块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

研究发现, 导致急性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后者取决于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即易损性 (vulnerability) 。因此, 易损斑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成为近年热点。根据超声回声的特性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 稳定斑块如图1所示质地均匀, 中高回声, 表面光滑, 内皮完整无缺损, 斑块表面覆盖有较厚的纤维层。不稳定斑块质地不均匀, 胞外脂质大量堆积, 平滑肌及胶原含量少, 斑块内有出血和组织坏死, 易出现溃疡, 如图2所示以低回声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重度、中度、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混合斑发生率分别为25%、18%、14.7%, 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 斑块发生与狭窄程度有关。但是颈动脉走行曲折, 超声扫查可能未全面显示全部狭窄部分, 可能漏诊颈动脉最狭窄处, 因此还不能准确判断斑块发生率是否与狭窄程度相关。

血管超声对于颅外动脉检查具有经济简便、快速安全等特点, 可确定病变部位, 对筛查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超声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70例超声资料, 对其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大小、部位、斑块回声、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170例缺血性脑病患者中颈部动脉血管异常163例, 异常率为95.88%, 检出斑块205处;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颈总分叉处, 其次依次是颈总动脉、颈内起始处, 最后是颈外动脉。205个斑块中颈动脉血管重度狭窄患者斑块发生率较中度和轻度血管狭窄组斑块发生率高。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中以软斑、溃疡斑为多见。重度狭窄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 斑块发生与狭窄程度有关。

关键词:脑缺血,超声,狭窄

参考文献

[1]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2]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inistry of Health.Chinese Health Statistical Digest2006.Ministry of Health,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45:1989-2005.

[3]QUINLAN M R, EGAN B, FEELEY T M, et al.Changing trends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carotid disease in ireland (1996–2003) [J].Ir J Med Sci, 2008, 177 (3) :193-196.

[4]SACCO R L, ELLENBERG J H, MOHR J P, et al.Infarcts of undetermined cause:the nincds stroke data bank.[J].Ann Neurol, 1989, 25 (4) :382-90.

[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6]SPENCE J D, HEGELE R A.Noninvasive phenotypes of atherosclerosis:similar windows but different views.[J].Stroke, 2004, 35 (3) :649-653.

[7]肖静珍, 肖萤.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23:381-384.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60例患有颅外段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并于同期收录60例未患有心血管疾病但临床表现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较为相近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收录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与院方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71例, 女49例, 患者年龄30~81岁, 平均52岁。上述所有患者均有较为相似的临床表现, 包括胸闷、胸痛、咳嗽、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及更为严重者有咳血表现。观察组60例患者中, 男41例, 女19例, 患者年龄30~80岁, 平均54岁, 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胸闷55例、胸痛32例、咳嗽41例、心慌54例、气短33例、呼吸困难22例、咳血12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 男30例, 女30例, 患者年龄30~81岁, 平均51岁, 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胸闷49例、胸痛41例、咳嗽44例、心慌48例、气短34例、呼吸困难26例、咳血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心血管超声诊断, 所有临床参与研究的影像学医师均未了解患者心血管疾病确诊情况, 进行初诊。本次研究具体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IE33及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常规选择S5-1型探头, 设置频率为1~5 MHz, 将周围血管探头频率设置为3~11 MHz及5~12 MHz。具体检查方法如下:嘱患者取仰卧位于检查台上, 因检查时间较长, 给予患者颈部垫下薄枕, 嘱检查过程中将患者头向非检查一侧偏头。检查过程中, 首先从患者颈部位置开始检查, 按照各阶段逐渐向上行细致检查, 具体检查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分叉部颈动脉、椎动脉及颈外动脉, 于检查过程中做横轴、纵轴实时二维图像。沿左室长轴切面、心室短轴切面、心尖腔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及剑下四腔切面进行细致的心室及心房内、主动脉、左右分支动脉检查。检查过程中注意有无栓子, 并根据三尖瓣反流速度等进行所需指标估测, 分析血管走形、管壁厚度及栓子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确诊情况及误诊情况, 并对误诊率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满意率进行比较。检出率= (临床诊断正确患者例数/检查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进行心血管超声检查后, 观察组患者均获得了较为显著及准确的临床检查效果, 其临床诊断满意率为80%, 对照组为6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及对照组误诊患者均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心室壁增厚、血管内径变窄。两组患者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超声, 属临床常规超声诊断的一个分支, 现如今已逐渐被独立出, 成为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被逐渐应用到临床诊断与临床治疗之中[4]。心血管超声学中具体包括两方面, 即心血管超声诊断及心血管超声治疗[5]。心血管超声诊断,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血管内超声心动图、血管内超声显像、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显像、负荷超声心动图及便携式心脏超声等方法确诊患者的疾病类型及病灶部位, 并根据其临床诊断结果设计治疗方案[6,7]。心血管超声治疗, 则应用术中超声心动图、超声引导的心导管介入性治疗、超声导管消融术及微泡携带基因和药物等方法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起辅助或主要作用[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又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 此种诊断方法因其可以较为直观的显示血流, 对人体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性质及其在心脏、血管等部位的分布相对于常规传统心血管超声诊断, 即脉冲多普勒更快更直观的显示, 现如今已取代脉冲多普勒在临床中的诊断作用[9,10]。

超声脑血管治疗仪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7年4月~2009年12月间我院住院患者中CT检查无异常发现而临床症状明显的2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7例,女性患者113例;年龄7~80岁,平均年龄为(60.8±7.35)岁。所有患者均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病史,通过系统的神经科查体、眼底检查、MRI检查等确诊为脑血管疾病。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Envisor 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电子扇扫探头的频率为1.7~2.2mHz。检测的颅内各主要动脉包括有颈内动脉颅内段(ICA)、双侧眼动脉(O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椎动脉(VA)等。常用的血流动态参数包括:血管的形态、走行及内径、血流流向、采样深度、平均流速(Vm)、收缩期最大流速(Vp)、舒张末期最大流速(Vd)、阻力指数(RJ)、搏动指数(PI)及血流量等。经颅两颞窗定位于颧弓之上、耳屏和眶外缘之间,取样深度为45~70mm,可探查两侧大脑前、中及后动脉(ACA、MCA、PCA)以及前、后交通动脉(ACOA、PCOA)。眼窗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束对准眶上裂,取样深度45~65mm,可探查双侧眼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OA、ICA)。枕窗探头置于颈项中线,声束对准枕大孔区,取样深度45~65mm,可探查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BA、PICA、VA)。检测过程中根据所需探测的血管,选择有利于超声穿透的部位作为超声窗,适当调节声束角度与取样探度,以获得最佳的多普勒信号。

2 结果

240例患者中,219例患者检出脑血管及血流异常,诊断阳性率为91.25%。141例脑供血不足及动脉硬化患者中,共检测出133例,检测阳性率为94.33%。45例偏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中,共检测出39例,检测阳性率为86.67%。4例脑动脉内膜炎性改变患者中,共检测出3例,检测阳性率为75.00%。50例眩晕患者中,共检测出46例,检测阳性率为92.00%。

3 讨论

挪威物理学家鲁恩·艾斯里德于1982年成功创立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与德国EME公司联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应用于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创性检测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1]。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具有无创伤、操作简便、快速、实用性强、重复性好以及无射线辐射等多种优点。TCD诊断仪于1987年开始在我国大型医院应用,近年来技术迅速发展、更新,在临床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研究及实践表明,TCD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组成部分以及研究脑血流生理学和病理生理状态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的适应证包括颅内脑动脉狭窄和闭塞、颅内动静脉畸形、脑血管痉挛、血管性头痛、颅内动脉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压增高、脑血管栓子监测、危重病人术中和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脑死亡等多种疾病。脑部血液主要由双侧颈动脉与椎动脉入颅供应,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分为大脑前、中动脉及眼动脉等;椎动脉进入颅内分为分为大脑后动脉及后下小脑动脉等。大脑中动脉的正常声像表现为双峰、正向层流,平均流速大于60cm/s;大脑前动脉的正常声像表现为双峰、负向流,平均流速大于45cm/s;大脑后动脉的正常声像表现为正向或负向层流,平均流速大于40cm/s;基底动脉的正常声像表现为负向层流,平均流速大于30cm/s;椎动脉的正常声像表现为负向层流,平均流速大于25cm/s。

低流速型脑供血不足及动脉硬化超声声像表现为:血流流速减慢、峰值延长时间增长,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增高,频谱形态失常、呈三角形,血管内未见明显狭窄或分流,血流量一般小于100/min为阳性表现。高流速型脑供血不足及动脉硬化超声声像表现为:血流流速在正常范围内,谱形态失常、呈三角形,搏动指数明显增高,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大于0.7者提示供血不足[2]。偏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见于年轻患者,其超声声像表现为:血流流速正常或增高,频谱形态呈尖锐型,搏动指数增高明显,搏动指数大于1.0多有头痛等症状。脑动脉内膜炎性改变患者多为儿童,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其超声声像表现为:脑动脉流速明显增高,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增高,大脑中动脉流速多大于120cm/s,血流量明显增多。眩晕症是人体的平衡系统(如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等)发生功能障碍时,所出现的一类以空间、体位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3];其超声声像表现为:血管血流流速改变、脑血管供血功能异常,与VBI系统血供异常关系密切。

为提高TCD检测的准确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4]:探头位置的选择应使注意使探头声束中心穿过血管管径的最大方位;探头角度的选择同样重要,探头的声束方向应尽量与血流方向平行;耦合剂应选择声阻抗适宜、衰减较小的产品,耦合剂涂抹需足够多,操作时保持适当的压力;探测深度需依据头围和颅腔的大小认真确定,探测深度与血管走行需相吻合。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脑内血管病变的检查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也是一种可无创伤性显示脑血管形态的影像学方法,与TCD联合使用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对脑血管及血流病变做出明确的定性诊断,尤其对脑供血不足、动脉硬化可做出更好的诊断,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弥补临床症状推测性诊断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是脑血管病变临床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项目。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 赵树元.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要点[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4;11(4) :231~238

[2] 吴永梅,姜丽娟.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15(1) :14

[3] 李倩.200例眩晕患者的经颅多普勒分析[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5;12(2) :77~78

[4] 陈卫国,闫广晖.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检查准确性的几点体会[J].医疗设备信息,2003;18(11) :42~43

上一篇:猪场兽医防疫问题刍议下一篇:国际化价值链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