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2024-05-26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精选9篇)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1

银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公司治理对银行管理者有效分配社会资本并提高经济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公司的债权人和股东而言,银行在其他企业的公司治理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Franks&Mayer,2001;Santos&Rumble,2006)。因此,银行自身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还需要不断完善,如何通过完善董事会构成、股权结构、高管薪酬等治理因素,从而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分析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La porta et al.,1998),主要可分为:董事会构成(e.g.,Hermalin&Weisbach,2003)、高管薪酬(e.g.,Bebchuk,Fried,&Walker,2002)和股权集中度等方面(e.g.,Himmelberg,Hubbard,&Palia,1999)。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及其治理的特殊性,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公司治理与银行业绩关系。Adams&Mehran(2003)研究发现,董事会在美国银行控股公司中,规模普遍较大,但是董事会构成对绩效的影响不显著。Pathan,Skully,&Wickramanayake(2008)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绩效间显著负相关,而独立董事比例与绩效之间却显著正相关。Andres&Vallelado(2008)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银行绩效呈非线性关系。Pinteris(2002)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绩效间显著负相关。Sierra et al.(2006)以76家银行的高管薪酬数据为样本,研究表明高管薪酬与银行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

(二)国内文献

国内学者对银行的公司治理实证研究是从国有银行改制开始的,朱建武(2005)发现中小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绩效负相关(即EVA回报率越低),而银行董事会比例与EVA的回报率正相关。魏华、刘金岩(2005)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银行外部董事比例与绩效(ROA或ROE)正相关。杨德勇、曹永霞(2007)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的效率显著负相关。宋增基等(2008)发现高管报酬对绩效显著正相关,而对股东权益则显著负相关。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中国银行业改制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是银行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而银行治理对信用风险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本文就银行治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早期国外学者认为信用风险源自于信息不对称,后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包括了博弈论、不完全契约等理论。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公司会依据自身需求做出是否从银行进行融资的决定,而银行则会倾向于选择风险相对较小的客户给予贷款。两者博弈的结果很可能导致,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选择高风险的公司,反而疏忽了优质的贷款客户,使得贷款质量存在一定的风险(eg.,Stiglitz&Weiss,1981)。不完全契约理论主要是从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贷关系进行研究。Hart&Moore(1995)认为在银行与公司之间存在一种不完全契约,如果在签订合约时贷款银行与公司约定收取固定报酬,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贷款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则银行可以接手并优先获取公司的现金流以弥补贷款,这为公司寻求股权与债券的平衡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因此,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利于加强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通过银行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可以控制信用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公司治理作为银行的重要机制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1)银行董事会。需考虑的董事会特征主要包括:第一,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是保护股东利益的重要部门。但随着董事会规模不断扩大,董事会成员之间沟通与协调等问题也较容易产生,并会导致搭便车现象。也就是说,董事会规模过大,反而使他们对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提出不一致的决策方案,或对信用风险如何控制难以协调一致,从而降低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因此假设:

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负相关

第二,董事会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引入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降低董事会与经营者合谋的行为(Fama,1980;Tricker,1984)。同时银行的独立董事一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独立董事比例越高,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也就越强,其越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独立董事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正相关

第三,董事会运行。Lipton&Lorsch(1992)认为董事成员通常会缺乏时间去履行职责。因此,通过银行董事会会议的召开,使董事会成员能够对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问题加以解决并做出有效决策。

假设3:董事会会议的次数与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正相关

(2)股权结构。需要考虑的股权结构因素包括:第一,股权性质。在我国,由于上市商业银行的法人股东大部分是具有国有背景的。如果国家是银行的第一大股东,那么其很有可能会利用控制权的优势(如在制定银行信贷政策或者违规向关联企业发放贷款方面)进行利益输送。这种国有银行中存在的政治干预、坏账、以及腐败的现象更为严重,更加侵害了中小股东以及存款人的利益,从而增加了银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绩效。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4:国有控股银行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负相关

第二,股权集中度。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可能影响银行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因此,大股东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会对银行的经营以及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干预。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断增加,大股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管理者的行为监督能力就会越强,从而使管理者更加重视银行的风险控制,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绩效。但是,当银行大股东持股比例足够大时,可能导致银行大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等行为来侵占小股东以及存款人的利益,从而增加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绩效。而对于股权制衡方面,由于随着其他大股东股权比例的提高,可以有效地监督控制股东的行为,并减少那些不受限制的大股东滥用公司资源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委托代理冲突和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呈非线性关系(倒U型);股权制衡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正相关

(3)高管薪酬。高管薪酬是解决和协调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激励机制(Shleifer&Vishny,1997)。较高的银行高管薪酬可以激励管理层减少自利行为,更多地从股东利益出发实施风险控制和管理,从而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绩效。因此假设:

假设6:高管薪酬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显著正相关

(二)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本研究的关键变量是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其中,信用风险管理绩效是因变量,在文中使用新增不良贷款率(NNPL)来表示,而银行治理结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同时,为了更好分析银行治理对信用风险管理绩效的影响,选择了银行的规模、杠杆比率、以及年度哑变量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所选研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根据以上变量设计,研究了我国银行治理对信用风险管理绩效的影响。采用OLS回归方法,建立了以下模型:

其中β参数是用来估计常数项以及每个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εi,t是误差项。

(三)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了我国2007年至2009年14家上市的商业银行数据。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CSMAR)以及Wind数据库中收集了数据。并且从各个上市银行的年末财务报告中取得一些补充资料。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的描述性统计可知,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平均值约为0.2%。最大值是1%,最小值是-4%。银行董事会规模最多包含20名董事,而最少为14名董事组成,平均水平为16.36,这一般比非金融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要大。独立董事的比例平均为34%,基本符合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大于1/3的规定。银行第一大控股股东为国家的银行有71.4%,说明我国多数上市银行的股权性质为国有。第二至第十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的均值为36.33,最大值为60.40,最小值为14.31。高管薪酬的均值为15.84,最大值为17.24,最小值为14.44。

(二)回归分析

表(3)显示了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依次为未控制变量之后,以及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可以看出,两列回归结果基本是一致的,而结果中有一部分与上述假设是一致的。本文将重点报告加入控制变量之后的结果。根据表(3)的结果显示:(1)对于银行的董事会规模而言,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银行董事会规模与新增不良贷款率是显著正相关的。也就是说,银行董事会规模越大,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率反而越高,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这一结果与假设1是一致的。但与曹广丰(2009)认为董事会的人数增加能使银行的监督能力更有效,从而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的结果是相反的。银行董事会的不断扩大会造成沟通协调等问题的出现,反而降低了银行的决策效率,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2)对于银行的董事会独立性而言,银行独立董事的占比对新增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是显著不相关的。这一结果否定了假设2。可以看出,独立董事的占比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影响的不显著,说明了银行独立董事作用的有限性。(3)对于银行董事会的运行而言,银行召开董事会的会议次数并没有对银行的新增不良资产贷款率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结果否定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3。说明银行董事会召开会议次数并没有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该结果与一些学者进行实证分析所认为,董事会的运行作用会在危机时期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结论是不一致的。说明了董事会会议召开越是频繁,并不意味着它就能有效发挥其监督和执行功能,从而不能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4)对于银行的股权结构而言,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性质是否为国有对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率在5%的水平之下是显著负相关的。该结果与假设4是一致的。说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这种国有背景,可能会导致其利用控制权的优势而进行政府干预、以及侵害小股东利益等行为,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同时,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新增不良贷款率之间是不相关的。说明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之间是不相关的。而第二至第十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对新增不良贷款的影响也是显著不相关的,说明银行的股权制衡并没有对信用风险管理绩效产生影响。这些结果与本文的假设5是不一致的。(5)对于银行的高管薪酬水平而言,银行的前三大高管薪酬之和的对数与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率并没有显著的关系。这一结果否定了本文的假设6。这说明银行的高管薪酬激励并没有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银行的规模越大以及股权性质为国有在金融危机之下,使银行降低了信用风险管理绩效。但是其他银行治理的因素,如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的功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前三大高管薪酬等治理因素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从而使其不能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的数值为t值检验。

四、结论

本文实证检验了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的董事会规模及其股权性质对银行的新增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其他银行治理因素对新增不良贷款并没有显著影响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银行治理因素对新增不良贷款率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银行规模及股权性质为国有的银行与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是显著负相关的。但是其他银行治理的因素,如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的运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前三大高管薪酬等治理因素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从而使其不能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绩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发挥银行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及高管薪酬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的促进作用,从而使银行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只有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促进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增基、陈全、张宗益:《中国上市银行CEO报酬与银行绩效的关系》,《金融论坛》2008年第4期。

[2]魏华、刘金岩:《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杨德勇、曹永霞:《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

[4]朱建武:《基于EVA的中小银行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5期。

[5]Adams and Mehran.Is Corporate Governance Different for Bank Holding Companies?.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

[6]Griffith J.M.,L.Fogelberg and H.S.Weeks.CEO Ownership,Corporate Control,and Bank Performance.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2.

[7]Pathan S.,Skully MT.and Wickramanayake J..Reforms in Thai bank governance:The aftermath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8.

[8]Santos J.A.C.and Rumble A.S..The American keiretsu and universal banks:Investing,voting and sitting on nonfinancials’corporate board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2

按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特对信用卡催收员绩效考核如下规定:

一、基础工资+绩效+岗位津贴

二、绩效发放方案:1、2、3、每月回款达到公司下达任务的70%,只发放基础工资.第二月回款未达到下达任务的60%,发放基础工资50%.每月回款达到公司任务要求,全额发放基础工资.另银行佣金按5%发放.4、5、6、每月任务超额10%,绩效按基础工资另加佣金8%发放.每月任务超额20%,绩效按基础工资另加佣金10%发放.每月任务超额10%,绩效按基础工资另加佣金12%发放.以此类推.7、如连续三个月未完成公司基本任务,则自动离职,发放当月基本生活费.武汉信景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3

1 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现状

农村信用社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其绩效评价属于企业绩效评价的范畴,但与普通企业和金融机构相比又存在其独特的地方。因此,首先应了解绩效评价的一般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来阐述农村信用社绩效评价的内涵。

1.1 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体系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指标体系是2004年1月银监会制定下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包括资本充足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综合发展能力指标、管理能力6个方面22项指标。其中17个定量指标,5个定性指标。而针对农村信用社内部员工的绩效管理上,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系统的绩效管理,只有和薪酬相关的绩效考核方案。员工的薪酬由平时的薪酬加上年终的绩效兑现,而平时的薪酬体系主要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两方面组成,即传统的工资和奖金两部分,其中,岗位工资也不是按岗位来划分的,只是根据不同的工龄、学历和职称有轻微的差别,而绩效工资是按照员工不同岗位业务粗略地划分的。

1.2 农村信用社现有绩效管理的局限性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对农村信用社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王进诚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监管指标体系不完善,在内容上存在监管空白[1]。监管目标值与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值存在着普遍的和严重的偏离,缺乏激励性。田太岩认为随着形势发展及监管的深化,现行的对农村信用社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监管需要,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2]。笔者经过对苏北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调研,针对现行绩效管理工作总结出了如下局限性。

(1)与农村信用社的的服务“三农”战略导向脱节。现有的绩效管理偏重于对过去结果的财务管理,并针对这些结果做出某些战术性反馈,控制了短期的经营活动,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县联社每年年初由各部门提出年度目标报联社审核,审核通过后就据此签订责任书。联社在审核部门提出的目标时也没考虑整体战略,而是针对部门的工作讨论部门的目标,最终导致“战略稀释”现象的发生。

(2)缺乏对经营方向的评价。目前,农村信用社已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以农为本,支持“三农”发展为目标。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问题。但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贷款难”现象。除了农业贷款本身风险情况特殊外,监督上的单一性也是造成农村信用社惧贷、惜贷的重要原因。在目前实行的指标体系中缺少评价经营方向的指标[3]。

(3)现行绩效管理以财务指标为主,只能进行事后的管理。它是基于过去经营数据的管理,不能及时具体地反应最近或者未来一段时间管理层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了多少的价值,不能显示未来的发展前景,不能显示未来的获利能力。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管理体系只能反映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局部而不是全部,无法体现诸如市场占有率、创新、客户满意度、员工学习和成长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已经在逐渐地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成功的关键。

(4)员工绩效对信用社整体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从原绩效管理体系可以看到,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主要是年度考核,考核主要针对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方面,而从目前农村信用社所采用的激励模式看,传统的“职务级别工资制度”较少考虑同一职务级别不同岗位人员所作贡献的不同和对员工人力资本要求不同,较少考虑资金成本及资产质量等问题。

2 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理论

2.1 平衡记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的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的创始人兼总裁戴维·P·诺顿创立的一种新的战略管理方法。平衡记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实现企业绩效考核、绩效改进、战略实施和战略修正的目标[4]。

2.2 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1)引入非财务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4个维度设计指标,把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同时考虑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设置,平衡计分卡方法将一些很难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内的资产和生产能力因素纳入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中,克服了财务指标作为评价经营业绩的单一性和滞后性[5]。

(2)将银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指标。这一做法使整个机构得以了解服务“三农”经营战略并贯穿到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去,进而明确揭示如何确保银行长期的财务和竞争优势。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经营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并使员工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工作与企业战略目标间的关系,简化战略目标的解析程序。

(3)更能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平衡计分卡可将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创新活动结合到内部经营过程中,因此,更能有效地促进本企业的金融创新活动。在平衡计分卡看来,“成功地建立一个新的客户联系的能力比管理(现有客户资源)更为关键”,而“创新过程较短对未来的财务执行是更有力的动因”。

(4)有利于银行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完善的考核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所崇尚掠夺人力资源的方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无异于杀鸡取卵。运用平衡计分卡能够有效地链接战略规划和绩效管理进而培育自己的核心人才。

2.3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思路

平衡计分卡一直被誉为反映战略、执行战略的管理工具。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列出了平衡计分卡在银行中进行传递的过程:使命→愿景→价值观→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目标及行动计划→个人目标→战略成果[6]。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平衡计分卡首先应当完成银行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的制定,根据战略制定出战略地图,再从平衡计分卡的5个角度列出考核指标,然后开始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考核指标进行调整。

3 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农村信用社绩效管理的注意事项

(1)要与战略管理的方向一致,能够反映出企业长远战略的发展趋势,绩效体系的制定、监督、评价和反馈的唯一依据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所有的绩效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农村信用社服务于“三农”的战略规划,从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完成。

(2)不要偏离了绩效管理的本质性目标,致使绩效管理成为奖金分配的手段。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在职责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在农村信用社管理实践中创造机会,促进员工取得有效成果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本质性目标是鼓舞士气、保持组织的竞争力。目标的完成是通过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战略、制定各部门的业绩标准、提供业绩与问题之间的双向反馈、明确培训和开发的需要、充分发挥员工潜力、薪酬与奖惩标准来实现。

(3)建立农村信用社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银监部门的外部监督,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加强农村信用社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的实质是监督,披露的关键是真实。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是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披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二是必须按规定的时限、程序、内容进行信息披露;三是注意信息反馈,并公开反馈落实的情况;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确保信息披露制度落实。

参考文献

[1]王进诚.深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2):20-21.

[2]田太岩.现行农村信用社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缺陷及修改措施[J].济南金融,2002(7):21-24.

[3]杨少芬.基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绩效分析的邮政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上海金融,2007(12):20-26.

[4]卡普兰.战略地图:串联组织策略从形成到彻底实施的动态管理[M].中国台北市脸谱文化出版社,2004:42-47.

[5]姚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8(1):121-122.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4

2010-12-21 16:09:47|分类: 交流园地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考核范围

信用社营业室内所有柜员,分为监督(主管)柜员、综合柜员、营业柜员、临柜

信贷员。

(二)考核内容

联社根据营业网点实际情况确定各网点柜员的岗位职数。按《农信发[]号“工效挂钩考核”》的文件规定,内勤综合,即:存款、手续费收入20分,内勤业务量、内勤管理80分,总计100分。内勤业务量、内勤管理主要是对营业柜员的业务

量、现金收付量、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方面的考核。

1、传票业务量:传票业务量占考核分数80分的50%,以营业柜员当日打印的记帐凭证为准,每张传票为一笔业务量(不含附件)。考虑到个别业务量的繁琐程度和承担风险程度不同应区别对待,(1)门市受理的存单(折)存、取、转帐业务,结算帐户的存、取、转帐业务,贷款业务的发放、收回每笔传票按1笔业务量计算。(2)代发工资批量录入业务每2笔折合1笔业务量计算。(3)

代收业务每笔视同2笔业务量计算。

2、现金业务量:现金业务量按考核分数80分的50%考核,以营业柜员的现金登记簿记载的现金收付数为准。剔除内部现金调拨,出入库及上下介现金部分,计算现金业务量考核工资应得工资额。

(三)计酬方法

1、联社核批信用社柜员绩效工资办法

按照会计财务部制定印发的内勤人员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和违章扣分标准,由信用社内勤主任考核各柜员内勤综合得分,内勤业务量、内勤管理得分,每人100分考核,每月向人事综合部提供有关数据,人事综合部通过财务会计部核实,对违章操作应扣未扣分的,财务会计部查实后,在次月加倍扣减主管柜员、综合柜

员和本柜员的分数。

2、信用社对各柜员绩效工资的计酬方法。

(1)监督(主管)柜员、综合柜员及临柜信贷员的工资计酬。

因考虑监督(主管)柜员、综合柜员及临柜信贷员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不能按业务量、现金收付量考核办法进行考核。主管柜员按营业柜员平均分数的1.5倍,综合柜员按营业柜员平均分数的1.2倍,临柜信贷员按营业柜员的平均分数计酬方法计发(计算柜员平均分数不剔除主管扣减柜员违规违章分数,扣除违章操作应扣未扣分数的4倍)。营业柜员内勤综合考核得分:完成任务得20分,超任务、低于任务按百分比计算,超任务最高分为25分。营业柜员内勤业务量、内勤管理考核得分:月日均业务笔数低于100笔每笔按0.3分(日均低于50笔不得分),100笔(不含)以上每笔按0.4分,150笔(不含)以上每笔0.6分;

现金收付量暂时不考核。

计酬公式:

柜员绩效工资=内勤综合考核得分+内勤业务量、内勤管理得分×工资总额(效

益工资)÷100。

主管柜员考核工资=柜员平均绩效工资×1.5。

综合柜员考核工资=柜员平均绩效工资×1.2。

临柜信贷员考核工资=柜员平均绩效工资。

(2)考核与处罚

1、业务量、现金收付量、工作质量的统计。各信用社(分社)由内勤主任负责每日据实统计并登记业务量、现金收付量、工作质量考核统计表,并由各柜员每日签字确认。

2、每出现一次差错扣2分,违规操作扣5分,顾客投诉一次扣10分,迟到、早退扣5分,私自离岗一次扣10分

3、对营业柜员弄虚作假、虚增业务量,发现一笔扣20倍的业务量(20分),对柜员举报有弄虚作假行为并经查实的,奖励举报柜员100笔业务量(50分),对内部搞平均主义的,扣除该单位本月应得效益工资总额的50%,并对主任、主管柜员、综合柜员分别给予扣发一个季度效益工资并各处以1000元罚款,全

县通报。

(四)本办法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定,修改、解释亦同。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5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台湾相关文献

刘灯城(2002)利用统计t检定及相关分析法,检定信用合作社改制(含合并改制)商银,是否提升竞争力、改善经营绩效。研究结果发现改制为商银大部份未有正效果或正效果不大。是否意味着经营者心态尚未改变,再者可能改制后合并其他体质较差信用合作社,导致经营绩效并不显著。

郑燕铨(2001)探讨受到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等外在环境影响,信用合作社该如何转型。作者以台湾南部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利用因素分析法、模糊AHP法、模糊德菲法、模糊演合平判、模糊排序法,研究结果发现,专业人士认为在营业利润、利息收入、短期偿债、税后纯益的衡量较重要,但一般大众则偏向逾放比;另外由因素分析法得知对于非财务比率部份,担保品的保证能力、理监事经营理念,金融产业状况以及信用合作社形象相当重视。

张云辉(2000)以大众银行、中兴银行、华侨银行、泛亚银行等四家商购并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CAMELS评估准则做个案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由资产报酬率、纯益率评估,每位员工贡献度下滑,短期内获利能力下滑,或许意味着被并之信用合作社体质不佳,呆账高,短期影响主并银行各项获利能力下滑;另购并信用合作社支付金额占存款余额比率小,并不影响银行财务流动;再者作者指出银行购并扩充营业据点及营销通路,有存放款成长,在放款比率则无直接关系,可能系因被并信用合作社营运规模较小,主并银行存放款金额仅微幅成长,然与整体比率比较而言,并无明显变化。

刘景中(2000)以台湾商银购并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台湾商银购并信用合作社成败之因素,作者指出每一阶段提出购并成功之因素;包括购并目的、计划、对象,并成立跨部门评估小组,实地审查,及人力/信息系统整合,购并计划之执行力及持续绩检视等,并描述与银行财务绩效之关连性。

王富民(1999)为探讨了解台湾金融机构购并动机,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诚泰银行、泛亚银行、华侨银行为研究对象,作者指出透过合并可分行扩增、效率差异化、营运综效、市场切入及跨区经营。惟是否能达到合并综效,需视被并信用合作社体质良而定,如泛亚合并高雄十信,不仅未能达到合并综效,反而影响主并银行经营绩效,造成不断更换经营阶层,被归类为体质不佳之银行。

程世娟(1999)采个案探讨之方式,探究台湾银行购并行为之现况,并进而规纳出购并除经济性目的外,尚有其他策略性及政治性考虑的目的。作者主要研究结论为:扩充营运据点及配合政府政策、较偏爱规模小之信用合作社、将支付价格超过净值部分,认列为商誉。迁移重迭性高及经营绩效不彰之分社,使分布通路均匀、为掌控经营管理权,派驻本行经理人,以贯彻总行政策。

姜志宪(1999)探讨信用合作社及成功改制商银,并以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模式分析,作者研究结果发现:信用合作社对于改制商银意愿的高低与规模大小、业务经营、社务推动及金融体系等构面,有显著线性相关。另以股金、社员人数、职员人数,存放款额及专业形象对改制商银之意愿有正向的相关。是否极泰来意味着中大型信用合作社,经营阶层企图心较强者改制商银成功的机率较高。

(二)国外金融机构合并文献

Rhoades (1998)主要研究1981-1987年间13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待收购银行及来参加收购之银行前后3年,就其收购前后操作成本与总资产之比率,比较结果绩效并不显著。

Neely and Rochester (1987)主要研究在1970年间进行购并之37家储贷机构之经营绩效。将财务比率分为五大类来进行评估,实证结果发现参与购并之37家储贷机构较另37家未参与购并之储贷机构在收入及获利率有显著的增加。

星野靖雄(1995)主要以日本信用合库、信用组合、相互银行、农协及美国信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合并前后绩效评估。日本部分该研究选取1960-1980年间20件合并案,并选定存余额规模相近合并与非合并机构配对比较,分析经营指针有存款利率、存款成本率等12指针。

美国部份,以1986年1 346家美国信用组合(Credit Union)的合并效果,研究期间自1982-1990年止,分析的经营指标包括有总资产比率等项指标。利用t检验进行分析,并作问卷调查,实证结果发现:(1)整体而言,信用合库、信用组合、农协、美国信用组合为同业合并,其合并效果为负。(2)信用合库与信用组合,相互银行与信用组合等异业合并,其合并效果为正。(3)合并机构之财务结构劣于非合并机构,但相互银行则无差别。

Robert R.Moore (1996)主要研究公元1993年6月至1996年6月间较大型银行购并案为研究对象,作者以9项因素做为衡量指标。分析具有哪些特质的银行,被并的机会较大。研究发现具有较低资产成长率、较低获利能力、较低的资本/资产比率、较低的非小型放款/资产比率,较低市场占有率等特质的银行,被购并之利率较高。由实证得知经营绩效较差的银行较易被购并,且购并可视为帮助拓展市场一种有利工具。

Berger,Demsetz and Strahan (1999)参考250篇文章,针对金融机构合并之成因与未来应用情况之文章加以整理,以提供未来研究之方向。文献显示金融机构合并能提升市占率,增强市场力量,改善利润效率,但对于大家所关切成本效率却效果不大。

美国联邦准备金(Fed)应十六工业国(G10)财金首长之需求,由该会副主席Fergusom率领之工作小组历经一年四个月研究,提出金融部门整合报告,在研究13个国家自90年代以来之金融部门购并活动提出金融机构合并变得更大更复杂,更容易引起系统风险,对其营运效率帮助不大,只有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才会因规模扩大变得更有效率。

二、信用合作社定位、本质、功能及营业项目

信用合作社为合作组织的经营型态,为地方性基层金融机构,原则上以社员服务为主,但仍不乏中小企业者以社员资格由信用合作社取得资金融通,活络产业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

(一)信用合作社的定位

信用合作社与其他合作事业共同属于「合作社法」所管辖,基本组织由经济弱者以自助、互助的精神所组成,是人合组织,非资金组织,主要系改变社员收受并谋资金之融通。然随着金融环境的变迁,现代信用合作社的定位已朝较开放的经营模式,配合国家金融改策适应产业发展,并兼顾营业获利性,其对象并非局限于社员。

(二)信用合作社的本质与功能

由于金融环境的变迁,加上台湾加入WTO组织,潜在的大型国际级银行设立,在大者恒大的趋势下,势必压缩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当前政府应检讨信用合作社所给与的优惠及限制、鼓励、辅导其转型或自力更生,加强其生存条件,降低依赖政府保护政策。

(三)信用合作社营业项目

依据台湾《信用合作社法》第十五条规定,信用合作社主要经营以收受各项存款及短、中、长期放款等17项业务。台湾《银行法》第三条规定,银行经营项目以收受各项存款及办理放款、签发国外信用状、信托等22业务。二者差异,如信用合作社无法承作外汇、信托等业务,银行则无此限制。兹将二者经营业务项目汇总如表1。

摘要:台湾过去在基层金融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信用合作社,随着金融市场开放面临强大竞争压力,加之1 995年起发生彰化四信、东港信用合作社等金融弊案,使信用合作社经营形象严重受损,同时生存空间亦日益遭到压缩,信用合作社业者本身基于经营能力之考虑,纷纷寻求改制、合并或被概括承受,家数已由1 995年的74家逐年递减至2012年的25家,其未来的市场定位与经营发展方向,不仅为当前信用合作社业者所关注,亦为台湾基层金融管理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用合作社,合并,改制

参考文献

[1]许远东(1997):信用合作社未来努力的方向,中央银行季刊,第19卷第1期,页8-15

[2]陈振远、周建新(1998):金融环境变迁下之银行竞争策略,台北银行月刊,第28卷第1期,页1-11

[3]星野靖雄、李仪坤译(1995):基层金融机构之合并分析,基层金融研究训练中心。

[4]黄达业(2001):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之研究,台湾金融研训院,第21-26页。

[5]刘祥熹、林秀峰(2001):竞争态势,营运行为与市场续效之研究-台湾地区银行业与信用合作社之比较分析,企银季刊,第24卷第3期,页40-49。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DEA,改革绩效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健康发展, 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 (易刚, 2003) 。2003年8月, 国务院选择江苏8家省 (市) 实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从而拉开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帷幕。2004年又将改革试点扩大到另外的21个省 (区、市) 。至2007年末, 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宏观层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中央银行共完成专项票据发行和兑付考核16期, 对2396个县 (市) 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 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1353亿元, 置换历年亏损挂账303亿元;对1201个县 (市) 兑付专项票据806亿元, 对陕西4个县 (市) 发放专项借款5亿元。除海南外, 全国专项票据发行和专项借款发放均已顺利完成, 专项票据兑付进程近半。

随着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改革绩效的评价逐渐成为热点。谢平 (2004) 认为, 最新方案具有重要的正向激励效应, [1]有助于防止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和改革后的道德风险。褚保金 (2005) 将Yaron1992年提出的衡量农村金融机构业绩的框架运用于江苏省信用社的改革试点, 评估改革成效, 结果证明信用社的自身“造血”功能有所加强, 经营效率得到改善, 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胡列曲 (2007) 结合第一批8个改革试点省 (市) 的进展情况, 指出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 “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 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 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和经营状况均明显改善, 支农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 此轮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李莹星 (2005) 认为, 目前实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这种模式只能加强行政干预, 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却改革不彻底。这必将导致“花钱买机制”的初衷事与愿违。[3]姚耀军 (2006) 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 指出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低下, 农村金融体系未能有效发挥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 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 在资金的配置上也缺乏效率。庞贞燕、王恒 (2006) 认为目前的改革政策可能无助于改善农村信用社的适应性问题, 因此, 应当在维持原政策目标 (改进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生存) 不变的条件下, 适当调整政策, 以降低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环境的交易成本。

不难看出, 上述学者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褒贬不一。究其成因, 可能在于反映农村信用社改革前后的面板数据通常难以获取, [4]且评价标准不一。

一、评价模型、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1.DEA方法及评价模型

(1) DEA方法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简称DEA) , 是一种测算具有相同类型投入产出的若干系统或部门相对效率的非参数方法, 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以数学规划为主要工具, 以优化为主要方法, 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数据对相同类型的单位 (部门或企业) 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该方法通过建立规划模型来达到对决策单元 (Decision-Making Units, 以下简称DMU) 进行评价的目的, 根据各DMU的观察数据判断其是否有效, 本质就是判断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 (Frontier) ”上。应用DEA方法和模型可以确定生产前沿面的结构, 因此又可以将DEA看作是一种非参数的统计估计方法。

早在1951年, Koopmans就提出了有效性度量的概念, 1957年经济学家Farrell在对英国农业生产力进行分析时提出了单输入单输出DMU的有效性度量方法。但是, 在实际运用中, 人们常常会遇到多输入和多输出的情形。特别是对于多输出的生产过程, 很难用已有的方法予以解决。1978年, 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运用数学规划模型将有效性度量方法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情形, 提出了C2R模型。

假设有n个DMU, 即DMU1、DMU2、ΛDMUn、, 每个DMU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 DMUj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分别为xj= (x1j, x2j, Λ, xmj) T, yj= (y1j, y2j, Λ, ysj) T, j=1, 2, Λ, n。设DMUjo的输入、输出为 (xj0, yj0) , 简记为 (x0, y0) , 评价DMUjo相对有效性的C2R模型为:

undefined

其中v= (v1, v2, Λ, vm) T, u= (u1, u2, Λ, us) T分别为m种输入和s种输出的权系数。利用分式规划的Charnes-Cooper变换, 可将分式规划模型化为等价的线性规划模型:

undefined

其对偶模型为:

undefined

若 (PC2R) 的最优解ω0、μ0满足μundefinedy0=1, 则称DMUj0为弱DEA有效;若 (PC2R) 的最优解ω0, μ0满足μundefinedy0=1, 且ω0>0, μ0>0, 则称为DMUj0有效;若 (PC2R) 的最优值θ=1, 且每一个最优解S-、S+、λoj, j=1, 2, Λ, n都满足S0+=0, S0-=0, 则称为DEUjo有效。

(2) 评价模型。

从生产函数的角度来看, Charnes等提出的C2R模型是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DMU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十分理想且卓有成效的方法。但是Charnes提出的C2R模型必须要满足两个假设条件:一是生产可能集满足凸性限制, 二是输入和输出之间还要满足线性齐次性, 这些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样本误差带来的影响, 但是这些严格的限制对一些生产过程并不适合, 有时甚至会产生规范性误差 (Specification Error) 。本文在做数据包络分析的时候所使用的软件为Frontier Analysis试用版, 该试用版只能提供C2R和BC2两种模型 (C2R模型和BC2模型的区别在于规模报酬假设不同、所构成的生产前沿面不同, C2R模型生产前沿面是凸锥型, 而BC2模型的生产前沿面是凸多面体) , 本文采用的是C2R模型。此外, 有些文献中将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种。投入导向是指在产出固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线性规划问题, 产出导向是指在投入固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化的线性规划问题。鉴于在采用C2R模型时结果并无区别, 本文对此不再细分。

2.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1) 数据来源。

通过实施现场审计和实地调查, 获取江苏省70家农村信用社中的27家农村信用社2002年至2007年日常经营数据的第一手资料, 这27家农村信用社基本涵括了江苏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模式的农村信用社, 其中包括3家农村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银行和13家统一法人信用社。鉴于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江苏省选择了专项央行票据的资金支持方式, 其额度按照2002年末农村信用社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确定, 并以2002年末金融监管统计数据为基准。因此, 本文将研究的时间确定为2002年~2007年。

(2) 指标选择。

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 目的不仅在于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自我可持续发展, 而且还要“增强服务功能”, 有力支持“三农”发展, 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5]在此“双重目标”指引下,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同时涵括了经济层面和政策层面, 并具体选择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3个指标作为输入指标, 选择税后利润作为经济层面的输出指标, 选择当年农业贷款累放额作为政策层面的输出指标。在数据的处理方面, 由于Frontier Analysis软件不能识别负数, 因此, 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的全部数据都加上了一个漂移项 (drift) , 使得全部数据均为正数。

二、实证及结果分析

1.农村信用社整体绩效的评价

根据对27家农村信用社总体数据的综合计算, 得出下表:

从计算结果来看, 在经济层面, 27家农村信用社总体得分从2002年~2007年一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特别是2004年以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究其原因, 江苏省虽然于2000年8月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但相对而言, 历史包袱仍很沉重。至2002年末, 整体资不抵债额达143.72亿元, 资本充足率-3%, 不良贷款余额96.02亿元, 不良贷款比例达26%。2003年8月开始, 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省份,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积极认购专项中央银行票据, 享受了国家保值贴补、税收减免、利率浮动等优惠政策, 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换经营机制,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大力开展增资扩股, 不断加大不良贷款的压降力度, 各项经济指标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 2004年之后的得分情况正是上述变化的充分体现。就政策层面而言, 我们可以发现, 每年的政策得分均普遍高于经济得分, 并且除2002年和2003年以外, 其余各年的得分均在70分以上, 且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这一方面说明了农村信用社县以下 (农村) 住址和不能跨区放贷的政策限制, 使得农村信用社每年在不论盈利情景如何的情况下均不得不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农村,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村信用社在现有竞争力明显弱于城市金融机构的情况下, 不得不面对现实, 逐步收缩在城市的战线, 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 向“三农”要效益, 不断拓展其生存的空间。

2.不同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绩效的比较分析

在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 分别选择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信用社3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否对农村信用社绩效产生影响、哪种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绩效的提升下文将对此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1)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根据当前通行的做法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单位贷款成本率、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农业贷款流动率以及农业贷款占比等作为自变量集, 然后在建模过程中通过冗余变量检验过滤掉多余变量, 并选取人均利润作为改革绩效的衡量指标。从各变量的趋势图来看, 虽然各数据不是季度数据或月度数据, 但均具有很强的周期性, 因而需要剔除其中的周期变动要素, 本文在这里主要采取了HP (Hodrick-Prescott) 滤波方法。在计量模型的选择上, 由于要反映出不同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别, 笔者在回归模型的截距和变量系数中分别引入了虚拟变量, 用来检验这种差别对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构建基本模型如下:

y=β0+β1Di+ (β2+β3Di) xi+μi

其中y代表人均利润, x1代表不良贷款率, x2代表存贷比, x3代表单位贷款成本率, x4代表农业贷款流动率, x5代表农业贷款占比, x6代表资本充足率, x7代表资产收益率。由于该模型中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而模型包含常数项, 因此只需要引入两个虚拟变量, 分别是:

undefined

因此, 在上述基本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分别构建对应模型如下:

农村商业银行:y=β0+β1+ (β2+β3) xi+μi

农村合作银行:y=β0+β′1+ (β2+β′3) xi+μi

统一法人信用社:y=β0+β2xi+μi

由于时间序列模型中要求经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但在实际运用中有些时间序列却是非平稳的, 因此在建模之前还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经过HP滤波平滑之后的各项数据均是平稳的。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经过系数检验与冗余变量检验后, 上述三类金融机构的方程分别为:

农村商业银行:y=63.30-6.07x1 (6.83) (-2.69) -3625.92x3+3.09x4+1713.21x7 (-6.00) (5.29) (6.73)

农村合作银行:y=30.74-6.07x1 (15.27) (-2.69) -19.89x2-391.06x3+989.83x7 (-16.63) (-4.83) (7.74)

统一法人信用社:y=-6.07x1-89.52x3 (-2.69) (-3.86) +0.92x4+618.03x7 (6.33) (10.61)

通过计算表明, 上述三个方程的拟合度均达到99%以上, 调整后的拟合度也均达到98%以上。从上述三个方程可以看出, 各农村金融机构共有变量中均包含了不良贷款率、单位贷款成本率和资产收益率, 且均与资本充足率和农业贷款占比无关, 可见在农村信用社改革期间, 由于有效地进行了增资扩股, 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都相对比较充足, 而农业贷款占比指标则是介于通过检验与不通过检验之间, 考虑到方程检验的自由度因素, 因此上述两个指标均没有出现在最终的方程中。截距项的递减表明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统一法人信用社的利润也是递减的, 不良贷款率对各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 弹性均为-6.07;单位贷款成本率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最大, 这说明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整体规模上去了, 但是并没有出现理想中的规模经济效应, 商业化的经营思路使得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放弃了在农村经营范围内的传统优势, 而在与城市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成本不断加大, 绩效有所降低。最后, 资本收益率对各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也是由上而下递减, 说明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在贷款的投放范围方面要比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占据更大的优势, 因而表现在收益弹性上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合作银行的1.73倍, 是统一法人信用社的2.77倍。此外, 结合各具体方程来看, 农业贷款流动率对农村商业银行与统一法人信用社也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机会成本较高, 因此加快农业贷款的流动回收对其利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而统一法人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投放在农业部门, 因而该指标自然对其利润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2002年以来,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不论从经济层面还是从政策层面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其次, 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产生了显著影响,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信用社的改革绩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递减序列。再次, 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在整体绩效方面远远超过了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信用社, 但较高的单位贷款成本率说明其绩效的提高还是主要来源于业务规模的扩张, 这种粗放式的增长道路虽然短期效果明显, 但背后的隐患不可忽视, 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谢平, 徐忠, 沈明高.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J].金融研究, 2006, (01) .

〔2〕褚保金.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效果评价[R].2005.

〔3〕李莹星.花钱买不来机制[J].中国改革, 2005, (08) .

〔4〕张兰, 褚保金.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04) .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7

关键词:信用评估,OLS判别分析,模糊聚类,绩效评价

人无信而不立, 企业无信则融资不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投资者要求评估机构对上市企业融资信用评估的精准度逐步提高, 研究信用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降低主观因素, 减少误差, 量化方法已被广泛引入到了信用评估领域, 定量信用评估方法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数理统计方法, 另一类是人工智能方法。除数据的问题外, 每种评估方法自身各有优劣, 目前没有公认的最好方法。笔者采用的是约束条件下的OLS判别分析方法。它的优点是系统性强, 简洁实用, 并且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本文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 评估指标的聚类; (2) 评估指标的权重分配; (3) 评估模型的绩效评价。

1 企业融资信用财务指标评估体系

1.1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可比性、科学性、易得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原则, 本文将上市企业融资信用评估的财务指标体系初步分为经济实力、偿债能力、财务结构、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五大类。

1.2 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不同指标往往具有不同量纲, 且数据变动范围差别较大, 因此通常需要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1.3 主成分聚类方法

将 (1) 列支的14个解释变量, 按照 (3) 的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 用SPSS的主成分聚类功能将其划为n个主成分因子。KMO值达到0.618〉0.6, Bartlett’s卡方值达到显著水平, 表明变量间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由SPSS软件最终提取了4个主成分, 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得到这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7.158%。其中F1代表企业财务杠杆与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指标, F2代表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与固定资产运营能力的因素指标, F3代表企业经济实力与流动资金运营能力的因素指标, F4代表企业存货运营能力和销售获利能力的因素指标。

2 评估模型构建

在合同法推出之后, 无法到期偿债的代价变得很大, 因此可以假设偿债愿望与偿债能力成正比, 若用表示n家企业的现金到期债务比 (到期偿债能力) , DY即为表示本期企业信用状况。然后将本期企业信用状况作为被解释变量, 聚类后的各项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

上式化为:

将表1中的数值代入解一元四次方程组 (保留两位小数) 用MATLAB软件解得:

以上算法也可用EXCEL2007加载宏中的规划求解功能实现。

3 模型绩效评价

由主成分因子中各变量系数符号可断定X5、X6、X8为负向指标, 其余变量均为正项指标。X系数权重=X所在主因子中自身系数绝对值/X所在主因子中所有系数绝对值之和。指标评分准则:采用K-means聚类法将22家纺织服装企业同一变量按值的大小分为5类 (极好、较好、一般、较差、极差) , 正向指标最小值得分最低, 最大值得分最高;负向指标最小值得分最高, 最大值得分最低。每增一级多得0.5分。

将22家纺织服饰企业的总得分和现金到期债务比分别进行K-means聚类, 质心数取2。

(1) 判别方法:

以标准分划分的第一类, 第二类企业方法同 (1) 。最终模型绩效如下:

该模型准确率18/22=81.81%, 模型没有把好企业误判成坏企业而失去商机。另外, 若以现金到期债务比行业经验标准1.5为界限来研判企业本期信用。该模型绩效如下:

模型总体准确率20/22=90.9%, 模型同样没有将好企业误判成坏企业而失去商机。

4 结论分析

本文从万德咨询选取22家上市的纺织服饰企业2012年的财务数据, 假设企业偿还能力与偿还愿望高度正相关, 以本期到期债务偿还率为信用研判标准作为被解释变量, 另外14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建立约束条件下的回归方程计算出14个财务指标的权重, 根据通用评分准则得到22家纺织服饰企业的融资信用评分。通过模型绩效评价得出约束下OLS判别方程模型绩效。若采用K-means方法得到模型准确率达81.8%, 若用行业到期债务偿还率经验标准1.5为研判标准, 模型准确率达90.9%。

参考文献

[1]唐功爽.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辨析[J].统计教育, 2007 (02) .

[2]牛红红, 王文寅.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 2008 (01) .

[3]邹小芃, 余君, 钱英.企业融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5 (01) .

[4]周佰成, 张伟强, 丁志国.我国工商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 2003 (02) .

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 篇8

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针对信用销售 (赊销) 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 对信用额度的授予, 控制信用风险, 债权保障, 回收应收帐款等各交易环节的管理活动, 是对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其目的是企业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 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收回。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

(一) 信用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90%的商业贸易主要采用的是信用结算方式, 而剩余的10%的贸易使用的是现汇结算, 商品交易的主流形态就是信用结算。目前在我国, 由于企业信用的不完备和落后, 有将近80%的交易还是使用现汇方式, 而只有少量的20%的交易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结算方式明显的脱节, 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 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赊销比例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入世界贸易的竞争洪流中。

(二) 有效提升客户的质量, 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而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 制定较为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较差的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环境, 会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 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客户群。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 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部门或信用专职人员

在我国的传统的观念里, 一直把财务部门当成一个集会计、统计、信用管理的一个工作角色, 这种做法早已不能胜任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责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工作, 要由专业人员从事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常在西方, 企业往往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 即成立信用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 财务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 相互协作, 相互制约, 有助于客观的良好发展。

1. 信用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1) 制定信用策略, 分析客户的资信状况, 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定期的跟踪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政策包括:第一、制定信用期限, 是企业给予用户的付款时间, 即用户从购货到必须付款的时间间隔;第二、制定信用标准, 是企业接受用户赊销条件时, 用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第三、制定现金折扣, 是企业为鼓励用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债务扣除;第四、制定收帐政策, 是当企业的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应采取的收帐策略。

企业可以采用"5C"分析法来制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5C分析法包括:道德品质 (Character) 、还款能力 (Capacity) 、资本实力 (Capital) 、担保 (Collateral) 和经营环境条件 (Con-dition) 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付款意愿和付款能力。对于5个方面的品质状况好的客户, 可以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 反之, 可以采用较为严格的信用政策, 甚至不采用信用政策。

(2) 制定企业的工作程序, 制定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报告体系, 发挥监督货物和收款动态的作用;

(3) 与外部信用机构保持合作和沟通, 及时掌握信息。如与专业信用机构、法律机构、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协作;

(4) 不可缺少的分析工作, 包括客户信用数据的分析, 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估, 信用状况的变化监控, 例外情况、危急状态下的应对处理等问题;

(5) 协调与各个部门工作中的问题, 包括协调不同部门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冲突。

2. 与业务部门 (包括生产部门) 和财务部门定期沟通交流, 对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加以解决。

(1) 与销售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信息动态变化, 催收款项等;

(2) 与财务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财务信息分析, 监控应收账款收款情况等。

(二) 引用全程信用模式, 全面防范风险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没有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导致出现问题后眉毛胡子一把抓, 虽然不断修改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 效果还是不理想, 回款率提升的并不是期望的效果, 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合, 实用性不强。企业要彻底改善现状, 必须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流程, 如下:

1.接触客户———选择客户———联系沟通、实地考察、信用风险评估

2.谈判———确定信用条件———信用形式、信用期限、信用额度

3. 签约———履约保障———担保、保险、理赔

4. 发货———跟踪管理———电话沟通、信函提示、实地走访

5. 收款———早期催收———分析拖欠征兆、保持压力、合适的催收方式

6. 收款失败———履约保障———债务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实施追讨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更加细化。

第一, 在事前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前, 包括对客户的资信状况的调查了解、收集客户资料, 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比较, 最后筛选出优良差不同等级的客户、形成企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为企业带来最大的财富, 也为企业制造了很大的风险。企业从加强信用管理入手, 做好深入的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 把工作进行在交易之前, 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客观的有效的调查与收集客户信用信息, 进行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在事中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时, 包括科学客观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加以深入分析, 形成完整的评估资料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信用方式的决策、建立起企业系统的赊销业务的管理制度。销售人员不在是与客户联系的唯一途径, 企业将建立与客户直接关系的模式, 客户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保存在企业中, 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变化, 都不会影响到客户的流失。因此, 企业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信用政策, 制定何种科学的信用政策, 以及规定多大的信用限额, 出现销售风险该如何控制和相应的措施, 这些都是内部授信制度所要规定和细化的。

第三, 在事后工作中, 主要是指签约后, 涉及到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欠款的追收工作、回款的监控制度。首先将销售发票入账, 然后收到款项冲销挂账, 之后定期形成应收账款明细表, 结合客户信息进行分析, 形成三大系统即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帐龄分析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把握住应收账款的总量和帐龄, 运用好销售分类管理, 保证企业的债权。

(三) 加强企业的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效率, 保证合同完成的质量

这些管理措施包括账期内货物收取确认、质量确认、客户信用跟踪、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阶段催收、委托追收等方法。着重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一方面及时催款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督促客户形成良好的付款习惯, 改善客户的传统老观念, 形成新的思维。对客户的付款清款的跟踪和客户近期业务的变化了解掌握, 第一时间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 针对性地处理信用问题, 不至于严重恶化。债务人总是将货款支付给压力最大的债权人, 这种付款习惯不得不迫使企业紧密的与客户随时保持联系。很多情况下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 比如产品质量问题, 售后问题等, 直接后果造成拒绝履行合同, 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因此, 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内部生产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真实能力, 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和坏账的产生。

企业的事实证明, 信用管理不但使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的周转, 而且让企业的风险得到了及时地控制。信用销售呈现良性循环能成为企业最大范围的、有管理标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信用管理对促进销售、减少坏账损失和降低追收费用、保证资金周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可以为小规模的企业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小企业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小企业规模小, 人员少, 可以找一些信用管理机构来管理信用业务, 节约机构的成本费用。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借助专业的力量完成得更好, 另一方面又支持了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的发展, 营造了信用的经济环境。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主要服务有融资便利、应收账款管理及商账追收、资信评估服务以及国家风险、买家风险和行业风险评估分析等。中国信保还向市场推出了具有多重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信保通”, 使广大客户享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

(五) 信用保险是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保障

在当今的社会中购买保险是一个非常普遍和有效的选择, 如何能够稳赚利润, 又可以降低风险, 那末就要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债权保障手段。比如, 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 既不想丢失利益, 而承担风险的损失太大, 通过调查和评估也无法确定是否使用信用方式, 像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要求客户自身提供债权的保障, 比如保险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等提供的信用保障服务。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六) 引进和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经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取得执业资格, 有三个等级“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和“高级信用管理师”。该职业资格考试已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

(七) 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企业员工的信用意识

企业员工应当建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把企业树立成讲道德、讲信用和讲商誉的市场主体, 而不是简单的营利目的。因此, 企业在国家有了健全的信用法规和政策体系下, 良性的发展, 而不是在信用市场中只重短期的利益, 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破坏企业的形象如果置信用而不顾, 不讲商誉, 产生不和谐步调, 扮演反面角色, 企业也难以更加壮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信用交易已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经济形式。企业开展信用交易, 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 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风险,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1) .

[2].朱荣恩.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5) .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 篇9

一、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可靠、真实财务信息的支撑,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规范和控制会计行为, 减少企业财产风险。然而事实上, 部分企业为获得利益, 不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采取造假以达到偷税漏税等目的。其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实际财务数据相差甚远, 给企业未来健康发展造成较大威胁。

会计档案是对之前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有效描述, 尤其在解决经济纠纷等财务问题时,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 部分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不重视会计档案的归档、收集等工作, 致使会计档案残缺不全, 影响后期企业利用以及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从国家层面上分析, 在于我国会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一些为之支撑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企业层面上分析, 多数企业不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并未积极制定应对财务风险的应急措施等。

2.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企业未采用与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匹配的管理方法, 尤其缺乏具有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其次, 不重视客户基础材料的收集、处理、归档等工作, 缺乏完备的客户信用档案, 给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最终因企业与客户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使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大大增加。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多数企业缺乏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导致信用档案管理水平比较低, 结果客户信用档案由财务或销售部门负责保管。但这两个部门并不能充分发挥信用管理职责, 影响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完整性, 增加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

上述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其一,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较为薄弱。例如, 各部门不能及时交流管理信息;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撑等;其二, 我国信用体制发展较晚, 未建立对应的约束与惩罚机制, 进而引发各种信用风险。

3. 管理层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管理层在企业正常运营、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 实际上部分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时, 未充分分析信用档案信息, 未能准确地掌握各种数据信息, 增加管理决策风险, 使企业蒙受较大经济损失。管理层决策风险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层未准确获得有效、准确、全面的信息。试想建立在错误或含糊不清信息上的决策, 必然给决策的实施带来较大风险。

4. 产品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产品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不重视产品信用信息的管理, 忽略产品信用管理的一些细节工作, 甚至为获得利润, 部分企业不惜伪造或疏忽产品质量信用信息, 导致产品质量信用缺失, 给产品市场销量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我国未制定完善的产品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致使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出现较多问题。例如, 企业只注重自身利益, 不惜损害消费者利益, 引发一系列产品信用风险事件, 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稳步发展。

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1. 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

(1) 注重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首先, 在明确开展信用档案管理目标的基础上, 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例如, 结合企业自身信用档案管理情况, 制定详细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办法》, 并以此为依据, 初步统计不同档案管理部门的信用档案。同时, 针对保存在行政、财务以及人事符合信用档案性质的材料, 应在参考信用档案专题目录的前提下进行统计、整理, 并交予档案室进行分类、归档。其次, 依据企业类型及档案具体内容, 划分一级类目, 并适当增加和调整一级类目所属下的二级类目。并充分分析企业之前信用档案分类标准, 参考企业经营重点及自身特征, 增加一些专门分类, 以达到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目的。最后, 全文扫描信用档案信息, 将其保存在专门的数据库中, 并搭建专门的查询系统, 以方便信用档案信息的查询与使用。

(2) 严格控制信用档案管理细节。收集信用档案可采用源头跟踪法, 并严格执行收集工作制度, 确保信用档案收集质量。同时, 考虑到信用档案具有动态性特点, 要求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从实际出发, 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实现信用档案信息的及时更新。整理信用档案时, 工作人员应认真细致, 在参考企业已有信用档案的基础上, 从信用档案的载体形式、内容特点以及形成规律方面入手, 进行编目、排列、组合等操作。鉴定信用档案时要求工作人员以发展、辩证的眼光, 对档案价值、真伪进行判定, 以明确保管期限, 为后续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另外, 为提高信用档案查找效率, 应编写详细的专题目录, 明确标出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档案号。而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信息网上查询系统, 实现跨领域、跨企业、跨部门信用档案查询。

(3) 不断优化信用档案管理工作。首先, 完善与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其一, 要求适当扩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权利范围, 为档案部门切实行使指导、监督以及检查提供有力支撑, 使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信用档案服务。其二, 注重完善信用档案服务机制, 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要求管理人员工作逐渐向谁形成、谁利用管理理念转变, 确保信用档案服务机制良好地运行下去。其次, 不断完善信用档案管理方式。企业进行信用档案管理时应注重运用动态及柔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所谓动态信用档案管理, 指从信用档案的属性出发, 以信用档案建设为中心, 不断更新、修改信用信息, 进而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工作计划、预期目标等,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柔性管理比较注重弹性及灵敏、反应及速度、变化及跳跃等, 并采用竞争性合作、虚拟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 将运营及管理知识从隐性转化成显性, 以促进竞争优势的提高。

(4) 注重信用档案事后监管与补救。所谓补救指企业采用预防信用档案管理措施失效, 而采取减少信用风险损失的方法。为做好信用风险事后补救工作, 应注重以下两项工作的落实。首先, 注重完善的信用档案数据库信息化建设, 以扩大信用资源多层次、大范围的应用与共享, 方便企业内部使用信用资源的同时, 也为其他部门提供便利。尤其在各行政部门应建立信用信息相关平台, 为信用风险发生后进行惩罚与监督失信行为提供可能。其次, 发生信用风险后应综合各项因素, 认真分析研究, 积极寻找应对策策略。例如, 编制宣传手册并将信用档案相关内容融入其中, 降低信用风险给企业品牌及形象造成的不利影响。

2. 加强完善信用档案管理软环境。

(1) 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优势。首先,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档案管理模式, 实现我国档案管理职责的转变, 并注重采用层级方式管理信用档案。例如, 日本管理信用档案时由政府负责, 实行会员制方式。利用信用档案的机构需缴纳一定的会费给上级管理部门, 会员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可无偿使用信用档案。采用该管理方式时, 当下级将信用信息呈报给上级部门时, 可确保信用信息的安全、准确及完整。同时, 可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 由政府引导和组织相关部门积极构建信用档案管理平台, 以弥补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关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弊端。

(2) 积极构建制度信用体系。在构建制度信用体系时, 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其一, 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立足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实际, 制定并实施与信用相关的法规、法律, 严厉打击企业利用信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企业信用责任的有效落实。另外, 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诚实守信表现突出的个人或企业。其二, 注重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在遵守“一处失信, 处处制约”原则的基础上, 注重建立失信企业惩戒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以及守信企业激励机制等机制的建立。同时, 实现黑名单数据库、全国市场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共享, 锁定并限制进入黑名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企业。

(3) 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完善。首先, 建立可与市场进行良好融合, 以政府为导向的信用评估管理模式。即在国家信用管理部门管理下, 信用评估机构进行企业信用材料的收集、整理及评估工作, 最后由国家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其次, 建立地区、个人、企业三级信用评估机构, 实现全方位、分层次地将信用服务更好地提供给社会。最后, 结合信用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评估方法与技巧, 使其涵盖非财务以及财务指标, 而且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评估, 以达到预期信用评估目标。

近年来, 因信用档案建设不完善, 或企业未将信用风险管理当做工作的重点加以落实, 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较大风险。为此, 企业应结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分析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防止资金浪费, 为企业长远、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蓉.企业信用档案与企业发展[J].机电兵船档案, 2010 (2) .

[2]冯惠玲, 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建新.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J].涟钢科技与管理, 2013 (1) .

[4]过新伟.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南开大学, 2012.

[5]李家军著.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刑事审判监督机制下一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