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法(共12篇)
信用风险管理法 篇1
一、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针对信用销售 (赊销) 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 对信用额度的授予, 控制信用风险, 债权保障, 回收应收帐款等各交易环节的管理活动, 是对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其目的是企业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 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收回。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
(一) 信用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90%的商业贸易主要采用的是信用结算方式, 而剩余的10%的贸易使用的是现汇结算, 商品交易的主流形态就是信用结算。目前在我国, 由于企业信用的不完备和落后, 有将近80%的交易还是使用现汇方式, 而只有少量的20%的交易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结算方式明显的脱节, 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 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赊销比例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入世界贸易的竞争洪流中。
(二) 有效提升客户的质量, 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而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 制定较为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较差的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环境, 会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 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客户群。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 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部门或信用专职人员
在我国的传统的观念里, 一直把财务部门当成一个集会计、统计、信用管理的一个工作角色, 这种做法早已不能胜任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责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工作, 要由专业人员从事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常在西方, 企业往往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 即成立信用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 财务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 相互协作, 相互制约, 有助于客观的良好发展。
1. 信用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1) 制定信用策略, 分析客户的资信状况, 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定期的跟踪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政策包括:第一、制定信用期限, 是企业给予用户的付款时间, 即用户从购货到必须付款的时间间隔;第二、制定信用标准, 是企业接受用户赊销条件时, 用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第三、制定现金折扣, 是企业为鼓励用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债务扣除;第四、制定收帐政策, 是当企业的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应采取的收帐策略。
企业可以采用"5C"分析法来制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5C分析法包括:道德品质 (Character) 、还款能力 (Capacity) 、资本实力 (Capital) 、担保 (Collateral) 和经营环境条件 (Con-dition) 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付款意愿和付款能力。对于5个方面的品质状况好的客户, 可以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 反之, 可以采用较为严格的信用政策, 甚至不采用信用政策。
(2) 制定企业的工作程序, 制定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报告体系, 发挥监督货物和收款动态的作用;
(3) 与外部信用机构保持合作和沟通, 及时掌握信息。如与专业信用机构、法律机构、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协作;
(4) 不可缺少的分析工作, 包括客户信用数据的分析, 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估, 信用状况的变化监控, 例外情况、危急状态下的应对处理等问题;
(5) 协调与各个部门工作中的问题, 包括协调不同部门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冲突。
2. 与业务部门 (包括生产部门) 和财务部门定期沟通交流, 对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加以解决。
(1) 与销售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信息动态变化, 催收款项等;
(2) 与财务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财务信息分析, 监控应收账款收款情况等。
(二) 引用全程信用模式, 全面防范风险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没有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导致出现问题后眉毛胡子一把抓, 虽然不断修改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 效果还是不理想, 回款率提升的并不是期望的效果, 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合, 实用性不强。企业要彻底改善现状, 必须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流程, 如下:
1.接触客户———选择客户———联系沟通、实地考察、信用风险评估
2.谈判———确定信用条件———信用形式、信用期限、信用额度
3. 签约———履约保障———担保、保险、理赔
4. 发货———跟踪管理———电话沟通、信函提示、实地走访
5. 收款———早期催收———分析拖欠征兆、保持压力、合适的催收方式
6. 收款失败———履约保障———债务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实施追讨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更加细化。
第一, 在事前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前, 包括对客户的资信状况的调查了解、收集客户资料, 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比较, 最后筛选出优良差不同等级的客户、形成企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为企业带来最大的财富, 也为企业制造了很大的风险。企业从加强信用管理入手, 做好深入的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 把工作进行在交易之前, 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客观的有效的调查与收集客户信用信息, 进行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在事中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时, 包括科学客观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加以深入分析, 形成完整的评估资料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信用方式的决策、建立起企业系统的赊销业务的管理制度。销售人员不在是与客户联系的唯一途径, 企业将建立与客户直接关系的模式, 客户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保存在企业中, 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变化, 都不会影响到客户的流失。因此, 企业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信用政策, 制定何种科学的信用政策, 以及规定多大的信用限额, 出现销售风险该如何控制和相应的措施, 这些都是内部授信制度所要规定和细化的。
第三, 在事后工作中, 主要是指签约后, 涉及到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欠款的追收工作、回款的监控制度。首先将销售发票入账, 然后收到款项冲销挂账, 之后定期形成应收账款明细表, 结合客户信息进行分析, 形成三大系统即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帐龄分析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把握住应收账款的总量和帐龄, 运用好销售分类管理, 保证企业的债权。
(三) 加强企业的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效率, 保证合同完成的质量
这些管理措施包括账期内货物收取确认、质量确认、客户信用跟踪、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阶段催收、委托追收等方法。着重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一方面及时催款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督促客户形成良好的付款习惯, 改善客户的传统老观念, 形成新的思维。对客户的付款清款的跟踪和客户近期业务的变化了解掌握, 第一时间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 针对性地处理信用问题, 不至于严重恶化。债务人总是将货款支付给压力最大的债权人, 这种付款习惯不得不迫使企业紧密的与客户随时保持联系。很多情况下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 比如产品质量问题, 售后问题等, 直接后果造成拒绝履行合同, 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因此, 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内部生产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真实能力, 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和坏账的产生。
企业的事实证明, 信用管理不但使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的周转, 而且让企业的风险得到了及时地控制。信用销售呈现良性循环能成为企业最大范围的、有管理标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信用管理对促进销售、减少坏账损失和降低追收费用、保证资金周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可以为小规模的企业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小企业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小企业规模小, 人员少, 可以找一些信用管理机构来管理信用业务, 节约机构的成本费用。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借助专业的力量完成得更好, 另一方面又支持了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的发展, 营造了信用的经济环境。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主要服务有融资便利、应收账款管理及商账追收、资信评估服务以及国家风险、买家风险和行业风险评估分析等。中国信保还向市场推出了具有多重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信保通”, 使广大客户享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
(五) 信用保险是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保障
在当今的社会中购买保险是一个非常普遍和有效的选择, 如何能够稳赚利润, 又可以降低风险, 那末就要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债权保障手段。比如, 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 既不想丢失利益, 而承担风险的损失太大, 通过调查和评估也无法确定是否使用信用方式, 像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要求客户自身提供债权的保障, 比如保险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等提供的信用保障服务。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六) 引进和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经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取得执业资格, 有三个等级“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和“高级信用管理师”。该职业资格考试已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
(七) 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企业员工的信用意识
企业员工应当建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把企业树立成讲道德、讲信用和讲商誉的市场主体, 而不是简单的营利目的。因此, 企业在国家有了健全的信用法规和政策体系下, 良性的发展, 而不是在信用市场中只重短期的利益, 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破坏企业的形象如果置信用而不顾, 不讲商誉, 产生不和谐步调, 扮演反面角色, 企业也难以更加壮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信用交易已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经济形式。企业开展信用交易, 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 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风险,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1) .
[2].朱荣恩.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5) .
[3].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1) .
信用风险管理法 篇2
我们收集、勘察、分析和管理关于市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通过信息、服务和技术的整合,提供市场研究、商业信息、信用咨询和信用意见,协助您准确掌握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目标客户的信息情报,提前制定对应措施,主动调整合作方式,确保您再赚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地规避商业风险。企业信用报告:
企业信用报告四我们最受欢迎的信用资料产品,期内容包括企业注册资料、历史沿革、管理人员、财务状况、信用记录、产品及产量、销售情况、采购情况、进出口情况、商标专利、行业背景、行业对比分析、信用等级,基准信用额度等二十多项内容。企业信用报告广泛被银行、信贷保险和商业信贷提供者用于评估目标公司的信贷能力和风险。商业背景调查
调查目标企业以客户维系与管理为核心的商务流程运作体系,不仅停留在系统、组织和制度层面,同时还研究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变异措施,环节覆盖开户、客户分类、考评、下单、授信等等。
可适用于各种目的及深度的商务背景调查,帮助企业在商务拓展、评价目标公司/项目的竞争力及价值,或提供对指定市场/项目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判断,还可以提供相关政策、调查认识招募、运作成本测算等全方位商务信息及建议。
竞争对手调查
从业务拓展、内部管理、经济指标表现、政策享有等各方面调查目标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同时评估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动向、更可以按客户需求度深入调查。员工忠诚调查
对核心员工定期进行忠诚调查,能防范企业风险;我们除了建议贵公司员工用工合同增加保密条款、忠诚义务外,对核心员工应予以必要的调查,对其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和警惕,对其窃取公司机密、盗窃设备、违反保密守则等不端行为予以取证。产品维权打假
对假冒商品的制造、运输、储藏、销售链、商标、有无员工内外勾结等进行调查,根据《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有利取证,配合工商部门进行打击。
项目背景调查
对转包合同、采购信息、项目、政策等得真伪及背景提供真实调查结果,以供决策参考。
相关案例:
上海金逸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专业从事账款催收、商业信用调查的服务公司,拥有众多商账管理顾问,更有多名员工取得清华大学专业商账管理师资格。公司还与全球催收机构合作,国外服务区域遍及120个国家,能够有效处理世界各地的应收账款,我司凭借多年行业经验及商业知识,始终坚信能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最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浅析信用卡风险管理 篇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用卡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相应的风险。本文就目前信用卡行业的现状总结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风险,并根据所存在风险提出了相关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风险;风险管理
信用是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此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其形式是一张正面印有发卡银行名称、有效期、号码、持卡人姓名等内容,背面有磁条、签名条。信用卡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账单日(英语:Billing Date)时再进行还款。
信用卡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并给予持卡人一定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银行发行的,持卡人按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准贷记卡。所说的信用卡,一般单指贷记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不断重视信用卡业务,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上升,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同时,国内的信用卡不断改善的受理环及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基本实现促进了信用卡多元化市场主体产业链的形成。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发行信用卡3.91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8.03%;信用卡授信总额为4.57万亿元,同比增长31.17%,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为1.84万亿元,同比增长61.80%。
然而,由于信用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特别是发卡量从百万张跨越至上亿张,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对此如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的风险累积也可能酿成大的风暴。例如,各家银行截至2013年年末的信用卡不良贷款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建行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的0.61%增加到0.66%,中行不良貸款率从1.53%上升为1.70%,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0.91%上升到1.82%,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由1.55%上升到1.75%。
一、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指金融机构的交易对方违约或不能旅行其合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经济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
经济能力风险指由于各种原因,如失业、个人收入的下降、破产、突发事故、家庭成员生老病死等导致客户对授信机构的信贷债务无法偿还,造成授信机构资金损失,主要由客户行为准则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授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形成。道德风险是指消费者通过各种违法手段恶意信贷,第三方利用各种违法手段从信用卡业务活动中攫取非法利益,从而给授信机构、持卡人和发卡者带来资金损失。
(二)欺诈风险
信用卡卡欺诈风险主要指的是由外部事件引起的外部欺诈,持卡人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逃避法律制裁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行为。按照欺诈风险发生的不同业务环节,可分为申请欺诈和交易欺诈两个主要类别。申请欺诈是指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伪造证明文件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申领信用卡的欺骗行为,又称为虚假申请、伪冒申请等。交易欺诈是指不法分子采取非法手段或通过不正当渠道伪造或获取卡片,或获取持卡人账户信息冒充真实持卡人从事欺诈,以及持卡人采取虚假交易等方式进行套现欺诈的欺骗行为。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指由于不健全或实效的内部控制过程、人员和系统或是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作业流程上的操作不当和管理疏松、操作人员出现差错而产生的风险。如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或者责任心不强,需要核实的客户相关信息未核实到位,即可能给诈骗分子可趁之机;银行外包行为存在的风险。外包是将部分信用卡非核心业务委托系统外专业机构处理,并向其支付一定报酬的行为。外包风险是指业务外包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可能导致外包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避免釆用免年费、降利率的价格战,将经营模式从片面追求发卡量转向有效提升卡消费金额及拉动其他相关附属业务,杜绝不计成本和忽视风险管理的恶性竞争。
(四)法律风险
由于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业务环节和操作惯例无法可依。信用卡市场主题的责、权、利关系的规定还不明确。因此,在信用卡业务中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由于信用卡是免担保、免保证金、免抵押品的信贷产品,信用风险是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主要损失来源,是信用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很高,不仅会直接减少银行的利润,而且监管机构会因此要求更高的资本金,若信用风险损失大大超过预期,会出现巨大的资本危机,控制不当会直接导致银行的破产。
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措施与策略
(一)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健全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当务之急。
一般来讲,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对发展信用卡消费信贷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可减少信用卡业务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防范,有助于商业银行扩大信用卡业务的规模。其次,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可降低信用卡业务双方的交易成本。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规范业务操作
操作风险是信用卡发卡机构内部的风险,发卡机构应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一是发卡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严格执行信用卡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岗位责任制,并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变化不断完善信用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二是强化发卡整个流程的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要工作环节的制约监督机制,加强稽核、检查、坚决纠正和克服有章不循的现象。三是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在让工作人员熟练工作的方式和程序,尽量减少操作上的失误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防止其思想出现偏差,为了贪图经济上的一时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做出坑害顾客、危害银行利益及形象的违法行为。
(三)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信用卡消费
法律是带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保障,加强与信用卡相关的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很好地对信用卡风险起到规避作用。笔者关于信用卡立法建议如下:一是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层次,尽快完善消费金融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规制信用卡交易的法律法规。二是清理不合理的格式条款。在 ATM 和 POS 卡交易过程中,许多银行各自为政,通过格式条款免除自己的责任,而加重客户责任的现象比较突出,立法应对此加以规制。三是尽快制定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相关法律规范。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金融机构等商业部门直接判断、了解个人信用状况,防范和规避信贷风险,对于其积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提供制度保障。
除以上手段外,我们还应该积极采取其他措施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一是加强安全用卡知识宣传,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应加强持卡人安全教育,普及银行卡基本知识及安全知识力度,提示银行卡业务各类风险点,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特别是要针对伪卡欺诈风险,告知持卡人加强自身信息保护,要做到不泄漏自己的卡号、密码、身份证、家庭住址和联系号码等重要信息,妥善保管好本人卡片和密码。持卡人一旦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冒用或盗刷或有可疑交易,及时与发卡行联系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二是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宣传指导。首先发展商户要考虑其经营合法性;其次要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经常性地对收银人员进行业务辅导;要注意监控特约商户交易情况,发生异常交易的要及时查清原因,防止商户欺诈行为的发生。最后是提高卡片防伪技术,增大卡片伪造难度。由于磁条卡的复制与制造技术已经被广泛掌握,而芯片的技术优势明显,今后应大力发展IC芯片卡。
参考文献:
[1]杨国强 《安徽省农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2]黄峥荣 《建设银行湖南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法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 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
1.1 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普及, 县市有联社, 乡有信用社, 村有网点, 职工队伍庞大, 职工人数比任何一家国有银行都多, 资金实力雄厚, 其存贷款规模在国家社会信用规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村信用社已从原来意义上的国家银行得力助手变成事实上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关系到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集聚农村闲散资金, 引导农村资金流向。
1.2.2为广大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1.2.3支持农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商业, 促进农村经济全发展。1.2.4调节农村货币流动, 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同时, 农村信用社还以存款准备金、业务备付金、转存款、特种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形式向国家转存大量资金, 为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做出了重大贡献。
2 我国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2.1 贷款集中现象突出
贷款集中是信用社经营的大忌。虽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集中问题进行了限制, 许多农村信用社也认识到了贷款集中的危害, 但由于经营地域过于狭窄等原因, 农村信用社仍难以避免来自各方面的贷款集中问题。
2.2 法制环境缺失, 贷款人诚信缺失
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 具体到农村的现实, 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 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2.3 中央政府扶持不到位
为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 政府要求信用社服务“三农”, 承担起部分政策性金融的职责, 但在税收、财政、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 并未给农信社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征税除营业税、所得税等十多种外, 还有各种附加费和地方摊派款项, 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4 农村信用社贷款文化落后
信用社贷款风险观念落后, 如在贷款的调查和审查中, 忽视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现金净流量的分析, 片面注重利润、担保、信用评级的作用;在不良贷款的处置过程中, 大量使用借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的办法, 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通过这些手段转为正常贷款;在贷款质量的评价上, 认为只要能够按时结息就是好贷款, 对借款人的品质, 贷款的实际用途, 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的变化关注不够。
2.5 信用社贷款人员素质不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人才管理上较为混乱, 造成了现有员工素质不高。一方面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 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另一方面是职业素养低, 道德风险大, 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
3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及对上述存在问题分析, 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一些建议和措施。
3.1 建立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缓解贷款集中问题
建立多种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信中贷款的集中问题。贷款集中问题是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这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中心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上述目的:一是向会员信用社提供异地贷款的信息, 帮助农村信用社实现贷款在地区、行业、借款人等方面的分散;二是开展贷款互换业务, 为农村信用社之间相互交换贷款提供服务。笔者认为, 贷款互换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的重要途径, 贷款集中问题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贷款交换来降低各自的贷款集中程度, 从而降低各自的信贷风险;三是开展社团贷款业务, 帮助农村信用社通过社团贷款的方式参加大型的贷款项目。
3.2 深化农村金融, 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工作, 最要紧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设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
3.2.1 增资扩股, 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资扩股既是农村信用社规范合作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可以提高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增强资金实力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要适当扩大股权设置范围, 把辖区内所有承认信用社章程的农户和企业尽可能地吸收进来, 形成广泛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落实民主管理, 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3.2.2 要延伸信贷范围, 扩大服务领域。
在优先保证粮棉油等作物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 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3.2.3 要转变经营作风, 改进贷款方式。
把为农民服务作为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对农业和社员的贷款比例, 对农业的贷款不能低于70%, 对社员的贷款不能低于50%, 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简化农户贷款手续, 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贷款面小、条件苛刻、手续繁杂的问题。
3.2.4 加强对贷款的管理。
严格财务管理, 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账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 建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 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加大清欠力度, 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保全信用社的信贷资产,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平调、挪用和挤占信用社资产或借企业改制逃废对信用社的债务。
3.3 加强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首先, 加强诚信教育, 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弘扬传统美德, 把诚信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采取有效措施,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次, 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意识。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是信用, 要想让农民讲信用, 要信任农民, 还农民一个信任。应该明白, 农村信用社是由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入股组成的, 信用社的根基在农村, 为“三农”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同时, 农村信用社要想搞好经营, 获取经济效益, 其最佳路径就是面向农民。因此, 农村信用社要咬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放松, 切实增强服务功能。你诚信, 我支持, 你增收, 我发展。农村信用社要顺应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 增加农户贷款, 着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及投资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农民只要有“信用”做抵押, 无需其他实物抵押, 信用社就应给他们放贷。
3.4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尽快组建全国和省级信用社行业协会, 对参加协会的信用社会员提供指导、协调、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市, 加快组建地市级信用联社, 专门承担对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要切实抓好各级信用 (联) 社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职工培训, 认真抓好减员增效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继续执行员工总数负增长政策, 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职务聘任制, 改革分配制度, 实行工效挂钩。
3.5 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减少信用放贷, 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 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对抵押贷款, 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实行贷款担保抵押, 是抵偿弥补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 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 依法签定抵押合同。这样农村信用社可占据追回同顺序债权的法律优先权, 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
[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
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违约距离;变系数模型
引言
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内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银行业作为灵敏度最高的行业,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便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经营中借贷风险管理的失误导致银行周转困难、停业和倒闭,并且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这种结果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将涉及整个商业银行的生存及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本文从违约距离角度探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评估、测度、分析与比较,通过有效手段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使风险贷款安全化,对于整个银行业有效评估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观国内外文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危机的爆发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这将涉及整个商业银行的生存及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这已是中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已有文献大多研究时间段久远,对未来预测结果缺乏准确性;使用OLS或者普通面板展开,得到的是全局均值回归结果。由此出发,本文采用2008-20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并利用变系数估计方法对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别进行检验和识别,该研究结果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定、防范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
本文借鉴李晟,张宇航的研究,计算出12家银行近8年的违约距离,原始数据属于面板数据,面板模型主要结构如式(1)所示:(1)上式的Y代表违约距离DD,i是各家银行,t是不同年份,α为截距项,δi为横截面效应,γt为时间序列效应,εit是误差项。在选择因变量X时,参考分析企业信用风险及银行信用风险的各项研究,最终选取了6个自变量:(1)总不良贷款率(TNPLR),单位%。(2)总资产(TA)数值较大,对数化处理,单位为百万元。(3)存贷比(LDR),单位%。(4)净资产收益率(ROE),单位%。(5)资产负债率(D/A),单位%。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以违约距离大小检验银行信用风险,需要特定的银行数据支撑,本文选取《2008-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年度报告》为银行数据来源。该资料提供了12家银行近8年的总不良贷款率、总资产、存贷比、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数据统计。(二)结果及解释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发展水平的商业银行以违约距离大小检验银行信用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为识别这种差异,本文采用变系数模型展开估计,尝试对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银行均在5%水平上十分显著,浦发银行总不良贷款率则不显著。其中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总不良贷款率系数均较高,总不良贷款率上升1%,违约距离会增加超过1。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往往意味着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借款。综合而言,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主要归究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加上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资产的急剧扩张,致使其在目前经济的下行通道中集中爆发;其二,许多地方性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和风险控制受地方政府的干预较多;其三,在经济新常态下,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去产能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使得不良资产规模逐渐增加。不良贷款率增加加重银行的慎贷、惜贷以及抽贷现象,对国内经济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尽快处置不断上升的不良贷款。对于总资产系数,12家商业银行均在1%水平上十分显著。总资产对违约距离体现正向影响,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招行银行总资产系数较大,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较小。对总资产而言,资产规模的增加本身可能表明银行的运营良好,具有一定的增长前景,规模越大的银行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越高,因此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风险越低,违约距离也就越大。对于存贷比系数,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均在5%水平上显著,其他银行存贷比系数则不显著。浦发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增加0.0921。存款比例占贷款比例过高时,其面对的违约风险就更小,更少的贷款会收不回来,因此其违约风险就会减小,违约距离就会增加。而北京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0.0421;中信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0.2237。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系数,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均在5%水平上十分显著,其他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系数则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对违约距离体现负向影响。对于资产负债率系数,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均在5%水平上十分显著,其他银行资产负债率系数则不显著。光大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3.8266;宁波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5.7859;浦发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20.7296;中信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减少15.7957。资产负债率与违约距离呈反比关系。资产负债率越高,其偿还债务的比例也就越大,因此其风险也就越高,违约距离就会减小。而建设银行,存贷比每增加1%,违约距离会增加46.9165。银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的行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会经常面临着诸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因此,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意义重大,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是银行永远的两大主题。
三、结论及建议
信用管理:防范销售风险的利器 篇6
最近,美国管理协会的专家们在分析我国企业目前管理状况时指出: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普遍存在两个半缺陷,一个是预算管理,大多数中国企业不懂得如何进行预算,另一个是信用风险管理,目前还几乎是一个空白,剩下的半个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人事管理,离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一定距离。这一分析是否全面有待评说,但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即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所谓信用,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具体指不立即付款就可获取现金、物资、服务等的能力。信用方式的盛行,可以说是以买方市场为特点的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一般企业不采取信用销售。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而采用优惠的结算方式即信用销售便成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企业信用管理,狭义上称为赊销管理,广义上讲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承担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帐款管理、欠帐追收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毫无疑问,只要存在赊销,就可能存在风险。事实上,由于信用风险导致的帐款拖欠和欺诈严重侵蚀着企业效益,甚至使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危机。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保护自己利益,采用现金交易方式,其结果又束缚了市场,致使一些企业面临"赊销是找死,不赊销是等死"的困境之中。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使一些企业面临信用失控,但不敢停止供货,一旦停止,货款无法回收,而且市场就会被竞争对手占领。一旦企业出现大量逾期应收帐款,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迫于无奈就会拖欠员工工资,拖欠供应环节的资金,从而形成资金上的恶性循环,时间一长,必然使企业的经营链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严重的信誉危机。对于这种情况,企业不可能逆时代潮流回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中去,而积极的应对策略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我国许多企业目前在解决帐款拖欠问题上,往往是采取"事后"控制方法,即在帐款拖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逾期应收帐款过高的问题,而且往往会使呆帐、坏帐大幅度增加,甚至出现前清后欠现象。因此加强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采取建立全程信用管理的思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把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预防和控制信用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的是对交易客户的前期信用调查,即事前控制;其次是交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和信用额度的科学审批,即事中控制;最后是对应收帐款的专业化管理,即事后控制。下面就企业如何加强信用管理,防范销售风险作一些探讨。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信用管理的先导
强化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就要求企业重视客户的信用调查与分析,科学地确立对客户的信用额度的审批,以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然而在实践中,有的经营者左右为难,认为客户的信用状况很难判断,信用限额的确立也未必能完全避免信用风险。事实上,加强信用管理,管理者应树立两种指导思想。首先是放弃绝对的思想,100%的满意不可能,否则我们找不到任何办法;其次是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尽量提高企业信用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尽量减少损失,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呆帐、坏帐损失,不断寻求阶段性胜利,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获得客户的真实信息:信用管理的基础
客户的真实信息,是企业选择贸易伙伴及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和确定对客户信用额度的重要依据,然而许多企业在与客户打交道时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资料,但往往客户的真实信息不易获得,尤其是财务状况不能清楚了解。
相对完整、真实的客户信息,至少包括八个方面:即客户的身份、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分析、合同签订责任人的个人品德等。获得客户的真实信息除依靠客户提供、销售人员提供、销售台帐反映外,可采取以下办法:
1.实地考察,可派专职人员或聘用兼职人员对企业作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很多,如厂区环境、企业的宣传栏、职工的精神状态,是否拖欠职工工资、职工下岗情况等。这些情况的好坏,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管理状况,另一方面可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为企业判断客户的信用风险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
2.委托专业资信调查机构提供标准的资信调查报告。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或新客户,采用这种方式是一种较有效的办法。目前,对涉及金融、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关于客户的信用数据,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专业资信调查机构则可以弥补依靠企业白身力量进行信用调查的不足。
3.对于新开发客户来说,注意调查他与其它贸易伙伴的交易情况,通过调查客户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史,诸如经营能力、付款情况,是否有欺骗行为,是否官司缠身,该企业高层管理个人名声如何,是否到处欠款等,可为企业提供参照。
由于各方面原因,客户信息资料常常有虚假成份,所以企业在收集、分析客户资料时必须对资料进行评估,以剔除虚假成份,主要办法有:(1)信息提供者是否有成见;(2)多渠道核实;(3)检查数据的逻辑性。
重视信用调查,实际上就要求企业重视事前控制,以便在与客户交易过程中防患于未然。
确立明确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的关键
信用政策主要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限额等要素所构成。
信用标准指本企业给予客户信用所需求的最低标准,通常用预期坏帐损失率来表示。如:某企业只对坏帐损失率低于5%的客户提供信用销售,则5%即为信用标准。由于企业自身情况不同和市场环境不同,企业信用标准也不同。信用标准与企业销售收入和应收帐款的投资成本有密切联系。信用标准过严,可降低坏帐损失,但有碍收入的扩大。如果信用标准过宽,销售收入虽可增加,但应收帐款成本也会增加。信用标准是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和增加应收帐款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客户支付信用销售货款的条件,通常包括信用限额、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企业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可结合行业产品周转时间、市场竞争及客户规模制定既有利于销售、又有利于货款回收的政策。一些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如: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时,信用限额的确立以客户连续3个月平均销量为基础,兼顾考虑客户安全库存所需产品价值而定,客户订单总价值加上当时的欠款额不得大于信用额,同时信用额度将根据销售情况每季度调整一次。宝洁公司根据客户回款期限确立对不同客户的返利激励政策,若客户7天内全部回款,可返利3%;客户14天全部回款,可返利2.5%:超过14天回款,无返利折扣;客户超过25天以上欠款,不但无返利折扣,同时取消信用额度,实行先款后货交易方式。
总之,信用政策的确立,实际上是企业调整与客户信用关系的重要工具,以便在供货和货款回收问题上争取主动权,实现对客户直接管理,从而使企业掌握主动权。
帐款跟踪:防范销售风险不可缺少的环节
信用管理绝对不是一种僵死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使确立了信用额度但如果缺少货款发出直至收回货款期间的过程管理,仍难以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结合企业在实际中的主要问题,帐款跟踪过程中应抓好这样几个方面:(1)定期对客户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进行调查,并将信息反馈给企业,以便企业随时采取措施。因为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客户的信用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根据客户经营状况,不断调整信用资格和信用额度。(2)一线销售员应定期了解客户每个月的详细库存情况并记录在案。因为通过库存量的变化,企业可以知道客户的销售趋势,然后控制给他们的发货数量,控制应收帐款数额。(3)对于大客户,企业应定期拜访。销售人员应定期让客户进行应帐款确认,并签字盖章,以作为将来催款时的法律依据。(4)向销售部门及时发布客户状况预警"周转天数超过XX天"的信号,一旦出现货款拖欠应及时分析原因,在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后,即时采取相应解决办法。
加强信用管理,实施帐款跟踪,其目的就在于将客户的信用状况纳入动态管理中。如上海庄臣有限公司与南京百货站一年的货款交易额在2000万元左右,过去该客户信用记录很好,但在2002年,客户经营状况恶化,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从60天延长到100多天,对此庄臣公司通过与过去这位信誉不错的老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后,采取了两个办法解决应收帐款:部分老库存退还给庄臣,应收帐款给予一点折扣后全部付清,对于该客户再不享有庄臣的信用资格,即时消除了庄臣公司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
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实施信用管理的保证
一定组织机构的建立,是其职能充分发挥的保证。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一般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将信用部设在财务部;二是在销售部下设分部门;三是在企业内设立与财务部、销售部平行部门。三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一般而言,如果企业规模大、客户多、交易关系复杂,可设置独立的信用部门和人员;如果企业规模小、客户少,可不设独立的信用部门和人员,可在有关部门如销售部或财务部体现信用管理的职能。
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财务与金融知识;充分掌握企业的产品、市场及客户状况;善于客户交流、沟通;充分了解获取信用资料的方法与渠道;熟悉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具有迅速作出准确决定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信用部经理的素质对企业信用管理是否有效更为重要。作为信用部经理,除具备一般信用人员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外,应具备四种能力:其一,丰富阅历,有与各种各样客户打交道的经验;其二是敏锐的眼力,善于从各种信息中看出客户的真实情况;其三,准确的判断力,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正确推断;其四,令人折服的威力,信用部经理既能表现出对客户的尊重,又能使客户感到不软弱,就是说信用部经理是使客户不敢欺骗我们企业的人。
企业设立了信用管理部门和人员,要真正把信用管理职能落到实处,企业必须给信用部经理相应的权力,这些权力主要有:对客户订单信用额度审批的权力,制定信用政策的权力等。当然,对信用部经理及员工也应以降低坏帐率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而给予利益上的激励。
信用管理呼唤社会化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中国加入WTO,要参与全球竞争并与国际规则接轨,我们必须从征信不健全的国家向"征信国家"过渡。所谓"征信国家",是指具备较为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有信誉且公正的征信中介服务在全国普及、信用管理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市场交易中可以快速取得资本市场、商业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真实资信背景报告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完善信用体制,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市场环境和国际竞争力,从而限制我国国际经贸合作及外资利用。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推动信用建设要依靠三股力量:政府、企业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主导力量是政府。政府掌握有大量信用数据,涉及金融、工商、税务、公安、法院、海关等多个部门,要在短期内尽快建立社会化信用管理体系,只有政府出面,给予现有的信用调查和咨询企业大力支持和协调,促使政府各部门掌握的大量信用信息向他们开放。否则,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将举步维艰。
信用风险管理法 篇7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 信用卡业务包括客户发卡, 商户收单, 信用卡分期业务 (商户分期, 账单分期, 汽车分期, 家装分期等) , 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 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 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 就是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额度的过程中, 因经济状况的改变或社会发生变化造成的逾期还款或违约的风险, 此外还有蓄意透支、违约产生逾期的道德信用风险也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
二、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改善的措施
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仍然是处于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对信用卡业务风险进行管理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的观念。欧洲银行的信用卡管理措施可以为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提供建议。
欧洲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念主要有:只能对风险进行管理, 不能回避风险;回报和风险是相对应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必须要始终贯穿在业务进行的整个阶段;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与经济市场的拓展和营销进行紧密地结合;同一笔信用卡的办理业务至少要有两个人进行关注和管理;对信用卡用户要使用严格的信用等级的评价和审批流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效地区分信用卡风险;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的标准;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合格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机制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商业银行要建立有自己独特风格、符合自我特点的风险文化;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商业银行也积极吸取其他银行错误做法的教训, 并对自我管理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建立合格的信用卡业务的相关管理制度, 防范制度风险的出现
由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在不断地发展, 各种风险因素和现象也就随之而来。根据目前在信用卡业务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来说, 为了减少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出现, 有必要定期对信用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与信用卡有关的利益者的纠纷。同时, 对信用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有助于对我国的信用卡市场进行规范。另外, 对信用卡业务操作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有助于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
(二) 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体制进行控制, 对违规的管理方法进行明确的惩罚
银行对信用卡的业务操作进行严格的规范, 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体制进行控制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前提。通过对信用卡业务的处理流程进行规范, 对信用卡业务的客户准入 (确保真实性) 、征信调查、授信和催收等各个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 从而做到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在此基础之上, 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推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对违规行为建立明确的处理措施, 从而杜绝操作方面存在的风险。
(三) 对征信和监管体制进行完善, 积极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风险方面的预警机制
目前, 我国信通卡业务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征信制度不健全。虽然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完善个人的信息资料库, 但是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例如信用资料的数量非常庞大、范畴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还不能跨行对证券、保险的信息记录进行查询, 也不能对个人的纳税记录和犯罪记录等信息进行查询, 从而很难准确而全面地对一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
1. 对征信和监管体制进行完善, 并且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时能在全国商业银行的范围之内对信用卡业务用户的居住信息、职业信息和银行的贷款信息进行查询, 在信息的获取和录入方面人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所以, 应该增加对个人的证券、保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信用记录, 以便于及时对个人信息进行获取和记录, 有助于银行对信用卡的申请者进行及时、全面而准确的信用方面的评价, 从而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 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信用卡的欺诈风险进行防范。
2. 积极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风险方面的预警机制。
在国外, 很多的商业银行都已经采取了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信用卡的风险进行规避。这有助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经验的借鉴, 从而在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方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措施, 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系统。当然, 大部分银行已经运用了数据监测系统, 来判断分析和避免信用卡风险, 还必须借助大数据理念和网络平台进行完善。
(四) 扩大信用卡的宣传力度, 向信用卡用户普及银行可和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 并且做好特约商户的培训
在银行所遭受的信用卡方面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当中, 一是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用卡的持卡人对使用信用卡的规定和知识的了解不够, 形成的非恶意违约;二是商业银行对于商户相关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风险;三是部分恶意透资人员不懂法, 因为信用卡恶意透资可直接追究刑事责任。所以,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失误, 有必要向信用卡的使用者讲授信用卡的使用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 并且积极引导信用卡持有者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 并且也要加强特约商户的培训, 从而从源头上杜绝欺诈方面的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同时更需要各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合规经营的建设, 不断完善信用卡业务办理流程的风险控制措施。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而有助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降低。
摘要:目前,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信用卡业务也在飞速发展, 信用卡业务也逐渐成为银行盈利能力 (中间业务收入) 最强的业务。所以目前商业银行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管理目前处于不断改善和不断提升的阶段。本篇文章主要是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形式进行了分类, 并且对信用卡的业务管理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霖昱.浅析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表现及对策.《商情》, 2013年48期.
企业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探析 篇8
信用销售是在传统销售关系的基础上,又通过信用增加了一层资金融通关系,其核心是信用,其中授信者、受信者、信用额度与信用期限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信用关系。授信方给予受信方的以物资、服务、资金等表现的信用最高限额,受信方受信后承诺在信用期限内履约还款。授信方(指卖方或贷款方)给予受信方(指买方或借款方)信用额度的缘由在于受信方有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因此,信用销售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销售,在业务处理上不同于一般的销售业务。由于存在信用风险,信用销售需要结合信用评价理论和方法,对销售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予以充分的估计、评价,以正确地判断授信对象的状况,以决定是否采用信用销售方式,并对其中能够预计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如果能够顺利扩大企业的销售规模、拓展产品的市场,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可以用来扩大销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和提供优惠的结算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空间已越来越小,而采用提供优惠的结算方式的信用销售便成为一个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美国,50年代中期信用销售即开始启动,70年代初期小汽车销量的2/3,电视机、洗衣机销量的1/2都采用分期付款信用销售形式,企业间的销售以信用方式结算已占到80%以上。在我国,信用销售(赊销)增长势头也很快,但是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比例超过5%。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销售总额的0.25%~0.5%。因此,信用销售是利弊各存的双刃剑。只有实行完善的信用销售管理,才能达到既扩大销售,又保障应收账款的回收,减少坏账损失,使信用销售成为拓展市场的重要方式。
二、信用销售的风险
信用销售在实质上是一种没有担保和抵押要求的短期融资,也是一种有期限约束的付款承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客户的自我约束维系交易行为的最终完成,包括购买方的支付货款及销货方的收款发货。信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客户,通过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额度和期限,实现产品销售的赊销和劳务的预支;对企业的供应商,通过承诺在将来某一确定时间内付款,而预先获取产品或劳务;还有企业提供的产品及劳务的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因此,在信用交易过程中,信用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企业的信用程度,将给交易双方带来不确定性,这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从风险及企业信用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通常被分成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可控风险即指企业通过自身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主动控制和降低的风险。企业对于这种风险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完善其信用管理功能,加强对信用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诸如严格地执行账龄分析和标准,并据以强化内勤账款催收等。不可控风险是企业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加以控制和降低的风险,诸如国家风险、自然灾害等。对于像国家风险等的不可控风险,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需要识别和判断风险所在,并加以规避。而像客户破产这样的风险,可以通过信用管理手段筛选出合格的客户,将来自客户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信用管理即要求企业在扩大销售和保证企业合理赢利之间进行权衡,选取综合收益最高的营销区域,这也是风险管理的目标。
信用销售的风险状态与企业的风险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当前企业信用管理意识尚不充分,普遍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实践。而在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定外在环境影响下,由于市场信用管理不完善,导致信用风险被迅速释放,由此形成的逆向选择使得在整体的经济运行中交易各方普遍失去了对信用的认同,更倾向于采用非信用交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交易成本,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信用风险,在认识的基础上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不能因噎废食,彻底放弃信用交易。
三、我国企业信用销售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时期,整个经济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为了打开市场,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许多企业采取了赊销方式。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约有80%企业采取了赊销这种方法,虽然从形式上西方国家差不太多,但效果却有很大差异。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而正如本节引言所述,伴随着信用销售规模的扩张,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随之而来的另一弊端。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将许多事实上的坏账长期挂应收款项,未作坏账处理,形成了虚盈实亏的经营假象,进而造成企业财务状况的重大隐患。
应收账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现状,一方面是不良的市场环境和客户信用状况所致,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内部有效管理手段的匮乏。从应收账款看,外资企业的应收款平均天数为100天左右,而国有企业则为220天以上;从信用管理部门设置的情况看,只有大约2%的国有企业设有专门信用管理部门,而在外资企业,这个比例在10%以上。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应收账款工作的好坏。据调查,信用管理较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信用管理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实际达到8%以上。现代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信用问题亦发展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非常现实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矛盾。
信用销售存在的问题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微观层面而言,企业自身之间的信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为获取短期利润,不惜以损害企业信誉为代价,对经济合同违约甚至进行经济欺诈,企业不遵守经济合同,只想享受因合同成立带来的权利,而不想履行任何义务和承担相应责任,“三角债”现象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现在,这种债务关系已经远远超过三角,成为环环相扣的债务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风气也越来越严重。从宏观层面看,企业信用的缺损,不仅为企业间的长期交易设置了障碍,导致规范有序的商业信用在我国发展缓慢,而且商业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贴现和转贴现等各个环节都遭遇很多困难。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票据市场发育不全,一方面使促进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功能必然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实施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的具体操作。
四、结论与建议
从信用管理技术处理角度看,风险管理分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理三个部分,即全程信用管理。因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每一个关键的业务环节和部门进行综合性的风险控制,即以客户资信调查评估为核心的事前控制,以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核为核心的事中控制,以及以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监控为核心的事后控制。这样的管理流程利于企业尽早的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和化解。
(一)信用销售战略管理
信用销售目标主要是配合企业总体销售目标而制定的,除了通过信用销售手段以扩大销售规模,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外,企业还应制定应收账款持有目标以控制收账成本,保证企业现金流,实现企业最终的利润目标。从购销的角度看,企业的客户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即购即付的现实购买者;另一种是有购买愿望,也有付款能力却不能马上付足款的潜在现实购买者,如汽车销售中经常出现的有即时购买欲望,但难以即时支付所有价款,而又确有能力消费汽车者。潜在购买者是信用销售的目标客户。企业在制定信用销售战略时,是否把这类客户纳入战略视野,以及在什么样的限度内纳入,是企业制定信用销售总体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把所有的潜在的客户纳入企业战略视野,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信用风险的问题,从总体上规划信用销售目标、政策、程序等方面的工作。
(二)客户资信信息管理
企业要做好信用销售管理工作,完善的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必不可少。从确定信用销售将针对的潜在客户群开始,客户资信状况就应纳入企业的战略控制,客户的信用状况、企业销售及其进展、客户拖欠与追讨的情况等信息都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企业进行信用销售决策提供信息的支持。客户资信管理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广泛收集客户的资料,通过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构建企业的客户资信资料信息库;二是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信用分析,对客户的信用动因和信用能力进行准确的估测,为后续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三)客户授信管理
在评定客户信用等级、决定给予信用时,应根据与客户以往的交易记录、履约情况以及社会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结合企业的信用风险政策来决定其信用额度。在信用销售的条件下,客户的信用风险是最大的不利因素,为此对于新客户和其他信誉不高、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诸如受信方提供保证、抵押、质押和定金等。授信后,还应对客户实施必要的信用回访,当出现不利因素,如销量下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企业应立即启动风险补救措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或扩大。
(四)应收账款管理
信用卡风险管理浅析 篇9
信用卡业务本身所独有的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和其大多是VISA卡可以国外消费透支外币等特点, 决定了它是一种风险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务, 然而信用卡相对较高的透支利率, 又使其能够产生远高于其他银行业务的丰厚收入。所以,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抢夺信用卡用户的“圈地”运动中。随着信用卡发行量的巨增及使用范围的扩大, 信用卡的风险亟待控制。
1 信用卡风险
广义上, 信用卡业务风险是指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 因各种不利因素而导致的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 信用卡风险是指因信用卡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和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 导致发卡机构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信用卡业务是金融机构各项经营业务中的一种, 因此也存在金融机构固有的各种金融风险。同时, 由于信用卡业务自身的特点, 信用卡风险较其他业务风险更为复杂和特殊, 融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等多种风险于一体。
2 信用卡风险的成因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 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出信用卡风险的形成原因, 以便于我们找出防范信用卡风险的策略。笔者认为信用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法律建设的滞后性任何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维护。
发达国家针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法律法规大都比较完备。而我国由于开展信用卡业务的时间不长, 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现有法律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随时出现的个案没有相关法律约束, 无形中会使信用卡业务风险敞口增多, 不利于发卡机构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2 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
目前, 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更是薄弱环节。
2.3 部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违章操作从一
些案例看来, 部分工作人员信用卡知识贫乏、业务不熟练、应变能力差, 违章甚至违法操作严重, 这是造成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2.4 内部管理中监督制约机制相对薄弱信用卡风险分散在业务的各个环节, 哪个环节失控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发生。
这就需要有更为健全的内部监督、稽核等制约机制, 来保证业务经营的安全运行。从目前情况来看, 有些发卡行在发卡及持卡人用卡等环节上还存在漏洞, 有的由于人数少、管理不善, 混岗情况严重, 有的对申请人的资信评估、初审、复审、批准发卡均由一人负责, 有的储蓄所办理异地卡取款时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累计取现金额等, 这样由于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致使发生案件时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3 信用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对策
如何使信用卡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最具有价值的金融产品, 如何构筑并形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控制能力, 提高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 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开展信用卡业务的时
间不长, 目前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来开展业务, 存在发卡机构、持卡人、商户等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够明晰等问题。为此, 要制定一批适用于金融消费信贷领域, 包括信用卡业务的法律, 如《贷款真实法》、《信用卡发行法》、《财务隐私权利法》、《电子资金划转法》等, 以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增强风险管理水平。
3.2 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目前, 我们应借助计算机等现
代化管理手段, 整合各商业银行及其内部业务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乃至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个人信息, 建立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一要建立信用档案, 形成信用长效机制。应建立个人信用收集、评估和供给的中介机构。个人信用状况可以上网供发卡银行等各方面查询和使用, 实现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与共享的系统化。二要建立严格的信用监督机制。应加强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将个人履行信用的相关信息定期公布, 置于公众舆论监督之下。另外, 应建立信用奖惩制度。不断考查个人的信用状况, 使守信者真正得到实惠, 使失信者得到惩罚, 恶意透支者受到打击。通过信用监督机制, 使个人在短期的违约收益和长期的个人信用损失之间做出明智选择, 规范自身行为, 向守约和长期化发展。
3.3 严格把好资信审查程序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资信评价模型和信用评估模型, 选准目标客户, 审慎授信。
应结合个人评级授信管理办法, 出台客户资信评估模型或系统。模型要体现规范性, 这种规范的应用将使得信用分析更加简便、准确。客户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财产状况、个人素质、社会关系、发展潜力、历次透支额度、还款情况等均可作为客户资信评价模型的参数。根据申请人个人资信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计分, 以得分多少对应初次的授信额度。在静态资信评分的基础上, 应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 进一步加强对持卡人用卡行为动态评分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动态追踪和评估, 在一定时期后及时调整持卡人的信用额度。在发卡环节的客户对象选择上, 各发卡行应将本行准贷记卡、储蓄卡、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消费贷款、理财、代发工资等业务以及非本行城市中高收入阶层、青年消费群体等社会各类优质客户作为发卡重点。在操作上对优质目标客户可以开辟办卡绿色通道, 对零星办卡的客户则从严把握。
3.4 防范内部操作风险, 培育专业化风险管理队伍在防范内
部操作风险方面, 首先, 发卡行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 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工作人员应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 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 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 信用卡犯罪技术不断提高, 这些都对我们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方法、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风险防范的新方法, 加强风险控制的措施, 从而保障正常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孙明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综合思考.中国信用卡.2005年第12期.
[2]胡勇, 张永青.信用卡风险管理.特区经济.2006年1月.
[3]刘文章, 李兴继.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信用卡.2005年第10期.
[4]林功实, 林健武.信用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陈建.现代信用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6]崔建红.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华北金融.2005年第9期.
浅谈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篇10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应收账款,客户信用
1 分析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选择应收账款进行交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这种商业信用方式既可以扩大销售,又可以减少存货,成为企业销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利武器。伴随着应收款的增加,各种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对客户信用监控不严,蓄意欺诈,拖欠账款,造成坏账损失,威胁企业的收益。同时企业赊销风险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低,造成有些业务员为获取销售提成,盲目销售,没有追踪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导致客户任意拖延,增加了后期的催款费用。而且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未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使得现有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权责分配不合理,导致职能交叉,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通过以上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信用风险已经日益严重,如果企业不能正常发挥信用能力,就无法获取市场竞争力,因此在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案中,除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突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之外,还得采用规范化的业务管理方案。
2 信用风险管理的困难
由于信用风险在理论上具有四个重要特征:非对称性、传染性、系统性和内源性,这四个特征使我们在管理上具有很大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企业“叹息大于行动”。很多企业在叹息中国信用环境不可忍受的同时,还“盲从”不良的信用风气,能拖则拖,能赖就赖,所以为规避信用风险,企业必须要大力推行信用诚信体系,建立信用机制,彻底改变“守信吃亏,失信获利”的错误观念,上至公司领导,下至全体员工,大力宣传诚信创业,营造企业内部信用文化,让诚信在员工心中扎根。
(2)没有可靠的管理决策依据,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由于企业机构设置不同,业务分工不同,许多客户的宝贵信息,分别集中在不同部门或是某个业务员手上,此时如果各部门之间再缺少有效的沟通,势必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这样不便于管理者对客户作出准确的判断。还有些企业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监控,直到发生信用风险,只能为风险买单;对新客户的信用资料收集不全,导致判断失误。
(3)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虽然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多种投资组合来分散,但现有的定价模型中只对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却没有对信用风险进行定价,而且信用风险的转移工具也非常匮乏,如应收账款保理、信用衍生工具、信用保险等,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然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3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为缓解信用风险,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那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3.1 加强应收账款各环节控制,合理控制风险
由于应收账款是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核心,必须做好事前、前中和前后的监控,保证及时回收货款,此时选择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监控办法。通过从赊销原因、时间、催收方式等方面完善客户基础资料,编制应收账款分析表,建立催收制度,制定应收账款的重点追讨对象,对于拖欠持久的账款,定期公布“黑名单”。同时每月指定专人负责应收账款的核对工作,对即将到期和已经到期的应收账款给予不同的标示,要求业务员进行不同程度的催收,并由信用管理部门进行跟踪落实。
大量的应收账款,势必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同时也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所以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贷款融资,如应收账款保理业务,适时地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使企业能及时地转移风险。同时建立坏账准备制度,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及时在财务报表中给予标示,以便分散企业的损失,必要时通过诉讼来追收债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2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加强各部门沟通合作
在进行信用销售之前,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渠道,由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进行资信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和决策意见后,交给主管部门予以审核,确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信用额度等授信标准,采取合理的销售风险控制措施。由于市场的销售情况和客户的信用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对客户的资信评估要进行动态的更新,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状况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建立严格的产品赊销审批制度,不同信用额度的赊销由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审批,对于重大的销售业务不能“一枝独秀”,应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尤其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权责明确,克服销售部门只重业绩,不重视账款回收的情况,而财务部门不了解交易细节和客户的背景。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更新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财务管理观念,包括风险观念、机会成本观念、现金流量观念、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等。而对于企业有些业务员操作不规范,市场风险估计不足,或者对种种托词缺乏警觉,更要引起重视,慎防上当受骗,减少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信用风险管理知识,将业务员的业绩奖励跟货款的回收相挂钩。
3.3 培育健康风险文化,增强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要在内部营造良好的信用风险环境,提高员工理性思维和诚信意识,让健康的风险文化成为员工的职业信念和工作习惯。强化各级领导的执行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大违章违规处罚力度,使员工的风险文化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同时在外部需要客户的通力配合,从源头加强调查分析,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加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努力改变传统模式下风险滞后的状况,争取风险预防的主动性,以便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勇于面对风险,在企业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对风险进行处理,采取各取风险管理方法,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顺利完成。
4 结语
在市场经济下,信用风险伴随着机会风险,扩大信用额度有利于促进销售,缩减信用额度可以保障持续经营,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和降低信用风险,确保资产安全,是企业一项复杂又长期的任务,需要各部门、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只有增加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措施,才能破解信用难题。
参考文献
[1]李元,赵延孟.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5).
[2]姚江宏.浅谈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J].理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04).
[3]唐振国.论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1(18).
[4]思维.现代企业财务信用风险管理的控制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4(22).
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信用卡发行数量的增加,信用卡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大,大量信用卡发行导致了商业银行运营的实际风险。对信用卡风险的有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信用卡在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应用时间较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体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风险管理机制,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对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信用卡风险类型
(一)来源于持卡人的风险
在信用卡风险中来源于持卡人的风险占据最大比例,在具体的信用卡应用中持卡人造成的风险主要有恶意透支、谎称未收到货物、先挂失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使用信用卡、利用信用卡的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上述这些行为都会对信用卡的发卡行造成损失风险,是导致信用卡风险的重要原因,也是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来源于商家的风险
在信用卡的使用活动中来源于商家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商家不法店员的信用卡现实使用风险,一种是来自不法商家信用卡网上教育。在具象的商业消费活动中商家的不法店员有机会接触到用户的信用卡,甚至可以持用户的信用卡离开用户的视线,在这种情况下不法电源很可能会持有用户的信用卡进行非法消费,并将消费的发票自行扣押,造成用户的信用卡损失。在网上交易活动中不法商家利用与知名商家的相近的域名,或者相近的网页布置方式吸引用户登录自己的网址,消费者无法有效的分别出网站的真伪,很容易在虚假网站中提交自己的信用卡信息,造成用户信用卡的损失。
(三)来源于第三方的风险
来自第三方的风险是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卡损失最为严重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和信用卡用户的第三方,所以被称为第三方风险,通常情况下这种风险来自于盗窃、复制、ATM欺诈、伪造等第三方恶意行为,在信用卡被盗以后,盗窃者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盗刷用户的信用卡,直到用户发现信用卡遗失并挂失冻结信用卡内的余额;在宾馆、饭店等场所信用卡经常会出现离开用户视线的现象,在这一阶段不法电源就可能会用小型的读卡设备读取词条的信息,进而复制用户的信用卡进行消费;ATM欺诈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用户信用卡信息被窃取或者被伪造,用户获取密码等关键信息以后,会利用ATM进行信用卡的盗刷。伪造犯罪分子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的信用卡资料,如盗取,或计算机黑客通过攻击网上银行系统获取,在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
(四)来源于商业银行的风险
在商业银行内部不法工作人员对信用卡的非法利用对商业银行的伤害极大,其特点是利用自己的内部职权作案,较为隐蔽。例如擅自打制信用卡或者盗窃已经打制好的信用卡,冒充客户提取现金或者持卡消费;越权套取大额现象;通过更改客户资料和存款余额盗取现金。
三、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一)对信用卡业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上世纪九十年代,商业银行陆续开始发行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但是这一阶段的信用卡并不是作为零售结算工具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中间结算方式,银行提供这一中间结算方式的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本世纪初揽储率成为银行运营效率的重要考察指标,大多数银行都利用信用卡作为吸引储户的手段,在信用卡运营过程中过分重视信用卡的结算功能,使信用卡成为企业间大额结算的工具,但是由于配套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少信用卡的透支和转账结算功能结合在一起,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1]。
(二)银行信用卡业务粗放式经营
信用卡是一种完善金融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集约型金融工具,其自身的运行应该秉承着集约型的特性,才能够发挥零售结算工具和现代金融工作的双重作用,而当前我国的信用卡发行主体呈现的是一种小而全的区域割据形式。不仅信用卡发行主体——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而且商业银行信用卡的区域分割性极强,信用政策不统一、授信分散、效率低下,往往会给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带来极大的操作风险和交易风险。
(三)风险控制技术落后
风险控制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广泛应用的管理技术形式,是信用卡风险管理控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控制技术和控制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风险预警和实时动态风险监控的技术手段相对薄弱,包括审批、资金清算、风险资产的清分与管理等活动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
四、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
(一)提高风险管理的预见性
信用卡作为一种信用金融工具,虽然只能够应用于消费,但是其自身还是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交易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让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经营活动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监管机构应该从信用卡的发行和运行状况出发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见性的调控,当信用卡风险已经在市场整体和金融机构内容蔓延开来以后,对信用卡风险的调节就会因为不良资产的数量过多而无法保持公允[2]。
(二)发卡机构应理性、审慎,避免市场过度和无序竞争
从国际上已经发生的信用卡风险事件来看,信用卡的发卡机构对信用卡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我国信用卡发行机构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商业银行忙于抢占国内信用卡市场,商业银行之间的信用卡竞争极为激烈,信用卡已经成為一种急于出手的商品,各种地毯式推广、免费年、送礼品的现象屡见不鲜,激烈的竞争客观上造成了申请门槛的降低,导致大量不良信用卡存在。为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埋下了影响深远的隐患。
(三)强化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完善信用卡市场功能
信用卡是一种高级金融工具形式,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相应的消费者群体意识和保护机制的有力支持,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体系和信用卡管理体系产生时间较晚,相应的环境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滞后,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和平台为消费者和商业银行提供平等、公正对话的环境,导致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纠纷日益增多。对于科学环境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社会经济各方面要大力推动消费者教育,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明确信用卡使用者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责任关系,确保双方权利和责任的落实[3]。
五、结论
信用卡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发行和应用质量将会对商业银行、现代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以商业银行为例对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银行信用卡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和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管朝.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
[2]毛识峰.农村中小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3]徐玉梅.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4]赵艳红.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
[5]杨国强.安徽省农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
[6]杨贤伟.A银行四川分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信用卡宏观风险及其管理 篇12
(一) 政策法规环境
政策法规环境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国家采购、产业导向、利率变动等政府参与的所有有关方面。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强烈依赖于信用卡法制环境的发展和完善, 信用卡产业的兴盛与衰颓反映着一个国家政策法规环境对信用卡产业的支持保护程度, 比如国外信用卡产业的成功绝大部分要归功于其为信用卡产业创造的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
在我国关于信用卡业务的规范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法律, 二是行政法规, 三是部门规章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和促进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卡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各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构成了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政策法规环境。
(二)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 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经济环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 是制约信用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市场环境
信用卡产业所需要市场环境包括金融市场、人才市场等与信用卡业务运作相关的市场, 这些市场的发育与成熟程度影响着信用卡业务的效率与风险高低。如果相关市场建设不完善,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虽然相关市场均已建成, 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信用卡产业发展的需要, 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将成为限制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 人文环境
信用卡业务的人文环境是指发卡机构所在地区的居民的消费、借贷习惯, 传统风俗, 社会信用等等。这些因素影响人们对使用信用卡的看法和信用卡产业的发展。社会信用与个人信用状况则直接影响信用卡的透支能否收回的问题。人文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也要求信用卡产业的从业人员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所处的人文环境。
二、信用卡宏观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信用卡宏观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卡产业或产业中的从业机构所处的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可能给整个产业部门或从业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卡宏观风险来自于信用卡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这种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一) 风险影响的广泛性
宏观风险不仅仅是影响信用卡行业中的某个个体, 主要是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如: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 整个经济大环境的改变。
(二) 风险影响的持续性
不管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或者是经济周期的变化, 还是人们的消费、信贷习惯都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 因此宏观风险的影响因素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 必然造成宏观风险的持续性。
(三) 风险来源的外部性
宏观风险主要来自信用卡行业之外, 可控性较差。行业内的从业机构和人员虽然可以对部分宏观风险因素产生影响 (如国家的产业政策) , 但总体来说产生影响的力度较小, 而一些周期性的因素基本上是人为难以控制的。
三、信用卡宏观风险的管理方法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 信用卡产业属于国家支持和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出台的大量产业政策, 对信用卡行业都是支持的, 因此, 我国的信用卡从业机构对宏观风险的关注度较低, 大部分从业机构并没有建立一整套相关的宏观风险管理办法。宏观风险管理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建立一套信用卡宏观风险管理机制是完全有必要的。
(一) 建立社会统一的信用信息资料库, 加快立法建设
统一的信用信息资料库是控制信用卡宏观风险的重要工具, 利于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了解国内信用卡风险的积累情况, 同时也可以避免信誉不佳的个人或者单位使用向不同发卡机构申请信用卡的方法来加大整个社会的信用卡风险。加快立法建设, 规范催收、破产等一系列法律行为。
(二) 建立宏观市场, 提供分散宏观风险的场所
所谓的宏观市场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提出来的, 它是指一个涵盖整个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市场, 一个包容了全球所有事物经济价值的市场。国家建立宏观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可以买卖一些与宏观经济相关的金融票据, 当从业机构以宏观经济向好为前提进行业务扩张时, 可以在市场上按照宏观经济衰退进行反向操作, 这样就可以减少对宏观经济判断不准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三) 建立信用卡宏观风险管理机制
1. 关注宏观形势与建立宏观政策风险预警机制
宏观形势的变化是潜移默化, 而一项大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出台, 是对一段时间内宏观风险堆积的反应。信用卡从业机构, 建立管理宏观风险的机制, 首先要建立的是宏观风险的监控机制, 只有了解了宏观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 才能对宏观经济产业政策进行合理的预测, 提前对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准备, 以使宏观风险的影响最小化。
关注宏观形势, 需要对宏观政治、经济数据进行收集, 这些数据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只要是对了解宏观形势有帮助的数据都应该收集到宏观风险管理的数据库中。首先, 需要运用现代电子技术, 建立灵敏的信息监控和发布网络。建立一套兼顾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的风险度量指标体系, 能及时根据监测的数据衡量信用卡产业面临的风险。特别要关注国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其次, 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信用卡从业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以及风险监测结果, 分析研究信用卡产业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发出预警。
2. 建立一套风险解决办法
由于宏观风险产生的突然性, 并且其影响力大, 影响的持续时间长。建立一套风险解决办法是完全有必要的。这要求信用卡从业机构根据宏观风险的不同种类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的内容包括:相应的宏观事件发生时, 公司信用卡业务的规模将如何变化, 对信用额度的控制, 发卡条件如何改变, 是否执行更加严格的收账政策等方面。
不同的发卡机构可能对相同的风险事件做出不同的反应, 风险解决办法应该根据发卡机构的特点来设计, 一家机构不能够套用其他机构的解决办法, 这可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风险。
摘要:信用卡宏观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卡产业或产业中的从业机构所处的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可能给整个产业部门或从业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卡产业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要建立信用卡宏观风险管理机制来控制信用卡的宏观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法】推荐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09-13
信用风险管理绩效05-26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05-29
信用交易风险管理06-03
信用风险管理审计08-24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10-02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05-25
全面信用风险管理09-15
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07-20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