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

2024-09-13

信用风险管理(精选12篇)

信用风险管理 篇1

一、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针对信用销售 (赊销) 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 对信用额度的授予, 控制信用风险, 债权保障, 回收应收帐款等各交易环节的管理活动, 是对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其目的是企业在扩大信用销售的同时, 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收回。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

(一) 信用管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西方发达国家90%的商业贸易主要采用的是信用结算方式, 而剩余的10%的贸易使用的是现汇结算, 商品交易的主流形态就是信用结算。目前在我国, 由于企业信用的不完备和落后, 有将近80%的交易还是使用现汇方式, 而只有少量的20%的交易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结算方式明显的脱节, 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 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赊销比例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入世界贸易的竞争洪流中。

(二) 有效提升客户的质量, 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而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 制定较为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较差的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环境, 会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 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客户群。

三、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 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部门或信用专职人员

在我国的传统的观念里, 一直把财务部门当成一个集会计、统计、信用管理的一个工作角色, 这种做法早已不能胜任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责任。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工作, 要由专业人员从事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通常在西方, 企业往往会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 即成立信用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 财务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 相互协作, 相互制约, 有助于客观的良好发展。

1. 信用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1) 制定信用策略, 分析客户的资信状况, 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定期的跟踪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政策包括:第一、制定信用期限, 是企业给予用户的付款时间, 即用户从购货到必须付款的时间间隔;第二、制定信用标准, 是企业接受用户赊销条件时, 用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第三、制定现金折扣, 是企业为鼓励用户提前付款而给予的债务扣除;第四、制定收帐政策, 是当企业的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应采取的收帐策略。

企业可以采用"5C"分析法来制定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5C分析法包括:道德品质 (Character) 、还款能力 (Capacity) 、资本实力 (Capital) 、担保 (Collateral) 和经营环境条件 (Con-dition) 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付款意愿和付款能力。对于5个方面的品质状况好的客户, 可以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 反之, 可以采用较为严格的信用政策, 甚至不采用信用政策。

(2) 制定企业的工作程序, 制定信用管理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报告体系, 发挥监督货物和收款动态的作用;

(3) 与外部信用机构保持合作和沟通, 及时掌握信息。如与专业信用机构、法律机构、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协作;

(4) 不可缺少的分析工作, 包括客户信用数据的分析, 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估, 信用状况的变化监控, 例外情况、危急状态下的应对处理等问题;

(5) 协调与各个部门工作中的问题, 包括协调不同部门不同角度的观点和冲突。

2. 与业务部门 (包括生产部门) 和财务部门定期沟通交流, 对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加以解决。

(1) 与销售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信息动态变化, 催收款项等;

(2) 与财务人员沟通, 主要解决客户财务信息分析, 监控应收账款收款情况等。

(二) 引用全程信用模式, 全面防范风险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没有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导致出现问题后眉毛胡子一把抓, 虽然不断修改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 效果还是不理想, 回款率提升的并不是期望的效果, 导致制度与实际不符合, 实用性不强。企业要彻底改善现状, 必须建立全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流程, 如下:

1.接触客户———选择客户———联系沟通、实地考察、信用风险评估

2.谈判———确定信用条件———信用形式、信用期限、信用额度

3. 签约———履约保障———担保、保险、理赔

4. 发货———跟踪管理———电话沟通、信函提示、实地走访

5. 收款———早期催收———分析拖欠征兆、保持压力、合适的催收方式

6. 收款失败———履约保障———债务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实施追讨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控制, 企业信用管理更加细化。

第一, 在事前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前, 包括对客户的资信状况的调查了解、收集客户资料, 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比较, 最后筛选出优良差不同等级的客户、形成企业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为企业带来最大的财富, 也为企业制造了很大的风险。企业从加强信用管理入手, 做好深入的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 把工作进行在交易之前, 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客观的有效的调查与收集客户信用信息, 进行科学完整的风险评估,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在事中工作中, 主要指签约时, 包括科学客观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加以深入分析, 形成完整的评估资料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信用方式的决策、建立起企业系统的赊销业务的管理制度。销售人员不在是与客户联系的唯一途径, 企业将建立与客户直接关系的模式, 客户的信息资料系统地保存在企业中, 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变化, 都不会影响到客户的流失。因此, 企业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信用政策, 制定何种科学的信用政策, 以及规定多大的信用限额, 出现销售风险该如何控制和相应的措施, 这些都是内部授信制度所要规定和细化的。

第三, 在事后工作中, 主要是指签约后, 涉及到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欠款的追收工作、回款的监控制度。首先将销售发票入账, 然后收到款项冲销挂账, 之后定期形成应收账款明细表, 结合客户信息进行分析, 形成三大系统即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帐龄分析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在管理过程中把握住应收账款的总量和帐龄, 运用好销售分类管理, 保证企业的债权。

(三) 加强企业的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效率, 保证合同完成的质量

这些管理措施包括账期内货物收取确认、质量确认、客户信用跟踪、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阶段催收、委托追收等方法。着重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一方面及时催款回笼资金, 另一方面督促客户形成良好的付款习惯, 改善客户的传统老观念, 形成新的思维。对客户的付款清款的跟踪和客户近期业务的变化了解掌握, 第一时间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 针对性地处理信用问题, 不至于严重恶化。债务人总是将货款支付给压力最大的债权人, 这种付款习惯不得不迫使企业紧密的与客户随时保持联系。很多情况下买卖双方对合同执行情况有异议, 比如产品质量问题, 售后问题等, 直接后果造成拒绝履行合同, 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因此, 企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内部生产管理, 提高履行合同的真实能力, 避免和减少由于企业自身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和坏账的产生。

企业的事实证明, 信用管理不但使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的周转, 而且让企业的风险得到了及时地控制。信用销售呈现良性循环能成为企业最大范围的、有管理标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信用管理对促进销售、减少坏账损失和降低追收费用、保证资金周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 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可以为小规模的企业服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小企业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小企业规模小, 人员少, 可以找一些信用管理机构来管理信用业务, 节约机构的成本费用。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借助专业的力量完成得更好, 另一方面又支持了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的发展, 营造了信用的经济环境。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主要服务有融资便利、应收账款管理及商账追收、资信评估服务以及国家风险、买家风险和行业风险评估分析等。中国信保还向市场推出了具有多重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信保通”, 使广大客户享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

(五) 信用保险是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保障

在当今的社会中购买保险是一个非常普遍和有效的选择, 如何能够稳赚利润, 又可以降低风险, 那末就要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债权保障手段。比如, 高收益高风险的业务, 既不想丢失利益, 而承担风险的损失太大, 通过调查和评估也无法确定是否使用信用方式, 像这种情况, 企业可以要求客户自身提供债权的保障, 比如保险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信用服务机构等提供的信用保障服务。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六) 引进和培养信用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经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取得执业资格, 有三个等级“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和“高级信用管理师”。该职业资格考试已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

(七) 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企业员工的信用意识

企业员工应当建立良好的信用意识, 把企业树立成讲道德、讲信用和讲商誉的市场主体, 而不是简单的营利目的。因此, 企业在国家有了健全的信用法规和政策体系下, 良性的发展, 而不是在信用市场中只重短期的利益, 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破坏企业的形象如果置信用而不顾, 不讲商誉, 产生不和谐步调, 扮演反面角色, 企业也难以更加壮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信用交易已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经济形式。企业开展信用交易, 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形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 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关键词:风险,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钧路.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 (1) .

[2].朱荣恩.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5) .

[3].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1) .

信用风险管理 篇2

摘要信用风险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借款者违约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信用风险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对象之后,总结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然后,本文系统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应用,并对信用衍生工具的监管问题和管理中国市场中的信用风险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用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信用衍生工具

1引言

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2]。

本文系统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应用。第一部分总结了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影响信用风险的各种因素及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第三部分对信用衍生工具产生的相应的风险的和其监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第四部分对中国银行业应用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风险的初步设想,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2信用风险的测量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若某公司违约,则银行和投资者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对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银行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并对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如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作了总结。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历史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如美国长期国债)。信用风

美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控启示 篇3

一、美国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一)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美国在百余年的消费信贷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发达的信用中介产业。各大信用报告机构与银行和零售商之间都实现了电脑联网、一次信用查询在线答复时间不超过儿秒钟,美国还有一些公司专门搜集个人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为发卡机构提供了解个人信用的重要依据。

(二)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目前美国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相关法律主要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信贷诚实法》、《信用卡发行法》、《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电子资金转账法》、《储蓄机构解除管制和贷币控制法》、《甘崽圣哲曼储蓄机构法>、《银行平等竞争法》、《金融机构改革恢复执行法》、《信用修复机构法》、《消费信用保护法》等。

(三)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美国个人信用评估的核心是信用分的评定,即信用评分。信用分是动态的数字,实质上是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刻信用风险的写照。信用评分使用的五类信用资料,按重要程度依次为:①个人破产记录、扣州抵押品、拖欠债务、迟付借款。②未偿还债务。③信用历史的长短。④一年来新贷款申请的查询次数。⑤使用的信贷类型,即拥有哪些种类的信用卡。

(四)严格的消费者信贷保护机制。一方面,消费者信用报告为放贷机构降低了放贷风险,另一方而,政府也制定了保护借贷者的消费者信贷保护制度。《公平信用报告法》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管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权力。严格的监管规范了消费者信贷报告机构的行业服务,保证了它们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美国的《信贷诚实法》是一部关于在信贷交易中公开信息的法律。它要求信贷机构在提供信贷以前公开信贷的主要条件,特别是信贷的费用。《公平信用结账法》要求债权人规定具体的查询程序,以便消费者按此程序对账单中的错误提出中诉,并要求债权人对此做出解释或予以纠正。

(五)全方位的失信惩戒机制。美国失信惩戒机制主要围绕三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法律支持失信记录方便地任社会传播,把失信者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一是明确规定对失信者进行经济处罚和劳动处罚。三是对严重失信行为根据相应的法律进行制裁。美国还设立了少年法庭,对青少年失信亦加以惩戒。严厉的失信惩戒机制能有效地打击信用卡恶意透支和欺诈行为。

二、对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的几点启示

(一)须完善个人信用报告体系。一是要充实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在审核信用卡申请、授信之前可先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信用卡信用风险防患于未然。二是政府应积极扶持个人资信调查评估机构,促进个人征信业发展。

(二)须健全信用卡业务的法律体系。应借鉴美国的信用卡信用风险防范立法,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使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有法可依。一是要加快个人信用立法。通过信用立法,对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评估、披露、使用及个人隐私的保密等进行明确规定,营造良好的消费信用环境。二是要制定较高位阶的银行卡法律、法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都属于部门规章,法律级别及效力低,且均未对信用卡套现行为进行界定,也未对其制定严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应进一步完善银行卡业务立法,明确界定信用卡套现行为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大失信惩治力度,使信用记录不良者寸步难行。三是应尽快出台与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消费者保护条例及信用资料保密条例。对消费者和信贷机构的相关权利义务、对可以收集和提供哪些信息、对哪些机构、哪些人可以查询他人信用信息等做出明确规定。

(三)须设立科学有效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一是要设定科学有效的资信评估指标,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对个人申请人设定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家庭月现金流量、主要持卡用途、历史违约记录等指标,对单位申请人除现有评估指标外,增设财务状况、资信状况、发展前景等指标。同时对资信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不同指标设定不同分值,并根据分值的高低确定中领人不同资信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中领人授了不同的信用额度。二是要采用科学的资信审查方法,避免审查流于形式。除书而核实、电话访问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司接方式如核对其保险资料等方式对中领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审查。

信用风险管理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 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

1.1 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点普及, 县市有联社, 乡有信用社, 村有网点, 职工队伍庞大, 职工人数比任何一家国有银行都多, 资金实力雄厚, 其存贷款规模在国家社会信用规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农村信用社已从原来意义上的国家银行得力助手变成事实上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关系到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集聚农村闲散资金, 引导农村资金流向。

1.2.2为广大农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1.2.3支持农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商业, 促进农村经济全发展。1.2.4调节农村货币流动, 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同时, 农村信用社还以存款准备金、业务备付金、转存款、特种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形式向国家转存大量资金, 为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做出了重大贡献。

2 我国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2.1 贷款集中现象突出

贷款集中是信用社经营的大忌。虽然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集中问题进行了限制, 许多农村信用社也认识到了贷款集中的危害, 但由于经营地域过于狭窄等原因, 农村信用社仍难以避免来自各方面的贷款集中问题。

2.2 法制环境缺失, 贷款人诚信缺失

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 具体到农村的现实, 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 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2.3 中央政府扶持不到位

为了实现国家整体利益, 政府要求信用社服务“三农”, 承担起部分政策性金融的职责, 但在税收、财政、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 并未给农信社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征税除营业税、所得税等十多种外, 还有各种附加费和地方摊派款项, 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2.4 农村信用社贷款文化落后

信用社贷款风险观念落后, 如在贷款的调查和审查中, 忽视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现金净流量的分析, 片面注重利润、担保、信用评级的作用;在不良贷款的处置过程中, 大量使用借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的办法, 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通过这些手段转为正常贷款;在贷款质量的评价上, 认为只要能够按时结息就是好贷款, 对借款人的品质, 贷款的实际用途, 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的变化关注不够。

2.5 信用社贷款人员素质不高

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人才管理上较为混乱, 造成了现有员工素质不高。一方面体现在业务知识和技能上, 不能正确分析和应对贷款风险。另一方面是职业素养低, 道德风险大, 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

3 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及对上述存在问题分析, 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一些建议和措施。

3.1 建立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缓解贷款集中问题

建立多种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信中贷款的集中问题。贷款集中问题是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解决这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协调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中心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上述目的:一是向会员信用社提供异地贷款的信息, 帮助农村信用社实现贷款在地区、行业、借款人等方面的分散;二是开展贷款互换业务, 为农村信用社之间相互交换贷款提供服务。笔者认为, 贷款互换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集中风险的重要途径, 贷款集中问题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贷款交换来降低各自的贷款集中程度, 从而降低各自的信贷风险;三是开展社团贷款业务, 帮助农村信用社通过社团贷款的方式参加大型的贷款项目。

3.2 深化农村金融, 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工作, 最要紧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设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

3.2.1 增资扩股, 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增资扩股既是农村信用社规范合作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可以提高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增强资金实力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要适当扩大股权设置范围, 把辖区内所有承认信用社章程的农户和企业尽可能地吸收进来, 形成广泛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落实民主管理, 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3.2.2 要延伸信贷范围, 扩大服务领域。

在优先保证粮棉油等作物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 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促进农村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3.2.3 要转变经营作风, 改进贷款方式。

把为农民服务作为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对农业和社员的贷款比例, 对农业的贷款不能低于70%, 对社员的贷款不能低于50%, 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简化农户贷款手续, 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贷款面小、条件苛刻、手续繁杂的问题。

3.2.4 加强对贷款的管理。

严格财务管理, 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账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 建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 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加大清欠力度, 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势头。保全信用社的信贷资产,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平调、挪用和挤占信用社资产或借企业改制逃废对信用社的债务。

3.3 加强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首先, 加强诚信教育, 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弘扬传统美德, 把诚信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采取有效措施,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次, 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意识。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是信用, 要想让农民讲信用, 要信任农民, 还农民一个信任。应该明白, 农村信用社是由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入股组成的, 信用社的根基在农村, 为“三农”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同时, 农村信用社要想搞好经营, 获取经济效益, 其最佳路径就是面向农民。因此, 农村信用社要咬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不放松, 切实增强服务功能。你诚信, 我支持, 你增收, 我发展。农村信用社要顺应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 增加农户贷款, 着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及投资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农民只要有“信用”做抵押, 无需其他实物抵押, 信用社就应给他们放贷。

3.4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尽快组建全国和省级信用社行业协会, 对参加协会的信用社会员提供指导、协调、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市, 加快组建地市级信用联社, 专门承担对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要切实抓好各级信用 (联) 社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职工培训, 认真抓好减员增效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继续执行员工总数负增长政策, 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职务聘任制, 改革分配制度, 实行工效挂钩。

3.5 完善担保抵押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减少信用放贷, 提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 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对抵押贷款, 要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管理、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实行贷款担保抵押, 是抵偿弥补贷款风险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办理财产抵押手续中, 认真核实抵押物的所有权及变现能力, 依法签定抵押合同。这样农村信用社可占据追回同顺序债权的法律优先权, 减少企业风险损失对其贷款债权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1]腾云.当前农村信贷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决策论坛, 2006.

[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2]周素彦.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范——外部制度建设视角[J].河北金融, 2006.

如何做好信用风险管理 篇5

我们收集、勘察、分析和管理关于市场、消费者和商业机构的信息,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通过信息、服务和技术的整合,提供市场研究、商业信息、信用咨询和信用意见,协助您准确掌握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目标客户的信息情报,提前制定对应措施,主动调整合作方式,确保您再赚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尽可能地规避商业风险。企业信用报告:

企业信用报告四我们最受欢迎的信用资料产品,期内容包括企业注册资料、历史沿革、管理人员、财务状况、信用记录、产品及产量、销售情况、采购情况、进出口情况、商标专利、行业背景、行业对比分析、信用等级,基准信用额度等二十多项内容。企业信用报告广泛被银行、信贷保险和商业信贷提供者用于评估目标公司的信贷能力和风险。商业背景调查

调查目标企业以客户维系与管理为核心的商务流程运作体系,不仅停留在系统、组织和制度层面,同时还研究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变异措施,环节覆盖开户、客户分类、考评、下单、授信等等。

可适用于各种目的及深度的商务背景调查,帮助企业在商务拓展、评价目标公司/项目的竞争力及价值,或提供对指定市场/项目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判断,还可以提供相关政策、调查认识招募、运作成本测算等全方位商务信息及建议。

竞争对手调查

从业务拓展、内部管理、经济指标表现、政策享有等各方面调查目标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同时评估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动向、更可以按客户需求度深入调查。员工忠诚调查

对核心员工定期进行忠诚调查,能防范企业风险;我们除了建议贵公司员工用工合同增加保密条款、忠诚义务外,对核心员工应予以必要的调查,对其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和警惕,对其窃取公司机密、盗窃设备、违反保密守则等不端行为予以取证。产品维权打假

对假冒商品的制造、运输、储藏、销售链、商标、有无员工内外勾结等进行调查,根据《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有利取证,配合工商部门进行打击。

项目背景调查

对转包合同、采购信息、项目、政策等得真伪及背景提供真实调查结果,以供决策参考。

相关案例:

上海金逸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专业从事账款催收、商业信用调查的服务公司,拥有众多商账管理顾问,更有多名员工取得清华大学专业商账管理师资格。公司还与全球催收机构合作,国外服务区域遍及120个国家,能够有效处理世界各地的应收账款,我司凭借多年行业经验及商业知识,始终坚信能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最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信用卡风险管理浅析 篇6

摘要:现代信用卡实质上一种循环消费信贷,自从1946年诞生以来,信用卡在全世界已经得到巨大的发展,信用卡业务带来的收入也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随之增长,信用卡风险主要来自于持卡人信用风险,发卡行本身的操作失误风险,特约商户的操作不当或违规操作风险。正因为信用卡业务面临如此多的风险,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信用卡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0 引言

信用卡业务本身所独有的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和其大多是VISA卡可以国外消费透支外币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风险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务,然而信用卡相对较高的透支利率,又使其能够产生远高于其他银行业务的丰厚收入。所以,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抢夺信用卡用户的“圈地”运动中。随着信用卡发行量的巨增及使用范围的扩大,信用卡的风险亟待控制。

1 信用卡风险

广义上,信用卡业务风险是指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各种不利因素而导致的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信用卡风险是指因信用卡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和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导致发卡机构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信用卡业务是金融机构各项经营业务中的一种,因此也存在金融机构固有的各种金融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卡业务自身的特点,信用卡风险较其他业务风险更为复杂和特殊,融信用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等多种风险于一体。

2 信用卡风险的成因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出信用卡风险的形成原因,以便于我们找出防范信用卡风险的策略。笔者认为信用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法律建设的滞后性 任何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维护。发达国家针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法律法规大都比较完备。而我国由于开展信用卡业务的时间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现有法律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随时出现的个案没有相关法律约束,无形中会使信用卡业务风险敞口增多,不利于发卡机构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2 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 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更是薄弱环节。

2.3 部分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违章操作 从一些案例看来,部分工作人员信用卡知识贫乏、业务不熟练、应变能力差,违章甚至违法操作严重,这是造成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2.4 内部管理中监督制约机制相对薄弱 信用卡风险分散在业务的各个环节,哪个环节失控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发生。这就需要有更为健全的内部监督、稽核等制约机制,来保证业务经营的安全运行。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发卡行在发卡及持卡人用卡等环节上还存在漏洞,有的由于人数少、管理不善,混岗情况严重,有的对申请人的资信评估、初审、复审、批准发卡均由一人负责,有的储蓄所办理异地卡取款时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累计取现金额等,这样由于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致使发生案件时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3 信用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对策

如何使信用卡产品成为商业银行最具有价值的金融产品,如何构筑并形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开展信用卡业务的时间不长,目前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来开展业务,存在发卡机构、持卡人、商户等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够明晰等问题。为此,要制定一批适用于金融消费信贷领域,包括信用卡业务的法律,如《贷款真实法》、《信用卡发行法》、《财务隐私权利法》、《电子资金划转法》等,以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增强风险管理水平。

3.2 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 目前,我们应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整合各商业银行及其内部业务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乃至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个人信息,建立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一要建立信用档案,形成信用长效机制。应建立个人信用收集、评估和供给的中介机构。个人信用状况可以上网供发卡银行等各方面查询和使用,实现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与共享的系统化。二要建立严格的信用监督机制。应加强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将个人履行信用的相关信息定期公布,置于公众舆论监督之下。另外,应建立信用奖惩制度。不断考查个人的信用状况,使守信者真正得到实惠,使失信者得到惩罚,恶意透支者受到打击。通过信用监督机制,使个人在短期的违约收益和长期的个人信用损失之间做出明智选择,规范自身行为,向守约和长期化发展。

3.3 严格把好资信审查程序 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资信评价模型和信用评估模型,选准目标客户,审慎授信。应结合个人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出台客户资信评估模型或系统。模型要体现规范性,这种规范的应用将使得信用分析更加简便、准确。客户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财产状况、个人素质、社会关系、发展潜力、历次透支额度、还款情况等均可作为客户资信评价模型的参数。根据申请人个人资信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计分,以得分多少对应初次的授信额度。在静态资信评分的基础上,应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加强对持卡人用卡行为动态评分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动态追踪和评估,在一定时期后及时调整持卡人的信用额度。在发卡环节的客户对象选择上,各发卡行应将本行准贷记卡、储蓄卡、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消费贷款、理财、代发工资等业务以及非本行城市中高收入阶层、青年消费群体等社会各类优质客户作为发卡重点。在操作上对优质目标客户可以开辟办卡绿色通道,对零星办卡的客户则从严把握。

3.4 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培育专业化风险管理队伍 在防范内部操作风险方面,首先,发卡行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工作人员应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信用卡犯罪技术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们防范信用卡风险的方法、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风险防范的新方法,加强风险控制的措施,从而保障正常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孙明明.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综合思考.中国信用卡.2005年第12期.

[2]胡勇,张永青.信用卡风险管理.特区经济.2006年1月.

[3]刘文章,李兴继.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信用卡.2005年第10期.

[4]林功实,林健武.信用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陈建.现代信用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6]崔建红.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华北金融.2005年第9期.

信用风险管理 篇7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 信用卡业务包括客户发卡, 商户收单, 信用卡分期业务 (商户分期, 账单分期, 汽车分期, 家装分期等) , 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 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 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 就是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额度的过程中, 因经济状况的改变或社会发生变化造成的逾期还款或违约的风险, 此外还有蓄意透支、违约产生逾期的道德信用风险也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

二、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改善的措施

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的风险管理仍然是处于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对信用卡业务风险进行管理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的观念。欧洲银行的信用卡管理措施可以为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提供建议。

欧洲商业银行对风险进行管理的理念主要有:只能对风险进行管理, 不能回避风险;回报和风险是相对应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必须要始终贯穿在业务进行的整个阶段;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与经济市场的拓展和营销进行紧密地结合;同一笔信用卡的办理业务至少要有两个人进行关注和管理;对信用卡用户要使用严格的信用等级的评价和审批流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效地区分信用卡风险;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的标准;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合格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机制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商业银行要建立有自己独特风格、符合自我特点的风险文化;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商业银行也积极吸取其他银行错误做法的教训, 并对自我管理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更新。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建立合格的信用卡业务的相关管理制度, 防范制度风险的出现

由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在不断地发展, 各种风险因素和现象也就随之而来。根据目前在信用卡业务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来说, 为了减少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出现, 有必要定期对信用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与信用卡有关的利益者的纠纷。同时, 对信用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有助于对我国的信用卡市场进行规范。另外, 对信用卡业务操作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有助于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风险。

(二) 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体制进行控制, 对违规的管理方法进行明确的惩罚

银行对信用卡的业务操作进行严格的规范, 对信用卡风险的内部体制进行控制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前提。通过对信用卡业务的处理流程进行规范, 对信用卡业务的客户准入 (确保真实性) 、征信调查、授信和催收等各个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 从而做到对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在此基础之上, 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推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对违规行为建立明确的处理措施, 从而杜绝操作方面存在的风险。

(三) 对征信和监管体制进行完善, 积极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风险方面的预警机制

目前, 我国信通卡业务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征信制度不健全。虽然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完善个人的信息资料库, 但是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例如信用资料的数量非常庞大、范畴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还不能跨行对证券、保险的信息记录进行查询, 也不能对个人的纳税记录和犯罪记录等信息进行查询, 从而很难准确而全面地对一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

1. 对征信和监管体制进行完善, 并且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时能在全国商业银行的范围之内对信用卡业务用户的居住信息、职业信息和银行的贷款信息进行查询, 在信息的获取和录入方面人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所以, 应该增加对个人的证券、保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信用记录, 以便于及时对个人信息进行获取和记录, 有助于银行对信用卡的申请者进行及时、全面而准确的信用方面的评价, 从而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 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信用卡的欺诈风险进行防范。

2. 积极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风险方面的预警机制。

在国外, 很多的商业银行都已经采取了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对信用卡的风险进行规避。这有助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经验的借鉴, 从而在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方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措施, 构建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的管理系统。当然, 大部分银行已经运用了数据监测系统, 来判断分析和避免信用卡风险, 还必须借助大数据理念和网络平台进行完善。

(四) 扩大信用卡的宣传力度, 向信用卡用户普及银行可和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 并且做好特约商户的培训

在银行所遭受的信用卡方面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当中, 一是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用卡的持卡人对使用信用卡的规定和知识的了解不够, 形成的非恶意违约;二是商业银行对于商户相关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风险;三是部分恶意透资人员不懂法, 因为信用卡恶意透资可直接追究刑事责任。所以,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失误, 有必要向信用卡的使用者讲授信用卡的使用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 并且积极引导信用卡持有者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 并且也要加强特约商户的培训, 从而从源头上杜绝欺诈方面的风险。

三、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信用卡业务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同时更需要各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合规经营的建设, 不断完善信用卡业务办理流程的风险控制措施。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 从而有助于我国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降低。

摘要:目前, 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信用卡业务也在飞速发展, 信用卡业务也逐渐成为银行盈利能力 (中间业务收入) 最强的业务。所以目前商业银行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的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管理目前处于不断改善和不断提升的阶段。本篇文章主要是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形式进行了分类, 并且对信用卡的业务管理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霖昱.浅析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表现及对策.《商情》, 2013年48期.

信用风险管理 篇8

近几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兼具支付和信贷功能的信用卡业务已成为当今发展最快的金融业务之一, 各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千方百计增加信用卡的发放量, 扩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是想方设法控制、化解信用卡透支损失风险。据不完全统计, 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中, 信用风险所致的损失已经占到约百分之九十, 成为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 如何识别与控制信用风险显得十分关键, 本文以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为切入点, 探讨信用风险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与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类型

通常情况下,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处理主要包括营销销售和风险控制等, 其中营销销售包括客户申请审查与客户用卡两部分, 新客户的风险控制通过授信审批、核定额度来完成, 对客户用卡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异常交易实时监控及逾期未还客户催收来完成。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风险类型也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国家风险及法律风险等, 其中非法套现、伪冒办卡、恶意透支等信用风险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

(二)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总的来说, 在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在开办某一信用卡业务时, 事前对市场进行详尽的研究与细分, 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然而在授信审批、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卡时, 由于征信渠道与手段的限制, 很难全面真实地核实申请人的资料;加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发卡行为了尽可能抢占市场, 在追求发卡数量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放松了对申请人还款能力的调查, 授信政策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此外, 信用卡发放后, 对正常持卡人的管理并不像贷款资产业务一样, 有专人定期回访, 发卡行基本上仅通过持卡人的用卡归还情况来判断持卡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 对持卡人经济状况的变动情况的掌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我国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外部体系建设

(一) 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 在发卡总量及总交易量等指标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但信用风险也较为突出, 信用卡透支率与损失率不断攀升, 但整体上处于可控的水平。总的来说, 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具有信用卡业务发展快速, 信用风险在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亟待强化及发卡行信用风险逐渐累积, 渐渐步入业务发展的转折期等特点。

(二) 我国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外部体系建设

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可以透支信用, 进而产生相应的信用风险。假如没有一套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 就很难实现发卡行与申请人均衡的信息状态, 所以构建健全的信用风险体系对促进信用卡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构建个人征信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个人征信体系对部分消除逆向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卡商业银行能够借助个人征信系统中客户个人以往的记录来评价持卡人的信用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事前控制由于逆向选择所导致的风险。个人征信体系对降低道德风险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事后道德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主要包括隐藏信息道德风险与隐藏行动道德风险, 发卡商业银行在这种环境下, 设计一个激励机制, 促使持卡人如实地向发卡商业银行报告自身经济状况及其他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征信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构建信用系统, 持续充实信用信息, 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的评价机制, 加大动态评价、改进信用风险追偿机制。

2. 强化中介评级机构建设。

由于信用卡具有消费信贷的功能, 对持卡人信用等级的评价同样需要,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 发卡行对首次申办信用卡的客户在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时只能依据诸如客户填写的职业、收入及年龄等基本情况作出粗略判断, 无法全面了解其以往的信用情况, 如借助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将更为真实、客观。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是信用服务业的市场化运作,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 更是一种市场化行为, 需要政府大力促进。信用服务行业真正市场化, 首先要改变信用服务中介机构隶属于政府的现状,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其次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及公开的有序的市场化竞争环境;最后要严格信用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 及时监督信用服务业的经营活动。

3. 注重个人诚信与声誉的建立。

建立个人诚信与声誉一方面要加大诚信的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要设立个人诚信档案。诚信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离不开诚信教育, 要借助多样化的诚信宣传教育, 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 树立讲诚信的良好风气。国外发达国家在设立个人诚信档案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 我国在这一块还不是很完善, 个人诚信联合征集目前处于筹备阶段。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商业银行在识别控制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时, 不仅要注重外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还要切实强化内部风险管理。首先要制订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 加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制订科学的授信政策, 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其次强化征信审核业务管理, 全面优化作业流程,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杜绝欺诈风险;最后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催收体系, 努力完善催收手段, 运用风险控制技术, 提升信用风险的整体控制水平。

五、结论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亟待强化, 不仅要构建个人征信体系、强化现代服务中中介评级机构建设及注重建立个人诚信与声誉, 还要从内部加强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 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

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电子支付方式, 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用卡业务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 在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时, 不仅要注重外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还要从内部强化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 真正实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邱伟.构建我国信用体系的多方位思考[J].财经科学, 2002年第6期.

信用卡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篇9

信用卡是为持卡人提供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服务,其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如果持卡人因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发生变动导致其还款能力下降而拖欠还款或其恶意拖欠或持卡人没有按规定使用信用卡等都可能会引发信用风险,如透支风险和挂失止付风险等。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速度非常迅猛,2008年末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四家大型上市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的总和达8400万多张。“持卡一族”成为现代化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标志之一。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12月前,我国银行信用卡的发行量已突破3亿张。与此同时,信用卡犯罪也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全球信用卡欺诈交易额已占年总交易额的1.5‰。我国权威机构估计,信用卡犯罪每年给国家及持卡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数千万元。目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一个稳定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保持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清楚认识及研究如何有效防范银行信用卡各类风险将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类型

(一)资信风险

随着信用卡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办理信用卡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在各个高校,对那些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的要求条件十分简单,凭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及个人填的一张表格就可以轻松拿到信用卡。在社会上,申请人提供身份证件或房产证明或购房贷款合同或大额存单即可办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是虚假的,在办理信用卡后就很容易造成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如果持卡人违约,未能如期偿还债务,便会使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出现坏账,这样就造成了银行的损失。

(二)欺诈风险

这是指不法分子利用假卡、废卡进行消费、恶意透支或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改,给各合法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欺诈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伪造信用卡进行消费,不法分子伪造身份,持虚假资料申请信用卡以及冒用信用卡和信用卡恶意透支等。

(三)套现风险

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与不良商户串通,利用虚假交易及银行透支资金的免息期限,信用卡持卡人通过不正常手续提取现金,违反与发卡机构的约定,通过不法商户以刷卡消费的名义或网上购物消费的名义将信用卡中的透支额度,通过POS终端或其他方式全部或部分地直接转换成现金,巧妙套取资金的行为。

(四)代理商户风险

这是由于代理商户的操作人员在信用卡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核对持卡人的签名、身份证和银行的止付名单,造成某些不法人士由于签名不符拒绝还账,或者有章不循、违规操作,从而造成的风险损失。

目前出于竞争等因素考虑,发卡机构通常采用“免担保”的发卡方式,以吸引潜在持卡人,导致上述诸多风险可能加大,因此在前期对办卡人的信用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一般风险管理中通常会应用到很多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中信用评分模型是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构建基于专家判断法的信用评分模型

信用评分模型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在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或者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管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尽量将能够预测借款人未来行为的指标加以整合,并统一成可以比较的单一指标,以显示借款人在未来特定时间内违约的可能性,所有的信用评分模型,无论采用什么理论或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将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级别进行分类。

专家判断法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主要在没有足够历史数据的情形下使用,这些情形包括:没有建立数据库来系统地存储已有信贷业务的历史数据、对于新的信贷产品或处于信贷产品的早期等,该方法的优点是考虑的评估因素比较全,灵活性较高。

(一)设置评估变量及评分标准

首先确定信用评分模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评估变量(见表1),使得评分模型中所考虑的要素合理化、条理化和清晰化,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存储个人信贷数据信息。

(二)基于专家判断法的评分模型

该模型可以通过数学表达式来加以表达,其中:Xi为第i个评估变量的取值,wi为对应的权重,N为评估变量的总个数,Score为最终的得分值(越高越好)。在该模型中Xi、wi都是基于个人信贷专家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加以确定的。根据信用评分模型中考虑的评估变量范围,并通过与个人信贷专家的广泛交流,最终确定了打分卡权重及各详细指标的分值情况(参见表1),打分权重见表2。

通过模型计算后,进一步可依据最终的得分值对持卡人的风险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在这个模型中,我们确定Score=8.80为违约分界点,当计算出的评分值高于违约点时,即认为是低信用风险客户,反之是高信用风险客户。比如银行内部掌握了目标客户的储蓄、房贷、车贷等方面的资信信息,在审批客户时,就可以使用申请表上的信息利用评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在管理现有账户时,银行内部掌握了客户用卡的动态信息,可以据此发展出行为风险评分、收益评分、利润评分、顾客流失倾向评分、交易欺诈可能性评分等。根据这些评分,银行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预测到客户未来的各方面的资信表现,综合衡量各个因素的对比和交换关系,做出最符合银行经营目标的决策。

三、信用卡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建立以信用评价为目标的评分模型能定量反映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风险,通过模型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信用卡风险。但是商业银行等发卡机构向客户发放信用卡的时候主要依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状况,然而客户的具体情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客户的职业、收入、家庭、健康等因素发生变动,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款,那么将引发信用风险,信用卡的坏账不能完全避免。因此,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对策降低信用风险。

第一,提高信用卡申请人资信评估的准确度,特别是对其所拥有的资产,银行应该从外部聘请专家或外部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建立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对申请人进行评估。外部专家和外部专门机构评估人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评估的技术方法,使用科学评估程序,专家的评估意见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所得出评估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第二,建立个人信用实码制和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将可证明、解释和验查的个人信用资料锁定在一个固定的编码上,个人所有必要的资料都可存储在该编码下。在个人需要向相关者提供自己信用情况时,只要出示个人的信用实码,对方就可以查询到所需的资料,以衡量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减少信用风险。对于个人担保的,应进行当面核对,确认担保的签名、盖章的真实性,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相对于其他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的运作模式及风险管理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应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独立于传统银行业务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对信用卡的申请、使用、迫索、核销等制定详细的准则,加强透支贷款质量管理,合理核定持卡人的信用额度,防止出现超额授信,严格实施并进行全程监控,提高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第四,建立对失信个人的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实质上是增加失信的成本,使市场主体经过理性权衡后自觉选择守信,以此来达到减低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鹏.当前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西南金融,2007(6)

[2]吴平凡.加强流程控制防范信用卡风险[J].网络财富,2009(1)

[3]刘英,马庆敏.信用卡风险管理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4]黎晓波,王征宇.中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若干问题[J].中国信用卡,2008(2)

[5]张进.信用卡风险防范法律研究[J].社会与法制,2009(1)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及信用风险控制 篇10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的概念,目标,职能,存在的问题,管理方法,风险应对方法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概念

企业信用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因赊销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延期付款所形成的借贷关系。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信用活动的目的, 维持信用关系的正常运行、防范和减少信用风险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企业受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的管理。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目标

企业信用管理的目标是在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 控制风险。对企业自身做到不失信于人, 对外做到提前预防和杜绝不良信用行为, 保持信用风险的最小化。宏观上能够建立一个诚实守信, 良好有序的信用交易环境, 以达到一个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规律。

三、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

1、客户档案的管理:

与客户进行经济合作, 首要的是了解客户。通过直接和间接索取客户资料, 在分析提取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客户档案, 并进行定期更新维护, 制做成客户信息数据库, 并对数据库及时进行信息维护更新等系统管理。该数据库能够如实反映客户的注册情况, 工商资料, 税务信息, 财务状况, 历史资料变更, 交易情况等, 以备企业内部进行数据查询及数据分析, 客户甄别等之需。

2、客户授信:

根据客户的各类信息,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及手段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 进而确定给予合适的授信, 内容包含回款方式, 授信额度, 授信期间, 现金折扣等, 给客户量身定做其合适的授信情况, 以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

3、应收账款管理:

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是对信用风险控制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 通过对客户应收账款的分析与跟踪, 运用企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去规避因信用销售造成的坏账风险, 降低坏账成本。

4、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

企业对市场相关客户应该全盘掌握, 通过对客户间对比分析, 找出优质客户, 进行市场开拓, 在低信用风险的基础上提高销售, 拓展企业销售, 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增加企业利润。

四、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带来的后果

1、企业信用管理观念比较薄弱: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 信用管理是一门新的领域, 许多企业受传统思想的制约, 在信用管理上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够, 短期内随着企业经济蓬勃发展, 风险没有体现出来, 待长时间积累后, 信用风险凸显, 严重时可达到破产境地。

2、缺少有效部门进行信用监管:

企业不但对信用管理应该有足够认识, 同时应该设立有效部门进行监管, 许多企业把信用管理的实际职能分散到几个部门, 业务部, 财务部等, 各个部门又追逐各自目标, 会形成信用管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 对信用管理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 后续坏账等问题便随之出现, 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

3、信用监管部门配备人员专业性不强:

有企业设有专门的信用监管部门, 但是对信用管理人员专业性没有很好把握,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部门设立形同虚设。企业应该对信用监管部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提高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信用知识的系统提高。

4、信用监管部门职责不清, 信用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

小企业业务量小, 一岗多用还可以兼顾, 对大中型企业来说, 信用监管部门人员岗位配置应该岗位分工明确, 部门内部设置完善, 职责分明, 应该相互协作, 提高效率。杜绝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

5、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科学系统的信用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信用管理不只在局部进行控制, 全盘系统的控制在制度的约束下才能起到好得效果。

五、如何进行企业信用管理:

1、企业应该在意识上有所提高, 跟上时代步伐, 借鉴美国发达的信用机制, 充分认识到我国因信用管理缺失造成的不良问题, 认真研究自身行业特点, 结合各个部门, 首先从自身企业内部进行信用管理的完善, 进而到社会信用管理系统的健全, 到政府部门对信用管理政策的引导, 使得我国经济体系呈现井然有序的状态。

2、成立一个独立于业务与财务的信用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目标是扩大销售, 势必会造成为盲目扩大销售而授信高风险客户, 财务部门为了及时回收账款, 减少坏账严格控制授信客户, 会过滤掉一部分信用较好客户。企业信用部门的建立能将业务与财务很好的结合起来, 在增加销售的基础上减少信用风险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一个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掌握应有的法律知识, 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 同时具有较好的信息分析能力。企业应该关注信用部门人员能力培训, 让相关人员从认识度到知识层次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4、企业应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的信用管理办法及制度, 对本企业信用进行全程管理及操作, 涉及内容具体如下:

(1) 客户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汇总:根据本企业业务特点, 归集交易客户相关资料:包括从客户直接获取的基本资料, 如:营业执照, 业务许可证, 客户经营范围, 当地税务登记信息, 客户财务报表等。从公共机构, 如银行、工商、税务、公众媒体、社会征信机构等, 股东、经营管理者情况、控股情况、个人信用状况、管理者能力情况进行掌握。同时通过实地调查:比如与客户面对面交流, 了解客户营业场所、仓库、办公条件、人员配置情等。对老客户掌握其历史发展, 客户变更等情况。

从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了解、从同行企业了解, 对掌握资料分析鉴别进行汇总, 了解客户销售网络, 掌握客户产品覆盖面, 营销情况

(2) 对客户资料进行整理筛选, 分析加工, 审核客户经营资质, 经营范围, 在基本层面上保证交易客户的真实性。同时甄别挑选优质客户, 制作客户信用状况表, 对客户信息动态管理, 及时更新, 结合客户注册资本, 并定期获取, 对客户资产状况、偿债能力, 盈利能力及时把握。同时依据客户信用状况表确定相应客户信用级别。

(3) 依据客户信用级别, 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具体到授信额度, 授信期限, 折扣政策等。根据客户营销情况, 并结合销售区域价格情况确定客户品种价格。

(4) 依据客户信用政策, 对客户进行控制:从发货量、发货价格、回款时间、回款金额、欠款情况进行控制。

(5) 对授信客户进行后续的管理, 从货物发出到资金回笼, 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对特殊情况及时给予相应措施, 比如:有拖欠款情况的给予限制发货等。

(6) 挖掘潜在客户, 开发优质客户, 利用客户资源达到提高自身产品销售的目的。

六、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

1、与客户签订购销协议, 明确授信额度, 交易价格, 回款方式, 赊销期限等。

2、依据购销协议, 并签订购销合同, 给予客户发货, 发货索取收货凭证。

3、依据客户终端市场情况, 估算客户销货量水平, 合理控制客户发货量。

4、与客户定期核对账务, 保证应收账款账务清晰准确。索取有对方盖章的核帐函

5、密切关注客户应收账款金额, 对金额过大或异常情况要进行分析原因, 并进行相应处理, 公司应该具有积极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要有较强的收账措施, 控制坏账发生, 保障应收账款的正常回收, 对逾期账款管理加大力度, 依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解决方式。.

6、与所涉及信用管理的本企业员工签订责任制合同, 明确奖惩制度, 出现问题能够追究到个人, 谨防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现象。杜绝因内部管理而形成信用缺失。

信用是当今企业存在之本, 企业信用管理是净化经济市场的一剂良药, 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本企业中长期计划, 制定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制度, 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或拒绝履约而给交易带来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双向性风险,一般会影响签订协议的双方。对于供货方而言,它将面临不能拒绝付款的风险,客户也将面临供货方不予交货的;贷款银行要承受借款方可能无力偿还贷款的风而借款方也会面临银行收回贷款的风险。双方存在信用风同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1.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承担各种风险来获取风险回报,所面临的风险可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与系统因素相关风险,这种风险无法分散;非系统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银行信用风险是向银行借款的企业有可能不贷款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面临着损失的风险或者承担企业延期支付欠款的潜在成本。

2.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确预料的因素的影响,使银行贷款资金遭受损失。商业银行存在以下几种信贷风险:一是贷款的风险。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要对企业状况做出评价,但也存在银行无法获得真实完全的可能性,误导银行将贷款发放给这些提供虚假的企业。二是政策性贷款的风险。我国有大量的政策款,道德风险是政策性贷款大多不能按期收回的原因之一。三是重组国有企业风险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重组国有企业的风险主要在于是否有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改善还本付息力。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担保能力不确定的因素较多,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在投放和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信贷投放和风险控制体系,规避信贷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

1.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尽量减少对信用风险较大的客户发放贷款,进而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传统上有“5C”专家方法;单变量分析法;多变量分析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外产生了许多创新的风险评估模型,如KMV公司推出的Credit Monitor Model,JP摩根公司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麦肯锡公司开发的Credit PortfolioView等。这些信用评估方法模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与防范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去学习并且研发适用于我国的评估模型。

2.建立完善的外部评级体制,与内部评级体系相结合。在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资信评级、风险管理、信用保险专业有关信用的中介机构和评级单位。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非常著名的信用评级单位,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和惠誉国际等,这些信用管理服务公司都是独立的私人企业,不受政府控制,独立于证交所,并且和被评级企业没有任何关联,能够做到公正、独立,为银行是否授信于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如果能够成立这样的独立机构,不仅可以促进银行内外部评级体系相结合,有效掌握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对企业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3.银监会和中央银行等监管机构应改变对于商业银行的注重事前监管的方式,由合规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我国可以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内容,控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违约率等各项比率,加强对银行的外部监管。

4.完善社会信用体制的建立,加强有关方面立法。要改变缺少信用观念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使有关失信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要求加大立法力度,制定相关对失信、无信行为的惩治、惩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严惩不贷。只有在法律保障的威严震慑力下,才会对失信行为具有约束力量。还应加强对公民诚信意识的培养,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下,违约失信行为自然会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会大幅度下降,并且为今后整体市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培育风险管理专业优秀人才。加强风险管理教育、培育专业人才,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知识,对现有银行职员定期加强培训,并且要增强其责任心,将风险管理效果与个人利益相关联,以增强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减少由于银行的失误所增加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与促进商业银行良好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创新、发展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为商业银行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原瑞.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

[2]赵晓菊,柳永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8)

社会信用体系与信用管理专业教育 篇12

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建立中国特色信用体系

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中, 我国亟待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体系, 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2010年6月27日, 在新华社等机构主办的“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组长吴红警告说, “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目前已经控制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2/3的份额, 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信用评级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它通过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价, 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和经济决策, 直接关系到金融产品的定价权, 并影响一国信贷市场利率及汇率形成, 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它的定价功能使评级机构掌握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

迄今为止,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 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四家全国性评级机构, 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 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 大肆收购这些中国本土的评级机构, 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2006年, 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 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 实现绝对控股。同年, 新华财经 (美国控制) 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 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 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穆迪、标普、惠誉三巨头也都曾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 但都遭到拒绝。这样, 目前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 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美国评级机构目前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控制, 直接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美国评级机构有意压低中国的信用级别, 增大了海外融资成本。如:2003年底, 正值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 美国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十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BB级, 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还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都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等级”, 同时美国评级机构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 使其在与中国商业银行谈判时压低价格, 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中国的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据最新统计, 仅2006年, 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了7500亿, 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 保守估计, 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

令人担忧的是, 美国评级机构往往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 在美国本土评级时, 主要依据被评估公司自身或经美国会计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 但是, 对于美国以外的企业, 除少数进行“自愿评估” (需要付费) 外, 大多数则依据评级机构的独立评估。另一方面, 这些评级机构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经常视而不见, 而对他国尤其是美国不喜欢的国家的资本市场动态往往“明察秋毫”。2001年底, 美国资本市场爆发了一连串知名、巨型公司财务欺诈丑闻, 三大评级机构也备受质疑。连美国国会和联邦调查人员都出来指责信用评级公司的失职, 没有在“大厦将倾”之前发出警告。安然公司造假始于1997年, 而信用评级公司在安然申请破产前4天仍然把其债券评级为有“投资价值”。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债以来, 各评级机构就一直认定其与普通抵押债券的风险并无二致, 并给予最高信用评级, 这直接刺激着次级债市场爆炸式的增长。然而从2007年春季开始, 各评级机构开始将新发行的次级债的评级调低, 在7月份以后又大范围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券的评级。仅在2007年7月10日一天, 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证券的评级, 标准普尔在同一天将612类证券列为“观望”, 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证券的评级。这也就成了次级抵押债权危机造成全球范围内投资者恐慌的直接导火索。

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认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德、法、俄、日等国纷纷制定相关法规, 扶持保护本国评级机构发展。这不但促成了世界各国对如何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国家信用体系这一现实问题的普遍反思, 随后也使得许多国家增加了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 如果没有评级话语权, 也就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定价权。因此, 必须加强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监管, 我们须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管理体系, 才能更好地控制风险, 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加快高等院校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推进速度, 满足中国实现全方位尤其足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 已迫在眉睫。

二、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培养信用管理人才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没有信用关系作基础, 是难以建立一个高效而完善的市场机制的[1]。在当代欧美发达国家,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十分健全, 信用法律制度非常完善, 信誉良好的征信服务极为普及, 这些都保证了信用交易得以健康发展。据统计, 在欧美国家, 目前个人信用消费已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10%以上, 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 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信用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企业间的交易方式已经从以现金方式为主, 向以信用方式为主过度, 消费者个人信用也有了很大发展。信用管理行业, 如征信服务业、资信评估业、信用担保业等, 逐渐发展起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需要: (1) 以诚信文化建设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 完善行业信用记录, 加强对不讲信用行为的惩罚力度; (3) 建立健全全国范围的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 (4) 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懂信用、懂管理、有技能的专业人员,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征集分析信用信息数据, 制定执行信用政策, 加强信用管理, 防范信用风险, 以实现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据国家商务部统计, 到2015年, 我国将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 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特别自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公布信用管理师这一新的职业类别以后, 几乎所有企业都将建立起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门, 因此, 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大。

目前, 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信用管理服务企业, 如征信公司、信用评估机构等, 但是多数企业都惨淡经营, 本来到手的生意眼睁睁被国外的信用公司揽走, 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才。信用管理人才由于具备信用管理专业知识, 理论功底扎实, 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较强, 且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则, 掌握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是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与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沟通的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而倍受市场青睐。此外, 像银行风险管理也需要大批的信用专业人员。据业内人士称,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信用机构能达到国际认可, 为国内银行进行适合国情的评估。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信用管理, 因此, 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以及使用专业人才是当务之需。同样, 政府的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熟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针, 政策和法规, 懂得信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法律、规则的专职信用管理人员。比如, 各级工商部门都需要这类信用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经营资格、资质的认证和评估工作, 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也需要这类信用管理人员核定相关的职业标准, 加强对该领域的规范管理。由此看来, 随着信用体系的建立, 这些机构都会成为将来信用人才的“消费群”[2]。

三、借鉴国际经验, 大力发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

自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 中国经济就开始了全面融入世界的过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也必须借鉴欧美经验, 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形的信用管理产业发展经验、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现成的有关信用管理专业术语、机构、运作与发展模式, 走规范发展的道路。

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是信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基础, 信用发达的国家都高度重视信用管理的教育。发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培养和造就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西方国家的信用管理行业的工作岗位分布于各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资信调查、市场调查、信用评级、数据库、信息检索、信用管理咨询、统计模型、信用管理教学、信用管理法律咨询、信用保险服务、财产评估保理服务、专业软件开发等技术或技术服务岗位, 以及市场开发、信息产品生产、销售、客户服务、商账追收、风险控制、现场调查的制造和服务性岗位。美国的长春藤大学之一的达特矛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培养信用管理专业的硕士生, 美国的国家信用管理协会 (NACM) 在达特矛斯学院内开办的信用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 主要以培养大中型企业的各级信用管理经理人员为目标[3]。纽约大学金融系长期进行世界领先的资本市场和企业信用的教学和研究。欧洲有专门从事信用管理教育的“信用管理学院 (ICM) ”, 它只教授信用管理学科的课程, 培养信用管理专业的硕士生, 比如英国的里斯大学 (Leeds University) 。

除研究生水平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以外, 一些大学的经管学院还在财务管理专业开设适合在资本市场上从事信用管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和市场调查专业人员选修的风险管理、市场调查、资信评级等课程。美国的一些学校和专业机构, 还开设中初级信用管理专业课程, 以及信用管理专业的函授教育, 适合在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和消费信贷放贷人员学习。课程的设置注重企业实践和实用性。通过函授教育取得的学分, 也可以取得NACM的认可, 有资格参加信用管理从业执照考试。

西方国家的信用管理职业教育一般采用专家给企业部门进行短期培训。其中提供职业执照的培训是信用管理的主流培训。美国的国家信用管理协会分别设有三个级别的从业人员执照:初级信用管理业执业 (CBA) 、中级资深信用管理业执业 (CBF) 和高级公证信用管理主管 (CCE) 。在英国, 信用管理学院 (ICM) 是唯一在信用管理方面提供专业执照的机构。该机构的教育计划经过精心设计, 向信用从业者提供他们的执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并提供认证考试。国外一些大型的征信专业公司如邓百氏公司也进行一些信用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它们比较注重教授信用分析、信用管理和商账追收的各种实用技术。穆迪公司提也供资信评级的培训课程。此外, 研讨会和企业内部培训也是常见的形式 (如花旗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培训课程和研讨会) 。

除了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以外, 还有远程教育。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很多教材被做成光盘版, 并且通过网络学院提供信用管理课程, 从而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 以满足市场对信用管理的需求。在美国, 已经开始出现网络学院, 提供“风险管理”等课。

信用管理的研究方面。国外信用管理的科研主要分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信用管理有关法律、信用经济学、信用管理哲学、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和社会伦理的影响等。信用管理的应用研究包括资信评级的数学模型及新技术手段、新服务方法、行业标准等。各种专业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高等院校、专业协会、信用管理专业公司、专业评级公司、银行和金融机构、国家实验室和大企业的研发部门, 共同构成了信用管理研究的主体。

借鉴国际经验, 配合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 依托高校, 开设信用管理专业, 培养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此, 2002年教育部正式将“信用管理专业”列入高等教育的目录外专业学科, 并确定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作为首批开设此专业的院校, 从而拉开了高等院校争夺信用管理人才培养资格的序幕。在我国, 高校信用管理专业虽才刚刚起步, 但其发展势头异常强劲, 已成为高校专业教育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有11所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它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广东金融学院。2006年6月, 随着上海高校第一批信用管理专业学生 (30多名本科生) 尚末毕业已被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争抢一空成为事实, 学历正规教育推出的信用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倾力争夺的“紧俏物资”。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和信用理念、信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只有为数较少的高校开设有信用管理专业, 几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而且招生规模有限, 学生就业也大都在这些发达地区, 一些处于边远地区的省市, 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存在极大需求。开展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教育, 是培养大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2005年3月, 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 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已作为国家职业向社会发布。“信用管理师”作为国家职业的设立, 及作为职业教育的开展, 基于其培养人才所具有的特点, 可较好较快地满足社会信用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成为服务领域宽, 受益面广, 最具成长力的培育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式。2006年1月, 《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亦经该部批准颁发施行。此后, 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督指导下, 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试验性培训、鉴定, 并取得成功, 受到广大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朱毅峰, 吴晶妹.信用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05) :101-102.

[2]吴晶妹.对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6) :85-86.

上一篇:中国传统民族元素下一篇:语文优质课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