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2024-08-06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精选12篇)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1

1 引言

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我国每年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然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究其原因,金融支持不足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作为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对农业风险投资已有一定的研究,但是他们大多以国外的研究为基础,未对我国实际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实践进行总结,升华到理论研究的高度,也未就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特征进行单独的阐述,本文通过对首届创新创业大赛的总结,以及国内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特征,为风险投资介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以后对农业风险投资体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特征分析

鉴于国内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相关的理论体系还很不成熟,本研究借鉴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契机,总结农业科技和风险投资结合的实践经验并加以提炼。

2.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风险投资开始投资农业领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风险投资投资于农业在2006年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数在不断上升,而且绝对量上升速度很快,在整个风险投资行业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据统计,自2006~2011年,中国农业领域已披露的投资案例累积达到180起,其中159起披露了金额的案例共涉及投资金额25.6亿美元。2011年创下历年投资的新高,共披露投资案例89起,投资金额达到11.04亿美元,仅从投资案例数看,接近历年累积案例数的一半。数据显示,2006年,私募股权机构投资于农业项目的金额仅为0.56亿美元,而2007年,这个数字猛然增长至3.96亿美元,到了2010年,其投资金额达14.89亿美元,这一年的投资金额超过了前4年的总和。

2.2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特征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是农业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投资的农业领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又异于传统的风险投资。本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风险投资机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和农村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等多方面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从其运行过程的角度分析,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应该包括:农业科技风险资本的筹集、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项目筛选、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管理、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和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外部影响等五部分。

通过对前面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特征的分析以及对风险投资的了解,可以将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特征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2.2.1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政策依赖性强。

资本的运行规律是朝着最有效的地方流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情况愈加明显。所以要想让资金在现有制度背景下逆向流动就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目前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直接向农村提供拨款或直接向农户提供补贴的方式来支持农业发展,但由于政府每年的支农资金有限,且政府的支持必须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这就使得现有的政府支持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想真正地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应该借助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发挥作用。政府由过去的直接支持转变为通过周密的政策设计和妥善的制度安排依靠各类金融机构进行运作,引导市场资金进入农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政府的主要作用要集中到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和提供优质服务上来,比如,加大对一些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初创企业的支持,搭建中介平台介绍优秀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风险资本结合,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做出了全新定位,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政府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认为,这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2.2.2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充分发育。

风险投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匹配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农村地区相对于发达的城市而言,经济欠发达,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资金和民间借贷,缺乏其它广泛的融资渠道,且现有的融资渠道也有很多问题,金融市场基础欠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缺乏金融市场上组织资金融通的中介组织,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发展效率较低;现有的农村金融工具种类和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用需求的筹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相关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立法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完善,难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主体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市场的竞争秩序。所以,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市场未完全发育。

2.2.3 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要求较高。

由于风险投资追求高收益、高回报的特性,使得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并不是很广,只有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壁垒高、回报高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才会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对从事传统农业,收益回报较低的企业很难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尽管科技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但面对现有的制度背景,很难单纯依靠风险投资的支持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要想实现其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2.2.4 风险投资评价标准可以适当降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寻求低风险高收益)。

通过前面对本次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总结发现,现有的风险投资评价体系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对于许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企业,其公司的管理和财务账目非常不规范,如果严格按照风险评价标准打分,有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其次,目前国内风险投资的运作还是比较保守,以这次大赛为例,从全国入围的1700多家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中最后选出120家企业进入决赛,并且这120家企业都已经进入了科技部的专项数据库,可以说这些企业是全国非常优秀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但最终和风险资本达成协议的聊聊可数。很显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原则已经不再是“高收益、高风险”,而是开始寻求“高收益、低风险”,这就与风险资本的诞生初衷相违背,其对现代农业的带动和发展作用也会降低。

2.2.5 农业风险投资多采取分阶段投资的方式,进行“对赌协议”大大降低了风投企业的投资风险。

蒙牛,雨润,圣农发展等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都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投资的,这样做既调动了创业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又大大降低了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使农业这一高风险产业获得风险投资并充分利用风险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6 农业风险投资的社会效益显著。

农业风险投资投资于农业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农业风险投资的运行就大大增加了这种公共产品的投产和应用,对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人们生活的满足程度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 结束语

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其特点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是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与风险投资结合的产物,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是农业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概念的界定以及特征的分析,为风险投资介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以后对农业风险投资体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科学出版社,2010.

[2]潘洪刚、王礼力,中国农业创业投资发展轨迹及趋势明[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24-28.

[3]房汉廷,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七大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7,(4):3-10.

[4]谢太平、陈定洋、郭碧云,发展农业高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6):52-56.

[5]高锁平,农业利用创业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6]潘洪刚、王君萍,中国农业创业投资发展轨迹及趋势[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24-28.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2

(一)农业风险的含义

美国学者海恩斯(Haynes)于1895年就给“风险”作了权威性的解释。他说:“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顾镜清,1993)。A.H.威雷特于1901年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某种事件的不确定性之客体体现”(王巍,1981)。由上可知,“风险”具有“不利性”,它一旦发生,就会对相关主体造成损害。

农业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除具备风险的一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特点。(1)自然性。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2)突发性。自然状态的变异性往往造成人们始料不及的结果,市场的千变万化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而生产经营者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更助长了风险发生的突发性与随机性。(3)不对称性。在通常情况下,高风险是与高收益相对称的。然而,农业并非如此。作为弱质产业,农业风险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市场本身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4)不确定性。农业受自然力的控制,自然界又是变化多端的,远远超出了目前人类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所以,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作物生产,便具有不确定性。

“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必须解决好三大问题: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入世的挑战,影响这三个问题顺利解决的制约因素,就构成了我国的农业风险。因此,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所谓农业风险,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因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内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中国农业竞争力带来的危害。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风险

当前,我国农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1.资源风险。此处的“资源”,特指农业自然资源,它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前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主要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等。通常,人们把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五大类,或将其分为非耗竭性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风、降水、气候等)、耗竭性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风险,则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

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且资源风险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

(1)人均耕地不足。“土地是财富之母”,耕地乃农业赖以发展之根本。我国的耕地总量可观,达到19.24亿亩。按全国(大陆)总人口(12.66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1.52亩;按农村总人口(8.07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2.38亩;按农村劳动力(3.5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5.5亩。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人均占用的耕地少的可怜。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5%。全国约30%(666个)的县(市),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的警戒线。其中近70%(463个)的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5亩。“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此话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农业取得的惊人成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矛盾的尖锐程度。

我国的耕地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三分之二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有灌溉设施、旱涝保收的耕地不足40%。近20%的耕地受到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致使每年有数百万亩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受水土流失、荒漠化的侵蚀,质量严重退化。另一方面,土地的贫瘠化问题不可小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20.6%的耕地有机质养分不足,缺氮、磷、钾的耕地分别占24.6%、50.8%、13.8%。现有的耕地,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与高产地块相比,产量要低40%,有的甚至低一半以上。

耕地风险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的安全问题。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计,我国到2030年人口将至16亿,按年人均用粮400公斤(小康)、450公斤(中等)、500公斤(富裕)水平计算,2030年16亿人口则需6400亿公斤、7200亿公斤、8000亿公斤;从实际出发,到20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达到小康?中等水平,需要有6.4?7.2亿吨粮食,即需从目前的4.9亿吨净增粮食1.5?2.3亿吨,也就是到2030年要比目前的单产水平提高55%以上。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基数已很高,在现有农业科技水平上,单产增长举步维艰。所以,耕地紧缺,将长期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2)水资源短缺。按年降雨量计,我国年降水量居世界第三位,全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按人口和耕地平均计算的年径流量都不高。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单位耕地面积占有水资源量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远低于印度尼西亚、巴西、加拿大、日本等国。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以黄河为例,1996年黄河上游平均流量降至每秒572立方米,从1972年开始的黄河断流现象,是水资源日渐枯竭的一个集中表现。断流时间,1995年为118天,1996年为136天,1998年则长达200多天,黄河下游几近干涸,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全国农田受旱面积至90年代竟扩大为4亿多亩。

(3)农业生态恶化。从资源经济学的角度看,现实中的农业技术可分为合理利用资源承载力的技术和超越资源承载力极限的技术两种类型。过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突出,全国七大水利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近岸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00万公顷,其中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26200万公顷,沙化的耕地面积也已达256万公顷;盐渍化耕地超过800万公顷。

2.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不可抗拒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

资料表明,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正在下降,成灾面积逐步扩大。1975-197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66705万亩,成灾面积23092万亩,成灾率为34.6%;1980-1984年,受灾面积55220万亩,成灾面积26595万亩,成灾率为48.2%;1985-1989年,受灾面积69423万亩,成灾面积34540万亩,成灾率为49.8%;1990-1997年,受灾面积74002万亩,成灾面积37465万亩,成灾率上升为51%(《当前我国农业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1999)。以山东省为例。1997年因灾减产粮食62.6万吨,死亡大牲畜2.5万头,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为273.76亿元;1998年因灾减产粮食555.7万吨,死亡大牲畜1.62万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47.06亿元;1999年出现7次较大范围的大风、冰雹天气,发生6次较大暴雨洪涝,农作物因大面积受灾。干旱导致蝗灾大面积发生,黄河沿岸较为严重,作物产量受到一定影响(山东年鉴,1998-2000)。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我国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1996-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为9%、4.6%、4.3%,3.8%和2.0%,呈逐渐下降之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

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需求弹性小。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这样,就与日益扩大的农产品生产总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二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产量和生产结构的调节,是根据现行的生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生产价格进行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所以生产无法迅速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往往使农民深深地陷入“一哄而上,一上就多,一多就下”的泥潭之中。三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强。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强,错过季节,损失就难以避免。受生产特性的影响,农产品进入市场一般都表现出很强的集中性,并且大多属于鲜活产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设想。四是即将遭遇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大家庭”,我国的农业市场风险更加严重。尽管入世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但也有可能使我们的市场舞台变小。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所有市场风险,集中在一起,就是农产品竞争力低。

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组织程度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我国农业面临着如下市场风险:

(1)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我国农业是以家庭为基础进行经营的,现行体制和经营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分散的农户不具备有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是以分散的“千家万户”去迎战WTO,同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抗争。二是信息不灵。信息是市场农业的眼睛,而许多处于闭塞状态下的农民,只能充当市场的盲从者,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2)数量农业不适应买方市场。农产品买方市场要求粗放经营让位于集约经营、数量农业让位于质量农业。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质量得不到快速提高,是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的市场风险。从粮食品种、品质和质量来说,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结构是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原料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这种粮食供给结构,不能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中国大陆大米在香港大米市场上的占有率,1977年为52%,1987年降为35%,1997年降为27%。原因就是我们的大米品质差,而且包装、加工跟不上。我国农畜产品难以打入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质量问题。

(3)种植业产品高成本缺乏竞争力。稀缺的耕地、落后的农业装备水平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造成了我国大部分粮食的生产成本节节攀高,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据中国农科院调查(凌耀初,2000),1997-1998年,中国小麦每公斤成本(不包括土地成本,下同)为1.22元(人民币),美国为1.16元(包括土地成本,下同),加拿大为0.47元(包括土地成本);中国的玉米每公斤为0.88元,美国为0.88元;中国的大豆为1.83元,美国为1.76元;中国的油菜籽2.61元,加拿大为0.90元。我国种植业产品如果考虑土地的成本,每公斤的生产成本还将高出30%。另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除大米、大豆与国际市场较接近外,小麦、玉米、棉花等分别比国际市场高出75%、63%和12%。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

二、高科技农业是防范农业风险的关键

(一)高科技农业的内涵

高科技农业,就是将高新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农业“高技术”是以农业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处于当代农业科学前沿的、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技术(罗剑朝、侯军歧,1999),它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等特点,可以称为农业的“技术革命”;农业“新技术”是原有技术在时间、空间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或者说是在一定范围内初次出现的技术(熊启泉,2001),它具有相对先进性、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等特征,可以称为农业的“技术革新”。所以,发展高科技农业,就是利用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成果,来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由量变上升到质变,使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安全地向前发展。

根据我们的研究,“高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新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化肥的合理使用、塑料的应用等技术。将“高”与“新”结合起来,高科技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精细施肥技术、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等。

(二)高科技农业是化解农业风险的关键

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投入的增加(包括土地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制度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其中,后两种力量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并称为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周洪文,2001)。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对农业发展作用日益增大。历史用事实反复论证了一个铁的定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具有了农业高新技术,就控制了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当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发达国家达到70%-80%,我国也达到了42%,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现在,农业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中国的农业如果不停留于常规技术的渐进,而是乘新技术革命浪潮之风,发展高科技农业,将会有效化解农业风险,推动农业的跨越发展。高科技农业在化解农业风险中的关键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1.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工业化社会初期,财富来源于原材料、土地和资本;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则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石元春,2001)。资源短缺尤其是耕地紧张,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可以突破资源瓶颈,实现高科技与紧缺资源有效替换。从农业科技革命对农业的影响看,高科技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限制。由于科技的作用,英国由20世纪上半叶的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80年代开始的出口国;耕地面积只及我国宁夏自治区的荷兰,近20年来稳居世界农产品出口额第三大国的位置;以色列的人均耕地很少,但在建国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就使农业产量提高了12倍,一个农民能生产出92个人的食物。我们可以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培育出农业“新品种”,创造出“新物种”;不仅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率,而且把以前不可能使用的土地改造为良田;运用高科技发展“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如微生物、基因工程等)和蓝色农业(海上养殖),从“二维农业”(植物、动物),转向“三维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开拓农业新领域。

2.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安全供给问题的关键。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解决了“吃饭”这个大问题。农业科技革命,使农业产量翻了三番,保障了世界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安全。建国50年来,有几大技术体系为我国农业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申茂向,2001):高秆变矮秆、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变革、良种培育与杂交优势的利用、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九五”期间,我国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的农业技术推广,增产粮食420亿公斤、皮棉12亿公斤、果菜30亿公斤;增产畜产品12亿公斤、水产品8亿公斤;共新增产值700多亿元。我国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据已有的经验,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一般至少可增产粮食1500公斤/公顷以上,未来5-10年单产若能年递增1%,2011~2030年间单产递增0.7%,就可达到预期的年6.4亿吨的总产量。

3.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高科技农业在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之后,就大大缓解了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科技农业本身是解决当前的农业生态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例如,高效、低毒、低残留、具有选择性的新农药,可以增加食物的安全系数;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精确施肥方法,既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又能减轻污染;将生物技术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拓宽物种范围、生物固氮、病虫害的生物控制、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工厂化无公害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节省某些敏感的短缺资源,阻止生态恶化的趋势。

4.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我国收入水平低,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农业科技落后是最主要的原因。科技落后直接导致了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加工率和增值率不高。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例。高层次的调整就是把品种调新、品质调优、品牌调强,调整的思路是:“开发市场,研究生产加工技术,建设基地,龙头带动,整体效应”。而贯穿始终的应该是科技,用高科技与市场对接,就能化解市场风险,收入得到稳定增加。

5.高科技农业是解决农产品竞争力问题的关键。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业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90年代,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422国际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1080国际美元,是中国的2.55倍,以色列、法国、加拿大、美国分别是中国的39.52倍、62.39倍、101.49倍、122.18倍(牛若峰,2000)。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我国农业的又一个突出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农业科技落后直接相关。解决的途径,就是发展高科技农业。其实,我国农业、农产品参与的竞争,就是高科技和科技含量上的竞争。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发展高科技农业,就难抢占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在发展高科技农业方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捷径。

三、建立健全我国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深入探讨从高新技术成果的取得,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的机制即高科技农业的运行机制,是发展高科技农业的关键。一般说来,高科技农业的运行机制主要有:

1.制度安排与政策机制。农业制度的安排同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现有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增大了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成本,使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如何在坚持和稳定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降低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成本,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涉及到未来政策的基本走向。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离开了政府扶持,农业科学研究和开发就难以进行,真正把发展高科技农业摆在重要的位置,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指出方向。

2.市场调节机制。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更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价值规律,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长远意义上说,离开了市场机制,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就难以发展。市场需求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方向。科研机构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确定研究项目,不能盲目地研究。技术市场是技术交易的场所,农业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市场交易,投资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补偿技术科研投资成本,刺激进一步投资高新技术开发的投资热情。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场需求,便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高新技术市场体系的建立以及市场机制的培育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重要环境。

3.资金投入机制。发展高科技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系统工程,高科技农业的产出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投资主体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数量。所以,在发展高科技农业的过程中,应健全与完善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资主体。首先,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都规定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立了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投资的主体地位。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谢家智,1999)。其次,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高新技术农业。农业经营实体及农业科技经营开发公司、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应着力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研究,由此而形成相互依存、各有侧重的投资机制。第三,积极推进利用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第四,通过股份制筹集资金。即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募股或集资的主体,向社会定向或公开募集农业技术项目所需资金,并按照股份制的要求进行组织和运作。

4,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是高科技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构建科技创新机制,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首先,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们要按照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机制改革,重新配置科研院所,提高科研效率,提高农业科研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的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不允许、也不可能全面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必须抓住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与重点,选择关系到培育新产业生长点与传统产业改造等关键的高新技术。对这些技术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争取时效,强调效益。第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我国传统农业体系和吸收西方常规的技术体系中的科学精华,适应我国农业的特点,允许劳动、资金和知识密集型技术的时空交叉发展,推动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生态、经济协调统一的多层次的集约农业技术体系。

5.推广应用机制。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应突出两条,一是由政府行为逐渐转变为社会行为,二是农户成为推广应用的主体(周洪文,200)。按照物化程度的不同,高科技农业中的高新技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已经物化的技术,形成了农业技术产品,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去运作;另一种是未经过物化的、还停留在知识或信息形态的技术,它暂时只能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周到细致的服务而得到推广。在传统体制下对于后一种形态技术的推广,我国一直是由政府包办的,效果越来越差,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不应再以政府为主,而应成为社会行为。除基础性研究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外,其余的工作应交予社会承担。社会在进行技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应以农户为中心,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广应用机制。因为农户是技术的最终需求者,而不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

6.风险控制与管理机制。高科技农业发展本身存在着非常高的风险(熊启泉,2001):农业更容易受到自然界突变现象的影响,因而高科技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自然风险;农业高科技从供给者手中转移到使用者手中的环节多,容易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扭曲,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农业技术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高科技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高新技术跨越地域局限广泛推广,由此便产生了新的风险;高新技术农业投入高,不只是指研究本身大量投资,而且包含着因技术失败或科技产品缺乏市场而带来的高风险,通常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一般不到50%,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更低,这就形成了市场风险;农民作为高新技术的主要需求者,收入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极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和市场经济观念仍较淡薄,使高科技农业的发展“险上加险”。因此,建立高科技农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十分重要。

7.人才培育机制。发展高科技农业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要通过体制改革、环境优化、观念转变,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重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要做好吸引国外留学生的工作,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或在国外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3

根据AHTP管理副主席杜越何称,现在最少有投资资本的11 000亿越盾通过胡志明市委员会确认投资于胡志明市高科技农业区,其中:

在胡志明市更偌县的高科技农业区为4 000亿越盾(投资关于水产行业:生产水产苗、生产各种生物制品以服务水产养殖业)以投资98 hm2面积;在胡志明市古芝县的高科技农业区为7 000亿越盾以增大200 hm2面积(投资关于种植领域、饲养淡水观赏鱼、种水生植物),但此专案申报之前将会有具体计算。

对平正县高科技农业区(投资于定向培育、生产奶牛苗,肉牛苗、猪苗、鸡苗和一些生物安全饲养型),有100 hm2面积,因尚在形成专案的阶段所以未得到确认。

扩大规模的原因是现在已有70家投资者要投资于AHTP而现在使用的面积已完全使用。

然而,对专案有投资额不符合的或超过AHTP满足的要求就介绍给别的地方因AHTP已与全国20个省市签约合作。

根据政府的决定,AHTP建设于2004年,面积为88 hm2并正式活动于2010年。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农业区,也就是研究、生产作物种子的地区;建设安全生产型给弄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现已有14个专案投资于AHTP,投资额为1 900亿越盾。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4

一、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需求

(一) 农业科技创新比其他行业具有更高的科技风险。首先, 高新技术的研发存在科技风险。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在研发、生产、销售或者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中, 由于研发人员变动、经费不足、管理失误, 或者技术变迁、市场变化等原因, 会面临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研发中断、民事赔偿等各种各样的风险, 这种风险就是科技风险。科技风险又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一般的风险, 包括一般的财产和人员风险;另一种是特殊的风险, 包括关键设备的风险, 关键研发人员的人身安全、流失等风险, 研发中止风险, 研发失败风险, 高新技术产品责任风险,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风险等;其次, 农业高新技术又因为农业的弱质性特征而具有更高的风险。这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同时易受自然环境影响, 更被我国农业金融的不发达、农业生产规模小所限制。

(二)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转化率不高。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 科技进步在农业中的贡献率低于20~40个百分点, 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问世, 但真正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成果还比较少, 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40%,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20%, 与发达国家的80%转化率差距甚远。

农业不同于其他行业, 高科技的转化需要高资金投入, 农业弱质性的特征, 使得风险资本不会轻易介入风险大、安全性差、缺乏资产抵押、尚未建立信用体系等情况的农业产业。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形象的描述风险补偿机制的作用:科技和金融如同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主链”, 农业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是两条“主链”上的“碱基对”, “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链接, 保持横向的稳定性。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就如同加强“碱基对”之间的“氢键”链接, 对遗传信息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议

(一) 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设计目标。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政府提供更多专门的、高效的公共服务以及资金投入, 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无法承担风险补偿所需的全部资金, 引入市场主体成为了必然选择,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提供更新的金融工具, 服务农业科技, 增进农业科技创新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 以政府为主导, 引入市场机制组建多层次的风险补偿机制成为了可行的选择。

政府主导下的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的具体目标有: (1) 减轻风险补偿给政府造成的财政负担; (2) 减轻农业科技风险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负面影响; (3) 保证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获得科技保险。

(二) 多层次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设计思路

1、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中各主体的角色分析和定位

(1) 政府的定位。首先, 机制创立之初, 政府需要通过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应当支持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出台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 对机制的设立和运行有明确的设计;其次, 机制设立伊始, 政府应当考虑提供资金的方式和程度。政府提供的资金应当视具体国情乃至市场的成熟程度而定, 不应过度承担风险或者风险承担不足;再次, 机制在运行过程中, 政府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政府应当率先进入农业科技创新行业, 这是由农业高新科技具有的公益性与高风险性共同决定的, 做好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带头作用;二是制定税收、立法、投资等优惠政策, 使风险补偿基金得以积累和有效利用。

(2) 市场的定位。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主体, 只有将培育完善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再交还给市场, 才是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一方面保险公司在风险补偿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证了低成本、高效率, 充分利用现有的保险公司机构和管理可以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更加容易和节约成本, 这是风险补偿机制的良好起点;另一方面再保险公司和资本市场在风险补偿机制中发挥重要的风险转移功能, 最终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完善与否可以是否被市场所认可来评价。

(3) 社会资本的定位。应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风险补偿基金的运作中, 可以主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到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中, 社会资本在该机制中处于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额外补充。

2、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的层次构成。具体到我国的实际国情, 一个多层次风险补偿机制需要政府、市场、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共同合作,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首先, 政府制定好完善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方面的政策规范, 明确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出面建立引导基金, 率先进入一部分高风险的农业科技项目;引导市场开发农业科技保险, 确定保险系统是否盈利;设立风险补偿基金, 该基金的作用是全额接收保险公司收取的扣除手续费的农业科技保险, 其中一部分为风险承担, 接着按市场占有比例分保给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与此同时, 以风险补偿基金为发起人设立SPV发行债券, 对保险和再保险之外的超额风险进行分担;此外, 对发生的损失由补偿基金吸收一部分, 另外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吸收社会捐助进行补偿。 (图1)

3、农业科技风险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的资金筹集和运作。由于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和农业的弱质性导致的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 引导基金的设立需要政府积极的投入, 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安抚科研机构和处于科技创新中的农业科技企业。甚至在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未形成的初期, 政府可以从现有的急需资金的农业科技项目中选择一些优秀的项目率先扶持, 如果必要, 可以提供更多的政策及服务支持, 将项目做大做强, 以期达成模范示例。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 我国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基金可以由政府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建立, 两者在基金中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参与, 做出各自的贡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既可以利用政府的政权优势, 又可以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工作效率。操作机构本质上都不是普通的公司, 而是公共机构或政府代理机构, 这些机构在法律上都具有合法化的公共性质, 但在管理结构上却与商业性质的公司一致。

风险补偿基金建立起来以后, 它的运作过程涉及到农业科技保险的销售、理赔、宣传推广以及发行债券来进一步转移分散风险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依靠参与基金的商业保险、再保险公司现有的广泛的销售渠道和高效精简的专业团队, 而这本身离不开保险、再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通过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 保险公司及其他机构的积极参与, 吸收和高效利用募集的资金建立完善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 再结合社会资本的补充, 促使高效的金融资本参与培育起一批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壮大一批农业科研机构, 强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科技在农业产业的贡献率, 才能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摘要:因为农业的特质, 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化过程中有着更高的风险, 导致其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下降。探索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有利于金融资本的加入,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培育优秀的农业科技企业, 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科技风险,风险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贾敬敦, 王建忠, 孙晓明等.农业科技风险投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3.

[2]赵武, 戴履方.论科技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保险[J].商场现代化, 2012.4.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5

第17期

互助县农业和科技局编 二O一二年三月六日

县农业和科技局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范 着力构筑“教育+制度+科技”三道防线

县农业和科技局积极探索防控措施,筑牢防控廉政风险。以开展学习教育、查找廉政风险点、对廉政风险进行预防为载体,将现代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融入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之中,以学习教育为基础、以制度防范为保障、以科技防控为手段,合力构筑起廉政风险防范“教育+制度+科技”三道防线。

一是开展理论教育、典型教育、岗位教育。从增强党员干部的风险认知能力、防范意识、防险能力入手,筑牢廉政风险防控的教育防线。制定统一的学习计划,指定学习篇目,每位干部做到有笔记、有心得、有体会。各单位创新学习方式,推行网上学习,组织开展以《廉政准则》为主要内容的考试、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利用互助农业网、宣传栏、信息简报等媒体开展风险教育,营造全员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是认真开展勤廉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在充分挖掘和宣传勤政廉政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对反腐倡廉典型案例剖析活动来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风险”意识。针对岗位教育,制定下发《风险防控体系流程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召开“学查访”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座谈研讨会,通过典型引路、横向交流,指导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查找各类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三是规范权力运行、强化风险管理、增强防控效果。建立健全相应机制,着力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的制度防线。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公开机制。在“学查访”活动中,对行政执法权、行政管理权、执纪司法监督权、干部人事管理权等职权进行全面清理,并推行网上公开“晒权”。制定效能公示牌,接受监督,围绕强化风险管理,完完善防控机制。围绕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全面查找各类风险,分别从个素质、岗位职责、制度体制几个方面分析查找风险来源。科学划分等级,对风险实行分层分类分级管理,全面强化风险前期防控、中期监管、后期处置工作。建立完整的廉政风险信息库和完善的防控机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围绕增强工作实效,健全处置机制。建立廉政风险动态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举报电话、信访信件等途径强化对风险的收集、跟踪处置的动态公开。

本期报:省农牧厅办公室、信息处,海东农业局,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

送:宣传部、组织部,网络传输局属各单位。共印29份 签发:雷生胜

农业投资渐热 篇6

时下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有机、环保,商家更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近日,30多家创投机构,包括高盛、中粮、凯鹏华盈、德同资本、青云创投等参与了上海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企业——上海多利农庄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谈判。

除了有机农业以外,调查发现,2010年以来,中国现代农业领域成为创投行业抢滩登陆的一大市场。据投中集团统计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农业行业共披露18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到50.19亿美元。其中,2010年出现“井喷”式增长,披露57起案例,投资24.15亿美元,投资数量及规模均达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40起案例,投资总额达5.64亿美元。各路资本的力挺或许会为这个传统产业带来新契机。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涉及农业投资领域的资本主要分两种“血统”。产业资本的典型如新希望集团及中粮集团,分别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了农业领域活跃的战略投资者。另外,金融资本尤其是VC/PE投资机构也在积极介入。

最初吸引媒体关注的可能是联想控股加快了对农业产业链条的布局,网易的丁磊、万达的王健林、汇源的朱新礼这些人们熟悉的不同领域的行业巨头纷纷加入到农业投资中。

接着,人们又开始发现外资巨头KKR、黑石、凯雷、华平等也纷纷向中国农业伸出“橄榄枝”。例如黑石投资的寿光农品源涉及金额达6亿美元左右。同时,国内的深创投、联想投资、达晨创投等众多知名机构也与现代农业领域“亲密接触”。

一位证券分析师谈到:“选择投资领域要紧跟政策,顺势而为。”显然,“形势利好”是众多VC/PE权衡项目时首要考虑的一点。

相比工业、信息化等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较慢,因此也得到了更多政策扶植。中央政府连续7年发布一号文件支持“三农”事业,大力提倡发展现代农业。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大财政和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十二五”规划也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定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同时,中央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也在逐年递增,据了解,2012年中央财政将安排36亿元用于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其中,约24亿元扶持资金用于项目贷款贴息。

清华大学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谈到:“可以预见,下一个10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10年,中国农业产业化格局必将出现更大的改观。”政策的扶持与资本的推动将会加快改变中国农业产业化格局。

但是,另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农业领域的投资会否出现隐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投资人表示,目前对农业领域投资持观望态度,原因如下:首先,农业涉及到土地问题,而土地使用流转政策还未开放,对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制约。其次,农业对某些自然因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大部分农产品对于生存环境较为敏感,仅适合在少量的地区种植或养殖,只有在土壤、日照、水资源条件都合适的地区,才具备种植/养殖的先决条件。这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7

1 风险投资是农业科技企业融资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制度安排

我国不同的农业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资金支持,其自身循环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这就决定了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风险投资资本的承受高风险性和逐利性也恰好需要高成长性产业作为它的投资对象,农业科技企业正好满足其需求。所以农业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是相互吸引的,双方的集中融合具有必然性。

1. 1 风险投资引导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

风险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基础之上,并且风险投资人和风险投资机构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积极参与被投资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为被投资园区提供增值服务。风险投资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加大科研投入; 利用其专业人员帮助农业科技企业引入现代化经营模式,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为园区企业进行财务规划,降低过高的负债率,提高资金利用率; 引导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改善其形象,以此来提高园区社会地位和信用度。

1. 2 农业科技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由研发到投产,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即使科技成果研发投产顺利,但究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是由市场决定的,这都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但作为创业金融的风险投资不同,它以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为目标,而且具有自身特有的抗风险机制,因此风险投资既与农业科技高风险性相匹配,又能有效化解农业科技企业风险组合,所以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需要引进风险投资。

2 我国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园区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可以有效解决其融资困境,但尚存在问题。下面分别就企业( 农业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 、社会( 中介机构) 和政府三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2. 1 农业科技企业的人才管理不规范,经营管理制度滞后

企业的良好经营管理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只有具备了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员工才能将企业经营得生机勃勃。但由于历史原因,农业科技企业在人才管理和员工培养方面有许多不规范之处,比如企业领导易忽视企业内部原有人才,舍近求远地到处去招聘人才; 招进人才后,不注重对人才的后期培养[1]。目前,我国园区企业大多是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其管理层大多是在农业领域有较高学历的人才,虽然其专业知识水平高,但其不一定善于经营管理。而且部分农业科技企业尚未建立起产权明确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都凸显了农业科技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着弊端。

2. 2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窄,退出方式单一

我国风险投资资金除了外资风险投资基金,绝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私人资本和民间资本较少,导致投资主体单一。社会化资金来源较少的状况不仅限制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也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环是退出,但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尚不完善[2]。国际上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最主要的是通过上市退出,但我国恰恰相反,2006—2009 年我国风险投资通过上市退出的平均比重仅占到10% ,但其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009 年通过协议转让退出的将近60% ,回购退出占30% ,剩下的10% 为清算退出。单一性的投资主体和不成熟的退出机制都影响了风险投资的增值,不利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运转,制约了农业科技企业对风险投资的运用。[3]

2. 3 中介机构服务独立性差,风险投资专家缺乏

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服务、监督、公正和沟通的职能,中介机构的介入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投资的管理成本,而且可以促进信息的对称传递,对我国农业科技企业融资和风险投资企业投融资都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独立性较差,受政府机构的干扰较多[4]。且风险投资专家较少,专业水准不高,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风险投资的需要,这也就导致风险投资公司、风险资金、农业科技企业和政府等作为我国园区风险投资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运作无法顺利展开。

2. 4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创新支持政策欠缺

在国外,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扶持是全方位的,既有政府补助、税收优惠,也有法律支持和信用担保法规[4]。在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加之起步尚晚,更需要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但目前,就政府补贴来看,我国2010 年实际农业财政支出为10 408. 6 亿元,虽比年初中央财政安排高出2 225. 2 亿元,但补贴力度不够,对基础技术研究开发重视度较低,科技投入的增长低于GDP增长,导致的后果就是R&D经费占GDP比重一直在0. 7% 左右,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专门针对农业科技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亟需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较少,尚未形成健全的支持体系。

3 完善农业科技园区风险投资的对策建议

3. 1加强农业科技企业人才管理,优化经营管理制度

作为农业科技企业领导者,要根据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特征去发掘企业中的人才,识别不同方面的农业科技人才,并加强后续培养,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比如,精通农业科技的人才对其进行农业知识方面的培养,擅长产品推销的人才对其进行营销知识方面的培养,善于财务会计的人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知识方面的培养等,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扬长避短,不求全责备,做到任人唯贤。这样农业科技企业人才队伍会越来越精干,人才结构优势也将发挥出来,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调整管理层结构,做到分工合作,职责明确。[1]

3. 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元化退出方式

风险投资企业不仅要充分利用政府引导资金,而且要鼓励民间私人资本以合法渠道参与风险投资,积极吸引和利用商业资本和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建设农业科技企业,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同时,构建多元化的退出方式。首先要推进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风险投资企业退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5]; 与此同时,引入做市场制度,大力发展OTC市场,尤其是新三板市场。OTC市场既可以筹集大量资金,也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不局限于国内,放眼全球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企业可以积极利用比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英国创业板市场等海外资本市场,来寻求多样化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3. 3 完善中介机构建设,培育高水准风险投资专家

首先,加强对一般中介机构( 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等) 和特殊中介机构( 如知识产权估值机构、标准认证机构等) 的建设,严格执行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金融中介体系,保持其独立性,减少政府机构的干扰。其次,要尽快建立起我国风险投资专家培养长期计划,培育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高素质风险投资专家,并制定风险投资专家资格的认定标准,来加强我国农业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建设[4]。最后,加强中介机构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作,充分利用其优秀人力资源、专业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为农业科技中介提供支持。

3. 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技术创新支持政策

农业科技企业利用风险投资进行融资,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特征,参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政府对风险投资企业采取的鼓励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利用风险投资提供创新支持政策。就政府补贴来看,我国政府应借鉴美国做法,在重视基础科技研究的同时,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对于那些有专项基金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中介机构可以给予部分补偿资助。就税收优惠政策来看,美日两国都鼓励企业资助或者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开发,且均享受免税优惠。我国政府应根据每个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在开发阶段,无论企业盈利与否,都能享受一定的应纳所得税额优惠; 在生产阶段,允许机器设备采取不同于一般企业设备的加速折旧方式; 在产业化阶段,降低农业科技新产品税率,或者在企业盈利开始的前两年减免部分税收等,使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投资技术创新获得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技术投资风险[6,7]。就风险投资政策来看,我国政府应借鉴美国风险投资方面的经验,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规范风险投资企业的成立、操作过程以及产权界定等,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使我国风险投资有法可依。

4 小结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逐渐加大。2014 年, 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了50%, 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 稳定粮食产量、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基础。破解政府失灵困境,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资, 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

1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面临 “政府失灵”困境的表现与成因

1.1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整体水平低, 政府财政直接投入不足

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及有关报告的数据显示, 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由1997 年的0.17%提高到2009 年的0.34%, 年均增幅为6%, 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同期的发展国家相比, 也处于较低水平。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平均达到2.37%, 同期发展中国家达到1.04%, 30 个最低收入国家20 世纪80 年代的平均水平也有0.65% 。国际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协调发展的标准是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左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强度在2011 年达到0.7%左右, 但仍低于20 世纪90 年代发达国家政府平均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强度的1/3。当前, 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达到3%~5%, 我国仍然低于1996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1%的水平。许多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投资靠政府拨款为主, 日本、英国、德国、印度、荷兰、菲律宾等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额占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经费总额的60%~90%, 而我国远低于这个水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整体水平低, 政府财政直接投入不足。

1.2 政府对科技创新投资的 “非农偏好”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国家经济二元化非常明显, 政府发展经济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政府投资呈现出“非农户化“的趋势, 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占政府政策份额中的比例和权重不大, 并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时, 政府虽然认识到了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重要性, 但是出于经济收益最大化及农业科技创新见效慢等印度的影响, 实际工作中忽视农业创新投资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政府失灵”导致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不力, 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1.3 政府管理职能不顺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管理目前存在负责部门多、职能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等问题, 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农业科技政策制定过程的各环节之间及与其他公共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不强, 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投资。

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 政府管理职能出现错位, 一方面, 政府往往包揽了本应由市场调节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从而缺乏引导、鼓励企业、私人和其他非政府部门的投入。同时, 政府的非市场化管理的“越位”往往导致对农业科技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投资比例不协调, 甚至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投资不恰当的政府干预和“一刀切”现象, 使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增长缓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 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 在市场发展还不充分, 科技创新主体在所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不具备或金融支持与传导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政府急于片面地依赖市场推动, 导致农业科研经费拨款相对于经济增长不断下降, 非政府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乏力, 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绩效的发挥。

1.4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激励政策不完善

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外部性大,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政策激励与支持。然而,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政策与激励政策覆盖面不广, 支持力度不足。就科技政策而言, 当前的农业科技政策主要集中在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 对创新科研的投入较少、力度不大。另外, 农业科技创新与激励政策在关注创新外部性 (创新溢出效应带来的研发不足、外部性带来的负作用及研发投入过度等) 、注重主体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提高以及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激励政策上的不完善, 往往引致知识产权保护、收益分配、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运行、各方权益保障等方面缺乏有效规范, 使诸如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农科教及产学研合作松散、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不顺等深层次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造成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大批优秀创新群体缺乏, 弱化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 破解农业科技创新投资 “政府失灵”困境的对策

2.1 矫治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非农偏好

矫治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非农偏好, 其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就是实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的转移。为此,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改革户籍制度, 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非农产业发展, 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 提升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于落后的地区来讲, 破解二元经济结构, 首当其冲的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 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矫治政府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非农偏好。

2.2 克服政府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现象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 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与管理, 但必须克服政府行政管理职能错位现象, 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将其定位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市场失灵领域和市场的需求, 确定干预与管理的范围与强度, 而不能偏离或取代市场。注意整合农业科技相关机构, 梳理各部门职责, 理清各部门权限, 防止职能交叉、职权脱节。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动政府经济行为市场化。将市场机制引入农业科技创兴领域, 调动资金进入农业科研领域的积极性, 形成政府为引导, 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机制。二是推动政府经济行为法制化。政府对农业科研工作要及时进行监管, 但是要遵循市场规律, 不能以完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控制。三是实行科学决策。在限制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和改善公共服务的前提下, 加强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经济行为的公开化。

2.3 克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政府失灵

一是解决时滞引起的政府失灵。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提高决策、实施的效率。将现代化、数字化办公和决策体系引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政府制定、实施正确经济政策、干预调节经济运行过程的效率。政府尤其要科学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情报专用数据库、组建科技中介机构等, 为科技创新主体及时、快捷地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减少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造成的政府失灵。要及时有效传播和充分披露信息, 避免由于缺少信息造成的政策失误。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 提高公众信息识别和解读能力, 减少决策失误。

2.4 完善创新与激励政策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政策, 避免重复立项和“碎片化”现象, 有组织地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探索对产学研结合、集成创新研发等特定创新活动的税收激励政策, 激励产学研合作创新;普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知识,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成果的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度;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商业化的政策激励, 鼓励企业自主决策、自行投入, 开展农业重大产业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等研发攻关;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及其绩效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政府失灵”困境, 应从矫治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非农偏好、理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减少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完善创新与激励政策等方面入手予以破解。

关键词:科技创新投资,政府失灵,管理,激励

参考文献

[1]黄季焜, 胡瑞法.中国农业科研投资:效益、利益分配及政策含义[J].中国软科学, 2000 (9) :21-24.

[2]邵凯旋, 吴小波, 杨阳, 等.发达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01 (3) :56-58.

[3]李东方.政府失灵的原因及其治理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 2010 (1) :95-99.

[4]吴雪莲, 张俊飚, 何可, 等.财政科技投入与农业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长期均衡及短期动态关系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4) :49-54.

人才是农业科技最大的投资 篇9

人才投资是指对处在人力资源最高层次的人才。从投资主体来划分, 可以分为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个人投资。政府投资主要是指政府教育、医疗保险、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投资, 在包括对于各类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领域的人才投资、例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投资、建设科研基地与实施人才工程的投资等;社会投资包括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对于人才的投资, 例如, 人才引进、薪酬与福利、培训与人才开发、工作平台的建设与配套人员的投资等, 个人投资则包括家庭和对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如何科学地看待人才投资?为什么说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投资的效益?对于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国而言, 人才投资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和更快的回报。近年来, 我国的人才投资正在日益受到重视, 逐步得到加强,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理想状态相比,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1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指出, 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党的十七大以来, 各地区各部门对人才投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率先尝到了加大人才投入的甜头, 人才投入“一本万利”的鲜活故事层出不穷。

从我国近年的发展实际来看, 政府和社会对于人才投资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 我国的人才投资正处于一个由少到多、由弱转强的过程。

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为例, 近年来, 我国的教育投资由财政投入的费用不断增加, 绝对数值从1978年的75.0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348.36亿元, 增长了85.78倍;特别是1992年到2006年间, 全国教育财政性投入的绝对规模逐年增加, 年平均增长达到16.5%, 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高。2006年3月, 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对于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国而言, 人才投资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和更快的回报。近年来, 我国的人才投资正在日益受到重视, 逐步得到加强,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理想状态相比,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巴菲特的股票投资理论, 人才如股票一样, 既有其内在的价值, 也存在票面价值。如果找到那些票面价值与其内在价值存在巨大差额的人投资, 其收益可想而知。毕业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的杨勇, 当年曾以《人才风险投资》的毕业论文获得北京大学“挑战杯”学术大赛二等奖。经济学中的“流动性约束”让他颇有心得:“缺乏金融财富存量而又不能获得贷款的主体, 无法把将来的收入提前消费, 所以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大效用主要还是取决于当前的收入,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一个人的消费效用最大化。大学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再加上目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潜能没有开发出来。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所以我们以风险投资为基础, 结合保险、证券市场、数学建模等相关领域。进一步搞好人才投资, 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投资理念, 不断扩大人才投资规模, 努力畅通人才投入渠道, 多举措确保人才投资效益。唯有如此, 才能推动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2010年, 我国颁布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把“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作为重大政策的第一项, 除了制定政策推动政府投入增加外, 还提出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 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竭力打造一个科学、可行、全面的制度链。

在政策的推动下, 我国的人才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局面。江苏今年明确要求, 各级政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广东财政今年用于人才的专项投入将超过10亿元;甘肃省2004至2010年, 省级累计安排用于人才发展方面的专项资金共计3.76亿元, 年均递增37%。

虽然形势喜人, 但我国的人才投资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一方面, 我国人才投资的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拿“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来说, 2010年我国是12%, 2020年规划达到15%。而早在2006年美国就已经达到23.14%, 法国为19.02%, 德国为17.80%, 英国为15.60%, 日本为15.14%。另一方面, 实证研究表明, 物质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之比为1.8左右时, 经济可以获得最高的增长率, 大于此值, 就会抑制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在我国, 1978年这一比例为2.5, 1988年为3.3, 1998年为4.8, 2008年为4.5, 都大大超过最佳比。

由此可见, 我国人才投资亟待大力加强。要进一步树立“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科学理念, 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短视和错误理念, 目前仍然任重道远。

1960年, 美国的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指出现代经济增长因素之中, 有一块尚没有被人发现的最主要的“秘密”, 那就是人力资本投资 (主要是教育投资) , 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还有三分之二是人们已经发现的土地、物质资本等投资引起的增长) 。舒尔茨对1929年至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 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更高。舒尔茨以这些美国经济发展中投入产出大量的数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增值大大高于物质资本的投入, 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 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 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9%, 以此推算, 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相比, 一个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68%, 中学毕业生提高181%, 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则提高297%。所以说, 投资大学教育每增加一个人年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是投资小学教育每增加一个人年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的2.6倍。

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 也被国内外的实践所反复证明。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世家靠投资产业资本成为百万富翁, 用了近百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投资资源资本成为千万富翁, 用了50年;而电脑奇才比尔·盖茨靠投资人才资本成为百亿富翁, 只用了十几年。这些都充分说明, 投资人才资本比投资资源资本、产业资本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国内更是如此, 仅以江苏为例, 该省通过多年连续不断地增加人才投入, 2009年江苏的科技贡献率已达52.3%,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 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30%、22%和21%,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由原先的第四跃居第一, 成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西方相关研究显示, 目前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达30%至40%, 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估计可以高达20%, 也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15%到20%。分析其原因,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说, 中国是个处于转型期的大国, 其变化日新月异, 越是有知识和技能的人, 越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变化, 并反过来更好地推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 中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新思想、新技术的本土化, 以及中国经济的全球化都迫切需要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因为大量实物资本的投资, 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 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在这种情况下, 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接受新技术、帮助整个社会的“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换句话说, 就是人才投资的社会总回报很高。

人才投资不像物质资本投资那样, 马上就可以得到效益回报, 甚至还可能经历波动的风险。爱迪生研制电灯泡花了10年时间, 用了1600多种材料。科技创新成功率一般为10%, 失败率却为90%。因此, 对于人才投资切忌急功近利, 而要把眼光放长远, 看到人才投资对于未来的超额回报。要强化“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最有远见的投入”和“经济发展、人才先行”理念, 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

不断扩大人才投资规模。目前, 我国人才投资虽然连年提升, 但总量偏低、规模较小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额的1%甚至更低, 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引进投入和使用投入。在市场失灵、人才投资不足的时候, 政府的人才投资应当及时弥补投资不足, 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种种缺陷, 带动社会的人才投资。

努力畅通人才投资渠道。要突出用人单位的人才开发投入主体地位, 规范用人单位人才投入的费用应占年收入的一定比例, 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要建立完善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人才投融资新机制, 实施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 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企业财团共同投资开发人才资源, 实现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

多举措确保人才投资效益。人才投资不仅仅是投资, 更包括投资后的管理, 因此, 在人才投资的过程中, 迫切需要设计一整套配套的管理系统, 建立人才识别、绩效评估、激励与约束、协调服务与监控跟踪等机制来进行管控, 使风险下降到最小、收益上升到最大。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篇10

一、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类别

1. 市场风险:

农业科技推广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价格风险。价格是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也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直接载体。过高的价格会引起农产品供给失衡, 造成市场混乱, 影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过低的价格又会使农户自身利益遭受损失, 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自然风险:

尽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项科技成果不断得到推广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人们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自身极易受到天气、水旱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风险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3. 决策风险:

现代化农业的突出特点在于生产经营的系统化、规范化, 人们会很少出现“靠天收”的消极管理方式, 那么积极的生产管理决策能力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生产活动的结果。只有良好的决策能力, 才能对整个生产活动进行良好的指导, 进而降低风险。

4. 信息风险: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渗

透到现代管理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 形形色色、亦真亦假的各种信息充斥整个网络。在这种情况下, 农业科技推广相关信息的筛选就显得特别突出, 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直接影响决策的最终结果。

二、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形成的原因

多种原因的存在都会引起农业推广中风险的发生, 诸如推广体制的陈旧、教学研究和推广的相脱节、推广经费投入不足、成果不能及时转化等原因的存在, 都会诱导风险的产生、加剧风险造成的危害。对于风险形成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1. 农业科技推广所面临的现状诱发了风险的产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尽管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现行的农业推广模式并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 推广工作的计划性与现行多元化的推广模式不相适应。农业推广工作的计划性指的是推广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村发展中相对较长期的问题, 这也就决定了推广工作需要合理的统筹安排。而中国现行的多元化的推广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各级单位相互配合的推广模式, 这会使得各个推广部门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冲突, 缺少了应有的沟通与合作。其次, 农业推广的内容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农业推广本应要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全面的相对较专业的服务, 但由于多种原因, 诸如推广人员的素质较低、推广的内容与现实相脱节等问题的存在, 都降低了农民对农业推广的满意程度。

2. 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风险的发生。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中, 农业推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推广主体对农业推广工作不重视。一是各个推广主体部门之间条块分割, 利益冲突, 缺乏有效的团结、沟通与合作。二是政府用在推广上的费用呈递减的趋势。 (2) 教学、科研与农业推广没有实现相结合。要想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必须将教学、科研和推广三者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才能将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应用在农业推广中, 才能真正地将科研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 农业推广和应用主体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一些科研成果不适应农业现实生产的需求, 加之一些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以及中国现行农业推广手段的单一、推广人员与广大农民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 致使了农业推广人员在进行农业推广时的积极性不高, 这势必也将极大地降低了广大农户对农业推广的期望值。

3.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健全加剧了风险的出现。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顺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由于受到原先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相关农业高等院校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无法形成相对较强的科研优势。 (2)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不顺畅。由于转化体制相对陈旧, 以及教育、科研和推广的相脱节, 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从而使科研工作、成果转化和市场体系三者相脱节, 进而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不够通畅。 (3) 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较少。据统计, 在农业科研和推广的经费投入中, 一般发展中国家约为0.7%, 而中国对此项的经费投入还不足0.2%。由于经费的严重匮乏, 致使推广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 更不用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了。

三、防范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途径与措施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防范管理机制, 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防范和降低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产生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1. 政府财政支持长效机制。

虽然当今社会已是市场经济, 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诸如其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等, 这都必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生, 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就必须得以充分的发挥, 以便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和促进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样, 农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政府应充分考虑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和可能发生的灾害等, 政府应及时运用财政的调控手段加大对农业风险问题财政投入, 对农业相关风险的防范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

2.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针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所潜在的市场、技术、资金等风险因素所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构建农业技术推广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在于为政府制定中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创新, 增强对推广中风险的抵御能力。同时, 要预测风险存在, 降低风险危害。风险预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但仅仅预测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更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 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 构建有效的农业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3.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散机制。

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 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中就会利用各种方式和各种办法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为了保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降低风险的危害, 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分解, 降低其危害。例如, 构建风险回避和对抗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风险回避和风险对抗两个方面。其中, 风险回避主要是指在预知风险的存在和发生时而放弃对原方案的实施, 以此来避免风险发生的策略。风险对抗是指风险的承担着在面对无法回避的风险时, 所采取多种积极的手段来降低和减少风险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例如人工降雨, 就是为了减少因干旱天气所带来的损失。

4. 农业科技推广损失补偿机制。

目前, 中国的农业风险管理总体上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要持续高效地推进农业保险, 必须着力解决一系列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构建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再保险体系是一种有效分散农业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的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再保险,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在分散农业风险、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中国现阶段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再保险, 不仅有利于完善保险市场和提高保险资金的利用率, 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科技推广中因风险存在所带来的损失, 同时这也符合现阶段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国情。

5.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机制。

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是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对于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同时, 应注意优化推广体系运行模式。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可归结为三种, 即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导模式。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及优化需要不断积累, 开拓发展。完成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这项任务, 必须审时度势, 自上而下建立国家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同时根据市场经济建设新情况, 科学规划, 积极利用市场机制, 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工作健康稳步开展。

摘要:农业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重视农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国务院也明确表示要把农业发展成为一个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国家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势必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大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视。立足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背景下, 注重农业科技推广中风险方面的分析。综合运用农业推广、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法对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 以寻求防范风险产生的有效的防范机制和途径, 从而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析,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德清.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 2003, (5) .

[2]梁敏.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类型及问题分析[J].作物研究, 2008, (2) .

[3]鲍春华.论农业风险的特性及保险模式的选择[J].统计与决策, 2004, (1) .

[4]曹颖.中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10) .

投资农业 一本万利 篇11

一、投资农业有钱赚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却较落后,农产品深加工占农产品总产量的不到12%。以玉米为例,美国深加工玉米占到玉米加工量的20%以上,品种超过2000个,而我国玉米深加工量不足玉米总产量的9%,品种只有100多种。

果蔬加工产业是我国近二十年来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据专家估计,以中国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而言,中国的果蔬新产品出口应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0%到30%才较为合理,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3%,发展空间极为巨大。

国际金融奇才罗杰斯和“股神”巴菲特近期的投资取向出现急转,两人投资农业。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为农业股打开了致富大门,两位投资权威不约而同抛售有色金属,转而投资农产品,最近罗杰斯大肆抛售铜、锌,而巴菲特大肆抛售白银等金属商品,大量买入大麦、玉米、大豆、棉花、橡胶、白糖等农产品,与鼓吹糖价还要涨几倍的罗杰斯不谋而合。人口越来越多,不过全球耕地却越来越少,有色金属升价人们可以不买或少用,但人们不可能不吃饭,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中,食应该排第一位,生存权最重要,巴菲特和罗杰斯均认为下一个暴涨品种是农产品,这次是否灵验就要走着瞧了,可巴菲特抛售白银等金属商品,就真的导致有色金属价格暴跌,“股神”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农业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将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对于农业板块来说无疑是利好,农业类上市公司将成为政策扶持的最大收益者。

二、投资国外农业更有钱赚

1、投资非洲农业:

埃塞俄比亚商会副会长所罗门·阿夫沃尔克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投资农业回报率最高,可达40—50%,这里有大型农场亟待开发,可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以满足当地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据统计,目前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累计已达11.8亿美元,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国在非投资企业近700家。2006年3月,中非民间商会派出第一个考察团,访问了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刚果(金),留给他们的最深的印象是,非洲土地肥沃,农业产业等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四个国家里几乎看不到精耕细作的农田,没有现代化的耕作。耕种的农机具落后,尤其是配件非常难买,往往是一个零件坏了整个车子就无法再开。二是政府效率不高,国内外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但中国被非洲国家视为“全天候朋友”,多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无私援助和和平友好的政治基础,非洲人普遍对华人比较友好,社会环境较为有利。

中国驻刚果(金)大使范振水近日在投资座谈会上支招中国企业,如果初到非洲,因情况不明投资项目难下决心时,即使租地种菜也能赚钱。如一棵2公斤白菜国内售价不足2元人民币,在安哥拉超级市场售价13美元以上;一亩地一季产柿子椒,国内收获2000元人民币已经非常理想,而在安哥拉至少卖6000美元,而且一年收获三季。

2、投资俄罗斯农业

蔬菜是俄罗斯紧俏商品,中国农民去俄罗斯承包土地种蔬菜赚钱了。

来自成都市蒲江县30岁的农民杨祥建说:“我原来在县城郊区种菜卖,每年纯收入2万元。在俄罗斯,蔬菜是紧俏商品,一般菜价是四川的5倍以上,我们到那里种菜卖,赚的钱至少比在家乡多2倍。”

据俄罗斯工商会工作人员介绍,俄罗斯农业技术尤其是蔬菜种植技术相对滞后,加上气候严寒,俄大部分地区蔬菜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得靠进口,菜价奇高。俄罗斯人民对有种植技术的中国人“非常非常喜欢”。

黑龙江省近年来,各级农委组织全省有实力的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走出去,到俄边境和腹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已有20多个市县走出去,在俄建立境外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省在俄从事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山产品采集等各种劳务人员累计达到3.4万人次,个人最低年收入5000元,最高收入达10多万元,人均创收1.2万元,劳务总创收超4亿元。除增加了农民收入外,大豆、玉米、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实现当地生产,就地销售,规避了农产品对俄出口技术贸易壁垒的风险,降低了出口关税,扩大了出口创汇。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有8000人次的四川“菜农”去到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库尔干州、新西伯利亚州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等地,先后在30多个农场共承包种植土地约3万公顷,生产各类蔬菜达50多万吨。

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州长马斯洛夫说,俄罗斯人民“很尊敬”中国“菜农”。这个州去年与四川签署了“农业及劳务合作备忘录”,指定在未来几年中,每年引进400名左右的“菜农”。

四川企业投资2亿在俄建立农业园区:日前,这个州又与四川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署协议,由四川企业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斯摩棱斯克兴建一座面积达5000多公顷的“俄罗斯·中国四川农业经济开发园区”。开发园区集蔬菜种植、肉食品加工和饲料制造为一体。

3、投资泰国农业

泰国是橡胶、木薯的种植大国,这两种农作物是生产轮胎、柠檬酸和酒精等化工产品不可以缺少的原料。在泰国,天然橡胶生产可享受BOI的投资优惠政策。对南部经济欠发达各府,投资于农业项目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免缴机器设备进口税;免缴法人所得税8年,期满后再连续5年获减免上述税项的50%;免缴用于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进口原料的进出税5年;允许将运输、电、水等费用的两倍作为成本从利润中作税前扣除,从项目有收入之日起,为期十年;允许将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25%从企业经营之日起10年内在净利润中作税前扣除(可在一年或几年内扣除上述费用,设备折旧仍按常规进行扣除)。因此,投资橡胶种植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泰华农民研究中心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曼谷已经成为中国商品的集散地,无论是一般的集市或百货公司,都能买到中国商品。曼谷的三聘街和铁桥等地,已经成为泰国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市场。

这个农业国家由于化肥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所以每年都要进口各种化肥600万吨左右。进口的化肥主要用于稻米、杂粮、水果、果树、蔬菜、花卉等。而且,泰国对农用化肥的进口实行免关税和免增值税的政策,这十分有利于我国的化肥出口。

泰国只盛产热带水果,缺乏温带水果。因此,中泰两国果蔬实行零关税后,中国的雪梨、苹果、樱桃等温带水果大受欢迎,正源源不断地销往泰国各地。

4、投资新西兰农业

新西兰是农业大国,只要懂农业技术,肯吃苦,便可发挥一技之长。一些福建地区的移民在那里做农场主,他们先租地种菜(新西兰蔬菜很贵),赚钱后,再买地,种菜、养牛、养羊,若干年后,‘荷包’便可以鼓起来。

5、投资澳洲农业

蔬菜种植成为澳大利亚朝阳产业,中国农民到澳洲掘金,收入颇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蔬菜种植者主要都是亚裔人士,除华人菜农外,还有一些是柬埔寨和越南的菜农。悉尼有250个华人蔬菜农场,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郊区,华人菜农有上千名。

据新南威尔士州农业厅的专家说,澳洲的亚洲蔬菜种植业可以说是一个正在蓬勃兴起的产业业。拿中国白菜来说,据调查,全澳大利亚有大约700家农场在种植中国白菜,中国白菜的市场销售总额在1994年就达到5千万澳元。其中4千万澳元是澳洲国内市场,中国白菜的出口占了1千万澳元。而这5千万澳元中,其中有一半是出自新州的菜常澳洲华人蔬菜种植的扩大,其原因首先是澳洲的中国移民数量不断地增加,他们的蔬菜消耗量很大。其次,中国烹饪对澳洲的影响。在澳洲,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喜欢上了中国菜,从而也扩大了澳洲国内对华人蔬菜的市场需求。另外,澳洲的许多蔬菜又逐渐扩大出口到其他国家,澳洲对华人蔬菜的需求因此也就越来越大。

三、台商投资国内农业

“是台商到大陆投资农业的时候了!”2006年6月28日在广西南宁开幕的第二届桂台经贸洽谈会上,一名与会台商发出感叹。近年来,大陆为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交流,解决台湾农产品滞销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继去年上半年出台扩大台湾水果进口的优惠政策后,大陆在去年8月又主动将15种台湾水果进口大陆的关税降至零税率,同时对台湾水果在大陆销售涉及的通关、检验检疫等实施便利措施。此举获得了台湾农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

2006年4月20日第七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第一次设立台湾农产品展销区,其中台湾蔬菜将首次在大陆“登台亮相”。来自宝岛台湾云林、台东、嘉义、台南等县市的近200余种农产品深加工制品将参加展示、展销。鲜洋香瓜、柳丁、彩色甜椒、丝瓜等大陆未开放的部分水果、蔬菜等也登台。其中10余种优质热带水果与游客见面,3种蔬菜首次在大陆亮相。这次到第七届菜博会参展的台湾成员中,来自基层的代表占到了2/3。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农业企业已有5000余家,合同利用台资4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30多亿美元。

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篇12

1 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1.1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来源及去向概况

目前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及其成果转化主要由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以及农业科研机构来共同实现。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主要是由高校研发和实验室科技成果,在提交成果之后由农业科研主管部门审核并决定是否进行推广。

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主要分为工艺型和物化型两大类。其中,工艺型成果是指其科技成果创新的创新性表现在工艺、方法和方案等操作性技术上,如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农耕土壤改良与环保施肥技术、动物饲养技术、果树修剪、新型病虫害综合防治、果蔬生鲜的保鲜及贮运技术等;物化型成果是指其科技成果创新性表现为可见的实物或载体,并将其细分为新型品种和新型产品两种。其中,新品种主要指动植物的新品种如东北农业大学研制成功的东富1号、东农253等诸多玉米新品种、小麦新品种,东农429、东农426、东农430等诸多水稻新品种,黄瓜系列和马铃薯系列新品种以及大豆新品种等;新产品多指的是农药、新型肥料、农机具等,如东北农业大学研发的液态施肥机、水稻宽窄行插秧机等(见表1)。

在研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时,黑龙江的农业大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大学结合国家、省级和市级的各类农业科研项目组织科研人员下乡活动,积极参与地区开展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实践交流活动,充分转化科技成果,从而能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减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时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园区的作用,农业大学可采取试验推广的方式向农场与农业企业直接转化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主导,同五家研究机构、五所农业大学以及七家农业企业携手共同打造了“大豆产业技术公共技术平台”,一起致力于技术的深化研究,增强黑龙江大豆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使转化科技成果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地处理。同时,创办科技成果校企合作转化平台,同大众肉联等诸多肉制品加工企业以及完达山、龙丹等诸多乳制品企业进行进一步地合作,成立“黑龙江省食品工业校研企合作专业委员会”,成功地向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基地”输送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此外,充分拓展综合示范基地的覆盖面,并不断覆盖到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等地区,从而实施新肥料、新品种、新工艺的示范运用。

数据来源:2015东北农业大学重点推广转化科技新成果汇编Data sources was from New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by Assembly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2015.

1.2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模式及其评价

1.2.1 自行开发模式

农业大学在自行开发模式(见图1)的引导下着手于新品种、农业机械、化肥等诸多科技成果的研发,促使生产和科技的相互融合。然而,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过程中要保证农业企业和农业劳动者有一定的经济投资能力条件。农业大学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无法在成果转化中投入太多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再加上其发展资金断层,使农业大学在强化工艺与更新设备上受到巨大的影响。中试化实验的标准不高、管理不严格,这势必会使科技成果在市场上流通后出现巨大的问题,导致科技成果一定要历经二度开发与改良。毋庸置疑的是,其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客观地说,科技成果的转化需全面协调配合,光靠市场转化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若彻底依赖于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不现实的,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另外,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自行开发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转化成果时,科研人员的报酬得到量化的难度高;(2)科技成果中也有一部分不适用于商业化生产;(3)周期长、成功的可能性小。由此可见,在该模式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

1.2.2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指的是农业大学科研人员为了顺利转化农业大学科技成果,采取有偿转让或者许可企业等诸多技术需求主体的方式促使自己获取到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见图2)。然而,由于在和企业合作方面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缺少相关经验,再加上农业大学教师背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把校企合作的科技转化当成教师评定的重要指标亦或是其占比较小,所以会出现教师虽注重理论与学术的研究,但轻视应用与开发研究,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在这种模式下,以正规的中介组织或者符合规范要求的科研成果交易市场为依托,促成科研成果供需双方的交易,积极组织科研成果需求方负责开展转化科研成果的工作。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多是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的,在实验验证时是优秀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成本而在实验验证时可能没有考虑,导致科研人员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

2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析

2.1 科技成果的质量风险

2.1.1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出的概况

2009-2015年间,黑龙江省登记科技成果10 043项,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7 890项(见表2),据相关部门统计,其中有6 572项得到了应用,转化率达到了83.3%。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5年,黑龙江省的科技成果总数一直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大体上来说,黑龙江省在政府指引下的各项科技工作与2009年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科研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应用技术方面,占科技成果数量的很大部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2011年虽然黑龙江省的科技成果转化达到了85.9%,但这个数据并不十分精准,往往只要在某一条生产线或一段时间内应用了此项技术成果,就定义为该项科技成果被转化了,但是实现产品化,要达到占据市场份额的目标还是很难实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黑龙江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在农业的成果产出及推广整个过程是漫长的,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

资料来源:2009-2015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Source was from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09-2015Statistical Bulletin.

2.1.2 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目前,省内农业部门超过90%的研究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补贴[1],绝大多数为基础性质的研究,很少会涉及到具有生产效力的研究,能够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项目几乎为零。基于这种社会背景下,直接导致科研成果很难与农业发展挂钩,很多东西属于零产出项目。却在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鉴定等非科研工作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科研项目完成以后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更不用谈社会效益[2]。

另一个导致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原因就是多数科研成果与生产不挂钩,一方面现有的科学技术内部结构不合理,要想完成科学技术的推广,就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向应用研究的方向转变,应用研究向技术开发的方向转变[3]。另一方面科研大多数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并不关注生产前或者后期的研究。目前,黑龙江省有关科研重点环节出现了许多创新和改进,反映出科研机构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但这些成果大部分不适宜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来获得经济效益。往往该环节十分繁琐,科技人员大部分都不愿从事这项工作。

2.2 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经费不足

2.2.1 政府对于科技推广研究的资金投入不够

提高科技转化最大的保证是政府对于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要高,资金投入要充足,这是对于科学技术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保障[4],黑龙江省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中虽逐年增长,但在地方财政方面却占了很少一部分,缺少了政府机关的支持,无法保证试验成功后是否真正的应用于生产中,这也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转化率低的一个根本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R&D总支出近年逐渐增加,通过观察R&D经费支出占该地区GDP的比率数据,可以说明政府每年科技研发方面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大,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5]。但是在地方性财政科技拨款方面,对于科技研发的支持并不十分明显,从中可以探究出地方政府对于科技成果的研究支持是否有所保留。

资料来源:黑龙江成果转化网。Source was from http://www.hljkjt.gov.cn/html/ZWGK/kjtgk/zzjg/zsdw/kjcgzhzx/list.html.

2.2.2 经费不足形成风险的原因分析

黑龙江省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引致的农业科技风险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资金总量不足。虽然近些年来资金投入的总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其所占GDP的比例还十分小。第二,应用在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资金不足。即便是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成立专项资金会,但对于每一项成果转化分散的活动经费较少,一般在30万~35万元。按照市场实际情况可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定会牵连到农业生产、社会支持、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只有这些部分衔接好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而且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按照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要想将某个科研项目全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消耗的经费是科研经费的2~3倍[6],甚至更高。

3 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管理

在农业科技推广现状的基础上,将《农业技术推广法》认真的贯彻执行,不断调整并制定科学、合理、稳定的政策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及其它产业的地位[7]。应在法制保障的基本前提上来发展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推广。目前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8],与变化的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应在巩固以往的保障措施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新时期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的不同所产生的性质、职能和地位的差异,明确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9]。在《农业科技推广法》的立法基础之上,对各级政府强加要求,保证法律和政策的实施顺利进行,减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由于政策不完善带来的风险损失[10]。

3.2 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提供风险基金时应按照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原则[11],对于从事农业基础研究、农业科技发展研究及其它具有实际意义的农业科研项目,政府财政部门应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12],使其正常分配研究力量和研究重点,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13]。对农业应用技术性强的研究项目,再投入R&D经费时应考虑其可转化技术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以此来提高经费的运用效率[14]。对R&D经费在不同的科研阶段进行调控和管理[15],从课题确立到技术研究直至成果产业化都要有合适比例的资金投入,促使每项研究更为注重成果与转化之间的衔接[16]。

3.3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发展过程的主要部分之一就是农业推广,其在农业中的地位与农业科研和开发创新同样重要[17],特别是在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风险概率大的现状时,对农业科技推广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和改革。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的推广体系,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成果质量并建立以科技研究为指导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园区,形成与农业劳动者的互动交流区,互为促进,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目前,黑龙江省科技推广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政策条件下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工作时就必须要加入新的思路并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18]。在风险防范方面,打破从前的风险发生再补救的思路,注重从根源抓起,完全杜绝或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出发点确立出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将其归纳到农业科技推广的整体规划和实践步骤中去。不再只做书面文章,真正做到将风险的防范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3.4 采用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

科技风险的预测和评估都是为减少风险发生所产生的损失,但只有预测风险是远远不够的[19],若要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十分必要,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可以更好的预测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风险的存在、同时也可以及时提出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损失,但这些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社会的认可和生产经营者的信任[20]。政府职能是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为科技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制定合适的政策来保障设备完善和资金渠道等硬性条件,社会重视发展农业科技保险,不断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其完备性将有效地分散风险并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生产个体通过接受培训来提高风险预测的能力,及时认识到潜在的风险,为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提供了最强的行动力。所以,想要谨慎的规避风险、有效降低风险的危害,政府部门、社会导向、和生产个体缺一不可。

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防范的顺利实施,从黑龙江省的农业推广的现状及特点出发,以农业科技推广风险为研究对象,就其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分析,找出农业科技推广的风险产生原因,提出具体的风险防范措施。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选择和风险规避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包括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管理、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采用农业科技推广风险预警机制。

上一篇:美国外语教学下一篇:成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