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育

2024-08-06

成语教育(共12篇)

成语教育 篇1

成语是中华文库的瑰宝, 老少适宜, 琅琅上口, 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文化故事、生活经验。近年来, 我园尝试开展幼儿成语教育活动, 不仅丰富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也有助于幼儿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增加词汇量, 丰富情感, 发展言语表达能力,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在图画描绘中感知成语的词义

中国语言文化一直追求“音、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很多成语就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人们口念成语就会同时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 如“浓眉大眼”“鸟语花香”等。根据成语的这一特点, 我们先挑选出许多形象鲜明、浅显易懂的成语, 如“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等, 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其词义, 提供给幼儿学习。我们常和幼儿一起边说边画, 边画边说, 一个个成语伴着形象生动的画面, 深深地烙印在幼儿的脑海中, 从而促使他们走近了成语。一段时间后, 幼儿园组织“成语时装秀”活动, 幼儿穿着自己画的成语时装, 走上T台。别样的“成语时装秀”给了幼儿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 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成语的学习兴趣。

二、在生活情境中领悟成语的含义

我们运用情景体验法, 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轻松而正确地领悟成语的含义。我们不仅在幼儿学习成语时设计相关的教学情境, 而且要求教师随时随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一情境, 引导幼儿学成语、用成语, 让成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走楼梯时, 提醒幼儿不要“争先恐后”;整理图书时要求幼儿把图书放得“整整齐齐”, 不能“乱七八糟”;进餐时, 叮嘱幼儿要“细嚼慢咽”, 别“狼吞虎咽”……久而久之,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许多成语及其含义。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学到的成语, 运用时自然会得心应手, 他们的语言表达越发丰富多彩, 经常是妙语连珠。

三、在故事表演中理解成语的寓意

成语是历史的沉淀, 每个成语背后, 都包含着一段含义深远的故事。幼儿通过聆听成语故事, 了解一个个成语的来历, 就更容易理解它们的寓意, 体验其中的道理。如幼儿在听了成语故事《铁杵磨针》后, 对故事中的老奶奶把那么粗的铁棒磨成一根细细的绣花针, 表示了惊奇和敬佩, 知道了做成这件事一定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从而初步懂得了成语“铁杵磨针”的寓意是:人只要心中有目标, 坚持到底, 就像铁棒也能磨成针那样, 一定会成功的。

我们还组织“成语故事大王”比赛和“成语故事家庭大演绎”活动。在“成语故事家庭大演绎”活动中, “狐假虎威”“拔苗助长”“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等众多的成语故事, 在各个家庭生动有趣的演绎下, 让幼儿对这些成语的寓意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现在, 演绎成语故事已成为我园成语教育的一大特色。每天的餐前、饭后, 教师都会抽出时间和幼儿一起阅读或聆听成语小故事。

四、在快乐游戏中体验成语的魅力

一个事件、一段经历、一份心情, 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述, 唯成语最合适,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成语游戏可以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体验成语的魅力。我们根据幼儿的语言特点, 编写了许多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的成语儿歌, 并设计成相应的游戏, 提供给幼儿一边念一边玩。如拍手儿歌游戏“你拍一, 我拍一”, 两个幼儿一边念儿歌, 一边相互对拍小手并做相应的动作:你拍一, 我拍一, 一心一意做游戏。你拍二, 我拍二, 二龙戏珠转圈儿。你拍三, 我拍三, 三三两两去爬山。你拍四, 我拍四, 四面八方有喜事。你拍五, 我拍五, 五花八门敲锣鼓。你拍六, 我拍六, 六神不安摘石榴。你拍七, 我拍七, 七上八下开飞机。你拍八, 我拍八, 八面玲珑是爸爸。你拍九, 我拍九, 九州四海手拉手。你拍十, 我拍十, 十全十美乐百事。真是妙趣横生!

成语教育 篇2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与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成语教育 篇3

关键词:同源成语 同义成语 通用·异体成语

有三类成语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纠缠、交错之处,即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通用·异体成语。

本文拟从来源、结构、意义等方面分析这三类成语的同异之处。

同源成语指一组具有共同语源的成语,如出自同一寓言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小说等,其结构方式可以是诗、文的截取或典故的概括。

从生成方式来看,同源成语可分为原生式和再生式两类。原生式指对同一语源从不同引用角度构成不同成语,成语间都是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和“睚眦必报”两个成语同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原文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由此段话截取这两个原生式成语。

再生式同源成语指在某语源的基础上产生某成语,再在这个成语的基础上产生另一个新成语。后出现的新成语称再生式,和先出现的构成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产生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这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和“睚眦之怨”是间接同源的关系。

从意义来看,无论是原生式成语还是再生式成语,意义都可相近、相关或相异。如“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源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尔后,“咎”改为“究”,而“既往不究”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追究,二者意义相近。

又如“望洋兴叹”“见笑大方”“大方之家”三个同源成语皆出自《庄子·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寓言。但“望洋兴叹”喻大开眼界而惊奇,或喻做事力量不足而元可奈何;“见笑大方”谓让高明者取笑;“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者,三者意义相关。

再如“自以为是”指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源自《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尔后,人们改“是”与“非”,表示经常想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两个成语意义相反。

同义成语指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意义相近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取义角度、表义倾向等差别。如:“亲密无间”和“形影不离”,二者都表“关系亲密”,但取义角度不同——“亲密无问”表没有丝毫隔阂,着重心灵的相通,可用于异地或同地;“形影不离”表一刻也不分离,着重空间的距离相近,只能用于同地。

意义相同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语体的差异,如“杀鸡取卵”(书面语)——杀鸡取蛋(口语);“声色犬马”(书面语)——声色狗马(口语)。

同义成语可能是同源成语,如前“睚眦之怨”“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既可是原生式,也可是再生式。但也可能不是同源成语,如“螳臂当车”和“蚍蜉撼树”都比喻“自不量力”,但语源不同。“螳臂当车”源自《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蚍蜉撼树”源自唐朝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通用·异体成语是依据成语的社会使用频率来确定的。在一组成语中,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叫通用成语,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通用,其余的叫异体成语(也叫或体成语)。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和同义成语,但大都分别是同源成语中的原生式和再生式,是同义成语中意义相同的。

通用·异体成语可以分三类(以下各例在前者为通用成语,在后者为异体成语)

一、异序式

异序式指成语语言单位不变,但词序发生变化。如:AB-BA式,成语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倒序构成一个新成语。如:

轰轰烈烈——烈烈轰轰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

光明正大——正大光明

班门弄斧——弄斧班门

以上各例是成语的全部语言单位倒序。其他形式也十分复杂。如:

凶多吉少——多凶少吉 (ABCD——BADC)

尔虞我诈——尔诈我虞 (ABCD——ADCB)

舞文弄墨——舞弄文墨 (ABCD——ACBD)

节衣缩食——缩衣节食 (ABCD——CBAD)

铁石心肠——铁肠石心 (ABCD——ADBC)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ABCD——DBCA)

变换语序的成语由于语言单位没有改变而意义基本不变。

二、异素式

这类通用·异体成语是通过替换不同语素而构成的。例如:

异口同声——异口同音 (“声”“音”为近义语素)

返老还童——反老还童(“返”为今字,“反”为古字)

首倡义举——首唱义举(“倡”为本字,“唱”为通假字)

心如铁石——心如金石(“铁”“金”语义关联)

三言两语——三言五语(“两”“五”数字语素相异)

雄才大略——雄材大略(“才”“材”为异体词)

书声琅琅——书声朗朗(“琅琅”“朗朗”为同音语素)

三、长短式

这类成语长度不同,大都是通用成语较长,为了语言精炼,结构简洁,通过压缩、概括或截取,构成另一个(些)异体成语。如: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竟成(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部分粘合)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截取 )

这类成语一般意义不变,但详式较精细,运用频率较高。简式较概括,有时意义不明确,需以详式作为参照。

通用成语和异体成语之间的意义较为复杂。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是通用成语,运用频率较高,其他则是异体成语。

由于两种成语都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因此,可以产生各种复杂的意义联系。

一组通用·异体成语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意义全同

包括:1.本义同;2.本义、引申义同;3.本义、比喻义同;4.本义、引申义、比喻同。例如:

翻江倒海——倒海翻江。(本)形容水势很大,波涛汹涌澎湃。(引)①形容破坏极甚,状况混乱不堪。(引)②形容心潮起伏,激荡翻滚。(喻)比喻力量巨大或者声势浩大。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基本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全部相同。

(二)意义部分相同

包括本义异、引申义同以及本义异、比喻义同的情况。如:日暮途穷——日暮途远。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本义相反,“穷”表路尽了,“远”表路很长;但这两个成语都可比喻“无路可走,力竭计穷,接近灭亡”。

(三)意义有细微差别

往往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都有所差别。如:重起炉灶——另起炉灶。以上“重起炉灶”本义为“重新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把以前中断的事业恢复起来。“另起炉灶”本义为“另外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从某一团伙中分离出去。

简而言之,上述三类成语的差异为:同源成语注重其来源,同义成语注重其意义,通用·异体成语注重其运用频率。一组同源成语都有其相同的来源,其构成方式有原生式和再生式,其意义可以相近、相关和相异。

一组同义成语可以有共同的来源(这一部分兼同源成语),方式可能是原生式或再生式;也可以来源不同(这一部分非同源成语),但意义相同或相近。一组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可有原生式或再生式),也都是同义成语。但同源成语意义不同的不是通用·异体成语;同义成语来源不同的也不是通用·异体成语。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段益民.通用·异体成语词典[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03,(3).

[2]段益民.论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在成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4

1. 教学成语“杀人偿命”

“杀人偿命”见于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可知道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你这般说才是。”意即指杀人者须抵命。可作宾语、定语, 用于处事。

在讲解完成语的来源、意思及用法后可以接着指出, 尽管“杀人偿命”在老百姓心中已是不容置疑的道理, 但是现实社会中杀人确实有不偿命的。

在刑法上, 杀人者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正当防卫、意外事件、紧急避险、过失杀人、有法定从轻情节等都可成为杀人不偿命的依据。而在审判实践中, 由于杀人者主观恶性小, 受害人有过错, 以及少杀, 慎杀, 强调人道主义的观念在审判中得到认同和由于证据不足而引用的疑罪从无原则, 都可成为杀人不偿命的理由。

2. 教学成语“欠债还钱”

“欠债还钱”也见于同一出处, 常与“杀人偿命”连用。意思是指欠债者要还钱。例如金庸《鹿鼎记》第四十七回:“咱们也不用欺侮他。只不过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那是天公地道的事。”

人们似乎也认可这种观点, 而事实上, 欠债也有可以不还的。民法通则规定了债权人的诉讼时效, 也就是说,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权利是有期限的。一般情况下, 期限是2年, 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 人民法院则不予保护。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申请执行期限, 双方或一方是公民的, 申请执行期限为1年, 双方都是单位的, 申请执行期限为6个月, 这就要求人们, 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不要盲目等待债务人还钱, 要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判决或调解后, 债务人不在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偿还债务的, 不要被其花言巧语所骗, 要及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一旦超过了诉讼时效和申请执行期限, 除非债务人自愿偿还, 否则, 法律也爱莫能助。

3. 教学成语“法不责众”

“法不责众”见于清石玉昆《小五义》第38回:“大家一议论, 法不责众, 全走了。”其中“责”的意思是责罚, “众”的意思是多数人,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但很多人都那样干, 也就不好惩罚了。

在讲解完成语的出处、意思及用法后, 可以接着指出“法不责众”是人们思想观念中较为根深蒂固的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认为, 如果违法的人多了, 法律的尺度就能放宽, 甚至不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而实际上, 法律不会因为违法者人数极少而严加惩处, 也决不会因为违法者人数众多而放宽尺度, 更不可能不予处罚。而且, “众”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从局部来看, 他们似乎人多势众, 但与法律所保护的整个主体相比,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极少数的。因此, 任何违法犯罪行为, 一经查证属实, 必将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罚。

4. 教学成语“擅离职守”

“擅离职守”见于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见面之后, 不由分说, 拿随大爷一把辫子, 说他擅离职守, 捏称回任, 定要扭他到堂翁跟前, 请堂翁禀明太尊。”意思是指未经许可即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现实法律生活中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公务员擅自离开正在执行职务的工作岗位的行为。对于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国家、集体财产损失, 不良社会影响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件》, 要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 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 给予开除处分,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5. 教学成语“父债子还”

“父债子还”见于祝兴义《此生此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 在娘胎就背上父辈罪恶的包袱。就算是‘父债子还’吧。”意思是指父亲生前的债务, 由子女负责偿还, 是主谓式结构, 可作宾语。

在讲解完成语的出处、意思及用法后, 可以接着指出“父债子还”是一种陈规陋习。我国继承法从根本上铲除了“父债子还”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 规定继承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决定是接受继承还是放弃继承。如果“父”遗留下来的债务超过遗产, “子”完全可以选择放弃继承从而不必替“父”偿还债务。即使“子”选择了接受继承, 他也只以继承的遗产为限对“父”生前所欠债务负偿还责任。在“子”用“父”遗留的全部财产来偿还债务后, 无论债务是否已清偿完毕, “子”都没有法律义务用自己所有的财产来继续清偿, 任何人都不能要求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的范围之外用自己的财产偿还被继承人生前所欠的债务。

6. 教学熟语“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见于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化城鉴如何是各尚家风?’曰:‘不欲说’。曰:‘为甚如此?’曰:‘家丑不外扬。’”其中的“丑”意思是“羞耻”, “扬”的意思是“宣扬、传播”, 意思是指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

中国人好面子, 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 而将所谓的“家丑”藏在自己的心中。正是这种不分具体情况死要面子的传统, 使得一些妇女遭遇了家庭暴力后, 在外却装作若无其事, 甚至强作笑颜, 而不是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家丑不可外扬”不但会制造家庭悲剧, 也会为祸一方,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常用来教育孩子的成语 篇5

2. 屡教不改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育。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3. 比屋可封意思是在唐、虞时代,贤人很多,差不多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后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

4. 不教而杀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5.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6. 不可教训教训:教育,教诲。对某人无法进行教育。

7. 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8. 东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9. 反面教员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10. 画荻教子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11.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12.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13. 累教不改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14. 蒙以养正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

15. 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16. 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17. 神道设教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后指关于鬼神祸福之说。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18. 市井之徒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19.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警惕网上成语“病毒” 篇6

1.[中国足彩网] 该队(阿雅克修队)上个赛季能够提前5轮冲甲成功,主教练库比的功劳首当其冲。

分析:“首当其冲”是指某事物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此处属望文生义。

2.[赛迪网] 现在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朋友是越来越多,大家都被她美轮美奂的界面所折服。

分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众多,此处用错了对象。

3.[网易体育频道] 1998年世界杯时,瑞奇·马丁一曲热烈奔放的《生命之杯》,唤起了全球无数球迷的激情。现在,2002年世界杯的主题歌《轰隆隆》(BOOM)又要粉墨登场了。

分析:粉、墨:擦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指演戏前涂上粉或墨。登场演戏。现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之意。

4.[搜狐商城]《大河之舞》自1994年首演以来便炙手可热,并且引燃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是被全球艺评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

分析:“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用于人。此处用错了对象。

5.[新浪网-电影宝库] 开拍《限时追捕》的米高梅电影公司,本来看好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的名气可令该片称冠票房榜,但结果上映3天后却不敌另一部新上映的喜剧《摇滚校园》,令影片票房差强人意。

分析:“差强人意”用以表示尚可使人满意。但从此句可明显看出不令人满意。

6.[海峡网] 日前,有消息称,著名影星章子怡主演的韩国影片《武士》已经引进,将于3月份在中国上映。但中影公司的某位人士向记者表示:《武士》上映的消息纯属空穴来风,因为该片还根本没有被引进,何谈公映呢?

分析: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没有依据的传闻”。

7.[中国服装网] 据记者所知,想采访王小丫的很多媒体都有屡遭拒绝的经历,小丫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可她却不以为然。

分析:以:认为。然:正确。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处误认为毫不在意。

8.[搜狐教育频道]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安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的MBA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学校太多,太过泛滥,看得学员眼花缭乱,而其水平是良莠不齐,使得学员很难分辨其真伪。

分析:“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都有,不能用于学校的教学水平。可改为“参差不齐”。

9.[新浪评论专题]书记、市长严令当地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倾巢出动,设卡排查,当夜就抓获小偷,钱包如数追回。

分析:“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用于贬义。此处为感情色彩不当。

10.[法制日报-网络版] 今天,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更不会把有效惩治腐败寄希望于对几个人的处理、处罚。只有建立一种行之有效、多数人积极参与的反腐败制度,一些有权力的人才不敢“火中取栗”,因为一伸手,就可能引火烧身。

成语教育 篇7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设置的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也是学院特色专业。2005年,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 迄今为止已招收9届学生, 为本地区及内蒙古培养近百名蒙汉兼通的人才。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对象是蒙古族学生, 生源多数来自农牧区, 从小在家庭的交流语言是蒙古语, 自小学到高中的授课语言也是蒙古语。多数学生除学校汉语课外, 学习汉语的时间很少, 而各盟市旗县中学汉语课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学生蒙古语和汉语水平要求较高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面临较大难题。笔者担任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师多年, 结合一线教学的经验, 对本课程汉语成语蒙译过程中文化的解读进行分析。

一、汉语成语文化蕴含给蒙译带来的困难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或者说, 语言是历史的“活化石”[1]。汉语成语作为汉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人民在语言发展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定型化语句, 是语言的精华。它直接反映汉族人民经济生活, 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理, 蕴含着其认识世界的方式。汉语成语狭义讲由四个字组成, 广义上, 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 约定俗成的, 都是成语。它既言简意赅, 又生动形象,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由于汉蒙两个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 以及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差异, 致使理解和翻译成语成了难点。

( 一) 成语的意义

成语意义的理解是翻译成语的关键。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 有的则无法或者难以从字面上理解。成语翻译中这类较为难译。如“天衣无缝”, 不可理解为“天上的衣服没有缝”, 而是“事物没有一点破绽或痕迹”“完美无缺”。而成语“天衣无缝”出自《灵怪录》。故事说在一个夏天的月夜, 一个名叫郭翰的人在院中乘凉, 忽然由天上飞来一个女人, 自称是织女。郭翰看见这个女人穿的衣服没有缝儿, 就奇怪地问织女为什么衣服没有缝儿, 织女回答说: “天衣本非针线为也。”把这个典故概括成“天衣无缝”这个成语, 比喻没有痕迹或完美无缺。这类成语字面所表示的意义或概括的事件只是成语要表示的意义喻体, 也就是用来做比方的对象, 而其真正意义是由此比喻产生的。蒙汉两种语言差异很大, 成语作为映射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特点的一面镜子, 更富于各自的民族色彩。成语中很多是通过比喻来表达语义, 成语翻译中如何做到准确理解恰当的语义又是一大难点。

( 二)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在汉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并历代传承下来, 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思想观念和文化。汉语成语中有反映汉民族思想概念的。如, 反映朴素辩证观念的成语有“否极泰来”“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等; 反映伦理道德的成语有“竹有上下节, 人有长幼分”“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反映传统教育观念的成语有“路无尽头, 学无止境”“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反映和为贵观念的成语有“家和日子旺, 国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反映群体观念的成语有“大公无私”“四海之内皆兄弟”; 反映民俗文化的成语有“上元赏花灯, 中秋吃月饼”“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反映汉民族历史文化的成语有“完璧归赵”“三顾茅庐”; 反映宗教文化的成语有“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平时不烧香, 急来抱佛脚”; 反映饮食文化的成语有“天上掉馅饼”“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 三) 成语来源

汉语成语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 是社会遗产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它或是来源于神话或其他传说, 或是来源于寓言故事, 或是来源于作品名句, 或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或是来源于宗教。每一个成语都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鲜明的文化个性。如, “一毛不拔”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批判杨朱所谓“拔一毛利天而不为”的极端利己主义。后以此形容极其自私自利。又如, “胸有成竹”, 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或打算。但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 即处于宋代著名画家, 诗人文与可画竹的故事, 就不能体会它的真正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成为十分棘手的问题, 不能忽略不译。

二、汉语成语的蒙古语解读与再现

( 一) 直译

各民族在社会经历、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上有相似之处, 这是我们在翻译成语时采用直译的客观基础。汉蒙语言中有些成语其表现形式与深层含义如出一辙, 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地和的感觉, 这类成语我们可采用形象和意义相同的成语直译。

如,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 二) 意译

意译分形象性意译和非形象性意译, 两者都能解决直译所不能解决的困难。汉蒙两种语言中都有极丰富的成语, 其中许多是同义或意义相近, 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 表现出两种不同民族的形式。

1. 一种语言是可以找到形象不同但意义相同或十分接近的成语来翻译另一种语言里的成语。例如, 百炼成钢———.

2. 原文成语的形象不能翻译, 即翻译出来不合适, 译文语言中又无适当的成语可以类比, 只好按照原文内涵意思用词组成句子译出。如, 包罗万象———. 昂首阔步———。

( 三) 还原

“还原”就是淡化原语的文化色彩。其中包括各种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体的文化信息、形象比喻、典故等等[2]。“还原”也是一种克服语言文化障碍的应变对策, 它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意义转换手段, 在无法逾越文化或表达法障碍之时可采用此“淡化”手段。

汉语成语中有形象比喻与蒙古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进行平行转换。可采用“还原”法。如, 来龙去脉———, 七上八下———。

典故往往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渊源, 很难为非本民族的读者所知晓或理解, 在上下文中又不宜拖泥带水地解释, 只好“淡化”。如, 夜郎自大———, 沉鱼落雁———。

( 四) 阐释或注释

阐释法就是在成语翻译中用蒙古语为汉语成语中可译性“障碍点”做注释, 以利于读者理解。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成语可采用隐去整个“障碍点”, 只加以解释, 译其大意; 不隐去“障碍点”, 而是在文中加以保留, 并以各种手段加以阐释; 以音译保留“障碍点”, 再加以类属性解释等方法。如, 毛遂自荐———。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 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 因又自叹道: “若真是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 不但不为新特, 切更可厌了。

为了让读者了解“东施效颦”这一典故, 译者加了尾注加以解释。

汉语成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蒙汉两个民族存在文化差异, 再加之蒙古语言文学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汉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 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较低, 汉语单词量少, 汉文学阅读量少, 汉文化底蕴不深等问题。因此在汉蒙翻译过程中, 成语的翻译无疑有些难度。如何解读汉语成语文化是再现的前提, 解读的正确与否、全面与否直接影响着汉文化在蒙译过程中忠实的再现。另外, 忠实地再现汉语文化, 除需要掌握上述翻译技巧之外, 还要具有丰富的本民族文化底蕴和词汇。

摘要: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黑龙江唯一一所民族高等院校, 内设的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十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蒙汉兼通的人才。文章就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由于汉蒙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对汉语成语文化蒙古语解读时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 并对蒙古语再现方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汉语成语,文化,蒙古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成语教育 篇8

据《武汉晚报》消息, 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人艰不拆……这些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从字面上看, 很难理解它们的真实含义, 然而在资深网迷的眼中, 这些都属于既好用又流行的“新成语”。有网友建议应将这些网络新成语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出版。记者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的70名本科生中调查, 其中八成学生理解这些“网络新成语”的正确含义, 四成大学生表示在网络的交流中经常使用。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大一学生小谭表示, 这些网络新成语在90后大学生中的传播度非常高, 如果谁还不知道它们的意思, 那和同龄人交流起来, 就相当的“说闹觉余” (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 了。去年发行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给力”、“雷人”、“宅男”等3000多条由网络生衍生的新词, 如果新一版《汉语成语词典》发行, 这些网络新成语是否可能也被收录其中?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认为, 语言的发展是由大众约定俗成的, 判断一个新词汇有没有资格入选词典, 第一要看它是否全民通用, 第二要看它是否经历了历史和时间的积淀。阮桂君说, 编纂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时, 是否收录“给力”、“雷人”等网络词汇, 编委会内部还产生过争议, 网络新成语近几年被收录进词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成语教育 篇9

对于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成语教学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语言奇葩,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里均安排了“读读背背”这个板块,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成语,旨在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这些成语有的描写祖国的秀丽风光,有的讲述神奇的自然现象,有的赞颂人的美好品行,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历史典故,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甚至来自于人们的经典语言,它内涵丰富,积淀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优良传统。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就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刚入学的孩子,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都是充满好奇的。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习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样的良机,又岂能轻易错过!

那么,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是否能做到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文化、人格的熏陶呢?实际的情况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也忽视了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成语时感觉困难重重,进而完全丧失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怎样让成语教学走出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的误区,让成语教学像成语本身那样具有生命力呢?经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觉得,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成语教学来说,尤为适用,让儿童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接触成语、理解成语、运用成语,成语教学才会以低姿态赢得高效应。

一是探索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每个单元练习中出现的成语,基本都是有关一个主题或者互相之间是有所关联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可将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众所周知,出现在课文中的成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顺利地理解它的意思,这就是一种随课文学习的情境。那么,练习中出现的成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努力创设成语所展现的情境,或是一段历史回眸,或是一道迷人风光,抑或是一个壮观场面,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地完成对成语的学习认识。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成语主题活动。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成语教学在低年级阶段能更具活力,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现行教材,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成语的能力。阅读成语故事,开展漫画成语、成语接龙比赛,看图猜成语……这些多彩的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寓教于乐,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明显提升了,对成语学习的主动性也自然大大增强了。

三是提高成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成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是如此。而且,成语作为一种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使用价值很高的语言,更应该让同学们不仅仅停留在学的阶段。可以说,成语文化浸润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餐桌上,你会看到“山珍海味”、“狼吞虎咽”;菜市场,你会感受到“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运动场上,你希望运动员“一鼓作气”、“一马当先”……每时、每刻、每处,都可以成为学习成语、使用成语的好机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其实,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得自然,学得轻松,不露痕迹,却又水到渠成。

你是否看到过一位老奶奶数落自己的孙子,不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你是否听到过一个老外一本正经地对着摄像机镜头说:“我爱中国,这儿的景色令我如痴如醉”?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在情境中学会了成语!

成语教育 篇10

丰富的汉语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形象生动,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为汉民族约定俗成的语言行为的缩影,成语携带着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且汉语成语四字的语法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主谓式:杞人忧天、胸有成竹;联合主谓式: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养精蓄锐、防微杜渐;联合名词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等。

从上看出,汉语中的四字格隐喻成语常用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如借用“心”和“肉”这两个源域来隐喻惊恐不安、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这一目标域:“心惊肉跳”。而与“心惊肉跳”相应的英语成语是“to make fresh creep”,而不是“to make fresh creep and heart beat”。而这种汉语隐喻成语又以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的四字格成语居多。

汉英两种语言里隐喻成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无疑彰显了汉英民族的不同思维认知方式。对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同与异,本文将仅以汉语中的联合式四字格的隐喻成语为基点,从汉英民族的认知结构中,以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探究汉英隐喻成语中内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同与异。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认为,人对世界某一范畴的感知和概念化,可以在相应的ICM中反映出来。ICM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它不是科学模型,而是文化观念且多半呈格式塔性状的意念集合体,并且和与其相对应的世界对应实体的吻合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还因人和因文化而异。而ICM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其建构原则有四条:命题结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这里探讨的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主要是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所谓意象—图式模型,就是指人类对客观现实的知识是以形状等空间概念储存于大脑的,表现为图式性意象。而隐喻模型,是指一个意象—图式模型一旦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由此形成的认知概念便是隐喻模型。人们对同等的事物的认识尽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异同。且ICM的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folk theory),成为当代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的主要内容,且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带有生物、文化等人的相对因素,对世界的感知是一种能动过程。以体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导致的范畴化、图式化和语法化,取的是“世界→概念化→范畴化/图式化→语言形状”的历时语言学思维模式。由于其中关键部分概念化的结局是ICM,语言形式也带有ICM的踪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带有这种踪影的语言时,就必须启动相应的ICM方式。在此主要以Lakoff所提出的ICM中的“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为视点,考查汉英隐喻成语生成同与异的认知缘由。

三、汉英隐喻成语的共同性

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表征,是语言隐喻。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各自的隐喻成语,既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也有各自的传统性,又有与其他民族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不论产生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成语也就自然具有共性和同质性,表现出相类似的ICM。“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49)。

“眼(目)”除了是动物的视觉器官外,也是人们行为、性格的体现,是“心灵的窗口”。汉英隐喻成语也因此经常借用“眼(目)”来表达人们的行为特征、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汉语中有“眼疾手快”和“眼高手低”,用“眼”和“手”两个源域形容人们在处理问题中的方式。“眼明心亮”用“眼”和“手”两个源域来形容看待问题的态度。“掩人耳目”用“耳”和“目”两个源域来形容行为特征。类似的还有“眼大肚小”、“眼馋肚饱”等。英语中也有“cast one’s eyes over sb./sth.”来表示密切的关注,“make sheep’s eyes at sb.”来形容对他人的爱慕,“have an eye on sth.”来表示人对事物的鉴赏力。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对出现于客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以及对人性的认识往往具有类似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尽管汉英民族远隔千山万水,可彼此的语言隐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往往会借用同样的源域来隐喻同一目标域。

四、汉英隐喻成语的不同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许余龙,2002:6)。尽管汉英隐喻成语有许多相同点,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在了解汉英隐喻成语具有共同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审视这两种语言隐喻成语的不同、其内在的隐喻机制及其表达形式存在差异的成因。“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成语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结晶,无一避免地落上了文化差异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汉语隐喻成语往往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却往往仅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如: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隐喻成语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它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与语言赖于生存的文化认知模式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文化,而文化固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这一部分所描述的关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差异就是一个佐证。语言表达形式的根本性差异,肇始于文化思维的差异。“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曾剑平,2002:47)。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一直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换言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会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申小龙,1999:46)。这种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其特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习惯借用意象组合使语言的表达内容形象生动。“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连淑能,2002:44)。而英语国家民族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所谓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就是指以抽象概念为媒介进行逻辑思维,其特点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具体表现为借助概念、判断、演绎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再者,汉民族偏爱平衡性和和谐性的思维,善于“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受到道家文化阴阳五行的深刻影响,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不是“一分为二”,二者反映的虽然是同样的客体,但其运动趋向是相反的。这种物偶式思维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对仗、对偶等。而英民族的思维方法却擅长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方面(dichotomy)的倾向,所关注的是实体,所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物是物,物我二分”(连淑能,2002:43)。

汉英民族的这些思维差异,体现在隐喻成语上,就是汉语隐喻成语在形式上常为四字格,对称偶化昭然,显示出“物生有两”、“二气感应”的特征,设双象而喻同理,表现出重直观和主观体验。而英语的隐喻成语在形式上不拘长短,往往以单象喻一理,表现出重客观思维,注重对客体属性或特征的判断。由此可见,ICM不仅体现于系统性的隐喻图式,而且还体现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汉语里,隐喻成语的ICM往往就是双源域建构,而在英语里,其隐喻成语的ICM则往往表现为单源域建构。

五、结语

(1)汉英隐喻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除有助于加深对这类成语所存在的同异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认识之外,对外语教学及其汉英互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习者和翻译者认识到汉语的隐喻成语常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则常用单源域,如汉语“兴风作浪”若用英语表达,就是“to make waves”。

(2)本文仅探讨了汉英隐喻成语的大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绝对。英语也有双源域的隐喻成语,如“on pins and needles”(如坐针毡)等。同时,汉语中的隐喻成语也有单源域的,如“易如反掌”等,但汉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英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这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认知模式。可这种差异到底存在多大的比例,目前尚无人进行过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结构对称汉语成语认知特点的进一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3) .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王广成, 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 2000, (1) .

[8]王文斌, 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 2003, (3) .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高考成语语义探析 篇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莫彭龄曾说,成语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汉语语言文化的精华、活化石。如果考生没有相应的文化积累,面对成语题目只能摇头叹息,因此,成语考查中,“望文生义”就成为考生的一种典型错误。其实,如果我能够培养考生追本溯源的意识与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晓成语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并明确成语语义考查的经典错误类型,打好成语题目的攻坚战会相对容易。

一、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一)一重含义

部分成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一重含义,或取本义,或取引申义,或取比喻义。在挖掘该成语发展脉络时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但是记忆时只需记住其固定的一重含义即可。

1. 本义。有的成语是可以“望文生义”的,如“力不从心”,依据字面理解,“力”解释为“力量、能力”,“从”解释为“依从、顺从”。“力量不能顺从心意”即“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这样解释已经可以基本领悟这一成语的含义,但是我们也可以深入探究其来源从而加深理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很多源于民间口头创作的成语,如“咬文嚼字”、“阳奉阴违”、“心直口快”之类是可以依据字面意义理解的,但是一些典故性质的成语就需要特别慎重。

例如:(2013浙江卷)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B项错误类型——望文生义。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漏遗。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如果妄自将“捐”揣测为“捐款”,那么理解就与该成语的本义相去甚远。

2. 引申义。有的成语本义已不再使用。如“粗茶淡饭”,字面义是“粗劣的茶水、清淡的饮食”,如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的理解还没有领悟到这一成语的精髓,它更代表一种生活理念,指“简朴、清苦的生活”。做更深入的探究,会发现这一成语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它出自宋·黄庭坚《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此类成语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二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掌握此类成语要将其置于作品中或具体历史故事中去感悟它的意义。

例如:(2014大纲卷)A.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A项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晋书·谢玄传》记载:“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如今取其引申义。

3. 比喻义。比喻义因比喻而生发含义,如“叶公好龙”仅字面解释为“一个叫叶公的人喜欢龙”会让人莫名其妙,其实它包含一个故事。汉·刘向《新序·杂事五》记载,“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个成语比喻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如果再做深入探究,还可以由此感受历史文化心理。历史人物叶公实际上是个战绩辉煌、乐善好施的人,只是曾经得罪过孔子。专家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为此,清人王士祺感叹道:“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此类成语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此类成语要体会神话故事的精神实质或寓言故事的寓意,多数情况下为该成语的比喻义。

例如:(2013广东卷)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有大有小,风格迥异。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像站立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A. 阳春白雪 B. 通常 C. 迥异 D. 高高在上

“阳春白雪”源自《对楚王问》:“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原指两首琴曲《阳春》和《白雪》,对话中宋玉即以此设喻。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如今只取其比喻义。

(二) 多重含义

部分成语在使用中保留了本义及引申义或比喻义双重含义,有时甚至具有多重比喻义。这些成语成为高考的热点词语,但有时我们又对其一种含义的使用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做积累。如“一针见血”通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例句:“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例句就选用了该成语的本义,但容易被判为病句,错误类型为望文生义。“秀色可餐”本指美好的容色使人忘掉饥饿,指女子姿色美丽诱人,后也用于形容自然景色幽美秀丽。例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秀色可餐,果然名不虚传”。这里就选择了该成语的引申义,也容易被判为病句,错误类型为搭配不当。在高考中,这类成语出现几率较小,难度偏高。endprint

例1:(2010年湖南卷)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一泻千里”出自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大河,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本义指江河水流迅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可形容价格猛跌不止。该句选用了其本义,容易被判为病句,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例2:(2010年北京卷)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信马由缰”,信、由:听任。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漫无目的的闲逛,也比喻随意行动。这一成语有双重比喻义,这里选择了第二重,该句是正确的。

二、成语语义考查常见错误类型

在我们不知或不明确成语含义时,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但当我们明确其含义时并不等于不犯错误。从语义角度考察成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语义重复

语义重复指句中含有与该成语意义相互重叠或重复的部分,进而造成使用失当,尤其要注意那种比较隐蔽的语意重复——不表现为字面上的重复,是成语使用中的一种常见而疑难的错误类型,如“忍俊不禁地笑了”、“打得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现在的当务之急”、“三令五申地强调”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考试时注意加点成语前后的修饰成分或搭配成分。

例1:(2010年湖南卷)C.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本义指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该成语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与后面“谈论着”重复,应替换为“兴致勃勃”或“兴高采烈”。

例2:(2012浙江卷)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的“从根本上”语义重复,应删去“从根本上”。

(二)语义轻重

成语语义有轻重的差别,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慎重选择,切不可“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下面几组成语在语义上就前轻后重:“信口开河—信口雌黄”、“无可厚非—无可非议”、“自惭形秽—无地自容”、“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闻过则喜—从谏如流”、“叹为观止—空前绝后”,在使用中要结合语境判断。

例1: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俄国的两位大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对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屠格涅夫借批评哈姆雷特,对莎剧 ,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托尔斯泰就比较厉害,他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几乎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得 。

A. 不屑一顾 一无是处 B. 颇有微词 一无是处

C. 心怀不敬 体无完肤 D. 嗤之以鼻 一塌糊涂

【答案】B。解析:第一组成语中,“不屑一顾”指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语义较重;“颇有微词”指对某人或某事不很满意,有不少隐晦的批评,语义较轻;“心怀不敬”指心中不尊敬、瞧不起;“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非常轻蔑,语义较重。根据文段表述“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可知应选择语义较轻的成语,“颇有微词”最合适。第二组成语中,“一无是处”指一点儿对的地方都没有,语义较重;“体无完肤”比喻论点被全部驳倒或文章被删改的很多;“一塌糊涂”指乱七八糟,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根据文中“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一句可知,第二空应选择语义较重的成语。“一无是处”比“一塌糊涂”表意重,“体无完肤”与上文搭配不当,因此第二空应选“一无是处”。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果我们能突破高考的狭小思维,以成语为中介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目的分数,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染。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

超级成语 篇12

A:I have a bone to pick with you.

B:Okay, let’s clear the air.What are you getting at?

A:You always have a chip on your shoulder.

B:I’m sorry.But I don’t mean to get your goat.

A:我对你有意见。

B:好吧, 让我们来消除误会。你所指何事?

A:你总是容易动怒。

B:我很抱歉, 可我并非有意惹你生气。

2.ha ve a fie ld da y玩得分外高兴

A: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where have youbeen?

B:I paid a visit to Korea.

A:Wonderful!I’m sure you have a field day.

B:Yeah, you got it.The scenery was very beautiful.

A:Oh, I think I’ll have a travel there when I have suchchance.

A:好长时间没见你, 去哪了?

B:我到韩国玩了一圈。

A:真好!我想你一定玩得十分高兴。

B:就是, 你说对了。那儿的风景真是漂亮。

A:哦, 我想有机会我一定会去转上一圈。

3.ha ve a fin ge r in t he pie参与某事

A:How much have you yet to do?

B:A lot of things are at hand.I’m at my wit’s end withthem.

A:Don’t worry.What’s the deadline for handing all ofthem?

B:Next Monday.

A:Well, I’ll have a finger in the pie and that will helpyou out.

A:你还有多少没有做?

B:手头的事太多了, 我简直都无力招架了。

A:别急。什么时候是上交的最后期限?

B:下星期一。

A:好吧, 我可以参与一下。那样就能帮助你完成工作。

4.ha ve a gr u dge a ga in st对……怀恨在心

A:Some employers seem to have a grudge againstwomen.

B:Where can you see that?

A:They don’t want to employ women.

B:But sometimes they are employed, too.

A:Even if they do, they pay them less.

B:That’s unfair.

A:有些雇主似乎对女性有偏见。

B: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他们不愿意雇佣女性。

B:但有时她们也被雇佣啊。

A:即使如此, 工资待遇也比较低。

B:那不公平。

5.ha ve a n a x e t o gr in d私心, 个人企图

A:He may offer you a post in his firm.

B:Really?

A:Yeah.He has decided.

B:I can’t believe it.Why?Maybe this thing isn’t simpleas it looks.

A:Yeah, he has an axe to grind.

B:What’s it about?

A:He wants to stand well with your father.

A:他会在商行里给你安排一个职位。

B:是吗?

A:是的, 他已经决定了。

B:我不信。为什么?或许事情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A:就是, 他是有别的企图。

B:关于什么?

A:他想博取你父亲的好感。

6.ha ve a n e ye t o t he ma in cha n ce谋私利, 惟利是图

A:I heard that you and John earned a lot of moneythis time.

B:Actually I don’t like doing business with him.

A:Why?His information is always right and the profitsare high.

B:But he always keeps an eye to the main chance sodearly.

A:听说你和约翰这回做了笔大买卖。

B:实际上, 我并不喜欢和他做生意。

A:怎么啦?他消息灵通, 利润又大。

B:可他总是那样明显地惟利是图。

7.ha ve fa it h in信任, 相信

A:Do you think people still have faith in thegovernment?

B:I don’t think so.

A:Why is that?

B:The government can never fulfill their promise.

A:So it’s no wonder people cannot keep faith with it.

A:你认为民众还会信任这届政府吗?

B:我看不会了。

A:为什么?

B:政府从未履行过它的承诺。

A:所以人们无法再信任政府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8.ha ve ha d on e’s da y不再应时, 已过全盛时期

A:He used to be a very able businessman.

B:But he’s had his day.

A:Yeah.Time passed by, everything has changed.

B:Why do you sign mournfully?You should know thateverything is developing, and has its own end.

A:After all, he had his own day and still in the memoryof us, right?

B:Right, we should have an optimistic view of life.

A:他过去是个非常能干的实业家。

B:如今已远不如往昔了。

A:对呀。时间流逝, 一切已变。

B:怎么如此悲叹?你应该明白事物总在发展中, 一切终有结果。

A:毕竟, 他曾风光一时, 那景象依然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是不是?

B:是的。我们应该拥有一个乐观的人生观。

9.ha ve it a ct wit h sb.解决争端

A:I know you didn’t agree with me at that point.Pleasetalk with me, OK?

B:Do I have the right to change your idea?

A:Don’t be in the sulks, let’s have it act.

B:I have no time to discuss with you.

A:Oh, please, don’t be like that, we are friends, right?

A:我知道在那点上你和我意见不一致, 跟我说说好么?

B:我有权利改变你的主意么?

A:别生闷气了。我们说出来解决行不行?

B:我没工夫和你讨论。

上一篇: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地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