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精选7篇)
中国成语 篇1
中国的文化时刻影响着中国文字和词语的演变, 而成语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建筑等各个精神文化领域和物质文化领域。以下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角度, 分析成语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内涵。
一、 从精神文化领域的角度分析, 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
1.成语对儒学的体现
从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开始, 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统治性的思想, 对于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不言而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 孔子便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认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切勿强加给别人, 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 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 而应宽宏大量, 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 硬推给他人, 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 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外, 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他人。孔子强调宽恕待人, 提倡“恕”道, 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体系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闪光点, 揭晓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具有儒家所倡导的品德修养和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
2.成语对民族制度文化的体现
中国的民族制度文化几乎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 礼仪制度、宗法制度、法律制度、教育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等。本文主要从教育与科举制度方面加以阐述。
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建立丰富了成语的词汇量, 如“金榜题名”, 也有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如 “程门立雪”、“焚膏继晷”等。
“程门立雪”一词中, 程是指程颐, 宋代理学家、大学者。立雪, 本指佛教徒站在雪地里虔诚求法。据《景德传灯录·惠可大师》记载, 禅宗二祖惠可为求其神达摩广度众生, 彻夜立于大雪中, 至天明, 积雪过膝。后以“立雪”喻示不畏艰苦, 求师学习。据《宋史·道学传·杨时》记载, “至是,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 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北宋时, 杨时中进士后拜程颢为师, 后程颢死, 又师从其弟程颐, 钻研理学。一日, 杨时在学习当中遇不解之处, 便与同学游酢一道去求教老师程颐。赶至程府时恰逢老师坐在椅子上打盹, 他们不愿惊扰老师休息, 便立于门外安静地等候。不多时, 天空飘起鹅毛大雪, 而程颐却酣睡如故, 但杨、游二人仍依然在门外静立恭候。过了很久, 程颐醒了, 这时院中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 杨、游二人仍静立如初。《二程语录·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亦有记载。
孔子的一些教学理念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如“因材施教”强调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论语·先进》中有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 即听说了一件事, 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 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 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 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 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二、从物质文化领域的角度分析, 成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 折射出人们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
1.与服饰相关的成语
从与服饰相关的成语中可以观察到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的文化, 例如反映帝王后妃阶层的“黄袍加身”、“凤冠霞帔”, 反映出朝廷官员的“顶冠束带”、“象简乌纱”。除此之外, 还有描述特殊身份的如山林隐士的成语“芒鞋竹杖”,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这一句写出词人着竹杖芒鞋顶风冲雨前行的情态, 传达出了作者那种不畏风雨, 坦然从容, 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 表现出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我行我素的超然。作者将一种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以优美的文字呈现给读者, 让我们对人生的沉浮和世事的多变有了一种新的体会。
2.与建筑相关的成语
“户枢不蠹”, 语出《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 户枢不蝼, 动也。”《意林》引“不蝼”作“不蠹”。讲的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外物侵蚀。也作“户枢不朽”, 《三国志·魏书》:“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蝼、蠹、朽均是蛀蚀的意思。“户枢”在《辞海》中解释为“门户的转轴”。“户枢”应该是门轴与门臼的总称。作为古建筑门上的两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小构件, 一般很少会有人去探究它为何物。然而, 我们的先人却能从两个并不显眼的普通物件中, 以物喻理, 向世人道出处世护身的千古真义:户枢之所以不朽不蠹,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动”, 并由此而引申出人之养生同样离不开“动”。《后汉书·华佗传》中曾记述三国名医华佗, 从医理角度揭示如何预防疾病的方法:“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如户枢, 终不朽也。”
“雕梁画栋”, 意为用雕刻和彩画装饰的梁栋, 形容建筑物的华丽与精致。语见元郑廷玉《看钱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元王子一《误入桃源》:“光闪闪贝阙珠宫, 齐臻臻碧瓦朱甍, 宽绰绰罗帏绣栊, 郁巍巍画梁雕栋。”《醒世恒言》:“中间显出一座八角亭子, 朱甍碧瓦, 画栋雕梁。”《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 往前又进, 到于三层门里, 都是些画栋雕梁, 明窗彩户。”“雕梁画栋”因古代建筑的梁而生成成语。栋也是梁, 而梁又是横向承受建筑物上部重量的“主力”。因此, 对房屋上部的外露梁、枋和外檐斗拱施以雕刻和彩绘, 正是对房屋重点部位的美化, “美容应在当眼处”, 一眼望去, 雕梁画栋, 华丽而又美观。
一般而言, 宫殿式建筑的雕木大都经过严谨的筛选, 已逐步形成定型的程式。相比之下, 民间建筑的梁枋雕刻更为盛行, 所展示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的几乎把整个木梁架都变成为雕刻品, 雕刻的内容既有几何纹样的图案, 也有人物和环境组成的戏剧场面, 雕工玲珑, 风格柔软细腻。油漆彩绘即为彩画, 也就是画栋。彩画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建筑纯熟运用色彩的重要标志。油彩既是对木构建筑的绝好保护膜, 也令人感觉到赏心悦目。
成语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不但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它的来源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我们有必要学好汉语, 探究我们祖国伟大的语言文字中更加深刻的内涵, 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的新时代背景下, 赋予汉字文化与中国文化新的意义。
摘要:成语是中国语言的精炼, 是中国文字的精髓, 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 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 折射出人们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文字,成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王蒙.汉字与中国文化[N].文匯報, 2004-09-12.
[3]刘元福.成语典故故事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4]陈鹤岁.成语中的古代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5]刘荣奇.细说成语典故[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7.
[6]袁林, 沈同衡.成语典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1.
中国成语 篇2
患难之交:一起经历过艰难处境而有深厚交情的朋友。
先入为主:指先接受的观点占了主导地位,以后对其他观点就不易接受。显而易见:事情或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想方设法:想尽各种办法。
想入非非: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也指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逍遥自在: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垂涎三尺:流出来的口水有三尺长。形容非常馋的样子。也形容十分贪婪,见到别人好东西就渴望得到。
寸草不生:连一点草都不生长。形容灾害严重或土地贫瘠。
大刀阔斧:手持大刀与阔斧。形容军队耀武扬威,杀气腾腾。后比喻办事果断有魄力。返老还童:使老年返回到童年。原为道家传说的却老术。后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弹丸之地:指狭小的地方。
度日如年:过一天像过一年那么长。形容日子过得艰难。单刀赴会:指独自前往。
富可敌国:个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相匹敌。形容非常富有。归心似箭:形容回家的心情非常急迫。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适得其反。害群之马:比喻危害群体的人
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吓唬、欺压人。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抱头鼠窜:形容遭受打击后狼狈逃窜的样子。
红杏出墙:形容春意盎然。今多用来比喻妻子有婚外恋情。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不辞而别:不告辞就离去了。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
对症下药:医生针对病症开方用药。比喻针对问题所在确定解决方法。丢盔弃甲:形容大败仗时的狼狈样子。也比喻一般事情的失败。飞蛾扑火:飞蛾向火力飞。比喻自寻死路。
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远地利益。
笑逐颜开: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辗转反侧:形容心事重重,躺在床上不能入睡。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张牙舞爪: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仗势欺人:依靠权势欺压人。
心宽体胖:原指心胸开阔坦荡,身体安泰舒适。后多用来形容心情开朗,无所牵挂,因而身体也发胖。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说话颠三倒
四、语言混乱,令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既使人难受,又令人发笑。八仙过海:比喻各有各的本领,各显各的身手。
铁石心肠:像铁石一样坚硬的心肠。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感情所动。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地随口说出。突如其来:突然到来或发生。无独有偶:不只一个,还有与之配对的。痛哭流涕:形容非常悲痛伤心地大哭。
闻风丧胆:指听到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惧怕之极。
握手言和:指争斗双方握手表示和好。也指比赛双方战成平局。
势如破竹:形势如同劈竹子一样,劈开头上几节,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口裂开了。后用来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忙里偷闲: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
平分秋色:原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均分占秋天的景色。后多指双方各分得一半。也指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集思广益: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博采有益的意见。嫉贤妒能:嫉妒品德、才能胜过自己的人。
既往不咎:本指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后多指对以往的错误不予追究。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摆动。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喜爱和传诵。
拖泥带水:指在泥水中艰难地行走。也指身上沾着泥水。也比喻说话、办事不干脆利落。破镜重圆:比喻夫妻离散后重又团聚。
乘人之危:趁着别人有危难时去侵害或要挟。
含笑九泉:在九泉之下也会露出满意的笑容。指死而无憾。饥肠辘辘:饥饿时腹中辘辘作响。形容非常饥饿。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固执或蛮横,不讲道理。
蠢蠢欲动:形容像虫子一样缓慢行动。也比喻敌人或坏份子准备进行活动。
车水马龙:车马络绎不绝,如流水,似游龙。形容车马很多,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百读不厌:形容诗文极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百无一用:一百样里没有一样是有用处的。形容一点用处也没有。不足挂齿:指微不足道,不值一提。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海枯石烂:大海干涸,石头风化成土。形容经历的时间极其久远。多用于誓言,表示不论多久,人的意志也绝不会改变。
患得患失:未得到时,担心不能得到;既得到时,又担心失去。后指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利害。
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理屈、害怕、生气等而一时语塞。肝胆相照:形容以真诚地心互相对待。
儿女情长:指男女之间情意缠绵。常指过分沉溺于男女之情。
坐吃山空:指只消费而不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物,也会用尽。两面三刀:指做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手法。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
利害得失:指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等各个方面。孤注一掷:比喻用尽全力冒险一搏,以求侥幸成功。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劳苦功高:指辛苦劳累,有很大的功劳。
低眉顺眼:低着头,垂着眼。形容谦卑恭顺的样子。
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坪,如同地上铺的褥子。形容草绿可爱。三五成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聚在一起。愁眉不展: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舒展不开。形容忧愁苦恼,心事重重。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当兴旺之时,不会停止发展。别开生面:指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风格、形式。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百战不殆:每次打仗都不会失败。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济济一堂。后发制人:指在较量中先让对方行动,然后寻找时机,制伏对方。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好像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喜爱。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而未能完成。含惋惜意。诲人不倦:教导人时很有耐心,从不厌倦。
叱咤风云:怒喝一声能使风云兴起。形容声势或威力极大。
虎头蛇尾:比喻言行不一致,狡诈阴险。也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不厌其烦:不嫌烦琐。指很有耐心。初露锋芒:指初次显露出才能或锐气。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样子。百川归海:条条江河流入大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聚到一处。患难与共:指在不利的处境中共同承受忧患与灾难。俯首帖耳:低着脑袋、垂着耳朵。形容恭顺驯服。后继无人:没有后人来继承前人的事业。
按兵不动:控制军队,使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出奇制胜:指在战争中用奇兵或奇计取得胜利。
恩重如山:恩情像高山那样重。形容恩情极大,极为深重。与人为善:同别人一起做好事。后多指善意助人。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击鼓。比喻自我吹嘘。
心口如一: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为人诚实、正直。
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实现一统。后指漂泊在外,居无定所,到处都可以为家。短小精悍: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简短而内容充实。各有千秋:各自有各自可以流传久远的价值。也比喻各有各的优点和特色。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模样丑陋而感到羞愧。也泛指自己觉得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现身说法:比喻以亲身经历和体会说明道理或劝导别人。虚无缥缈:形容虚幻渺茫。
运筹帷幄:在帐幕中谋划计策。泛指谋划决策。望眼欲穿:形容急切地盼望。
荡气回肠:形容乐曲,诗文等婉转缠绵,感人至深。咄咄怪事:指令人感到惊讶或难以理解的事情。等量齐观:把不同的事物一律同等看待。殚精竭虑:用尽精力和心思。
铁板一块: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化瓦解的整体。
党同伐异:与自己意见相同就袒护,与自己意见不同就加以攻击。移樽就教:端着酒杯走到别人面前以便求教。指主动向别人请教。叠床架屋:床上安床,屋上架屋。形容重复累赘。头角峥嵘:形容年轻有为,气概不凡。
顽石点头:形容道理讲得透彻,感染力强,足以使人信服。蔚然成风:形容某种事物逐渐发展流行,形成风气。
痛定思痛:指痛苦的心情平静以后,回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含有痛苦不止或吸取教训之意。骁勇善战:指勇猛而又善于作战。
锋芒毕露:比喻人才华外露,锐气很盛。
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后指玩弄文字技巧。
外强中干:原指别国产的马由于人地不熟,作战时易紧张,马的外貌看起来很强壮,体内却已气力衰竭。后泛指人或事物表面很强大,内里却很虚弱。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耍手段改变事物内容,以假代真,以劣代优。仗义执言:指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无孔不入:比喻利用一切机会四处钻营。含贬义。眼高手低:要求的标准高而实际能力低。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可以到达。形容一下子把事情办成。
作威作福:原指只有国君才能行赏罚,揽权威。后指妄自尊大,滥用权势。知人善任:了解并善于任用部属,发挥其长处。各行其是:指各人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去做。引经据典:引用经典著作的语句或故事。
天旋地转:天地转动。比喻局势剧变。形容程度深,非常厉害。形容眩晕的感觉。勇冠三军:勇敢居全军之首。形容勇猛无比。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平等对待。
岁寒三友: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也指山水、松竹、琴酒。以“岁寒”比喻乱世,三者为乱世中的清高之物,故称“岁寒三友”。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不和睦。所向披靡:比喻兵力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溃退。
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就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正中下怀:正符合自己的心意。
天外有天:指某一境界之外还有更高的境界。多表示人的能力或认识等总有局限,总有更高更强的。
无功受禄:指没有付出劳动而得到报酬。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遇事心态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
朝令夕改:早上颁布的政令,晚上就改了。形容政令无常。也形容主张、办法等经常改变。义正辞严:理由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忠贞不渝:忠诚坚定永不变心。
天马行空:神马在空中奔驰。形容气势豪迈,不受拘束。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夜不闭户:形容社会安宁,民风淳正。
旗开得胜:指刚投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也比喻事情一开始做就取得成功。跃跃欲试:形容急切地想试一试。惩恶劝善:惩处邪恶,劝勉向善。
锣鼓喧天:锣鼓的敲击声响彻天空。形容激烈战斗或热烈喜庆的景象。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来,一点办法也没有。志大才疏:志向远大却缺少才干。
走马上任:指委任的官员就职。也泛指就任某一职位。天从人愿:上天顺从人的愿望。指事情正符合人的心愿。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以似是而非的迹象作为根据。内外交困:内部和外部同时陷入困境。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
快人快语:爽快的人说爽快的话。指人性格直率,说话爽快。入木三分:本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也形容见解精辟,分析深刻。鸟语花香:鸟鸣叫,花飘香。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季美景)。锦绣前程:像锦绣那样美好的前程。
日理万机:每天要处理成万件的事务。形容当政者政务十分繁忙。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空头支票: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或不想实现的许诺。
人心叵测:指忍心险恶,不可揣测。
气贯长虹:气冲天际,贯穿长虹。形容气势极盛。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轻歌曼舞:轻快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老气横秋:形容树木等气势苍劲挺拔。形容没有朝气。形容自以为了不起,摆老资格。千头万绪:形容事物纷繁复杂,头绪很多。人多势众:人多势力大。
高不可攀:指境界、地位等很高,让人难以达到。防患未然:在祸患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进行防备。
知恩图报: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就要设法报答。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很活跃、有影响的人物。感慨万千:感触很多,而不胜感叹。高瞻远瞩:形容目光远大。花好月圆:比喻生活美好圆满。大显身手:指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得意洋洋: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山光水色:指山水美景。
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去做。匠心独运:指创造性地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千秋万代:形容经历或延续的岁月很长久。情深义重:情义深厚。
巧取豪夺:用欺诈的手段骗取或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物或权利等)。惊涛骇浪:比喻激烈的斗争或险恶的环境。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牵着小孩。形容人们成群结队而行。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郊寒岛瘦
同病相怜
费尽心机
非分之想
垂涎欲滴
大张旗鼓
鹤发童颜
立锥之地
福无双至
不置可否
夜不能寐
手舞足蹈
得意忘形
各显神通
独善其身
天荒地老 如胶似漆
浪迹天涯
侠肝义胆
惊心动魄
排山倒海
翻江倒海
中国成语 篇3
刘牧根本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了。
现场键盘,是刘牧走进电视幕后到离开,一以贯之的金字招牌,也是他的“困窘”所在。
对刘牧的采访是在初夏午后五道口的一个录音棚里进行,他新专辑的录音将在这里完成。头天夜里,刘牧刚刚结束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面孔》的录制,风尘仆仆地从济南赶回北京。这样的生活是刘牧现在的常态。如今,个人音乐创作、担任演唱会的键盘手、电视节目现场音效及后期音乐制作瓜分了他的时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依然在音乐园地里埋头耕耘。
“魔音”键盘手
与同时期所有文化节目不同,《中国成语大会》主题曲《相思成语》是这个节目原创内容的一部分。
这首歌的歌词清新隽永,富有古典情致,但刘牧的作曲和演唱却非常现代。刘牧认为,不一定非得有二胡、古筝这些中国乐器才叫“中国风”,只要曲调使用中国的音阶,本身就有了中国的味道。因为他从小是听着流行音乐、弹着钢琴长大的,所以他想用自己最熟悉的乐器来表达对成语的理解,即时尚跟古典、流行跟怀旧相融。
“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只要钢琴一响,就让你哭个没完。”这是冯巩作客《艺术人生》时,对其节目模式的调侃之语,尽管是逗乐,但这句话却非常凝练地总结了《艺术人生》结构上的几大要素。这其中,“弹琴”即现场键盘成为了该节目的标志性符号,为节目怀旧风格的塑造增色不少。
殊不知,刘牧是最早从事电视节目“现场键盘”这一工种的人。2000年,刘牧加入《实话实说》乐队。这个节目是中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谈话节目之一。除了节目内容贴近生活,主持人崔永元幽默诙谐外,现场乐队的即兴伴奏也为这个节目荧屏内外氛围的营造锦上添花。在这之后,刘牧分别在《艺术人生》、《聊天》、《挑战主持人》、《小崔说事》等节目中担任现场键盘,不夸张地说,他几乎与央视所有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有过合作。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谈起与刘牧的相识过程,至今记忆尤深。在一次节目录制中,现场设备出现故障,被迫停下来检修。担任现场键盘的刘牧为了缓解大家等待的焦躁,便支起话筒,一首一首地唱歌,在场的观众和嘉宾都被刘牧沧桑有质感的声音击中了,他们甚至都渴求设备慢点修,以便能听到更多刘牧的歌声。设备修完录制继续,满场皆是观众怅然若失的声音。从那以后,关正文发现了刘牧的音乐才华。
《相思成语》余音绕梁
刘牧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吉林省歌舞团的乐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曾为赵本山二人转的表演伴奏。年幼的刘牧经常和父亲四处演出,耳濡目染中音乐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音乐一开始在我血液里就有了”。
十五岁那年,刘牧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求学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学时,适逢中国摇滚音乐处在高潮阶段,刘牧经常在晚上翻出宿舍的围墙,跑到外面去看摇滚音乐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汪峰,并出任“鲍家街43号”乐队的键盘手。在之后的演出过程中,刘牧结识了许多音乐人,如水木年华、胡彦斌、齐秦等。在和这些音乐人的交往过程中,刘牧的视野不断被打开,他的音乐道路越走越宽广。
到了筹备《中国成语大会》的时候,关正文的电话来了。除了邀请刘牧为成语大会写音乐,还特别邀请他为大会创作一首主题歌。关正文说,“你别光想着博大精深黄钟大吕,我最想要的是一首情歌。成语从未被仰视却始终在发光,很像是一段被漠視的爱情,那个被忽视的人,其实是我们最不该离开的人。”刘牧找到了一直合作的词作家鹏泊,确定了《相思成语》的歌名,两人用22个成语讲述了情侣般疏离然后亲近的故事。旋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流动着古筝的韵味。这个旋律被刘牧发展成了贯穿《中国成语大会》各个竞赛环节的段落,成了亿万人熟悉的听觉符号。刘牧说:“《相思成语》,就是把对成语的相思幻化成语谱曲为歌,表达这个时代更加需要对成语有怀念之情。歌词中也使用了很多成语来表达这份怀念和珍惜的情感。”
随着《中国成语大会》在央视一套周末黄金时间热播,主题曲《相思成语》大热,网络上无数听友要求下载,不断有人询问刘牧是谁。“我们现在可以说,刘牧是个创作型歌手,他有好声音,也有好歌曲,只是从未参加过选秀。他在等着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听众”。2014年6月,索尼唱片正式签约刘牧,他的第一张唱片即将发行,标题就是《相思成语》。
也许,就像成语一样,人的一生也不需要被仰视,却一定要发光。
(戴硕)
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探析 篇4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 是一种浓缩的民族文化, 呈现当时社会的人物百态, 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女性成语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与女性有关的成语, 其内涵也是相当丰富, 可以是描写女性的成语, 也可以是与女性故事相关的, 也可以在词中涉及到女性。古人对女性的描写, 从整体到局部, 从音容到笑貌, 从性情到品行等, 都有一些成语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 比较全面的表现了女性文化的基本内容, 反映了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积淀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一些文化心理。
一、“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喜曲不喜直”, 在女性成语年龄类中的表现最为突出。描写女子年龄类的成语多使用借代手法, 不是直接用数字说出年龄, 而是用他物代替。
在女性成语中, “金钗之年”表示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表示女子十三四岁。“豆蔻年华”一语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 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及笄之年”表示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 戴上簪子。古代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垂发的, 到了十五岁左右, 就要将头发盘起, 用簪子插起来, 即“加笄”, 举行“加笄礼”, 表示成年。《重修玉篇》载:“筓, 古奚切。婦人之筓, 則今之簪也。女子許嫁而筓。”“碧玉年华”表示女子十六岁。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 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二八年纪, 破瓜之年。 (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
女性成语中表示尚未出嫁的成语有:云英未嫁 (用唐代钟陵著名歌女云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 其它的有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等。
“摽梅之年”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 快打扬州百面雷。”) “罗敷有夫”表示已有丈夫的女性 (古代著名的美女罗敷指代) 。“半老徐娘”指有风韵的女性到或已过中年的。 (《南史》:“徐娘虽老, 犹尚多情。南朝梁元帝的后妃徐昭佩。”) “风韵犹存”指四十岁开外的女性风采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 丰韵犹饶, 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除此之外还有:风情犹在, 余韵犹存。“人老珠黄”指年老色衰的女性, 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被轻视。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 翻身的日子很有呢, 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 (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此外, 还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表现妓女行当和女子的悲惨命运。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 在女性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地位更不堪, 那就是以卖笑, 出卖肉体为生的妓女, 她们的命运更为悲惨, 地位极其低下, 被称为“浪蕊浮花”、“闲花野草”、“倡条冶叶”、“路柳墙花”;她们住的地方叫做“秦楼楚馆”、“花街柳市”、“莺巢燕垒”;她们每天“浓妆艳抹”、“倚门卖俏”, 对男子“目挑眉语”, 希望男子“眠花宿柳”。现代社会也有妓女这类群体, 但她们的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并没有受到歧视, 被称为“性工作者”。描写女性悲惨命运的成语也不是直接说出真实内容, 也是采用借代和象征修辞手法, 如“白华之怨”、“香消玉殒”、“蕙损兰摧”、“红颜薄命”、“断香零玉”、“临去秋波”。
二、“自然信仰”的心理崇拜
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 女性被视为无能的群体, 但关于女性具有神圣能力的远古神话始终或明或暗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心理。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成语。
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 鸷鸟攫老弱。于是,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 四极正;淫水涸, 冀州平;狡虫死, 颛民生;背方州, 抱圆天。”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江东俗称, 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 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 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女娲补天之后, 天地定位, 洪水归道, 烈火熄灭, 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 欢庆补天成功, 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 世代供奉, 朝拜者络绎不绝, 香火不断。人们的这种纪念和礼拜, 实质已不仅是对女娲这个具体女神的直接崇拜, 而是将所有女性的神力抽象为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神格, 对之加以信仰和礼拜。
七夕节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记载:“大河之东, 有美女丽人, 乃天帝之子, 机杼女工, 年年劳役, 织成云雾绢缣之衣, 辛苦殊无欢悦, 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怜其独处, 嫁与河西牵牛为妻, 自此即废织紝之功, 贪欢不归。帝怒, 责归河东, 一年一度相会。”织女本是天界一位美丽聪慧、擅长织作的女神, 但她不顾神人之别, 毅然下嫁牛郎, 与牛郎在人间过上了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生活。织女由此而成为人们心目中敢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典型。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 也反映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关于月亮的最动人传说。《淮南子·外八篇》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 窃之不成, 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 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 滞留月宫。广寒寂寥, 怅然有丧, 无以继之, 遂催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 欲配飞升之药, 重回人间焉。羿闻娥奔月而去, 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 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嫦娥被民间传颂为一位美丽、善良的月神, 在百姓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 青年男女向月神祈求美满姻缘, 老人向月神祈求合家团圆, 祈求福禄和平安, 表现了古人崇善尚美的心理。
这些女性神或神格化的女性, 大都作为理想典型而被赋予真善美的意义。因此, 一定程度上来看, 对这些女神的信仰是在人们内心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意识需要和驱动下, 衍生的一种意念和行为产物。
三、“审美追求”的心理表现
与女性体态、容貌相关的语汇是女性成语中数量最多的, 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决定的。传统观念对女性美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女性应当体态柔美、步履轻盈、容貌秀丽, 表现出性格、气质、感情上的温柔特质。如:花容月貌、如花似玉、国色天香、出水芙蓉等以花草、珠玉等比喻容貌之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燕妒莺惭、艳若桃李、兰姿蕙质则用花草动物等来衬托;嫣然一笑、妩媚一笑、回眸一笑等表现美人的笑声;带雨梨花、楚楚动人、楚楚可怜表现美人哀怨的神态;莺声燕语、珠圆玉润等表现美人甜美的歌喉;花飞蝶舞、婀娜多姿、亭亭玉立、莲花步步、舞态生风等以花、蝶、柳等比喻走路时的姿态。娇声娇气、矜持作态、千娇百媚等比较含蓄地体现了女子的大方、优雅的神态。眉目如画、蛾眉皓齿、螓首蛾眉等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女子眉眼、牙齿的漂亮。
在中国古代社会,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这些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 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表现服饰的成语有:翠袖红裙、珠围翠绕、衣香鬓影、珠光宝气、凤冠霞披、雍容华贵、香车宝马、香闺绣阁、荆钗布裙、红装素裹、金钗十二等。“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 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都能在成语中得到反映。如“广袖高髻”反映了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 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头发薄如蝉翼, 这说明先秦时期, 妇女就已经具有梳妆技巧, 并对美有一定的追求和欣赏艺术。而“蛾眉螓首”、“杨柳宫眉”、“愁眉啼妆”、“朱唇皓齿”、“美女簪花”等成语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女性多样的方式妆容、美丽的姿态和对美的追求。
用“玉”象征女性的美貌, 在《诗经·国风》中就有记载:“白纯束, 有女如玉”等。人们沿用以玉为美的传统, 创造出一大批女性成语, 体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如:内在之美, 冰清玉润;外在之美, 仙姿玉色;身材之美, 亭亭玉立;肌肤之美, 冰肌玉骨。美女娇嫩柔弱, 是玉软花柔、软玉娇香、温香软玉、温香艳玉;美女的声音, 是珠圆玉润;女子的贞洁之美, 是冰清玉洁, 守身如玉;出生名门的女子是金枝玉叶, 琼枝玉叶;女子的不幸身亡是香消玉减、玉殒香消、玉碎珠沉、玉葬得埋、珠沉玉没。
中国人自古对花就有特殊的偏好, 如用桃花比喻少女的艳红美色, 用花王牡丹来比喻艳丽的少女和华贵的妇人, 用菊花来比喻女性心灵的高洁, 用荷花来比喻天生丽质的美女, 用玫瑰的绯红多刺来比喻女性的艳丽和泼辣的性格。从搜集的资料中统计单是用花描写女性的成语就有二十多个, 如“出水芙蓉”、“花容月貌”、“艳若桃李”、“梨花带雨”、“莲花步步”、“柳腰莲步”、“莲花之面”、“闭月羞花”、“桃妖新雪”、“人面桃花”等。女性成语中多以花、月、玉、杏、莲、桃、兰、梨、柳等美好之物比喻女性的青春美貌和纯洁的心灵。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 对这些美好之物价值的认可, 以及人们对二者审美价值的认同与首肯。这些美好之物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 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 还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模式。生活中的女性始终都处于一种被欣赏的地位, 而且因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观。这些女性凭借自己的美貌, 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并不会有多少人格尊严或地位上的改变。所以她们以自己的美丽容颜得到宠爱, 只能是暂时的, 最终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香消玉殒、青春不再, 只能空悲叹, 伤怀。
四、“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儒家的经典比如易学、诗学以及历代女教书包括从汉代的《女诫》到清代的《女四书》、二十四史中的《列女传》、《后妃传》等, 无不贯穿着‘男尊女卑’的女性观。这种女性观从夏商就开始至周代则日益完善。”封建社会以来, “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乃中国古代女性悲剧文化发端之根源, 在这些宗法人伦观的影响下, 女子为夫守节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下成为社会施加于女性的职责。女性成语中重男轻女的成语有男盗女娼、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男婚女嫁、善男信女、痴男怨女、夫唱妇随、夫贵妻荣、夫尊妻贵、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等, 保持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女子在社会上都从属于男子, 反映了封建时代男权社会的特征。
表现女性德才之美的成语有秀外慧中、冰雪聪明、蕙心兰质、巾帼英雄、女中丈夫、大家闺秀等, 体现了女子内外兼修、漂亮、聪慧。但是中国古代女性颇受社会歧视, 甚至把女性视作社会祸害, 更多的成语表现了她们凄惨的命运, 如:绿惨红愁、秋风纨扇、白华之怨、红颜薄命、香消玉碎、蕙陨兰摧、断香零玉、倡条冶叶、路柳墙花、野花闲草、浪蕊浮花、秦楼楚馆、花街柳市、枇杷门巷、莺巢燕垒、目挑眉语、倚门卖俏、眠花宿柳、红颜薄命、香消玉殒、薄命佳人、打入冷宫、花月之身、柳巷花街等等便是如此。即便是称颂女子貌美的成语“倾城倾国”, 也是来源于此。女子美貌了, 就会祸害国家, 使国家灭亡, 商之妲己, 越之西施, 三国时之貂婵, 唐之杨玉环, 明末清初之陈圆圆, 都是美人, 却都被视为亡国之人。
原始社会虽然有男女隔离, 但是没有尊卑意识。在先秦的社会中, 男女关系上也是相当自由和开放的。尽管有“男女有别”的情况存在, 但并没有导致男贵女贱意识的风行。封建社会以后, 封建儒学和礼学家们开始分出阳与阴的上下、高低、主从、尊卑关系, 然后以“夫妻等于阴阳”的方程式, 最后树立了“男尊女卑”的结论。这样一来, 男女不平等就成了一种天经地义, 永远如此的“至理名言”了。从此女性的命运就好像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社会上种种歧视女性、残害妇女的恶俗也就开始发生了。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男女关系为主外推成的一整套夫妇、父子、臣君、上下之间的尊卑关系, 正是以男尊女卑为起点的。这种遗毒在中国数千年的心理结构, 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后, 很多封建礼俗已经被遗弃了。但是, 要肃清“男尊女卑”的封建流毒还需要长期而又顽强的斗争。
“语言是文化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 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 犹如管道或轨道,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 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某个侧而、某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复杂的,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社会风尚、民间信仰、社会生活等各个方而的文化特点。女性成语反映了女性温柔、含蓄、细腻的心理情感特征, 反映了依附于男权、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历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只有将女性成语同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内涵结合起来, 去探寻, 去研究, 去发现, 去感受, 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交流思想。
摘要: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 它以典雅、含蓄、生动、凝练而独放异彩, 是汉语语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女性成语作为成语独特的一支, 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 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风情。本文通过对汉语女性成语的分析和探讨, 揭示了蕴含在不同女性成语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关键词:女性成语,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商务印书馆, 1980:270.[1]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商务印书馆, 1980:270.
[2]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593.[2]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593.
[3]冯盈之.成语与汉民族服饰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 2007 (06) :39.[3]冯盈之.成语与汉民族服饰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 2007 (06) :39.
[4]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61.[4]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61.
万字开头的成语_中国成语 篇5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万里长城:指我国长城。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
万里长征:征:远行。上万里路的远行。形容极摇远的征程。
万里鹏程:比喻前程远大。
万里鹏翼:比喻前程远大。
万里迢迢:形容路程很遥远。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万流景仰:为各方面的人所敬仰。
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万马齐喑: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万民涂炭:涂:泥淖;炭:炭火。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
万目睽睽: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万目睚眦: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睛。众人瞪目表示愤怒。
万年无疆:形容年代久远。同“万世无疆”。
万念俱灰: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万念俱寂:俱:全部。所有的欲望、打算都消失了。
万签插架:形容书籍极多。
万全之策:策:计策、办法。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万全之计: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同“万全之策”。
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万寿无疆:疆:界限。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万死不辞: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万死一生: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万死犹轻: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
万岁千秋: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
万头攒动:头:指人;攒:聚在一起。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
万无一失: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万物之灵:万物:泛指天地间的所有生物;灵:聪明、灵巧。世上一切物种中最有灵性的。指人而言。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象森罗: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万绪千端: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中国成语 篇6
关键词:同源成语 同义成语 通用·异体成语
有三类成语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纠缠、交错之处,即同源成语、同义成语和通用·异体成语。
本文拟从来源、结构、意义等方面分析这三类成语的同异之处。
同源成语指一组具有共同语源的成语,如出自同一寓言传说、历史故事、诗文小说等,其结构方式可以是诗、文的截取或典故的概括。
从生成方式来看,同源成语可分为原生式和再生式两类。原生式指对同一语源从不同引用角度构成不同成语,成语间都是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和“睚眦必报”两个成语同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原文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由此段话截取这两个原生式成语。
再生式同源成语指在某语源的基础上产生某成语,再在这个成语的基础上产生另一个新成语。后出现的新成语称再生式,和先出现的构成间接同源的关系。如“睚眦之怨”产生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这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和“睚眦之怨”是间接同源的关系。
从意义来看,无论是原生式成语还是再生式成语,意义都可相近、相关或相异。如“既往不咎”,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源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尔后,“咎”改为“究”,而“既往不究”指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追究,二者意义相近。
又如“望洋兴叹”“见笑大方”“大方之家”三个同源成语皆出自《庄子·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寓言。但“望洋兴叹”喻大开眼界而惊奇,或喻做事力量不足而元可奈何;“见笑大方”谓让高明者取笑;“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者,三者意义相关。
再如“自以为是”指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源自《孟子·尽心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日德之贼也。”尔后,人们改“是”与“非”,表示经常想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两个成语意义相反。
同义成语指一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意义相近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取义角度、表义倾向等差别。如:“亲密无间”和“形影不离”,二者都表“关系亲密”,但取义角度不同——“亲密无问”表没有丝毫隔阂,着重心灵的相通,可用于异地或同地;“形影不离”表一刻也不分离,着重空间的距离相近,只能用于同地。
意义相同的同义成语往往具有语体的差异,如“杀鸡取卵”(书面语)——杀鸡取蛋(口语);“声色犬马”(书面语)——声色狗马(口语)。
同义成语可能是同源成语,如前“睚眦之怨”“睚眦之私”“睚眦之嫌”“睚眦之隙”。既可是原生式,也可是再生式。但也可能不是同源成语,如“螳臂当车”和“蚍蜉撼树”都比喻“自不量力”,但语源不同。“螳臂当车”源自《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蚍蜉撼树”源自唐朝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通用·异体成语是依据成语的社会使用频率来确定的。在一组成语中,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叫通用成语,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通用,其余的叫异体成语(也叫或体成语)。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和同义成语,但大都分别是同源成语中的原生式和再生式,是同义成语中意义相同的。
通用·异体成语可以分三类(以下各例在前者为通用成语,在后者为异体成语)
一、异序式
异序式指成语语言单位不变,但词序发生变化。如:AB-BA式,成语中的两个语言单位倒序构成一个新成语。如:
轰轰烈烈——烈烈轰轰
大名鼎鼎——鼎鼎大名
光明正大——正大光明
班门弄斧——弄斧班门
以上各例是成语的全部语言单位倒序。其他形式也十分复杂。如:
凶多吉少——多凶少吉 (ABCD——BADC)
尔虞我诈——尔诈我虞 (ABCD——ADCB)
舞文弄墨——舞弄文墨 (ABCD——ACBD)
节衣缩食——缩衣节食 (ABCD——CBAD)
铁石心肠——铁肠石心 (ABCD——ADBC)
夜以继日——日以继夜 (ABCD——DBCA)
变换语序的成语由于语言单位没有改变而意义基本不变。
二、异素式
这类通用·异体成语是通过替换不同语素而构成的。例如:
异口同声——异口同音 (“声”“音”为近义语素)
返老还童——反老还童(“返”为今字,“反”为古字)
首倡义举——首唱义举(“倡”为本字,“唱”为通假字)
心如铁石——心如金石(“铁”“金”语义关联)
三言两语——三言五语(“两”“五”数字语素相异)
雄才大略——雄材大略(“才”“材”为异体词)
书声琅琅——书声朗朗(“琅琅”“朗朗”为同音语素)
三、长短式
这类成语长度不同,大都是通用成语较长,为了语言精炼,结构简洁,通过压缩、概括或截取,构成另一个(些)异体成语。如: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竟成(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部分粘合)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异体成语为通用成语的截取 )
这类成语一般意义不变,但详式较精细,运用频率较高。简式较概括,有时意义不明确,需以详式作为参照。
通用成语和异体成语之间的意义较为复杂。意义较明确、精炼、贴切、通俗的成语往往是通用成语,运用频率较高,其他则是异体成语。
由于两种成语都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因此,可以产生各种复杂的意义联系。
一组通用·异体成语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意义全同
包括:1.本义同;2.本义、引申义同;3.本义、比喻义同;4.本义、引申义、比喻同。例如:
翻江倒海——倒海翻江。(本)形容水势很大,波涛汹涌澎湃。(引)①形容破坏极甚,状况混乱不堪。(引)②形容心潮起伏,激荡翻滚。(喻)比喻力量巨大或者声势浩大。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基本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全部相同。
(二)意义部分相同
包括本义异、引申义同以及本义异、比喻义同的情况。如:日暮途穷——日暮途远。以上一组通用·异体成语本义相反,“穷”表路尽了,“远”表路很长;但这两个成语都可比喻“无路可走,力竭计穷,接近灭亡”。
(三)意义有细微差别
往往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都有所差别。如:重起炉灶——另起炉灶。以上“重起炉灶”本义为“重新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把以前中断的事业恢复起来。“另起炉灶”本义为“另外支起炉灶”,比喻义强调从某一团伙中分离出去。
简而言之,上述三类成语的差异为:同源成语注重其来源,同义成语注重其意义,通用·异体成语注重其运用频率。一组同源成语都有其相同的来源,其构成方式有原生式和再生式,其意义可以相近、相关和相异。
一组同义成语可以有共同的来源(这一部分兼同源成语),方式可能是原生式或再生式;也可以来源不同(这一部分非同源成语),但意义相同或相近。一组通用·异体成语都是同源成语(可有原生式或再生式),也都是同义成语。但同源成语意义不同的不是通用·异体成语;同义成语来源不同的也不是通用·异体成语。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段益民.通用·异体成语词典[Z].北京:中国书籍出版
社,2003,(3).
[2]段益民.论通用·异体成语的优选机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中国成语 篇7
关键词:习语,中国成语,英语习语,文化差异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习语是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整体意思不同于它们在词典里单独的意思。英语习语是英语文化和生活所得。英语习语包括,谚语,俗语,俚语,惯用搭配。之后英语习语可以由两个词,很多词,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组成。据估计在英语语言中有至少25000个习惯用语。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国璋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精髓,凝结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这就给习语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考虑到翻译习语的困难,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翻阅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二、文化与成语之间的关系
文化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习语与文化密切相关。习语是一面可以反映文化特色独特的镜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些的英语文化的话,有些成语翻译起来会使我们完全不知所措。例如,我们怎么能翻译“it’s case of Januarya n d M a y”。如果它被翻译为“这是一个一月和五月的情况”。人们会问,这两个月有什么讲究。这个翻译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它没有传达实际的意义。这意味着老夫少妻。这句话源于“商人的故事”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起源。一月是一个人,他六十多岁。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五月。因此,习语来自于文化和日常生活.不可能有脱离文化的习语。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在熟悉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翻译。
三、中国成语和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
1.宗教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religion).在中国,人们信奉佛教。中国习语明显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直译为“embrace the feet of Buddha”其实,成语的意思是,“when someone gets stuck into a difficultsituation caused by lack of preparation, he seeks help at the lastmoment。”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译为“drop one’s cleaverand become a Buddha,”实际上,它意味着,“achieve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
然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所以一些英语习语与基督教有关。例如,“as oldas Adam”字面翻译为“和亚当一样老”,它在汉语中没有任何意义。在基督教中,亚当是由神创造的第一人,所以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很久以前或者特别老的意思。
2.生活环境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在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习语与农业有关,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ick upthe sesame seeds but overlook the watermelons。瓜熟蒂落,A melon falls off the stem when it is ripe.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是适用于渔业和航海。自古以来,渔业在英国是非常兴旺的。于是关于渔业和航海业的习语在英语习语中占很大一部分。例如,“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是指when onehas become successful。当某人发财时,“Like a fish out ofwater”意味着由于处于一个不寻常的环境而感到尴尬,不舒服,“Miss the boat”。意味着错过了机会。
3.习俗的差异(Differences in customs).生活在不同社会人有不同的习俗。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待动物方面。例如,在中国,龙是神圣的象征,代表中国的图腾。中国人形容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中国关于龙的成语往往是褒义词。龙腾虎跃,龙凤呈祥,这些用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然而,在西方,龙总是与邪恶和恐怖相关。例如,“chase the dragon”是指一个习惯性的毒品使用者。猫头鹰的形象,也使两国人之间产生不同的感受。中国相信,在猫头鹰是死亡和灾难的预兆。有一种说法,夜猫子进宅。猫头鹰访问一个家,预示着这个家庭中的不幸。相比之下,猫头鹰在英国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an owl”是指很聪明。
4.历史上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很多成语是从历史中得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习语存在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很多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例如,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所有这些成语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翻译“meet one’s waterloo”,如果它被翻译为见到某人的滑铁卢,它是完全错误的,它的意思是“遇到的最终障碍并被它击败,惨遭失败”。这个成语来自英国历史上的滑铁卢战役,法国著名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最终被打败了。
四、结论
【中国成语】推荐阅读:
中国成语大会10-02
五年级中国成语故事10-27
中国成语故事:岳飞论马08-29
成语解释和成语造句07-30
新春四字成语祝福成语08-23
有成语故事的成语07-22
带数字的成语四字成语10-26
带月的成语_最全成语10-14
带德字的成语和成语解释07-06
成语宝典:带有业字的成语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