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共12篇)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篇1
现阶段影响建设项目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因项目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决策阶段的前瞻性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估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准确地度量风险大小、提供适当的风险对策是风险识别的最终目的。因此, 风险识别是否全面、系统, 直接影响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目前, 国内有大量学者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进行研究与探索, 总结、探讨形成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如有专家针对308国道改建公路建设项目, 对社会稳定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但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某类具体建设项目进行, 风险识别也是结合具体项目的特点进行的, 带有一定的行业局限性。因此, 探讨如何建立通用性的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 对实际评估工作更具现实意义。
1 风险识别的内涵与现有方法
1.1 风险识别的内涵
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 针对群众不理解、不认同、不满意、不支持的事项, 或在日后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情形, 全面、全程查找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其在风险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找出影响建设项目社会稳定的风险源与风险点, 再进一步确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 是后续定量判断风险大小及影响程度、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化解预防措施及必要的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1.2 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20多种, 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 倾向于个人主观判断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 (德尔菲法) 、情景分析法、访谈法及对照表法等。由于识别过程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 因此该类型方法识别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失真或者局部放大。但是其实用性强, 运用范围广, 尤其是对照表法, 在拟定的风险清单上结合项目具体情况逐条进行辨别, 只要风险清单内容足够全面, 采用该方法识别风险是最简便、高效的。
第二, 客观信息源识别的方法:工作分解结构 (WBS) 法——将整个项目逐层分解至工序组成一系列工作包, 对工作包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风险分解结构 (RBS) 法——依据WBS法演变而来, 对项目风险按风险来源层层分解成最基本的风险因素;事故树分析 (FTA) 法——用逻辑图自上而下把风险逐层分解到直接原因。该类型方法一般依据项目与风险的特点, 运用科学手段识别, 识别结果一般具有普适性, 但某些特殊风险无法全面识别。
2 建立通用的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 建立通用的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的必要性
第一,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自2005年四川遂宁率先尝试重大工程稳定风险预测评估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实践探索。2010年后, 重大项目在实施前进行社会稳定与经济效益“双评估”的机制在全国全面推广开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地位日益突显, 已从可研报告中独立出来。
第二, 大多数建设项目都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改投资[2012]2492号文件规定: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的境内建设实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福州市 (榕发改投资[2015]30号) 文件规定, 列为重点项目建设的、涉及土地及房屋征收的、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以及对社会安定稳定有较大影响的四类项目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从国家和地方的规范文件来看, 大多数建设项目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三, 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通用性识别方法欠缺。当前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某个具体项目所采用特定的方法, 对通用的识别方法少有涉及。然而实际评估工作面对各式各样的项目, 某种类型项目的风险识别成果很难完全做为其他项目的参考, 而且针对一种类型的建设项目专门学习对应的识别方法也不符合实际。通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 能在评估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2 建立通用的建设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的可能性
一方面, 建设项目的流程是基本一致的。虽然每个建设项目都具有独特性, 每次风险识别是一个崭新的过程, 但是建设项目所要遵循的从无到有的发展规律, 使得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开发程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都遵循调研—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的基本流程。流程中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步骤又大部分是相似的。因此, 将建设项目每一个流程作为风险识别的单元, 再将每个单元的风险识别结果标准化、系统化, 该单元的风险因素就具有普适性。
另一方面, 不同的建设项目之间存在共同的风险源。不同建设项目中的每一相同的流程中会受到类似或者固定的危险源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外部环境的不稳定状态等) 干扰, 使得不同建设项目会产生相似的风险。将相似的风险因素归纳总结, 形成通用性的风险因素集, 将适用于多数的建设项目。
影响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是有限的, 且只有少数的风险是主要的、危险性大的, 将有限的、相似的风险因素识别成为一份风险清单, 将该清单信息化、共享化有助于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因此, 探寻一种通用的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与迫切的实践意义。
3 通用的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的建立
3.1 通用风险识别方法的内涵
通用风险识别方法是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 结合多种识别方法, 建立一份涵盖多种项目类型、建设状况与复杂环境的全面的、系统的社会稳定风险清单, 其能够适用于多识别建设项目共有的、常见的、高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因素。
3.2 风险清单的建立过程
风险识别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找出建设项目将要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 本文从风险来源与风险形成机制两方面入手, 结合建设项目的特性, 运用客观的识别手段发掘全面的风险因素。
从风险来源的角度识别。建设项目一般建设周期比较长, 全过程都可能发生社会稳定风险, 所以采用WBS法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分解为从调研到运营的6个过程, 构成建设项目结构分解 (WBS) (见图1) 。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涉及范围广的特点, 将带来各个方面的风险, 因此采用RBS法将项目风险源分解为经济、安全、政策、管理、舆论、文化、环境、法律8大类 (见图2) 。将项目结构分解作为列, 风险分解作为行, 组成WBS——RBS风险矩阵, 见表1。矩阵中标注“√”表示项目的某个阶段可能会面临某种风险源的威胁, 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 着重分析与识别该风险源中更为细致、具体的风险因素。比如W3与R1形成的拆迁过程中群众对经济补偿的不满意风险, 其中就包含直接的房屋拆迁补偿款和间接的社会福利、就业培训、生活影响补偿等。
从风险形成机制角度识别。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大部分群众对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环节不同意, 形成对立情绪, 产生对抗项目实施的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 影响社会稳定。事故树分析 (FTA) 法采用演绎法分析事故因果关系, 详细找出各种危险因素识别出风险。本文以影响建设项目社会稳定事件作为顶层事件, 归结出35个基本事件, 构建了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事故树模型, 35个基本事件即为35个基本风险因素。
上述两种方式辨识出的风险因素可能还不全面, 为此本文收集不同类型的20个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案例, 对案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 筛选出还未考虑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补充, 形成初步的通用风险清单, 并将初步的风险清单递交给专家组, 经专家审阅后提出修改与补充建议, 依据建议对清单进一步完善, 形成最终通用风险清单。
4 通用的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方法的成果
经上述识别过程, 得出69个通用的风险因素, 进一步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合理归类。意在通过将具有共同属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类, 从而使风险因素更整齐规范, 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类别因素的理解, 使得风险因素识别的参与者更好地掌握清单实质, 能更准确、快速地做出风险判断。
经过对69个风险因素属性的划分, 归纳为:政策规划、安置补偿、社会安全、利益诉求、经济效益、建设管理、舆论导向、文化风俗、立项审批、自然环境、地表环境、社会环境、征地拆迁、监督机制、风险管理15种类型, 形成风险清单详见表2。
5 结语
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清单是开放的、共享的, 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供需求者使用。首要是作为风险评估工作中的风险识别工具, 运用对照表法,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对照风险清单表, 逐项逐条判断, 识别出属于该工程的风险因素。该风险清单对于一般建设项目风险识别都是适用的。
风险清单不是万能模板, 特殊工程要在该清单识别出一般风险的基础上, 针对其特殊性识别出特定的风险。同时, 应当在探索与实践中继续对风险清单给予补充与修正, 使其不断完善更具全面性与普适性。
摘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重要环节, 风险识别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探讨建立通用的风险识别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然后阐述其风险识别方法的建立;最后汇总出具有普适性的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清单, 使其成为一种社会知识资源, 供评估工作借鉴、使用。
关键词: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识别,风险清单
参考文献
[1]齐景伟.浅析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识别与估计[J].华东公路, 2015 (4) .
[2]张敏, 熊文正, 韩芒, 等.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中的风险识别方法探讨[J].科技视界, 2013 (31) :310-310.
[3]高武, 洪开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 2015 (2) :111-115.
[4]王良健, 陈小文, 刘畅, 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当前农村土地征收易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14 (11) :19-29.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篇2
项目融资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创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60年代至今,项目融资已发展成为大型工程项目筹措资金的一种新的方式。其不以项目业主的信用或者项目有形资产的价值作为担保来获得贷款,而是依赖项目本身良好的经营状况以及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现金流量作为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如具有良好收益前景的大规模投资项目——能源开发项目,石油管道、炼油厂项目,矿藏资源开采项目,收费公路项目,污水处理项目,通讯设施项目等。
项目融资跨度长、涉及面广,其潜在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研究项目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并加以识别,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项目融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可分为两类,非系统风险与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又称不可控制风险,一般是指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的、超出发起人和项目公司控制范围的风险,其内容包括国家风险和金融风险。系统风险又称可控风险,是项目融资中的参与各方可以自行控制和处理的风险,其内容包括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环保风险。一般地,项目的系统风险总是被尽可能地以各种合同契约的形式转让给项目投资者或者其他项目参与者。
对项目融资项目风险的分类识别,目的是按照不同的风险性质对其加以控制与管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以上风险种类并不是并行存在的,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项目建设阶段,风险相对较高,在项目经营阶段,风险相对较低。总的来说风险分配原则为:确定项目的关键风险;评价项目每一种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确定最适合承担某种风险的各当事人。
以下具体介绍几种风险的管理方法。
1.国家风险的管理。
国家风险指由国家的政治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项目失败、项目信用结构改变、项目债务偿还能力改变,政府由于某种政治原因或外交政策上的原因,对项目实行征用、没收,或者对项目产品实行禁运、联合抵制,中止债务偿还的潜在可能性等风险。
降低政治风险的办法:(1)贷款银行与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和地区开发银行共同对项目发放贷款。(2)形成一个国际投资和贷款者的集团共同投资该项目。(3)向某些私人保险机构和政府保险机构投保政治风险。(4)从项目主管政府部门取得允许项目在固定期限内自由利用特定部分资产的许可。(5)把各种担保合同置于东道国管辖之外,尽量避免东道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干预行动。(6)在借贷法律文件中选择以外国法为准据法,并选择外国法院为管辖法院,以便不受东道国法律变动的影响和不受东道国法院的管辖。(7)和政府部门谈判,以确定当发生某些政治波动、法律变更等事件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
2.金融风险的管理
(1)非借助金融市场交易的金融风险管理。如选择有利的借款货币,使项目的收入与债务支出货币相匹配;增加在当地筹集债务的比例;选择有利的贷款品种:如双货币贷款,即贷款利息的计算和支付采用的是一种货币,本金的计算和支付采用的是另一种货币。一般情况下,使用低利率货币作为计算利息的货币,使用相对高利率货币作为计算本金的货币。
(2)金融市场交易管理金融风险。借助金融市场交易管理金融风险,实际上就是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转移和规避金融风险。如利用套期保值技术来应付汇率和利率风险、利用平行贷款避免外汇管制风险、利用远期销售、期货和期权合同应对产品价格下跌风险等。
3.生产风险的管理:项目的生产风险是在项目试生产和生产运行阶段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
险因素的总称,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的核心风险。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对技术风险,项目应选择经市场检验成熟的生产技术项目。对资源风险,对于依赖某种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一个先决条件是要求项目的可供可采的已证实资源总储量与项目融资期间内所计划采取或消耗的资源量之比要保持在风险警戒线之下。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保证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将是减少项目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的一种有效办法。由于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价格指数化对各方面都有一定好处,因此特别受到项目融资者的欢迎。
4.经营风险的管理。
经营风险主要是来评价项目投资者对于所开发项目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决定项目的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三方面:项目经理是否在同一领域的工作经验和资信、项目经理是否为项目投资者之
一、除项目经理的直接投资外,项目经理是否具有利润成本或成本控制奖励等鼓励机制。
5.市场风险的管理。
市场风险包含价格和市场销售量两个要素。大多数产品具备这两种风险。降低风险从两方面入手。(1)要求项目有长期产品销售协议(2)长期销售协议期限要求与融资期限一致。一般采取浮动定价(公式定价)和固定定价方式。
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一、工程项目风险内涵
工程项目的立项、各种分析、研究、设计和计划都是基于对将来情况(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预测基础上的。而在实际实施以及项目的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产生变化,使得计划方案受到干扰、原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这些工程项目中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人们将它称之为工程项目风险。即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在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是进行投资决策的投资商和业主以及负责设计、咨询、施工和移交、运行的工程承包商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或者获得额外受益的不确定性。
二、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的规模化以及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复杂化突出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保证项目实施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实施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其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促进项目组织经营效益的提高,将有关处置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合理地分摊到产品、过程之中,减少了费用支出,其各种监督措施也要求各职能部门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风险损失,这也促进了项目组织经营效益的提高。第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能为项目组织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确保项目组织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第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于消除和控制我国建筑业市场中的不确定性,规范市场行为,保障我国建筑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最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有利于资源达到最佳组合,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对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使风险估计和评价更具效果及效率。风险识别包括确定风险因素、风险产生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可能的后果;并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
1风险识别的依据
首先,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或其他文件一般都是在若干假设、前提的基础上做出的。这些前提和假设在项目实施期间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因此,项目的前提、假设和制约因素是风险识别时应参考的依据。其次,项目规划中的项目目标、任务、范围、进度计划、费用计划、资源计划、采购计划及项目承包方、业主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期望值等也是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工程项目常见风险种类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商务风险、信用风险等。最后,在过去建设过程中的档案记录、工程总结、工程验收资料、工程质量与安全事故处理文件,以及工程变更和施工索赔资料等,记载着工程质量与安全事故、施工索赔等处理的来龙去脉,这对当前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是很有帮助的。
2风险识别的步骤
首先,收集信息(准确性、有效性)。风险识别需要大量地占有信息,了解情况,要对项目系统以及系统的环境有十分深入的了解,并要进行预测,不熟悉情况是不可能进行有效风险识别的。其次,进行风险形势估计,可以使项目管理班子换一个角度重新审查项目计划,认清项目形势,揭露原来隐藏的假设、前提和以前未曾发觉的风险,抛弃所有个人的良好愿望,只承认项目现有的能力。最后,在风险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尽量客观地确定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这些风险因素引发工程项目风险的大小,然后对这些风险进行归纳分类。
3风险识别的成果
风险识别的成果通过风险目录摘要表现出来。通过风险目录摘要,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使人们对项目风险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并且能把全体项目人员统一起来,使各人不再仅仅考虑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而能自觉地意识到项目的其他管理人员的风险,还能预感到项目中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和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风险目录摘要包含内容如下:风险事件表中应罗列所有的风险。对于引起风险的因素要有文字说明,说明中还应包括风险特征、可能后果、估计发生时间、预期发生的次数以及不同风险事件之间的联系;风险分类及识别之后,分类结果应便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其余步骤。
四、工程项目风险的控制
1风险回避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若管理人员发现某些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或者一旦发生损失且损失的程度很严重时,采取中断风险源,使其不致发生或遏制其发展,主动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或完全拒绝承担该风险的行动方案,这就是风险回避。回避风险的决策应在项目的计划阶段时确定,以避免前期人工浪费或中途改变方案的不便。如果单纯地从处置工程项目特定风险的角度来看,回避风险自然是最彻底的方法,但这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因为回避风险固然能避免损失,但也失去了实施项目可能带来收益的机会,且窒息了项目有关各方的创造力。因此风险回避有局限性:某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回避风险就意味着放弃收益;在避免某种风险的同时,可能会产生另一种风险。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回避风险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客观上不需要的项目,没有必要冒险;二是损失频率虽不大但一旦造成损失,后果严重,项目执行组织无力承担后果的项目;三是采用其他风险管理措施的经济成本超过了进行该项经济活动的预期收益。
2风险控制
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风险处理手段。风险控制是通过事先控制或应急方案使风险不发生或一旦发生后使损失额最小或尽可能挽回损失。其方案有三:a,预控方案。经过风险识别后,对每一个风险进行详细的说明,使员工在做每一项工作前都要预先了解这一工作的风险和预控措施。预控方案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主动控制风险发生的条件,使风险不发生。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方案。b,应急方案,目的是使项目风险损失最小。应急方案是在损失发生时起作用的。对风险进行评价后,对那些较大风险或可以分类的风险制订应急方案。如火灾应急方案、坍塌事故应急方案等。c,挽救方案,目的是将风险发生后造成损坏的财物修复到最高的可使用程度,以及对工程项目企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挽救方案的组织措施与制定程序在应急方案中均有阐述,所以也可以将挽救方案看作是应急方案的从属方案,只需在应急方案中规定损失发生后的挽救方案的人员配备和工作程序等。
3风险自留
由项目组自行准备基金以承担风险损失的风险处置方法,其实质是:当工程项目损失发生后,通过资金融通来弥补经济损失,即在损失发生后自行提供财务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有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之分。主动自留是指在对项目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风险的性
质及其后果,风险管理者认为主动承担某些风险比其它处置方式更好,于是有意识地筹措资金将这些风险自留。被动自留是指在未能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及损失后果的情况下,被迫采取自身承担后果的风险处置方式。被动自留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处置方式,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使项目组遭受重大损失。
4风险转移
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他方,应用最多。实行这种策略要遵循三个原则:它应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和有利于履行合同;谁能更有效地防止或控制某种风险或减少该风险引起的损失,就由谁承担该风险;应有助于调动承担方的积极性,认真做好风险管理,降低成本,节约投资。转移风险并不会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它只是将风险转移给另一方来承担。各人的优劣势不一样,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在某些环境下,风险转移者和接受风险者会取得双赢。而在某些情况下,转移风险可能造成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接受风险的一方可能没有清楚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风险。
现在最普遍的风险转移方式:保险转移风险,以将不确定性转化为一个确定的费用。在国际上,与建设工程有关的险种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风险。在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工程担保作为建筑工程社会保障体系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健全的体系。国内工程项目只有少数进行了工程保险,至于工程担保则基本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国对工程保险的有关规定很薄弱,尤其在强制性保险方面。所以,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参照国际惯例并符合国情的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
5风险利用
经营实践中,利润与风险并存。承担一定的风险是取得利润的前提条件,拒绝承担风险就无法取得利润。例如带资承包,自备启动资金。首先,承包商要考虑融资,要借贷,因而要支付利息。其次,这笔借贷利息只能靠承包工程获取的利润偿还。而承包工程的利润如何,完全靠自己争取。多数情况下,只要承包商在投标报价及履约各阶段不出现重大失误,承包工程是有利可图的。
6风险防范
(1)以施工合同为基础进行索赔。在对业主索赔过程中,把协商或合同解决经济损失作为上策,若确实协商无法解决,只有收集充足的证据,并在有效时限内诉诸法律解决,特别是对于那些诚信度极低且恶意“玩空手道”拖欠工程款的业主,只有将其送上被告席。
(2)对违法工程的防范。首先,了解业主和有关部门落实的工程是否合法;其次,如果其合法性得不到落实,合同约定支付高比例的进度款和中间结算,切勿垫资或要求对方和第三方提供担保,以保证工程款的支付及非自己原因导致的损失,其担保由对方承担。
(3)防止风险发生的途径,不承诺垫资,履约保证金只能出具保函,一旦拖欠进度款,即向其发出限期催款函,如仍不支付,则果断停工这是行使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除非业主支付或提供了充分适当的担保,方可继续施工。
(4)垫资施工风险的规避可从两方面进行:要求业主请第三方提供充分、适当的担保如银行保函、抵押等;风险转移给材料商和分包商。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篇4
关键词: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风险识别
1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之风险识别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 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是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关注的重点和核心。其过程如下:
风险识别即在风险发生之前, 认识各种风险因素, 分析风险因素的潜在原因, 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工作程序中关键的一步。根据调查结果, 运用相关知识和风险分析方法, 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因素。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 针对群众不理解、不认同、不满意、不支持的事项, 或在日后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情形, 全面、全程查找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在风险调查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 查找并列出风险点, 确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缩小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在识别出各种风险因素和各种风险因素的主要来源之后, 全面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这一阶段的识别和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
2 风险识别的环节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有潜在的, 也有实际存在的;有静态的, 也有动态的;有内部的, 也有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 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 都是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解决的问题。社会稳定风险识别包括两个环节即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
2.1 感知风险
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的过程。
2.2 分析风险
按一定的程序将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选择的风险识别过程, 称为分析风险。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 分析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3 风险识别的方法
社会稳定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容易被主观夸大或缩小, 使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运用风险识别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有助于发现风险信息的方法都可以作为风险识别的工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3.1 从主观信息源出发的方法
3.1.1 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法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在会前确定一个目标, 使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 具体的议题能使与会者较快产生设想, 主持人也较容易掌握;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 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一般以8~12人为宜。推定一名主持人, 1~2名记录员 (秘书) 。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 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 掌握进程。
头脑风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 对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使用者切不可拘泥于特定的形式, 应该根据与会者情况以及时间、地点、条件和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有所创新。
3.1.2 德尔菲法 (Delphi method)
项目风险管理专家以匿名方式参与此项活动。由组织者发给专家的第一轮调查表是开放式的, 不带任何框框, 只提出预测问题, 请专家围绕预测问题提出预测事件。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 归并同类事件, 排除次要事件, 用准确术语提出一个预测事件一览表, 并作为第二步的调查表发给专家。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每个事件作出评价, 整理出第三张调查表。发放第三张调查表, 请专家重审争论;对上下四分点外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给出自己新的评价 (尤其是在上下四分点外的专家, 应重述自己的理由) 。形成第四张调查表。其重点在争论双方的意见。发放第四张调查表, 专家再次评价和权衡, 作出新的预测;是否要求作出新的论证与评价, 取决于组织者的要求;回收第四张调查表, 计算每个事件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 归纳总结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
3.1.3 情景分析法 (Scenarios analysis)
根据发展趋势的多样性, 通过对系统内外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 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未来前景, 对系统发展态势作出各个阶段的情景描述。当一个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时, 往往要考虑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可用情景分析法来预测和识别其关键风险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目前此法在我国的具体应用还不多见, 但应用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风险识别却有其独到之处, 只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3.2 从客观信息源出发的方法
3.2.1 核对表法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风险识别所用的核对表可以根据历史资料, 以往类似项目所积累的知识, 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其他信息来源着手制订, 把风险事件及来源列成一张核对表。在项目社会风险稳定分析过程中, 对风险核对表进行逐一评审改进, 以供将来项目使用。
3.2.2 图形技术法
图形技术法即用一总流程图与各分部流程图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的一种方法。总流程图统一描述项目工作步骤;分部流程图显示出项目的重点环节;能将实际的流程与想象中的状况进行比较;便于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运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之风险识别结果, 可以为项目实施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3.2.3 财务报表法
通过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及财务预测分析报表, 识别项目未来的所有财产、责任和损失风险, 发现未来的风险, 这些都是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要考虑的对象。
4 结论
风险识别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中六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任何一种风险识别的方法或途径都不是没有弱点的,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中风险识别的策略必须是利用最适合项目具体情况的那种方法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组合。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参与人员的风险分析技术等因素。例如, 项目负责人可应用德尔菲法列出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 然后应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流程图及核对表, 从而拟出项目的风险列表。
参考文献
[1]陈燕平, 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 2002.
[2]戚安邦, 张边营, 主编.项目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0.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篇5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道储运公司于2002年10月开始建立HSE管理体系,由于刚开始对建立体系特别是对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的内容、方法及分析步骤了解不深,故走了一些弯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感到正确的识别出企业存在的危害并作出适当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一、内容及方法
识别的主要内容
危害识别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产过程的特征。包括:
1.1 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候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1.2 厂区平面布局
①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②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1.3 建(构)筑物
包括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通道、生产卫生设施等。
1.4 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1.5 生产设备、装置
①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管件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②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③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④危险性较大的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⑤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
⑥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场所。
⑦工时制度、女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保护。
⑧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识别方法
2.1 分析物料性质
①易燃易爆物质
②腐蚀和腐蚀性物质
a.电化学腐蚀
b.化学腐蚀性物质
2.2 分析作业环境
①生产性毒物
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的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烟尘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并在操作时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死亡的物质。
②生产性粉尘
其危害主要存在于开采、破碎、筛分、包装、配料、混合搅拌、散粉装卸及输送等过程和清扫、检修等作业场所。
③噪声
④振动
使用振动工具或工件的作业,工具手柄或工具的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
⑤电磁辐射
⑥高温、低温
a.高温危害
高温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
b.低温危害
低温作业人员受环境低温影响,操作功能随温度的下降而明显下降。
⑦采光、照明
作业场所采用、照明不良,易造成标示不清、人员的跌、绊和误操作率增加的现象,因而在危害识别时对作业环境的采光、照明是否满足国家有关建筑设计的采光、照明卫生标准要求作出分析。
⑧工艺流程或生产条件
工艺流程或生产条件也会产生危险,并且能加剧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如:水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的危险,但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水的沸点,那么水的存在就具有蒸汽爆炸的危险。
综上所述,识别危害及环境因素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尽可能识别出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主要有: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管理缺陷,主要有: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等。
二、分析步骤
前期准备
收集整理四种清单:设备、设施清单;作业活动清单;人员(岗位)清单;环境因素清单。
危害分析及评价方法
2.1 工作(岗位)危害分析法(JHA)
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或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适用于在作业活动、检维修工作中,对作业人员操作活动中潜在危险和危害的识别,同时也适用于岗位人员工作活动的危害分析。
2.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SCL是基于经验的方法,分析人员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适用于对建设阶段、固有设备设施,特别是对单一设备的危害识别。
2.3 预危害性分析法(PHA)
在项目发展的初期(如概念设计阶段)识别可能存在的危害,是今后危害性分析的基础。适用于在工程项目或工艺装置等方案开发的初期阶段、设计阶段或建设初期进行的危害识别。
2.4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
识别装置或过程内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泵、阀门、液位计、换热器)的失效模式以及每个失效模式的可能后果。适用于对单一设备和系统,特别是对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的工作性能分析。
2.5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系统、详细地对工艺过程和操作进行检查,以确定过程的偏差是否导致不希望的后果。
适用于概念、设计初期阶段复杂流程或设备。
2.6 故障树分析法(FTA)
从结果到原因描绘事故发生的有向逻辑树。把系统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事故(称为顶上事件)作为分析起点,将导致事故的原因事件按因果逻辑关系逐层列出,用树形图表示出来,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各种途径及发生概率,进而找出避免事故发生的各种方案,并优选出最佳方案的一种分析方法。适用于对确定的系统在过去发生的事故及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
2.7 环境因素识别
输入输出分析法是环境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即:确定每一作业活动的输入输出,识别相应的环境因素。针对每一作业活动再考虑3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3种状态(正常、异常或紧急)、6个方面(水、气、声、渣、能源资源、社区)基础上,对整个作业活动进行具体的识别。
正确运用上述七种分析方法,可将企业99.9%的危害识别出来,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重大危害及重大环境因素汇总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结果分四个档次:
可容许的(L*S=1~5);中等的(L*S=6~11);重大的(L*S=12~16);不可容许的(L*S=17~25或L单项为3以上)。
注: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事故发生的严重性;L*S—严重度。
将上述重大的、不可容许的两项危害按分数从大到小排列。重大环境因素按正常、异常、紧急排列。
控制措施
为防止识别出来的重大危害及重大环境因素发生事故,应从三个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从设备、设施、工艺方面予以改进,减少和消除不安全状态。
(2)教育培训措施:根据HSE管理工作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HSE教育,使职工掌握防止事故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消除或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3)管理措施:贯彻实施有关法令、标准、规范、制定、完善操作规程,组织HSE检查和考核。
综上所述:对识别出来的重大危害及重大环境因素应从消除危害、降低危害、个体防护三个方面控制,即通过制订管理方案整改危害,用运行控制文件控制危害,用应急预案进行防护。
三、建立体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在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初期,由于不熟悉体系的要求,导致收集清单较粗,分析结果不符合要求,耽误工作进度。
(2)由于每张分析记录表分析的侧重点不一样,容易出现分析侧重点不清楚导致重复分析或遗漏分析项目,致使分析结果重复和遗漏危害。
(3)理解评价准则不透彻,有的危害打分偏高,有的打分偏低,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真正的风险找不出来。特别是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将企业内的危害真实识别出来的思想,违背了风险评估的初衷。
(4)初始状态评审与风险评估脱节,初始状态评审出现的危害在风险评估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导致危害识别漏项。
(5)作业活动分析:部分工作步骤划分不细致。危害和潜在事件没有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的作业环境及管理缺陷等方面分别来查找、描述危害;分析危害时没有说明危害是如何发生的或者描述太简单,没有说明危害发生的途径或方式。
(6)岗位作业活动分析:易对全部岗位进行分析,应针对管理岗位人员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
(7)安全检查表分析:检查项目列的较粗,如对电气设备的检查,许多没有检查接地、漏电保护器和接头的项目;检查的要求或标准不清楚,很笼统,没有数量参数;同型号的多台设备打分值完全相同;很多危害识别仅由一人来做,由于受到知识面、专业面及实际工作经验的局限,有些危害识别不出来。
(8)失效模式分析:分析人员对所分析的设备结构不清楚,不能深入细致分析。
(9)环境因素评价表对环境因素的描述不准确,部分环境因素没有考虑异常和紧急状态,没有根据评价准则来进行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
(10)对咨询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导致作用发挥不充分,出现工作返工。
四、改进措施、建议
(1)领导重视并参与是HSE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提。在体系建立过程中,领导不仅要提供人、财、物的支持,还要参与到体系的创建中来,并负责体系向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出现仅由安全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不愿参与的局面。
(2)加强教育培训。在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前应加强对领导及全员的意识培训,使全员了解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意义和目的,避免出现领导讲话时重要,工作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更不能出现培训人员不工作,工作人员不培训的情况。
(3)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应充分了解初始状态评审中的问题,并结合企业的现状,通过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查找初始状态评审时遗漏的危害,并将这些危害利用分析表分析出来。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篇6
关键词:钻井工程 事故识别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12-01
1 钻井事故识别
1.1 井喷
产生井喷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而且最容易引起井喷的原因是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孔隙压力,比如在钻进过程中遇到高压地层时,地层中的流体侵入井筒而又没有及时地排除导致钻井液密度下降,液柱压力下降,使地层液体侵入井内与钻井液混合后使密度进一步降低,最后导致井喷。此外,起钻时的抽汲作用,钻至孔隙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和井身结构设计不合理,发现溢流后处理措施不当,有关岗位人员井控素质差,违章操作等都是导致井喷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井喷的危害重大。井喷失控后,极易失火,烧毁钻机,报废油气井并危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其次井喷会使油气资源将受到严重损失和破坏,井喷喷出的油气及其中的有害物质会严重污染环境。
1.2 溢流
造成溢流的原因主要是井筒内的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地层流体流入井内造成溢流。主要表现在起钻未灌或未灌够钻井液,井漏,气侵严重,排气不力等使钻井液密度下降,起钻速度过快,外头混包,钻井液性能不好等原因,产生过大抽汲压力。
1.3 井漏
井漏是在钻井过程中,井筒内钻井液或其他介质(固井水泥浆等)漏入地层孔隙、裂缝等空间的现象。井漏的产生的自然原因有地层中的粗颗粒未胶结或者胶结很差而参透率很大以及某些岩石中有大量的空隙和裂缝,当钻井液压力大于地层压力时便会导致井漏。造成井漏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油田开发注水后地层空隙的压力分布跟注水前不同,相邻地层之间纵向压力分布差距很大,在没有合理注入钻井液量时,极易引发井漏和井喷。此外,在施工时措施不当使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差值超过地层的抗张程度和井筒周围的挤压应力时造成漏失。
1.4 井塌
井塌的人为因素主要有:施工时钻井液过多导致钻井滤液的大量侵入,侵入液抑制页岩的水化性能;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注入不及时导致钻井液液柱压力大幅度下降,在地层侧压力的作用下,松散的岩层向井筒中下方向发生运移而发生井塌。井塌的自然原因有泥页岩所含粘土矿物多;钻具施工精度把握不准确,碰击井壁,钻具刺穿等也引起井塌;钻具组合不合理,钻铤直径太大,螺旋扶正器过多,钻具与井壁的间隙太小,使得起下钻时易产生激动压力引起井塌;地层的构造形态不稳定;泥页岩孔隙压力异常。处理井塌事故需要提高钻井液密度和切力等,这样大大增加了处理剂费用,降低钻井液效率,还会造成起钻不畅通,摩阻增大,堵塞环空间隙,引发卡钻。
1.5 卡钻
造成卡钻的原因有很多,由于泥浆性能较差或含砂量过大使井壁附上一层很厚的泥饼,使井径变小,贴向一侧井壁的钻柱受到了很大的侧向静液压力,使其紧贴泥饼,产生了巨大的摩擦力,导致卡钻,这种称作泥饼卡钻。在井斜角及方位角变化大的井中,由于多次的钻柱在“狗腿”处旋转及起下钻,在井壁上产生一条细槽,起钻时,钻头恰落入槽内,即遇卡,这种叫做键槽卡钻。钻进时停止循环后,大量岩屑下沉堵塞环空,埋住钻头,钻具不能活动,钻井液也不能循环,这种是沉砂卡钻。还有一种卡钻是井塌卡钻,是由于井壁坍塌,大量岩石下落,堵塞环空,埋住钻具,钻具既不能活动,钻井液也不能循环所致。
1.6 井斜
造成井眼偏斜的自然原因是在地层倾角较大,此外,就是施工技术和工具缺陷,钻井时下部钻具组合和所施加的钻井参数的误差,下部钻柱组合在一定的钻压下会发生弯曲变形,使钻压作用方向偏离了钻头处原井眼轴线。
2 应对措施
2.1 管理层面
(1)完善明晰风险评估与识别系统
风险识别和评价要从一开始就重视对作业过程的划分,同时将过程划分清楚避免过多的交叉、重复或风险遗漏、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按作业流程将钻井作业流水线分为数段、数十段作业子流程,以确保作业过程不遗漏、不重复。按作业区域划分可将作业现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能够保证作业过程查找的全面性。按工艺单元进行划分,可以兼顾作业流程和作业区域划分而又不会影响整体识别效果。按风险的大小,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可将作业过程人为划分开来,有利于对重点、要害部位和工艺的针对性识别和评价,主次分明。
(2)严格管理,细化责任
在管理中要明确责任和重点,明确执行范围,监督落实情况等。对于不安全的作业及其由此引起的伤亡事故或职业病的责任,要从主管人员到各级负责人依依追究。全体职工都应该熟悉他们所产生的具体作用和所负的责任。针对每个事故,都应吸取教训,并应让全体职工知道。管理部门应对事故迅速报告、反馈和交流等作出行动。在调查事故、事件时从中吸取教训,把重点放在查明基本原因,并广为宣传,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故或事件的教训。调查时要求必须彻底和深入,以便找出更深一层的根据。用事故或三角图形的方法是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的手段。
2.2 技术层面
1)溢流、井喷应对措施
应对溢流,要及时准确对地层压力的进行检测和预报,供给足够得让起钻钻井液。此外,还要严格控制起钻速度避免作用在地层上的压力降低。井喷应对措施要合理地依据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曲线设计井身结构,及时准确进行地层压力检测和预告。合理准确地设计井控装置,并配齐各种井控工具。选用液压防喷器、节流、压井管汇及控制系统时要根据最高地层压力选择。完善设备,并要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与校正。采用合理适量的钻井液,严格控制起下钻速度。
2)井漏,井塌,卡钻应对措施
口井设计、开钻之前,把与井漏有关的资料搜集齐全,根据地层孔隙压力梯度和破裂压力梯度曲线,正确进行井身结构和套管程序设计。穿过高渗透地层时,应适当提高钻井液的粘度和切力,降低滤失量,保持钻井液良好的造壁性,降低钻井液流动阻力,保证起下钻的畅通。在设计和选用钻井液密度时,应使钻井液所产生的静液柱压力低于裸眼井段地层的最低破裂压力或漏失压力,同时高于地层的孔隙压力,防止井喷与井漏的发生。预防卡钻首先要采用合适的钻井液类型和密度,保持泥浆性能良好,采用大泵量钻进,掌握好钻进参数,并采用扶正器等有效的防斜措施,保证孔轴线垂直。
3)井斜应对措施
应对井斜,通常采用刚性满眼钻具组合防斜技术,钟摆力防斜、纠斜技术,离心力防斜、纠斜技术,还可利用钻具弯曲进行防斜、纠斜。
3 结语
总之,石油钻井工程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在实际工艺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认真总结经验,安全生产,提高效率,为我国能源事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龙凤乐.油田生产安全评价[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5,9-11,2.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作业安全规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7.11.
[3]曲爱国,郝宗平.石油勘探开发安全知识.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3.12.
企业应主动识别项目风险 篇7
此案例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前成本核算与项目风险管理案例, 项目风险源于项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已经被识别并分析过的风险, 要进行有效地规划应对措施;对于没有被识别出来的风险, 则无法主动进行管理, 项目团队应该为未知风险创建应急计划方案。公司把风险看做是不确定性并可能给项目造成影响, 公司和项目管理者应该正视风险存在, 接受不同程度的风险, 有不同的风险承受力。如果风险给项目造成的威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并且与冒此风险可能得到的收获相平衡时, 该风险就是可接受的。要想取得成功, 组织应致力于在整个项目期间积极、持续地开展风险管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 公司与项目各个层级管理者都必须有意识地积极识别并有效管理风险。项目从构思那一刻起, 就存在风险。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如果不积极进行风险管理, 实际发生的风险就可能给项目造成严重影响, 甚至导致项目失败。该项目在前期投标 (洽谈) 过程中, 并没有有效地进行项目损益核算分析, 致使项目损益核算内容中漏掉保险费用成本, 导致不能在可控的项目损益核算成本中进行项目风险转移。
土地整治项目风险识别分析 篇8
自1999年我国颁布《土地管理法》以来, 土地整治在这短暂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较大成就,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前期调研、具体实施到后期管护, 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虽然我国一些学者已经从农村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出现的问题、市场化运作模式、土地整治评价等方面对农村土地整治活动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土地整治项目风险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空白。本文将引入特征映射理论, 对土地整治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
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针对项目中尚未发生的各项不确定性因素、事件、损失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归类, 从而确定风险来源及其产生条件的一种手段。严格来说, 风险不仅仅指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还牵涉到机会成本和不利因素威胁。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分析的信息源 (风险源) 都可用于风险识别活动中。因此, 为避免各项风险因素的交叉、重叠, 降低风险被遗漏的可能性, 本研究基于特征映射理论, 分三个部分进行项目风险识别。
1 风险信息源识别
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对项目输入的信息源进行分析和处理, 为后面的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基础。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结构是否合理, 主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过程及对风险源把握的准确度。风险源是项目进行过程中导致风险发生的一切可能因素。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源可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获取。
1.1 项目的环境制约因素
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土地整治项目亦是如此, 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从外部宏观环境来看, 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从内部微观环境来看, 它又受到成本、质量、进度、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是项目本身所无法控制的。当这些因素对项目总目标产生反作用时, 必然会损害项目利益, 形成风险。所以, 风险识别的过程中, 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关注项目的环境制约因素, 包括其作用方式、影响范围、变化趋势, 随时发现风险变化情况。
1.2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大方面, 通过对市场需求、资源供应、资金筹措、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 预测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 有针对性地提出专业咨询意见和决策依据。在对以上这些资料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1.3 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方案
国家建设过程监理规范、全国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土地整治管理办法、验收规范等一系列行业规范、标准是项目风险识别重要的信息源。项目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工艺规程等资料对项目风险识别也具有积极作用。
1.4 类似项目相关资料
相关领域的类似项目及同领域类似项目的典型案例对本项目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尤其是类似项目的经验教训、相关文献、相关数据更是关注的焦点。这些资料对本项目的风险识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类似项目的风险指标可以为本项目提供可靠的参考要素;另一方面, 类似项目的风险事故记载也可为本项目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创造机会。因此, 有必要专门搜集典型案例资料, 建立专家知识库,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为风险识别提供参考依据。
1.5 专业人员素质
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是其识别、判断项目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风险往往具有较强的敏锐度, 能够有效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同时通过项目相关参与人员的共同参与、分析讨论, 挖掘出潜在的、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的风险因素, 进一步加强风险辨识的准确度。
2 特征映射风险识别
通过对风险信息源的识别, 监测总结出项目存在风险的特征, 利用特征映射理论分析存在的风险是否为不可忽略的风险, 风险因素的相关特征对土地整治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损失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 风险因素特征作为风险因素特定领域信息的载体, 特征映射则是借鉴映射理论研究的成果实现从某一特征域到另一特征域的特征映射转换的过程。
从集合论的角度出发, 特征映射可作如下定义:设M与N是两个非空集合, 若存在一个对应法则f, 使得对于任一元素x∈M, 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N与之相对应, 即y=f (x) , 则称f为从M到N的映射。
应用到土地整治项目上, 可构成的对应集合分别记作: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由总目标分解构成的集合 (一般情况下, 项目风险管理目标是指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目标) ;风险损害特征集合———由目标损害特征信息构成的集合;风险因素特征集合———由风险因素特征信息构成的集合。
根据特征映射理论, 可用映射f来表示这些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即y=f (x) 。以风险管理目标之一经济效益风险为例, 若风险因素特征集合为自变量集合, 风险损害特征集合为因变量集合, 那么风险因素特征集合中的一个因子“通胀、利率风险”和风险损害特征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开发成本超支”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表示为:
若风险损害特征集合是自变量集合, 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是因变量集合, 则风险损害特征集合中元素“开发成本超支”与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中的元素“经济效益”之间的映射关系为:
此种理论分析的特点是以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目标特征为重点分析对象, 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识别出土地整治项目风险因素。具体来讲, 可以完成由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总目标向风险管理目标集合的转换 (即目标分解过程) ;完成由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目标特征集合向风险损失特征集合的转换 (即目标实现风险过程) ;完成由土地整治项目风险损失特征集合向风险因素特征集合的转换 (即风险因素描述过程) 。
3 风险管理建议
3.1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推行风险管理目标责任制。将土地整治项目工作落实到地块、单位, 并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各负其责,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 应该成立土地整治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 规范并强化现场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风险政策研究、实施方案的审定和工程推进协调工作, 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检查评估工作质量, 促进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协调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 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
3.2 技术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 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建立土地整治项目风险管理数据库, 引进先进的风险规避及防御方法, 强化项目质量管理。
3.3 资金保障
建立土地整治项目专项基金, 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探索并逐步完善整治项目工作的经济运行机制。严格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和新增项目管理费的收缴使用管理, 尤其是要加强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 尽量避免新增用地的缓、拖、欠情况, 从而做到收缴到位, 专款专用, 提高使用效率, 以此来保证整治项目工作的投入资金使用度。
3.4 监管保障
按照工程招投标管理的规定, 对土地整治项目需要实行招投标的, 应加强招投标管理, 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 从项目的初期就确保项目的参与人合法。项目实施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予以使用、结算和管理, 工程实施后进行审计, 作为工程验收的必要条件。
3.5 法律政策保障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执法水平, 严格依法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规划, 避免无序或乱序开发, 减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制度建设,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建立项目管理制度, 实行统一管理。明晰调整后的产权权属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制定“土地分配与补偿”条例, 建立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梁敏.农村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陆守超, 付光辉.统筹城乡发展下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策略选择[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27 (6) :35-36.
[3]颜颖.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4]郑德涛.集成制造中的特征映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8-43.
公共基础项目的风险识别研究 篇9
公共基础项目关系到国计民生, 对社会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是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近年来, 大型公共基础项目的数量增长迅速, 项目范围与规模日益扩大, 项目风险管理难度提高, 项目的风险将会直接威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与最后的成功。因此, 对公共基础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分析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关文献概述
风险管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Tumala于1994年提出风险管理发展过程的合理框架, 这一过程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20世纪90年代以后, 风险管理技术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应用, 同时风险管理观念也从过去基本静态的管理发展为动态、系统的风险管理。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对项目风险评价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 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的出版, 标志我国新时期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1996年由雷胜强编著的《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和1998年由卢有杰、卢家仪主编的《项目风险管理》, 促进了国内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关注。总体来说, 我国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 对风险评价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 系统性定量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并不显著。
三、公共基础项目的风险识别
根据工程进行的一般顺序, 将工程全生命期划分为决策阶段、前期工作阶段、建设阶段及管理阶段。公共基础项目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因素如下:
(一) 决策阶段
决策风险是公共基础项目最大的风险, 如果项目不可行、立项错误, 就会造成根基不稳。公共基础项目在决策阶段主要面临的风险因素有政策风险、经济风险、投资方式风险及可行性研究风险。政策风险包括经济总体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变化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经济风险主要在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公共基础项目管理体制的变化, 该类项目的投资方式逐渐多样化, 由此带来投资方式选择的风险。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建设条件与生产条件、技术、建筑工程的方案和标准、项目的财务收益、社会效益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可能由于调查不足等原因导致对项目可行性的错误认识。
(二) 前期工作阶段
公共基础项目在立项之后, 进入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这一阶段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勘察设计风险、融资风险、招标与发包风险及合同风险等。勘察设计风险在于勘察设计单位存在违反必要程序, 未经勘察就设计或初步设计未经审批就提供施工图, 勘察人提供成果的时效及质量风险, 设计人侵权等风险。融资风险包括资金供应不足或资金来源中断, 融资方信用等, 融资方承担信用保证的能力及履行信用保证责任直接影响项目的进程。投标决策风险, 如不当的项目选择、报价等, 发包人存在提供资料内容要求及时间错误等风险。合同风险涉及发起人、投资人及承包人之间权利、义务和职责界定不清等方面, 从而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三) 建设阶段
在公共项目建设阶段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工期风险、工程质量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及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包括所应用技术及设备自身的时效性、成熟度、生命周期性质, 也包括技术与项目实施环境适应性、实施后满意度风险等方面。工期风险包括项目工程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按进度安排按时按质完成, 工期拖延对工程成本、项目实施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财务风险主要涉及项目建设阶段资金流动性及充足性, 及时、充足的资金有利于保障项目的进程及质量。安全风险包括施工过程中设备运作安全性、施工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等方面。自然风险指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政治经济意外事故等非人为可控因素造成损失的风险。
(四) 管理阶段
现代公共基础项目往往规模大、时间周期长, 从而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 对项目形成管理风险。公共基础项目建成后管理运营阶段风险主要表现在继承性风险、管理运营风险及维护不当风险。项目运营风险包括残值风险、运营成本超支、运营变更等, 管理风险表现在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影响项目经营效率, 构成经营管理风险。项目的维护涉及专业技术及经验, 项目建成后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设备及技术未能及时维护、更新等风险, 从而人力资源成本增加, 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营, 构成维护不当风险。
四、结语
公共基础项目由于公共性及经营性的双重属性, 项目的风险与其他类工程项目风险存在一定的区别, 其风险来源较复杂。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上, 按照项目生命周期识别各阶段风险, 为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乌云娜, 胡新亮, 张思维.基于ISM-HHM方法的PPP项目风险识别[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3 (01) .
[2]李力.基于风险矩阵的BOT-TOT-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姚波, 仲伟周, 淦未宇.我国公共工程建设投资与建设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J].中国软科学, 2006 (10) .
[4]黄恒振, 谭华中.基于WSR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10) .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识别 篇10
1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识别概念
1.1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
所谓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 就是通过对信息系统项目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最后评价, 达到认知风险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系统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目的地把控, 最大程度减少可能存在的风险, 保证项目以最低成本正常运作。其中, 风险管理有五大步骤, 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和风险应对。
1.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风险识别的内容包括对风险的成因、特征以及后果进行识别。风险识别贯穿在风险管理的始终, 想要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识别, 必须弄清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未知因素。
1.2.1 内容未知
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原因就是想增强工作效率, 但是信息系统是一套非常复杂的计算机工程, 有时需要改进原有工程, 有时需要增加一些新功能。但是, 由于用户无法清楚表述对信息系统项目的需求, 导致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产生风险。
1.2.2 时间未知
目前, 信息系统更新换代较快, 信息系统需要市场更新, 用户却希望信息系统开发的时间能够缩短。但是, 因为用户不能提供准确的内容要求和判断分析, 使信息系统开发的时间难以确定。
1.2.3 后果未知
信息系统的开发是非常具有创造力的, 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是在不断创新的。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以前未涉及到的理念和手段, 所以人们也不可能对创造的结果进行精确断定, 结果能否满足人们的期望也是未知的。
2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识别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中的风险识别就是分析可能会影响信息系统项目成功与否的因素,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 最后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非常繁琐而复杂, 目前在我国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意识不够高, 主要表现为在团队构成方面往往都是一些软件工程技术人员, 缺少专人对项目进行风险管理, 忽略了风险识别的过程。忽略风险不等于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不存在风险,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在整个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 必须加对强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识别,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3 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3.1 收集项目相关信息
3.1.1 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风险识别过程中, 必须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 这就需要收集大量可能导致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成败的资料和数据, 是影响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成败的重要环节。这些数据和资料应该包括信息系统立项所依据的信息系统规划书;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务调查收集到的基础数据、文件和报表;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U/C矩阵图、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等。
3.1.2 明确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
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 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开发项目来编写项目建议书、项目分析报告和项目设计报告。但是, 这些分析报告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假设和前提上的, 具有预测性以及未知变换性。信息系统项目是随着开发过程不断变换的, 所以这些假设和前提在预测阶段是成立的, 有可能真正投入开发过程中却不一定成立。因此,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假设和前提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3.2 对风险进行评估
不仅需要明确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目标, 而且需要制定出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措施以及方式, 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环境以及变量进行评估。
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的目标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 在开发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因此,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步骤必然是有战略规划性的, 一层一层剥离分解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方式大概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等。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 都是具有风险的, 并且是建立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能够明确掌握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目标, 就无法准确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也无法保证目标能否实现。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 必须因地制宜地对风险进行评估, 选择不同的开发战略和方式。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目标变更时, 相应地调整信息系统项目开发战略, 同时相应地改变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方式。
3.3 对风险进行识别
通过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进行评估, 可以重新审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目标是否合理, 分析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辨别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风险识别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在足够了解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的特征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对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对风险的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风险来源描述。想要进行风险识别, 必须对风险来源进行详细分析, 这就需要构建客观完整的风险来源表。风险来源表主要包括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及时间、风险会造成的后果等。
第二, 风险分类描述。在对风险来源进行分析之后, 就需要按照风险发生的时间和影响对风险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阶段的风险以及对业主或承包商的影响风险等。
第三, 风险症状描述。所谓风险症状是指风险发生之前所表露的特征, 对风险症状提前进行描述, 当风险出现的时候, 能够根据症状进行有效辨别, 从而对风险进行预警, 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第四, 管理措施的评估。风险识别不仅要识别风险因素, 而且还要对管理措施进行评估。
4 结语
风险贯穿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始终, 风险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项目成功开发的基础, 风险识别又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所在。所以, 想要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顺利实现, 就必须提高对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中敏.论IT项目开发中的风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2]孔学峰, 张志友.风险管理减少信息系统项目的失败[J].信息系统工程, 2003 (3) .
投资项目系统风险分析与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NPV估算置信区间插值逼近
1.引言
固定资产投资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一项最为重要的资金运用的经济活动,是一项战略决策。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的规模以及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的质量和数量。2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看,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往往需要进行项目投资,以扩大再生产,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企业经营环境变化日益显著,面临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要求企业不断研制和开发新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结构的调整,生产能力的提高,都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在质量、品种和数量方面满足市场需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一旦资金投入,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投资决策是合理有效的,会促进企业资金运动流畅,使资金周转加速,不断增加企业活力。反之,如果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投资,不仅造成投资本身的浪费,新建扩建项目建成后,使预期的经济效益难于实现,还会造成生产经营活动的被动和困难,最终导致企业资金利润低下,经济效益滑坡,大量负债的本息到期后无法偿还,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发生破产或濒临破产。因此。进行投资必须持科学、客观、谨慎,负责的态度,切忌主观武断。
有鉴于此,笔者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分析时,以现金流量过程的风险分析与防范为切入点,重点研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风险防范的科学方法。
2.项目现金流量的估算及风险
项目系统现金流量指标是投资决策分析极为重要的依据。把项目作为一个系统,项目系统现金流入的因素包括销售收入、项目其他收入、残值和折旧提取等。项目系统现金流出的因素包括项目的投资、生产费用、应上缴税款和到期债务等。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各投资项目越来越复杂,同时又由于投资项目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外部的经济环境在较长的时间内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程度上的随机不确定性。而项目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决定了其重要度量指标是一个经验性的模糊指标。要将其明确定量地表示出来实非易事。其影响因素有项目建设时间表、折旧提取方法、流动资金需求量与周转时间、通货膨胀因素、汇率利率调整、税收政策和项目经济寿命周期等。现金流量估算大多是由评估人员凭借经验进行的,这就存在评估指标的主观随意性,准确度较低的缺陷。也就是说对各个投资项目分析都必然蕴含着风险。如果忽视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那些时间长的大型项目,尤其如此。
3.NPV的估计推断
在项目评估中,NPV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是根据预计的项目系统现金流入流出和流程进行计算。然而在实际中,项目系统现金流入因素与流出因素均是复杂变化的,总是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仅根据预计的因素求得NPV作为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依据未免太简单粗糙了。为了系统分析项目投资风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使用方便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使评价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项目的经济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问题,引入概率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中心极限定理表明如果一个量有大量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的影响所造成,而每一个别因素在总影响中所起的作用不很大,则这种量通常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设项目经济周期为n年,建设期为no年,则综合考虑后,项目系统净现值为:
式中:r为项目贴现率,A为第t年投资额,Qt和Pt分别为第t年销量与价格,B和T分别为2种税率,CCt和CSt分别为第t年生产成本与期间成本。从公式可以看出,项目系统现金流量因素均是随机变量,根据中心极限定理,若干个不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叠加所构成的随机变量NPV服从正态分布。为了系统研究NPV的概率分布,观察NPV变化范围与区间,了解NPV变化趋势,假设NPV1,NPV2……NPVn是一个来自正态分布的随机样本,即宽于正态分布,随样本量n的增大就逐渐趋向于正态分布。从而求出总体一定精度下的置信区间。
若总体为非正态分布,在小样本情况下,NPV就不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既不能使用正态分布也不能使用t分布。如果需要估计总体均值的区间,可用切比雪夫不等式P(NPV-,显然其置信区间比t分布更宽。
假定某一项目系统的投资额度、成本费用和项目收入,经有关各方专家分析,能够大致测出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及概率分布的量化值,并进行理性预期取得了相应的NPV值如下(万元):510、494、500、508、540、506、490、525、、555、532共10个,这是取得的随机样本,那么可以算出:假设以95%的置信度,因ta/2(9)=2.66,则NPV的置信区间为:即:NPV∈(500.84,531.16)
假定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估算95%置信度的置信区间为:
4.内部收益率插值逼近法
前面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当现金流量确定后,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是一个n次多项式,它与贴现率密切相关,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时,贴现率为方案内部收益率,即:
解高次方程求出内含收益率r,实际中求r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利用计算机求解r。下面讨论试算插值逼近的方法,通过对f(r)趋势分析求解出r的近似值。
常规投资项目在寿命周期内净现金流量符号只改变一次(如:一,一,+,+,K,+),
f(r)是单调递减函数,与横轴只有一个交点,也就是内部收益率只有一个。首先,用社会贴现率r1对现金流量试算折现,如果NPV较大,说明项目获利水平较高,随后逐步提高贴现率,即当时,则可确定之间。通过移动取样,得到一列数据:在参数曲线插值试算中,对一系列数据点的参数选择使得插值试算结果中的数据点有很大不同。而大多数情况是复杂非线性分布,求解将非常困难。因此,针对该问题,引入线性方法将数据点分割得越来越小,数据点越来越逼近直线。假设呈一般线性关系,估计式为为随机扰动项,忽略不计。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出α,β的估计值。
令f(r)=O,得ro为所求内含收益率的近似值,这样通过数据点细分将非线性问题优化构造为线性问题,从而寻找r值的效果明显,同时又可简化计算。然而,目前较为成熟的试算插值方法是对数据进行分割和几何插值处理,当且仅当 时。 重复上述步骤,逐步逼近求出r的近似值,其计算工作量较大。
有些项目在寿命周期内各期净现金流量的符号不是只改变一次,而是多次的非常规投资(如:一,+,+,一,K,+,+),其内含收益率可能有多个值。可采用分段取样后,在每段上移动取样,分别逐次逼近。
然而,内含收益率法仅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没有考虑投资规模的大小,如果未来净收益较小,但只要投资规模小,仍能计算出较高的内含收益率。在不同的投资机会中,内含收益率指标可能会导致企业选择投资规模较小,给企业带来较小收益的项目。
5.结束语
实际中,研究投资项目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由于其占用时间较长,耗资较大,不可逆转等特点,决定了项目投资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在选择投资机会和决策方案取舍时,投资者必须树立风险观念。一旦决策失误,将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甚至会造成破产清算。为此,笔者给出了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总包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 篇12
(1) 汇率风险。
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企业外汇成果的不确定性, 尤其对于有国际工程项目或有大额的国际采购项目而言, 如某项目2006年12月签约, 其中含500万欧元的国外设备采购, 当时欧元的汇率是9.46, 但在2007年8月付款时, 汇率上升至11.31, 因汇率问题导致损失925万元人民币。
(2) 材料价格风险。
EPC项目往往跨度比较大, 签订合同时间和购买材料时间有很大的时间差距, 导致购买材料时价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2009年时铜材价额大约5.6万元/吨, 但到2010年时, 就上涨到7.3万元/吨, 而对于工程建筑行业而言, 材料价格大概占工程总价的50%, 因而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或下降都会对项目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
(3) 融资风险。
由于EPC项目部分需要垫资, 如果公司EPC项目较多, 垫资比例过大, 就会造成较大的财务风险, 导致财务结构恶化, 负债比例过高, 运营资金困难。如武汉某设计公司2010年在广东承建一个4亿多元的EPC项目, 由于采用垫资形式, 导致公司年底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2010年年底, 公司流动资金不到500万元。
(4) 工程款或工程尾款回收风险。
对于EPC项目而言, 由于存在大量垫资, 即使业主拖延付款, 承包方也不敢停工或延迟支付分包工程款, 因而对项目财务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尤其在尾款回收方面, 由于EPC项目合同额度大, 即使是5%的保留金也是一笔很大的资金, 如不能按时收回, 对公司财务造成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2 EPC项目财务风险识别依据
(1) 项目的前提条件、各种假设以及制约因素等。
诸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或其他文件都是建立在若干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和前提在项目实施期间可能正确, 也可能不正确。因此, 存在风险。
(2) 项目规划。
从项目规划中寻找项目财务风险的依据, 诸如项目目标、任务、范围、进度计划、费用计划、资源计划、采购计划及业主方、总承包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期望值等。
(3) EPC项目常见财务风险。
如汇率风险、材料价格风险、信用风险、财务结构恶化风险、收款风险、现金流风险等。
(4) 以前项目的历史资料。
项目的历史资料可以是以前公司经历过的项目的经验总结, 也可以是通过公共信息渠道获得的其他公司经历过项目的历史资料。在这些档案记录、工程总结、工程验收资料、工程质量与安全事故处理文件, 以及工程变更和施工索赔资料等文件中, 包含着对当前工程项目财务风险识别非常有用的资料。
(5) 前期工程所在地现场调研。
诸如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地震条件、地形地貌、外围水电气接口条件、通信条件、进场交通条件、当地治安条件、物价条件、当地施工水平、当地设计水平、当地法律、可利用的有利条件等。
3 EPC项目财务风险识别步骤
对EPC项目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时, 一般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 项目合同签订前准备阶段, 首先组织人员对ITB (Invitation to Bid) 文件进行审查, 找出需业主澄清的地方和需业主补充的设计前提条件, 认真分析付款条件、履约保函格式文本、保留金保函格式文本, 查找可能存在的延迟付款漏洞或索赔的风险。其次派通晓EPC项目索赔、勘测、土建与总图的岩土专家到施工现场勘察, 进行风险评估。第二步, 根据EPC合同条款, 组织项目相关专业人士, 讨论项目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 并形成初始风险清单。第三步, 在定初始清单的基础上, 结合采用专家调查法、风险调查法和分解分析法等将EPC项目的财务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归类,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得出EPC总承包项目财务风险清单。
摘要:对于EPC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公司可动用的资源而定。EPC财务风险常用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 (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 、初始清单法、经验数据法、风险调查法、生产流程分析法、分解分析法等。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推荐阅读:
企业信息管理简答题IT项目风险识别方法09-10
项目风险识别与管理10-02
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识别05-19
风险识别方法10-10
项目风险控制06-04
项目风险分析09-23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论文07-31
IT项目风险10-14
项目审计风险论文05-12
PPP项目风险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