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险全面管理

2024-09-29

项目风险全面管理(共8篇)

项目风险全面管理 篇1

中铁国际集团安哥拉分公司SOYO I 联合循环电站项目

SOYO电站项目部“关于提升企业生产能力确保工程项目 全面履约的通知”检查落实情况及项目实施风险防范措施

中铁国际集团安哥拉分公司工管部:

根据“关于提升企业生产能力确保工程项目全面履约的通知”,项目部积极组织本部全体管理层人员认真进行学习,并按照文件要求项目部对施工资源配置、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的其他关键内容、项目分包、项目实施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自查,现将项目部检查落实情况及项目实施风险评估、判断,及风险防范措施汇报如下:

一、资源配置管理

1、项目部资金计划、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主要管理人员计划、劳动力计划等文件资料齐全并按照要求上报、审批。

2、项目部严格按照合同文件、施工组织设计配置现场施工机具、设备、人员等,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如施工进度)、合同外增量等因素适当对现场施工设备、人员进行增加,顺利完成前期施工目标并得到总包方一致肯定。

3、现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机具、设备、人员的配置管理,项目部同总包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设备、人员等的逐步减少均通过文件形式在得到总包方许可后才进行,符合合同约定。

4、项目部每月向总包单位提交设备、人员配置清单,交总包方审核并根据总包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二、项目管理

1、质量管理方面:每周向总包单位上报质量信息周报材料,认真分析本周施工内容、采取的施工工艺技术、质量保证措施、质量通病防治等;为提高

/ 6

中铁国际集团安哥拉分公司SOYO I 联合循环电站项目

施工质量,对各分项工程的施工作业人员均做详细的技术交底,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要求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旁站监督;项目部配备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严格执行“三检”制度,规范施工程序,各分项工程均在提交报验资料得到总包专工和监理的同意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不定期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相关质量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施工质量意识。

2、进度管理方面:根据总的合同工期要求、总包方施工进度计划,项目部进行施工计划细化,严格按照总工期目标、节点工期目标进行实施,施工进度满足合同工期和总包要求,同时项目部与总包紧密沟通,对总包提出的进度要求积极配合实施。

3、安全管理方面:项目部安全管理体制健全,安全管理、监督人员配备到位满足合同约定;每月4次安全周例会,一次安全月例会,严格落实日检、周捡、月检制度,安全检查、排查的问题通过“五定”原则进行整改落实;定期对现场存在重大危险源、危险点进行分析,制定安全防范、治理措施;全体职员工均进过岗前培训上岗作业,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交底等;班组长严格落实早班会制度,落实“三交三查”要求;安全资金按需使用、劳保用品配备齐全,现场使用情况良好;项目部整体安全形式可控并将继续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开展人员培训教育,确保合同及公司安全生产目标。

三、施工过程管理

项目部严格按照国家、分公司的要求和规定制定工程项目管理策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单位工程施工方案、重难点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等文件,严格按照要求向总包方提交报审,并在审核批复完成后开展进行后续相关施

/ 6

中铁国际集团安哥拉分公司SOYO I 联合循环电站项目

工。施工过程管理执行到位、符合要求。

四、分包全过程管理:项目部无劳务分包,采用专业分包,主要进行现场钢结构安装及钢结构油漆施工,由项目部直接进行管理,项目部根据公司要求每季度据实填写、上报《分包企业考核评价表》,该分包企业得分均在85分以上,现该专业分包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前提下完成了施工工作。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我部负责SOYO电站项目的土建施工,目前主要施工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收尾阶段,电站项目处于调试、运行期,项目后期实施的主要风险评估如下:

1、政治和社会治安风险

2015年8月项目开工建设至今,安哥拉政局虽较为稳定,但社会治安仍然较乱,中国的企业和人员被盗、被抢劫、被绑架甚至被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极大地威胁着项目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境外安全问题作为项目部高度重视的首要问题。

2、人员管理风险

人员管理风险主要是项目管理人员风险及现场人员风险。项目部人员主要分为项目管理人员、中方劳务人员和当地招聘劳工。项目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经营不善、决策失误、行为疏忽、徇私舞弊必然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亏损。对劳务人员的妥善安排和管理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由于劳务管理不到位,可能出现劳工罢工等不安全事件。

3、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风险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在建筑安装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人身意外伤害。

/ 6

中铁国际集团安哥拉分公司SOYO I 联合循环电站项目

4、成本管控带来的风险

(1)施工措施方案不当,目标优化错误或未进行优化优选。造成工料机等成本的增加。

(2)施工组织管理不当,造成各项成本增加,如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该安排流水施工组织的,却安排平行施工,造成周转料成本增加等。(3)机械设备调配不合理,造成设备闲置,增加施工成本。(4)技术工人水平较低,造成工效不高,工费成本增加。

5、设备管理方面的风险

(1)调配不合理, 造成设备闲置,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

(2)急功近利, 保养不及时。现场为追求施工生产任务, 设备带病作业,没有及时保养, 使之过早老化, 报废。

(3)单机核算力度不大, 未能实现经济合理。现场未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以较低的消耗换取较高经济效益, 未能将单机所创造的产值与所消耗的成本有机的结合起来。项目实施的主要风险应对措施如下:

1、政治和治安风险

项目部建立境外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预案并进行演练,加强对中方劳务人员的安全教育,要求员工不参与、不评价与当地政治相关的活动等并禁止人员私自外出。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引导他们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宗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人和睦相处,避免以当地人发生冲突。

2、人员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 6

中铁国际集团安哥拉分公司SOYO I 联合循环电站项目

在人员管理风险方面要慎重选择项目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及完善的决策机制,尽量规避和减轻决策风险;要重视班组长的培训和选派,做好现场人员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并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使用通过当地劳务公司聘用当地劳工减小和规避与当地劳工发生纠纷;按照合同要求定期发放劳务工资,对劳资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快速妥善处理。

3、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和人身伤害风险防范措施:

项目部将加大项目施工阶段的安全投入,配套完善施工阶段各种应急的保障措施和设施,采用多种手段保障项目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具体措施上,一是投保海外工程一切险、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把安全成本纳入项目预算。二是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牢固树立管生产就必须管安全的思想;三是加强营地安防布置和管理与总包方和其他单位建立可靠地联防机制;四是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明确安全保卫责任。五是组织排查施工现场重大安全隐患,完善整改、防治措施,创造安全的施工环境;六是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安全保护教育等。

4、成本管控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1)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方式,编制合理的施工措施方案;

(2)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合理申请和调配机械设备,避免设备闲置,造成成本增加;

(3)国内招聘有技术、有真才实学的工人,最好是多面手。

5、设备管理的应对措施

工程项目部怎样管好、用好手中设备, 为项目部创造更大的利润, 是

/ 6

中铁国际集团安哥拉分公司SOYO I 联合循环电站项目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抓好设备管理,要重点把握好供、管、养、用、修5个重要环节。

(1)供。设备物资的供应调配。本项目主要是从分公司根据需求调配机械设备,需要合理配置,尽量做到设备不闲置。(2)管。定点停放, 集中管理, 专人负责。

(3)养。做好设备保养, 使它的技术性能处于良好的状态。

(4)用。合理正确使用设备物资, 做到技术合理、经济合理。搞好单机核算, 把成本单价落实到每一台设备上, 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5)修。修理是恢复设备技术性能的唯一手段。内部能解决的尽量内部解决, 做到技术检测, 修理立项。自己不能解决的, 考察队伍, 分类依托, 走依托社会修理之路。

SOYO I 联合循环电站项目部 2018年9月4日 6 / 6

项目风险全面管理 篇2

近十几年来, 人们在项目管理系统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 以减少项目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 重视风险问题, 防范于未然, 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 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有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的结束, 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 实行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积累经验和教训;二是对全部风险的管理;三是全方位的管理;四是全面的组织措施。

1 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强调风险的事先分析与评价, 风险因素分析是确定一个项目的风险范围, 即有哪些风险存在, 将这些风险因素逐一列出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对象。罗列风险因素通常要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 形成对项目系统的全方位的透视, 风险因素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按项目系统要素进行分析。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系统要素风险:

⑴项目环境要素风险, 最常见的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自然条件、社会风险等;

⑵项目系统结构风险, 如以项目单元为分析对象, 在实施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人工、材料、机械、费用消耗的增加等各种障碍和异常情况等;

⑶项目的行为主体产生的风险, 如业主和投资者支付能力差, 改变投资方向, 违约不能完成合同责任等产生的风险;承包商 (分包商、供应商) 技术及管理能力不足, 不能保证安全质量, 无法按时交工等产生的风险;项目管理者 (监理工程师) 的能力、职业道德、公正性差等产生的风险;

⑷其他方面的风险, 如外围主体 (政府部门、相关单位) 等产生的风险。

其次, 按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分析。这是按照项目的目标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的, 它体现的是风险作用的结果,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⑴工期风险, 如造成局部的 (工程活动、分项工程) 或整个工程的工期延长, 不能及时投产;

⑵费用风险, 这包括财务风险、成本超支、投资追加、报价风险、收入减少等;

⑶质量风险, 这包括材料、工艺、工程等不能通过验收, 工程试生产不合格、经过评价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或要求;

⑷生产能力风险, 项目建成后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

⑸市场风险, 工程建成后产品达不到预期的市场份额, 销售不足, 没有销路, 没有竞争力;

⑹信誉风险, 可能造成对企业的形象、信誉的损害;

⑺人身伤亡以及工程或设备的损坏;

⑻法律责任风险, 可能因此被起诉或承担相关法律的或合同的责任。

再次, 按管理的过程和要素分析。这个分析包括极其复杂的内容, 但也常常是分析风险责任的主要依据, 它主要包括:

⑴高层战略风险, 如指导方针战略思想可能有错误而造成项目目标设计的错误等;

⑵环境调查和预测的风险;

⑶决策风险, 如错误的选择, 错误的投标决策、报价等;

⑷项目策划风险;

⑸技术设计风险;

⑹计划风险, 如目标的错误理解, 方案错误等;

⑺实施控制中的风险, 如合同、供应、新技术新工艺、分包层、工程管理失误等方面的风险;

⑻运营管理的风险, 如准备不足, 无法正常运营, 销售不畅等的影响。

2 风险的控制

2.1 风险的分配

项目风险是时刻存在的, 这些风险必须在项目参加者 (包括投资者、业主、项目管理者、承包商、供应商等) 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只有每个参加者都有一定的风险责任, 他才有对项目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合理的分配风险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才能有项目的高效益。合理分配风险要依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⑴从工程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因为项目参加者如果都不承担任何风险, 则他也就没有任何责任, 当然也就没有控制的积极性, 就不可能搞好工作。如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 承包商则没有任何风险责任, 承包商也会千方百计地提高成本以争取工程利润, 最终将损害工程的整体效益;如果承包商承担全部的风险也是不可行的, 为防备风险, 承包商必须提高要价, 加大预算, 而业主也因不承担风险将决策随便, 盲目干预, 最终同样会损害整体效益。因此只有让各方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 通过风险的分配以加强责任心和积极性, 达到能更好地计划与控制。

⑵公平合理, 责、权、利平衡。一是风险的责任和权力应是平衡的。有承担风险的责任, 也要给承担者以控制和处理的权力, 但如果已有某些权力, 则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二是风险与机会尽可能对等, 对于风险的承担者应该同时享受风险控制获得的收益和机会收益,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者勇于去承担风险;三是承担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承担者应该拥有预测、计划、控制的条件和可能性, 有迅速采取控制风险措施的时间、信息等条件, 只有这样, 参与者才能理性地承担风险。

⑶符合工程项目的惯例, 符合通常的处理方法。如采用国际惯例FIDIC合同条款, 就明确地规定了承包商和业主之间的风险分配, 比较公平合理。

2.2 风险的对策

任何项目都存在不同的风险, 风险的承担者应对不同的风险有着不同的准备和对策, 这应把它列入计划中的一部分, 只有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 对产生的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对策, 才能进行良好的风险控制, 尽可能地减小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 以确保效益。通常的风险对策有:

⑴权衡利弊后, 回避风险大的项目, 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项目。这在项目决策中就应该提高警惕, 对于那些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就应该放弃, 而对于某些风险超过自己承受能力, 并且成功把握不大的项目也应该尽量回避, 这是相对保守的风险对策。

⑵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 以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如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 进行预先的技术模拟试验, 采用可靠的保护和安全措施。对管理的项目选派得力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采取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实行严密的控制, 加强计划工作, 抓紧阶段控制和中间决策等。

⑶购买保险或要求对方担保, 以转移风险。对于一些无法排除的风险, 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办法解决;如果由于合作伙伴可能产生的资信风险, 可要求对方出具担保, 如银行出具的投标保函, 合资项目政府出具的保证, 履约的保函以及预付款保函等。

⑷提出合理的风险保证金, 这是从财务的角度为风险作准备, 在报价中增加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费, 以抵消或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

⑸采取合作方式共同承担风险。因为大部分项目都是多个企业或部门共同合作, 这必然有风险的分担, 但这必须考虑寻找可靠的即抗风险能力强、信誉好的合作伙伴, 以及合理明确的分配风险 (通过合同规定) 。

⑹可采取其他的方式以减降风险。如采用多领域、多地域、多项目的投资以分散风险, 因为这可以扩大投资面及经营范围, 扩大资本效用, 能与众多合作企业共同承担风险, 进而降低总经营风险。

2.3 在工程实施中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

工程实施中的风险控制贯穿于项目控制 (进度、成本、质量、合同控制等) 的全过程中, 是项目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影响项目实施的最终结果。

首先, 加强风险的预控和预警工作。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 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 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风险对策, 以抗可能发生的风险。

第二, 在风险发生时, 及时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 这是降低损失, 防范风险的有效办法。

智能建筑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 篇3

1 智能建筑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

智能建筑项目风险的基本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智能建筑项目最大最可怕的风险,如果项目不可行、立项错误,造成根基不稳,就会全盘皆输,项目失败早成定局。

1.2 行为主体风险

智能建筑项目行为主体产生的风险也是常见的项目风险来源之一。如业主和投资者项目资金准备不足,项目仓促上马,支付能力差,改变投资方向,违约不能完成合同责任等产生的风险;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技术及管理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安全质量,无法按时交工等产生的风险;项目管理者和监理工程师的能力、职业道德、公正性差等产生的风险等。

1.3 软件危机风险

软件是保持和增强智能建筑项目竞争力的基础,其好坏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性技术因素。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1.4 项目管理风险

项目管理风险包括智能建筑工程过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项目计划的时间、资源分配(包括人员、设备)、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技术(流程、规范、工具等)的采用以及外包商的管理等,因项目计划不周、制度缺乏、经营不善、技术落后、用人不当、沟通不畅、楼盘滞销等项目管理混乱而造成的风险。

1.5 项目组织风险

组织风险中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项目决策时所确定的项目范围、时间与费用三个要素之间的矛盾。三要素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合理的匹配必然导致项目执行的困难,从而产生风险。智能建筑项目资源不足或资源冲突方面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如人员到岗时间、人员知识与技能不足等。

1.6 风险按其影响结果分类

全面风险管理有时要求按风险对目标的影响来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它体现的是风险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工期风险:如造成局部的(工程活动、分项工程)或整个工程的工期延长,不能及时竣工验收;

(2)费用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成本超支、投资追加、收入减少等;

(3)质量风险:包括材料、工艺、工程等不能通过验收,工程试运行不合格,经过评价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或要求;

(4)生产能力风险:项目建成后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

(5)市场风险:工程建成后产品达不到预期的市场份额,销售不足,没有销路,没有竞争力;

(6)信誉风险:可能造成对企业的形象、信誉的损害;

(7)伤亡损失风险:人身伤亡以及设备的损坏;

(8)法律责任风险:因被起诉而要承担相关法律的或合同的责任。

2智能建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

智能建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有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的结束,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实行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积累经验和教训;二是对全部风险的管理;三是全方位的管理;四是全面的组织措施。

2.1 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主要指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而建立的组织结构,即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人员。没有一个健全、合理和稳定的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进行。

2.2 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

智能建筑项目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丝不苟、计划有序、贯穿始终的风险管理,即采取全面的组织措施,对工程项目全部风险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智能建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2.2.1 风险识别

它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预测和识别出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并予以分类。对项目风险的管理首先必须明确项目都存在哪些风险,—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预测识别风险。

风险预测和识别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数据收集、分听、整理和预测,要重视经验在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即定性预测)。为了使风险识别做到准确、完整和有系统性,应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出发,通过风险调查、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及实验论证等手段,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从而全面认識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列表。

2.2.2 风险分析

确定了智能建筑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接下来就要搞清楚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性质,即进行风险分析。这一步骤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如经济损失量、工期迟延量等,评价所有风险的潜在影响,得到项目的风险决策变量值,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般只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项目风险进行量化估计,评估风险及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评价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范围。这里要注意三个概念。

(1)风险损失量:即风险对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小。如果损失量的大小不容易直接估计,可以将损失量分解为更小部分再评估它们。风险损失量可用数值表示,即将损失重大小折算成对影响计划完成的时间表示;

(2)风险概率:它是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是一种主观判断;

(3)风险量:它是指项目风险危害程度,计算公式为:风险量=风险概率*风险损失量

如:某一风险概率是25%,一旦发生会导致项目计划延长4周,因而,风险量=25%*4周=1周。

2.2.3 风险防范计划

完成了智能建筑项目风险分析后,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冲击,因而可以对风险排序。然后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防范对策。制定风险防范对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基本对策有三种形式: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总的目标是减小风险的潜在损失。风险防范对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项目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项目策略与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2.2.4 风险控制对策

风险控制是对使风险损失趋于严重的各种条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各种潜在的损失。风险控制对策有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两种形式。风险回避对策经常是一种规定,如禁止某项活动的规章制度,损失控制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损失控制方案的内容包括:制定安全计划、评估及监控有关系统及安全装置、重复检查工程建设计划、制定灾难计划、制定应急计划等。

2.2.5 风险自留对策

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对策分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计划性风险自留是指风险管理人员有意识地不断地降低风险的潜在损失。非计划性风险自留是指当风险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项目风险的存在,因而没有处理项目风险的准备,被动地承担风险,此时的风险自留是一种非计划风险自留。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减少风险识别失误和风险分析失误,从而避免这种非计划风险自留。

2.2.6风险转移对策

(1)合同转移:是指用合同规定双方风险责任,从而将风险本身转移给对方以减少自身的损失。因此合同中应包含责任和风险两大要素;

(2)项目投保:是全面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最重要的转移技术,目的在于把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保险对策,以减轻与项目实施有关方的损失负担和可能由此产生的纠纷。付出了保险费,在项目受到意 外损失后能得到补偿。项目保险的目标是最优的工程保险费和最理想的保障。

确定风险防范对策后,就可编制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它主要包括:已识别的风险及其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应对的责任人、风险防范对策、行动计划及处理方案、应急计划、项目保险安排等等。

2.2.7 风险监控管理

由于智能建筑项目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种風险在性质和数量上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

风险监控主要任务是采取应对风险的纠正措施以及全面风险管理计划的更新。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其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其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

最有效的风险监控工具之一就是“前10个风险列表”,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风险监控活动,是按“风险值”大小将项目的前10个风险作为控制对象,密切监控项目的前10个风险。每次风险检查后,形成新的“前10个风险列表”。

2.2.8全面风险管理检查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文件,结合本行实际和章程要求,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 风险是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价值或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通过风险识别机制,定期对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并在各类风险中认定主要风险。主要风险是指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以及独立评估风险程度不高、但与其他风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含信息科技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等。

第三条 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围绕发展战略及风险偏好,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主要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有效地实施风险管理,确保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文化和组织、政策、流程、技术管理体系等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督。

(二)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

(三)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

(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适当的风险资本分配机制。

(六)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本行通过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实现资本要求与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密切结合,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提高 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条 本行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一)风险管理创造价值原则。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应与发展战略目标一致,风险管理应平衡风险与收益,确保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二)独立性原则。清晰界定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 报告路线,并确保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三)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覆盖银行整体及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对每一类风险都有效地管理。

(四)全员参与原则。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文化和配套机制,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所属全体经营管理人员都应按照其工作职责参与风险管理工作,承担相应风险管理职责。

(五)匹配性原则。确保资本水平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资产规模与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在适度风险水平下开展经营活动。

(六)审慎性原则。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

(七)有效融合原则。在确保风险管理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使风险管理更加贴近市场和业务,促进风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充分合作,共谋发展、共担风险。

第五条 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本行建立和完善与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及财务状况相适应的,并与本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控制本行承担的风险在可承受的风险限度内,确保收益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章 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

第六条 本行须根据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确定与本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并建立和完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的形成、传导和定期回顾机制。风险战略是本行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为了实现发展战略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规划,包括确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等风险管理目标和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等。风险偏好是建立于全行层面的,反映本行愿意承受的风险程度的总体观点。

第七条 董事会根据股东要求及本行发展战略、监管约束、资本总量和业务特长、管理能力等, 确定风险承担总量、种类、结构以及目标风险轮廓等,选择确定银行风险偏好。董事会定期听取关于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体系执行情况的报告。高级管理层负责实施董事会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根据不同风险对象的市场发展潜力和自身比较优势, 选择目标风险, 制定业务计划和配臵资源, 制定主要风险的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等,确保各项限额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并与资本水平、资产、收益及总体风险水平等相匹配,通过将限额等风险容忍度指标体系分配至各业务条线、风险类型和产品线,使风险偏好贯彻于全行的所有层面,并确保风险偏好得到有效执行。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等根据职能分工,以客户准入标准、信贷政策、信贷审批标准、投资指引、风险限额体系、定价和绩效评估等为载体,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传导风险偏好。本行须定期对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体系进行有效性和合理性审查,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对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体系进行调整。

第八条 本行须围绕发展战略、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建立和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来实现对各类主要风险的管理。

第三章 风险管理组织

第九条 本行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 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主要责任。本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等层面组成。

第十条 本行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清晰界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关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及报告路线,形成职能清晰、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风险治理机制,建立良好的风险治理环境。

(二)建立总体上划分为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1、第一道防线由各条线业务部门、各支行和各分理处组成,在业务前端识别、评估、应对、监控与报告风险。

2、第二道防线由风险合规部组成,通过监控、识别、评估和提示风险,对第一道防线的风险防控进行督促检查,协调配合,确保各层次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

3、第三道防线由稽核监察部组成,针对本行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各项风险的控制程序和活动进行监督、评价。

(三)投入足够资源。全面覆盖各类风险本行须根据自身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确保对银行总体风险和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本行应投入足够的资源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不应因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而影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完整性。

第十一条 董事会负责保证本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承担本行经营和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是本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确定本行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决定本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设定风险偏好,并监督战略与政策的执行。本行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拟定本行风险战略和可接 受的总体风险水平,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对高级管理人员在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对本行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行评估,并向董事会提出完善本行风险管理的意见;定期向董事会提交风险管理报告等。

第十二条 高级管理层负责实施董事会确定的发展战略、风险战略和风险管理政策,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业务细则,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管理,保证本行的业务活动与董事会通过的风险战略、风险偏好和风险政策相符。本行高级管理层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内控合规风险预警小组等专业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小组负责全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和结构调整,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全行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协调全行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内控合规风险预警小组负责全行内部控制及合规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内部控制及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组织协调全行各项内控及合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本行须清晰界定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和报告路线,并确保各层次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本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审计部门和运营支持管理部门(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须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行在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原则基础上,按照信用风险垂直化管理、市场风险集中化管理、操作风险层次化管理原则,根据不同业务条线(部门)的业务规模、产品数量、业务复杂程度、风险特征、人员配臵等方面的不同,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包括直接参与模式、风险派驻模式和窗口指导等模式。

(一)本行业务部门负责各类业务的开展及其风险管理,作为风 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遵循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等,对本条线部门的业务承担首要的风险管理责任。

(二)本行设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根据职责 分工,对所负责的风险类别进行日常风险管理,监控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限额的实施,并进行风险报告。

(三)本行运营支持管理部门负责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的支持和监督,确保具备相应的系统和人力资源等配套设施按规定职责实施风险管理,并承担相应的监督责任。

(四)本行审计部门对全行各部门及机构、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包括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对董事会负责。

第十四条 本行分别指定具体部门,在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对各类主要风险进行统筹管理。

(一)本行信用风险管理由业务发展部、三农服务部和各支行以及派驻各网点的风险监督员等统筹负责。

(二)本行市场风险(不含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由金融市场部及其团队统筹负责,并负责全行市场风险交易的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由计划财务部统筹负责。

(三)本行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由风险合规部统筹负责。

(四)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由科技信息部统筹负责。

(五)本行法律风险管理由不良资产与法律事物部统筹负责。

(六)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由计划财务部统筹负责。

(七)本行银行账户风险暴露的集中度风险管理由计划财务部和派驻各网点风险监督员及其团队等统筹负责,交易账户风险暴露的集中度风险管理由金融市场部及其团队统筹负责。

(八)本行同业业务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由金融市场部及其团队、计划财务部等统筹负责。

(九)本行声誉风险管理由综合办公室统筹负责。第十五条 对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 支行行长主持所在支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本行对支行实行派驻风险监督员制度,由总行垂直领导,同时向所在支行行长汇报,并接受总行风险合规部、业务发展部、不良资产和法律事物部等的业务指导,保证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支行风险监督员负责所在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以及授权权限内的授信审查工作,并协助支行行长开展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管理工作。

第四章 风险管理政策

第十六条 本行须从持续、前瞻的角度,建立与本行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财务状况相适应,并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本行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按照分层管理原则,分为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细则等四个层级,涵盖各类主要风险。

第十七条 本行风险管理政策层级划分

(一)第一层级: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全面风险管理政策。

(二)第二层级:风险管理政策是针对各类主要风险分别制定的基本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构成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及业务细则制定的依据。风 险管理政策原则上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流程和技术等规定。本行按照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声誉风险管理等主要风险类别,分别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本行同时针对风险模型管理、风险数据管理、风险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

(三)第三层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是对各风险管理政策在操作与执行层面的进一步细化,是针对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某些环节或特定类型的风险制定的综合性制度文件,包括有关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流程、各环节职责、以及每一环节中应遵守的操作准则、风险控制要求等。

(四)第四层级:风险管理细则。风险管理细则(单独制定或包括在业务管理办法中),是针对具体产品、具体业务、具体客户或具体工作等制定的风险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

第十八条 本行风险政策管理程序

(一)本行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拟定或审核同意,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二)本行风险管理政策由风险合规部牵头起草或修订,经高级管理层审核同意后,报董事会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三)本行风险管理制度由风险合规部牵头起草或修订(或审核同意),报高级管理层批准后执行。

(四)本行风险管理细则由各条线业务部门起草或修订,风险合规部及其他相关部门会签同意,报高级管理层批准后执行。

第十九条 本行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实行分层管理,低层级的管理制度、细则应遵守高层级政策制度。低层级制度、细则的调整如与高层级政策制度相冲突,应首先进行高层级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修订,并按照政策管理程序报经批准修订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调整。

第二十条 本行在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之前须充分识别和评 估风险,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或细则,并按照政策管理程序获得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第二十一条 本行须根据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市场变化、本行风险管理水平等情况,并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等因素的基础上,对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细则等定期重检和修订。

第五章 风险管理流程

第二十二条 本行须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流程,按照审慎性原则,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本行整体及在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各层机构中的风险。本行须充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类产品存在的主要风险,也要充分关注在主要风险之外同时存在的其他风险类别,如交易账户 的信用风险,非交易业务的市场风险等。

第二十三条 本行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应实现以下目标

(一)覆盖全行层面和单个业务条线层面,全面及时地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信贷、投资、交易、表外等重要业务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流程能够充分识别主要风险暴露的经济实质。

(三)确保清晰的报告职责和报告线路,使各级管理层及时掌握风险情况,并根据规定程序采取相应措施。

(四)确保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新业务、新产品经风险评估,确保本行具备足够的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办理。

(五)建立定期评估和更新机制,确保风险流程和限额的合理性。

第二十四条 风险识别。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识别制度和机制,设定主要风险的判断标准,采用适当的工具进行风险识别,描述风险的特征,系统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风险的驱动因素和条件等,确保相关风险得到及时和充分地识别。

第二十五条 风险计量/评估。本行须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风险计量、评估,并包括不同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本行应确保计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充分考虑风险计量的主要假设和局限性,确保管理决策信息充分可靠。

第二十六条 风险监测。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指标,对风险状况及其控制措施的质量实施动态、持续地监测。针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监控风险变化,实现对风险的 全面预警、及时报告和快速反应。本行须建立标准化的风险报告体系,及时报告风险状况和重大损失情况。

第二十七条 风险控制。本行须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根据确定的风险偏好,针对不同风险性质及风险特征,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风险。

第二十八条 应急机制。本行须对重大事件、重大风险和重要业务流程建立应急机制,保证本行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可及时应变,采取措施,使业务得以继续运作,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本行制定重大风险应急预案实施程序,应包括监测预警、报告、启动、实施与终止。应急预案的启动、报告与实施应采取分级负责、逐级上报的原则。

第二十九条 本行须定期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检查,使其能够充分 识别主要风险暴露的经济实质,实现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应避免流程中存在 过时的措施、过度的控制,对本行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消耗。

第六章 风险管理技术

第三十条 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在实践经验 和科学理论有效结合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各类技术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包括识别、计量、监测、缓释、控制及组合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过程。本行风险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日常的风险监测,数据测算、风险报告等,限于人员、技术、资金、系统等因素影响,无法进行高技术含量的风险预测。

第三十一条 对于主要风险,本行均应在管理实践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设计开发风险计量工具(包括模型及打分卡等),并将其有效应用于业务实践。在一定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本行风险计量方法侧重于定量分析,同时辅以一定的定性方法,并将审慎的人工干预作为有效补充;对于数据积累相对有限的情况,应基于专家经验和定性分析设计风险计量工具。

第三十二条 本行须持续推动风险计量技术的精细化,持续提升风险识别及量化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对于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投产、应用及变更等,本行须严格遵循“三道防线”的内控体系,包括风险计量工具的开发、验证和审计。

第三十三条 本行对于主要风险的风险暴露,均须正确应用各类风险计量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本行将必要的风险计量技术作为开办新业务、拓展新领域的前提。

第三十四条 本行须积极推进经济资本计量体系建设,结合压力测试等方法,全面深化组合管理技术在资源配臵、风险定价、风险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将组合管理技术作为系统性风险评估、集中度 风险管理、限额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三十五条 本行须针对各类主要风险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持续推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电子化,通过全面深入的系统应用提升 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强化政策、限额及程序的执行力,强化过程 控制、降低操作风险。

第三十六条 对于已经建立信息系统的各类主要风险,其风险暴 露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关键管理活动及管理信息均应在信息系 统中准确体现。各单位均须全面、准确、及时地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录入相关信息,规范执行系统应用的各项要求,严格控制系统外业务 审批及交易操作的情况。

第三十七条 本行须建设开发具备相当深度、广度和可靠性的数 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存储风险暴露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关键数据以支持 全面的统计分析,满足全面风险管理需要。

第三十八条 本行须对风险数据实施全面的质量管控,遵循“谁录入、谁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均须从数据录入源头确保数据质量及 效率、及时更正数据差错,各条线归口部门对数据管理进行监控和督导。

第七章 主要风险的管理 第一节 信用风险管理

第三十九条 本行须按照信用风险垂直管理原则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原则设立授信审批机构,确保授 信审批的独立性,并建立科学严谨的授信审批授权管理机制。本行对授信业务须实行全流程管理,建立有效的岗位制衡机制,将授信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估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和支付、授信 后管理等授信业务管理各环节的责任、工作标准和尽职要求等落实到 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第四十一条 本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本行所有银行账户信用风 险暴露和交易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包括信贷业务和非信贷业务,所有 授信方式和授信品种,均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并由获得相应授信审批 授权的审批机构或审批人审批。部分交易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可通过在 投资方案中明确准入标准和控制规模总量等方式进行管理。第四十二条 本行须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类表外风险暴露的潜在 影响,以及关联产生的声誉风险等。上述表外风险暴露包括合同性风 险、非合同性承诺和本行提供了隐形支持等情况。对于融资机构的信用风险将导致本行重大声誉风险和本行提供 了隐形支持等的各类表外风险暴露,应根据业务开展情况、业务风险 程度及风险管理需要等,逐步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尚未纳入统一授信 16 管理的,需制定明确的业务管理规定和业务审批程序,充分识别和评 估表外风险暴露的潜在影响,按照业务授权权限审慎审批批准后办 理。本行须建立和完善对于各类表外风险暴露的风险监测程序和报 告程序。第四十三条 本行主要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及其对应 的资本要求。本行须建立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 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的内部评级体系。本行须评估采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可能存在的剩余信用风险,评 估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政策、流程、估值和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合规要 求。本行采用压力测试和其他非统计计量方法进行补充,重视定性评 价在信用风险度量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十四条 本行在单一与组合两个层面上对信用风险进行计 量与评估。本行须从行业、客户等维度,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 制集中度风险,并根据本行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对集中度风险确 定适当的限额,建立集中度风险报告制度,并定期对面临的主要集中 度风险进行压力测试。第二节 市场风险管理 第四十五条 本行须按照市场风险集中化管理原则,将业务经营 中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交易全部集中于总行资金部及其他授权机构进 行,其他机构未经高级管理层批准不得进行资金市场交易活动。第四十六条 本行须按照规定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帐户和银 行帐户,并根据交易帐户和银行帐户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 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17 本行须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前台交易人 员不得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第四十七条 本行须对每项业务和产品中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 分解和分析,及时、准确地识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的 类别和性质。同时,关注市场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本行在技术系统和模型验证得到认可后,使用内部模型法进行市 场风险计量,并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检验和其他非统计类计量方法等 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第四十八条 本行须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及止损限额等,明确各类和各级限额的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 规程,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定期审 查和更新限额,对超限额情况制定监控和处理程序。第四十九条 本行须选用适当的方法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 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对银行账户中的可供出售类资产进行定期估 值,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日至少重估一次价值。本行须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控制程序确保估值的客观、准确和 一致,规范金融工具的估值,治理结构和控制程序应当同时适用于风 险管理和会计报告目的。市值重估应当由与前台相独立的中台、后台、财务会计部门负责。用于重估的定价因素应当从独立于前台的渠道获 取或者经过独立的验证。第五十条 本行须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监测和报告程序,对全行 总体市场风险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市场风险限额执行情况等 进行持续监测和报告。第三节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 18 第五十一条 本行须建立和完善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 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熨平收益波动,确保本行在可接受的利率 风险范围内经营业务,平衡利率风险与收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本行利率风险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审慎性原则:审慎评估和承担利率风险,充分识别潜在的 不利因素,严格遵循限额体系、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二)全面性原则:充分识别利率风险来源,全面覆盖与利率风 险相关的业务领域。

(三)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与风险承担相互分离,风险管理与 交易对冲相互分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分离,避免各主体间潜 在的利益冲突。

(四)适应性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应适应国内宏观经济、金融环 境和我行业务特点。第五十二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在法人和集团并表两个层 面上实施,境内分行的利率风险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集中至总行统 一管理。第五十三条 本行从外部环境、风险来源、影响程度、业务来源 进行利率风险识别,从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两个角度计量银行账户利 率风险。整体收益角度侧重计量利率波动的短期影响,经济价值角度 侧重计量利率波动的长期影响。本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以整体 收益计量为主,经济价值计量为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常用计量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缺口分析、久期 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等。本行逐步开发和使用风 险计量模型来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合理选择、定期审查和调整模 19 型技术,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计量。同时,本行采用压力测试和其他 非统计类计量方法进行补充。第五十四条 本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业务 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限额并定期分析调整。第五十五条 本行通过表内调节和表外对冲两种方式进行银行 账户利率风险控制。表内调节包括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业务规模、期限结构和利率特性来调节风险敞口,规避利率风险。表外对冲:运 用衍生工具,构造与原利率风险头寸相反的头寸,消除或缓释当前的 利率风险。本行须对全行总体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头寸、风险水平、风险限额 执行情况等进行持续监测并报告。第四节 操作风险管理 第五十六条 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坚持依法合规 经营、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衡量方法、管理 工具及政策体系,减少或缓解操作风险损失,将操作风险控制在适当 水平,为业务发展提供健康的内部运营环境。具体而言,本行的操作 风险管理应:

(一)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依托;

(二)以强化内部控制和落实合规管理为基础;

(三)以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为支撑;

(四)以业务持续性管理和应急管理为补充;

(五)以内部审计监督为后盾。第五十七条 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应以三道防线为基础,实施层 次化的管理,其中: 20

(一)总分行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作为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 防线,是本部门/条线操作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管理者,负有对操作 风险进行管理的第一责任;

(二)总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内控合规管理部门等作为防范操作 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其中总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的构建、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相关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工作,总分行内控合规管理部门负责强化合规管理和内控 管理,为操作风险管理的落实提供支持;

(三)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作为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三道 防线,其中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审 计,并依照规定揭示和报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对 有关案件进行查处和责任认定,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第五十八条 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应嵌入并依托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借助信用、市场、流动性等风险相对成熟的管理流程、机制、方法、系统实现对相关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第五十九条 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应以强化内部控制和落实合 规管理为基础,并以内部审计监督为后盾。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合 规管理,确保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缓释、监测、报告工作的 落实,并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风险管理部门、内控合规管理部门、监察保卫部门以及审计部门 等应各司其职并加强联动和对接,统一工作重点、协调工作措施、分 享工作成果,共同促进本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第六十条 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应以业务持续性管理和应急管 理为补充。通过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保证本行在发生紧 21 急事故时,可及时应变,采取措施,使业务得以继续运作,将影响和 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应稳步推进业务持续性管理体系的规划和 建设,建立和完善恢复服务和保证业务连续运行的备用机制。第五节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第六十一条 本行将信息科技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一个组成部 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参照操作风险层次化管理的基本理念,从 文化、组织、制度、流程与技术五个维度进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 的构建,并不断完善。第六十二条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遵循本行操作风险统一的组 织管理架构;

(一)信息科技部门及相关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和系统的使用部 门,作为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信 息科技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管理者,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承担第一责 任;

(二)风险管理部作为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第二道防线,负责信 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支持和督促工 作;

(三)审计部作为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的第三道防线,负责对信息 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并依照规定揭示和报告审计 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六节 合规风险管理 第六十三条 本行须建立在本政策和合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下 和合规负责人直接领导下的分层合规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健全合 规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 22 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配备 有效履行合规管理职能的资源,保障合规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本行应建立合规风险监测、识别、评估及预警机制,并通 过合规风险管理有效性指引,推动各单位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 系。

(三)各条线/部门应对本条线/部门的合规风险管理负首要责 任,应在具体经营中发挥相应的自我管理合规风险的作用。

(四)合规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全面履行合规管理职能,并督 促、协调、指导各相关部门履行合规职能,主动发现、全面筛查、提 前预警合规风险。第六十四条 本行须确立全员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 念,在全行推行诚信与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 合规意识;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的 合规问责制度,建立诚信举报制度等。第七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十五条 本行须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 续监测和适当控制银行整体及在各产品、各业务条线、各业务环节、各层机构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银行在正常及压力状态下均有必要的 资金应对资产增长和到期债务支付,保持盈利目标与流动性风险的动 态平衡。第六十六条 本行须根据经营战略、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测定自 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 策和程序。风险承受能力用定量方式表达,包括在正常情况和压力状 23 况下银行可以承受的未经缓释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第六十七条 本行须根据监管要求和风险偏好设定流动性风险 限额,并根据限额的性质确定相应的监测频度。第六十八条 本行须根据经营和现金流量管理情况设定并监控 银行内外部流动性预警指标,分析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第六十九条 本行须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明确的内部评价 考核机制,将各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形成的流动性风险与其收益 挂钩,从而有效地防范因过度追求短期内业务扩张和会计利润而放松 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第七十条 本行须按照审慎原则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评估 流动性储备的充足性,确定其应当采取的风险缓释策略和流动性应急 措施。第七十一条 本行须根据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 组织框架等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并确保应急计划与流动性监控、预 警、压力测试等有效衔接。第八节 集中度风险管理 第七十二条 本行须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类集中度风险,包括识别 和评估不同业务条线的类似暴露所导致的整体集中度风险,充分考虑 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产生的集中度风险,包括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相互作用产生的风险;并充分评估 在压力市场条件下、经济下行和市场不具备流动性情况下可能产生的 集中度风险。集中度风险应涵盖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表内和表外项目的所有 风险暴露,包括:交易对手或借款人集中风险、地区集中风险、行业 24 集中风险、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集中风险、资产集中风险、表外项目集 中风险、其他可能给本行带来损失的单个风险暴露或风险暴露组合。第七十三条 本行集中度风险管理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组合管理原则。通过风险限额及资本分配等手段,主动调 整及优化组合结构,对集中度风险实施主动的组合管理。

(二)适度分散原则。逐步实现风险暴露在国家、行业、地区、产品、客户、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

(三)前瞻性原则。对未来经营环境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动及其影 响进行前瞻性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集中度风险。第七十四条 本行对集中度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适当的限额并定期重检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限额在经营管理中得到遵循,逐步建立多维度 的集中度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第七十五条 本行须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并从多个角度识别、计量 和评估面临的主要集中度风险。本行须定期对面临的主要集中度风险 进行压力测试,识别可能对本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并根 据压力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处臵措施。第七十六条 本行须对集中度风险进行持续监测,监测内容包括 限额执行情况、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等;及时采取限额调整、调整业 务发展策略、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等措施控制集中度风险。第七十七条 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集中度风险报告程序,对全行集 中度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变化情况、风险水平、限额执行情况等,定 期对或不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25 第九节 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 第七十八条 本行须建立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 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流程,有效识别、计量、控制、监测和报告资产 证券化风险,将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增级、流 动性便利、利率互换、货币互换、信用衍生工具和分档次抵补等。资产证券化风险包括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风险、市场风 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拖欠和损失风险; 对特殊目的机构的信用支持和流动性支持风险;保险机构及其他第三 方提供担保的风险等。第七十九条 本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施限额管理,制定各类和 各级限额的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本行作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发起行时,应当评估资产证券化风险 转移的程度,尤其是评估通过非合同形式对资产证券化提供的隐性支 持。对于未能实质性转移风险的或提供了隐性支持的资产证券化交 易,本行应持有与未证券化风险暴露相当的监管资本。本行投资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时,须持续进行基础风险分析,不能 完全依赖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第八十条 本行须逐步开发必要的量化分析工具、估值模型和成 熟的压力测试技术等计量/评估所有相关风险。本行须在单个交易、同一业务条线以及跨业务条线等多层面计量 /评估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本行须建立和完善资产证券化风险监测程序和报告程序,对全行 26 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风险水平、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持续监测并报告。第十节 声誉风险管理 第八十一条 本行须建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主动、有效地防范 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减少对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第八十二条 本行须着力建设良好的公共关系基础,建立及持续 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第八十三条 本行须建立全面的声誉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包 括:

(一)声誉风险排查,分析声誉风险和声誉事件的发生因素和传 导途径。

(二)舆情信息监测及识别,实时监测分析舆情信息,及时澄清 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

(三)投诉处理监督评估,从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告知义务、解 决客户问题、确保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实施监督和 评估。

(四)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管理权限、职责和报告路径。第八十四条 本行须建立声誉风险事件的应急机制,保障声誉风 险事件能够得到迅速识别、报告、决策和响应。本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声誉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制定预案并开 展演练。第八十五条 本行须对信息发布和新闻工作实施集中归口管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信息。第八十六条 本行须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 声誉风险管理实施后评价,对声誉事件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评 27 估和问责。第十一节 战略风险管理 第八十七条 本行须逐步建立与自身业务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 相适应的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监 测、控制和报告。第八十八条 本行须持续强化外部环境及趋势的研究分析能力,包括宏观经济周期、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等,为战略决策提供有效支 持。第八十九条 本行所设定的战略目标,从外部角度,应统筹兼顾 利益相关方、外部环境及宏观经济趋势;从内部角度,应与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基础设施、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系统及内控能力相匹配。第九十条 本行须逐步建立全行广泛参与的战略风险监测及反 馈机制,能够及时汇总、分析来自不同来源的有关宏观经济和政策变 化等信息,并将战略风险因素及时报告至高管层和董事会。第九十一条 本行须逐步建立战略规划评估及监督体系,评估宏 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对银行战略目标和计划的影响,根据外部环境变化 及时评估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一致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战略风 险,必要时对目标和计划进行调整。第八章 风险管理报告 第九十二条 本行须建立和健全风险报告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 风险明确风险报告职责和报告程序、报告内容和频率。定期监测和报 告本行风险水平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对银行的风险现状进行 汇总、分析,对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形成定期、不定期综合及专题报告,确保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 28 层及时监控本行各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本行风险管理报告原则上均采取纵向与横向结合的矩阵式路线 报送,及时、准确、可靠地报送各级风险决策机构。第九章 风险信息披露 第九十三条 本行风险信息披露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 制度、监管规定等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和要求,按照准确性和及时性 原则进行,并遵守本行有关保密制度规定。本行须建立和完善风险信息披露政策和程序,包括决定风险信息 披露内容的方法和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 确、完整。第十章 风险管理文化 第九十四条 本行应致力于建立良好、诚信的企业文化和价值准 则,树立“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创造价值”的主动型风险管理文化 理念,倡导“互信、合作、融入、共担”的风险文化。第九十五条 本行须将风险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 程,通过高层表率、持续培训、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等的配合,建立 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 行动,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和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促进本行 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本行须运用足够的资源及利用内部各种沟通渠道,将风险管理理 念、政策及管理制度传达到各级人员,以确保各级人员及时和准确地 了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意图,正确履行所承担的职责;本行须充 分重视员工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支持员工将发现的风险及风险管理 29 中存在问题及时向管理层进行报告。本行须建立并落实公开、公平、公正的风险考核及奖惩机制。第十一章 附则 第九十六条 本政策经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发布 实施,并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市场变化、本行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 其它资源变化等情况,定期(通常为每年)重检与修订。第九十七条 本政策自颁布之日起实施。附件:主要风险的定义 30 附件: 主要风险的定义

1、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因子(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 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 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和信息科技风 险。法律风险是指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罚金、罚款、处罚赔偿金所导致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 技术,在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过程 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风险。

4、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 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5、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 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 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6、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变动导致 银行账户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或有损失的风险。

7、集中度风险是单个风险暴露或风险暴露组合可能给银行带来 重大损失或导致银行风险轮廓发生实质性变化的风险。

8、资产证券化风险是指银行在参与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形成的 风险。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增级、31 流动性便利、利率互换、货币互换、信用衍生工具和分档次抵补等各 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形成的表内外风险暴露。

9、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 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 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 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10、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 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职责分工 篇5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团上下各个层面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集团应建立由董事会总负责,经营层(总经理办公会)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机构为依托,相关职能部室密切配合,覆盖所有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集团审计与内控部作为风险管理专职部门,主要负责对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各专项风险管理责任需要集团各职能部室和各下属企业来承担,集团各职能部室和各下属企业是风险防范和风险应对工作的具体责任单位。

1、董事会是集团风险管理工作的战略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集团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指导机构。

2、经营层(以总经理为主导的经营班子,决策形式是总经理办公会)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

3、风险管理主管领导负责指导监督风险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和推进跨专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事项。

4、集团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整体运转,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为集团重大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专业意见。

5、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监督机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出具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的专项报告。

6、集团各职能部室作为风险防范和风险应对工作的具体管理部门,各职能部室负责人是本部门风险管理负责人,各职能部室明确1至2名风险管理协调员,协助部门负责人开展本部门风险管理工作。各职能部室应接受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全面风险管理题库及答案 篇6

一、单选题

1、根据风险的定义,衡量风险主要有(B)个维度。A、3;B、2;C、4;D、5

2、风险可能性评价主要从风险发生(A)或频率评价。A、概率;B、次数;C、地点;D、时间

3、风险影响评价,因风险的影响与(C)紧密相关,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风险影响的多样性,特别是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的评估对象。A、方针;B、制度;C、目标;D成绩

4、按照评价标准,采用评价问卷、专家意见、集中研讨、专业定性及定量分析等方式确定风险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大小,并采用合适的(D)确定风险的等级和排序。A、评价方法;B、思维方式;C、计算方法;D、统计方法

5、正相关:两类风险的变化趋势(A)(竞争、市场)。A、同步;B、相同;C、相反;D、异步

6、负相关 两类风险的变化趋势(C)(信用、销售)A、同步;B、相同;C、相反;D、异步

7、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A)安全保障,同时还要考虑与整体管理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A、最大;B、最小;C、最长;D最好

8、XX公司全面风险TOP10是指影响XX公司业务的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最(A)风险,发生与否对调试领域工作有重大影响,需要XX公司领导层及相关方高度关注,组织各部门配合落实管控措施。

A、重大;B、较大;C、一般;D、严重

9、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简称“KRI”),指用于监控风险事件状况的、或能体现风险事件状况趋势的关键指标,是用来考察公司风险状况的统计数据或指标。关键风险指标(KRI)的变动对风险有(D),通过观察关键风险指标可达到监控风险的目的。A、示范作用;B、控制功能;C、监督作用;D、预警功能

10、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补偿,如风险准备金和应急资本金等。这种风险策略叫(C)

A、风险控制;B、风险转移C、风险补偿;D、风险对冲;

二、多选题

1、风险的类型:(ABC)

A、纯粹风险;B、不确定性风险;C、机会风险;D、人为风险; B、风险管理的主要价值:(ABCD)

A、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B、提供企业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C、作为一个评价标准为管理提升提供方向;D、合法合规。

3、风险分析一般分析风险来源、产生的原因、发生的可能性、涉及的组织和流程分布、风险影响路径和影响关系等,主要包括:(ABCD)

A、风险原因分析;B、风险影响分析;C、风险责任分析;D、风险相关性分析。

4、风险相关性分析包括:(ABC)

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线性相关

5、风险承担主要是指(ABC)

A、被动接受风险,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B。特别是影响小、但管理成本高的风险,C。以及企业没有能力管理的风险。

6、风险规避是指回避、停止或退出蕴含某风险的商业活动或商业环境,避免成为风险的所有人,如:(ABC)

A、退出激烈竞争的市场;B、拒绝与信用不好的客户合作;C、停止生产潜在隐患的商品等。

7、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合同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企业对转移后的风险不再拥有所有权,但需支付转移成本。如:(ABC)

A、保险;B、风险证券化;C、融资租赁等。

8、风险对冲是采取各种手段,引入多个风险因素或承担多个风险,使得这些风险能够互相对冲,也就是,使这些风险的影响互相抵消。如:(ABC)A、套保;B、投资组合;C、利用不同行业经济周期的对冲。

9、风险监控是指针对某一风险,(ABC)

A、通过对该风险的先行状态进行监控,B、对该风险进行持续评估,C、为企业相关决策提供支持的一种管理活动。

10、风险监控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前提条件;B、六要素;C、基本流程;D、难度

三、判断题

1、风险是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2、风险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3、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4、全面风险管理成立一个部门,由单一部门负责管理、控制企业的所有风险。(╳)

5、风险描述=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影响。(√)

6、风险转换通过战略调整等手段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转换成另一个风险,并会减少风险总和,如降低交易信用风险,抬高了应收风险。(╳)

7、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预先发布风险警告的制度,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早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并按规定的步骤对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为及时控制、防风险于未然奠定基础。(√)

8、风险监控的六要素是指:1)预警主体;2)监控对象;3)关键风险信号和指标;4)预警标准;5)预警表示方法;6)处理预案。(√)

9、风险监控的基本流程是,1)确定监控目标;2)关键风险因素分析;3)建立预警信号指标;4)制定处理预案;5)实施风险监控和预警。(√)

10、预警信号指标预警信号指标的选取应符合灵敏性原则、超前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四、填空题

1、风险成本是指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包括风险损失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

2、企业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3、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一般可分为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同时,也可适当拓展到企业的KPI目标、HSE目标等。

4、风险评价一般包括:确定风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绘制风险坐标图;实现风险排序,确定重大风险等三个步骤。

5、根据评估结果,一般选择风险等级最高(主要位风险坐标图红色区域)的若干项风险为重大风险,或者选择风险值最大的前几项风险为重大风险。

6、固有风险水平:通常指的是该事件未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之前的风险水平。

7、剩余风险水平:指是的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之后的残留风险水平。

8、XX公司风险评估标准中,如果风险定性描述为预期内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定量描述为90%至100%的可能性。那么,可能性评估标准(P)取值应该是5。

9、根据风险管理策略,确定风险管理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如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应急预案管理等)。

10、内部控制是针对业务/管理流程设计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程序和措施。

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可控风险,如流程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质量问题、财务报告的不准确及合规问题,主要实现了程序性的风险控制。同时,需要将非日常的风险应对落实在内控中。

五、简单题

1、风险管理的定义很多,其中: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了哪三点? 答: 1)、风险管理是一个流程,涉及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制度等。2)、它需要全员参与。3)、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消灭风险,而是使其处于偏好内,也就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

1)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框架之下,实现风险与战略和经营活动的统一。2)融入现有管理体系,持续的贯穿于日常业务和管理的活动。

3)强调企业对风险的关注、风险的优化管理、风险的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风险的系统管理,以及岗位制衡、合理的授权审批等管理原则。

4)强调一种经营理念,企业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经营就是经营风险,保证企业目标的实施。

5)提供一种经营方法,为企业提供了关注风险与目标、经营策略之间的联系,通过强调目标、风险与经营策略的统一,对经营策略甚至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6)是多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集成,要求企业的全体人员——从公司CEO到基层员工参与,并采取多样化、系统化的应对方法去管理企业面临的所有重大风险。

3、根据我们XX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XX公司风险包括以下哪7类? 答:

1)技术风险。

2)进度、计划控制风险。

3)预算、费用控制、合同管理风险。4)质量、安全控制风险。

5)人员、物资、行政后勤等综合管理类风险。6)财会风险。7)廉洁风险。

4、现场风险管控步骤包括哪些? 答:

1)基础工作。2)风险辨识。3)风险分析。4)风险评价。5)风险应对。6)风险监控。7)改进提高。

5、试对XX公司风险评价影响程度评估标准(D)中严重性等级为严重的风险的严重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答:

1)定性描述:

(1)进度突破工程一体化三级进度计划/主线计划,严重影响项目关键里程碑;(2)或造成极大的费用超支;(3)或发生非常严重的质量事件;(4)或导致多位人员死亡;

(5)或造成无法弥补的环境损害及社会影响。2)定量描述:

(1)预计进度偏差>90天以上;

(2)预计极大的财务损失,损失大于1500万。

6、调试实施阶段安全环境风险的内容及主要措施? 答:

1)内容:现场安全管理;事故与应急;施工作业环境; 2)主要措施:

(1)现场安全管理、施工作业环境:现场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人员,安排经费,组织实施并接受上级部门监督、检查;

(2)事故与应急:执行项目现场应急管理要求,按照现场应急体系要求进行响应;

7、简述企业风险的类别(即:一级风险)? 答:

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8、全面风险管理要注重实效,全面风险管理不是? 答:风险管理不是:

(1)成立一个部门,由单一部门负责管理、控制企业的所有风险;(2)一次“运动”;

(3)编制一堆手册和制度;

(4)购买一台大型计算机收集风险信息。

9、风险管理和一般管理、保险管理、危机管理等其他类型管理存在差别是? 答:

一般管理的对象涵盖了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包括纯粹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和机会风险,而风险管理通常是针对纯粹风险。保险管理则强调可保风险,风险管理也包括不可保风险。

危机管理的出发点与风险管理不同

10、简述机会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区别? 答:

机会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是不同的,1)机会风险的意思是指有确定的好和坏的影响,比如股票,不是涨就是跌,虽然涨和跌是不确定的。2)而不确定性风险是指影响是不确定的,不知道会带来什么影响。针对这种风险,主要是思路就是缩小预警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差异。

11、风险评估方式和方法有哪些? (1)历史案例分析 (2)检查表分析

(3)故障树分析(ETA)(4)保单检视表分析

项目风险全面管理 篇7

一、企业风险成因

(一) 企业风险意识缺乏。

企业风险意识缺乏是企业风险形成的潜在威胁。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理解, 风险管理的意识也不深刻, 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不够积极, 甚至很多企业风险复核和风险再评估工作缺失, 导致企业风险规避能力降低企业忽视风险管理, 降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 可能造成企业利润损失, 这些都是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 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不完善。

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不完善是指很多企业在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 常常出现企业内部职权划分不清, 管理混乱的现象, 还常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 特殊人群拥有特殊权力的现象, 导致企业内部无法形成专门的职能部门, 专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部分企业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但是由于专职风险管控经验和能力都不足, 导致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风险承担相应责任人也无法确认, 这些都是企业风险管理上存在的明显不足, 让企业风险管理仅仅成为一种形式和口号。

(三)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节。

企业要实现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的相互配合,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形成紧密的合作, 企业风险管理主要还停留在企业的决策层上, 企业虽然拥有风险管控的意识, 但是在企业实际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 企业风险管理不能够很好的向下推进, 实现企业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密切合作, 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执行力度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四) 企业风险管理科学手段运用差。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是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柱, 而我国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再加上信息化程度和人员素质的限制, 先进科学技术和方法等的掌握程度都较低, 无法得到很好的运用, 当然, 企业风险分析能力不足, 缺乏合法合规的意识等都是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些导致我国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都较为低下。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总体设计思路。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注意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和生产类型,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进行相应的风险识别, 市场动态跟踪和调研等等, 更好的运用风险管理和分析辨别能力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规避。其次,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八大要素, 健全组织结构、明确划分权责体系、确立董事会议核心地位、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和意识、进行企业风险评估、实施良好控制、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充分发挥企业审计职能等八个方面。并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 以企业内部控制与市场环境分析连个方面为基础共同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同时,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是为了让企业在无风险状态下经营和运行, 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把握住机遇, 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与壮大。

(二)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过程。

要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就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并实现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形成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第一步是要构建完善的风险架构, 明确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董事会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起到领导、监督和协调的作用, 推动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运行等工作, 确保全员参与风险管理活动, 起到控制和授权的作用, 运用有效执行力降低企业风险。第二步是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的明确, 要依照企业目前结构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督体系, 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 进行企业的监督和风险管理情况的执行和改进,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第三步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 进行企业各项风险因素分析, 确定内部控制的评估要素, 根据风险评估的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四要素对内部控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 初步建立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并不断完善。第四步是要在企业文化中加强风险管理建设, 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企业在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上是通过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加强市场竞争环境信息收集和行销因素分析和相应措施的采取等方式进行的。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分析因素主要包括同行竞争者、卖方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替代品威胁、潜在新入行企业威胁等几个方面的潜在风险分析。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法进行相应的产品竞争力分析, 实现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能力的全面加强,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完善, 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

三, 结语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是先进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必然趋势。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 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要有先进的设计和管理理念, 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 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寅入, 陈方方.探析企业风险管理之道[N].首都建设报.2011 (7) [1]王寅入, 陈方方.探析企业风险管理之道[N].首都建设报.2011 (7)

[2]申里.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仍需提升[N].中华工商时报.2011 (6) [2]申里.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仍需提升[N].中华工商时报.2011 (6)

[3]冯纶卜.国美战争: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警示录[N].华夏时报.2010-09-25 (35) [3]冯纶卜.国美战争: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警示录[N].华夏时报.2010-09-25 (35)

项目风险全面管理 篇8

一、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二、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三、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

四、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五、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 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前提。

2 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 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標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5 国际化分散信用资产

上一篇:三八节的活动总结下一篇:天长市2011年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