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2024-07-15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精选11篇)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篇1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 , 它主要是指对3~6岁年纪的儿童进行教育。幼儿教育是整体教育的开始, 同时也为未来接受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我们把人的一生按以下阶段来划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不同的年龄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 而3~6岁阶段是孩子了解社会的初期, 我们应该注重这个阶段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指学前教育, 是和前面婴儿时期教育的一个衔接, 同时也为后面的初期教育奠定基础, 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重要而且特殊的阶段。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 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 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 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 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 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 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 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 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过分依赖父母等, 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 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 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 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及内容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 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 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 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 我们从性质上来看, 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 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 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 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更好地体现出发展幼儿教育目标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 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 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 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 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 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 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 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 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 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 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 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 其本身思想不上进, 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 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 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认真仔细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家长应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心, 让孩子在和睦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平时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 更好地了解孩子, 并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发展。

综上所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相当重要, 只有在保证家庭教育的情况下, 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联系紧密, 互相牵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幼儿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育是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 也是为学校教育奠定稳固基础的重要前提,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其自身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视的, 所以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我们应将社会、学校、家庭连为一体, 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影响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篇2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校长。他是二战后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成为美国一所学校校长。每当有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就会给这位老师一封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是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有价值……

我想,作为教育者,要使学生具有人性的人首先是用自己的言行教他们永远不要伤害别人;然而反观教育群体,时有老师奸污学生、体罚学生等现象发生,何也?

当下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发展,反而忽略了教师的自我发展。一旦教师离开了自我发展,教育就难以深入发展;教育之所以称之为教育,在于教育者首先是自我教育的人,唯有自我教育方可教育他人。

试问一些不讲诚信的老师如何教学生去讲诚信?不懂得感恩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去懂得感恩?古人讲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追求的便是自我教育。

想起某年高考,由于学生要去另一所中学考试,我班学生由别班班主任带队,但晚上返校时一学生很委屈地跟我说:“某某班的班主任不让我们上车,她说先让她的学生上了,我们才上,我们都被赶了下来。”听了这话,我当时真不敢相信,但学生委屈的眼神告诉我,这是真的。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班主任却是一名优秀班主任。这样的教育如何谈得上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自私狭隘的人。

七年前福建《新教师》杂志卷首语栏目曾推出我的“一点教育”观:对于立人,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幸福一点、诗意一点、快乐一点、阳光一点、高尚一点、纯粹一点、无私一点、诚信一点、自主一点、自由一点、发展一点、个性一点。

“一点教育”观当初主要指向学生的,现在我以为更适合在教育者身上,让我们主动成为这样的人,方可把学生培养成这这样的人。因为我更相信教育是言传身教的。

而让我们感到危机的是,教育者并没充当好教育者该有的角色。比方说,现在一些学校为了迎合检查,教师公然作假,做假事、做假人、说假话,教育之瘤毒可见一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教育的土壤何其恶也。

教育,当让教育者自我教育,让我们主动成长。唯有如此,教育的源头才有活水,教育的清流才可润泽孩子,教育才能称得上教育。

作者:吴春来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篇3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在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地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

幼儿园教育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二、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與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拓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地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应进行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互补研究 篇4

幼儿的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对幼儿园教育的补充, 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只有重视并完善幼儿的家庭教育, 才能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有序开展;同样, 只有幼儿学校教育的同步灌输, 才会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奠定完善的理论基础。

1、幼儿园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范本

因为幼儿的家庭教育都是在各自的家庭展开, 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幼儿家庭教育存在封闭性、片面性的弊端, 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相比较而言, 幼儿学校教育拥有一定的教育指向性, 教育目的明确, 教育方法也相对比较科学, 学生能够接受到完备的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熏陶。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感到有心无力, 甚至束手无策, 于是便有了打孩子骂孩子的现象。其实这都源于家长家庭教育的概念不清, 违背了基本的教育方法, 不能从科学的角度给与孩子正确的指导。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结合学校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妥善进行,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幼儿园教育制约家庭教育发展模式

身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它也是基于我国幼少儿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程度而制定出的具体教育方针, 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需求。因此, 大多数家长在制定家庭教育的政策方法时, 都会沿袭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和方针, 还原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来进行幼儿的家庭教育, 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束缚, 这就显示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二、幼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巧妙融合

1、及时做到幼儿园与家庭二者的互通

沟通是建立学校与家长良好关系的必要纽带, 增强互相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播教育方法, 促进学生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正是要抓住这一契机, 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互通有无, 用真诚的态度得到家长的理解与信任, 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 进行电话沟通, 或是借助于网络的沟通途径都能很好地帮助其建立联系, 也可在校园活动时邀请家长参与, 融洽师生与家长的关系, 加强交流合作意识, 从而在幼儿教育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 形成有效的教育合作方式。亲子活动的广泛开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丰富了周末生活的同时, 更能加强师生、家长的联络, 使幼儿学校教育的内容更加生活化, 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2、积极参与是促进幼儿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

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 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互助的重要体现。作为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家庭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对幼儿园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家庭教育的鞭策, 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 家长委员会的成立, 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作为委员会成员, 推选出委员长, 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幼儿每学期的学习内容、发展方向, 教师每学期的教学大纲, 甚至学校每学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 都可以由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分析、讨论, 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每年学期末, 可以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期末的学生考评, 使考评过程更加透明化,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满意度, 促进了二者的紧密融合。而家长们对学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会被幼儿园管理者接受, 并积极改进, 为幼儿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出适当调整。

3、在融合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二者的互补

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有序进行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家长群体中不乏人才的出现, 挖掘这部分人才, 并用之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 能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一般而言, 家长的优质资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即家长的职业优势资源, 家长的独特个性资源和家长的家庭优势资源。所谓家长的职业优势资源, 是指家长不同的职业特征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社会, 了解社会需求, 同时也能为幼儿园工作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而所谓家长的个性资源, 则是指家长不同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影响幼儿的个性形成, 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 并发展这一认识, 形成优势资源。同时家长的个性资源也促进了幼儿园工作的鲜明独特的个性形成。比如, 亲子活动中, 个性爽朗的爸爸能够给孩子亲切、新鲜、充满活力的示范作用;而相对严肃的爸爸则会使孩子放不开, 不能充分体会到亲子活动的乐趣。甚至可以邀请家长认为某科的临时任课老师, 既有新鲜感, 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其中男性老师更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男性老师不同于以往女教师温柔的教学手法, 而是柔中带刚, 增添了教学活力, 使学生乐在其中;至于家庭优势资源, 它对孩子健康心理特征的形成意义重大。完善的家庭环境资源, 可以给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家庭学习环境, 形成乐学向上的家庭学习氛围, 对于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影响深远。孩子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园和学习天地,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意识大有裨益。综上所述,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融合是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在此前提下进行幼儿的学校教育, 并将二者紧密联系, 保证交流与合作, 适当进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补充与延伸, 是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形成家园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4、建立互助型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模式

幼儿园管理工作应将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包涵其中, 这也是形成二者互帮互助的有效途径。上文中提到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 会感到束手无策, 不知从何处下手, 也不知从何处改善, 特别是面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 家长只能拳头相向。究其原因, 是家长对教育的误解, 对教育方式的不清, 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 而幼儿园工作者则可以从这一方面下手, 比如创设“家长课堂”, 鼓励家长参与课程讲授, 了解幼儿教育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方法, 以更好更高效的途径实现幼儿家庭教育的高时效。以周末的亲子活动为契机, 搭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又可以及时反馈家长信息, 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这一过程中, 幼儿园的教学特色,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 管理者的教育理念, 都在无时无刻传递给家长, 指导着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孩子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 更好地帮助幼儿完善自我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个核心, 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二者联系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 应向家长积极地传播自身的教育理念, 宣传优秀的教育传统, 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的开展。只有做到二者的互补互助,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解玉真.“互动式”家教指导模式——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 .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互补 篇5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互补

在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两种十分关键的教育模式,两者缺一不可,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且接受相应地教育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家庭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对此,为使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就必须将两种教育有机结合,彼此之间相互补充,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上述两种教育模式应如何实现互补呢?以下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强化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些家长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无从入手的感觉;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其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不知道如何开展幼儿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幼儿园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且邀请幼儿家长参与,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长的幼儿理论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幼儿园还能向幼儿家长传递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色,以获得家长的认可与赞同,进而更好的配合幼儿园的幼儿教育工作,且强化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1]。另外,幼儿园还能将自身所创造的各种教育方法,经由家庭教育的实践得以验证,继而推动幼儿园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幼儿园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同时还可使幼儿受到更好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补充幼儿园教育的不足

相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家庭教育的针对性、随意性以及情感性等特性更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特性,开展有效的教育,从而对幼儿园教育的不足加以补充[2]。

首先,家庭教育应注重环境对幼儿品格的影响。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对幼儿良好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通常是采取课堂授课或者是集体游戏的形式,但家庭环境是在无形之中影响幼儿,继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点是幼儿园教育所难以达到的。因此,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楷模,例如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待人接物有礼貌,等等。由于家长与幼儿之间有着十分亲密的情感关系,这就致使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会给幼儿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比如家长在坐公交车时,主动让位给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此后幼儿也会学习家长的行为。

其次,加强幼儿的生活经验,且将教育渗入到日常生活中。虽然,在幼儿园教育中力图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近,然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所以大多时候展现在幼儿面前的仅仅只是视频与图片,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还有一段差距。例如在学习礼貌用语、各种颜色的花朵、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因为幼兒园内的幼儿比较多,再加上安全问题,所以幼儿园只能模拟相应的情境,而无法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了解真实的情况。针对这一点,家庭教育则能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家长可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四季的变换、气候的转变;观察各种花儿的颜色、不同动物的形象;倾听鸟儿的歌唱声,等。

最后,家庭教育因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幼儿园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众多,因而幼儿老师往往难以考虑到每一个幼儿,所以,在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学习特征与爱好特长方面,无法顾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家长需和幼儿园教师加强交流,且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不能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学习什么,就要求自家小孩也学习,而是应该依据自家小孩的性格特点,结合其兴趣,展开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有的幼儿身体十分灵活,且有较强的节奏感,听到音乐后往往会随之起舞,那么可能其有舞蹈的特长。

三、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互动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要想实现互补,那么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幼儿园可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话、开展亲子活动等形式,强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且强化相互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幼儿园教师应以真诚、客户的态度,向家长详细说明幼儿在幼儿园内的情况,且向其介绍每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计划等,从而获得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与支持;而在此过程中,家长也可向幼儿园谈谈自身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看法,以此来加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从而为幼儿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幼儿教育[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幼儿而言,最好的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两者之间互为补充,最终实现理想的幼儿教育效果。而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弥补幼儿园教育的不足,以及强化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等方式,来实现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两者互补。

参考文献:

[1]李学侠.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幼儿家长工作的新探索[J].教师,2011,(19):111

[2]兰俊荣.幼儿园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园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336-336

[3]董珍.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互补研究[J].青春岁月,2013,(13):322

作者简介: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篇6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一词英语为“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意思为“终身的综合完整的教育”。顾名思义, “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的特征和主要意义所在。“综合完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及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分析, 人的教育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即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 (2) 从人一生接受的整个教育情况分析, 应该包含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全部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即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影响巨大的世界教育思潮, 使人们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本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 人的前半生时间用来学习、积累知识, 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 机械的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应该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 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两个概念为基础, 关注人们的生活、学习。在我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将终身教育理解成“与生命又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方面的功能, 而且更加重视他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成人教育———从“学历”走向“能力”

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召开, 到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汉堡成人学习宣言》, 国际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常被称之为业余教育、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教育等。从办学形式看,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远距离教育。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教育的特性,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 成人教育通常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许多成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只注重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看齐, 让成人学习者最终拥有“专科”、“本科”学历,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 成人学习者有可能在知识素养上不及普通高教的学生, 能力上又不符合成人高教培养目标, 最终, 在社会中难以定位, 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些都已成为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基础,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得到确认, 不能被淡化, 也不能被替代。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尝试, 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理解和重塑自身, 时时刻刻进行改革, 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从重视“学历”走向了重视“能力”。关注成人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学习需要, 注重成人学习者各个方面能力培养, 指导人们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通过任何形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者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而且也能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 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全民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全民教育被权列为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 全民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题, 在1990年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 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对全民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 使“英才化”的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的教育, 对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全民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 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 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 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 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 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 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进入21世纪, 全民教育注重实际, 利用区域间的合作, 合理和科学的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广泛传播, 开阔了成人教育的视野, 扩宽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了成人教育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的有了新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把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为立足社会,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尽管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还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 使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 这样就急需接受不同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成人教育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也发生了及时地转变。成人教育逐步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成为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从教育制度上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应该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成人教育注意倡导学习贯穿个人一生的社会理念, 满足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 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 服务成人学习者, 提供给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体系。新的趋势和方向令人鼓舞、欣慰,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应当基于新的定位, 实施战略创新。积极进行改革,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 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 协助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 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 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 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五、我国终身教育的科学归宿———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美好的, 然而我们世界的现实是严酷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 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2)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终身教育的思想,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许多国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无法落实。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是教育机会的欠缺和不均等性。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没有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表明,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有一亿多儿童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成人文盲也有增无减, 8亿多成人是文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与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如果全民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不加快步伐, 那终身教育就只是纸上谈兵, 最终沦为空谈,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全民教育是我国21世界终身教育必然而又务实的选择和科学归宿.

六、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全民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弱势群体, 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人教育应被视为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在我国,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一) 扫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

1.功能性扫盲的提出

近年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扫盲”的新概念, 根据这一要求, 扫盲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开展基本读写能力教学的基础性扫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 注重识字教学内容贴近扫盲对象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将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可以把科技普及教育的内容编入识字课本或由单位编写通俗的生产技术的补充教材。二是对已经脱盲的成员包括农村全体成员, 进行功能性扫盲, 以帮助他们扫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因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种种障碍。其内容可以包括科普法律医学保健消费保险社交礼仪等。

2.扫除“现代文盲”的提出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现代文盲”在现实生活中单就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成人来说, 也大有人在。因此, 扫除”现代文盲”成为21世纪扫盲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进妇女教育的进程而努力。对妇女进行教育是当前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重点和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对妇女进行教育, 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主要途径关键, 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关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社会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努力之中, 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是必须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的两个。 (3)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提高人民素质, 通过合理、快捷的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把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女孩就会获得和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 女孩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样, 妇女接受教育会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全民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新的理念给我们启迪, 在21世纪的今天, 成人教育应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成为整个正规的继续教育或非正规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在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 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 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和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 实现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沈文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12) :46.

[2]刘萍.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成人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3) :13.

[3]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60-61.

[4]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27-28.

[5]何爱霞.社会化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94-95.

[6]盖雨鸥.再论终身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4.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6.

[2]徐荣远.全民教育:21世纪的行动纲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 :26.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篇7

幼儿园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才能教育出更加优秀的孩子。所以,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家长提高素质, 转变理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办家长学习辅导班, 利用讲座、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日、面对面活动等各种形式, 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教子观念, 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规律, 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

要每月向家长推荐一些关注孩子成长的育儿知识, 与家长共同探讨当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良好策略, 并积极鼓励家长撰写育儿感受和想法。还要让他们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活动环境, 通过组织家长来园进行亲子美术游戏、开展亲子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 比如:粘贴, 绘画, 剪纸, 折纸, 泥工等各类美术教育活动。这可以提高家长对儿童美术价值的认识、提升家长指导幼儿在家庭中进行美术创造的能力、激发家长进行亲子美术活动的兴趣, 进而促进家庭学习氛围以及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使我班很多家长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1) 宏捷的妈妈:自从我的孩子学习绘画以后, 我感觉他对人、物品有了一定的审美观, 而且他的思维方式有了明确的创新意识, 我希望通过绘画能提高他的观察力、自信心, 我想只要他用去画了, 不管好与坏, 我觉得他的画就是最美的。我有的时候也观看一些关于孩子绘画的节目, 他们大多数画的与环保有关, 我也希望通过绘画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谐。

(2) 悦悦的妈妈:画画确实可以宣泄孩子的心情, 稳定情绪。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通过绘画来培养她的专注性, 和对物的审美观。我不要求画得最好, 但我希望她画得生动, 还希望我的宝宝通过绘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以此来增强她的自信。

(3) 笑笑的妈妈:开始, 我们觉得幼儿绘画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 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懂、不理解”, 看不懂孩子作品的好坏, 不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对于孩子绘画作品第一反应是画得不像, 颜色也搭配得不好 (当然, 这是站在我们都不太懂得绘画的角度上来说的) 。尽管有孩子年龄小, 认知能力不足的原因, 但我们有时候确实看不出作品的闪光点在哪里。有时看自己的孩子所画的作品与别的同龄孩子相比相差很远, 觉得很无奈。可能平时看惯了中规中矩, 对于大胆创新的东西暂时无法接受, 所以怎么去欣赏、理解他们的作品是个问题。通过老师的几次家长座谈, 现在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画画不仅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 可以让孩子的不良情绪很快得到转移、宣泄, 从而平静下来, 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在潜意识上让孩子走近画画, 可以让孩子懂得如何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4) 梦菲的妈妈:孩子在小班初学绘画。我们当父母的工作都比较忙, 在家里很少有时间教孩子画画, 孩子开始学画时, 我们就是抱着让孩子玩的心态开始的。上小班的时候孩子的画就跟瞎涂鸦一样, 画的是什么我也看不出来。我当时很着急, 想着自己的孩子怎么和别的孩子差那么远呢。虽然我没有吵她 (而且表面上还得鼓励她) , 但是我心里还是希望孩子能画得漂亮一些。那个时候老师一直在和我们沟通, 让我们在家多看看大师的作品, 并且要多鼓励孩子, 让她对画画形成一种爱好。

(5) 梓钰的妈妈:我的孩子画画已经两年了, 刚开始画的时候, 虽然我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 但我还是很高兴, 因为他能自己画画了。平时出去玩, 当他看见一样东西的时候, 他就会大声地告诉我说:“妈妈, 你看这个多像……多像我画的画呀!”我以肯定的语气回答他, 他就会很高兴……但是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 他现在画的什么我还是看不出来, 有时候我看见别的孩子画得很好的时候, 我也会很羡慕。但我从来不会因为看到孩子画的什么也不像而去吵他、责怪他, 因为我一直认为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就什么都好, 而且我也一直认为, 孩子永远都是最棒的。

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是:教会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认识自己的能力, 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的价值。尊重孩子绘画需要, 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 使其健康充实地成长。

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 篇8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互间是相辅相成的,双方积极主动的配合,互相支持,使这种教育有强烈的感染性和长期性,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创造家园和谐的氛围,使孩子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必须促进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步调一致,是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的重要教育方式。

2 注重家庭教育,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尚属薄弱环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主观上,独生子女多,家庭结构特殊化,三四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老人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方式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相互矛盾,互相冲突,老人的过分溺爱与父母的正确对待相互矛盾,造成孩子的双面性,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一样,采取的教育方式不一样,造成家庭教育中的互相抵制,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自己的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但教育不科学,致使大部分孩子任性自私,不爱劳动,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面从客观上许多家长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时常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点滴的时间给予孩子的只是宠爱和溺爱,教育不甚得法,这样不利于幼儿良好的品德的培养,而且大部分的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甚至不清楚,不理解,不知道,结果造成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而冲淡抵消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应将家园合作视为重要工作之一,注重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每班设有家长委员会,教师虚心听取家长提出的宝贵意见,每周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一日活动,近距离地接触幼儿在园生活和学习,运用各种形式拉近家庭和幼儿园的距离,共同努力提高家教质量,让每个家庭牢牢抓住学前期这个关键期,科学育儿,使孩子受到良好一致的教育,推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3 家园互动,科学育儿

在新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环境之下,家园合作是必须的,幼儿园与家庭密切联系相互沟通,共同参与,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在点滴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家园一致的早期教育,这种家长和教师相互支持、和谐共处的关系,不仅会对幼儿园教育工作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正确的家庭教育也起到监督的作用。首先与教师互动,家长与教师产生信任,而且持久,互相阐述观点,以孩子的生活,、学习为主题,不要有“我在告状,今后对我孩子会产生什么后果的想法”,要抱有正确的态度与教师沟通,教师有不对也要直接阐述,教师会以很平和的态度,虚心接受。其次与孩子互动,不要忽略孩子的事情,换位思考,以孩子的心态,孩子的眼光去看事情,要表现出很重要,认真地共同去完成,完成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完成后不管结果怎样要表现出很赞赏的态度,可以说“你真棒,下次继续努力”、“你很优秀,在我心中你是最棒的”等鼓励性语言,让孩子产生再去完成事情的欲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互相沟通交流,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共育环境。

4 家园共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幼儿教师与家长应本着平等尊重的原则,以真诚和谦虚的态度与家长相处,家园共育应从三个方面入手:(1)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2)了解幼儿园的教学;(3)与教师经常沟通,如:每班设立温馨提示栏,幼儿园的活动和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积极配合,还可设立家园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也可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主动交流孩子有哪些突出表现,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个性倾向等,设立孩子成长记录,定期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情况,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

教师个性

与教学

吕丹丹

(亚布力林业局第一中学,黑龙江尚志150631)

摘要:教师与教学之于艺术家与绘画,教师只有全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改变自身的性格弱点,形成正确的教学风格,坚持正确的做事准则,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生产力。

关键词:性格;教学;风格;准则;生产力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

在我们工作之余,讨论起学生的课内外表现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评论:二班学生学习积极,非常愿意与老师合作,即使犯错误,也立刻承认,从不与老师发生争执;完全相反的是三班学生,上课不积极,经常犯错误,还不能接受批评,经常惹老师生气。所有种种都与班主任的教育息息相关。甚至有人直接就说,不用想,就知道是她班的学生。此话虽有些主观,可也道出了其中的一些关联。

尽管人们企图确立遗传因子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不管怎样,笔者认为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更有可能的是文化教育的因素。最有理由说明这一点的就是艺术家的孩子们,他们除了继承父母特殊的天赋外,还生活在一个相当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或许还受到他们的名人父母成功事业的影响。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那么千千万万孩子的成功前期的性格培养就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根据笔者个人这些年的工作感受,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性格决定做事风格。个人能否成功,首先要了解自己性格类型里擅长什么或不擅长什么。自然规律其实非常具有科学性,其中有着不可思议的平衡。在研究众多成功者的例子后,一位新加坡的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天生胜者或失败者的性格,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环境与教育决定

收稿日期:2013-06-01

作者简介:吕丹丹(1975-),女,黑龙江尚志人。

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明确家园合作所承担的任务,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意识,尊重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家长同时也应积极热心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以幼儿为中介,家园建立起更亲密、更和谐的合作关系。成功的家园互动就应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生活中由于血缘的关系,生活情境的缘故,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显得比较感性,亲近自然但冲动随意,家长心中有疑虑和困惑时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与老师沟通后家长的教育就理性科学了,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在家庭中才能得到重申与巩固,双方就形成了教育的合力。文章编号:1008-6714(2013)08-0113-02

这个人会发展哪一方面的性格。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培养者,我们不仅要有发扬自身性格的优点,同时要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个性缺点,尽量完善自身的性格特点,从而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

作为一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你的说教将不被尊重,甚至遭到学生的唾弃。

有很多人在教学工作中虎头蛇尾: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完。执行计划遇事拖延,在等待中完成工作;应付了事: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尤其有些教师对知识的态度让人费解:马虎轻率;做事不能精益求精;眼高手低:不能扎扎实实地做事。

比如,就英语这一学科来说,教参上的知识点并不多,为了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经常参照同步练习册。问题是有些练习册,为了吸引学生或为了销量,把一些过浅或过深的东西添加进去,增大容量,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慧眼识珠,但这慧眼是需要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时间的磨炼的。这时教师的做事风格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人或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或是浅尝辄止:凡事只做到最低标准,一味地利用教科书、参考书,对待知识不求甚解。这些都是教师的大忌。

很多老师能够做到用心做事,尽职尽责。从细节、小事做起。能在平时工作中培养一板一眼,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比如我们随身带一个小本,把平时做题甚至阅读中遇到的好题、典型题、好句子好段落积累下来,为课堂及时扩展做准备,避免空洞乏味的解释。这样,我们的课堂显

家庭教育一对一的针对性弥补了幼儿园教育评价中难以因人制宜的缺陷,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发挥自己的教育特点与教育优势,各有侧重,共同完成对一个人的完整塑造。

众所周知,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儿童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家和园的双层教育,是幼教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

幼儿教育,不只是直面教育 篇9

那种不间断的唠叨,你这儿没做好,你那儿犯了错;不许这样,不准那样;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种说教和训诫,不光不能拉近心灵,增进了解,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令他厌烦、疲倦和麻木。孙×妈妈的唠叨更多的是命令和训导。一个人面对指责,第一本能是防卫,就像刺猬竖起它们的刺。这时候孩子很难真正去理解指责中的含义,正所谓源自于厌恶的批评,学生从内心是很难接受的。或许,当我们刻意地去进行道德说教时,当孩子们知道自己将要去“受教育”时,他们就会本能地在心里竖起一道屏障。说到底,训导是坚硬的、棱角分明的,而提醒应该是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是轻轻的叩响,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正所谓:“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门,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

一位日本教授在给学生做演讲前,面对台下叽叽喳喳、谈论不休的学生,他没有急于宣布他的演讲主题,而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黑乎乎的石头扬了扬:“请各位同学注意看,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石头,在日本,只有我才有这一块。”当学生都伸长脖子想看个究竟的时候,这位教授才说明,这块石头是他从南极探险带回来的,并开始他的南极探险演讲。

想想,面对混乱的会场和嘈杂的学生,如果老师一味地用“静下来、静下来”,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日本教授的“实物悬念”,无疑比直接地命令和指责要有用得多———没有“暴风骤雨”般的训导,只有柔风细雨似的侵润、滋养和熏陶。不只是面对学生,在亲人或朋友之间,与陌生人邂逅的际遇中,也需或直接或晦涩的提醒。

一名幼儿园大班的女孩在绘画比赛结束后,她的母亲从孩子脸色中发现孩子没有取得好名次。对此,母亲并没有问直接责骂孩子,而是婉转地提醒:“乖孩子,这次没有取得好成绩不要紧呀,不能因为一次的发挥不好而丧失信心。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妈妈会一直关心并支持你的!”母亲的提醒,饱含着她的支持与鼓励,给了女孩莫大的勇气,于是小女孩转悲为喜,重新恢复到自信和快乐之中。这就是适时、适当的提醒,是一颗细腻、觉醒和敏感的心,人的成长需要这样的提醒。当然,不只是孩子,似乎每一个成人,都需要这样的提醒———至少,让每一个生命不至于走得歪歪斜斜。

从以上实例中,至少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实践证明,“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怎么说”,你的“说辞”是否恰巧理解了幼儿。比如,与其说:“什么记性呀,怎么老是犯这个错误……”“真是个榆木脑袋!”不如说:“如果你再细心一点,也许不会出错。”

2.说“隐形”比“显性”重要。比如,一个幼儿总是记不住儿歌,但老师从不说孩子记性差。相反,教师总是从那些“隐形”的,曲里拐弯的地方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找到加以改进和能够突破的地方。

3.“事后矫正”比“当众责骂”重要。说实话,“犯错也是成长中的一项权利。”面对幼儿的错误,控制情绪、停止愤怒,才能找到更为细腻、温润、灵活的方法,才能找到“深耕细作”式的沟通方式。当我们“当面敲打”学生时,学生的心对你是紧闭的,并且充满了焦虑之感;而当你“事后追踪”时,孩子们的内心对你是不设防的,是完全敞开的,甚至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4.正面评价比负面评价重要。比如,幼儿在教室里争争吵吵,乱成一锅粥,王老师不是大喊“太不像话,都给我住口”之类的句子,而是抛出了这样的警句:“用脏话骂人,首先脏的是自己的嘴;抓起泥巴打人,首先脏的是自己的手。”瞧,学生听到这句话,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嘴和手。

5.借聊寓意比直白说教重要。通过和学生“随便”聊一聊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打开学生的心扉。比如,当教师和学生在一些“闲聊”中“共成长”时,学生很有可能会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不断地矫正心态,不断地锻造自己,不断地滋养自己。

摘要:面对幼儿的错误,控制情绪、停止愤怒,才能找到更为细腻、温润、灵活的方法,才能找到“深耕细作”式的沟通方式——“怎么说”比“说什么”,说“隐形”比“显性”重要,“事后矫正”比“当众责骂”重要,正面评价比负面评价重要,借聊寓意比直白说教重要,如此,孩子们才有可能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不断地矫正心态,不断地锻造自己,不断地滋养自己。

关键词:幼儿,游戏,认知,交往,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慧远.教师语言在生命教育中的运用与反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7):16.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篇10

[关键词]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幼儿教育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隔代教育再度进入现代家庭,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角。其主要原因在于年轻的父母们忙于岗位角色与社会角色,对于家庭角色经验较少,唯有向父母寻求帮助。隔代教育的弊端、亲子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园教育应当向何种方向发展,一系列有关幼儿教育的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今天就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隔代教育:需要正确引导,适当监督

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构成,社会压力使然,80后、90后的父母们在退休后再度“上岗”,承担了孙辈的教养工作。但隔代教育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发现九成以上的幼儿是由祖辈家长负责接送,五成左右的幼儿由祖辈家长负责衣食住行,过分溺爱幼儿的情况逐渐成为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比如:许多孩子在放学后要求爷爷奶奶必须购买街边的小吃或玩具,否则便哭闹不休。爷爷奶奶为了能够让孙儿重现绽开笑脸,便会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更加娇纵,更加有恃无恐。年轻的父母回到家中,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到家比较劳累,往往只是直接苛责孩子的不懂事,对父母的作为一语带过。

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祖辈宠爱孙辈,是天性使然,但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单方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年轻父母们不妨静下心来,先倾听孩子们购买玩具与食品的真正原因,好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与父母进行协商,根据所购物品的必需性控制孩子们在物质方面的购买频率与数量,时常监督孩子的书包内是否有“可疑物品”出现,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是有益处的。

二、亲子教育:父亲要提升参与度,关注幼儿内心情感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加上父亲这个角色的特点,我发现在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儿童汇演等活动中,母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大,父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少。有些孩子表示父亲每天都回家很晚,满脸疲惫,对自己“爱理不理”。父亲的惯用借口多为工作忙,应酬多,要加班。可见,为了事业,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角色正在缺失。

作為一个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各种大事的决策者,父亲在幼儿成长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设立“爸爸的约会时间”,将孩子的睡前故事转换成与父亲分享每天收获的时间。不再是以往单纯地向孩子灌输故事,而是鼓励孩子张开嘴与父亲交流。开展“爸爸的约会时间”之初,可以提前设定好交流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方便与孩子的交流。久而久之,摒弃话题设定,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收获,树立一个“父亲出席”的私人订制时光,关注幼儿的内心情感与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平衡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过多干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被其他的小孩欺负,在幼儿园有没有吃饱,幼师有没有忽视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导致幼师不得不分心应付家长们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专心于对全体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一天下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例:有一位幼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一名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时与其他小朋友争抢零食,一生气就不小心抓挠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脸部。两位家长在知道事情后,急匆匆赶到幼儿园对幼师进行指责,表示出现此事是幼师看管不认真的结果,还要求这两个小朋友换位置。在大人们言语激烈、互相争执的时候,两个孩子却已经冰释前嫌,又开心地玩在一起。其实小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眼观六路,关注好客易发生冲突的小朋友,发生事情的时候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用正确合理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合理地交流沟通,这样对小朋友和家长都好。

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表示:“我们可以理解家长们对孩子的感情与各种担心。我们会为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在指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是,请不要过度质疑幼师们的专业素养与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频繁地查岗与过度地沟通会影响到幼师们的课程安排。”所以,出于对幼师的尊重,家长们也应当平衡好幼儿园教育与家长教育的关系。要学会放手,学真正地让孩子去成长,学会体谅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篇11

“教育定位”再思考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是学术界争议的老问题。

按三分法, 知识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前两者称科学,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可重复, 是规律的代名词, 掌握科学即掌握规律;后者称学科, “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知识”, 它是研究人性、教养等人本身的文化现象, 如哲学、宗教、神学、文学、心理、教育等, 是反应人的理念、信仰、精神、人格、期望、灵性、体验、境界等, 不具有规律的属性。

教育拒绝重复, 是创造。教育不是遵循规律育人, 而是育人去发现真理。至今为止, 被实践、实验证明, 学术界认可的根本性、全局性的教育规律还没有, 或者说还没有被发现。教育属于人文, 有不确定性, 是一种理想。教育的本质是创造, 属高层次的智慧, 最好不提或少提“教育规律”。

教育的对象是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故此,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育的灵魂, 是人本教育的根本思想。

由此演绎推理, 教育没有统一, 也不必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创造永远是奇数, 是打破统一。同理, 进行历史反思, 我国教育一直强调统一, 教育改革 (含课改) 都是统一的变式、延续。教育真正的返璞归真, 是回到人自身, 实现人的解放。

原初的学校及其演进

人类初始没有学校。生产发展, 物质有了剩余, 少部分人从生产中解放出来, 成了悠闲者, 他们聚一起闲扯, 谈论趣文逸事……像今天的知识沙龙、茶馆聊天, 这就是原初学校的雏形。在希腊语里, 学校一词就是“闲暇”, 在希腊人看来, 学习属于动物摆脱生存繁衍之后的事情。据考证, 约公元前387年古希腊的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称学园, 是松散、随意、自由交谈的地方。

早期的大学是个行会。大学来自西方, 出现在中世纪, 是少数人联合起来寻求彼此间的保护、援助组合的一种群体, 就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行会, 按现代术语称社团。由于教权 (宗教) 与王权 (政府) 相争, 他们钻了个空子, 在教权与王权相争的缝隙中找到了空间, 发展壮大起来。像所有的行会一样, 既不屈从于教权, 也不屈从于王权, 是天然的独立于宗教、政府之外, 孕育自由思想、按理性运行的一种中介 (立) 机构。

大学是“社会良心”。后来教权、政权合二而一 (政教合一) , 主宰社会, 干预 (影响) 民主、自由, 学校就演化为对抗、批判“政教”的力量, 西方大学就是在批判、对抗中产生的。历史证实, 学校和政权对抗可以避免被同化, 大学有大学的文化,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 两者保持距离可以双赢。学校独立、高雅、圣洁, 成了追求真理、引领文化, 公平、正义的“社会良心”, 知识分子以公证、讲理为己任, 沦为“公知”、说“反话”的人。

大学是研究学术场所。大学一开始就重视学术、研究学术。学术分两类:无用学术和有用学术。从希腊开始传统的认为, 学术的本质是无用的, 用庄子的话说,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称无用学术;随着生产发展, 渐渐重视有用学术。“无用”、“有用”, 忠诚于知识是原初大学给后人留下的珍贵学术思想。

大学和教权、政权是分分合合, 到了阶级社会, 教育被定为“上层建筑”, 异化为政治的附庸、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工具化——人工具化, 必然导至教育“无理”、“无家”, 进而失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

学校是出思想出智慧的地方。学校起源于悠闲。悠闲是学校的文化之母, “悠闲和单纯的消失”, 乃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金字塔的创造者不会是奴隶, 应该是一批悠闲的人”。教师是创造性的职业, 他们的自主权、悠闲太少了, 笔者赞成给教师设立学术假期, 每三、五年放一个学术假期, 由教师自己确定读书、进修、探险、旅游、做访问学者、亲近大自然……增长智慧, 体现教师的意义。

学校是意识形态的独立机构。原初学校是一部分悠闲的自由人聚在一起议论是非的地方, 大多数内容给社会主流意识、“政教”核心利益没有必然相关, “只管是非不管利害”。学校自治和政府保持一定距离是世界大学共同的特征。

学校的智力资源和批判精神。其一, 学校是智囊, 为政府决策、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供政府选择;学校还有干预政府的功能, 即“学术干预行政行为”!这种干预的实质是理性的、积极的支持。世上没有完美, 干预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如果学校失去这种功能, 当下还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承担这个任务。昔日的“大学合并”运动, 眼下教育的“均衡发展”措举等, 是缺少干预的信号。其二, 教师初始就是有叛逆个性、批判责任的人。当然, 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知识分子不同, 自古读书扮演“教化”、“忠君”的角色, 缺乏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

应保留学校的“行会文化”。大学自古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可以原谅教师的不修边幅, 不能原谅他的肤浅无知。有建树的大家, 都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不为人拘的执拗, 历史证实, 人类认识的飞跃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古怪”、“乖张”人的智慧。

“行会文化”就是给学校充分的民主、自由, 在学术的框架内, 允许无边界的谈论、研究、实验“无用的”、“离谱的”、“不搭界的”、“无人管的”、“高风险的”……问题, 开设“不相干”的课程, 教授可以讲授自己研究的成果, 自己有兴趣的、认为是最精彩的东西, 甚或艰涩难懂的内容。大学不是职业教育, 是出精英的地方, 不能太功利、太现实, 要有梦想、有点乌托邦精神。没有独立自由、异想天开的教授, 没有他们的奇谈怪论、轶闻趣事, 何谈大学精神, 何有科技、文化的繁荣。智慧、创造、大师是解放使然, 不是“规划”、“工程”制造的。

教学自然适应性法则

自然是天赐的最美的“诗性”。人无力改变自然的秩序, 只能安适于自然法则之中。

夸美纽斯 (1592~1670) 在世界第一本教育学《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自然适应性法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源于自然, 归于自然, 教育必须“顺乎自然”, 教师“是自然的仆人”。换句话说, 教育是敬畏自然, 忠于自然, 不是“改造”、“驯服”!

近500年过去了, 实践证明, 自然适应性法则是教育的根本法则, 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适应的实质是发展, 在适应与发展的矛盾统一中创造自身。素质教育、人本教育和法则一脉相承, 是法则的延续、升华。

建国后, 受反映论影响, 教育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 受国体制约, 淡化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人。人本, 是以人 (性) 为本, 人本教育人是核心, 是保护天性、顺乎自然, 教育目的是人自身的提升、完善、美化;反思“应试”, 知识是核心, “教育”是为生活、生存进行的训练, 培养“接班人”、“劳动者”, 严格的讲, 不是教育, 是天性虐待。自然适应的内涵:

1. 顺应天性 (本性) 。

顺应天性是教育由国家立场回到人的立场, 由功利回到人自身。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其一, 天生潜能。潜能是土壤, 提供了教育的可能性。“临终忏悔”:一个牧师听了1万个人的临终忏悔。84岁时听了一个布店老板忏悔:我年轻时和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 他的成绩不如我, 最后他成了世界最优秀的天才音乐指挥家, 我成了卖布郎。牧师的墓志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世界上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它启示我们,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选择得当, 用心去做, 人皆可成才;“巨大潜能”是共识, 潜能到底有多大, 还没有实验佐证!其二, 天生差异。遗传不平等, 马克思叫实质不平等。天性差异决定教育差异是教育的根本属性。对实质不平等的人进行平等 (均衡) 的教育是制造新的不平等 (不公平) ;遗传独特性, 每个人的遗传都有自己的强 (长) 项, 教育应扬其所长, 对没有天赋的项目强教是“骡子弹琴”、“草狗打猎”;其三, 天生爱心。爱是天性、是教育的起点, 因为爱他所以教育他;善心, 人人有善心, 要教人学会宽容、为善;爱美, 爱美是动物的本能, 如凤凰展翅……人来源于动物, 永远保有爱美之心;恋爱, 恋爱是性成熟的正常、健康心理, 青少年恋爱属纯恋, 是一次有益的生命体验, 就教育而言, 不是批判, 是指导;其四, 天性向上。“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向上、向前、向好是人的天性, 教育要相信人、尊重人,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其五, 天生灵感。创造是人的潜质, 灵感有含智量的高低, 没有没有灵感的人, 要教会学生珍惜灵感、捕捉灵感;其六, 天生真实。真诚、纯洁、坦然是天性, 儿童起步的认知是具体思维、动作思维, 思维和实物融为一体, 他们的看、想、说、做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 儿童最真实, 说实话、讲真言。反观, “说谎”是发展、是智慧, 是思维和实物分离、思维抽象的表征。这是认知层面;从道德层面讲, 教育是激活真实的天性。俨然, 教育不是讲理 (认知系统——是非判断) , 是唤醒 (心理系统——情动领悟) !其七, 天生好动。好动、好玩是天性, 是健康的表现。身心发育需要活动, 通过活动促其发展。当前教育的通病是儿童活动量不足、内容单调, 创造性活动更少;其八, 天生好问。好奇、幻想是天性, 孩子是做梦年龄, 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狂热的兴趣等萌发的质疑思维胜于黄金, 是一切科学发明和人文思辩的源泉;其九, 天生内向 (或外向) 。人的内向、外向是天生的, 应扬其所长。市场经济有利于外向人的发展, 内向的人谨慎、稳重、善于倾听, 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 是领导角色的天然素养;其十, 天生自私。生物学确认基因是自私的, 叫“自私基因”。动物为繁衍自身期盼最大限度地和异性交配, 所以, 自私、嫉妒是动物的天性, “先为己后为人是科学的人生观”。可见, 教育不是批判自私, 而是引导做自己利益的保护者, 以自私为动力提升自我, 理性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自然生长、发展不可改变的顺序、周期。一个天真的小朋友, 看到蚕蛹缓慢艰难的破茧过程, 好心剪口破茧帮其出壳, 快速出壳的蚕蛾十分砢碜, 成了沉疴。

如果将循序渐进和“速度”、“效率”联系进行思考, 循序渐进是“最快速度”、“最佳效率”。教育是播种, 教师是农夫, 植物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能躐等飞跃是公理。所以, 教育教学一般不易提“高效”、“革命”、“跨越式”等激进的口号。过犹不及, 前苏联的“高难”、“高速”, 中国大跃进时的“教育革命”, 文革时的“开门办学”等, 足够使人清醒。

3. 普遍永恒。

普遍永恒是自然属性, 教育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个“普遍永恒的范畴”。所谓普遍, 凡有人的地方都有教育;所谓永恒, 教育和人共存亡。普遍永恒:其一, 教育是稳定 (或滞后) 的常态事业。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过程, 是实实在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常态事业, 所以, 教育不适宜轰轰烈烈, 经常开展运动式的检查、考核、评比和过度竞争性的活动, 现实证明, 这些打破正常秩序、影响正事、破坏自然的活动, 已构成教育的灾难!其二, 教育是人类共有的、共同的财富。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有先进落后之分, 没有不可超越、不可学习等实质性差别, 所以, 教育应弱化国家界线、政治意识, 不易提“为政治服务”、“中国特色”等口号, 应提为“人类”服务、资源共享, 思考如何做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行为”! (未完待续)

从希腊开始传统的认为, 学术的本质是无用的, 用庄子的话说,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称无用学术;随着生产发展, 渐渐重视有用学术。

上一篇:风险预防控制下一篇:就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