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教育

2024-07-01

幼儿规则教育(精选12篇)

幼儿规则教育 篇1

规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能力, 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家庭中的幼儿规则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亲子互动完成的, 通过调查发现, 其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幼儿“违规行为”引发的互动

模式一: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接受、服从 (主动接受、被动接受) —结束

当涵涵出现如 “穿着鞋子上床”、“拿着笔在床单上画”这些违规行为时, 妈妈首先对其行为进行制止, 制止的方式既包括简单的语言说教、命令, 更包括强制性的动作, 而涵涵此时的反馈通常是接受和服从, 按照妈妈的要求和命令执行, 呈现出一种接受状态。

模式二: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忽视、拒绝、反抗— (父母) 放弃

当妈妈发现涵涵坐地上时, 担心坐地上会导致拉肚子, 于是妈妈便叫涵涵起来, 纠正涵涵当前的行为, 并通过告知其行为后果吓唬涵涵, 但此时涵涵的反应是“好像没听到似的, 继续坐在地上玩儿”, 表现出一种忽视的态度, 拒绝妈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 此时妈妈的反应是放弃, 放任涵涵当前的行为, 如“此时妈妈也不再说了, 继续躺着聊着天”。

模式三: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忽视、拒绝、反抗— (父母) 再教育 (加强教育强度) — (孩子) 接受、服从 (被迫)

妈妈看到涵涵“拿着鞋子在桌子上蹭着玩”时, 便命令涵涵拿下去, 而此时涵涵瞅瞅妈妈, 拒绝了妈妈的要求, 表现出对妈妈规则的一种挑战———“继续蹭来蹭去”。 这时妈妈看到涵涵不听话, 便增强教育强度, 采取强制性动作强制执行, 如“一把夺过涵涵手中的鞋子, ‘咣 ’的扔到地上”, 这时, 涵涵看到妈妈生气了, 开始哄妈妈开心, 表现出对妈妈规则的最终接受和服从。

模式四: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忽视、拒绝、反抗— (父母) 再教育 (加强教育强度) — (孩子) 继续拒绝、反抗— (父母) 妥协、退让 (放任)

妈妈让涵涵洗澡, 涵涵哭闹着不洗, 这时妈妈便强制执行, 涵涵使劲哭闹, 妈妈对其进行训斥、吓唬, 涵涵不听, 继续哭闹, 此时妈妈加强教育强度, 拎着涵涵往外走, 涵涵继续哭闹, 姥姥这时出来安慰涵涵, 妈妈瞪了涵涵一眼便走开了, 最终放弃对涵涵的教育。 以上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

模式五: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训斥、教育— (孩子) 反馈 (无法确定)

这种模式当中,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行为后教育, 即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终止, 这时妈妈对其之前的行为进行训斥、教育, 是对幼儿以后行为的一种指导。 而此时孩子的反应通常是“抬头瞅瞅妈妈, 开始继续玩”, 从孩子的外部表现中研究者并不能看出孩子的反馈具体是怎样的, 所以将此定义为反馈无法确定。

二、父母主动发起的互动

在“父母主动发起的互动”这一类中, 出现最多的结构互动模式是:“ (父母) 主动教育— (孩子) 接受、服从”, 表明每当父母根据一定的情境对孩子提出一些正面要求时, 孩子往往表现为接受和服从, 而且很乐意按照父母的要求执行, 可见, 孩子往往更喜欢父母采取一种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

在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父母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更多采用的是一种简单的教育互动模式, 即当孩子出现某种违规行为时, 父母对其进行一次性的简单教育或行为制止, 孩子便可以接受、服从。 其中, 父母的教育既有语言的说教, 又包括行为的强行制止, 在此教育情境中, 孩子更多做出的是接受、服从的反馈。 其中, 此处的“接受、服从”包含两种, 一种是主动接受和服从, 另一种是被迫接受和服从,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 孩子最后的反馈均是以接受、服从规则为主。再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当孩子出现某种违规行为时, 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和制止, 孩子通常是忽视、拒绝或反抗, 即拒绝规则。 而每当这个时候, 父母则会加强教育强度, 如“变得更加严厉, 或采取强制性的动作或是体罚性动作”, 每当这时, 孩子往往更多地接受和服从。 根据互动理论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 父母和孩子彼此的行为反应都会受到对方反馈的影响, 父母之所以习惯于运用简单粗暴、严厉强制的措施, 一定程度上是由孩子的反馈造成的。 因为每次父母和孩子好好说的时候, 孩子往往采取忽视、拒绝或反抗的方式, 而一旦父母严厉起来, 孩子便会乖乖地服从, 父母掌握了孩子行为的规律, 于是便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还有一种属行为后教育, 即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发生, 然后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和训斥, 可以看做是对孩子以后行为的一种警告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

[2]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9 (5) .

[3]侯静, 陈会昌, 王争艳, 李苗.亲子互动的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 (2) .

幼儿规则教育 篇2

一、误区

1.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规则行为而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规则意识一般都是老师要求的,要求幼儿照着做,这样一来,幼儿就会觉得规则和他们没有关系,孩子们就会缺乏规则意识。教师一般为了班级常规,对幼儿采用高控手段,处处防着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可是这种高控也促成了孩子们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始终处于他律的阶段。

2.规则教育缺少持之以恒。

应该说规则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活动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向幼儿渗透。可能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或是心情影响,很多老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利于规则教育的持续性。

二、对策

1.让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和遵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因此需要我们耐心地实施,要通过不断地强化,不断地积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收到成效。

2.建立适宜有效的活动规则。

有效适宜的活动规则是活动的前提保障。首先在活动前要制定有效的规则,幼儿在活动中必须遵守,教师在活动前提出来。其次,在活动中师幼可以共同讨论,制定规则,这比较适合于中大班的孩子。

3.持之以恒地进行规则教育。

首先要做到时时提醒,避免孩子遗忘。其次要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要将规则教育贯穿一日活动始终。

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幼儿规则;家庭教育;幼儿期;养成;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芽的阶段,同时也是规则行为初成的关键期,所以,幼儿规则的养成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在幼儿期养成较强的规则意识,才能给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消除不必要的障碍。因此,幼儿期的儿童必须遵守家规,崇尚规则意识,才能终生受益。

1教会幼儿主动遵守规则

1.1循序渐进地培养与教导

幼儿规则的养成并非强制性的规定或纯粹的說教就能做到,重在日常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在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遵守这些规则。例如,吃饭、喝水、睡觉、看电视的时间规则;玩完玩具后的整理规则;出行时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的文明规则以及待人处事的礼貌规则等。家长要监督孩子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与实践状况,对于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励孩子从小懂得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孩子尚未做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批评与惩罚,切不可放任自流,以防坏习性的助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家长要语气和缓、耐心教导,使幼儿们切实认清违背规则的后果,进而愉快地接受规则。总体而言,家长要善于利用和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当然,规则意识的教育是以尊重幼儿身心规律和特征为基础的,家长切不可强迫孩子去执行力所不及的规则,所设立的规则要遵循适度的理念,做到因材施教。

1.2让幼儿争做规则的主人

为使幼儿争当规则的主人,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自主制定规则的机会。一旦当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后,他们对于规则的执行自觉性与效率就会大为提高。例如,对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家长要让幼儿决定,使其享受做家庭“领导”的乐趣,让幼儿制定一些规则,并约定全家人按规则执行。由于幼儿的年龄所限,家长也可适度指导与辅助。对于若干规则,家长与幼儿要经平等协商来制定,对于幼儿力所能及的规则必须清晰地标示出来,以此作为促进幼儿规则养成的依据。例如,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家庭成员间要互相监督,以便让幼儿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家庭生活物品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幼儿同样可以带头遵守,将玩具整理好后放到合适的位置,无形中发挥了自我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1.3家长要始终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模范作用对于幼儿规则的养成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众所周知,幼儿均具有模仿的天性,家长就是孩子最亲近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的言行举止都要给幼儿做一个好的榜样。只有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幼儿才能有一套规范的行为标准,也才能从模仿中逐步养成规则意识。家长必须持之以恒、以身作则,以给幼儿一个好模范、好榜样。当然,家长要与幼儿所提出的规则标准相一致,不然会使幼儿思想陷入混乱,并感到无所适从。

2通过游戏法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塑造幼儿的规则行为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载体,也是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较佳活动方式。所以,游戏是推动幼儿规则养成的很好办法。首先,规则游戏本身蕴含着大量学习机会,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家长与幼儿之间可经常开展一些规则游戏。在游戏中,家长可设定若干规则冲突,使幼儿们自行了解和感知游戏规则,进而增强幼儿们的规则意识。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别出心裁地开展一些亲子游戏,游戏开始之前,家长要向幼儿说明游戏的具体规则及违背规则所产生的后果,使其充分理解并熟记规则;游戏开展过程中,家长要依照幼儿遵守规则的状况,给予奖励与表扬,尤其是当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时,家长更要适时指导幼儿,监督他们并警示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在游戏终止后,家长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以使孩子们更好地熟知与牢记规则。再次,要保证幼儿在游戏开展的全过程中均对自己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当遇到与游戏规则相冲突时,幼儿必须学会第一时间纠正与调整,以保证自身始终不违反规则。这就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沉着冷静。除此之外,在一个游戏结束后,家长与幼儿还可互换角色重新开展同一个游戏,以相互了解各自在游戏中所要遵守的角色规则。总的而言,家长要充分借助各类游戏活动,并把规则蕴藏其中,使幼儿轻松、自然地理解和接受规则,以帮助幼儿养成规则意识与行为。

3运用“自然后果法”帮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在家庭生活中,不少家长在给幼儿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当家长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总是用物质来诱导幼儿;当他们心情烦闷或情绪消极时,又以暴力对待幼儿。这样不但使孩子难以养成规则意识,反而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针对这一现象,家长要深刻反思并从中受到启示。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使孩子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深刻意识到违反规则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体验到一定的痛苦与不快。例如,对于幼儿挑食或厌食问题,当家长前两次召唤孩子吃饭时,幼儿均不配合且十分排斥,到了第三次,家长不再管孩子的吃饭问题了,也不主动提醒幼儿吃饭了。结果,当幼儿挨饿一到两次后,势必会乖巧地吃饭了。实践表明,“自然后果教育法”可以更直接地使幼儿明确哪些规则是不得不遵守的,使其通过一两次违反规则的后果与“教训”,深切地体会到规则养成的重要性。

4帮助幼儿理解和牢记规则

幼儿的规则教育并非一件严肃的事,家长若过度追求规则养成的效果而采取强制性手段使孩子牢记规则,则很可能是短暂记忆,幼儿真正执行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因为幼儿自身的智力发育有限,无法自然地牢记并遵守各种规则。所以,家长要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趣味化的东西融入规则教育中。设想若家长能灵活地把一些重要规则转化为押韵且悦耳的儿歌,那么幼儿就会自然领会并牢记这些规则。例如:“玩具仍满地,爸妈好心疼;玩具收拾好,爸妈笑开怀”、“水管哗哗流,饭前要洗手,小手洗干净,保证少得病”等。这类儿歌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并牢记于心。当然,家长还可把这些儿歌贴在孩子易看到的位置,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会按规则做事。同样,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也可使幼儿轻松养成规则意识和行为,这些办法所取得的效果比强制性要求更加显著。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必须教会幼儿主动遵守规则,通过游戏法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塑造幼儿的规则行为,运用“自然后果法”使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并帮助幼儿理解和牢记规则,从而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3(07):151-152.

[2]孙彦,周喜华.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02):100-102.

[3]王小娟.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20(06):19-20.

幼儿规则教育 篇4

一、何为规则意识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制度,是一种行为模式。我们依照规则来工作、生活,用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来约束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习惯、天性。比如在我们排队时,怎么排队是规则知识,看到别人排队自觉排队是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别人不愿意排队时自己仍自愿排队就是天性,是从外在要求变成内在素质的根本转变,同样幼儿需要这种规则意识,用规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素质。

二、幼儿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群体生活意识,为让幼儿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需要一定规则来约束幼儿行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生活中的规则纪律是跨入集体生活的开端。

如不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妨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幼儿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教育,从细节入手,言传身教,帮助幼儿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服从精神,对幼儿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运用音乐、故事熟记规则

由于幼儿记忆力不强,教师首先应通过幼儿喜爱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熟记规则。而儿歌、故事作为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规则贯穿到故事中,也可以将规则编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幼儿传诵。比如在我们将儿童午睡传统的起床铃声换成融入规则知识的歌曲,潜移默化幼儿,既然幼儿在愉悦的歌声中起床,又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在给幼儿讲诵带有规则知识的故事或儿歌的时候讲解规则知识,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理解规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规则图案、提示

幼儿理解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教师讲解的规则知识往往似懂非懂,规定的纪律往往不能遵守,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直观的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幼儿识字不多,所以不能用过多文字表达规则。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趣味图片放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相应规则,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可以举行一次绘画比赛,每人画一张拧水龙头的图片,画的最好的贴在水龙头边上,借此提醒小朋友水龙头打开要关好。幼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模仿,我们可以在午睡室悬挂一张小朋友轻手轻脚进入卧室的照片,告诉小朋友走路要轻不能打扰他人休息,小朋友也会模仿其样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利用幼儿的意识形态

大多数幼儿因为家庭教育因素,具有“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攀比心理与从众心理。教师在纠正幼儿意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幼儿意识,利用幼儿间的竞争营造一个“利他”集体,鼓励幼儿谦让他人、帮助他人。采用当众表扬,积极鼓励等形式支持利他行为,让具有利他行为的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对幼儿间的矛盾可用竞争的方式解决,并以此让幼儿学会谦让与分享。

(四)采用角色扮演游戏体验规则的乐趣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式,幼儿喜爱游戏带来的乐趣,乐意用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游戏规则也是规则的一种,玩游戏有利于幼儿培养自控能力,提高人际合作能力,在玩中养成规则意识。

(五)言传身教

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更乐意去模仿大人的行为,作为教师有责任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正人先正己,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在要求学生的同时,要自己率先做到做好,教师通过自身示范,为幼儿提供模仿对象,如同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行为准则榜样。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规则意识。

结语

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教育培养重点,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五点对于幼儿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耐心,根据幼儿年龄,在教学中长期的潜移默化幼儿,让幼儿规则意识完成由习惯到天性的转变。

摘要:规则意识与人性、良心有关,是道德和信仰的基石。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实际出发,浅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在幼儿规则意识萌芽阶段,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多方面讨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邹卫欢.浅议小班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培养[J].快乐阅读(下旬),2013(15).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 篇5

“老师,乐乐把颜料弄到我脸上了。”贝贝大声叫了起来。

此时的我正忙于在另外一组指导呢,听到贝贝的大声喊叫,我头也没抬一下,就说“不许把颜料弄到别人脸上、身上。”

本以为这大声的喝止会让情况好转,哪知道:“糟糕!黄颜料里有其他颜料了,还怎么做实验呀”豆豆紧接着也大声喊了起来。

“老师,我们组的颜料都变成黑色的了,还怎么做实验啊!”第二组的凡凡也不甘示弱的大声报告着。

“希希你的头发变成红色了。”乐乐的一句话顿时引来了组内孩子的围观。

这是我的一节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红色、黄色、蓝色的水粉颜料各一盘,水粉笔若干,记录纸六张。要求孩子们把两种不同的颜色加在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在活动前只想着材料挺简单的,就是颜色的混合并观察其变化,而且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也很注重孩子们的动手操作,经常会投放材料让他们自己探索,便料想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一定会按照我设想的意图完成操作的,而且现在不是也提倡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要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探索环境,因此本着这两点在活动中孩子们操作的环节我什么要求都没有,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为他们提供的材料就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了,结果┈┈

现在孩子们的状况简直可以用一团糟糕来形容,有的孩子脸上都是颜料,有点孩子衣服上都是,有的桌子上都是,有的颜料都变成了一片漆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草草结束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本次活动的无效归结于活动前我的准备不够充分。我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的自顾自想幼儿的发展水平是怎样的,却没有结合班中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同时我想我在解读《纲要》的过程中我出现了严重的理解错误,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无任何要求的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真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吗?从今天的活动看来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混乱和没有规则的状态下,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玩色实验,由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兴趣点可能不在老师要他们完成的操作活动中,而是让诸如颜色弄到别的小朋友身上去了,活动用老师提供的颜色做一些他们喜欢的实验上去了,而部分在活动中比较自觉的孩子只能用叫喊发泄着对某些幼儿破坏活动常规的不满。由此可见,自主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基础,没有规则,自主就是一句空话。

在幼儿操作活动中尤其是一些动手实验的活动中,在操作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地将规则和要求告诉了幼儿,因为这种规则和要求既能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又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篇6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应该怎么做呢?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社区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实践和了解成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规则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有关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通过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关心、帮助和爱护,学会分享、合作、安慰,逐步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懂得了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块基石。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篇7

一、尊重幼儿个性发展, 以幼儿自身感受来制订生活和学习活动的规则

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 一天的生活中, 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 老师要利用这些环节的有利时机引导幼儿明确: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

首先, 要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受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幼儿常常不能真正理解遵守规则给自己和大家带来的好处, 体会规则的重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生活中得到发展的。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模拟生活场景让幼儿感受到因无序混乱引起的不便, 感受有序活动带来的快乐, 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幼儿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不断促进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内化。

其次, 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不要让规则成为教师约束幼儿的条条框框,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 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 幼儿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 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

二、以图标策略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帮助幼儿巩固并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处处都有规则。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缺乏足够认识, 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 这时教师不能一味批评, 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孩子认识和理解规则。可以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

三、以榜样示范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生动形象的榜样和范例比语言的抽象说教更能使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 老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中不仅要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作用, 更要善于发现幼儿执行规则中好的榜样, 引导幼儿向他学习。

四、以各种有趣的游戏, 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差, 对规则记得快忘得也快, 难以长期坚持, 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幼儿参加来强化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因为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往往乐于较长时间地坚持活动, 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有意识地排除干扰。同时, 老师还要在游戏活动中及时提醒幼儿坚持按规则办事。

五、以表扬、鼓励来强化幼儿执行规则, 使之形成习惯

表扬、鼓励是使幼儿掌握行为规则, 学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方法。在幼儿学习执行规则的过程中, 幼儿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幼儿会根据结果和情感体验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带来益处和愉快体验的行为会增强, 带来坏处和消极体验的行为会减少甚至消失。教师要经常采用肯定的表情及口头表扬的方式及时肯定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 树立幼儿自我控制的自信心及成功感, 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强化幼儿执行规则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习惯。

六、家园共育, 形成家园合力,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常言道:“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发展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 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 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因此, 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 让家长懂得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掌握方法, 家园一致,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 它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 需要我们有耐心, 有恒心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当孩子的规则意识由他律转为自律时, 素质就会大大提高。“播下行为, 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 收获性格”。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 建立常规, 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 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创设环境, 营造氛围, 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生, 杨丽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2-12.

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篇8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所以以游戏、生活为主场,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一、在游戏活动中,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 创设环境, 辅以图示, 渗透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让幼儿自主选择, 自主发展。所以, 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 以引发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规则、约束自我、遵守规则。比如:发动家长、孩子带来一些废旧物品, 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加工, 制成大量的操作材料, 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在游戏环境创设中, 对活动区域的操作及玩具整理通过图示、照片、标识来进行规则意识培养。如玩“娃娃家”时, 可在门口贴几对小脚丫, 孩子们在进区玩时, 先看一看门口的小脚丫上是否已摆上了鞋子, 如果没有了空脚丫, 说明人已满, 就应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玩了。这样既尊重了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 又规范了幼儿的行为, 建立起看标记行为的规则意识。又如在美工区中, 放了一个垃圾篓, 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 而不随手乱扔。这样的设计让环境开口说话, 将规则蕴含在环境中, 形象地暗示幼儿应该怎么做。

2. 教师参与, 有效互动, 萌发规则意识。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指南》中指出:创设情境, 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 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幼儿玩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游戏, 相信孩子们玩一小会儿就不感兴趣了;假如游戏中的各种规则都是教师三申五令、明文规定的, 那这种规则对幼儿而言可能是一种“约束”。当幼儿沉醉于游戏活动时, 就有可能出现老师们所说的各种“不听话”、“不合群”的现象。如果老师能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与幼儿玩在一块儿、乐在一起, 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转换角色, 在转变角色中感受周围发生的变化, 并根据自己觉察的变化对活动做出调整, 从而萌生规则意识和各种活动规则。如:游戏《猜猜我是谁》, 游戏规则:请一幼儿闭上眼睛蹲在圆圈中间, 用耳朵来倾听辨认是谁在说话。可是发现每次的提醒都无效, 中间的幼儿总是偷偷睁开眼睛。于是老师扮演蹲在圆圈中的猜测者, 故意睁着大眼, 孩子们立马抗议说违反了游戏规则, 有人还提议用手帕之类的东西蒙上双眼更好。老师的参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科学制定, 关注发展, 提升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要依幼儿年龄的增长, 不断提高要求, 体现出层次性、发展性。随幼儿年龄的增长, 规则规范约束的范围应逐渐扩大。规则所指导规范行为的难度应逐渐加深加强。

例如, 对活动类型、材料的选择及自主活动行为, 依幼儿的年龄而有不同规则:如建构活动区域里, 给孩子们提供积木、纸盒、空瓶子等材料。小班幼儿的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 自主拼搭;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目的已经比较明确了, 要求幼儿按主题、计划进行结构, 游戏后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 而且满脑子的幻想, 能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玩法。那对他们的要求则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的主题创作、合作建构, 能够做事有始有终有质量。所以在活动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定时要考虑到发展性、递进性。

二、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日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主要有:入园、早餐、早操、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午餐、午睡、户外活动等活动。为了照顾好孩子, 在一日活动中, 依据《指南》、《纲要》精神以及具体活动要求, 教师会制定各种规则保障一日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会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的违反教师制定的各种规则。面对这些, 老师不是警察, 简单的批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过多的指责, 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失去上进心。尤其是大班年龄段的孩子, 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何不让幼儿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要求和合理性呢。一次班上分了一箱新的桌面玩具, 孩子们欢呼雀跃, 蜂拥而上, 教室里乱成一片。这时我说:“就一箱积木, 大家一起玩够不够?想一想, 怎样让大家都玩到新玩具, 又能不争不抢, 玩得高兴呢?”于是幼儿积极商量, 自定出了规则:一组一组轮流玩;一天一天轮流玩;每次玩15分钟;如有争抢, 停玩一次;如不爱护, 停玩一次。因为规则是大家自定的, 所以活动中他们都能主动遵守以上规则。我觉得这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 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到处是生活, 到处是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 就孩子们的自定规则行为, 我和同事们进行了话题研讨———如何引导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大家认为:让孩子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合理性, 自定规则, 比起老师制定规则强迫执行, 孩子们可能更加愿意。随后的活动《我是规则小主人》中, 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很快就讨论并动手绘制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的规则图示。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 把平日里的规则都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设计规则图示, 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步转化成自律。如今的孩子们收拾玩具时摆放整齐、进餐前自觉洗手、便后及时冲水、在固定的时间段睡眠、起床等, 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大班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 不仅能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 还让孩子受益终身。

三、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生活中有些规则是在人与人间的交往、碰撞、冲突协商、合作之后, 才出现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 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比例的增多, 隔代教育的普遍溺爱型、保护型等不正当的教养方式, 使得我们的孩子个性张扬、随意、叛逆、自我。孩子们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现象特别严重。作为教师应该在生活中, 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实践、合作的机会, 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 学会遵守规则。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 让孩子体会购物需要有序排队来付款;“玩具分享日”活动中, 请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班级上来与小朋友交换玩, 并能把玩法介绍给同伴;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 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玩, 才有可能玩别人的, 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活动时, 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 并会努力遵守, 如果谁违反了规则, 幼儿常常会“群起而攻之”, 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交换、合作才能玩得开心。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规则意识不是一、两天猛抓就能够达到要求,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 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 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 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规则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因此,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从幼儿生活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并尝试通过设计制定规则的方法来解决。理解规则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生活得更有序、相处得更愉快而设计的, 从而培养初步的规则意识。笔者尝试从幼儿游戏活动、幼儿一日生活及人际交往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借助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篇9

一、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规则性, 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俗话说: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游戏由于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是幼儿欲罢不能的活动之一。在体育游戏中, 幼儿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怕被不良因素干扰而中断游戏。因此, 作为体育游戏的生命线——规则, 幼儿是愿意主动维护的, 这就使要我学规则变成了我要学, 大大加大了幼儿感知规则的积极性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另外, 体育游戏中的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游戏的发展, 既有的规则可能已不能满足游戏的需要, 那么, 幼儿可以在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自主制定新的规则。由于新的规则是自主制定, 并且是一致通过的, 因此更能促使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规则性, 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二、利用体育游戏的情境性和群体性, 引导幼儿理解规则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体育游戏具有具体形象的情景, 不但趣味性强, 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 进入角色。老师要教导幼儿以某种游戏角色感知游戏规则, 使幼儿感受到角色的责任感, 认识到规则的必要性, 也让幼儿明白规则对自己言行做了哪些约束, 从而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在集体活动中, 幼儿都有从众心理。起初, 那些理解力和行动力比较强的幼儿带头遵守规则, 他们在班里营造出遵守规则的氛围。教师要捉住时机, 以他们为榜样, 表扬榜样的言行, 并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并模仿。这样, 其他的孩子们就会倾向于向他们看齐, 正确理解规则, 并在言行中执行规则。例如:“小兔拔萝卜”练习双脚并拢在宽40公分距离中行进跳, 老师设计的规则是一个跟着一个排成队伍往前跳过“小桥”到达萝卜地, 不能掉进“河”里去。幼儿知道小兔不会游泳, 掉进河里会淹死, 所以在游戏时, 幼儿很好地遵守了规则, 互相不拥挤, 一个跟着一个慢慢往前跳。跳过“小桥”后, 有的幼儿就说:“老师, 我没掉到河里!”, 拔了“萝卜”后, 又继续沿着“小桥”一个跟着一个往回跳。整个游戏幼儿感到快乐、满足、充满成就感, 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游戏中自然地引发, 并以扮演的角色遵守着游戏规则。游戏熟悉后, 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 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三、利用体育游戏的适宜性和竞争性, 激发幼儿规则意识

如上章所述, 体育游戏遵循适应性原则, 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 都能完成游戏, 使幼儿获得成功的游戏体验。这种正向的游戏体验, 会进一步激发幼儿进行体育游戏的愿望和积极性。同样, 在竞争中, 因获胜而产生的喜悦情绪或因暂时落后而产生的不甘失败的情绪都会激励着幼儿继续从事游戏。教师应因势利导, 让幼儿进一步意识到游戏之所以能顺利完成,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遵守了规则;在比赛中获胜, 前提条件也是很好地执行了规则, 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 在一次《黑猫警长拯救被困小动物》的竞赛游戏中, 一轮比赛完成后, 老师和幼儿一起分析1组落后的原因是:有几个队员在爬封锁网时, 由于触网, 按规则规定重新退回而耽误了时间;3组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两队员交接时, 没有通过击掌及时给出信号而影响了速度;而2组的队员较好地遵守了规则, 团结协作, 顺利完成了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第二轮的比赛中, 各组执行规则的情况都有普遍好转, 各组的效率都有所提高。

四、利用体育游戏的评价过程, 强化幼儿规则意识

游戏评价作为游戏活动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幼儿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在有规则的体育游戏中, 教师的正确评价, 有助于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首先, 教师对游戏的评价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的创造, 激发幼儿进行规则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其次, 评价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应引导幼儿就遵守游戏规则以及游戏过程和结果展开讨论, 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交流遵守规则能使游戏顺利进行, 体验游戏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最后, 教师在评价游戏时, 正确处理好幼儿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教师时常会在允许幼儿自由与强调规则之间举旗不定, 其实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 如果规则来自于幼儿或者来自于外部的, 符合幼儿内部游戏心理的需要, 有利于游戏的开展, 幼儿不仅能够较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 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在游戏规则的指引下更好地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灵活而自主地参与游戏, 并从中逐步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 在游戏和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 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 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 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 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有利于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养成, 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云.学前教育研究.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 2003.1.

幼儿规则教育 篇10

关键词:规则教育,同伴冲突,自主解决

同伴冲突是幼儿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理论上幼儿之间的冲突,大多数是能够自己解决的,但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幼儿不能用合理方式解决, 而一味的寻求老师、父母帮助或借助于攻击或哭泣等方式来面对冲突,逃避冲突。

规则教育是时下幼教领域中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在提倡且大力推行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中也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由此可知,我国十分重视幼儿的规则教育。而现实生活中,幼儿教育一线教师和幼儿教育专家们也确实在规则教育上做出了颇多成绩,也培养出了众多守规则的孩子们。

规则教育与同伴冲突看似两个不同的问题,但我认为二者从内涵上是一致的,因为规则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接受社会规则,进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及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的目标也是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法化解冲突、发展幼儿主动构建和自我解决冲突的能力,进而提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幼儿社会化核心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引导幼儿利用“规则” 自主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培养。

引导幼儿利用“规则”自解决同伴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教师不断辅助、示范、鼓励的过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提炼以下几点措施用以辅助幼儿利用规则自主解决同伴冲突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不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规定出来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只有完全按规则做事, 才能保证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进行。规则对于3 ~ 6岁的孩子能在一个30多人大集体里快乐而有序的生活也是必须的,但幼儿年龄小, 对于规则尚没有完全领悟,他们很多时侯会忘记规则的存在,而一味放任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随意行事,此时便会产生冲突,这便要求我们教师时刻提醒幼儿规则的存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使其不断以规则约束自身欣慰,进而逐渐将规则内化为自主行为。

二、教师示范用规则解决冲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榜样具有正确、积极的特点,他的形象性、感染性及生动性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其作用不可小看, 如果老师亲自示范用规则解决幼儿的一些冲突,为幼儿解决冲突提供真实的模仿实例,幼儿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会产生用规则解决冲突的愿望。比如,在美工活动中,老师组织幼儿用撕纸的方法拼贴大树、花朵、小动物等,幼儿都在认真、专注的操作,突然乐乐大喊“不要动我的纸”“这纸是我的”,点点这边也不示弱喊了起来,我闻声走去,低声说“课上不能大声叫,影响别的小朋友活动”“老师……”两人似要争什么, 我看了他们一眼压低声音说: “规则是大家订的,我们都要遵守。你们自己认真看一看这些纸和谁的画上的一样不就可以了吗?”“哦! ”他也学着我的样压低了声音回应,看桌子上的纸认真比对起来,其他幼儿见状低下头又粘了起来。相信他们由此再一次意识到“课上不可以大声吵闹”规则重要性,也更深刻地理解到用规则解决冲突的好处。

三、教师辅助幼儿利用“规则”解决冲突

利用“规则”解决冲突,对于很多幼儿来讲是一个很高的能力,需要教师反复的引导、辅助方能形成幼儿的自身行为。如下午区域活动时,杉杉在建构区自己搭城堡,玩的正高兴,康康不愿看书闯进来抢杉杉的积木,杉杉见状大喊“老师,康康抢我的积木。”我走过去,蹲下来说: “老师在活动之前讲了十分钟交换一次活动区域,你们还记得吗?”“老师,我不想看书。”康康抬起头看着我,杉杉也委屈地盯着我,“老师和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每个人都要遵守,否则就会是一个不被人信任、喜欢的孩子。”说完我转身离开了,两个小家伙,见我离开、互相看看,康康放下手中的积木说“杉杉,一会交换时我和你换着玩好吗?”“好,一会儿我一定给你。”话毕,二人各自回到自己区域内玩了起来,这次冲突,我并没有要求他们做什么,也没有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判断,而只是重复了一下事先定好的规则,给幼儿暗示,幼儿便会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自然也会顺利地化解冲突,这一次的经历,也会成为他们解决下一次冲突的很好范例。

四、教师提炼总结每一次成功解决冲突的事件以供幼儿学习

我们人类的学习是一个在一段时间里在经历、理解先辈们经历过、体验过的众多事件、发现的深奥理论的过程。作为教师也可以将众多利用 “规则”成功解决冲突的事件,编成小故事、小儿歌或情景剧等让幼儿学习、 理解并将利用“规则”解决冲突的过程细化讲解,使幼儿深入理解各类冲突解决的方法,并将其作为“元素”储存在大脑之中,以备发生类似事件时随时提取待用。

五、及时鼓励幼儿利用规则自己解决冲突的行为

幼儿很多行为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得到强化,最终成为习惯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这种爱好来鼓励幼儿的行为,从而使这种行为扩充为绝大多数的幼儿的习惯。比如一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排队入厕,明明私自插队,阳阳以规则引导明明站回原来位置后,我当众表扬了她,从此以后,阳阳每次入厕都会觉帮我维持纪律,俨然是一个小老师。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规则意识 培养方式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社会领域提出的发展目标;相应的内容和要求是“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1]。因此,幼儿园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开展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理解并主动建构规则,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从而实现“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性发展目标。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意义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和遵守的,它的存在合情合理,保证了社会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顺利进行,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将面对新的规则,社会任何一处都会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社会角色须遵守不同的规则。遵守规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社会性任务,包括协商、讨论、决策等程序性因素,当然也包括公平、公正及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等观念性因素[2]。在规则游戏当中,幼儿要和他人学会接触,要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且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幼儿之间首先要形成和发展一定的社会性关系。在游戏的每个环节,孩子会面临社会性和认知的互动问题。如幼儿对游戏规则是否认同一致,是否可以相互合作,都是需要规则意识的。所以,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规则游戏具有竞争性,当游戏的双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时,双方的关系往往具有竞争性。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做依靠就会非常恼火,因为不懂得规则与竞争意识的友好联系。然而在游戏当中就可以完全放心,我们既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又不会再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这种竞争可以在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同时,逐渐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由于规则游戏具有原则性,通常又是两人以上进行的,因此游戏规则必然带有强制性,如若不然,游戏中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结果只能使事情复杂,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要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断不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长此以往,幼儿的自制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追求结果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强大动力。幼儿为了最终的结果,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需要意志力的参加,这是因为规则游戏需要思考,需要遵守规定,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坚持和延续,所以在游戏中儿童自始至终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也许他们会有放弃的念头,或者其他的想法,这就必须学会坚持,要用自己的意志力来渡过难关。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主要路径——游戏

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幼儿期尤为关键。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而自然地形成,也不是靠成人的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把握恰当时机和方法,必须在了解儿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作为规则的本质特征,具有规则性,无论是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宣布的外显游戏规则,或者是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游戏内在的情境感和秩序性的这种内隐游戏规则,都对幼儿理解其规则非常有意义,对于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3]。所谓自我控制,是一个非常凌乱和复杂的感受,反映了作为一个人的独特个体,是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能力。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能力。皮亚杰认为,不管哪种形式的活动最开始都是在游戏中开始的[4]。儿童的游戏意识构成了一种很好的社会制度。儿童对规则意义的理解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课堂中就可以进行的,而是儿童必须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与游戏活动中逐渐感知规则的内在意义,并且学会对规则的遵守、学会对自我的控制。

三、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则讲解不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幼儿遵守规则,首先让幼儿知道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矩?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通常的问题是没有耐心向经验缺乏、认知不足稚嫩的幼儿讲明要遵守的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结果是幼儿规则意识淡薄,任由自己的心性和兴致行事。

(二)成人缺乏引领示范

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认知的不足,幼儿往往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内涵和意义。模仿学习是幼儿良好习惯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引领示范。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们往往忽视这点,缺乏对幼儿的引领和示范。比如在幼儿园中,教师习惯于等到全部幼儿都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教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儿童的规则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带有“不准”、“不许”、“不能”等命令性的言语引导。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引导了幼儿,其实效果确实不佳,这种常规教育过于强调整体的规范性、有序性,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对儿童而说是一种伤害。

(三)规则定位片面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服从集体,个人服从组织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但是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这块却是行不通的。“看到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给予帮助”、“要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等都是强调个人给他人带来的便利,都是在提倡付出,而幼儿的认知、思维等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他们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定位片面的规则教育只会令幼儿更反感和叛逆,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培养。

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都统统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一个别的因素就够了。”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在过去幼儿规则教育过程中,规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客观的知识,即教师要求幼儿接受并完全遵守的外部知识。幼儿也将这种客观知识和教师教授的其他数学、美术等知识一样看作是与自身无关,仅仅是大家都一样必须学习的外在要求。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仅仅靠他律无法让幼儿真正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首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幼儿从出生起就是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独立主体,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特征,因此规则教育的内容应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其次要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之前应充分理解和了解幼儿的天性,在与幼儿“对话”基础上选择规则内容和类型,使幼儿在自我表达、展示、倾听、发现、觉悟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个体自主的社会化。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天性的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平等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理解和接受规则问题上的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以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引导幼儿对规则的遵守,激发幼儿内在的动机,感受因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好地树立地内化规则意识。

再次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执行能力。一些难度大、过于统一要求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是无法遵循的。比如很多都时候要求“小嘴巴闭闭好”,要求幼儿喝水不能说话,排队不能说话,下楼梯不能说话,游戏时没得到老师的允许也不能说话等。这样的规则对成人来说遵守都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又怎能要求自制力不强的幼儿遵循呢?

其四要避免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流于形式。如教师在幼儿制定规则之前已经对规则有了一个预设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就会揣摩教师的想法,或是学着老师的口吻和语气制定出“不许……”、“不要……”等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孩子内心想法的规则。教师在引导孩子制定规则时可以通过对现有规则的修改和细化、对新问题创造规则的途径鼓励孩子理解规则、创新规则,并通过集体讨论、民主表决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理控制外部力量对幼儿思维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对幼儿的命令和要求。

最后要让幼儿理解参与制定规则的内容具有实际价值。教师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让幼儿意识到由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可帮助幼儿活动的顺利展开并实实在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感受到来自同伴和老师对自己意愿的尊重,才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创造热情和民主意识,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养成所必需的。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体现规则培养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所采用的游戏活动要本着从简的原则做,使小朋友们对规则一听便懂,很容易理解,并在活动中遵守。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1506.html)

[2]张向葵.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J].人民教育,2009(22):35-37.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和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8.

幼儿规则教育 篇12

一、从问题入手, 鼓励幼儿自定规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的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 在不受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 幼儿之间会产生互相干扰, 游戏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以尊重幼儿为原则,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 确立游戏规则, 从而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麦当劳”刚开张时, 孩子们都喜欢到“麦当劳”买东西吃, 在“麦当劳”店门口, 孩子们经常拥挤成堆, 有的争着要买“汉堡”, 有的要买“鸡腿”等, 拥挤的“柜台”都会移动。店内的成成手里举着“汉堡”喊着 :“排队 , 排队。”而急着要“汉堡 ”的果果直接从成成的手里拿走“汉堡”, 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起来, 其他孩子开始报告老师。针对这一现象, 游戏结束后, 我及时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成成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再请大家说说玩的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一致认为是买东西不排队使大家不开心。最后请孩子们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买东西时能自己排队? 有的说用绳子围成长方形的路, 大家就知道排队了;有的说在地上贴个脚印, 就知道排队了等。当再问如果还是有人不排队怎么办? 孩子们都说不排队就不卖东西给他。在后来的游戏中, 孩子们在“麦当劳”买东西时排起了队, 当有的孩子不排队时, 就不卖东西给他。

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同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想办法确立的, 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遵守规则, 并互相监督。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确立的规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 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 我们误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 孩子们就越喜欢。如“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通过观察发现,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 麦当劳里卖的东西因为不需要孩子们制作, 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因此, 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 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 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 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时间一长, 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 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 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 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于是我们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 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我们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 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 慢慢地又出现了冰块、比萨、汉堡的种类丰富起来, 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通过以物代物, 既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还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三、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

《纲要》指出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 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 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用图画表达心声, 是幼儿较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把需要遵守的规则制作成标记, 贴在相应的位置, 既简单明了又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它可以直观、有效地提醒幼儿, 加深、巩固对规则的认识。如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 我们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后,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则: (1) 先洗手, 然后穿工作服; (2) 摆好医务用品; (3) 使用礼貌用语; (4) 轻轻地打针; (5) 下班前, 整理好医务用品。为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看病常识, 我们还利用墙饰布置了“怎样预防感冒、烫伤了怎么办”等医疗卫生宣传图片。医生正在看病, 一个幼儿抱着娃娃来看病, 她着急地说:“医生, 我的孩子烫伤了! ”医生想了想, 看了看墙面上的宣传图片, 说:“别着急, 咱们先用冷水冷却一下。”墙面上的图片对医生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暗示作用。我们还注重把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幼儿在娃娃医院中使用的药盒和生活中的药盒相一致。时间一长, 孩子们都自动收集药盒带到班级, 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 也渐渐地熟悉一些常见病的药盒。每次班上有孩子吃药时, 孩子们看药盒就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的作用, 让环境开口说话, 更好地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提高幼儿的自理自治的能力和主动协调关系的能力。

四、采取适时、适宜的指导策略

1.语言提示

教师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 当幼儿不自觉或故意违反规则时, 以语言提醒或阻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 或在游戏进行中及时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 带动其他幼儿向亮点幼儿学习。如, 教师在观察到小餐厅里的顾客吃完饭、不付钱就离开了餐厅时, 教师这时可以上前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如:“某某小朋友, 想想在离开餐厅前你忘记做什么事啦? ”“付钱应该到什么地方付呢? ”帮助幼儿及时改正, 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如在教师观察到幼儿在ATM机取钱时, 站在排队线上等候, 且取款时自觉遵守了取款额度, 这时教师可向有意取钱的幼儿面前表扬该幼儿, 并鼓励之后取钱的幼儿向他学习。

2.角色介入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 利用教师的语言、行为作为暗示和示范, 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规则, 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的塑造。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中幼儿会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如在“医院”的游戏中, 轻声与医生、同伴交流, 引起幼儿的效仿, 为医院这样特殊的场合营造安静的氛围, 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并遵守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不得大声喧哗的文明规则。教师在游戏中树立的榜样就起到暗示作用, 使幼儿一下子明白规则内容, 也知道具体该怎样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五、不断创新游戏情节, 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 引导幼儿在游戏时产生新的规则, 支持幼儿的游戏向纵深发展。如:有一次, 教师发现, 医院挂号处的工作人员无所事事, 教师便以病人的身份到药房拿药, 并故意提出要买感冒糖浆, 而感冒糖浆药房里并没有, 这时大夫连忙说:“我用色水制作感冒糖浆, 您等一会儿。那好吧, 我一会来取药。”挂号处从此也多了一个新规则, 工作人员要整理和制作药品。病人去医院看病需要钱,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钱需要靠劳动挣, 我们请幼儿通过在班级做事情挣钱, 可是, 有一段时间, 娃娃医院一下病人少了很多, 甚至有时一个病人都没有, 我问幼儿:“为什么不去娃娃医院看病? ”幼儿有的说:“我挣钱不容易, 我舍不得花。”有的说:“医院看病收费太贵。所以不愿意去。”于是我请幼儿讨论:“有病不看会怎么样? 医院怎样吸引病人来看病? ”通过讨论, 我们通过降低医院的收费, 鼓励医生为病人上门服务, 增设医疗项目, 如开设牙科等吸引幼儿来医院看病, 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上一篇:工会体育协会下一篇:教师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