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规则游戏

2024-09-26

幼儿园规则游戏(共12篇)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1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所在,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

一、民间游戏是有推广价值的规则游戏

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 它所需材料简单, 内容易学, 种类丰富, 趣味性强, 玩法多样,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 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载体, 对增强幼儿体质、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形成勇敢、坚强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实践证明, 民间素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积极的开发会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二、规则游戏的定义与功能

如果说创造性游戏是儿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自发性活动, 那么, 规则游戏就是由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编制的一种有组织, 有计划的游戏教育活动。前者充分体现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 后者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三、要使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有效融合,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资源, 教师必须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筛选和整理。比如, 有些民间游戏内容存在着思想陈旧、不健康、不安全等问题, 如打砖头、玩泥巴等, 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有些民间游戏在刚开展时幼儿参与率高, 但游戏形式呆板单一, 时间久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对游戏本身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些民间游戏与幼儿现代生活实际相差太远, 幼儿很难理解, 根本不适合现代的幼儿。

(二) 丰富游戏材料, 自制、改造游戏材料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民间游戏取材简单, 这些材料物美价廉, 许多都是不需要花钱的。例如:陀螺、铁环、沙包、绳子等, 大都制作简单, 但玩的花样很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漂亮、形象的民间游戏材料既能节省财力, 又能使儿童感到其乐无穷;既满足了他们娱乐的需求, 也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1.创造性的准备游戏材料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环境布置需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可以使他们对环境更加了解, 也更加爱护。”在开展民间游戏之前,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和制作游戏环境、材料, 也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 幼儿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 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 通过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 体验到创新游戏材料的乐趣。

2.传统游戏材料的替换

部分传统的游戏材料在现在社会很难找到, 或很难制作, 还有的游戏材料有不卫生的倾向, 而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游戏材料, 如果把这些材料替换到民间游戏中, 会有更佳的效果。如一块小石子, 有的幼儿用它在“老虎吃小人”的游戏中当作棋子, 有的用它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当作小米, 有的用它在“打瓦”游戏中当投掷器。

(三) 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

1.将民间游戏活动融于日常户外体育活动之中

民间体育游戏很多, 如捉迷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抢椅子、网鱼、击鼓传花、跳像皮筋、跳绳、踢毽子、跳房、编花篮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游戏, 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按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民间游戏。如中班健康教育目标之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 我们就选择“荷花荷花几月开“”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 使幼儿在愉快的嬉戏中发展了跑的动作。另一方面是让幼儿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 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改变玩法。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发展幼儿智力及小肌肉的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 以丰富活动区的内容。

2.将民间游戏活动渗透于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之中

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 如:幼儿课间、饭前饭后、离园前等各环节过渡时, 我们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 玩具携带方便, 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 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蚊子叮人”、“石头剪子布”等。教师特别重视幼儿的来园活动这一个环节, 因为来园是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在营造温馨温暖的环境的同时, 为其准备一些发展小肌肉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 如“七巧板“”挑棍“”抓籽”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心情和体验。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 游戏必将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菜单”, 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不仅是一种尝试, 更是一种需要, 一种全新的体验。我衷心地希望“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有效融合, 互相渗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幼儿意志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摘要:在幼儿园中合理地、创新地开展民间游戏, 加强民间游戏与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不仅能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要, 更能充实现代幼儿的生活, 促进幼儿全方位和谐地发展。本文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民间游戏, 创造性的实现民间游戏和现代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民间游戏,规则游戏,创造性,融合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2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 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游戏重复进行,第二遍为“摘苹果”,新投放的活动材料--苹果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许多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学本领》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弓形门、垫子、塑料圈、平衡木、海洋球、老鼠。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钻弓形门,走平衡木,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尝试活动独自迈出艰辛的一步或几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郊游,游戏“打老鼠”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可见,来自于幼儿的东西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规则无须提醒,幼儿自发与材料本身互动,教师只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民间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创编了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抓住前一个人的衣服不松开,幼儿摔倒或相撞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不容易的被“老鹰”捉到。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丢手绢》,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师幼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

游戏结束时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儿童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意在启发儿童进行验证性探索,反思自己的行为。首先,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幼儿的长处,鼓励他们重在参与,增强自信心。在对大多数儿童进行一般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基础性评价时,还应注意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取得胜利和遭遇失败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幼儿提高。其次,要强调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要自始自终地教育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养成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与同伴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利用各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友好合作、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集体的榜样作用。

幼儿良好规则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逐渐积累,慢慢形成,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会使孩子在一个愉快、健康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尚志幼儿园通江园区

小班三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3

《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家长们要模范遵守规则,做孩子们的榜样,让幼儿从小做一个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公民。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游戏期”,我们要在幼儿游戏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意义,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要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幼儿接受事物、认识事物的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使幼儿常常不能真正理解常规对自已及大家带来的好处,体会规则的重要,而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生活中得到发展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幼儿的积极性才得到充分调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幼儿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将来形成遵纪守法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强调规则并不是为了培养循规蹈矩听话的“好孩子”,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培养幼儿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有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调查显示,我国幼儿规则意识普遍较差。

二、游戏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价值

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更易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在游戏中可利用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通常也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

其次,游戏内容丰富,贴近社会生活,便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促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各种规则。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和感知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行为规则,并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三、运用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强化规则意识,帮助幼儿遵守规则

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須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我认为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角色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角色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尊重幼儿五个”自由”的同时,老师应该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意识、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的教育。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特别是区域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各种规则,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同样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四、增强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变他律为自律注重交流与合作,提升规则执行力

教育工作者对规则的最终期望是规则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内部参照,因此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能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皮亚杰认为游戏规则是由儿童们自己商定的,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区角活动以其较高的游戏自主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活动中,每个游戏的参与人数和规则都是由孩子和老师一起制定的,并在游戏中不断修改与完善。在游戏中,孩子们自己确定规则,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他们相互影响,不断磨合,以自己的方式构建着游戏的程序和规则,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性、创造性。幼儿生活在集体中,就要与同伴进行交往,遵守集体的规则,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对集体的作用。为此,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些让孩子之间有交流、有碰撞的团体游戏,而尽可能避免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活动。幼儿通过游戏与他人交往,学会合作所必须遵守的规则,通过游戏中的冲突与合作,孩子们体验着规则的公正与互惠。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创设满足幼儿交往需要的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提升规则的执行力。

五、完善游戏评价,让幼儿参与

游戏活动评价往往以结果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游戏过程中的其他教育价值,幼儿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学会自律,必须让幼儿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参与活动的评价,以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能有效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来评价游戏的效果。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以及习得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家长是最有机会带幼儿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真正锻炼的人,因此家长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及各种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并巩固,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篇4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娇生惯养, 稍不如意便发脾气, 摔东西, 耍赖, 使家长和教师都觉头疼。在幼儿园, 可能稍收敛些, 但还是有事无事发脾气。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如:发现饭菜不可口, 就赌气不吃;老师批评他, 他竟会爱理不理地转身就走。这些情况充分表明, 生活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则, 对幼儿进行约束。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能只靠一朝一夕, 更无整齐划一的手段, 关键在于要让幼儿懂得什么是规则, 使其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 并明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为此, 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一、在游戏中, 让幼儿了解规则的意义

“规则”一词, 对于年幼的孩子很抽象, 所以我们绝不能进行简单的说教, 而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 领会规则的含义。孩子的一日生活活动有很多形式, 而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乐于参与, 乐于思考, 乐于尝试。所以, 我决定从游戏入手, 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我设计的游戏活动“抢椅子”, 玩法是6名幼儿随着音乐围着5把椅子转圈走, 当音乐停时, 幼儿找椅子坐下, 没有椅子的幼儿则被淘汰, 取走一把椅子, 游戏继续进行, 直至赛出最后一名坐到椅子的幼儿为获胜者。介绍玩法后, 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 我请出6名幼儿参加, 请其他幼儿仔细观看比赛, 发现问题可以叫暂停。比赛在紧张激烈的进行着, 这时, 有的幼儿发现问题了说:“老师, 景博他音乐还没停, 就坐下了, 他耍赖皮, 不算。”针对这些问题, 我请幼儿集体进行讨论, 最后总结出来几点: (1) 游戏中不能随便碰椅子, 拉椅子。 (2) 必须等到音乐停时才能坐, 不能抢。 (3) 必须一直要绕着椅子走, 不能停。我问:“我们刚才说的这些, 是不是玩游戏的人都必须遵守呢?”小朋友们都一致同意, 我趁热打铁的说:“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就是游戏规则, 只有遵守了游戏规则, 小朋友们才能玩得高兴, 游戏进行得才能公平公正。”

在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了规则的含义后, 我又组织了第二次游戏活动“小孩小孩真爱玩”。这一次, 我要求幼儿在玩的过程中, 自己寻找规则并讨论如何去遵守规则。如:师说:“小孩小孩真爱玩, 摸摸这儿, 摸摸那儿, 摸摸滑梯学着袋鼠跳回来。”我请小朋友说这其中要遵守哪些规则?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很全面: (1) 要摸到滑梯才能往回跳。 (2) 要学小袋鼠跳回来, 不能跑。 (3) 小袋鼠跳时, 手要放到肚子前, 放在头上就不是小袋鼠了。我引导说:“如果有的小朋友不遵守规则怎么办?或是老师没有发现他犯规怎么办?”小朋友们沉默了一阵后, 张林瑞小朋友说:“老师, 我和我爸看乒乓球比赛时, 都有裁判, 我们也可以找一个人当裁判, 谁犯规了, 就把谁罚下来。”小朋友们都表示同意, 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游戏, 大部分幼儿都能遵守规则, 裁判也能履行职责, 能将犯规的小朋友请下来, 而且还会很认真地说:“老师, 你的要求是走, 他却跑过去了, 他犯规了。”我为小朋友的进步感到惊喜。我们又进行了其他的规则游戏, 孩子们不用我引导, 就能很快地发现其中的规则, 并且能遵守这些规则了。

二、请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理解并遵守规则

要想让幼儿充分理解规则并物化为自己的具体行为, 就要使幼儿充分理解遵守规则的益处, 请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则能使幼儿感受到规则的具体性、可操作性, 使幼儿乐于接受, 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觉地遵守。

如:在游戏“夹沙包”中我们请幼儿自己制定规则, 起初, 幼儿制定规则为:幼儿自由分组, 使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夹沙包运到筐里, 先到者为胜。经过几次比赛后, 幼儿发现几个问题: (1) 在选择夹沙包的方式中, 有的选择用“胳膊夹”, 有的选择用“双脚夹”, 有的选择用“下巴夹”。比赛后, 幼儿发现用“胳膊夹”的速度最快, 各组因为夹沙包的方式不同, 所以最后的结果缺乏公平、公正。 (2) 在运沙包的过程中, 有的幼儿跑, 有的幼儿走, 这样也缺乏公平性。 (3) 沙包在夹运的过程中掉地算不算违反规则, 孩子们也有争议。根据发现的以上问题, 我组织幼儿进行又一次讨论, 这次, 孩子们讨论后制定出新的规则: (1) 每组6人, 统一规定用胳膊夹沙包, 沙包中途掉地或没投入筐内均为违规。 (2) 路上加入障碍物, 运送途中必须跳过障碍而不能碰触到障碍物。 (3) 在接力中, 前后两人必须拍手后才能继续。

我们不难看出, 这次的规则比上一次更具体, 更有操作性。我们根据这一规则进行游戏, 基本上达到公平、公正。幼儿对比赛结果比较满意, 但也有幼儿提出质疑, 并问我说:“张睿小朋友胖, 跑得慢, 这样影响我们组的成绩。”经过以上游戏,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充分了解了规则的含义, 并乐于接受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 让幼儿建立并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规则意识后, 我在生活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我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和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并要求他们自觉遵守。在实践中, 我发现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更乐于接受, 而且, 幼儿一旦接受了这些规则便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觉遵守, 再不需要老师更多的提醒。进行了规则教育后, 我们的孩子已能自觉地做好很多的事, 一个个变得又有礼貌、又懂事、又有责任感。

在教学活动中, 我将幼儿平时应遵守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作为重点, 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学习。这样不仅开阔了幼儿的知识面, 而且能让他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文明礼仪方面有所约束。如: (1) 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2) 请幼儿爱护环境, 争做环保小卫士。 (3) 在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打闹, 保持文明举止。 (4) 理解常见的标记符号, 感受规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

在活动区活动时, 我们和幼儿共同讨论并制定了以下规则: (1) 佩戴标志才能参与活动区的游戏。 (2) 按标记取放材料, 随用随取, 严格分类摆放。 (3) 自觉遵守各个活动区规则。 (4) 选用固定音乐作为结束。 (5) 游戏的标志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完善游戏规则, 这样, 不仅避免了幼儿之间的争执, 而且幼儿也能自愿的进入他所喜欢的区域活动。

四、通过家园合作, 请家长督促幼儿遵守规则

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 只靠学校是不行的, 幼儿作为一个社会人, 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我们把每一个阶段的规则教育内容告知父母, 已求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协助, 家园共育, 幼儿的规则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5

1、摘汽球

活动规则:将幼儿分成小组,由家长背着孩子跑20米到终点,由幼儿摘下汽球再跑回起点,先到者为获胜者。﹝负责人:准备:气球、打气筒;

„„打气球)

2、我学蜗牛爬呀爬

活动规则:将幼儿分成小组,爬行10米后最先穿上鞋子者为获胜者。﹝负责人:

准备:垫子﹞

3、亲子传球

活动规则:由家长从筐里取出皮球后交给幼儿,幼儿将球运到指定地点投进篮子,限时3分钟,以幼儿投进球的个数累计得分,分数高者为获胜者。﹝负责人:阳柳、肖红

准备:小球、篮子、筐子

胡春辉:负责捡球﹞

4、大脚、小脚

活动目标: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活动方法:从起点出发,孩子脱掉鞋子站在家长的脚上,一起同步走向终点,(孩子的鞋放在终点)。要求孩子独立完成穿鞋的整个过程,然后和家长一同跑回起点,第一名到达终点并完成独立穿鞋过程的获取胜利。﹝负责人:周瓞绵、宁威

准备:垫子﹞

规则:孩子的小脚必须落在家长的大脚上,不能抱着孩子走。

5、神投手:家长手拿一纸篓,在固定圈内移动,接住幼儿投来的球,在规定时间内以入篓球数最多者为获胜者。﹝负责人:谭维、贺小敏 王玲 :负责捡球

准备:篓子若干、球、粉笔﹞

活动规则:(1)家长不可用手接幼儿投来的球,只可移动身体,让球自然落入篓内。(2)家长移动的范围只能在圈子内,不可出圈。(3)幼儿投球不可超线。(4)规定时间为两分钟。

6、小兔跳

全体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学小兔子蹦跳10米距离为终点,每组最先到达者获胜。(负责人:宋娟、彭圆圆 准备:兔子头饰、小气球)7、10米往返“坐花轿”

(1)活动对象:两位家长与一个孩子一起参与。

(2)活动方法:两位家长双手交叉,相互握住搭成轿,孩子坐在轿椅上,双手搭在两位家长的脖子上,其中一只手拿小红旗一面。听到口令后,跑出,绕过前方标志物后返回起点,最先跑过终点为胜。(负责人:邹妍、贺烨

准备:标志物)

8、两人夹球跑:两名幼儿面对面,将球夹于胸前,不可用手扶,中途掉下者,将球捡起,继续比赛,以用时最少者为胜。(负责人:胡欣

罗赞花 谢凤莲负责捡球

准备:筐和球)

9、两人三足:家长的一条腿与幼儿一条腿相绑,听到发令后从起点出发,最先到达终点的为获胜者。(负责人:谭金娥

准备:绑腿绳)活动规则:(1)出发时不可超出起跑线。(2)在出发后,家长不可用手抱着幼儿跑。(3)中途绑绳掉下者,可绑上再继续比赛。

10、步步为营:单个幼儿参与,幼儿手中两块纸板,一次只能双脚踩一块板然后放第二块板,依次进行,以完成比赛用时最少者为胜。

活动规则:(1)比赛过程中,幼儿手或脚不可触地。(负责人:李艳

准备:垫子)

11、抢椅子

(1)活动对象:家长(1人)与孩子参与

(2)活动方法:摆10条椅子,家长抱着孩子参与,听着音乐围着椅子转,音乐停止,家长抱着孩子坐椅子,没有做到椅子的被淘汰,撤掉椅子后继续游戏,最后留下来的获胜。(负责人:占秀平

准备:十条椅子、手鼓)

12、亲子接力赛,将幼儿及家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最先跑完的一组均为获胜者。(负责人:朱双双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6

一、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通过角色的扮演,去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去体验感悟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感受,践行社会所要求所期望的行为规则,并逐渐将社会所要求所期望的行为规则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去。在游戏活动中中班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与记忆会更深刻更准确。但中班幼儿的是非观念较模糊,规则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善意的提醒、善意的帮助、善意的引领、教师应在游戏活动中对中班幼儿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以帮助中班幼儿理解生活,接受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规则,以增强中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游戏都具有自身的游戏规则,离开了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很难展开的。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具备规则意识并且积极主动地去遵守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地开展。游戏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中班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能有效地提升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二、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规则是游戏本质特征所在。”游戏的规则性极强,游戏规则是中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与保障,教师应着力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1.在游戏中引导中班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中班幼儿身心发展有其特殊性,中班幼儿的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明显,意志力明显加强,中班幼儿的行为具备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能够在游戏中较好地遵守规则。中班幼儿开展的竞赛性游戏逐步增加,而中班幼儿在这类竞赛性游戏前期,常常会对游戏规则的建立产生疏忽,而在这类游戏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困惑,产生矛盾,甚至幼儿间会产生争吵。教师发现中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意见分歧时就不能袖手旁观,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横加干涉、阻挠游戏的开展,而应引导中班幼儿分析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并引导、点拨、指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讨论游戏规则、修正游戏规则、完善游戏规则,并鼓励、引导中班幼儿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以培养中班幼儿的自律行为与强烈的责任感,以保证游戏的顺利展开,让中班幼儿体验到团结、合作的愉悦。

2.让中班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新纲要特别倡导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中班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既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对规则的理解、对规则的掌握,又有利于中班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中班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中班幼儿遵守规则、执行规则。事实上,由于中班幼儿本身就参与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所以中班幼儿自然更乐意地维护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3.对中班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畅享遵守规则的愉悦。幼儿一日生活的诸环节无不渗透着规则,规则与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活动的进程以及游戏活动的成效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应引导中班幼儿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让中班幼儿在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相关的规则,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中班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赞赏,给予肯定,给予表扬,让中班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中班幼儿在“文明交通伴我行”的游戏活动中,大多数幼儿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能做到红灯停、绿灯行,穿越马路走斑马线,并做到礼让三分。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在“文明交通们我行”的游戏活动中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大加赞赏、肯定、表扬,让中班幼儿畅享遵守规则的愉悦。

三、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应注意的方面

1.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本身的特征作适当的合理的指导,引导中班幼儿去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提醒的方式去点拨去提示中班幼儿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在“ATM机取款”的游戏时,中班幼儿应养成自觉排队,同时在取款时自觉遵守取款额度规定的规则。

2.教师应注重对中班幼儿游戏之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中班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通过教师的科学评价、幼儿的耳濡目染让中班幼儿将规则真正内化到心里。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7

一、从问题入手, 鼓励幼儿自定规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的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 在不受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 幼儿之间会产生互相干扰, 游戏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以尊重幼儿为原则,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 确立游戏规则, 从而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麦当劳”刚开张时, 孩子们都喜欢到“麦当劳”买东西吃, 在“麦当劳”店门口, 孩子们经常拥挤成堆, 有的争着要买“汉堡”, 有的要买“鸡腿”等, 拥挤的“柜台”都会移动。店内的成成手里举着“汉堡”喊着 :“排队 , 排队。”而急着要“汉堡 ”的果果直接从成成的手里拿走“汉堡”, 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起来, 其他孩子开始报告老师。针对这一现象, 游戏结束后, 我及时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成成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再请大家说说玩的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一致认为是买东西不排队使大家不开心。最后请孩子们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买东西时能自己排队? 有的说用绳子围成长方形的路, 大家就知道排队了;有的说在地上贴个脚印, 就知道排队了等。当再问如果还是有人不排队怎么办? 孩子们都说不排队就不卖东西给他。在后来的游戏中, 孩子们在“麦当劳”买东西时排起了队, 当有的孩子不排队时, 就不卖东西给他。

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同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想办法确立的, 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遵守规则, 并互相监督。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确立的规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 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 我们误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 孩子们就越喜欢。如“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通过观察发现,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 麦当劳里卖的东西因为不需要孩子们制作, 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因此, 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 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 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 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时间一长, 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 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 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 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于是我们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 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我们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 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 慢慢地又出现了冰块、比萨、汉堡的种类丰富起来, 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通过以物代物, 既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还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三、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

《纲要》指出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 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 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用图画表达心声, 是幼儿较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把需要遵守的规则制作成标记, 贴在相应的位置, 既简单明了又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它可以直观、有效地提醒幼儿, 加深、巩固对规则的认识。如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 我们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后,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则: (1) 先洗手, 然后穿工作服; (2) 摆好医务用品; (3) 使用礼貌用语; (4) 轻轻地打针; (5) 下班前, 整理好医务用品。为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看病常识, 我们还利用墙饰布置了“怎样预防感冒、烫伤了怎么办”等医疗卫生宣传图片。医生正在看病, 一个幼儿抱着娃娃来看病, 她着急地说:“医生, 我的孩子烫伤了! ”医生想了想, 看了看墙面上的宣传图片, 说:“别着急, 咱们先用冷水冷却一下。”墙面上的图片对医生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暗示作用。我们还注重把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幼儿在娃娃医院中使用的药盒和生活中的药盒相一致。时间一长, 孩子们都自动收集药盒带到班级, 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 也渐渐地熟悉一些常见病的药盒。每次班上有孩子吃药时, 孩子们看药盒就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的作用, 让环境开口说话, 更好地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提高幼儿的自理自治的能力和主动协调关系的能力。

四、采取适时、适宜的指导策略

1.语言提示

教师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 当幼儿不自觉或故意违反规则时, 以语言提醒或阻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 或在游戏进行中及时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 带动其他幼儿向亮点幼儿学习。如, 教师在观察到小餐厅里的顾客吃完饭、不付钱就离开了餐厅时, 教师这时可以上前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如:“某某小朋友, 想想在离开餐厅前你忘记做什么事啦? ”“付钱应该到什么地方付呢? ”帮助幼儿及时改正, 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如在教师观察到幼儿在ATM机取钱时, 站在排队线上等候, 且取款时自觉遵守了取款额度, 这时教师可向有意取钱的幼儿面前表扬该幼儿, 并鼓励之后取钱的幼儿向他学习。

2.角色介入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 利用教师的语言、行为作为暗示和示范, 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规则, 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的塑造。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中幼儿会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如在“医院”的游戏中, 轻声与医生、同伴交流, 引起幼儿的效仿, 为医院这样特殊的场合营造安静的氛围, 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并遵守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不得大声喧哗的文明规则。教师在游戏中树立的榜样就起到暗示作用, 使幼儿一下子明白规则内容, 也知道具体该怎样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五、不断创新游戏情节, 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 引导幼儿在游戏时产生新的规则, 支持幼儿的游戏向纵深发展。如:有一次, 教师发现, 医院挂号处的工作人员无所事事, 教师便以病人的身份到药房拿药, 并故意提出要买感冒糖浆, 而感冒糖浆药房里并没有, 这时大夫连忙说:“我用色水制作感冒糖浆, 您等一会儿。那好吧, 我一会来取药。”挂号处从此也多了一个新规则, 工作人员要整理和制作药品。病人去医院看病需要钱,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钱需要靠劳动挣, 我们请幼儿通过在班级做事情挣钱, 可是, 有一段时间, 娃娃医院一下病人少了很多, 甚至有时一个病人都没有, 我问幼儿:“为什么不去娃娃医院看病? ”幼儿有的说:“我挣钱不容易, 我舍不得花。”有的说:“医院看病收费太贵。所以不愿意去。”于是我请幼儿讨论:“有病不看会怎么样? 医院怎样吸引病人来看病? ”通过讨论, 我们通过降低医院的收费, 鼓励医生为病人上门服务, 增设医疗项目, 如开设牙科等吸引幼儿来医院看病, 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幼儿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篇8

在和准则,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 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幼3-6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岁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儿特期, 征明显是非观, 因此这一年念仍很模糊, 龄段是幼儿规则自我中心的思维游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意识培养的关键期。黄金时期与此同时, , 幼儿的角3-6岁也戏在自主选择色意识大大增、强自主, 活动的角色游戏中游戏兴趣显著提高。, 如但中没有规则的约束果没有教师的细, 对于还处在规则意识心管理和善意的帮助, 培文就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萌芽期和是非观念较模糊的孩子来说, 游, 养陈佩此/戏也, 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有必要在角色游戏中帮助孩。子因学一、以需求红增强规则意识。引导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

生规则

的角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角色争抢这一现象, 而幼儿的游戏水平有限, 如果在规节发展和整个游戏的开展游戏中没有老师的引导势。因此必影响, 教师要游戏情则根据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角色象, 以尊重幼儿游戏意愿为原则, 以满足争抢现意的游戏规则幼儿角色需。求为目的, 引导幼儿生成新识如在“当“医生”。游戏刚开医院游戏”始中, , 乐乐孩子、方方们都喜、奕欢

奕、杨杨挤在“医院”里, 都争着要做“医生”和“护士”, 争抢着“医生帽子”和器

具。当看到我走过去时, 他们都抢着说:“是我先来的”。我问他们:“医院里, 白天有医生看病, 那晚上有没有医生看病呢?”他们都说:“有”。我又说:“那你们谁愿意在晚上当医生呢?”可是他们为了谁先当“医生”, 又争执起来。在我的提醒下, 他们用猜拳的方法来决定谁先上班。最后, 乐乐和杨杨先上白天的班, 方方和奕奕先当“病人”、“顾客”。过了一段时间后, 他们互相交换了角色。游戏结束后, 请他们把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他们都显得非常高兴。在后来的游戏中, 不管是“公共汽车”的“驾驶员”还是“理发店”的“理发师”, 他们都用轮换着“上班”的方法来满足对游戏意愿和需求。

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表现, 在角色游戏中常会发生争抢角色等现象, 而他们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当孩子由于经验缺乏, 无法满足游戏意愿时, 教师应及时介入到游戏中, 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引导和帮助, 引导孩子想办法满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戏意愿, 在产生好办法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满足了各自的角色需求, 又体会到了新的游戏规则给他们带来的游戏快乐。由于游戏规则是孩子想办法产生的, 他们会在游戏中自觉遵守并迁移、推广, 也会帮助其他孩子在游戏中树立规则意识, 满足游戏欲望。

二、以儿歌游戏的方式,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自发强化规则意识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 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 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 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 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情节生动有趣, 易学、易会、易传, 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 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 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 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 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民间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 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 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 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

三、以自然显现的语言提示和行为暗示来培养规则意识

“语言提示”就是在不破坏游戏进程的基础上, 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者的身份, 对幼儿出现的细小的违规现象, 运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改正。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细小的行为问题时, 教师的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语言就能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及时改正, 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 促进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教师只有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 才能了解存在的问题, 确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参与、介入幼儿的游戏, 做出有效的指导。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 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提示, 对于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行为暗示”即利用教师的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及提供材料、动作示范等方式来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 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的塑造。案例中, 当“理发师”和“妈妈”发生争执向我投诉时, 我没有理会投诉, 只是以顾客的身份来到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思索了一下马上就回归到自己的岗位上, 老师的动作和眼神让这个擅自离岗的“理发师”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在游戏分享环节, 当恒恒提出问题:“娃娃也要理发呀。”时, 教师故意露出为难的神情让幼儿一起想想解决的办法, 以培养幼儿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幼儿民主地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比教师提出更有信服力。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9

一、规则游戏的结构功能

规则游戏顾名思义,是一种按照既定玩法、规则而进行玩耍的游戏,就比如成人的《红五》《撕名牌》等游戏,游戏者根据相互的“约定”反复玩耍,从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笔者对规则游戏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剖析(见图1),以进一步说明此类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一)“游戏情境”要素———激趣

任何一个规则游戏都有“游戏情境”,也就是该游戏独特的氛围。游戏情境中既有依靠假想的“想象情境”,也有游戏者在此游戏中形成的“人际情境”。比如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其“想象情境”是“狼抓羊”,尽管是游戏者在扮演 “狼”和“羊”并依靠假想来开展游戏,但这种“假想”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而且往往为他们所喜欢,觉得很刺激、很兴奋。同时游戏者中,一人扮演“狼”可以抓别人,其他游戏者当 “羊”,只能躲闪、逃跑。这就形成了“一对多”的竞争氛围,也就是“人际情境”,追追逃逃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追逃嬉戏中获得无穷的乐趣。绝大多数的规则游戏都有这两种游戏情境(见表1)。

幼儿通过假想情节,将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扮演虚拟的人物角色,由此获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满足感。同时,游戏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让幼儿获得交往互动的愉悦感,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飞行棋》等游戏中的竞争与对抗关系,《炒蚕豆》等游戏中的合作关系,《老鹰捉小鸡》 等游戏中既有竞争(鹰与鸡之间形成对抗),又有合作(母鸡与小鸡、小鸡之间形成合作)的互补关系,都能丰富幼儿的人际体验,从中获得群体归属的成功感与荣耀感。“假想情境” 和“人际情境”构成了一个规则游戏独特的游戏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得他们乐此不疲地玩耍。

(二)“核心价值”要素———促学

“核心价值”指的是一个规则游戏最基本、最中心的发展目的,比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其核心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见图2),一是幼儿通过分别扮演“狼”与“羊”,进行反复追逃的练习,从而促进幼儿快速跑的能力发展,提高运动速度与敏度。二是“狼”与“羊”之间用问答的方式决定追逃的时间,在反复问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习按序数数。如: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一点钟。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两点钟。

······

羊:老狼老狼几点钟?

狼:12点钟,天黑啦!(追逃开始)

反复游戏可以让幼儿对事先约定的某个时间(如:12点钟)产生敏感性,在念到临近12点的数字(如:10点、11点) 的时候产生警觉,为即将做出“追”或“逃”的行为做好准备。 这对3~4周岁的幼儿学习“唱数”,了解数的顺序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每个规则游戏的“核心价值”都包含着特定的学习内容, 比如在《炒蚕豆》的游戏中学习“两人合作双臂过头顶翻越”, 从而促进身体的柔韧与协调;在《丢手绢》的游戏中学习“绕圈速跑”,提高幼儿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敏感性(判断手绢丢在了谁的身后)等。不同的规则游戏,其“核心价值”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这些学习内容都不是直接向幼儿提出的,而是隐含在游戏情境、玩法规则之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玩耍过程中获得知识、习得技能,有寓学于乐、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够促进幼儿主动学、快乐学。

(三)“玩法规则”要素———提能

规则游戏是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玩法及规则开展游戏的, 每个游戏的玩法规则都包含两种,一种是围绕“核心价值”而产生的“核心性玩法规则”;另一种是游戏中通用的玩法规则,即很多游戏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以下仍用《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对该游戏进行分析(见表2):

依据“ 核心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能够获得该游戏所特有的发展,这在上一点中已经进行阐述。而依据“通用性玩法规则”进行玩耍时,幼儿由此获得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比如输赢规则的设置,能够让幼儿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体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又如在指定范围内进行追逃的规则设置,范围到底有多大具有可变性,只要大家事先共同商定好即可,商定之后就需要在游戏中遵守。从“立规矩”到“执行规矩”,有助于幼儿初期的一种立法、执法能力的发展,有效促进责任感和“去自我中心化”等。总之,“核心性玩法规则” 与“通用性玩法规则”共同促进了幼儿整体的发展,提高了能力。

规则游戏中“游戏情境”“核心价值”“玩法规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融合、互为作用,能够发挥“激趣”“促学”“提能”的整合性功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方法习惯的全面发展。

二、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玩过独具魅力的规则游戏,那幼小的孩子是怎样学会玩规则游戏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发现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候主要有赖于长辈、或者庭院里的同伴,通过“传承”的方式玩游戏,并以此作为交友互动、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内容。而现如今3~6岁的幼儿,长辈传承和邻里同伴共玩耍的氛围已然不多见,他们主要是在幼儿园中,通过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同伴的影响来学玩各种规则游戏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抓住游戏构成的三要素,将游戏功能最大化。

(一)趣味当先———释放幼儿的天性

幼儿天生爱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保持热情,乐此不疲。规则游戏其中一个要素是“游戏情境”,有激发兴趣的功能。教师要让幼儿发现并感受到某个游戏的趣味性,这就顺应了幼儿的天性,抓住了兴趣点。

1.渲染情境

游戏是用来玩耍和感受快乐的,在此过程中获得对某些知识及技能的练习是自然生发的,反之将游戏当做练习的工具,不注重游戏趣味的挖掘,玩耍也就索然无味了。比如《跳房子》游戏,地面的“房子”上有数字,幼儿在跳跃的过程中可以认识数序、感受单双数(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但这不是获得快乐的唯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蜘蛛侠”,体会从“房角”跳跃到“房顶”的成功,这就是在渲染“想象情境”。幼儿跳跃到房顶后可用小沙包来投准,投中“房子”上的一个格子就能“我的地盘我做主”,其他同伴经过此格子,是单脚还是双脚,亦或不准在此处落脚,都要听他的,这就突出了游戏中“人际情境”的趣味性。

2.边玩边学

一个游戏的所有规则,不是事先一股脑儿地用语言告知幼儿,而是将规则进行分解,伴随玩耍过程逐渐提出和增多。 例如《斗兽棋》,玩法是:画着各种动物的棋子全部翻个面下暗棋,游戏者轮流翻棋比动物的大小,如“老虎棋”可吃掉“大象棋”,“大象棋”可吃掉“狗熊棋”等,赢得棋子多者为胜。幼儿学棋时可先结伴玩布棋和轮流翻棋,你翻一个我翻一个。 待幼儿熟悉“轮流”的规则后,再提出比大小的规则,即“你翻一个我翻一个,再来比一比”。最后再提出“比一比后大吃小” 的规则。也就是说当幼儿对该套棋的玩法还未完全熟悉的时候,“趣味玩耍”已经生发了,而且一路伴随学下棋的过程。

(二)教学潜行———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规则游戏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是以“玩法与规则”的方式提出的,这与“游戏化教学”中的“学习目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更隐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玩耍”,而后者更显性,达成的方式是“反复练习”。因此,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用直接的方式介入,而要给予幼儿自我习得的空间,促成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1.玩法递进

将规则游戏的某一个或多个玩法规则,从易到难,搭建一座“游戏阶梯”,就可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跳房子》游戏,“房子”上的格子数量、排列方式等的难度提高, 可以促使幼儿在“跳跃的持久性与协调性、数数能力”等方面获得递进式发展(见图3),教师通过变化游戏玩法,隐性地实现了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与指导。

2.教师退隐

幼儿学玩一个规则游戏的早、中、晚期,教师都可以适度地退隐,让幼儿在反复玩耍过程中自悟学习、相互学习。新学游戏时,教师说清主要的游戏情境和玩法规则后,就可以让幼儿在大致的游戏框架下,自行细化玩法规则,比如:输赢怎样惩罚、奖励?追逐一次的时间到底要多久?幼儿初步会玩游戏后,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误而不是一味的纠正。幼儿对游戏熟练并乐此不疲时,教师更要“退隐”,以静观幼儿的发展与游戏的发展。

(三)价值统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规则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是全面的,是包裹着“核心价值”在内的所有功能的整合式效应。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要着眼于幼儿各方面的统整发展,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1.经验迁移

各种规则游戏尽管名称不同、玩法规则不一,但一般都具有约定性、竞争性、合作性、反复性等特点,这使得游戏具备一些通用性的玩法规则。比如:《击鼓传花》和《传消息》,都是游戏者依次传递物品或信息,是“传递类”的游戏。怎样传递又快又准确?可以让幼儿将已有的游戏经验进行自我迁移、改变、发展,以便适用于当前游戏的玩法。“游戏经验迁移”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幼儿不断体验成功、自豪、满足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易于身心健康。同时幼儿会想尽办法解决“迁移”过程中的问题,促使幼儿“生智”。

2.变化玩伴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10

一、参观讲解, 丰富角色游戏规则的经验

幼儿对某件事情亲身经历或是非常了解关注, 自然能够在游戏中带出自己的经验。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入手, 适度地开展一些活动 (如实地参观、讲解、录像、调查) 等方式向幼儿介绍社会生活中那些规则, 帮助幼儿既丰富生活经验又能扩展视野, 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运用。

如在游戏中设置“奥运点点通”的每日播报环节, 幼儿对各种项目的玩法产生了兴趣, 如跳台、跳水、斯诺克、跨栏、击剑等项目, 我趁这个机会, 向幼儿提出举重的规则, 幼儿回去一调查, 立刻丰富了知识。

二、及时跟进, 参与角色游戏规则的制定

要及时跟进参与角色游戏规则的制定, 必须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是“成人接近游戏的起点”。所谓细致的观察, 不是巡查员式的泛泛而看, 教师在进行观察前就要考虑好观察什么、选择怎样的观察方法、用多长时间, 如何分配。当发现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捕捉判断, 运用不同身份参与, 用适当的方式及时跟进参与游戏。

1. 运用旁观者身份

作为旁观者教师是一个对游戏感兴趣的朋友, 她完全不参与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空间边缘, 或运用面部表情, 或运用简单的语言 (简单评价、询问了解) 来与游戏者进行互动。

2. 运用游戏同伴的身份

使用游戏同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形式, 这样一种身份可以让幼儿感到平等、自然,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一种身份微妙地影响游戏, 参与规则的制定。

3. 运用游戏支持者的身份

游戏支持者的身份, 就是在幼儿游戏过程中, 更加多的参与游戏开展, 出谋划策、提供积极的帮助, 但不参与角色,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实施自定的游戏规则, 提高其信心。

三、互动讨论, 帮助角色游戏规则的巩固

这里说的互动讨论主要是指游戏后的交流讨论, 这些讨论能够进行大面积的师生、生生互动, 调动幼儿的经验, 思维碰撞, 运用自己的视角分析问题, 达到对规则的进一步理解, 而更利于幼儿的遵守和接受。我们常常对以下议题进行讨论:1.幼儿表达游戏体验, 解释原因。2.游戏中出现的矛盾如何解决。3.游戏中出现的玩法是否合适。4.游戏中制定的规则是否有必要巩固。5.有何新的建议。

讨论的形式主要有集体、小组。如:小组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流分享;集体围绕本次游戏的核心交流游戏成功、问题、创意;或组内先开展问题讨论, 再集体分享交流。甚至幼儿常常意犹未尽时教师利用各种自由活动时间与幼儿进行个别的讨论评价。整合多种形式帮助幼儿更有兴趣表达和思考, 对幼儿的自定规则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的角色。大部分的时间要通过自己的穿针引线, 来引发幼儿的讨论。尤其是进行“矛盾解决”和“规则制定”等内容的讨论时, 教师要学会将问题不断地抛给孩子, 让幼儿作为讨论和评价的主人, 不断从自己和他人的视角审视问题, 不断内化规则, 学习制定规则, 提高规则制定的能力。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11

在我组织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玩“蚂蚁运粮”的游戏时,有小朋友在告状:“老师,齐齐站到起跑线前面去了”;在玩“青蛙跳荷叶”的游戏时,听到小朋友又在告状:“老师,刘玄辰没有双脚跳过荷叶而是走过去的”;在幼儿园举办的“幼儿秋季亲子运动会”的亲子活动“剪羊毛”中,也会看到家长和孩子为了取得名次,不惜犯规,裁判很为难,没得奖的孩子垂头丧气,不服气说不守规则,得奖的家长又不高兴反驳说:“读个幼儿园,还那么认真,只要孩子和家长高兴了就行了,哪来那么多规矩。”

鉴于如此严重的问题,我进行了反思,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三点:首先,家长溺爱孩子、事事都顺着孩子的需求。现在的家庭里,孩子是小皇帝,只要孩子不哭,管他规矩不规矩,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有的孩子个性强、自私,常常在游戏中想得第一,于是就抢位子、脚踩起跑线、没有拍他的手就开始跑等做出违犯游戏规则的事情来;其次,幼儿园每个班的幼儿都超过30人,孩子等待的现象很严重,老师的关注度不够。最后,教师在组织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老师的人数有限关注不过来,养成孩子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家试想: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跑就跑,集体活动就无法开展……基本的事情都不知如何去做,又何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 我查阅了不少书籍,得到了同事们的指点和帮助,借鉴了小学体育老师的一些方法,结合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有规则意识地培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和方法,与所有的家长和幼教同事们做一下交流和分享。

一、场地布置和教师要求,使孩子遵守规则

教师在每次户外活动前,老师要认真布置好场地,让孩子们在布置好的场地里进行游戏,使本班孩子不受其他班活动的影响,有利于孩子按规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孩子有章可循自然就不去违规了。这样,就避免了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违反规则而孩子游戏兴趣正浓教师控制不住孩子的情况发生。

二、提供充足的活动器具,以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

试想:让十几个孩子合在一起玩两件玩具,结果会怎样?所以,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所以,除了园里购买的活动材料外,我们教师还做了自制的体育活动材料,还发动家长带来一些盒子等废旧物品进行加工,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保证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从而避免了在活动中的互相争执。

三、巧妙地运用游戏情景,使孩子遵守规则

户外情景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非常喜欢,在音乐伴奏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孩子往往忘却自己,置身于游戏之中,这时候,他们会忽略游戏规则的存在,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如果教师强行中止游戏,会影响游戏的质量,和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巧妙的运用游戏情景中的语言,使游戏自然停止,然后再提出要求,会更加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如:我在组织中班班体育活动“青蛙跳荷叶”时,在开始部分设计了一个“学做小青蛙”的游戏,孩子们为了玩“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必须要通过考试一关才能进行下面的环节,个个动作都很标准,都遵守游戏规则,一个巧妙的情景免去了我的许多口舌,所以,将活动的规则与孩子所扮演的角色巧妙的結合,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烦琐的讲解、强调,同时又培养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和社会性意识。

实践中,我发现孩子在游戏时不喜欢重复单一地说规则,你们应该怎做,不能做什么。而是喜欢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游戏化、多样化地说教。因此,如何运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我们尝试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例如在练习“左右分队走”时,我编了一首儿歌,“走走走,走走走;小朋友们手拉手,左看看,右看看,排成一字向前走。”我利用这首儿歌提醒孩子在走队时候要照顾整体遵守规则。又如:玩滑梯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玩起来他们会非常投入而忘记规则,于是我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朋友玩滑梯,排好队慢慢上,你先我后不拥挤”,孩子通过朗诵儿歌,很快记住了规则。

当然,上述几种培养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方法并不都是孤立的,在整个体育活动中巧妙地结合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应正确把握游戏的规则,科学、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孩子将无目的的“玩耍游戏”转化为“规则游戏”,使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孩子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规则游戏 篇12

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 我们发现:“小超市”中顾客拿了商品就离开或不愿排队, 插队付钱;“娃娃家”里妈妈把宝宝弄丢了;“理发店”里, 曈曈和嘟嘟都是理发师, 两人都要抢着给顾客理发, 谁也不肯让步……这些现象都表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缺乏规则意识, 从而使得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 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规则, 引导他们遵守并执行规则。

面对上述现象, 我一直在找其中的原因, 可能就是因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如果有了规则意识, 上述现象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么, 规则意识要如何养成呢?在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规则意识的养成策略。

一、物质支持不限“量”

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也十分喜欢玩角色游戏。但是中班幼儿年龄较小, 规则意识刚开始萌芽,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如果角色区域空间狭隘、材料数量有限, 那么势必会导致幼儿为了争抢而发生争执。为避免出现这些现象,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促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规则意识。

1.创设区域数量。区域的数量能满足幼儿自主地选择角色区域并进行游戏。所以, 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创设了5个比较适合中班幼儿开展的角色区 (娃娃家、 小医院、理发店、小超市、小吃店) , 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进区游戏。

2.创设区域空间。如有良好的游戏氛围, 那么中班幼儿会进行一系列连贯、有序的角色游戏。因此, 教师在布置场地时要保证各角色区域的独立性, 这样幼儿才不会受混乱的影响, 胡乱游戏。教师要合理规划室内、室外的场地, 保证各角色游戏区域的相对独立并保持通道的畅通。

3.创设区域图标。如“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中, 老师和孩子商量后,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则:洗手→穿上工作服→摆放医务用品→病人来看病时使用礼貌用语→轻轻打针→下班前, 整理医务用品。再如:幼儿玩“小吃店”的角色游戏时, “顾客”用完餐后, 总习惯把垃圾随手一丢, 导致“小吃店”垃圾成堆, 很不美观。后来, 我们在 “招牌小吃介绍牌”上, 贴上了把吃完的杯子、食物等放到“垃圾箱”的提示牌, 提醒幼儿用完餐后把垃圾放到指定的地方, 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自从有了“图示”提醒, “小吃店”的环境卫生大有改善。

二、指导策略重在“妙”

1.静静观察, 适时指导。游戏指导, 观察在先。中班幼儿年龄较小, 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甚至发生纠纷。教师只有沉下心静静观察, 才能帮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发展, 提升游戏的技巧。

2.投放材料, “无声”指导。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 如果没有中心, 那么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适宜的材料可以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合理投放材料, 并利用多种记录手段进行有效的观察。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 自然地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 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尽情地玩。有了充足的材料, 幼儿之间的纠纷就减少了, 自然而然也就会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 进一步养成了规则意识。

3.语言提示, “有声”指导。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教师的语言有着提示、启发作用。当幼儿不自觉或故意违反规则时, 教师可以语言提醒或阻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 帮助幼儿明确想法, 使游戏顺利开展。

4.角色介入, 有效指导。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问题后,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介入并干预。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 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最直接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扮演一个适合的角色, 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游戏, 利用语言、行动的暗示和示范, 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的规则, 从而养成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能力。

三、精神支持讲究“快”

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大大增强, 游戏兴趣显著提高, 且游戏水平也逐渐提高。但由于中班幼儿年龄较小, 许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往往不能有始有终, 看到别人游戏就会转移注意力, 而去进行别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状态下, 第一时间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帮助幼儿加深、巩固规则意识的自主形成。而鼓励的方式有很多, 如口语激励、肢体鼓励等。对于理解能力弱、胆小、懦弱、规则意识差的幼儿, 可以采用口语激励和肢体鼓励相结合的方式, 让幼儿在自主的角色游戏中, 发展能力、锻炼意志, 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四、游戏规则遵守 “好”

角色游戏中, 有很多规则都是基于幼儿已有经验的, 也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我们将约定俗成的规则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基于幼儿经验, 另一种就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玩着玩着, 出现矛盾后讨论而得的规则。

1.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如在“小超市”购买商品后顾客就需要去“收银台”排队付钱;“小医院”里扮演医生的幼儿就不能跑来跑去、大声喧哗。这些规则就是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前事先约定好的。那么事先约定的规则, 幼儿就得遵守“好”。

2.出现矛盾后再讨论。角色游戏结束后, 幼儿向我发出疑问:“老师, 超市里的货柜上每层的商品都不一样, 摆放多不方便啊?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来整理呢!”老师回答道:“那你们觉得该怎么办?”正在埋头整理商品的咪佳, 突然站起来说:“我在‘浙北超市’看到, 水果放在一个货柜上, 吃的放在另一个货柜上的。”咪佳刚说完, 其他幼儿连连点头, 表示同意。就这样, 规则产生了。在接下来的游戏中, 幼儿就得归类摆放、整理物品, 就得遵守自定的规则。

通过实践, 我们获得了一系列规则意识形成的路径, 我们惊喜地看到:现在幼儿玩角色游戏时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能较好地将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去, 游戏也变得不那么枯燥无味、单一重复了;最主要的是幼儿会自主协商、自定规则、自然遵守了。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上一篇:无缝隙护理管理下一篇:结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