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规则教育(通用12篇)
幼儿园规则教育 篇1
教育即是教书育人,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开端,具有启蒙性。幼儿在此阶段尚处在意识的萌芽阶段,因此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在于育人。幼儿大脑发育未完全,自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规则约束,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规则意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何为规则意识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制度,是一种行为模式。我们依照规则来工作、生活,用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来约束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习惯、天性。比如在我们排队时,怎么排队是规则知识,看到别人排队自觉排队是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别人不愿意排队时自己仍自愿排队就是天性,是从外在要求变成内在素质的根本转变,同样幼儿需要这种规则意识,用规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素质。
二、幼儿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群体生活意识,为让幼儿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需要一定规则来约束幼儿行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生活中的规则纪律是跨入集体生活的开端。
如不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妨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幼儿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教育,从细节入手,言传身教,帮助幼儿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服从精神,对幼儿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运用音乐、故事熟记规则
由于幼儿记忆力不强,教师首先应通过幼儿喜爱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熟记规则。而儿歌、故事作为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规则贯穿到故事中,也可以将规则编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幼儿传诵。比如在我们将儿童午睡传统的起床铃声换成融入规则知识的歌曲,潜移默化幼儿,既然幼儿在愉悦的歌声中起床,又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在给幼儿讲诵带有规则知识的故事或儿歌的时候讲解规则知识,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理解规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规则图案、提示
幼儿理解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教师讲解的规则知识往往似懂非懂,规定的纪律往往不能遵守,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直观的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幼儿识字不多,所以不能用过多文字表达规则。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趣味图片放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相应规则,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可以举行一次绘画比赛,每人画一张拧水龙头的图片,画的最好的贴在水龙头边上,借此提醒小朋友水龙头打开要关好。幼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模仿,我们可以在午睡室悬挂一张小朋友轻手轻脚进入卧室的照片,告诉小朋友走路要轻不能打扰他人休息,小朋友也会模仿其样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利用幼儿的意识形态
大多数幼儿因为家庭教育因素,具有“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攀比心理与从众心理。教师在纠正幼儿意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幼儿意识,利用幼儿间的竞争营造一个“利他”集体,鼓励幼儿谦让他人、帮助他人。采用当众表扬,积极鼓励等形式支持利他行为,让具有利他行为的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对幼儿间的矛盾可用竞争的方式解决,并以此让幼儿学会谦让与分享。
(四)采用角色扮演游戏体验规则的乐趣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式,幼儿喜爱游戏带来的乐趣,乐意用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游戏规则也是规则的一种,玩游戏有利于幼儿培养自控能力,提高人际合作能力,在玩中养成规则意识。
(五)言传身教
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更乐意去模仿大人的行为,作为教师有责任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正人先正己,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在要求学生的同时,要自己率先做到做好,教师通过自身示范,为幼儿提供模仿对象,如同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行为准则榜样。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规则意识。
结语
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教育培养重点,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五点对于幼儿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耐心,根据幼儿年龄,在教学中长期的潜移默化幼儿,让幼儿规则意识完成由习惯到天性的转变。
摘要:规则意识与人性、良心有关,是道德和信仰的基石。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实际出发,浅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在幼儿规则意识萌芽阶段,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多方面讨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邹卫欢.浅议小班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培养[J].快乐阅读(下旬),2013(15).
[2]苏月姣.小规则,大智慧——自主性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方式[J].2003.
幼儿园规则教育 篇2
幼儿的规则意识一般都是老师要求的,要求幼儿照着做,这样一来,幼儿就会觉得规则和他们没有关系,孩子们就会缺乏规则意识。教师一般为了班级常规,对幼儿采用高控手段,处处防着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可是这种高控也促成了孩子们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始终处于他律的阶段。
2.规则教育缺少持之以恒。
应该说规则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活动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向幼儿渗透。可能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或是心情影响,很多老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利于规则教育的持续性。
二、对策
1.让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和遵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因此需要我们耐心地实施,要通过不断地强化,不断地积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收到成效。
2.建立适宜有效的活动规则。
有效适宜的活动规则是活动的前提保障。首先在活动前要制定有效的规则,幼儿在活动中必须遵守,教师在活动前提出来。其次,在活动中师幼可以共同讨论,制定规则,这比较适合于中大班的孩子。
3.持之以恒地进行规则教育。
首先要做到时时提醒,避免孩子遗忘。其次要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要将规则教育贯穿一日活动始终。
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幼儿规则;家庭教育;幼儿期;养成;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芽的阶段,同时也是规则行为初成的关键期,所以,幼儿规则的养成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在幼儿期养成较强的规则意识,才能给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消除不必要的障碍。因此,幼儿期的儿童必须遵守家规,崇尚规则意识,才能终生受益。
1教会幼儿主动遵守规则
1.1循序渐进地培养与教导
幼儿规则的养成并非强制性的规定或纯粹的說教就能做到,重在日常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在生活点滴中引导孩子遵守这些规则。例如,吃饭、喝水、睡觉、看电视的时间规则;玩完玩具后的整理规则;出行时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的文明规则以及待人处事的礼貌规则等。家长要监督孩子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与实践状况,对于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励孩子从小懂得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孩子尚未做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批评与惩罚,切不可放任自流,以防坏习性的助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家长要语气和缓、耐心教导,使幼儿们切实认清违背规则的后果,进而愉快地接受规则。总体而言,家长要善于利用和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当然,规则意识的教育是以尊重幼儿身心规律和特征为基础的,家长切不可强迫孩子去执行力所不及的规则,所设立的规则要遵循适度的理念,做到因材施教。
1.2让幼儿争做规则的主人
为使幼儿争当规则的主人,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幼儿创造自主制定规则的机会。一旦当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后,他们对于规则的执行自觉性与效率就会大为提高。例如,对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家长要让幼儿决定,使其享受做家庭“领导”的乐趣,让幼儿制定一些规则,并约定全家人按规则执行。由于幼儿的年龄所限,家长也可适度指导与辅助。对于若干规则,家长与幼儿要经平等协商来制定,对于幼儿力所能及的规则必须清晰地标示出来,以此作为促进幼儿规则养成的依据。例如,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家庭成员间要互相监督,以便让幼儿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家庭生活物品用完后要放回原处,幼儿同样可以带头遵守,将玩具整理好后放到合适的位置,无形中发挥了自我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1.3家长要始终发挥榜样模范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榜样模范作用对于幼儿规则的养成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众所周知,幼儿均具有模仿的天性,家长就是孩子最亲近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的言行举止都要给幼儿做一个好的榜样。只有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幼儿才能有一套规范的行为标准,也才能从模仿中逐步养成规则意识。家长必须持之以恒、以身作则,以给幼儿一个好模范、好榜样。当然,家长要与幼儿所提出的规则标准相一致,不然会使幼儿思想陷入混乱,并感到无所适从。
2通过游戏法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塑造幼儿的规则行为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载体,也是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较佳活动方式。所以,游戏是推动幼儿规则养成的很好办法。首先,规则游戏本身蕴含着大量学习机会,有助于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家长与幼儿之间可经常开展一些规则游戏。在游戏中,家长可设定若干规则冲突,使幼儿们自行了解和感知游戏规则,进而增强幼儿们的规则意识。其次,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别出心裁地开展一些亲子游戏,游戏开始之前,家长要向幼儿说明游戏的具体规则及违背规则所产生的后果,使其充分理解并熟记规则;游戏开展过程中,家长要依照幼儿遵守规则的状况,给予奖励与表扬,尤其是当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时,家长更要适时指导幼儿,监督他们并警示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在游戏终止后,家长要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以使孩子们更好地熟知与牢记规则。再次,要保证幼儿在游戏开展的全过程中均对自己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当遇到与游戏规则相冲突时,幼儿必须学会第一时间纠正与调整,以保证自身始终不违反规则。这就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沉着冷静。除此之外,在一个游戏结束后,家长与幼儿还可互换角色重新开展同一个游戏,以相互了解各自在游戏中所要遵守的角色规则。总的而言,家长要充分借助各类游戏活动,并把规则蕴藏其中,使幼儿轻松、自然地理解和接受规则,以帮助幼儿养成规则意识与行为。
3运用“自然后果法”帮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在家庭生活中,不少家长在给幼儿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当家长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时,总是用物质来诱导幼儿;当他们心情烦闷或情绪消极时,又以暴力对待幼儿。这样不但使孩子难以养成规则意识,反而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针对这一现象,家长要深刻反思并从中受到启示。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使孩子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深刻意识到违反规则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体验到一定的痛苦与不快。例如,对于幼儿挑食或厌食问题,当家长前两次召唤孩子吃饭时,幼儿均不配合且十分排斥,到了第三次,家长不再管孩子的吃饭问题了,也不主动提醒幼儿吃饭了。结果,当幼儿挨饿一到两次后,势必会乖巧地吃饭了。实践表明,“自然后果教育法”可以更直接地使幼儿明确哪些规则是不得不遵守的,使其通过一两次违反规则的后果与“教训”,深切地体会到规则养成的重要性。
4帮助幼儿理解和牢记规则
幼儿的规则教育并非一件严肃的事,家长若过度追求规则养成的效果而采取强制性手段使孩子牢记规则,则很可能是短暂记忆,幼儿真正执行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因为幼儿自身的智力发育有限,无法自然地牢记并遵守各种规则。所以,家长要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把一些趣味化的东西融入规则教育中。设想若家长能灵活地把一些重要规则转化为押韵且悦耳的儿歌,那么幼儿就会自然领会并牢记这些规则。例如:“玩具仍满地,爸妈好心疼;玩具收拾好,爸妈笑开怀”、“水管哗哗流,饭前要洗手,小手洗干净,保证少得病”等。这类儿歌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并牢记于心。当然,家长还可把这些儿歌贴在孩子易看到的位置,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会按规则做事。同样,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也可使幼儿轻松养成规则意识和行为,这些办法所取得的效果比强制性要求更加显著。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必须教会幼儿主动遵守规则,通过游戏法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塑造幼儿的规则行为,运用“自然后果法”使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并帮助幼儿理解和牢记规则,从而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3(07):151-152.
[2]孙彦,周喜华.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02):100-102.
[3]王小娟.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的影响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20(06):19-20.
幼儿园规则教育 篇4
一、由幼儿“违规行为”引发的互动
模式一: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接受、服从 (主动接受、被动接受) —结束
当涵涵出现如 “穿着鞋子上床”、“拿着笔在床单上画”这些违规行为时, 妈妈首先对其行为进行制止, 制止的方式既包括简单的语言说教、命令, 更包括强制性的动作, 而涵涵此时的反馈通常是接受和服从, 按照妈妈的要求和命令执行, 呈现出一种接受状态。
模式二: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忽视、拒绝、反抗— (父母) 放弃
当妈妈发现涵涵坐地上时, 担心坐地上会导致拉肚子, 于是妈妈便叫涵涵起来, 纠正涵涵当前的行为, 并通过告知其行为后果吓唬涵涵, 但此时涵涵的反应是“好像没听到似的, 继续坐在地上玩儿”, 表现出一种忽视的态度, 拒绝妈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 此时妈妈的反应是放弃, 放任涵涵当前的行为, 如“此时妈妈也不再说了, 继续躺着聊着天”。
模式三: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忽视、拒绝、反抗— (父母) 再教育 (加强教育强度) — (孩子) 接受、服从 (被迫)
妈妈看到涵涵“拿着鞋子在桌子上蹭着玩”时, 便命令涵涵拿下去, 而此时涵涵瞅瞅妈妈, 拒绝了妈妈的要求, 表现出对妈妈规则的一种挑战———“继续蹭来蹭去”。 这时妈妈看到涵涵不听话, 便增强教育强度, 采取强制性动作强制执行, 如“一把夺过涵涵手中的鞋子, ‘咣 ’的扔到地上”, 这时, 涵涵看到妈妈生气了, 开始哄妈妈开心, 表现出对妈妈规则的最终接受和服从。
模式四: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禁止、教育— (孩子) 忽视、拒绝、反抗— (父母) 再教育 (加强教育强度) — (孩子) 继续拒绝、反抗— (父母) 妥协、退让 (放任)
妈妈让涵涵洗澡, 涵涵哭闹着不洗, 这时妈妈便强制执行, 涵涵使劲哭闹, 妈妈对其进行训斥、吓唬, 涵涵不听, 继续哭闹, 此时妈妈加强教育强度, 拎着涵涵往外走, 涵涵继续哭闹, 姥姥这时出来安慰涵涵, 妈妈瞪了涵涵一眼便走开了, 最终放弃对涵涵的教育。 以上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
模式五: (孩子) 出现“违规行为”— (父母) 进行训斥、教育— (孩子) 反馈 (无法确定)
这种模式当中,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行为后教育, 即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终止, 这时妈妈对其之前的行为进行训斥、教育, 是对幼儿以后行为的一种指导。 而此时孩子的反应通常是“抬头瞅瞅妈妈, 开始继续玩”, 从孩子的外部表现中研究者并不能看出孩子的反馈具体是怎样的, 所以将此定义为反馈无法确定。
二、父母主动发起的互动
在“父母主动发起的互动”这一类中, 出现最多的结构互动模式是:“ (父母) 主动教育— (孩子) 接受、服从”, 表明每当父母根据一定的情境对孩子提出一些正面要求时, 孩子往往表现为接受和服从, 而且很乐意按照父母的要求执行, 可见, 孩子往往更喜欢父母采取一种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
在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父母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更多采用的是一种简单的教育互动模式, 即当孩子出现某种违规行为时, 父母对其进行一次性的简单教育或行为制止, 孩子便可以接受、服从。 其中, 父母的教育既有语言的说教, 又包括行为的强行制止, 在此教育情境中, 孩子更多做出的是接受、服从的反馈。 其中, 此处的“接受、服从”包含两种, 一种是主动接受和服从, 另一种是被迫接受和服从,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 孩子最后的反馈均是以接受、服从规则为主。再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当孩子出现某种违规行为时, 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和制止, 孩子通常是忽视、拒绝或反抗, 即拒绝规则。 而每当这个时候, 父母则会加强教育强度, 如“变得更加严厉, 或采取强制性的动作或是体罚性动作”, 每当这时, 孩子往往更多地接受和服从。 根据互动理论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 父母和孩子彼此的行为反应都会受到对方反馈的影响, 父母之所以习惯于运用简单粗暴、严厉强制的措施, 一定程度上是由孩子的反馈造成的。 因为每次父母和孩子好好说的时候, 孩子往往采取忽视、拒绝或反抗的方式, 而一旦父母严厉起来, 孩子便会乖乖地服从, 父母掌握了孩子行为的规律, 于是便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还有一种属行为后教育, 即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发生, 然后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和训斥, 可以看做是对孩子以后行为的一种警告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 .
[2]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9 (5) .
幼儿园中班社会遵守规则教案 篇5
1、知道生活、游戏中有许多规则需要大家一起来遵守,知道规则的重要性。
2、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制定新规则,体验遵守规则给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装有小药瓶的可乐瓶、ppt、各种乐器人手一件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姚老师遇到了一个小困难,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帮我。
师出示装有小药瓶的可乐瓶
师:你们看,我把装有糖果的许愿瓶不小心掉进了可乐瓶里,谁愿意帮我把它们拉出来?(师请五位小朋友一起拉)
师:行吗?为什么不行?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请刚刚拉的小朋友回答)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吗?
第二次请孩子们尝试
小结:孩子们,你们看,大家一起将东西取出时,还是需要一些小规则的,不然我们就不会成功。
(二)出示乐器
师:今天呢,姚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器,一起来看一下,认识它们吗?(师带领幼儿逐一认识乐器)
一会呢,就请你们去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乐器,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发出声音好吗?
师:先来听一下是什么样的音乐?这首音乐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三)自由演奏
孩子取乐器,并跟着音乐自由演奏
师:好了,孩子们,音乐结束了,请你们把乐器送回去吧!刚刚自由自在玩乐器的感觉怎么样?(很开心、…、、
那么,在你们自由自在玩乐器的同时,你们觉得发出来的声音好听吗?(师播放刚刚孩子们演奏的声音)
为什么不好听?(太乱了,没有节奏,没有前奏)那么,怎样才能玩的开心,又让音乐听上去比较美妙呢?接下来,姚老师就来制定一个小规定,这个小规定就是要求小朋友按着节奏来拍打乐器。
(四)按节奏演奏
教师出示节奏图
师:认识它们吗?红色的一句要拍几下?
师带领幼儿先用手拍打节奏。
请小朋友再看,这里的乐器摆放的怎么样?(很乱)那应该怎样摆放呢?
师:前面的小圆点表示歌曲的前奏,前奏的时候,乐器能不能发出声音?
幼儿取乐器,合着音乐演奏
师:这次的声音好听吗?(师播放幼儿演奏的声音)
放乐器
小结:所以,孩子们你们看,这么多人一起玩游戏一起玩音乐,还是需要一些小规定的,因为有了这些规定我们才能做好,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师:那么,按着节奏来打击乐器只是我们今天这个活动中的一个小小规定。其实,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规则需要我们去遵守。比如说,当我们在玩区域游戏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呢?(幼儿说)再比如说过马路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规定呢?
师:没错,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遵守的,那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呢?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屏)
师:你们看,遵守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很重要啊,如果不遵守的话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遵守规则,它不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有时也会带来快乐,让我们一起来争做规则小标兵吧!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同题异构社会活动“遵守规则,我最棒!”。整个活动的流程比较顺畅,在教学具方面也准备的`比较充分。但在整个执教的过程中,应该把整堂课的重难点放在为什么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的好处是什么等上。而我把中心放在了让孩子们如何打准节奏上,感觉规则的重心抓的不稳。另外,在乐器的摆放上也存在着隐形规则,在让孩子送乐器的时候,可以做个标记让孩子进行取放。
探寻规则教育的“规则” 篇6
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在现代社会,人们一方面要完善社会的规则体系,另一方面要培养个人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不仅涉及行动者关于规则的知识懂得多少,还涉及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
如何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引导少先队员不仅有规则的知识,规则的意识,更有遵守规则的行动,是摆在学校少先队面前的一道命题。探寻规则意识教育的“规则”,行动就此开启。
一、迈出规则意识教育的第一步——规则认知与目标制定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行动准绳的意识。学校少先队对队员规则意识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纲要,以绿色质量评价为指标,以生活化体验为载体,培养队员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环境,让规则随处可见 楼梯、长廊、墙壁、转角、网站、屏幕、广播、电视,学校的每一处都在讲述规则的知识,构建利于规则意识形成的教育生态环境。礼仪长廊中的“礼仪之邦”“礼让为先”“礼奢宁简”“彬彬有礼”“礼尚往来”的典故,文化墙上的“曾子避席”“亲尝药汤”“孔子尊师”“程门立雪”“黄香温席”的故事;转角处的卡通宣传标语提醒着少先队员要遵守 “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主动打招呼”“用好每一分钱”等道德好习惯。此外,学校精心打造开放式的图书角和科技角,引导队员进行文明阅读和有序操作。学校相信,一个良好积极的校园环境,定会是一个积极强化少年儿童行为规则的场所。规则,在三实小的校园里成了看得见的文化。
制度,让规则有据可循 制度不仅可以促使目标的实现、效率的提升,还能使发生的良好变化持续下去。学校通过细化《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十个好”》,让制度成为队员乐于接受的形式。比如:行为习惯“十个好”,分梯度细化了目标:“走好路”,要求队员走路时不吵闹玩耍,集体出操时能够做到昂首阔步,上下楼梯靠右行等;“护好绿”,希望队员做到爱惜校园的一草一木,能够为中队植物角做贡献……学校利用午会课、红领巾广播把好习惯的道理讲透,让队员从主观上理解并愿意遵守。大队部还成立了小天使服务队,中午可爱的“小天使”们会帮助小伙伴清理掉在地上的垃圾,下午放学时则在校门口提醒小伙伴们不要随手乱扔垃圾,爱护校园环境。学校希望将制度通过实践、体验、参与等形式形成具有动态发展性、人文关怀性,更具科学性的规则意识形态。
二、走好规则意识教育的每一步——规则体验与落实行动
实践体验是最深刻的教育。在培养规则意识的过程中,学校少先队梳理出与队员生活紧密相连的指向十分清晰的行为指令,让真实的社会生活,让“第一次”的活動规则,由认知到习惯,最终成为队员的内在素质。
实践,让规则意识外显于形 学校把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每一项校园生活中,让“做有道德的三实小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学校尤其注重“第一次”的规则效应,第一次观看电影,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第一次到同学家去做客,都有相应的道德礼仪标准,把“第一次”做精、做实、做细、做规范,成为习惯,进而上升为一种良好的品质。活动,不仅丰富了队员的课余生活,更提供给队员真实的规则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我为队旗添彩 梦想伴我成长”建队节、“红色五月队风纪”展评、少代会系列活动,还有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以及学校特设的中队辅导员节,队员们人人参与,文明有礼,时时处处展现了三实小少先队员良好的规则意识。
研究,让规则意识深入持续 2014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读起来朗朗上口,很符合孩子的语言特点。的确,年纪越小的队员,越需要具体细微的行为指令。制定细则,要在实践中树立规则意识;开展活动,要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营造氛围,要在和谐中养成习惯;鼓励表彰,要在愉悦中遵守规则。学校的两项重点课题《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活化乐学体验的实践研究》和《在生活化乐学中小学规则意识的培养》就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此。课题研究的开展,必将有利于队员认识规则、拥有良好的礼仪品质、锻铸高尚的道德行为、形成初步的价值观。
共营,让规则意识辐射双赢 队员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持续地去塑造,去巩固。学校大队部向各中队辅导员提出建议,及时评估队员的行为,适时地表扬与批评引导,引导队员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学校也尤为重视另一股重要的督导力量——家庭,引导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率先垂范,共营共赢。学校通过与家委会合作,开展了“使用文明用语承诺”“平安志愿文明岗”等一系列争做“三实小文明家长”的相关活动。例如在“蓝色右转湾”公益活动中,学校招募的12名家长和学生志愿者利用放学时间,身着制服,在校门口向机动车驾驶员发放倡议书和蓝色丝带,将蓝丝带系在右侧反光镜上进行“承诺”:右转弯时等一等,给孩子们一个安心的右转弯。这场行动,被师生们称为“转角遇到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
三、走准规则意识教育的关键步——内化外显与即时评价
认知与实践的继续深化,就是良好规则意识的“内化”,而良好规则意识的真正“内化”,直接表现出良好的“外显”行为。外显,是规则意识教育四环节“认知—实践—内化—外显”中的关键体现点,任何教育的成功都要通过队员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外显”建立在“内化”的基础上,是“内化”的外部反映。
内化,让规则意识促行养德 内化,是规则意识教育期望达成度的目的所在,队员通过实践体验慢慢地形成努力的方向,开始从他律转变为自律。小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模仿,真实的情境体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大大增强队员的愉悦感,从而促进规则意识的内化。为此,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大量体验式的活动,例如“礼仪岗位”角色体验活动、“我是小农民”种植体验活动、“我是养蚕小能手”生命体验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让队员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唤起队员保持一颗温暖的爱心去待人、待物,对于队员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教育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nlc202309082001
外显,让规则意识知行统一 学校大队部抽样调查了学校五年级5个中队共276名队员每一年和老师、同学、保安主动打招呼的情况。从2012年首次调查到2015年12月再一次调查的比对中,我们发现五年级队员通过几年的学习与生活的规则意识培养与教育,乐于主动打招呼的队员数大幅度提升到66%,从校门低头而过不愿打招呼的队员从17%降至接近零。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求队员做到“午饭后草地上不留一点垃圾”,于是,小队长带好餐布和垃圾袋,队员们人人做到了在草坪上、玩耍处、午餐后不留一点垃圾。
评价,让规则意识有的放矢 队员的规则意识的提升和品德行为的训练与中队建设同步进行,中队队员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相互监督,人人把自己的言行与中队的集体荣誉联系了起来。学校还以中队辅导员节为契机,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三为”办学思想相结合,构建以“向日葵”为主题的富有学校特色的评价系统,目的是为了实现家、校、学生共建目标,强调队员自主进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进行统整,结合行为规范“十个好”,为每一年级段的队员制定评价标准,记录并考核队员在各项活动中的参与度、达成度,为队员的争章活动提供考核依据。少先队员们在三实小的向日葵大队中健康快乐每一天。
四、规则意识教育的延伸性思考——课程开发与渗透融合
具备规则意识,既是学校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社会在发展变化,学校在发展变化,队员的生活环境也在发展变化,学校将视野打开,关注着社会的各种变化,让规则与文明同行。
开发,把规则意识纳入课程 开发规则教育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大队部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的阵地,有计划地对队员进行系统的规则教育,比如:爱惜粮食,争做“光盘小达人”;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引导队员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今后,学校还将从“家庭规则意识”“校园规则意识”“公共场所规则意识”等角度开设课程,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少先队和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挖掘,把规则意识渗入学科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学活动有机渗透规则意识,切合时机地进行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规则意识教育因素,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做客》,“敲门、问好、不随便翻主人家的物品”等做客之道,都是良好规则意识的表现。语文、唱游、探究等教材中均有大量规则意识教育的极好素材,学校将继续进行梳理、挖掘和整合。
合力,把规则意识融入生活 学校希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优势,如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队员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成立家長委员会,构成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纽带,定期对队员良好品行与道德的养成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社区、实践基地联合课题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少先队员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变革与它的国民素养紧密相关。加强公民规则意识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全民守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在此过程中,增强全民的规则意识十分关键、任重道远。只有人人都讲规则,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促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规则意识,从娃娃抓起。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且行且思,努力探寻着规则意识教育的“规则”,把目标指向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校长的话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人们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一个讲规则的人,在日常的行为中必定表现为遵纪守法、文明有序、讲究礼仪,一个不讲规则的人,其表现为唯我独尊、无视法规,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规则是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小学生活是形成规则意识和初步形成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这样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培养良好的习惯说到底就是遵守规则,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并付诸行动。
我校是一所建校才4年的年轻学校。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培养少先队员的“规则意识”作为切入口,让规则走进孩子的生活,伴随少先队员健康成长。开展“规则意识”这一项目源于我校的校情,学校地处松江老城区的城乡接合部,大多数学生来源于拆迁户子女,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规则意识相对薄弱,家庭教育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改变从自我开始”,越是年纪小,越需要细微的行为指令,因此,在我校少先队教育中开展规则意识教育,是十分适时、适当、适切的。
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制定细则,在实践中树立规则意识;开展活动,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营造氛围,在和谐中养成习惯,积极鼓励,在愉悦中遵守规则。我们确定了培养少先队员规则意识的实践目标:一是在生活中探索规则意识培养的规律,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二是梳理出与少先队生活紧密相连的、符合其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的行为指令;三是结合学校新学校的特点,注重“第一次”的规则效应,如第一次春游,第一次看电影等,把“第一次”做精、做细、做实、做规范,逐步培养少先队员良好的规则意识。
在学校少先队的推动下,我们围绕规则教育,对校园整体环境进行了设计,让规则意识随处可见;建章立制,让规则意识有据可循;开展丰富多样的少先队活动,让规则意识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并成为每个少先队员的行为准则。另外,学校建立少年军校,聘请武警战士进行队列训练,培养少先队员的集体意识,让队员们学有榜样。通过“绿色评价”,建立少先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自主团队,具有初步的团队合作规则意识。
我校少先队员规则意识的实践与研究,让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先后取得松江区红旗大队、五星级队室、快乐集体、自动化小队、优秀少先队队长、优秀少先队员、上海市“美德少年”等佳绩。规则意识,让每个孩子更阳光,更礼貌,更懂得爱和被爱的温暖。
上海市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 谢江峰
幼儿园规则教育 篇7
一、民间游戏是有推广价值的规则游戏
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主要存在形式, 它所需材料简单, 内容易学, 种类丰富, 趣味性强, 玩法多样,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 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载体, 对增强幼儿体质、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形成勇敢、坚强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实践证明, 民间素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积极的开发会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二、规则游戏的定义与功能
如果说创造性游戏是儿童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自发性活动, 那么, 规则游戏就是由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编制的一种有组织, 有计划的游戏教育活动。前者充分体现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 后者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三、要使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有效融合,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资源, 教师必须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筛选和整理。比如, 有些民间游戏内容存在着思想陈旧、不健康、不安全等问题, 如打砖头、玩泥巴等, 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有些民间游戏在刚开展时幼儿参与率高, 但游戏形式呆板单一, 时间久了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对游戏本身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些民间游戏与幼儿现代生活实际相差太远, 幼儿很难理解, 根本不适合现代的幼儿。
(二) 丰富游戏材料, 自制、改造游戏材料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民间游戏取材简单, 这些材料物美价廉, 许多都是不需要花钱的。例如:陀螺、铁环、沙包、绳子等, 大都制作简单, 但玩的花样很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漂亮、形象的民间游戏材料既能节省财力, 又能使儿童感到其乐无穷;既满足了他们娱乐的需求, 也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1.创造性的准备游戏材料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环境布置需要通过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可以使他们对环境更加了解, 也更加爱护。”在开展民间游戏之前,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和制作游戏环境、材料, 也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 幼儿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 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 通过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 体验到创新游戏材料的乐趣。
2.传统游戏材料的替换
部分传统的游戏材料在现在社会很难找到, 或很难制作, 还有的游戏材料有不卫生的倾向, 而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游戏材料, 如果把这些材料替换到民间游戏中, 会有更佳的效果。如一块小石子, 有的幼儿用它在“老虎吃小人”的游戏中当作棋子, 有的用它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当作小米, 有的用它在“打瓦”游戏中当投掷器。
(三) 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
1.将民间游戏活动融于日常户外体育活动之中
民间体育游戏很多, 如捉迷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抢椅子、网鱼、击鼓传花、跳像皮筋、跳绳、踢毽子、跳房、编花篮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游戏, 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按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民间游戏。如中班健康教育目标之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 我们就选择“荷花荷花几月开“”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 使幼儿在愉快的嬉戏中发展了跑的动作。另一方面是让幼儿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 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改变玩法。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发展幼儿智力及小肌肉的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 以丰富活动区的内容。
2.将民间游戏活动渗透于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之中
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 如:幼儿课间、饭前饭后、离园前等各环节过渡时, 我们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 玩具携带方便, 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 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蚊子叮人”、“石头剪子布”等。教师特别重视幼儿的来园活动这一个环节, 因为来园是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在营造温馨温暖的环境的同时, 为其准备一些发展小肌肉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 如“七巧板“”挑棍“”抓籽”等, 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的心情和体验。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 游戏必将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菜单”, 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不仅是一种尝试, 更是一种需要, 一种全新的体验。我衷心地希望“民间游戏”和“规则游戏”有效融合, 互相渗透、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幼儿意志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摘要:在幼儿园中合理地、创新地开展民间游戏, 加强民间游戏与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不仅能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要, 更能充实现代幼儿的生活, 促进幼儿全方位和谐地发展。本文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民间游戏, 创造性的实现民间游戏和现代规则游戏的有效融合, 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篇8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娇生惯养, 稍不如意便发脾气, 摔东西, 耍赖, 使家长和教师都觉头疼。在幼儿园, 可能稍收敛些, 但还是有事无事发脾气。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如:发现饭菜不可口, 就赌气不吃;老师批评他, 他竟会爱理不理地转身就走。这些情况充分表明, 生活中必须制定一系列的规则, 对幼儿进行约束。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能只靠一朝一夕, 更无整齐划一的手段, 关键在于要让幼儿懂得什么是规则, 使其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 并明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为此, 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一、在游戏中, 让幼儿了解规则的意义
“规则”一词, 对于年幼的孩子很抽象, 所以我们绝不能进行简单的说教, 而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 领会规则的含义。孩子的一日生活活动有很多形式, 而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乐于参与, 乐于思考, 乐于尝试。所以, 我决定从游戏入手, 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我设计的游戏活动“抢椅子”, 玩法是6名幼儿随着音乐围着5把椅子转圈走, 当音乐停时, 幼儿找椅子坐下, 没有椅子的幼儿则被淘汰, 取走一把椅子, 游戏继续进行, 直至赛出最后一名坐到椅子的幼儿为获胜者。介绍玩法后, 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 我请出6名幼儿参加, 请其他幼儿仔细观看比赛, 发现问题可以叫暂停。比赛在紧张激烈的进行着, 这时, 有的幼儿发现问题了说:“老师, 景博他音乐还没停, 就坐下了, 他耍赖皮, 不算。”针对这些问题, 我请幼儿集体进行讨论, 最后总结出来几点: (1) 游戏中不能随便碰椅子, 拉椅子。 (2) 必须等到音乐停时才能坐, 不能抢。 (3) 必须一直要绕着椅子走, 不能停。我问:“我们刚才说的这些, 是不是玩游戏的人都必须遵守呢?”小朋友们都一致同意, 我趁热打铁的说:“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就是游戏规则, 只有遵守了游戏规则, 小朋友们才能玩得高兴, 游戏进行得才能公平公正。”
在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了规则的含义后, 我又组织了第二次游戏活动“小孩小孩真爱玩”。这一次, 我要求幼儿在玩的过程中, 自己寻找规则并讨论如何去遵守规则。如:师说:“小孩小孩真爱玩, 摸摸这儿, 摸摸那儿, 摸摸滑梯学着袋鼠跳回来。”我请小朋友说这其中要遵守哪些规则?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很全面: (1) 要摸到滑梯才能往回跳。 (2) 要学小袋鼠跳回来, 不能跑。 (3) 小袋鼠跳时, 手要放到肚子前, 放在头上就不是小袋鼠了。我引导说:“如果有的小朋友不遵守规则怎么办?或是老师没有发现他犯规怎么办?”小朋友们沉默了一阵后, 张林瑞小朋友说:“老师, 我和我爸看乒乓球比赛时, 都有裁判, 我们也可以找一个人当裁判, 谁犯规了, 就把谁罚下来。”小朋友们都表示同意, 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游戏, 大部分幼儿都能遵守规则, 裁判也能履行职责, 能将犯规的小朋友请下来, 而且还会很认真地说:“老师, 你的要求是走, 他却跑过去了, 他犯规了。”我为小朋友的进步感到惊喜。我们又进行了其他的规则游戏, 孩子们不用我引导, 就能很快地发现其中的规则, 并且能遵守这些规则了。
二、请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理解并遵守规则
要想让幼儿充分理解规则并物化为自己的具体行为, 就要使幼儿充分理解遵守规则的益处, 请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则能使幼儿感受到规则的具体性、可操作性, 使幼儿乐于接受, 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觉地遵守。
如:在游戏“夹沙包”中我们请幼儿自己制定规则, 起初, 幼儿制定规则为:幼儿自由分组, 使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夹沙包运到筐里, 先到者为胜。经过几次比赛后, 幼儿发现几个问题: (1) 在选择夹沙包的方式中, 有的选择用“胳膊夹”, 有的选择用“双脚夹”, 有的选择用“下巴夹”。比赛后, 幼儿发现用“胳膊夹”的速度最快, 各组因为夹沙包的方式不同, 所以最后的结果缺乏公平、公正。 (2) 在运沙包的过程中, 有的幼儿跑, 有的幼儿走, 这样也缺乏公平性。 (3) 沙包在夹运的过程中掉地算不算违反规则, 孩子们也有争议。根据发现的以上问题, 我组织幼儿进行又一次讨论, 这次, 孩子们讨论后制定出新的规则: (1) 每组6人, 统一规定用胳膊夹沙包, 沙包中途掉地或没投入筐内均为违规。 (2) 路上加入障碍物, 运送途中必须跳过障碍而不能碰触到障碍物。 (3) 在接力中, 前后两人必须拍手后才能继续。
我们不难看出, 这次的规则比上一次更具体, 更有操作性。我们根据这一规则进行游戏, 基本上达到公平、公正。幼儿对比赛结果比较满意, 但也有幼儿提出质疑, 并问我说:“张睿小朋友胖, 跑得慢, 这样影响我们组的成绩。”经过以上游戏,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充分了解了规则的含义, 并乐于接受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三、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 让幼儿建立并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规则意识后, 我在生活中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我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和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并要求他们自觉遵守。在实践中, 我发现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更乐于接受, 而且, 幼儿一旦接受了这些规则便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觉遵守, 再不需要老师更多的提醒。进行了规则教育后, 我们的孩子已能自觉地做好很多的事, 一个个变得又有礼貌、又懂事、又有责任感。
在教学活动中, 我将幼儿平时应遵守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作为重点, 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学习。这样不仅开阔了幼儿的知识面, 而且能让他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文明礼仪方面有所约束。如: (1) 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2) 请幼儿爱护环境, 争做环保小卫士。 (3) 在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打闹, 保持文明举止。 (4) 理解常见的标记符号, 感受规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欢乐。
在活动区活动时, 我们和幼儿共同讨论并制定了以下规则: (1) 佩戴标志才能参与活动区的游戏。 (2) 按标记取放材料, 随用随取, 严格分类摆放。 (3) 自觉遵守各个活动区规则。 (4) 选用固定音乐作为结束。 (5) 游戏的标志根据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完善游戏规则, 这样, 不仅避免了幼儿之间的争执, 而且幼儿也能自愿的进入他所喜欢的区域活动。
四、通过家园合作, 请家长督促幼儿遵守规则
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 只靠学校是不行的, 幼儿作为一个社会人, 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此, 我们把每一个阶段的规则教育内容告知父母, 已求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协助, 家园共育, 幼儿的规则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篇9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所以以游戏、生活为主场,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一、在游戏活动中,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 创设环境, 辅以图示, 渗透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让幼儿自主选择, 自主发展。所以, 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 以引发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规则、约束自我、遵守规则。比如:发动家长、孩子带来一些废旧物品, 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加工, 制成大量的操作材料, 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在游戏环境创设中, 对活动区域的操作及玩具整理通过图示、照片、标识来进行规则意识培养。如玩“娃娃家”时, 可在门口贴几对小脚丫, 孩子们在进区玩时, 先看一看门口的小脚丫上是否已摆上了鞋子, 如果没有了空脚丫, 说明人已满, 就应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玩了。这样既尊重了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 又规范了幼儿的行为, 建立起看标记行为的规则意识。又如在美工区中, 放了一个垃圾篓, 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 而不随手乱扔。这样的设计让环境开口说话, 将规则蕴含在环境中, 形象地暗示幼儿应该怎么做。
2. 教师参与, 有效互动, 萌发规则意识。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指南》中指出:创设情境, 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 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幼儿玩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游戏, 相信孩子们玩一小会儿就不感兴趣了;假如游戏中的各种规则都是教师三申五令、明文规定的, 那这种规则对幼儿而言可能是一种“约束”。当幼儿沉醉于游戏活动时, 就有可能出现老师们所说的各种“不听话”、“不合群”的现象。如果老师能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与幼儿玩在一块儿、乐在一起, 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转换角色, 在转变角色中感受周围发生的变化, 并根据自己觉察的变化对活动做出调整, 从而萌生规则意识和各种活动规则。如:游戏《猜猜我是谁》, 游戏规则:请一幼儿闭上眼睛蹲在圆圈中间, 用耳朵来倾听辨认是谁在说话。可是发现每次的提醒都无效, 中间的幼儿总是偷偷睁开眼睛。于是老师扮演蹲在圆圈中的猜测者, 故意睁着大眼, 孩子们立马抗议说违反了游戏规则, 有人还提议用手帕之类的东西蒙上双眼更好。老师的参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科学制定, 关注发展, 提升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要依幼儿年龄的增长, 不断提高要求, 体现出层次性、发展性。随幼儿年龄的增长, 规则规范约束的范围应逐渐扩大。规则所指导规范行为的难度应逐渐加深加强。
例如, 对活动类型、材料的选择及自主活动行为, 依幼儿的年龄而有不同规则:如建构活动区域里, 给孩子们提供积木、纸盒、空瓶子等材料。小班幼儿的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 自主拼搭;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目的已经比较明确了, 要求幼儿按主题、计划进行结构, 游戏后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 而且满脑子的幻想, 能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玩法。那对他们的要求则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的主题创作、合作建构, 能够做事有始有终有质量。所以在活动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定时要考虑到发展性、递进性。
二、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日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主要有:入园、早餐、早操、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午餐、午睡、户外活动等活动。为了照顾好孩子, 在一日活动中, 依据《指南》、《纲要》精神以及具体活动要求, 教师会制定各种规则保障一日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会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的违反教师制定的各种规则。面对这些, 老师不是警察, 简单的批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过多的指责, 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失去上进心。尤其是大班年龄段的孩子, 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何不让幼儿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要求和合理性呢。一次班上分了一箱新的桌面玩具, 孩子们欢呼雀跃, 蜂拥而上, 教室里乱成一片。这时我说:“就一箱积木, 大家一起玩够不够?想一想, 怎样让大家都玩到新玩具, 又能不争不抢, 玩得高兴呢?”于是幼儿积极商量, 自定出了规则:一组一组轮流玩;一天一天轮流玩;每次玩15分钟;如有争抢, 停玩一次;如不爱护, 停玩一次。因为规则是大家自定的, 所以活动中他们都能主动遵守以上规则。我觉得这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 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到处是生活, 到处是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 就孩子们的自定规则行为, 我和同事们进行了话题研讨———如何引导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大家认为:让孩子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合理性, 自定规则, 比起老师制定规则强迫执行, 孩子们可能更加愿意。随后的活动《我是规则小主人》中, 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很快就讨论并动手绘制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的规则图示。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 把平日里的规则都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设计规则图示, 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步转化成自律。如今的孩子们收拾玩具时摆放整齐、进餐前自觉洗手、便后及时冲水、在固定的时间段睡眠、起床等, 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大班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 不仅能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 还让孩子受益终身。
三、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生活中有些规则是在人与人间的交往、碰撞、冲突协商、合作之后, 才出现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 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比例的增多, 隔代教育的普遍溺爱型、保护型等不正当的教养方式, 使得我们的孩子个性张扬、随意、叛逆、自我。孩子们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现象特别严重。作为教师应该在生活中, 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实践、合作的机会, 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 学会遵守规则。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 让孩子体会购物需要有序排队来付款;“玩具分享日”活动中, 请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班级上来与小朋友交换玩, 并能把玩法介绍给同伴;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 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玩, 才有可能玩别人的, 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活动时, 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 并会努力遵守, 如果谁违反了规则, 幼儿常常会“群起而攻之”, 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交换、合作才能玩得开心。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规则意识不是一、两天猛抓就能够达到要求,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 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 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 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规则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因此,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从幼儿生活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并尝试通过设计制定规则的方法来解决。理解规则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生活得更有序、相处得更愉快而设计的, 从而培养初步的规则意识。笔者尝试从幼儿游戏活动、幼儿一日生活及人际交往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则 篇10
一、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发挥主人翁作用,促进规则的完整性。
《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幼儿园,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或是游戏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孩子这一主体,规则的制定也是如此。例如,在开展区域游戏中,让孩子自己商定娃娃家几个人,银行几个人,菜场几个人,等等,根据各个游戏区的场地大小,规定某游戏区的人员数。并且,老师可以根据幼儿自己制定出来的人员规定,在相应的游戏区贴上标记。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
二、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赋予幼儿权力制约违规。
从年龄特点分析,结合幼儿行为习惯来考虑,我班幼儿正处于培养坚持性与自制力的关键期,也具备了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能力。因此,在班中设立了“值日生”和“小老师”。如“值日生”负责检查小朋友的纪律及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况;“小老师”负责检查幼儿完成任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幼儿积极性,让幼儿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提高自觉遵守能力。
我还在区域活动中安排了小检查员的角色,让他们来限制娃娃家的购买量,以及监督各个游戏区的整洁情况。负责监督各个游戏区幼儿的活动,有权对有违规行为的幼儿说“不”。有时也让那些常犯规的幼儿当检查员。如,臣臣小朋友,他聪明伶俐,但上课时常插嘴,还要和同桌讲话,于是我请他做纪律检查员,专门负责对班中幼儿的纪律行为进行检查。这样一来,他在认真监督别人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改掉了插嘴、说话的习惯。
三、抓住机会进行规则训练。
这种机会是在特定条件与环境中生成的。例如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喝水、端饭都需要排队,不能插队;吃饭的时候,不把米饭弄得满桌满地都是;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边走,人多的时候要排队走;走路走楼梯时不讲话,眼睛看前面,小手不放在口袋里,等等。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时刻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如上课时不能随便和同伴讲话,要遵守课堂纪律。如在进行音乐游戏《水族馆》时,在孩子学小鱼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不发出声音,可以说:“小鱼游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小鱼游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又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画画的时候要注意安静,可以引导幼儿说:“颜色宝宝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会更加的漂亮。”在制作剪贴画或者是蛋壳画时,为了不让蛋壳弄得满地都是,可以对幼儿说:“蛋壳宝宝喜欢在桌子上聚集在一起,它们不喜欢被扔到地上。”等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可以使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体验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体验后果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过程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在探索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成年人不要过多地去责备他们,只须利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可以了。
在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常常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破坏,在别的小朋友的画纸上乱涂乱画,或者把别的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弄坏,又或者队伍不排好,在后面捣乱。比如我班的舟舟小朋友平时一直不排好队,每次别的小朋友都排好队了,就他还在后面玩。一次,我特地在别的小朋友开始玩游戏时让他坐到旁边不允许他玩,同时告诉他原因。在他一再的恳求和保证下我再次让他玩游戏,之后他学会了自我控制,每次排队的时候都能速度很快地排好队。通过这次的教训,舟舟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
平时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讲好规则,在确定了活动规则后,如有违反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如饭后在走廊看书的小朋友如果跑到游戏区玩游戏,那么下一次游戏区的游戏就不让他参加了;又如,有的小朋友图省力,在需要搬小椅子的时候拖椅子,那就不要让他搬椅子出去,而让他一直坐在原来的地方不动。当然这个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共同执行的,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五、活动后规则的反馈评价对幼儿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反馈评价中,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规则意识。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例如:在晨间桌面游戏结束后,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哪一组声音最小,哪一组的积木没有掉在地上,哪一组最团结,没有发生争吵。在评选中,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而且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又如,对个别幼儿的评价,通过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模仿提供了榜样。如在一次晨间桌面游戏时,我因为星星小朋友看到旁边一组的一块积木掉在了地上,他就顺手捡了起来而表扬了他,在后面几天里都出现了小朋友看到玩具掉地上就顺手把它捡起来的现象;通过对某一不良行为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小组评价、个别谈话等评价方法。例如:有的孩子规则意识特别差,还经常影响别人。教师就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法帮助他提高规则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进步。
规则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并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教育教学的效率、在立竿见影的效果上远远不如其他领域的教学,但生活本身又有另外的特点来弥补它的缺憾,可借助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性,进行长期的规划,作一贯的坚持。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说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行为,而且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将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时做个有心人,对幼儿进行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 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文章主要阐述了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则的几个方面: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发挥主人翁作用, 促进规则的完整性;帮助幼儿学习自我约束, 赋予幼儿权力制约违规, 抓住机会进行规则训练;帮助幼儿认识到后果, 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关键词:幼儿,行为规则,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篇11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应该怎么做呢?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社区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实践和了解成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规则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有关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通过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关心、帮助和爱护,学会分享、合作、安慰,逐步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懂得了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块基石。
规则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之基 篇12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孟子》) ”。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有相应的规则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约束, 协调着发展。然而, 国人规则意识淡薄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闯红灯、乱扔垃圾、随意吐痰等有损个人文明素养行为的说辞, 如千万支流、小溪潺潺, 汇聚成不得不让我们直视的问题:规则教育———素质教育之基、责任教育之基、和谐教育之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之基。
一、如何理解规则教育?
简单地说,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一条条制度和章程, 是约定俗成的。
规则意识是以规则作为行动准绳的思想行为, 是发自内心的。它属于意识范畴, 包括人们对规则的认识、看法和对涉及自身规则的理解、态度等。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生活中, 规则意识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它是规则制定的心理基础, 是正确、自觉实行规则的思想保证, 也是学校、社会建立有序、和谐环境的思想基础。
“规则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专门施加有关规则方面影响的过程, 最终达到人人都去遵守规则。学校的规则教育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通过教育的手段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他律变为自律。良好的有序的规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合作意识、责任感和自律精神, 帮助学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发展的社会性教育。
然而, 目前我国学校的规则教育方式却让人忧虑, 主要表现为: (1) 规则的内容过于宏观, 多为一些程度性的描述; (2) 规则的落实过于理想化, 多为贴在教室里墙上的台词, 等于束之高阁; (3) 规则实施奖罚过程过于形式化, 很多受制于主观臆断, 这反而弄巧成拙, 滋养了学生们不愿遵守规则的陋习。如《小学生守则》中的内容虽然条条在理。但是细分析, 有些条条却颇费思量、难理解。如“遵守法则, 增强法律意识”这种意识范畴领域里的内涵对小学生来说真就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又如“热爱科学”, 什么叫热爱?科学表示什么?诸如此类, 不一而举;难执行, 每一条规则都没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 学生并不能很明确地知道正确和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也使得教师在落实规则时有些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在规则教育问题上的困惑和纠结。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无疑是我们在制定规则内容时出现了问题。
二、如何制定规则教育的内容?
说得实在, 才能做得实在!笔者认为规则的内容一定要实在、简单、清晰、明确。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 教人且从近处做去。”笔者认为, 学校规则教育的内容也应从近处着手、从实处落脚、从细处生根, 规则教育才能真正找到适切于它的那片天空。
先来看70多年前江苏维安的新安小学制定的学生一天的“生活规定”: (1) 每天做身体运动一次; (2) 每天整洁一次; (3) 每天写日记一篇; (4) 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 (5) 每天大便一次, 且有定时。还有每月的、每年的“生活规定”, 从生活到其他的无一例外。就是这些让人发笑的规矩却又是那么真、细、实, 条条规矩都可以让人触摸到, 也可以让人去做到, 条条规矩中又渗透了学生身心发展、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 于这种规矩中浸润长大的学生, 怎能不拥有一个健康、阳光、向上的人格。
借鉴这些传承下来务实的“规定”和国外的规则教育经验, 笔者认为, 我们现代学校制定规则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具体、简洁、可行, 让学生能触摸到并能做到, 从而真正实现学校规则教育的育人功能。如针对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规则可设计为: (1) 不喝陌生人的饮料, 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2) 不与陌生人说话; (3) 不搭乘陌生人的车; (4) 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5) 遇到危险可以马上自己跑开。如针对刚入学小朋友的课堂规则可设计为: (1) 听从老师指挥; (2) 上课铃声一响, 进入教室即坐直; (3) 眼睛注视老师, 耳朵仔细听; (4) 嘴巴不讲话, 发言前要举手; (5) 手脚不乱动、乱摸、乱碰。针对课间休息的规则可设计如下: (1) 在教室里说话要轻; (2) 经过过道靠右走, 不能跑、挤; (3) 在过道、厕所排队时要安静, 大小便后要冲一冲; (4) 安静地回到教室, 坐回自己座位上时动作要轻; (5) 不小心撞到同学要主动扶起来并说声“对不起”!
笔者认为这些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规则, 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接近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才会收到实际的效果。只有课堂言语规则和行为规范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只有客体和主体的合拍, 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这也启示我们, 制定在学校里实施的规则内容时, 不能脱离教育心理学和儿童行为发展理论, 一定要结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实际, 细化成可操作的要求和规定, 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学生, 越需要具体细微的行为指令, 而不能给出太抽象笼统的规则, 那会使他们在实施时感到困惑。
三、如何实施规则教育?
规则的规范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为更高层次的道德行为和体验打下基础。因此,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功能, 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内容来抓, 为培养有操守、有原则、有责任的高素质一代人而服务。
1. 坚持有机渗透:规则教育的基点
规则教育内容具体丰富, 涉及面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德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 各有侧重地开展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等教育, 使德育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学习生活、更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 更加生动, 富有感染力。”因此, 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以各项活动为辅助, 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 做到有机渗透、早植入规则意识, 形成教育合力, 发挥整体效益。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规则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姿态等均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 进行规则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心里想着规则, 观察不忘规则, 讲课适时讲规则。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规则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许多内容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我们要把规则教育作为贯彻《规范》、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 结合学校的日常管理, 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注重规则教育, 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三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生规则的形成, 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此, 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规则教育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
2. 坚持以身立教:规则教育的支点
在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里, 教师总是被当做其他社会成员的楷模。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到的。但还不止如此, 可以大胆地说,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 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正因为这样, 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 他应当感觉到,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学生具有“向师性”, 教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 也是规则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的习惯品行、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影响, 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印记。因此, 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在规则教育中, 教师应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 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 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教育工作者人人做楷模, 处处讲规则, 才能让整个校园拥有良好的规则教育的氛围。
3. 坚持内化自律:规则教育的拐点
【幼儿园规则教育】推荐阅读:
幼儿规则教育07-01
无痕的规则教育的幼儿教师随笔05-17
幼儿园规则游戏09-26
幼儿园区域区角规则05-09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遵守交通规则》07-24
幼儿园常见的规则游戏有哪些07-30
幼儿园跳房子游戏规则09-22
亲亲天使婴幼儿游泳馆提成规则06-29
幼儿园幼儿礼仪教育08-20
小学化幼儿园幼儿教育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