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2024-11-05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精选10篇)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1

唐文皓

消化道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准确的临床评估,失去了有效的治疗机会,其5年生存率不理想。 随着消化道肿瘤新的诊断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新型内镜、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在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诊断和术前分期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直观显示消化道病变,获得病理诊断。然而禁忌证、并发症较多,操作较复杂,仅能显示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管腔狭窄者无法通过,检查有一定痛苦。目前普通内镜主要起筛查的作用,发现早期可疑病变,新型内镜可进一步观察, 大大提高了早期肿瘤发现和确诊的可能性。下面介绍几种用于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

1. 1放大内镜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把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对于那些微小和浅表的早期肿瘤的 诊断具有 很高的价 值。 Fukui等[1]在放大内镜下使用肾上腺素喷洒于可疑黏膜,观察微血管的变化辅助 鉴别肿瘤 分化程度。 Yagi等[2]喷洒醋酸观察黏膜变白的程度以辅助鉴别诊断肿瘤。

1. 2色素内镜是在常规内镜或放大内镜下,通过黏膜染色,辅助目视诊断及活检定位。对鉴别肿瘤与肿瘤相似病变、确定肿瘤病变范围, 特别是对诊断扁平和凹陷型恶性病变有帮助。目前胃和肠黏膜染色比较常用的有靛胭脂、甲酚紫和美蓝。

1. 3窄带内镜利用光的传导和吸收特性,将传统宽光谱的红、绿、 蓝三色滤色镜的光谱缩窄,形成窄光谱光源,照射至黏膜,得到相应的黏膜图像。根据胃黏膜下血管网的形态可辅助判断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可分为: A型: 纤细网状 ( fine network) ; B型: “瓶塞钻”样 ( corkscrew) ;C型:未分类型( unclassified pattern) 。66. 1% 分化良好的腺癌为A型;85. 7% 的未分化腺癌表现为B型[3]。窄带内镜的临床使用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1. 4荧光内镜根据良、恶性病变对应的荧光光谱存在特异性,可进行鉴别诊断。文献报道,抗CEA抗体和抗MUC1抗体用含有增敏剂的靛青绿衍生物标记后,与肿瘤细胞结合,在红外线荧光内镜下产生足够强的荧光信号,可据此诊断微小肿瘤[4]。荧光内镜具有极大潜能, 随着高特异性和高亮度的荧光剂的研究、使用,将为内镜诊断带入“分子内镜时代”。

1. 5超声内镜既可通过内镜观察黏膜表面形态,也可行超声扫描, 对病变浸润深度精确判定,有助于术前评估。超声内镜有助于判定胃癌浸润深度、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 对T1 ~ T3和N1期病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但对于T4和N2期以上病例,CT明显优于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是目前评价直肠病变浸润深度最准确的方法,对肠旁淋巴结转移情 况也能做 出较准确 地判断[5]。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88%和89%[7]。

1. 6共聚焦内镜是在内镜末端加上一个极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使图像放大1000倍,清晰显示细胞以及亚细胞水平的显微结构,并能对250 μm深度黏膜层进行观察,对断面影像进行重建显示其三维结构。检查时需局部使用吖啶橙或静脉使用荧光素钠等荧光染色,以提高分辨率。目前共聚焦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2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及消化道造影只能显示消化道腔内肿瘤的大小和形态, 无法显示肿瘤侵犯程度以及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随着电子 计算机断 层扫描 (CT)、核磁共振成像(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 等新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分级、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开展,消化道肿瘤的影像诊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 1CT检查螺旋CT三维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楚显示整个胃肠道,明确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以及转移情况等。患者无痛苦,尤其适合高龄体弱患者,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临床普遍沿用CT对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肝、肺以及腹膜等转移灶的诊断标准[8]。德国已于2002年10月开展CT结肠成像技术用于结肠癌的早期筛查。美国及新加坡等国均将其列入结直肠癌筛查指南。随着CT仿真内镜及多平面重建等重建技术的发展,能直观、立体地观察胃癌的形态、范围。

2. 2MRI检查MRI胃肠道造影具有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方式和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辐射损伤等优势。但含磁性植入物的患者无法检查,且检查时间较长,患者难以保持平稳呼吸,影响阅片效果等。

MRI在胃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日趋增多。MRI胃癌T分期准确率可达76% ~ 88%[9]。随着肿瘤侵犯深度的增加,其灵敏度也不断提高。但对胃癌N、M分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MRI对直肠肿瘤术前分期、治疗方案制定等能提供客观依据。一项98例患者的研究中,MRI的T分期与病理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 = 0. 67)[10]。 直肠腔内超声(ERUS)与MRI诊断直肠肿瘤T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9. 0%~ 97. 0% 和63. 0%~ 87. 0%[11]。应用MRI观察淋巴结,敏感性达85% ,特异性达97%[12]。 研究结果显示,ERUS诊断早期直肠癌的准确性高于MRI,而MRI对晚期直肠癌诊断可能更具优势。

2. 3PET-CTPET-CT将PET和CT融为一体,由PET提供病灶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CT提供病灶的精确定位,可获得全身的断层图像,对胃肠道肿瘤的术前评估、复发的监测、再分期等较为理想,尤其对远处转移 的评价有 很高价值。 PET-CT可以反映病灶局部的代谢状况,对于淋巴结转移,其诊断准确率高于传统影像学手段[13]。但对胃、肠道肿瘤显示尚存在盲区,尚不能取代其他常规检查。

3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记物是伴随肿瘤发生而产生的分子,存在于肿瘤组织或宿主体液中,而在健康宿主中没有或含量很少。与放射检查、内镜检查相比,检测费用和患者的不便都最少,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消化道肿瘤的标记物主要包括癌胚 抗原 ( CEA )、糖类抗原CA50、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72-4等。

3. 1CEA主要诊断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研究显示CEA可以作为肿瘤转移的标记物。 还可用作判断疗效的指标,成功的治疗会显著地降低CEA的表达水平。2007年欧洲肿瘤标志物组织 (EGTM)再次对肠癌患者临床如何应用肿瘤标记物进行了规范:(1) 确定诊断期,CEA可以与标准诊断因子一起参与诊断;(2) 治疗性切除后监控期,Ⅱ或Ⅲ期肠癌患者和可能复发 的患者都 应定期检 测CEA;(3) 重症监控治疗期,应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中每隔2 ~ 3月检测CEA[14]。

3. 2糖类抗原CA19-9在21% ~ 42% 的胃癌患者、20% ~ 40% 的结肠癌患者中有发现。研究发现,除了CEA,CA19-9是肠癌患者最重要的标记物[15]。肠癌患者的早期和转移期都有明显差异。研究者推荐肠癌患者术前调查期应联合检测CEA和CA19-9。

3. 3糖类抗原CA50早在2002年就有研究 者指出良 性疾病者CA50阳性率只有6. 3% ,肠癌患者达到52. 8% ,癌症转移者阳性率高达82. 8% 。但它是一个非特异性广谱肿瘤标记物,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所以,CA50一般不作为诊断性标记物。

3. 4糖类抗原CA72-4胃癌时, CA72-4有显著升高。大量的研究表明,胃癌中CA72-4敏感度高于或等于CEA,结肠癌中CA72-4敏感度低于或等于CEA。因此,目前CA72-4通常作为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标记物[16]。有研究表明胃癌血清标记物中CA72-4是最敏感的。 因此,胃癌患者应联合应用CEA和CA72-4。

至今为止,临床诊断没有一种肿瘤标记物具备足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没有一种肿瘤标记物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肿瘤,同一种肿瘤也可以检测到几种肿瘤标记物。这就为肿瘤标记物的联合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建议联合应用CEA、CA19-9和CA72-4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这样可以提高灵敏度, 对肿瘤的 早期诊断 具有重要 意义[17]。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普外科常见的肿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患者将受到消化道肿瘤的危害。如何研发和临床使用新型内镜、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等技术、设备,对年老体弱、常合并各种并发症的老年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术前评估和随访是我们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2

关键词:循证护理 消化道恶性肿瘤 化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1-02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极高,化学治疗是其重要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化疗后毒副反应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脏器及组织损伤,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观念在国内护理界逐渐兴起并不断运用于临床中,推动了我国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1]。我院从2010年1月开始开展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循证护理的研究,在化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现将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1.2±3.8)岁,其中子食管癌15例,胃癌20例,大肠癌5例,胰腺癌10例。50例患者均在我院接受首次化学治疗。

2 循证方法

2.1 提出循证问题。根据化疗药物出现的毒副反应以及相关护理实践、经验提出循证问题:如何积极预防及处理化疗期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循证支持。确定检索的关键词语:循证护理、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毒副作用。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共收集到最新发表的文章资料34篇,并对寻找到实证进行审慎评审,最终找出有科学依据的、可信度高的、符合临床实践的实证[2],根据这些实证制定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的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2.3 循证实践。

2.3.1 心理护理。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承着巨大的病痛及心理压力,患者在化疗期间常常出现消极、脆弱、恐惧、不服从治疗等不良心理及行为。这些不良心理及行为若不及时缓解或消除,会直接影响到化疗的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3]。在患者化疗前,我们详细地向患者讲解化疗的意义、目的以及效果,同给予患者的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建立信心,以积极、乐观、坚强的精神面貌接受化疗。

2.3.2 化疗毒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3.2.1 呕吐、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措施:①在化疗前、化疗中以及化疗后适当应用镇吐剂;②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减少口腔异味,保持病房的通风、整洁,尽量减少异味对患者的刺激;③鼓励病人在化疗期多喝水,以减少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同时加快毒素的排出[4];④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呕吐、腹泻情况,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对症治疗;⑤在科学基础上结合患者的需求制定饮食计划,避免不当饮食对胃肠道的影响,同时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全面的营养支持[4]

2.3.2.2 靜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若药液外漏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静脉炎[5],预防措施:①护理人员选择四肢上较粗的直静脉,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②药物输入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回血等情况发生,一旦出现外漏要及停药、处理,根据不同药物选择冷敷或热敷。

2.3.2.3 肾毒性的预防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如观察尿液量、尿色、气味等,化疗期间嘱咐病人要多摄入水份,确保每天的排尿量在3000ml以上,特别是对于用异环磷酰胺药物的患者要严格保证每天至少3000ml水份的摄入,以防止膀胱黏膜损伤[6]

2.3.2.4 心脏毒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化疗药物阿霉素会引发心肌病变[6],因此,要严格掌控阿霉素的用量,患者用药期及用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心电图变化情况,必要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以缓解症状。

3 结果

通过实施以上预防护理措施,本组5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患者均成功完成首次化学治疗,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呕吐,没有患者出现肾脏、心脏以及静脉等组织损伤。

4 讨论

循证护理是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法。我们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运用循证护理,不仅确保了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而且有效的预防或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推动了整个医院临床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淑芸.我国循证护理发展现状分析及其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2):377-379

[2]石敏.循证护理的发展与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4,14(1):62-64

[3]李春梅,诸蕊玉.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化疗前焦虑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6C):1615-1616

[4]郑桂花,刘先利,韩玉静.恶性肿瘤化疗的全方位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8):3543

[5]韩锐.肿瘤化学预防与药物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大学联合出版社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 其中男29例, 女19例, 年龄26~85岁, 平均51岁。临床表现: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便秘;黏液血便26例, 大便隐血阳性10例, 呕血8例。30例同期行胃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 43例行胃结肠镜检查。

1.2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 8层螺旋CT, 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层厚5 mm, 200 m A, 电压120 k V, 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70~100 m L优维显, 流速3~4 m L/s, 采用造影团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 触发层面为腹主动脉肾动脉平面, 阈值100 HU;延迟23~30 s、150 s扫描获得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本组除8例有禁忌证未做增强检查外, 其余均做增强检查, 有3例梗阻的病例向结肠内注入泛影葡胺。将原始数据经3D工作站处理, 行最大密度投影 (MIP) (如图1a) 、多平面重建 (MPR) 、模拟内镜等多种方法观察。

胃或者结肠检查:检查前1天吃泻药清肠准备, 检查当天早上禁食, 检查前喝稀释10倍甘露醇溶液, 让肠道充分充盈。检查前肌注654-2 10 mg (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

直肠检查:检查前1~2小时灌肠, 检查前肌注654-210 mg, 再注入300~450 m L空气。

1.3 影像学评价

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对所有病例进行双盲法综合分析, 并与临床资料、手术病理结果对照。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及组织学类型

直肠癌14例, 结肠癌21例, 胃癌13例;中低分化腺癌41例, 黏液腺癌4例, 类癌3例。

2.2肿瘤的CT表现

(1) 胃肠壁增厚:胃壁及肠壁增厚 (如图2、图3、图4) 约1.0~3.0 cm有29例, 大于3.0 cm有6例; (2) 肠腔狭窄:肠腔变窄伴不同程度梗阻 (如图5a、2及图3) 26例, 肠腔未变窄9例; (3) 软组织肿块形:形成菜花状或团块状肿块 (如图1b及图5b) 有23例;肿块最大者长径为9.7 cm, 最小者长径为1.2 cm;肿块边缘模糊17例, 边缘清6例; (4) 病灶周围浆膜面改变:浆膜面模糊见条片状影 (如图3) 有35例, 浆膜面清晰有13例; (5) 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本组病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共27例, CT发现淋巴结影 (如图3) 共24例; (6) 远处脏器转移:本组中, 肝脏转移 (如图1c) 6例, 肺转移2例, 宫颈浸润1例, 肾上腺转移1例, 骨转移1例; (7) 腹水:有腹水8例, 无腹水40例。

3 讨论

3.1 消化道肿瘤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以往消化道肿瘤大多数依赖双对比钡剂透视和纤维胃肠镜确诊。钡剂透视技术成熟、快捷、痛苦小, 可以观察消化道的蠕动功能情况。纤维胃镜、肠镜直观真实并可以获得病理结果。但这两种方法都是以显示腔内病变为基础, 缺乏对病变整体形态的了解, 不能观察肠壁的深层改变和肠壁外情况及周围脏器的浸润, 对消化道肿瘤的术前分期均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1]。随着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诊断消化道肿瘤病变的过程中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比双对比钡剂透视和纤维胃肠镜检查略有优势, 特别是以那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

3.2 扫描前准备及技术

为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检查前准备和扫描参数的选择至关重要, 肠道准备的情况直接影响成像质量。为减少肠腔内液体或粪便的残留, 尽量采用电解质溶液清洁肠道, 肠腔充分充盈液体是保证成像质量的关键。分时间段喝水, 采用稀释10倍甘露醇溶液充盈肠道, 既可以增加肠道溶液的容质, 不至于像纯水那样低的密度而引起伪影, 又能显示胃肠道黏膜影。检查前肌注654-2, 让肠道处于扩张状态。对于直肠病例本组采用空气灌肠能够清晰的显示病灶。本组48例患者经上述方法准备胃肠道后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3.3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上消化道肿瘤术前必须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了解病变对肠壁的浸润深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CT既能显示肿瘤腔内或壁内生长情况, 又可以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厚度、局部软组织肿块及肠腔狭窄情况, 增强后增厚肠壁及肿块明显强化、胃肠道浆膜面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变化, 肿瘤腔外生长, 侵犯周围器官和远处转移情况[3]。利用CT二维重建法根据病变近、远端肠管的形态和走向可明确发病部位, 对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4]。本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中、晚期病例居多, 显示胃壁及肠壁增厚35例, 胃腔及肠腔内肿块23例, 肠腔狭窄26例, 腹水8例。肿瘤外缘不规则、伴条索状影、结节影或周围浆膜面模糊作为浆膜外侵犯的诊断标准[5]。本组浆膜面模糊35例。由于CT扫描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能清晰显示病变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可以发现腹腔、后腹膜区肿大淋巴结以及肝脏内的转移灶[6,7]。本组病例中, 淋巴结转移24例, 肝脏转移6例, 其他远处器官转移5例。

3.4 重建方法对胃肠道肿瘤的检查优势

重建MPR是二维图像, 他是沿人为规定的任意直线方向或曲线方向提取相关容积数据进行重建组合, 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 能实时地从多方面观察病变腔内的形态、大小及腔外情况, 肠壁厚度及病变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肠外侵犯情况, 对确定器官来源亦有较大帮助。本组病例中, 在显示病变整体形态和病变定位方面以重建MPR及MIP图像较理想;在显示肿块的隆起及管腔狭窄方面, 以MPR及模拟内镜显示较好。

总之, 多层螺旋CT有较好的时间、空间及密度分辨率, 并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能清楚显示整段肠管, 弥补了纤维肠镜因阻塞性肠梗阻而不能通过的不足, 且能观察到纤维肠镜无法观察到的盲区。胃肠道多层螺旋CT检查不需要介入体内任何器械, 患者无任何痛苦, 其适应证较为广泛, 尤其是适合高龄体弱、心功能不全而无法进行纤维肠镜检查的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胃肠道肿瘤的发生部位及肠壁血供情况, 对胃肠道癌术前评估病灶大小、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等有重要作用。在胃肠道肿瘤的诊治方面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注:图a:容积再现显示横结肠梗阻, 造影剂不能通过;图b:同一患者, 冠状位MPR重建示横结肠管腔内充盈缺损伴肠梗阻, 造影剂不能通过;图c:同一患者, 横断面示横结肠管壁增厚, 肠腔变窄, 增强明显强化, 同层可见肝转移病灶

注:横断面示升结肠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 周围脂肪层模糊伴淋巴结肿大

注:冠状位MPR重建示降结肠管壁增厚、增强明显强化, 管腔明显狭窄伴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

注:图a:矢状位MPR重建示:肠腔内菜花样肿块, 肠腔变窄;图b:同一患者, 仿真内镜显示肠腔内菜花样肿块, 表面不光滑

注:矢状位MPR重建示胃壁明显增厚、胃腔变窄

参考文献

[1]李忠, 张东昌, 侯振宇, 等.螺旋CT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 27 (2) :209-211.

[2]吴越, 窦新民, 康柳青.32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 2009, 31 (23) :3232-3233.

[3]冯琦, 庄治国, 许建荣, 等.多层螺旋CT术前初步评估胃癌分化类型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3) :410.

[4]崔庆周, 崔红领, 陈鹏.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与介入, 2011, 18 (5) :77.

[5]汪海涛, 吴元佐, 郑少强.螺旋CT对直、结肠癌诊断和分期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 :655-656.

[6]刘媛, 周纯武, 张红梅, 等.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评价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2) :2147-2149.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4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化疗资料及护理体会。

结果:通过实施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等措施,并针对患者出现的化疗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效果满意。

关键词:消华道肿瘤 化疗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18例,最高年龄68岁,最低年龄35岁,平均55.3岁。其中胃癌24例,肝癌12例,直肠癌6例,结肠癌5例,胰腺癌3例,所有患者均经内镜、B超、X线、CT和病理证实确诊。

1.2 方法。患者常用化疗药物为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丝裂霉素(MMC)联合化疗。化疗前口服格拉斯琼胶囊或静脉滴注格拉斯琼,预防反胃呕吐反应。生理盐水150ml+MMC0.8g,生理盐水250ml+5-Fu0.75g,生理盐水500ml+DDP20mg静脉滴注,并给予水化。2个疗程间隔时间为4周,平均5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CR即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并超过4周;NC即无变化或SD,病灶两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4周;PR即部分缓解:病灶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持续超过4周;PD即进展,病灶两径乘积增大超过25%。其中CR和PR为有效。

2.2 结果。患者经治疗1月后行B超、CT或胃、结肠镜检查CR15例,PR20例,NC8例,PD7例,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有效率达81.3%。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肿瘤患者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轻者表现出孤独、抑郁、沮丧等情绪,重者会出现愤怒、恐惧。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及正常思考能力,进而影响对患者的治疗。因此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要在心理上、感情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疏导和安慰,采取有针对性的宣教方式,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多倾听他们的要求,并尽量予以满足。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要求患者家属、亲人多迁就配合病患,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2 毒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3.2.1 骨髓抑制护理。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外周血细胞各成份的变化情况。由于白细胞降至最低点的时间约为15d,一般情况下从第10d时即采取保护性隔离,以降低感染的几率,并加强各项基础护理。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极易并发感染。应强调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例如便后清洗肛门,以防肛周感染等。确保各项操作的无菌化,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输液结束拔针后护士压迫血管时间要适当延长,并观察患者皮肤有无淤点,若发现出血倾向,应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遵医嘱应用有效抗生素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有无发热、过敏等副反应。

3.2.2 消化道护理。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期间最常见的毒性反应之一,DDP一般在用药前30min开始溶药,过早溶药会由于时间过长而破坏其稳定性,影响药物疗效。溶药过晚则不易充分溶解,滴注时间一般应在2h以上,可减少胃肠道反应。化疗前遵医嘱静脉滴注格拉斯琼50m,11h左右滴完,若口服胶囊,应间隔12h服用两次。

3.2.3 预防肾功能损害。充分水化是预防肾脏毒性的重要环节。补液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胃肠道反应的轻重。对呕吐明显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吐剂,同时增加水化输液量。高氯离子能减轻顺铂对肾小管的损伤,盐水能减轻顺铂的肾毒性,应让患者尽可能的多饮用盐水,尤其对于呕吐患者更要及时补充,以保证肾脏的持续灌注。

3.2.4 口腔护理。嘱咐患者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刷牙时要选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口腔粘膜。若患者有口腔溃疡应的发生,应改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擦拭牙齿或口腔护理,2次/d;及时清除脱落的粘膜、粘液和腐败物质,促使粘膜再生与修复。

3.2.5 静脉血管的保护。化疗药物有强烈的局部刺激性,故选择血管要以直、粗、軟、有弹性的部位为宜,避免在手腕或手背部穿刺,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注射过程中应定时巡视,一旦发现患者有皮肤潮红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注。取0.2%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局部肿胀明显者,可用50%硫酸镁外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缩,减缓药物的扩散。另外,医护人员应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在操作时牢记保护措施,如戴防护手套和口罩等。一旦接触药物,则用肥皂水反复清洗。条件许可下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在专用层流室内完成药物的准备。

3.3 饮食护理。由于长期慢性消耗,不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酶分泌不足等相关并发症导致进食困难及消化功能障碍,加之情绪因素影响进食,致使消化道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如不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很快会进入恶性循环。对于无吞咽功能障碍能进食的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刺激食欲,说服患者自愿进食,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一些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助消化药来提高患者食欲。同时可适当配食安素、蛋白粉等营养要素。对于无法吞咽的患者可采用胃管注入,注入药物或食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胃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反折末端并固定。同时可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如蛋白质、脂肪乳、氨基酸等以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必要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给予足够热量支持。

4 讨论

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术后复发率。但化疗药物除对肿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还可出现胃肠道和血液毒性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化疗,影响化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应该了解两种药物的主要毒性反应,使用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观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口腔护理和静脉血管的保护等基础护理,避免副作用的发生,从而提高化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魏娟,曹凤军.大剂量顺铂化疗患者的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4例均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经病理组织学和 (或) 细胞学确诊。男30例, 女24例, 年龄26~72岁。其中大肠癌33例, 胃癌21例。治疗前30 d内没有进行放疗、化疗, 也未服用抗肿瘤药物,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未异常, 能够测量病灶, Karnofsky评分≥70分。将患者分为香菇多糖联合化疗组29例 (其中大肠癌19例, 胃癌10例) 和单纯化疗组25例 (其中大肠癌14例, 胃癌11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香菇多糖联合化疗组

给予患者香菇多糖1mg/次, 每周2次, 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连续8周;化疗方法:大肠癌患者:奥沙利铂130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氟尿嘧啶 (5-FU) 375mg/m2;胃癌患者给予多希他塞75mg/m2、DDP75mg/m2、5-FU 750mg/m2。

1.2.2 单纯化疗组

大肠癌患者:奥沙利铂130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5-FU 375 mg/m2;胃癌患者给予多希他塞75 mg/m2、DDP 75 mg/m2、5-FU 750 mg/m2。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抗肿瘤药物客观疗效标准为依据, 制定评价方法, 确定相关的评价标准。进展 (PD) :肿瘤病灶双径乘积之和增加1/4, 或有新病灶产生;无变化 (NC) :没有达到PR要求;局部缓解 (PR) :肿瘤病灶双径乘积之和去掉一半, 持续时间大于一个月;彻底缓解 (CR) :全部肿瘤病灶至少去除一个月以上。

1.4 评价生活质量

评价时依据Karnofsky评分标准。稳定:Karnofsky评分在治疗后变化<10分;下降:Karnofsky评分在治疗后减少≥10分;好转:Karnofsky评分在治疗后增加≥10分。

1.5 不良反应

依据NCI常见毒性分级规定 (CTC2.0) 来判断。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香菇多糖联合化疗组总有效率为58.9%, 单纯化疗组总有效率为4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治疗后体力提高方面香菇多糖联合化疗组要明显好于单纯化疗组,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脱发、静脉炎、腹泻、口腔炎、呕吐、头晕、骨髓抑制及指、趾端麻木等周围神经毒性。

3 讨论

肿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力减弱, 有许多肿瘤患者由于种种原因身体的免疫功能出现异常, 不能有效抵抗病毒侵袭, 在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 一定要重视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将免疫调节作为治疗的重点。现阶段, 国内在治疗晚期肿瘤中, 基本采用放、化疗的方式。这种治疗方式虽然对肿瘤细胞有较强地抑制作用, 但对人体的免役系统会有一定的损害。所以, 在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放、化疗的同时, 应给患者加上免疫调节的药物, 以弥补化疗对患者免役系统的损害, 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改善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香菇属于一种真菌, 既可以用来食用, 也可以用作药物进行治疗。中医认为香菇能够补中益气、祛湿邪、调和脾胃。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香菇在抑制癌细胞发展、改善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很大作用。香菇多糖是一种高分子葡聚糖, 具有抗肿瘤的功效, 是从香菇子实体中提取的, 其抗肿瘤的功效主要是经由宿主加大巨噬细胞毒作用与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来实现的。一般都在化疗中加入香菇多糖, 通过二者联合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看出, 在香菇多糖联合化疗组总有效率为58.6%, 单纯化疗组总有效率为40.0%, 且治疗后香菇多糖联合化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 进一步说明香菇多糖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在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 采用香菇多糖联合化疗的方式疗效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王林波, 陈文军, 潘滔, 等.天地欣影响消化道恶性肿瘤微转移的初步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4, 26 (8) :504-505.

[2]黄婷.香菇多糖在老年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11) :2180-2182.

[3]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8-28.

[4]Ng ML.Yap AT.Inhibition of human colon carcinoma development by lentinan from shiitake mushrooms (Lentinusedodes) [J].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2, 8 (5) :581-589.

[5]王育生, 杨昭玲, 刘晓玲, 等.腹腔注射香菇多糖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所致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6, 18 (11) :764-765.

[6]于淑池, 林泽平.香菇的营养保健及免疫调节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 23 (5) :82-83.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288例, 其中食管癌87例, 贲门癌65例, 胃癌45例, 结肠癌42例, 直肠癌30例, 胰腺癌19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男36例, 女14例, 年龄在35~74岁之间, 50岁以下5例, 50~60岁之间10例, 60~70岁之间17例, 70岁以上18例。在确诊恶性肿瘤前已知糖尿病患者16例, 确诊后化现糖尿病34例。恶性肿瘤经CT或腹部彩超、电子胃镜等措施发现, 并经过取活检病理切片确诊, 糖尿病以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1%为诊断标准。

1.2 方法

将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调出, 回顾性分析其发病率, 患病特点, 对比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 与年龄、化疗等因素有无相关性。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血糖控制, 术前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 口服降糖药物, 血糖过高者应用胰岛素持续皮下泵入, 并且在清明空腹、三餐前后、昨睡前监测血糖变化, 将血糖控制在6~9 mmol/L[1]。

1.2.1手术治疗肿瘤发现早, 患者手术条件成熟的患者 , 首选手术治疗, 手术前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做好相应辅助检查, 无严格手术禁忌症者, 进行手术。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和术式, 术中放置吻合器和十二指肠营养管, 早期进行鼻饲营养, 术前、术中、术后2 d, 坚持2 h监测一次快速血糖, 保持血糖的稳定。

1.2.2保守治疗符合化疗条件, 无严格化疗禁忌症者进行化疗 ,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 一般药物有ADM、5-UF、DDP、MMC等。化疗期间同时应用格拉司琼, 防止化疗后的胃肠不适, 减轻呕吐症状。紫彬醇应用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总疗程2~6周[2]。

2 结果

2.1 各种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发病率

28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已确诊糖尿病为16例, 入院后符合糖尿病诊断的患者34例, 共50例, 其发病率为17.36%, 化疗与血糖升高呈正相关, 同时分析对比得出随着年龄增长和化疗次数增多, 血糖程式高更明显, 见表1。

[n (%) ]

2.2 化疗与血糖升高呈正相关

50例合并糖尿病患者, 34例在在确诊恶性肿瘤化疗期间发现血糖升高并诊断为合并糖尿病的, 同时分析16例已确诊糖尿病患者在化疗期间, 血糖明显高于平常, 同时分析对比得出随着年龄增长和化疗次数增多, 血糖升高更明显。

3 讨论

中国糖尿病协会与2013年9月对近10万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显示与2008年的9.7%又同比增长了1.9%, 达到11.6%[3]; 而该组病例则显示 , 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7.36%, 比普通健康人群的合并糖尿病发病率增高了接近6%, 男女比例为2.6∶1, 并且与年龄呈正相关, 50岁以下5例, 50~60岁之间10例, 60~70岁之间17例, 70岁以上18例。

综上所述, 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普通健康人群要高, 且与年龄和化疗次数呈正相关, 这与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不无关系, 其损害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与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自2012年6月—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288例, 对其中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5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分析其发病率和普通人群发病率。结果28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 已确诊糖尿病为16例, 入院后符合糖尿病诊断的患者34例, 其发病率为17.36%, 化疗对血糖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 肿瘤的化疗能诱发血糖升高或加重糖尿病。

关键词:消化道恶性肿瘤,糖尿病,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新波, 王鹏鲲, 宋和平, 等.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治疗探讨[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3) :10-12.

[2]胡加海, 蒋宗惠, 陈荃.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59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4) :54-55.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7

关键词:消化道,恶性肿瘤,情绪障碍,生命质量

消化道恶性肿瘤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前位的恶性肿瘤之一, 恶性肿瘤本身以及治疗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精神状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2]。初期诊断期间通常指确诊后 (手术后经病理诊断) 半年内, 这段时期患者不但要面临疾病和继续治疗, 还对生命和死亡的意义、疾病是否复发和恶化、是否有外形和生理功能变化、是否给家庭造成负担或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等进行思考并作出抉择。因此, 做好恶性肿瘤患者初期诊断后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在对6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初诊患者进行情绪障碍和生命质量调查的同时, 还对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以期通过这些干预措施来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情绪障碍,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消化道恶性肿瘤初期确诊患者60例, 均为2004年1~8月在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病例纳入标准为: (1) 确诊为恶性肿瘤半年以内; (2) 确诊时期望生存期在1年以上; (3) 未转移或复发; (4) 未合并其他慢性疾病 (如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 , 能合作完成问卷调查, 愿意参加半年的干预和随访。本组60例患者中, 50例完成了半年的追踪调查 (83.3%) , 10例患者因死亡、疾病较重等原因未参加整个研究。完成调查的50例样本中,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32~72岁, 平均年龄56岁。半数患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 (5 1.6%) 。大多数患者已退休 (72.0%) , 家庭月收入多在2 000元以下 (85.6%) 。其中食管癌患者20例, 胃癌12例, 肝癌8例, 结直肠癌6例, 胰腺癌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表由以下4部分组成: (1)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3]:评价患者的精神状态; (2) 抑郁自评量表 (SDS) [3]: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 (3) 焦虑自评量表 (SAS) [3]: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 (4) 癌症康复评价简表 (CARES-SF) :评价患者的生命质量,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与医务人员的关系、婚姻关系、性功能5个维度, 该量表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癌症患者相关生命质量的评价[4]。以上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 由受试者自评问卷中的项目 (如因病或文化程度差等原因无法自评者, 由研究者逐条定式询问、记录) , 当场收卷并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半年后对所有患者在其门诊随访时约定时间进行追踪调查, 问卷内容及调查方法同前, 收回50份问卷, 随访有效率为83.3%。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资料全部输入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干预方法

(1) 心理支持。包括一般性心理支持和家庭心理支持。分别由10名集中培训后的医生和护理人员, 首先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恶性肿瘤正性方面的医疗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教育指导, 内容包括提供肿瘤诊疗知识、防癌知识、如何去面对肿瘤以及如何疏导负性情绪反应等;其次是向患者家属开展家庭性支持方面的指导教育, 内容包括传授家庭谈话技巧、家庭支持因子、家庭和社会应激事件的处理与应对技术等。主要形式为讲座、知识手册和情绪管理手册等方式进行, 1次/周, 1.5~2.0h/次, 为期3个月。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包括对患者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实际支持三个方面。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可根据患者的喜好、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生活习惯等制定一个周密的生活计划, 让亲朋好友以及患者的同事、领导等社会资源也参与进来, 按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正性社会支持, 切实让患者能体会到自己仍处于一个和谐、平稳、有规律的生活轨迹当中。 (3) 集体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建立专门的肿瘤术后康复中心, 分期分批组织同一组病情类似的患者, 进行集体康复知识教育和集体行为训练。1次/周, 3h/次, 为期6个月。由医院提供肿瘤医学康复讲解师和心理治疗师分别进行康复知识讲座和负性心理行为的纠正, 然后组织患者进行集体讨论和相互交流。进行训练主要是以播放轻快音乐、集体松弛训练、主动放松和指导性想象等形式为主, 并鼓励患者把这种训练运用到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去。集体治疗和行为训练的重点是要达到小组内聚力、相互支持、共同分担烦恼、自我宣泄及相互交流康复经验的目的。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初期 (干预前) 心理状态的评估结果与正常人群组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本组患者干预前的SCL-90、SDS、SAS总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 (国内常模)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本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经半年的干预, 本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焦虑、抑郁情况明显改善, 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本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生命质量 (CARES-SF) 的评估结果比较见表3。

表3显示, 干预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总分和各维度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回升, 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3 讨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20年来呈上升趋势, 病死率居高不下。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 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即使手术切除, 预后仍较差[5], 且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范围较大, 患者术后大多一时难以适应自身的形体改变, 心理社会压力仍制约着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6]。因此, 在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 实施一定的心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

相对于肿瘤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肿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开展较晚, 尤其对确诊后初期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干预性研究就显得更少。为进一步探讨确诊初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 本研究对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了半年的追踪研究, 并在期间采取了综合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向患者讲解肿瘤知识的健康教育, 不但要教育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本身性质, 还要向其演示此种疾病的可逆性, 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和抗争疾病。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是保证综合性干预措施顺利实施的关键, 心理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加安全感, 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 降低不良应激, 提高疼痛阈值。而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应激的间接影响因素, 能对应激反应起到缓冲作用。实践证明那些能够战胜疾病的患者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网络, 而在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来自家庭成员的感情支持显得格外重要[7]。心理、行为干预能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到社会支持的作用, 并主动地寻求各种社会支持,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较多地表达情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体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方法, 是组织同类疾病的患者定期在治疗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治疗性聚会, 利用集体对参与者的正面影响, 对患者在自己不能理解或控制自身负性情绪时进行心理宣泄。有报道称[8], 集体心理治疗和行为训练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体验, 减小应激源, 提高人体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而降低躯体的不适, 并且有增加睡眠、平静心态、增强信心等作用。

本研究发现,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初期诊断期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焦虑、抑郁状况明显, SCL-90、SAS、SD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其他调查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2,3,4,5,6,7,8,9]。这种负性情绪的存在, 也相应地使患者的生命质量有了明显的降低。而在经过系统的干预后, CARES-SF无论从总分还是各维度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这就说明对初期诊断期间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一定的心理干预, 不但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而且可使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着极大的提高, 更有利于肿瘤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参考文献

[1]黄丽, 罗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89.

[2]顾静敏.10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0) :610.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25, 131, 145.

[4]RUSTOEN R, Moum T, Wiklund I, et al.Qunality of life in newly diagnoseed cancer patient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9, 29 (2) :490-498.

[5]李连弟, 鲁凤珠, 张思维, 等.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20年变化趋势及其近期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 1997, 19 (1) :3-9.

[6]王建平, 陈仲庚, 崔俊男.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23-26.

[7]付岚, 李俊英, 李宏, 等.社会支持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9-11.

[8]王建平, 林文鹃, 孙宏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 2002, 34 (2) :200-204.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资料,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24~70岁,平均(47.62±16.40)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24~71岁,平均(47.65±16.41)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一般性的健康宣教与支持性的心理护理。观察组加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1)家庭护理:积极主动与家属交流,对其予以心理指导,消除因疾病造成不良影响,调动家庭成员力量,指导其予以患者精神与物质支持;发放健康手册,举办座谈会。(2)减压护理:告知家属减压方法,如闭目养神与音乐疗法,家属每天按此方法帮助患者排解压力。(3)病房环境护理:保证病房整洁,被褥洁净,并安装电视机,营造温馨环境。

1.3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的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评价生存质量,选取社会、情绪与认知功能3项指标,分数与质量呈正比[2]。症状:恶心呕吐、疲乏、呼吸困难、失眠,分数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

1.4统计学处理:对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情况:护理前,两组各项生存质量指标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86.05±3.60)分较对照组(70.02±3.58)分高(P<0.05),见表1。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2.2两组症状评分情况:护理后,观察组各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86.05±3.60)分较对照组(70.02±3.58)分高,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可能因为在对患者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发挥家庭成员作用,积极主动与其交流,及时疏导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可以使家属保持良好心态,从而以正面情绪感染患者,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3,4]。此外,护理人员健康手册的发放与举办座谈会等,均可使家属认知度提高,给予患者物质及精神支持,从而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并提高其认知功能,利于生存质量提高。同时,通过分析两组症状评分情况,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各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利于其早日康复。可能因为在对患者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时,护理人员告知家属减压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力量,每天帮助患者排解压力,可以使患者压力得到有效释放,减少失眠、疲乏等症状[5]。

综上所述,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生存质量,并促进其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琦.消化道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患者中循证护理的临床运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2):311-312.

[2]陈汝桂,黄桂连,李小梅,等.规范化癌痛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心理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肿瘤药学,2014,4(6):473-477.

[3]马骊.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4,10(14):54-55.

[4]谢玲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05-206.

[5]余黎静.信息和情感干预对恶性肿瘤患儿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9):1144-1146.

[6]马骊.护理干预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4(14):54-55.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9

关键词 消化的肿瘤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36

近年来,结肠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或静脉化疗。然而焦虑、抑郁是大多数肿瘤患者最突出和最常见的心态,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因此,对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护理中,通过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结合不同治疗时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245例,对147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并以进行基本护理的98例为对照,分析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消化道肿瘤患者245例,男142例,女103例,年龄33~77岁,平均52岁。均为临床明确诊断的患者(包括体征、B超、CT、病理、实验室检查等),其中胃癌86例,肝癌72例,结肠癌56例,胰腺癌31例。其中,实施化疗后心理干预147例作为干预组,其余进行基本护理的98例为基本护理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基本护理组给予基础护理、常规治疗及化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频率为40分/次,3次/周,共持续4~6周。本研究中,干预组均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包括改变患者对肿瘤的认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给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等。

疗效判断标准:评定患者抑郁情绪变化的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有20个选项,采取由轻到重的4级评分法,其中,50~59分判定为轻度抑郁;60~69分判定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者判定为重度抑郁。评定患者焦虑情绪变化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亦采取相似的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化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化疗前后焦虑程度比较:两组化疗后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化疗前后抑郁程度比较:干预组化疗后抑郁程度较自身化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化疗后生存时间比较:干预组化疗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3±1.7年,显著高于基本护理组1.9±1.1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P<0.05)。

讨论

焦虑和抑郁是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研究报道,参与化疗后心理反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焦虑、抑郁。而发生作用的主要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即情绪波动可使5-羟色胺较正常时低,导致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改善了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异常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本研究显示,化疗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与基本护理组的心理状态指标如SAS、SDS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而基本护理组化疗后SAS、SDS评分分别为50.7±9.6分与51.6±8.4分,均显著高于化疗前SAS、SDS评分此同时(P<0.05)。临床观察发现,通过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化疗后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心理问题明显减少,心理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研究还发现,干预组在化疗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现象分别达到76.2%、40.1%,化疗后分别为37.4%、33.8%,进一步表明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大大缓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等常见的情绪障碍,使患者情绪得到明显好转从而更利于患者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另外,通过随机走访比较两组化疗后平均生存时间(所有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均以确诊日至此后5年),发现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的平均生存时间远远高于基本护理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部分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使患者在一种较为轻松的心情下接受治疗,并且这种轻松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况通过刺激神经-内分泌-免疫三重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定期健康教育使许多患者懂得肿瘤知识,消除了部分患者的担心,增强他们的保健意识及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热情;第三,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沟通方式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医护人员给予的莫大关爱和支持,有助于解决消化道癌症患者接受诊断和治疗时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

结合大量的医疗实践,本研究认为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态度要和蔼可亲,在治疗的同时要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用熟练的技术和真诚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赖。②适当保守消化道癌症患者的真实病情,对已知病情的患者,应给予鼓励。③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化疗。化疗前需要向患者说明要使用的药物、方案、作用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如有可能,组织化疗过的患者与将进行化疗的患者交流体会。④尽可能避免条件反射刺激的发生,如有的化疗药物应该用黑色袋子封装。总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医院及社会对其作用的认知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至2011年来我院接受右半结肠癌治疗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性患者10名,最高年龄66岁,最低年龄31岁,平均年龄(45±5.8)岁;女性患者9例,最高年龄59岁,最低年龄32岁,平均年龄(47±5.9)岁。这19例患者中,其中1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根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剩下的9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手术根除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根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术前使用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呈大字状,于患者脐下方将气腹针刺入,并维持压力气腹为12mmHg,同时留置10mm套管作为观察孔;于患者左侧锁骨中线脐上5cm处留置12mm套管,作为主操作孔;分别于患者左锁骨中线平脐上2cm处及右侧对应部位、右侧腋前线肋缘下2cm留置5mm套管,均作为牵引孔,使患者肝脏暴露。手术时先处理血管,游离结扎回结肠动脉,结肠右动脉及结肠中动脉右支,然后使用超声刀将患者大网膜及肠系膜游离。将患者横结肠粘连切断后,自右往左、自下而上,进行钝性推开,并扫除相应的淋巴结。淋巴结清扫完毕后,术者将患者升结肠外侧腹膜切开直至盲肠外侧部,与内侧融合筋膜间隙贯通,完成结肠的游离过程。腹腔镜下操作完成后,解除患者气腹,于患者右上腹做一长约5cm旁腹直肌切口,使用塑料套进行切口保护。将患者游离出的肠段提出腹腔外,切除右半结肠,再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用蒸馏水冲洗腹腔,关闭患者腹腔。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根除法进行治疗[3]。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感染人数、治愈率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的详细结果见表2、表3。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肿瘤的患者,手术根除术为其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传统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恢复缓慢等缺点,因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使用微创方法进行治疗,早期的消化道肿瘤,其粘膜内的癌淋巴转移率一般较低,为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目前国内外有越来越多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报告。较之传统的手术根除法,微创手术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手术时操作平面多,可克服血管处理困难的情况[4]。 (2) 可极大的减少术中患者的出血量。 (3) 手术视野较广,手术操作灵活。 (4) 手术后的并发症较少。

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说明了微创方法对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可行性;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创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感染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说明了较之传统的手术根除术,微创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对患者损伤小的优点。

总之,微创手术方法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陆秋云, 戈之铮.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9, 28 (2) :133-135.

[2]余娜, 韦红, 吴克利, 等.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8例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5) :2994-2995.

[3]池畔, 林惠铭, 徐宗斌.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 (3) :221-224.

上一篇:阅读对幼儿心灵的影响下一篇:大型液压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