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特征及诊断(共4篇)
消化性溃疡特征及诊断 篇1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是指大于等于60岁人群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或两种溃疡并发的一种特殊性疾病, 患者年龄偏大,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且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病情较为严重[1]。为探讨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和胃镜特征, 选取62例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62例为试验组, 男36例, 女26例;年龄60~88岁, 平均 (68.8±4.5) 岁。同期收治的58例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为对照组, 男32例, 女26例;年龄22~58岁, 平均 (37.2±2.8) 岁。
1.2 方法
详细询问并检查两组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及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等, 统计分析检查诊断结果;两组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 于患者口腔置入胃镜, 镜身直至胃腔内, 全面观察患者胃部是否发生炎症反应及溃疡的面积和深浅等情况, 必要时通过钳子钳夹患者胃壁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有助于准确诊断患者的溃疡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表现特点
对照组5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典型腹痛72.4% (42例) , 呕血与黑便17.2% (10例) , 呕吐10.3% (6例) 。试验组6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典型腹痛34.5% (20例) , 呕血与黑便48.3% (28例) , 呕吐44.8% (26例) 。试验组呕吐、呕血及黑便等临床症状的患者多于对照组, 而明显腹痛患者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胃镜诊断特点
对照组58例中, 胃溃疡12例, 十二指肠溃疡40例;溃疡面积2 cm以上患者2例。试验组62例中, 胃溃疡42例, 十二指肠溃疡10例;高位溃疡患者40例;溃疡面积2 cm以上患者8例。试验组消化性溃疡面积大于2 cm及胃溃疡人数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十二指肠溃疡人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老年患者的胃黏膜防御力降低, 易受Hp感染等原因有关[2]。老年人通常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变细、胃黏膜小动脉变粗, 局部血流供不应求, 使得胃黏膜出现萎缩并变薄, 固有腺体及层细胞数降低, 碳酸氢盐及十二指肠液的分泌受到抑制, 导致胃黏膜的屏障保护效果减弱, 从而出现溃疡。老年人生理功能和器官功能已逐渐退化, 一般会并发关节病变, 常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甾体类药物, 导致溃疡加重, 且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还可能具备某些特征[3,4,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呕吐、呕血以及黑便患者数多于对照组, 而明显腹痛患者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消化性溃疡面积大于2 cm及胃溃疡人数多于对照组, 十二指肠溃疡人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不无典型的临床表现, 不存在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 易发生漏诊和误诊。胃镜诊断结果为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高位溃疡且溃疡面积大, 故临床可依据其临床症状和胃镜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缪元慧, 周东, 梁正毅, 等.老年性消化性溃疡768例胃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6) :1774-1775.
[2]左琼芳.用胃镜诊断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1 (2) :91-92.
[3]谢锋, 任雅芳.老年性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胃镜下止血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11, 33 (8) :88-89.
[4]王晓红.消化性溃疡111例临床特点与胃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8 (32) :224-224.
[5]郭继军.老年消化性溃疡97例临床特点与胃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8 (42) :214-215.
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 篇2
关键词:老年患者,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
消化性溃疡作为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 主要发生在胃部或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提高, 常伴有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等问题, 已成为当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多发病之一[1]。本研究选自本院2011年125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 与同期非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临床特征。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2-11月在本院就诊的消化性溃疡病人, 结合性别、年龄、病程、胃镜检查等条件, 划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其中, 老年组125例, 男78例, 女47例, 平均年龄 (72.5±8.6) 岁;非老年组125例, 男82例, 女43例, 平均年龄 (41.2±9.2) 岁。
1.2 方法
本研究共250例患者,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吸烟史、酗酒史等基本情况。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 取1块胃窦黏膜组织, 完成快速尿素酶试验。将患者既往患有应激性溃疡、消化道肿瘤出血、胃癌病史等病例排除。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工作, 采取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致病因素
老年组具有既往非甾体抗炎药应用史者和饮酒史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如表1。
[n (%) ]
注:※与非老年组相比, P<0.05
2.2 临床表现
老年组的典型上腹痛发生率相对较低, 而非老年组的典型上腹痛发生率较高;老年组的饱胀、嗳气、泛酸等不适症状较为突出, 非老年组则相对较轻[2]。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如表2。
[n (%) ]
注:※与非老年组相比, P<0.05
2.3 溃疡大小
在胃镜下, 两组患者的溃疡直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且老年组患者的大溃疡 (2.0~3.0cm) 、巨大溃疡 (>3.0cm) 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3], 如表3。
注:※与非老年组相比, P<0.05
2.4 并发症
老年组的出血发生率为36.62%, 穿孔为5.71%, 幽门梗阻为2.15%, 癌变为0.47%, 各种合并症和非老年组相比较, 有所增高, 但是P>0.05, 无显著性差异,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4]。以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总例数来看, 老年组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总体发生水平高于非老年组, 且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5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情况
老年组Hp检出结果为64.0%, 非老年组Hp检出结果为92.8%,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4。
[n (%) ]
注:※与非老年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人体的胃部或者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疾病, 属于内科全身性疾病之一。之所以形成溃疡, 主要由于胃蛋白酶、胃酸等消化作用而导致, 已成为当前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 据我国临床资料显示, 老年消化性溃疡患病率逐年上升, 再加上老年人的各种生理机能有所下降, 自身修复能力不强, 治疗难度大, 预后不理想, 造成该病的危险程度加大, 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5]。
在临床典型消化性溃疡疾病中, 可出现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症状, 但是由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表现为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 且规律性疼痛较为少见, 多伴有黑便、呕血等首发症状。由于老年人体内的各项组织器官开始发生退行性变, 因此对身体疼痛的感知度降低, 胃酸分泌功能不强, 减少了对溃疡面的刺激作用, 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胃肠痉挛状况, 因此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典型症状较少, 多表现为隐痛性部分不适, 或存在饱胀、嗳气、泛酸等不良症状。
在老年消化性溃疡疾病中, 巨大溃疡的发生率比较高, 且多见于胃体的高位或者上部。由于老年患者的胃粘膜已经开始退行性改变, 再加上老年人的动脉硬化症状增多、胃粘膜血流量较少、血仇度高、防御功能差等问题, 因此溃疡面比较大, 愈合缓慢, 反复发作[6]。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比较多, 且特征不明显, 因此常被患者忽视, 引发胃出血、穿孔以及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
总之, 通过加强对老年消化性溃疡的重视, 分析并总结特点, 可减少误诊率, 有针对性地加以早期干预。本院对老年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 若伴有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则采取手术治疗方法, 其他患者采用阿莫西林、泮托拉唑、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四联治疗方法, 治愈率高, 效果良好,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军, 赵杰, 王岩.老年消化性溃疡167例内镜表现及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4) :131-132.
[2]刘欣, 崔西玉.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内镜及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 16 (2) :133-135.
[3]彭国钜.中西医联用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 20 (11) :62-62.
[4]杨开宗.循证护理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24, (23) :519-519.
[5]马卫景, 冯丽英, 王书欣, 等.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33 (20) :3091-3092.
消化性溃疡特征及诊断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抽取实习所在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96例慢性胃炎患儿中, 男53例,女43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8±3.7)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相关诊疗标准[1],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1±3.9)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相关诊疗标准[2],其中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5例。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共有14例患儿伴有合并出血症状。
1.2诊断方法
1.2.1纳入标准:1伴有不同程度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饱胀等临床症状,未合并其他全身性系统疾病;2入选患者无胃部、十二指肠等相关手术史;3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相关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1.2.2幽门杆菌感染诊断:采用尿素酶快速试剂对患儿进行检查,应用电子胃镜对患儿病变位置进行观察,在胃窦大弯侧距幽门3 cm左右位置取活组织,并将其置入试剂反应盒中,加入相应剂量试剂,观察5~10 min,红色显著者表示幽门杆菌呈阳性。
1.2.3幽门杆菌病理学检查:在对所选病例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在胃体及胃窦处分别去相关组织,将其送至常规病理检查。若快速尿素酶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均呈现阳性,则表明患儿存在幽门杆菌感染。
1.3治疗方法
1.3.1常规治疗: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对症治疗,包括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患儿血容量,进一步纠正休克症状,维持患儿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保持患儿呼吸顺畅,若患儿呼吸困难, 则立即给予吸氧处理。将患儿下肢垫高,以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量。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开展对症治疗、输血治疗或输液治疗等。
1.3.2具体治疗: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共有14例患儿伴有合并出血症状,均通过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其中9例患儿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症状得到缓解。另外例患儿出血症状未有明显改善,后行胃镜治疗。采用1∶10000比例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对患儿出血位置进行反复冲洗,找出出血原因后,密切观察出血速度,在镜下为病灶划分等级。通过内镜钳将推送器送至内镜前端,对准病灶位置后,缓缓张开金属夹,并进行加压处理。收紧金属夹,同时开展断离,紧箍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确定病灶位置出血被完全止住后,观察止血夹在病灶黏膜处呈直立状态时,可结束胃镜治疗。
1.3.3幽门杆菌感染治疗:部分患儿存在幽门杆菌感染,为其服用奥美拉唑0.7~1.0 mg/kg,于晨起顿服,治疗时间为3~5 d。
1.4指标观察
1.4.1慢性胃炎判断标准。显效:炎症、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性反应消失;有效:炎性反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上述指标均为达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消化性溃疡评价标准。显效:呕血、黑便,便血次数显著减少(或胃镜检查无出血现象,Hp检查呈阴性;有效:呕血,黑便、便血次数有所减少,胃镜下有少量出血,Hp检查呈阴性;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通过对症治疗后,96例慢性胃炎患儿中,71例显效, 19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中, 33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31%。
2.2 HP阳性率比较: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前,HP检查阳性例数为52例,阳性率为54.17%。治疗后,HP检查阳性例数为7例,阳性率为7.29%,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 <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前,HP检查阳性例数为31例,阳性率为59.62%。治疗后,HP检查阳性例数为4例,阳性率为5.77%,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均属于常见消化道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现阶段,对儿童慢性胃炎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考虑可能与胃十二指肠发生动力性紊乱有关。胆汁能够改变胃黏液的性质,并破坏胃黏膜屏障。当十二指肠液(碱性)和胃液(酸性)中和后,会使得p H值接近中性,那么胰酶激活也能够引发胃黏膜损伤。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于胃部黏膜中。而出血是消化道溃疡疾病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溃疡和坏死组织会不断破坏肉芽,并对血管管壁及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进而引起出血。若未能及时处理出血症状,将随时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焦作市人民医院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中,首先对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儿进行明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本研究共纳入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施常规治疗。针对合并出血患儿,采用胃镜在直视下对患儿出血位置进行有效止血,有助于出血位置血凝块形成,充分达到止血目的。另外为患儿服用奥美拉唑,奥美拉唑能够与胃黏膜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有效结合,使病变细胞失去活性,同时能够对抗幽门螺杆菌,在胃部黏膜细胞中发挥持久抑酸功能,进而纠正患儿体内酸环境。
本研究结果显示,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7.29%,明显低于治疗前(54.17%),前后差异显著(P <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5.77%,显著低于治疗前(59.62%),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一致[3],说明焦作市人民医院临床治疗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总而言之,患儿入院后,要对其病情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并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出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诊断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实习所在单位焦作市人民医院96例小儿慢性胃炎及5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病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对症治疗,观察患儿治疗情况。结果 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96例慢性胃炎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7.29%,明显低于治疗前(54.17%),前后差异显著(P<0.05);52例消化性溃疡患儿治疗后HP阳性率为5.77%,显著低于治疗前(59.62%),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临床要在对其进行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根据患儿实际病情,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为患儿预后良好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检查,出血
参考文献
[1]朱清芳.雷贝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8(18):1142-1144.
[2]罗艺珍,甘耀,刘江.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杂志,2013,13(5):103-104.
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早期诊断 篇4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收集2005年4月—2006年12月期间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例, 从起病到确诊在6 h之内。男84例, 女12例, 年龄17岁~62.5岁, 平均年龄42岁。
1.2 临床表现
68例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 21例有上腹部不规则疼痛病史, 1例有黑便史。82例突发持续剧烈上腹部疼痛, 13例表现上腹部逐渐加重的胀痛, 1例老年患者表现为右上腹疼痛, 上腹部均有轻到重度肌紧张, 有压痛及反跳痛表现者69例, 有肝浊音界消失表现者39例。
1.3 辅助检查
X线表现膈下游离气体, 确诊消化道穿孔者68例, 阳性率70.8%, 与临床报道起病6 h内消化性穿孔X线阳性率72%相符合。X线阴性, 仍怀疑消化性溃疡而行腹部CT检查, 确诊膈下少量气体13例, 阳性率高于X线检查的诊断。行全腹B超检查, 12例发现不同部位有少量腹腔积液, 部分有少量游离气体, 余下3例反复X线2~3次重复检查, 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而确诊消化道溃疡穿孔。
2 结果
96例早期消化道穿孔患者, 经X线、CT、B超检查诊断阳性率高达96.9%, 余3例病例临床密切观察2 h~4 h后, 多次复查X线后见膈下游离气体而确诊消化道穿孔, 无1例误诊。
3 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消化道溃疡的早期诊断, 对典型的病例, 借助X线可及时明确诊断, 部分X线阴性结果但高度怀疑, 特别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的患者可行CT进一步诊断或应用B超探及腹腔积液都能明显提高诊断率, 对消化性溃疡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传统X线检查有10%~35%的溃疡穿孔发现不了游离气体, 这与穿孔时间短或穿孔直径小或穿孔被大网膜堵塞有关, CT由于分辨率高、断层图像无重叠, 可以清晰显示缺少自然对比的腹部器官之间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以及少量游离气体形成的气泡, 阳性率为92.3%[1].曾有作者建议可插胃管注入少量空气后再行X线检查, 提高该病诊治率[2], 笔者个人认为此法不可取, 有加重腹膜炎的可能。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溢入腹腔的内容物较少时, X线征象不明显, 或局限于局部腹腔, 有些甚至可表现右上腹疼痛, 误诊为急性胆囊炎[3], 此时借助B超可提高诊断率。上消化道穿孔的早期诊断中, 超声与X线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超声检查的敏感性明显高于X线检查, 超声检查敏感性为88.9%, 二维超声在上消化道穿孔早期诊断中可弥补X线的不足, 提高了上消化道穿孔早期诊断率, 在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4]。此外, 超声检查不受X线透视时必须立位的体位限制, 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及病情较重者, 有时还能显示X线不能发现的局限于肝前间隙的游离气体, 且对腹腔积液和局限性包块远比X线敏感和准确, 并可同时排除肝、胆、胰、脾、肾等其他脏器的病变[5]。对于该类疾病的老年患者, 有其临床特点, 在诊断和治疗上应特别注意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 而易误诊为肠梗阻[3], 应慎重。
对于消化道穿孔病例, 依据详细病史, 认真体检和积极的腹部X线透视一般均可获得正确诊断, 诊断率提高的关键在于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程度, 但X线阴性结果的患者, 如果直接否认本病, 极易造成误诊, 延误治疗。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而X线检查阴性患者需进一步借助CT、B超, 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以提高上消化道穿孔早期诊断率, 使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得到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 减少其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统计近2年起病6h内前来就诊的最后经手术确诊为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患者, 回顾分析早期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确诊的手段及时间, 积累早期消化道溃疡诊断的经验。结果96例消化道溃疡穿孔患者, 急诊X线确诊膈下游离气体68例, CT进一步检查确诊13例, 准确率高于X线, B超检查12例发现腹腔积液, 余3例患者临床观察2h~4h后, 再行X线检查均见膈下游离气体。结论消化道溃疡穿孔早期诊断首先是临床对本病的认识, 必须充分意识到本病的存在, 典型的穿孔经X线诊断一般及时而准确, 但不典型临床表现特别是老年患者不能明确诊断的腹痛或X线检查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本病的, 可行CT、B超进一步检查, 必要时动态X线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 早期诊断, 提高治愈率, 降低感染率、病死率。
关键词:消化道溃疡,穿孔,早期诊断,急腹症
参考文献
[1]胡军.胃十二指肠溃疡性穿孔的早期CT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00, 15 (4) :254-256.
[2]王荣朝.鼻导管注气对上消化道穿孔的诊断价值[J].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6, 16 (6) :1117.
[3]仲崇威, 王仕明.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误诊2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2) :194.
[4]邢开宇, 赵红梅, 刘丽, 等.超声在上消化道穿孔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7, 13 (2) :127-128.
【消化性溃疡特征及诊断】推荐阅读:
消化性溃疡防治08-16
消化性溃疡出血08-18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07-12
消化性溃疡出血护理07-25
消化性溃疡病人护理06-03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06-23
Hp感染消化性溃疡07-29
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08-23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10-24
抗消化性溃疡药教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