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代谢

2024-10-05

消化代谢(共6篇)

消化代谢 篇1

糖脂代谢紊乱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其中脂代谢紊乱的定义为:三酰甘油>1.7mmol/L, 或接受治疗后, 高密度脂蛋白仍小于0.9mmol/L (男性) 或<1.1mmol/L (女性) , 糖代谢紊乱的最主要表现为糖尿病, 两者与高血压、肥胖症等多种疾病统称为代谢综合征。很多研究证明, 糖脂代谢紊乱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密切[1]。现对糖脂代谢异常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106例, 其中男59例, 女47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19±6.13) 岁;其中高血脂症51例, 糖尿病45例, 两者同时存在者8例, 仅有糖耐量异常者2例。选取同期无糖脂代谢异常的健康者106例, 其中男57例, 女49例;年龄在19~6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6.38±7.06) 岁, 血脂、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均未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及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合并症,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给予血脂、血淀粉酶等血生化检查, 并给予B超、CT、胃镜、肠镜等检查, 以能及时诊断和发现消化系统疾病;分析两组患者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数, 比较消化系统疾病患病率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数据用率 (%) 表示, 组间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囊疾病、结直肠疾病、胰腺疾病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3.1 糖脂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无乙醇及其他明确的损伤肝脏的因素, 出现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有研究认为[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腹型肥胖、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者体内可产生过量的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具有细胞毒性, 可损伤肝细胞质、线粒体及溶酶体膜等结构, 使线粒体发生肿胀变性、通透性增加等病理改变, 最终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

3.2 糖脂代谢紊乱与胆囊疾病

胆囊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 而胆汁中的脂类浓度与全身脂类代谢密切相关。胆固醇结石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胆酸分泌正常而胆固醇分泌过多。脂质代谢异常可降低肝脏合成胆汁酸的能力, 使胆碱、磷脂的形成减少, 胆盐、磷脂、胆固醇在胆汁中比例失衡, 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创造条件;糖脂代谢紊乱还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使胆囊的排空延迟, 胆囊内过度充盈而形成胆固醇结晶, 如不能被及时排出, 则容易聚集成石。

3.3 结直肠疾病

高脂饮食和肥胖可导致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 并与结肠腺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血脂中不同成分增高均可对结肠腺瘤的发生产生影响。有文献报道[3], 高胆固醇及高胆固醇血症与结肠腺瘤的发生呈正相关, 血浆高胆固醇水平可造成结肠腺瘤绒毛状组织成分增多, 而绒毛状组织的增多是结肠腺瘤恶变程度增高的重要标志;另外, 肥胖、低纤维素饮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大肠腺瘤、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3.4 胰腺疾病

高脂血症是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有研究发现[4]12%~38%的胰腺炎患者伴有血脂水平的异常升高, 而部分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及妊娠高脂血症的患者, 可反复发生胰腺炎。有学者认为[5], 高脂血症引发胰腺炎的可能机制有: (1) 血液黏度增高可导致胰腺发生微循环障碍, 导致胰腺缺氧而出现胰腺炎; (2) 高脂血症容易造成胰腺外的脂肪栓塞, 使血清的脂质颗粒聚集而栓塞胰腺血管; (3) 血清胆固醇可促进大量游离脂肪酸的释放, 形成局部的微血栓或毛细血管膜的损害, 对胰实质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而引起炎性反应; (4) 高胆固醇水平可以激活血小板, 促使大量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栓素A2的释放, 损伤胰腺血管内皮细胞, 使胰腺微循坏发生障碍。

因此, 糖脂代谢异常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 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对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调整和控制, 减少和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糖脂代谢异常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6例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选取同期糖脂代谢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 观察两组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囊疾病、结直肠疾病、胰腺疾病等消化道疾病患病率的差别。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囊疾病、结直肠疾病、胰腺疾病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糖脂代谢异常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率, 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对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调整和控制, 减少和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糖脂代谢异常,消化系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李雷勇.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的比较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6) :691-692.

[2]陈一奕, 叶军, 薛冬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严重程度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肝脏, 2012, 17 (3) :180-182.

[3]尉秀清, 文卓夫, 郑丰平.高脂血症与结肠腺瘤的关系[J].临床医学, 2008, 28 (10) :55.

[4]李伟, 吴瑶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410-411.

[5]张立翺, 姚矾, 郑可佳, 等.血脂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关系研究[J].医学信息, 2011, 25 (1) :118-119.

消化代谢 篇2

舔砖一般分为矿物型和复合营养型2种。推广应用为牛羊补充综合性营养的复合营养舔砖,对于提高科学养牛养羊水平,促进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舔砖是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将牛羊所需的营养物质经科学配方和生产加工工艺加工成块状,放在有水源的地方或食槽边供牛羊舔食。

饲料进入反刍动物瘤胃后,营养物质首先被瘤胃微生物消化降解,准确测定其消化程度是评定营养物质代谢和需要的必要条件。目前,舔砖对瘤胃内的酶活性及消化代谢影响的报道较少。本文分析了复合营养舔砖在瘤胃内的消化代谢规律以及对瘤胃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合理利用舔砖、促进舔砖的饲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试验牛是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公牛4头(丹麦红牛公与闽南黄牛母的杂种一代),体重为225 kg左右,在1.3倍维持需要的营养水平下饲养。采用反转试验设计,4个重复。预饲期15 d,预饲期结束后,试验牛复合营养舔砖的日采食量须达到500 g左右,舔砖的营养成分见表1,试验期5 d,中间过渡期15 d。试验期内每天供给舔砖自由舔食,对照期只补给500 g麸皮。预饲期间进行驱虫。日粮精粗比为1︰3.5,粗料为氨化稻草,日喂量3.5 kg/头。精料组成为玉米53%、豆粕18%、麸皮15%、菜籽饼10%、磷酸氢钙2%、食盐1%、添加剂1%,日喂量1 kg/头。日粮营养水平:综合净能(NE)19.43 MJ/kg、粗蛋白(CP)413 g、钙(Ca)9.21 g、磷(P)4.53 g。

1.2 复合营养舔砖的制作

1.2.1 复合营养舔砖主要原料及用量

糖蜜20%、尿素25%、食盐5%、骨粉l0%、水泥8%、麸皮25%、尿素缓释剂四硼酸钠2%、添加剂5%。

1.2.2 制作方法

首先要对尿素进行糊化。把玉米粉和尿素以75︰25的比例,在147℃下挤压糊化,烘干后粉碎,然后加入缓释剂。再按配方要求加入矿物质及其他各成分,混合均匀,最后加入适量水。选择适当的模具,机械挤压成形。

1.3 采样程序与测定方法

mg/100 mL

1.3.1 采样程序

在试验期的最后1 d饲喂舔砖后0 h、1 h、2 h、4 h、6 h采集各组牛瘤胃液样本,每次采集150 mL,用4层纱布过滤后,立即测定瘤胃液pH值,并冷冻保存50 mL瘤胃液(加0.2 M盐酸)用于NH3-N测定。剩下的瘤胃液装入保温瓶中,充入CO2备用。

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采用pHs-3C酸度计进行pH值测定。NH3-N浓度采用氧化镁直接蒸馏法测定。瘤胃蛋白水解酶按文献方法测定[5]:以1 mL1%酪蛋白为底物,加入4 mL瘤胃液,38℃水浴条件下培养4 h,然后加入5 mL10%三氯乙酸除去未分解的酪蛋白,4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1 mL,分别加入5 mL 0.4 mol/LNa2CO3溶液和1 mL Folin-酚试剂,混匀后显示15 min,在680 nm处测定吸光度,按同样操作绘制酪氨酸标准曲线,依标准曲线计算水解酪蛋白生成酪氨酸的μg数。每min催化酪蛋白水解生成1μg酪氨酸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单位。瘤胃纤维素酶按文献方法测定[6]:以纯棉花在38℃瘤胃液中培养48 h的消失率代表瘤胃液中纤维素酶的相对活力。

1.4统计方法

用t检验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复合营养舔砖对瘤胃液pH值的影响

pH值是鉴定瘤胃代谢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瘤胃微生物、代谢产物有机酸产生、吸收、排除及中和的状况。具体数值详见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瘤胃液pH值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2组饲喂舔砖后,pH值在短时间内均下降,随后又缓慢升高。试验组pH值波动的幅度较大,这与复合营养舔砖的蛋白降解率较高有关。

2.2舔砖对瘤胃NH3-N浓度的影响

NH3-N浓度受饲喂饲料蛋白质的可溶性、进入瘤胃的唾液内尿素量、尿素经瘤胃壁的扩散量以及被瘤胃壁吸收速率等影响。瘤胃内NH3-N浓度变化见表3。

经t检验,采食1 h后2组瘤胃NH3-N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采食2 h、4 h后2组瘤胃NH3-N浓度均差异显著(P<0.05),其余时间段差异不显著。

因舔砖内包被有尿素,在饲喂舔砖后瘤胃NH3-N浓度迅速上升,于饲喂后1 h达到最高值,以后又迅速下降,试验组下降速度比对照组快,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7]。NH3-N是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氮源,NH3-N浓度升高,有助于改善过瘤胃蛋白的数量和质量。

2.3 舔砖对酶活性的影响

瘤胃液中蛋白水解酶是参与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重要酶类,催化尿素和日粮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氨、肽和氨基酸。纤维素酶活性则与粗纤维降解作用直接相关。由表4可见,舔砖对瘤胃内纤维素酶和蛋白水解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与前期的饲养试验结果相一致。

3 结论

1)饲喂舔砖后,瘤胃pH值在短时间内下降,随后又缓慢升高。pH值波动的幅度较大,这与复合营养舔砖的蛋白降解率较高有关。

2)舔砖对瘤胃内NH3-N浓度有较大影响,舔砖的粗蛋白含量高达38.7%,产生的NH3-N浓度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显著,有助于改善草食动物的营养。

3)舔砖对瘤胃液蛋白水解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每日饲喂500 g的舔砖对牛的消化代谢功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本结论与复合营养舔砖对黄牛和水牛增重试验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邹霞青,刘庆华,胡木石.复合营养舔砖饲养水牛[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25(3):350-352.

[2]张彬,蒲祖松,刘成一,等.复合营养舔砖对牛增重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草与畜杂志,1998(2):21-22.

[3]胡坚,张婉如,王振权.动物饲养学(实验指导)[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4-69.

[4]刘庆华,邢光东,梁学武.复合营养舔砖对稻草纤维类物质牛瘤胃降解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5,21(1):59-62.

[5]哈兹耶夫.土壤酶活性[M].郑洪元,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6]Stewart C S.Factors affecting the cellulolytic activity of ru-men contents[J].Appl Environ Micrrrobiol,1977,33:497-502.

消化代谢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选择健康无病、体重24 kg左右的3月龄宁夏滩羊(公羔羊)33只,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每组11只,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75∶25、50∶50、35∶65的日粮。试验开始前对羊只进行健康检查、驱虫健胃,圈舍进行全面消毒。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2 试验方法

1.2.1 饲养试验

试验正试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对试验羊连续2 d称重,作为始重和末重。试验羊均分组饲养,日喂料2次(07:00和17:00),自由饮水。每天收集剩料,准确称重记录。试验期间每15 d对试验羊进行空腹称重。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

1.2.2 消化代谢试验

于饲养试验中期在代谢笼中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每组选择体况相近的健康试验羊3只,试验开始前对消化笼、水槽、料槽清洗消毒,羊只编号。每只羊单独饲养在消化代谢笼中,试验日粮不变。预试期7 d,正试期7 d。

1.3 样品制备

粪样:每天采集的粪样称重混匀后按总重的1/10取样,取粪样的2/3在65℃的恒温烘箱中烘干,备用;另外1/3粪样加10%硫酸固氮,置于冰箱中(-20℃)保存,待测。

尿样:每天对全尿称重,取总量的1/20,加10%的硫酸10 m L,置于冰箱中(-20℃)保存,待测。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平均日增重=(试验羊试验结束体重-试验羊初始体重)/试验天数;饲料和粪中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含量采用《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中的方法测定;饲料某养分表观消化率=饲料中某可消化养分/食入饲料中的某养分×100%。

1.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滩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见表2和294页彩图1。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2和294页彩图1可见,试验Ⅰ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体重增长最快,平均日增重、总增重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Ⅱ组高于试验Ⅲ组。说明日粮精粗比的提高有助于加快滩羊增重速度,缩短育肥时间。

2.2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见表3和294页彩图2。

%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3和294页彩图2可见:不同精粗比日粮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试验Ⅰ组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Ⅰ组最高,试验Ⅲ组最低;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试验Ⅰ组极显著高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1),试验Ⅱ组极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1)。

3 讨论

3.1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滩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粗饲料作为日粮的主要成分时,瘤胃的充满程度是干物质采食量的主要限制因素,饲喂高比例精饲料时代谢率则明显成为干物质采食量的限制因素[2,3]。门小明等[4]报道,日粮精料比例从20%提高到40%,小尾寒羊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增加,而粗饲料的采食量基本恒定。G.Llamas-Lamas等[5]分别用精料与苜蓿青贮的比例为14∶86、29∶71和44∶56的三种日粮饲喂牛,结果发现,干物质采食量最高的组精料比例也最高。本试验中,滩羊的日粮精粗比对其增重有显著的影响,在75∶25、50∶50和35∶65三种不同精粗比条件下,精料比例高则羊的采食量和总增重也最高,这与上述结论一致。

在适当范围内提高精料比例对于采食量和体重的增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精料比例过大,滩羊的代谢率有限,会限制总采食量,影响经济效益;精料比例过低,粗饲料体积大,增加了滩羊的饱胀感,并且粗料在滩羊瘤胃中滞留时间长,会抑制滩羊充分采食,影响生产性能。因此,在羔羊育肥期适当调整精料的比例可提高育肥效果,增加经济效益。

3.2 日粮精粗比对滩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佟瑛[6]研究发现,干物质和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随精料补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孟庆翔[7]研究发现,精料占日粮20%~60%时对日粮消化率(DM)无显著影响(P>0.05),但精料比例为80%时DM消化率降低。本试验中,随日粮精料比例的增大,日粮中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明显提高,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极显著提高(P<0.01),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增加日粮中精料比例能提高干物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的提高取决于饲料类型、微生物区系等因素。

综合日粮精粗比对营养物质消化以及滩羊增重、采食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饲喂精粗比例为75∶25日粮的滩羊育肥效果最好,但还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料重比、价格等)的影响。

4 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饲喂精粗比例为75∶25的日粮舍饲滩羊的生产性能最高,日粮中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能获得较好的育肥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勇,钟声,张俊,等.不同精粗比全混合日粮短期育肥波杂羔羊的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335-336.

[2]JOHNSON R J,KARUNAJEEWA H.The Effects of dietary minerals and electrolyses on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y of the young chick[J].J Nutr,1985,115(12):1680-1690.

[3]BAUMGARDT B R.Control of feed intake and regulation of energy balance in ruminants[J].Physiol Rev,1974,54(1):160-214.

[4]门小明,雒秋江,唐志高,等.3种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空怀小尾寒羊母羊的消化与代谢[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13-17.

[5]LLAMAS-LAMAS G,COMBS D K.Effect of Forage to Concentrate Ratio and Intake Level on.Utilization of Early Vegetative Alfalfa Silage by Dairy Cows[J].J Dairy Sci,1991,74(2):526-536.

[6]佟瑛.精料补饲水平对藏系绵羊育肥效果及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4.

消化代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男62例, 女38例;年龄36~79岁, 平均55.8岁。其中包括胃窦部癌77例, 胃体部癌33例;其中61例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28例口服降糖药治疗, 11例未加任何控制。根据胃癌根治术后所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BillrothⅠ式组33例, BillrothⅡ式组36例, Roux-en-Y式组31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根据患者情况行远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的根治性手术, 并行D2淋巴结清扫, 根据切除情况选择BillrothⅠ、BillrothⅡ或Roux-en-Y术式作消化道重建。 (1) BillrothⅠ组: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 (2) BillrothⅡ组:将残胃大弯与上段空肠行端侧吻合, 空肠-胃吻合口离屈氏韧带约10~30cm; (3) Roux-en-Y术式组:胃-空肠吻合, 距Treitz韧带约15~30cm处行空肠-胃端侧吻合, 距此吻合口约40~50 cm行空肠端侧吻合[1]。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 术后监测血糖期间均不给予常规降糖药物治疗, 若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0.0 mmol/L时给予短效胰岛素[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患者术后平均血糖水平数值与术前水平数值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 (1) BillrothⅠ式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 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式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3。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P>0.05。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P>0.05。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P>0.05。

3 讨论

50年代初期, 国外有学者发现用于治疗肥胖的胃转流手术和胆胰转流手术对伴有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术后血糖代谢有明显的影响[3]。该研究分析, 如果对同时伴有2型糖尿病的胃癌患者在术中施行类似于胃转流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在通过观察这些患者术后血糖、胰岛素水平等指标的变化, 那么应该可以初步揭示类似胃转流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术是否能够真正影响患者血糖代谢。该研究中行BillrothⅠ术式患者术后各时期的血糖水平较术前无显著差异 (P>0.05) , BillrothⅡ式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8.730±0.859) mmol/L、 (11.974±0.918)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7.328±0.706) mmol/L、 (6.512±0.714) mmol/L、 (6.802±0.813)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餐后2 h分别为 (7.429±1.432) mmol/L、 (7.504±1.019) mmol/L、 (7.657±2.033) mmol/L, BillrothⅡ式组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8.972±0.843) mmol/L、 (11.938±0.957)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7.226±0.516) mmol/L、 (6.468±0.533) mmol/L、 (6.7042±0.721) mmol/L, 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餐后2 h分别为 (7.024±1.917) mmol/L、 (7.382±1.614) mmol/L、 (7.665±1.953) mmol/L, 经统计学比较BillrothⅡ式和Roux-en-Y式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 (P<0.05) , 提示BillrothⅡ和Roux-en-Y两种术式对于患者血糖调控有积极的意义, 这一结果与郑成竹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笔者分析其原因认为BillrothⅡ式吻合和Roux-en-Y吻合均能够出现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旷置, 这有效地消除了食物对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的刺激[5,6,7,8], 导致未消化或者消化不充分的食物直接进入回肠或远端空肠, 对患者术后肠道内分泌造成一定影响, 对血糖控制有积极的意义[9,10], 因此出现研究中所得结果。另外, 该研究所选样本量较少, 并且远期血糖控制效果也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以确定其研究成果, 而胃癌本身对血糖控制有无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胃切除后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该院行根治术的100例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BillrothⅠ式组33例, BillrothⅡ式组36例, Roux-en-Y式组31例, 综合分析3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糖变化。结果 1BillrothⅠ式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 (FBG) 及餐后2 h血糖 (PG-2h) 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BillrothⅡ式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8.730±0.859) mmol/L、 (7.328±0.706) mmol/L、 (6.512±0.714) mmol/L、 (6.802±0.813) mmol/L, 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11.974±0.918) mmol/L、 (7.429±1.432) mmol/L、 (7.504±1.019) mmol/L、 (7.657±2.033) mmol/L;Roux-enY式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空腹血糖分别为 (8.972±0.843) mmol/L、 (7.226±0.516) mmol/L、 (6.468±0.533) mmol/L、 (6.7042±0.721) mmol/L, 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11.938±0.957) mmol/L、 (7.024±1.917) mmol/L、 (7.382±1.614) mmol/L、 (7.665±1.953) mmol/L, BillrothⅡ式组和Roux-en-Y式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 (P<0.05) 。结论 BillrothⅡ式手术和Roux-en-Y式手术能够有效改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代谢。

关键词:消化道重建,糖尿病,血糖代谢

参考文献

[1]李慧华, 郭妍, 邹大进.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行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对血糖代谢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3, 5 (3) :155-157.

[2]何森.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134-1135.

[3]陈健, 陈心足, 胡建昆.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现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6) :604-607.

[4]郑成竹, 丁丹.手术治疗代谢性疾病消化道重建方式合理选择及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32 (8) :894-902.

[5]韩年明, 乔建忠, 许兵.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2) :10-12.

[6]汪启斌, 董荣坤, 张笃, 等.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对胃癌合并Ⅱ型糖尿病血糖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2, 24 (4) :657-660.

[7]李二虎, 王萍, 郭玉娜.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非肥胖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2, 34 (19) :2946-2947.

[8]刘刚, 辛建军, 薛伟山.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11) :1080-1082.

[9]宫庆, 丁印鲁, 纪志鹏, 等.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消化道重建后血糖变化观察[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 14 (5) :380-383.

消化代谢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选用600只18日龄的健康AA肉鸡 (混合群) 随机分成5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40只。预试3d, 从21日龄到35日龄进行正式试验。5个处理分别为玉米组 (正对照组) 、低能小麦组 (负对照组) 、低能小麦+0.005%木聚糖酶组 (1组) 、低能小麦+0.01%木聚糖酶组 (2组) 和低能小麦+0.015%木聚糖酶组 (3组) 。日粮组成见表1。

木聚糖酶, 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0 000IU/g (微丸型)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正试期为15d, 每日早晨在给料时统计前一天的耗料情况。在21, 35日龄当天8:00对各组鸡空腹称重, 记录始重和末重。统计试验期内每组的总增重、总耗料量, 并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饲养试验结束时从每组挑选2只鸡 (一公一母) 单笼饲养, 进行代谢试验。收粪采用AME快速测定法测定日粮的代谢能、干物质和蛋白质消化率。

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后,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鸡的生产性能 (见表2)

注:同行数据肩注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从表2可知:2组、3组和玉米组 (正对照组) 相比日增重差异不显著 (P>0.05) , 能达到和玉米组一样的饲喂效果, 但是与低能小麦组 (负对照组) 相比分别提高了12.2%、11.7% (P<0.05) ;在日耗料方面, 2组、3组和玉米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是低能小麦组和1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 (P<0.05) , 这与肉鸡为能而食的本能是一致的;在料重比方面, 随着酶添加量的增加料重比逐渐降低, 2组、3组和玉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是分别比低能小麦组降低了14.4%、15.8%和13.3% (P<0.05) ;在死淘率方面, 随着酶添加量的增加死淘率有下降的趋势。

2.2 代谢试验结果 (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注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从表3可知:低代谢能小麦日粮添加木聚糖酶可显著提高表观代谢能水平, 1组、2组和3组的表观代谢能分别比低能小麦组提高了1.09%、2.27%和2.29% (P<0.05) ;在干物质消化率方面, 2组和3组分别比低能小麦组提高了11.6%和10.5% (P<0.05) ;在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方面, 2组和3组分别比低能小麦组提高了12.4%和11.3% (P<0.05) 。

3 讨论

3.1 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在低代谢能小麦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显著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 这与曾容愚等的报道一致, 说明添加木聚糖酶消除了低能小麦组与玉米组在能量上的差异。这种提高作用主要是由于木聚糖酶将木聚糖降解为小分子多聚物, 降低了肠道食糜黏度, 消除了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汪儆等[1]报道, 小麦或者次粉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后提高了日粮的表观代谢能值, 其中小麦日粮表观代谢能值提高了6.6% (P<0.01) , 这与本试验的养分消化率结果类似。添加木聚糖酶可提高黄羽肉鸡在4-6周龄空肠胰淀粉酶的活性和小肠胰蛋白酶及总蛋白水解酶活性[2]。食糜黏度下降、内源酶活性增强、消化率提高都有助于生产性能的提高。本试验中, 添加木聚糖酶使肉鸡死淘率有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木聚糖酶的主要水解产物是分子质量不同的寡糖, 其中很多是功能性寡糖, 可以参与机体的代谢调控, 协助机体免疫调节, 增加畜禽机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木聚糖酶对肉鸡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试验中, 0.005%、0.01%、0.015%木聚糖组表观代谢能分别比低能小麦组提高了1.09%、2.27%和2.29%, 折算成小麦的表观代谢能则分别提高了2.31%、4.81%和4.86%。其中2组和3组的差异不显著, 可能是0.01%的木聚糖酶已经基本把饲粮中的木聚糖分解, 再添加效果不明显, 同时干物质和蛋白质消化率也有大幅度的提高, 其中蛋白质的改善程度大约为10%。目前的研究对加多少酶、酶可以提高多少营养还没有定论, 针对此情况冯定远等[3]提出了加酶日粮ENIV系统, 给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传统营养主要从酶降低食糜黏度、打破细胞壁释放营养物质和提高内源酶活性等机制对养分消化率提高进行解释。目前, 从分子水平解释木聚糖酶对养分消化率的研究刚刚开始, 许多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4 结论

在低代谢能小麦型日粮 (小麦代替80%玉米) 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 达到与玉米型日粮一样的饲喂效果, 也可提高饲粮的表观代谢能、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

参考文献

[1]汪儆, 雷祖玉, 应朝阳, 等.木聚糖酶对小麦、次粉日粮肉仔鸡饲养效果及表观代谢能值的影响[J].中国饲料, 1996 (13) :14-16.

[2]于旭华.真菌性和细菌性木聚糖酶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 2004.

消化代谢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PCR扩增仪,高速离心机HC-24S(科达创新股份公司中佳分公司),干燥器DCY-24S(青岛海科仪器有限公司)漩涡混合器XW-80A(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紫外监测器,自动进样器,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工作站(大连依利特)。

1.2 药品与试剂

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辽宁康博士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0mg,批号110301),埃索美拉唑,甲醇,乙醚-乙酸乙酯混合液,乙腈,磷酸氢二钾溶液。

1.3 实验方法

1.3.1 受试者选取

根据病例选择和排除标准选择PU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45岁,体质量55~80kg,取静脉血4ml,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后确定EMs PU患者为试验对象。

1.3.2 药动学检测 EMs PU受试者分别于清晨7:00空腹口服PAN

40mg,60mg以200ml水送服。两组受试者连续口服药物14d,分别在试验第1天服药前、服药后1、2、3、4、6、10、12h取肘静脉血4ml,离心10min,(3000r/min),取血浆-20℃保存待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内标法),分别配制泮托拉唑标准液,埃索美拉唑内标溶液,再通过上述两种溶液分别配制血浆样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血浆清除率(CL)、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用3P87药动学软件参数计算,峰浓度(Cmax)用实测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受试者选取结果

50名确诊为消化性溃疡A1期患者参与基因分组实验,其中36名患者为EMs者,其中19人基因型为m1/m1型,10名基因型为m2/m2型,7名基因为m1/m2型。CYP2C19基因突变点为m1,m2的PCR扩增产物见图1。

2.2 药动学检测结果

40mg组和60mg组AUC为(5116.49±784.27)μg·h-1·L-1和(8052.87±507.43)μg·h-1·L-1; Cmax为(1242.04±122.51)μg/L和(1674.70±67.34)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CL为(12.05±0.51)ml/h和(16.18±0.17)ml/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文献表明,在不同CYP2C19基因型个体,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能力不同[2,3]。各种质子泵抑制剂在体内的代谢均经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酶系中的CYP2C19和CYP3A4作用。其中CYP2C19具有遗传多态性,目前,奥美拉唑等PPI与CYP2C19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的关系国内外不乏报道,提示不同基因型的人群应用相同剂量的PPI临床效果不同,而作为第三代PPI的泮托拉唑近年来在临床上的疗效广受肯定,但以具体疾病患者作为受试者来研究不同剂量PAN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疗效国内尚无报道。而国人中EMs个体又高达77%~80%,EMs个体的药物敏感性相对PMs个体较低,需较大剂量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和预期的临床疗效,因此,能够明确不同剂量PAN在EMs消化性溃疡个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其临床疗效的差异,能够制定个体化、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本试验表明CYP2C19 Ems PU个体口服PAN 60mg/d与40mg/d在主要药动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即口服PAN 60mg/d能够在EMs PU患者中获得更好的药动学效果。为EMs PU患者临床个体化有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有关个体化治疗的精确使用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Tian NX,Tu PF.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the Materia Medica [M].Bei Jing:Science Press,1999:116-118.

[2]Furuhta T,Ohashi K,Kosuge K,et al.CYP2C19genotype status and effect of omeprazole on intragstrie pH in humans[J].Clin Phamacol T-her,1999,65:552-561.

【消化代谢】推荐阅读:

代谢类型07-17

人体代谢06-03

次生代谢08-05

骨质代谢08-10

代谢紊乱08-16

代谢重构08-22

代谢产物09-17

心肌代谢09-22

血糖代谢09-26

中药代谢组06-04

上一篇:波束形成技术下一篇:肺真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