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肿瘤

2024-10-28

颅骨肿瘤(精选3篇)

颅骨肿瘤 篇1

颅骨肿瘤作为全身骨肿瘤的组成部分, 无论临床表现还是CT改变较之其他部位骨肿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发生在儿童时期的颅骨肿瘤常为儿童颅部肿物的常见病因, 因此在日常CT诊断中时常遇到。以下收集本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所遇到的14岁以下颅骨肿瘤患者共30例, 分析儿童期常见颅骨肿瘤的螺旋CT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以来经CT检查并结合病理活检确诊的儿童颅骨肿瘤病例共30例,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3~13岁。平均7岁。临床表现为颅骨肿物, 神经压迫或颅内侵犯而表现的头痛, 嗜睡, 神经定位体征等。

1.2 检查方法

使用本院日立PRONTO型螺旋CT颅脑条件扫描成像, 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1S, 头先进方向, 扫描范围自听眦线至颅顶部, 对于年龄小的患者采取熟睡或者口服水合氯醛的方法制动。CT图像按照骨窗、软组织窗和颅窗三个窗位依次观察。

2 结果

按照CT表现结合最终的病理结果, 上述30例病患中最终确诊为:骨瘤8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9例、骨嗜酸性肉芽肿5例、神经纤维瘤病5例;尤文氏肉瘤3例。

3 讨论

3.1 骨瘤是一类源于膜内化骨的常见良性肿瘤, 在儿童颅骨部和副鼻窦区最为常见, 根据其组织成分, 有致密骨型和松质骨型两种类型。CT断层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丘状或分叶状骨性突起, 边缘清晰锐利, 与起源部位颅骨呈宽基底相连, 内部无软组织肿胀, 周围无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等恶性表现, 诊断较容易。

3.2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目前公认的发病机理为原始间叶组织发育异常而导致的骨骼内纤维组织异常增殖而取代正常骨组织所致。常见的CT表现为颅骨的内外板和板障膨胀性改变, 局部骨质变薄, 同时伴有不规则骨质破坏区, 破坏区可有以下三种密度改变: (1) 不均匀的磨玻璃样高密度中夹杂大小不等的斑片状低密度区; (2) 大小不等的斑片状低密度区; (3) 类圆形或不规则的透亮区, 外围有明显硬化边。同一患儿常合并上述3种表现, 并以其中一种表现为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另一个明显特点因为病变部位骨质呈膨胀性生长, 从而而造成病变区或其周围自然孔道、裂隙或窦腔的狭窄或闭塞。本病常累及多块骨骼, 病变范围较广, 但不对称, 可跨越中线, 并可累及颅缝。根据上述表现, 特别是特征性的膨胀性骨改变结合临床, 不难确诊。

3.3 骨嗜酸性肉芽肿, 该病在病理上属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中的肿瘤样病变, 是一种以组织细胞突发性非肿瘤样增生为特点的溶骨性病变, 额、顶骨多发。现今多统称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扫描可见颅骨破坏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穿凿性改变, 边缘多较清晰, 内外板均可穿破。少数为多发病灶。若颅骨内板和外板的破坏范围不一致, 则病变表现为"双边"征。颅骨破坏不完全时留有高密度死骨, 典型者表现为"钮扣征"。CT诊断时可以依据儿童期发病, CT下可见单发或多发颅骨破坏伴或不伴有软组织肿块, 颅骨破坏区内可有残留小骨片, 破坏边缘清晰或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硬化, 来进行诊断。

3.4 神经纤维瘤病又称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导致的全身性疾病, 该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具有遗传和家族发病倾向。影像学改变可见颅骨缺损, 颅板变薄, 颅腔扩大, 颞骨膨隆, 眼眶以及视神经孔扩大, 副鼻窦和面骨发育不全等一系列改变并合并颅内听神经瘤, 脑膜瘤等脑内肿瘤。因本病是多系统发病, 除颅骨和颅内脑组织改变外, 尚伴有皮肤及软组织的特征性改变比如皮肤的牛奶咖啡色素斑、虹膜粟粒样结节以及脊柱侧弯等特征表现, 二者结合, 并追问家族史即可明确诊断。

3.5 尤文氏肉瘤 (EWS) 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儿童期为发病高峰, 早期可发生转移, 。该病的临床特点为病程短, 病情进展快。其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通常是局部疼痛, 初期为间歇性, 夜间加剧, 随着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 可出现持续性疼痛。病理上尤文氏肉瘤的肿瘤细胞无成骨活性, 不形成瘤骨和瘤软骨, 因此CT表现多为颅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 而在软组织肿块内和骨质破坏区内无肿瘤骨或钙化灶存在, 受侵颅骨边缘部皮质可硬化增厚或被破坏变薄, 呈虫蚀状。骨膜反应可表现为多种形态, 有条状、日光放射状或形成Codman三角。软组织肿块内常因出现出血、坏死.瘤周伴有水肿等继发改变而变得密度不均匀。有文献报道病变区3D重建可见粗细、长短较为一致短针状新生骨结合横断面扫描病灶内部呈同心圆样改变为尤文氏肉瘤比较独特的表现, 但其他恶性骨肿瘤也可具有相似的征象, 所以尤文氏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 疾病诊断主要结合临床改变, 加之颅骨的恶性破坏征象结合病理活检来确诊。

综上所述, 儿童期颅骨肿瘤多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变化, 螺旋CT断层扫描可以同时提供全面的头皮软组织、颅骨以及颅内脑组织的改变, 并可以利用后处理技术进行3D重建, 获得更丰富的解剖信息, 从而方便儿童期颅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 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期常见颅骨肿瘤的CT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儿童期颅骨肿瘤的螺旋CT表现, 并结合最终的病理结果分类研究。结果 30例病患中最终确诊骨瘤8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9例、骨嗜酸性肉芽肿5例、神经纤维瘤病5例;尤文氏肉瘤3例, 结论 儿童期常见颅骨肿瘤多有特征性的螺旋CT改变, 螺旋CT诊断常见儿童期颅骨肿瘤有很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儿童,颅骨肿瘤,螺旋CT

参考文献

[1]孟国路, 赵继宗, 吕刚, 等.颅骨肿瘤119例临床分析.中华肿瘤杂志, 2002, 1:90-92.

[2]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59-60.

[3]为岗, 曾辉.骨尤文氏瘤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鉴别诊断.临床、影像与病理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l, 2 (3) :140-3.

[4]王光彬.甄俊平, 何敬振.神经纤维瘤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 2006, 4 (5) :399-400.

[5]李玉清, 崔建玲, 钟志伟, 等.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骨骼肌肉放射学, 2006, 22 (10) :1241-1243.

颅骨修补与颅骨保存研究进展 篇2

1 修补材料的选择

临床上颅骨修补材料包括:自体骨、异体或异种骨和异源性骨替代材料。理想的颅骨替代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1)来源容易,可进行大面积修补;(2)组织反应小;(3)塑形容易;(4)可与颅骨发生骨性愈合;(5)不传热;(6)可透过X线,便于进行造影检查;(7)质地坚固不易碎裂;(8)质量轻,消毒方便[1]。

人造替代材料很多,有机玻璃、硅胶片及仿生颅骨板等在机械强度、热导、化学稳定性、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的缺陷,临床使用已不多见。钛板因强度高,理化特性稳定,不变质、老化,不易破碎,生物相容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广受欢迎,但不可避免其导热、磁系数高,会出现修补区域遇冷热反应敏感的现象,也并非理想材料。另外人造替代材料均有患者心理适应等问题;异体骨移植由于存在免疫排斥和坏死吸收等问题,未被临床所接受。自体新鲜骨移植主要是取自胫骨、胸骨、肋骨、髂骨、肩胛骨和颅骨缺损区边缘外板等,符合生理要求,但创伤大,操作较繁,尤其是大骨瓣开颅术后颅骨缺损,骨片来源受限,增加病人痛苦,且外形较难达到美观和完整,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自体颅骨瓣作为颅骨修补材料优点是:(1)原位再植不需另取材料及塑形。(2)头皮反应性水肿和皮下积液少或无。(3)保持原有头颅外形,能骨性愈合,且即使头颅生长增大修补部位也不会变形。(4)无免疫排斥。因此,自体颅骨瓣是最符合生理要求,仍然是最好的颅骨修补材料[2]。

2 骨瓣的保存

2.1 体内保存

体内保存是将术中去除的颅骨瓣埋藏于腹壁下、头皮下、大腿皮下及帽状腱膜下,一段时间后取出原位再植。但体内保存有一些问题:①随着骨片贮存时间的延长,骨片会吸收、缩少;②对一些大骨瓣不易贮放;③多一次手术,造成体内多一创口、有疼痛、紧缩不适感;④头皮下的储存易形成骨痂,分离困难[3]。

2.2 体外保存

颅骨的离体贮存再植方法较多,如高温高压处理自体骨后再修补缺损颅骨,或酒精浸泡后再低温贮存,或辐射后植骨片低温贮存再植[3,4,5,6]。

2.2.1 普通低温保存[7]

采取-5℃C左右低温条件下于专用培养液中保存离体骨瓣,普通家用冰箱即可满足。为了保持离体颅骨在低温条件下仍具有生物活性,有人[8]配制了培养液,采用同型血浆加复方氨基酸液做为营养基液,根据骨代谢特点,加入钙、磷、钾、锌等微量元素,及二甲基亚砜(DMSO)低温保护剂而配制成专用培养液待用。把手术中去除的颅骨骨瓣直接放入盛有上述培养液的无菌医用塑料袋中,密封袋口,放置于常规家用冰箱冷冻室中保存。回植时取出冷藏之骨瓣,在手术台上自然复温,用生理盐水200ml加庆大霉素8万U冲洗备用。

2.2.2 蜂蜜浸泡冷藏[9]

姜杰报告以此法保存自体颅骨瓣行小儿颅骨缺损修复。即将骨瓣置于市售的蜂蜜中,密封后在5℃C环境下保存,手术时将骨瓣取出,分别浸泡于1:1 000新洁尔灭液及庆大霉素生理盐水中备用。应用蜂蜜冷藏保存的颅骨瓣在6个月内组织学检查显示其骨的组织形态、基质结构基本正常。回植后分别在术后1 a和2 a X线检查,可见骨瓣密度接近正常,原骨折线由模糊至消失。回植的骨瓣和颅骨融合生长形成完整的颅腔,解决了小儿颅骨缺损应用其他人工修复材料不能长期保护脑的棘手问题。蜂蜜对骨瓣既有营养作用,又可利用蜂蜜的高渗性保存局部无菌。但有报道[10]蜂蜜保存8个月后的骨瓣及未加保存的骨瓣6个月后,可见骨细胞出现变性。

2.2.3 深低温冰箱冷冻保存[11]

将离体骨瓣清洁后,在无菌状态下用塑料袋密封,放入-83℃低温冰霜保存45例,(1~9)个月后取出,肉眼观呈淡红白色、光滑完整、有光泽、无缩小及干枯,骨髓腔有少许淡红色液渗出;病理检查见:哈氏骨质结构完整,无炎性细胞浸润,未发现骨植片钙化、坏死、分解现象;术后随访(1~1.5)年,骨瓣吻合良好,抗张力强,外形稳定,其中25例作了X射线或CT检查,有骨痂形成,认为深低温冷冻(-70~80℃)对骨的生物和物理性影响很小,能保存其成骨诱导能力,除去了其引起体液免疫反应的能力,保存了引起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具有的抗原性介于新鲜异体骨和冻干骨之间;而传统的煮沸、放射、酒精浸泡、高温虽能破坏其抚原性,但同时导致细胞死亡、蛋白变性,使成骨诱导能力同时丧失,并主张回植应尽早进行,最佳时间为(30~45)天。

2.2.4 液氮低温保存[12]

将开颅减压术中取下的颅骨在无菌条件下,将骨瓣外面残留骨膜等软件组织去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无菌敷料包裹,放入无菌医用乳胶手套内,重复交替包裹三层,严格封闭,手套上标明患者的姓名、年龄、部位、时间及住院号等备用,并在专用登记本上作相同的登记。将处理好的骨瓣尽快放入液氮(-196~-198)℃中超低温密封保存。骨瓣回植时,将骨瓣从封密的液氮中取出,放在37℃的1‰新洁尔灭中复温并消毒,经肉眼观察骨瓣无异常后,取少量标本送细菌培养及骨组织病理检查。

2.2.5 分步低温保存[13]

骨瓣冷冻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直接放入保存袋中,加入适量的低温保护剂-含100 g/L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phoxide,DMSO)的M199细胞培养液浸泡骨瓣,-4℃冰箱内冷平衡20min,然后分二步降温冷冻,冷冻结束后放入液氮(-196℃)中保存。回植时将自体骨瓣在37℃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复温,并用生理盐水冲净保护剂即可施术。

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具有以下优点[12]:①自体骨瓣回植无排异反应;②病人心理容易接受,避免了使用其他材料所引起的病人心理上“排异反应”;③深低温保存的骨瓣可成活,并与周围骨组织融合为一体,起到了天然颅腔所起到的作用;④尤其适用于儿童。儿童的颅骨尚在生长中,而自体骨瓣回植后成活,与颅腔的生长变化同步。⑤深低温储存的骨瓣不变形、不缩小,保证了回植的成功与美容的效果;⑥一般认为,-196℃C的低温环境下,细胞的所有代谢活动均已停止,不会因保存时间而影响组织细胞复温后的功能,因此,回植时间不受限制;⑦免去了塑性的麻烦。

3 玻璃化冷冻保存

3.1 玻璃化冷冻保存的理论基础

液体的固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经过相变,不连续地固化成晶体,另一种是不经过相变,连续地固化形成无定形的玻璃体。玻璃体(非晶体)中微观质点的排列是不规则的,瞬间玻璃化转变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及非平衡过程,此过程具有热容量发生突变的特征。从理论上讲,只要获得足够的降温速率,任何液体都可以进入玻璃态。通过在溶液中添加低温保护剂,可以显著降低形成玻璃态所需的降温速率。

当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丙二醇等)浓度为40%~60%(w/w)时,在较慢冷冻速率下即可形成玻璃态,但浓度过高,对保存的组织与细胞会造成严重的损伤,在实际生物保存中无法应用[14]。因此,针对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不断寻找细胞毒性较小的玻璃化溶液配比方案及提高降、复温速率,成为玻璃化研究的重点。

3.2 玻璃化溶液的构成

玻璃化溶液通常由渗透性低温保护剂、高分子聚合物、小分子糖类三种基本成分组成。研究显示,联合应用多种低温保护剂,同时添加不同种类与比例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葡聚糖、聚蔗糖、聚乙烯醇等)和小分子糖类(如葡萄糖、蔗糖、海藻糖等),可以降低单一保护剂的浓度、减少玻璃化溶液毒性。另外,验证实,应用甲氧基取代低温保护剂的轻基,能够降低5%(w/w)低温保护剂浓度而达到玻璃化,并且甲氧基复合物具有高稳定性、低粘稠度、良好的渗透性、高玻璃相变温度等特性,使其成为玻璃化冷冻液的良好候选材料[15]。

3.3 降温和复温

降温时,样品置入含有4℃C玻璃化溶液的耐低温塑料容器,投入液氮中或在液氮蒸汽中快速降温。对直径仅为0.2mm左右的样品直接浸入液氮中,冷却速率也只能达到104℃/S。这是因为在浸入过程中样品会在液氮上方的蒸汽中被预冷,气相的传热效果较差;而样品浸入液氮后,其周围会形成薄层液氮气膜,抑制了冷却速率。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提高玻璃化冷冻的降温速率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提高降温和复温速率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相对降低玻璃化溶液的浓度,从而减少毒性作用;二是由于快速通过危险温度区从而减少了冻害。因此,通过提高降温和复温速率可以极大地提高玻璃化冷冻的效率。降低了毒性和渗透性损伤。由于玻璃体的稳定性不如固体状态,有发生内部变化的趋势,故不宜在邻近近玻璃化相变点附近的温度范围内长期保存样品。因此,玻璃化样品通常保存于液氮(-196℃)中。复温时,通常采用室温空气复温或37℃水浴快速复温。或二者结合,采用二步复温法,即先在室温空气中停留一定时间,再将样品浸入37℃水浴快速复温。复温后,应尽快洗脱玻璃化溶液,缩短经历化学损伤和渗透压损伤的时间,以减轻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别,防止细胞过度膨胀[16]。

4 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对与本项目相关的问题研究来看,颅骨缺损的修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修补材料和保存方法选择过于随意,缺乏规范;(2)多数为小样本对比,缺乏大样本的实验依据,说服力不足;(3)评价标准过于简单主观,多用临床症状评价,缺乏客观指标对比;(4)结果阳性率低,研究不够具体深入。

展望:(1)玻璃化法低温保存法可以防止细胞内外冰晶的形成,减少冷冻对细胞内基质的影响,因而有效保存了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目前玻璃化法应用于大体标本、器官的保存还在摸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目前自体颅骨瓣深低温保存存在技术瓶颈,随着技术的成熟,自体骨瓣颅骨修补术有望临床推广。

颅骨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颅骨损伤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龄24~69岁,平均52岁;其中9例患者为单纯性硬膜下血肿,21例患者为单纯性硬膜外血肿,5例患者伴发脑挫裂伤,5例患者为单纯性颅骨粉碎、凹陷性骨折,3例患者为多发性血肿;34例患者为开放性颅脑损伤,9例患者为闭合性颅脑损伤;8例患者因打击致伤,26例患者车祸致伤,9例患者为坠落伤;23例患者发生在颞顶部,13例患者发生在额顶部,7例在枕部;缺损范围2 cm×2 cm~3 cm×4 cm;所有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均为2~48 h,其中<6 h 19例,6~24 h 17例,24~48 h 7例。1.2方法术前用CT对损伤的脑部进行检查,观察颅骨凹陷粉碎的程度,看是否合并有脑组织损伤及颅内血肿。术中仔细探查颅骨凹陷的深度,无法撬起成行复位,就把碎骨片取出,制成0.1 cm左右大小成微粒状态,收集骨微粒平铺于颅骨缺损区,留置乳胶管引流1根,创面加压包扎[2]。

2 结果

6例患者发生皮下积水积液,自行吸收者3例,3例经1~2次抽吸再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处理后痊愈者3例。所有患者缺损修补部位无明显不适,颅骨修复体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无感染或不良反应,外观及头皮生长无异常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术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对其要做到全面了解,该类患者均是外伤所致,一般都是突然发病,患者没有心理准备,突来的伤害往往造成患者的恐惧、紧张、痛苦等不良心理反应,护士要有同情之心,要主动地去安慰患者及家属,还可以借护理的机会向患者讲述和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使其客观正确地对待自己疾病;护士还要鼓励患者必能战胜疾病,还可以向其介绍成功的病友,以减轻患者恐惧的心理;向患者及家属简单讲解手术的方式,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术后的自己配合,使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做到心中有数,解除对手术的疑惑和担心,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

3.1.2 完善各种检查

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各种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使其明确各项检查的必要性,积极配合。

3.1.3 遵医嘱给予术区备皮,尤其注意切口部分的清洁

备皮范围,前部到眉毛(一般不剃眉毛)两侧至外耳孔前和乳突部后方连第七颈椎棘突平面;前额部手术应剃眉;后颅凹手术,包括颈后及肩部。

3.2 术后护理

3.2.1 卧位护理

在患者麻醉未清醒前,头偏向健侧,清醒之后,把床头抬高30°,让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以减轻脑水肿,还利于静脉循环。平卧位与健侧卧位交替,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颜面水肿。翻身时要做到轻稳,严格遵循轴式翻身法。

3.2.2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

麻醉未清醒前按医嘱测生命体征每半小时1次,清醒后改为1次/h, 24 h血氧饱和度和持续呼吸功能监测,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异常情况要立即向医生汇报,并配合做相应的处理。瞳孔状况能客观地反映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情况[3]。术后3 d内脑肿胀或迟发颅内血肿还会升高颅内压,此时,由于颅骨已经修补,骨窗减压力度有限,但可以通过尽早地发现瞳孔异常,而推测出颅内高压的存在,可以尽早地降压处理,这能防止发生脑疝及重复手术,使手术成功率得到提高。意识可以灵敏地反映出病情的轻重程度,Ⅰ期人工颅骨修补术后要注意给患者以言语刺激,主动和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还要注意患者对疼痛的肢体反应如何,进而评定患者的意识情况如何。

3.2.3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术后输脱水药,要确保按时静脉输入,以保证脱水效果,并加强巡视,防止液体外漏于血管外,致局部组织肿胀坏死。

3.2.4 引流管护理

引流袋的安放要比创腔低30 cm,引流过程中严禁挤压引流管,确保引流畅通,还可以用抗逆流的引流袋。要仔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同时要进行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向医生汇报,并做妥善处理。病情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可在术后3 d拔除引流管。

3.2.5 饮食与营养损伤急性期禁食48~72 h,输液维持营养

及水电解质平衡,无消化道出血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或软食[4]。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少量多餐,为保持大便通畅,需多食粗纤维含量丰富的瓜果、蔬菜,昏迷或吞咽困难者,予以鼻饲。

3.2.6 康复治疗

应将康复治疗贯穿患者颅脑损伤治疗的全过程[5]。如卧床姿势要保持正确,对肌肉要进行按摩,主动或被动地做等长运动等,要注意康复练习中的语言疗法,要合理地指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口语练习及基本的交流等。

3.3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3.1 颅骨微粒感染

颅骨微粒一旦感染将导致手术失败,是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疼痛,伴有压痛、发热、寒战等。护理时应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每日测体温4次,连续3 d。本研究中患者体温波动在36.7~37.5℃,无寒战、发热等表现。

3.3.2 皮下积水积液

43例中6例发生皮下积水积液,这和脑膜修补不全及术后引流不畅有关,还可由切口创面渗出及不正确加压包扎等引起。因此,术后护理中要经常仔细地检查伤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并准确记录引流量,保持正确的加压包扎。

3.3.3 头皮及切口情况观察

注意观察头皮及切口愈合情况,有无红肿热痛,有无感染,不愈合。

3.4 出院指导

(1)嘱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按时服药。(2)避免头部负重及重力打击头部,尤其是缺损修补部位,术后加压包扎1个月以上,避免重压造成影响脑膨出。(3)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CT,以了解微粒成活愈合情况。

4 讨论

颅脑损伤在神经外科中发病率较高,当颅骨缺损直径超过3 cm时会严重影响到颅内组织正常的生理功能,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也影响到患者的个人形象[6]。颅脑修补术是治疗颅脑损伤的快速有效的方法,过去往往采用Ⅰ期开颅去骨瓣、Ⅱ期人工颅骨修补术,但该手术相隔时间较长,使颅内组织因颅骨缺损而出现多种并发症,也不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面积颅骨缺损还会使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缺损部位不适、怕震动及声响,有时候还会因患者体位的改变出现脑组织的内陷或膨出,给患者在工作、生活上带来了不便,也给其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本研究中患者应用自体颅骨微粒一期再植修补外伤性颅骨缺损,既消除了排斥反应,又减轻了患者精神压力和手术风险。而整个护理过程只有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严格皮肤准备,术后进行卧位护理、降颅压、引流管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等全面护理及出院指导,做好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的预防,后期适当加入训练,才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志宏, 许海雄.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海南医学, 2004, 15 (8) :31-321.

[2]缪兆林.季芳等.20例颅骨微粒一期再植修补外伤性颅骨缺损临床分析[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 2005, 6 (11) :981.

[3]韩文朝, 申五一.现代创伤诊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32.

[4]李秀云, 汪晖.临床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95.

[5]黄芳.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6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7) :119.

上一篇:手机拍照下一篇:土地财政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