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收入论文

2024-10-28

土地财政收入论文(共12篇)

土地财政收入论文 篇1

摘要: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土地财政收入方面进行了异同点的对比, 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中得出我国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土地财政,财产税,土地出让金

土地财政收入指的是与土地相关的税费等形成的财政收入。近几年, 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 形成了学术界热衷研究的“土地财政”问题。而在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 土地财政收入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 本文对中美两国土地财政收入相关方面进行对比, 从美国的土地财政发展状况得出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发。

一、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状况概述

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出现过三种形式:一是将土地作为资产出售形成的资产性收益;二是以土地及其地上附属建筑物为载体形成的税收收入, 如财产税、对土地和房屋征收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三是政府以非税收的形式征收的其他与土地有关的财政收入, 如不动产出售收益等。

在不同时期, 美国土地财政的形式以及归属有着不同的特点。从1776年到内战时期, 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以土地出售收益为主, 且基本上归联邦政府所有。而从内战至今, 财产税成为主要形式。在内战结束后, 土地财政收入是由州和地方共享的。后来随着州政府开始开辟新税种, 将财产税下放给了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收入占州政府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从1902年的52%, 下降到1942年的10%。但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财产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二、中美土地财政收入的相同点

1. 形成原因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美国的土地财政开始于建国初期。那时的美国刚刚经历完独立战争, 各级政府迫切需要筹集大量的财政收入来修复战争创伤, 建设新国家, 而当时的美国经济尚未恢复, 税源狭窄, 无法短期筹集到政府需要的收入。而我国在实行分税制以后, 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 财权上收, 而地方政府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减少。地方政府拿少数钱却要做多数的事, 就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将土地作为资产出售来获取收益, 程序简单快捷, 成本低, 可以满足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收入。因此, 中美两国的地方政府都选择了采用土地财政方法解决财政困难。

2. 土地财政收入都主要归地方所有

土地资源不易转移和隐藏, 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土地也更具有信息优势, 因此由地方政府征收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 成本更低, 程序上也更加方便。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经历了从中央所有, 到州与地方共享, 最后到地方政府占用绝大部分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征收的效率是逐渐增强的。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土地出让金、以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与土地相关的税种。土地出让金全部归地方所有, 中央不参与分配。而上述税种也都属于地方税, 收入归地方独享。由此可以看出, 中美两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在分配方面有相同之处, 即都主要归地方所有。

3. 土地财政收入都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在出售土地时期, 土地财政收入在美国总财政收入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曾一度达到60%。后期的财产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70%。土地财政收入在美国财政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土地出让金。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虽然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波动较大, 但平均在40%以上, 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的问题, 尤其是依赖土地出让金, 地方财政面临较大的财政风险。

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2011》

三、中美土地财政收入的不同点

1. 出售内容不同

虽然两国都经历了出售土地换取资本收益的过程, 但两国出售的内容并不相同。美国出售的是土地的所有权。美国先通过一系列法案, 将西部的土地收归国有, 然后通过出售和赠与的手段将土地转为私有, 从而获得土地出售收益。在此过程中, 虽然出售的价格和具体政策一直在变化, 但交易土地所有权以换取财政收入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我国的土地是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 不允许存在私有土地, 因而出售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国家根据土地的用途, 还对使用权的最高期限做了具体规定:居住地70年, 工业用地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等等。因此, 土地出让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40—70年租金的一次性缴付。缴付土地出让金后换取的只是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权, 所有权始终由国家掌握。

2. 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不同

从内战至今, 财产税始终是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占据绝对比重。美国的财产税主要对不动产征税, 税基是根据相关机构对不动产的评估价值来确定的, 每年征收一次。因此财产税是对土地的持有环节征收的税种。也可以说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持有环节的征税来实现的。而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土地出让金这种非税收入, 一次性获得土地几十年的收益, 而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例如2009年, 我国土地出让金是15900亿元, 而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仅为920.98亿元和633.07亿元。

3. 管理层次不同

作为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 美国财产税在征税范围、税率、征收办法方面都有相关法令进行详细的规定, 收支纳入预算, 并受到议会和民众的严格监管。另外即使是非税收入都有严格的规范和管理, 都要地方政府议会或是选民通过投票来决定, 充分保证其民主化和透明化。而我国的土地出让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预算外收入, 管理比较混乱, 也隐藏了大量腐败和浪费现象。为了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 2006年底, 国务院下发规定, 从2007年1月1日起, 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 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 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但是, 在2010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40个市地州56个县区市土地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显示, 在被抽查的市县中, 674.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不规范, 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占征收总额的20.1%。与美国相比, 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管理水平和层次依然不高。

4. 产生效果不同

因为土地稳定的自然属性和价值属性, 土地财政收入为美国的地方政府带来了稳定而丰富的财政收入。此外, 因为财产税是对不动产的持有环节征税, 谁持有的不动产越多, 缴纳的财产税也就越多, 因而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还具有缩小贫富差距, 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而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却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地方政府从自身财政利益考虑, 推动了一轮轮的“圈地”热潮, 造成耕地大量减少, 失地农民增加。而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又隐含了社会的不安因素。对于城市来说, 不断创新高的土地出让金更加推高原本就已高不可攀的房价。且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预支了土地未来几十年的租金收益, 属于寅吃卯粮的做法, 给未来的地方财政带来风险。

四、中美土地财政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1. 国家经济制度及土地所有制不同

美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其本质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是符合其经济制度的。因而美国可以通过出售土地所有权获取收益。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国家要掌握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因此我国的土地制度是二元土地所有制, 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只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依照法定程序, 在做出适当补偿的情况下可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所以我国出售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的所有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 才能符合我国的经济制度。

2. 财政体制不同

美国的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税收权限。州和地方政府都具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征收管理权,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开征或是停征某种税种, 其税率、征管机构以及税收减免可自主安排。因此当美国的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困难时, 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开征新税或是在现行税制下提高税率, 而不需要想方设法获得预算外的收入。因而税收是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体。

而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地方只能根据本地情况, 制定一些适用于本地区的税收征管规范。面对财政困难, 地方政府只能从制度外想办法。土地出让金就成了一条简单快捷的生财之道。因而土地出让金成为了我国的土地财政收入的主体。

五、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1. 改革税制, 增加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目前在重庆、上海进行试点的房产税, 只是对新购房屋进行征税, 偏向流转税而不是财产税。我国应该以房产税作为税制改革, 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重点, 改革的方向应该有流转环节变为保有环节, 每年对纳税人持有的超过一定数量的房产进行征税。这样既可以为地方带来稳定丰富的税收收入, 也可以有效地调节住房市场的供求, 起到降低房价的作用。另外, 耕地占用税也可以作为另一个改革方向。可以将单位和个人占用的林地和草地纳入征税范围, 将一次性征税改为按年征收, 以扩大税源。同时, 这严格审批和监管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限, 可以使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 充分合理地开发税源, 增加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2. 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

解决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并不是要完全取消土地出让金, 而是要将土地出让金像美国的非税收入一样, 提高其管理水平。要认真落实有关规定, 将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成立专门的机构, 定期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 提高土地出让金收支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李爱鸽.地方政府财源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李爱鸽.地方政府财源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王克强, 刘红梅, 张璇.美国土地财政收入发展演化规律研究.财政研究, 2011 (2) [2]王克强, 刘红梅, 张璇.美国土地财政收入发展演化规律研究.财政研究, 2011 (2)

[3]安体富, 窦欣.我国土地出让金: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南京大学学报, 2011 (1) [3]安体富, 窦欣.我国土地出让金: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南京大学学报, 2011 (1)

[4]高强.美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高强.美国税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土地财政收入论文 篇2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懂得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3)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大型工程的投资等资料,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支出的前提,讲清财政收入需要把握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财政作用(B)我国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通过财政的作用表现出来的,而且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是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

三、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构成,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种类;根据统计数据,描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状况。评析财政赤字现象;结合实例,评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2.教学内容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

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就整个经济生活而言,在学生了解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后,本课要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3.学生情况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了解。

生活背景: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高一学生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材料:。那下面请大家想想个人有财力兴建地铁项目,如果不能‘应该有谁来建设?钱从哪里来?

1.若回答个人可提醒这类工程投资巨大,成本收回周期长,是追学生可能的回答:○

求利润的个人无力也不愿投资的。

2税收或财政收入。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有关国家财政的知识。

进行新课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财政含义

【板书】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国家财政呢?国家要想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叫做国家财政。

【板书】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家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年财政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国家都要做计划,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情况怎样,国家还要做总结,接受人大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第三项议程:审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中央预算。

这种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需要说明的是,预算和决算又都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决算、地方预算和决算。比如河北省的预算就是地方预算。

(二)国家财政作用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请看P65最上边的例子思考财政的作用?你能想出关于这一作用的其他例子吗?

1到2015年我省将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财【举例】义务教育免费(○

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

2中央财政再次下拨特岗教师2010-2011学年工资性补助经费12.2亿元,截至目值增长。○

前,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30.5亿元已全部下拨,比2009年增加8.3亿元,全国14.8万特岗教师年人均享受补助20540元。)先从农村开始,促进社会

3国家财政部日前已会同民政部对今公平。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民种粮补贴,家电下乡等。○

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

4学校保持食堂价格稳定 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各大中专

5中央财政拨付123亿元助力地方医改 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归纳】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归纳出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财政可以改善人民生活。

【板书】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过渡语: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预算决算参与到社会财富分配中来呢?也就是说国家财政究竟有何作用呢?第四课我们将会学到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在调节中作用是基础性的价值规律作用很大,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个人企业的追逐利益很多行业不原投资或者容易唯利是图而危害消费者的权利或公共安全,你比如说三鹿奶粉,假疫苗,楼歪歪等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国家调节而财政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上面说的地铁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提问】请大家回顾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财政。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场馆建设,(四大工程,大家知道新世纪的四大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四项工程。此四项工程是2001年3月,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四大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一些行业、一些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通过地铁项目建设,归纳出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世纪四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出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还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板书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作用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和“苹什么”又浮出水面。而随之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达4.4%,也创下24个月以来新高。11月20日国家出台16项措施其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都与财政部有关因为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来实施。

请大家看P65中间的两个镜头(补充知识:长期国债是指偿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国债,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一

般被用作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

回顾之前的4万亿

4万亿元投资属于财政支出,目的就是要刺激国内需求。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并不平稳,那么从图中看,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看P66名词点击)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经常会不平衡,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思考】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萎缩或通货紧缩。请大家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通货紧缩?回顾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思考】反之,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讲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这种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叫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稳健的财政政策。

刚才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政策,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政策。

【板书】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过渡语:财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钱”,这“钱”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问题了。其中收入是前提,要花钱首先得有钱是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

1.【板书】财政收入含义 2.来源

请同学们看看P66的相关链接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归纳】形式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看p66相关链接 强调)税收占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可见,税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自觉纳税。

【思考】请大家思考,非税收入可能包括哪些收入形式?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形式,如收费、罚款等。

【板书】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利、债和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那么如果要使2010年的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大家有什么建议?

【板书】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回答】征税,提高利润,债务收入 归为一类即分配比例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之一是分配政策【板书】。

【点拨】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分配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什么因素会影响财政收入呢?今年我国财政税收入预计达8万亿,那大家想一想建国初1949年的财政收入与现在相比哪个多,为什么?对,显然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当时由于连年战争而且生产力水平显然不如现在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板书】,而且这个因素更重要是基础性的,为什么这么说,经济不发展,没有钱,你国家再怎么提高分配比例也没用(把书翻到p66看最下面一行画出“基础性的”一词。)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我们再回到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增加税收的方法,请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一味增加税收呢?显然不可以,我们回顾前面的课程便知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个人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只有按照一定比例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才能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下半年预期,2010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老百姓上不起学了,看不起病了,退休生活没有保障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竟然没水喝了,电、气、水都要涨价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福祉的提高不成比例。如果说以前老百姓尚能理解自己在个人福利方面的牺牲是为了国家富强的话,现在就不得不问一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究竟给公众带来了什么?)

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宜过少,因为它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可以比较2010南非世界杯场馆建设进展缓慢和我国大型场馆建设速度之快。

【总结】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财政收入,而且影响是基础性的。如同我们“要把蛋糕切好,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大之后考虑如何切好也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有了,下面就看怎么花了,也就是财政支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P67相关链接)【板书】财政支出的含义 具体用途

从图中可看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等。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和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可以和三个作用相联系)

(三)、财政收支对比关系(A)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但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收入,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大家把书翻到66页

【板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关系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节余-----财政盈余;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相等(几乎不存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赤字------财政赤字

其中收支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收支平衡。{补充:略有节余的状态,一般认为财政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4种形式和财政支出的5个主要用途,懂得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重点探究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三个巨大作用。

财政收入新常态 篇3

什么是财政收入的新常态?业界最直接的反应是,财政收入将不可能维持在过去的高增长水平。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财政收入的增幅保持在多高算是合理水平?财政收入的税源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呼吁多年的建立地方稳定财源会不会破题?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到底怎么样调整?除了常规的税源结构,会不会有一些非常态的财政收入的出现?

过紧日子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财政收入的盘子也是越做越大,连年攀升。甚至连续多年保持在20%—30%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也一度引起很大质疑。但是随着诸多红利的消退,经济的高增长难以为继,反馈到财政收入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增幅的下滑。

早在2013年6月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时指出,“完成今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从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74638亿元,同比增长8.8%。

其中,因为税收增长“不给力”,中央财政收入没有完成预算增幅。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达34327亿元,同比增长6.2%,比预算增幅(7%)低0.8个百分点。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虽然增幅(11.1%)过关,但税收增幅地域分化趋于明显。

财政部预测,下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营改增扩容、增加减税力度以及去年收入基數逐步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压力,地方财政一些省份增收困难。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地方财政明显感觉到经济形势的压力,挖掘财源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应减少杜绝“挖浮财”情况的出现,不能把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转嫁给企业和居民。

税源结构调整

在之前多年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中,在全国许多地方呈现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投资,大量上大项目和“铁公基”项目;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乱开乱放导致政府性债务的骤升;利用土地的增值,放任房地产市场的非常规发展。

在这样的旧有发展模式里,房地产行业长盛不衰,政府财政保持飞速增长,财富向着资本和权力的方向聚集,但转化效率却越来越低。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方人士对财政收入改革的呼声渐高。从财税改革的总体方向上来看,管理层已经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等多个方面展开措施,以求构建稳定、科学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机制。

首先从税制调整来看。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保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六个税种。这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和居民个人的“钱袋子”。具体来分析:

一是个人所得税。以后国家征个税,会把收入综合计算的同时,考虑支出后给予抵扣额。支出包括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负担、再教育需求、住房贷款等等。

二是房产税。房地产税还处于立法阶段,业界估计得到2017年才会全面实施。房产税被视为取代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

三是环保税。新环保税体系方案已上报财政部,预计将在“十二五”中后期实行。内容包括对温室气体排放单独征税,征税对象主要针对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四是消费税。预计将调整征收范围,消费税的税率结构会优化,征收环节会改进,部分税目征收由生产、批发环节改到零售环节,并将税收划归地方。

五是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增加了煤炭企业税负,也可能使以后的煤电价格更贵。另外,资源税将扩围至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空间,目的是以经济利益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六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值税下一步将扩围到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增值税立法也将适时完成,而营业税将成为历史。

其次是财政体制的调整。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源的划分则是颇受关注。

特别是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对培育地方稳定财源的呼声更加高涨。营业税是当前地方政府的主力税种,一般情况下,要占到本级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营改增全面完成,进入增值税体系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就十分剧烈。所以,“营改增”的倒逼作用凸显。

同时,有专家建议,一个既兼顾短期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和长期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可行之策是扩大一般转移支付,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来自于规范的甚至法定的一般转移支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财政的收入中,土地财政占比过大,税源结构单一,税源个性化不明显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中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非常态

要保持稳定的财政收入,除了常规的手段之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只要科学合理运用,提高政府理财水平,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不是难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认为,要科学运用税和债。其中,债务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必要补充,一是要尽快化解存量债务,二是要尽快出台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办法,一个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方向是“制度约束+市场约束”相结合的形式。

除了税和债,冯俏彬认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中还可能有三部分:一是国有资产方面的收益,二是少量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三是各类政府性基金。这一类财政收入,都应该纳入到统一的、全口径管理的框架之下。这就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体系既有作为主体的税,也有补充作用的债、费、利等,形成完整的体系。

土地财政收入论文 篇4

后土地财政是一种相对概念, 指的是在地方政府无法继续依靠土地财政收入维持地方支出时的情形。土地的供给是有极限的。对当下地方政府来说, 土地财政既增加了GDP又搞好了地方形象建设, 同时也利用土地达到了招商引资的目的。但是对于下届政府来说, 可能面对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财政窟窿, 如果新的可持续财政收入渠道没有建立, 地方政府面对的将是入不敷出的境地。因此理清土地财政的弊端和前景, 找到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渠道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土地财政的弊端

与我国不同, 发达国家的土地财政现象主要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而我国主要是依靠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创造财政收入。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 土地财政是房价飞涨的直接推手, 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房价调控政策效果甚微, 根本原因就是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

实行分税制后, 地方政府就一直处于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困境。但土地收入属于地方性收入, 地方政府可以支配, 因此土地财政成了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最大来源。本文利用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代表房价, 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代表财政收入, 采用2005年1月-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 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证明了财政收入与房价具长期的均衡关系, 见表1。

(二) 土地财政通过作用于房价, 对工业和农业等实体经济部门产生挤出效应。

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使用权交易的一级市场, 以低价征用集体土地, 然后高价转让, 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垄断利益。开发区一般都在城市边缘或者乡村,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耕地被大量占用。对于工业来说, 土地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成本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 而制造业却缺少资金支持, 沿海地区小企业的大规模倒闭就是一种佐证。

(三) 土地财政抑制了消费, 土地财政虽然表现为政府卖地给

开发商, 开发商卖房给消费者, 实则是财富向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一种转移。表面上看是政府和开发商获得收益, 其实是政府透支了未来的土地供给, 开发商则透支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而购房者则是透支了

未来的消费能力, 从长期看这是一个三输的的局面。

二、地方政府改变财政收入格局的对策

首先要通过建设保障房, 利用保障房增加政府收入。保障房的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 地方政府可以将保障房出租, 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物业服务, 创造税收, 这样即造福了人民又增加了财政收入, 同时也做到了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地方支柱产业, 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地方产出。最后, 减少对教育、医疗、能源、通信方面的垄断, 通过市场化手段发展上述产业, 这样既能减少地产财政支出, 又能利用民间资本发展经济。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分税制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导火索。但土地财政的形成的本质却是利益。因此要解决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 首先要通过制度的改革, 完善政绩考核指标。其次要拓宽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最后, 要改变住房供给方式, 由商品房主导转为双轨制供给, 这样既能保证商品房的投资价值得到体现, 也能保证民生, 地方政府也可以从服务于保障房中获得稳定的长期收入。

参考文献

[1]唐在富中国土地制度创新与土地财税体制重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陈国富, 卿志琼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一个法经济学视角[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刘红梅, 张志斌, 王克强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 2008 (1) :141-144。

[4]王美涵我国财政收入体制特征和改革路径[J]财经论丛, 2007 (5) :24-30。

财政收入 篇5

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 D P 和财政收入同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两者常常被用来比较。观察历年数据,财政收入增速似乎总是跑在GDP增速前面,财政收入和GDP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一、构成内容不同

GDP总量中部分不能计入财政收入,如职工薪资和福利、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农民自产自用收入、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等;部分财政收入与生产过程无关,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不能计入GDP,主要是个人缴纳的契税、房产税、车船购置税以及部分非税收入。

二、覆盖范围不同

现阶段,关税、海关代征税(含出口退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少数税种存在跨地区纳税,造成纳税行为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GDP核算则遵循“在地口径”,跨地区缴纳的税收收入应计入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地的GDP;各地税务部门按照本地实征入库的税款进行统计,不论该部分税收收入是由本地还是外地常住单位缴纳。由此可见,对于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GDP和财政收入的口径差异就会越大。

三、核算周期不同

GDP核算的是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半成品以及成品(不论是否销售)都应计入GDP总量。财政收入的差异表现在:其

一、半成品和未售成品并不产生当期税收收入;其

二、由于纳税期限和方式的规定,已售产品纳(退)税环节存在时滞,部分纳(退)税行为可能推迟到下一个核算期。

四、增长不同步

GDP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初次分配所得,其中,国家得到生产税净额、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个人得到劳动者报酬。国家所得和财政收入有密切相关,但又有根本区别。此外,企业所得主要参考折旧和盈余等指标,个人所得主要参考工资和福利等指标。可见,GDP增长不仅仅和财政收入有关,还和其他要素的增长有关。此外,计入GDP的税收收入和GDP相关程度不一。

营业税和增值税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与GD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属于对收入再次分配,不直接计入GDP中,与GDP核算没有直接关系。

五、计算方法不同 首先,GDP是核算数,财政收入是征收入库数;其次,财政收

入增速是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速则是用可比价格计算的。由于价 格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得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好坏的经济指标地区GDP与地区财政收入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的发展变化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地区GDP的大幅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同比例或高于GDP增幅的增长,反之则会同比例或快于GDP增幅的下降。

财政收入说白了就是税收,税收的加大当然也说明了经济的增长,不过,由于统计口径的影响,财政收入与GDP在统计口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财政收入中属于国民经济二次分配范围内的收入如所得税和非税收入是不计入GDP核算的。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体系的不断变化,所得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这部分收入并不计入GDP。因此,在进行比较时应考虑到这种口径上的差异。

由于企业效益、人民收入水平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适用税率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税收相对更快地增长。

话得说回来,如果税收持续增速大于GDP,可能会导致某些行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发展将会扼制与消极,GDP增幅将会下降。

财政收入将走“U字阵”? 篇6

近日,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非典对中国财政的影响已初步显现,这种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出来。考虑到非典对财政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期,随着抗击非典财税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尤其是今后非典疫情和洪涝灾情的发展变化尚难准确预测,其对财政的影响也相应具有不确定性。

经济专家董志勇认为,随着非典疫情的解除,经济的逐步恢复和长期增长的惯性,今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可能出现前高、中低、后回升的发展态势。

今年1到5月,全国财政收入9039.98亿元人民币,已完成预算约44%,比去年同期增长28%。但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4、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比一季度平均增幅低21.2和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财政支出增长加快。4、5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分别较一季度平均增幅高5.7和15.6个百分点。

目前,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受损严重的行业正在逐步恢复正常,非典的影响将是阶段性的,是短暂的,不会伤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趋势。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非典并没有阻止中国经济的增长。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5月,中国经济也有不俗表现。消费、需求、投资、外贸均保持快速增长。进入6月,中国经济秩序走入正轨。上月下旬各地出现“井喷式”消费热潮后,受非典影响最严重的服务业也将很快走出低谷。

此外,此次非典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山西、内蒙、河北、天津等省市,而对拉动税收收入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大部分地区非典较轻,中西部地区非典影响也较小。随着疫情被控制,大部分地区将很快能从不利局面中摆脱出来。

考虑到非典对中国经济的滞后影响主要集中在6到9月,政府的各项减免税费政策实施期间也在6到9月,因此非典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也主要集中在6到9月。今年第三季度以后,国家信息中心预计经济将恢复往日繁华,政府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也将终止,与此相应,财政收入将会出现恢复性增长。

土地财政收入论文 篇7

中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 土地所有权归属国家, 土地使用者主要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土地配置和土地产生的收益没有显现出来。而在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随之建立与完善, 土地资产自身价值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凸显。中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时期:

(一) 探索期

我国的土地出让制度在1979 年到1985 年这个阶段为探索期, 在该时期, 土地出让的主要形式为收取土地有偿使用费。国家有关部门颁布实施的《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等相关条文当中, 对国外投资者到中国投资的场地使用费进行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 国内一些主要城市也逐步开始对城镇土地使用费进行了规定。但是, 该时期并未对地方政府获取的土地收益数额进行统计, 导致土地出让收入管理较为混乱。

(二) 形成期

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形成期为1986 年到1990 年, 在该时期, 国务院正式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我国的土地出让制度由此正式确立。通过这两项条例, 明确了土地使用收入由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使用税两部分构成, 表明了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和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

(三) 完善期

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完善期是从1991 年到2003 年, 在该时期, 我国土地资源配置仍然处于“双轨制”阶段, 各项政策将划拨用地和协议用地作为管理重点, 力图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同时, 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土地资产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推行土地有偿出让的形势下, 使得地方财政收入逐步增加。

(四) 健全期

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健全期是从2004 年至今。在该时期, 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土地市场的发展, 各地区土地公开出让的比例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 土地资产价值也大幅度增长, 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得了大量的收益。为了加大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权的监察力度, 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督察制度, 保障了土地出让制度的规范运行。需要着重阐明的一点是, 在该时期,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收效也是微乎其微。

二、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2010、2011、2012、2013、2014 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分别为2. 7 万亿、3. 1 万亿、2. 89 万亿、4. 1 万亿、4. 26 万亿, 当年的财政收入分别为8. 3 万亿、10. 37 万亿、11. 72 万亿、12. 9 万亿、14. 03 万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我国土地出让总收入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 同时我国财政收入也呈增长态势, 由此不难看出, 土地出让制度促进了财政收入增长。同时土地出让金收入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 土地需求量与经济发展趋势呈正比例关系, 即经济发展的好, 土地需求量大, 经济发展的不好, 土地需求量小。当经济向好时, 市场竞争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激烈, 由此会形成土地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这一前提下, 土地的价格自然会随之上涨, 此时地方政府便可从中获得较高的出让金收入。如果地方经济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会直接导致土地需求市场萎缩, 进而导致政府计划供给的土地无法出让, 或是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让, 这样一来, 地方政府从中所得的出让金收入也会随之减少, 并且还会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直接影响, 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下降, 经济发展也会相应受到一定的阻碍和制约。

下面以江苏省为例, 就土地出让制度对我国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 江苏省土地出让收入总量情况

在全国各省当中, 江苏省是土地出让收入量最多的一个省份, 该省的土地出让变化情况既与全国有相似之处, 也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1.出让收入量。通过对该省1999 年到2006 年土地出让收入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后, 总结出如下特点:其一, 在2003 年时, 该省的土地出让量达到峰值, 比全国土地出让量达到峰值早了近1 年左右, 同时, 在2004 年时, 该省的土地出让收入量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 此次跌幅相对较大, 导致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出让总量缩小, 为2003 年的53%。我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的转折点是2004 年, 随着制度的改革, 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集中批地的现象, 而江苏省与国家的总体情况却正好相反。其二, 全国土地出让量的增长点出现在2001年和2003 年, 而江苏省在2001 年到2003 年中, 土地出让收入量的增长远远超过全国, 仅2001 年增长就高达164%。其三, 全国在1999年- 2006 年里土地出让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5. 9%, 而该省为72. 7%, 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2.出让价格与面积。江苏省在1999 年- 2006 年, 土地出让均价呈总体上升趋势, 在这一时期内, 只出现过2 次下调, 且幅度非常小, 虽然出让价格有所降低, 但收入量却大幅度增加。而在2004 年出让收入下跌时, 出让均价却同比增长了31 个百分点。该省土地出让收入与出让面积在1999 年- 2004 间均呈同步变化, 然而, 自2004 年开始, 出让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要比面积的增加速度快, 并且出让均价的变化对出让收入的增加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该省各地级市土地出让收入的变化与出让面积大小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并且各地级市之间的出让收入差异也相对较大, 如苏南等经济发展情况良好的地级市出让收入多, 而苏北各地级市的出让收入较少, 收入最多的苏州市与收入最少的淮阴市差了将近13 倍。

(二) 江苏省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在对江苏省内各市的财政预算收入总量与土地出让收入量进行比较后发现, 两项收入在增长趋势上存在十分明显的一致性。江苏省在2003 年时, 大幅度增加了土地出让量, 但2004 年土地主让收入总量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不仅如此, 省内各市的财政预算内收入, 也随之下降。这表明, 地方政府出让土地所得的收入与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特别是对预算内的税收收入影响较大。同时, 尽管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各地级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却大致相同, 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对土地财政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江苏省在1999 年时, 各地级市的土地出让收入约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10%左右, 而到了2006 年后, 这部分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增长至50%左右。

在江苏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 如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等, 其土地出让收入比重在达到峰值后逐年回落, 趋于稳定;经济发展中等的城市, 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持续攀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 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有的市连续几年内的比重一直高达60%以上。这说明江苏省的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性较高。

三、政策建议

为改变地方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现状, 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政策:一是, 加速政绩评价体制改革。我国应降低经济发展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 从生态保护、节约资源等更多层面入手, 构建起全面、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引导地方领导转变政绩观念,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上来, 逐步消除土地资源浪费和配置扭曲的现象。二是, 完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 要求地方地府在土地出让后及时公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促使土地出让操作透明化。中央政府要定期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 审查土地出让金各类用途的支出比例是否合理, 引导土地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三是, 建立财政稳定基金。地方政府可将土地资源充足时获取的部分土地出让收入存储下来, 设立为财政稳定基金, 待土地资源紧缺后提取该部分基金, 以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确保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各省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攀升, 使得部分省份出现了明显的土地财政现象。虽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土地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 中央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监管, 限制地方政府滥用土地管理权。

摘要:随着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迅猛增长, 同时也带动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本文在阐述中国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以江苏省为例, 就土地出让制度下的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收入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导致土地财政现象较为明显。

关键词:土地出让制度,地方财政收入,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唐鹏, 石晓平, 曲福田.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策略选择[J].资源科学, 2014 (4) :56-57.

[2]何代欣.中国式土地制度、地方可支配财力及土地财政新演化[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12) :47-79.

[3]邓子基.关于土地财政的几个问题[J].学术评论, 2012 (1) :86-87.

[4]匡家在.土地出让金制度变迁与地方政府行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2) :69-70.

土地财政收入论文 篇8

一、我国的非税公共收入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经营和财产收入。

指来自非金融公共企业和公共金融机构如邮局、中央银行、国家彩票、电力公司、码头当局及货币当局 (铸币收入) 的净利润或利息转移;来自各级政府机构所属企业 (军工厂、政府印刷局、建筑单位及出租少量房屋的单位) 向公众的营利性销售的现金经营盈余;以及特许使用费、利息、股息、土地租金等其他财产收入。

2、管理费和收费。

亦即使用费和规费, 主要项目有:政府医院和诊所的收费, 政府学校的学费, 政府博物馆、公园以及不作为公共企业组织的文化和娱乐场所的入场费、许可证费、驾驶执照费、法庭费、法院裁定费等。

3、罚款和没收。

指与违反税收规定无关的罚没收入 (违反税收规定的罚没收入划归税收收入) , 主要包括交通罚款、刑事罚款、法庭罚款、法院裁定罚款及其他罚没收入等。

4、政府内政府雇员养老金和福利基金缴款、武装部队退休基金的雇员缴款、教师退休基金的教师缴款 (公办教师) 及来自其他各级政府的雇员缴款。

5、其他非税收入。

包括来自私人部门的赠与和自愿捐款等。

而如果按照广义的非税公共收入来说则还应该还有债务收入, 以及财政实践中很少被采用的财政性货币发行即“通货膨胀税”收入等。由此可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事物的增多和国有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我国非税公共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比重已经逐渐接近与税收公共收入对于国家整体财政收入的比重。但是与之并不相符的情况则是, 我们国家目前对于该部分收入的迅速增长并没有制定出来一套相应的管理法规, 更没有予以相配套的监管和约束机制的存在, 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以及非公共税收的流失或者别截留, 不但影响了我国财政收入来源的拓宽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腐败等不正之风, 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威信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必须要及时加强我国对于该领域公共收入的监管,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将该部分收入纳入到我国的国家公共收入体系中, 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非税公共收入问题的现状

近些年, 关于非税收公共收入的问题不断涌现, 并且还有越演越烈的势头。作为国有企业的支柱产业, 例如石油、通信、金融等大型、垄断型的国企, 其本质上是全民所有制企业, 属于国家非税公共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 该部分国有企业的收入并没有完全作为非税收公共收入上缴国库为全体人民造福, 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高额的工资和奖金的形式流入了该部分行业员工和高管的私人账户内, 近些年针对该部分行业的高薪已经造成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和不同程度的不满;此外, 例如一些执法机构的罚款收入和罚没收入等收入也成了部分行业部门的创收手段, 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不但使相关部门的执法公信力大打折扣同时也对政府的形象造成了损害。此外作为国家执法机构, 例如工商、税务、城管和交通部门的执法机构每年的罚没收入不公开、不透明不但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于该部分收入的种种猜测同时也给滋生腐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对于我国执法机构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诸如以上的情况还有种种,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可以说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的监管缺失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在该领域内的收入增长幅度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整体公共收入的计划完成程度, 因此加紧脚步完成该部分公共收入的合理化监管以及完善相应的法律标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三、加强对非税公共收入的监管

任何问题只要正确地找到其根源, 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就相应的产生了。我国目前造成非税公共收入管理混乱、监管缺失的根本原因还是行政权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限制和制约, 在于尚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其可以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的来源管理;尚未形成合理的二次分配改革机制, 没有对国有垄断企业以及资源型企业的高额利润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合理制约机制;尚未形成对于各类管理收入、罚没收入的监控, 对于相关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以及广度都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常规型的公示机制等等原因才会造成了目前我国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的管理极度不力。对症才能下药, 我们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不难看出, 造成以上种种难题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就是部门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红头文件大于国家法律才造成的种种怪相, 才会造成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博弈现象而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置于一边而不顾, 才会造成了各种截留、私分甚至是地方摊派的产生。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非税公共收入加强监管, 才能更有效的使其为我国的财政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几个途径实现该目标:首先, 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有我国的特殊国情, 那就是我们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不宜对现有体制做出过大的调整, 从保持稳定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在现有体制的框架下对其组合出新的变化, 成立大部制, 打破过去的部委之间的行政划分, 将多个行政职能部委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部委, 对于我国的非税公共收入进行统一的、多头的管理, 同时在进行管理时在考虑民生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听从市场的意见, 在大多数的时候将决策权交由市场来决定, 市场结果与民意结果往往是有分歧的, 最早是斯密 (Adam Smith, 《国富论》) , 指出私心能促进公益:“请把我所要的给我, 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互助, 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 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 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 而说对他们有利。”然而, 反观公共领域, 情况却不如人意。准确地说, 是不如经济学家之意。经济学家们发现, 大量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的经济政策被反复推行, 如最低工资法、贸易壁垒政策、惩罚性关税和紧缩配额制度等;而大量早被证明是利大于弊的经济政策, 如民营取代国营、货币补贴取代实物福利、民间办学取代公营办学等, 却一再遭到质疑和阻碍。因此要减少不良的公共经济政策, 最好的办法还不是听取民意, 而是一开始就避免把问题交给民意。我们应该先问“市场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可以, 就让市场的“个人选择”来取代社会的“公共选择”。消费者到底要购买哪个厂商的商品, 这个问题本来就可以而且应该让每个消费者来做个人选择, 而不应该把“要不要民族工业”的问题交给民意, 再让公共决策机制按照民意来决定。同理, 教育、保险、医疗、住房等问题, 也都可以尽量交给市场, 由分立的消费者独自做出决定。只有这样, 才能尽量避免公共经济政策因民意放纵而产生的偏差。

其次, 就是引入作为独立方的民间监督机制, 引入类似于职业会计师类的审计机制进行独立的、完善的监督, 打破以往政府机构的高高在上, 完全脱离人民监督的弊病。对于聘请的民间监督机构, 该机构应该只对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和所有者的人民代表大会 (也就是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负责, 相应的经费由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支付, 发现的问题也只对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 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于各级管理机构得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起到真正和有效的监督, 毕竟自己监督自己其说服力永远没有来自无关第三方的监督更具说服力。

第三, 可以效仿国家目前推行的税控监督系统, 也建立起一套非税收入控制监督系统, 在全国形成一个网络, 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实施实时和不间断的网络化监控, 而该系统的监控中心则应由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工作, 并将系统中的汇总数据与各个执行机构的上缴数据进行核对, 对于其中的差异再进行核查。

以上几点只是作者的几点设想和建议, 其实, 任何制度的运用与变迁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也不能独身事外;对于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目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也就是产权所属没有被真正的划分清楚, 才造成了部分执行机构将属于是全民所有的非税收公共收入划到了自己的所有范围内, 才造成了种种的利益划分与部门博弈, 可以认为, 中国的产权制度就是一种交易费用极高的制度, 但它之所以能存在, 之所以使其改革者将改革定位在对原有制度的保存之上, 是因为维护它的费用小于改变它所需要的费用 (即搜集有关其他制度的信息资料及迫使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接受新制度的成本) 。正如对于一个手中有物品要出售的人, 迟迟不能找到买家, 在信息经济学中是认为他手中物品的潜在价格低于他获知潜在买者的信息成本, 越来越多的这种情况造就了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无奈, 信息成本的高昂使我们只有这样的高度。这就交给了我们政府的改革部门, 汲取新制度经济学开创以来科斯、阿尔钦、诺斯等前辈的理论成果, 同时结合中国的产权状况,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产权革新之路, 快速提高我国非税收公共收入部分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收入猛增减税正当其时 篇9

财政部的公告对此作出了解释:“本月财政收入增幅较高, 除受经济增长和价格上涨带动外, 主要是由于5月份为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集中入库期, 因上年企业效益较好, 相应带动今年5月份汇算清缴的上年企业所得税入库增加。”这种说法告诉我们, 5月财政收入猛增似乎有其偶然性, 平常的月份没有这么多的。但是如果看一看财政部同时公布的今年1~5月财政收入状况, 同样保持了高速增长, 同比增幅达到32%, 仅比5月单月低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在我国已经是一种常态, 但是它与我国工商业运行的实际状况是不太相称的。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无疑是有影响的。

财政部公布的5月份主要收入项目情况也说明了这个问题。5月份增幅最为强劲的是企业所得税, 同比增幅达54.2%, 财政部为此说明“主要是汇算清缴收入较多”, 但从中我们也可发现企业税赋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项个人所得税的同比增幅也不低, 达到33.4%。去年, 我国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 除了一些得到国家为救市而投入的4万亿投资大单项目的企业外, 大多数企业, 尤其是对就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民营中小型企业生存艰难, 企业职工收入也少有提高, 但来自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却出现了可观的升幅, 这表明我国的税收结构还存在很大问题, 它不能呈现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的水平, 而是超前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 并不是好事。国家财政不是生产企业, 它自己不产生利润, 它的收入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盈利空间和个人的收入增长空间被挤压了,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因此, 面对强劲增长的国家财政, 政府应该看到其背后存在的问题, 并努力化解。调整税收结构, 减轻企业和职工的税负, 固然是个途径, 但政府进行这样的改革, 一方面缺乏动力, 另一方面行政议事的繁复无疑使这种改革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 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国家应该推出大规模的减税退税政策, 还利于企业, 还利于民众。

目前,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威胁已经减轻, 但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 我国大量中小企业正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存在, 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而且也使呼吁很久的增加职工收入难以成为现实。改变这种状况, 除了需要商业银行保持货币政策在执行上的科学性、灵活性以外, 国家在税收上也应有所作为。从目前来看, 雄厚的国家财政力量已经为减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 国家有必要提出“一揽子”减税计划, “少收三五斗”, 让企业和民众能够分享到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只有让企业和民众保持旺盛的活力, 它们才能成为国家财政稳定的“蓄水池”。当然, 在这同时, 国家还有必要减少过于庞大的行政开支, 否则, 再多的财政收入也会觉得不够用。

土地财政收入论文 篇1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说,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尤其是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荀子的财政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语录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笔者企望通过重温诸子百家的经典语录,寻求最优财政收入规模,以指导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古代对政府职能的界定

1. 老子的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主张体现在管理思想上即为实行放任自流。他要求以形式上的“无为”达到实质上的“治”,是一种否定形式上的“治”,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老子》第五十七章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统治者若能做到“无为”、“好静”、“无事”、“不欲”,则老百姓自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管理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是相一致的。《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是一切事物的发展法则,而“道”的本质特征就是“无”。老子认为,万物的起源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世间万物由“无”统摄,只有通过“无”才能达到“有”的效果。这一哲学思想演化到管理思想上就是“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二章曰:“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告诫统治者,只有无争和不居才能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统治的稳定。

但是,“无为”并不是让统治者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恣意妄为。《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就是要尊重自然运行之道。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即是,能交给市场去做的政府就不要插手,市场失灵的领域再由政府介入。

“小国寡民”(《老子》第八十章)是老子管理思想的又一精髓,它和追求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管理思想不同,它主张通过“无为”而使经济回到最原始的经济状态,反对政府的随意强制与无谓干预,要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之道,实现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与之相适应,政府的规模也是以“小”为特征,国家机构小,官员少,管理简单,少干预市场,这就是老子思想对现代政府规模的指导。《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章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主张治国要谨慎小心,但不要复杂化,要尽量将其简单化,而且人(尤其是统治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为所欲为。他认为,生产资源有限,所以管理者要爱惜各种资源,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受约束的政府。这些思想和现代“小政府,大社会”以及“宪政”的理念是一致的。

2. 墨子的思想:

聚财于官。和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藏富于官”,认为国富是民富的前提。孟子曰:“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他认为政府有各种客观职能和财政需要,所以“官府实”是政府职能实现的前提。同时,墨子还提出“尚贤使能”,这是对财权集中的要求,即要有贤明的管理者,不能无条件地集中财力。

在古代社会中,政府职能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是必要的。墨子对政府职能的理解比较全面,从国内谈到国外,从官府上层谈到下层,从政府内部谈到政府外部,从政治、社会职能谈到经济职能。他认为,要实现这些职能,离不开由税收构成的大量的财政收入,由此推导出在古代社会中“官府实”的必要性。老子则是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提出要“无为而治”,政府要适度控制逐渐繁多的政府职能,与市场合理分工,从而提高效率。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职能不同,但是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二、我国古代对财政收入的阐述

1. 老子的思想:

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五章曰:“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可见,老子认为百姓的“饥”、“不治”、“轻死”是由统治者的厚敛重赋造成的。《老子》第七十七章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夫孰能有余而奉天下,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老子这一思想是针对当时统治者厚敛重赋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现状而言的,“损不足而奉有余”则会导致“百姓之不治”。

《老子》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九章又曰:“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因此,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控制税赋。统治者如果占有过多的社会财富,会引起贫富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秩序,导致社会混乱,因而统治者的收入必须有所控制。《老子》第六十六章曰:“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老子主张轻赋役,舒民力,才能确保统治者的长远利益。所以《老子》第八十一章曰:“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可谓一语道破财富分配问题的天机。

2. 孔子的思想:

苛政猛于虎、敛从其薄。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可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政治,他对税赋的态度也由此决定。孔子曰:“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他强烈反对聚敛,提倡节用。孔子主张“政在节用”、“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在税赋征收上,孔子强调惠民,坚决反对重税,主张“敛从其薄”(《左传》)。薄敛成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孔子反对鲁国按田征税,认为增加了百姓负担。孔子曾指责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冉求,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以”。可见,孔子反对横征暴敛的鲜明态度。孔子的财政观点不多,看似简单,但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墨子的思想:

劳而不伤、费而不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墨子的财政思想极具特色,强烈要求均衡政府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既满足政府的财政需要,又兼顾纳税人的利益。墨子的“劳而不伤”、“费而不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他主张协调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

对于财政收入,墨子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以其常)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辞过》)。墨子认为,为了修筑城郭,征集民夫是必要的;正常的税收也不会引起人民的怨恨,但赋役过重,便会产生混乱。墨子指出:“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辞过》),过分的税役则是“殚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辞过》),造成“伤”民,于国、于民都不利,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个人需求而横征暴敛的危害。

4. 孟子的思想:

耕者助而不税、取于民有制。孟子在《公孙丑》篇中曰:“耕者助而不税”。对“助”有许多不同解释,有“借民力治公田”说,有劳役地租说,但孟子主张除了“助”以外,不征其他税。孟子主张单一农业税,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反对统治者对农民进行过重剥削的态度。《孟子·尽心下》篇中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认为课税太重会导致农民破产以致流亡。《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对滕文公说“取于民有制”,就是主张剥削人民应有限度。

5.荀子的思想:

聚敛亡国。荀子和儒家的轻徭薄赋思想一致,他主张轻税,反对聚敛。荀子曰:“取民者安,聚敛者亡”(《王制》)。他认为巧立税收名目搜刮民财会破坏税收的基础,是危害国家的大患。荀子指出“聚敛者,招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王制》),他认为聚敛会导致“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强国》)。可见,荀子认为聚敛将最终导致亡国。荀子还告诫统治者“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他从君与民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聚敛的危害性,这一论断成为以后历代帝王处理君民关系的金科玉律。

三、如何理解最优财政收入规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社会人们对财政收入规模的认识是一种以最小为最优的财政思想。如老子的“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孟子的“取于民有制”、墨子的“劳而不伤、费而不病”、荀子的“聚敛亡国”等财政思想,都认为统治者应该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这种限制财政收入规模任意扩张的财政思想在我国流传久远,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历史上的诸多盛世,例如:元嘉之治、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在轻税负指导思想下实现的;而很多历史朝代的更替都源于税负过重,是不断膨胀的政府职能和有限的社会资源相冲突的结果。然而,我们所说的“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其实就是“最适宜”的财政规模,即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相适宜,与人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宜。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对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认识也不一样。

目前,对于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即为财政收入的最小化。“小政府、大社会”思想,实际上就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这种观点和古代的轻徭薄赋观点是一致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既定的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下,最能体现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即合乎制度约束规范的财政收入规模,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财政分配实践中达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相适应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这是一种在财政收支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财政收支相互决定论思想,在当今财政理论界占据主流地位。

第一种观点是对过度膨胀的财政收入规模的一种思想反抗,但在实践中,财政收入规模过小,会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政府职能的实现,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样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损害。第二种观点混淆了财政收入规模与财政收入分配制度的关系,只有当财政制度的选择合乎最优财政收入规模要求时,这种财政制度才是合理的。第三种观点只是强调了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对称或相等,没有考虑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

通过对以上观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界定最优财政收入规模必须先明确财政的职能。无论在何种体制下,财政的首要职能都表现为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既然财政收入是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那么最优的财政收入规模如何确定呢?当然社会环境不同,确定标准也不一样。但是,我国古代的圣人早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老子的“轻徭薄赋”、“无为而治”等思想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快的恢复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因此逐渐增加。老子的“取之有度”、“用之节俭”等税收思想对于确定财政收入规模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孟子的“取于民有制”,主张统治者向生产者征收的税赋应合理、有限度,他认为统治者制定税收政策应以人民的承受能力为依据,这才有利于封建统治,否则会导致“身弑国亡”或者“身威国削”。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反映了孔子主张通过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从而培养税源。亦即税赋的征收不能损害经济的发展,加重人民的负担。荀子的“聚敛亡国”思想更是从亡国的角度阐述了税赋过重的后果。墨子的“劳而不伤”、“费而不病”客观上说明了税收负担的标准问题。“伤”和“病”是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规模的禁区,超越禁区,对政府及纳税人都是不利的,这与供给学派“拉弗曲线”的减税原理有相同的理念。

所以笔者认为,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界定必须以正常履行政府职能为前提,能够使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达到最优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财政收入规模才是最优的财政收入规模。

参考文献

[1].姚绍学.最优财政收入规模问题研究评析.经济研究参考, 2003;64

[2].陈小平.对我国财政规模现状的多角度估计.发展研究, 2001;7

[3].陈界.论孟子的经济思想.北方论丛, 2004;4

土地储备制度与“土地财政” 篇11

关键词:宏观调控;“土地财政”;土地储备制度

当前,中央将遏制房价持续快速上涨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陆续出台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政策内容特征是:(1)从金融政策入手控制房地产银根——紧缩房地产信贷,特别是住房贷款,提高利率,提高首付比例;(2)控制居民购房数量,限制外地居民购房,限制本地居民购买多套住宅;(3)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平抑过高的需求。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台,调控效果初现,大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初步得到遏制。但在一线城市房价未见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依然,房价的涨跌陷入拉锯状态。笔者认为目前房价难以实现合理回归的真正原因在于调控政策没有触及根本,其源头应该是现行的土地储备制度的不健全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现象。下面对这两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思考。

1 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政府部门以推高土地价格而获得最大化土地收入,并且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就是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出现“土地财政”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收入与支出责任的不对等,地方政府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后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主要归地方所有,可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储备制度推高土地价格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土地收入。最为关键的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是GDP,所以为了政绩工程肆意挥霍本来有限的地方财力,“缺钱”和 “政绩压力”使得地方官员把目光转向了预算外的卖地收入。土地储备制度使得地价飙升,高地价推升高房价,高房价又掏空了百姓的钱包,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繁荣又拉高了GDP,苦的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促使政府在经营管理城市土地上的目标变成获取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在土地供给垄断和土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条件下,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导致了土地价格的高涨。而土地价格上涨成为房地产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

2 现行土地储备制度

我国各地实行的土地储备制度,职能范围基本上是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将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的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所有权予以储备,并对储备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后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储备制度的特征:1、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给,由土地储备中心行使政府职能控制土地一级市场;2、对已储备的土地采用“招、拍、挂”市场化运作方式供应土地;3、一次性缴纳未来若干年的土地出让金的“批租制”;4、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5、土地收储出让时间短、收益高、效率快。

3 如何妥善解决“土地财政”

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层面而言,分税制使得中央把桌面上的阳光收入(即税收收入)的大部分拿走,而地方政府则只能另辟蹊径大搞“土地财政”。虽说中央会通过税收返还等形式把相当一部分财政收入返还给地方,但这种随机性可想而知。财权大幅上收,事权层层下放,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严重,导致目前大部分市县政府的财力极度依赖土地财政。就深层原因来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一直是“以GDP为纲”,而房地产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拉高GDP,因此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既可以增加土地财政收入,又可以拉高GDP。所以要解决土地财政,首先是要把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从只看GDP转向“重民生”!重点就是聚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交通、文化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与改善;第二是根据财政部的统计,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支出大头是城市建设,建议中央财权下放或增加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投放;第三是将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交由中央统筹安排使用,或者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大比例上缴中央;第四是借鉴外國政府的做法,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这样既能确保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也能体现一定范围的公平性;第五是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土地储备制度。

4 如何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1)适应我国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依法加快供地进度,在保护耕地的同时,通过各种增减挂钩方式,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扩大城市土地供给。

(2)改革土地出让方式,不以土地价格的高低作为竞争标的,由价格主导向双向定价转变。如限定土地价格,竞价商品房销售价格。

(3)将土地批租制转换为年租制,区分土地使用权人,并与房产税、物业税合并征收。彻底解决开发商的“捂地惜售”和企业的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闲置”现象。

(4)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迫使目前规模庞大的存量空置房尽快投放市场,扩大被人为收缩的住房供应。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对房地产转让的增值收益通过税收政策调节,以购买和出售的差价为计税基数,涨价幅度越大税率越高

(5)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商品房建设配建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每个城市每年按其经济发展水平承建一定数量的廉租房。

(6)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储备资金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主要为初期启动资金、商业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金提成三部分,其中银行贷款占65%~80%。一旦宏观调控政策再行趋紧,房地产价格随即大幅回落,由此可能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储备资金支持体系,包括财政拨款、发行债券、收益提成、保险基金等。

(7)建立健全土地储备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尚未立法,必须加快土地储备立法的进程,制定和颁布全国性的土地储备的专门法规,将土地储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大庆市财政收入结构研究 篇12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转型,产业转型

一、大庆市财政收入结构存在的问题

1.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能够从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得到综合反映,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互影响和促进。GDP中财政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经济运行的质量。GDP中,财政收入所占比例受到国家或者地区的各项政策和税收的影响,同时也和这个国家的产业以及区域、所有制结构等息息相关,当前还和经济运行质量紧密关系。

2000—2013年,大庆市财政收入的顺序是25.014 7亿元、26.581 1亿元、29.016 4亿元、32.348 5亿元、55.511 9亿元、49.980 2亿元、62.399 0亿元、89.757 2亿元、101.595 4亿元、107.118 2亿元、136.283 0亿元、194.305 8亿元、209.761 9亿元、208.213 0亿元。同期大庆市GDP分别为1 029.300 2亿元、1 077.900 2亿元、1 030.710 1亿元、1 123.903 5亿元、1 239.967 3亿元、1 400.719 5亿元、1 617.078 0亿元、1 822.278 1亿元、2 220.418 8亿元、2 120.003 6亿元、2 900.064 2亿元、3 741.538 9亿元、4 001.069 5亿元、4 181.500 0亿元。大庆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43%,上升到2013年的4.98%。依据数据和模型,才能对大庆市财政收入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尽管大庆市财政收入在逐年增加,然而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还是偏低。全国财政收入在2013年中所占比重高达22.71%,但是大庆市却只有4.98%,和全国相比差距明显,低了将近17.73%。由此可知,当前政府只有有限的资源可以利用,调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差。要想让大庆市财政收入和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应当对经济增长予以促进,同时也要对财政实力予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GDP中财政收入所占比例偏低的问题得以改善。

2.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

大庆市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结构并不理想。第一,财政收入中税收所占比例不断降低。77.594 7亿元为大庆市2010年的税收收入,80.92%是其财政收入的比重,税收收入在2013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其总额为108.228 6亿元,但是比重却只有75.37%,有5.55%的下降比例。在这些对比的年限中,仅有一年高于上一年,从整体上看每年都是处于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财力状况不佳。第二,和全国作对比,大庆市在这一方面的比例也比较低。财政收入在2013年的比重高达85.54%,但是大庆市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却只有75.37%,和全国相比比例严重失调。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比重和其他发达的省市相比,都维持在85%—90%。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前大庆市税收收入的发展水平较低。

3. 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高

大庆市非税收收入近年来的增长迅速,从之前的数据可以知道,有18.301 7亿元是大庆市在2010年的非税收收入,有19.08%为财政收入。大庆市2013年非税收收入为35.371 6亿元,有近2倍增长量,其中24.63%为财政收入中非税收的比重,有5.55%的提高量。是2013年全国的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85.54%,大庆市和全国的相比只有14.46%,其财政收入中非税收比重偏高,非税收是政府财政主要来源。然而,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应当以税收为主,当前政府可用财力受到局限也制约着整体经济效益。

4. 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偏低

财政收入结构的不合理通过失调的税收结构得以反映。通过之前的数据我们可以对财政收入结构和所有税种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当前税收收入中大庆市的主体税种比例依旧比较低,而且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明显提高的是其他小税种。地方主体税收有多项内容: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这些都是财政主要收入来源,和小税种更加的稳定和规范。财政收入的增长稳定化和主体税收的比重紧密联系,大庆市的主体税种在近年来尽管增长量都较高,然而增幅和税收收入增长幅度相比依旧相抵,而且还逐年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小税种的增长速度反而更快。为大庆市在2010—2013年比重41.33%、42.25%、40.09%、43.08%。22.51%、24.19%、23.14%、21.59%为大庆市主体税种的比例,4.36%、6.43%、7.98%、6.39%为税收收入中契税的比例。2.81%、5.20%、2.24%、1.81%为大庆市2010—2013年税收收入中耕地所占的份额和比例。

二、政策与建议

大庆市地方财政收支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存在相关关系。大庆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调整优化地方税收结构的同时,对产业和行业结构的调整可能会造成地方财政税收减少和增速下降,财基不稳。大庆市政府应调整财政税收结构,扩大税源,夯实财基,优化税收分享比例,为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积累财政资金和奠定财政基础。

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财政收入

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经济结构,只有依赖于健全的经济结构才能加大财政收入。大庆市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应该结合自身不同产业的特点来进行。首先,从农业区域布局开始优化,充分结合地域优势,发展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投入继续加大,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当地资源打造第三产业,让旅游业在大庆市成长起来,加快其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庆市拥有完善的条件来让旅游业成为支撑大庆经济繁荣的产业。

2.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为了使财政收入达到平稳的增长,实现一定的规模,发展财政收入多元化,必须使财政收入具备一定的增加幅度和相应健全的财政收入考评制度。

大庆财政收入最大的主要来源就是石油石化企业,也是大庆的主要经济支柱,必须将财政发展从整体出发,促进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大企业为基础,分析大企业的优势,做好服务,全面展现出大企业的优势。为大企业项目开发提供相应的支持,扩大市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努力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积极开发与大企业合作的新形式,依靠它们的雄厚资金实力和巨大的资产支持发展地方企业,提高财政收入。第一,要对大企业的消费市场进行分析,使本地企业从大企业的消费市场抢占先机,进行相对的整合资源为大企业的需求进行服务,提供他们消费所需的产品,和提供为本地企业生产相应大企业的消费物品所需的设施设备及场地。第二,要对大企业进行招商引资,要让大企业在本地注册建企,为本地企业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要引导大企业对本地进行投资,积极寻找契机,进行合作,加大企业对地方的财政投资,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的提升大企业对地方财政增加的贡献。

3. 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扩大经济规模

作为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项目建设,大庆市要想加强经济收入,作为工业城市的大庆不但要发展工业项目而且还要加强对服务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建设。积极投入项目建设必须注重两点:第一,做好协调服务是项目的重中之重;第二,开展多个项目储备为项目建设做好铺垫。对项目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开发对大庆市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幅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发展的欠缺需要财政的帮助,使大庆市的财政收入多元化发展,加强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加强产业的发展创新,才能不断增加、壮大大庆的财政收入。

4. 加强税收管理和法制建设,努力提高税收征收率

提高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强对企业的征管力度,提高征管的质量。明确税收征管的责任,做好对于能够提供巨大税源以及纳税较多的企业的监督检查。通过健全普及的法制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而营造良好的纳税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税收。积极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个人或者企业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执法,做到严格执法,严厉处理。

5.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调整税收与非税收入结构

上一篇:颅骨肿瘤下一篇:情感激发语文教学